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鸿业微观经济学题库(分章)

2024-06-28

高鸿业微观经济学题库(分章)(3篇)

1.高鸿业微观经济学题库(分章) 篇一

第三章 效用论

本章要求掌握的内容:

1.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概念; 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及其应用; 3.无差异曲线的性质及其应用; 4.消费者均衡的确定; 消费者行为的基本分析框架

第一节

效用的概念

消费者偏好可以用效用的概念来描述。一 什么是效用

效用(Utility)是消费者从消费某种商品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满足程度。

二、效用的特征:

效用是一种心理感受,是主观的;

同一种商品的效用在不同的消费者之间不能进行比较;

同一种商品对同一各消费者也是不同的,会随着消费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不同的商品效用对同一消费者可以进行比较;

三、效用的衡量----序数效用与基数效用

基数论者认为,效用可以象长度,温度一样加以具体的衡量并可加总求和。序数论者认为,效用的大小无法具体衡量,人们只能区分不同商品的效用等级。

第二节 基数效用论与边际效用分析

一、基数效用论者的效用分类 总效用(Total utility):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从一定数量的商品消费中获得的效用量的总和。

边际效用(marginal utility):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最后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时,所获得的总效用量的增量。

MUTUXMUdTUdQ

(表3--1)某商品的效用表 λ=2

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消费者随着对某一种商品消费量的不断增加,他从该物品连续增加的消费单位中所获得的边际效用是逐渐递减的。

三、边际效用为什么会递减?

1、心理与生理上的原因:人对外界的重复刺激的反应会逐渐减弱。

2、物品的多用途性:人们在使用一定数量的某种物品时,总是按用途的重要性来安排。例如:水——饮用、洗澡、冲地

是否所有的物品消费过程中都存在边际效用递减?

四、消费者均衡

(一)、消费者均衡的概念

消费者均衡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货币收入分配在对各种商品的购买中以获得效用的最大化。

效用最大化时的状态称为消费者的均衡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消费者既不愿意多购买,也不愿意减少购买。

(二)、均衡条件:

在消费者货币收入固定的情况下,在市场上各种商品的价格已知的情况下,消费者应该使自己所购买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其相应的价格之比相等。

均衡条件的数学表达式: P1X1 + P2X2 ….+ P n X n = I MU1 /P1 = MU2 /P2 = …..= MU n /P n = λ 其中λ代表不变的货币边际效用

(三)关于货币的边际效用的理解

如同其他商品一样,货币也具有效用。消费者花钱买东西,实际上就是用货币的效用交换其它商品的效用。对于一个消费者来说,随着货币收入的增加,货币的边际效用也是递减的。在一般情况下,基数论者假定货币的边际效用是不变的。

例:当MU1 /P1 < MU2 /P2时应该怎样调整,以达到消费者均衡?

说明同样一单位货币,在购买商品1时所能获得的效用增量小于购买商品2所能获得的效用增量,因此,理性的消费者应该增加对商品2的购买,减少商品1的购买。

例:当MU1 /P1 >MU2 /P2时:

说明同样一单位货币,在购买商品1时所能获得的效用增量大于购买商品2所能获得的效用增量,因此,理性的消费者应该增加对商品1的购买,减少商品2的购买。

五、边际分析的应用

1.钻石与水之谜

2、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为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金额与消费者实际支付的金额之间的差距。

第三节

序数效用论与无差异曲线分析

一、关于消费者偏好的假定 完备性:对于任意两个商品组合,消费者能作出偏好的准确判断 2 传递性:任意三个商品组合,偏好具有传递性

3不满足性:较多数量组合的偏好大于较少数量的组合偏好

二、无差异曲线及特点

1、无差异曲线

两种商品不同数量的组合能带给消费者相同效用的那些组合点的轨迹。与无差异曲线对应的效用函数:U=f(X1 , X2)

2、无差异曲线的特征:(1)斜率为负值;

(2)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满足程度越高;(3)在同一平面内,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4)凸向原点(边际替代率递减)

3、边际替代率----无差异曲线斜率 商品的边际替代率:

在维持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X)的消费所放弃的另一种商品(Y)的消费数量,被称为商品X 对商品Y 的边际替代率。

边际替代率=-Y 的变化量/X 的变化量

MRS

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YX 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数量的增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是递减的。

为什么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为负值?为什么边际替代率是递减的?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发生作用!由于A、B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TU00MUxxMUyyyMUxxMUy

4、几种典型无差异曲线:

完全替代品(替代率为常数)

完全互补品

不完全替代

三、消费者的预算线

1、预算线的含义

在消费者的收入与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的各种数量组合。

2、预算线的方程: I=P1X1+P2X2 M=100, Px=4, Py=5

预算线斜率:

pxpy1、预算线的变化 收入和价格变化的影响(1)收入变化

当收入发生变化时,预算线将会发生平行移动。

(2)价格变化

当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预算线的斜率将会发生变化。

四、消费者均衡

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边际替代率)MRS12=P1/P2

均衡条件的几何意义:预算线与其中一条无差异曲线的相切点

五、消费者均衡点的移动

1、收入变动的影响

收入—消费曲线(Income-consumption Curve)恩格尔曲线(Engel Curve)①恩格尔曲线的由来 ②恩格尔曲线的形状

收入—消费曲线与恩格尔曲线

2、价格变动的影响

价格—消费曲线(Price-consumption Curve):当商品价格变动时,消费者均衡点移动的轨迹

个别需求曲线的导出

2.高鸿业微观经济学题库(分章) 篇二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课程性质】

【学时】

【实验上机学时】

【考核方式】

【开课单位】

【授课对象】

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和任务

(一)教学目的

《经济学原理》是一门结合实际认识理论的学科,属经济相关专业的必修专业课。课程本着理论适度够用,注重分析方法的培养,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应用理论的能力,以提高学生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职业能力。

(二)教学任务

通过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理论知识的讲授,使学生较准确理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掌握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并能加以应用;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经济学思维,培养和提高正确处理经济问题的能力,并能灵活应用各种经济学分析方法综合分析现象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为进一步深入学习相关专业课程打好基础。

二、本课程的性质、特点及基本要求

(一)性质

本课程是商务英语本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主干必修课程。

(二)特点

本课程理论与实践并重,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和讨论探究为主。

(三)基本要求:

1.正确理解和认识经济学在现代经济管理中的意义和地位; 2.准确认识各种经济概念及应用特点;

3.熟练应用各种经济学分析方法,并能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经济问题; 4.熟练应用公式计算各经济量,并通过作图分析问题。

三、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及说明

第一章 引论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 2.掌握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含义; 3.掌握微观经济学中的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

4.了解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掌握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方法。

(二)教学内容

1.1 什么是西方经济学

1.2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 1.3 正确对待西方经济学 1.4 有关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几点建议

第二章 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需求的含义与需求定理;

2.掌握需求变动与需求量变动的区别; 3.掌握供给的含义与供给定理;

4.掌握供给变动与供给量变动的区别;

5.会分析市场均衡价格和产量的决定和变动;

6.会计算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 7.了解支持价格与限制价格。

(二)教学内容

2.1 微观经济学的特点 2.2 需求曲线 2.3 供给曲线

2.4 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2.5 经济模型

2.6 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

第三章 消费者选择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效用、总效用、边际效用的含义; 2.会用图形描述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 3.理解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含义;

4.掌握消费者均衡的公式,并会进行推导和证明; 5.了解无差异曲线的含义与特征; 6.了解消费者预算线的含义;

7.会用图形说明如何达到消费者均衡,以及计算消费者均衡; 8.会从消费者的均衡条件推导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9.掌握什么是替代和收入效应,并会用图形表示正常商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二)教学内容 3.1 效用论概述 3.2 无差异曲线

3.3 效用最大化与消费者选择

3.4 价格变化和收入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 3.5 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3.6 市场需求曲线

第四章 生产函数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什么是生产函数,具体到了解什么是一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和两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 2.掌握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3.掌握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的关系图,以及生产的三个阶段和哪个阶段是要素的合理投产区; 4.掌握规模经济的含义与原因;

5.掌握等产量线、脊线的含义与特征,以及什么是边际技术替代率及递减规律;

6.掌握等成本线的含义;

7.会结合等产量线和等成本线推导两种生产要素的最佳投入组合。

(二)教学内容 4.1 厂商 4.2 生产

4.3 短期生产函数 4.4 长期生产函数

第五章 成本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成本的概念,包括什么是机会成本、显成本、隐成本以及相应的利润;

2.理解短期与长期的含义与区别; 3.掌握短期成本分类与变动规律; 4.掌握长期成本分类与变动规律;

5.会用图形从短期成本曲线推导长期成本曲线,并掌握短期成本曲线和长期成本曲线的综合关系;

6.了解利润最大化的基本原则。

(二)教学内容 5.1 成本

5.2 成本最小化 5.3 短期成本曲线 5.4 长期成本曲线

第六章 完全竞争市场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完全竞争市场的含义与条件;

2.会画出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

3.掌握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及其条件:厂商实现最大利润的均衡条件; 4.掌握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

5.会推导完全竞争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分为成本递增行业,成本递减行业和成本不变行业;

(二)教学内容

6.1 厂商和市场的类型 6.2 利润最大化

6.3 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和短期供给曲线 6.4 完全竞争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 6.5 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 6.6 完全竞争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6.7 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 6.8 完全竞争市场的福利

第七章 不完全竞争市场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完全垄断的含义与条件;

2.会画出完全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 3.掌握完全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及供给曲线; 4.会推导完全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 5.了解垄断竞争的含义与条件;

6.会画出垄断竞争市场上厂商的需求曲线; 7.掌握垄断竞争市场上的短期均衡; 8.会推导垄断竞争市场上的长期均衡; 9.了解寡头垄断的含义与特征;

10.掌握古诺模型和斯威齐模型中价格和产量的决定。

(二)教学内容 7.1 垄断

7.2 垄断竞争 7.3 寡头

7.4 不同市场的比较

第八章 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什么是引致需求;

2.掌握完全竞争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 3.会画出完全竞争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 4.会推导市场的要素的需求曲线;

5.了解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及其最大化行为问题;

6.掌握要素供给原则和效用最大化条件; 7.会用无差异曲线分析要素的供给原则; 8.掌握生产要素均衡价格的决定;

9.了解劳动和闲暇,会用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分析劳动的供给曲线的形状;

10.了解土地、土地供给和土地价格的概念;会解释土地供给曲线的形状为什么是垂直的以及地租的决定因素;掌握租金、准租金与经济租的概念;

11.了解资本的供给曲线。

(二)教学内容

8.1 完全竞争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 8.2 完全竞争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 8.3 从厂商的需求曲线到市场的需求曲线 8.4 对供给方面的概述

8.5 劳动供给曲线和工资率的决定 8.6 土地的供给曲线和地租的决定 8.8 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

第九章 一般均衡论和福利经济学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什么是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

2.了解瓦尔拉斯一般均衡模型的四个方程;

3.掌握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生产的帕累托最优,交换和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4.会解释为什么完全竞争经济中实现了帕累托最优状态; 5.了解效用可能性曲线和社会福利函数的基本内容; 6.了解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

(二)教学内容

9.1 一般均衡 9.2 经济效率

9.3 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9.4 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9.5 交换和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9.6 完全竞争和帕累托最优状态 9.7 社会福利函数 9.8 效率与公平

第十章 博弈论初步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什么是博弈论及其策略行为

2.了解纯策略均衡 3.了解混合策略均衡

4.了解完全信息的动态博弈

(二)教学内容

10.1 博弈论和策略行为

10.2 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纯策略均衡 10.3 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混合策略均衡 10.4 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第十一章 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垄断如何产生了低效率;

了解对垄断的公共管制; 掌握外部影响及其分类;

了解有关外部影响的政策,重点掌握科斯定理;

了解什么是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怎样确定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最优数量,会用成本—收益分析公共物品的生产。

(二)教学内容

11.1 不完全竞争 11.2 外部影响

11.3 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

11.4 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 11.6 微观经济学结束语

2.3.4.5.第十二章 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我国近年的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现代宏观经济学与凯恩斯革命;宏观经济五大经济总量关系;GDP的缺陷;

2.理解: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简单的两部门、三个部门和四个部门的经济流量循环模型;名义GDP和实际GDP;潜在GDP和现实GDP; 3.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内涵、目标;国民生产总值(GNP)和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收入的核算方法;

(二)教学内容

12.1 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12.2 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核算方法 12.3 国民收入的其他衡量指标 12.4 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12.5 名义GDP和实际GDP 12.6 失业和物价水平的衡量

第十三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关于消费函数的其他理论;

2.理解: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的决定的几何方法; 3.掌握:均衡产出;凯恩斯的消费理论;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的决定的代数法;乘数原理及各种乘数;

(二)教学内容

13.1 均衡产出

13.2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13.3 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 13.4 乘数论

13.5 三部门经济的收入决定 13.6 三部门经济中各种乘数

13.7 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第十四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IS-LM模型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古典投资理论;与投资有关的因素及其他的投资理论;货币供给; 2.理解:IS曲线、LM曲线的斜率和移动;均衡及变动;

3.掌握:凯恩斯投资理论;资本边际效率;IS曲线、LM曲线含义和推导;货币需求;均衡利率的决定及变化;

(二)教学内容

14.1 投资的决定 14.2 IS曲线 14.3 利率的决定 14.4 LM曲线 14.5 IS-LM分析

14.6 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

第十五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AD-AS模型的经济解释;

2.理解: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总量生产函数;劳动市场; 3.掌握:总需求曲线的推导及移动;总供给曲线;总供给曲线的推导;短期与长期总供给曲线;宏观经济均衡:AD-AS模型分析;

(二)教学内容

15.1 总需求曲线

15.2 总供给的一般说明

15.3 两种极端的总供给曲线

15.4 常规总供给曲线

15.5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对现实的解释 15.6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数学小结

第十六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失业成本;关于失业问题的争论;通货膨胀的分类;

2.理解:失业类型;凯恩斯主义与菲利普斯曲线的提出;货币主义与菲利浦斯曲线;理性预期与菲利浦斯曲线; 3.掌握:失业、通货膨胀的概念;通货膨胀的成因;奥肯定律;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失业与通胀的治理政策;

(二)教学内容

16.1 失业的描述 16.2 失业的原因

16.3 失业的影响与奥肯定律 16.4 通货膨胀的描述 16.5 通货膨胀的原因 16.6 通货膨胀的成本

16.7 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第十七章 宏观经济政策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果的凯恩斯极端和古典主义极端; 2.理解:政策效果的IS-LM分析方法;

3.掌握: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政策效果的“IS-LM模型”分析方法和政策的使用;

(二)教学内容

17.1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以及经济政策影响 17.2 财政政策及其效果 17.3 货币政策及其效果 17.4 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

17.6 关于总需求管理政策的争论 17.7 供给管理的政策

第十八章 开放经济下的短期经济模型

(一)目的与要求

了解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及其应用

(二)教学内容

18.1 汇率和对外贸易 18.2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18.3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应用

18.4 南-北关系的一种经济分析

第十九章 经济增长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经济周期的理论解释;经济增长核算; 2.理解:乘数—加速模型;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3.掌握:经济周期概念及一般特征;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模型——新古典增长理论;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

(二)教学内容

19.1 国民收入长期趋势和波动 19.2 经济增长的描述和事实 19.3 增长核算

19.4 构建和分析新古典增长模型 19.5 应用新古典增长模型 19.7 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

第二十一章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一)目的与要求

了解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及新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和特征

(二)教学内容

21.1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渊源 21.2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21.5 新凯恩斯主义形成的理论背景和特征 21.6 名义粘性

21.8 目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共识

第二十二章 西方经济学与中国

(一)目的与要求

结合理论分析中国具体经济情况

(二)教学内容

22.1 西方经济学科学性与意识形态问题 22.2 我国借鉴西方经济学问题

22.3 2008年金融危机对先行西方经济理论的挑战 22.4 关于当前中国经济改革一些问题的思考 22.5 关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四、本课程使用的教材与适用范围、学制

使用教材:《西方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高鸿业主编,适用范围: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课 学 制:四年

五、主要参考书目

1、《经济学原理》保罗·克鲁格曼,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经济学与生活》,诺伯特·哈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六、成绩考核

本课程为考试课,上课出勤占总成绩10%,作业占总成绩10%,小组成绩占总成绩10%,课堂表现占总成绩10%,考试成绩占总成绩60%。

七、说明

1、本课程主要采用讲授方式进行,在讲授过程中结合实例及学生的小组讨论,每单元布置一次作业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主要教学手段是利用多媒体进行新知讲授和练习巩固。

执笔:

审核(教研室主任): 批准(院长):

3.《宏观经济学》重点(高鸿业版) 篇三

1.宏观经济学特点,微观与宏观的区别?

研究对象:总体行为;研究方法:总量分析;解决问题:资源充分利用;核心理论:收入决定.基本假设:存在市场失灵,且政府有干预能力.区别:(1)研究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如家庭、厂商等。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经济,研究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从总量上分析经济问题。

(2)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以实现个体效益的最大化。宏观经济学则把资源配置作为既定的前提,研究社会范围内的资源利用问题,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3)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即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则是总量分析,即对能够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

(4)基本假设不同。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市场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认为“看不见的手”能自由调节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宏观经济学则假定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通过“看得见的手”纠正市场机制的缺陷。

(5)中心理论和基本内容当然也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还包括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市场理论、产权理论、福利经济学、管理理论等。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则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还包括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等。

(6)主要目标不同:一个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一个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

2.GDP的概念和深层次含义?

经济社会(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GDP是一定时期内(往往一年)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从而是一个地域概念,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生产等非市场活动不计入GDP中。

3.什么是最终产品?

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在同期内不再加工、可供最终消费和使用的产品(不重复出售、转卖或进一步加工)。

包括哪些?①消费品、军工产品;②固定资产积累与储备(库存增加);③净出口(进出口差)。

4.GDP和GNP的区别?

GDP是按地盘核算,GNP是按照人头核算.GDP

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是一个地域概念。GNP是一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是一个国民概念。

5.GDP统计的缺陷?

(1)很多经济活动无法计入GDP。

(2)GDP反映福利水平变动存在较大局限性。GDP反映产量变动,但产量变动不等于福利变动:精神满足程度,闲暇福利,分配状态,环境质量等。

6.GDP核算的方法?

1.支出法

:从最终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的各项最终产品支出加总,计算该年内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GDP=C+I+G+X-M

2.收入法:把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各种收入加总起来;W+i+R+E=工资+利息+租金+税前利润

3.生产法

:从生产角度,运用增值法统计GDP,即计算每个部门或企业对产品和劳务的增加值。核算的范围:提供物质产品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提供劳务产品的第三产业。

核算的标的:各部门增加值,即总产值扣除中间产品价值后的余额。

政府部门提供的劳务活动以投入的成本计入总产出。

7.掌握支出法核算GDP的要素?GDP=C+I+G+(X-M)

C消费

I投资

G政府购买

X出口

M进口

8.投资的分类?

总投资分为两个部分:重置投资和净投资。重置投资又称折旧投资,是指为补偿固定资产损耗而进行的投资用。净投资,是指为增加资本存量而进行的投资支出,即实际资本的净增加,包括建筑、设备与存货的净增加。净投资的多少取决于国民收入水平及利率等变化情况。净投资、折旧(重置投资),都是当年的投资支出,都构成对当年资本品市场的社会需求。为使问题简单化,除非特别说明,都假定折旧为零,投资和净投资是同一个量。投资=净投资(=每年新增资本)+重置投资

10.经济国民均衡的表达式?

两部门I

=

S

S

为收入循环中的漏出量;I

为这一过程的注入量。所以简单概括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就是,收入循环中的漏出量必须等于注入量。

三部门:i+g=s+t

四部门:i+g+x=s+t+m

11.名义GDP与实际GDP的概念?

名义GDP:用当年价格计算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年的价格,计算的当年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衡量国家发展用实际GDP,一个国家名义GDP>实际GDP,表明膨胀了。

在第十二章中,收入法和生产法核算GDP的方法不要求掌握。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的其他指标不要求掌握。

第十三章

1,理解均衡产出的定义?

和总支出相等的产出称为均衡产出。均衡是指一种不再变动的情况。

2,理解国民收入核算中的I=S和国民收入均衡中的i=s的区别?

投资等于储蓄(即i=s),是指经济达到均衡,计划投资必须等于计划储蓄,而国民收入核算中的I=S,则是指实际发生的投资始终等于储蓄。

3,理解家庭消费函数和凯恩斯消费函数?

家庭消费函数是指消费与收入之间的依存关系。

凯恩斯的家庭消费函数的方程为C=a+bY。

随着收入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消费和收入之间的这种关系,称为凯恩斯消费函数。

凯恩斯消费函数又被直接称之为消费倾向。

c=消费,y=收入:

c

c(y)

满足dc

/

dy

0

4,什么是MPC和APC?

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和增加的收入比例,也就是增加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的部分。

平均消费倾向,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在收入中的比例。

5,理解家庭储蓄函数和凯恩斯储蓄函数?

储蓄是收入中未被消费的部分,储蓄随着收入增加而增加。储蓄与收入的这种关系就是储蓄函数。

家庭储蓄函数:s=s(y)

6,什么是MPS和APS?边际储蓄倾向,是指储蓄增量对收入增量的比率。平均储蓄倾向,是指一定收入水平上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的比率。

7,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若APC和MPC随收入增加而递减,但APC>MPC,则APS和MPS都随收入增加而

递增,但APS

8,利用储蓄函数作图并简要说明两部门经济中,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及非均衡国民收入如何向均衡收入移动。

9,什么是投资乘数?

在有效需求不足,社会有一定数量的存货可以被利用的情况下,投入一笔投资可以带来数倍于这笔投资的国民收入的增加,因而投资乘数理论是关于投资变化和国民收入变化关系的理论。

10,掌握政府支出乘数,税收乘数,转移支付乘数。

所谓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是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Kg=1/(1-b)。

税收乘数:指收入变动与以亲折后总变动的税收变动的比率,Kt=-b/(1-b)。

政府转移支付乘数指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Ktr=b/(1-b)

b代表边际消费倾向

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购买和税收以相同数量增减时,国民收入变动量与政府购买或税收变动量的比率。

kb=kg+kt

政府支出增加一元,消费或投资直接增加一元;税收降了一元,老百姓可支配收入多了一元,但不可能全都花完;转移支付增加了一元,老百姓可支配收入多了一元,也不可能全都花完。

第十四章

1,决定投资的经济因素:(1)利率。与投资反向变动,是影响投资的首要因素。(2)预期利润。与投资同向变动,投资是为了获利。

利率与利润率反方向变动。(3)折旧。与投资同向变动。折旧是现有设备、厂房的损耗,资本存量越大,折旧也越大,越需要增加投资以更换设备和厂房,这样,需折旧的量越大,投资也越大。(4)预期通货膨胀率。与投资同向变动,通胀下,短期内对企业有利,可增加企业的实际利润,减少工资,企业会增加投资。

通胀等于实际利率下降,会刺激投资。

2,什么是投资函数,并掌握投资函数中e和d的含义?

投资函数:投资与利率之间的函数关系。i=i(r)

(满足di/dr

0)

。投资i是利率r的减函数,即投资与利率反向变动。

线性投资函数:i=e-dr

e:自主投资,是即使r=0时也会有的投资量。d:投资系数,是投资需求对于利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表示利率每增减一个百分点,投资增加的量。

3,影响投资曲线平移的因素?

国民经济的总产出水平(同向)、企业所得税(反向)、对未来经济状况的预测(同向)、资本收益率(同向)。

4,影响投资曲线斜率的因素?

在线性的假设下有:I=e-dr

如果投资的利率弹性|d|大,即既定的利率变动引起较大的投资变动,那么,投资曲线U就较来平坦;相反,如投资的利率弹性|d|小,即既定的利率变动引起较小的投资变动,那么,投资曲线U就较为陡峭。

5,凯恩斯三大心理规律(凯恩斯理论的三大基石,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

一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造成消费需求不足;

二是资本边际效率递减,造成投资需求不足;三是流动偏好,总要把一定量货币保持在手里。利率不能太低,否则容易进入流动偏好陷阱。但如果利率较高,就会导致投资需求不足。

6,IS曲线的推导(几何推导)

7,IS曲线的含义:

1.描述产品市场达到宏观均衡,即i=s时,总产出与利率之间的关系。2.处于IS曲线上的任何点位都表示i=s,偏离IS曲线的任何点位都表示没有实现均衡。3.均衡的国民收入与利率之间存在反方变化。利率提高,总产出趋于减少;利率降低,总产出趋于增加。4.如果某一点位处于IS曲线右边,表示i<s,即现行的利率水平过高,从而导致投资规模小于储蓄规模。如果某一点位处于IS曲线的左边,表示i>s,即现行的利率水平过低,从而导致投资规模大于储蓄规模。

8,影响IS曲线斜率的因素:

从IS曲线的推导过程中可以知道,利率与国民收入成反方向变动关系,IS曲线的斜率为负值。

其他条件不变,投资对利率的变化越敏感,IS曲线越平坦;其他条件不变,投资或政府支出对国民收入的乘数越大,IS曲线越平坦。

影响IS曲线水平移动的因素?

投资需求变动:投资增加,IS曲线向右移动,储蓄函数变动:储蓄增加,IS曲线向左移动,政府支出及税收变动

:政府增加支出或者减免税收,IS向右移动.9,IS曲线左右两边I和S的关系?

10,LM曲线的推导(几何推导)

11,LM曲线的含义:

1)描述货币市场达到均衡,即

L=m时,总产出与利率之间关系的曲线。

(2)货币市场上,总产出与利率之间存在正向关系。总产出增加时利率提高,总产出减少时利率降低。

(3)LM曲线上的任何点都表示

L=

m,即货币市场实现了宏观均衡。反之,偏离LM曲线的任何点位都表示

L≠m,即货币市场没有实现均衡。

(4)LM

右边,表示

L>m,利率过低,导致货币需求>货币供应。LM左边,表示

L<m,利率过高,导致货币需求<货币供应。

12,影响LM曲线斜率的因素和影响IS曲线水平移动的因素?

交易性货币需求对收入的敏感系数和投机性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度系数,与前者与正比,与后者成反比。

Y=m/k+hr/k

斜率是k/h1、k大→

k/h

大→LM陡峭,即货币需求对收入变动的敏感度高,交易需求曲线陡峭,从而LM陡峭。

2、h大→k/h小→LM平缓,即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度高,投机需求曲线平缓,从而LM曲线平缓

13,LM曲线左右两边L和M的关系?

14,货币需求的含义和公式:

货币需求是人们出于某种动机而对货币的持有,动机通常有: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L=

L1+L2=

KY+L2(r)

15,什么是凯恩斯陷阱?

即流动偏好陷阱,指当一段时间内即使利率降到很低水平,市场参与者对其变化不敏感,对利率调整不再作出反应,导致货币政策失效。

16,货币需求变动和货币供给变动对均衡利率的影响?

货币需求变动意味着货币需求曲线的“移动”,导致货币需求曲线的“移动”原因有:

1)流动偏好的变动:更喜欢活便时,曲线右移。

2)交易习惯的改变:更快的交易速效,曲线左移。

3)金融资产的收益率:普遍提高时,曲线左移

4)对银行利息率的预期:利息率看涨时,债券的未来价格将降低,现期的购买将减少,货币需求将增加,曲线右移。

5)货币需求变动对均衡的利息率的影响在弹性区内,货币需求曲线右移,会导致均衡利息率的上升;反之亦然。均衡利息率的变动的最终结果,取决于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情况的综合作用。

货币供给变动的动因是政府对经济运行状况的的认识:如果政府认为应该采取扩张政策来刺激经济,通常会采用扩大货币供给的政策措施,从而时货币供给线右移;反之亦然。在弹性区内,货币供给线右移,会导致均衡利息率的下降;反之亦然。

17,两个市场同时均衡时的情况:

IS是一系列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可使产品市场均衡;LM是一系列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可使货币市场均衡。能够同时使两个市场均衡的组合只有一个。解方程组得到(r,y)

18,从非均衡状态如何向均衡状态靠拢?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的国民收入yE,不一定能够达到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y,依靠市场自发调节不行。必须依靠政府宏观调控。增加需求,增加货币供给。

第十五章

1,为什么要有宏观经济政策?

IS-LM相交所决定的均衡收入不一定是充分就业的收入,而且依靠市场的自发调节无法实现充分就业均衡,需要国家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调节。

2,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是什么?

Crowding

out

effect,政府支出增加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经济效应?在IS—LM模型中,若LM曲线不变,向右移动IS曲线,两种市场同时均衡时会引起利率的上升和国民收入的增加?但是,这一增加的国民收入小于不考虑货币市场的均衡(即LM曲线)或利率不变条件下的国民收入的增量,这两种情况下的国民收入增量之差,就是利率上升而引起的“挤出效应”。

挤出效应越小,财政政策效果越大。

3,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作用机理?

增加政府支出使国民收入增加,故货币交易需求增加;而货币供给量不变,使得利率上升。私人投资被挤出。

4,挤出效应受哪些因素影响?这些因素中哪些是主要的?

1)支出乘数(kg)

;(2)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k);(3)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h);(4)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d)。“挤出”效应的大小决定于货币需求和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h,d)的敏感程度

5,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对财政政策的影响?

1)IS

曲线越陡峭(d

越小),“挤出效应”越小,财政政策的效果越大;(2)LM

曲线越平缓(h

越大),“挤出效应”越小,财政政策的效果越大。

6,货币政策的作用机理?

货币政策是政府货币当局(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利率从而影响总需求。增加货币供给,可以降低实际利率,刺激私人投资,进而刺激消费,使生产和就业增加(m

↑→

r

i

y

↑)。反之亦然。

7,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作用的区别?

财政政策就是通过财政支出和税收政策调整而进行经济决策的政策,而货币政策是通过利率调整而影响经济决策的政策

8,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IS曲线斜率与货币政策效果反向变化。LM曲线斜率与货币政策效果同向变化

9,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1)通货膨胀时期,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的效果显著。但是在经济衰退时期,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效果不显著,因为厂商对经济前景悲观,即使央行放松银根,降低利率,投资者不愿意增加贷款,银行不肯轻易借贷。尤其是遇到流动性陷阱时,货币政策效果很有限。

2)增减货币供给要影响到利率,必须以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为前提。通货膨胀时期,居民希望尽快消费,货币流通速度加快,减少货币供给的效果打折扣;经济衰退时,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对货币的需求减少。

3)外部时滞。利率下降,投资增加,扩大生产规模需要有时间。

4)资金在国际上的流动。从紧的货币政策下,利率提高,国外资金进入,若汇率浮动则本币升值,出口减少、进口增加,本国总需求下降;若汇率固定,央行为保证本币不升值,必然抛出本币,按照固定利率收购外币,于是本国货币供给增加。

第十六章

1,经济政策的目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2,凯恩斯的功能财政思想:

政府为了实现充分就业和消除通货膨胀,需要赤字就赤字,需要盈余就盈余。凯恩斯的预算平衡思想:衰退时,收入减少,为了平衡支出,必须增加收入,会加深衰退。反之,过热时通货膨胀,税收增加,为了减少盈余,必然增加支出和减少税收,会加剧通货膨胀。

3,什么是自动稳定器,我国有哪些自动稳定器?

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我国的三种内在稳定器:1,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

2.政府转移支付的自动变化

3.农产品价格保护支出的自动变化

4,财政政策的工具有哪些?如何使用?

政府通过财政政策的工具:税收、政府购买、转移支付、,来调节社会总需求,使之社会总供给相均衡,从而使社会与经济既不发生经济萧条又无通货膨胀的稳定增长。

5,掌握货币政策的机制?

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对货币供给量的调节来调节利息率,再通过利息率的变动来影响总需求和总供给.6,什么是法定存款准备金?

法定准备率是由中央银行规定的,按法定准备率提留的准备金是法定准备金。法定准备金一部分是银行库存现金,另一部分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帐户上。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属力度很大的政策工具,不能频繁使用。

7,银行创造货币的过程?货币创造乘数?

客户在银行的存款为原始存款,通过银行的作用派生出来的存款为派生存款或派生货币,两者相加为银行的存款总量。派生存款为银行创造的存款。商业银行一般在按法定准备率扣除法定准备金后会仅可能地全部贷出,以增加银行利润。货币乘数=1/准备金率

8,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是什么?

公开市场业务买卖政策、贴现政策、法定准备率政策

9,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如何使用?

a.存款准备率是说商业银行根据吸收的存款数量要放到中央银行一部分现金作为保证金,避免发生支付风险;

b.贴现率是说企业拿着手中的未到期票据可到商业银行兑换现金,同时支付一定的利息,这个比率就是贴现率。

c.公开市场操作就是指中央银行与指定交易商进行有价证券和外汇交易,常见的就是买卖国债,通过这三种工具达到调控流通中货币量的作用。

10,宏观经济政策混合使用的原则?

第一种:经济萧条不太严重,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总需求,紧缩性货币政策控制通货膨胀。

第二种:严重通货膨胀,紧缩财政降低总需求。紧缩性货币,以防止利率过高。

第三种:不严重的通货膨胀,紧缩性财政压缩总需求,扩张性货币降低利率,以免财政过度而衰退。

第四种:经济严重萧条,膨胀性财政增加总需求,扩张性货币降低利率。

第十八章

1,什么是失业?

凡在一定年龄范围内愿意工作而没有工作,并正在寻找工作的人都是失业。我国劳动年龄范围的下限为16岁,上限为男59岁,女54岁。

摩擦性失业:生产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由于转业等原因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往往是“失业与空位”并存。

自愿失业?非自愿失业?

自愿失业指工人所要求得到的实际工资超过了其边际生产率,或不愿接受现行的工作条件而未被雇佣而造成的失业。非自愿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并愿意按现行工资率就业,但由于有效需求不足而找不到工作造成的失业。

2,失业的经济学解释?(出清的劳动力市场和非出清的劳动力市场)1.古典失业:出清的劳动力市场:失业的解释。非出清的劳动力市场:失业解释。在没有伸缩性工资的劳动力市场上。

2,什么是通货膨胀?

是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纸币发行过多,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

3,通胀的衡量指标?

当期通货膨胀率=(当期价格水平-上一期价格水平)/上一期价格水平*100%

4,通胀的分类?

①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②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③结构性通货膨胀

5,奥肯定律: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2个百分点。

6,通货膨胀对于收入和财富的影响?

1)通货膨胀对于收入的影响:实际收入不变:名义收入增长率

=

通货膨胀率

实际收入减少:名义收入增长率<

通货膨胀率

实际收入增加:名义收入增长率>

通货膨胀率

2)通货膨胀对财富的影响

a

.实物资产:名义价格随通货膨胀同步提高,实际价值不变。

b.货币资产:名义价格不变,实际价值随通货膨胀降低

c.负资产(负债):名义价格不变,实际价值随通货膨胀降低。

7,通胀的成因(掌握需求拉上型、成本推进型、混合型、结构性四种即可)

1,需求拉动

超额需求,即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上涨。

2,供给通货膨胀。指由于成本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和显著上涨。

3,结构性通货膨胀:指经济结构不平衡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

4,混合通货膨胀:指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及其相互影响说明通货膨胀的理论。

8,什么是工资-物价螺旋?

9,什么是菲利普斯曲线?在短期和长期有什么区别?

第二十一章

1,经济增长的含义?

经济增长是指一国生产能力的增长,或者实际产量的增加。它以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额或增长率为指标来衡量。

2,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

1)一个是数量、一个是质量;(2)一个是基础,一个是结果;(3)一个是手段、一个是目的3,什么是加速原理?如何用

加速原理解释经济周期的思想?

a.加速原理:产出的变动与投资支出之间的数量关系。投资与国民收入的影响是相互的,投资的变动会影响国民收入,而国民收入的变动也会影响投资。加速原理是说明国民收入的变动如何引起投资变动的理论。t期的投资取决于产出的变化。变动幅度大小取决于v的数值。V被称为加速数。

b.某种因素,如新技术的出现,I↑通过乘数作用→产量(y)较大↑,要保持产量的增长趋势,通过加速数作用→I更大↑→y更大↑→经济繁荣

产量达一定水平后,由于社会需求与资源的限制,产量很难增加→I↓

→产量(y)较大↓

→经济萧条

衰退到谷底后,长期的负投资,而折旧不断,设备要更新→

I

↑→产量更大↑→经济繁荣。

END

上一篇:小学数学的数学思想下一篇:生物传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