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建筑材料与现代建筑材料特性对比分析

2024-10-19

传统建筑材料与现代建筑材料特性对比分析(11篇)

1.传统建筑材料与现代建筑材料特性对比分析 篇一

【摘要】建筑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文化是历史的积淀,他存留于建筑间,融汇在生活里。一个时代的建筑反映出一个时代的文化特色和时代的特征。只有从文化的高度来审视建筑,才能真正理解建筑,才能真正把握建筑的内涵和价值。在我国有很多现代装饰设计就结合了传统文化元素,充分展示了民族性和本土文化的特征,成为了一个时代辉煌的象征。

【关键词】建筑文化;文化价值;元素;建筑

穿越建筑时空的隧道,泱泱华夏数千年历史的文化凝聚着无限的魅力,建筑作为人类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表达着一定的人生观、宇宙观、审美心理和审美感受,是人类真善美的结晶,它还涵盖着民族的、文化的力量,也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结晶。它所蕴含的文化属性已被社会确认。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建筑的灵魂。建筑与文化两者之间本来就有着割不断的渊源。在多年建筑装饰工程的实践中,面对许多包含了不同的装饰内容,不同的地域和人文环境,不同的功能需要,不同的风格和文化内涵的工程项目,对它们所表现出的装饰艺术风格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1 理解建筑的本质

人类建筑从穴居、构木为巢到砖木瓦石建筑、钢筋砼建筑、钢铁建筑,再发展到今天采用新技术的智能建筑、生态建筑,伴随着人类文明发展的全过程。人们对建筑的理解,也从“防风雨,避寒暑”发展到“凝固的音乐”、“艺术之母”、“绚丽的图画”、“石头的史书”、“住人的机器”,再到当今认为的“建筑是文化的载体”、“建筑是显形文化”等等。人们对建筑理解的视野变得广阔深邃,建筑创作的哲学观念亦随之升华,并从多视角定位。勃罗德彭特对建筑的理解可归纳为以下四点:第一建筑是人类活动的容器。它表示建筑必须具备内部空间,其形状、尺度必须满足该建筑的各种活动;第二建筑是特定气候的调节器。他指出建筑的外面(主要是指外墙和屋面)应在封闭空间和外部环境中起到屏障或是过滤作用,特别是对声、光、热的控制;第三建筑是文化的象征。无可置疑的文化象征作用就是在“功能主义”建筑中依然存在。第四建筑是资源的利用者。这种资源包括材料资源、人工资源、技术资源、土地资源等等。建筑的过程就是这多种资源的使用和积累,且每种资源的利用都会增加建筑的价值,新建筑也使所处地段增值。

2 建筑与文化的有机结合

2.1 建筑与文化的关联

建筑与文化犹如鱼水相依,是人类的永恒课题。建筑,为人类留下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砖瓦木石堆砌得遮风避雨处所;建筑,是人类文化的载体。无论是先进的文化或是根本利益都是与建筑有着血缘的不解关系。建筑演绎出整个人类社会最具鲜活和充满和谐的韵律,记载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可以形象地比喻它是时代进步的镜子,经济发展的缩影。而建筑本身也是一种文化,文化是建筑的内涵和集中表现,也正是建筑的个性和特色构成了城市的生命和灵魂。人们常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而音乐一旦没有了旋律,自然是噪音,倘若建筑没有艺术情调和文化韵味,那它就失去了灵性,会因为缺少灵魂而成为钢筋和混凝土支撑的空壳子。总之,有文化的建筑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建筑,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建筑的灵魂,二者息息相关,永无终结。

2.2 环境、建筑、文化共同构建“城市树”

环境、建筑、文化三者的关系,很微妙,很“有机”,很“辩证”。说到底,是环境决定文化,但环境必须通过建筑,才能决定文化。相对于文化而言,环境是建筑的载体和母体,已建成的建筑又成为环境的一部分;相对于环境而言,建筑就是文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构成文化的主体;相对于建筑而言,环境与文化的结合,能让建筑更具有时空性和地域性。环境、建筑、文化三者共同构成了“城市特色树”,即“环境之土,文化之根”,有了前两者的营养吸收与供给,“建筑之枝叶”才能繁茂,“城市树”才会有茁壮的活力和由茁壮焕发出来的魅力。可见,环境的美之于建筑的美,建筑的魂之于文化的魂。

3 中国传统元素的范畴

所谓“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共有的、以儒家思想文化为基线的、涵括其他各种不同思想文化内容的有机构成体系。中国传统文化是针对中国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中国文化的渊源和传承下来的客观存在的文化遗产。而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出有代表性的东西我们就可以称之为传统文化元素。

究竟有哪些东西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呢?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形成了渊源流长的文化知识,传统文化元素自然也包罗很广,所以以下只是罗列了小部分元素: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秦砖汉瓦、京戏脸谱、皮影、中国漆器、汉代竹简、甲骨文、文房四宝(砚台、毛笔、宣纸、墨)竖排线装书、剪纸、风筝、如意纹、祥云图案、中国织绣(刺绣等)、凤眼、彩陶、紫砂壶、中国瓷器、国画、敦煌壁画、石狮、唐装、筷子、汉字、金元宝、如意、八卦等,还有谐音文化。在当今世界上,文化能一脉相承并始终不曾中断的也只有经历了五千多年的中华文化,也正是基于这一点,中国人民对传统文化、对民间美学更情有独钟。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之下,我们都应该以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为己任,为荣耀。

4 现代装饰设计的思考

不论是西方还是东方的装饰设计,都是在各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一步步发展而来的。虽然各国的审美文化各不相同,但是,它们都是在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并发展创新出更加心意的东西,其关键在于如何正式传统,发展今天并创造未来。

现代建筑装饰作为一种艺术,一种与时俱进的文化,是一个时代在经济政治等各个层面的综合反映,从这个角度考虑,现代装饰设计要想走出一条新路子,必须得与时俱进,跟现实相结合,从现阶段的经济社会中寻求前进的方向。事实上,今天我们评价一件设计作品的价值,还是两点——技术创新;文化内涵。在很多时候,文化含量还会给设计带来难以估量的附加值。

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并不是所有的“传统”与“现代”都是水火不容的。比如,西装虽然“战胜”了旗袍,但后者在某些场合依然风光;钢筋混凝土公寓楼对青砖四合院则是羡慕加嫉妒……。活字印刷在中国古代始终没有占据出版业的主流地位,但传到西方以后,与二十六个字母形成了天作之合,一举彻底改变了西方的文化传播方式,进而影响了全世界。评书与广播,“百家讲坛”与电视,编读互动与网络,差不多也是这样的“绝配”。因而,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风格,一旦形成“绝配”或“准绝配”,“传统”就能发扬光大,“现代”也能落地生根。

5 结语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建筑室内的功能复杂而又多变,人们对自身周围环境的需要除了能满足使用要求,更注重环境氛围、文化内涵、艺术质量等精神功能的需求。建筑装饰从材料、设施设备,甚至门窗等构件的更新换代也日新月异,建筑装修的更新周期日益缩短,“无形折旧”更趋突出,人们对室内环境艺术风格和文化氛围的欣赏和追求,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在改变。为此既要改造传统,也要改造现代,使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装饰艺术风格高度融合,形成适合自己的独特的东西。

参考文献

[1]史亚丽. 浅析中国传统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J].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03) .

[2]葛颂. 浅谈现代设计中中国传统元素的运用[J]. 当代经理人(下旬刊) , ,(08) .

2.传统建筑材料与现代建筑材料特性对比分析 篇二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砖、石、木等传统材料在建筑历史的不同时期和地域扮演着重要主角。但是工业革命以来, 新技术、新材料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 传统材料逐渐失去用武之地。然而, 新材料、新工艺大都是在传统工艺、传统材料上发展创新起来的。传统材料在建筑中已经被人类使用了几千年, 其自身有许多现代材料所没有的优越性, 值得人们去更多的研究和参照。

2 传统材料的分析

2.1 传统材料

中国传统建筑在材料的运用上注重“五材并举”, “五材”指“金、木、水、火、土”。中国传统建筑主要以土、木、石、砖以及瓦为建筑材料。

2.1.1 土材料的性能分析。

土在我国建筑文化中十分重要, 从早期的穴居到今天仍在使用的窑洞、客家土楼等, 土材料贯穿了建造历史。土的可塑性强, 可以按照人的意愿形成各种形态。更重要的是土在任何时候都是可循环利用的。当然土也有自身的缺点, 抗剪、抗拉性能差, 受温度、气候影响比较大, 特别是受水影响最大。

2.1.2 木材的性能分析。

木材具有质量轻、加工性能好、美观、可再生、可循环利用、绿色无公害等特点。木材具有较强的力学性能韧性比较强, 它的抗拉、抗弯、抗压、抗剪性能在传统建筑材料中相对都比较高, 比如应县木塔。但木材在建筑应用上也具有缺陷, 木材容易变形和开裂、易腐、易燃, 这都会影响到木材的实用性能。

2.1.3 石材的性能分析。

石材是最古老的建筑材料之一, 在传统建筑中具有广泛的应用。石材抗压强度较高、耐久性好、耐水性好、耐磨性好, 因此古代各种大型建筑均以石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英国国国会大厦、法国凡赛尔宫、长城、赵州桥、埃及的金字塔。但是天然石材自重大, 施工过程比较困难。石材抗压强度的大小主要有岩石的结晶粗细、矿区成分、胶结物质的种类及均匀性, 以及荷载和解理方向决定。

2.1.4 砖的性能分析。

由黏土烧制而成的砖是中国建筑史上最重要的建筑材料之一。砖瓦的实用, 提高了传统建筑的耐久性, 延长了建筑的使用寿命。其中最著名的建筑物有故宫、长城、开封铁塔。根据人们的需要可以生产出在耐候性、耐火性、抗压强度、保温隔热性、可加工性等方面不同的砖。砖的受力性能与石材相似, 抗压强度较高而抗拉抗剪强度低, 其强度还与粘结料有关。

3 典型传统建筑分析--赵州桥

3.1 赵州桥概况

赵州桥坐落在河北省赵县城郊河上, 它是当今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好、跨径最大、建造最早的单孔敞肩型石拱桥, 距今已有1 400多年历史, 被誉为“华北四宝之一”。在赵州桥1 400多年的历程中, 经历了10次水灾, 8次战乱和多次地震, 赵州桥都没有被破坏。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曾这样评价“先不管桥的内部结构, 仅就它能够存在1300多年就说明了一切”。

3.2 结构受力特点

(1) 采用圆弧拱形式。赵州桥的主孔净跨度37.02米, 而拱高只有7.23米, 拱跨比1:5左右, 使得石拱高度大大降低, 从而保证了低桥面和大跨度的双重效果。 (2) 采用敝肩。这种大拱加小拱的敝肩拱具有绝妙的技术性能, 其一可以增强泄洪能力, 减轻洪水对桥的冲击力。其二敝肩拱可节省大量土石材料, 减小桥身的自重, 增强桥梁的稳固。其三增加了造型的优美性, 均衡对称的小拱与大拱构成一幅完美的图画, 显得更加轻巧秀丽。第四符合结构力学理论, 敝肩拱式结构在受力状态下使桥梁处于有利的状况, 从而减少主拱圈的变形, 增强了桥梁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3) 砌置方法。在两侧外券相邻拱石之间都穿有起连接作用的“腰铁”从而保证相邻拱石之间紧密相贴, 把拱石连锁起来。而且在每块拱石的侧面都凿有细密斜纹, 以此增大摩擦力, 增强各券横向联系。这些措施保证整个大桥连成一个紧密整体, 强化了整个大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桥台边打入木桩的措施, 减小桥台的垂直位移, 从而加强了桥台的基础, 这种方法在今天的厂房、桥梁的建造上也经常见到;采用了延伸桥台后座的方法, 减小了桥台的水平移动, 更大程度地抵消水平推力。这些措施的实施保证了大桥桥台的坚固, 提高了大桥的坚实程度。

4 结语

本文通过对土、木材、石材、砖等传统材料的分析, 从材料性能与结构受力特点得出结论:

(1) 传统建筑材料具有其独特的优越性, 土、木材、砖、石材所建造的建筑物在抗压、抗震性能在历史的长河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赵州桥、故宫建筑群、长城等建筑是中国传统材料和古代建造技术的完美融合, 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为现代建筑寻找更好的经验。

(2) 传统建筑材料经过不断改革创新发展到现代建筑材料, 随着人们不断地对传统材料的深入研究, 最终将传统材料与现代材料完美结合, 从而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性能。

参考文献

[1]李浈.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与工艺第二版[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0.

3.传统建筑材料与现代建筑材料特性对比分析 篇三

法定审计风险模型的诞生标志着在审计实务中运用风险模型的风险导向的新模型,该模型被审计职业界普遍称为传统审计风险模型。在形式上法定模型与基本模型是一样的,并不是一个新的模型,但它首次从审计程序上分解审计风险,用连乘的形式表明了审计风险在不同阶段的数量关系,为风险导向审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同时使得进一步控制审计风险成为可能,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在实务中它首次引入了定量评估的方法,审计师通过对财务报告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定量评估,从而确定检查风险,进一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程序和范围,因而该模型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发展

在传统审计风险模型的控制下,管理舞弊和欺诈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 2003年10月,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委员会(IAASB)发布了一系列新的审计准则,将原有的模型重新描述为:

审计风险(AR)=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DR)

这一新模型被称之为现代审计风险模型,使用这一模型的审计模型则被称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较传统模型,新模型在形式上有所简化,但审计风险的内涵和外延却扩大了。重大错报风险包含两层:会计报表总体层次和认定层次。认定层次风险包括传统模型下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而总体层次风险则是指企业的战略经营风险。这种风险源自与企业客观的经营风险或企业高层通同舞弊、虚构交易或事项的可能,也就是战略和宏观层面的风险,新模型将由于企业的整体经营所带来的重大错报风险作为审计风险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进行评估,是评估审计风险理念、范围的扩大和延伸,是传统模型的继承和发展。

三、审计风险模型的比较分析

(一)传统审计风险模型及要素构成

传统审计风险模型已被大多数知名团体和注册会计师所接受,《国际审计准则》和我国《独立审计准则》也采用该模型。

模型可表述为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

在审计风险的这三个构成要素中,注册会计师对于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无法控制,但注册会计师可以通过他对被审计单位各部门和经济业务各环节的了解和测试合理评估控制风险。注册会计师评估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目的是为了确定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实际存在的检查风险水平,通过控制检查风险从而最终控制审计风险于注册会计师期望的可接受水平。控制风险水平的评估是传统审计风险模型分析的关键。

(二)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及要素构成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按照战略管理论和系统论,以被审计单位的重大错报风险为导向,强调对被审计单位可能引起的重大错报的内外部风险因素进行评估,以确定审计的重点和范围。风险导向审计和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相比,突出了对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评估,审计重心向风险评估转移,是评估审计风险观念、范围的扩大和延伸,是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继承和发展。在该理论的指导下,将传统审计风险模型修正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

该模型说明在审计过程中,审计师需要实施审计程序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并依据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水平确定并实施进一步的审计程序,以便把检查风险降低到一个可以接受的低水平。其中,重大风险错报的评估要分为两个层次进行:一是财务报表整体层次;二是认定层次。

财务报表整体层次风险主要指战略经营风险,多与控制环境有关。把战略风险融入现代审计模型,可建立一个更全面的审计风险分析框架。在该模型下,审计人员不仅要考虑报表上反映的问题,更主要的是考虑报表本身的真实性,即对管理决策层的行为进行评估鉴定。认定层次风险只要指经济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披露和其他相关具体认定层次的风险,包括传统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认定层次的错误主要是指经济交易的事项本身的性质和复杂程度发生的错报,企业管理当局由于本身的认识和技术水平造成的错报,以及企业管理当局局部和个别人员舞弊和造假造成的错报。

(三)传统审计风险模型的“弊”与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利”

1.传统审计模型的弊端

传统审计风险模型是以内部控制制度为主要审计对象建立起来的,符合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方式的要求。

第一,在传统审计风险模型中,固有风险的内涵与外延不一致,从而使得该风险模型的科学性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另外由于固有风险很难评估,因此注册会计师往往不注重从宏观层面上了解企业及其环境,而直接进行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造成结果的片面性。

第二,运用传统审计模型进行审计无法描述由于不道德的行为产生的风险,也很难发现管理层舞弊问题、虚构交易等问题。

2.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创新

第一,现代审计风险模型解决了企业经营过程中管理层舞弊、 虚构交易或事项而导致会计报表存在错误怎样进行审计的问题,从而运用现代审计风险模型进行审计可以更有效地发现经营风险和舞弊风险,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而传统审计风险模型只解决了企业的交易和事项本身事实的基础上,怎样发现会计报表存在错报的问题。

第二,运用现代审计风险模型进行审计采用的是一种全新的审计技术。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把审计业务流程和程序分为三大块:一是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包括内部控制;二是必要时的控制测试;三是实质性测试。审计业务流程做上述改进后,要求注册会计师全程关注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风险,并将风险评估作为整个审计工作的先导、前提和基础。可见,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将导致整个审计工作的失败。

第三,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特别强调保持职业怀疑态度,提高发现重大错报的概率。所谓职业怀疑态度,是指注册会计师以质疑的态度,对所获取审计证据的真实有效性做批判性的评价,并对相互矛盾的审计证据保持警惕。因此,在计划和执行审计时,审计人员既不能假定管理当局不诚实,也不能假定其完全诚实,只有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才能得出作为审计意见基础的合理结论。

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单纯的账表层舞弊已经逐渐减少,传统审计风险模型对战略和宏观层面审计风险的描述能力也越来越弱,而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出现是对传统审计风险模型的发展和创新,从而可以更全面、更详细、更具体的控制审计风险。

四、我国运用审计风险新模型的现实意义

首先,企业经营环境不断发生变化,现行的中国独立审计准则的部分项目已难适应形势的变化,以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有关理念和方法来修订中国相关独立审计准则显的尤为迫切。目前正在征求意见的《审计风险准则》,不仅将使得我国的审计风险准则与国际的审计风险准则实现接轨和协调,同时也将为优化审计执业环境,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提供制度保障和技术支持。

其次,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运用对注册会计师而言具有深远的影响。这不仅体现在审计理念、程序和责任上的重大变化,更可能改变注册会计师在更宽泛的领域里的一种专业化职业特点。这就要求我们的注册会计师不但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行业的特定知识、客户的特定知识。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要求注册会计师成为一个“全才”,对各方面都了解,对行业的评估要有深度,这种专业化可以带来审计质量的提高,形成规模效益,提高审计效率等等。

最后,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运用对于会计师事务所来说也是具有一定意义。它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必须建立功能强大的数据库,以满足注册会计师了解企业战略、流程、风险评估、业绩衡量和持续改进的需要。因为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必须要求持续的、大量的培训和再教育,以增加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4.传统建筑材料与现代建筑材料特性对比分析 篇四

2010年6月12日

巴渝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

——重医缙云校区行政中心设计

摘要/

介绍了重庆医科大学缙云校区行政中心的规划设计实践,通过对巴渝传统建筑文化的提炼,将其部分元素引入现代的办公建筑群设计,同时为解决当前校园建筑的趋同性问题,提供了一个思考方向。

关键词/ 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 地域性 传统建筑文化

“巴渝地区,山川荟萃。场镇、建筑经历先民之经营,形成独具特色之地域文化。”

——吴良镛

1.源起

校园规划及其建筑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凝结为特定的文化模式,反映出地域性的精神特质和审美需求,同时又影响着师生的社会心态,从而对高校的文化行为具有一定的反作用。但当前的校园规划与建筑均存在着日益严重的趋同现象,使校园丧失了对地区文化的反映与传承。我们的设计就是在探索这样一种解答:如何在新的校园规划建筑中传承地域环境文脉,反映城市特色,使校园与自然与社会紧密融合,从而成为独具地域风貌的个性校园。

地域环境,不是一个纯自然因素的静态客体,而是与人的活动密切相关的,是校园文化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尊重自然,尊重生态的理念基础上寻找设计灵感,是我们进行新的设计尝试的首要原则。2.思考

重庆医科大学缙云校区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虎溪镇,西靠绵延的缙云山,东邻

巍巍的歌乐山国家级森林公园,自然条件优越,环境优美。缙云校区的建设采用一次规划,分期建设的方式,总建筑面积93.9万平方米。一期工程2006年9月奠基,占地700多亩,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其中,教学楼3幢,实验楼2幢,生命博物馆1幢,学生宿舍3幢,食堂1幢,体育馆1幢。缙云校区于2007年9月正式启用,校区规划在校全日制学生20000人,教职工2500人。

图1重医缙云校区整体规划

本次设计方案是校区二期的行政中心建筑群。用地位于整个校区的核心位置,并在校园建设周期中处于一个承前启

/ 6

川渝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

2010年6月12日

后的关键阶段,是形成重医新校区整体风格的重要环节。(图上红圈位置为本次建设用地)

保护自然环境固然很重要,但是校区内终究还是要建房子的。对于自然环境优越的用地,怎么建房子,建什么养的房子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3.探索

3.1 构思切入

项目用地内植被状况良好,因此甲方希望我们能尽量保留原始的生态系统。如左图可见,基地内可建设用

地被7个大小山头分隔,针对用地环境与重庆山地形态相契合的条件,我们试图 设计出一个拥有巴渝地域文 化传统的建筑群。它的空间

图2用地区域示意

形态应该来源于巴渝地区的传统城镇空间:“以场成镇,以一条街道为主干,两侧为临街店铺,形成交易的市场,以这个市场为轴线,再向四周发散形成镇。”

3.2 理想的自然选址观及其内在科学性

巴渝城镇多运用传统风水理论在复杂地形中觅址建造,其实风水的精髓并不是鬼神迷信,只是古人没有达到相应的科学高度,他们以一种朴素的唯物观来看待环境,从而得出的规划理论。譬如,风水选址的过程被概括为:“觅龙、察砂、观水、点穴”;其中“觅龙”,是指村宅的靠山,以龙脉来形容山势之起伏,“指山为龙兮,象形势之腾盛”,龙脉是村宅所依靠的山的脉象,以龙脉喻山之走向,要求其山势蜿蜒起伏宛如行龙。

以现代科学来解释上述要求则为:以主山、祖山为主,中间连接以龙脉构成的村镇是其主要依托,冬季可以抵挡南下的北方的冷空气,夏季可以让水气在山前循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冬暖夏凉的完美气候。

3.3场镇民居的传统规划布局

巴渝场镇经过数百年,有的上千年的发展遂成今状。他的发展没有做过各种层次的规划设计,完全是一种自组织、自繁殖的集聚效应,是一个由下到上,由简到繁的形成过程。它体现的是人的意愿动力与地形、地貌、水文、气候等客观自然因素结合的特点,并且根据不同自然环境而变现出不同的平面布局,有带形,环形,图3重庆瓷器口平面

/ 6

川渝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

2010年6月12日

树枝形等多种平面形式,但究其根本可归纳为:以一条主要的街道贯穿整个场镇,在主要街道上又伸出一些次一级的街巷,沿自然地形交错变化。整个结构层次清晰、完善,形成主街——次街——巷道——入户道多个层次空间的变化。如图3:

3.4项目规划原则

1)原始保护与适度改造的生态规划原则

充分保护利用基地内的现有山体绿化资源,体现巴渝场镇的环境特色。2)建筑与环境高度契合的设计建造原则

机械的一次性规划控制下的新校园往往会产生建筑形式单

一、尺度超大并与环境格格不入的弊端。对于错综复杂的山地环境,这种做法造成建筑与环境的对立尤为严重。通过场镇式的低层高密度的小尺度建筑的灵活组合,能使之更好地适应环境。

以主干道为骨骼,以发散式次干道为经脉,以大小院落为节点,以建筑单元为细胞……得场镇建筑“形”的同时,展现出巴渝地域文化的“神”。

4.实践

4.1 布局规划

重医缙云校区行政中心设计中,我们严格遵循山地走势,在各保护山体中规划出一条6米宽的主干道作为建筑群的主轴,也就是“场镇”主街;它即是交通主轴也是景观主轴,所有功能建筑分列主轴两侧,秩序井然。

在满足功能与交通的前提下,我们在主干道上依次设计若干节点空间,以此为基础向四周建筑群发散,形成“场镇”的次干道经脉。有了主、次干道再辅之以一定数量的院落、廊道,即完成了我们这个“场镇”的整体布局。

图4行政中心总平面图

设计着眼于营造环境改造的平衡态,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保留更多的自然生态资源。通过对山体的修整,相对平衡地重塑地形走势,在充分减小场地土石方量的同时,打造一座“山地景观骨架”。4.2打造传统场镇的空间尺度

依托山地环境,行政中心主体建筑借鉴传统聚落的布局方式,与环境紧密相融。办公建筑聚落通过与其他校园建筑的差异体现其独特性,从而形成校园的个性,3 / 6

川渝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

2010年6月12日

提高向心力。

整个行政中心在主次干道的划分下——主干道可通机动车,次干道为步行——形成三个即相互独立又保有联系的建筑群,各建筑群再由大小不一的院落分化开,形成以建筑相似性围合成的相对封闭的内聚性办公和休闲空间。一个建筑组团中院落之间是2-3米的巷道,组团之间是4米宽的次干道,再加上6米宽的主干道,整个体系有扩有收,有疏有密。

图5院落空间

4.3天井/庭院——人与自然对话的灰空间

每个建筑群落均可看作一个传统的庄园式建筑,有多进院落,由于地形限制除了在纵深方向出现几进院落,在横向也设计有多层次的院落群。巴渝地区气候湿润、炎热,要求建筑必须具备良好的通风、避暑、防湿的功能,因此,天井与院落的空间模式应运而生,被认为是居住在建筑中的人与自然对话的灰空间。

被建筑围合的天井空间是舒适的交流休闲空间,拥有封闭室内空间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大小不一的天井,庭院内的空气流动相对迟滞,蓄积在其中的空气,不论冬季还是夏季总会以好于环境温度的表现,优于周边的建筑空间。这样一个惬意的内部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使建筑室内空间得到延展,将使用者从室内吸引到 室外,提升了生活品质。

图6天井

4.4檐下空间——室外生活的特色空间

巴蜀地区夏季炎热、冬季温润,空气湿度很大,建筑必须满足遮阳、通风的要求。因此室内光照一般不是很足,屋檐下的户外空间则成为居住者主要的室外活

/ 6

川渝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

2010年6月12日

动场所。这种活动方式逐渐成为一种传统,檐廊作为一种从室内向室外的过渡空间同巴渝人的生活紧密的相连了,建筑形式深深地融入了当地人的生活模式中,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适度地在设计中引入带有一定符号特征的出挑屋檐,可以唤醒重庆本地人潜意识里的乡土感情。

巴渝地区的屋檐形态大致有三种:1.单挑出檐;2.双挑出檐;3.檐廊。其中,单挑出檐建筑的檐口只有一根挑檐檩,从檐口的封檐板到檐檩中线的距离在1200—1500毫米之间。我们设计中主要采取的就是这种形式。

出挑的屋檐更为雨季出行提供了便利,结合一些景观连廊可以使行人雨天不用举伞,夏天无需遮阳,形成一种全天候的交通空间。

设计中我们突出檐下空间,即是为了引入巴渝传统

图7檐下空间示意

建筑文化,更是希望能通过

室外活动的打造提升行政中心建筑的活力。

4.6高差环境空间的打造

项目用地地形复杂,保留山体将用地分隔零碎,建筑如果重视基址的平整,会造 成巨大工程量,而且会影响建筑的原生性。我们模仿巴 渝传统山地建筑中手法“取图8院落空间

平补齐,天平地不平”,即将建筑置于基址的某一位置,当某些地方与地形不能契合时,则采用吊层等方法,在基址不平整的情况下,使建筑能够处于同一水平位置。

设计时,选择一段坡度较缓、距离相对较长的坡地上,平整出一块面积相对较大的基址,建造房屋,屋前还可建造庭院。这样做的好处是在对地貌该变量最小的情况下营造出一块相对较大的台地空间。再依托山形地势,将不同高度的台地利用连廊亦或吊层空间联系起来,很自然的就形成了层楼叠宇的簇群面貌。这种层叠的布局手法“因境而成、随曲合方”,使得山地建筑群体的空间层次比平地丰富得多。

在建筑立面处理中,我们并不是简单地在传统建筑造型中加入现代建构,而是在理解旧建筑设计思路的基础上,以现有技术达成其固有技术目的。在解放了穿斗、屋架形式等传统固有形式后,实现了传统建筑“精神”上的复生。

5.结语

巴渝居民以其绚丽多姿的传统建筑艺术在我国的民族建筑宝库中书写着动人的篇章,而蕴含其中的深厚建筑文化内涵更是包含了巴渝地区人民的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的形成与发展是极其复杂的动态过程。传统建筑怎样在当前飞速发展的社会中生存、延续,而不是一座座仅供外来好奇的游人观赏的古董,5 / 6

川渝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

2010年6月12日

这是我们建筑设计者们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上文所述,我们并不是简单地在传统建筑造型中加入现代建构,而是需在理解旧建筑设计思路的基础上,以现有技术达成其固有技术目的。

此次重医缙云校区行政中心设计,我们希望通过对传统建筑文化的引入,实现一种尝试:在文化氛围最为浓厚的学校建筑中对传统文化进行一种复苏;在解决校园建筑趋同性的同时,打造地域建筑文化。

参考文献

[1]严建伟,王笑寒

生长中的大学校园规划[J]建筑学报,2005(3):11-13 [2]王伯伟,校园环境的形态与感染力[J].时代建筑,2002(2):14-17 [3]沈杰,潘云鹤.论泛生态化校园规划[J].建筑学报,2005(11):12-14

5.传统建筑材料与现代建筑材料特性对比分析 篇五

1国内建筑设计中常用传统元素类别及其作用

1.1屋顶的装饰

过去,在建筑建设装饰的元素之中,可以把屋顶设计分为六种不同风格,也就是攒尖顶、山顶、悬山顶以及硬山顶等,而屋顶设计一整体房屋样式、风格有着密切联系。另外,在房屋装饰时,同样存在两个不同方向,其一,直接应用砖瓦美化屋顶;其二,在舞动构架的连接位置,需要通过吻兽与立体条进行雕饰与美化[1]。

1.2斗拱

由于斗拱发展和生产历史比较久远,汉代石画像、战国青铜器中均存在着早期的斗拱形式。斗拱建筑装饰主要特征便是创造性,经常被作为皇族建筑物独有特征,尤其在唐朝时期,官府规定民间的建筑不可以应用斗拱形式。通常情况下,斗拱形式主要体现于国内传统建筑柱体和顶梁间,其作用是传递受力和发挥出支撑的作用。并且斗拱制作比较考究,其结构精巧,装饰的效果有自身特色,在传统的建筑设计中有着重要地位。

1.3门窗的装饰

在国内很多建筑物中,门窗的装饰象征者居住者人物的形象,在进行门窗装饰时,设计师应该充分彰显出建筑物特有的风格,以塑造出建筑物外观冲击性。在建筑设计过程中,门窗的装饰作用主要在于体现出空间的直观性,并保证室外与室内空间间的关联性。由古至门窗装饰旨在表现人们对自由生活的追求,使得人民对建筑物产生依赖性,继而使得居住者和建筑物更好的融合[2]。

1.4衬托性的装饰

在国内传统的建筑之中,不管是殿堂庙宇亦或是楼阁亭台,还是普通人家家族的建设,在某种成都上均会融入衬托性的元素,这种装饰元素主要包含牌坊、台基与华表等,集中展现上述元素,可以迅速体现建筑物的恢弘大气。在上述元素之中,台基作用是加大建筑物整体高度,而华表作用是经空间位置衬托桥梁或是宫殿气势,牌坊作用则是彰显出庙宇威严和安静。

2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对于民族传统元素的应用

2.1实例应用分析

在当代设计和艺术中,传统文化有着深刻影响,很多设计师会在传统艺术之中找寻创造灵感,同时结合现代设计和传统的建筑元素,以提高建筑设计独特性与新颖性。例如:在金茂大厦的设计中,表现出了传统典雅庄重,当人群站在外滩的弧线型岸边望向东边,可以看到金黄色金茂大厦,能够一览金茂大厦雄伟美。

2.2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应用民族传统元素的方法

我国传统装饰元素历史悠久,随着其不断地发展,如今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室内设计中,而且其设计理念和美学价值得到了有效的发挥。但是将传统元素应用于建筑设计中时,需要注意两点:其一,直接应用,例如,在建筑设计中,我们可将我国传统的字画、家具、玉器、古玩、陶器等这些工艺作品直接作为建筑品来使用。因为其本身就是艺术品,其不仅可以增加室内的中国传统体元素的韵味,还能够陶冶屋主的情操,从而传递出中国古典韵味。其二,吸收总结应用。在中国传统元素应用中,可对其进行简化、总结,让其更加符合人们的追求,并将其与环境相结合,赋予现代的审美价值观,体现出其一定的时代感,从而散发出古典的气息[3]。

2.2.1图案的应用

图案也可称为纹样,它是中国文明智慧的集中体现。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传统的图案也得到了创新的发展,其在传递信息的同时,还能为建筑设计提供一种装饰的元素。图案已经被广泛人们应用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在室内设计中,传统的装饰图案能够在现代室内设计中营造出良好的视觉效果,并能够凸显出室内设计感,同时体现出房屋主人的气质与情操。例如,在家具设计中采用宗教中的万字纹图案进行雕花设计,在家具的边角还可以使用马蹄形的图案;还有在室内门窗的设计上,使用中国传统的莲花图案,不但可以突出房屋主人高贵的品质,还能够体现出很高的审美价值。总而言之,将传统的装饰图案应用于室内设计中,不但能够增加人们的审美情趣,还能够表达出吉祥幸福的韵味。此外,随着潮流时代的发展,彩绘工艺也能够将中国古典的图案与现代艺术相结合,给人予良好的视觉体验,使得彩绘也逐渐被应用于建筑设计当中。

2.2.2工艺的应用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人们不断地创造,民族传统的工艺变得越来越多,例如刺绣、剪纸、壁画等,这些精美的工艺作品都凝结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智慧,而且它们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将传统的工艺应用于现代室内设计中,也可体现出其独特的魅力,犹如壁画工艺,可以体现出某个领域的独特文化,还能给人一种审美的情趣,是传承传统文化元素的一种手段;再如在我国东北地区,剪纸工艺的应用也十分普遍,剪纸工艺在色彩与材料方面都在不断地创新发展,在门窗装饰中使用剪纸工艺,可以给人们带来很好的.视觉效果;而且还能发挥出现代建筑的良好效果。

2.2.3重视设计中建筑空间位置的排序

在设计建筑装饰时,不断矫正空间性位置排序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建筑的实用性和观赏性。同时需要设计人员协调好建筑功能的适用性和观赏性,确保建筑装饰设计满足相关标准。就目前而言,很多建筑设计时会应用设计位置合理性来彰显空间深远,而建筑装饰设计主要通过位置的排序彰显整体的空间感渗透,同时能够在设计位置基础上,突出建筑的重点。

3结语

总之,传统装饰元素是我国现代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现代文化体系,以追求意境的效果为目的,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是传承中国文化精髓的表现。为了更好地挖掘其内在的文化内涵,以及继承我国传统原始的优秀部分,我们需要对其进一步研究。然而在新工艺、新材料、新文化不断涌现的今天,中国传统元素也在建筑设计中得到了有效的应用。通过新工艺、新材料与传统元素的完美融合,表达出了传统文化艺术的气息,并给人以独特的感受。尤其是在汉字、图案、色彩、工艺等传统的元素中,不仅仅传承了传统的文化,还使得传统的文化适应于时代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陈杰庆.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传统元素的应用探讨[J].江西建材,2015,21(10):40-40.

[2]丁力敏.分析建筑设计中传统元素的应用和创新改进[J].城市建筑,2014,14(35):5-5.

6.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 篇六

生理学:温度,湿度,照度,眩光,噪声等适应及舒适程度;调节温度、湿度等状况的需要,如空调,照明等。

解剖学:人体功效学和基于解剖学的舒适度所关注的对象。

知觉:对环境信息的感受。不仅仅是视觉效果。

认知:如何使世界获得意义,如何在这个世界运作。

意义:意向,理想,地位,身份以及环境的其他重要方面。

感染力:环境引发的感官特性以及其意义。

评价:偏好和取舍

行事和行为:对认知、意义、感染力和评价的反馈。

支持力

1,把环境的所有类型整个的考虑进来,包括史前的、史载的、结绳记事的部落社会,土生

土长的民俗环境,以及自发形成的聚落环境等,并纳入到专家更青睐的风雅环境。2,将古往今来的文化都纳入观察的视野。

3,把握历史跨度,回到建成环境和文化进化的源头。

4,包含整个环境而不局限于孤立的建筑物。

考虑建筑物如何与开放的广场、街道及其他场景,以及小区、聚落、有时甚至是区域所形成的体系相联系。

20世纪60年代,有关专家认为波士顿西区住宅密度过高,成为该区再开发的重要原因。但关键问题在于为能理解当地居民所使用的场景构成。规划师根据家庭人口来划分公寓范围,然后单就比例而言,许多活动其实发生在人们经常使用的各种其他场景里,比如门廊、街道、俱乐部、咖啡馆、酒吧等。如果将人们的活动系统纳入扩大的场景构成之中,便会发现居所足用。该区并未出现过度拥挤的现象。

因文化而已的人体测量标准不仅取决于身材,还与活动的实现方式息息相关。在楼梯设计(踏步高宽比)、储藏室、整体与特殊房间的推荐温度和声光环境标准等方面,都存在显著区别。美国推荐照度标准比瑞士、芬兰和瑞典搞出10~20倍。

香港人认可的住屋密度比美国高出40~50倍。

7.传统建筑材料与现代建筑材料特性对比分析 篇七

企业成本管理的主要方面是成本和组织指挥协调, 如目标成本分析、成本决策、成本计划和成本控制, 使用减少成本的方法和使成本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对企业来讲有一定的意义, 其方法和经验, 可以加强企业的管理, 对企业的经济效益有促进作用。

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迅猛的发展, 我国也不断地深入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传统模式的改革已经不能适应企业长期的发展, 其爆出的许多弊端已经制约了企业技术的进步, 严重时已经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例如传统的成本计量模式只是简单的进行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费用的控制, 在间接的成本管理上缺少必要的合理管理手段, 侧重点不够。主要用于与机器工时或直接人工工时为基础的分配, 根据传统企业的成本信息进行分析、控制、考核与评价。

因此, 传统的方法也有它的缺点, 而且是非常有限的, 它主要用于产品品种少以及间接成本小的状况下, 企业的间接费用的水平几乎是一样的。所以, 传统的制造成本的研究成本方法也是非常有限的, 在生产和技术的高成本方面也是很复杂, 因为其生产量小, 技术相对复杂及产品成本低, 就会导致成本信息严重失真。

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主要目的是要企业实现客户价值、增加企业利润, 在新的集中管理的基础下, 用以识别和进行作业成本计量, 最终计算出产品的成本。作业要深入到企业的管理水平以及跟踪和动态数据反映上, 详尽细致的进行成本分析, 包括原因分析、工作分析, 不仅有助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有用的信息, 还可以有效地执行必要的操作, 实现价值创造, 实现降低成本, 才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 成本管理可以划分为主要的两个方面:一是作业成本的计算 (分配) 过程, 即所谓的成本分配观;二是作业的控制过程和操作过程, 针对其的所谓概念, 包括工作分析的原因, 才能做出识别工作和工作评价。

二、作业成本管理与传统成本管理的区别

传统的管理模式主要侧重的是企业的生产, 立足的基点是生产, 主要是一种“生产导向型”的成本管理, 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产品, 重点是如何减少企业的产品成本, 不涉及到企业的作业管理。但是现实方面的经济管理主要是要求成本管理的目标, 不再是仅仅限制在控制价值方面, 不仅仅是靠牺牲这种低层次的成本来换取。本文在成本管理上主要看重的是对客户的满意程度上, 注重社会福利最大化, 所以企业的作业成本管里的事项不仅仅是企业的产品, 更要包括企业的售后产品, 还包括作业。因此, 作业成本管理是以“工作”为核心和出发点, 成本管理主要集中在每个操作和成本资源上, 然后进行实证分析, 保持经济和技术之间的一致性, 才能不断地探索和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 合理优化的配置有限的资源, 最终实现持续降低成本的目标。

传统的管理主要注重的是经营管理, 以及在实际过程中发生的成本, 即制造成本管理仅仅是对直接关系的费用进行有效的管理, 比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等。用于管理和生产的支出仅仅当作间接费用进行管理, 产品的成本仅仅按照经济的用途来设置有关的成本项目, 在此基础上发展好企业的非增值成本。但相对于现代企业成本管理, 作业成本管理、产品成本主要是全面成本管理, 强调费用的合法性与合理性, 不管是否与生产、经营有关, 还是要注重效益以及与产品的关联性。

三、作业成本管理实施的现实意义

现代企业的作业成本管理侧重的重点主要是以作业为核心, 以作业的成本管理为起点, 与企业的商品或劳务以及与企业的传统的成本管理来讲, 现代企业作业成本管理是一种深层次的变革, 不仅仅是传统的, 而且也是企业发展一种质的飞跃。

(一) 作业成本管理能够提高商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传统的成本管理模式仅仅关注的是商品投产以及生产过程中的成本管理, 往往忽视了对其的商品设计与开发, 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 这极大地限制了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很难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限制了企业的商品市场竞争的能力。它还特别的注重商品设计、研究、开发和最后质量的成本管理, 坚持按照技术和经济相适应的原则, 进行科学地、合理地配置相对有限的企业资源, 在此基础上进行商品的设计和改造, 进行工艺设计和管理, 创造企业的合理价值链, 目的是不断地提高企业的商品价值, 从而实现商品在现代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不断地更新和改进完善产品和生产工艺的设计, 目的是大大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 ABCM有利于加强成本控制。

我国80年代的企业发展, 市场的竞争愈来愈白热化。为了不断地适应好这种变化, 不断满足企业的变化要求, 企业的商品必须采用各种方式进行推销, 例如传统的管理主要采用品种样式多、个性化以及小批量的生产经营模式。但是此模式很难适应好新的形势、不能够完全的稳定和适应不断变化的生产经营环境。现阶段企业的作业成本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作业成本管理, 应极大地调动企业的管理人员的成本意识。同时, 坚持设置成本控制责任中心, 充分发挥企业员工的创造性、积极性与合作精神, 从而有效地加强成本控制。

作业成本管理能够加强对成本的控制。80年代是竞争的高度激烈的时代, 企业采用的模式不能适应变化不断并且生产也不是很稳定的生产经营方式。现代企业的成本管理主要是管理人员的成本管理意识的提高, 主要是提高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增强企业的管理合作意识, 对企业成本实行有效的控制。

(三) ABCM能更好地适应新经济技术环境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企业资本国际化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我国科技的进步有了迅猛的发展, 市场变化灵活多样, 市场需求多样化和个性化, 现代企业的生产过程主要是运用好信息化和自动化, 多样化和复杂化是当前的总趋势。

现代企业作业成本管理能够更好的适应经济和技术方面的全面发展, 可以推进科学技术的信息化进程, 加快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国际化进程, 呈现出飞速发展的态势, 生产出的产品呈现出多样化及个性化。逐步的向市场多样化和信息自动化方向转变, 生产工艺和制造系统方面呈现出日益复杂和多样化, 因此传统的产品必将无法适应当前的经济技术环境和生产经营模式, 导致产品的成本不真实, 将影响到企业的经营决策。

例如, 制造企业的成本管理模式对现代作业成本管理模式的运用, 对间接成本进行合理的分配, 采用新的方法, 才能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的弊端, 如单一的分配标准。采用新的方法进行成本分摊, 分摊间接成本, 才能确保真实可靠的成本计算结果, 还能够继续完善成本管理环境, 拓展成本管理的控制范围。

四、总结

企业没有对传统的成本管理给予足够的重视, 并且未在企业成本控制供应商和零售商的现代成本管理中, 给予足够的重视, 因此要不断地创新管理理念, 通过对外部价值链进行分析, 了解并提高质量管理和提高顾客的价值, 以此为目标和保障。坚持以人为本, 以使在企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促进现代作业成本管理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守信.会计核算由传统成本向战略成本转变意义深远[J].蔡会计研究, 2010.

[2]刘有云.试战略成本管理的必要性和途径简析[J].中国总会计师, 2010.

8.传统建筑材料与现代建筑材料特性对比分析 篇八

关键词 :现代建筑装饰;研究分析;传统文化;工作现状

在当前的时代发展趋势影响之下,现代建筑装饰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改进,需要注意的是在当前现代建筑装饰之中传统文化的应用范围变得更加广泛,而从另外一个角度进行分析,将现代建筑装饰与传统文化进行结合,可以形成一个全新的风格和全新的系统,很好的将我国传统的伦理观念、人文思想意识以及风格建筑的特征等进行全面的结合,以更好地满足现代建筑装饰不断向前发展的思想理念,更好地传达一种新的建筑思想。在今后不仅应当加强对现代建筑装饰基本发展情况的分析,同时还应当加强对传统文化应用的深入研究,以真正意义上为我国相关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奠定坚实基础。

一、现代建筑装饰中传统文化的特征分析

明确现代建筑装饰之中相关文化的基本表现形式和表现特征,对于后续相关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着重大的意义,所以在实践当中还应当重点加强对此环节相关内容的深入分析。

墙壁:墙壁大都采用建筑材料原色,木料一般上漆并绘丹青彩画来装饰。梁柱的上半边多用青绿色调,下半部则以红色为主。天棚:多用藻井天棚,一般建在屋顶的中心部位,口径较大,层次很多,结构复杂。历来的藻井结构多采用抹角,交叉叠木的做法,含有以水克火,预防火灾之义。藻井是中国建筑特有的形式,其做法和彩绘,集中代表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和精髓。柱子:常雕有各种动物纹样,颜色一般用朱红色。 在当前社会的发展背景之下,建筑装饰是其中的关键性工作项目,为了更好地实现建筑装饰项目和相关施工建设的发展,还应当加强对建筑装饰的重视程度,在实践当中不仅应当对建筑装饰当中的特征以及建筑设计的思想等进行分析,同时还应当明确建筑装饰的工作要点和难点,重点研究建筑设计和建筑装饰之间存在的关系,为今后更好地发展现代化建筑设计项目奠定坚实的基础条件。在实践的工作当中还应当加强对相互促进以及相互融合等关系的细致分析,加强建筑装饰之中传统文化的渗透,重点加强对项目的拓展和实施,确保建筑装饰传统文化思想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

二、现代建筑装饰中的传统人文意识体现

人文意识在古代中国,集中表现为重道德、助人伦和敦教化。传统装饰装修充分体现了这种意识。未央宫承明殿绘制的《纳谏图》,意在敦促皇帝听取臣民的意见;麒麟阁绘制的霍光、苏武等人肖像,意在追怀功勋卓著的大臣;郡府厅堂壁画,有历任官员画像,注其清浊进退,以资借鉴;学堂壁画有孔子的七十二弟子,意在为学子树立学习的榜样。所谓的传统人文意识体现指的是建筑装饰设计当中的一种特殊的意识文化形态,是当前建筑设计表现的一种相当关键的形式。在当前的建筑装饰当中,传统人文意识是一个相当关键的组成部分,在大部分建筑装饰当中主要是通过人文意识的形式,来传达自身观点和思想的。需要注意的是,作为当前建筑装饰当中的核心组成部分,传统人文意识作为一种关键性的组成元素,在实践的设计当中不仅需要很好地对建筑装饰的氛围进行烘托和表达,同时还应当很好地展现出建筑装饰的设计原则以及主题,这一点相当关键。所以建筑装饰的设计质量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整个传统人文意识体现的高低,对整个建筑装饰内在的文化内涵的展现也有着重大的意义。传统人文意识的展现应当是一个艺术性的表达,其涉及到的层面较为广泛。对于广大设计者来讲,一方面应当增强自身对于建筑装饰设计概念和思想理念的理解,同时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以及发扬等进行集中性的分析,另一方面还应当增强建筑装饰设计效果以及文化背景的表现效果分析,对整个建筑装饰内在的视觉文化内涵的展现也有着重大的意义。为现代化的建筑设计工作不断向前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以更好地展现出最佳的建筑装饰传统文化表达效果。

三、现代建筑装饰中传统文化的应用以及继承

根据上文针对当前现代建筑装饰的基本现状和传统文化思想的展现等进行的综合性分析,可以明确今后工作改革的方向和改进的原则。下文将针对现代建筑装饰中传统文化的应用和人文思想的体现原则等进行分析,旨在更好地实现现代建筑装饰质量的提升。

(一)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

通过现代家庭建筑装饰的人性化设计,增强住宅的使用功能,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体现现代生活的基本需要。家庭建筑装饰是凝固的,又是有生命的,蕴含着浓厚的人文思想,作为最具包容性的文化元素,建筑装饰要体现传统与时代精神结合的审美文化、养生文化、地域文化。在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为了更好地展现出传统文化的特征,还应当很好地结合当前的时代发展潮流,更好加入更多的审美元素,以使得整个传统文化设计的效果和效益大大增强。在实践的现代建筑装饰设计过程当中,应当结合当前居住者的喜好以及需求,结合当前时代发展的基本趋势和主要的潮流现状,设计出一种独特的风格,同时还应当结合不同的艺术风格以及不同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达到最佳的视觉表现效果,更好促进整个现代建筑装饰设计质量和效益的提升。

(二)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以及人文关怀原则

在人口老龄化与家庭核心化过程中,需要对老人、儿童等给予更多的关注,创造有利于沟通、融合的居住交往空间和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创造有利于儿童茁壮成长的优美环境。大力发展并且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以及人文关怀原则,是当前现代建筑装饰建设的主要方向。在实践当中不仅应当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等作为核心的设计观念,同时还应当对设计过程当中的重难点进行细致的分析,以更好地实现设计理念的增强和完善。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当前是一个能源消耗大国,所以在当前的发展趋势之下不断的提升现代建筑装饰设计水准,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意义重大。随着当前相关设计思想不断深入人心,在实践当中更需要通过切实的手段和完善的方式,使得现代化建筑设计手段和技术更加丰富和完善,更好地实现和谐的发展,真正意义上促进现代建筑装饰设计水准的增强。

(三)现代建筑装饰中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在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之中应当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之间的联系。在设计之中应当注重居住者自身的生理以及心理倾向,使得空间设计可以表现出大度、宽松、体贴以及惬意,使得居住者可以得到最佳的享受和最为亲切的环境。在实践现代建筑装饰设计当中还应当大力进行设计理念和设计规划的创新,以我国传统文化当中与自然和谐共处以及天人合一的思想为指导,以此为基础增强选址地点的科学性和空间组织的协调性,营造出良好的居住环境。需要注意的是在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之中,思想内涵以及传统文化的体现应当是核心环节,所以,应当注重对现代建筑装饰设计思想和相关设计灵感的提高,应当注重对现代建筑装饰设计核心理念的展现,同时对设计的基本宗旨和指导性原则等进行集中性的分析。从本质上分析传统文化的应用以及继承展现应当是整个建筑装饰设计的主导环节,应当逐步形成完善运用的能力,这是当前建筑装饰设计过程中的核心原则,应当加以明确的把握。

最后还应当把控现代建筑装饰设计的尺度以及邻里关系,将传统文化之中亲密的交往空间融入设计之中,同时还需要注重地方特色的体现,注重建筑形象的装饰效果,结合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应用,营造出丰富多彩的居住空间和居住环境。所以在现代建筑装饰中应当不仅仅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和继承,同时还应当在此基础之上不断寻求发展的源头和核心理念,注重对整个传统文化的创新和继承过程的积累和整合,并且注重设计灵感的表现能力,旨在以此为基础更好地实现现代建筑装饰水准和最终效益的持续改进。这一点相当关键。

四、结语

总的来讲,加强现代建筑装饰传统文化的应用分析意义重大,正如上文所分析到的,在当前的时代发展趋势影响之下,现代建筑装饰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改进,需要注意的是在当前现代建筑装饰之中传统文化的应用范围变得更加广泛。综上所述,通过对当前现代建筑装饰基本现状以及传统文化的应用现状等进行综合性的分析,从实际的角度着手对今后相关设计工作的改革方向和改进的原则理念等进行综合性的研究,旨在以此为基础真正意义上实现设计工作的改革与发展,更好地为我国不断改良的新局面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启雷.从传统走向创新[J].浙江工艺美术,2005,(03):15-19.

[2]肖平西.建筑中的装饰艺术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17-21.

[3]阮仪三,顾晓伟.对于我国历史街区保护实践模式的剖析[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5):1-6.

[4]沈文中.传统书法艺术与现代装潢设计[J].装饰,2004,(08):23.

作者简介:

9.传统建筑材料与现代建筑材料特性对比分析 篇九

2、报丧。死老咽气后,家人应尽快向亲友发出报丧贴,或登门通报死讯,对远方的亲友,要告诉其开吊下葬的日期。报丧的孝子要穿孝服,戴孝帽,到了别人家,不能进门,有人来迎接时,无论长幼,都要叩首。

3、入殓。死者入棺前,要为之整容,如剃头、刮脸、换擦洗身、穿寿衣等,然后再以白绸(有的地方 也用纸钱)掩面。民俗以为,不能给死老穿皮衣皮裤,否则死者会转世为兽;为死者穿衣时,不要将眼泪滴到死者身上,否则以后做梦就见不到死者。有的地方要求为死老配木梳一把,镜子一面。

4、守铺。死老家人在老人死后到正式放入棺材期间,要昼夜轮流守护在死老铺侧,以示服孝,叫做“ 守铺”。死者入棺之后,家人守护、睡卧在棺旁,叫“守灵”,也叫“困棺材”。

5、搁棺。因为要选择吉日吉地安葬死者,因此,可能要停枢在家,称为“搁棺”或“停棺”。“搁棺 ”的风俗,在古代常见,一般要搁七天,有的甚至搁棺十几天,几个月,现今则不常见,即 使搁棺,时间也不长。

6、居丧。居丧是指死者家人后辈自死者断气时起服丧。男子不穿华丽的衣服,穿草鞋(现在已不常见);妇女则要脱去身上的装饰品,脱下彩色衣服。男女各依其与死者关系的远近,穿孝服,戴 教帽。孝子在居丧期间(一般为一月或百日)不能理发,不能同房,不能会晤亲友、参加宴会、进寺庙等。尤其是在安葬之前,这些习俗必须严守,否则不吉。

7、吊唁。吊唁是丧葬礼俗中比较重要的内容,吊唁的方式因各地风俗不同而有区别。吊唁时,与死者 关系的远近不同,吊唁的礼数,方式也不同。死者子女在接到讯息以后,首先要哭悼,然后问明死因,尽一切努力尽快上路奔丧。临到家 时,要“望乡而哭”,出嫁的女儿,有的甚至一路哭来。到家后,先要在灵前跪叩,哭悼,直到有人安慰才停止。亲朋友邻,虽不致于和孝子一样悲痛,但也要尽量表现得比较哀痛 一些。

8、接三。接三也叫“迎三”、“送三”。民俗认为,人死了三天,他的灵魂要正式去阴曹地府,或者 被神、佛或神、佛的使者迎接去了。并不是每一个人死后都能进入天堂,但若在死者去世三 天灵魂离去的时候,为他请僧众念经礼忏或者放焰口救度恶鬼,就能使死者赎罪积德,进入 天堂。相对于神来说,是迎接死者的灵魂进入天堂;相对于死者亲友,是送别死者的灵魂进 入天堂。因此,这个仪式叫“迎三”,也叫“送三”。

9、出殡。出殡又叫“出山”,出殡要先请阴阳先生选择吉日吉时,叫做“开殃榜”。出殡之前,先要 辞灵。先装“馅食罐”,把最后一次祭奠的饭食装在瓷罐里,出殡时,由大媳妇抱着,最后 埋在棺材前头。然后是“扫材”,即把棺材头抬起,孝子放些铜钱在棺下,然后用新笤帚、簸箕扫棺盖上的浮土,倒在炕席底下,取“捎财起官”的意思。

10.落葬。到达墓地后,再次整理墓坑,把随葬的馅食罐、长明灯放在墓坑壁上龛内,扫去脚印,然后 将棺木徐徐放下,由阴阳先生用罗盘仪矫正方向,由丧主铲土掩棺,并堆土成坟堆。

11.居丧。在亲人去世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必须要在生活的许多方面进行节制,以表示对亲人的哀悼和 思念。这就是居丧。居丧之礼节,对于孝子要求更严。在古时候,孝子要居丧三年。为什么 是三年呢?因为按惯例,小孩子在出生以后三年不离母亲的怀抱,因此,父母死后,孝子应 服丧三年,以示回报。

现代追悼会的仪式大致为:

①在会场门口迎候亲友和来宾,并发给白花功黑纱。迎候者一般为丧家委托的亲友。

②宣布追悼会开始,奏哀乐。

③宣读悼词。

④来宾致衰辞或发言,宣读唁电、唁函。

⑤众人绕遗体一周,向遗体告别。

⑥慰问逝者亲属。

⑦追悼会结束。

吊唁者要注意自己的穿着和谈吐,不可穿红戴绿,浓妆艳抹,不可三五成群,窃窃私语,不 可漫不经心,东张西望,行礼时动作要真挚自然。

10.传统建筑材料与现代建筑材料特性对比分析 篇十

摘要:古建筑彩绘历史悠久,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是中国建筑艺术史上的一朵瑰丽的奇葩。它代表着中国的一种古老的装饰艺术,也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彩绘种类样式繁多,图案纹饰兼具寓意性、可观性、实用性、形象性。

关键词:建筑彩绘;装饰艺术;传承;发展

一、中国传统建筑彩绘的基本概念

建筑彩绘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的岩画,早期人类的艺术创作是来自于岩壁、洞窟上。中国传统建筑彩绘代表着中国建筑上一种独特的装饰艺术,它饱含年代感,给人类艺术史上带来了无法超越的贡献。它兼具实用性与美观性,以及内在的形式感染力。建筑彩绘通过油漆与彩画工艺保护了木建筑,延长了其寿命,避免了风吹、雨淋、日晒造成的损害,而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的具象彩绘,充分体现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人们的审美取向和意识倾向。

二、传统建筑彩绘的分类

中国传统建筑彩绘的色彩十分鲜艳,图案也是丰富多彩的,在不同部位有不同的图案。画题内容也极为丰富,建筑彩绘是有规制的,从唐时期的敦煌遗迹和宋代的“营造法式”,我们可以了解到宋明清时期彩画的不同发展、不同规制。宋代彩画花纹较精致,热烈繁密;明代彩画以青绿色为主,花纹比较大方规整,显得宁静素雅;清代彩画是我国建筑彩画的鼎盛时期,现存的实物遗留建筑彩画基本上都是清式风格,理论比较系统全面。

清代官式建筑彩画从图案题材和纹饰的主体框架构图归纳为三大类:和玺、旋子、苏式类。

(一)和玺彩画

清代最为高级的彩画,最金碧辉煌、庄重大方。仅装饰级别较高的建筑,如紫禁城中的宫殿,京城皇家庙,坛庙的主殿、堂等。主要装饰龙凤、祥云瑞草等图案,均采用沥粉贴金的方法制作,彩画效果庄重大方,金碧辉煌。它包括了金龙和玺、龙凤和玺、金凤和玺、龙草和玺、草凤和玺等多种,均是根据所绘制的彩画内容而定。其特点表现在构图格式和金碧辉煌的程度和图案的内容上。其中,金龙和玺彩画是各种和玺彩画之中等级最高的一种,因为在枋心等主要部位填充了各种姿态的龙的图案,一般只能在皇宫这样级别的地方才能看到,普通的住宅建筑是看不到如此高级的彩画装饰的。

(二)旋子彩画

为传统花纹图案,规则性较强,多用旋花而名之。是常用的另一种殿式彩绘,但图案特点与和玺彩绘有很大差别,一般用于官衙、城楼、庙宇和主殿堂门的附属建筑和配殿上。可以分为很多等级,由非常华丽复杂的效果到非常简单素雅的都有。在明代的官式彩画中比较常见,图案日趋完美,既素雅又华丽。其特点主要体现在找头上,花纹样式为带旋涡状的层层圆圈组成的几何图案,各层之间又有很多花瓣,称之为旋子、旋花。根据每层花瓣的大小不同,被分为“一路瓣”、“二路瓣”、“三路瓣”。每个旋子花的中间有花心,叫做旋眼。

它是用饱满圆润、流畅柔韧的各色线条缠绕而成,给我们一种瑰丽奇巧、眩目迷幻的感觉。相比和玺、苏式彩绘的形成时间,旋子彩绘是最早出现的,它是中国汉代建筑装饰史上历时最长,使用范围最广的彩绘种类,一般用于官衙、城楼、庙宇等建筑。

(三)苏式彩画

源于清乾隆时期,从江南一带的私家住宅与园林传至京城皇家园林的一种绘画形式,因苏式彩画小巧别致,清秀淡雅,北京园林造景常以此借鉴。苏式彩画用途广泛,常用于园林景观中的小型建筑,如亭、廊、轩、榭以及四合院住宅、垂花门的额枋上等建筑。因为苏式彩绘具有风趣性,因此,雄伟庄严的宫殿建筑很少使用。苏式彩绘的画题多寓意性,不论是绘画还是图案,都非常吉祥、喜庆,目前大部分彩绘仍保留这种特色。

三、彩绘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随着人们精神文化内涵的提高,审美需求的扩大,对中国传统建筑装饰文化越来越重视和关注。如今,彩绘这项古老的装饰艺术不再局限于对古建筑的维修、复原,仿古再建上,而是应用到现代室内设计中,发挥其迷人光彩。将带有传奇色彩的抽象图案彩绘与现代建筑装饰重组在一起,延续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永恒之美。

在北京的很多大型建筑场所也不乏彩画的影子,如人民大会堂、北京火车站、首都机场、北京饭店、北京展览馆等,把彩画运用到天花和藻井上,运用源远流长的彩绘沥粉贴金工艺,营造了一个全新的视觉感受。以首都机场专机楼为例,将彩绘贴金、汉龙雕刻、景泰蓝珐琅这些具有中国美学底蕴的传统空间营造元素运用到专机楼内,使空气中洋溢着一股浓郁的中国文化气息。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天花是用来掩盖屋顶的梁架而设置的吊顶。专机楼内的吸睛之处便是大厅的屋顶彩绘,主灯旁边有四幅对称呼应的彩绘贴金图案,散发出闪耀的金黄色灯光。它除了采用了彩绘贴金工艺,还运用了沥粉贴金、平贴金等工艺。然而,最复杂的工艺当属沥粉贴金,它是汉族建筑彩画工艺之一,沥粉是汉族传统工艺制作的一个花色样式。首先,要安装完成天花板,再喷绘造型,丰富室内顶部的空间,最后创造出华丽而富有立体感的图案。

四、传承与发展传统建筑彩绘

中国传统建筑彩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作为一种形象的装饰艺术,与油漆色彩的完美结合,对中国木构架建筑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具有非常宝贵的历史价值。古建上装饰的色彩斑斓的彩绘艺术,激发了人们更高的审美需求,应将古老的彩画艺术结合新型材质运用到更多的现代室内空间中去。事物的发展必然要依靠创新,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应结合现代社会审美需求,开发利用它的市场价值,使其具备社会竞争力,将传统彩绘工艺继承下去。

古代的木构结构建筑约束了彩绘图案的扩展性,古代的封建等级制度制止了色彩的丰富性,古代的封闭思想扼杀了图案的创新性。因此,我们应该让传统建筑彩绘赋予到现代有生命力的物体上,比如墙绘,两者都是相辅相成的,都是由一些具备一定绘画功底的艺匠们来完成,只是两者题材不同,表现方式、色彩等不同。也可以把彩绘形式延伸到工业设计上,如产品包装,家具设计等。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一些优秀的古建筑彩绘纹样,认真研究这些纹样的来源,重视其文化内涵的研究,这样我们才能从本质上掌握住它,才能更好地继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边精一.中国古建筑油漆彩画[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13.

[2]庄裕光,胡石.中国古代建筑装饰[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3]庄裕光.屋宇霓裳:中国古代建筑装饰图说[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11.减隔震建筑物动力特性对比研究 篇十一

在建筑物中设置一层由隔震支座组成的隔震层后将整个建筑物变成隔震建筑,是目前提高房屋抗震性能最有效的方法。隔震技术能有效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作用,在某种建筑物的设计过程中会碰到在风荷载或是地震作用下建筑物的楼层位移过大或是层间位移过大,从而不满足建筑物的使用要求,也不满足建筑物的适用性。为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在不满足位移要求的建筑物中加入阻尼器,加入阻尼器的减震建筑物能有效耗散地震能量,更重要的是能减少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位移响应,从而使其满足建筑物的使用要求和提高建筑物的适用性。了解建筑物的自振特性是对建筑物进行动力分析的重要前提,动力特性的分析也是校正所建模型正确与否的重要依据。

摩擦摆最早是由Zayas提出的一种隔震系统[1],通过两个曲面的摩擦滑动来实现支座的正常功能,利用钟摆机理延长结构的自振周期,同时通过摆动过程中的摩擦耗能以及势能做功,减少地震力的作用。摩擦摆支座是一种性能更加优良的隔震装置[2],具有承载能力高、位移能力大、耐久性强、可自动复位等优点,并可以通过改变滑道半径调整隔震周期[3,4]。

本文将在SAP2000有限元软件中建立抗震结构、隔震结构和减震结构有限元分析模型,对这三个分析模型的自振周期和振型特性进行对比研究。

1 工程概况

某框架结构为纵向六跨,跨度均为7.5 m,横向四跨,跨度均为5.9 m,首层高5.9 m,其余层层高均为4.5 m,总高为23.9 m的5层建筑物,楼盖为井字梁楼板,1~3层柱截面均为700 mm×800 mm,4、5层柱截面均为700 mm×700 mm。该建筑物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为二级,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0 g,乙类建筑,基本风压为0.55 kN/m2,采用桩基础。该工程采用了摩擦摆支座与液压阻尼器。

2 计算模型及分析方法

本文采用有限元程序SAP2000建立有限元模型进行空间地震反应分析,模型中梁柱均采用空间梁单元模拟。地基及基础对结构的作用根据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以下简称《抗震规范》)的规定简化成平动及转动弹簧施加于承台底,即是不考虑桩土效应、基底固结。

2.1 地震波选取

结构的地震响应同时取决于结构本身的动力特性以及输入地震波的特性,因此选择合理的地震波是进行动力时程分析的基础。我国《抗震规范》规定,应分别选择两条与设计反应谱相容的地震波,并通过设计反应谱拟合一条人工波,对隔震建筑物进行非线性时程分析。本文选取了以该框架结构的设计反应谱相容的EI Centro波和阪神波,并根据规范要求拟合了以设计反应谱相近的人工波。

2.2 抗震建筑物计算模型

根据工程概况以及选取的地震波,在SAP2000有限元软件中建立抗震结构的计算模型,模型中梁柱均采用空间梁单元模拟。地基及基础对结构的作用根据《抗震规范》的规定简化成平动及转动弹簧施加于承台底,即不考虑桩土效应、基底固结。地震波按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0g,乙类建筑,基本风压为0.55 kN/m2进行设置。

2.3 隔震建筑物计算模型

在抗震建筑物计算模型的基础上,将在基础以主体结构之间设置一层隔震层,隔震层使用的隔震支座为摩擦摆支座。SAP2000软件中有专门的摩擦摆隔震单元,可选用LINK单元中的Friction Isoltion单元来模拟摩擦摆支座,摩擦摆支座的初始刚度、等效线性刚度、摩擦因数等参数可按照所选用的摩擦摆尺寸进行计算输入。摩擦摆隔震支座竖向设计承载力为3 000 kN,摩擦摆支座的摩擦摆支座曲面半径取为1.0 m,摩擦系数取为0.03。计算模型的正立面图和侧立面图如图1所示。

2.4 减震建筑物计算模型

在抗震建筑物计算模型的基础上,将在建筑物的正立面和侧立面按照一定的规律布置阻尼器。SAP2000有限元软件中有专门的阻尼器连接单元,可选用LINK单元中的Damper单元来模拟阻尼器,本工程中采用的是粘滞阻尼器,工程中阻尼器的类型为ZNQ1最大阻尼力为800 kN,最大行程为70 mm。计算模型的正立面图和侧立面图如图2所示。

3 动力特性研究

将上述建好的三个SAP2000有限元分析模型进行模态分析,重点分析计算模型的自振周期和振型特性。

3.1 结构自振周期

了解建筑物的自振特性是对建筑物进行动力分析的重要前提,对抗震建筑物、隔震建筑物和减震建筑物进行模态分析,三种计算模型的前十阶自振周期如表1所示。

从表1可知,从前三阶建筑物的自振周期来看隔震建筑物的自振周期最长,其次是减震建筑物,最短的是抗震建筑物,也就是说,抗震建筑物的刚度最大,其次是减震建筑物,隔震建筑物的刚度最小,换句话说,隔震建筑物是最柔性的建筑物。

s

抗震建筑物与建筑物的自振周期相比,在建筑物中加入了隔震层后,使建筑物的自振周期变大,变大的幅度接近一半;抗震建筑物与建筑物的自振周期相比,在前三阶自振周期中,抗震建筑物和隔震建筑物的自振周期非常接近,且减震建筑物的自振周期略大于抗震建筑物。从第四阶自振周期开始减震建筑物的自振周期的值比抗震建筑物的自振周期的值大很多;减震建筑物的自振周期随着阶数的增大,自振周期的值变化缓慢,从第一阶的0.550 1 s到第十阶的0.351 3 s。而且自振周期从第四阶到第十阶的自振周期值相近,变化不大;抗震建筑物和隔震建筑物的自振周期的值从第一阶到第十阶变化很大。

3.2 结构振型特性

了解建筑物的自振特性是对建筑物进行动力分析的重要前提,对抗震建筑物、隔震建筑物和减震建筑物进行模态分析,三种计算模型的前三阶振型特性如图3所示。

抗震建筑物、隔震建筑物和减震建筑物的前三阶振型特性一样,第一阶振型为横向的平动,第二阶振型为纵向的平动,第三阶振型为扭转。

抗震建筑物与隔震建筑物第四至第十阶振型特性的描述如表2所示。从表2可知,抗震建筑物与隔震建筑物从第四阶到第十阶的振型描述是一样的。

4 结论

1)抗震建筑物与建筑物的自振周期相比,在建筑物中加入了隔震层后,使建筑物的自振周期变大,变大的幅度接近一半。

2)抗震建筑物与建筑物的自振周期相比,在前三阶自振周期中,抗震建筑物和隔震建筑物的自振周期非常接近,且减震建筑物的自振周期略大于抗震建筑物。从第四阶自振周期开始减震建筑物的自振周期的值比抗震建筑物的自振周期的值大很多。

3)减震建筑物的自振周期随着阶数的增大,自振周期的值变化缓慢,从第一阶的0.550 1 s到第十阶的0.351 3s。而且自振周期从第四阶到第十阶的自振周期值相近,变化不大。抗震建筑物和隔震建筑物的自振周期的值从第一阶到第十阶变化很大。

4)抗震建筑物、隔震建筑物和减震建筑物的前三阶振型特性一样,第一阶振型为横向的平动,第二阶振型为纵向的平动,第三阶振型为扭转。

摘要:以某实际的框架建筑结构为工程背景,以该框架建筑结构为基础,分别设计成隔震建筑物和加阻尼器后的减震建筑物,对抗震建筑物、隔震建筑物以及加阻尼器后的减震建筑物进行动力特性研究。本文使用SAP2000有限元软件建立该实际工程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同时以建好的该实际工程的有限元模型为基础,分别建立加摩擦摆支座的隔震建筑物和在建筑物加阻尼器的减震建筑物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对三个模型的自振周期和振型图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自振周期和振型图的变化以及相应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从抗震结构到隔震结构自振周期变长,从减震结构到抗震结构自振周期变短,三个模型的振型图相近。

关键词:框架结构,隔震,减震,摩擦摆支座,阻尼器,自振周期,振型图

参考文献

[1][新西兰]R.I.Skinner W.H.Robinson G.H.Mc Verry.工程隔震概论[M].谢礼立,译.北京:地震出版社,1996.

[2]庄军生.桥梁减震、隔震支座和装置[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2.

[3]马良,陈永祁.银泰中心主塔楼采用粘滞阻尼器的消能减振设计[A].第五届全国结构减震控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

上一篇:2024三八妇女节最新搞笑短信下一篇:描写考试的日记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