《奇怪的大石头》教学设计、反思

2024-10-29

《奇怪的大石头》教学设计、反思(12篇)

1.《奇怪的大石头》教学设计、反思 篇一

《奇怪的大石头》一文教学结束了,而我却陷入了深深的反思中。李四光的老师面对他的学生的提问这部分是这样写的:李四光跑去问老师,老师想了想,说:“这块石头恐怕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我小的时候它就在那儿了。”

“是谁把它放在那儿的呢?”

“听说天上常常掉下来陨石,也许它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吧!”

“这么重的大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一定非常大。它应该把草地砸一个很深很深的大坑。可它为什么没卧进土里去呢?”

“这我可说不上来了。”

作为老师,他用自己的推测回答学生的提问。“想了想”“恐怕”“听说”“也许”这些词反映了老师的谨慎。现实生活中,在面对学生的提问而当自己又没有确切把握时,我们是否也这样对学生敷衍塞责?面对李四光的穷追不舍,老师无言以对。读着这部分内容,我陷入沉思:今天的孩子,拥有超强的媒体轰炸与信息输入以及越来越先进的信息搜索技术,作为教师该如何更好地引导他们,启发他们去发现、去思考?或许,你我的学生会成为李四光这样的人。为人师的我们,又该如何让自己成为孩子人生的引路人,引领他们迈向知识的海洋?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中第六条指出,教师要“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终身学习”是现实的要求,更应是我们每一个为人师者的追求!

2.《奇怪的大石头》教学设计、反思 篇二

“语言和想象是诗歌的一对翅膀,它把诗歌之躯带往那永不可知的地方……”虽然,儿童诗在目前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占比例还不大,但是,儿童诗特有的语言和想象,恰恰是语文素养中最具核心力的要素。太阳、石头和风是大自然中最具典型特征的事物,对于小学五年级学生而言,熟知且对它们满怀深情。为了激发学生潜在的情感,促使其领会诗人超凡的想象和新奇的语言,我们分别选择了以这三者为主题的儿童诗组诗。

(1)“太阳”组诗:张玉庭的《多么好的习惯》、林焕彰的《日出》、林武宪的《阳光》、德国诗人费里德里克·迈勒克的《太阳》和《太阳喝醉酒》(佚名)共5首。诗人赋予了太阳鲜明的人物性格:爱洗海水浴的勤快小子、一睡醒就不停地踢着蓝被子的调皮孩子、喝醉酒不小心撞倒在山头后的醉汉等。学生阅读组诗,会感受到太阳的奇丽和人类对太阳的亲近。

(2)“石头”两首:德国诗人克里斯蒂安·莫根施特恩的《疑难问题》和王立春的《夏夜——门前的石头》。王立春的这首儿童诗展示的就是一出童话剧,大胆的想象不仅超越了《疑难问题》中石头会飞的创意,还赋予了石头生动与丰富的情感,石头们在夜晚跑去听老赭石头讲故事,清晨赶回来安坐在门前时居然还满身大汗的。在整晚的想象世界里,学生也会随同大大小小的石头穿越时空,领略夏夜的神秘。

(3)“风”两首:英国诗人斯蒂文森的《刮风的夜晚》和路卫的《别人谁也不晓得》。细细诵读“那个人骑着马儿飞跑/他骑着马儿跑过去,忽然/又骑着马儿飞快地跑回来”,会猛然醒悟:哦,原来诗人说的就是风啊,世界上也只有风会不厌其烦地跑过去又跑回来。《别人谁也不晓得》,用诗中的最后一句话作为题目,其意象很明确:孤独的人儿孤独的心。

二、教学目标的设计

(1)感悟儿童诗想象丰富、语言新奇、充满情趣、富有节奏等特点。

(2)唤起内在的诗情,激发阅读儿童诗的兴趣,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儿童诗欣赏能力。

(3)感受诗人通过丰富、独特的想象赋予太阳、石头、风等自然万物以生命、个性和情感,激发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三、教学过程的安排

1. 感受“各异”的太阳

(1)引出“太阳”主题:请同学们先看一组图片(太阳),你看到了什么或你感受到了什么?

(2)欣赏“太阳”组诗:很多人都歌颂过太阳,诗人写过太阳,诗里的太阳更是变化多姿,富有情趣。打开1号作业纸,大声读读这几首写太阳的诗。

(1)你最喜欢哪一首或是哪一句诗,告诉大家为什么喜欢。

(2)来,读读你最喜欢的这首,读出自己的感受。

(3)小结:太阳像洗澡的孩子,像赖床的顽童,像温柔的妈妈,像个醉汉,这就是丰富的想象,让太阳像人一样有了不同的个性、脾气和情感。如果,我们对自然万物都充满着想象,那世界会是多么生动有趣。

【设计意图:群文阅读“以一定议题为依托,以粗读略读为主法,以分享感悟为核心,以探索发现为乐趣”,这一环节以“太阳”为议题,六首不同国籍、不同语言风格、不同想象角度的儿童诗一下子呈现在学生面前,这种新奇感和冲击力激发着学生自主地、粗略地读。之后,通过多角度、多层次地自由交流,激起了学生对阅读自然主题的儿童诗的兴趣。同时,学生思维的缰绳放开,渐渐步入读诗的境地。】

2. 领略“新奇”的石头

(1)略读《疑难问题》。

(1)有一位外国诗人这样写过石头(出示《疑难问题》),教师读:一个石子儿飞得这么远/这么高——/身上没有一点儿羽毛/这本事不服也不行/真是太奇怪了/石头居然能飞。

(2)学生自由读,思考:这个疑难问题是什么?这会是谁眼里看到的石头呢?(学生回答:这是孩子、宇航员、小鸟、伤心的人、快乐的人……眼里的石头)原来,诗人把石头想象成了没有羽毛的会飞的鸟。

【设计意图:石头较之太阳,其意蕴离学生较远,于是,先由一首短小、充满稚气的童诗,叩击想象的大门。“这会是谁眼里的石头”这一问,能荡起学生想象的涟漪,引学生与诗人一起,用诗人一般的眼睛去观察世间万物,于是,“石头”一下子活了,变得有生命、有思想、有情感了,学生读诗的情趣递增。】

(2)师生共读《夏夜——门前的石头》。

(1)出示第1、2节,指名读:你以为门前的石头也睡了么妈妈/我们的石头在夜里从来不睡/他有事情要做你说过那块石头是从山上来的/你说过山那边有一块赭色的老石头/我们的石头在白天/总是一动不动地坐着/他在想老石头/和那些笑话/(有时候我也坐在他上面想那些事)。

能猜猜石头夜晚去做什么事?(学生猜测)

(2)出示第3节,教师读,想象情境:到夜里我们的石头就站起来/往山那边跑/老赭石头要讲一整夜的笑话/那是听不够的/你听见静静的夜里有时传来嗡嗡的响声么/那是整个山谷都憋不住笑呢/所有的石头都去/(有三儿家门前的那个一笑准露出豁牙子)/那块刚从地里探出头来的石头笑得直从头上掉土/有的石头在山坡上打着滚儿/把肚子都笑疼了/草儿们笑得颤颤的/不时地给老赭石头献几朵花。

A.多么有趣的石头!这几块石头又是怎么笑的?(出示图1:石头蹲在大树下;图2:石头躺在小溪里;图3:两块石头碰撞在一起)我们也来像诗人一样,根据石头的形状写写它会怎么笑,要注意用最贴切的语言来表现自己独特的想象。

B.全班交流:请几位同学来读读你们的作品,大家听听,最精彩的笑属于哪块石头。

C.小结:诗人根据石头的形态特点,写出了它像人一样有不同的笑,赋予了石头人的动作、思想和情感,读起来真有趣。

(3)出示第4、5节,指名读:清晨我们的石头就匆忙地赶回来了/跑得满身大汗/等你看到他的时候/他早已坐成原来的样子了/不信你摸他全身都湿透了呢。

不管你信不信夏夜石头听老赭石头讲笑话的事情,但你佩服诗人吗?佩服她什么?

(4)小结:诗人把孩子们不愿意睡觉的顽皮性格加到石头上,这样的想象是独特的,还用精妙的语言表现了独特的想象,读起来情趣十足。来,让我们一起回味这个美妙的夏夜吧。(配乐分角色读整首诗)

【设计意图:“一节课里要读一组一组的儿童诗”,意味着除了朗读、默读,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扫读、跳读、欣赏式阅读、猜测式阅读……这些阅读技巧,使学生逐步感知诗的外在形式和内在的思想感情。从“猜猜石头夜晚去做什么事?”到尝试用诗人般的想象和语言来描摹石头的“笑”,层层渗透各种方式的阅读,不仅能唤起学生的想象,更能让他们感受“憋不住笑呢”等儿童诗语言的新奇和精妙。】

3. 品赏“独特”的风

(1)自主欣赏“风”:来读读这两首写风的诗,感受诗歌的想象和语言,为诗歌加一个恰当而又新颖的题目。(出示未加题目的诗歌:斯蒂文森的《刮风的夜晚》、路卫的《别人谁也不晓得》)

(2)小组交流,推荐一个最佳题目,写在纸条上,贴到黑板上来,全班交流。

(3)小结:读诗能让我们放飞想象,锤炼语言,能让自然万物变得富有生命活力,让我们感觉世界是多么美好,生活是多么有滋味。

【设计意图:要在有限的单位时间里读多篇文章,这决定了“群文阅读”的教学方法有别于阅读单篇文章,其中运用得最多、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比较性阅读。在对同主题的材料进行比较性阅读时,学生会不断产生疑问,又会有不同的发现,阅读的主动性会逐渐提升。两首以“风”为主题的诗,作家不同,国籍不同,呈现出各异的语言风貌:斯蒂文森的《刮风的夜晚》节奏明快,感情强烈;路卫的《别人谁也不晓得》感情含蓄、委婉。给诗取个合适的题目,就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多向的交流平台,充分展现每位学生对情感独特的把握和传达,这正是群文阅读课程的方向——“将阅读过程变为探索和发现的过程。”】

四、教学实践的反思

儿童与诗歌有一种天然的联系,他们的想象力、纯真的童心以及自然清新的语言表达等特性与儿童诗的很多特性是相通的。那么,如何激发学生阅读儿童诗的兴趣,让童心和诗意闪烁出更夺目的光辉呢?本次导读活动旨在阅读自然主题组诗的过程中,感受儿童诗的大胆想象和新奇语言,激发阅读儿童诗的兴趣,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具有开创意味且有成效的做法有三。

1. 在熟悉的情境中激发读诗的兴趣

小学生对儿童诗充满着新奇感,但也存在一定的心理距离。因此,阅读材料的选择要以学生熟知的事物为描写对象,学生在阅读这些优秀儿童诗时,就会有与诗人心灵相遇的感觉,从而感受到诗的意蕴,领悟一些写法,更重要的是能发挥其潜在的诗心,唤醒其沉睡的诗意,并以最原始的童真童趣焕发出来。于是,在以自然为题材的儿童诗中,我们选择了太阳、石头和风这三种各具鲜明特征的事物,学生熟悉它们且对它们满怀深情,当这些相同主题、不同风貌的童诗都聚集在面前时,学生的诗性油然而生,阅读的兴趣就产生了。

2. 在自主的阅读中发现读诗的乐趣

学生具有天然的、潜在的想象力,读诗就是要让他们焕发出最原始的童真童趣,进一步发展想象力。同时,学生缺乏成人一般缜密的写作构思和成熟的语言技巧。因此,在组诗导读中,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发现诗人的童心童趣童真,振开想象的翅膀;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感受诗人遣词造句的精妙。于是,我们采用自主赏读、师生共读、边猜边读、比较阅读、创想补白等阅读方式引导学生体验,学生一次次还原着诗人眼中的视像,一次次丰满着自己的想象,对于太阳、石头和风,因为扩充了想象的内涵,也就更容易领受语言的新奇和精妙。

3. 在分享的舞台上感受读诗的意趣

3.奇怪的石头 篇三

美妙的响石

你听说过石头能如乐器似地发出悦耳动听的声音吗?

浙江省湖州有一个黄龙洞,它是一个不引人注目的小溶洞,但是,倒挂在这个溶洞顶部的很多岩石却不同寻常,因为它们是闻名天下的“响石”,敲击后会发出美妙的音乐。用力敲打这些岩石,不同的打法会发出不同的音效,假如音乐家有节奏地敲打它们,还可以演奏一曲动听的“响石乐”。

石头能当乐器使,这究竟为什么呢?哈哈,我来告诉你这个秘密。黄龙洞是由石灰岩组成的,斗转星移,石灰岩被含有二氧化碳的流水所溶解,渐渐形成了溶洞。而溶洞靠近古太湖,古太湖的湖水升降十分频繁,石灰岩逐渐被冲刷溶解。久而久之,石灰岩成为中空状,而且形状各种各样。它们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比较扁而薄,因此,只要受到了震动,它们就能发出各种清脆的音响,萦绕在耳边哦。怎么样,这回知道石头为什么会响了吧?

有趣的跳跳石

石头会跳?讲童话吧?嘿嘿,其实,有些石头真的能蹦蹦跳跳呢!或许同学们会怀疑,但这是千真万确的。

有一次,科学家们把刚从海底采集来的石块放在甲板上,疲惫的他们想靠在石块上歇一会儿。忽然,有石块上下蹦跳起来,有的还发出了响声,而且裂开了。

石头蹦跳的奥秘何在?还是我来给你揭开谜底吧。并不是所有从深海海底采集的石头都会蹦跳,只有来自火山所形成的海底山脉的石头才会蹦跳。二氧化碳在岩石中的含量,比凝固的玄武岩熔岩中的含量要高出约20倍,而在深海高压的条件下,火山熔岩里面的气泡就呈现比较稳定的状态。当它们离开深水来到水面上的时候,一下子失去了原有的高压力,石块就仿佛挣脱了束缚,欢快地跳起来。呵呵,明白了吗?

奇怪的沸腾石

听说过沸腾水,难道还有沸腾的石头吗?

2 0 0多年前,欧洲一位地质学家在野外考察,午间休息时,他从小溪里打了一壶水,想烧开后喝。点燃篝火,放上水壶后,他想趁此机会小憩一会儿,但没过多久,壶里的水就沸腾了。当他喝水时,发觉水并没开。奇怪的是当他重新把壶放在火上时,水立刻又沸腾起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仔细察看后,他终于发现了水中有一小块白色石头,正是这块石头在加热时放出大量汽泡,造成沸腾的假象。

在科学仪器的检测下,沸石的奥秘终于露出了真相。它的晶体非常细小,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它是无数沸石晶体构成的集合体。晶体的形状也各不相同,每个晶体的内部有大小均匀的孔穴与孔道,可想而知,构成晶体的孔穴和孔道当然就更小了。孔穴被孔道连通,形成了非常整齐的孔穴孔道网。在孔穴和孔道中,常常有水和镁、钾、钙等物质,受热或遇上干燥气候,水汽就会冒出来。

恐怖的毒石

1986年8月,非洲马里共和国的一个地质勘探队正在亚名山进行勘探。挖着挖着,猛然觉得下面硬硬的,好像有什么异常物体。急于挖“宝”的他们,不辞辛劳地干了起来。很快,一块美丽的大石头呈现在他们面前。石头的上部呈蓝色,下部呈金黄色,形状就像鸡蛋一样,大约重5吨。他们还未来得及分享“胜利”的喜悦,就已感觉到手脚麻木,视线模糊,接着发出痛苦的呻吟。很快,他们被送到了医院,虽经医务人员奋力抢救,还是因中毒过深而未能逃出死神的魔爪。噢,听起来好恐怖哦。

4.《奇怪的大石头》教学反思 篇四

语文课应该有这样三个标准: 环节要简,主线要明,问题要精!这就要求有效的提问应从整体入手,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大问题设计应该是提纲挈领,因此设计能贯穿全篇的问题来当主线,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这就是张庆老师倡导的:“提领而顿,百毛皆顺。”

本节课我提出来了练习上下文的四个大问题:

第一,“大石头怪在那里?”

第二,“李四光问了哪些问题?”

第三,“李四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第四,李四光是怎样揭开这块孤零零的巨石的来历的?课堂提问呈递进式进行,层层深入,非常有效。

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问题要难易适度, 难度太大的问题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易挫伤其学习积极性,事与愿违。对于李四光提出的四个问题,开始在读完两边后,我问孩子们:当你把李四光提的一个一个问题读一遍后你有什么体会?孩子们很茫然,然后我有换了一种问法:你觉得李四光小时候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这回,孩子们积极参与了,有话可说了。这就是暴露出我的课堂提问的一个弊端。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情感体验是沉睡着的,一般不是马上就会被激活的,需要教师合理有效的引导中抓住符合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的切入口。当学生回答不上来时,应用一些疏导性、铺垫性的问题,以适应学生的水平发挥。

5.关于《奇怪的大石头》教学反思 篇五

今天上课时,学生的状态还是蛮好的,开始的学习也很顺利,但是到了小组合作学习环节,不知是我的问题问的太突兀,还是这个环节转换太快,学生刚开始也处于云雾之中,不知道究竟应该找些什么?我巡视了几个小组发现这种情况,及时进行了点拨,部分学生这才茅塞顿开,但是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的理解不在我的掌握之中,我找的几名学生在回答几个问题产生的原因时,其他同学有的点头表示同意,有的则不知所云的样子,真不知道这个问题是不是真正得到了解决。由于担心时间不够用,所以后面理解李四光解决问题的方法时处理又过于简单了,甚至课后题都没能得到解决。

6.《奇怪的大石头》教学设计、反思 篇六

师: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即提出一个小问题,就会有小进步,提出一个大问题,就会有大进步。提出的问题越多,进步就越大。没有问题的同学可能是你全懂了,呆会儿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就由你来答或者是你没有一点进步。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划出你的疑问,批出你的感受,比比谁的进步最大,好吗?

生:读课文,认真批注。师巡视。

师:哪一个爱思考的孩子先来发言?

生:这块大石头是从哪儿来的?怎样来到这里的?

生:这块大石头是从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

生:那“这里”指的是什么地方?

生:“这里”指的是李四光的家乡,我从资料中得知李四光的家乡在湖北黄冈。

生:这块石头究竟是什么时候被带过来的?

生:老师不是说了吗?是第四纪的时候,大约从250万年前至今。

生:那究竟是哪一年呢?

(看来,这位同学不问出个具体的年月誓不罢休)

(学生们个个沉默无言,眼神里充满了疑问。)

师:这位同学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的学习精神很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关于这个问题,课后我们去查一查,好吗?

生:第四纪冰川怎么只带来了一块大石头呢?

生:是呀,这里怎么只有一块大石头呢?(同学们纷纷向我发问)

师:我想,这是这块石头与这个地方的缘分,是缘分让这块大石头来到了这里。其余的石头大概与这个地方缺少缘分吧。就像我们班的同学来自四面八方,是缘分让我们相聚、相知,我们彼此间应互相尊重、团结友爱,珍惜这份难得的缘分才是啊!

生:老师,这块大石头怎么这么大,它是怎么形成的?

(关于这个问题,我备课时还真没有想到,情急之中,我把问题推给了学生。)

师:有哪位同学知道呀?谁能答出来,谁就是这位同学的老师。

(谁知,学生们一个个都皱着眉头,连连摇头,用疑问的眼光看着我,等着我给他们指点迷津呢!可我也不太清楚啊,怎么办呢?没办法,只有推到课后去完成了。)

师:这位同学的问题提的很棒,老师把这个问题作为作业,留给大家课后思考。”

教学反思:

7.奇怪的大石头教案、反思、作业 篇七

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学科:三年级五班语文 备课人:夏雪 教学课题:第七课《 奇怪的大石头 》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考、秦”等5个生字。会写“著、藏”等13个字。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了解童年李四光对大石头产生的疑问以及他后来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与童年的疑问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了解童年李四光对大石头产生的疑问 教学过程:

板画激趣,谈话导入

你见过大石头吗?如果你见到一块大石头(教师板画一块大石头)你是否会产生一些疑问?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就对一块大石头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奇怪的大石头》(板书课题)。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请各自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2.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检查预习,质疑解难。

1.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介绍本文主人公——李四光。2.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质疑,师生共同解疑。指导写字,完成作业。1.认读要写的字。

2.争做写字小老师:那几个字容易写错,该怎么写,请你想一想,然后提醒大家。3.各自抄写。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考、秦”等5个生字。会写“著、藏”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奇怪、著名、地质学家”等20个词语。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3.了解童年李四光对大石头产生的疑问以及他后来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与童年的疑问间的关系,认识好奇心在发明创造中的重要意义。教学重难点:认识好奇心在发明创造中的重要意义。教学过程: 复习生字新词

指名读生字、新词,进一步巩固生字和词语。感知巨石形象

课文讲的是李四光小时候的事。小时候的他常常和小伙伴们围着一块巨石捉迷藏。让我们到现场去,去看看这是一块怎样的巨石,他们是怎样围着巨石捉迷藏的。如果使用电脑多媒体课件的话,继续演示李四光围着大石头躲闪,大石头遮住了李四光,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找不到他的情形,引导学生根据内容描述。感受好问精神

时间长了,李四光对这块大石头有了疑问。他首先想到的是问老师,李四光会怎么问?老师怎么答的?李四光又会怎么想?同学们读读课文,同桌间演一演。同桌读、演后挑选学生上台表演。

表演结束后教师问李四光扮演者:“听了老师的回答,你的疑问解决了吗?为什么?” 解开巨石之谜

李四光又跑去问爸爸,他爸爸也说不清。后来这个疑团有没有解开,怎么解开的,请大家读最后两自然段。读后讨论。

a.李四光怎么解开这块孤零零的巨石之来历这一谜团的? b.对这块巨石的研究引导他发现了什么重大成果? 交流读后感想 1.完整地朗读课文。

2.读了这篇课文,大家都会有一些感想,请你和大家交流一下。3.小结鼓励:

孤零零的巨石联系着千万年前地质事件,童年的疑问引发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貌似平常的事件不平常,好奇的童心所发现的问题可能蕴含着大价值。愿我们小朋友们也有强烈的好奇心,遇事多提问、多思考,不懈探求,去揭开一个个神奇之谜,为国家、为人类作贡献。

板书:

7、奇怪的大石头 李四光

产生疑问

多方求教

学习地质

专门考察

冰川遗迹 ——震惊世界

第三课时

一、看拼音,写词语。

zhù míng qiāo qiāo duǒ shǎn xìng qù lì shǐ lǚ xíng

()()()()()()

kǎo chá qín lǐng yi jì zhèn jīng zhuō mí cáng

()()()()()

píng zhěng zhuān mén yán jiū chéng guǒ qí guài

()()()()()

二、组 词。

悄()怕()陨()推()清()

捎()伯()损()难()晴()

三、加偏旁成新字再组词。

白____()者____()央____()韦____()

____()____()____()____()

隹____()土____()是____()艮____()

____()____()____()____()

四、照样子写词语。

严严实实 孤零零 转来转去

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

五、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1.观察 考察

李四光回到家乡,专门()了这块大石头。

清晨,老师带领我们在花坛前()万年红的生长过程。

2.发现 发明

李四光()在长江流域有大量第四纪冰川活动的遗迹。

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之一。

课后反思:

在教学时,我使用了第二份教案,当时感觉只有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环节,才能体现现代教学理念,虽然担心三年级的孩子会跟不上,不习惯合作,但是有辅助性问题引路应该不成问题。没想到课堂实效却不好。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期望过高,合作学习没有实效。

新课程理念当然是课堂上应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小组合作学习当然也是由此发展而来的。而刚刚由低年级才走入中年级的孩子,合作学习的能力、方法都不具备,在合作学习中,给一些学生提供了偷懒的机会。

2、教师的教学激情,教育机智问题。

本课的教学,由于设计问题,学生的主动性完全没有发挥出来。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导致老师牵引过多。

8.奇怪的大石头教学设计 篇八

作者:张爱华(地址:四川省仪陇县滨江小学

邮编:637676)电话:***

邮箱:***@163.com 内容摘要:本文对《奇怪的大石头》一课的设计理念、对教材的解读、学习目标和重难点的确立、教学流程等几方面做了说明。

《奇怪的大石头》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组中的第三篇课文,下面我将从设计理念、教材解读、教学方法、教学预设几个方面来说说我对这一课的解读。

一、设计理念:

在新课标指导下,我本着“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以学生的真实基础为教学起点,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为目标,力求为学生创设愉悦、轻松、自主、开放的学习空间和语文实践环境,引导学生立足文本语言,凸现语文本体,在浓浓的语文味中弘扬人文,积淀精神;努力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想。下面,我就“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先来谈谈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

二、教材解读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玩耍时,对家乡的一块巨石产生了疑问,在老师和父亲都未能解答的情况下,通过自己多年的研究终于弄明白了巨石的由来。

本文脉络清晰,先介绍了李四光是著名的地质学家,接着讲了李四光玩耍时对怪石产生了疑问,然后讲向师长请教和去英国留学,逐渐明白了其中的原因;最后讲回家乡进一步考察,取得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表现了李四光勤于思考、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读懂课文,感受李四光勤于动脑,执著求索的品质是文章的教学重点。本文是通过对话来展示人物内心活动的,抓住对话来体会李四光的思考是层层深入的,李四光的问题是很有逻辑性的,这是本文的重难点。而第一课时重在扫清字词障碍,粗知课文大意,初步感知李四光的成就与他小时候喜欢动脑分不开。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6个生字,会写“著”“藏”“卧”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知课文大意。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认识本课的生字,掌握本课的14个生字,20个词语,会写6个生字。

学习难点: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方法

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本课我遵循“以学定教、以人为本、采用多学少教”的基本思路,主要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读练结合、等方法达到教学预设。下面具体结合教学过程展开阐述。教学流程:

研究了教材、确定了教法、学法,为了体现我的设计理念,我预设了以下环节:

一、用资料袋的内容质疑导入

1、让学生读资料袋的内容。生读后,质疑导入:李四光的成就居然和他小时候的一个故事有关?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接着出示题目,问:看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这一环节引导学生质疑,既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又能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自主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自学提示:(1).自读课文,用“ — ”划出本课6个要求认识的生字,用“()”划出带有这些生字的词语,读准生字和词语的音.(2.)给自然段标上序号,把课文读正确,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带着要求读文,避免了学生盲目学习。)

2、学生根据要求学习课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

三、集中识字,积累词汇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抽生读。并让学生说说哪些字的字音容易读错。(这一环节,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对几个容易出错的音节就会记得更牢。)

2、去掉拼音认生字。卡片抽读生字。(多种形式出现本课的生字,学生会掌握的更好)

3、出示会写的生字。让学生小组内学习,并交流自己记生字的方法。(学生在小组内可以取长补短,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4、指导学生书写生字。找“秦、藏”示范学生写字。(这两字笔画多,学生在写时容易出错,并对字的结构掌握不好)

5、学生练习写六个生字,每个生字写两遍。(让学生当堂写,一是学生及时巩固对生字的识记,二是发现问题可以及时纠正,避免学生以后在书写时犯错)

6、出示20个词语。生多种方式读词。

四、再读课文,读顺读畅

1、出示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指导难读的句子。(因为这一自然段中有几个上面出现的词语,学生难于理解,先指导学生解词,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读文。学生学得会更快)

2、依次出示前几个自然段,抽生读。并适时指导。五、三读课文,读明大意

1、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三年级的孩子会默读,并且默读有助于孩子思考问题)

2、出示提示语:李四光小时候_______,跑去问____________。长大后-----------------------,终于弄明白了___________的故事。(三年级孩子要完整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有一定的难度,为此,让学生根据提示说,难度 降低了。)

六、板书设计:

奇怪的大石头

小时候

长大后

从哪里来

考察学习(产生疑问)

(明白来历)

板书,是文章结构的简缩,通过板书,能使学生直观地抓住线索,理清思路,概括大意。

9.《奇怪的大石头》教学设计 篇九

地质历史的最后一个纪。约从距今250万年前至今。此时高纬度地区广泛地发生了多次冰川作用。

5、冰川:

在高山或两极地区,积雪由于自身的压力变成冰块(或积雪融化、下渗冻结成冰块),又因重力作用而沿着地面倾斜方面移动,这种移动的大冰块叫做冰川。在地质上的新生代第四纪,气候非常寒冷,世界上的许多地方被冰川覆盖,称第四纪冰川。

6、秦岭:

横贯我国中部,东西走向的古老褶皱断层山脉。我国地理上的南北分解线。分布有冰川槽谷、角峰等。

四、默读课文,勾出不理解的地方

五、指导写字,完成作业

1、认读要写的字。

2、争做写字小老师:那几个字容易写错,该怎么写,请你想一想,然后提醒大家。

“藏”字17画,第六笔为“┖”。

“卧”字,左“臣”,右“卜”,注意“臣”的笔顺,第三笔为“┐”。

“旅”字,注意左下部分的笔顺。

3、各自抄写。

第二课时

一、四人小组讨论解决上节课提出的问题,把仍不能弄懂的记录下来

1、全班反馈,归纳整理提出的问题。

2、老师引导解决读懂文章必须弄懂的问题。

课文讲的是李四光小时候的事。小时候的他常常和小伙伴们围着一块巨石捉迷藏。让我们到现场去,去看看这是一块怎样的巨石,他们是怎样围着巨石捉迷藏的。

3、请大家各自轻声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4、教师板画石头(或实物投影仪显示课文插图,或电脑多媒体课件显示巨石),讨论:

⑴这是块怎样的石头?(注意文中的“巨石”、“孤零零”)

⑵李四光和伙伴们是怎样围着石头捉迷藏的?

如果使用电脑多媒体课件的话,继续演示李四光围着大石头躲闪,大石头遮住了李四光,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找不到他的情形,引导学生根据内容描述。

5、小伙伴们转来转去找不到李四光,咦,这是为什么?(石头大,便于躲藏这也是原因之一)

二、分角色读3~8自然段

时间长了,李四光对这块大石头有了疑问。他首先想到的是问老师,李四光会怎么问?老师怎么答的?李四光又会怎么想?同学们读读课文,同桌间演一演。

同桌读、演后挑选学生上台表演。

表演结束后教师问李四光扮演者:“听了老师的回答,你的疑问解决了吗?为什么?”

李四光又跑去问爸爸,他爸爸也说不清。

三、后来这个疑团有没有解开,怎么解开的,请大家读最后两自然段读后讨论。

李四光怎么解开这块孤零零的巨石之来历这一谜团的?引导学生认识以下要点:

1、李四光思考这个问题想了二十多年。

2、长大后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

3、李四光回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终于弄明白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

4、对这块巨石的研究引导他发现了什么重大成果?

四、交流读后感想

1、完整地朗读课文。

2、读了这篇课文,大家都会有一些感想,请你和大家交流一下。

3、小结鼓励:

10.《奇怪的大石头》的教学设计 篇十

学习目标

⒈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奇怪、著名、地质学家、捉迷藏、悄悄、躲闪、严严实实、转来转去、兴趣、平整、推动、旅行、考察、秦岭、遗迹、研究、成果、震惊” 等词语。

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⒊读懂课文内容;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

教学准备

⒈学生搜集相关的冰川活动资料;搜集有关李四光的材料。

⒉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课,激发兴趣

⒈你见过大石头吗?如果你见到一块大石头(教师板画一块大石头)你是否会产生一些疑问?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就对一块大石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奇怪的大石头》(板书课题)。

⒉简介李四光,

课件出示李四光头像,简介他的生平。

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小时候的故事,看看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⒈各自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⒉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⒊扫除词语障碍

陨石 地质学 突兀 第四纪 冰川 秦岭  长江流域

⒋齐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对家乡的一块巨石产生了疑问,通过自己许多年的.研究终于弄明白巨石由来的故事。)

⒌你对小李四光有什么印象?

教师相机板书学生对李四光的印象。如:爱思考,爱提问,好问好学,等等,能用书上的话来充分说明你的观点吗?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⒈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本文围绕奇怪的大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叙述了几个与此相关的事件,表现了李四光积极思考、不懈追求的可贵品质?

(课文的叙述顺序:李四光与同学玩捉迷藏对巨石由来产生疑问;向师长请教和去英国留学,才逐渐明白了其中原因;回到家乡考察,取得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

⒉划分段落

第一段(1):写李四光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

第二段(2):写李四光与同学玩捉迷藏对巨石由来产生疑问

第三段(3―9):写向师长请教和去英国留学,才逐渐明白了其中原因。

第四段(10):写回到家乡考察,取得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

四、写字指导

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其结构上的特点,如,“考、秦”为“上大下小”的上下结构,“著、藏、究、震”为“上小下大” 的上下结构,然后把重点放在部件比例的大小上,指导临写。此外,在写“纪”时,要注意右边是“己”不是“已”;“旅”要和“旋”易混,“藏”和“卧”笔顺易错,要注意区分,不要写错。

第二课时

一、复习

⒈认读词语。

⒉朗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⒈感知巨石形象

课文讲的是李四光小时候的事。小时候的他常常和小伙伴们围着一块巨石捉迷藏,让我们到现场去,去看看这是一块怎样的巨石,他们是怎样围着巨石捉迷藏的?

⑴请大家各自轻声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⑵讨论交流:

①这是块怎样的石头?(注意文中的“巨石”、“孤零零”)

②李四光和伙伴们是怎样围着石头捉迷藏的?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描述。

③伙伴们转来转去找不到李四光,咦,这是为什么?(石头大,便于躲藏这也是原因之一)

⒉感受好问精神

⑴时间长了,李四光对这块大石头有了疑问。他首先想到的是问老师,李四光会怎么问?老师怎么答的?李四光又会怎么想?同学们读读课文,同桌间演一演。

①同桌读、演后挑选学生上台表演。

②表演结束后教师问李四光扮演者:“听了老师的回答,你的疑问解决了吗?为什么?”

老师的回答令李四光满意吗?从哪儿看出来?说话练习:

这么重的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  ),应该会把草地(  ),可它没有卧进土里,所以一定(  )。

从而让学生感受李四光好问好质疑的品质。

⑵李四光没有解开巨石之谜,又跑去问爸爸,他爸爸也说不清。

师:李四光在请教多人失败后,你觉得他会怎么想?

⒊感受执着探索的可贵品质

后来这个疑团有没有解开,怎么解开的,请大家读第九、十自然段,读后讨论:

①这个问题李四光一直想了很多年,直到……才……

用“直到……才……”说话。感受李四光的执着,认真的态度。

②李四光怎么解开这块孤零零的巨石之来历这一谜团的?(引导学生认识以下要点:①李四光思考这个问题想了许多年;②长大后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③回到家乡,经过考察,终于弄明白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

⒋小结:

⑴奇怪的大石头“怪”在哪里?(应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展开探讨。如,“这块巨石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孤零零”说明了其中一怪,它是独立的;“大石头把他的身影遮得严严实实的,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也找不到他”,说明这块巨石体积庞大;老师说“这块石头恐怕有几百年的历史了”,说明时间之久;老师说它是“天上掉下来的陨石”,但李四光又不明白“为什么没卧进土里去”,并且连父亲也不清楚,说明它的由来连大人都弄不清楚,综合上述几个方面,说明了此石“真怪”。)

⑵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李四光是如何思考和解决自己的疑问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李四光去向老师请教,老师的答案不能让他满意;又去请教父亲,父亲也说不清楚,这又进一步表明了石头的怪──大人也不知道。(通过复诵读老师与李四光的对话,感受李四光的思考问题的过程。)李四光的可贵之处在于,没有因为老师和父亲都未能解决自己的疑问而放弃求索,“这个问题李四光想了许多年。直到他长大以后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才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 “后来,李四光回到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他发现在长江流域有大量第四纪冰川活动的遗迹……”。可提醒学生注意“许多年、直到、才、专门、考察、发现”几个关键词语,理解李四光执著探索的可贵品质。]

三、总结升华

⒈小李四光从一块巨石质疑,通过自己的探索,研究初的成果震惊了全世界,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有什么感想?

中心:这篇课文通过讲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对家乡的一块巨石产生了疑问,通过自己许多年的研究终于弄明白巨石由来的故事,表现了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⒉你想对李四光爷爷说什么话?

⒊总结鼓励:

孤零零的巨石联系着千万年前地质事件,童年的疑问引发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貌似平常的事件不平常,好奇的童心所发现的问题可能蕴含着巨大价值。愿小朋友们也有强烈的好奇心,遇事多提问、多思考,不懈探求,去揭开一个个神奇之谜,为国家、为人类作贡献。

四、课外积累

11.7《奇怪的大石头》教学案 篇十一

山东昌乐宝城街道北寺小学王爱萍 【教学目标】

1.认识“考、秦”等5个生字。会写“著、藏”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奇怪、著名、地质学家”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3.读懂课文,体会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不懈追求的可贵品质,并学习这种品质。【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2.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你见过大石头吗?如果你见到一块大石头,你是否会产生一些疑问?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就对一块大石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七课《奇怪的大石头》。

2.李四光简介(结合课后的资料袋和自己搜集的资料,说一说自己眼中的李四光)

【预习内容】

一、我会读

1.读词语

奇怪著名捉迷藏兴趣历史躲藏平整推动旅行考察秦岭遗迹研究成果镇静严严实实转来转去(提示:读准字音,特别注意读准生字。)

2.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好自然段序号。把课文划分为

二、我知道

1.李四光是我国著名的()。2.课文讲述的是()事。

3.在预习过程中我遇到的不明白的问题:

——————————————————————— 【导学案】

一、交流预习学案 1.小组内交流

小组长检查:生字读音、新词的意思、课文朗读情况、了解课文的大意。2.全班交流展示

老师抽查预习学案(或指生读生字词,或读课文段落,或指生说课文大意等等)。

二、合作探究:

1.大石头“怪”在什么地方?

2.李四光怎么解决小时的这些疑问的?

三、交流、点拨导学案

1.石头有什么奇怪的呢,大家想不想知道?那么请同学们快速读读课文,你们一定会明白很多。读的时候划下你读不准和不明白的字词,与同桌交流,不能解决的可以问老师。“奇怪的大石头”“怪”在哪里?朗读课文,互相表演,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这块巨石孤零零地立在草地”,“孤零零”说明了其中一怪,它是独立地;“大石头把他的身影遮得严严实实的,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也找不到他”,说明这块巨石体积庞大;“这块石头恐怕有几百年的历史了”,说明时间之久;“天上掉下来的陨石”,但李四光又不明白“为什么没卧进土里去”,并且父亲也不清楚,说明它的由来连大人都弄不清楚,综合上述几个方面,说明了此石“真怪”)2.正是因为大石头有这样几“怪,李四光才产生了疑问,是如何思考和解决自己的疑问呢? 1)石头“大”,引起李四光兴趣,向老师请教“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是谁把它放在那儿的?”老师推测是“天上掉下来的陨石”

2)李四光进一步思考,这么大的石头,从天而降,可为什么没有砸一个大坑呢?老师和父亲都说不清楚。

3)李四光并没有放弃求索,“这个问题李四光想了许多年,直到他长大以后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才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后来李四光回到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他发现在长江流域有大量第四纪冰川活动的遗迹„„”,“许多年、直到、才、专门、考察、发现”关键词语,体现李四光执着探索的可贵品质。

3.师生评议。

4.这些问题别人没有注意,但李四光发现了。那可真是块“奇怪的大石头”,你能把这种奇怪的感觉读出来吗?请一位同学与我分角色来朗读李四光与老师的话,我读老师的话,你读李四光的话;再请一位同学与老师来读读,你读老师的话,我读李四光的话;接下来请同学们与同桌练习分角色朗读。

5.我们再来李四光后来是怎样不断来解决这下问题的。生汇报,师点拨,相机板书:奇怪的大石头——想了很多年——学习地质学——专门去考察——有了大发现

四、指导写字

老师演示,逐字指导,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其结构上的特点,如“考、秦”为“上大下小”的上下结构;“著、藏、究、震”为“上小下大”的上下结构,然后把重点放在部件比例的大小上,指导临写。在写“纪”时,右边的写法、“旋”和“旅”、“藏”和“卧”的写法区别。【课堂检测】

一、我能读准确,写漂亮(看拼音,写词语)。zhù mínɡ duǒ shǎn dà kēnɡ()()()lǚ xínɡ kǎo chá qín lǐnɡ()()()

二、小小模仿秀(照样子,写词语)。(9分)孤零零

很深很深

严严实实

三、按原文填空

1.这么重的大石头从天上(),力量一定()。它应该把草地砸一个()大坑。可它为什么没()土里 去呢? 2.大石头把他的身影遮得(),小伙伴围着石头(),也找不到他。【课后作业】

1.继续练习朗读课文。2.抄写课文中的字词。

3.读了这个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呢?用“李四光爷爷,我想对你说____”的句式的来说一说。【板书设计】 问老师

7、奇怪的大石头问爸爸

勤于思考

12.《奇怪的大石头》反思 篇十二

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七课《奇怪的大石头》讲述的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侯对家乡的一块巨石产生了疑问,通过自己许多年的研究终于弄明白巨石由来的故事。这个故事体现了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数十年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在教学这一课时,我首先自己通读了教材,认真钻研了教学用书,确定了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要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在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中,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我引导学生围绕下面两个问题展开讨论:(1)奇怪的大石头“怪”在哪里?(2)李四光是如何思考和解决自己的疑问的?在解决第一个问题时,我让学生反复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展开讨论,进行探讨。学生抓住“这块巨石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中的“孤零零”,知道了石头是独立的一块;从“大石头把他的身影遮得严严实实的,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也找不到他”这句话知道了这块石头非常大;从老师说的话“这块石头恐怕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明白了这块石头已经有很长很长的时间了;老师说它是“天上掉下来的陨石”,但李四光又想这么大的石头“为什么没卧进土里去呢?”而且连

大人也说不清楚。通过这几方面,学生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知道了这块大石头确实“怪”。正是因为这样,李四光才产生了疑问,紧接着,我引导学生讨论第二个问题。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老师和李四光的对话,感受李四光思考问题的过程。虽然老师和父亲都说不清楚石头的来历,但是李四光没有放弃求索,我教育学生要学习李四光这种执著求索的精神品质,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的最后几段,重点抓住“许多年”“直到”“才”“专门考察”“发现”等关键词语来体会,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解决了第二个问题,进一步理解了李四光执著探索的可贵品质。

上一篇:浙江省大学生创业政策下一篇:获优质服务奖的获奖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