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繁荣征文比赛

2024-10-21

文化大繁荣征文比赛(精选9篇)

1.文化大繁荣征文比赛 篇一

昨日,全市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会议、创建国家园林城市表彰大会、组织工作会、农村工作会同一天召开,每个会议两小时左右,令人耳目一新,充分体现出市委、市政府改进会风、转变作风的决心和强势推进、狠抓落实的精神风貌。

会议是布置和推动工作必不可少的手段和途径。但是,怎么开会,开什么样的会,效果却往往差异甚大。一个求真务实的会议,能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推动工作的开展和落实。实践证明,以高效为原则,以节俭为标准,形式上短而精、内容上深而透的会,才是好会。我市昨日召开的四个会议,就是时间短、形式新、内容实的好会。

会风的创新突破,体现的是务实的作风,反映的是求实的精神,展示的是崭新的形象。这是市委、市政府在新的发展阶段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基层负担的具体实践;更是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真正把心思用到干事业上,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上的生动体现。正如众多与会者所言,如此紧凑、实效的短会把各级干部从冗长的会议中解脱出来,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抓落实。

清风励人,正气兴业。当前,我市已经进入总体进位、全面跨越赶超的攻坚时期,面对激烈的竞争、严峻的形势、难得的机遇,加快发展的紧迫感比任何时候都强烈。

而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干部是决定因素,作风是坚强保障,狠抓落实是根本手段。市委十届三次全会确定强势推进、狠抓落实的全年工作总基调和总要求以来,我市干部作风不断改进,凝心聚力促发展、扑下身子抓落实的氛围日益浓厚。今后,我市的任务更加繁重,昨日召开的四个会议,虽主题各不相同,但都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这对干部的作风和纪律、精神和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境况下,我们更要集中全部精力使出全部功夫,察实情、出实招、解民忧、办实事,以饱满的激情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

让我们以全市会风转变为动力,以会风转变促作风转变,在全市上下形成凝心聚力抓发展、迎难而上破难题、争分夺秒干事业、掷地有声抓落实的生动局面。

2.文化大繁荣征文比赛 篇二

一、立足省情, 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黑龙江省旅游产业发展的“三个”优势

黑龙江省作为旅游资源大省, 具备做大做强的原发优势、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深入开展黑龙江省旅游产业原发优势研究, 有利于黑龙江省旅游产业高点起步, 快速发展壮大;宣传放大黑龙江省旅游资源比较优势, 有利于增强市场竞争力;持续打造黑龙江省旅游资源后发优势, 有利于推动黑龙江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对此, 要进一步深化黑龙江旅游资源优势研究, 形成推动黑龙江省旅游产业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

(一) 突出原发优势, 推动转型升级。

黑龙江省旅游业具有地理气候、生态景观、边境区位和地域文化四个方面的原发优势, 国内其它省份无法比拟。这是现阶段做大做强旅游业的基础优势, 黑龙江省如何把旅游资源大省转化为旅游大省, 把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强势, 这是破解黑龙江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难题的基础和核心环节。

(二) 扩大比较优势, 提升市场竞争力。黑龙江省旅游

业的比较优势在于“小气候”、“高纬度”和“大边界”, 以及由此形成独有的“大森林”、“大界江”、“大冰雪”、“大湿地”和“大农业”等特色旅游资源, 这是相对国内及周边国家旅游业的比较优势。对此, 我们要深化旅游业比较优势研究, 探索实现旅游产业差异化竞争和发展的新思路, 努力在国内外旅游业营造“冬天看冰雪必到黑龙江, 夏天避酷暑必到黑龙江”的旅游文化氛围和市场优势, 进一步提升黑龙江省旅游业的竞争力。

(三) 凝聚后发优势, 推动可持续发展。

目前, 黑龙江省旅游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主要障碍是:有资源没有整合效应;有景点没有品牌效应;有产业没有规模效应;有历史没有文化效应。对此, 我们要进一步围绕营造旅游文化氛围、打造旅游品牌、扩大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条四个核心环节, 深化旅游业的后发优势研究, 凝聚旅游产业后发优势, 推动黑龙江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二、立足转型升级, 推动黑龙江省旅游产业实现“五个”创新

旅游产业在黑龙江省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但旅游产业的资源远未发挥出来。除行业管理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外, 产品结构单一的是制约旅游业转型升级的突出问题, 必须从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入手, 推动实现产品结构多元化, 具体要实现“五个”创新。

(一) 创新休闲旅游。

黑龙江省具有开发休闲旅游的资源优势, 要加大休闲旅游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力度, 把以往一走一过式的观光旅游, 转变升级为休闲度假的长线旅游, 让游客在黑龙江省能够沉得住、住得下, 延长旅游链, 扩大消费期, 吸引更多的“候鸟族”到龙江来度假旅游消费, 占领高端人群市场, 做大旅游产业。

(二) 创新生态旅游。

黑龙江省地域广阔, 旅游资源极为丰富, 特色独具, 得天独厚。可谓:“南水北山, 东江西草”, 即南有莲花湖、兴凯湖和镜泊湖, 北有大小兴安岭和火山地貌, 东有松花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 西有海拉尔、呼伦贝尔大草原, 其中蕴藏着大森林、大界江、大湿地、大火山等国内独有的生态旅游资源, 倡导生态旅游, 引导人们回归自然, 天人合一, 生态和谐。

(三) 创新文化旅游。

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就世界旅游业发展的内涵、规律和本质特征来讲, 可以概括为“山水是本色, 文化是内动力、文化是外包装”。纵观国内外著名旅游城市、山水、人文景观, 无不蕴藏深长悠远的历史和现代文化内涵, 正是这种深厚的文化内涵驱使和汲引万千游客趋之若鹜, 流连忘返。对此, 我们要立足黑龙江的历史和现代、自然和人文、地理和气候、风土和人情、革命和战争、改革和发展, 深刻地挖掘和凝聚旅游文化资源, 形成黑龙江省特有的旅游文化系列品牌。

(四) 创新连线旅游。

目前, 黑龙江省众多旅游资源还没有形成“点”、“线”、“面”有机结合的产业链条, 处于分散经营、独立运行状态, 行业之间缺乏良性互动和市场联动, 覆盖全省范围的旅游链条还没有形成。对此, 要进一步打破体制障碍和条块分割的束缚, 在努力打造旅游名镇、精品景点的同时, 按照旅游资源要素和文化特征, 进一步整合跨行政区划旅游资源和同类旅游产品, 形成相互支撑、各具特色、有机组合、一站式服务的系列连线旅游品牌体系, 使黑龙江省旅游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 旅客在黑龙江省的旅游消费期进一步延长。通过系列连线旅游, 促进旅游资源整合、优化结构、整体开发, 以此做大做强黑龙江省旅游产业。

(五) 创新低碳旅游。

黑龙江省旅游资源丰富, 景观独特, 尤其是生态旅游其发展速度较快, 发展潜力巨大。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容易出现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如何处理好旅游业资源无限度开发与环保承载力之间的矛盾, 如何处理好旅游业生态成本投入与经济效益产出的问题等等。笔者认为, 有效预防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 在于对现有的旅游产业按照低碳和循环经济的理念提升其竞争力, 实现旅游中衣、食、住、行、游、娱、购全程低碳化, 把低碳文化作为旅游业态的主流意识, 形成黑龙江省旅游业低碳旅游文化品牌, 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三、突出文化特色, 努力打造黑龙江省旅游产业“七大”文化品牌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当今世界, 产业结构正在经历深刻变化, 旅游业也进入一个大调整、大发展的时期, 旅游与文化呈现出深度融合、共生共进的发展趋势。可以说, 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 是旅游业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的必然要求和根本途径。越是民族的, 越是世界的;越具特色, 越有吸引力。游客到龙江, 外行看风景, 内行看文化, 文化是旅游的真正内涵, 要文化搭台旅游唱戏, 旅游与文化联姻才能做大做强。对此, 我们要深化旅游文化特色研究, 培育黑龙江省特色旅游文化品牌, 充分展现黑龙江省旅游文化的多样性, 彰显旅游业的辐射力、影响力和竞争力。

(一) 冰雪文化。

黑龙江省不仅具有得天独厚的“大冰雪”自然资源, 同时, 也积淀了深厚了冰雪文化。目前, 黑龙江省冰雪产业迅猛发展, 已经初步完成了由冰雪资源转化为冰雪产业, 再由冰雪产业向冰雪文化升华的转型和升级, 具备打造冰雪文化品牌的基础和条件。

(二) 湿地文化。

随着黑龙江省生态保护和恢复建设速度加快, 全省共建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73处, 总面积417万公顷, 占全国湿地面积七分之一。其中国家级15处, 省级58处, 国家湿地公园8处, 还拥有扎龙、三江、洪河、兴凯湖4处国际重要湿地。我们不但具有广袤的湿地资源, 而且, 这些湿地蕴涵了环境保障、生态恢复、生命回归、鸟类栖息、空气净化等众多现代文化信息。

(三) 森林文化。

黑龙江省拥有大小兴安岭、伊春、黑河等国家重点林区, 林地和森林资源丰富, 国内独有。森林作为天然、巨大、优质的大氧吧, 对喜欢以养生、休闲、登山为主题的旅客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是国内不二选择。其中, 凝聚着原始森林、地下森林、红松故乡、林海雪原、千年古树、珍惜树种等深厚的森林旅游文化。

(四) 北方少数民族文化。

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在, 黑龙江一直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生产生活较多的地区之一。在我国56个民族中, 生活在我们黑土地上的就有48个民族, 赫哲、鄂伦春、达斡尔、鄂温克等是我国人数最少的五小民族。这些民族以及他们的祖先以其智慧和劳动, 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丰富了多元一体的北方少数民族文化, 可圈可点的有大兴安岭的嘎仙洞文化、宁安的渤海国文化、阿城的金源文化三大亮点。黑龙江省作为多民族省份之一, 各族人民在东北边疆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边疆文化、黑土文化。其民族语言、风俗、宗教、艺术、物质以及三皮文化、古墓遗址等, 彰显出北方少数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五) 欧俄文化。

上世纪初, 随着中东铁路的开通和运营, 欧洲和俄罗斯侨民大量涌入, 使得哈尔滨乃至黑龙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宗教、建筑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素有“东方小巴黎”和“东方莫斯科”的美誉, 欧俄文化和历史遗存在黑龙江省非常丰富。目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黑龙江省作为我国对东欧、对俄文化交往和边境贸易的前沿, 形成了新的欧俄文化积淀。所以, 黑龙江省无论从历史、近代还是现代, 欧俄文化之厚重、之深远是其它省份难以企及的。

(六) 抗联文化。

东北抗日联军同新四军、八路军一道, 为东北人民的解放, 为全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在长达14年的抗日斗争中, 黑龙江省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抗联文化, 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黑龙江省小兴安岭及张广才岭多有抗联的足迹和遗址, 作为红色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要好好挖掘和展示。

(七) 北大荒文化。

建国初期, 我国十万转业官兵在东北三江平原的亘古荒原上发起了“向地球开战, 向荒原要粮”的伟大壮举, 近半个世纪以来, 先后由14万转复官兵, 5万大专院校毕业生, 20万山东、四川等地的支边青年, 54万城市知识青年和地方干部、农民组成的垦荒大军, 实现了从北大荒到北大仓的历史性巨变。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北大荒精神和文化。目前, 黑龙江省作为全国重要的现代化大农业的示范基地和绿色食品基地, 丰富的农业生产环境资源, 多样的农业生产方式、产品结构和不断延伸的产业链条, 形成了黑龙江在国内旅游产品开发的独特优势, 为黑龙江省观光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现代化大农业不仅要有大水利、大农机、大产业和大科技, 还要有大文化 (北大荒文化) 。

架构一个完整的现代化大旅游产业格局, 要深化资源整合, 集中向国内外宣传展示, 把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落到实处, 创造优异的成绩向党的十八大献礼。

3.中国迎来文化大繁荣 篇三

新中国成立开启了我国文化建设的新历程。我们把过去60年从文化建设角度分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49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这个阶段确立了我国文化发展、文艺发展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即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为我国文化艺术的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极大地激发了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那个时期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在探索中我们逐步建立了新的适应当时计划经济体制的文化管理体制,为新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1957年开始,由于指导思想上“左”的思想影响,将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干扰了“双百”方针的贯彻落实,对艺术创作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第二个阶段是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给我们的文化建设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那是一段有深刻历史教训的时期。

第三个阶段是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30年来我国的各项文化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可以说是文化发展在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

一是文艺创作日益繁荣。各级文化部门不断加强对艺术创作的扶持和引导,组织各种类型的艺术节、戏剧节;组织各种各样的文化工程,如文化下乡、高雅艺术进校园等;开展不同类型的艺术评比;对传统艺术的保护、传承和振兴等等。另外,党和国家大力资助艺术领域的理论研究、学科建设,实施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为艺术创作搭建展示舞台,营造了非常好的环境。其中,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于不久前评审定稿,共推出104件优秀美术作品,于9月22日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二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随着国家对公共文化事业投入的不断加大,各级文化设施建设不断推进,目前我国初步建成了国家、省、市、县、乡、村六级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开展了创建文化先进县活动、全国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工程、知识工程、少儿文化蒲公英计划。近年来又根据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要,相继实施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送书下乡工程、流动舞台文化车工程等一批惠民文化工程,扩大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进一步提高了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全国博物馆、纪念馆陆续向社会免费开放,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进城务工人员等特殊群体的文化需求得到重视,少数民族文化建设得到对口支援,这些都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三是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经过30年的发展,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由娱乐市场、演出市场、音像市场、电影市场、网络文化市场、艺术品市场等组成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以综合行政执法、社会监督、行业自律、技术监控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市场监管体系初步建立,文化市场法规不断完善。近几年,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上升,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初步形成。文化产业政策体系逐步完善。不久前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四是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显著。文化遗产保护领域逐渐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迅速,步入世界先进行列。以《文物保护法》和《文物认定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规章为基础,保护体系日臻完善。普查建档工作深入开展,完成了三次文物普查和首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国家、省、地(市)、县四级遗产保护名录体系逐渐形成,文化遗产保护取得突破性进展。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和重点保护项目居世界前列。

五是对外及对港澳台文化交流不断扩大。至今,我国同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良好的文化交流关系,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多渠道的对外文化交流新格局。文化外交的优势不断凸显,海外文化阵地建设不断加强,目前已在驻82个国家的使领馆中设立96个文化处(组),负责官方的文化交流,建成7个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正在建设之中的还有9个海外文化中心。对港澳台地区的文化交流积极活跃,开展一系列像“艺海流金”、“情系长安”等文化活动,增进了港澳台同胞对中华文化的了解、认同和内地的文化联系。文化贸易快速增长,打造了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国际文化交易平台,推出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越来越多的中华文化艺术作品走出国门进行商演,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六是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根据中央提出的文化体制改革目标和任务,一批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完成转企改制,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发挥了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内部改革不断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成效显著。同时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国有艺术院团改革步伐加快。不久前出台了《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部关于深化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目前全国已有77家国有艺术院团完成了转企改制工作,今年底全国还将有59家省级和省会城市直属艺术院团进行转企改制。

七是文化建设的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国家各级财政逐步加大文化投入,中央和省级财政设立了专项扶持资金,加大对农村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一系列鼓励社会力量办文化、促进文化发展的财税优惠政策相继出台,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政策保证。特别是我们借鉴经济改革的成功经验,鼓励各类社会资本投入到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来,形成一个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文化企业共同发展的局面。

综上所述,充分证明现阶段是我国文化建设最好的历史时期之一。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文化建设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有些问题还很突出,比如,我国文化发展的整体水平还不高,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就是说,我们能够提供给人民群众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还远远不能适应人民群众巨大需求的增长。文化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比如在许多省市,文化产业还没有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支柱产业至少应该占到当地GDP5%以上,绝大部分是达不到这样一个水平的,所以还有很大的潜力。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活力还不强;在国际市场领域当中,我们国家的软实力还是比较弱的,国家文化软实力亟待提升。我们将本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改革开放的精神推进我们的工作,实现文化建设大繁荣、大发展的目标。

(根据蔡武部长在9月14日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的发言录音整理)

根据中央提出的文化体制改革目标和任务,一批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完成转企改制,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发挥了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新中国成立开启了我国文化建设的新历程。我们把过去60年从文化建设角度分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49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这个阶段确立了我国文化发展、文艺发展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即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为我国文化艺术的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极大地激发了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那个时期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在探索中我们逐步建立了新的适应当时计划经济体制的文化管理体制,为新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1957年开始,由于指导思想上“左”的思想影响,将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干扰了“双百”方针的贯彻落实,对艺术创作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第二个阶段是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给我们的文化建设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那是一段有深刻历史教训的时期。

第三个阶段是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30年来我国的各项文化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可以说是文化发展在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

一是文艺创作日益繁荣。各级文化部门不断加强对艺术创作的扶持和引导,组织各种类型的艺术节、戏剧节;组织各种各样的文化工程,如文化下乡、高雅艺术进校园等;开展不同类型的艺术评比;对传统艺术的保护、传承和振兴等等。另外,党和国家大力资助艺术领域的理论研究、学科建设,实施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为艺术创作搭建展示舞台,营造了非常好的环境。其中,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于不久前评审定稿,共推出104件优秀美术作品,于9月22日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二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随着国家对公共文化事业投入的不断加大,各级文化设施建设不断推进,目前我国初步建成了国家、省、市、县、乡、村六级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开展了创建文化先进县活动、全国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工程、知识工程、少儿文化蒲公英计划。近年来又根据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要,相继实施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送书下乡工程、流动舞台文化车工程等一批惠民文化工程,扩大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进一步提高了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全国博物馆、纪念馆陆续向社会免费开放,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进城务工人员等特殊群体的文化需求得到重视,少数民族文化建设得到对口支援,这些都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三是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经过30年的发展,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由娱乐市场、演出市场、音像市场、电影市场、网络文化市场、艺术品市场等组成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以综合行政执法、社会监督、行业自律、技术监控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市场监管体系初步建立,文化市场法规不断完善。近几年,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上升,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初步形成。文化产业政策体系逐步完善。不久前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四是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显著。文化遗产保护领域逐渐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迅速,步入世界先进行列。以《文物保护法》和《文物认定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规章为基础,保护体系日臻完善。普查建档工作深入开展,完成了三次文物普查和首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国家、省、地(市)、县四级遗产保护名录体系逐渐形成,文化遗产保护取得突破性进展。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和重点保护项目居世界前列。

五是对外及对港澳台文化交流不断扩大。至今,我国同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良好的文化交流关系,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多渠道的对外文化交流新格局。文化外交的优势不断凸显,海外文化阵地建设不断加强,目前已在驻82个国家的使领馆中设立96个文化处(组),负责官方的文化交流,建成7个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正在建设之中的还有9个海外文化中心。对港澳台地区的文化交流积极活跃,开展一系列像“艺海流金”、“情系长安”等文化活动,增进了港澳台同胞对中华文化的了解、认同和内地的文化联系。文化贸易快速增长,打造了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国际文化交易平台,推出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越来越多的中华文化艺术作品走出国门进行商演,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六是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根据中央提出的文化体制改革目标和任务,一批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完成转企改制,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发挥了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内部改革不断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成效显著。同时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国有艺术院团改革步伐加快。不久前出台了《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部关于深化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目前全国已有77家国有艺术院团完成了转企改制工作,今年底全国还将有59家省级和省会城市直属艺术院团进行转企改制。

七是文化建设的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国家各级财政逐步加大文化投入,中央和省级财政设立了专项扶持资金,加大对农村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一系列鼓励社会力量办文化、促进文化发展的财税优惠政策相继出台,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政策保证。特别是我们借鉴经济改革的成功经验,鼓励各类社会资本投入到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来,形成一个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文化企业共同发展的局面。

综上所述,充分证明现阶段是我国文化建设最好的历史时期之一。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文化建设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有些问题还很突出,比如,我国文化发展的整体水平还不高,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就是说,我们能够提供给人民群众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还远远不能适应人民群众巨大需求的增长。文化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比如在许多省市,文化产业还没有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支柱产业至少应该占到当地GDP5%以上,绝大部分是达不到这样一个水平的,所以还有很大的潜力。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活力还不强;在国际市场领域当中,我们国家的软实力还是比较弱的,国家文化软实力亟待提升。我们将本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改革开放的精神推进我们的工作,实现文化建设大繁荣、大发展的目标。

4.文化大繁荣征文比赛 篇四

在全球化浪潮日益汹涌的今天,异质文明之间的冲突和整合不断凸现出来,面对多元复杂的文化环境,我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似乎有点步履沉重,而中西文化激荡了近百年的争辩仍在继续,其形势越来越隐蔽,程度却越来越剧烈。我们将以怎样的态度看待多元的文化环境,又将倡导一种怎样的文化发展战略,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命题。

一、当代中国文化自觉的历史原因

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觉的优秀传统,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文化融合与交流的历史。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与融合中构成了中国文化不断发展和演进的内在动力,锻造了它自身包容与开放的品格,这也正是当代中国能够进行文化自觉的历史原因之所在。

(一)中国古代史上的文化自觉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两次典型的中外文化交流,第一次是印度的佛教文化于晋唐之间传人中国后,与儒道相揉顺利完成本土化的过程,转化为新的文化形态并取得文化正统地位,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次是明末的历算,由于中国长时期的封闭与专制统治,导致了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落后。当人们接触到西方近代文化时,首先感到的是“器物”和“科学技术”的差距,随之而来的是观念形态的激荡,这是近现代文化批判的先声,使中国文化的发展史进入了批判、转化、重构的自觉阶段。

(二)近现代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

从逻辑上讲,近现代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只是中国文化优秀传统的继承与延续,是它包容与开放品格的升华。自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围绕着“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主题,在文化层次上,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展开了“古今中西”的文化争论。

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首先是地主阶级改革派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和洋务派的“自强、求富”运动,它从文化层面引起了人们对一种先进文明的关注和学习,最终事实上达到逐渐对整个社会变革的关注。甲午中日战争后,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不仅从文化上论述政治变革的重要性,而且注重思想启蒙和文化改造,他们猛烈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大力宣传西方近代资产阶级平等、自由精神”,从而改变了中国文化的结构和和性质,引领了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五四新文化运动主动承担起觉悟国民的使命,但却在破旧立新的口号下把传统与现代对立起来,直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西文化进行辨证的综合,才在文化层面上正确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主题。

总之,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重构价值体系,是近现代中华民族文化自觉的一条主线,也是伸向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一根链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对文化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越来越以更宽阔更深邃的视野来审视文化现象,越来越对文化的本质结构、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且对先进文化有一种更加自觉的追求,并具有自觉进行文化创新、文化开拓、文化转型和文化建设的能力”。

二、全球化与现代化的挑战是当代中国文化自觉的现实原因

汤因比曾提出挑战应战理论,即只有成功地应对挑战,适时地采取相应对策,文明才可以避免危机,并进一步找到成长的机会。20世纪八九十年代后,全球化开始强烈地冲击着中国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作为一种具有高度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的文化理念,文化自觉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而中国的改革开放其实就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中国的现代化。现代化和全球化的交织与重合,是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转型的一把钥匙,文化转型也不例外”。

(一)全球化对当代中国文化的挑战

全球化发展到当代,它对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增多,民族文化的国际传播和国际影响也不断扩张,世界文化向着多元化、多样性发展,这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但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中出现的文化帝国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对民族文化带来很大挑战,优势文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强行推销自己的观念、价值和文化产品,这使得各民族原有的特色文化越来越被边缘化,甚至有消失的危险。

面对全球化对文化的巨大冲击与影响,中国传统文化要有一个适应全球化的出发点,要在保持自身文化特点的同时,还应对人类文化的整合、发展做出贡献,这正是当代中国文化自觉肩负的历史使命。正如费孝通先生指出的:“当代中国文化必须经过文化自觉的艰巨过程,才能在这个已经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而“‘文化自觉’这四个字正表达了当前思想界对经济全球化的反应,是人们希望了解为什么世界各地在多种文化接触中会引起人类心态发生变化的迫切要求”。

由于全球化时代各国文化会呈现出一元化与多元化共存的发展格局,因此当代中国的文化自觉就应当是努力维护民族文化的个性特色。一方面,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的民族文化正在受到西方文化的严重挑战,从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生存与发展有一种危机感和责任感。另一方面,我们要在对外开放中,积极参与文化全球化进程,善于学习和吸收国外的先进理念、价值和知识,将其有机地融入中国文化之中,为我所用、为我服务。同时,也通过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良性互动,对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形成全球价值。

(二)现代化对当代中国文化的挑战

现代化是一个整体性的社会变迁过程,“文化自觉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文化取舍、文化选择和文化改造的自主能力,以适应新环境、新时代,弘扬和培育适应新时代的民族精神”。每个民族的文化都必须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既保持自己民族文化的传统,挖掘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和世界意义,又必须学习、借鉴外来文化,保持文化的时代性、先进性。

面对现代化的挑战,当代中国的文化自觉应该以世界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潮流为大背景,以对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为基础。首先要把握时代,弄清现时代的性质、特点它的决定性矛盾、发展的主要动力和主要方向。其次,必须熟悉和审视传统,弄清楚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缺点之所在。立足于当代中国的现实国情,继承民族文化遗产,发扬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加以时代的改造,使之与时俱进,“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推进当代中国文化的转型,这也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时代面对现实做出的文化自觉。

三、文化生产力的发展是当代中国的文化自觉的根本原因

恩格斯晚年曾就“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做过精辟的论断:“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现代人类学之父博厄斯也认为:“虽然经济条件是文化生活的部分形式,但它不仅是具有决定力的而且是决定的因素”。但是,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一种正在扩大且不可抗拒的现实存在。作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生产力”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深层驱动力,这正是当代中国文化自觉的根本原因。

文化自觉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必然要求。任何社会都需要通过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以形成能够转化为推动社会变革与发展的物质力量的强大精神动力。回顾人类历史的发展,“每一次社会变革的成败都有其深刻的文化根源,即与其依托的文化背景所蕴含的文化生产力的支持与推动有关”。许许多多划时代的历史变革,往往以文化发展所带来的自由空气为发端,以文化对社会现象的质疑为线索,引发出从生产关系到生产力的巨大变革。

进入新世纪,“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一是经济较量中的文化因素日益凸显,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文化支撑,这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一大趋势。二是文化产品和服务作为现代服务业的组成部分已成为独立的贸易形态,在国际竞争中走向前台,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主要方面。三是文化领域已成为政治斗争和意识形态较量的主战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为广泛,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我们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权,有效抵御西方思想文化渗透,就必须采取更加切实有效的措施,不断增强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切实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正是推动当代中国进行文化自觉的重要因素。

5.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心得体会 篇五

——百里杜鹃发改局刘天龙

党的十七大以来,全国发起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运动,这充分反映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进程中勇敢地承担起传承文化、发展文化、繁荣文化的历史责任,这里,我结合工作实际,就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谈三点体会。

一、兴起新高潮需要增强新认识

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是党的十七大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出发,总结历史、立足现实、着眼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当今时代发展趋势和我国文化发展方位的科学把握,体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要求。兴起新高潮必须深刻认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重要地位。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引领人们确立新的文化发展观和文化价值观,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近年来,我国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同经济快速发展相比、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相比还不相适

略支点。要不断提高文化软实力,就必须在“硬”字上下功夫,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文化建设,像重视维护社会稳定一样重视文化建设,做到工作部署有硬要求、硬举措,加快发展有硬手段、硬办法,检查考核有硬杠杠、硬标准,组织领导有硬班子、硬队伍。

6.和谐社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篇六

当今社会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建设,最根本的是紧紧抓住文化发展这个主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转变文化发展方式,推进文化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通过加快文化自身发展推动和谐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十七大报告中阐述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让广大国民特别是文化工作者倍感振奋。作为大学生我们要切实按照十七大的要求,推动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小康社会不仅是物质的小康,也是文化和精神的小康。文化也是民生的一部分,关心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关心民生的重要内容。同时物质的丰富和精神的富有是人民的共同追求。要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就要进一步加大对公益文化事业的投入,要对文化产业给予扶持;要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既要发挥城市文化的带动和辐射作用,给予优先发展,又要兼顾乡村的文化需求,加快文化设施建设,积极引导文化消费,广泛开展送文化下乡等服务活动,始终把握好文化健康、积极、向上的社会导向。

广大人民是文化建设的生力军,人民群众不仅仅是文化的消费者,还是创造者。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要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激活来自群众的力量。好多大城市,社区都有例如,书画、戏曲、体育、民间工艺等多个自发性的文化团体,社区的文化活动业很多,据调查居民们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对于这些民间文化的团体和个人,党和政府应当为他们搭建展示平台,在扶持的同时加强引导,在规范的同时不断激活,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等多种途径,促使群众文化进一步发展壮大。在建设先进文化设施、完善公共文化体系的过程中,还必须把来自民间的群众文化开发好、继承好。

优秀文化要“渗透”生活,这是广大文化和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心声。在十七大关于文化的交流中,很多教育工作者都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含4个层次,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4个层次,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有机统一的整体。推进文化建设,必须紧紧围绕这4个层次,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它不是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要把先进的文化“渗透”于群文活动中,要在群众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在学生中加强校外教育,通过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让广大市民在潜移默化中树立起科学、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起良好的公德意识,从而既满足广大人民个性化的文化需求,也让他们的综合素养在活动中不断得到提升

总之,我们一定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建设,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明确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化为什么要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和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等根本问题,使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奋斗目

7.文化大繁荣征文比赛 篇七

关键词:文化大发展,文化大繁荣,开展,档案文化,服务

档案管理工作属于文化事业的范畴, 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要想做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工作, 档案文化服务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此, 各档案管理部门需要积极的开发档案的文化价值, 从而实现档案的独特功能, 以促进社会的繁荣与稳定。只有从本质上处理好档案文化的功能, 才能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提供帮助。

一、档案文化服务的发展契机

(一) 档案管理部门树立文化服务意识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们对文化服务的需求, 需要按照公益性和便利性来加强文化的基础性建设, 完善文化服务体系, 使群众真正感受到公共文化服务带来的好处。因此, 档案管理部门应该从本质上树立加强档案文化服务的意识, 充分利用档案文化资源来满足群众对文化的需求。主要的意识形态分为发展意识、责任意识、机遇意识和服务意识, 从群众需要的角度出发, 充分发挥文化服务的功能。

(二) 档案管理和文化服务工作融为一体

档案管理部门需要将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与档案文化服务工作结合起来, 改变档案服务的理念, 将文化建设、公众的文化素养、档案的文献资料和档案管理工作联系起来。在社会主义建设中, 在传播社会主义文化的同时, 面向社区、区域和整个社会, 实现现代化和开放化的建设, 积极探索档案文化服务的功能和价值。

二、档案工作的文化服务功能

因为在文化的资源中档案的资源是重要的构成部分, 档案管理部门需要对档案和资料的文化属性进行研究, 提升文化建设的软实力。目前我国的档案管理体制逐渐由传统的管理模式向“五位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进军。管理档案时我们要明确档案是文化属性的载体, 能够推动社会主义的繁荣和发展。因此在建设中档案管理部门需要以文化服务为基础, 遵循文化服务和档案服务的客观规律, 建设档案部门适合自己的管理机制。

三、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契机下开展档案文化服务工作

(一) 自觉地开发档案资源的文化价值

档案管理中从档案的功能、价值和管理模式都可以体现档案事业的文化属性, 需要大力开展档案文化服务的建设力度。

1.档案工作中主要面向客户是社会大众, 为了满足各行各业中的社会大众对档案文化的服务需求, 必须要开展多元化的档案文化服务功能。

2.大力开展文化档案的资源建设, 打造独有的品牌, 积极开发和创造具有独特文化属性的高质量产品, 积极的开发档案的信息资源。可以根据本地域的地方特色文化来编制一些历史文化档案展览, 制作一些文化范畴内的历史文化论坛、网站和视频等。

3.在档案文化服务工作中, 档案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和工作态度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明确档案人员的本职工作, 提高工作人员的热情和积极性, 对工作负责的同时开展档案服务的工作方向, 打造创新的文化产品, 为档案事业服务。

(二) 加强档案基础建设

档案在社会中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 它是许多文化产品的基础资源, 可以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档案文化的服务是属于公益性的, 可以在管理中围绕社会主义的教育来开展重大意义的活动, 弘扬地方文化和群众的文化素养。

(三) 提升档案文化服务水平

当前的社会形势下对文化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 对文化的服务质量也逐渐提高。因此在开展档案文化服务的工作时需要创新工作思维, 从文化服务的本质出发, 合理利用档案资源, 提高文化服务的水平, 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开发文化服务在档案工作中的功能。

(四) 参与地方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为了更好的做好档案的文化服务工作, 必须在文化服务的基础上开拓一条创新的道路, 利用自身的先进资源、管理人才和技术优势, 面向整个社会来征集地方特色的文化档案资料, 并组织专门的技术人才来编制地方特色的文献, 利用开展活动的机会来展览这些具有地方属性的传承文化。

四、结束语

在当今社会日益严峻的形势下, 必须要做好文化服务工作, 积极的对待档案服务工作, 将二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共同创造档案文化在社会中的价值和功能。

参考文献

[1]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让龙江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更美好[N].黑龙江日报, 2011-10-26001.

[2]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J].前线, 2011, 11:4-14.

[3]李长春.关于《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J].前线, 2011, 11:15-22.

8.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篇八

(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培养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家。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

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

(二)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要积极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坚持正确导向,弘扬社会正气。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民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會风尚。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办好二00八年奥运会、残奥会和二0一0年世博会。

(三)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富资源。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四)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创作更多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活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设立国家荣誉制度,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繁荣兴盛。要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9.文化大繁荣征文比赛 篇九

“在举国上下积极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背景下,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专业音响·灯光·乐器及技术展览会(PALM EXPO 2013,以下简称PALM 2013)迎来了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近日,中国演艺设备技术协会理事长朱新村在PALM 2013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党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的发展思路,把文化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演艺设备行业市场状况和展会经济发展态势被持续看好。

助力文化产业发展

“6月7日至10日,PALM 2013将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举办。”朱新村表示,今年,PALM 2013要举办第二届知识产权评奖活动,还将设立展品技术进步奖,以鼓励参展商把具有国际水准的高新技术产品拿来参展,以提升展会的技术水平,促进行业发展。

据朱新村介绍,在2012年9月于北京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举行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表彰大会上,中国演艺设备技术协会荣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单位称号。这表明,该协会主办的中国国际专业音响·灯光·乐器及技术展览会,以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和体系为指导,为中国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据了解,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灯光音响及演艺设备产品的重要制造基地,尤其广东及珠三角地区,是中国灯光音响及演艺设备生产厂家的主要集聚地,聚集了大约70%以上的企业,其产值约占行业总产值的80%。预计今年中国灯光音响及演艺设备行业产值将达到290亿元,比去年增长15%左右。

面积将超11万平方米

“截至目前,申报要求参加PALM 2013的企业已多达1000余家。其中,展位落实率情况为:中国音响灯光馆超过80%、国际音响灯光馆75%左右、乐器馆65%左右,预计春节以前能够基本完成招展工作。”据中国演艺设备技术协会展览部部长陈正纲介绍,PALM 2013分中国音响灯光馆区、国际音响灯光馆区、乐器馆区、室外音响演示区、临建馆展览区和器乐竞赛区等五大区域,展览面积将超过11万平方米,主要展品包括专业音响设备、专业灯光设备、舞台机械设备、视频设备、音频系统集成各种相关解决方案、乐器、系统及配件等。

陈正纲告诉记者,从目前回收的参展商《展位租赁申报表》统计数据来看,预计去年PALM展展位供不应求的状况在今年仍会出现。“比如乐器馆,现已确认的乐器参展公司超过400家,有望超过去年的展商数量。”陈正纲说。

组织专业观众成重点

“对于PALM来说,招展已经不是组委会工作的重点,组织专业观众才是重中之重。”陈正纲说,为了更好地组织专业观众,协会近年来加大了与欧美同行业协会的合作,目前已与英国专业灯光与音响协会(PLASA)、美国娱乐服务与技术协会、德国法兰克福乐器协会、美国戏剧协会、日本全国舞台影视照明协会等建立了战略联盟,邀请其会员参展参观PALM。

在国内,协会与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分会进行合作,推广PALM,邀请专业观众。

据不完全统计,PALM展会累计海内外参观人数已突破百万人次,建立了一个覆盖全国各省、市及欧、美、亚洲的近70个国家的专业观众数据库。PALM 2013将针对数据库中的专业观众提供6项优化服务,包括定期发送展会电子简报和短信,传递展会最新动态;核实所有到场观众信息,通过呼叫中心更新已变迁的观众信息,保证信息有效送达等。

上一篇: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周测下一篇:化工专业实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