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的思政教育

2024-09-16

高校的思政教育(共8篇)

1.高校的思政教育 篇一

试论高校大学生的思政教育

【摘要】对于我国高校大学生所特有的不同时期具有不同表现,且相对稳定又不断发展的特征,作为高校辅导员在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就要根据他们的特点及不同的阶段来进行辅导和教育。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阶段性;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要培养出合格出色的大学生,首先必须做到思想政治素质合格。经过多年的积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也积累了很多的宝贵经验。为全面适应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各类高级人才的需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形势出现了新的变化。如何让学生正确面对利益选择时,能很好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和理想目标。只有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工作,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保证学生的思想健康的成长。因此,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高校大学生的主要特征

我国高校大学生的主要特点有:反映敏锐,富于创造精神,求知欲强、思维活跃。这些特点对他们看问题既有正面影响又有负面影响。他们看问题比较敏锐,常常能反映时代的潮流,提出切中时弊的看法,但是由于缺乏正反面的经验,对事物往往容易加以绝对的肯定或否定,容易片面化、绝对化,易走极端;由于社会的实践和年龄缘故,他们看待事物的观点还有些不成熟。他们的思想发展过程,往往同时存在着正确的认识与错误的认识、全面的认识与片面的认识,深刻的认识和表面的认识,因而是一个矛盾曲折前进的过程。他们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固定的观点,对问题的看法,往往不是以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作基础。在某一时期某些问题上有这样的片面认识;大学生的行为具有较高的自觉性,能够比较自觉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为。这是同他们接收的思想观点、科学信仰和正确的世界观的教育相联系的;大学生的行为具有较强的意志力,在选择和实现行为目的的过程中能够自觉地克服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困难和障碍,表现出勇往直前的力量和坚持的精神。

总体来说,我国高校大学生有其共性,而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学生,其思想特点又有所不同。这些特点不是固定不变的,他们是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学生内心世界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在做学生工作的时候,要从实际出发,辩证的看待每一个学生。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阶段

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所经历的过程,是由各个不同教学过程组成的。由于学生的思想政治矛盾在各个阶段的表现不一样,因此,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根据不同的阶段进行不同的教育。

目前很多学校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单纯地以学习成绩的好坏来评价学生是不合理,也是不科学的,要重视学习全面能力的培养,突出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对不同的学生实行不同内容和不同方式的教育,以满足学生发挥个性特长和适应差别化竞争的需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持续不断的发展。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不苛求于考试的分数,要突出能力培养、素质提高。改变以前的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建立涵盖知识、能力、素质各方面指标的新型的评价标准。我们要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进行不同的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每个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大学一年级属于初级阶段。这段时期,大学生各方面的状态都比较好,他们刚刚步入大学,目标的实现和对未来的憧憬使他们自豪、兴奋。由于高中阶段的紧张学习,步入大学后有的学生容易产生放松情绪。学习上,一时不能适应大学的学习规律;生活上,一时缺乏自理能力;集体观念、劳动习惯和独立办事能力等方面都比较差。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影响都会很大,一旦养成了不良习惯,就不易改变。

在这个阶段,要根据大学新生的特点,帮助他们尽快地了解和熟悉大学校园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特点。通过专任教师介绍专业情况和教学计划,高年级学生介绍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要着重对他们进行培养目标和专业教育,要求他们明确学习目的,学习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提高他们遵守校纪校规的自觉性。大部分学生在这个阶段能够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他们对基础课学习较为重视,但也有少数学生基础差或学习自觉性不高。针对这个阶段大学生的特点,要帮助他们明确前进方向,树立崇高理想,激发其的进取心,加强学生的责任感。要针对学习上发展不均衡的现象给予指导,区别对待不同对象进行不同教育。对表现比较好的学生,要鼓励他们的进步,指出他们的不足,发扬优点,克服缺点,戒骄戒躁;对于一些表现一般或相对较差的学生,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鼓励他们增强信心,防止消极情绪。

经过几年的大学校园的学习和生活,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在这个时期,要为学生做好走上工作岗位、走向社会的一系列教育。要教育学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教育学生对参加工作后的有利情况和困难情况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勇于克服各种困难;要教育学生懂得正确的处理各种人事关系;教育学生正确的对待恋爱、婚姻、家庭、事业;教育学生具有自己所从事行业的职业道德。

三、结束语

除了加强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之外,还要依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重点围绕课堂训练、教育实习、参与辩论、观摩实训等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能力培养。此外,各个院校必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实践。要为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设置组织机构,搭建活动平台,创设工作项目,提供物质支持。我们要根据大学生的普遍特点和各个不同阶段的特点,用发展的、辩证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大学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高校的思政教育 篇二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概述

对我国高校学生进行基本的思想教育和传授基础的政治知识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教育内容,把全面提高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修养和自身综合素质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教育目的。在此基础下,我国提出了“大思想政治”的教育改革方向,具体内容就是将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从而更好地提高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成效。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不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在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讲解的基础上,还增加了具体实践环节,并且将实践环节细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通过将理论与实践有机整合的方式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主要是通过学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程进行传授的;校内实践则基本上是指学校作为主体,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来检验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的综合素质,学生在此过程中能够有效树立正确的思想观、人生观、价值观。校外实践则是指学校与社会实践单位达成协同合作关系,通过学生到具体的实践单位中实习来深化自身所学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而在校外实践当中,学生能够完全真实展现出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学校在学生的校外实践环节也可以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成效进行评估和反思,学生通过将在校内学习到的思想政治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实践当中去,能够有效锻炼自身的职业技能和专业技术水平[1]。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的重要性

(一)帮助大学生与实际生活形成无缝对接。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效率低下,成效不高,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不够重视,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大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负责对他们传授专业知识,帮助他们在日后能够顺利实现就业。而思想政治教育这种理论性极强的教育工作对他们日后的实际生活和就业环节没有半点关系,因此大部分大学生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并没有积极接受教育。现在高校推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就是为了打破大学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相脱节的情况,通过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不仅能够让大学生更加直观清晰了解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还能有效将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帮助大学生顺利从校园过渡到社会生活中去,从而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社会风气也开出逐渐变得浮躁,“金钱至上”“拜金主义”的不良风气悄然盛行,大学生在此期间很容易动摇自己原本坚定的信念和理想。因此“大思想政治”概念应运而生,大思想政治的提出就是要帮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践行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在社会生活中能够做到勤奋肯干、脚踏实地,用积极向上的心态和良好正确的思想观、人生观、价值观来面对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乃至以后的就业生活。由此可以看出,大思想政治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是符合时代发展的模式,也是社会不断进步的必然要求,更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2]。

三、具体落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的途径

(一)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用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仅仅是在思想政治课堂上灌输给学生理论知识,学生无法将这些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当中,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通过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思想观、价值观作为最主要的教育内容,把帮助学生切实提高思想政治修养和自身综合素质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着重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育人。比如学校可以通过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种类丰富的社团活动、建立具有浓厚思想政治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带领学生积极进行实践活动等方式,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从教材中脱离出来,转而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贴近,着重强调和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用性。

(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工作方法。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采取的教育模式基本上是以理论知识教育为主,很少有实践活动,在这种纯理论灌输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大学生明显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学习求知欲和好奇心也同样无法得到满足。因此,各大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的时候要尤其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全面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改革。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当中,将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贴合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全部通过实践活动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例如,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艰苦朴素的理念教育,学校就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老红军回忆长征座谈会,听听他们亲口讲述在过去长征过程中保持艰苦朴素本真的具体事例,通过学生的亲身经历和真实体验来渗透艰苦朴素的思想。再比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团结互助思想的教学,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生产企业流水线,学生通过在流水线上观摩企业工作人员默契配合,组装产品,能够有效了解到团结互助思想在企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强化团结合作思想能够有效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效果。学生通过参加实践活动这种教育模式,能够有效激发高校大学生在思想横教育中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从原来被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转变为主动寻求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得以大大提升[3]。如果条件有限,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实践活动来践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比如说学校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学生的行为守则相结合,或者积极鼓励学校内部开展宣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社团活动,同时注重大力提升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通过他们的以身作则,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总而言之,根据大思想政治的要求,各大高校要积极将思想政治教育同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积极在校内开展实践活动和与企业单位进行协同合作,进行校外实践来引导学生将所学到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机融入到真正的社会实践当中去,切实做到知行合一,通过亲身感受亲身经历的方式更好地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而全面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和综合素质,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摘要:建立实践育人模式是现如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的内容之一,通过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修养和综合素质。尤其是在大思想政治的提出之后,更是着重注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本文将在此基础下简要分析在大思想政治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

关键词:大思政,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

参考文献

[1]田传信.大思想政治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及其价值[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2:106~110

[2]徐晓明.思想政治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及其价值[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9:253~254

3.高校的思政教育 篇三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身心健康是大学生生活快乐、充实的重要保证,是人格健全的重要标志和成家立业的坚实基础。当代大学生是知识和创造力的象征,是未来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而且关系到高等院校合格人才的培养及全面素质的提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从实质上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采用多种方法和形式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使其顺利地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总的来说,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多数是健康的,他们有较稳定的思想情绪,学习上乐观自信,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向往。但是,我们同时也必须清楚地看到,随着当今社会环境的发展和变化,出现心理问题的大学生人数明显有不断增多的趋势。在应试教育模式下,由于考试的压力,学校只重视学习,教师的注意力也主要放在知识的传授方面,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取得好成绩上,很少着眼于学生的情绪、意志、自我形象和性格的培养。有了优异的成绩并不等于懂得控制情绪、了解自己、善于与他人沟通和交往,应试教育容易导致学生片面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尽管高校心理保健工作已经发展起来,但在各方面依然不够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仍然相对严峻。

每次在报纸杂志或电视等媒体上看到关于大学生自杀或者其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关的事件,心情都很沉重。任何一对父母抚养大一个孩子都付出了非常多的血汗与金钱,如今看着自己的孩子读了大学就觉得看到了希望。那些学生的家长可是万万都想不到会是这样的结果。如果可以选择,那他们可能宁愿自己的孩子不上大学也不要做出那样的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亟待提高。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主要方面来重点开展,以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将他们培养成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加强价值观体系的教育,引导学生健康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代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价值,提供了和谐社会建设所需要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不但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而且强调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求同存异、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具有弘扬正气、凝聚人心、沟通感情、增进融合等功能。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大学生,能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定他们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努力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寻找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是为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而组织的各种教育活动及教育方式的总称,要从实际需要出发,围绕学生现在的实际问题和将来可能遇到的问题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的生命历程为主线,用动态的、发展的视角审视大学生的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及社会因素来确立心理健康标准,由社会适应标准向适应和发展标准并重过渡。在基本理论与方法问题上,要注重对中西方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的整合,在整合的过程中既要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科学性即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学性”和“教育性”,又要强调避免过多学术描述性价值的理论,而应积极探讨实用处方性价值的理论。

心理健康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情绪调节、情感体验,是心灵的沟通、理念的认同。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达成两个内在的任务,即防治心理疾病,增进心理健康;优化心理品质,促进个性的发展与完善。

四、重视情感教育的特殊效应

在高校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从理论到实践两个层面都处于较薄弱状态,存在着情感教育的缺失和弱化现象。教育者尤其是政治辅导员面对大学生复杂的思想意识以及深层次的理想信念问题,往往知难而退或浅尝辄止,采取简单、生硬的形式化做法,不去做深入细致的“内化”工作。这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也不利于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因此,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必须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人性化的教育,情感教育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人性的最大特点是自尊和获得他人的尊重。长期以来,教育者往往重视提高学生的智商,但却忽视了既有动力作用的情绪及情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若能通过情感教育的各种措施,激发学生对某一事物、观念更深刻的情感体验,保持他们健康高尚的情感,抑制和改变不良的情绪情感。这样不仅有助于我们的教育信息被学生很好地接受,而且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化为他们的自觉动机,进而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五、重视做好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据调查显示,在贫困生中,多数人的心理问题属于心理失衡,可以随着诱发情境的消失或经过同学的帮助和心理辅导老师的辅导而恢复正常,只有少数人属于心理疾病。因此学校应积极组织贫困生参加各种心理卫生宣传活动,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加强心理健康意识,掌握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方法,提高心理调适的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同时,还应将团体咨询、障碍性心理咨询和发展性心理咨询结合起来,为贫困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当然,上述工作离不开辅导员的配合与协助。

六、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要双向渗透

(一)思想政治工作从学生心理变化规律入手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站在时代的高度,从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不但要有敏锐的目光和扎实的科学理论功底,施以适当的方式方法,还要努力研究大学生认识的心理过程,从认识心理的规律出发,纠正大学生认识上的偏差,进行科学的引导,以实现大学生内心信念的科学转移。为此,需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实事求是,面对现实。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敢于正视社会现实的诸多矛盾,直面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以科学的理论为导向,坚持从实际出发,解答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努力化解学生的困惑和迷惘,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自我教育方法。其次,坚持双向交流。即师生间相互尊重,以平等的关系渐行交流。教师要以理服人,着重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从学生的认识基础出发,努力在思想情感的交流中形成共振,以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再次,启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教育学生以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要求知道自己的行为,在实践中锻炼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努力发展开放性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二)心理健康教育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指导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学校管理和教学的基础工作,能够密切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的精神联系,使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是从学生个性发展出发,以情感交流为主对大学生施以非知识性的影响。由于大学生处在人生的特殊阶段,心理健康教育不可能完全尊重学生的一切需要,所以需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指导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样思想政治工作才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黄训美.大学生心理健康.[M].人民出版社,2001.

4.高校的思政教育 篇四

随着社会经济及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发展,高等院校毕业人数逐年增多,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更加严格,因此,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问题。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能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实践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借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理念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主要体现在组织协调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因此,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途径有着重要价值和意义。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意义

1.现代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与世界各国间的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基于政治多极化的背景下,各国间为应对激烈竞争,加大了对文化教育事业的资金与技术投入。培养新时期所需的人才是现阶段社会教育转型发展的主要趋势,而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是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现代化改革发展的重要目标。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不仅能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率,满足学生现代化与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与此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实践能力,继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创新发展。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创新发展成为实现经济转型发展的主要途径,“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发展理念应运而生。通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实现创新性国家及学习型社会的建设目标。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性发展是实现现代教育改革与社会进步的重要环节。

2.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求

高校创业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重要方式和途径。首先,创新创业教育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并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引导其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中,能有效开发学生的基本潜能,帮助其建立将理论知识与学习经验转换为技术、管理及实践的能力。并且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活动中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及展现机会,继而实现学生在学习工程中的主体地位及独立性。其次,现阶段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将包含众多与国家政策和时代发展相关的教学内容,高等院校与各大企事业单位有关于人才发展的人才相关合作,落实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满足大学生全年发展的必然需求。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对学生思想品质有着重要的培养作用,并且对学生的知识储备及能力提升有着重要意义[1]。

3.解决就业问题的战略途径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竞争力,解决就业困难问题的有效战略途径。首先,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进步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及国际地位有了大幅提升,因此,现阶段的发展重心逐渐向教育领域转移。建设学习型社会及重视教育体系的发展理念成为主要趋势,继而高等院校的毕业学生数量逐年增多。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及整体竞争力,帮助其寻找适合创业的项目与方向,从而,分担其就业的压力。其次,就业压力大的内部原因分析,主要是由于现阶段学生的能力与素质无法满足现代化社会的发展的需求[2]。随着“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发展理念的提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及能力,还能有效地解决就业压力,缓解学生的生活及就业压力。

二、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关系

1.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具有统一性

大学阶段的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目标便是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实践能力,帮助其将大学阶段的理论知识学习转换成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及价值实践,提升社会整体素质及发展生产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意志品质、心理素质及政治修养的重要方式,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二者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在教学内容与教育目标中二者具备相同属性,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来看,二者之间具有内在统一性。基于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目标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两者的教育目标皆为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将高校思政教育结合至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可为学生的创新创业观树立提供方向指引以及精神支撑,且能帮助大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及竞争力。

2.思政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保障

高校思政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内容与重要保障。由于我国的教学事业起步较晚,在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中相对于西方先进国家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在具体的实践环节中还存在一些不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保证学生总体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并且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都相对完备,将高校思政教育融合至创新创业教育中,对学生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并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更多重要的教学资源以及教学经验。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解决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偏差性。基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起步时间较晚,在教学理念及教学方式中存在一定的偏差性和针对性,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培养全面型的人才。将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能有效解决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中的偏差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继而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和有效性。

三、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和的现状

1.教学理念存在认知偏差

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中存在认知上的偏差,并对其重要性的认知只停留在表面现象中。首先,普遍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不够密切,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要的影响作用。基于全社会大力倡导创新创业发展教育的背景,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相互融合力度有待加强。其次,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普遍认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工作是完成对学生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的培养,并且教学内容多为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内容,并未结合国家政策、社会发展现状及学生的个人主观需求进行创新个拓展。因此,在实际教学环节中存在过分重视传承缺乏创新精神、重视理论知识缺少实践环节的教学问题。

2.教学途径及方式单一

根据对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现状的分析发现,现阶段的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至创新创业教育的方式和途径传统单一,因此,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兴趣和热情较低,直接影响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率。首先,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方式较为单一。在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中仍以课程教学和专题讲座为主,过于重视理论知识学习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并且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并且单一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由于学生能力以及学习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而理论化的教学模式无法给予学生教学中相应的人文关怀,因此,教学活动更多是流于形式[3]。其次,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实践方面形式较为单一,主要以讲座、比赛及合作等形式,无法真实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兴趣爱好,继而对学生学习的效率提升效果不佳。

3.教学内容缺少针对性

针对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调研以及参考资料结果显示,现阶段的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教学中教学内容缺少针对性。首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过于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甚至将其作为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教学主要内容,缺少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知识学习及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目标定位缺乏针对性,认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找到工作,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育人功能,在教学目标设定中缺少针对性。其次,由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起步较晚,因此,其教学内容及教育机制的发展并不完善。现阶段,虽然我国出台了关于高等院校普及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法律,但多数高校并未真正将高校思政教育结合至教育体系中,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缺少规范性和针对性,过于重视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的培养,忽视了其能力及素质的提升。

4.理论教学与实践相脱节

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活动中,过分重视理论知识教育,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激发学习兴趣及主观能动性。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教学中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性无法得到切实保障,因此,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效率较低,无法切实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其次,基于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线的创新创业教育在课堂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课后复习任务更多的是要求学生写一份论文视作教学活动检验结果。但论文理论性较强并且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并无实效性的帮助,因此,要根据社会的发展现状及实际需求,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

四、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途径

1.加强思政教育的导向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内容中的基础内容,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及心理素质的培养有重要意义。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结合,能有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包容性,可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体系知识的构建。首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需要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及教育能力。现阶段,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及创新创业教育中专业素质有待加强。因此,高校应增大对师资队伍建设的资金投入,定期组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及创新创业教育能力的提升。其次,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使用的教材更多是外国教材进行本土翻译而成,教材中的内容理念并不完全符合我国学生的思想状况及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因此,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加强思想政治的导向作用是完善师资队伍的建设,针对我国学生的思想状况及社会的现实情况编写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材,提高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教学的有效性。

2.拓展教育内容及教学途径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变得更加方便和快捷,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中应更多的使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平台,结合教育内容、教学途径,丰富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首先,互联网平台的教学资源具有海量和多样的特点,教师的教学过程,以及学生课后复习的过程,可借助互联网平台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丰富和拓展,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针对性及内容的实效性。其次,将现代化的教学技术结合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主观能动性,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结合。

3.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的结合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途径,需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的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的实践能力。基于社会发展现状大学生在创新创业环节中将面临更多的压力和挑战,对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及道德素质有更高的要求。首先,理论基础知识是保证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基础内容,因此,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应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教学。并对理论知识不断进行创新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其次,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更多地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企业资源,为学生的实践和实习寻找机遇,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及整体能力的提升。

五、结语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大学生面临着就业困难的问题,因此,现阶段如何在保证学习型社会与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的长效可持续性发展基础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成为我国教育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就业竞争力,并可有效缓解现阶段的就业压力问题。

参考文献:

5.高校的思政教育 篇五

xx地域红色文化资源梳理

1作为淮海战役精神的发源地,拥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但是高校对于地域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还不完善,大学生只是对x知名的红色文化资源有所了解,而忽视了许多具有同样历史和时代价值的地域红色文化资源。本文将从多种渠道对x地域文化资源进行梳理,进一步挖掘和整理x地域红色文化资源。传统意义上的地域红色文化资源就是当地的革命文化遗址,但是在我们对x地区进行深入的寻访后,发现x地域红色文化资源并不仅仅局限于这些物质类红色文化资源,在新时代还涌现出许多衍生的、精神类的红色文化资源。就目前来看,x共有物质类红色文化资源xxx处、精神类红色文化资源xxx篇(部)。但是从整体来看,x红色文化资源分布比较分散,零散分布于x市区及所辖六个县区,区县之间资源也不均衡。精神类红色文化资源以市区产出居多,有xx篇,相关文艺作品几乎全部是以“淮海战役”及“淮海战役精神”为主题创作的,新闻报道则主要涉及“淮海战役”和新时代“马庄精神”等。

xx地域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现状

2.xx地域红色文化资源现状

梳理x地域红色文化资源,就是为了更好地了解x现有的红色文化资源,并逐步开发挖掘潜在的x红色文化资源,进一步提升x红色文化资源的知名度,让更多的人去关心了解x地区红色文化资源的发展。目前,除了著名的淮海战役这一红色文化资源影响较大以外,x其他地域红色文化资源分散且知名度不高,很多红色文化景点也只是被认定和记录,并未进行深度的开发利用与广泛宣传,这就导致这些红色景点只为当地少部分人所知道。虽然x正在加快打造红色文化旅游品牌,进一步挖掘革命文物资源,推出符合时代要求的红色文化体验方式,但是地理位置、资源分配以及品牌知名度的区域限制等都阻挡了其发展。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红色文化遗址旧址。由于历史原因,一些历史文物已损毁,这些历史文物的保护和开发都是亟须解决的问题。x地域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度、开发度、宣传度都有待加强,没有做到在保护地域红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因地制宜的开发利用,因而尚未拓展出适合x发展的地域红色文化资源的独特模式。

3.xx地域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现状

为了解x区域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教育的现状,课题组以x省部分高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共发放线上调查问卷xxxx份,有效回收问卷xxxx份。通过对问卷进行分析发现,大学生对x红色文化资源的了解程度还有待提高,受访学生中对x红色文化资源很了解的人不足总调查人数的xx%,且“对于地域红色文化资源关注度和参与度”的调查结果显示:仅有xx.x%的大学生表示会经常接触到地域红色文化资源,大部分学生表示偶尔会关注一下地域红色文化资源。在探寻高校重视程度这一问题时,xx%的学生选择了“所在院校重视红色文化教育”,仅有x.x%的学生选择“所在院校对红色文化教育缺少关注”。从整体分析来看,高校对于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不低,但是学生对于地域红色文化资源的了解程度却不高,院校的重视程度与学生的普及程度之间存在断裂,导致最终的教育转化不理想。这说明仅凭院校重视是远远不够的,仍须从各方面进行自上而下、由内向外的拓展。

4地域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红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红色文化资源逐渐渗透到高校的思政教育里,有更多高校学生受到红色文化资源的熏陶,从中获取“精神之钙”。与此同时,也需要注意到,高校在将地域红色文化资源用于大学生思政教育时也存在着缺陷和不足。

5.x部分学生意识淡薄,缺乏认同感

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考验。一方面,当前国际形势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各种国际势力互相激荡,一些西方社会思潮深深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维习惯和“三观”的形成,而身心发展还不成熟的学生容易受到负面思想的影响,认为地域红色文化资源是老旧的、无趣的。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面临着许多诱惑和选择,更容易对新鲜事物产生兴趣,但由于时空的限制,地域红色文化资源距离自己较为遥远,导致大学生与红色文化资源之间存在着“对话”壁垒[x],使得大学生对地域红色文化资源缺乏认同感。

6.x教育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性

就目前情况来看,大部分高校依然只是采用课堂讲授、一对多讲座的形式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思政课主要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由教师一人带领学生学习内涵复杂、外延广阔的红色文化资源。因此,讲授只能是流于表面和浅层次,学生能够粗略地了解地域红色文化资源相关的理论框架和基础知识,但不能真正将红色文化精神内化到自己的行为与人格当中,学生的政治素养和道德素养并没有得到显著的提高。

7.x部分教师文化素养有待提高,对观念的阐释陈旧

通过走访x各高校可以发现,思政课教师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主体在素养方面是参差不齐的:一方面,授课教师教学经验不足,对于红色文化教育的互动式教学缺乏认知,无法生动开展能够吸引学生兴趣的红色文化教育教学活动。经抽样调查,有xx.x%的在徐高校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展的红色文化教育兴趣不足。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在思想上有所松动,对与时俱进、气象万千的新时代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缺乏系统性学习,在教学中缺乏对x红色文化资源的敏感度和深度理解力,因而在教学中缺乏贴合当今中国现实的内容。以上两种情况都反映出教师的红色文化素养与新时代红色文化教学目标不匹配的状况,亟须采取措施进行完善。

x地域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

地域红色文化资源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时代价值。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要积极响应总书记“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号召,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功能,切实将地域红色文化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充分整合多方力量,形成红色文化教育的合力。

8.x政府做好“护航者”,促进地域文化资源的多维发展

地域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发展离不开政府的介入和支持。政府部门要成为中坚力量,统筹协调各方力量,为地域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提供帮助。一方面,对地域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程度不足。大部分地方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只是简单的立碑建址,对如何开发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并没有整体规划,政府部门要加强对这方面的力量投入,做好未来的发展规划,充分挖掘地域红色文化资源,建立数字化的地域红色文化资源系统[x],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拓宽地域红色文化的辐射广度,加快创立地域红色文化资源品牌。另一方面,在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方面,政府部门应鼓励有关地区建立地域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示范高校及示范课堂,以点带面,产生联动效应。如今高校层面的红色文化研学游兴起,政府要切实做好保障工作,合理规划红色文化研学游路线,让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和亲身经历中感受到地域红色文化的力量。[x]

9.x高校做好思政教育的关键执行者,创新思维、落实行动

高校作为地域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的关键环节,首先要贯彻落实有关部门对于地域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政策方针。具体来说:地方高校一定要发挥自身优势,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与学校思政教育结合起来,收集当地红色文化资料,组织相关领域学者和专家编写有关地域红色文化的校本教材,借此完善红色文化课程体系;应打造素质过硬的红色育人师资队伍[x],培养具有较高政治修养的思政教师,并且不定期地对其进行培训学习;还应鼓励全体教职工以高度的自觉性紧抓红色精神,将其融入日常生活中,为学生做出榜样;同时结合自身任教的专业和学科背景、授课内容,尽可能挖掘其中蕴含的相关知识点,并将其与地域红色文化资源相融合,从而发挥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效应。

10.x将地域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程教学

11.x.x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调查显示,有的思政课采用说教式教学。由于红色思政课程具有理论性强、意识形态性强的特点,此类照本宣科的“填鸭式”教学既无法让个性鲜明的大学生产生兴趣,又无法展现红色思政理论的内涵,以致“教师教得津津有味,学生学得浑浑欲睡”的现象在高校思政课堂时有发生,这就大大降低了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在思政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调整教学方式,将地域红色文化资源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中。例如:在思政课堂上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真实可感的事件,将难以理解的抽象理论知识转化为眼前生动具体、可知可感的生活内容;采用小组合作法,通过团队合作的形式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课程的学习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法,通过更直接、更形象的感官体验引起学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精神的认同感。x.x.x从教室中走出来,开展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当代高校的思政课要充分利用好红色革命纪念馆这类传承红色文化基因的重要载体,开展红色实践教育。例如,x各高校可以在淮海战役纪念馆开展思政教学,构筑新的红色课堂,将教师讲授与学生现场体验相结合,让学生在情景中了解历史事件,感受红色精神力量。这既规避了思政教育形式刻板、内容枯燥的缺点,又能用身边鲜活的事例影响学生,使红色精神永驻学生的心底,在学生的成长成才中发挥引领作用。

12.x立足网络阵地,搭建红色教育平台

在当下互联网时代,网络的强大功能决定了它能在高校红色教育中发挥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高校要加强红色文化网络阵地的建设,实现地域红色文化资源的广泛传播。高校应广泛地挖掘x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并将其数字化,创设红色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将其作为红色文化传播的先锋、思政教育宣传的阵地。高校还要不断完善校园红色文化网站,丰富推送内容,提高内容质量,加快更新频率,逐步提高校园红色文化网站在本校师生乃至当地各大高校中的影响力。学院要抓牢网络这一教育载体优势,充分运用网络平台开展思政教育,打造高校红色教育生态系统,依托学习通在线教育平台开设红色文化选修课、红色文化教育网课,创建地方红色资料库、地方红色影片资源库,将红色文化教学资料上传至在线教育平台,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在课余时间利用在线教育平台补充红色文化知识。此外,可以开办红色文化网络论坛,充分发挥高校教师志愿者具备的理论知识优势,轮流为学生答疑解惑,实现教师和学生的远程即时沟通。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政教育,更好地实现红色文化的传承。

13结语

6.大众文化下高校思政教育研究 篇六

高校是一个易于受到社会文化影响的环境,高校学子处在特定的年龄和心智状态中,愿意接触新生事物,是大众文化的主要受众之一,所以这一群体也深深受到大众文化的影响,包括良性影响与负面影响。因此,高校思政人员有必要考察和跟踪大众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努力发扬大众文化的优势,降低大众文化的不良影响,探索大众文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新模式。

二、大众文化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分析

1.大众文化的内涵分析

大众文化是以大众传媒为手段,按商业规律运作,通过大众媒介传播的都市文化产业与公众日常消费文化形态。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具有自身显著的特征,一是流行性,会在短时间内形成一股流行风;二是消遣性,满足了人们对舒缓压力放松心情的娱乐需求;三是盈利性,带有浓厚的商业气息;四是渗透性,会潜移默化地进入人们的思想。

2.大众文化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分析

首先是降低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权威性。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高校的课堂是教育的主流,有着绝对的权威性。然而随着大众文化的日益勃发,这种主流位置渐渐变得边缘化。大众文化使高校学生不再崇拜传统的英雄,反而在恶搞和嘲讽中获得了恶作剧的快感。大众文化的表现方式是十分世俗的,也能够符合大部分人对于娱乐和消费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高校思政教育的意识形态内容内稀释了,大学生的关注点不再聚焦在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上,而是对感官娱乐更加感兴趣。其次是减弱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效果。大众文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在为思政教育带来更多的资源的同时,也冲淡了思政教育的效果,甚至干扰了学生对于事物的价值判断。大众文化只关心世俗生活,其时尚特征和流行引领功能均能够极大地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不得不说这对于高校思政教育是具有挑战性的。正是因为大众文化和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因此其渗透性显然超过了目前的思政教育。在各类传播方式并存的状态下,小人物也拥有了话语权,对传统思政教育带来了冲击。第三是弱化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大众文化具有极其鲜明的感官化属性,文化的承载物就是大部分人群的日常生活和娱乐,人们不必进行深入的思考便能够沉浸其中。大学生在海量的信息面前,逐渐放弃了深入的思考和理性的辨别。由于大众文化偏于感性,大学生沉浸在其中极易进行模仿,逐渐将一些不良观念内化在自身的认知。随着大众文化的日益流行,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失范和迷失。

三、大众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对策研究

1.更新教育观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在普遍都存在不同程度实效性差的问题,所以不能用老一套“主体――客体”思维模式去应对新常态的到来。应该吸收和借鉴大众文化的“服务”思维,认清新常态,确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应该恪守高等教育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大学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成长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因此知识的传授和做人的教育是同等重要的。德育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大学生成长的必须要素。高等教育的本质是立德树人,只有在这样的观念下,才能实现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作为高校的教育理念,能够最终使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从而符合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在这样的理念下,高校的思政教育应该以学生为本,以每个个体的个性特征和心理需求为本,使学生能够辨别纷繁芜杂的信息,在学业有成的基础上拥有准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德育”的力量使学生有能力辨别和抵制大众文化消极的一面,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其次应该秉承开放育人的方式。信息社会中的大部分事物都已经不是独有的,而是处于一种不断传播和改写的状态。思政教育只有站在更高的角度,以全新的视野来看待人才的成长,才能在多样化的环境之中以合理的方式进行教书和育人。此外,思政教育也应跟随者社会现实不断发展和优化,而不应裹足不前。

2.继续重视思政理论课的作用

首先,应该积极改进当前的思想政治课程。必须正视的一个事实是,思政课程由于理论性过强而显得枯燥,一些高校学生对其毫无兴趣,甚至产生了反感之情。学生普遍的观点是,这门课程和现实生活没有交集,难以对其产生兴趣。所以,思政工作者应该积极探索更加适合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模式,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更加平易近人的方式带入课堂,使学生能够对这门课程产生兴趣,从而真正发挥思政课程的作用。教师在授课材料的`选择上,一方面应该强调课程重点,另一方面也应结合当前的社会现实以及学生普遍比较感兴趣的内容来调整教学方法,使课程能够保持新鲜感,体现时代的特征。应该结合社会热点事件和当前国家政策的改变等对授课内容进行更新和增删,使教材能够充分体现出领域内的最新成果。其次应该增强思政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教师的思想觉悟是思政课程成败的关键。因此教师应该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进行充电学习,为学生作出表率,使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地接受教师的价值观。思政课程的教师要意识到自身的意识形态教育责任,不能为了迎合学生而在课堂上发表不适当的言论,坚守自己的职业操守和价值底线。教师也应增强对于隐性教育的意识,通过不断替身自身的人格修养,使学生不知不觉间模仿很和内化自己的人格魅力。

3.拓展思政教育的内容

首先应该提升高校学生的媒介素养,这也是学生以客观的态度进行信息分析和辨别的基本技能。通过自身的媒介素养,才能提升对于一些消极信息的甄别与抵抗能力,进而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取有益的信息完善自我。高校学生由于年龄和社会阅历等原因,其所具备的媒介素养往往是自发的,对媒介仅作为一个旁观者来娱乐,未能对获取的媒介信息进行有效的利用。所以,高校应该针对这一现状开设必要的媒介素养讲座或者选修课程,同时为学生提供一些必要的媒介素养实践机会,使学生有机会正确利用媒介,客观看待媒介。其次,当前的思政教育模式也应变得灵活多样,随着移动互联网终端技术的发展,每一个大学生都拥有一部智能手机,这就最大程度地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现代人一天中获取的信息量相当于18世纪巴黎人拥有的信息量。充分利用大众文化的各种优势传播手段和传播途径,让受教者在舒服的环境下、在愉快的心情中积极主动接受主流文化教育,教师可以充分借鉴包括“财经郎眼”“新闻1+1”“鲁豫有约”等各种电视新闻媒体和网络媒体的评论节目、新闻节目、访谈节目,大学生都喜欢在宽松、轻松的氛围中接受教育,才能真正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使其能够更加容易地接受授课内容中的观点和方法,让大学生从内心逐渐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主动进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形成的有效互动。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四、结束语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研究大众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间的联系,以科学的教育观来客观地看待大众文化为我们带来的挑战,探讨这种背景下的思政教育模式,为高校学生的学习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曹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王宇.大众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间的关系分析[J].时代教育

[3]王久梅.大众文化背景下高校德育内容创新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7.高校思政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篇七

一、思政教育和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关系

作为高校教育体系中主要内容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其内容丰富, 综合性强, 教授方法多元化, 两者联系密切, 主要可以用两点来进行表达:

(一) 传播主体相统一

目前, 就中国大部分高校的发展现状总结, 就业指导老师的聘任, 基本都是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师中选取的, 如教授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辅导员, 或者监管、负责学生工作的副书记。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的传播主体是同一个老师, 一方面对于大学生的辅导帮助可以更加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另一方面, 作为思政教育的老师更加熟悉和了解大学生的不同生活背景、性格特点等, 可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因材施教。但同时, 这样的安排对于相关教师的教学能力及责任感要求也是十分高的, 要求对辅导员、副书记等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师长期进行实时适应新时代的就业创业教学能力培训, 提高其就业创业指导能力。

(二) 目的一致性

高等学校作为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与集中之地, 以其不同特色专业与学科的优势特点, 促进产学研的结合, 推动就业创业、科研、教育三者间的互动发展。培养综合能力强、道德素养高、综合发展的人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因此就业指导与思想教育关系密切, 两者相辅相成, 在就业指导、创业培训课程中, 包含着很多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也包含着许多如就业的选择、职业前景发展、以及就业能力的提升等内容。

二、思政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作用

(一) 益于深化大学生的就业认知层次

据相关资料表明, 导致大学生就业压力大的影响因素中, 最根本的因素即是就业认知的畸形。就业认知即是大学生自身对目前就业形势的深度认识, 主要包含三个方面, 一是对个人能力的合理定位;二是对个人未来发展有明确目标;三是对就业的环境特点与职业发展前景有着具体的认识。

我国高校大学生毕业求职的普遍年龄阶段是其三观发展的重要转型时期, 由于他们的就业认知不够全面等原因, 从而导致他们在对自己职业生涯规划时, 常常发生求职预期与实际能力不符的现象。这就要求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有目的地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意识, 加强其对社会分工、职业发展特点的了解, 在就业认知形成之初, 就能清醒的了解自身能力, 并适应社会需求不断发展成长。

(二) 利于培养学生优良职业道德操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 是令大学生能更好的进入社会、适应社会、并奉献社会。大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能力是否强大, 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思想教育程度的实施是否有效。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注重职业道德素质的教育指导, 以及对大学生的个人意志品质培养, 最终使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 能够理性面对就业压力, 合理化解矛盾危机, 高校实现人才目标, 进而也能够促进就业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

(三) 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社会发展越快, 其复杂程度就越深, 这在某种程度上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而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正是要培育学生正确的三观, 即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从而使其身心健康发展, 适应复杂社会大大小小的诱惑和负面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培养、塑造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的过程, 也可以说是一个职前心理教育的过程。思政教育帮助大学生解决种种问题的过程, 培养了积极、平和的心态和抗压能力, 能够有效降低消极行为可能性, 从而使大学生更好实现就业、更坚定完成守业。

结语

想要有效地降低大学生就业压力, 并提高其择业、就业能力, 塑造与健全其职业操守、守业品格, 高校必须以解决就业问题作为一个出发点,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使高校思政教育不论是在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还是其择业、就业、甚至未来工作中都发挥积极的正能量作用。

参考文献

[1]曾湘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2]胡解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界中的就业问题[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6 (04) :60-61.

8.高校的思政教育 篇八

【关键词】高等院校 思想政治 方法与途径

一、新世纪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情况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招生制度带来的冲击

近年来,由于扩招,高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很多问题随之而来。一是高校硬件设施平均水平普遍下降,二是学生的整体素质有所降低,扩招带来生源范围的大大拓宽,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社会角色、不同生活背景,使学生的总体情况更加复杂和缺乏规律性,学习、生活、心理、婚姻等问题随之出现很多变数,这些既加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任务,同时也增大了工作的难度和复杂性。

(二)市场经济法则形成的挑战

大学生思想状况出现新变化。市场经济的一些规则、观念对学生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市场经济以及它所要求的法治化的原则,使学生的概念延伸到消费者,他们既是教育对象,也是教育产业的消费主体,学生与院校及教师之间的关系不再仅仅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模式也要从管理走向服务,从管制走向引导,这就要求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须从管理走向服务,从“人治”转变为“法治”,构建学生在法治轨道下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教育模式。

(三)思想文化多元局面的影响

多元文化价值观危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大挑战之一。当今世界是一个全球化和多元文化并存的世界,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高度发展和利用,电视、网络、广播等使世界成为交流极为便捷的地球村,多元文化的相互冲击和交流日益频繁,传统较为封闭的社会成为了广泛交流的文化社会。我国是一个主流价值观极为鲜明并且统一的国家,稳定的文化价值观是中国稳定、统一和和谐的社会根基。首先应当承认,当代大学生思想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积极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关心国家,关心时事,想得到社会的认可,想对社会做出较大贡献并实现自身的价值。

二、创新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管理体制的方法途径

(一)改进学生管理方向,创新教师考评制度

提升个人发展空间是地方普通高校教育管理创新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改进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方法,一是要实现由“管住人”向“育好人”升华,把着眼点和立足点放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树立育人为本的观念,努力实现管理工作“育好人”的目标定位。二是要重视学生的“心理管理”。在管理中应特别重视对学生心理和思想的管理,及时发现动向,掌握规律,通过对学生心理的疏导、思想的诱导来引发其行为上的改变,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受启发,达到管理工作标本兼治的最佳效果。三是要做到“严而不死”“活而不乱”。“严”,就是要严格执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严而有据、严而有情。“活”就是要符合青年学生的特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做到活而有度、活而有序,从而使“严”和“活”有机地融合在管理实践中,为提高育人质量发挥最大的效益。要创新教学管理制度,需要创新教师评价机制,特别是有关推动学校特色发展方面的管理制度,需要具备前瞻性和激励性。

(二)必须大力创新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

高等院校党委及思想政治工作者一定要大力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要根据工作的需要和院校的实际,逐步建立、改进和完善院校报、简报、小册子、文化长廊、广播、电视、网站等多种载体,充分发挥这些载体的积极作用,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不断创新和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创新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要创新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管理体制,必须积极创新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对高等院校来说,要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管理体制,不断开创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不能不积极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

(三)注重心理关怀,健全沟通疏导机制

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 ,就是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帮助人。应强化疏导 ,在密切教师与大学生的感情联络中推进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有针对性地解决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当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引导大学生以开阔的心胸和积极的心境对待人生。

总之,高校应深入分析当代大学生群体思想的新变化和新特点,深入研究和积极探索既贴近学生实际又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 新手段和新方法,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推动思想教育工作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创新。

【参考文献】

[1]王冬梅.以科学发展观引领高校思想教育管理机制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4).

[2]王融冰. 后进生的偏离心理透视与矫正. 长春出版社:46.

[3]吴慧坚. 每位孩子都重要:英国儿童教育的现代理念. 育导刊,2008 (5).

[4]张静. 正确对待孩子. 当代教育科学,2008 (8).

上一篇:安检部内部管理办法下一篇:课堂教学改革研究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