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课案例

2024-09-18

磨课案例(共12篇)

1.磨课案例 篇一

总结

这次学校组织的磨课活动对于我们新任老师来讲感触很深,经过磨课,我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体会到学生是我们教学的主体,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的引导和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在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自己能够学,而且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主动去探究,学会主动学习。我想这是我们教育孩子的最终目的,而不是教授孩子课本上简单的知识。经过磨课,我认识到得物理概念的教学,不是让学生像鸭子吃蜗牛那样,简单的去记忆和背诵相关的物理的概念,这样会使物理学起来很乏味,而应该让学生在生活中的经验的基础上去分析总结,从而得出相关概念和定义。学生对于概念和定义的掌握不是去背诵而是去应用。通过磨课,我认识到了物理教学不应该使学生感受到枯燥无味,而是使学生在快乐中去学习,在学习中去感受探究的乐趣,体验成功的乐趣。通过磨课我知道了学生的快乐学习需要学生在生活中,在学习中去积累相关的学习经验,活动经验,从而使学生真正的会学习,乐于学习。所以今后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提高教学水平。把握住教材

教师的授课必先确定授课的内容是什么,重点、难点如何把握,时间和内容如何合理的分配。但在一堂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深度与浅度相差悬殊,师生互动交流并非融洽,教法与学法相脱节的现象发生。通过对一堂课或一个单元的课后反思,就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失误,可对下一知识点的教学产生催化的作用。如我在讲授九年级“压强和浮力”一章的内容时,在讲授压强时,通过练习让学生从中了解密度均匀、高度相同、粗细均匀的物体在平面上产生的压强与其底面积无关。这样,在液体压强的教学中,对液体压强的大小与液体的高度和密度有关,而与液体的多少无关的认识有了一个铺垫的作用,对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也有了一个说服作用。

二、人的反思

教学的本质是师生交往的过程,是师生通过课堂对话在交往与沟通活动中共同创造意义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的好与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参与教学活动的人。教学活动中师生的角色是否投入,师生的情感交流是否融洽,学生是否愉快地投入课堂的全过程、是否深切地感受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并升华到自己精神的需要是检验的标准。在大气压强的教学中,我先设计了几个问题:你感受到大气压的存在了吗?你能证实它的存在吗?它的大小受哪些因素影响呢?使学生自始至终都兴趣盎然,精神饱满地投入学习,在反思中要回想教师、学生是否达到教学设计的情感状态,有没有更有效地途径发展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方式的转变

授课方式的反思是反思的重中之重。它包含课堂环境条件(或是课堂氛围)是否让参与教学活动的人产生积极向上的情绪是否提高、增强人的活动能力,教师激情是否高涨,学生学习热情是否高亢,怎么样才能创造既有舒适感又有生活情调的高雅活动场所。同时,内容怎样处理,顺序如何调节、语言怎样运用,教学手段如何利用,课堂结构如何布局,学生兴趣怎样激发,师生互动交流平台怎样构建等都是我们反思的内容 此外,物理学科的特点确定了物理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重视物理作业的多元化及时段性也是我们要注意的内容之一。物理作业是多元化的,有计算型、简答型的练习,有探究实验及实验报告,有资料查询、有调查报告等等。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比较重视传统型的习题练习,较忽略探究实验、调查报告等等。这几年的物理中考中有大量的文字表述题,很多老师头痛学生的表述能力太差。因此,教学中教师惟恐学生说不好,所有问题的答案都由老师代替。其实,你越是不放心,不给他们锻炼的机会,这类作业他们越作不好。可以说是对症下药是良方,这类作业的布置需注意时段性,相应的物理规律学习后,及时的布置这类作业,然后立即让学生口述,对于表达好的表扬,对于差的多鼓励。让他们在激励中成长,在成长中收获。

总之年轻教师,最为重要的是多学习,不断的给自己充电,向同组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多进他们的课堂听课,遇到迷惑的问题多向他们请教,多看关于教育教学方面的文章,以求适应现代社会新型教师发展需要。

2.磨课案例 篇二

当今的课改, 突破“高效课堂”瓶颈的“支点”在哪里?实践中何为“高效”?见仁见智, 各有说辞, 可谓“千树万树梨花开”.笔者只是一线“草根教师”, 没有专家学者的“理念”, 有的只是自己在实践中对“高效课堂”的探索和理解.下面就以笔者参与的一次“磨课”活动为例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在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学完乘法公式后, 执教老师给出这样一道题:

计算: (3m-2n) 2-2 (3m+2m) (3m-2n) + (3m+2n) 2.

题目给出后, 教师便“迫不及待”地解释.

师:同学们, 我们看到式子的第一项是一个式子的平方, 第二项是两个因式的乘积的2倍, 第三项是另一个式子的平方, 如果我们将两个式子看成整体, 那么它能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吗?

学生回答:能.

师:好, 下面请某同学板演一下.

学生轻松地按老师的讲解解决了问题.

课后“磨课”交流时, 执教老师认为上述问题中的式子有些“复杂”, 隐藏着“整体思想”, 他“担心”学生不能“发现”题目的特点, 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技巧”, 为“节省时间”并快速完成教学任务, 他就“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以便促进学生快速完满地解题.这样就提高了“课堂效率”.

思考一:“高效”不是一种简单的数学公式, 而是一种理念.

案例中老师急于“节省时间”和增大“课堂容量”, 以“学生完满解决问题”为最终目标, “通过在单位时间内完成更多的知识讲解”来构建所谓的“高效”.“高效”是相对于“低效”、“无效”以及“负效”的课堂教学而言的, 但它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数学公式”, 它更多的是一种理念, 一种追求.因此, 一线“草根教师”更应该学习如何把专家学者的“理念”运用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

思考二:“高效”不是一种简单的技巧展示, 而是一种过程.

案例中的老师只注重问题所承载的“整体”方法和技巧, 却缩短了学生认知的过程, 表面提高了“课堂效率”, 实质却限制了学生的“思考空间”, 最终将阻滞“学生思维”的发展.借用人教社章建跃博士的话:“许多教师的‘匠气’太浓, 课堂上题型、技巧太多, 弥漫着‘功利’, 缺少思想和精神的追求, 严重影响了数学育人.”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说过:“一个差的教师奉送真理, 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只有将“发现真理”的过程“还给学生”, 学生的“思维之花”才能得以“绽放”.

思考三:“高效”不是简单地完成任务, 而是一种等待.

案例中的老师担心学生不能“发现”题目特点, 难以在固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影响“高效课堂”, 直接将“真理”抛给学生, 不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时间.肖川博士在《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中写道:“学会等待, 意味着教师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能够用从容的心态对待自己所做的工作.因此, 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 我们不能急于求成, 也不能心浮气躁……”当然他说的是关于学生好习惯的养成, 不良品质的矫正是一个长期和曲折的过程.其实, 案例中的教师的课堂何尝不是“更需要等待”, 在“等待”学生“充分思考”的基础上根据“课堂生成”适时“引导”, 让学生思考并获得成长的机会.

思考四:“高效”不是简单的一厢情愿, 而是一种互动.

案例中的老师认为所设的问题中的式子有些“复杂”, 在学生几乎“没有任何思考”的状况下, 直接“和盘”托出解决问题的“关键”.无论是为节省时间还是为获得“高效课堂”, 都是教师“一厢情愿”的“预设演绎”, 都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缺少师生、生生互动, 远离了学生的“课堂生成”.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认为高效课堂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促使师生、生生多维互动的课堂;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课堂”.《中国教师报》采编部主任李炳亭觉得从理性的角度说, 高效课堂必须有三个特性:“主动性、生动性和生成性”.但这里只有“教师的主动”, 缺少了“学生的互动”.

思考五:“高效”不是一种简单的重复训练, 而是一种绿色的教学观.

案例中老师的做法看似“节约课堂时间”, 但带来的却是“学生学习的低效”, 课后一定还需要“大量的重复训练”才能让学生获得“解题之术”.将时间“延续”到“课下”, 无疑会带来“过重的课业负担”, 靠“掠夺更多时间”才能达成所谓的“高效———高质量”.《教育时报》记者褚清源认为:“通过拼时间、拼体力的方式同样可以获得高质量, 但这不是高效课堂所倡导的方式.高效课堂倡导绿色的教学质量观, 绿色教学质量观是环保的, 健康的, 是对学生的学习力进行保护性开发, 而非掠夺性开发.”

3.磨课反思总结 篇三

好课是每个老师的追求,更是每个人为之奋斗的目标。这次的磨课远远还不是尽头,在收获成长的同时也留下了很多不足和遗憾,未来的每一节课都是挑战。在确定完课题后就开始了工作,上网查找资料,撰写教案,制作课件,反复推敲,几经斟酌,深入到每一个细节。同从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重点的体现、教学过程的设想、教学中突发事件的应对等方面反复思量,看哪些地方是可以配合教学过程的,哪些是需要改进的,力求做到既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又要切实为教学内容服务。这次磨课活动很感谢包括我的师傅以及同组的老师对我的帮助,通过一次次的不辞辛苦的听来发现我的问题,积极建议,不断改进。谢谢大家为我的快速成长而付出的心血。

磨课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否定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我通过这次活动深刻明白要想磨出一节好课,只有通过无数次的试教,不断的修改,才能成为一堂优质课。而正是一次次地试教,一次次的与个性完全不同的学生个体进行交流,真切感受到了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本质,才一次次地发现自己在教学修行的不足与苍白。

细想来,以后的课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课程需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

2.注意了让学生主动探索,要注重了学生交流,而不是自己满堂灌。

4.重难点要突出,落实好三维目标。5.作为一个新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教材的处理还有待提高,必要时可以对顺序进行一定编排,理顺思路。同时一定要注意材料的取舍,不然内容越准备越多,一节课显得急急忙忙,到头来任何内容都无法的到很好的落实!

6.上课过程中不要背着包袱,不然只会束缚自己的手脚。7.提问点评的语言艺术需要提高,问题的设问要更加明确,能充分调动学生进行思考。

教师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作后盾,有较高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同一教学内容不同教学思路的走向,使我又一次深刻体验到,我们教师在课堂这个舞台上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如果每一位教师能从研究备课和上课开始,一节课一节课地加以研究和积累,就能增强自己可持续教学的能力,促使自己专业化成长。

2014.3.21

4.磨课体会 篇四

1这几天的学习,让我认识到:磨是要求,是态度,是坚持,是集思广益,是相互融合。课是基础,是待于解决的问题,是可供探索的空间。我们要以高的的要求,科学的态度,不畏繁琐的坚持。拿出个人和集体的智慧,去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探索未知的教育空间。将磨课心神领会而又相得益彰。1通过几天的学,让深深的感受到,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实践中进行反思,在反思中学会研究,在研究中不断改进教学行为,努力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和教学个性的形成与张扬

2解决的问题,是可供探索的空间。我们要以高的的要求,科学的态度,不畏繁琐的坚持。拿出个人和集体的智慧,去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探索未知的教育空间。将磨课心神领会而又相得益彰。每一节课都需要我们老师要有一个好的构思,而好的构思可以让每一位老师接受并愿意参与其中。我们六组的全体老师首先确定了课的观念,因为观念决定一切、观念决定方向,单纯的模仿只能解决上课的问题,所以本节课是我们六组全体成员经过不断的“磨课”达成共识,共同打造符合新课标、新理念的一节课,让我们共同努力,通过本次的“磨课”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理念。

55虽然在此前接触过磨课,但这次的培训,让我对磨课有了一个新的认识,磨课磨的不仅仅是一堂课,俗话说:“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激而发灵光”。它使我们智慧碰撞,长善救失,取长补短,它创造了分享、合作与支持的条件,增进了我们之间的沟通,使大家在活动中了解他人,了解自己,分享各自的经验,共同进步。

刀越磨会越亮,课越磨会越精,这两天的“磨课”让我深深感受到:教学是实实在在的,需要我们教师智慧地预设,智慧地反馈。希望我们能在“磨课”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提升,努力营造一个充满“情趣”的课堂,让音乐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讨论、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困惑。

7教师观念的转变决定学生参与意识的转变,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往往只关注实际的课堂教学效果,而忽视了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磨课”我们群组老师的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相信我们的教学设计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期待我们的成功。

8磨课改变我们先前的教学思维,他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学,让我们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从而找到在音乐高级研修的路

---------研修第一阶段反思

我们组的远程研修从开始到现在各项活动都顺利开展,这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结果。现在的工作已经进入磨课的环节。我们英语组从磨课开始之日起就开始积极准备,严格按照“三次备课、两轮打磨”的操作方案执行,上课-观课-评课-议课-反思-总结,各个环节认真操作,有序开展。在磨课过程收获颇多。

在磨课实施阶段,全体组员积极参与,互相交流,圆满完成了各自任务。在观课时,全体组员均按照组长的要求带着观课任务参加第一轮听课,分别从教师设计的活动是否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是否创设适当的语境帮助学生感知和理解语言,“拓展参与活动的有效达成度”观察量表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报告。评课是磨课活动的重要环节,通过评课不仅让上课的老师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也让听课的教师反思并体会,对今后的课堂实践都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因而在评课时大家都能积极参与进来,踊跃发言,畅谈各自的心得体会。

这次磨课活动全员参与,相互交换心得和体会,营造了浓厚的的教研氛围,为今后开展教研活动打下坚实基础。

从观课中我们可以看到上课教师精心组织备课,虚心接受老师们的意见。老师们也愿意为上课教师研究课例,深入思考,不断探讨和改进自己教育和教学,互相促进,互相进步。从中体验团队协作的快乐,认识到自己在活动中作用和价值。磨课就需要反复的完善和打磨,要经受集体智慧的考验,需要借助于大家的力量,这样才能呈现出精彩和成功的课例,供我们研究和探讨,为下一步的教研活动开展打下基础。

本节课导入环节既复习巩固了旧知识,又为新授课进行合理铺垫,学生们充满兴趣参与,活动都直接指向本课主题。做到尽快进入课文,引导学生在课文学习中整体感知词汇和语句结构和在课文学习中整体感知语篇。整个过程自然有效,过度环节充分考虑,明确有效。王教师抓住对话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通过多种手段导人对话,让学生在真实或较真实的语境中感知对话文本,并适当进行单词与句型的铺垫值得学习和借鉴。

在 “拓展参与活动的有效达成度”方面,王老师在课堂上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拓展活动,拓展活动基于文本,又高于文本,注重学生实际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充分的练习本课的重点句型,是课文的再现和提高。拓展活动设计的有趣有效,通过互动问答,角色表演,观察思考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意识,凭借对英语的极大兴趣,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课堂活动之中。课上,既有整体活动,小组活动,又有个人的表达,优秀生起到了榜样作用,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氛围。通过pair work进行反馈和学生间的互助,必要的指导和激励,有效地掌控课堂节奏,有序高效推进任务活动。

本次磨课活动,大家虽然辛苦但从中体验到快乐和成功的喜悦,远程研修令人回味无穷,磨课更是越磨越有内涵和内容。这就正如执教教师王燕老师所说:一节课越研究越有内涵,越磨越有味道,越讲越有讲不完的内容和价值。

磨课不是终点站,今后的日子,我们还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反思。我们要把研修进行到底,让自己在研修中成长起来。

(四)磨教学经验,磨出盎然的绿色,宛如初春里那柔嫩嫩的小苗,伴着求知的孩子一起茁壮成长!

再美的玉石也多少会有一点瑕疵,看似茂密的树木有可能藏有

害虫,我们要发现每一堂课的瑕疵,找出每一堂课的害虫,然后将其

剔除,这样才能保证那份青翠的绿意继续延伸,把一堂堂健康快乐的

课堂奉献给学生。

比如在本次磨课中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了一

点失误,课堂上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显得有些拘谨,总怕

学生理解不到位,可是事实却是学生的状态很好,反而是老师自己过

于紧张。这样,在不知不觉中,老师就处于“不淡定”的状态中,课

堂上就显得教师的“戏份”过多,而作为主体的学生,似乎就被压制 了本该有的活跃。课堂是不断生成的,只有在生成中才会更加鲜活。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会注意这些方面的探究与改正!

让语文

教学这棵常青树,永远郁郁葱葱,生机勃勃!

磨,一个牵动千万教师灵魂的字,一个造就千万孩子幸福的字,只要我们每一位老师用心、用情去研究、去揣摩,一定会让我们的课

5.磨课心得 篇五

八月是火,八月是热,八月是盛夏的尾巴,是砥砺奋进的前奏,今年的八月是成长的、感动的、收获的。

在短短三天的磨课期间,我觉得自己无论是精神上还是工作中都成长了很多。

回想起一年前,惶恐、茫然笼罩着整个八月。刚走上讲台的不适应、混乱的板书、不成熟的教态、散乱的课堂、所有的一切都这么的不尽人意,被批的一无是处时即便感到无助,也暗自骂自己活该。今年磨课前,我仍旧非常紧张,担心自己没有长进,给新进教师不好的示范。看了新进教师的教学,感叹他们优秀的同时内心充斥着羞愧。新进教师们不论从教态、板书还是课堂掌控力上都比我刚进学校时好很多。

怀着这份不自信与忐忑,我回到家积极备课,查阅资料、观看示范课、结合本校特点备课,首先,我要上的是古文,为了避免枯燥,我设计了许多与学生互动的问题,又怕在实际课堂上耽误时间于是不断的修改。其次,因为特别喜欢陈老师课堂上衔接语的连贯,我在每部分的衔接语上也下足了功夫,希望自然的将每个部分连接起来,使学生感受到课堂是一个整体,而不会因为老师特定的学习任务而感到乏味。最后,我考虑到课堂的重点,怎样设计才能将三个重点过渡自如,同时目标明确,使学生学有所获。一堂课设计完成,我又一个人上了一堂课把握时间,留出充裕的“课堂检测”时间。

课后老师们都说我进步很大,可能是因为去年太差,才更衬托出今年的转变。对此,我更加的认清自己。这一年里,在王老师的指导下已经能够抓住重点了,在陈老师的提点下能够更多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校长的督促下板书也清晰起来。课后,我反思了自己的不足,板书不够好、设计问题不够全面、细节处理还不到位,有了问题,我才能更好去解决。这次,我不再害怕,不再迷茫,正视自己的缺点,直面不足,内心更踏实。

6.磨课案例 篇六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立足于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 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开展有意义的活动。根据“感兴趣”、“有价值”、“能研究”这三个选题原则, 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学生兴趣入手, 选择了《走近动画片》一课教授。在一次次试教、反思、再教的过程中, 我体验到了磨课的各种滋味。下面, 我具体针对本课“创设情境”的环节, 谈谈我的磨课经历。

第一次磨课的关注点:怎样应用多媒体最合适

现在的课堂越来越离不开多媒体。综合实践课上, 只有有效使用信息技术手段, 创设生动的情境, 给学生以图片、音频、视频的感染, 学生才会记忆犹新。然而, 多媒体手段到底该如何用, 用在什么地方, 怎样跟课堂内容相结合?这是我在磨课中首先深思的问题。

【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 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 (板书:动画片)

师:下面这些动画人物是哪部动画片里的呢? (多媒体逐个出示动画人物的图片)

师:看来动画片深得同学们的喜爱, 对这些动画人物更是如数家珍。今天, 我们探讨的主题就是《走

/包士娟

近动画片》。 (板书, 将课题补充完整)

【设计意图】

“你喜欢动画片吗”问答中, 我直截了当地切入活动主题, 这能让学生一下子抓住讨论的重点。随即, 在对动画片和动画人物看似轻松的探讨中, 我相机引导学生发表意见, 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教后反思】

第一次试教后, 听课同行指出:此环节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被牵着走, 过渡生硬, 仅仅用静态图片显示动画人物, 体现不出学生的自主性。我意识到, 情境的创设不能只是反复呈现材料, 而是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在听课教师的启发下, 我决定重新发挥多媒体手段的优势, 为情境创设服务。

第二次磨课的关注点:如何用多媒体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第一次教学后, 我不但有了动力, 而且有了更大的压力: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化被动为主动?我尝试了第二次试教。

【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老师也非常喜欢看动画片, 我们一起来欣赏下面的动画片段吧! (播放《猫和老鼠》视频片段)

师:你为什么会喜欢看这部动画片? (点名让学生回答)

学生说出各种各样的理由。

我赶紧拉回主题小结:看来动画片都具有人物形象卡通、故事情节生动、设计夸张有趣等特点, 怪不得同学们都喜欢看呢!这个阶段的综合实践活动我们就一起“走近动画片”, 对动画片展开研究, 好吗?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在“创设情境”环节添加视频片段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营造学习氛围。我希望通过动画视频这一教学媒介, 让学生了解动画片的特点。

【教后反思】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更改了原来的用静态图片创设情境的方式, 添加动画视频片段, 使学生的兴趣倍增, 能更深入地了解动画片的三大特点。学生的激情虽有了, 但在揭示动画片的三大特点时, 纯粹是我自己在归纳, 学生的自主性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课堂成为我一个人的课堂, 缺乏师生互动。

第三次磨课的关注点:多媒体该如何与教师的提问相得益彰

思考的历程是痛苦的, 否定自己更是艰难的。为了让课堂少一些遗憾,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我又开始琢磨教学细节——在多媒体环境下如何提问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今天, 我带来了一个动画片段, 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播放《猫和老鼠》片段)

师:动画片好看吗?你们在看的过程中为什么会笑?

生:很搞笑。

师:什么地方搞笑?

学生叙述故事片段。

师:是呀, 你说出了动画的一个特点:动画情节生动。 (屏显)

师:同学们, 这部动画片中的猫和老鼠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猫和老鼠一样吗?哪些地方不一样?

生:动画片中的老鼠很可爱。

师:是呀, 同学们说出了动画片的另一个特点:动画形象可爱。 (屏显)

师:同学们回答得真不错!刚才同学们看到这个画面的时候都捧腹大笑 (出示猫被压扁的图片) 。猫被猪屁股压扁了, 你想想这段动画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生:夸张。

师:同学们说出了动画片的第三个特点:设计夸张有趣。同学们真是很善于思考!

教师总结特点:刚才我们总结了动画片具有“动画形象可爱、故事情节生动、设计夸张有趣”这些特点, 怪不得同学们都喜欢看。你们还喜欢看什么动画片呢?这些动画片是否都具有以上这三个特点呢?

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揭示课题:既然同学们对动画片这么感兴趣, 那么, 今天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我们就一起“走近动画片”, 对动画片展开研究, 好不好? (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

为了让学生能够自然流畅地归纳出动画片的三大特点, 我采用了一问一答的方式,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对话中流露出学生的喜悦, 呈现出师生配合默契而融洽的学习氛围, 归纳动画片的特点自然水到渠成。这一个看似无意实质有意的师生对话过程, 是教学思想无痕渗透的过程。

【教后反思】

有了充分的视频、音频的冲击, 如何让学生回到课堂本身, 归纳出动画片的特点, 既不是停留在浅层次的感官认识上, 也不是信马由缰, 思绪任意飘荡, 教师语言的引导很重要。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在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之间持续不断进行的活动。”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因势利导, 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 及时提出能够反映教学重、难点的问题, 增强提问的针对性, 使学习活动更有效。第三次的试教, 我改变了教学策略, 顺应儿童的思维来引导学生。看完《猫和老鼠》片段, 学生们情不自禁哈哈大笑, 我就从学生“为什么笑”提问。通过学生的回答, 我顺势归纳特点, 顺学而导。学生说得不完整之处, 其他学生再补充, 整个导入环节较之前两次教学顺畅、自然多了。

从第一次磨课学生的被动接受, 到第二次磨课学生的感官接受, 再到第三次磨课学生的全情投入, 整个过程是我不断地否定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 是一个“众里寻她千百度”的过程。“磨你千遍也不厌倦……”这是我磨课之初体验。我相信, 只要让磨课真正地走入每一堂课, 一定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科学、有效。

7.磨课 篇七

一、什么是磨课?

磨课,就是某个教师在一定时期内,在教研组成员的协助下,采取多种形式,对某课教学进行反复、深入地学习、研究与实践的过程。

二、磨课的意义

记得曾听到过这样一句话:“好课”是从课堂实践中熔炼出来的,没有任何捷径可行,这是教育行为修炼的颠扑不破的法则。是的,“好课”不仅是每个老师的追求,更是为之奋斗的目标。

有效的磨课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研究能力,使其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对教师来说,磨课的过程既是一个学习、研究、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合作交流、反思和创新的过程,更是一个专业素养提升的过程。在一次次磨的过程中,使教师对新理念把握更准确,对教材的研读更深入,对学情的了解更透彻,同时也使教师的点拨引导能力、临场应变能力、教学创新能力得以提升,教学实践不断丰富,教学智慧得以发展。同时,磨课还能磨出教师间合作交流的默契,磨出教研组团队理性思维水平的提升。

磨课是教师专业成长时由理论走向实践、走向成功和进步的绿色通道。它也是青年教师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更是年轻教师在教学上不断精益求精、完善自我的镜子。

三、磨课的形式

磨课的形式一般有“多人一课”式磨课活动和“一人多课”式磨课活动,本期我校开展的磨课活动为“一人多课”式磨课。

四、磨课的步骤

第一阶段:确定磨课内容和执教教师,进行集体备课。

要磨出精品课,就必须钻研教材,了解编者的意图,才能设计出最佳的教学方案,备课不是一人的行为,而是全组的齐心行动,共同备课,确定一位重点备课和执教教师,每位教师围绕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说课交流沟通,达成共识。同时充分利用集体备课时间集体研讨,从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重点的体现、教学过程的设想、教学中突发事件的应对等方面反复思量,看哪些地方是可以配合教学过程的,哪些是需要改进的,力求做到既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又要切实为教学内容服务。执教老师按照说课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整理、修改、完善自己的教案,形成磨课第一稿。

第二阶段:上课、听课、评课。

1、上课。教师按照备好的教案进行第一次上课。

2、听课。我们要求教师在进行听课时要有目的,几位教师听课分别从教师、学生、教学设计等方面进行有意关注,认真地做好听课记录,并从下面几点考察。

(1)教师方面 教师语言。。。是否准确清楚、精当简练;是否生动形象具有有启发性。教师提问的有效性。。。是否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目的性是否明确;学生是否有话可说。

教师教学智慧。。。是否使消极变积极,是否启迪学生智慧、激发学生情感。教师评价。。。是否贴切、自然,是否引发学生深入思考。(2)学生方面 参与。。。气氛是否热烈,受益面是否广,是否乐于参与思考、讨论、争辩。发言。。。思维是否活跃,是否注重倾听,是否围绕文章主题,语言是否流畅清晰。朗读。。。是否声情并茂,是否正确流利。理解。。。是否深刻。合作。。。是否会分工、合作、探究。(3)教学设计 教学思路。。。层次是否清晰,是否有独创性,课堂中的实际效果如何。环节衔接。。。时间分配和衔接是否恰当,是否与教学目的和要求一致,是否符合规律。问题设计。。。启发是否得当,是否简洁明了,是否有回答的空间。教学策略。。。是否多样,是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是否恰当。板书设计。。。设计是否科学合理;是否言简意赅;是否富有艺术性或条理性。作业布置。。。是否创新,是否合理有梯度,是否扎实有效

3、评课。评课是磨课活动的重要环节,是教师艰苦的反复修正的一个过程。在评课时,大家坐到一起,坦诚相待,相互评议,相互学习,相互交换意见、心得、体会。大家会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这一堂课,我们要求听课者把发言的中心定在“如果我来教,我会如何教”上。各种教法一一亮相,哪些意见更切合执教者自身的素质,哪些看法可能更适应将要施教的学生,这就有了比较的可能、选择的余地。从中,教师自然会深切地感悟到要上出一堂好课应该考虑到的各种因素。正是有了这样的对比,不仅让执教的老师看到了自己教法、学法、课堂生成方面的不足之处,也让听课的教师感触颇多,更加注意自己上课时的这些方面,对大家的课堂实践都有很大的帮助。

我们在课堂上经常会关注学生在这节课上的参与度,学生是否能够主动思考问题,积极学习,关注学生对文本理解的深度,关注学生发言的精彩度。每一次磨课之后,大家都会滔滔不绝的说出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认为合适的教学方案。

第三阶段:教学反思。

我思、我感、我悟!这是我们每个成员的深切感受。光是单纯的上研讨课或单纯的与教学同伴进行分析,没有每位教师发自内心的体会和感想,再多的“磨课”也是达不到提高教学素养和教学能力的!执教教师不仅在课后进行体会,还把上课过程中的“优”与“缺”进行言语组织,认真写好每一节课后反思,其他教师也在内化的同时,把自己的反思发表在小学基础教育网站上,成为很好的文献资料,为大家的教学活动积累珍贵的资料。大家共同来反思教学中的各个环节,鞭策自己在教学时注意自己的各个方面,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第四阶段:结合大家的意见,再次精心修改教案,完善教学思路,进行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反复磨课。

五、成功与收获

一次磨砺,一次进步。经过多次的磨课实践,在一次次激烈的讨论中,在一次次的课堂教学中,执教的老师以及组内的每一位老师都收获着,也一起进步着。

首先,磨课能指导我们的教师深刻理解教材。磨课的过程首先就是对教材理解的辩论,教师在与同组老师讨论教材时,大家不同的理解,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判若云泥的教学效果,一定会使教师们深切感受到研习教材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其次,磨课能指导教师精选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磨课是老师原生态教学,从教学中更能使教师感受到以生为本的重要性,更能发现自身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从而不用扬鞭自奋蹄。

第三,磨课能指导教师学会精益求精。使执教者对于磨课过程中其他教师所提出的中肯的教材分析、精彩的教法设计要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使磨课更加完美一些。

第四、研讨活动中,整个教研组的老师们被捆到了一起,每一轮尝试下来,大家都要细致地分析问题,寻求对策,思想不断受到碰撞,学术气氛异常活跃。在此过程中,个体的行为变成了群体的行为,工作方式由封闭走向了开放,在强调发挥集体智慧的同时,又提升了教师个人的主体悟性。整个教研组都被带动起来了,为建设和谐教研组、提升教研组的研究功能搭建了平台。

磨课需要教师间协作互助,发挥集体智慧的力量。组内教师要协作共同完成多轮的备课、说课、上课和评议活动。所以在活动过程中,体现出的务实、民主、自由与和谐的教研氛围在教研组成员之间会形成一种新的精神气象,它慢慢渗透在教师的潜意识深处,显露在教师的言行举止之中,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教师的教研行为和价值取向,使教师获得心领神会的氛围感染和心理鼓舞。通过磨课我们最大的收获是使与同事合作成为我们学校每一位教师的职业习惯,同时随堂课的自发磨课活动也已成为我们学校的一道风景。

六、磨课要注意的地方 我们所需要的“磨课”,它的价值在于学校和教师的共同成长;我们所需要的“磨课”,它的成果应该是任教者个人创新和参与者碰撞成果的整合;我们所需要的“磨课”,应该尽量使用现代化的课堂教学诊断技术和信息平台。要使“磨课”成为有源之水,必须着力于建设一个丰富的信息平台。教师应该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而精心备课,教师作为一个独立的思维个体,因她本身的独特性而具有自身性格、能力、好恶等情感的不同。因此,我们在磨课中应该注意因教师的不同而展现出不同的个性。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是教育的悲哀。教育因个性而精彩。只有充分展现不同教师的个性,才能形成各具特色的精品课,才能形成绚丽多姿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流派。

当然,我们也清醒地到:磨课只是一种形式,如果不注重每个教师素质的提升,再磨也只能是磨人误教育。“磨课”需要的是一种“自我敞亮”,“道不同,争相为谋”是“磨课”倡导的基本原则,那种搞“一言堂”、“绝对权威”的假“磨课”都不是我们所需要的,也是毫无意义的。在这种“百家争鸣”和“知无不言”的研讨氛围中,每一位参与者都能以最放松的心理、最自然的心态来袒露自己最真实的思想。也只有人人都充分参与了,进行了最大限度的相互交流与对话,“磨课”活动才能让执教老师从根本上理解每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意图和理论依据,使教学的优化得到保证。

七、结束语

确实,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每周都要上七八节、十几节甚至更多的课,每节课都精雕细刻这是不现实的。但是,在一个学期中、在二三年内、或者更长的时间里,甚至在一生中,能切切实实地磨好一节课,对于教学乃至对于人生,都是十分必要的。

磨课是一件痛苦的事,反反复复重复着同样的事情,自己的思想却在大家的辩驳中慢慢流失,到最后面目全非,甚至体无完肤的时候,才会破茧而出,这时,当你回头望时,你会发现原来的一切都被抛在了身后,自己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便是磨课的魅力

8.磨课感想 篇八

钢都小学 李研

4月21日,我在湖南小学进行了风采杯大赛的最后比赛。课堂上,和学生互动很融洽,讲授的过程也很顺利。赛前进行了多次磨课,虽然过程很辛苦,但是也体会到了其中的快乐。雅斯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如此,磨课也是如此。

教师的成长必须要让反思成为习惯,而要反思必须要有反思的题材,磨课为我们的反思提供了空间和素材。一次次的磨课,是对自己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检测,而这样的检测必然带来经验和教训,只有将经验进行提升、将教训进行转变,课才会越磨越精细。因此磨课是刺激教师反思的一个行之有效的研究方式。我们知道,磨课炼人,在一次又一次的打磨与反思之中,它磨出了教师创新思维的火花;磨出了教师合作交流的默契;磨出了教师把握教材的深度;磨出了教师提升教材的高度。如此“磨”下去,必将“磨”出一堂又一堂好课。

磨课从散乱走向和谐,虽然是一件费心的事,但也是魅力无穷的事。反反复复重复着同样的事情,执教者的思想在大家的辩驳中慢慢流失,到最后面目全非,甚至体无完肤,可是就是这个时候破茧而出蜕变成了蝶,回头观望,发现自己已站在崭新的台阶,那份体验,那份快乐,无以言表。好课是磨出来的,人生美丽也是历练的。

一次磨砺,一次进步,这是磨课带给我的最大感受。经过磨课实践,我们每一位青年教师都收获着,也一起进步着。磨课指导我们深刻理解教材,磨课的过程首先就是对教材理解的辩论,同组老师讨论教材时,不同的理解,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教学效果,使教师们深切感受到研究教材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磨课指导教师精选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磨课是老师原生态教学,从教学中更能使教师感受到以生为本的重要性,更能发现自身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从而不用扬鞭自奋蹄;磨课让老师们被捆到了一起,每一轮尝试下来,大家都要细致地分析问题,寻求对策,思想不断受到碰撞,学术气氛异常活跃;磨课让教师个体的行为变成了群体的行为,工作方式由封闭走向了开放,在强调发挥集体智慧的同时,又提升了教师个人的主体悟性。体现出一种务实、民主、和谐的教研氛围,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教师的教研行为和价值取向,使教师获得心领神会的氛围感染和心理鼓舞。总之,磨课,越磨越让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越磨越让教师走向教育成功。

9.磨课之道 篇九

1.磨课要磨“变化”。磨课要注意教学对象的变化对原教学设计方案的显性影响和隐性影响。磨课时,要充分考虑“变化”这一变量因素,多想想和预设“变化”的教学内容与手段技巧。实际授课遇到变化时,教学内容该舍则舍,该添则添,重点该突出要突出,该发挥则要果断发挥。“变化”中不变的是教师的心态要始终如一,要以学生为本,要切实解决本堂课学生求知时呈现的真实困惑,至于原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则可以舍弃一二,不必完全按教案进行。

2.磨课要磨“亮点”。亮点可以是显性的,如教师的深度解读文本,巧妙演绎归纳,创意板书设计,学生的精彩展示,创新思维,质疑问难等。亮点也可以是隐性的,如静悄悄地沉思默想,无以言表的内心震撼,当堂展示时的“错误”等。有些亮点是在磨课时教师就已精心预设,有的则是在课堂中精彩生成的,还有的则是在课堂上靠师生的机智,变意外为精彩,变失误为亮点。因此,精彩的导入,情境的预设,巧妙的过渡衔接,合适的铺垫学习,重难点突破的方法与角度,作业的创新设计等,往往是磨课的重中之重,不但要磨细,而且要磨精、磨深。

10.磨课小结 篇十

经开实验小学 王璞

十月底,我们小学在教处主任的引领下,全员教师参加了教学模式的磨课活动,在开学初我们就积极地为本次活动做准备。开始老师们心里都没什么底,因为关于教学模式,小学英语没有任何参考案例,书中都是初中以上参考的案例,我的心里一直在打鼓,不知道这样的模式是否适合小学英语,提出了很多质疑。后来组内教师通过学习《教学革命 蔡林森与先学后教》中的基本操作步骤,再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在一起研究探讨,统一了思想,认为有些课型可以试一试。通过两周的磨课,更加验证了,新型教学模式在语篇以及对话课型中是非常适用的,若长期坚持,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是很有效的。

通过本次磨课活动,学校的每位老师都表示收获很大!

首先,磨课活动营造了浓郁的教研氛围,使我们有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大家常为一个细节而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教研氛围异常热烈。在自己第一次磨课课后,针对导入环节费时且目的性不强,祖小萍和郑秦鸽老师分别献计献策,直言不讳地说出各自的想法,最后设计出了精彩的导入。

其次,磨课磨出了教师的创新精神。思想的碰撞闪出创新的火花,合理的借鉴是创新的开始,在教师的课堂展示和磨课材料当中处处彰显教师的创新元素。我们把创新又融合到了一起,如:教师故意写错,学生纠错更正;利用彩色粉笔划分单词音节,有助于学生掌握生词正确发音;还有形象的自然拼音法。都已成了我们组的教学风格。

11.磨课收获 篇十一

在磨课过程中,有困惑、有新喜、有兴奋、有彷徨,总之经历了各种各样的酸甜苦辣,虽然感到有点累,但感到自己收获颇丰,下面我就讲讲自己的收获。

1、磨课营造出了浓郁的教研氛围

教师们在一起磨课,人人皆能上台展示自己的个人教学成果,教师之间看得也就更准,理解也就更为深刻。因此在一起讨论或交流起来气氛尤为热烈。每位教师都得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观点。每位教师在磨课的整个过程当中显得认真、仔细、小心、专注,经常忘了时间,仿佛是有说不完的话。办公室里、茶余饭后老师们的话题都是磨课。

2、磨课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一堂课,经过一遍遍的试教、调整,再试教再调整。在磨课的过程中,让我们越来越感受到研读教材重要性,越磨越让我们觉得反思自己的教学必要性。通过磨课为我们的反思提供了空间和素材。一次次的磨课,是对自己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检测,而这样的检测必然带来经验和教训,将经验进行提升、将教训进行转变,课就会越磨越精细。也就在这种互帮互助的教研组评课、议课中,教师的课堂教学驾驭能力得到了较快的提升。

总之,磨课能指导教师深刻理解教材,能指导教师学会精益求精,能让教师更加沉稳、有序、巧妙地把握好课堂。

3、磨课磨出教师的创新精神

磨课有个人思考的结果也有教师群体的智慧,如何更符合地方及学生实际,如何在几轮的磨课当中更富新意和创意,使得听课学生、教师不感到乏味,教师是决不能照搬教材,必须要对教材有所创新。因此,教师们在备课时拼命查找各种资料,对课堂教学过程重新整理并渗入自己的创新因素。因此每堂课总能让人眼前一亮。议课时,教师的点评,是从自己的角度提出的,更是自己的,新颖、独特的。思想的碰撞更能闪出创新的火花,合理的借鉴又是创新的开始。在教师的课堂展示和磨课材料当中处处彰显教师的创新元素。

4、磨课磨出教师的写作水平

教师经过磨课、整理和反思,语言的运用变得更为精辟、简练、生动。议课时教师发表各自的独特见解,理论性更强,更为客观实际和具有诊断性、穿透力。可说磨课把教师的嘴皮磨薄了。磨课过程当中必须有教师的成长记录及成果,即教师必须有个人的教学设计、说课稿、案例、教学反思、教学论文等。因此教师的笔尖都被磨尖了,加上学校的电脑上网了,教师们更有兴趣更为踊跃在网上发表文章和磨课体会。你说经过这样的锻炼,老师们的教学水平能不提高吗?

12.《清平乐村居》磨课历程 篇十二

一、导入板块:方法之争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课堂教学伊始的导入方法至关重要。它对学生能否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教学能否高效展开具有很大的影响。赛课又有别于普通的家常课, 似乎更应该强调开课的先声夺人。我们在“磨”课过程中出现了三种意见:

方法一:图画导入。首先出示一幅乡村生活的图画, 让学生在古筝乐曲的相伴中欣赏这幅图画, 谈谈自己的感受;然后请学生给这幅画取名字, 进而指出这幅画是根据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画的。在点出词牌名、题目, 弄懂“村居”的意思之后, 让学生带着“辛弃疾在《清平乐村居》中描写了怎样的乡村, 怎样的人家?”的疑问初读全词。

方法二:比较导入。先启发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 然后投影出示《清平乐村居》全词, 在教师出色的范读之后引导学生比较词与诗在题目、语言形式等方面的不同之处, 点出词的基本特点, 让学生带着“词字数不等, 读来另有一番丰富多变、节奏明快之感”的新奇初读全词。

方法三:复习导入。先复习四年级时学过的一首毛主席的词作《卜算子咏梅》, 然后直接导入新课《清平乐村居》, 在指出词牌名、题目, 弄懂“村居”的意思之后, 引发学生交流“描写乡村生活, 你会写到哪些景物”, 让学生带着“辛弃疾是怎样写的?描写了哪些景物?”的疑问初读全词。

哪一种导入方法好呢?方法一使学生在悠扬舒缓的音乐声中欣赏精美的图画, 心情轻松愉快。给图画取名字能一下子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 使学生的思维一上课就处于兴奋活跃的状态, 易于课堂教学的高效运行。方法二基于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读诗的经验, 将读诗的浓厚兴趣迁移到学习词上来, 在范读体验中让学生发现词与诗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 词牌名与题目的关系特点, 易于使学生进入饶有兴味的朗读中, 逐渐体会到词独有的韵律之美。方法3较为本色, 带有明显的传统教学的味道。

经过一番讨论, 最终确定选择方法三来导入。方法一运用多种手段, 有画有乐有词, 很抢眼球, 理应首选, 但它存在着先天的严重缺陷。它用画家对词的一元解读所绘制的图画来导入新课, 会使学生的思维受到无形的限制, 学生极易被图画所牵引, 陷在一元规范里徘徊, 不利于学生对词的多元体验与创新, 违背了新课程理念中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要求。方法二使课堂气氛较为热闹、活跃, 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但它忽略了一点, 学生不是第一次接触词, 对词的认识在四年级时就该完成, 此时还把它作为教学的着力关注点, 显然有些欠妥。方法三虽然简单本分, 但它既能激活学生的阅读积累, 唤醒学生对词的回忆, 又能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记忆中的乡村生活景物, 还能激活学生的阅读期待:辛弃疾笔下的乡村生活究竟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这最符合“简简单单教语文, 本本分分为学生, 扎扎实实求发展”这样一个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要求。不能因为是赛课, 就一定要加一些“时尚、热闹”而多了缺少实效甚至违背新课程理念的“噱头”!

二、初读板块:程度之争

苏教版主编张庆先生多次强调阅读教学“书不读熟不开讲”,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所谓的“亮点”首先应在朗读上。教师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并引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是一种美好的境界。教学《清平乐村居》进入第二板块初读阶段, 对于“读”没有异议, 但对读到什么程度却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

1. 要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这是一首较为浅显的词作, 学生很容易读得正确、流利。作为公开课的教学, 教师在充分展示自己的范读水平之后, 要花点工夫引导学生读好韵脚, 读出节奏, 读出感情。这样既与公开课教学要求相匹配, 又易于学生理解词作, 进入意境。

2. 只要读得正确、流利即可。

尽管这首词较为简单, 但仍有5个生字, 2个多音字, 相对于只有46个字的全词来说, 生字的比例还是比较大的。课堂上要关注学生差异, 打牢每个学生的语文基础, 过好生字关后, 再追求读流利。至于读出感情那应该是后面板块的任务。

公开赛课的教学中以读到什么程度为宜呢?在课前没有任何铺垫的情况下, 学生能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程度那当然好。但若课前学生没有进行充分的预习, 要达到这个要求可能就较为困难, 而且耗时可能过多。本着“真实、扎实、朴实”的思想, 我们确定这一板块只要读得正确、流利就算完成任务。原因有三:一是“书不读熟不开讲”中的“熟”是个动态的标准。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文本会有不同的要求。读得正确、流利也是一种“熟”。二是语言文字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 什么时候都不能丢。不能因为学生课前进行了充分的预习, 会读这首词了, 也不能因为这是公开赛课, 生字、多音字的教学就可以忽略甚至取消。三是在不了解词作内容、未能进入词作意境的情况下, 要求学生读出感情, 既不现实, 也不科学。强行为之, 只能陷入技术主义指导的泥潭, 其结果只能是学生依葫芦 (教师的范读) 画瓢, 鹦鹉学舌, 走上忽视学生主体性、教师“一言堂”的老路。

三、理解板块:顺序之争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经过初读阶段的感悟后, 进入了理解词语内容的板块。大家一致认为开始阶段应该“冷场”, 引导每个学生静思默想:读懂了哪些句子?还有哪些字、词不能解决?并做上相应的记号。然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讨论交流各自的学习感悟和疑问, 最后班级交流, 教师相机点拨, 理解全词。然而, 在班级交流的顺序上我们发生了争执:

观点一:先让学生交流有哪些不懂的字、词, 集体答疑后再引导学生理解全词。理由是这首词中几个词的意思学生是不太容易自读自悟得出来的。如:“相媚好”“无赖”等。教师先引导学生集中精力解决掉这些障碍, 理解全词的意思时就会迎刃而解。这样易于掌控教学进程, 推进课堂教学。

观点二:先让学生交流已经理解了哪些词句, 再集体攻克不理解的地方, 进而理解全词。理由也十分充分, 先让学生交流已经理解了哪些词句, 一是易于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充分彰显主体性, 毕竟让学生说自己理解了的比让他们提出不懂的更能激发他们的自信心;二是可以澄清部分学生的模糊认识, 如对“锄豆”“溪头”等词的理解, 消灭假会误解现象;三是易于教师确定教学的起点, 对于一些关键词, 教师注意点拨, 就能让每个学生都读懂。在学生对全词大体感知的情况下质疑不理解的词, 难度会明显降低。

从实践的层面来思考, 观点一易于教师课前预设, 能够较好地体现教师预设的引导艺术。如“翁媪”一词可引导学生看图理解, “无赖”一词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从公开课多少带点“秀”的成分来说, 选此观点保险些。观点二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课堂教学带来了不确定性。可能有的优等生全读懂了, 第一个发言就把全词的意思都准确地表达出来了。还要不要教?中等生怎么办?教师将如何引领?然而, 观点二更符合新课程理念, 易于激活学生, 易于精彩生成, 优点明显。公开课的教学应该主动迎接挑战, 让课堂向未知方向挺进才会收获精彩。当然, 采用观点二的顺序, 教师要进行充分的预料生成, 保证教学知识点能够成功进入到每个学生的头脑之中。如, 当有学生正确解读出“无赖”的意思时, 教师可预设反问:“平常‘无赖’不都是指那些不讲道理, 品行不端的人吗?你为什么认为在这里它是‘顽皮’的意思?”从而引导所有学生领悟联系上下文释词的方法。

四、入境板块:亮点之识

古诗词教学只有理解了基本内容才算完成了教学的初步目标。进入意境, 感悟情感, 与作者共鸣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处理好了也肯定是教学的亮点。《清平乐村居》一词如何引领学生进入作者所描绘的意境中去呢?经过深入探讨, 大家一致认为可从四个方面去用力:

1. 品词入境。

你认为全词中哪些词句最有情趣?读着读着, 你仿佛看到或听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交流画面, 让学生慢慢走进辛弃疾笔下的乡村生活。

2. 表演入境。

“醉里吴音相媚好”, 翁媪为何而醉?“相媚好”会说些什么?通过讨论让学生体会到翁媪为大儿子的勤劳、二儿子的手巧和小儿子的可爱而醉;为日子虽清苦, 但夫妻恩爱、白头偕老、生活幸福而醉;为身居优美的环境之中而醉。通过师生、生生表演“相媚好”的场面, 将学生带入意境, 将课堂推向高潮。

3. 诵读入境。

陶醉在乡村生活中的仅仅是翁媪两人吗?辛弃疾也一定被这样的乡村生活深深吸引, 所以发出了“白发谁家翁媪”的感叹, 表达出对这种生活的向往。作为一名爱国词人, 想想中原的老百姓, 看看眼前的情景, 作者会是一番怎样的感触?带着这样的感情引导学生来诵读全词, 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4. 作业入境。

你认为辛弃疾笔下描写的是一种什么样的乡村生活?你想通过什么方式表明你已经读懂了整首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强化学生的多元体验, 引导他们在课后通过绘画、描写、诵读等多种形式加深自己的体验与解读。

上一篇:数码摄影基础教案(学生八 风光摄影入门及欣赏)下一篇:公司存在问题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