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的艺术论文

2024-06-23

物理教学的艺术论文(共8篇)

1.物理教学的艺术论文 篇一

试谈中学物理教学的艺术

试谈中学物理教学的艺术

福建永泰县教师进修学校 张定而

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成功的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创造。如果掌握了这种艺术,就可以使物理课满堂生辉,给学生以激情和美的享受,从而激起他们高涨的学习情绪。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它要求辩证地处理知识与能力,教学与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使学生在智力、能力、思想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实施者,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艺术。下面仅就课堂教学谈物理教学艺术的表现。

一、激发求知欲望

捷克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家夸美纽斯认为:“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者的艺术表现在使学生能够透彻地、迅速地、愉快地学习知识技能。”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就要使学生渴望获得知识和不断追求真理,并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去探索、认识客观世界,所以教学过程必须遵循这一真理,要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以启迪学生的心灵,点燃其思维的火花,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和意志,使学生的认识活动成为一种乐趣,成为精神上的需要。物理教学艺术的表现,首先在于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1.设计物理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起。

即使是刚学物理的学生,头脑中对物理知识的了解总有些“前科学概念”其中包含了理解和误解。如在教“光的折射”现象时,介绍一个实验情景:实验装置是一个玻璃槽中装水,水中插上一个塑料泡沫片,在塑料泡沫片上粘贴一条用塑料纸剪成的鱼,让几个学生各用一根钢丝猛刺水中的鱼,由于学生总认为眼睛所看到的鱼的位置那么准确界定一样,在这样错误的前科学概念的影响下,自然出现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对一些自然现象凭自己的经验或直觉形成错误的判断。教师把泡沫片从水中提起来,发现三根钢丝都落在鱼的上方,接着说:要知道这个道理,就得学习“光的折射”现象。这样的引入,将光学原理融入日常生活中来,可操作性,创设的简易实验把学生带人一个渔民叉鱼的情景中去,符合初中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好动的特点,因而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就为接下来用实验研究光的折射结论创造了良好的认知起点。只有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物理情景,才能使教学内容变美、变活,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之中,实现物理教学的情感转移,学生将对物理学和物理教师的情感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这样才能产生出艺术的效果。

2.指导学生“实验探索”,体会学习的乐趣。

教科书中呈现的知识,通常是科学家们早已发现,已形成定论的知识,固然学生在学习时并不是去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或联系,但它不会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者所灌输的一切,把自己充当接受知识的容器,而会以自己的认识基础、心理状态为依据,有选择地吸收外部输入的各种信息,教学艺术的.“基调”就在于找准学生心理状态的“固有频率”,使教学信息收发达到同步,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同时,物理知识的传授,它应是一个学生自己思考,亲自获得知识的探索过程,从这一意义上看,学习活动不仅是由认知和情感共同参与的过程,也是一个知识“再发现”或“重新发现”的过程。“实验探索”可以深化学习兴趣,这一过程,教师应处于主导地位,精心备课,设计好合理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去探索知识,学生应处在探索知识的主体地位上,教师应让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要克服传统教学中教师讲的过多,统的过死的弊端,使学生完全置身于物理的环境中学习物理。如“密度”教学时,就可以指导学生“实验探索”,教师对教材可作创造性的处理,而不必完全形式化的依据教材展开和进行。密度是初中力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个教学难点。本节课可以用实验――探索贯穿全课。首先教师提出问题,教师拿出两块大小不同涂上颜色的金属块,问学生能否很有把握的判定它们是否属于同种物质?当学生感到困难时,教师指出:鉴别物质可以根据物质的特性来鉴别,只凭气味、颜色、软硬等这些物质的明显特性来鉴别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探索物质的一种更隐蔽的特性,这种特性可以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中发现。要求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出研究几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实验方案。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诱导启发:每一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能够改变(如分别取几块大小不同的铁、铝等固体,几杯体积不同的水、酒精等

[1][2][3]

2.物理教学的艺术论文 篇二

教学语言是传递信息、师生对话交流思想认识以及沟通感情的桥梁,无桥难以过河,没有好的语言,师生之间就像隔着一条大河,隔岸相望,交流沟通就十分困难。引人入胜的课堂教学语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引发学生的想象力,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智力潜能,能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唤醒沉睡的心灵,能激发生命的动力而催人奋进,能使学生感到甜蜜与幸福。

课堂语言本身就是一门艺术。俄罗斯有一句谚语 :“不是蜜,但它可以粘住一切的是语言。”其实,语言艺术本质上就是一种智慧、智能,而不是单纯的技能或技巧,而课堂语言又是教师文化素养、思维方式、教学理念的表现,它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因而,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我国教育学者李如密先生也说:“教师的教学语言综合地反映了教师的全部教学素养,它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效率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我国的许多语文特级教师对课堂语言艺术情有独钟。特级教师于漪说 :“语文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规范的书面语言,如果自己的口头语言生动、活泼、优美,就能给学生以熏陶,大大提高学习效果。”确实如此,听许多特级教师的课,给我们感受最深的往往就是他们课堂教学语言的生动、优美、有趣。

但是,当下我们许多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并不能令人满意。在听课中我们经常看到 :不少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平淡乏味,不生动,缺少感染力 ;有的教师教学言语不清晰,表达欠准确 ;有的教师教学语言啰嗦、冗余,有的呆板,缺少情趣 ;有的不流畅,缺少激情。对于这些问题,许多教师并未引起重视,更没注意课堂教学语言基本功的锤炼,以为只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探讨与改进,就可以了,同样也会有好的教学效果。这显然没有正视自己的问题,更没有改进自己问题的行动。

作为语文教师,课堂之上语言乏味,语音不准、絮絮叨叨、繁冗拖沓,缺少语言魅力,让学生提不起精神,怎么说都是应该改变的 ;更何况教师语言与行为本身就是学生的表率,对学生应有示范性,岂可忽视?

这样讲,不是说不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探讨与改进,而是说在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要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加强自己作为教师的基本功训练,提升教师本身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中小学阶段是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学语文课堂语言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一种载体,也不仅是师生之间信息交流的工具,它还是广大学生学习模仿的示范语言,教师的教学语言,在科学性和艺术性方面应有高标准的要求。因此,语文教师要明确课堂教学语言的特性,找到锤炼教学语言的有效方法。

语文课堂语言是一种专业性语言,因此,课堂教学语言不同于街市的调侃,不同于拉家常的随意,不同于哄孩子睡觉的重复,它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

一、课堂教学语言要追求准确、清晰

所谓“准确”,就是指教学语言要有科学性,能准确、清楚地表情达意。语文学科当中有许多知识概念以及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的问题,教师讲解或引导学生概括表达时,不可含糊其辞,否则,就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降低学习效率。

所谓“清晰”,就是指教学语言要清楚明白,要有逻辑层次,凡是涉及到实质性内容的概念与话题,每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每个判断的主宾关系都要揭示清楚,表述问题时,要紧扣话题内容,思路清楚,表达时要明白易懂。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准确清晰。他还曾指出过一个课堂教学情况 :学生无法听懂,无法对课堂教学内容感兴趣,究其原因是授课教师讲课毫无条理性和逻辑性,无法讲清相关概念。这说明教师语言表达的准确清晰,对教学的意义非常重要。

举个例子说,学生写一篇作文《谈理想》,大多数学生对理想的概念未做出解释和界定,教师讲评时,也不能解释清楚理想是什么,这样的作文训练,怎么能提高教学效率呢?其实,在这种议论性作文教学中,准确清晰的界定概念是很有必要的,这是议论性文章的基本要求。如果教师在讲评时能够准确并有艺术性地加以引导,学生写这类作文就有了思路,也明白了这类作文的写法。

二、课堂教学语言要追求规范

语法规则是国家语言机构根据地域说话习惯制定的要求大家说话时必须遵守的习惯性约定,也是语言现象与特征的客观存在。汉语的组合规则,要求语言单位一个接着一个组合起来,要有规律性。例如,语素组合成词和短语,再组合成句子,都要合乎语言表达习惯和语言规律,语言学家对语言现象和其特征进行了归纳、整理,把它们描述出来,用以指导语言表达而形成语言运用的法则,这种法则便于规范人们的语言行为,有利于人类思想文化的交流。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必须符合这些语法规则。

因为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是否规范,直接影响学生接受、理解知识的程度,假如一个教师在课堂上所用的语言不规范,学生理解接受知识就会变得很困难。

另外,语文教师作为语言工作者要给学生学习语言提供示范。正如前面所说,中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学习、掌握语言的重要时期。心理语言学的研究认为,儿童学习语言,获得语言能力,大部分是通过在没有强化条件下进行的观察和模仿,语言示范对儿童语言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如果教师教学语言不规范,学生语言就会受到不良影响,更何况在学生心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如果教师语言不规范,学生也就跟着老师在潜移默化中将不规范的语言变成坏习惯。

近年来,国外一些教育家十分重视教师语言对学生的这种示范作用,他们认为这是儿童语言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并且提出“要使每一堂课成为语言训练课。”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受语言水平高的教师长期熏陶的学生,其语言能力显然要强于一般学生。因为学生生活在这样的语言环境里,正如“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三、课堂教学语言要追求艺术美感

美感是人感知事物后产生的一种美好的喜悦的心理感觉,它表现为主体在欣赏到美的对象后,产生一种综合性愉悦的心理反应。教学语言的美感,是指教师的教学语言能使学生在听到你的语言后,引起一种感动和喜悦,产生赏心悦耳、怡情悦性的心理状态,从而进一步对你优美的语言产生欣赏和喜爱的心理。

从心理学看,美感是审美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的综合统一体,它既有自己独特的心理功能,又彼此依赖、相互诱发、相互渗透,从而形成符合规律的自由心理运动,是一种非概念认识所能表达或穷尽的自由感受。而富于魅力的教学语言正是语文教学语言带给学生美的感受的主要因素。那么,教师如何打造富有美感的课堂教学语言呢?

1. 追求自然流畅的语言美。这一般很难确切地说出其特点,但这种语言不雕琢,不做作,不故作惊人之语,不刺人耳目。例如,许多优秀教师的语言,不徐不疾,娓娓动听,让人感觉和谐悦耳,给人美的享受。

著名语文教育家,原全国中语会会长苏立康教授的语言就属于这种类型的教学语言,所有听过她讲课和讲座的人都有一种共同的感受,感到她的讲解让人听后十分舒服,有一种仿佛听音乐的感受。这样的教学语言自然易于为听众所接受,也便于学生思考,有利于学生进入教学内容深处思考而不觉疲惫。怎样打造这种自然流畅的语言美呢?

(1)备课要充分。有人可能会问,备课充分与自然流畅的课堂语言有什么关系?这关系还特别大。人的语言自然流畅,源于人的思维,源于头脑准备的充分,认真仔细充分地备课,使你讲述的内容烂熟于心,各种知识和内容能够融会贯通,当讲述和回答学生的问题时,自会行云流水、对答如流。

(2)锻炼思维和语言的条理性。课堂讲述性语言应该有层次性,有逻辑性,有条有理,这些除认真备课以外,也要不断练习、演习。青年教师刚刚开始讲课,要根据教学内容做好试讲,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如何指导,如何点评,都应一步步设计好,并加以试讲,这样按部就班地练习一段时间之后,语言表达的条理性自会提高。

另外,教师应经常参加一些演讲和公开课竞赛活动,这样可以锻炼临场应变的能力,会使教学语言更加自然流畅。

(3)不断提升文化文学理论素养。表面看,自然流畅的语言是教师的一种外在表现,其实,这与教师个人的文化、文学、理论素养密不可分。学养、学问是语言表达的内在根基,有积累,在表达时才可能源源不断地提取。所以,语文教师不应满足已学的各类知识,要不断读书学习,汲取各类知识营养。有人说,语文教师应是一个杂家,这是有道理的。教师修养的提升,是不断学习、积累、磨练、融会贯通、逐步成熟、逐步完善的过程,在这个漫长的过程里,需要的是孜孜不倦的求知欲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只要坚持不懈地追求,说出自然流畅的教学语言,必不是难事。

2. 追求风趣灵动的语言美。风趣常常和幽默连在一起,这里之所以将风趣与幽默分开来讲,因为风趣虽有幽默的因素,但二者还是不同的。《辞海》中关于风趣的解释为 :“风尚志趣,也指风味情趣,后多指语言、文章幽默诙谐的趣味”;《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 :“幽默或诙谐的趣味(多指说话或文章)”。《辞海》关于幽默的解释是“通过影射、讽喻、双关等修辞手法,在善意的微笑中,揭露生活中的讹谬和不通情理之处。”由这些比较可见, 《辞海》对幽默的解释突出了运用艺术手法和要达到的目的,而诙谐灵动则没有特别的艺术手法的强调。

但是,人生语文认为,把幽默与风趣作为追求教学语言美的手段方法来研究,有分开来加以阐述的必要。而把风趣与灵动合在一起来讲,因为风趣诙谐的语言常常与灵动的语言个性分不开,二者虽有区别,但联系紧密,灵动的语言有利于形成风趣的语言特征。

风趣的教学语言不死板,不沉闷,时常伴有趣味横生的语言点染,它是课堂教学的润滑剂,也是教师教育机智的一种表现。我们经常看到,同样一种教学内容,同样的教学设计,一些教师的课很精彩,而一些教师的课却很平淡,原因就在于教师的语言上是否风趣灵动。富有教育机智的风趣灵动的语言,有利于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解决课堂教学中的紧张沉闷问题。

教师语言的趣味性和灵动性,教师乐观活泼的个性,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学得轻松,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毛泽东主席的讲课和讲演就是典范,1921年他到安源工人夜校给工人讲“工”字时,曾这样讲 :“‘工’字上面一横代表天, 下面一横代表地,中间一竖代表我们工人阶级顶天立地。工人是英雄好汉, 是社会的主人。”这不仅使大家感到学文化很有意思,而且还宣传了工人阶级的地位,增强了工人的自信心和斗争精神。

语文教师要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风趣灵动起来,除读书学习,有意积累以外,还要广泛收集与学习与文本有关的笑话、故事、对联、格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等等,根据教学需要随时把它们引入课堂,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有趣。

例如,一位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断句时这样讲: 从前有位富豪生性吝啬。在聘请家庭教师时首先声明膳食供给很微薄。不料,先生一口答应下来。而富豪也与家庭教师爽快签了约:“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可是,当吃第一顿饭时,这位老师就提出强烈抗议:“太不守约了!明明写着‘无鸡,鸭亦可 ;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此话一出,这位富豪目瞪口呆, 无言以对。学生听到这个段子后,捧腹大笑, 当寂静下来之后,又频频点头, 在愉悦中明白了标点符号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把故事引入课堂教学中,可使教学语言富有趣味性。这对语言表达不够生动的教师来说,更应加以借鉴。用故事讲道理,妙趣横生,能极大地引发学生上课的兴趣,也能发人深思,其教育意义深远。

3. 追求形象生动的表达美。形象,在这里指课堂教学语言用词用语有表现力、活灵活现 ;生动,在此指教学语言具有活力,能感动人,教学语言的生动美,指教师的语言表达有活力、有感染力,常常能感人肺腑。

教学语言的形象和生动,常常结合在一起,不易分开,因为形象生动的语言有共同的特点。例如,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丰富的语言描绘事物,讲解概念,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感动学生,使学生产生愉悦感,从而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讲授的内容,这就是教学语言的形象生动美,二者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

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能够使学生陶醉在教师语言描绘的意境之中,从而对上课的教学内容流连忘返,产生“主人忘归客不发”的教学境界。

例如,学习李清照的《醉花阴》这首诗时,在品味“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一句时,李玉华老师曾有如下的讲解 :

我国的重阳节,有家人或朋友相聚在一起赏菊饮酒、插萸登高的习俗。唐代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尾联写道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写的也是重阳节。今天我们再看看李清照的《醉花阴》。词人在沉闷孤独寂寞之时,又赶上重阳节,这自然会使词人联想到往日家人团聚、共度美好时光的欢乐情景,往日欢乐情景与眼前孤独寂寞的情景相对照,更使词人倍增相思之苦 ;重阳佳节之日,她孤零零地躺在纱帐之中,辗转反侧,难以入睡,秋夜凉风袭来,词人更会增加一层冷清之感,岂不是“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在这里,教师的教学语言利用相关联想和对比联想,为学生描绘了古人重阳节家人或友人聚会的情景,描绘了词人在此时刻孤独难耐的境遇,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语言表达生动形象,很有感染力,这自然有利于学生对诗意的理解。

(连载完)

摘要: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是一门艺术,富有艺术性的教学语言影响学生的一生。文章重点阐述了人生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中的教师语言艺术追求的目标与艺术方法。

3.物理教学的艺术论文 篇三

关键词: 艺术与物理 物理学习兴趣 艺术生

在当今江苏高考的新形势下,艺术班的学生要参加高二学业水平测试,有3c一合格才有资格参加高考。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让艺术生通过了解艺术和物理的关系,使其认识到学习物理不仅仅是为了应付学业水平测试,而且学习物理对其专业发展、个人科学素养、综合素质提高都有积极意义,从而可以激发其学习物理的兴趣并且使得物理教学活动顺利实施。

一、学习物理知识对艺术生艺术专业发展的意义

高中艺术生学习一定的物理知识有助于其专业发展,懂得较多的物理知识可以创作出更好的艺术作品,使得艺术作品更具实用价值。很多艺术生认为物理知识对艺术专业的学习没有帮助,物理与艺术似乎没有什么关系,其实不然,物理知识有助于艺术创造,有时候物理知识甚至是艺术创造的基础。物理与艺术虽然是人类研究的两种不同的领域,但他们之间有隐秘、复杂的关系。物理是探索真实的物质世界中物质的运动规律。艺术是探索如何表达人类真实的情感,是精神的主观创作的想象,但是它们涉及的领域都是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满足人类的需要。研究物理与艺术创造都需要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想象力,都属于人类精神领域高层次的创造活动。艺术设计离不开科学,尤其是物理知识。2008年中国举办了世界瞩目的奥运会,从场馆的设计到开幕式,处处都体现了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尤其是物理知识,很多地方都涉及,比如鸟巢和水立方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到美学和奥运精神的艺术表达,还要考虑很多物理问题,比如设计中考虑到力学、光学、电学等物理知识。

物理知识可以帮助艺术创作实现“真”“善”“美”。物理知识属于“真”,它反映了自然界中物质的运动规律。艺术创作虽然以主观想象为主,但是不能脱离“真”。比如影视创作,有很多优秀电影、电视剧剧情创作时都考虑了很多物理知识,比如好莱坞“007”系列电影、美剧“越狱”涉及的物理现象很多都遵循物理规律,让人看起来非常真实。他们在拍摄时常常会请物理领域的相关专家对内容进行审核,看看是否有明显违背物理规律的内容,所以拍出的电影或电视剧栩栩如生。2013年上半年国内网上讨论比较热烈的“手撕鬼子”抗日剧,明显违背力学规律,通过相关的物理知识可以得出一个人手臂的力量是不足以实现“手撕鬼子”的。所以艺术创造不能无度地张扬个性而违反物理规律及人类的道德标准。物理是研究自然界中物质的运动规律。在艺术创造中只有遵循物理规律,才能在实现艺术产品与理想统一的同时实现与自然的统一。这样的艺术产品才能真正地服务于人类、真正地丰富人们的生活,这样的艺术产品才能“真”“善”“美”。

二、利用物理与美术的关系激发艺术生物理学习兴趣

美术和物理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美术属于研究美的艺术,“美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通过构图、透视、用光等艺术手段,在一定的空间中塑造直接可视的平面形象或立体形象的艺术。美术是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艺术家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1]。物理学是研究物质世界最基本的结构、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的自然科学,是人们对无生命自然界中物质的转变的知识做出规律性的总结[2]。美术和物理之间看似毫无关系,实际上他们之间有密切联系。物理与美学其实是物理学家与艺术学家通过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思维方式认知事物的本源与特性,都揭示了人类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例如,物理和艺术的发展在发展史上经历了大致相同的阶段,物理和艺术的发展都从观察自然、描绘自然,到对自然的思考。在牛顿力学中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建立一个参照系,该参照系是和时空保持静止的绝对坐标系,与之对应的写实主义画派运用几何透视原理进行绘画就是在绘画时建立一个绝对坐标系。后来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中否定绝对参照系的存在,提出时空的相对性原理,在同一时期很多艺术家将认识到自然现象反映在其作品上,如毕加索的作品《亚威农的少女》将压缩、扭曲的时空展现在画布上,同时开创艺术画的另一种创作风格。现代生活中很多艺术作品都用到物理知识。北京园博园的主展馆运用物理光学和现代科技展示清明上河图,图上的人物在不停地走动,显示出当时热闹的社会生活场景,仿佛把我们带入那个时代。所以艺术生学习一定物理知识对美术专业的发展是有益的。艺术生学习一定的物理知识可以提高艺术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

美术学科知识可以更好地诠释物理学科知识。如物理学科中的图像问题很多情况都要利用美术中的绘画。物理知识中有许多简明图像(如:物理运动的过程图、受力分析图、电路图、光路图、电场线、磁感线、原子的能级图和光谱、电磁波等)可以揭示物体运动规律或本质。这些图像有助于人们理解和掌握对有关概念和原理。有些知识用文字表述时比较复杂,而用图像描述时比起文字解释既简单又富有成效。所以物理与美术之间联系是紧密的。

三、利用物理与音乐的关系激发艺术生物理学习兴趣

研究音乐是离不开物理知识的,物理知识是音乐知识的自然科学基础,音乐知识的很多方面都涉及物理内容。如音乐的产生就属于物理问题,音乐的声源可以来自簧片振动、弦振动、电振荡、膜板体振动及人的歌唱等。音乐产生的物理实质其实是振动的传播,强弱、频率、时间是振动的构成要素,从人的听感上又分为响度、音调、时值和音色等要素[3]。这些要素又可组合成高一层次的节奏、旋律、和弦、曲式等。节奏、旋律、和弦、曲式等要素的不同可进一步形成不同的音乐风格和体裁。又如音乐厅的设计必然涉及物理问题。音乐厅的形状、顶板的形状和高低、座椅位置、帷幕、墙壁材料、地毯铺设等都需考虑声音的反射、吸收、干涉、衍射、共振等物理声学问题。乐队演奏时在舞台的位置、各种乐器的数量配比、乐器的搭配等都会涉及一些物理问题。如果高中艺术生能认识到物理是音乐知识的自然科学基础,则必然会重视物理学科的学习,从而调动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音乐与科学的创造性是相似的,他们许多思维形式和思维过程有相似的地方。艺术和科学(物理)之间有密切联系。艺术家创作音乐时常常要考“灵感”这样的形象思维方式,也可以说音乐都是灵感的产物。灵感的出现具有偶然性,但也不会凭空产生。灵感的出现往往在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深刻的思考、广阔的想象力、广博的科学知识、反复的实践基础上,才能在创作时获得灵感。物理知识属于科学知识,多学点物理知识有助于更深刻地认识自然规律。然而,科学创造也需要想象力,需要灵感。而音乐可以激发人脑的想象力,帮助人们改变固定性思维,挖掘人脑思维的潜能,所以音乐可以帮组人们在科学创造中产生灵感。许多物理学家都热爱音乐,音乐在很多时候对他们的工作都具有促进作用。所以,物理和音乐具有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关系。

参考文献:

[1]美术概论.http://www.docin.com/p-102163031.html.下载于,2003.7.

[2]彭鸿喜.物理课堂教学评价内容构想.当代教育科学,2012:63-64.

4.教学艺术的本质 篇四

[ 摘要]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也是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教学质量的提高, 依赖于教学艺术。教学艺术具有形象

性、情感性、创造性、审美性等特点。研究教学艺术问题, 无论从理论上, 还是从实践上,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关键词] 教学艺术;本质;特点;意义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也是培

养人才的基本途径。教学质量的提高, 依赖于教学艺术。艺术水平高, 质量 高;艺术水平低, 质量低。因此, 研究教 学艺术问题, 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 践上,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教学艺术的本质

什么是教学艺术? 它的本质是什 么? 目前看法尚不一致, 有的强调知 识, 认为教学艺术就是教师丰富的知 识素养;有的强调方法, 认为教学艺术 就是教学方法的熟练运用;有的强调 情感, 认为教学艺术就是教师教学中 表现出来的美感和热情;有的强调机 智, 认为驾驭机敏灵活地处理教学中 的问题, 就是教学艺术;还有的强调风 格, 说教师在教学中形成的个人风格, 就是教学艺术。

上述种种看法, 各从不同的方面

阐明了构成教学艺术的因素或教学艺 术的实践表现, 但都未给教学艺术以 全面的科学定义。我们认为, 丰富的知 识素养, 特别是教师掌握知识的广度、深度和系统性, 即教师的知识结构, 是 教学艺术赖以生长的根基与前提。但 知识本身并不等于艺术, 知识水平高 的教师并不必然表现为艺术水平高。国外的研究资料表明, 教师的知识水平在达到一定的程度后, 并不都与教 学效果成正比关系。教学方法是教学 艺术的骨骼脉络, 实施教学离不开一 定的方法体系, 但教学方法不等于教 学艺术。对某种教学方法的经常运用, 并不必然构成教学艺术的高水平。美 感和热情是一切艺术的灵魂, 古今中 外教育家都一致强调要使教学成为一 件令人愉快的事情。而愉悦的目的在 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其好学乐学, 喜欢并尽快接受所学知识, 因此, 成功 的教学不能缺少情感。但情感本身并 不等于艺术, 只有美感和热情, 也会显 得空浮和虚饰。教学风格是教学艺术 个性化的表现, 是教学艺术与教师个 性特征的有机结合, 是教学艺术走向 成熟的标志, 它与教学艺术既有关联 又有区别。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 教学 艺术就是指在教学活动中, 遵循教学 的规律和原则, 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和 方法, 创造性地组织教学, 将知识与审 美融合起来, 使学生在愉悦中能高效 率学习的一种精湛的教学技能技巧。它是教师学识和智慧的结晶, 是教师 创造地运用教学方式、方法的升华。可 见, 将教学艺术看作某一个方面的因 素是片面的。

教学艺术的本质在于教学的合规

律性和独创性。教学首先是一门科学, 它有特定的目的、任务、内容和实现任 务的方法、原则, 它们之间构成了内在 的必然联系。只有合规律地进行教学, 才能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知识结构产 生沟通, 才有希望取得好的效果。教学 又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 教学规律的 客观要求, 只有经过教师的创造性教 学实践才能实现。只有创造性地教学, 才会富有巨大的艺术魅力, 对学生起 到强烈的感染和吸引作用, 从而使教 学成为一个心情愉悦、意志亢奋的过 程, 产生好学乐学的效果。因此, 教学 艺术的真谛, 就在于教学的合规律性 与教学独创性的完满结合。

二、教学艺术的特点

教学既是一门艺术, 必然具有艺 术的特性。教学艺术又不同于一般的 艺术, 它是培养人才、塑造心灵的一种 复杂的艺术。教学艺术的特点主要表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形象性。形象性是教学艺术的一 个重要特点。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对 教材进行加工, 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 以使学生易于接受, 就要借助语言、表 情、动作、直观实物、绘画及音响手段, 对讲授内容形象描绘。这是学生理解、接受知识的首要条件。

有的学者把教学的形象性称为教

学的表演性。罗伯特·拉弗斯在《 教 师--艺术表演家》一文中说“: 教学 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 区别于 其它任何表演艺术, 这是由教师和那 些观看表演的人的关系所决定的。”教 学中的表演, 是教师一切外显行为的 综合表演, 包括教师的衣着打扮、表情 态度、身姿动作、实验操作、口语板书 等因素。教学表演要采用学生可接受 的方式, 照顾到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 特征。而且, 这种表演直接具有社会伦 理价值, 即教师在表演中不仅向学生 传授知识、启发智能、促进发展, 而且, 更重要的是如何做才给学生以示范。教师要自觉的“ 言传身教”“、教书育 人”, 这是教学表演与其他表演活动的 根本区别。

在教学形象性的诸多因素中, 教

师语言形象性是最主要的。教师借助 形象性的语言, 通过比喻、类比、模拟、描绘等艺术手法, 就会使学生获得要 领, 顿开茅塞, 透彻理解。教学实践证 明, 越是抽象的概念, 讲授中就越要用 形象性的描述, 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 其内涵。

2.情感性。教学的情感性是教学艺 术的又一特点。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 同活动。它不单纯是传递知识信息的 认知活动, 而且包含着人与人之间的 情感交流。这种情感交流水乳交融地 渗透和贯彻于传授知识的全过程。就 教的方面看, 教师要完成教学任务, 塑 造美的心灵, 不仅要晓之以理, 而且要 动之以情。情理结合, 是教学的基本要 求, 也是教学具有感染力的重要条件。就学的方面看, 学生的认识过程是一 个知、情、意、行的统一过程, 不可能孤 立地进行认知活动。情感不仅是学生 学习的动因, 而且总是伴随着学生的 整个学习过程, 时刻支配着他们的学习行为, 制约着他们的学习效果。学生 在认识和消化教材内容的过程中, 必 然会产生对事物的好奇、求索、兴趣、热情等主观体验, 形成对学习的态度。教学艺术的本质、特点和作用 ○程广让

[ 摘要]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也是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教学质量的提高, 依赖于教学艺术。教学艺术具有形象

性、情感性、创造性、审美性等特点。研究教学艺术问题, 无论从理论上, 还是从实践上,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关键词] 教学艺术;本质;特点;意义 教 学 论

127中国成人教育 2008 年 8 月 教 学 论 实践证明, 激情倾心地学习, 不仅可以 有效地识记、理解、保存和再现知识, 提高学习效率, 而且可以减少学习疲 劳。学习取得优异成绩, 更会使学生情 绪激扬、精神饱满, 产生更高的学习热 情和求知欲望, 这正是教学艺术效果 的具体表现。现在世界各国的教育工 作者, 都十分重视情感教学的价值。情 感教学已成为当代教学理论研究的新 领域。

教学的情感性, 要求教师的教学 要充满情感色彩, 以真挚的感情感染 学生, 撞击学生的心灵, 使学生倾心学习, 主动参加到教学活动中去, 从而取 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特级教师于漪教 学的成功, 就在于她不仅遵循教学规 律, 而且总是把自己的情感融汇于讲 授之中, 以自己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和 炽热的情感去教书育人。在教朱自清 的《 春》一文时, 她通过描述, 把学生的 思绪带进了繁华似锦、春色满圆的大 自然中去, 使学生顿感心旷神怡。而在 教散文《 周总理, 您在哪里》一文时, 学 生却是热泪盈眶, 全场皆悲。可以肯 定, 如果没有师生感情上的交流与撞 击, 是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教学效果的。教学中的情感交流是潜移默化的

过程。教师语气上的肯定, 表情中的默 许, 师生间距离的拉近, 往往都能使学 生受到教育和鼓舞。这种情感上的共 鸣, 能开启学生智慧的门扇, 促进他们 对知识的理解、追求。

3.创造性。创造是一切艺术的生 命, 也是教学艺术的突出特点。克莱 德· E·柯伦提出“: 达到了某些要求 的创造性工作便是艺术。”我国作家、教育家苏灵扬同志说“: 教师之所以被 称为教育家, 是因为教师的劳动本身 就是创作, 而且比艺术家的创作更富 有创造性。”教学的艺术特别要求教学 要有求异性和独创性。“ 教书匠”和教 学艺术家的根本区别在于有无独创 性。在教学实践中, 一般教师的教学, 多是大同小异、没有什么特色;而具有 教学艺术素养的教师则往往具有自己 的独特风采。

教学艺术的创造性, 主要表现在 三个方面: 第一是备课钻研教材时所进行的

创造性思考。教材是教师教、学生学的 依据, 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 但教材 中的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概括, 对 教师来说, 也需要创造性地思考, 深入 钻研地体会, 才能真正掌握其本质, 把 握它的实在性和丰富性, 悟出其机理 要领。有的教师只停留在对教材的一 般理解上, 上课平平淡淡, 教不出味 道。而有的教师却能对教材潜心思考, 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有自己独到 的见解, 上课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引 人入胜。实践表明, 闪光的思想, 才能 引发思想的闪光。在对教材的钻研上, 只有教师有所悟、有所得, 才能使学生 有所悟、有所得, 而这个“ 悟”的过程, 就 是教师对教材进行创造性思考的过程。第二是创造性的设计教学方案。

人常说, 文无定体、教无定法。教学面 对着千差万别的学生, 不可能有一套 刻板的程式。这就要求教师在钻研教 材的基础上, 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 创 造性地设计教学方案, 这个过程也反 映了教学的创造性。

第三是教学方案组织实施的创造

性。教学对象的情况是不断变化的。在 教学方案实施过程中, 常常会有一些 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 这就要求教师 不仅在上课前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而 且在实施方案的过程中, 能够灵活运 用, 临机处理各种问题, 要根据反馈信 息进行调节, 用新的设想、方案予以补 救, 使教学更切近学生的实际, 促进教 学方案的实施。这个过程同样要求教 师要具有创造性品质。

4.审美性。审美性是艺术的一个重 要特征。教学是一种艺术, 也必然具有 审美特征。人们常说, 听一位好教师的 课, 就好象是一种美的享受。这句话就 说明教学艺术具有美的特征。只要教 学充满美感, 学生就爱听, 易产生乐 学、好学的效果。教学艺术的美来自两 个方面: 一是各科教学内容, 如优美的 诗词歌赋、散文、小说、童话故事, 不仅 有大量的知识美、语言美、形式美的因 素, 而且还有大量的道德美、形象美、情感美等内容;史地学科中包含大量 的人格美、建筑美、自然美等因素;政 治学科有心灵美、理性美和信仰美的 潜因;数理化学科也不乏大量美的潜 因, 如数理内在逻辑性、几何图形对 称、均衡和验证都具有强有力的内在 审美因素;化学的反应式及实验过程 的颜色变化都有大量的美的潜因。音 乐、美术、体育更不用说, 它们本身就 是以美的因素为感知对象的。教师经 过深入研究、细心品味, 就可以发掘出 教材中这些美的潜因, 向学生进行审 美教育。二是教学的过程。教师遵循教 学规律, 通过对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的巧妙和谐运用, 如教师流畅的语言、生动的表情、优美的姿势、美观的教 具、工整的板书、严谨的组织过程、丰 富多彩的教学活动等, 都能使教学体 现出美的效果, 给人一种美的感受。一 堂优秀的课富有创造性, 也有审美性, 不仅有教学内容美, 也呈现出课堂组 织的结构美。这些正是教学艺术美的 突出体现。

三、教学艺术的意义

无数事实证明, 教学艺术水平的

高低, 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一个教师不掌握教学艺术, 虽然也可 以上课阐述教学内容, 教给学生知识, 但他的教学一定是没有吸引力的, 不 会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得到精 神上的享受和心理上的满足。而教学 艺术水平高的教师, 不论何时讲课, 都 能举重若轻, 紧扣学生心弦, 让知识和 思想的暖流渗透学生的心田。高潮的教学艺术, 能帮助教师出 色的完成教学任务, 促使学生迅速地 获取知识, 发展智力, 形成良好的思想 品德;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情 感、审美能力;能对学生的兴趣和追求 志向产生巨大的感染和影响, 激发他 们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和探索。美国教 育心理学家斯金纳回忆自己的教学时 说“: 我初次执教就受到学生的欢迎, 选修我的课的学生很多, 有不少原来 学工程、学哲学的, 也改变了志愿, 醉 心于心理学的研究, 不少人获得了博 士、硕士学位。” 总之, 教学既有科学性, 又有艺术

5.教学节奏的调控艺术 篇五

一堂成功的课犹如奏乐,按照主旋律,通过教师的机智调控,使教学节奏起伏有致、收放有度、动静相生、疏密相间、快慢相宜,各个环节有机相联,给人以艺术享受。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要提高效率,增强感染力,不能不注意教学的节奏。而课堂教学节奏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问与答、讲与练等活动交互出现的各种有规律的发展变化。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如果45分钟都是一个调子,平铺直叙,像流水般地滴,滴,滴,学生也会感到乏味,打不起精神。”那么,怎样使课堂教学不枯燥,富有节奏感呢?

一、教学中的艺术节奏

一堂课要张弛有度、详略合理、动静交替、浓淡相宜,不能在一个平面上进行。要讲求节奏运动,四十五分钟之内要环环相扣,步步到位。开端精彩激越,发展舒缓流畅,高潮迅疾猛烈,结尾别致紧凑。课堂教学节奏只要以实际教学需要为依据,动静富有变化,张驰错落起伏,与学生的心理形成“和谐共振”,就能“演奏”出课堂教学的精彩动人的乐章。

(一)张驰有度

张与驰是就课堂教学的速率变化而言的。一堂课,应力求有张有弛,张驰结合,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既张驰相间又环环扣合的生动整体。古人有“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的军事思想而课堂教学中的“张”则指紧张、急促、强烈;“弛”乃轻松、舒放、从容。教师要善于以一张一弛的节奏把学生带入起伏跌宕的教学艺术情境中去,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境中探求知识。

(二)详略合理

详与略是针对教师教学重点的安排而言的。若使教学呈现一种艺术的节奏,教师就应对讲授的主要内容进行合理、巧妙地选择。因此,教师不仅要学会对所教内容作繁简处理、详略配置,还要学会设计“课眼”,激起高潮。该详之处,或重锤敲打,或精雕细刻,务求学生牢记心底;而一般问题,或简略介绍,或干脆“割爱”。这样才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课堂教学活动才会给人以流畅明快、详略合理的美感。

(三)动静交替

动和静是就课堂教学活动的外部表现而言的。“动”指教学活动中的一种活跃状态。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参与的提问、讨论、练习等;“静”指的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相对安静状态,即学生凝神听讲、积极思考等。由此看来,“动”并不意味着“大强度、高密度”,而呈动中有静;“静”也决不是“昏昏欲睡、死水一潭”,而呈静中有动,“动”、“静”状态的间歇交替出现,对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四)浓淡相宜

浓与淡是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声神行态和情感色彩而言的。所谓“声”,即要求教师教学时语气语调要高低起伏,抑扬顿挫,体现出轻重分明、缓急有度的节奏。所谓“神”,即教师在讲台上、教室里,行态中富有变化,或豪放洒脱、或恬静稳重、或幽默风趣。总之“声”与“神”要求教师在课上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恰到好处,犹如绘画中的色彩一样浓淡相宜、相得益彰。

二、教学节奏的调控艺术

“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通过教师的机智艺术地调控,使整个教学过程张弛得法、疏密得当、错落有致、起伏和谐。不仅能够有效地传达自己的情感、态度,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而且能够有效地组织教学和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处理好课堂教学节奏,既是教学自身的需要,也是课堂教学管理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掌握好教学节奏的调控艺术。

(一)准确把好教学节奏的脉络-----教学程序

一般地,教学程序可以由“导入、铺陈、高潮、终结”四个环节构成,它也是教学节奏

无声语言指书面语言、体态语言等。书面语言即课堂板书,体态语言即肢体语言,是人的身体、手势、眼神、表情传递出来的信息。在教学中欲突出重点,强调某些关键词语,可以在有声语言抑扬顿挫的同时,配上恰当的手势,或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板书加以区别,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实践证明,教师讲课有声有色,加之体态语言、板书、练习的配合,更激发学生的心智活动,从而使课堂气氛有节奏、有旋律,达到教学内容与师生思路合拍共振。

三、密切关注教学节奏的生成-----课堂反馈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存在许多难以预设的因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观察、敏于判断学生的课堂表现,灵活、及时、有效地调控课堂教学节奏,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1、学生的行为反应

当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答非所问时,说明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教师就要及时变换节奏,穿插一些生动有趣、轻松活泼的内容,以使学生精力集中;当学生支支吾吾、不知所云时说明学生对教学内容难以理解,教师要适当进行“深题浅问”处理,改变教法,变换角度,努力避免学生对教学产生厌烦情绪;当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不屑一顾或准确无误地回答时,说明学生已经掌握教学内容,教师就要加快节奏,否则就会出现学生情绪松懈的现象。

2、学生的表情反应

教师在课堂上要关注学生的面部反应,尤其是眼神,当学生对讲课内容感兴趣时,眼神是闪光、兴奋的,教师就可以保持讲课的节奏,或适当增大知识的传授量;不感兴趣或疲劳时,眼神是呆滞的,教学节奏应有变化,可穿插一些有趣味性的东西,以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已听懂教学内容注意力分散时,眼神是漫不经心的,应加快节奏,增加密度;听不懂时,眼神是困惑、茫然的,教师就应该放慢节奏,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或变换方式从不同的角度讲解;能回答问题时,眼神是直视教师、充满自信的,教师可以提出更高水平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节奏;不能回答问题时,眼神不敢正视教师,甚至会低下头去等等,教师就要考虑换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启发学生。

6.论教学布白的艺术 篇六

(山东曲阜)

在教学艺术研究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的今天,关于教学的语言艺术、非语言艺术、启发艺术、板书艺术等,已有许多研究者进行了生动的阐述,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从教学艺术研究的内容来看,教学中布白艺术的研究还没有引起研究者和广大教师的重视。笔者认为,教学布白艺术应是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学布白艺术的研究应当予以重视,从而使教学艺术论的研究逐步趋于完善。本文试就教学布白艺术问题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教学布白艺术的含义

(一)布白布白,是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法之一,指在艺术创作中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题而有意识地留出“空白”。从“空白”与物象的关系看,“空白”是虚,物象是实,虚与实辩证地统一于艺术品中。从“空白”的价值意义来看,“空白”并非没有东西,而是在于求其空灵,不是空而无物,而是虚中求实。艺术品中的“空白”体现一种“虚灵”的“空间感型”,使艺术品虚实相映,形神兼备,从而达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给人以启迪和美的享受。

在音乐、绘画、雕塑、建筑、文学、戏剧、电影、曲艺等艺术形式中,历来都讲究布白的艺术,并将它作为艺术家造诣深厚的重要标志。如在绘画中,十分重视追求“妙在空白”“难得空白”“空白是画”,“尝见一幅八大山人画鱼,在一张白纸的中心勾点寥寥数笔,一条极生动的鱼,别无所有,然而顿觉满纸江湖,烟波无颈。〔1〕整张纸的“空白”使人觉得是水,鱼以“实”出,水以“虚”生。所以黄宾虹说:“作画如下棋,要善于做活眼……所谓活眼,即画中之虚也。”〔2〕又如在书法艺术中,笔画和空白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有笔墨处仅存迹象,那空白的无笔墨处,才是高妙的神韵所在。老子所谓的“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无相生,计白当黑”就是这个道理。再如,在文学创作中,留有适当的空白能使读者展开充分的想像,对文学形象、意境等进行积极的再创造。如司图空《诗品》中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李戏鱼《中国画论神韵说》中的“诗在有字句处,诗之妙在无字句处”,强调的都是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无言之美”,追求的都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共鸣效应,等等。可见,在艺术创造和表现中“空白”与有形的物像等内容都是艺术品的有机组成部分,虚实相生是艺术创作意境中的规律和宝贵经验。

(二)教学布白艺术的含义

教学是一门艺术,因而教学也应像其他艺术形式一样讲究布白的艺术,追求那种“虚灵”的“空间感型”的“妙境”。所谓教学布白的艺术乃是指将布白手法运用于教学并以此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教学艺术效果和水平的活动。教师有意识地布白,就是遵循艺术创作中“虚实相生”的规律,在教学时留有余地,创造知识上、心理上、板书上的暂时性“空白”,追求启发思维的艺术效果。通过教师所布之“白”,使学生生出“实”来,让学生有所思考,有所探索,以形成无穷的意味和幽远的教学氛围。

教学中教师运用布白艺术提高教学效果,有其心理学依据。按照格式塔心理学完形理论的解释,人们在面对一种不完美即有缺陷或有空白的格式塔刺激物时,会在知觉中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急于要改变它们,并使之完满的趋向,从而倾向于知觉到、经验到完美的格式塔整体,即完形整体。在这个改造、补充为完形的`知觉过程中,实际上是激起了大脑的冲动力,提高了知觉的兴奋程度,从而引起一种进娶追求的充满紧张感的“内驱力”。在这种内驱力的驱动下,人们会积极主动地去“填补”和“完善”所知觉到的不完美刺激。这种对“完形”结构的追求一旦实现,便给人极为愉悦的感受。教学所布“空白”及空掉的知识,易于激起学生的思考和探索,使教学完善、完满为一个整体。因此,教学中正确而巧妙地运用布白艺术是很必要也是很重要的。

二、教学布白艺术的功能

对教学布白艺术功能的全面认识,有助于教师富有成效地在实践中运用教学布白手段,并逐步达到教学艺术的境地。我们认为,教学布白艺术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学生求知欲。

美国教育家哈曼说:“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正如同锤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教学布白正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求知欲,直接有利于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理解和掌握等兴趣的手段。从上面谈到的教学布白艺术的心理机制中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设置暂时性的知识“空白”,能激起学生急于填补、充实“空白”并使之完整、完善的欲望。教学过程中由于“空白”造成的断裂要靠学生的思维和想像焊接合缝,“空白”前后的教学环节要靠学生的思维和想像联系起来。

(二)控制调节功能

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注意什么,感受什么,联想什么以及表达什么,关键在于教师怎样进行引导。瑞士的艾米尔认为:“教授的艺术就是懂得如何引导。”教学应通过突破时空限制的布白,在“有限中求无限”,调节教学节奏的张弛,营造出好的教学气氛,从而带领学生进入教学意境。教学中的布白,可以让学生咀嚼、回味已讲内容;可以形成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强烈对比,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可以在学生注意力分散时,使其注意力集中指向讲课内容。

(三)陶冶功能

原苏联当代著名美学家斯托洛维奇曾经指出:“在每个领域中出现的凡是值得被称为艺术性的活动,都必定具有审美意义。”〔3〕教学布白艺术是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的独创性的教学实践活动,必然带有审美性特点。这使得教师的教学布白艺术本身成为审美的对象,如教学布白的突破时空、回味无穷的教学意境美,“计白当黑”、虚实相生的教学方法美,疏密相间、布局合理的结构美等。教学布白有效地淡化了教育的痕迹,以审美的形式创造出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使课堂教学始终贯穿着紧张、活跃而又愉快的智力活动。教学布白艺术的陶冶功能在于以审美的形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无形的教育,体会到思维劳动这种“智慧的体操”的乐趣。

三、教学布白艺术的技巧与方法

教学中的布白应根据教学的需要适当地运用,不能为布白而布白。如果教师布的“白”太多,或竟是一片毫无意义的空白,让学生无从捉摸,则不能取得启发学生思维的效果。只有所布之“白”能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像,生出“实”来,才是能启发学生思维的教学布白艺术。教学实践中掌握一定的布白技巧与方法,可以增强教学的艺术性,使教学更富有成效。

(一)保留教学内容,创造知识上的“空白”

有经验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好像只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地留下不讲”。〔4〕这样就给学生造成了暂时性的知识“空白”。当学生发现从教师和教材上得不到所缺的知识时,那块“空白”就会使他们迫不及待地到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去寻找。如果教师将内容面面俱到地讲给学生,过于注重教学的“实”,往往只能使学生记住条条框框,囫囵吞枣地生搬硬套,这就从根本上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只有化实为虚,有问题可供学生思考、探索,才能给学生带来无穷的意味。当然,在这里,故意保留某些内容不讲,并不是对知识的“舍弃”,而是一种“欲擒故纵”的手法,这样就起到了“吊学生胃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的作用。

(二)借助语言技巧,创造语言上的“空白”

一是注意利用语言的停顿。教学语言不应从头到尾像机关枪一样哒哒哒地讲个不停,而应讲究变化和节奏。其中,教学停顿是语言的技巧之一,也是教学所必不可少的语言变化方式,它所造成的暂时性的语言“空白”,目的是给学生以咀嚼、回味已讲内容的机会,便于进一步“教”和“学”的顺利进行。二是教师在教学中为创造某种意境,引起学生的联想,结合手势、眼神等体态语言,创设“大音希声”的美学境界。《扬州画舫录》记载了这么一件事:清朝扬州一个说书艺人,说到张飞一声怒吼,喝断长坂桥时,只是张口怒目,以手佐势,不出一声,而听众便觉得满室中如雷霆于耳。如果这个说书艺人真地喊出声来,那么,不管他声音如何洪亮,听众都不会觉得这喊声能喝断长坂桥。这种不出一声的“空白”,正是寓有喝断长坂桥之声。在教学中为使学生理解教师难以充分表达的意境,不妨以“空白”来代替,便于学生充分地展开想像,用想像填补“空白”。

(三)通过质疑问难,创造心理状态上的“空白”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悱”实际上是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前的一种短暂的心理状态上的“空白”。教师应设法创设质疑问难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愤”“悱”状态,提高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

(四)利用板书设计,创造板面上的“空白”

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板书设计的内容进行艺术处理,使有的内容必须在板书中体现出来,而有的内容则可通过省略号或丢空的办法使之隐去,形成板面上的“空白”,让学生自己凭借教师的讲述去领会、去思考、去联想,这不仅可以节省教学时间、突出教学重点,而且对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启发和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都大有裨益。如有位教师精心设计的《地质之光》一课的板书:〔5〕

李四光光明的召唤(祖国解放)--仪巴旧光地质之光

(献身精神)

光华的照引(主席指引)--灾腔凵光

光荣的会见(总理光临)-- 事业生光

光辉的成就(油田开发)-- 大地生光

这则板书上划横线的词语,教学时让学生按教学内容思考、概括后填写。整个板书设计得虚实相生、很有特色。整个板书突出了一个“光”字,清晰地标示了全文的结构层次,用光束般的射线形象地揭示了“光”的内涵和意义,而且它是导读的拐棍,教师没有包办,而是留下空白让学生填补。这样做,提高了学生选词用句和语言概括的能力,既训练了思维能力,又提高了赏析水平。

------------

注:

〔1〕宗白华著:《艺境》,北大出版社1987年版,第102页。

〔2〕王伯敏:《黄宾虹》,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年版,第34页~35页。

〔3〕[苏]列斯托洛维奇:《审美价值的本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7页。

〔4〕[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50页。

〔5〕李如密著:《教学艺术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336页。

7.中学物理的教学艺术探究 篇七

物理教学艺术的表现,首先在于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求知欲望就是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程序,使学生产生渴望获得知识、不断探究真理、认识客观世界的心理,激发学生的情感、意志和兴趣,促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他们乐趣的源泉和精神的需要.

1. 创设物理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物理情景,使教学内容变得灵活、生动,让学生把对物理的情感转变为学习动力.如,在讲授“光的折射”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实验情景:一支筷子斜插在空的玻璃杯中,向杯内注水,随着水面深度的不同,请学生从不同角度:正上方、斜上方、侧面等方向观察筷子的弯折及粗细等情况,并让学生尝试作出解释.学生会发现从不同角度观察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现象呢?从而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究“光的折射”.

2. 引导学生“实验探索”,体验学习乐趣.

物理教材中所呈现的大多是理论知识,因此教师在传授物理知识时,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亲自体验知识、探索知识.如学习“压强”时,教师可以出示海绵、长方体木板、盛有适量水的矿泉水瓶,让学生思考用以上器材尽量多的方法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比如,有学生设计如下:矿泉水瓶、海绵和水,(1)将装有适量水的矿泉水瓶直立于海绵上,观察矿泉水瓶在海绵上下陷的深度;(2)向瓶中灌满水再直立于海绵上,观察下陷的的深度;(3)将装满水的矿泉水瓶倒置或平躺在海绵上观察下陷的深度.通过以上现象,学生能得出什么结论?你们还能有什么方案?学生用海绵、长方体木板、盛有适量水的矿泉水瓶,将长方体木板竖放、平放、侧放在海绵上,然后将矿泉水瓶放在木板上,再放在海绵上,分别观察海绵的下陷深度;通过不同的设计方案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而且调动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在当“实验探索”伴随着学生的学习过程时,他们将会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从而发现物理规律.

二、要展示物理科学美

物理学科并不是美学,教师要想使物理教学变成美的课堂享受,就要在平时教学中向学生展示物理学美的一面,也是物理教学的艺术所在.第一,要展示物理学美的特征,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美的意识.如运动与静止、匀速与加速,引力与斥力、正极与负极、凸透镜与凹透镜、反射与折射等揭示了自然界物质存在、结构、变化及其运动规律的对称性而产生的美感.第二,要在艺术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物理学的审美能力.教师的教学是否达到艺术效果,不仅要看教师精心设计的备课和教学程序,还要看学生是否具有审美能力的艺术情趣.比如,从粒子到宇宙,教师要在网上多查资料,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自然界的美和规律.

三、要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完成教育培养目标做出贡献,这也体现着教师的艺术水平.

1. 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导致学校教育有所偏颇,形成一整套应试机制的教学模式.这种传统式的教学模式,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要想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可以通过设计实验情景、习题情景、动画情景等让学生的大脑思维积极主动起来.如,在教“重力”时,播放我国航天员翟志刚打开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轨道舱舱门,首度实施空间出舱活动的视频,让学生感受真正的失重情景,感受到人类在宇宙中有多么的渺小,既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还学到了物理知识,并让学生举出不受重力的合理场景.让学生的思维插上翅膀,通过播放返回舱的一些失重情景,引导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2. 引导学生独立学习.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理论知识,还要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其独立地参与学习活动,并不断地认识和学习新知识.例如,在教学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冬天要怎样很快晾干你的头发?”,学生会发表各种见解:要把头发散开,吹风机吹干,毛巾擦干,炉火旁边烤干,出去让风吹干等,还有学生甚至说在灯泡底下烤干等等,教师再提出问题:“通过这么多的办法,谁能总结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哪些呢?”这样在让学生独立思考的同时,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一节成功的物理课,是艺术因素综合作用的体现,是师生双方共同努力达到的一种和谐、完美的教学境界.教师要灵活运用这种艺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展示物理科学美,带给学生美的享受,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邵长泰.物理.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1,(8).

8.初中物理教学的课堂艺术 篇八

一、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物理概念、规律较多,而且有些比较抽象,学生一时难于理解,就容易产生厌学心理。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用多种教学方法,生动有趣地组织教学。丰富、有趣、新颖、别致的教学内容能使学生产生新鲜感,引出好奇心,激起同学们的浓厚兴趣,他们就会愿意学,喜欢钻,自主地探索知识奥妙,愉快地寻求知识归宿,从而唤起更高的求知欲,这对于物理概念的形成、物理规律的掌握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青年学生朝气蓬勃,爱动性强,好奇心盛,实验对他们有很强的吸引力,在实验过程中,同学们既得动手,又得动脑,不仅要想是什么?还要想为什么,特别是实验设计,更能激发同学们的兴趣,为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便会得到迅速全面的发展。对于物理教师来讲,除学生实验必须全部做以外,还应想方设法自制教具,改造实验,把演示实验尽可能多地变成学生实验,让学生动手的机会多一些,使其手之所演,目之所视,耳之所听,鼻之所嗅,心之所想融为一体。这样做,一来可加深理解,二来可增强记忆,三来可提高兴趣。所以在教具和学具上,可以不必满足于实验室的设备,由教师和学生动手制作一些简单的教具和学具。如讲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时,我让学生找来细线和小球,每人自制一个单摆观察它的运动。在自制教具和学具的同时,还应鼓励学生课后做些小实验。如讲“静摩擦”时,我用“筷子提米”小实验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具体做法是:把一玻璃杯装满米,用一根筷子插入米中,让玻璃杯在桌面上轻微震动以使米结识,然后手握筷子竖直向上提起,此时杯子连同米被一起提起来。在学习“弦乐器的音调与弦的长短有何关系”时,为了使学生得到切身体会,我在课堂上让学生拿出刻度尺自己做实验,把刻度尺用手压在桌面上,让刻度尺的一端露出桌面并用手弹拨,注意听发出的声音,从而分析弦乐器的音调与弦的长短的关系。这个小实验使同学们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既动手又动脑,还让学生体会到发现知识、驾驭知识的快乐,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是比任何东西都更强有力的一种激发求知欲的刺激物。

物理知识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物理学中的许多概念和规律都可以用一些对联、口诀、谜语来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我从生活中和教学实验中搜集了许多对联、谜语应用到物理课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激发求知欲望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教育者的艺术表现在使学生能够透彻地、迅速地、愉快地学习知识技能。”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就要使学生渴望获得知识和不断追求真理,并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去探索、认识客观世界,所以教学过程必须遵循这一真理,要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以启迪学生的心灵,点燃其思维的火花,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和意志,使学生的认识活动成为一种乐趣,成为精神上的需要。物理教学艺术的表现,首先在于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三、促进学生发展

物理教学必须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为完成教育培养目标作出贡献,应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创造力。在教学过程中应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呢?

(一)促进学生积极思维。长期以来,由于受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使学校教育失之偏颇,引向应试教育的误区,由此形成了一整套应试机制和模式,只注意到教学要依赖于学生发展的一个方面,忽视了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采取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使教学处于教师“给”与学生“收”的单调局面,学生在学习物理中处于被动随从的地位,这对促进学生的发展毫无神益,要想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其智力,首先必须使学生的大脑积极主动地思维起来,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设计一些让学生“跳一跳能吃到果子”的问题,让学生思维,可以通过设计实验情景、故事借景、习题情景、漫画情景等激发学生思维。

(二)引导学生独立的学习。所谓独立的学习,是指学生离开教师,甚至离开学校步入社会后也能学习,在物理教学中,是引导学生独立地学习,还是“抱着”学生学习,既是一个教育观念的问题,也是一个教学艺术的问题,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需,不如授人以渔,学到捕鱼的本领。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使他们能够不断地获取新知识。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时我们教学思想有着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体现着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性活动,学习是学生主动求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或多或少的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作为教师关键是要立足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引导启发学生积极地去学习、去探索。有时,还要经过一段过程,使学生在设疑——质疑——释疑的几个反复中,逐步建立起正确的认识,要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经过自己的独立思维,要求自己想通,在学生感到自己无法解决矛盾时,教师再适时予以引导点拨,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一篇:标准船员实习三副实习报告汇总下一篇:一封感谢信英语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