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教学反思

2024-09-02

说教学反思(共8篇)

1.说教学反思 篇一

《说勤奋》教学反思

《说勤奋》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课文通过古今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读者: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还没有上这课时,我真担心学生没有兴趣学这篇课文,因为这样说理性很强的文章他们从没有接触过,该怎样调动他们学习这篇文章的积极性呢?于是上网寻找了相关资料,觉得可以在比较中学习这篇文章,于是就有了以下的教学思路。

因此,我在上课一开始就从“理想”入手,引出说勤奋。接着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作者向我们提出了什么观点?找出表达作者对勤奋观点的句子后让学生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疏通完这些后,我让学生寻找他们两个相同的地方与不同的地方,在交流司马光和童第周相同点时学生都说他们都获得了成功,都付出了努力。同时学生也找到了表示成功的句子,从句子中我让他们找司马光和童弟周成功的标志是什么?当然学生也很容易就找到了作者的观点,那就是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在找相同点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找不同点,于是学生告诉我他们一个是古代的,一个是现代,找有关句子弄明白一个是天资聪明,一个是起步晚,基础差。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突破课文的难点“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通过这样比较以后的学习,学生理解难点到这里便水道渠成了。最后初步体会文章前后呼应的写作方法后,在课文结束时让学生说说关于“勤奋”的名言和根据生活实际说说同学中勤奋学习的故事,拓展学生的知识。

不过由于本身素养问题,课堂教学中仍有遗憾:课堂上学生自读的时间多了,但是全班读的时间少了,课堂上“书声琅琅”的感觉不够;同时学到最后我让学生起来交流相关名人名言时,由于时间把握不好,在此没有很好的让学生去交流,只匆匆出示几句名言,让学生读,原先设定的教学环节没有能够很好的体现;课堂上还缺乏对学生进行语言理解方法的引导、表扬激励的方式少等等。

我想如果让我在上着一课,我课前会对收集资料,多备学生,在课堂中注重多引导学生感情读书,让学生在读中悟;同时还注意把握好教学环节的步骤,语言力争简练,提问题应更注重实效性;课堂上还注重多表扬学生等。

2.说教学反思 篇二

达成目标指向明确

达成目标由两个条件和三个具体目标组成。学生一看任务单就知道,可以通过观看“微课”和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规定的任务达成学习目标。三个达成目标分别属于“知”、“能”,以及“知、能”的拓展提升。

学习任务与达成目标配套

为了帮助学生达成目标,计利珍老师采用问题导向策略设计学习任务:1读对话,让学生发现提示语中“说”字出现很多,读起来枯燥乏味;2圈“说”的词语,发现为什么用这个词表示“说”的奥妙——根据人物说话的内容写出提示语中表示“说”的词语,使学习有了深度;3用量的规定让学生分别写出若干表示“说”的字、词,引导学生在经验基础上拓展词汇量;4根据案例写三句人物说的话,并在提示语中写出表示“说”的词语。这四个学习任务与达成目标紧密相关,学生初步掌握“说”的提示语的写作方法,为课堂教学方式创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四步法”助推课堂教学方式创新

计利珍老师设计一系列“闯关摘星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认知、发展思维、拓展能力。

第一步:检测自学。通过闯第一关“火眼金睛找找找”和第二关“最强大脑说说说”,检测课前自主学习质量,巩固认知,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就感。

第二步:进阶练习。现场创设情境对话,让学生在“提示语中不写‘说’”的第三关闯关游戏单上写出表示“说”的词语,增加考查难度。

“第三步:体验游戏、当堂作文”和“第四步:协作评改”,合起来即为协作创作。教师与学生玩起“撕名牌”游戏,生成一系列鲜活的对话,然后,“当场作文写写写”,使写作有真情实感。接着协作评改,推荐最佳作文参加全班作文展示。这两步活动,不仅训练了学生巩固新知,而且就地取材,随机创设情境,让学生学习之后立即运用于写作实践,培养了其团队合作精神,锻炼了其语言表达能力。

第五步:展示成果。通过小组协作推荐,展示三篇最佳作文。学生开展评价,很有内化知识、拓展能力之效。

值得一提的是,计利珍老师的五步活动既暗合渐次提升的“四步法”学习法门,又结合学科特点,创造性地加以运用,使学生扎实地掌握了知识与技能。

巧设情境,是课堂教学能否升华的关键

当学生掌握方法后,没有事实依据地“造”作文是没有意义的,也容易让学生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计利珍老师在这方面下了功夫。她把大众喜闻乐见的“撕名牌”电视节目移植到课堂,形成师生互动游戏,增强了趣味性,使学生在观看趣意盎然的游戏中,产生强烈的写作冲动,当场写下精彩纷呈的“不‘说’也是‘说’”的提示语,使作文鲜活地跃然纸上。

3.《说“木叶”》教学反思 篇三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作为“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在这一教学动态过程中,达成目标的方法有多种,但稍有教学实践经历的教师都会有这种体会,提问是课堂教学的最主要教学手段。提问作为一种主要的教学手段虽被广泛地运用于普通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当中,精心设计有效的提问进而提高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效率成为众多语文教师醉心的追求。笔者所授课的班级学生基础一般,分析问题、概括总结的能力较为薄弱,所以要比较好地阅读理解文本、达成本课的学习目标有一定的困难。为了能使学生充分阅读文本,通过大量引文理解作者本意,笔者选择了“以设置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组织教学”的教学方法。由导入开始顺着作者的思路设计一系列问题,让学生一直带着问题阅读,带着问题思考讨论,带着问题总结概括。并且问题的设计注意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的思维规律,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学生看到引文多就产生畏难情绪的心理压力,进而循着问题进行积极、主动甚至生动有效的学习,当一个个问题都依次顺利解决的时候,学生充分体验到了学习文艺性议论文的快乐,教学目标自然达成。无疑,这节课的提问设计是比较优化、有效的。

然而学生给出的反馈是,一是觉得没意思,二是觉得思路不清晰。关于第一个问题,笔者觉得没有必要进行过多的反思,笔者不能也不应该把每一节课都上的趣味横生,首先笔者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其次,语文课应该有它本身那种语文味,而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有语文味的敏感性,换句话说笔者不能为了迎合学生把课设计的没有语文味。第二个问题,笔者想主要还是出在整体感知的环节上,近年来因为教师对教材钻研地更深了,所以对整体感知这个环节就特别在意,觉得非常重要。首先如果没有这个环节,那么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将会是非常浮泛的,不管你加进去多少非文本的让学生感兴趣的东西都是失败的;其次,如果教师不深入研读文本,那么就谈不上上好这节课,尤其是整体感知这个环节。就这节课来说,笔者给了学生大约10分钟的时间让他们看书,接下来通过探寻“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再次回归到文本,但是这个环节总有些粗糙,粗糙在哪呢?一是给的时间少,二是问题问得不够吸引学生,等于说笔者只给学生两次阅读文本的机会。还有一个文本本身存在的问题,因为这篇课文引用的诗歌特别多,而且很多诗意不容易读懂,所以学生容易陷进弄懂这些诗歌意思的迷雾里,把重点放在读这些诗而不是弄懂作者所要分析的内容上;另外,有些词,比如“空阔”、“疏朗”、“感情饱满”、“绵密”这些中国艺术评论独有的词语,给学生理解文本加大了难度。

在笔者看来,一是应当给全文做个总结;二是应该仔细分析文中的一些诗句在用了“木叶”后到底好在哪。这样的话可能会不那么枯燥,学生接受起来会更容易些。

附《说“木叶”》简易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

过程与方法

结合诗歌“意象”“意境”品味诗歌语言暗示性。通过“意象”“意境”练习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祖国诗歌的博大精深,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ppt展示)大家一起读屏幕上的内容:魏晋风骨,盛唐气象,少年精神,布衣精神。

这四个词是写给一位老先生的挽联,是对他一生成就和做人的肯定,他就是这位面带笑容,和蔼可亲的学者林庚先生。林先生学问极高,人品极好,受到很多人的爱戴和支持。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林先生的文艺随笔《说“木叶”》。

(二)课内字词正音:

袅袅(    )    招徕(    )    皎皎(    )    灼灼(    )    柳恽(    )    寒砧(    )

征戍(    )    庾信(    )    涔阳(    )    言筌(    )    窸窣(    )     冉冉(    )

翩翩(    )    亭皋(    )    万应锭(    )

(三)课文脉络梳理:

浏览课文,圈画重点,找出每段大意:

1.自从屈原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2.“木叶”就是“树叶”,古代诗歌中有的用“树”,有的用“叶”,但用“树叶”十分少见。大量使用“木叶”,又由此创造出了“落木”。

3.“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

①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②说明“木”为什么有这个特征;

③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④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但在艺术形象上有很大差别。自从屈原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四)发现问题,研究讨论,解决问题:(师生互动)

1.文中“树”和“木”各有什么特点?能引发人怎样的联想?含有怎样的感情?

2.我国古代诗歌为什么很少用“树叶”而多用“木叶”?

3.“木叶”“落叶”和“黄叶”带给我们的感觉是否一样?

4.这篇文章实际上谈论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为什么却以“说‘木叶”作标题呢?

(五)完成表格,吃透文章:

(六)拓展活动:

1.展示校园风景图片,感受“木”“叶”“树”的区别,以及引发的不同感受。

2.引用宗白华的诗句:诗从何处寻?在细雨中,点岁落花声。

发现诗歌意境之美,细微之美,并做仿句练习。

4.说勤奋教学反思 篇四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勤奋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说勤奋教学反思 1

语文是一们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苏教版小语第七册《说勤奋》一课,以司马光和童第周两位人物的事例说明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并且告诫人们“只有一生勤奋”“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学习这篇课文,对指导学生自身的生活实践。培养学生“勤奋”的美好品质,有着积极的意义。

在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主动学习,自觉接受课文的观点,以受到深刻的教育。

一、感悟中铭记

在教学中,注意在教学生学习课文语言的同时,让学生记住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话,明白人生真谛,激发学习的原动力。

《说勤奋》的第一自然段中这样的一句话:“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让学生记住这句话,并付之实践,将会受益终生。在教学中,能用“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与书上的第三句话进行比较。通过比较让学生懂得,“勤奋”是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在学生理解之后,鼓励学生以“自勉”的形式进行摘记。可以说,每个学生都是用整颗心在书写。赞可夫曾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摘记自勉,以“我要记”、“我有用”代替了“要我抄”的任务,将一粒粒“成功的花种”播在学生的心田。

二、朗读中内化

《说勤奋》的第二、三自然段,讲的是司马光和童第周因“勤奋”而取得“成就”的事例。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将表现他们勤奋努力的词语或句子划出来,再读一读。然后启发学生:你觉得这些句子该怎么读?在读中,你又能体会到什么?学生从朗读中体会到,“司马光真用功呀!”“童第周真有志气!”等等学生深有感触,从心底里自然流露出对两位人物“勤奋”努力的佩服之情。

三、阅读中延伸

语文的外延与整个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让学生在课外搜集资料,阅读课外书,是拓展与延伸语文学习渠道的重要方面。学习了《说勤奋》这一课后,可以向学生推荐阅读“名人故事丛书”,让学生去读一读有关司马光、童第周的其它故事,让学生在感悟课文后,进入全方位的体味,从自我探索中实现教育的延续。

说勤奋教学反思 2

《说勤奋》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课文通过古今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读者: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还没有上这课时,我真担心学生没有兴趣学这篇课文,因为这样说理性很强的文章他们从没有接触过,该怎样调动他们学习这篇文章的积极性呢?于是上网寻找了相关资料,觉得可以在比较中学习这篇文章,于是就有了以下的教学思路。

上课一开始我让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找出表达作者对勤奋观点的句子,目的是让学生明确作者的主旨。疏通完这些后,我让学生寻找他们两个主人公相同的地方与不同的地方,在交流司马光和童第周相同点时学生都说他们都获得了成功,都付出了努力。同时学生也找到了表示成功的句子,从句子中我让他们找司马光和童弟周成功的标志是什么?当然学生也很容易就找到了作者的观点,那就是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在找相同点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找不同点,于是学生告诉我他们一个是古代的,一个是现代,找有关句子弄明白一个是天资聪明,一个是起步晚,基础差。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突破课文的难点“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通过这样比较以后的学习,学生理解难点到这里便水道渠成了。最后初步体会文章前后呼应的写作方法后,在课文结束时让学生说说关于“勤奋”的名言和根据生活实际说说同学中勤奋学习的故事,拓展学生的知识。

不过在课堂教学中,还是有一些地方做得不够的:首先是感觉课堂上某些过渡不够自然,语言不够精炼。其次是在交流相关“勤奋”的名人名言时,学生的积累太少。故在今后的课前预习方面要引导学生做得更全面一些,培养他们搜集资料、积累知识的能力。

说勤奋教学反思 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根据议论文的格式说一说勤奋的重要性。

3、能背诵课文。

4、能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与以往学习的记叙文所不同的文章——议论文。(教师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议论文与记叙文有什么不同吗?老师相信同学们打开课本后认真读一读就会明白的。

师:同学们,你们需要多少时间来读课文?(学生说3分钟、5分钟、10分钟,最后统一为10分钟)(这时对学生提出要求,一是读方面,通过练习朗读要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长句要会破句;二是生字方面,要做到四会,会读、会写、会默、会理解,待会老师要来默写。)

生:读课文。

(教师巡回检查,特别注意上官志浪、范文杰等)。

时间到,让学生停下。

师:10分钟时间已经到了,有多少同学愿意来读一读。(举手的人只有十几个)没关系,我们练习得不多,能读的人先来试一试好吗?

生:读课文。

(读完后学生评价)

生:我觉得崔玲刚才读的时候太紧张了,所以速度太快了,但是她读得很流利。

生:她刚才读的时候,最后一句话读得不是太好,她把句子读破了。

师:崔玲,你能否找一位同学和你比一比,看看你是不是比他读得好。

生:我找符莉莎。

生:读课文。

读完后齐声鼓掌。

师:从大家的掌声中,老师已经知道同学们都觉得符莉莎读得不错。那你们现在愿意跟着符莉莎一起来读一读课文吗?

生:愿意。(齐读课文)

师:不错,同学们课文读得都不错,下次要争取自己站起来朗读给全班同学听。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能否用一段完整的话来说一说勤奋为什么重要呢?

(只有两个人举手)

师;看来老师这处要求对于同学们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没关系。同学们,其实议论文有一定的写法:摆出观点——举例证明——深化观点。那么这篇文章什么地方是观点?是什么观点?具体事例是什么?什么地方又是深化观点?

(马上又多了五、六位同学)

师:有好几位同学已知道了,我们就先请他们来说一说。

生:学生按照议论文的写法复述课文。

(能大概地把课文复述出来了,但是太简单。)

师:你们对他刚才的回答满意吗?他刚才的回答是不是能充分说明老师提的问题?

(好几位学生提出来觉得太简单,特别是举例证明部分太简单。)

师:你们觉得应该怎么样说才好?事例部分能不能证明观点,也就是说明“勤奋的重要性”?老师先请一位同学来把事例部分复述一遍。

生:复述事例部分。(还不错)

师:你们觉得这位同学的事例部分复述得怎么样?能不能证明勤奋的重要性?

生:都认为这位学生事例部分复述得很详细,能证明勤奋的重要性。

师:那现在老师请一位同学来完整地说一说勤奋的重要性,行了吗?

(明显地比刚才又多了五六位)

生:再一次复述课文。

师:你自我感觉一下,你今天讲得怎么样?

质疑,爱你没商量:《普罗米修斯盗火》教学案例

师:读了课题的时候,我就发现我班很多同学举起了手。同学们围绕题目已经有了很多大大的问号,请大家把你的问号说出来,我们一起交流一下。

生1:普罗米修斯是一个人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2:普罗米修斯为什么要盗火?

生3:普罗米修斯又是如何盗火的?

生4:普罗米修斯盗到火了吗?他的结果怎样呢?

生5:火到外都有,普罗米修斯为什么要盗火呢?

生6:课文为什么叫《普罗米修斯盗火》?

生7:题目为什么不叫《普罗米修斯偷火》?

生8:普罗米修斯从哪里盗火?

……

[思考]:

面对学生提的这些问题,我把他细细地归纳了一下,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无法也无须解答的,如生6和生7的问题,对这两个问题我跳过去了。一类问题是课文的重点,但今天无法解决的,比如生1的问题。我也没有这样说:这个问题我们第二节课再解决。也许到了第二节课时,学生已经不再感兴趣,或者已经忘了。我是这样解答的,这个问题很有价值,为此老师还找了一本有关普罗米修斯的书,我相信你读了课文和这本书中的有关片段后,一定会对普罗米修斯有个深刻的了解。第三类问题是不是问题的问题。说它不是问题,是因为较大的一部分学生通过预习都已经知道答案,而因为基础不同,学习态度不一样,也有一部分同学对这些问题感到困难。比如生2、生3、生4、生5、生8的问题,我正好利用此问题组织学生读书。

师:这些问题班上已经有些同学能解答了,可是还有些同学不会,要想会很简单,现把课文读一读,我相信会的同学会更多的。自己把课文读一读,一边读一边思考这些问题。

生通读全文,师不停地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都读过了,对这些问题能解答了吗?请你把你能解决的问题说一下,并读一读帮你解决这个问题的段落。注意了,老师还要检查你书读的准不准呢?要不要把你准备读的段落再练一次。

生选择自己解决问题的一部分练读。

师:现在都已经准备充分了,大家有机会做一个文明、敏锐的听众了。

生结合问题读课文相应部分。

[思考]:

初读课文,学生一定要读透读准,一定要多读。这时候教师巧妙的引导就显得更加重要,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让学生带着不同的目的读,用不同的方式读,这样效果才会更好。在这环节的处理上,我借助于学生的质疑,鼓励学生帮同学解决问题,以寻找答案为借口,促动学生多读书,这时学生乐读,而且每次读都有明确的目的性,真正落实了让读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方式。

说勤奋教学反思 4

《说勤奋》这篇课文是一篇议论文,虽在说理,但不抽象。在本课教学中,我突出了两个比较和一个联系。对“司马光”和“童第周”两个例子的比较,完全由学生讨论概括。同学们概括出了他们之间的三点不同:所处年代不同,一古一今;学习基础不同,司马光从小天资聪颖而童第周却基础很差;获得成就不同,司马光是用17年的时间完成了史学巨著《资治通鉴》,童第周实施了青蛙卵剥离手术在生物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两点相同:他们都勤奋;彼此都取得了成功。然后再让学生讨论:在不同和相同之中,你们能发现什么?引导学生最终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勤奋让司马光和童第周都走向了成功。在此基础上,我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与生活,把自己和其他同学做比较,比较彼此间的异和同,让部分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付出上存在的不足。

这样的两个比较和一个联系,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的理解和认识,也让他们认识到了自身学习的不足,对他们今后能更加端正学习态度也很有帮助。

但课后背书的情况不是很理想,我让他们分自然来被背诵,主要是课文太长,课上没有充足的时间朗读,看来读书仍需加强。不过,现在的教学任务较重,这一情况有其客观原因,我今后要尽可能的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完成背诵任务。

说勤奋教学反思 5

《说勤奋》是本学期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篇首即摆明观点——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接着举了两个生动的例子来证实这个道理,结尾提出在当今社会中勤奋的必要性。学生刚经历过期中调研,成绩参差不齐,在这个时候学习这篇课文,很有现实意义。

我的教学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 读懂课文,练好朗读。围绕“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这句话在文中的两个事例中找到“鲜花”及“汗水和心血”的具体表现:

司马光——抓紧时间读书,历时19年编成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童第周——基础差而急起直追,成绩名列前茅,后来又完成高难度的青蛙卵剥离手术,轰动欧洲生物学界。

二、故事补充,深化认识。

其实,关于勤奋的故事,学生平时已积累了不少。学习此文,要唤起学生记忆中的相连信息。如谈“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的理解时,有同学谈起了科学家爱因斯坦小时侯交手工制作的故事,童话大王郑渊洁勤奋写作的事。学到司马光的“警枕”时,学生就自然想到了古人“悬梁刺骨”、“囊萤映雪”的典故,李白的“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也就更加明了。

三、联系实际,讨论探究。

明理的目的是能指导学生的言行,所以,联系实际展开讨论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学中,围绕以下几点引导学生共同探究:天资聪明的同学也许稍微认真一点就能取得好成绩,难道一定要勤奋吗?接受能力较差的同学如果非常勤奋,能赶上那些天资聪颖的同学吗?你认为怎样才是“勤奋”的表现呢?

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从实际出发,表明了自己的观点,说出了自己的理由,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一个人,无论基础怎样,也无论定下什么目标,只要你想取得成功,都离不开勤奋。讨论中,教师也要有意识的请天资聪颖的同学和接受能力较差的同学多谈谈,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自己,并认识到“唯有勤奋才能成功”的道理。

四、作文训练,内化积累。

在学习课文以后发动学生在身边找找勤奋的人和事,用作文的形式记录下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学习别人的做法,把课上所学的延伸到生活中去,使勤奋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向往。

说勤奋教学反思 6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说勤奋》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课文通过古今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读者: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在教学时,我抓住“勤奋”这条主线,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从对具体语言文字的感悟中去明理,从而提高学生对文字的感悟能力,也让他们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具体做法如下:

一、课前阅读 加深理解。

为了使文中童第周这个人物形象更为丰满,更有感染力,也为了拓宽学生的阅读面,课前我准备了《一定要争气》这篇文章让学生自读,体会童第周的精神,尤其是他的勤奋。通过这篇文章的阅读,学生很好地理解了课文中“毫不气馁”、“急起直追”等词语,童第周在路灯下苦读的情景深深地留在了学生的脑海里。而且,学生对于童第周对人民对社会所做出的贡献也有了了解,为理解课文结尾“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作好了铺垫。

二、教给方法 由扶到放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新时代人们对教育的要求开始转向追求个体的自由,“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重视学法指导,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需要,更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需要。为此我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让学生充分去感知语言材料,让学生自己去读书感悟、小组学习,研究语言文字,动笔做记号。我教学生用“读”“思”“议”“悟”的方法学习本课,仔细品味重点段、句、词,体会文中的情感。

由于课文并不难以理解,两个例子的结构也有所相似,所以在处理教材时,我采用由扶到放的方式,学习司马光的例子时引导多一些,童第周的例子则放手让学生自读,并结合课前补充的文章《一定要争气》来谈感受。为了让学生较好地进行自学,我有意识地教给了学生一些学习方法,比如通过找关键句子和词语来体会人物精神。这样一来,不仅能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也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不仅授之以“鱼”,也授之以“渔”。

三、比较学习,巧破难点

课文中主要介绍了两个人物,一个是古代的司马光,一个是现代的童第周。他们有着许多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于是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寻找他们两个相同的地方与不同的地方。在交流司马光和童第周相同点时,学生都说他们都获得了成功,都付出了努力。同时学生也找到了表示成功的句子,从句子中我让他们找司马光和童第周成功的标志是什么?当然学生也很容易就找到了作者的观点,那就是“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在找相同点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找不同点,于是学生告诉我他们一个是古代的,一个是现代,找有关句子弄明白一个是天资聪颖,一个是起步晚、基础差。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突破课文的难点“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通过这样比较以后的学习,学生理解难点到这里便水到渠成了。

四、联系实际,指导行为

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中明白了课文所揭示的道理,即“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而司马光和童第周身上的“勤奋”也让他们敬佩不已。这时候,我趁热打铁,联系课文内容,问学生“怀着对美好理想的憧憬,我们可以怎么做呢?”学生自然而然地将“勤奋”与自身联系起来了,原来自己只要勤奋也可以像这些名人一样获得成功。因为不管是天资聪明的人,还是基础较差的人,都是通过勤奋才实现自己的理想的。不过由于课堂上时间不够充分,学生谈自己的打算时,说得还不够具体化,但我想他们只要有了这种理解,多多少少在潜移默化中能对自己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五、平等对话,和谐相处

师生对话是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形式。整堂课我紧紧抓住“勤奋”谈勤奋,在轻松愉悦、灵活深刻、丰富幽默的对话中,师生关系融洽、亲密、民主、平等,如渠水般自然,似琴瑟般和谐,师生浸染于真实美好的氛围里,沐浴在健康向上的阳光中。这充满生机活力的互动过程,“解放了孩子的头脑”,让他们学会思考,学得主动,学得聪明,学得愉快。在教学议论文的方法时,为了让学生明白要用典型的事例证明自己的观点。我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通过生动、幽默的对话来暗示和点拨学生,循循善诱,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受到启发,学生学得生动而又深刻。

“平等对话”也离不开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这是因为学生之间年龄、心理、水平相近,交往中最放松;而且,在交往中碰撞,在争论中启发,最能激发创新。共同体验应当是孩子们内心情感的真切流露,是他们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分析重点段落时,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己来动笔,做记号,留给他们个性的空间,再交流,谈感受,学生说出我是从哪句中的哪个重点词中体会到了什么,并让学生评价,补充,珍视了学生个性的独特体验。真正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只作适当的点拨。学生学得轻松,理解得也不错。

学好语文还要实现教师与教材的平等对话,并引导学生实现自我超越。让学生融入教材情境,运用多种方法,巧妙地激发学生对教材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形成浓郁的学习气氛。发挥学生自己学习语文的巨大潜能,提高阅读的效果和效率。如:课的最后我设计了一个拓展练习,就是让学生把课前做好的有关勤奋格言的书签赠给同学,以此来互勉,学生不仅深入理解了“勤奋”,还学会了积累。

六、注重朗读,创新引导

语文学习过程中“读”是第一位的。读是吟咏品味,读是鉴赏领略,读是情感共鸣。课文的语言、意境、情感,都要在读中才能领受体悟。在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讲绝对代替不了学生的读,学生读的过程是一个审美体验过程,是与课文、与作者间开展的一种心智交流的过程。读——作为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其魅力依旧光彩照人,也正因为有了它,语文才具备了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特质。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齐读、默读、更有创新地引读。在多种形式的读中体会理解文中“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这句话的含义。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四大支柱,支撑着语文素养这座大厦。学生的头脑不是需要被填充的容器而是需被点燃的火把。课堂中我尝试多让学生自己说,把精彩留给他们,还他们一个自由表达的园地。在学习司马光的事例时,我设计的问题是:马光手中的“鲜花”是什么?他付出了哪些汗水和心血?引导学生从文本的字词句入手,潜心体会,真正领悟到“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说勤奋教学反思 7

一看到“说勤奋”这个课题,我就告诉自己,切记:别上成品德课。为了避免过重的说教,那就得把语文味上出来。前段时间从学校博客的中读到胡昕组长转载的一篇文章,说到王崧舟提出语文课得有“三味”。在我执教的这节课上,我从以下几方面体现着语文味。

一、注重生字词的教学

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我本着把生字读准、把文章读通的原则,大胆地给足时间放手让学生自由读,自己检测。同时,对于“勤”“末”“惯”这些常见字也做一些写法、读音上的适当的点拨。从反馈效果来看,学生的掌握程度还是不错的。

二、渗透说明文的表达方式

对于这种说理文,如何不露痕迹地介绍体裁特点?我尝试从文章的中心句入手。“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那为什么作者要先问再答呢?学生在对比品读的基础上自然体会到设问句的强调的作用了。

三、由“勤”入手,强调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顺势提出:勤读书;在学生自学、交流完第二自然后,我总结出:勤动笔;在品读“一遍又一遍、滚瓜烂熟、警枕”等词语后,我又板书出:勤思考。这样,不仅是学习方法的传授,也是全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有效达成。

说勤奋教学反思 8

《说勤奋》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第16课,这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课文通过古今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读者: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训练要求,我对这节课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习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成才的故事,懂得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的道理。

2、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3、略知说理文的篇章结构,摆事实,讲道理。这样确定教学目标,符合本课特点,使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进行思想教育紧密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互相渗透,共同完成。

在教学中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成功之处:

一、全体学生参与课堂

在上课时一开始让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找出表达作者对勤奋观点的句子,学生都能正确回顾,目的是让学生明确作者的主旨,学生以一种积极的状态投入学习。接着组织学生精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结合司马光的具体事例,通过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细细咀嚼,理解司马光手中的“鲜花”是什么,他是怎样“用汗水浇灌出来的”?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主要采用学习的迁移,自主开展学习,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模式,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同样讨论童第周手中的“鲜花”是什么?和“他是怎样用汗水浇灌出来的?”这样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地领悟“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在这一过程中始终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资源,使课堂教学为学生服务

二、读中品味。

语文学习过程中“读”是第一位的。读是吟咏品味,读是鉴赏领略,读是情感共鸣。课文的语言、意境、情感,都要在读中才能领受体悟。在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讲绝对代替不了学生的读,学生读的过程是一个审美体验过程,是与课文、与作者间开展的一种心智交流的过程。读——作为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其魅力依旧光彩照人,也正因为有了它,语文才具备了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特质。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齐读、默读、个人读等等。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经历一个由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体会“勤奋”是通过哪些事例、什么样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让学生在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之间走一个来回。

三、以问导学,说中明理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四大支柱,支撑着语文素养这座大厦。学生的头脑不是需要被填充的容器而是需被点燃的火把。课堂中我尝试多让学生自己说,把精彩留给他们,还他们一个自由表达的园地。在学习司马光的事例时,我设计的问题是:马光手中的“鲜花”是什么?他付出了哪些汗水和心血?引导学生从文本的字词句入手,潜心体会,真正领悟到“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在学习童第周的故事时,设计了以下问题:

(1)童第周手中的鲜花是什么?

(2)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为什么他同样取得了成功?

(3)童第周的成功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问题有一定的开放性,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表达几句。事实证明我的设想是正确的,开放有度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

四、由“课本”向“课本外”延伸

说成语,读名句,写事例,帮助学生营造“大语文学习”的时空,引导学生将课内外知识联系起来,运用课堂上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去解决实际问题。读中学写、写中促读、在学中做,在做中创。

通过本节课教学,学生能够知道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迹,懂得了勤奋是通往理想和成功的桥梁,使学生受到了良好的思想教育,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但由于我的水平有限,课堂中还存在许多不足。我觉得自己对学生进行语言理解方法的引导还不够,教学语言也不够精彩。另外我总感觉课堂上学生读的不够理想,可能是说理性很强的文章,描写得不是很优美,所以学生的朗读就没有那么投入,同时学到最后我让学生起来交流相关名人名言时,由于课前学生的预习情况做得不够理想,所以学生不能很好的回答,后来只好我说了两句。看来我以后在课前准备方面要做得更全面一些,针对以上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不断学习新课程理念及他人优秀经验,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在课堂中大胆实践,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说勤奋教学反思 9

《说勤奋》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课文通过古今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读者: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献。

还没有上这课时,我真担心学生没有兴趣学这篇课文,因为这样说理性很强的文章他们从没有接触过,该怎样调动他们学习这篇文章的积极性呢?上“凤凰语文网站”寻找了相关资料,觉得可以在比较中学习这篇文章,于是就有了以下的教学思路。

课文中主要介绍了两个人物,一个是古代的司马光,一个是现代的童弟周。他们有着许多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于是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寻找他们两个相同的地方与不同的地方,在交流司马光和童第周相同点时学生都说他们都获得了成功,都付出了努力。同时学生也找到了表示成功的句子,从句子中我让他们找司马光和童弟周成功的标志是什么?当然学生也很容易就找到了作者的观点,那就是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在找相同点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找不同点,于是学生告诉我他们一个是古代的,一个是现代,找有关句子弄明白一个是天资聪明,一个是起步晚,基础差。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突破课文的难点“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通过这样比较以后的学习,学生理解难点到这里便水道渠成了。

不过在课堂上我认为我还有许多地方做得还不够的,我总感觉课堂上读的部分不够理想,可能是说理性很强的文章,描写得不是很优美,所以学生的朗读就没有那么投入,同时学到最后我让学生起来交流相关名人名言时,由于课前学生的预习情况做得不够理想,所以学生不能回答,后来只好我说了两句。看来我以后在课前准备方面要做得更全面一些,而且,学生已经是四年级了,他们完全有能力自己去准备,这样也可以培养他们搜集资料的能力。

说勤奋教学反思 10

《说勤奋》作为一篇说理性的文章,作者围绕着“勤奋”开头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中间通过叙写两个人勤奋成才的故事加以证明。我教学时设定的本课教学目标是: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说理性课文的表达方法,尝试从生活中选择事例,并结合事例表达自己的看法。

2、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习,长大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中光注重“讲”而忽视了学生的读,感觉课堂上读的部分不够理想。可能是说理性很强的文章,描写得不是很优美,所以学生的朗读就没有那么投入。本节课中孩子们朗读的形式只有齐读、自由读的方式。而这样的朗读形式很明显不利于孩子们对文本的理解和吸收,更谈不上到达以读促悟的效果。

我的课堂教学总体来说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为了让学生了解议论文的特点,我直接告诉学生这是一篇议论文,议论文主要有论点、论据。让学生想一想,课文在一开头告诉我们的中心观点是什么?经过一番讨论、交流,学生知道“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文章的中心。”通过列举爱迪生和爱因斯坦的例子,引导学生认识到:一个人,无论你的基础怎样,也无论你定下怎样的目标,只要你想取得成功,都离不开勤奋;离开了勤奋谁也不能取得成功。

针对学困生,在学习中学生的积累太少。故在今后的课前预习方面要引导学困生做得更全面一些,培养他们搜集资料、积累知识的能力。

说勤奋教学反思 11

《说勤奋》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课文通过古今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读者: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还没有上这课时,我真担心学生没有兴趣学这篇课文,因为这样说理性很强的文章他们从没有接触过,该怎样调动他们学习这篇文章的积极性呢?于是上网寻找了相关资料,觉得可以在比较中学习这篇文章,于是就有了以下的教学思路。

因此,我在上课一开始就从“理想”入手,引出说勤奋。接着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作者向我们提出了什么观点?找出表达作者对勤奋观点的句子后让学生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疏通完这些后,我让学生寻找他们两个相同的地方与不同的地方,在交流司马光和童第周相同点时学生都说他们都获得了成功,都付出了努力。同时学生也找到了表示成功的句子,从句子中我让他们找司马光和童弟周成功的标志是什么?当然学生也很容易就找到了作者的观点,那就是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在找相同点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找不同点,于是学生告诉我他们一个是古代的,一个是现代,找有关句子弄明白一个是天资聪明,一个是起步晚,基础差。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突破课文的难点“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通过这样比较以后的学习,学生理解难点到这里便水道渠成了。最后初步体会文章前后呼应的写作方法后,在课文结束时让学生说说关于“勤奋”的名言和根据生活实际说说同学中勤奋学习的故事,拓展学生的知识。

不过由于本身素养问题,课堂教学中仍有遗憾:课堂上学生自读的时间多了,但是全班读的时间少了,课堂上“书声琅琅”的感觉不够;同时学到最后我让学生起来交流相关名人名言时,由于时间把握不好,在此没有很好的让学生去交流,只匆匆出示几句名言,让学生读,原先设定的教学环节没有能够很好的体现;课堂上还缺乏对学生进行语言理解方法的引导、表扬激励的方式少等等。

我想如果让我再上着一课,我课前会对收集资料,多备学生,在课堂中注重多引导学生感情读书,让学生在读中悟;同时还注意把握好教学环节的步骤,语言力争简练,提问题应更注重实效性;课堂上还注重多表扬学生等。

说勤奋教学反思 12

在楚才小学上完《说勤奋》一课,给我的感觉特别好,我觉得这堂课学到了很多东西,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针对高年级的学习,更多的应该是引导而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整堂课在这一点上我作得不是很好,例如:当我让学生谈谈文章的2,3自然段讲了什么时?学生反映很快,迅速地说出文章这两段主要是举了两个例子,司马光和童第周是怎样通过勤奋取得成功的。其实接下来我可以顺着这根主线让学生讲下去,而不是又从头开始,先学第2自然段,再学第3自然段。高年极的学生领悟能力已经很强了,教师更多的应是教育和启发学生。

第二,当我讲完文章时,忘记了把文章回顾一遍,总结一下作者的观点,这对学生系统学习知识是十分重要的,尽管我在开始的时候也想到这点,但真正上课的时候还是忘记提了。

第三,我声音不是很大,因为我的声音比较小,学生发言的声音也不自觉地变小,课堂显得有点压抑,这点我以后要特别注意。

第四,板书不完整,开始设计的作者的观点“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在讲到第一自然段,学生理解正确时,没有及时地写在黑板上。另外我的粉笔字还需要勤加练习。

上完这堂课,我发现要想成为一名好教师真的是很不容易,需要今后更多地实践、反思和学习。当听到学生跑来问我姓什么,并高兴地称我“周老师”,我觉得很感动,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这堂课也让我体会到了成为一名教师的快乐。

纵观现在的课堂,常常会发现这样的问题:一些原本学生一看就懂的地方,老师却似乎在每句话上都能问出个问题来,而且大多是停留在表面的问题,学生看似发言积极,课堂是热闹了,但多是浅层次的“碎问碎答”,学生的思维能力、品质得不到锻炼,于是课堂呈现出“高耗低效”的无奈。

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的发展?根据当前课堂教学的情况,我觉得应该格外关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起点”问题。简单说,我们每一节课的教学从哪儿开始进入,在什么基础上生发,便是教学起点。

本文的教学起点在哪里?仅仅是让学生读懂本文讲了什么吗?我相信四年级的孩子在对课文读了几遍以后,绝大多数同学能大概地知道本文的内涵。如果我在教学时只是带领学生品词析句理解了文章的内容,那么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就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所以,我从对教材与学生的整合分析中把握教学起点:在学生能基本读懂文本的基础上,我怎样用各种各样的朗读(指名读、教师创设情境引读、比较读)让学生在课堂上真实地读,充分地读有层次地品读,进而深刻领会本文主旨;我也从教材理解上根据起点确定重点:在知道本文写什么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懂得一般的议论文有着怎样的结构方式(怎么写)怎样例举典型事例证明自己的观点的方法;更从学情把握上确定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怎样才能有机地有效地自然而然地把两条教学线索融合并呈现。

本次教学,我在得意地设计——失意地上课——理性地修改过程中充分意识到:1、只有自己站得高,才会把学生带进有效的学习过程,才能为学生的发展真正形成生长点,这样,无论在“课堂提问”,在“引导学生读书体悟”,或者在“课堂评价”上,老师都会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尽量地以“充满智慧挑战,呼唤情感投入”,以“学生跳一跳,再摘到桃”以“关注多元反应,鼓励独特见解”为教学设计的准绳……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课堂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地方。2、明白了“教教材”只是“走教案”,这样的教学完全不顾课文特点,不顾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老师、文本犹如三条平行线,没有交叉,没有融合,学生不可能深入文本有自己的思考和领悟;而“用教材教”有助于扩大学生视野,有助于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有助于提高教育的境界

有人说一个好教师,不仅要考虑教材以内的东西,叫做“深挖洞”,还要需要考虑与教材相关或与教材暂时无关但与学生未来有关的东西,可称作“广积粮”。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让学生拥有一种成长:自由的成长、精神的成长、智慧的成长。

说勤奋教学反思 13

《说勤奋》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出现的一篇议论文。它作为苏教版小语教材中为数不多的议论文之一,以清晰的论题、生动的论证和朴实平白的语言让四年级的孩子初步领略了“说服他人为成功”(叶圣陶语)的议论文的魅力。文章开篇即以一个设问句,把论点鲜明、清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接着又以两个人物的事例证明了论点的正确。最后以“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结尾,再次阐明论点,把对于勤奋的理解升华到一个至高的境界,体现了这篇议论文的价值导向。

应该指出的是,课文所例举的人物事例极具代表性:一个是自小天资聪颖的司马光,一个是大器晚成的童第周。教学时,我立足于两位杰出人物的不同基础素质,让学生通过关键词的理解、揣摩,了解他们珍惜时间,勤奋学习的共同之处。文章第一个用来例证的人物是孩子们比较熟悉的我国宋代杰出的史学家司马光。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我抛出“终于”这个词引导学生通过深入地读,了解司马光为成功而付出的艰辛。很快,孩子们从“一遍又一遍”“直到……为止”等词句中了解司马光小时候就是一个勤奋的孩子。接下来的对“警枕”的认知,辅以“19年”这一“列数字”的方法,使孩子们准确地感知勤奋者对于时间的珍惜和利用,从而在孩子们的心灵里播撒下第一枚关于勤奋的种子。

在第二个事例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三个问题,让学生自主读悟,以使“在文章中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文意”的方法在学生的自主与合作实践中再一次得到运用。在交流自学成果的阶段,我适时地加入了关于“直”字不同意思在具体词语中的表现的小练习。这处练习是针对我们班学生在对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字义的联系中所存在缺差而设计的,旨在通过平时课堂中的有效训练,积累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的经验,以求达到入文解字的功效。在了解了两个人物的具体事例后,我及时地引导学生总结了人物珍惜时间,勤以致学特点,鼓励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做时间的主人。希望学生对课文的认识,能使自己的行为受到好的影响。最后的拓展训练,我设计了积累名言的练习,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从整个课堂时效来看,这节课的预期目标如期达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能力也得到了训练和提高。回顾本课的教学,我有两个想法:1、我们的语文课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训练机会,尽可能地让学生在文本的学习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本堂课中,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品读,感悟,进而理解人物精神就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假如学生在每篇课文的学习中都用这样的方法去读书,那么久而久之,学生就能通过自己的实践经验,摸索出一些阅读的技巧和方法,阅读能力也就会随之进步了!2、在我们进行练习和测试时,总会发现学生出现某方面的缺失。面对这样的问题,有的老师采取在讲评后再做一次试卷的方式,也有的老师急忙地找来一堆同类型的题目进行加强练习。这两种方法所得出的效果如何暂且不论,但所耗时耗力是显而易见的。莫如抓住日常的教学,有意识地将学生所缺差的知识点渗入课堂训练,日积月累,学生所缺乏的能力将会得以改善。本课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的做法即处于这样的考虑。

总之,课堂是学生语言能力得以提高和训练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结合班上学生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训练机会,引导正确的训练方法,将会使学生的语言训练在一个利于发展的氛围中有序进行,其最终促使学生的语言能力朝着积极的方向稳步发展!

说勤奋教学反思 14

《说勤奋》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课文通过古今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读者: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注重朗读,创新引导。

语文学习过程中“读”是第一位的。读是吟咏品味,读是鉴赏领略,读是情感共鸣。课文的语言、意境、情感,都要在读中才能领受体悟。在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讲绝对代替不了学生的读,学生读的过程是一个审美体验过程,是与课文、与作者间开展的一种心智交流的过程。读——作为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其魅力依旧光彩照人,也正因为有了它,语文才具备了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特质。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齐读、默读、更有创新地引读。在多种形式的读中体会理解文中“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这句话的含义。

二、比较学习,巧破难点。

课文中主要介绍了两个人物,一个是古代的司马光,一个是现代的童第周。他们有着许多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于是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寻找他们两个相同的地方与不同的地方,在交流司马光和童第周相同点时学生都说他们都获得了成功,都付出了努力。同时学生也找到了表示成功的句子,从句子中我让他们找司马光和童弟周成功的标志是什么?当然学生也很容易就找到了作者的观点,那就是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在找相同点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找不同点,于是学生告诉我他们一个是古代的,一个是现代,找有关句子弄明白一个是天资聪明,一个是起步晚,基础差。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突破课文的难点“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通过这样比较以后的学习,学生理解难点到这里便水道渠成了。

三、联系实际指导行为。

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中明白了课文所揭示的道理,即“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而司马光和童第周身上的“勤奋”也让他们敬佩不已。这时候,我趁热打铁,联系课文内容,问学生“怀着对美好理想的憧憬,我们可以怎么做呢?”学生自然而然地将“勤奋”与自身联系起来了,原来自己只要勤奋也可以像这些名人一样获得成功。因为不管是天资聪明的人,还是基础较差的人,都是通过勤奋才实现自己的理想的。不过由于课堂上时间不够充分,学生谈自己的打算时,说得还不够具体化,但我想他们只要有了这种理解,多多少少在潜移默化中能对自己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说勤奋教学反思 15

《说勤奋》是一篇说理性的课文,课文主要通过司马光和童第周一古一今两个事例,说明了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以及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这个道理。在教学时,我抓住“勤奋”这两个字,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到“勤奋”是通过哪些事例表达出来的,并通过第一个例子悟出:成功=一分天才+九十九分汗水;从第二个例子悟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由于课文的两个例子结构很相似,所以在处理教材时,我采用由扶到放的方式,学习司马光那部分内容时引导多一些,学习描写童第周的那一部分则放手让学生自读。新课结束后我为学生设计了两道实践题:如果有一个同学认为自己很聪明,不需要勤奋学习,你会怎样劝他?如果一个同学认为自己很笨,怎么学也赶不上同学,你想对他说什么?孩子们答得很好。

但在学习第一段时,我有些操之过急,让孩子们说说文中的“鲜花”与“心血和汗水”是指什么?很多学生不会回答。我想,如果等他们学完全文后再提问,孩子们是可以给我一个满意的答案的。

苏教版第15课《说勤奋》是一篇说理性较强的文章。课文通过古今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读者: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文章第一自然段通过设问的形式明确地摆出了自己的观点: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然后二、三自然段给我们举了一个古代天资聪明的司马光靠勤奋成才,另一个是现代的童第周基础较差也靠勤奋成了才。课文最后一自然段是对全文的总结,号召同学们不忘勤奋,一生勤奋,长大才能有所作为。因此我在教学一开始让学生找出表达作者对勤奋观点的句子,让学生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目的是让学生明确作者的主旨,初步体会文章前后呼应的写作方法,学生以一种积极的状态投入学习。接着引导学生体会司马光手中的“鲜花”是和他小时候的刻苦学习和长大后用“警枕”提醒自己努力分不开的,而童第周“勤能补拙”同样走向成功。然后让学生讨论交流明白“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的真正含义。在这一过程中始终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资源,使课堂教学为学生服务。在课文结束时让学生说说关于“勤奋”的名言和根据生活实际说说同学中勤奋学习的故事,更是让全体学生以高度的热情投入了学习!

《说勤奋》是一篇说理性较强的文章。课文通过古今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读者: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5.雨说教学反思 篇五

在文本探究阶段,需要学生通过以读促悟!另外在让学生积极发言方面,可以多多鼓励。在六班,我先范读,学生再范读,这样挺好。但是在学生来读课文的时候,应该先叫女生,男生不适宜读《雨说》这样的诗,或者不该叫对这首诗不能很好把握的。对于文本探究,品味语言可以从加字,掉字来设计,品味语言的准确和优美。

《雨说》还应该设计完成课后第三题。或者这个活动应该专门设计,将《雨的诉说》综合性实践活动在周三搞一下,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写诗训练!

6.《说“屏”》教学反思 篇六

一、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亲近学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上课我做到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发言,不管学生回答的对与错。我鼓励学生说:“只要回答问题,不管对与错。错了没关系,同学和老师能及时给你做出纠正,这样你才能取得进步。我们的学习就是在‘错’与‘对’之中进步的。”这一下消除了学生的顾忌心理,大大激发了他们发言的积极性。

还有自己能够走下讲台,到学生中间去,和学生在一起,这就营造了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思想上不再有什么顾虑,让学生能且敢于和老师进行交流。这样也就能更多的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要,给学生想要的东西。

再有就是我设计的教学环节都是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去读、去评、去找、去说、去品、去讲、去总结。让学生自己在课文中找出问题的答案,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去品味语言的诗意和韵味。还设计一个活动,我只是当一个“导演”,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这样学生的风采充分展示了出来。

二、注重文本学习。

无论是“说屏”,还是“情景小活动”还是“感受诗意语言”,这三个环节我都特别注重对文本的阅读和理解。

在进行说屏”这一环节的时候,我让学生看课文,然后根据问题再次研读课文,最后讨论解决问题。

“感受诗意语言特”这个环节,不仅让学生说出作者的感情,还要从文中找出体现作者感情的句子,也是紧扣文本进行的。

这样的设计思路,以文本为本,注重对文本的充分阅读和理解。文章的魅力是从语言文字中流淌出来的”。语文教学只有回归文本、挖掘文本,才能超越文本,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想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变得更加有意义,更加精彩。任何脱离文本的语文教学都是不可取的。

三、设法激起学生的兴趣

屏风,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已经不常用了,那么如何让学生对屏风产生兴趣则成为一个难点。为此我设计了几个学生感兴趣的环节。一是将一张张富有诗情画意屏的图片尽展大家眼前,也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这样学生很容易就走进了课文,进入了对“屏”的学习状态。还有“让时光倒流5,假设学生是屏风店的老板来解说屏”这个环节,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扮演角色,这也充分调动了其他学生的兴趣,学生们个个踊跃发言。

7.说教学反思 篇七

1 当前中职学校英语口语教学现状及问题探析

1.1 环境影响, 观念落后

1) 我国讲英语的大环境还比较落后, 作为一个说汉语人数占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 讲英语的氛围淡之又淡, 加之国与国之间文化不同等因素影响, 想营造出讲英语的大环境是难上加难。

2) 从局部英语口语环境来看, 许多老师因不重视创设说英语的环境和渠道, 忽视语境对英语运用的制约作用, 多数英语教师偏重于单纯的朗读、跟读、复述、背诵, 让学生操练死的语法结构, 忽略了语言形式的情景性。

3) 由于汉语和英语这两个历史悠久的古老语言是在完全不同的地理和社会环境中产生发展, 二者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着较大差异, 导致英语口语教学环境难以构建。例如, 汉语说“明天傍晚6点在我校举办英语晚会。”而英语则说“There will be an English evening party at 6 0'clock tomorrow evening in our school.” (直译为:会有一个英语晚会在明天傍晚6点在我校。) 因此, “中式英语”在学生日常英语表达中屡见不鲜。

1.2 教学守旧, 方法老套

1) 教学方法陈旧。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是教师讲得多, 学生练得少, 不少老师担忧口语方面花的时间太多了, 笔试成绩会下降;很多学生在枯燥乏味的气氛中, 被老师灌输一节课后, 课后还要背单词、背课文等。

2) 忽视口语训练。现实中, “重知识, 轻技能;重书面, 轻口语;重基础, 轻专业;重传授, 轻训练”的观念根深蒂固, 口语训练方法不灵活, 学生一到口头表达, 就抓耳挠腮, 久而久之, 易形成厌学情绪。

3) 缺乏口语教学互动。缺乏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英语口语互动, 学生遇到问题没办法提出来, 教师看到效果不好也把重点放在应试上。

1.3 基础薄弱, 心理障碍

1) 英语基础不牢因。很多学生在初中阶段的英语基本功就不够扎实, 进入中专后很多学生只关心英语过级考试, 没有真正认识英语的运用目标以及将来的用途。

2) 口语表达有心理障碍。我在对太仓中专英语专业300名学生的调查中发现 (见下表) :29.32%的学生因感到恐惧不想说;有37.35%的学生想说但不知如何开口;只有22.53%的学生尽管知道会有错也乐意说;很自信, 相信自己能说好的仅有10.80%, 正是这种心理表现制约了学生正常水平的发挥和口语能力的提高。

3) 死记硬背造成“死英语”。不加理解地死记硬背是学生学英语口语的惯用法, 就单词而言, 其最大的特点是一词多义, 寓意丰富, 如不加理解地死记硬背, 那么“死”记的东西多了, 就不能随意提取、运用自如, 语言材料就不能“活”起来。

1.4 热情不足, 缺乏创新

1) 部分教师热情不高。多数教师认为, 考试的成绩才能体现出教学水平, 口语方面花的时间太多了, 笔试成绩会下降。尽管教材更新了, 不少教师依然讲的多、练的少, 口语只是陪衬课目。

2) 教学理念缺少创新。工作中, 笔者发现, 大多数教师都从经验和感性角度出发, 为教而教, 为考而教, 至于对中职英语大纲所明确的“培养运用英语的能力”以及“为‘交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则不知其所以然, 使不少学生患有“哑巴英语症”或“高分低能症”。

3) 忽略非语言工具运用。口语教学现阶段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 而忽略了非语言工具的运用, 殊不知英美等国是一个身体语言非常丰富的国家, 在与其进行交流的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其身体语言所表达的涵义, 有时候身体语言反而更能表达一个人的真正意思。

2 对中职英语口语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课堂教学不仅是一门严谨的科学, 而且是一门不断更新的艺术, 是展示充满活力和魅力的教学艺术圣堂。搞好英语课堂教学不单是完成一项工作和任务, 还应是恒久的科研课题和执着的艺术追求。

2.1 多措并举创设情境, 营造学生“说”的氛围

1) 创设生活情景, 促进学生迁移运用。笔者在教学中依据教材内容, 用实物、图片等辅助手段, 通过多创设生活情景, 增强直观性、趣味性, 激活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交流需要, 增强学习的内驱力。例如, 我选取了大量生活情景中常要表达的意念和常用的口语, 如:Could you give me a hand?I wonder if you could…?等, 不但内容浅显, 还可独立表达意愿, 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自如的迁移、运用。

2)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在交流互动环节上下功夫。在目前的口语教学中, 由于教学时间有限, 教师不可能花太多时间来帮助学生正音。在这种情况下, 我适当增加自己的讲英语时间, 同时在课余时间创建了英语角活动、英语演讲比赛、英语电影赏析课、英语圣诞之夜等, 这些实践增加了学生英语浸润的时间。

3) 实施“问答教学”, 确保课堂45分钟取得实效。笔者在口语教学中经常把课堂提问贯穿始终, 以启发学生思维的手段, 适可而止的提出关键问题应给学生一定时间思考、准备和讨论, 除了“教师问、学生答”之外, 还采用“学生问、学生答”、“学生问、教师答”或“讨论式问答”等模式创造口语教学环境, 让学生融入课堂、融入口语环境。

2.2 培养学生口语兴趣, 增强学生“说”的能力

1) 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在口语课堂中, 我经常用亲切自然的表情, 鼓励性的语言, 建立和学生的亲密关系, 营造良好的课堂口语训练环境和气氛, 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实践的热情, 尽量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练习的机会。对于缺乏自信的学生, 我通过谈心等方式让学生明白自信心是通往成功的第一重要因素, 让学生意识到英语口语的提高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而且出错也是学习过程中在所难免的, 只有勇于开口, 才能体会到进步。

2) 提高学生的教学参与性。实际教学中, 笔者努力提高学生的教学参与性, 给学生创造说话的机会。比如, 我通过一两个问句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发言, 通过一些教学工具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课堂教学采取小组合作的模式, 让学生尽情的发挥, 使用英语进行交流和对问题进行探讨。

3) 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通过实验、讨论、合作和探究等方式, 激发学生好奇心, 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 他们才会积极地开动脑筋, 并以最简捷最有效的方法去获得最必要的知识。如:每次课前五分钟我都会让一位学生讲他感兴趣故事、新闻等, 甚至可以发表他对某一件事情的看法。只要引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他们就会自愿的去学习。

2.3 丰富创新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说”的效果

1) 注重在搞好课堂设计。我在教学中, 我通过创造氛围, 营造语境等途径, 解决课堂上“鸦雀无声”的现象。同时, 注重利用整洁端庄的服装语、表情达意的目光语、亲切自然的微笑语和得体适度的手势语, 利用游戏教学和情景教学, 鼓励学生参与, 形成师生都是课堂教学的主人翁和参与者的良好局面。

2) 认真做好课堂互动。一是学会装糊涂。例如, 在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材《英语》第十六单元中, 讨论成功与失败, 引言部分就提问“你想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吗”、“为什么你要成为成功的人”、“怎么样去成为成功的人”等问题的答案显而易见, 而笔者还要学生作出回答, 并追问他们原因, 学生就集思广益, 把成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一列举, 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二是做到连续出击。例如, 泛读教程中一篇文章讲不同国家的不同礼仪, 笔者连续提问“你觉得中国人见面时的问候语在美国合适吗?”、“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情况?”、“你认为礼仪对一个人的影响大吗?”、“如果你将来到外企工作或出国留学, 会注重当地的礼仪吗?”这些问题既紧扣文章又联系实际, 而且可以畅所欲言, 能充分调动其思维积极性。三是有选择性地启发。例如, 《英语》教程中有一篇文章《你怎么能够学的最好》, 里面讲到不同的学生拥有不同的学习风格, 如视觉型学习者、听觉型学习者和动手型学习者, 笔者就借助多媒体、现场分类等方法, 向学生提问“你是动手型学习者, 还是视觉型学习者?”这样就引起学生的兴趣, 使大家既学到知识, 又活跃课堂气氛, 学生在感动内容的同时, 还认真思考自己到底是哪种学习类型, 以便针对自己的学习风格进行改正提高。

3) 教学方式实现多样化。改变以讲授为主的单一授课模式, 采用多媒体方式教学不仅使语言信息输入的“量”有较大的增加, 而且使输入的“质”有较大提高, 相比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 学生会接触到更多真实、地道的英语语言。笔者在教学中注重融入游戏、歌曲、影视等多样化元素, 一方面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也锻炼学生英语的实践运用能力, 实现了英语口语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

2.4 反思修正教学行为, 指引学生“说”的路径

1) 反思自己。经常进行自我反省, 可以为教学活动提供更多借鉴。如, 学生在口语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很多单词或词组的使用不当, 除了口误的原因以外, 主要是英语教与学过程中的某些作法所导致的。针对这种现象, 我尽量在情景中学习词语的教学方法, 摒弃传统的框框条条, 让学生通过句型的强化和长期的浸润来摸索, 只有在必要的情况下, 才给出详细的解释。

2) 扮好角色。在课堂活动和课堂设计中教师应扮演好“导演”的角色, 来组织、引导这些无经验的“演员”;在互动交流环节教师要当好学生的鼓励者和交流的咨询者, 给学生提供最大限度的语言的可实践的机会;在学生说英语兴趣上教师还要当好激发者和调动者, 努力营造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有效的合作及和谐的课堂氛围, 要用人格魅力和工作热情来感染学生。

3) 推陈出新。多年教学实践, 我还针对中职英语口语教学遇到的问题, 经常深入到高中、大学甚至一些外教中心学习参观, 借鉴他们在口语教学上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 结合中专学校的实际培养学生口语能力。

中职英语口语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稳步上升的过程, 从听到说, 从紧张到愉悦, 从语音、语调不准确到较准确再至准确, 从语言表达错误到少犯错再到正确, 从呆板生硬到比较熟练再至脱口而出, 从简单模仿到大胆创造再至综合运用, 作为英语教师, 我始终坚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 培养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摘要:中职学生具备一定的英语口语能力, 是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 也是社会职业对中职生的要求。该文从分析中职英语口语教学现状入手, 提出了对提高职业学校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一系列有益探索。

关键词:中专,英语,口语,教学

参考文献

[1]布朗, 约尔.英语口语教学:英文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2]吴学军.谈任务型教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J].考试周刊, 2007 (16) .

[3]刘春生, 王莉华.建立高职教育课程标准的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011 (3) .

8.说教学反思 篇八

关键词:反思以生为本学法指导说写能力

一、反思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是否关注过如下问题,这对培养学生各面能力很有帮助。

1.教师是否用英语教学?教师的能力和教学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课堂上,教师应该尽量使用英语语言教学,创设真实的语境,要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和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为今后走入社会,用英语进行真实有效的交际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内容有无意义?不少课堂看似热闹非凡,学生回答问题积极主动,正确极率高,其实只是“表演”、“花架子”,尤其是一些赛教课,课前就准备好了学生的分工和要回答的问题及其答案。这样的课堂简直可以说是一种欺骗。谈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又怎能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还有一种现象:有些老师一节课安排的教学内容不合理,比如一个简简单单的对话操练一节课。浪费了时间,削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教学内容是否循序渐进?整体性和连贯性又如何?人教版现行教材(我校英语使用人教版),在内容的编排上有很多优点,但也有它不合理的地方,其中就包括知识点分散,欠缺整体性和连贯性。比如,谈论休闲度假,同一个话题分几个单元呈现,甚至跨七、八、九三个年级。作为教师必须对整套初中教材心中有数,课堂教学中,以话题或者语法为线索,整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优化整合策略,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4.教师的示范作用怎样?对学生有积极的影响吗?孔子早在两千年前就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言行对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至关重要,它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老师自己必须先做到。除了教师人格上对学生的影响,谁都知道学生的英语口语首先从他们的老师那里学来,尤其是启蒙老师。

5.练习活动是否有意义,练习结束后有小结与反馈吗?有趣的练习,能使学生兴趣盎然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有针对性和层次性的设计课堂练习可以提高练习时效,让每位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有典型性和生活化的课堂练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做课堂的主人。开放性的课堂练习可以鼓励创新,一批尖子生会脱颖而出……

6.是否观察到了学生由不会到会的过程?重学习的过程管理一直是我们最求的最高境界。

二、注重学生微技能的培养

许多英语教师可能都遇到过这样的难题:学生会读单词,发音也标准,却听不懂英美等国人说话。其实学生自己能讲英语和能听懂难度适当的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讲英语,这之间还有一定落差。这是因为在英语口语中有许多语音现象,比如连读,失去爆破,同化,弱化,浊化,有的发音甚至听不清楚。句子中的发音不同与字典的发音,语音在说的过程中会发生变化,英语至少有10—20个微技能,要让学生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能听懂老外讲英语,就要告知学生从训练听的技能开始。结合听力材料(对话或短文),告知他们语音材料包涵的微技能,让学生边听边模仿边体会,尤其要告知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不一定一个单词一个单词都听清楚,要将独立地听单词与听对话、短文区分开来。

三、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语言环境,生活环境

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中,写的能力的提高是个难点,部分教师在这方面很敬业,花大力气一篇一篇详细批阅学生习作,有订正,有评语,还经常进行面批,但收效不大,最后师生都失去信心,直到在书面表达这方面放任自流,任由学生“自生自灭”,能写到啥程度是啥程度。其实,“写”基于“听说读”,并且要从用好一个单词一个词组,尤其是造好一句話开始做起。从小学接触英语开始,循序渐进地培养,到了初中阶段,我们单靠科任教师一人手把手批阅作文远远不够,还有可能造成千篇一律缺乏个性。没有学生自己思想在里面的书面表达是不成功的。我在培养本班学生写的能力的做法是:

1.了解每位学生的生活环境。因为不同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环境对学生的思维方式有决定性的影响,语言又是思想的最直接的表现。比如父母离异或父爱母爱缺失的孩子就难以写出关于亲情的动人的文章。每次遇到这样的话题,我就会从侧面开导学生正视现状,感受班集体的温暧,阳光自信起来。思想阳光了,文章就会有阳光的味道。

2.学生处在一个什么样的语言环境,与他们的学习关系也很大,我校地处巴山深处,属农村偏远山区,在布置书面表达任务时,就应该避免谈论麦当劳,开PARTY,在海边,国外生活经历之类的话题,除非有学生亲身有过这些经历。就比如有老师例举过“烧洋芋”概念,尽管这是一个很土很容易拥有的经历,但学生不去“烧洋芋”,不去亲手剥开洋芋皮品尝,别人再说好吃或难吃,学生永远无法感知。那么他能写出真切感人的作文吗?文章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但生活是创作的基础和源泉,我们教师要想培养学生高超的写作技能,必须想尽一切办法,根据学情,通过各种教学渠道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去感知去体验,这样他们的语言才会真实,才会神采飞扬。

3.值是一提的是,在进行写作训练过程中,教师不一定每一次都要逐句批阅每位学生的习作,我们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但是,每一次作文,我们必须调查总结出学生写作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问题进行纠正和训练,对学生习作中的长项要全班交流学习,并作好笔记,不断积累。

四、正确使用词典

说到词典,可能每位学生都会说:谁不会查词典。我这里说的查字典,不是学生通常说的简简单单查英语单词的汉语意思。我经常教育自己的学生:不要写不到单词或者不知道一个英语单词的汉语意思就去查字典,也不管这个单词用得恰不恰当,是简单的查英汉互译,胡乱套用。我们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字典的作用。我们最主要的是查单词的表达方法,比如遇到一个词,先问问自己是查名词还是查动词,看例句中怎样分析它的不同用法等等。单词的形式,意义和用法与语境紧密联系,岂是只知道汉语意思就能解决的问题。

五、高效学习

在写作训练中,我永远鼓励原创,进行有意义的写作练习,反对脱离实际的作文题目,不主张仿写和大量背诵范文。对学生书面表达中的闪光点,及时反馈给学生,以此树立他们的信心,提高写作兴趣。

总之,不论谁教英语,教什么内容,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用什么方法教,我们必须关注这点:学生学会了多少,而不是你教了多少。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过程中,我们永远不要把自己的思维方式强加给学生,我们的任务是引领他们自己学会思考学会学习,正如我们不能这样做:下课铃响了,一位教师还在滔滔不绝地讲自己提前备了课而没有讲完的内容,而忽略了学生自主小结和反思,忽略了学生的当堂练习与反馈。

上一篇:教师对教育的理解下一篇:2010年全国交通运输行政执法监督检查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