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分级护理指导原则(精选8篇)
1.综合分级护理指导原则 篇一
(一)预防为主,促进患者舒适
做到预防在先,促进患者舒适。如良好的服务态度,尊重患者,洞察患者的心理需求,听取患者对治疗、护理的意见,并鼓励患者积极参与护理活动。保持病室环境的整洁,保持患者身体清洁,维持适当姿势与卧位等。
(二)加强观察,发现不舒适原因
认真倾听患者的主诉和家属提供的线索,通过患者的非语言行为面部表情、手势、姿势及活动或移动能力、饮食、睡眠、肤色、有无出汗等,评估患者不舒适的原因和程度。
(三)采取措施,减轻不舒适
根据不同原因,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
(四)互相信任,给予心理支持
对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不舒适,护士可采用不作评判的倾听方式,让患者的内心得以宣泄;或通过有效沟通的方式,正确指导患者调节情绪;或与家属及单位联系,取得支持,共同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
2.综合分级护理指导原则 篇二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分级护理,BNP,指导作用
B型钠尿肽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BNP) 是目前最重要的心脏功能标志物[1], 其在心力衰竭的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价值已经得到确认[2]。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BNP水平随着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升高, BNP可预测心力衰竭病情, 指导临床治疗和护理。近2年来我科根据患者原发病的症状、体征、胸片、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等检查, 结合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BNP水平的监测, 明确分级护理级别,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从而延缓心力衰竭进展, 改善患者预后, 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2月-2012年8月入住我科的心脏病患者85例, 男57例, 女28例, 年龄60岁~85岁。其中缺血性心肌病36例, 扩张性心肌病15例, 风湿性心脏病9例, 心房纤颤16例, 3级高血压9例。患者常规化验BNP, 按照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 (NYHA) 分级将心功能分为四级, Ⅰ级:体力活动不受限, 日常活动不引起过度的乏力、呼吸困难或心悸。Ⅱ级:体力活动轻度受限, 休息时无症状, 日常活动即可引起乏力、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Ⅲ级:体力活动明显受限, 休息时无症状, 轻于日常的活动即可引起上述症状。Ⅳ级: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 休息时亦有充血性心力衰竭或心绞痛症状, 任何体力活动后加重。经过严格评估分析后, 85例患者NYHA分级:心功能Ⅳ级, 22例, 占25.9%;心功能Ⅲ级, 38例, 占44.7%;心功能Ⅱ级, 11例, 占12.9%;心功能Ⅰ级, 14例, 占16.5%。
2 方法
2.1 采集每位患者在入院时和治疗
1周后的NYHA心功能分级及BNP值, BNP测定使用美国Biosite Triage免疫化学分析仪, 对所有患者采集静脉血2 m L, 定量测定BNP, 严格按照仪器操作规程进行质控和操作。经过详细分析比对, 心功能Ⅰ级患者的BNP值范围在95~221 pg/m L, 心功能Ⅱ级患者的BNP值范围在221~459 pg/m L, 心功能Ⅲ级患者的BNP值范围在459~1 006 pg/m L, 心功能Ⅳ级患者的BNP值≥1 006 pg/m L。按BNP值确定患者的分级护理级别。
2.2 护理分级:
(1) BNP≥1 006 pg/m L此范围属于心功能Ⅳ级患者, 除积极治疗原发病及诱因外, 应采取特级或一级护理。 (2) BNP 459~1 006 pg/m L此范围属于心功能Ⅲ级患者, 应采取一级护理。 (3) BNP 221~459 pg/m L此范围属于心功能Ⅱ级患者, 应采取二级护理。 (4) BNP 95~221 pg/m L此范围属于心功能Ⅰ级患者, 应采取三级护理。
2.3 所有患者按相应的护理级别进行护理, 遵医嘱合理用药。
1周后复查BNP值, 评估心功能分级, 并与入院时比较, 治疗后患者的BNP值由≥1 006 pg/m L降到221~459 pg/m L;心功能由Ⅳ级降到Ⅱ级。
3 结果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根据BNP判断心力衰竭级别, 进行分级护理, 可以避免遗漏一些无症状心力衰竭或轻度心力衰竭患者。此类患者通过快速测定BNP值, 选择不同的护理方法, 并根据不同的护理问题, 如钠的摄入量区别、巡视病房时间、是否心电监护、生活心理护理等, 达到减少并发症, 提高救治存活率,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治疗1周后患者的BNP值由≥1 006 pg/m L降到221~459 pg/m L;心功能由Ⅳ级降到Ⅱ级, 证明通过测定BNP值确定护理级别, 科学规范, 效果良好。
4 讨论
我科从2010年始, 在了解病史、体格检查、心电图检查的同时检测BNP, 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根据其病情变化及自理能力的评估, 结合BNP监测指标给予不同级别的护理, 制订出详细的护理计划, 按护理要求严格执行,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BNP是心脏心室分泌的一种激素, 具有利尿、利钠、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扩张血管作用, 心室腔的大小是BNP释放的关键, 而BNP释放与心室扩张和压力负荷成正比[3]。慢性心力衰竭 (chronic heart failure, CHF) 是一种以心室功能不全、神经内分泌过度激活以及外周血流分布异常为主要特征的复杂的临床综合征, 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 也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随着人口不断老龄化, CHF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与生活质量。准确判断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 指导护士进行有效的护理, 需要切实可行的方法。慢性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是心室重构, 由于基础心脏病的性质、进展速度不同, 及代偿机制的复杂作用, 心脏扩大及肥厚与心功能分级并不平行, 有些患者心脏扩大及肥厚已经很明显, 但临床上尚无心力衰竭表现[4]。通过血浆BNP水平监测可反映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 是临床早期诊断心力衰竭的客观指标, 也是判断CHF患者预后和进行危险评估、确定分级护理级别的指标。针对患者的活动耐力、呼吸状况、脉搏快慢、意识和精神状况、体位的变换情况制定适当的护理计划, 达到预期的护理目标, 让患者遵循活动计划, 逐步增加活动耐力, 提高对治疗的依从性。慢性心力衰竭还容易与呼吸系疾病混淆, 两者均有程度不同的呼吸困难, 使误诊率增高, 其诊断过程中受主观因素干扰较多, 难以尽快进行确诊和明确分级护理级别。临床通过BNP水平监测, 有了很明确的指标, 如果<100 pg/m L基本上可以直接判断是非心源性的呼吸困难;BNP如果>500 pg/m L基本上可以直接判断为心源性, 很好地为确定分级护理级别提供了方向。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住院费用是一个很大的负担, 再住院率也非常高, 这就要求我们医护人员要充分评估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情况。BNP还是心力衰竭病死率的独立预测指标, BNP的值过高提示患者预后不良, BNP值较前下降明显表明患者的心功能改善, 所以BNP对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提供了有益的信息, 有助于进行入院、转院、出院的判断, 使患者在出院前达到病情的真正稳定, 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总之,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 制定严谨的护理计划, 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 达到理想的护理目标, 都需要正确的导向。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诊断和护理中, 面对错综复杂的症状, 需要我们医护人员有高度的责任心, 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护理方案。用BNP检测结果来客观判断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 明确分级护理级别, 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措施,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可延缓心力衰竭进展, 改善患者预后, 对临床护理工作指导意义很大,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Weber M, HammC.Roleof B-typenatriureticpetideand NT-proBNP inclinicalroutine[J].Heart, 2006, 92 (8) :843-849.
[2]赵玉生, 田亚平, 高伟, 等.心血管病患者血浆N-端脑钠素前体浓度与心功能的关系[J].中国循环杂志, 2004, 19 (1) :46.
[3]胡大一, 杨振华.B型钠尿肽的临床应用和最新进展[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1-13.
3.综合分级护理指导原则 篇三
一、分层教学
由于初中学生的智力往往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在语文教学目标制定时,应结合学生全员目标及个体发展目标,体现出各个层次学生的个体性发展,最终实现全体发展。如:学习《月亮上的足迹》内容时,制定全员目标首先就要对词语进行积累并做好理解,在了解宇航和月球相关科学知识过程中,要准确分析和概括课文内容要点。在科学技术魅力感受中,结合敢于探索的学习精神,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探索精神。个体发展目标:将全班学生分为三大层次,即A类、B类、C类。(1)将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生词抄在笔记本上,并注音。除文中所列生词外,还有哪些是要查字典才会读的?(C类基础薄弱学生必做。)(2)读懂全文,思考:本文所叙之事是登月,那它是分几个部分描述登月的全过程的呢?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几件事?(B类具有一定基础学生必做。)(3)读懂全文完成以下问题:①朗读课文的第5、11语段,做出相关的思考,通过对一系列数字的列举作用进行比较和分析,并基于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中的一句话,并做出自己的理解。②作者字里行间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A类基础深厚学生必做。)
二、分类指导
分类指导即在初中语文分层教学的过程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方法指导。较重视各个层次学生的指导,合理应用学生特长,实现整体性发展。例如:指导学生阅读七年级上册自读课文《绿色蝈蝈》。导入新课之后出示初读感知题目:(1)学生交流自己课前搜集的有关法布尔及《昆虫记》的有关资料。(2)学生交流与本文相关的简介,教师用PPT课件总结。(3)课前大家已预习了这篇文章,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C类学生完成。)
然后出示精读揣摩题目:(1)研读课文,小组合作完成以下三个问题:对于绿色的蝈蝈而言,有着怎样的外表特征,同时也存在哪些习性,并对作业描写的习性特征进行分析(A、B、C三类学生共同完成)。同时对于B类学生额依然,就要对作业对绿色蝈蝈的所有称呼找出,对情况进行分析。对于A类学生而言,举例说明文中运用拟人手法的好处。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引出对蝈蝈的描写的呢?本文的写作特色是什么?(A类学生完成。)
最后出示拓展活动题目:1.搜集关于昆虫的故事。2.课外阅读《昆虫记》,举行故事比赛。(ABC类学生共同完成)A类学生积极带动B、C类学生,让B、C类学生此时也处于明于心不明于口的“愤悱”状态,通过A类学生的激发,教师的鼓励,B、C生也能随着掌握。通过激励启发,让学生参与,在训练中,通过老师的点拨、纠正,学生就能全面正确地掌握课文的写作意图。采用上述方法,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先后都掌握,促进学生的差异发展。
三、分级评价
分级评价则也是针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评价,这就要求教师合理分组学生,做好分组处理。例如,有教师将全班学生分成10小组,每组5人,分别命名为“自主组”、“自学组”、“自立组”、“自理组”、“自励组”、“自警组”、“自信组”、“自爱组”、“自尊组”、“自强组“等,评价内容主要有加分项目积极举手发言、完成作业、默写过关、检测合格、笔记认真、参赛获奖;减分项目:上课睡觉、点名批评、未完成作业、检测不过关等。各小组轮流设立小组长(A类学生),小组成员包括A、B、C三类学生。小组长主要负责每周统计各组得分和排名,监督各小组登记分数的准确性,检查落实各小组的各项登分情况。小组长负责每天加分和減分的记录,统计一周小组的总分和平均分,科代表负责每周评出一个优秀小组和每组两名积极分子,包括A、B、C三类学生都有获奖机会,然后在下周颁发奖状和奖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以上分级评价,使班级中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发展,增强学习自信心,发展个性。
综上所述,“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分级评价”的差异教学策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既能提高所有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又能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更能提升语文教师的能力。但人的心理是不同的,尽量能调适学生健康的心态,让全体学生共同发展,共同成长。
4.综合分级护理指导原则 篇四
通过税收加强对宏观经济的干预,减少经济波动,实现经济稳定的原则。这一税收原则的理论依据是:税收有负乘数作用,是一种平抑经济周期的自动稳定器,在对个人征收累进所得的前提下,经济繁荣时期会自动增加税收,从而抑制经济的过度扩张;经济萧条时期会自动减少税收,从而能阻止经济的进一步衰退。为了发挥税收的这种稳定作用,应当加强税收对宏观经济的干预。在西方发达国家,作为税收的原则之一,税收稳定经济作用的发挥是十分有限的。在中国,有一些学者也提出,社会主义税收也应遵循稳定的原则,即通过税收来调节社会生产的总供给和总需求、调节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等,从而,保证经济总量和结构的平衡,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稳定发展。
5.综合分级护理指导原则 篇五
一国政府确定涉外纳税人税收负担所遵循的指导思想。涉外税收负担原则具有重要的财政意义和经济意义。其财政意义体现在它通过影响一国的近期税基大小与长期的税源发展状况,最终会影响到有关国家的税收收入水平。其经济意义体现在,它不仅会引起国际投资流向、规范与结构的变动,还会影响国际贸易的规模和结构,也会影响国际先进技术的转移,甚至影响有关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它广泛地涉及了包括国际贸易关系、国际信贷关系、国际投资关系和国际技术合作关系在内的国际经济关系的一切方面。因此,一国政府往往从本国实际出发,结合本国的政治经济状况和涉外政策的要求,慎重地确定涉外税收负担原则。目前,世界各国所制定的涉外税收负担原则按涉外税负的国内税负的水平来衡量,可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一是优惠原则。即赋予外国纳税人低于本国纳税人税负的特殊优惠权利。二是平等原则,即指对同一种收入征税,涉外税收负担等同于国内税收负担。三是最大负担原则,即指对同一收入征税,涉外税收负担要高于国内税收负担。
6.综合分级护理指导原则 篇六
1.病床和病室门前悬挂隔离标志。门口设置擦鞋垫及泡手的消毒液。
2.工作人员进入隔离室要按规定戴工作帽、口罩,穿隔离衣,并且只能在规定的范围内活动。一切操作要严格遵守隔离规程,接触患者或污染物品后必须消毒双手。
3.穿隔离衣前,必须将所需的物品备齐,各种护理操作按计划集中执行。
4.患者用过的物品经消毒后方可给他人使用;排泄物须消毒后排放;需送出处理的物品、污物袋应有明显的标志;不宜消毒的物品(如手表等)可用纸或布保护。
5.严格执行陪伴和探视制度。
6.满足患者的心理需要,尽力解除患者的恐惧感和因被隔离而产生的孤独、悲观等不良心理反应。
7.经医生下达医嘱后,方可解除隔离。
(二)终末消毒处理
1.患者的终末处理 患者转科或出院前应洗澡,换上清洁的衣服,个人用物经消毒处理后一并带出。若患者已死亡,尸体须用消毒液擦洗,并用浸有消毒液棉球塞住口、鼻、耳、肛门或瘘管,更换伤口处敷料。用一次性尸体单包裹尸体,送传染科太平间。
2.病室的终末处理 将病室的门窗封闭,打开床边桌,摊开棉被,竖起床垫,用消毒液熏蒸。熏蒸后打开门窗,用消毒液擦洗家具。被服类放入标明“隔离”字样的污物袋内,消毒后再清洗。床垫、棉被和枕芯还可用日光曝晒处理。
7.综合分级护理指导原则 篇七
基于分级诊疗的医联体建设是基于国家医改方向,结合国家分级诊疗、医联体、远程医疗政策指导建设的,以大医院为核心,覆盖区域市、县、乡三级医疗机构。以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为目标,以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为核心,以医药卫生体制机制创新为切入点,通过医联体建设合理配置利用医疗资源,构建科学有序就医秩序,有效缓解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1.政策指导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4年11月发布的《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建设技术指南》提出建立功能适宜、实用可靠、标准统一、利于扩展的中西医协同的远程医疗信息系统。新建或标准化改造现有远程医疗应用软硬件系统,满足省级、市县级和乡镇社区等不同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远程医疗服务的需求,实现统一的远程医疗服 务功能应用。解决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提高医院就诊环境以及医疗效率;利用互联网+传统医疗服务模式结合,产生变革和创新。
国务院2015年09月11日发布的《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建立科学合理的分级诊疗制度。坚持居民自愿、基层首诊、政策引导、创新机制,鼓励各地结合实际推行多种形式的分级诊疗模式,推动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就医新秩序。到2017年,分级诊疗政策体系逐步完善,85%以上的地市开展试点。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基本形成。到2020年,分级诊疗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逐步形成,基本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
国家卫生计生委2016年12月13日发布的《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指出,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基本业务功能包括远程会诊、远程预约、远程双向转诊、远程影像诊断、远程心电诊断、远程医学教育等6类,所有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必须具备以上这些功能,缺一不可。远程医疗信息系统扩展业务功能包括远程重症监护、远程手术示教、远程病理诊断等3类,有条件的医院可选择其中的部分或全部功能实施。国务院2016年12月27日发布的《“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明确指出,将分级诊疗置于改革重点任务之首,是对医疗资源配置的系统调整,对缓解供需平衡,构建医改新格局,解决人民群众就医的突出问题具有战略性意义,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将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卫生的职业吸引力和服务能力,以问题为导向推动制度创新和攻坚突破。
国务院2017年4月26日发布的《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开展医疗联合体(以下简称医联体)建设,是深化医改的重要步骤和制度创新,有利于调整优化医疗资源结构布局。2017年6月底前各省(区、市)都要明确推进医联体建设的工作方案,10月底前所有三级公立医院都要启动医联体建设工作。
2.组建多种形式的医联体
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以来,我国全民医保体系加快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条件显著改善,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基层服务长期薄弱的状况逐步改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和可及性明显提升。但要看到,强基层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我国优质医疗资源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衡,特别是仍面临基层人才缺乏的短板,已成为保障人民健康和深化医改的重要制约。开展医疗联合体(以下简称医联体)建设,是深化医改的重要步骤和制度创新,有利于调整优化医疗资源结构布局,促进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和资源下沉,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有利于医疗资源上下贯通,提升医疗服务体系整体效能,更好实施分级诊疗和满足群众健康需求。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充分考虑医疗机构地域分布、功能定位、服务能力、业务关系、合作意愿等因素,探索分区域、分层次组建多种形式的医联体,主要包括以下四种形式,帮助医疗机构组建医联体,对区域内现有医疗资源进行整合和重新分配,引导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医疗机构建立目标明确、权责清晰的分工协作关系,实现优质医疗资源有效下沉,推动建设合理有序分级诊疗模式。
(一)在城市主要组建医疗集团。在设区的市级以上城市,由三级公立医院或者业务能力较强的医院牵头,联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护理院、专业康复机构等,形成资源共享、分工协作的管理模式。在医联体内以人才共享、技术支持、检查互认、处方流动、服务衔接等为纽带进行合作。
(二)在县域主要组建医疗共同体。重点探索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县乡一体化管理,与乡村一体化管理有效衔接。充分发挥县级医院的城乡纽带作用和县域龙头作用,形成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构建三级联动的县域医疗服务体系。
(三)跨区域组建专科联盟。根据不同区域医疗机构优势专科资源,以若干所医疗机构特色专科技术力量为支撑,充分发挥国家医学中心、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及其协同网络的作用,以专科协作为纽带,组建区域间若干特色专科联盟,形成补位发展模式,重点提升重大疾病救治能力。
(四)在边远贫困地区发展远程医疗协作网。大力发展面向基层、边远和欠发达地区的远程医疗协作网,鼓励公立医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远程医疗、远程教学、远程培训等服务,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资源纵向流动,提高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和医疗服务整体效率。
城市与农村之间可以城市三级公立医院为主体单位,在已建立的长期稳定对口支援关系基础上,通过托管区域内县级医院等多种形式组建医联体,三级公立医院可向县级医院派驻管理团队和专家团队,重点帮扶提升县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与水平。国家级和省级公立医院除参加属地医联体外,可跨区域与若干医联体建立合作关系,组建高层次、优势互补的医联体,开展创新型协同研究、技术普及推广和人才培养,辐射带动区域医疗服务能力提升。
3.建设思路
深化医联体医疗机构内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药卫生需求,推进医疗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实践医疗+互联网新型模式,创新发展远程医疗,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医疗资源纵向流动,建立覆盖市、县、乡三级医疗机构的医疗联合体,提高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和医疗服务整体效率,提高市、县、乡三级医疗机构的医疗技术整体水平,逐步构建分工明确、上下畅通的协作机制和合理有序的诊疗秩序。围绕国家政策方针及国家医改方向开展,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医疗等新技术新理念,从分级诊疗、远程医疗、区域医疗协同、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应用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真正深入到各级医疗机构及患者的核心需求,给医护人员工作及患者带来切实的便利。充分通过信息化的手段进一步推进公立综合改革工作,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建立区域医疗协同业务模式,实现上联下通,对上与对口支援的大型医院相连,对下连接区域内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实现区域医疗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积极推进区域内医疗卫生信息资源整合和业务协同。积极推动远程医疗系统建设,提高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
(1)远程医疗应用
国家卫计委发布的《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指出,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基本业务功能包括远程会诊、远程预约、远程双向转诊、远程影像诊断、远程心电诊断、远程医学教育等6类,所有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必须具备以上这些功能,缺一不可。充分考虑大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优势,以大医院为核心建立分级诊疗医疗协同平台,业务涵盖多学科远程会诊、远程培训教育、远程影像诊断、远程病理诊断、远程心电诊断、远程超声指导、远程检验报告、远程手术示教、远程重症监护等,让高水平的医生直接指导、参与基层医院的诊疗,扩大区域医疗中心技术辐射范围,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承接多发病、常见病和康复治疗的服务能力。
(2)分级诊疗应用
基于国家分级诊疗政策的指导,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医院分级诊疗医疗协同平台以大医院为核心,辐射医联体协议的各级医疗机构,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由不同级别和服务能力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建立双向转诊、远程会诊平台,根据病情变化情况实现灵活的转诊和会诊,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合理引导患者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到合适的医院就医,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
(3)互联网+医疗应用
随着国家“互联网+”战略的提出,“互联网+医疗”作为医疗服务的创新业态,各种新型移动医疗设备、APP、移动通信技术、大数据、云服务在医疗服务行业发挥巨大的作用。互联网+可以突破传统医疗健康的服务圈,比如个人通过可穿戴设备、智能传感器产生大量数据,通过APP网络咨询实现自我的健康管理。同时,院前、院中、院后通过互联网实现一体化、连续闭环式服务。医护人员通过移动APP实现随时随地管理患者,不但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对开放医生多点执业有重要支撑作用。互联网+医疗健康要依托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无论是个人健康管理,还是分级诊疗、居家康复,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建设都显得很重要。真正通过互联网+医疗健康依托于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实现分级诊疗,降低医疗费用,实现健康管理。
(4)区域医疗协同应用
分级诊疗医疗协同平台建设应紧密围绕国家医改方针,充分体现创新领先的设计理念,搭建区域医疗协作平台,利用大医院的资源优势、设备优势、技术优势对医联体协议单位给予帮扶,联合开展多学科远程会诊、远程培训教育、远程影像诊断、远程超声指导、远程手术示教、远程重症监护等,使区域内的医疗机构可以互相协作、资源共享,提高基层医院的诊疗服务能力,减轻大医院的门诊压力和床位压力,实现医疗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方便老百姓就医,减轻老百姓的负担。
(5)人工智能应用
充分利用智能语音识别技术、互联网即时通讯技术、影像自动诊断、后结构化电子病历分析等技术实现人工智能,让计算机“学习”专家医生的医疗知识,模拟医生的思维和诊断推理,从而给出可靠诊断和治疗方案。让医疗变得更“智慧”。
(6)大数据应用
基于医联体协同医疗业务,在区域三级医院建立医疗大数据平台,通过基于数据总线(ESB)的集成平台与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对接,将患者的结构化电子病历、检验结果、检查报告、患者诊断等临床数据资源从业务数据库中分离出来,按照科研用的标准数据模型,进行数据清洗和分类,形成统一规范科研分析数据,建立科研用临床数据存储库(R-CDR)。再根据数据挖掘的需要,提供对按照统一数据标准的科研用临床数据存储库(R-CDR)多维度符合条件的数据检索,充分发挥“数据资产”的价值,包括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决策支持、临床辅助诊疗、医疗卫生监控、风险预测控制、医疗技术研究等,通过云计算来集成不同地区的特定数据,并加以整合,运用大数据管理技术提高模型的效率,实现精准医学的健康管理。以移动医疗、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经开始渗透到产业的各个环节。
目前,虽然医联体已遍地开花,但是关于哪种类型医联体更好的讨论始终没有停止过。国家卫计委体改司司长梁万年表示:“从长远来看,如果医联体各医疗机构分工明确了,定位清楚了,与医联体相适应的考核评价机制建立起来了,紧密型医联体的效果会更好,不做硬性要求,可以多种形式。”归根结底要让医联体发挥长期作用,必须要借助信息化手段,搭建各级医疗机构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利用信息化手段由提高单个医疗机构的效率,转向提高整个医疗服务体系的整体效率。从而增强医联体内部的“黏度”,为更深层的分级诊疗打下基础。同时医联体信息化工作离不开政府的主导,离不开政策的扶持,离不开财政的投入,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离不开全院员工的共同努力,与医联体单位信息人员的支持。
作者
姓名:许纪龙 职务:总经理
8.综合分级护理指导原则 篇八
为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形成科学合理就医秩序,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切实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可及,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向社会发布《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17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比例明显提升,就医秩序更加合理规范;到2020年,“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逐步形成。
《意见》明确了两大方面工作举措:一方面,以强基层为重点完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主要采取6项措施:一是明确城市二、三级医院、县级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及慢性病医疗机构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功能定位。二是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发挥全科医生的居民健康“守门人”作用。三是通过组建医疗联合体、对口支援、医师多点执业、鼓励开办个体诊所等多种形式,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四是全面提升县级公立医院综合能力,加强县级公立医院临床专科建设,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左右,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五是整合并开放二级以上医院检查检验等资源,推动区域资源共享。六是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促进跨地域、跨机构就诊信息共享。
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分级诊疗保障机制。主要包括6项制度机制:一是完善医疗资源合理配置机制,制定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标准,重点控制三级综合医院数量和规模。二是建立基层签约服务制度,由二级以上医院医师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务人员组成团队,与居民或家庭自愿签约。三是推进医保支付制度改革,完善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医保差异化支付政策。四是健全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合理制定和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对医疗机构落实功能定位、患者合理选择就医机构形成有效的激励引导。五是建立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引导二级以上医院向下转诊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向签约服务的医务人员倾斜。六是以业务、技术、管理、资产等为纽带,建立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
第一箭:能力提升——让患者愿意去基层
70岁的肖大爷因心脏病,经常要往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跑,每次去都要先排大队挂上号,再排大队等着看医生、取药。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副院长高炜在出诊时也经常碰到这类情况。“有时我们定好治疗方案,让病人去基层医院治疗,病人不放心也不愿意。”她认为,大医院集中优质资源,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由于技术力量薄弱而无法取得患者信任。
“病人都去大医院,无疑会增加百姓看病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交通费、住宿费等),还会导致医保支出增高,加剧大医院的‘假性’资源短缺和病人‘看病难、看病贵’。”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助理、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吴明认为,病人越往大医院跑,基层卫生机构的医疗服务能力就越会下降,医生找不到自身价值,影响到基层队伍的稳定和对人才的吸引力。
对此,意见提出,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建设和管理,规范培养内容和方法,提高全科医生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发挥全科医生的居民健康“守门人”作用。
“基层首诊是分级诊疗的发展基础。”国家卫生计生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滔认为,有数量充足、能力较高的全科医生团队,和完善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施,常见病、多发病患者才可能有信心留在基层接受诊疗服务。
为鼓励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意见还要求,大力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通过组建医疗联合体、对口支援、医师多点执业等方式,鼓励城市二级以上医院医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多点执业,或者定期出诊、巡诊,提高基层服务能力。
第二箭:政策引导——慢病管理“放”基层
意见要求,以高血压、糖尿病、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为突破口,明确和落实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急慢病诊疗服务功能,完善治疗—康复—长期护理服务链,为患者提供科学、适宜、连续性的诊疗服务。
这些重点慢性病在全球范围都属于患病率极高的疾病,患者多、费用高,造成医疗资源浪费,世界卫生组织提议各国建立社区为主的慢性病管理体系,节约资源、避免不必要的住院花费。
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周军说,由于我国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率高,患者覆盖面广。另外,这几种慢性病的诊疗方案清晰,可通过规范治疗控制病情,能够在慢病分级诊疗中发挥作用。
“今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已启动高血压和糖尿病分级诊疗试点工作,对诊断明确的患者提供社区为主的健康管理和诊疗咨询服务,取得了一定效果。”李滔表示,这一试点为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探索了经验。
高炜非常同意分级诊疗把慢病作为突破口的想法,但仍离不开基层能力的提升。“需要明确的是,慢病不是小病、不是没有风险,没有好的治疗会带来很多后患。”她说。
第三箭:提高待遇——把人才留在基层
“城市三级医院主要提供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的诊疗服务。城市二级医院主要接收三级医院转诊的急性病恢复期患者、术后恢复期患者及危重症稳定期患者。县级医院主要提供县域内常见病、多发病诊疗,以及急危重症患者抢救和疑难复杂疾病向上转诊服务。”意见明确了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诊疗服务功能定位。
尽管基层医院被赋予重要的职能,但其“服务待遇低、社会地位低、人才流失严重”的现实不可回避。
同时,由于基层医护人员待遇偏低,使其从业积极性也受到影响。如何让人才真正下得去、留得住、能发展?在福建省立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侯建明看来,让医疗服务价格合理提升到位,才能使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得到尊重,更大程度调动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
对此,意见提出,合理制定和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对医疗机构落实功能定位、患者合理选择就医机构形成有效的激励引导。根据价格总体水平调控情况,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的原则,在降低药品和医用耗材费用、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价格的基础上,提高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项目价格。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建立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
“建立合理的定价制度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含量和劳动付出是关键,同时,抑制药品、耗材、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价格也是重点。”李滔说。
【综合分级护理指导原则】推荐阅读:
外科分级护理细化标准07-18
护理分级标准解读110-08
医院分级护理制度的意义07-17
内分泌科分级护理标准08-09
分级护理制度的考试题11-09
骨科手术分级制度08-11
分级诊疗培训小结08-19
游乐设施分级简介06-28
安全生产企业分级06-30
建筑风险分级管控措施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