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的教学反思

2024-07-02

蜡烛的教学反思(共15篇)

1.蜡烛的教学反思 篇一

刚刚带着孩子们从卢沟桥的硝烟中走出来,教材编者又让我们走进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另一个战场——法国伯诺德夫人的家里。这里看不到像卢沟桥一样激烈的战火,听不到一声的枪声,却同样是惊心动魄,令人生畏。因为“听取娃声一片”老师上课的需要,这堂课是由她给我们班孩子上的,我只是充当了一名观众。

课文以半截蜡烛为叙事主线,描绘了伯诺德夫人一家为保全半截蜡烛中的秘密情报,与德军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却又令人窒息的斗争。情节生动紧凑,环环相扣。

学习第一段时,老师让学生带着问题“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去读课文,通过读课文,了解这半截蜡烛并不普通,它藏着绝密情报,意义重大。问题的提出一下子使学生的心弦绷紧了,并开始认真读课文,仔细思考问题。经过一番深思熟虑,许多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这是半截巧妙的蜡烛,谁也不会想到伯诺德夫人会把最重要的情报藏在这半截蜡烛中。”也有的说:“这半截蜡烛是关系到情报站,以及伯诺德夫人全家生命安全的半截蜡烛。”看到同学们对这不寻常的半截蜡烛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老师又把教学的视角转到文章的人物上来,并适时提问:“对于誓死保护情报的伯诺德夫人一家人,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孩子们凭着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表达了对伯诺德夫人一家的无比敬意。这一教学过程让学生从这半截蜡烛中品味伯诺德夫人的聪明、机智,领悟这半截蜡烛牵动着情报站的安危,关系到这一家三口的安危,同时感悟半截蜡烛随时可能引爆的危险,紧紧地绷紧了学生探究的心弦,通过这样的理解,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激动、紧张的氛围中。学生在感悟的过程中,深深地被课文的情景所吸引,探究的热情变得非常高涨,和文本对话的兴趣很高,当学生和文中的人物开始产生对话、交流时,学生的感受自然变得敏感而锐利。

2.《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篇二

词语,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才具有丰富而恰当的含义,才折射出人物内在的品质和精神。词语,只有回归文本之中,才有生命的活力,才是积极和充满生活气息的,才是有血有肉的。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引领学生在课文描述的情节和细节中,关注那些“含义丰富、含情脉脉”的词句,使他们既获得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又获得对语言的准确感受。如此,学生的语文学习才具有语文的“滋味”。

设计特色

在故事情节中理解词句的含义,在具体细节中体会人物的品质,在导演剧本中习得语言的精妙。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能联系课文具体内容进行解释,并能结合表演深入体会“轻轻地”、“从容地”、“镇定地”等词语的内涵。

2.能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有条理地复述故事的主要情节。

3.对人物有自己的评价,并能从中感受到课文中人物在危险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机智与勇气。

教学过程

板块一:学习字词

1.教师板书课题,边板书边重点提示“截”的部首“戈”和“蜡烛”的偏旁分别为“虫”、“火”。启发学生用“烛”组词:烛台、烛芯、烛光、烛焰摇曳……

2.教师继续板书: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引导学生朗读,提问:谁发现了这3个人的关系?以此了解:他们是亲密的一家人,为了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法国,都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插问:你知道法国历史上还有一个世界闻名的夫人吗?(居里夫人,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著名科学家)

3.教师出示课文中的词语:秘密、绝密、绝妙;危机、厄运;从容、镇定。教师组织学生朗读,并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具体内容解释“绝妙”、“危机”、“厄运”的意思。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提示: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课文中词语的意思,把课文读懂。

5.组织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解释:

(1)绝妙:伯诺德夫人把装着绝密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插在一个烛台上,摆在显眼的桌子上,骗过了敌人。妙在情报藏得隐蔽,令敌人意想不到。教师点拨:你从“终于”这个词语中体会到些什么?(这个绝妙的主意凝聚了伯诺德夫人的智慧)

(2)危机:德国军官点燃了蜡烛,万一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就会受到威胁。教师点拨:“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这里“似乎”说明了什么?(实际上危机并没有真正过去)

(3)厄运:那就是蜡烛会很快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暴露了,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也许就要结束了。教师点拨:在危机和厄运面前,一般人会有什么反应?而伯诺德夫人一家是怎样对待的?他们又是怎样化险为夷的?请同学们再读课文。

板块二:复述故事

1.请学生自己练习复述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机面前从容应对、化险为夷的经过。然后组织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可以提供句式帮助学生复述得更加有条理:当 ____的时候,他(她)____(怎么做的)。

2.教师根据学生的复述进行扼要的板书:点燃____吹熄;端走____夺回;重新点燃______端上楼。引导学生根据板书,练习有条理地复述故事,要求用上恰当的、准确的词语,如:轻轻地、从容地、镇定地……教师对学生在复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对于出现的精彩之处及时给予肯定,以便让学生讲述得更加流畅、准确。

板块三:学做导演

1.假如将这个扣人心弦的故事编成剧本来演出的话,你认为可以安排几个场景?引导学生讨论,并申述自己的理由。教师可以建议学生重点设计三个场景:伯诺德夫人与敌人周旋、杰克与敌人周旋、杰奎琳与敌人周旋。

2.假如请你来做导演,每一场戏该怎么演?认真阅读课文,注意中心人物的动作、表情、语言、心理活动,然后设计表演的要领。可以引导学生先阅读第三自然段,圈画出伯诺德夫人的动作、语言、神态等。

3.组织学生交流伯诺德夫人与敌人周旋的表演,重点关注“轻轻地”,讨论:为什么要轻轻地吹灭蜡烛?以此体会伯诺德夫人的机智和镇定。可以让学生表演一下,组织“导演们”进行评论。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后两场戏,分别关注“从容”、“默默地”、“娇声”、“镇定”。教师可以结合课文提问:“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这里的“似乎”表明什么?

4.在学生“导演”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表演,并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特别是重点的词句,进行更深入的体会,真切地感受到危险、紧张以及他们的机智与勇气。

板块四:人物评价

1.课文中的哪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结合课文,具体谈一谈自己的切身感受。

3.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篇三

在“了解大意”和“明确与敌人周旋的办法”这两块的处理上,引导孩子准确简洁地表述内容,了解孩子对文本的整体把握情况。学生对人物的体验确实超出其对人物的原有认识。他们对整个二战期间的法国人民的斗争也有了总体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个性得到了张扬。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指导伯诺德夫人说的话:“先生们,这盏灯亮些”时,引导学生应如何读,重读哪个字,只要言之有理,都正确。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就应鼓励学生这种源自内心体验的理解,成为真正的读者。

《半截蜡烛》生动地描绘了一场紧张激烈而又没有硝烟的战斗,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得相当细腻。我将伯诺德夫人与德军周旋的一句话作为“抓手”,结合上下文,通过品读她的动作、语言和神态,体会到她的镇定和机智,以“点燃──吹熄──重新点燃──熄灭”一条线精心预设,品读全文。

我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

1、虽然课堂中也创设了许多情景,但自己有牢牢地把学生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忽略了课堂是一个生成的过程。课堂上,总是“情不自禁”地引导学生陷进自己的预设中。特别是当学生的理解深度与预设有差距时,往往是“不依不饶,生磨硬套”这其实就不再是真正的“对话”了。

2、课堂上的时间把握不准,容量过大,所以,省去了一些环节,显得课堂不太完整。

3、在课文的分析上,挖掘得不够深,导语的设计也过于简单,没有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认真思考教学过程的设计,我认为在上到德国军官从杰克的手中夺过蜡烛那一段的时候,应让孩子自己思考,如果这时候你也在场,你觉得那时的形势是怎样的?你会怎么做?

这个时侯孩子们肯定会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起来,如果母子三人中再有人动这个蜡烛的脑筋,那么德国军官必将怀疑到这只蜡烛是不是有鬼,这时的形势真是非常危急!既不能动蜡烛的脑筋,但要保住蜡烛,保住情报,又不得不动蜡烛的脑筋,真是难办啊!

在他们的情绪被调动起春螅这时候教师再适时的向大家像说故事一般的讲出杰奎琳是怎么做的,其实文章只是截选了杰奎琳的一部分做法,我认为故事的原文要比文章来的精彩得多,故事写得更加紧张,相信经过我的一“添油加醋”,孩子们一个个都会佩服起杰奎琳来,都夸她真是个镇定的小姑娘,都自叹不如,居然在那么紧张的时刻,最后还不忘和敌人们说“晚安”,真桥宸啊。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用更多的时间学习一些新理念,并将它运用到自己的课堂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2

《半截蜡烛》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地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突然闯进的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事,赞扬了母子三人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篇课文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这篇课文故事情节生动紧凑,环环相扣,引人入胜,而且人物刻画手法丰富,语言细腻,学生比较喜欢。基于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在教学时,我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以到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为学生营造足够的主动探索的时光和空间,引导学生亲身经历阅读实践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初步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篇四

“自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至关重要。

“表达”,语文教学的目标就应该指向表达。

“重组”,对于文本,可以积极地选择训练内容,组成新的教学内容。

“整体”,教学结束之时,要学会回归整体。

这四个概念,是必须的,整理出来,让自己印象更深,更加积极地执行下去。

对于《6、半截蜡烛》这一课,我列出一张导学单:

1、读通课文;

2、学习字词;

3、熟悉“二战”背景;

4、概括故事主要内容;

5、把握人物形象,学习表现方法;

6、场面描写;环境描写;心理描写;(情境仿写)

7、续写结尾(出人意料,情理之中);

8、回顾故事结构:一波三折;

9、编、演课本剧。

揣摩独白;回顾课文,对比:怎么演?演得怎么样?

第一课时完成第1、2、3、4条,第二课时完成第5、6、7、8条,第三课时完成第9条。

下课前,我布置学生扣住第5条进行预习: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像学习《5、卢沟桥烽火》一课一样,学习表现的方法。

5.《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篇五

本课在教学时较为成功之处是:一、以题目—半截蜡烛为线索,进行质疑。读了题目后你有什么疑问吗?1这半截蜡烛特殊在哪?学生找到有关句子进行解读;2谁在保护这半截蜡烛?学生马上说出了三个主要三个主要人物3为什么要保护这半截蜡烛?解决这一问题时适时插入了有关二次大战时法国的一些信息4怎样保护这半截蜡烛?具体展开就是把文中对人物的描写(语言、神态、动作、心理)和环境的描写(蜡烛)的词句精选出来进行研读。

二、运用比较法,体会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了拿回这半截蜡烛伯诺德夫人大儿子杰克和小女儿杰奎琳分别是怎么做的呢?学生找出文中对人物描写(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的有关句子。接着再将描写三个人物的有关句子进行比较,三个人的语言动作可以调换吗?为什么?从中感悟到细节描写要根据人物的年龄、性别、身份的不同来描写这样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6.“神奇”的蜡烛 篇六

下午下了第二节课,我刚走去教室,就看见大家一窝蜂地奔向了商店,我十分好奇:咦?他们都去干什么了?

强大的好奇心驱使我去向商店走去,想看看大家都干什么去了。正走着,我的好朋友张厚超拿着一包扑克牌般大小、花花绿绿的东西回来了。我赶紧凑过去,好奇地问:“你拿的是什么东东?”

他神秘地一笑,说:“这是最新科技——魔术蜡烛,五角钱一包,快去买吧,去晚了就没了。”

我问他为什么叫魔术蜡烛,他说:“因为它很神奇!”我又问:“怎么神奇啦?”他得意地说:“这种蜡烛和普通的蜡烛不一样。点燃了它以后,你一吹它就灭了;灭了之后,自己又燃烧起来,你再吹,又灭了,然后又自己燃烧起来……”我听了,不由张大嘴巴了:“真的有这么神奇?”我撒腿就往商店跑去,三步并作两步冲到售货员眼前,将手中紧攥着的五角钱买了一包魔术蜡烛。摸着包装精美的魔术蜡烛,我想:“这蜡烛真有那么神奇?等放学回家就用这些‘蜡烛’给妈妈变一下魔术,妈妈一定会惊讶万分的!”我禁不住喜形于色。最后一节课,老师讲的东西我一句也没听进去,只满心地盼望着下课、盼望着放学!

终于放学了,没等老师走出教室,我就第一个冲出教室,一溜烟儿奔回了家。一进家门,我就兴奋地高喊着:“爸爸,妈妈,快来看我给你们变魔术!”“这么厉害?是什么魔术?”正在做饭的妈妈和正在看书的爸爸听到我的叫喊,都围了过来。“二位瞧好了!”我得意地找来一张废纸铺在桌子上,取出一支魔术蜡烛,用火机点燃了。“这有什么稀奇的,不就是一支生日蜡烛吗?”妈妈不屑地说。“不要着急,好戏还没开始呢?”我鼓了一口气,“呼”地一声将蜡烛吹灭了,兴奋地说:“好戏就要开演了!然后飞快地把遮住蜡烛的双手拿开,蜡烛果然又燃烧起来。我又一次吹灭了蜡烛,蜡烛又一次燃烧起来。我得意的看着妈妈,原以为她一定会惊讶得张大了嘴巴,没想到妈妈没有我想象的那样惊讶,只是微微一笑,我有些失望了。这时,爸爸说话了:“知道我们为什么不惊讶吗?”我摇了摇头。爸爸笑着说:“因为我们知道为什么。”“为什么?”我立时来了兴致。爸爸拿起蜡烛,说:“你再变一次魔术,你一点燃蜡烛就吹灭它试试。”我按照爸爸说的做了一遍。奇怪,蜡烛不再自燃了。我纳闷了。看我一脸疑惑的样子,爸爸笑着说:“因为这种蜡烛芯子中添加了一种化学物质——磷。磷着火点很低。你点燃蜡烛一段时间后,火苗散发出热量,使蜡芯周围空气温度升高,达到了40摄氏度以上,即使你吹灭了蜡烛,蜡芯中的磷也能自己燃烧,蜡烛也就燃烧了。”“知道为什么后来又不自燃了吗?”爸爸问。我想了想,禁不住叫起来:“我知道了,蜡烛燃烧的时间短,周围空气温度没达到它的着火点!”“对了!”爸爸高兴地笑了。

“神奇”的魔术蜡烛就这样被爸爸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7.蜡烛课文教学反思 篇七

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还是很成功的,让学生做一回战地摄影记者,抓拍感人场景这一语文活动,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能引领学生深入品味作品的感人之处、意蕴丰富之处,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不仅得到了心灵的感动和净化绿色圃中,而且对于精彩的细节描写也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学生的潜能被很好地挖掘出来了,他们的回答可以说是精彩纷呈。这不由让我想到:很多时候,我们总抱怨学生上课不配合,总觉得学生对稍难问题不愿做深入的思考,其实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我们没能调动起他们研讨的兴趣,没能给他们一个思维的具体的触发点,没给他们提供发挥创造性思维的平台。

如果课堂中只是简单地问:“你们觉得本文哪些地方感动你?为什么?”估计很多学生会觉得索然无味,老生常谈。所以,能巧妙地运用各种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让每个学生都能自主地投入学习,去和作品及作者认真“对话”,亲身体验文章中的思想感情,在新课程环境下的语文课上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否则,充分体现“以学为主”的新课程理念就会成为空中楼阁。

8.《蜡烛》教学反思a 篇八

《半截蜡烛》这篇课文我上过好几次了,还听过镇江中山路小学特级教师薛翠娣老师对本课的教材解读,故印象特别深刻。本文描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事,赞扬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女儿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课前,我仔细地分析了课文——本文围绕三个主人公主要有三个情节,这三个环节是紧紧相连,密不可分的,同时就危险性而言是呈逐步上升趋势的。危险越大,时间越紧迫,敌人越凶残,才能越显出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处境,才可以显出他们一家的勇敢机智,才真正显出他们一家的爱国,才使故事情节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如果按照按照往年的方法我可以连教本都不带就可把课文讲完。往年的“招”用过就想革新的我在今年怎么上呢?因此,上课前,我仿照本文所述找来半截蜡烛(也插上小金属管,内藏一纸条)并在课堂上同步点燃,为了渲染气氛,我还用简笔画画出一个“超级大炸弹”,有一根“导火索”,并根据课文进程及时用简笔画画出“半截蜡烛”——不断变短的半截蜡烛。再引导学生潜心读文悟情,深入体会人物的心情,并适时地让学生表演,并不断指导朗读,让人物形象走出文本,走进学生的心灵,把爱国深植于脑海中。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体会人物心理。随着教学进程一次又一次地把蜡烛画短——和课堂上点燃的蜡烛相呼应。并把“超级大炸弹”的“导火索”不断变短,使学生深深感受越来越紧张的连大气都不敢喘一口的甚至于连空气都似乎要爆炸的紧张局面。在教学中,我采用“由扶到放”的教学方法,对三个情节采用了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在讲伯诺德夫人时,我主要采用“以述促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感知伯诺德夫人的为人;在讲杰克时,我就让学生用学习上段时的方法来谈谈对杰克的了解;在讲杰奎琳时,我直接让学生演杰奎琳,让她来说话。最后再把三位主人公——课堂上演得较好的同学请上来接受采访,并说出自己的感言。

9.吸水的蜡烛 篇九

嘿嘿,言归正传,是不是很好奇:蜡烛怎么会吸水呢?你的脑中是不是有个大大的问号?嘿,做完这个小实验,你就明白啦!还等什么,快快行动吧!

材料准备:

①浅盘子1个②玻璃杯1个③打火机1个④蜡烛1根(阳阳温馨提示:蜡烛一定要比水杯矮一大截才行哟!)

万事俱备,开始吧

首先点燃蜡烛,并将它固定在盘子里。

接着往盘子里倒一些水,但是要小心,别浇灭火苗哟!

最后,用杯子迅速地罩住蜡烛。见证奇迹的时刻到啦!

你发现了什么?没错,蜡烛熄灭的瞬间,盘子里的水一转眼全被吸到杯子里去啦!真是太不可思议啦!

可是,为什么蜡烛会吸水呢?好奇的阳阳决定上网去找原因。

揭秘时刻——

原来,蜡烛的燃烧,使得杯子里的空气变热,热空气膨胀就会溢出杯外。接着,杯中的氧气用尽,蜡烛熄灭。这样杯内空气又逐渐冷却,气压下降。同时,燃烧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溶于水,也会使杯中的气压下降。于是,杯外的气压高于杯里的气压,就把水压进杯子里去了。

10.北京版《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篇十

所以整堂课我设计以学生诵读为主线,以读促讲让学生通过读去领悟课文的内涵,挖掘人物的性格。上课伊始,先让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大意,在概括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读,使其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如:课上将伯诺德夫人与德军周旋的一句话作为“抓手”,切实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读出个人感受,读后有所想,体会到她的镇定和机智。但是由于我对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认识不足,其次由于对略读课课型教学,课堂上少讲、精讲,多注重拓展延伸和写作训练的特点,没有把握好,教学过程中对这节课的重难点把握不够准确,把体会人物特点的朗读过程指导的过于细致,没有抓住杰奎琳这个重点进行朗读指导,所以浪费了好多宝贵的时间,到最后致使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没有按时完成。

另外,教学过程中一些细节处理不到位。如:一个学生在读“伯诺德夫人”时读成了“伯若德夫人”,我只是强调了“若”和“诺”的读音,没有及时的对文中几个难读的外国人名如:“伯诺德夫人”、“杰奎琳”进行正音,所以在后来回答问题过程中一些学生读这些人名时还结结巴巴。

11.蜡烛的教学反思 篇十一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在感知蜡烛燃烧现象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2.通过观察,了解各种各样的蜡,说出蜡烛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3.初步了解蜡烛燃烧与空气的关系,对此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

4.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激发幼儿探究科学的欲望,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让幼儿了解蜡烛燃烧与空气的关系。

活动难点:

让幼儿知道蜡烛燃烧时会发光、发热,燃烧时需 要空气中的氧气。

活动准备:

蜡烛若干、透明玻璃瓶6个、玻璃杯1个、火柴、打火机。蜡烛实物图片、轻音乐、课前对幼儿进行的安全教育。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欣赏烛光,引起幼儿的兴趣。

1.教师带领孩子进入教室,一起感受美丽而又温馨的烛光。

2.引导幼儿观察点燃的蜡烛,说说自己看到的有趣现象。例如:滴下来的蜡烛油像眼泪,而且很烫;小火苗会随风“跳舞”,说一说小火苗像什么呢?(像星星、像花蕊、像太阳、像萤火虫等。)

3.引导幼儿用自己的动作来表现烛火的样子。

二、通过观看各种各样的蜡烛实物图片,让幼儿说出蜡烛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1.教师请幼儿共同来欣赏各种各样的蜡烛实物图片。

2.引导幼儿说出蜡烛的用途,谈谈自己在什么时候用过蜡烛?(停电的时候,过生日的时候,挂灯笼的时候等。)

三、通过游戏《蜡烛的熄灭》,让幼儿了解蜡烛燃烧与空气的关系,对此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

1.请幼儿讲一讲应该如何点燃蜡烛(火柴、打火机)

2.引导幼儿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将蜡烛熄灭(用手扇或用嘴吹)

3.教师用另一种方法将蜡烛熄灭。首先点燃一根蜡烛,固定好,然后用一个玻璃口杯罩在蜡烛上,看看结果怎样?(熄灭)

4.教师引导幼儿分组进行实验,验证这种方法。

(1)幼儿操作实验:罩上杯子后,蜡烛会慢慢熄灭。

(2)蜡烛为什么会熄灭?(幼儿自由发言)

(3)罩上杯子后蜡烛会熄灭,还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杯子会发热、发黑,杯壁上会有小水珠,火焰熄灭时有一股烟味)

5.教师小结:蜡烛燃烧时需要空气,当蜡烛罩上杯子后,外面的空气进不去了,杯子里的空气被拉住燃烧用完了,蜡烛就会熄灭。

活动延伸:

蜡还可以绘画,请幼儿用桌子上的碎蜡在纸上画上自己喜欢的东西,然后用棉签蘸上盘中的颜料,均匀的涂在画上,就会显现出美丽的蜡染画。

活动反思:

在组织这节科学活动课之前,我提前给孩子做了详细的安全工作讲解,因为担心从来没有接触过火的孩子在实验的过程中会紧张、害怕,再有怕孩子会不小心烧着手。当活动一开始,孩子们就很投入,探索的积极性也很高,也很注意安全问题,就这样在孩子们的带动下,我逐渐放开手,和孩子们一起来探索,效果很好。

12.蜡烛是怎样燃烧的 篇十二

哪吒:“哎,我发现一个怪异的现象,为什么在吹灭蜡烛的时候,会有一股‘白烟’升上去呢?”

“有这事?不会是有‘妖怪’吧?”

孙小圣不相信,重新点燃一支蜡烛,然后又吹灭,大家果然看到了一丝白色的气体升上去了。

牛仔:“我知道,那是没有来得及燃烧的气态的蜡。”

猪小能“气态的蜡?牛哥,你就牛吧你!”

牛仔:“不相信科学啊?你先准备好火苗,等把蜡烛吹灭后,立即把那股白色的气体点燃,那股点燃的火苗马上就会窜回到蜡烛芯上去的。”

“太神奇了吧!”

哪吒不相信,他配合猪小能做了一个这样的实验,果然和牛仔说的一个样!

牛仔:“这就是毛细现象。我们点燃蜡烛时,先点燃的是蜡烛的烛芯,当火焰的热量温度大约60℃时,固体的蜡就会熔化成液体。在蜡烛火焰的底下,储存着液态的蜡,液态的蜡会沿着蜡烛芯绒爬上来,再被火加热变成气体。最靠近蜡烛芯的是刚变成气体的蜡。如果吹熄烛火,可以看到烛芯上面有一缕‘白烟’上升。我们及时点燃这缕‘白烟’,火焰就会迅速窜回烛芯,蜡烛再次燃烧起来。”

猪小能:“什么毛细现象?你说明白一点哦。”

“单凭说是很难说得清楚的,我们还是看一种现象吧。”

牛仔从厨房里倒来一小瓶菜籽油,在瓶子里放上一根纱线,把纱线的一段耷拉在瓶口上。过了一会儿,纱线就被菜籽油给浸湿了。

牛仔点燃了那根纱线。纱线不停地燃烧,就像一盏灯一样。

牛仔:“这是一种最简易的灯,古人就是根据这种毛细现象点灯的。这纱线起着输送液体,把液体变成气体,使燃烧继续下去的作用。”

猪小能:“为什么一定要用纱线呢,别的东西不行吗?”

牛仔:“只要能使液体的蜡爬上来,即使芯不是纱线做的,蜡烛也能燃烧。几根金属丝掺合起来,在金属芯的上端点火,预先涂在金属丝上的蜡就会燃烧起来。燃烧产生的热,同样能使下面的蜡熔化变成液体爬上来,所以蜡烛也能继续燃烧。与纱线相比,金属丝传热快,所以随着蜡烛的燃烧,芯周围的蜡很快熔化,形成一个很深的凹坑。”

孙小圣找来金属丝,按照牛仔的说法涂上蜡,果然不错。

一直没吱声的牛娃说:“人们采用纱线,应该是考虑纱线比较经济,蜡烛烧完了,纱线也烧完了,不会留下残存的东西吧。”

牛仔:“也许是吧。蜡和菜籽油等液体为什么能爬到芯上来呢?可以做一个实验,把一种小管子立在水中,水就能在管子里升上来,管子越细,水上升的位置就越高,这是很直观的毛细现象。”

牛仔端来一盆清水,又找来一根细小的饮料麦管插在水里。

“看到了吧,水从麦管里上升了,比水盆里的水位高了许多呢!”

“嗯,果然不错。”孙小圣说,“不过这种毛细现象与蜡烛的燃烧有什么关系呢?”

牛仔:“变成液体的蜡,和水是一样的,蜡烛的芯线中有缝隙,就像刚才那根麦管一样,蜡烛的液体就会顺着缝隙‘爬’上来。”

猪小能:“有趣!这个生日真是没有白过了!”

牛仔:“其实,生活中许多看似简单的事物中,往往包含着一定的科学原理,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用脑去思考,用手去实践,定会感受到无穷的乐趣!”

13.蜡烛的教学反思 篇十三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蜡烛的作用及用途。

2.观察蜡烛在不同材料上的凝固状态。

3.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4.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活动准备:

蜡烛、打火机、纸、理石板

活动过程:

1.谜语导入——心细如线,胸怀大志,燃尽自己,照亮别人。(banzhuren)让小朋友们猜出谜底是蜡烛。

2.出示蜡烛并且观察蜡烛,发现蜡烛遇冷水凝固的现象,观察蜡烛油在不同材料上的凝固状态。

3.讨论举出蜡的3种不同用途。

4.会制作两种不同的蜡烛花,点燃蜡烛,让蜡烛油滴在水、纸、布、理石板上,发现它的变化。

5.激发幼儿大胆想象,并独立创作一幅蜡染画。

活动延伸:

1.在家里与妈妈一起创作小蜡烛,找一个灌装的饮料桶,把蜡和蜡笔削入桶中;

2.加热并搅拌里面的蜡和蜡笔,使之熔化;

3.把熔化的蜡液倒入好看的容器中,放入棉线做烛芯;

4.冷却后好看的蜡烛就做成了。

科学乐园:

生活中蜡的妙用可真不少,如:小蜡笔、制作蜡像、防水密封,还能去除房间里的异味等作用。

教学反思

认识和探索环境是人类的本性,新《纲要》中对幼儿科学领域教育的目标指出,要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要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并能运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在本次活动中我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做,活动内容方面既考虑到了符合幼儿的现有的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孩子的长远发展;既考虑到孩子的兴趣,又有助于拓展孩子的经验和视野。在互动方式上,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有机的结合并相互渗透注重孩子学习的综合性、趣味性、操作性和游戏性。通过幼儿自己的探索促进信息的获得和观察、感知能力的发展。

14.蜡烛教学反思 篇十四

一、导入紧扣了文章内容和教学目标,为下一教学环节作了用效的铺垫。首先,有关蜡烛的诗句和诗歌的回顾不仅是温故知新,也是一次知识的积累,更让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回到了课堂;其次,“各有什么寓意?”的思考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地深入,接下来,老师所说的导入语“蜡烛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寓意,那么这篇课文为什么以“蜡烛”为题,有什么深意呢? ”也就水到渠成了 。蜡烛的寓意就是这节课所要教学的重点之一。

二、三个问题贯穿了整个课堂教学环节。这三问题是①这是一对什么样的蜡烛?②老妇人怎样点这对蜡烛?③她为什么要点这对蜡烛?这三个问题让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让学生思维不断深入。第一个问题很简单,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快速地找到答案,这样也就激起了全体学生的阅读兴趣。问题虽然简单,但却是教学面向全体的需要。学生在回答第二个问题时果然不出我课前所料,很快的答出了老妇人点蜡烛的过程,而忽略了前面老妇人埋烈士的.很多文字,这时,我很及时地提醒学生:老妇人一开始就点上了蜡烛吗?有了这个问题的铺垫,学生能更细致地,更深入地再次阅读。那么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学生就了解了这篇叙事性作品的故事情节了。第三个问题是:她为什么要点这对蜡烛?这个问题更为深入,学生一时还不能全面完整地答出来。主要是因为这涉及到作品的主题,这个班的学生是临时抽来的,课前没有作过相关预习,所以此时我适时地提醒学生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来理解,并且补充地讲解一下,这也是一种课前不知道学生学情,不能进行有效预习指导的一种临时的变通吧。

三、整堂课我情绪饱满,声音宏亮,语调抑扬顿挫,教学用语简洁明了,教学思路清晰。

不足之处

一、准备工作不细致。课前教学设计中有一个环节是听读课文,结果这个阶梯教室的多媒体硬件坏了,不能从网上直接听课文录音了,事先又没有准备第二套方案,比如说准备一台录音机和磁带,结果我临时决定让学生单个轮流读, 这篇课文有44段,就有44个学生轮流着读,虽然说这样做体现了教学面向大多数的原则,可是效果一点也不好,也许由于是公开课,学生胆子太小,大半学生的读书声音非常小,小得我站在他的面前才能勉强听得到,也许是由于教室太大,很多学生的声音即使不很小,但离得远的学生还是听不到,更别说坐在后排的听课老师和评委了。因此,10多分钟的学生读书时间,课堂气氛十分的沉闷和冷清。对此,我想,如果下次碰到类似的情况,我一定要作好充分的准备,比如说事先到教学场地去了解情况,提前到学生中去了解学情,准备好多种教学方案,准备好替代的教学设备等,中心学校的胡中良校长也给我提了一个很好的建议:改学生的个体读为小组读或齐读或轮读,那样,多人的声音就会大些,课堂气氛会显得热闹些,效果也会好些。

15.一家蜡烛企业的转型启示 篇十五

企业案例

樊星,是一家蜡烛生产企业的负责人。2007年底以前,公司纯做出口业务,一度创造过“出口三支蜡烛等于一台冰箱利润”的商业传奇。但从去年年底开始,企业大幅缩减外销业务,将重心转向国内市场,在这次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前,及时转型。

企业倒闭不都是次贷危机惹的祸

《新财经》:您参加了今年10月份的广交会,据说,与往年相比,您的身份有所变化?

樊星:对。以前我的身份是批发商,主要寻找国外客户。今年的身份是零售商,主要面对的客户是国内的渠道商。我们已经将营销重心转向了国内市场。

《新财经》:今年的订单情况如何?在此次广交会上,像你们这样由外销转内销的企业多吗?

樊星:据我了解,参展商里有七成的企业都已经开始涉足国内市场。我们去年年底才转向国内市场,这次参展的主要目的不是拿订单,是想通过展会进一步了解国内市场的需求情况。对一些有合作意向的企业,还需要继续沟通。从我了解的情况来看,与上一届广交会相比,这一届整体订单有较大幅度的下滑。

《新财经》:您认为企业订单下滑与金融危机有多大关系?

樊星:说到这,我就要为次贷危机平个反了。影响一定有,但不是主要原因。

许多人都把中小企业倒闭、员工失业等问题归结为金融危机。其实,即便没有这次金融危机,很多企业该倒闭还是会倒闭,员工该失业的还是会失业。近年来,中国贸易出口政策从紧、人民币升值、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上升,中国制造业转型是不可避免的。

此次金融危机对大型供应商或大型买家的负面影响,要比中小企业更大。比如沃尔玛这样的企业,靠大量采购降低运营成本,金融危机会导致采购量的萎缩,变相提高了公司的运营成本。事实上,我认为这次金融危机反而给出口型的中小企业带来了一些机会。

金融危机给中小企业创造机会

《新财经》:按照您的说法,我国中小企业会成为这次金融危机的受益者?

樊星:负面影响也有。比如一些上市公司的股票会因此而出现大幅波动,但对我们这些做实体的中小型外贸企业,“机”大于“危”。我认为,这次金融危机给了中小外贸企业一个重新洗牌的有利时机。

以我们企业为例。我们企业由外销转内销,并不是金融危机把我们逼到了这条路上,而是因为我们意识到市场的变化,根据市场变化及时作了调整。

首先,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下调、中国劳动力成本提高,而欧美的情况正好相反,失业率大增,劳动力成本也相对降低。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考虑将制造业转移到国外,或者干脆找家国外的制造商进行合作。

其次,美元贬值。都说美元贬值对外贸企业打击很大,其实,很多企业在签订单时,合同上面已经规定了相应汇率,规避汇率变动给双方带来损失。如果觉得产品卖到国外市场不合适,我们可以从国外买进产品进行内销,这就是机会,我们现在就是这么做的。还有一个变化,以前和国外厂商合作,都是以美元交易,现在,我们均约定以欧元或者人民币进行议价和结算。

再者,中国的国家领导人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外部需求的减少已经对中国经济产生了影响,现在的重点工作就是扩大内需。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扩大内需措施,这也是我们转型的一个重要因素。

转型最大难题:销售模式

《新财经》:我想了解一下,您是如何利用这些机会的?具体是怎么做的?

樊星:我们公司现在的业务基本是二八开,外销是二,内销是八。外销方面,主要是一些优质客户以及部分合作多年的企业。我们会根据行业发展态势,适量增加或减少外销数量,也不排除彻底取消外销,将精力完全放到国内市场。

企业转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轻松,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前期,需要做大量市场调查,企业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是不是要转、怎么转。应该说,我们是走了一条捷径。

以前,我们主要向欧美市场批发香熏类蜡烛,我们在欧美的合作伙伴大都是做香熏产品的零售商,拥有种类繁多的香熏产品。受金融危机影响,欧美地区的购买力下降很多,市场委靡,而我们这边的劳动力成本又有较大幅度增加。因此,我们双方进行了协商,改变以往的合作模式——在欧美生产,在中国销售。

这样一来,双方角色对调:我们由批发商转为销售商,他们由销售商转为批发商。

这样的合作模式,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首先,业务领域还是大家都熟悉的。其次,合作伙伴还是以前的合作伙伴,大家合作了很多年,知根知底,不需要重新磨合。只要欧元不贬值,生意还是有得做。

《新财经》:这种做法听起来的确不错。在转型过程中,你们遇到的最大难题是什么?

樊星:应该是销售模式的不同。外贸企业一般是接了订单才生产,对方要多少货,就做多少,产品的款式和销售渠道,都不用操心,也不存在积压问题,现金流也相对顺畅。相比之下,内销市场要复杂得多,不同地域差别较大,市场需要培养,产品需要自主设计研发,一旦产品销不出去,企业的资金链就会受影响。

也正是因为这些因素,我身边一部分做外贸的朋友还在死扛。他们已经习惯了做出口业务,即便利润下滑,只要可以维持,仍在坚持。他们觉得做内销太麻烦,需要重新铺渠道,还要应付各种各样的人情世故,收账也总是拖拖拉拉,不像做外销,能做就做,不能做拉倒,很干脆,交易双方不会随意拖款。

上一篇:扁鹊治病读后感600字下一篇:书是人的精神财富高三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