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数学公开课

2024-10-23

初三数学公开课(精选12篇)

1.初三数学公开课 篇一

从九年级英语中考复习会议中获悉:英语中考写作题不可能写议论文,而是侧重于描述性文章。基于这一信息,我在写作复习教学中侧重描述性作文的指导,如人物、地点、实物等。但本节课侧重点是看图写作。课后,我对本堂课的过程归纳为“小试牛刀,现场作文,庖丁解牛,全堂会诊”。

其中,“小试牛刀,现场作文”指的是学生课前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师布置的前置作业:

九年级英语作文课前置作业 姓名

杭州晚报举行英语征文比赛,请根据图画和所给提示词, 以“Sally smiled again” 为题写一篇80个单词以上的英文短文参赛。要求语法正确、意思连贯,所提供的图示和英文提示词必须涉及并可适当发挥。短文开头已给出,不计入总词数。

提示词: in hospital, look after, miss lessons, fail, help, encourage, join, game

审题要素:

1. 时态:

2. 人称:

3. 注意点:

思路导引与关键词:

第一幅图:

第二幅图:

第三幅图:

第四幅图:

Sally smiled again

Last month, one of my classmates, Sally was sad.

-------------------------------------------------------------------------------------------------------

“庖丁解牛”是指我对学生的前置作业进行批阅、了解情况,并根据学生解题情况对教案的二次设计和修改。

“全堂会诊”是指教师根据修改后的课件,引导学生一起通过辩论、合作、探究等方法解决学生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并以此为载体,实现本堂课的预期目标------看图写作。

老实说,作文教学一般比较传统、死板,不能体现生本课堂。为了体现生本课堂,我充分利用了前置作业这一平台,实现了教案的动态设计,最终赢得了生本课堂。但也引导我去反思。

反思一:在指导学生学习多幅图的写作时,首先指导学生看清楚图意,明白四幅图讲了一件什么事情,通过读例文,引导学生弄清楚例文是怎么写的,从而明白,写几幅图,可以每一幅图写一段,使文章层次更分明。指导学生看图写作时,先让学生选择内容,重点细致地观察,并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按顺序说清楚图意,把所要表达的感情渗透在习作中。

反思二:要上好一堂上档次又有实效的课,要求教师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反思三:作为一名老英语教师,一定要解决“如何用英语来上英语写作课?”这一难题,其实,这迫使我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是靠平时的积累体现出来的,也是靠平时有效训练倒逼出来的,教师的专业素养更是通过不断投入厚积薄发的!

2.初三数学公开课 篇二

不知从何时起,数学公开课不知不觉地偏离了原本公开课的初衷,大江南北从小学到大学、从校级到国家级所谓示范课、竞赛课、优质课等不同类型的公开课,看起来火热非凡,但作为一线工作的老师谁都清楚这些公开课实际上成为以老师为主体,以展示老师教学技术为目的的作秀舞台.这本末倒置式的公开课如不及时诊治,必将对教学实践产生极大的危害.

一、主体易位

教师成了演员,学生成了观众.一方面,教师更关注的是自己的表演,而不关心学生的反应;另一方面,学生少有表演的机会,即使表演教师也不愿当观众,更多地要求学生倾听、服从,而不注重学生内心的感受,对学生的“异想天开”也往往是一笑了之.没有体验的观众不是真正的观众,没有激情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而没有体验的积淀的人生也不是真正的人生.

在数学教学中,教要到位,但不能越位.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是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的循环往复过程,是启发学生思考、探究、发现、创造的过程,是促使学生想学、乐学、会学、学会的过程.因为教学不是教书本,也不是教学生,而是要教学生学.教师的主导必须立足于学为主体之上,重在授人以渔,而不能越俎代庖.数学是思维的科学,数学教师更应让学生有更多思维的空间.因为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既不能代替也无法传递,数学知识的累积,也必然导致思维的发展.教师应尽可能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建构,在亲身经历和体验“数学化”“再创造”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

然而在现行的数学公开课中,教师由导演异化为演员,学生则成了忠实的听众和看客.教师事先把数学知识切碎、嚼烂了,再通过简单的灌输方式喂给学生,把学生数学知识的主动建构转换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这种做法是地地道道的教学越位,严重限制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活动的时空,违背了“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有效防止这种主体易位的方法:一是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地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自主参与的时空;二是要遵从学生的认知规律,顺应学生的思维特点,让知识在学生的认知网络中自然地形成.

二、教学对象易位

我们教学的对象应是学生的研究,是人的思维的发展,而不是单纯的技术行为.但我们看到的恰恰相反,老师关注的是环环相扣教学过程,每个环节用时多少、什么时候提什么问题都预先规定.为了能在公开课中很好的体现技术,有些教师四处找人帮忙设计、甚至不惜重金购买人家现成的课件.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小心的引导,学生沿着预定的思路展开教学,如果出现偏离这条思路他们就会想法消除,无视学生对知识探求的渴望,无礼学生的灵感.有悖于教学的基本性质,失却了教学的本真意义.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有效的教学不仅仅要关注教学预设还要关注课堂的有效生成.而且要关注学生的知识现状、认知水平、心理反应和情绪表现.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看到:有些教师教材钻得滚瓜烂熟,教案写得详尽周密,课上讲得头头是道,但教学效果并不令人满意.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只关注教学环节而无视我们的教学对象——人的因素,这是课堂组织教学的失败,是无视学生的表现.

三、教学目的易位

公开课的课堂教学的目的同样也是学生的发展,而不是老师作秀的舞台、追求功名的场所.可为了顺利地实现预定的计划,教师常常无视学生的主体性,抑制教学的创生性;为了配合教师完成预定的任务,学生经常需要迎合式的配合,以示课堂气氛,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好像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超人.为了演出的无懈可击、尽善尽美,教师事前不得不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有的还要提前进行演练以防不测.所以在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教师声情并茂、近乎夸张的表演,学生准确近乎完美的回答,师生之间精妙配合.整堂课给人的是天衣无缝、精彩绝伦的感觉,惟妙惟肖的表演结束之后,自然是溢美之词不绝于耳.最主要的是能求个功名.其实早已演练过的,只不过是再现一下而已,这样公开课成了教师表演作秀的舞台.这样的课堂学生能收获到什么呢?有谁关注重复演练下学生的利得?

常可耳闻这样的话:你这课件做得很好,一定能得奖;我这课件可是花了钱的;今天学生没配合好,后面还有很多精彩的东西都没时间讲;我昨天有排练,今天还是出问题了;我在自己班上演练过,可今天是借班上的;老师说今天是他的公开课,谁也不许给他丢脸;这些学生就是笨,都不知道怎样配合老师……

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别人鉴赏,也需要交流经验,但教学又是一门科学.教师需要和学生有效交流与互动,要考虑学生的认知和情感.难道公开课真不能同功名分开吗?那种精心准备的演练多次再上台的公开课对学生来说实在是有百害而无一益.授课者的目的在哪?也是不言而喻的.

3.初三数学公开课 篇三

【关键词】 初三化学 公开课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1-078-01

0

1.设计思路

本节课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让学生知道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设计两个探究活动,实验验证二氧化碳溶于水不仅发生物理变化,还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碳酸,并进一步探究碳酸的不稳定性。另外,通过一系列的视频、Flash动画,启发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实例,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教学过程

2.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视频】播放“屠狗洞”之谜,在意大利某地有个奇怪的山洞,人过这个洞安然无恙,而狗走进山洞却一命呜呼了。因此,当地居民称它为“屠狗洞”。这个神秘杀手到底是谁呢?

【学生】观看视频,倾听,思考,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设置悬念,让学生产生疑惑,激发学习兴趣,体会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同时感知二氧化碳的性质。

2.2通过集气瓶,内化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展示】展示一瓶预先收集好的CO2,通过观察色、味、态,总结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学生】观察、跃跃欲试,纷纷抢答。

【讲解】回忆氧气,氢气,分析CO2的密度大小?CO2是否溶于水了?当我们将一瓶可口可乐振荡后,迅速打开瓶盖,有大量气体逸出。瓶中逸出的大量气体是什么气体?说明了什么?

【学生】经过计算二氧化碳相对分子质量是44,比空气的大;且说明CO2能溶于水。

【投影】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播放视频】“干冰”的形成及升华,知道固态CO2就是干冰,干冰易升华,升华吸热,使周围温度降低,用于人工降雨和舞台云雾。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实物,让学生学会从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等方面认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3演示实验,发现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

【演示实验】向烧杯中—高—低两支燃着的蜡烛中倒入CO2

【学生讨论】1.蜡烛发生了什么现象?熄灭的先后顺序什么?2.二氧化碳为什么可以用作灭火剂?3.这个现象说明了CO2的什么性质?

【教师】【实验现象】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

【实验结论】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应用】灭火

【多媒体展示】“半个西瓜,三条人命”的新闻报道。

【播放flash动画】在我国北方冬天常用菜窖来储存蔬菜,久未开启的菜窖能否直接进入,为什么?

【结论】二氧化碳也不供给呼吸

【案情回顾】揭开“屠狗洞”的奥秘

设计意图:通过真实的场景创设问题情境,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惨案,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用动画解决在课堂上无法完成的实验,让学生体化学就在身边。

2.4对比实验探究,领悟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演示实验】1.向一收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软质塑料瓶中注入约200ml蒸馏水,立即旋紧瓶盖,充分震荡,观察瓶子的形变,并分析原因。

【对比实验】2.取少量醋酸与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观察现象。

3.取上述塑料瓶中液体数毫升于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震荡,观察现象;4.加热上述试管,观察现象。

【学生】观看教师演示实验,并归纳总结,在教师的引导下,书写化学方程式。

【教师】【实验现象】塑料瓶变瘪了;溶液变红了;加热后溶液又变紫了。

【实验结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碳酸不稳定,加热后又分解。CO2+H2O==H2CO3H2CO3==H2O+CO2↑

【应用】制碳酸饮料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试验,让学生在一系列演示实验中领悟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实质,同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5趣味实验探究,加深二氧化碳特征反应

【学生实验】分组完成实验,通过饮料吸管向澄清石灰水中(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吹气(有效成分为二氧化碳)

【讲解】【实验现象】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结论】CO2+Ca(OH)2=CaCO3+H2O

【应用】检验CO2气体

【探究实验】设计实验:证明雪碧逸出的气体是CO2气体,并展示实验现象

【播放flash动画】石灰浆摸墙壁时,为了使墙壁快点干燥,我们常常要在室内生一个炭火盆,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

【学生】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O2+Ca(OH)2=CaCO3+H2O,此过程有水生成,因此还可以观察到墙壁在硬化过程中有“出汗”的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实验感知化学其特性,通过趣味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化学联系实际的能力。

2.6二氧化碳的利与弊

【讲解】二氧化碳对我们的生活和环境有无影响呢?

【学生】阅读课本、联想、讨论、交流、自由发言、互相补充

用途①灭火②制汽水③气体肥料④保存食品、人工降雨、舞台云雾⑤制化肥

【教师】二氧化碳越多越好吗?

【播放视频】播放温室效应的视频

【学生思考】1.什么叫温室效应?2.温室效应有哪些危害?3.产生温室效应的原因?4.温室效应的防治措施?

【学生】阅读课本、认识温室效应的危害,感悟和总结

【结论】温室效应:定义、危害、原因、防治措施。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生活实例,总结二氧化碳的用途,播放视频,场面生动、直观,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感,不仅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而且培养学生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能力。

3.反思

(1)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体会化学的生活价值。

(2)运用科学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学生认识化学的学科价值。

(3)凸显化学对人类的贡献,帮助学生形成化学的情感价值。

4.初三政治公开课承担社会责任教案 篇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维护国家的尊严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社会需要互助、彼此关爱。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享受承担责任的快乐,树立在承担责任中成长,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的人生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本课着重引导学生树立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在情感的指导下学生才能将爱国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如果个人的价值取向以奉献为乐,那么他就会有很强的责任心,学生对于奉献的理解将影响他们责任心的确立。

三、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活动探究法、情境教学法并讲授法,以教师引导并学生参与为主。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唇枪舌枪,导入新课

辩论赛形式:关注冰桶挑战的是与非,正方观点:冰桶挑战是一种创新的慈善做法,可以扩大慈善的影响力,效应显著,募捐创纪录。反方观点:冰桶挑战浪费水资源且有害挑战者得健康,并且渐冻症者也暂未从中得到实质帮助。

小结:众多公众人物参与冰桶挑战有明显的好处,这样可以提高慈善捐款在中国的关注程度。当然慈善活动并非必须与娱乐完全绝缘,但至少不能因过度娱乐而偏离了本应具备的价值和理念传达。正反两方辩论是否促进公益事业,由此导出本课的主题社会责任感。作为当代青年应该胸怀天下,有社会责任心,共同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社会氛围。

(二)、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 问题:如何承担社会责任?

1、维护国家尊严

例一:周总理巧用语言,维护国家尊严

故事一:美国代表团访华时,曾有一名官员当着周总理的面说:“中国人很喜欢低着头走路,而我们美国人却总是抬着头走路。” 此语一出,话惊四座。周总理不慌不忙,脸带微笑地说:“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喜欢走下坡路。” 美国官员的话里显然包含着对中国人的极大侮辱。在场的中国工作人员都十分气愤,但囿于外交场合难以强烈斥责对方的无礼。如果忍气吞声,听任对方的羞辱,那么国威何在?周总理的回答让美国人领教了什么叫做柔中带刚,最终尴尬、窘迫的是美国人自己。

故事二:一位美国记者在采访周总理的过程中,无意中看到总理桌子上有一支美国产的派克钢笔。那记者便以带有几分讥讽的口吻问道:“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产的钢笔呢?”周总理听后,风趣地说:“谈起这支钢笔,说来话长,这是一位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我无功不受禄,就拒收。朝鲜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就留下了这支贵国的钢笔。”美国记者一听,顿时哑口无言。

小结:总理在回答记者提问及外交场合发生的故事,在当时既打击了居心叵测人士的嚣张气焰,又显示了风度翩翩的大国风度,为新成立的共和国捍卫了尊严,让傲慢的外国人心服口服。

例二:结合实际进行评述:例如在保钓运动中,青年的反应

游行标语:十亿青年十亿兵,国耻岂待儿孙平。宁可大陆不长草,也要收复钓鱼岛。日本将钓鱼岛国有化,我们就将日本国有化。这些充分体现当代青年的爱国情怀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2、与国家共渡难关

国家遇到大型自然灾害:地震、洪涝等各岗各位的工作者忘我的奉献。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承担社会责任就要求整个民族大灾当前,众志成城,勇担重任,主动为国分忧,这是我们作为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3、为民族复兴而奋斗不止

少年中国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栽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二)、热心公益 服务社会 问题:参加公益活动的意义?

结合时政:天津达沃斯分论坛“洞察力,新观念”会议,明星谈公益 代表:实例中国版安吉丽娜.茱莉----姚晨的公益之路、周迅的环保公益 姚晨以文化领袖身份亮相2014夏季达沃斯论坛,分享积极公益多年的心路历程。做慈善公益的明星很多,而姚晨做的格外亲民,她用自己的行动塑造了一个有责任感、乐于助人的慈善侠女。做公益已然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2010年她被任为联合国爱心大使奔赴马尼拉探访难民,并被联合国难民署任命为中国区代言人,2013年她升任中国亲善大使。在访谈中被问到为什么如此热衷于公益事业?她说:“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当你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时候,应该考虑为这个社会去做什么,而不仅仅是享受。”她的这番话又让我们看到一个慈善侠女的高度社会责任感。

小结:公益并非明星专属,慈善并非个人之事,慈善应该是全民参与。讨论:我们可以参加哪些社会公益活动?你的收获是什么?

联系实际:青年志愿者协会定期开展的各类主题活动包括环保公益活动:为地球熄灯一小时,为地球减负;植树活动,为大地增添一抹绿色;爱心课堂,义务支教等等。

五、板书设计

第二框 承担对社会的责任

(一)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

1、共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

2、如何承担社会责任 P23

(二)热心公益 服务社会 参加公益活动的意义?

5.数学公开课感悟 篇五

我们学校于2012年10月30号开始了公开课的讲评活动,我们数学学科一共有14名老师参加。整个讲评过程中,各位老师都体现出其扎实的教学功底,活动结束后,我感悟很多,从各位老师的教学中,我学到了很多教学方面的知识,发现了自身存在的不足,我争取尽快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现将自己的感悟列举如下:

在我们学校课堂改革后,我们一节课的时间由原来的45分钟更改为90分钟,为的是学生能将刚学习的新内容利用剩下的时间加以巩固练习。针对这一点,我们老师均采用 “学案导学式”的教学模式,具体结构可总结为:引导自学;自学检测;精讲答疑;归纳总结;练习巩固。学案分三部分:预习案、课堂案和巩固案。教师于每节课前布置本节课的巩固案和本节课的预习案;上课时,根据学生自学时提出的问题或教师上课前利用自学检测收集的信息,结合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进行精讲答疑,课堂上采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探究性学习模式,使学生主体性和自主性的培养得到教学过程结构的保证,也使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得到了有效而且有形的体现。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较,其突出优点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自学行为,注重学法指导,强化能力培养,并注重学生间的互助交流,把学生由观众席彻底推向表演舞台。通过观摩与讨论,我对“学案导学式”教学模式的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对其实现方式有了切身的体会。二

教师一定要重视教学科研工作。只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好课堂90分钟,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只要老师动脑筋去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办法突破知识的重、难点,学生就能在快乐的课堂氛围中掌握相关的数学。在这次的公开课讲评过程中,很多的数学教师无论是在学案和有效问题的设计,知识点的讲解,语言的组织,还是在启发学生的探究性思考上,都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有的老师在引导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变教师一言堂为学生合作交流,让学生动起来。有的数学老师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发动学生举出线面平行的许多生活实例,使学生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实验、抽象、概况的数学化过程,自主建构了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三 教学中,应该教核心概念和主干知识,教知识蕴含的思维过程和数学的思想方法。具体到一堂课应针对学生的问题,既讲逻辑又讲思想。公开课的讲评过程中,很多数学老师仔细研究学生,钻研教材,准确把握重难点,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及本班学生情况,十分重视学生思维的锻炼和数学思想方法的传授。如张芬老师通过身边实例引导学生学会联想学会类比,从代数和几何两个方面解决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问题,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逻辑思维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许文老师的语言十分生动形象,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掌握了函数奇偶性特点及图像的特点,并学会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四 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参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合理利用学案,注意营造民主开放鼓励个性的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不让学案限制学生的思维,甚至限制老师的思维,束缚师生的手脚,重视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坚决摒弃满堂灌,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领悟。允许学生有疑就问,大胆质疑,允许学生畅所欲言,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自己能学会的,老师不讲;学生自己能做的,老师不做;学生自己能说出来的,老师不说。两位老师的课力争体现新课标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学生自主归纳总结,对学生精彩的回答给予肯定和鼓励等手段,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也让整个教学在和谐的氛围中进行。

6.数学公开课教案 篇六

1、观察发现物体间隔排列的规律,并能按一定的规律进行物体排序。

2、会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活动过程,体验操作活动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教具:PPT课件,音乐。

学具:长条纸若干,每张纸上分别用不同颜色的花粘贴(绘画、印画)2组规律,各色花若干,颜料,瓶盖,蜡笔。

三、活动过程:

(一)春天的礼物。

1、师:春天来了,我们一起去花园里游玩吧。(PPT出示花园的场景及欢快的音乐,边唱边跳进入)花园里有好多花啊!春天真美呀,我们坐到小椅子上去休息一会吧。

2、师:这是春姑娘送给我的礼物,花环,好看吗?(PPT出示)

3、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花环上都有些什么呢?(师出示花环)花环上有些什么?这些花是什么颜色的?谁来说一说。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是怎么样排队的,先是XX,再是XX,原来它们是一个隔着一个,一一对应排列的。

5、师:这里还有一条春姑娘送的花环哦,这个花环上的花是什么颜色的呢?谁来说说它们是怎么排队的?猜一猜虚线圈里应该是什么花呢?

(二)做花环。

1、师:今天,春姑娘也请小朋友来帮她做花环,好吗?老师在每桌上都为小朋友准备好了做花环的材料,第一组我们可以用小花粘贴,第二组可以用蜡笔给小花涂色,第三组可以用瓶盖印画花环。

2、师:小朋友每人取一条做花环的纸条,先要找出上面花的排列规律,然后才能制作哦,请小朋友选择自己喜欢的花环,开始吧。

(三)我们真美丽。

1、师:做好花环的小朋友可以和旁边的好朋友,也可以和客人老师去说说你的花环是按照什么规律来排队的?

2、师:谁愿意来说说你的花环是按什么规律来做的?(展示给大家欣赏下)

7.如何上好初三数学复习课 篇七

关键词:点线网,知识延伸,辐射,减负,提高记忆效率

学生在复习数学时, 共同的感受是:知识点多、公式多、难以记忆, 在做题时不知道该用哪个知识点和哪个公式, 即使想到应该使用哪些公式和知识点, 也记不住公式的具体内容和知识点间的联系。

众所周知, 数学复习注重基础性和连续性, 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有意识地进行培养和训练, 把零散的数学知识点, 按其内部的联系分类, 再把它们连成线、结成网。使所学的数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就可以大大地减轻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记忆负担, 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强化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达到提高教学成绩的目的。笔者从事中学数学教学十余年, 在此与各位同仁探讨一下:

一、做好数学的知识网

它将向物理、化学、生物、人文科学等方面辐射和延伸, 它将包含天文、地理、体育、艺术等知识;而且, 它还向人的气质、性格、涵养等方面辐射。

二、精选试题一题多解, 归纳该题用到的知识

下面我以一题上一节课为例说说我的教学思路。

已知Rt△ABC中, AB=BC, 在Rt△ADE中, AD=DE, 连结EC, 取EC中点M, 连结DM和BM,

(1) 若点D在边AC上, 点E在边AB上且与点B不重合, 如图1, 求证:BM=DM且BM⊥DM;

(2) 如图1中的△ADE绕点A逆时针转小于45°的角, 如图2, 那么 (1) 中的结论是否仍成立?如果不成立, 请举出反例;如果成立, 请给予证明。

本小题主要考查三角形、图形的旋转、平行四边形等基础知识, 考查空间观念、演绎推理能力。讲评时我首先复习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四点共圆等相关内容。启发学生找解题思路。得出 (1) 证法一:由证法一引出可用旋转来证。这时又引导学生复习旋转的相关内容。证法二, 还可运用中位线定理, 直角三角形中中线的性质,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这又复习了中位线定理, 三线合一定理和勾股定理等。这样一节复习课下来虽只精讲了一个例题, 但学生确能把很多东西结成知识网络。当时间不够时, 班上还出现了学生要求老师把其他的证法讲完的好现象。板书精讲:

在Rt△EBC中, M是斜边EC的中点,

在Rt△EDC中, M是斜边EC的中点,

∴BM=DM, 且点B、C、D、E在以点M为圆心、BM为半径的圆上

(2) 当△ADE绕点A逆时针旋转小于45°的角时, (1) 中的结论成立。

证明如下:

证法一 (利用平行四边形和全等三角形) :

联结BD, 延长DM至点F, 使得DM=MF, 联结BF、FC, 延长ED交AC于点H

∴四边形CDEF为平行四边形

在Rt△DBF中, 由BD=BF, DM=MF, 得BM=DM且BM⊥DM

证法二 (利用旋转变换) :

联结BD, 将△ABD绕点B逆时针旋转90°, 点A旋转到点C, 点D旋转到点D′, 得到△CBD′, 则BD=BD′, AD=CD′, ∠BAD=∠BCD′且∠DBD′=90°, 联结MD′。

∴四边形EDCD′为平行四边形

∴D、M、D′三点共线, 且DM=MD′

在Rt△DBD′中, 由BD=BD′, DM=MD′, 得BM=DM且BM⊥DM。

∴四边形EDCD′为平行四边形

∴D、M、D′三点共线, 且DM=MD′

在Rt△DBD′中, 由BD=BD′, DM=MD′, 得BM=DM且BM⊥DM.

三、结语

8.基于一堂小学数学公开课的思考 篇八

有幸聆听了一节小学二年级的数学公开课——五的乘法口诀。情景导入的教学过程大致如下。

教师在没开始上课前将做好的课件展示在大屏幕上,屏幕上有教师的名字及课程的名称。

师:老师我叫什么名字啊?

生:……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大屏幕上有!

师:看来同学们都很会观察,其实老师的名字也在你们的教科书中,同学们可以试着找找……

师:今天的课由我来上,由你们用的教科书的编者之一来上,希望你们能够提出意见,我争取把你们的想法写进教科书中。这是我亲笔签名的奖券,有10元的,100元的,以此来奖励表现得好的同学……

此时学生的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神色,他们的坐姿变得更标准了,眼睛紧紧地盯住教师,脸上露出了自信的微笑,看来教师亲笔签名的奖券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或听到学生在学校因为得到了一朵小红花、一支笔或一个小五角星等而高兴得不得了,他们也因此更加努力地学习,但是我们也能看到有的学生为了得到更多的小红花或小五角星等而变得急功近利。作为教师,制定物质奖励的原因是什么呢?究竟应该怎样看待物质奖励呢?

二、制定奖励的原因

1.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又称“刺激——反应”理论,行为主义理论以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影响最大。

斯金纳根据自己训练鸽子和老鼠的经验,提出了程序教学法,他把“刺激——反应”作为行为的基本单位,认为学习是“刺激——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教学的目的就是提供特定的刺激,以便引起学生特定的反应,教学的艺术就在于如何安排强化。此方法是根据强化作用的理论形成的,斯金纳认为教学中应重视“及时强化”,这种教学方法将一个复杂的课题按照逻辑顺序细化分成很多组织起来的小课题,学生学习这些小课题的时候会被提问,而且能够立即被告知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

正如这节公开课,当学生回答了问题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难易程度及创新度,及时给学生进行奖励,即及时强化——10元或100元的奖券。

2.教学过程的动力

(1)教学过程的内部动力

内部动力指启动教学过程的力量来源于教学主体,如主体的兴趣、需要、爱好等。我国学者李崇德认为,学习动机是学习和认知活动的动力。

(2)教学过程的外部动力

外部动力指启动教学过程的力量是由外部发起的,如外部的奖励、社会要求等。

如这节公开课,教师为保证课程的有序进行,及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便以奖券作为教学过程的外部动力。

基于以上的原因,我们的课堂上可能会看到各种各样的物质的、外在的奖励。

三、奖励背后的思考

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有很多教师常常采用奖励“小红花”或“小五角星”等满足学生物欲的方式来激励学生,这对规约学生的行为,激励学生学习,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效果,但我们也发现了令人隐忧的现象:为了追求“小红花”或“小五角星”等的数量,学生往往会像成人一样精于“算计”,变得“世故”与“功利”,同伴之间“竞争”有余,“合作”不足,而且一旦脱离了“小红花”或“小五角星”等的奖励,课堂也就失去了吸引学生的魅力,学生发言少了,思维似乎停止了,学习气氛也就不活跃了,学生也就失去了学习的热情与动力。可以说,“小红花”“小五角星”等物质的、外在的奖励方式,在某一阶段效果明显,但问题也同样突出,如本来是肯定成绩的“小红花”或“小五角星”,到最后可能导致“趋利”风气的形成。学生在为争得“小红花”或“小五角星”时,有可能毁灭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迷失了内在的、真正的学习动机,导致学习形式大于学习内容。这种外在的、物化的表扬手段应该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以及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适可而止。因为单以满足学生的物欲来激励学生,学生的学习热情短期内可能会高涨,但肯定不会长久,它只能使学生的“物欲”意识愈来愈强,这种“物欲”还极有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而这节公开课中的教师把“小红花”变成了10元或100元的奖券,奖券上还有教师的签名,这恐怕比“小红花”的奖励更可怕,让二年级的学生对钱与名产生了欲望!

那么,在当前教育教学中,“小红花”或“小五角星”等奖励到底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呢?笔者认为,应该一分为二地来看待这个问题。从表面上看,好像是学生对小红花格外重视,而实际上是教师对“小红花情结”过于依恋,在课堂教学中缺乏评价智慧。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有意注意的时间持续不长,且注意力多与兴趣、情感有关,还有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动机比较简单,他们很多时候学习主要是为了得到教师和家长的表扬。根据这一特点,在低年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实施“小红花”或“小五角星”等奖励,并辅以其他的评价方式,但应在评价过程中植入基于“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比如情感、态度、价值观、自我实现等,以语言激励,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小红花”或“小五角星”等评价就有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了。但是,我们仍然希望最好不要将这种以物质的、外在的奖励或者竞技奖惩原则过早地植入到小学生的学习中去,我们仍然希望每一个学生的心中能自我生长出鲜艳的花朵。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心智的成熟,“小红花”或“小五角星”等可能对学生已经没有太大的吸引力了。此时的学生已经有了独立探索知识的能力、独立的思考能力及自我判断能力,他们往往会被知识的力量所吸引,很容易沉醉于知识的获取过程。因而,基于学生的精神成长和学习水平提升的实际情况,课堂教学中的“小红花”评价应该适时地“隐退”,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淡化物质性的、外在的、目的性的评价,使评价的价值导向偏重于学生求知的内在兴趣及合作精神的培养,以知识的独特魅力去激发学生的思考及内在的学习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说,我们的课程改革目的之一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值得欣慰的是,现在我们有很多教师正努力朝着这个方向发展,而且已经取得了一些令人喜悦的成果。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所以,学生一旦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与成功之后,其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就会很少受“小红花”或“小五角星”等外在物质奖励形式的影响,而且这种发自内心的兴趣和积极性能够持续较长的时间且保持稳定。因此教师要适度地应用一些激励性评价以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由此热爱学习,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希望在教育教学中,我们教师不仅是精师,也是仁师,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热爱学生,注重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动机的激发,使学生热爱学习,积极思考,学会终身学习。

9.数学公开课作文 篇九

这个星期四我们班上了一节数学区级公开课。

星期四早晨,我们全班排好队在数学老师的带领下前往报告厅。到达报告厅时,里面已经有好多老师了,他们来自各个学校。数学老师让我们按平时的位子坐下,上课铃声响起了,我心里特别紧张,这是我们班第一次上区级公开课啊!但是又觉得特兴奋。这一节课我们学习找规律,刚开始我们怎么都听不明白,老师提出来一个问题只有几个同学举手回答,当时我心里特别着急,老师说的`为什么有好多同学都听不懂,平时不是这样的,是不是大家都很紧张,根本没听清楚老师的讲解呢?后来通过老师的耐心讲解我们都明白了这种规律,老师刚一提出问题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就连平时胆子很小、不怎么爱举手回答问题的同学也举手了,老师看到我们的表现会心的一笑。接下来同学们都积极地回答老师提出的第二个问题、第三个问题……这时下课铃声响起来了,在美妙的音乐声中结束了紧张又兴奋的数学公开课。我们欢乐的走向教室……

10.六数学公开课教案 篇十

执教人:蒋飞

执教时间:2018年10月11日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36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并能正确熟练的求出倒数。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观察.比较.概括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3、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质疑的习惯。学情分析: “倒数的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加法和减法计算、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后面学习分数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的重要基础。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和探究精神,但抽象概括的能力比较欠缺。

教学重点:概括倒数的意义与求法。

教学难点:理解“互为倒数”的含义和1、0的倒数,小数、带分数倒数的求法。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师:学习新课之前,老师邀请大家先做个游戏。请同学们听好游戏的规则:我说一个词语或一句话,你们把词语颠倒说。(蜜蜂、来到、学科、上海自来水)

师:刚才,我们做的是文字颠倒的游戏,你们觉得有趣吗?我们的民族语言文字有这样的美妙,其实在数学王国也存在着这样的美,如果把数字颠倒,会是怎样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

(精彩赏析:通过文字颠倒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为探究“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做好铺垫。)

二、观察比较,抽象概念

(一)寻找算式共性、初步感知特征。

1、分组比赛计算,初步体验特点

A 3/4×3/10= 3/5×10/9= 7/15×5= 0.45×7/15 B 3/8×8/3=

7/15×15/7= 5×1/5= 1/12×12= 师:B组同学做得快,发现它和A组算式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2、观察比较,发现特点

师:这样的算式有什么特点?

(1)学生讨论,全班交流(2)师小结:其实呢,在我们数学当中呢,把乘积是1的两个数说成是互为倒数。(边说边板书:乘积是1,并出示小黑板:倒数的认识,揭示课题,齐读课题。)(3)出示例7,找出乘积等于1的算式。(4)出示倒数的概念,学生自学。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3/8是8/3的倒数,8/3是3/8的倒数,3/8和3/8互为倒数。

师:在找一找,哪些算式也可以这样说呢?

3、举例说明,深入理解概念。

(1)师质疑:能否说成3/8是倒数,8/3是倒数?为什么?(2)生讨论,并总结。

倒数一定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不能一个数单独存在,只能说成“两个数互为倒数”。

师:你认为在这句话当中,哪几个字比较重要?(有轻重地读这句话两遍,加深理解。)

师:你自己还能找到哪些数的倒数,在纸上写一写。(写出乘积是1的算式)

4、联系旧知,沟通比较。在以往的数学学习或生活中中,也用“互为

“来体现两者之间的关系的例子你呢个举出一些吗?(课件出示图:互相垂直,互相平行,倍数与约数关系)

(精彩赏析:通过让学生计算,观察算式的特点,使学生自己逐步发现倒数的特点,理解倒数的特点,知道倒数的含义。)

5、回顾思考: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

三、引导探究,掌握方法。

1、举例观察,讨论求倒数的方法。师: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呢?

2、教学倒数求法

(1)出示:下面哪两个数互为倒数? 3/5 6 7/2 5/3 1/6 1 2/7 0(2)学生尝试说出3/5 和 6的倒数

(3)尝试求剩下几个数的倒数。(讨论:1和0的倒数各是多少?)预设:(生1:整数的倒数是用1做分子,用这个整数做分母。所以1的倒数是1。生2:因为1×1=1,所以1的倒数是1。)

预设(生1:0的倒数还是1。生2:因为 0的倒数是1/0,就是1。生3:我认为0的倒数是0,因为0表示一个也没有,它的倒数当然还是0了。

生4:。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不可能等于1,所以0没有倒数生5:因为0不能作分母,不能出现1/0,所以0没有倒数。

师:综合以上几位同学的发言,我们可以得到结论,0没有倒数。(精彩赏析:这是本课的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探索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并且在探究中发现0和1的倒数的特点,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

四、闯关练习,巩固提高 闯关一:你出题,我来做

1.教师引导学生尽可能出全题型(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小数、整数)

师根据题目及时小结求带分数和小数的倒数的方法,并对求各种数的倒数的方法进行梳理,总结出:先变形再换位的方法

闯关二:小马虎的日记

今天,我认识了倒数。我知道了乘积是1 的两个数叫做倒数。比如 6/7 × 7/6 =1,那么 6/7是倒数,7/6也是倒数。1/2 × 2/3 × 4/3=1,所以1/2、2/3、4/3 互为倒数。你知道了吗?

我还学会了求一个数的倒数只要把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交换位置就可以了。任何真分数的倒数都是假分数,任何假分数的倒数都是真分数。a的倒数是1/a , 整数和小数是没有倒数的。

瞧!我学得不错吧?

(精彩赏析:以闯关的形式出现,在课末对学生的兴趣调动有

较好的效果。)

五、课堂小结,分享收获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生:略)

师:在数学王国里,还有很多像倒数这样有趣的知识,希望同学们积极探索,爱思考、善发现,你一定可以感受到数学的“趣”与“美”。

六、布置作业

1.与同桌互说倒数练习。

2.练习本上写出一组(3个)真分数,一组(3个)假分数,一组(3个)整数,一组(3个)分数单位,然后分别写出他们的倒数,你能发现什么数学秘密,请记录下来。

板书设计:

倒数的认识

11.初三数学公开课 篇十一

当前公开课出现的问题

动机不纯

公开课是现有条件下提高教师素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减负增效的有效途径,可事实上,它已经偏离了正确的轨道。如果涉及名和利,像职称评聘的需要,评优评先的需要等就争着上,否则就找各种借口尽力推诿。

弄虚作假

在中小学生公开课教学中,弄虚作假很普通,典型表现有:别人“帮”我备好课,我只是在做“组装”演示;事先安排好学生,当“演员”,学生“台词”是老师这个“导演”事先设计好的,谁答什么,要遗漏什么。由谁来举手发言,进行补充等都一一落实到学生个人。这种现象叫做“埋桩”。目的是几个“埋桩”的同学在黑板上三下五去二,用几种新颖别致,技巧纯熟的解法彼此互作补充,显示了他们学习的效果。这种公开课是“包装”课、 “作秀”课。听起来像演戏一样。

课型单一

在公开课教学中,教师大多避重就轻,挑选操作性强、活动性成分多的课进行教学,而知识点较多,理解性较强的内容则无人问津。

滥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现在公开课上都少不了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似乎不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就不是一节好课。有时整节课都没有板书,学生像看电影似的,本应多感官引导的东西变成了多感官刺激,“机灌”代替了“人灌”。

尊重、表扬学生走极端

在实施新课标以来,我们耳熟能详的有“教师要尊重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运用充满魅力的鼓励性语言”等等话。于是,在评价学生答问时,教师不管对错都来一句“你说得真好”、“你真棒”、“你真聪明”、“很好,你真会动脑筋”,老师“亲切”的“表扬”充分助长学生的骄傲情绪,不利于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及健全人格的形成。

教育思想的具体转化较肤浅

在新课程里,老师们容易理解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发展,而认为促进学生的感情、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是空泛的。这里有一个例子:“我要给妈妈买一束花,该怎么买?从表面上看是教学加减运算的问题,这是一种知识和技能,但这里面还隐含着另一层含义:给妈妈买一束花,送她作生日礼物,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引发了一种敬爱的感情,这就是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小学青年教师》2000年5期载),但我认为我们应当努力增强学生对于数学学习过程中艰苦困难的承受能力,从而也通过刻苦学习切实地体会到获得进步的快乐。

讨论流于形式

公开课似乎只有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才是最好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教师的目的只不过是为了迎合课标中相应的提法,只不过是形式上的改变。讨论的问题,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有些内容根本不具有讨论的价值,白白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更谈不上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使讨论成了花架子。

片面理解“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在公开课上不敢多说一句话,有时多以电脑、投影、教学仪器等代替老师讲解,以为这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生怕自己再多一句讲解就会沦为应试教育的反面教材,整堂课热热闹闹,老师学生一起玩游戏。

评课流于形式

评议课时,人人被动发言,且大多是文质彬彬的“评功摆好”大都是赞扬、肯定,缺乏应有的争论,很少指出不足或提出好的建议,形成了一种有活动无质量的“形式化教研”,如此公开课有何意义?

成因分析

老师本人的原因

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心态浮躁,缺乏对职业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功利心重。因为公开课如果评上了什么奖,就可以带来“滚雪球”效应,荣誉、职称、年度考评、工资福利等切身利益随之而来,可谓名利双收。

校领导的原因

某些校领导把教师的公开课能否获奖当成自己的“政绩”,因而采用各种行政或财政手段给教师施压;有些学校常以一两次公开课的成败论英雄,教师因而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

公开课的评价问题

①追求完美,不切实际

这导致很多老师以为公开课中不能出现任何的失误,因而在上课前都进行了一遍遍的演练。某些被评为优秀的公开课在实际中的可操作性不大,因而也失去了其公开课的意义和作用。

②一节课来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

教师的能力是全方位的,比如说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等,而这种对课堂教学的评价,以及它所带来的“一俊遮百丑”的效应却让老师感觉到,教学追求的全部都在课堂上,这就产生了对教师努力方向的误导。

③片面理解落实“课标”

经常在一些各级各类公开课后的交流中,听到这样的名词——“冷场”、“不活跃”、“学生配合生疏”等等,问其原委,大概不外乎这样的解释:教学环节是不错,但有些细节做得不好。其一,教师提问。学生反应迟钝;其二,学生回答问题,思考时间太长等。因此,一些公开课就定性为差课,或打上不具有课程改革精神的标记。

仅从形式上着眼是非常肤浅的,甚至是有害的。我们应着眼于实质,把握住精神,实事求是,扎扎实实地推进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

解决的办法

作为数学授课教师,首先要潜心研读《数学课程标准》,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强调每一个人在数学上都有所发展,并且具有个性化发展,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结合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工作学习,一定会有意外的收获;其次是积极参加各级教研部门组织的教研活动;第三,学习学科刊物,刊物上的文章专题性强,反映了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与教学实际更贴近,有更具体的指导意义;第四,公开课一定要与日常教学相结合,开展专题性、系列性的教研活动。如:概念课、公开定理课、例题教学课、习题课、复习课、讲评课等,开展“学—研—讲—评—改”系列活动。

《标准》中多次指出,“數学教学是教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作为听课教师,一是到学生中间去听课,看学生学得怎样,不要只坐在教室后面看老师,因为学生才是主角,学生的积极主动学才是目的;二是一定要带上当堂的课本,对课前的基础和课后的发展心中有数,要尽量避免一下课就对老师叽里呱啦,事实上,没有人拥有绝对真理,但每个人都有权要求被理解!

对于学校领导,要经常参加公开课的听课、评课活动,要引导教师正确对待公开课的成功经验,努力促进公开课教学的真实化,积极引进竞争机制,使公开课教学制度化,实现四个转变:①将以检查为主变为以教学研究为主;②将以仲裁为主。变为以探索为主;③将以指导为主,变为讨论为主;④将以评判为主变为以鼓励为主。

对于教师之间,则应互相听课。只有互相听课才能发现不足,找出差距,促进提高。定期举办青年教师的“公开课”,中年教师的“研究课”,老年教师的“示范课”,开展指导培养青年教师的研究,组织中年教师开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组织老教师进行教学经验的总结与传授等。

认真开展评课活动。一是实话实说,不应不痛不痒泛泛而谈,授课人自我点评,其他人“说长道短”,交流要充分、气氛要热烈,没有假话套话;二是评课全面,如教学目标的确定,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教学内容安排是否得当,教学手段的使用,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是否体现新课改要求,教师的教学基本功等,发言涉及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三是不就事论事,浅尝辄止,而是联系教学实际,作深入的理解探讨。

12.浅析一节数学公开课中的不足 篇十二

一、对学生的学情估计不足

本次赛课是借用平桂三中的学生来上课, 直到上课时间, 我才能与学生见面.因此, 这些学生是哪个班的、数学基础如何, 我都无从得知, 更无法布置他们预习赛课的内容, 只能估计学生的学情来设计教学方案.我估摸平桂三中是县级中学, 学生的数学基础应该比乡镇初中学生的数学基础要好得多, 乡镇初中里中等生和优等生都能答对的问题, 对于县级初中的学生来讲, 应该不难.于是, 我就按照乡镇中学中等生和优等生的基础去设计教学方案.可事实却令我颇感意外.课堂上, 对于“长方形的长等于长方形的面积除以宽”这么简单的知识, 有的学生竟回答出错.学生分组讨论了几分钟, 却找不出分式与分数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最后, 我不得不引导学生一起找出这些分式与分数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由此可见, 无论哪里的学生, 他们的数学基础都有低、中、高三个层次.由于不熟悉学生的具体情况, 所以我有可能抽中基础较差的学生来回答问题.这样, 在我看来非常简单的问题, 却有学生回答出错, 也就不足为奇了.因此, 赛课前我们必须按高、中、低三个层次做好三份预案.这样才能在课堂上从容应对各种情况, 而不至于被“卡壳”, 造成被动局面.

二、本是亮点, 却成遗憾

课堂上, 我引导学生通过类比分数, 得出分式的概念后, 总结、归纳出分式的特点: (1) 分式是不同于整式的另一类式子; (2) 分母中含有字母是分式的一大特点; (3) 由于字母可以表示不同的数, 所以分式比分数更具有一般性.这本是这节课的最大亮点, 我却只以幻灯片的形式播放一遍, 没有把这个重要内容写在黑板上, 造成后面指导学生分辨哪些是分式, 哪些是整式时, 学生容易混淆概念.同时, 这也使得板书过于简单, 成为最大的遗憾.若我能将分式的特点板书出来, 在让学生分辨整式和分式时, 就可以结合板书上“分母中含有字母是分式的一大特点”, 引导学生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分式, 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解不等式的方法指导不科学

课堂上, 在指导学生“求式子中的分母满足什么条件时, 分式才有意义”的练习时, 出现不等式3 m+2≠0.我指导学生模仿解方程的方法进行移项、把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 得m≠-2/3.模仿解方程那样解不等式的说法是没有理论依据的, 是不科学的.我应该这样指导学生:带不等号的式子无法解, 可是我们懂得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那我们先求出方程3 m+2=0的解是m=-2/3, 即当m=-2/3时, 分母3 m+2=0, 分式无意义.所以要使分式有意义, 则m≠-2/3.

四、观念落后, 视野狭窄

我抽到赛课内容后, 只是认真研读评课标准及与赛课内容有关的课程标准, 并没有上网查阅别人对《从分数到分式》这一内容的教学设计及相关研究成果, 只凭自己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制订教学方案.因此, 我的观念落后, 视野狭窄, 犹如井底之蛙, 我制订的教学方案保守、落后, 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无法满足当今学生的心理需求, 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气氛沉闷也就不足为奇了.如今, 利用互联网查找资料既快捷又高效.教师在备课时, 轻点鼠标, 即可从审查严格的核心刊物中找到相关资料, 其撰写者既有专家学者, 又有许多一线教师, 他们的理念、观点及教学设计都值得我学习、参考和借鉴.看着那些新理念、新观点及创新的教学设计, 我醍醐灌顶, 有一种站在高山之巅俯视大地的感觉, 觉得上网三小时学到的知识胜过十年的教学经验.现在的学生思维活跃, 喜欢新鲜的事物, 以前那种仅凭一本课本和一本教师用书来教学的方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所以, 教师在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同时, 还要上网博采众长.这样才能制订出颇受学生欢迎的教案, 才能在课堂上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上一篇:高中学生承诺书范文下一篇:领导干部谈心谈话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