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言对比小论文

2024-09-04

英汉语言对比小论文(共8篇)

1.英汉语言对比小论文 篇一

世界各民族 语言中有大量有关动物的习俗语和谚语,这些 语言背后蕴藏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反映不同民族对动物相同或不同的情感态度。文章在前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十二生肖动物及其它 动物词语研究的基础上,主要对汉语和英语 语言中有关动物的成语、习俗语和谚语进行对比分析,从有关 动物词语的字面意义出发,探讨挖掘他们的比喻意义、联想意义,寻找出英汉 语言中 动物词语的共同点和差异,揭示两种 语言中 动物词语在语义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指出英汉 语言中包含动物名称的词语语义形成的基础,两种 语言中运用 动物词语进行语义表达的对等性特点,以及这些包含动物的词语所蕴涵的文化特征。

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人类生活中密切相关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民族 语言中出现了大量有关动物的成语、习俗语、格言等词语,它们反映了不同民族对动物的认识,体现人们对动物大致相同或不同的情感态度,因而这些 语言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笔者以中华民族传统的的十二生肖动物为切入点,通过查阅词典、文献资料等,搜集整理了大量含有动物名称的相关词语,在进一步分析对比的基础上,探讨这些词语所表达的各种意义,进而挖掘它们隐含的文化内涵。

一、动物词语的语义基础

之所以在汉语和英语中人们借助动物构成各种 语言形式,表达丰富的 语言意义,是和其生活地域、生活习性、人与自然关系、文化价值观等因素有关联,有着深厚的语义形成基础。

(一)根据形体、生活习性特征表达的语义

英汉 语言都有根据动物的形体生理特点及生活习性所形成的词语。它们形象逼真地反映了这些动物的生活规律,以感性认识为基础,从而引申出一定的 语言意义,例如,蛇(snake)是一种爬行动物,体形柔软易弯曲,在行走时,蜿蜒曲折前行,因而英汉 语言中都有“蛇行(snake its way through)”。另外蛇能分泌毒液,隐匿于草丛中,因而有“阴险、狠毒”的联想意义,英语中有“a snake in the grass”,比喻伪装成朋友的阴险之人。又如,鸡(cock)的生活习性之一是清早鸣叫,因而汉语中有“闻鸡起舞、雄鸡一唱天下白”等词语,英语中有“cock-crow(黎明)”等词语。[1]260根据“蜜蜂(bee)”、“猪(pig)”、“猴(monkey)”等的生活规律和生理特点,英汉 语言中都有“忙碌”、“懒惰”、“精明、淘气”等语义。

(二)根据人们对待动物的情感态度所表达的语义

现实生活中,人们和各种动物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关系,人们对动物形成一定的情感态度,进而影响到这些 动物词语的褒贬意义,赋予 语言以丰富的感情色彩。

对待某些动物,由于各民族呈现大致相同或完全相同的态度,体现在这些词语上,它们表达相同的 语言意义。例如,英汉民族都把“羊(sheep)”看成一种善良、温顺、柔弱的动物,因而在其意义表达中包含了相同的情感态度。汉语中有“像小绵羊一样温和、乖巧”,英语中有“as gentle as a lamb / as meek as a sheep”。“猪(pig)”的生活习性、环境决定了中西文化中都认为猪是懒惰、肮脏的动物,因而有关猪的词语都含有贬义的感情色彩。

对待另外一些动物,不同民族由于其生活习惯、民族心理、意识形态及文化价值观的差异,产生截然不同的情感态度。表现在这些词语上,它们呈现不同的、个性化的褒贬语义。例如在对待“鸡(chick)”、“鱼(fish)”、“蝙蝠(bat)”等词语方面,由于这些动物名称发音同“吉(luck)”、“余(abundance)”、“福(happiness)”,因而深受中国人的青睐,被赋予褒义色彩。[2]33-36而在英语民族中则无此谐音,这些词语的褒贬色彩便产生分化,英语 语言中此类词语多含贬义,例如“chick-hearted(怯懦、胆小)”、“fishwife(泼妇)”等。“龙(dragon)”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文化传承。在中国人的民族心理和价值观中,“龙”是帝王、权力、富贵的象征,因而汉语中有关“龙”的词语都被赋予积极的含义。如:“潜龙”、“卧龙”、“龙凤呈祥”、“卧虎藏龙”、“望子成龙”等,中国人常以龙的传人、巨龙自称。而英语中“龙”则是贬义,象征魔鬼、邪恶。所以西方人在看到中国人如此钟爱雕刻有龙的东西时会表示诧异。在对待“狗(dog)”的情感上,中国人多持消极态度,含有“狗”的词语几乎都含贬义色彩,如:“走狗、落水狗、癞皮狗、狗头军师、狗仗人势、狗彘不若、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等。[3]391而西方文化中,狗是人们的宠物,人们对狗充满了爱怜、褒扬之词,如:“a lucky dog(幸运的人)”、“a clever dog(聪明的人)”、“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爱吾及犬)”。[4]269-271

二、动物词语语义表达的对等性特点

对等性是指英汉 语言在表达某一语义时,词语中所涉及动物名称的一致性或相同性,其 语言中使用的动物名称所代表和体现的相同或相近的比喻、联想意义和文化特征。

(一)英汉 语言中有关 动物词语的语义完全对等性

不同国家和民族,虽然生活方式、文化背景不同,但由于某些动物的共同体形特征、生活特征或行为习性,人们在表达某一语义时,两种 语言会借用同一动物名称。英汉 语言中的确存在这些在语义表达和文化内涵上具有对等性的 动物词语,他们有着同样的比喻、象征和联想意义。

1.利用动物形体特征形成的语义对等性。

例如,根据蛇的体形及运动特点,英汉 语言中都用“蛇”表示一种行进路线和行进方式,“蛇行”和“snake its way through /across(蜿蜒斗折,沿曲折道路行进)”。又如“as slippery as an eel(像泥鳅一样圆滑)”。[5]293-295

2.由于 语言翻译、词语借用和文化交流形成的语义对等性。

例如,汉语中有“纸老虎”之说,英语中有“a paper tiger”。英语中有“a bird’s view”,汉语中就出现了“鸟瞰”一词。又例如:“a dark horse(黑马)”,“an ugly duck(丑小鸭)”,“bull market(牛市)”等。[1]107

3,根据动物的生活习性和行为特征形成的语义对等性。

中西方文化中对于“猴、蛇、狐狸、狼”等动物都有相同的态度,因而他们在两种 语言中表达着大致相同的意义。例如,英语中可以用“horse”指各类人,“a dark horse(黑马)”,“a willing horse(积极工作的人)”,“a Trojan horse(潜伏在内部的敌人)”。汉语中有“犬马、驽马、响马、马贼、探马、马前卒、老马识途”等。汉语中有狡猾的狐狸,英语里有“a sly/ crafty fox”,“as cunning as a fox”等。又例如:“a fish in troubled water(浑水摸鱼)”,“as timid as a mouse(胆小如鼠)”,“as busy as a bee(像蜜蜂一样忙碌)”[6]161-162,“as strong as a horse(人强马壮)”,“wolf down(狼吞虎咽)”,“a case of dog eat dog(狗咬狗)”等。此类例子都体现了两种 语言在借用动物名称表达语义的完全对等性。

(二)英汉 语言中 动物词语语义表达的部分对等性

所谓 动物词语的语义表达部分对等性,是指在表达同一语义时,不同 语言在使用动物名称会不尽相同。一种 语言中有关动物的习俗语、成语、谚语表达相同语义时,在另一种 语言里会变为借用其他动物名称的词语。但两种 语言在表达同一语义都借助了动物名称,因而在表达形式上是部分对等的。

英语中“owl”是智慧、庄严的象征,例“as wise as an owl”(猴精)。而汉语里它是不祥之鸟,倒霉、厄运的象征,汉语用“猴”象征聪明、机灵。“bat”在英语里具有消极否定意义,象征盲目,丑陋、罪恶和吸血鬼,例“as blind as a bat”。[1]207-217而汉语里“蝙蝠”具有褒义色彩,象征幸福、好运、富裕,因为它和“福”谐音。又例如下列词语里,表达同一意义英汉 语言里分别使用不同的动物名称。

Lead a dog’s life——过着牛马般的生活

have /hold a wolf by the ears——骑虎难下

a fly in the ointment——一只老鼠害了一锅汤 ike acat on hot bricks——热锅上的蚂蚁 like a drowned rat——落汤鸡 beat the dog before the lion——杀鸡儆猴

donkey’s years——猴年马月[8](57-59)

牛饮——drink like a fish 吹牛——talk horse 害群之马——black sheep 对牛弹琴——cast/ throw pearl before swine 一丘之貉——birds of the same feather

(三)英汉 语言中 动物词语语义表达的非对等性

一种 语言中有关动物的习俗语、成语、谚语表达某一语义时,在另一种 语言里这些动物名称则完全消失,不借助任何动物名称。反映两种 语言在表达同一语义时,选择词语的不同,即语义表达的非对等性。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某些 动物词语在另一种 语言里根本找不到对应的动物名称去表达,这些词语不能盲目的直译和套用。例如,汉语里“白象”是一种电子产品,由于“white elephant”在英语里意为“累赘,昂贵而无用的东西”,所以不可译为“white elephant”。汉语里有很多有动物名称的词语,英语里不能用具有动物名称的词语表达。例如: 拍马屁——lick sb’s boots

蜻蜓点水——scratch the surface 黔驴技穷——at one’s wit’s / at the end of one’s rope 马到成功——immediate success upon arrival 英语里也有很多有动物名称的词语,在汉语中不能用具有动物名称的词语表达。例如:

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本末倒置

a dog in the manger——占着茅坑不拉屎

a cat-and-dog life——经常吵架的生活

rain cats and dogs——倾盆大雨

money will make the mare to go——有钱能使鬼推磨

三、动物词语体现的文化特征

本研究中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十二生肖动物鼠、牛、虎、兔、蛇、龙、马、羊、猴、鸡、狗、猪以及猫、狼、狮子、鱼、蜜蜂、鸟、蝙蝠等31种动物形成的各种词语,包括成语、习俗语、俚语、格言。就英汉 语言中这些动物所代表的语义进行了对比和分析,通过对这些词语的比喻、联想、象征意义的探讨,挖掘了它们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在这些有关动物的词语中,中国文化侧重品德和人格意义,注重他们的内在特征,而西方文化侧重外在形象和体征意义,注重他们的外在特征,因而产生了这些词语文化方面的差别。通过以上研究,有助于更深刻的了解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中这些动物代表的形象及比喻和象征意义的差异,找到产生这些 语言差异的文化根源,避免 语言交流的障碍和误解。

参考文献:

[1]HORNBY AS.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2] 陈美芳.英汉词文化差异对比分析[J].Us-China Foreign Language,2005(1):33-37.[3] 中国社会科学院 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4] 张廷芳.狗年话狗[M]//教育与文化发展新论.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5] GU YUEGUO.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6] 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7] 朱亚军.动物生肖的国俗语义研究[A].外语与文化研究[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8] 覃先美.英语动物文化考释[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1.cat(猫)

俗话说“猫有九命”,这是汉语的说法。此外,中国人常戏称嘴馋的人为“馋猫”。

cat在西方是人们宠爱之物(pet),但令人奇怪的是,在英语俚语中,cat的含义为a spiteful or unpleasant woman(心地恶毒或令人讨厌的女人)。照此看来,似乎是中国的猫可亲,西方的猫可恶了。

2.dog(狗)

在英语中dog的形象一般不差,常可泛指“个人”。如谚语: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皆有得意日。)又如:a gay dog(快活的人、好玩的人)。

但dog也有形象不佳之时。如:dog eat dog(注意eat为原形),意指“人们自相残害”;同样,a dog in the manger喻“占着茅坑不拉屎的人”。

在汉语里,尽管狗在某些地方也为宠物,但“狗”的形象总是不雅,因而用来指人时多含贬义。如“狗咬狗”、“哈巴狗”、“走狗”、“狗仗人势”、“癞皮狗”等等。

3.pig(猪)

pig所受待遇可谓最糟,人们总是一边吃猪肉(pork),一边又对猪恶语相加。

汉语里,猪集“懒、笨、馋”于一身,借此喻人具有刻毒之意,其用语不胜枚举。

英国人也给pig以丑恶的形象。a pig意为a greedy,dirty or bad-mannered person(贪婪、肮脏或无礼貌的人)。注意,最后一喻意似乎未进入汉语。

4.rat(鼠)

汉语中的“胆小如鼠、鼠目寸光、鼠肚鸡肠”及“鼠辈”等词语,皆有“畏琐、卑微”及“心胸狭窄”等含义,可见鼠在汉语中简直一无是处。

作为俚语,英语的rat指人时喻意与汉语稍有出入,但也含贬义:a rat即a person who behaves selfishly(自私的人)或a person who is disloyal(不忠的人)。

5.ass(驴)

汉语有“笨驴”之说,用来指人,则表达“愚、笨”之意。

英语同汉语在这一点上有相通之处:an ass意为a foolish person(傻瓜),同义语还有donkey,但常用来指小孩。

6.bear(熊)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熊的形象一般是“行为缓慢”,因而具有“呆傻”之态;指人时常有“熊样”之说;目前形容股市不景气乃称“熊市”。

但英语用bear指人时,则为a bad-tempered or bad-mannered person(粗鄙之人、鲁莽之人);另一习惯用语be like a bear with a sore head则表示“脾气暴躁”。

7.lion(狮)

百兽之王狮子在中西方文化中有一点是相通的,即“勇猛”,借此喻人时,汉语有“勇猛如狮”之说;英语也有习语as brave as a lion。

在英语中,a lion亦用来指“名流、社交场合的宠儿”。

8.rabbit(兔)

“兔”在中国人心中可谓形象复杂,有好的一面,如“形如脱兔”(喻快捷);也有差的一面,如“狡兔三窟、兔子尾巴长不了”。后者用来形容人时则分别暗示“狡猾”与“难以持久”之意。

对英国人来说,rabbit的形象亦不美。不过用来指人时,所取喻意同汉语大相径庭:a rabbit意为a person who plays a game badly(蹩脚的运动员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李华.议英汉互译中文化差异引起的空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2.

2.英汉语言对比小论文 篇二

那么, 英汉语言的差异是如何影响翻译的呢?笔者试图从英汉词汇现象、句法现象及语篇结构这三方面进行探讨。

一、英汉词汇现象的对比

英汉两种语言分属印欧语西系和汉藏语系, 两者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首先反映在词汇上。与翻译关系比较密切的因素主要包括词的意义、词的搭配能力和词序。

1. 词的意义方面

英语单词的词义一般分两类, 一类:本义 (Denotation) , 另一类:转义 (Connotation) 。以动词gnaw为例, 其本义是“咬;啃”。如:The rat gnawed a hole in the wooden box. (老鼠在木箱上咬了个洞) 。gnaw的转义是“使烦恼;折磨;腐蚀”等。如:Hunger gnawed at the prisoners. (饥饿折磨着犯人们) 。英汉语言相比, 一个显著的差异是:英语更青睐词的转义, 而汉语多用本义。又如:The author’s fingerprint is quite obvious in all of his works.原译:作者在他的所有著作里留下的指纹都相当清晰。fingerprint是常见名词, 意思是:指纹。如:戴上橡皮手套以防留下指纹印。以汉语为母语者没料到的是, 上句一词, 用的是转义。其含义是:特色、特点、与众不同之处。改译:作者的特色在他所有的作品中体现得十分明显。

2. 词的搭配能力

在词语的搭配上, 英汉语言也体现了不同的语义。以英语动词make为例, make money即汉语中的“挣钱”;make progress即汉语的“取得进步”;make laws即汉语的“制定法律”。由此可见, 英语make的搭配能力很广, 可以用金钱、进步、法律, 而汉语中就需分别用“挣”、“取得、“制定”等来搭配。因此, 为了使译文语言规范, 译者有必要注意这些差异, 译文中词的搭配必须符合汉语习惯。另举例如下:

Some Americans pop across the border simply to fuel up on flavorful Mexican food and beer.

一些美国人越过国境线, 只是为了吃点可口的墨西哥食物, 喝点墨西哥啤酒。

原文中原意为“加油水”, 可以和food搭配, 也可以和beer搭配, 但译成汉语时应分别翻译成“吃点”和“喝点”。

3. 词序方面

汉语是语义型语言, 英语是形态型语言, 这便决定了两者在词序安排上有着本质的区别。英、汉语句子中主要成分主语、谓语动词、宾语或表语的词序基本一致。但是各种定语的位置和各种状语的次序在英汉语中则有同有异, 变化较多, 所以英、汉语词序的比较, 主要是指定语、状语位置异同的比较。

3.1定语的位置

3.3.1单词作定语

英语中单词作定语时, 通常放在它所修饰的名词前面, 汉语中定语的位置也大致如此。有时英语中也有后置的, 但在汉语中一般都前置。如:

a research-oriented hospital (前置)

一所以搞科研为重点的医院 (前置)

something important (后置)

重要的事情 (前置)

3.3.2短语作定语

英语中修饰名词的短语一般放在名词之后, 汉语里则放在被修饰的名词之前, 但间或也有放在后面的, 视汉语习惯而定。

试比较:

a candidate with little chance of success (后置)

一个当选希望极微的候选人 (前置)

particles moving around their atomic nucleus (后置)

环绕原子核运动的粒子 (前置)

3.2状语的位置

3.2.1单词作状语

(1) 英语中单词状语修饰形容词或其它状语时, 常放在它所修饰的形容词或状语的前面, 这一点和汉语相同。

John did not distinguish himself as a student, but he was very active in class.

约翰当年并不是出色的学生, 但他在班上很活跃。 (前置)

(2) 英语中单词状语修饰动词时, 一般放在动词之后, 而在汉语里则一般放在动词之前。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e developing rapidly.

现代科学技术正在迅速发展。 (前置)

3.2.2短语作状语

英语中短语状语可放在被修饰的动词之前或后, 译成汉语时, 大多数放在被修饰的动词之前, 但也有放在后面的, 视汉语的习惯而定。

1) Then with a bag of toys and books we walked across the garden in the gray light of the dawn.

我们提着一口袋玩具和书籍, 在晨曦中穿过了花园。 (前置)

2) A jeep, full, sped fast, drenching me in spray.

一辆坐满人的吉普车急驶而过, 溅了我一身水。 (后置)

由此可见, 英汉语在语序的排列上有相同之处, 也有相异之处。翻译时, 相同之处可以照搬过来 (即顺译) ;相异之处则需要对语序进行调整, 使之在整体上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即逆译) 。

二、英汉句法现象的对比

词是翻译中最基本的转换单位, 但词最终离不开句子, 离开了句子, 词的意义便无法把握。因此, 词的翻译应放在整个句子甚至更大的语境中进行, 这样词才会有相对确定的意义。另一方面, 英汉两种语言在句子结构方面虽有不少相似之处, 但也有很多差异。由于这些差异的存在, 我们在英汉互译时就无法逐字翻译。因此, 仅仅掌握了词汇的翻译技巧还远远不够, 还必须进一步学习并掌握句子的翻译技巧。

1. 句子结构

在句法结构上, 英语和汉语的主要区别之一就是:英语是主语突出的语言, 而汉语则是主题突出的语言。英语的句子通常是“主语+谓语”结构, 而汉语的句子则通常是“主题+述题”结构。主题即句子的起首部分, 相当于“话题”, 述题是针对“话题”发表的信息或评论, 通常是“新的信息”。汉语句子的主题可能是名词结构, 与主语一致, 但在很多情况下还可能是其他成分。例如:

(1) I don’t believe such lies.

我不相信这些鬼话。

(2) Seeing is believing.

眼见为实。

这两个例句的主语和主题一致, 在翻译时不会造成很大困难。但是汉语句子往往并不遵循英语的语法规则, 它不一定是名词性, 即使是名词也不一定是主语。试比较:

(3) 他会干这种事我不相信。

译文一:I don’t believe that he should have done such things.

译文二:That he should have done such things I don’t believe.

(4) 昨天的事多亏你帮忙。

译文一:Thank you for your help yesterday.

译文二:I owe you a lot for your help yesterday.

这里, 例3的主题是个句子, 但它在逻辑上是个宾语, 在英语中通常用宾语从句表达, “译文二”尽管在结构上看上去更像原文, 但是却不自然。例4的主题虽然是个名词词组, 但是它显然游离于“主谓”结构之外, 不能译成英语的主语。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句法结构上的这种差别, 英译汉时, 我们应该特别注意英语原文中的主语如何才能在汉语中得到最恰当的表达, 而并不一定非把原句的主语转换成译句的主语;汉译英时则相反, 一定要为译句选择一个合适的主语, 将汉语原文中不明确的主语予以明确化。

2. 替代与重复

英语与汉语的另一个重要差异就是, 英语重替代, 汉语重重复。英语中除了修辞需要以外, 很少在句子中重复同一个词或结构, 而在汉语中重复现象比比皆是, 这与中国文化讲究平衡与对称的美学心理有关。我们在英汉互译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英语中的替代结构主要有:代词 (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不定代词和关系代词) , 替代词so, 替代动词do等。

英语往往用代词来替代上文刚出现过的名词, 而汉语则习惯于重复名词。例如:

(1) I hate sleeping or sitting on the floor.

我不喜欢睡地板, 也不喜欢在地板上坐。

(2) Bob is bored with, but Peter enjoys, music.

鲍勃讨厌音乐, 彼得则喜欢音乐。

上面两例中, 原文都是利用各种代词替代前文刚提到的概念或事物, 尽量避免重复, 汉译文则重复译出这些概念, 从而使表达更符合汉语的行文习惯。反之, 汉语中重复的词或结构往往可以用英语的代词译出。

三、英汉篇章对比

翻译虽然不是全新的创作, 却应遵循写作的规则, 照顾到篇章的连贯性。由于英汉逻辑思维和语言习惯的差异, 英汉互译时如果按原词原句照搬, 译文有时会显得生硬而不自然, 甚至不知所云。因此, 篇章翻译要兼顾段内、段际的衔接与照应及语域等问题, 以达到通篇的连贯, 使译文一气呵成, 不留明显的翻译痕迹。

英汉两种语言的写作都很讲究章法, 但两种章法却有很大的差异。总体上讲, 英语文章往往开门见山, 直奔主题;汉语文章常常曲折回环, 并不急于点题。传统的汉语写作有“起、承、转、合”的章法, 现代汉语写作虽也有类似于英语文章的开头 (introduction) 、正文 (body) 和结尾 (conclusion) , 但是段落和篇章的展开却与英语文章很不相同。

典型的英语段落像一篇小论文, 每段一个主题, 由通常出现在句首的主题句引出。段落其余部分都是紧紧围绕着主题展开的。汉语的段落却不一样, 读者往往需要寻找段落的主题或中心思想, 段尾也可能会引出新的主题。

其次, 英汉篇章布局也不相同。英语文章一般是一段一个主题, 层层递进, 直线展开, 后面的段落不会重复前面段落中已出现过的主题。强调篇章结构的严谨, 整篇文章的结构可以说环环相扣, 层层递进。汉语写作往往反复在不同的层面上讨论同一个论点, 呈螺旋型上升。

3.严复英汉语言对比研究 篇三

【关键词】严复 英汉语言对比 英文汉诂

在严复所处的时代,面对西方文化的挑战,中国传统文化节节败退,严复希望通过某种方式来改变这种状况,来唤醒中国人追求富强的精神力量。严复最终选择了引介西学,从中他深刻了解了中西文化本质上的区别,了解了中西文化在精神上的相通之处。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创作《英文汉诂》,严复将西方文化(以英文文法为代表)和中国传统文化(以古汉语为代表)结合起来,创设了一种跨文化的文本对话。因此,严复的中西文化对比是他进行英汉对比的出发点,也是归宿。

1 《英文汉诂》研究概述

《英文汉诂》是严复应其学生熊季廉的要求而作的一部英文文法书,是“杂采英人马孙、摩栗思等之说,至于析辞而止。旁行斜上,释以汉文,广为设譬,颜曰《英文汉诂》”。(严复,1933:序)作为中国首部介绍英文文法的著作,1904年《英文汉诂》的出版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据说在国内再版了二十余次,(张志建,1995:149)直到1933年还有重印本。商务印书馆对该书的评价极高:“……是诚西学之金针,而学界之鸿宝也”。(转引自邹振环,2007:54)学者文人纷纷著书立说,表示对该书的推崇之情。周作人认为英文文法上,“中国没有一本可以与《英文汉诂》相比的书”。(钟叔和,1998:784-785)彦惠庆(2003:18)在自传中明确表示严复贡献给中国学人的《英文汉诂》“堪称学术精品”。

2 《英文汉沽》中英汉语言对比

尽管是一本语言学著作,严复对于英文文法的讲解并没有鹦鹉学舌般的照抄照译,而是辅之以中国语言文化的典型例证。他不仅透过语言文字的对比来考察中西文化内涵的异同,甚至还有通过文法对比来进行多种文化的比较。

2.1 英汉语言的差异性

首先,词法的差异。英文的挈合是“提挈联合句段者”,而在中文“凡领句虚字,皆归此类。”中文的同字异部“往往其形不变,而变其音,在古则有长呼短呼,在今则有圜破之法”,如例:恶恶臭好好色;“而西文以其拼切为字,故得即其形而变之”。为了表示行为发生的不同时间,“中文唯有句中别行另加字为之”。以“今之隐几非昔之隐几”为例,其中的两个“隐”形式上没有区别,用“今”和“昔”表明了时间的差异。

英文名物与称代字有单复数之分,“于中文不多见,然亦不可谓无”,如表单数的“我”“吾”,表同类的“吾党”“吾曹”,表复数的“而曹”“汝辈”。英文中的复牒称代 “几为中文之所无,而中西句法大异由此”。对于英文中的引牒之字,“中文常寓于‘之、‘其诸代名中,无独用之挈合”。如 “吾知其为诳者”。古英语中云谓的既事(过去式)添加尾声,相当于中文的“已爱”或“爱了”。作为拼切文字,西文“易磨损而合一,中文不易合也,不易合,故终为分立之字”,即通过添加“已”“了”等构成“爱”的既事。

2.2 英汉语言的相似性

首先,语音上的相似性。严复认为英文的元音“同于中国之宫商角徵羽;亦有变音,与中国同”。严格来说,元音与五音不完全对应,此处严复对比的目的只是为学习者学习英语元音提供一种参照。在划分英文单词音节的时候,“但若于音无害,则其分之也,当依造字之意为之,此与中文偏旁之义正同”,此“乃依罗马希腊原文,而后法割裂不成文故耳”。

其次,关于词法的相似性。英字“名物与介系合,……其加诸云谓,或区别字者,可作疏状字观;…其在中文,实亦同此”。如“立于朝→ 立何所也”。同时,汉语的“矣”字含有英文完成式的意思。英文中主物之名的构成是名词后加尾声,“与中文‘之字为用正同”。中文表程度时根据语境推断或用诸如“较”“最”“极”等字表示。英文中也有借助其他词表程度的情况。“英文中的云谓,有不加尾声,但变其主音”,可以使名物等实字转成云谓等虚字,这与中国文字正同,“蓋即中文之读破法”,如“春风风人,下雨雨人”。英文中的容状疏状多由“区别部字+尾声”构成,“与中国之‘如‘然等字同义”,如“勃然”“翕然”,因此“其制字之法,中西正同”。

以上分析表明,尽管承认英汉之间存在差异,严复仍然试图将汉语语法纳入英文文法的框架之中,尽量在古汉语中找到与英文文法的对应之处。英汉语言的相似性会使国人误以为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有一脉相通之处,从而消弭对异国文化的敌意,有利于国人对英语的学习和使用。

2.3 基于语言相似性的亚洲与美洲、欧洲人种同源

在《英文汉诂》中,严复通过对比分析汉语与英语以及其他语言文化某些方面的相似性,提出了亚洲与美洲、欧洲人种同源的观点,该观点是基于以下证据提出的。

第一,古汉语、日语和美洲茵陈人语对云谓字的使用。从云谓字看,“东洲之语”的“云谓字”常用于句末,如庄子“奚以之万里以南为”。“其在日本语言,尤为显著,美洲茵陈人语亦然,故此治言语学者,谓此乃亚墨原人同种之证。”又英文第三人称无主云谓句子,与中文中的“其‘雨其‘雨,杲杲出日”相似,“雨”和“出日”是云谓,因不知事主,就用“其”来代替。

第二,上古英语与古汉语都曾用独立之字表意,后演变成尾声。上古英语中“尾声者皆独立之字”,“正如中文之用‘如用‘然,如‘勃然变色”。因此,严复认为“西文上古,与中国文字正同”,“西文能合能变”的原因在于“其为字母拼切,柔而易流”,“而中国既用六书,木疆难变,然而字音切合,由二成一者亦多,如‘不可为‘叵,‘之于为‘诸,‘而已为‘耳”,所以(中文)“不可言不变也”。

第三,上古汉语与上古欧洲语的人身代词、反身代词的位置和功能相似。从“三身之代词”看,“英文古似德文……西文称谓,当隆古时,与中国同;而第三身……尤与吾文之‘伊‘他同原。”因此,“案中西古语多同,……可知欧亚之民,古为同种非传会也”。英语中的反身之称代为名物,犹言其身,其“一己”…… “克己”,“尽己”,“自尽”;所以严复认为“中西古语之同”。

第四,中西制字法有相同之处。英文会合之字多用换头。因此“中西言语,当上古时,本为合一”。英文中有表“大”意的尾声,而“中文六书,凡字之从‘于‘奔‘贲诸声者,皆含‘大意,其制字之音义,与此乃暗合”。

严复根据语言之间的相似性推断亚、美、欧人种同源,语言学上的根据并不充分。(文贵良,2009)但是严复这种“会通中西”的做法使中西文化交流成为可能,并由此进行了大量的翻译工作。

3 结语

通过介绍英文文法,严复对比分析了英汉语言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出于引介西方文化的目的,严复强调的是英汉语言的相似之处,甚至提出了亚欧人种同源的观点。当然,严复在《英文汉诂》中的语言对比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最主要的是其研究包含在文化对比和实际应用(如翻译)之中,缺乏对比的理论,使得其研究较凌乱,不成系统,很多问题浅谈辄止,没有深入展开。同时,严复仅根据语言某些方面的相似性推断亚欧人种同源,论证不充分,结论过于草率。但是,严复英汉对比研究中的这些不足有其时代局限性,同时与其研究重点在于翻译西学有关,我们要公正客观地评价他的研究及成果。

【参考文献】

[1]孙应详,皮后锋编.《严复集》补编[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2]严复.英文汉诂[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

[3]张志建.严复学术思想研究[M].商务印书馆,1995.

4.英汉语言对比小论文 篇四

从英汉语言对比看当前大学英语学习的误区

因对英汉语言特点缺乏了解,不少大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陷入了误区.在英语学习中,应充分重视声音,以听、说带动读、写;在单词记忆中要注意词汇的语法功能;英语句子中的.连接手段非常重要,不可忽视.

作 者:朱恒 ZHU Heng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湖北,武汉,430074刊 名:四川文理学院学报英文刊名:SICHU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JOURNAL年,卷(期):200818(1)分类号:H31关键词:英语学习英语 汉语 语言比较

5.英汉文化对比 篇五

美国是个多文化和民族多元的国家;国土面积超过962万平方公里,位居全球第三或第四;人口总量超过三亿人,居世界第三。

美国独立宣言的主要起草者是美利坚合众国第三任总统、弗吉尼亚大学的创始人、弗吉尼亚这个神圣之地的伟大儿子——托马斯•杰斐逊。乔治·华盛顿是美国第一任总统。事实上,華盛頓卻是1789年4月30日才就職的。从1776年到1789年這13 年間,美國都沒有總統嗎? 一七八一年到一七八九年之間,八年間總共有八任總統: 第一任是約翰‧漢森(John Hanson),他設立了11月28日的感恩節。接下來的七任分別是:Elias Boudinot, 1782-83;Thomas Mifflin, 1783-84;Richard Henry Lee,1784-85;John Hancock, 1785-86;Nathan Gorman, 1786-87;Arthur St.Chair, 1987-88;Cyrus Griffin, 1788-89.美国最大的州是阿拉斯加(Alaska)。国家元首 巴拉克·侯赛因·奥巴马(Barack Hussein Obama)。美国第44任(第56届)总统,2009年1月20日就职。(民主党)

行政区划 全国共分50个州和1个特区(哥伦比亚特区),有3042个县。2010年11月举行国会中期选举,共和党赢得众院多数席位,民主、共和两党分掌国会参、众两院。2011年以来,奥巴马政府着眼2012年竞选连任,不断调整内外政策,出台削减财政赤字、增加出口、提振就业和提升美竞争力等举措,以进一步提振经济、改善民生。受大选因素影响,民主、共和两党围绕减赤、上调联邦债务上限及2012财年预算案等议题斗争激烈,联邦政府甚至几乎被迫“关门”。

【政府】 总统内阁制。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兼武装部队总司令。总统的行政命令与法律有同等效力。总统通过间接选举产生,任期四年。【宪法】 1776年7月4日制定了宪法性文件《联邦条例》。1787年5月制定了宪法草案,1789年3月第一届国会宣布生效。它是世界上第一部作为独立、统一国家的成文宪法。宪法的主要内容是建立联邦制的国家,各州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包括立法权;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立法、行政、司法三部门鼎立,并相互制约。两个世纪以来,共制定了27条宪法修正案。重要的修改有:1791年9月由国会通过的包括保证信仰、言论、出版自由与和平集会权利在内的宪法前10条修正案,后通称“民权法案”(或“权利法案”);1865年和1870年通过的关于废除奴隶制度和承认黑人公民权利的第13条和15条修正案;1951年通过的规定总统如不能行使职权由副总统升任总统的第25条修正案。

【国会】 国会是最高立法机构,由参、众两院组成。两院议员由各州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参议员每州2名,共100名,任期6年,每两年改选1/3。众议员按各州的人口比例分配名额选出,共435名,任期两年,期满全部改选。两院议员均可连任,任期不限。参众议员均系专职,不得兼任政府职务。本届国会(第112届)于2011年1月5日开幕。目前,参议院有民主党人51名,共和党人47名,独立议员2名;众议院有民主党人192名,共和党人242名,空缺1名。参议院议长(副总统兼任)小约瑟夫·拜登(Joseph Robinette Biden Jr.);临

时议长井上健(Daniel Inouye,民主党);众议院议长约翰·博纳(John Boehner,共和党)。

【司法机构】 设联邦最高法院、联邦法院、州法院及一些特别法院。联邦最高法院由首席大法官和8名大法官组成,终身任职。联邦最高法院有权宣布联邦和各州的任何法律无效。现任首席大法官约翰·罗伯茨(John Roberts)。【政党】 美国有多个党派,但在国内政治及社会生活中起重大作用的只有共和党和民主党。

(1)共和党(Republican Party)又常被简称为GOP(Grand Old Party):成立于1854年。1861年林肯就任总统,共和党首次执政。此后至1933年的70多年中,除16年外,共和党一直主政白宫。1933年至2001年之间,曾有艾森豪威尔(1953年1月至1961年1月),尼克松、福特(1969年1月至1977年1月),里根(1981年1月至1989年1月),乔治·H·W·布什(1989年1月至1993年1月),乔治·W·布什(2001年1月至2009年1月)执政。共和党全国委员会主席现为雷恩斯·普利巴斯(Reince Priebus)。该党没有固定的党员人数,一般在总统大选中投共和党候选人票者就成为其党员。

(2)民主党(Democratic Party):1791年成立,当时称共和党。1794年改称民主共和党,1828年改为民主党。1861年南北战争前夕,民主党内部分裂,该党的南方奴隶主策划叛乱。南北战争结束后,民主党在野24年。1885年克利夫兰当选总统。此后该党又大部分时间在野。1933年开始,民主党人罗斯福、杜鲁门、肯尼迪、约翰逊、卡特、克林顿、奥巴马先后当选总统执政。现任全国委员会主席为黛比·舒尔茨(Debbie Schultz)。该党没有固定的党员人数,一般在总统大选中投民主党候选人票者就成为其党员。

(3)其他政党有绿党(Green Party)和改革党(Reform Party)等。

构词:Acronym 首字母缩略:汉语和英语里面都有

Clipping 断截法:英语中有而汉语中没有 Context:上下文(语言语境);交际场景(特定场合的交际);文化语境(不同文化背景)

Onomatopoeic 拟声词:英语和汉语中都有,汉语中,拟声词后加动词变成副词 英文诗歌:特殊体裁,向下分:诗节(stanza)、诗行(line)、音步(feet)英语和汉语都有词缀,但英语居多

特定表述:如亲戚称呼,汉语比较清楚,而英语比较笼统

华尔街:纽约市曼哈顿区南部从百老汇路延伸到东河的一条大街道的名字,全长不过三分之一英里,宽仅11米,是英文“墙街”的音译。街道狭窄而短,从百老汇到东河仅有7个街段。1792年荷兰殖民者为抵御英军侵犯而建筑一堵土墙,从东河一直筑到哈德逊河,后沿墙形成了一条街,因而得名Wall Street。后拆除了围墙,但“华尔街”的名字却保留了下来。然而,它却以“美国的金融中心”闻名于世。美国摩根财阀、洛克菲勒石油大王和杜邦财团等开设的银行、保险、航运、铁路等公司的经理处集中在这里。著名的纽约证券交易所也在这里。

G20又称20国集团,一个国际经济合作论坛,于1999年12月16日在德国柏林成立,属于布雷顿森林体系框架内非正式对话的一种机制,由原八国集团以及其余十二个重要经济体组成。该组织的宗旨是为推动已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和新兴市

场国家之间就实质性问题进行开放及有建设性的讨论和研究,以寻求合作并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增长。按照以往惯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列席该组织的会议。

 八国集团: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加拿大、俄罗斯  十一个重要新兴工业国家:中国、阿根廷、澳大利亚、巴西、印度、印度尼西亚、墨西哥、沙特阿拉伯、南非、韩国和土耳其  欧盟

APEC:Asia 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abbreviated as APEC, it was established in 1989 in response to the growing interdependence among Asia-Pacific economies.Begun as an informal dialogue group, APEC has since become the primary regional vehicle for promoting open trade and practical economic cooperation.Its goal is to advance Asia-Pacific economic dynamism and sense of community.)

APEC(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是亚太地区最具影响的经济合作官方论坛。1989年11月5日至7日,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新西兰和东盟6国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亚太经济合作会议首届部长级会议,标志着亚太经济合作会议成立。1993年6月改名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991年11月,中国以主权国家身份,中国台北和香港(1997年7月1日起改为“中国香港”)以地区经济体名义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目前,亚太经合组织共有21个成员。

 成员

澳大利亚联邦、文莱达鲁萨兰国、加拿大、智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墨西哥合众国、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秘鲁、菲律宾共和国、俄罗斯、新加坡、泰国、美国、越南

 观察员

6.英汉否定句对比教案 篇六

《汉英语言比较研究》课程教案

时间: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

内容:英汉否定句对比

班级:10对外汉语1班

成员:陈婷、李添金、黄更新

英汉否定句对比

通过本课学习英汉否定句的差异,对比两者的同异,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英语和汉语否定句的差异,从而在作文、翻译和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时候尽量避免出现错误。

教学目的和要求

①帮助学生了解英汉否定句中的表达形式和两者的差异,以及造成的原因; ②掌握如何判断否定句及否定的功能,英语和汉语中表达否定涵义的形式极其两者之间的差异,了解造成差异的原因;

③利用否定在英汉语言中的功能,提高作文、翻译的水平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英语中表达否定涵义形式,汉语中表达否定涵义形式,英汉否定是非问的对比

(引入)翻译句子:Certainly I do not teach because teaching is easy for me.这一句可以有两种理解:

(l)当然,因为教书对我来说是容易的,所以我不教书;(2)当然,我教书,并不因为教书对我来说是容易的。

该句会产生这样两种完全不同的解读,与对该句的否定辖域有不同的理解有关,因此,我们如果能从汉英语否定辖域差异的角度来解释这一句子,则学生就会对句子的结构和意义有一个更加清晰的理解。

一、什么是否定句

怎么判断句子是否定句呢?(以六个例子引出三个判断属性)他不喜欢搓麻将。(符合三个属性,是典型否定句)

.我拒绝回答你的问题。(符合(1)(3)属性,比较典型的否定句)

他难得来看我。(不是否定句,“难得”是频度副词,无否定词出现)He doesn’t like English songs.(符合三个属性,典型否定句)

He failed to work out the problem.(符合属性(1)(2),比较典型否句)He is unfriendly.(符合属性(1),不典型否定句)

凡是否定句一般都具有下列3个属性:(l)意义上表达一个否定命题,该否定命题的原型核心意义是“否定存在”或“否定数量”;

(2)句子中出现表示负向意义的专门用于构成否定句的词(如not,不等),即否定词;

(3)否定词作用在谓语动词上。

由于否定对比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复杂,要在本课中涵盖所有的面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只选择了其中一部分内容纳入到了我们的对比研究范围之中。

二、否定功能

否定在日常的语言交往中应用十分广泛,正是因为否定具有强调功能和含蓄 功能。

1、强调功能

在日常用语中,为了强调某一特定部分会用到否定结构。下面几个固定搭配、词组、或单词都体现了否定的强调功能。如例子1:

“为了取得最佳效果,这件事情不得不这么做。”

句子中用到了双重否定词“不得不”,根据双重否定表示肯定的原则,这句 话可以理解为“只有这么做才能取得最佳效果”。用上否定词“不得不”以后,这句话加重了“这么做”的语气,强调了必须这么做才行。

在英语中,我们也会经常碰到表面上看似否定,实则表示肯定甚至强调的否 定结构。如:如课件上的例子:

The city is nothing if not up to date.这座城市非常现代化。

此句是用nothing if not„用于加强语气,译为“极其,非常,确实”。除此之外还有用not fail to do„,can not but„都表示“必须”、“一定”的意思。用leave much to be desired可以译为“极不满意的,缺点很多的”。用the last表示暗否定,译为“最不可能的,最不愿意的”。用not doubt(be sure)意为“确信,必定”;no more than作修饰语时,相当于only,译为“只”;anything but(by no means)意为“决非”,这些含有否定词的固定搭配都有强调功能。

2、含蓄功能

在汉语的否定结构中经常会出现起否定作用的疑问词,如“哪里”、“谁”、“几时”、“什么”等。汉语中还有另外一种特殊的否定形式——“含蓄肯定”表示肯定的意义,从而使句子具有含蓄的功能。汉语中表示含蓄肯定,常会用到“差一点没”。如:

“时间好紧,我差一点没答完题。”

其实,这句子要表达的意思就是“我好不容易才答完题”或“我费了好大劲才答完题”。另外,“差点儿没忘了”和“差点儿忘了”是一个意思,都是几乎忘了,可还是想起来了;“小心别洒了”和“小心洒了”也是一个意思,都是叫你别洒了。

与汉语的否定结构中的含蓄表达相比,英语含蓄表达本意的词更繁多、更为复杂。它们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种类上都超过汉语。名词,如absence,failure,difference等;动词,如lose,escape,mind,exclude等;形容词,如last,absent,ignorant,deceptive等;介词中,如against,above,beyond,beside,under等;副词中,如vainly,down off等;连词中,如before,in case that,until等。如课件里的例子:

The old woman is past work.这个老妇人不能工作了。句中的past译为了“不能”,而不是通常的“经过,超过”。另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否定结构表达含蓄否定的意思。

三、英语中表达否定涵义形式

(一)用否定形式表达否定涵义

1、用否定词缀表达否定涵义

英语中表达否定的词缀数量很多,否定词缀分前缀和后缀。

常见的否定前缀有:un-,non-,dis-,mis-,in-(im-,il-,ir-),anti-,under-,counter,这些词缀通常加在形容词、名词或动词的前面。如:unhappy,unfair,dislike,disadvantage,mistrust,misfortune,informal,antibiotics,undermanned,counterattack等。英语中的否定后缀只有三个:-less,-free,-proof,常加在名词或动词词尾。如:helpless,homeless,salt free,bulletproof等。

2、某些词或词组表达否定涵义

①名词

常用来表示否定涵义念的名词有:neglect,shortage,absence,lack,failure,ignorance,difference等。②动词或动词词组

常用来表示否定涵义的动词或动词短语有:miss,fail,hate,ignore,lack,lose,avoid,cancel,deny,deprive,escape,forbid,miss,refuse,stop,keep off,prevent„from等。③形容词集形容词词组

常用来表示否定涵义的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有:hard,wrong,empty,last,absent,bad,bare,poor,free from,short of,clear of,far from,等。

④介词或介词短语

常用来表示否定涵义的介词或介词短语有:off,without,away,beneath,above,beyond,against,past,instead of,but for,out of等。⑤连词

常用来表示否定涵义的连词有:till,before,unless,but等。

3、某些句型或结构表达否定涵义

用来表示否定涵义的句型或结构很多,常用的有:too„to,“太„„不„„”,the more„the less„,“越„越不„”,more A than B“与其说„倒不如说”,more than„,“不仅仅,超出„”,less+形容词或副词原级+than,“不如„„”,the least+形容词或副词原级,“最„„”,prefer„to,“宁可„„也不„„”,yet或remain+动词不定式,“没有,未曾”,be too much for,“非„„能力所及,对„„谈何容易”等等。

(二)用肯定形式表达否定涵义

一般情况下,肯定句只表达肯定涵义,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借助说话人的语气,有些肯定句却能表达否定的涵义。这类情况很少见,而且用肯定句所表达的否定涵义比否定句所表达的否定涵义也要含蓄很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条件句特别是虚拟条件句表示否定涵义

如:If I were a bird,I could fly.=I am not a bird,so I cannot fly.如果我是鸟,我就能飞翔。

2、用肯定问句表示否定看法

①一般疑问句表达否定涵义

如:Am I your servant?=I’m not your servant.我不是你的仆人。②特殊疑问句表达否定涵义

如:How is it possible?=It is impossible.这不可能。

3、肯定陈述句表示否定意义

如:It will go hard with him.他前途不妙。

4、感叹句表达否定概念

如:For all I care!这事我才不管呢!

God only knows!没人知道!

四、汉语中表达否定涵义形式

同样一句话,既可用肯定句式表达,也可用否定句式表达,但后者比前者语意要轻些。在将肯定句变为否定句时,要注意不可将句子的意思弄反了。例如:老黄脾气真大。用否定句式来表达,可以说“老黄脾气真不小”,却不能不假思索地只在“大”前加个否定词“不”,说成“老黄脾气真不大 ”。这样,虽然也是否定句,但将句子的意思说反了。

1、汉语否定表达标记有三种:类前缀,如非-、未-、无-等;独立词语,如否定词语无、没(有)、甭、非、休勿、未、莫等;否定结构,如非……不可、不是……而是(就是)、既不……也不等。

2、汉语中动词谓语句和形容词谓语句变成一般否定句,都是用否定词不、没(有)、别等来否定动词或形容词。

(1)她不愿学游泳,别逼她。

(2)你不老,还年轻。

汉语中名词短语也可以直接作谓语。在这类肯定形式的陈述句中,主谓之间可以加“是”或“在”,也可不加。如:

(3)明天(是)国庆节。

(4)一个(在)东面,一个(在)西面),遥遥相对。

但若变成一般否定句,一定要加“不是”或“不在”。(3)、(4)应改为如下一般否定句:

(5)明天不是国庆节。

(6)一个不在东面,一个不在西面。(“遥遥相对”略掉,以免语义矛盾)

3、不涉及对比重音时,汉语中否定范围多半是紧跟其后的一个次或词组表 示的语义范围;但是也可以从否定词后的第一个词开始,到动宾词组的宾语或动补结构的补语结束。把和被字前的否定词的否定范围则包括宾语、谓语动词和补语等成分。

(7)为什么还没有消息?代表们为什么还不回来?

(8)第二天,我晌午才起来,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茶事件的纠葛,下午仍然去钓虾。(动宾词组)

(9)你甭把爹当傻瓜!(动补结构)

一般来说,否定词前的句子成分属于否定范围之外成分,但在主语相当于逻辑宾语的句中,动词谓语前的否定词的否定范围却可以包括主语。在动补结构中否定词的否定范围必然会延及它前面的动词。

(10)咱们的窟窿还大呢,春上的工钱都还没给……(主语相当于逻辑宾语)

(11)大嫂丢不了,跑不掉。(动补结构)

汉语中,“不”加在连动动词短语(包括前一项是介词短语)前,其否定范围有三种可能:否定两项;否定前项不否定后项;否定后项不否定前项(最后这种情况书面语中较少,口语中较多)。

(12)明天不去学校上课。(不去学校,也不上课)

(13)我不坐公共汽车上班。(上班,但不做公共汽车)

(14)不骑车带人。(骑车,不带人)

有时,同一否定式因上下文不同,否定范围也不同。

(15)他从不在家看书,天天去图书馆看书。

(16)他不在家看书,成天看电视。

五、否定是非问

1、语调否定是非问(以两个情景讲解)

这类问句都是在一个否定命题的后面加上“吗”、“吧”、“啊”构成的,表示的都是发问人对一个否定的事实持怀疑态度,并且对答案都有一定的心理预期,只是怀疑程度的不同决定了用不同的疑问语气词。它的使用依然依赖问话人对上下文、语境和已有知识等信息的掌握。如:

(情景一)

甲 这不是我原来那支钢笔。

乙 不是?

甲 嗯。

乙 我看看。

英语的一般疑问句没有疑问语气词之说,只是把陈述语序的主谓倒装,并在句末加上问号即构成一般疑问句。但英语中也有类似汉语语调是非问的陈述疑问句,即在一个陈述句的末尾直接加上问号构成一般疑问句,句尾也往往用升调,其语用功能主要表现了问话人对事实的认定有一定倾向性,问句表现了问话人的惊讶、怀疑的心情,希望得到答话人的证实,其中也有这种重复上文或由语境引起的否定是非问。如:

(情景二)

A There is no food in the fridge.B No food? A

No.这例子是重复上文的话,但其中对于“No food?”的回答,根据句意冰箱里的确没有食物了,那么汉语中对于“没有食物?”的回答应该是“是的”,但英语却用了“No”。

2.语气词否定是非问

(1)一个否定命题+吗? 如:

陈白露(冷冷地望着她)你说得不累么?

顾八奶奶可不是,我是有点累了。(曹禺《日出》)

这类问句本身就表达了问话人对事实的认定倾向,所以回答也多是肯定的,但除了直接对

疑问焦点进行的直接回答外,也会出现针对疑问预设的回答。(2)一个否定命题+吧?

如:

“你不想把我当成你的敌人吧,屈拉?”史纳皮说着,向他走前一步。

“我———我不———知道你———”

“你十分清楚我的意思。”(J.K罗琳《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苏农译)

由于这类问句比句末用“吗”的问句更倾向于肯定的回答,所以答语也往往是对否定命题的证实。答语部分除用“是啊、对、嗯”等词直接回答外,还会从侧面进行间接的回答,也会出现不对疑问焦点进行回答,而转向问话人的发问动机,或者给出针对疑问焦点更多的信息。

(3)一个否定命题+啊?

如:

甲 怎么不喝呀?不爱喝咖啡啊?

乙 这洋玩意,还真不习惯。

这类问句,对于不带感情色彩的问话往往可以在答句中给出原因,而对于带有惊讶、不满等感情色彩的问话有的给出原因,有的是用在进一步追问的语境下,往往没有答语,答话人可以用行动予以回答。

但是,在英语中是没有疑问语气词的,一般疑问句的典型形式是把陈述语序的助动词提到主语之前,在句末加问号,并且用升调来表示疑问。如果是否定的一般疑问句,也是表明问话人对情况已有所了解,并做出了自己的猜测、判断、估计,但与事实不符,于是发出疑问,期待对方给予与自己判断相吻合的答复。如:(1)“Couldn’t you do something about it, Dumbledore?”

“Even if I could, I would not。”

(2)———Haven’t you finished your homework?

———No, I haven’t.从这两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汉英否定是非问相似的格式在相似的语境中所表达的语用功能是相似的,但在语法结构形式上不同,而且答语方面也要注意。如例2在汉语中如果没有做完作业,对于这一否定是非问的回答应该是“是的,没做完。”,但在英语中是用“No”来回答。

3、伴有“是吗”、“不是吗”的否定是非问(看例子)

大妈 哼,不教我相看相看他,你不用想上轿子!

二春 您不是相看过了吗?

大妈 我?见鬼!我多咱看见过他?

由这例句可以看出,对这类问句的回答,有的可以直接针对疑问焦点进行直接或间接的回

答,有的可以就问句提出的事实进一步追问,而有时对于某些情况,问句最后的声调用的是低平调,只是在提出一个明显的事实,是未必需要回答的。

看下英语中是怎样的:

——“Er—Petunia, dear—you haven’theard from your sister lately, have you?”

——“No,” she said sharply.——“Why?”

从这例句我们看出英语附加问句比汉语附加问句在形式上规定更为严格,二者最大的不同在于答语,如例子中如果没有收到来信,汉语中应该用“是的,没有”来回答,而在英语中则是用的“No”。

六、汉英否定是非问差异原因分析

1、语言本身的原因

汉语属于问答关系型语言,它是就答案是否符合问句命题的肯定否定做出回答;而英语属于答句定位型语言,是就答句命题本身的肯定否定做出回答。也就是说,汉英在回答问句时所肯定或否定的对象是不同的。“在汉语里,答话人在回答问话人的否定是非问句时,他首先对问话人所自认为的主观想法表示肯定或否定的意见,接着答话人才说明客观事实是怎么样的或将是什么样的。„„而英语正相反,答话人回答问话人的否定是非问句时,他所肯定或否定的是客观事实,而不是问话人自认为的主观想法。”

2、社会文化价值观的不同

语言能够反映文化。无论是学习哪种语言,都不能脱离这种语言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汉英两种语言正是反映了汉英两种不同的文化。汉民族的文化强调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注重集体利益,强调团结合作,认为个人应融入到集体之中,强调与集体的和谐。“以群体观念为特征的汉文化往往将整体置于个体之上,个体只是整体的一个环节或一个分子,整体是稳固的融合关系。观察和处理问题时,就自然强调整体、突出整体。主、客观之间是一种相互适应、和谐统一的关系。”而英语国家的文化中个人主义是主流的价值观,强调以自我为中心,注重的是个人价值的实现,强调个体,突出个体,个人与集体之间关系较松散,人与人相互依赖的程度低。“个人的身份、作用、独立性和自主性受到尊重。

3、思维方式的不同

在这两种不同文化影响下,也形成了汉英两个民族不同的思维方式。在集体主义的影响下,汉民族人往往先考虑对方的意见、观点,再就客观事实做出回答,不是直陈主题,而是迂回曲折地表达观点,体现一种环性思维方式,强调的是交际双方的和谐与融洽,因此在回答否定是非问时,我们会先就问话人的主观看法给予回答,然后说明客观事实。而对西方文化有深远影响的逻辑学导致西方人形成了一种线形思维方式,对一个确定了的谈话主题,他们往往直接给出自己的观点。因此,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思维中,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主观看法,并且直截了当地表 明客观事实的情况,而不会去呼应问话人的主观看法。因此,在回答否定是非问时,他们是直接就实际情况做出回答,而不去考虑问话人的观点。

七、结 语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项方兴未艾的事业,对外汉语的教学效率问题也是我国语言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多种研究表明,汉语否定句教学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否定句与相应的肯定句相比要复杂得多。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尤其是针对英语国家留学生的汉语教学中,应该让他们充分注意到这种差异, 在语言本体教学以外,加入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讲解,让他们能充分理解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避免错误的发生。

教学方法与建议

本课程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教学内容;并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特点,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与方式,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课程强调课堂内外大量的实践练习和学生的充分参与,一方面课堂上要认真听讲、勤于思考、一丝不苟地完成否定例句的分析,然后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通过该课程学习,学习者可基本了解否定的功能、英汉否定的表达形式、两者在表达上的差异,以及形成的原因,提高作文、翻译甚至未来对外教学的水平。

课外延伸

本课程主要参考资料包括:

7.英汉语言对比小论文 篇七

1 对语言迁移理论进行解读

“语言迁移”中的“迁移”实际上是心理学的一个术语, 在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中阐述道“迁移是一种认知活动, 体现了个体主动的心理加工过程”[1]。特伦斯·奥德林曾给“语言迁移”进行了定义, 认为迁移是指目标语和其他任何已经习得的 (或者没有完全习得的) 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影响。众所周知, 语言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指母语与目的语的相同之处会促进第二语言学习, 加速通过中介语的某些发展序列[2]。前后两种学习具有相似或相同特征是发生正迁移的必要条件。正迁移也称为“助长迁移”, 是指先行学习对后继学习有促进作用或积极效应的一类迁移。在二语言习得中, 负迁移是指母语干扰, 即母语不但不能促进学习者的外语学习, 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外语学习中新的语言知识的形成[3]。负迁移的主要表现为学习者很少或根本不使用某一目的语结构, 可能是因为学习者对目的语的某些结构与母语中相对应的结构差异大而感到困难所致, 也可能是因为学习者对母语与目的语的相似表示怀疑所致;或学习者为了回避某些难的结构而过度使用一些简单的结构, 或在目的语中使用母语形式, 或用一种语言结构直接代替另一种语言结构;或母语结构影响学习者对目的语信息所作的解释, 这种解释与目的语的解释差距很大[4]。

2 英汉语调体系对比分析

英国语音学家Alan Cruttenden认为语调是指一些重复出现的音高模式 (pitch pattern) , 每一种模式都与一套相对稳定的意义相联系, 并可用于单个词或不同长度的词群上[5]。世界上已知的语言中没有一种是用单一不变的声调说话的。每种语言都有声调变化, 但是各种语言所用的变化模式不同, 每种模式所起的作用或产生的效果也并不完全一样。因此, 我们在学习第二语言的时候不仅要注意其语音语法的学习更要通过对比母语语调系统结构加强语调的学习避免与他人的谈话过程产生误解。

2.1 英汉语调系统在结构上的异同

语调群是语调的基本单位, 它通常对应于一个意群。因此语调的结构也就是指调群的结构。赵元任先生说, 汉语它的系统是二分的, 调头和调干;调头包括起首轻音节和主调头。调干包括调核和调尾[6]。这样的分类和英语语调的调前部分, 主调和调后部分的分类方法类似。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中的声调语言,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中的语调语言。赵元任曾把汉语中声调与语调的关系比作“小波跨在大浪上”, 这里的小波指音节的声调, 大浪指句子的语调, 最后的结果是两种波浪的代数和, 正加正则数值更大, 正加负则减少[7]。不少中国学者都致力于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把声调和语调分开, 以便专对语调做出一般性的归纳和描述, 但至今都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难题。正因为汉语还有声调, 汉语的语调变化必然要受到音调的限制。英语的语调是以它的重音和节奏为基础的, 单词更不像汉字那样有其固有的声调, 因此英语语句中的词要受语调的支配, 不同的语调决定了说话者不同的说话意图、态度和感情。

2.2 英汉语调系统在节奏上的异同

节奏指言语中可感知的单位突显的规律性, 这种规律性可用重读对非重读音节、音节长度或音高等形式或这些变相的组合形式来说明[8]。

汉语是音节计时 (syllable-timed) 语言, 也就是说音节数是汉语节奏的基础。汉语的这一特征在我国旧体诗中体现得最为明显, 每一行诗的意群的划分, 停顿的位置, 每个音节时间的长短, 以及声调类型的搭配都以音节的数目为基础。如: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前两个音节为一个意群, 后三个音节为一个意群, 意群和意群之间稍做停顿, 也突显出汉语声调和语调的完美搭配。

英语是重音计时 (stress-timed) 语言, 如果一句话中出现几个重音, 那么各个重音之间保持大致相等的时间距离。重读音节的非重读音节要尽量压缩, 说得尽量快, 以使下一个重读音节跟上有规律的节奏。换言之, 重音之间的非重读音节不管其数目是否相同都要通过语速放快的方式保持重读音节之间的时间间隔大致相等, 构成英语的节奏规律。如:

`Bread, /`break, /`break,

One the`cold/grey`stones, /O`sea!

第一句有三个音节, 第二个却有七个音节。但因为它们都是三个重音, 所以都是三拍, 时间间隔长度上相同, 因此读起来节奏也相同。

正是因为英汉语语言在节奏上差异明显, 所以我们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要排除母语的干扰, 掌握英语语言节奏规律, 如此才能讲出一口流利的英语将在交流的过程中将信息准确的传递给他人。

3 语调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语言迁移理论的指导

3.1 英语语调教学课堂存在的问题

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长期以来一直主要在关注英语语音、词汇、语法方面, 今天的英语教学强调了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 语调的教学受到了广泛重视, 但英语语调教学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3.1.1 学生语调学习问题

第一由于受母语语调特征的干扰, 特别是各地区方言语调差别迥异, 学生在说英语的时候会不自觉地用汉语语调特征代替英语语调本来的特征, 结果导致句子的表达常常没有重音的凸显, 呈现生硬的直线型调子, 有些甚至怪腔怪调, 完全没有流畅优美的感觉, 更无法达到英语语调传情达意的重要作用。

其次, 学生在朗读时很少注意连读现象, 即使有时候连读了, 却听起来很生硬、呆板, 尤其是前一个单词句末是元音后一个单词是元音开头情况的连读, 很多同学没有掌握加音的规则出现任意的错误加音, 或者有些同学完全视而不见。这一来现象反映了学生没有扎实的语音语调理论基础, 也反映了学生课后没进行足够的自主练习。

3.1.2 教师教学课堂存在问题

通过我们深入学校课堂的跟踪了解发现, 大多英语教师能够根据新课改大纲的要求实施教学, 但还有教师在教学时仍然过多关注传统语音语法教学, 课堂上听力练习不够, 语音课堂上语音练习比较多, 但是语调练习不够, 导致学生对语调学习不能引起足够重视。

3.2 语言迁移理论指导下的英语语调学习实践

由于母语的干扰普遍存在学生的英语学习中, 在课堂中教师应尽量使用英语教学, 并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全部用英语进行互动, 鼓励学生课后多用英语交流, 组建English Corner、English Club等交流活动平台, 为学生创设更多的英语交际环境, 减少母语的干扰。

教师在课堂应该多加强听说练习, 尤其从大量的听力材料入手, 最好选用地道的VOA、BBC作为听力训练材料, 减少教师作为听说教学的模板, 在模仿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各种场景对话练习, 多说多练, 听说结合。在听力模仿的环节, 教师要指导学生做重音标记、意群划分、升降调标记等练习, 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加深学生对英语语调特征方面的理解记忆。

4 结束语

传统的英语教学总是重音轻调, 教师要变换教学模式, 不要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学语音上忽略了语调的教学, 导致学生对英语语调学习的忽视。其实即使学习者每个发音再标准, 语调不对, 也无法让人理解, 达不到交流的目的。因此, 教师要平衡好英语语音和语调教学, 加重对英语语调理论的学习, 并结合上述所说到的听说练习中的标记练习强化学生的语调意识增强实践中的运用能力。

摘要:英语和汉语隶属于两个不同的语系, 语调差别较大, 大多数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受到母语特征干扰带来的大量的语言负迁移影响, 给学习带来严重的阻碍。从语言迁移的视角对比研究英汉语调, 可以为英语教学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语言迁移,英汉语调,对比,英语语调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Ausubel.Educational Psychology:A Cognitive View[M].NewYork: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1968.

[2][3][4]唐承贤, 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迁移研究述评[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 (9) :37-40.

[5]Crittenden, Alan.Intonation[M].2nd ed.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6]沈炯.汉语语调构造和语调类型[J].方言, 1994 (3) :221-228.

[7]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9.

8.英汉主要语言特征对比的多面性 篇八

关键词: 英汉对比;语言特征;语音;词汇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我国改革开放和对外交流的扩大,英语在我国与国际交往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英语学习也日益得到重视。我们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意识到英汉语言文化的对比性,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采取可行性、实用性的英汉语言文化对比方法,帮助学生突破语言交流障碍,培养学生运用英汉双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语言能力。只有拿外语和母语相比较,才能够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好的掌握外语。1924年,吕淑湘说过:“只有对比才能得出各种语文表现发的共同之点和特殊之点.”由于英语和其他语言一样能划分成不同的平面,所以英语教学中英汉对比问题便表现为多面性。

语言是人类具有的表达思维的能力,是人类的交际手段。不同地区之间人们所使用的语言也不相而同,进行跨文化交流,首先必须掌握交流的语言。英语和汉语处于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语言对比性表现在文字、语音、词语、语法等结构上。但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无法彻底摆脱母语的干扰。根深蒂固的汉语模式总是给英语学习者在掌握英语的文字、语音、词语、语法等结构时带来迷惑,以至于出现错误。

一、文字对比及其对学习的影响

人类所有的语种都是通过声音来传播的,而文字的产生克服了口语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局限性。汉字以形写意,直接去描物状景,而且形、声、义一体,是平面文字,并不是单纯为记录口语而设计,相反,它抛开口语。如果说重形象是中国人思维的一种习惯,那么重形象也是中国文字的一大特点。实际上,“寻象观意”是古代人造字的原理,也是汉字习得和认知的规律。英语是由字母组成的音素文字,它直接赋予文字表音功能。音素文字其义直接与音相联,形只是用来表音。进一步分析,英语由26个字母构成,而这26个字母“不仅使形和声分离或抽象出来,而且使一切语义和字母的声音分割,除了毫无语义的字母和毫无语义的声音的联系之外,什么也没有了。”因此,在英语学习的初期阶段,在没有掌握英语本身内在规律的时候,英语学习者在记忆英语单词时会存在一定困难。语言区不在同一个地方,中国人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区。因此,要舍弃原有的语言区,建立一个全新的语言区。

二、语音差异及其对学习的影响

首先,对比英汉元音、辅音音位表,两种语言包含不同的音。英语音位中,单元音几乎成对出现,并分为长、短音,如/i:/,/i/;/u:/,/u/。这种区别致使部分英语学习者在发音时容易出现部分到位或完全不到位,长、短元音有时混淆,长元音发的过短,不饱满,短元音口型不到位;双元音发音也往往不到位,不饱满,英语中还有8对清浊成对的辅音(如/p/,/b/;/t/,/d/;/k/,/g/;/s/,/z/);但在汉语中,除了4个浊辅音声母(m,n,l,r),其余的都是清音。这使得学习者容易忽视清与浊的区别,出现清辅音浊化。其次,英汉音位组合方式不同。音标组合的辅音连缀读音问题是英语学习者最常犯的错误之一。所谓辅音连缀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辅音同时集中在一起的情况,而在汉语中,一般辅音后面紧跟着元音。因此,初学者对辅音群常感到困难。在汉语中,音节末尾只出现/n/或/耷/两个辅音,而英语除了/h/,/w/,/j/从不出现在词尾外,其他的辅音都可以出现在词尾,所以中国学习者往往会在词尾加上一个元音。最后,英语是语调语言,汉语是声调语言。英语的语调在表明说话者的态度或口气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靠语调辨义;而汉语的句调受字调的限制,所以语调不能自由地、大幅度地变动。因此,中国学生讲英语时往往对重音、次重音、声调、降调掌握不准,说起英语往往语调平平,升降起伏不大。以上这些问题都会导致口语交际障碍。

三、词语差异及其对学习的影响

首先,词语的文化内涵不同导致词汇空缺现象。词汇空缺现象是指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一种语言中的词汇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许没有对应的词。生活环境、生活经验、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不同以及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同都能引起词汇空缺现象。例如:在英语中at the eleventh hour表示“在最后时刻”、“在还来得及的时候”,源自《圣经·新约》的典故;Watergate指上世纪70年代初美国总统尼克松制造的“水门事件”,现用来泛指类似“水门事件”的丑闻。二者都不能以字面意义理解,生硬地翻译成相对应的汉语。

一些跟颜色相关的词,汉英翻译也不完全对等,例如汉语中商标名“白象”翻译成英文white elephant(表示“大而无用的东西”),结果导致了产品滞销而损失惨重。汉英的词语还存在意义不等值的现象。例如汉语中的“知识分子”和英语中的“intellectual”在中美各自的文化背景中含义也不相同。在中国,“知识分子”一般包括大学教师、大学生以及医生、工程师、翻译人员等一切受过大学教育的人。但在美国和欧洲,intellectual只包括大学教授等有较高学术地位的人,而不包括普通大学生,所以这个词所指的范围要小得多。此外,在美国intellectual并不总是褒义词,有时用于贬义。

汉英词汇由于以上种种因素存在不对应现象,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不知所云和没有字斟句酌的情况下就按字面意思随意选词,往往会出现搭配不当、词不达意、表达生涩等问题,在阅读或交流时也容易发生理解上的错误。

四、语法差异及其对学习的影响

从语法上来说,汉语的语序比较固定,而英语的语序既有固定的一面,又有灵活的一面。比如,汉语状语的位置一般在谓语之前、主语之后;而英语的修饰性状语可以根据强调的部位或上下文的需求调整位置,既可放在句首,也可放在句中或句尾。汉语的定语无论多长一般都在中心词之前;而在英语中,单个的形容词、名词、分词或数词等作定语时可放在中心词之前,而有些单个的形容词或分词以及介词短语和定语从句则放在中心词后面。英语的定语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是最难掌握的部分。另外,汉语是一种文字系统形态稳定、自足的语言,不具备屈折形态,特别是动词,没有定式与不定式之分,不必恪守动词形式的各种规范,如数、时态、语态和语气等,运用起来灵活自如。而英语是有形态的语言,词法特征比较明显。英语中的派生词缀可以用来粘附在独立的单词前后,以改变单词意义或词性。这样的对比给英语初学者带来很大的困扰,尤其数和时态的变化更是学习道路上的阻拦者。

参考文献

1 邓炎吕.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 章振邦.新编英语语法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上一篇:玉楼春,玉楼春张孝忠,玉楼春的意思,玉楼春赏析下一篇:东北民歌摇篮曲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