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绿色的语文课堂

2024-06-20

打造绿色的语文课堂(共8篇)

1.打造绿色的语文课堂 篇一

捕捉精彩的生成 演绎灵动的课堂

宁津县宁津镇一中 刘彦卿

前苏联教育家、心理学家赞科夫曾经说过:课堂上应创造出一种使大家愉快、有强烈求知欲,积极探求知识的心理气氛。在当前新课改进行的如火如荼的大好形式下,作为中学语文一线教师,都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出发,敢于冲破课本、教参的束缚,敢于打破阻碍学生发展的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及时捕捉精彩的动态生成,打造灵动的语文课堂。值得肯定的是,我们的很多教育同行已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在这里,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仅供参考。

一、对教学过程本质的剖析

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统一体。教学过程是生命被激活、被发现、被欣赏、被丰富、被尊重的过程,因而教学过程不仅是预设的,而且是生成的,课堂教学不只是忠实地传授课程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教学过程是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根据变化的情况善于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的各种各样信息,及时地将学生现实学习状态中的困惑、疑问和需要整合形成新的教学生长点,推进教学进程在具体情境中的动态生成。

二、在实践中构建动态课堂

动态课堂生成过程中,会出现新情景、新问题、新方法、新过程,新内容。而学生在课堂中的个性化生命活动,更是促成课堂生成的关键。如何将二者结合,构建愉快的动态课堂呢?我将从亲身经历的课堂实践中略作探讨。

(一)以大多数同学所关注的问题为基点发展动态课堂 案例:《行道树》百川汇海的教学

《行道树》是台湾著名散文家张晓风关注自然、礼赞生命系列散文中的代表性作品。作者以物喻人,赋予行道树人的生命、人的思想、人的情感,写出了作为奉献者的行道树真实而坦诚的心理历程。教学预设:先整体感知行道树的形象,再理清结构,后赏析语言。

实际教学过程:

1、初读之后,谈整体感受时,学生大多从“行道树是一种----的树”来回答,这不算意外,但发言的同学十分踊跃,每一个同学都渴望自己的理解不被忽视。于是我尽可能地记录并板书:

行道树是一种自由的树 行道树是一种快乐的树

行道树是一种勇于牺牲的树 行道树是一种乐于奉献的树

行道树是一种迎接朝阳的树 行道树是一种不被人理解的树

2、随后,教师请各位发言的同学记住自己的所选用的词语,再读课文,来进行举证分析。

3、又经一番交流讨论后,有同学发现许多说法都可以合并,归类。最终得出结论:

行道树:忧愁 痛苦 深沉(形象)快乐 无私奉献 神圣(人生哲理)

这堂课有些百川汇海的感觉,自然而又流畅,一气呵成,连教者自己也没料到会这 进行下去,而这种始料未及就是课堂动态生成的特征。

(二)以课堂突发事件为契机推动课堂的重新生成

案例:《感受亲情》教学过程中的哭泣

教学预设:这是一堂综合性学习课。收集整理有关材料——通过多媒体展示——交流亲情感受——演唱亲情歌曲——写作亲情祝语。

实际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我播放了一首韩红的《天亮了》,在余音袅袅之时,我打开多媒体文档,意在作好上课准备。此时有一位同学指着那篇《我的疯子娘》对老师说,让我们看看!老师只好将这篇文章定格到屏幕上,看文章的同学越来越多,越来越静,当看到结尾“我的疯子娘像断线的风筝一样飘落到山崖”时,班上已经传出了哭泣声音。一切就顺其自然的发生了。

2、没有上课形式,没有导入,老师在一片啜泣声中,娓娓地讲起了一位母亲为了阻止别人给自己读书的儿子制造麻烦想服毒自尽,以死抗争的故事。在老师的闪闪泪光中,老师说,这个人就是我!全班再次响起哭泣!老师说,有时候,我们不能也不敢说出自己对亲人的感激,其实我们多么想把它表达出来!同学们,让我们来说说我们多年来想说的那一句话,好吗?

3、接下来,有5位同学声泪俱下的讲述了自己的故事,有讲父亲遭遇车祸的,有讲母亲与父亲离异的,有讲亲人关爱自己体贴入微的---全班大多数同学在一片哭泣声中度过了这节课。

我不认为感受亲情还需要讲别的什么道理,至少在这节课上,这个看文章的偶发事件,成了整堂课的引子,我没有刻意去按照预设来进行,而是顺应了这个偶发事件。

三、营造动态氛围,构建动态课堂

(一)营造和谐 “生态环境”,使学生敢“动”。

赞科夫曾明确指出:“就教育工作的效果来说,重要一点是要看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如何建立平等新型的师生关系呢?最根本的是教师要扬弃“师道尊严”旧思想,树立“以人为本”新观念。首先,教师要舍得感情投资。

讲《夸父逐日》一课时,当提问:你怎样看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这件事?有学生认为夸父的行为是螳臂挡车——自不量力,我不但没有断然否定他的看法,而且表扬他积极动脑、大胆发言的举动,然后启发学生从“神话故事”这一角度认识“夸父逐日”的积极意义所在,既保护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又理解了神话的特点。教学《口技》一文时,一学生把“两股战战,几欲先走”的“股”解释为“屁股”,我没有批评他,而是引导全班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是、或、去、亡、博士”等词,并风趣地说:“读古文要注意一些古今异义词,若今后哪位同学再把古文中的‘股’解释为‘屁股’,我可要打你的屁股了。”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在笑声中接受了知识。

(二)以“活动”为载体,使学生乐“动”。(1)精心设计导语,使学生“心动”。

笔者认为,让学生“心动”的关键是设计好导语。因为导语是课堂教学的“第一道工

序”,犹如一把锤,敲得恰当,敲到了点子上,就等于敲开了学生了心扉,就能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神奇功效。

学习《散步》时,我播放了与课文内容吻合的流行歌曲《白发亲娘》,便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中一家三代人之间的爱,感悟做母亲的艰辛及晚辈孝敬父母的责任。学习《斑羚飞渡》时,我剪辑了《泰坦尼克号》中沉船的画面(船长命令男人把生的机会给了女人和老弱病残者,乐队在沉船在即,死亡来临之时,仍旧从容演奏)入题,让学生快速感受其中的无私奉献精神和沉着冷静面对死亡的尊严,通过特定的情境渲染,酝酿学生的感情。

(2)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脑动”。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常引导学生采用的探究方式有:

①设置主问题探究。如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考虑到文章主题的多元性,我没有按部就班,逐段赏析,而是以“本文描写了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地的生活情景,你认为哪儿的生活更有趣?”这一主问题“投石问路”,引导学生探究少年鲁迅的生活轨迹,结果自然是“公婆论理”,莫衷一是。我抓住意见分歧的契机与初一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按见解的对立冲突将全班学生分为“百草园派”和“三味书屋派”两大阵营,待双方的唇枪舌战到了山穷水尽之时,我相机诱导,请学生辨析刚才双方提出的趣事,想一想,哪件事真有趣?哪件事细细想来是没味的?这样的探究,没有限制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学生均能畅所欲言,为自己所持的观点寻找理由,从而深刻地、多角度地理解了“文本”。

②抓住写法探究。如上《安塞腰鼓》时,有学生提出:为什么每写完一个方面,作者就要写“好一个安塞腰鼓”?文章有四次出现,不是重复吗?我及时引导学生回忆《黄河颂》中“啊,黄河”的句子,使学生加深对“间隔反复”这一修辞的理解。

③利用“空白”探究。如教学《最后一课》韩麦尔先生下课时对同学们说的“我——我——”时,让学生添加先生此时想说的话,既体会到文章“空白”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美感,又让学生感受到爱国之情。

(3)读写结合,使学生“手动”。

读与写是“灵犀互启,密切相关”的,“读”是“写”的基础与根本,“写”是“读”的扩展和升华,语文教学若能将“读”“写”结合,想必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是通过“收集与摘抄”,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如:学习《理想》《人生寓言》《春》《看云识天气》、《咏雪》等课文时,分别指导学生摘抄“理想名言”、“如何对待厄运名言”、“绘春美文名句”、“天气谚语”、“写雪名句”、等。二是结合课文思想内容写作。教学泰戈尔的《金色花》后,让学生自制书签,写上一段“感激、歌颂母(父)爱”的话后送给家长。学了《丑小鸭》后,让学生从以下作文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则短文(丑小鸭与我 我爱丑小鸭 我也是丑小鸭 丑小鸭给我的启示)(4)重视朗读与说话训练,使学生“口动”。

古人有言:“熟读唐诗三百诗,不会作诗也会吟。”。朗读教学突出教学内容的文本意识和学生的主 3 体意识,强调作品本身的感染力,让学生主动地感知、探索、创造和积累,这与现行的新课程理念不谋而合。

讲《黄河颂》时,在师生共同欣赏黄河照片和歌曲《黄河颂〉》后,重点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在朗读中理解歌词层次与内容,体味“奔”、“掀”、“劈”等动词的妙用,体味比喻、反复等修辞的效果,体味词中蕴涵的爱国情意,感悟歌词的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

(三)重视学法指导,使学生会“动”。

语言学家吕叔湘说得好:“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对初中学生的学法指导,我着重抓了两项工作:一是抓常规训练。与小学相比,初中语文在教材深度与广度、教时安排、学习要求上大相径庭,若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难以提高课堂效率与学生语文素养。因此,狠抓语文学习的养成教育不无裨益。通过学习《语文常规》、指导典型课文、实施《语文学习新方法》等有效措施,使学生明确并逐步养成预习、听课、复习、作业等好习惯。二是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学法指导。语文知识看似繁杂,其实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学生一旦有了学习套路,将终身受益。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中,我以“不必说„„”一段为“麻雀”进行“解剖”,与学生一起归纳出描写景物的一般方法,如精选景物、安排顺序、抓住特点、具体生动、融情于景等。

其实,课堂上的许多情况,如小动作,小主意,一个手势,一句错话,一个玩笑,一次意外都有可能促成新的课堂结构形式的产生,利用好这些支点,撬起动态课堂的构建,是非常具有意义和挑战性的。王玺玉老师曾在k12教育教学论坛上说:“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不仅要‘钻进去’,更要‘跳出来’。所谓‘钻进去’就是要深刻领会教材的精神实质,而‘跳出来’就是要收集丰富的、有趣味的,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素材。只有这样,你的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的课堂。”

运动、变化、发展,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命题,也应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思维方法。传统的、相对静止的课堂教学,本身并没有错。然而,它因循守旧,机械单一,容易使语文教学陷入一种僵化的状态。关注语文教学的动态,关注语文课堂的变化,使学生“活”起来,让课堂“美”起来,就能激活语文课堂教学的活力,使语文课堂教学时刻跳跃着创新的火花!

2.打造绿色的语文课堂 篇二

一、绿色课堂下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师观

笔者把“绿色课堂”确定为:以自然、和谐、包容、创造、生命、灵性、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氛围和理念, 体现了“人文”“科学”“创造”的和谐统一。绿色课堂体现了教育价值观的转变:

1. 绿色教育——学生本位的教育价值观。

绿色课堂是一种“有人”的课堂环境, 它以学生为本位, 在设置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 力求与学生互通互融, 打破原先的隔离, 并力求彰显每一位学生的个性, 让环境在每一位学生那里都具有特殊的意义, 产生独特的作用。学生像对待朋友般对待环境, 而不是单纯的“人”与“物”, 更不是“物”与“物”。绿色课堂坚持认为学生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是不可替代的主体。学生是有生命的主体, 有如自然界万事万物的生长一样, 他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知识、技能等方面的成长也不是外人所能替代的。有人说:“学生不是教会的, 而是学会的。”这很精辟, 教是外因, 学是内因, 是学生自主的尝试与建构, 没有学生的自主建构, 他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就不能形成, 知识与技能就不能内化。

2. 绿色发展——自我建构的学生观。

绿色课堂坚持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帮助学生自我建构。教育是什么, 这是人们千百年来一直追问而又总是没有一致答案的问题。而且如果这一基本问题解决得不好, 教育就最容易走上歧途。以前我们总是认为, 教者, 交也, 教育就是把观念观点、把知识能力交给学生, 甚至站在一定“高度”动情地、慷慨陈词曰“没有教不会的学生,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能在强调“过手”上有所作为就算是高境界了。事实上,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自我生长、自我建构、自我增长、自我发展的过程, 教育的本质不是“强加”而是“帮助”——帮助学生实现他自身的生长、建构、增长与发展。教育当然也有其外在的目的, 如社会的要求等, 但如果这类目的不化作学生自身追求的目标, 教育就只能是生拉活扯地硬拽, 这实际上已经不是教育, 只能算是迫人就范。

3. 绿色主导——角色转变中的教师观。

绿色课堂坚持认为教师的本职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虽然学生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居于主体地位, 但他在学校的学习应该有别于纯自然、纯自发状态的学习, 接受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使这种学习和成长更加具有方向性、系统性和加速性, 就是为了获得更强的、可以保持一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能力。相应地, 教师的功能定位就是要成为学生个体学习与成长的引导者、促进者, 成为学生在群体、集体中相互学习与影响的组织者、帮助者, 并在学习方法方面为学生提供示例。中央教科所朱小蔓所长在乌鲁木齐的一次学术年会上就曾大声疾呼:此轮课改的方向极为正确, 就是要走向“围绕生活、联系生活, 围绕生命、关爱生命, 围绕学生、关怀学生”的课程, 但不等于说朝这个方向走就不要教师为主导, 就不要教师的力量, 教师就变得不重要, 我们还要维护教师正当的主持者地位, 教师在学习过程中依然是主持者, 你如果没有做好主持者, 跟着学生跑, 学生要什么你就做什么, 以为以学生为本就是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就是以学生的所有需要为满足, 以为跟着学生转就是好。不是!如果课改使教师变得没有权威, 那可以说这个课改失败了, 或者说恐怕有点扭曲的地方。

二、绿色课堂的课改基础:构筑师生间自由对话的平台

在绿色的生态课堂上, 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 而是信任和平等的关系, 他们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 共享知识、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共同构筑自由对话的平台。并且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交流应是渐进式的、生成式的, 需要三者之间不断地融合、激活。

1. 精心预设, 营建层递性对话系统。

教师在与文本深入对话后, 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 预设由简单到复杂, 从低级到高级, 具有层递性的能力发展序列。如:特级教师孙双金在执教《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 就预设了学生一次又一次与文本的层递性对话。首先, 他在揭示课题后, 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与文本对话, 寻找收获;接着, 在学生第一次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 请学生再次与文本对话, 体会彭德怀与大黑骡子的深情;然后, 请学生体验角色, 直接进行“彭德怀”和“大黑骡子”的对话;最后, 教师又引导学生与自己对话:“作为课文的读者还有什么话说, 想对谁说?”就是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对话过程, 学生有了思想的碰撞、心灵的交流、情感的交融, 学生在课堂上迸发出了生命的活力。

2. 耐心倾听, 欣赏学生的“真情告白”。

作为对话的“首席”, 教师必须学会等待, 学会专注, 学会耐心, 做一个忠实的听众, 认真地倾听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营造一个自由、轻松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们如痴如醉地探究、体验、交流, 或发表自己的见解, 或补充同学的发言, 或互相启发, 或自由组合朗读……如在《望月》一文结束时, 教者设计了这样一个对话情境:听了我和小外甥的对话, 你喜欢谁?想对他说些什么?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见解。有的说:“我喜欢小外甥, 想对他说‘你懂的知识可真多’!”有的说:“我文中的作者, 想对他说‘你真了不起, 你的教育方式很独特’!”忽然, 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不喜欢文中的作者和小外甥。”其他学生都感到诧异。教者微笑着示意这位学生往下说, 学生得到了鼓励, 继续说:“因为他们的思维太受局限了, 既然在这夜深人静的大海上, 有月亮、有星星、有海浪、有江两岸许多美丽的景色……为什么只去背有关月亮的诗, 而不可以去背一背有关大海、星星和描写美丽夜景的诗句呢?”多么与众不同的见解!此时的课堂, 教师是学生的知心朋友, 以真诚的微笑融入学生的世界, 用心灵去倾听;教师是学生发展的朋友, 能根据课前的预设和课堂的生成组织教学, 用宽容、理解、欣赏的目光去发现;教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 与文本、作者对话, 进行思维和心灵的碰撞, 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这样, 教师与学生作为课堂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因素, 处于自由开放的心态, 在现实的努力与追求中, 构建了一种和谐自然的对话氛围。

3.打造英语课堂的“绿色”语言 篇三

一、“绿色”口语

心理学测试表明,人们通过视觉和听觉所获得的知识占所学知识总量的80%以上。“听”能力在英语听、说、读、写四项能力中占据首位,学生从听别人说英语中获得对语音、语调和语速的正确感知,并最终形成语感。在课堂教学中,小学英语教师除了使用必要的电化教学(如录音机、多媒体等)之外,还必须使用专业的教学语言。教师自身要做到英语发音字正腔圆,口语流利,从而让学生尽可能身临其境,体验到纯正优美的语音语调,感受到英语独特的韵味。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听到一些错误的发音,比如有些学生把“e-mail”的重音读在第二音节,这就是一些教师或家长平时不在意时读错对学生造成误导的表现。低年级学生对音标不太熟悉,还不能完全正确掌握单词的发音规则,难以正确读出单词和句子。有些教师常常喜欢让学生用中文给单词注音,如将“dad”注成“大的”等等。教师的出发点是为了便于学生记忆单词,但却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中文注音容易造成英语“汉化”。还有些教师喜欢把一般疑问句读成降调,给学生造成错误的认知。

以上问题严重“污染”了学生的英语发音。为此,教师要注重自身口语能力的培养,丰富自己的口语,进行必要的强化训练,使自身口语“绿”起来。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坚持每天收看英语节目,看英语电影,感受纯正英语;反复聆听与教材配套的录音磁带,了解单词的读音、每句话的节奏语调,以及每个意群的重读、弱读、连读,每篇文章的语意语境等等。

二、“绿色”体态语

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不但要有“洋气”的口语,还要有得体的举止。在小学英语课堂交流中,英语教师除了用语言和学生交流外,手势、眼神、举手投足等体态语言也是必不可少的。生活中许多语言都是靠脸部表情和手势来传达的,英语教师自身的形象气质会帮助学生理解异国氛围。因此小学英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运用“绿色”体态语,根据西方人的习惯和动作、民族和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采用自然协调的手势来表情达意,加强语言文化的导入。如此一来,不仅能对学生理解语篇起到暗示、提醒和点拨的作用,还能让学生时刻感觉处于一个“洋味十足”的环境里,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比如,教师在进行“knife,fork”单词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切实运用外国人“左手拿叉右手拿刀”的姿势来“吃西餐”;在进行“coffee”这个单词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体验外国人喝咖啡的优雅姿态。

“绿色”体态语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就不会感觉到乏味。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布鲁斯曾对教师的体态语这样论述:“体态语”对教师帮助学生保持较长时间的注意,以便完成任务而言,不失为一种强有力的措施。比如,在引入教学内容的过程中,笔者首先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笔者伸出一个手指时,学生stand up(clap hands)sit down (clap hands);笔者伸出两根手指时,学生look up (clap hands)look down(clap hands);笔者伸出三根手指时,学生jump up(clap hands)jump down(clap hands);笔者伸出四根手指时,学生point up(clap hands)point down(clap hands)。又如,小学牛津《英语》5A教材中“Halloween”一课教学时,教师可以把教室布置成万圣节场景,师生戴上各种面具,开万圣节party,营造异国氛围。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下,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

三、“绿色”书面语

4.倾力打造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论文 篇四

我校自从开展“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活动”以来,经过语文教师不断的实践、探索、完善,形成了既具有语文学科特点又具有二中特色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在“单元自学指导式教学”实验的基础上,融入市教研室提出的“导――学――讲――教”教学法,又吸取了永威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先进经验,最终确定了我们语文高效课堂的基本流程,即单元主题――整体感知――研析理解――归纳深化――达标训练――单元过关这六个环节。下面,就这六个环节我浅谈一下自己在语文高效课堂上的一些做法及认识。

一、单元主题

学期之初,我深入学习课标,研究教材,通观全局,实行单元重组整合,构建合适的单元体系。虽然语文课本是按单元编排,但有的单元不利于我们采用现行的教学模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尝试打破原来的单元编排,根据单元目标,单元内容,单元文体,归类合并,实现单元重组。

二、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分两步:第一步根据教学需要导入新课,然后我板书课题;第二步出示学习目标,制定的目标要具体明确,条理清晰,有一定的梯度。然后我指导学生进行自学,主要是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例如:先通读本单元所有课文,同时自觉标出自然段,在读的过程中画出不认识的生字,不理解词语,然后查字典标注在课本上,参考课下注释,了解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再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弄清文章体裁,把握作者思想感情。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本单元的内容。

三、研析理解

在本环节里,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的探究合作学习能力。首先我指导学生精读课文,围绕自学提纲,深入到文本之中,自主思考解决问题,也可以自己发现新问题。之后我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合作探究学习,主要是解决学生自学解决不了的问题,形式可以是小组讨论,也可以是同桌讨论。

对于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我汇总后进行精讲,点出问题实质,使学生豁然开朗,最后我讲解本单元重点、难点,从而让学生由浅到深,由表及里的去系统掌握本单元知识点。

四、归纳深化

在实验之初,学生在这一环节中无从下手,我先引导学生把本单元的知识点归纳成大的知识框架,然后告诉学生具体从哪几个方面总结。例如:在总结现代文字词时,告诉学生把字词归纳为三类(易读错的字,易写错的字,常用词语)来进行总结。可以用列表,画知识树,分类叙述等方法总结。通过归纳总结,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准确的知识结构。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可以根据不同文体,不同内容进行自行整理归纳,这样就不断提高了学生概括总结能力,从而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 五、达标训练

学生学会了还需要用练习来巩固,而本环节主要是通过训练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学生先记忆、背诵、默写自己归纳的本单元知识点,然后组长检查,老师抽查掌握情况,而后再反复记忆,争取人人达标过关。另外,根据单元内容我还在本环节中安排片段写作训练,力争当堂完成,当堂反馈。

六、单元过关

经过前几个阶级的学习和训练,需要检验一下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便查漏补缺给本单元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这一环节可以采取老师出题,学生出题,精选练习题等方式来进行,学生出题时,老师先对出题的质量、数量、题型、分值、时间做一个基本的要求。

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做完试题后,同桌互改或自己对改。最后对错的多的试题进行讲解,统计过关情况。对于未达标的同学让其重新过关。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我对这种教学模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虽然这种教学模式吸取了不少教学法的优点,是在不断尝试探索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一种极具生命力的教学方法,但是在语文教学应用中“几多欢喜几多忧”。首先我简要说说它的一些优点:

1.提高了老师对教材、大纲的把握能力,驾驭教材的能力,提高了自身学科知识体系化,考点明晰点。2.学生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读书方法、背书方法、划分层次的方法、归纳中心的`方法、分析写作特色等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3.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探究的主体,极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4.真正实现了少讲多练,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1.语文课本里每篇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精品,而作为初学者中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大多欣赏不出文章的精美之处,更多的是围绕问题而学。2.虽然老师在学生自学时给学生以方法指导,但是有的学生仍然不会自学,不会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也不能很好完成归纳总结知识点的任务。

5.如何打造高效课堂(语文) 篇五

前满村小学: 陈宁

我们前满村小学在过去的一学年中本着“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以在“表现中体现成功,在成功中感受快乐,在快乐中实现发展”为宗旨,着实有效地开展了小学语文教研活动。在活动中,我们采用了“目标协作式”,即某一个小组成员间密切协作,完成小学专题的研究,小组成员间配合,既动脑.动口又动手。就“如何打造高效的课堂”为专题,老师向老师发出邀请,在科组长的组织和服务下,由教研组长主持,同伴座谈.、讨论或观摩等,大家积极思维、畅所欲言。就如何打造高效课堂提出几点认识和创意:

1充分的课前准备

要创造高效的课堂,充分用好这四十五分钟的每一秒,充分的课前准备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新《标准》)针对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身心特点,对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作出了科学而具体的规定。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研读《标准》,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严格按照《标准》的要求对照执行。首先,教学目标的定位要难易适中。就跟打篮球一样,篮筐太高了学生再怎么努力也投不进,自然就丧失了信心;而篮筐太低了,学生就会轻而易举地灌进篮筐,当然也就没有战胜困难的喜悦。其次,教者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三维目标的统一。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这三个方面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再次,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根据因材施教原则,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因人而异,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达到的目标也各不相同,要避免一概而论。此外还要明确每节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而不在面面俱到,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体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之处,重点加以突破;合理地讲练,每节课都要有比较深入的信息反馈与调整,确保每节课中目标的达成度。

2、活跃的课堂状态

教师要善于根据具体教育情景,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方法,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成为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者,在组织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中,教师要时刻牢记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要精心设计能调动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的方法。课堂教学的效果,最终要体现在学生身上。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领悟去获得知识,才是最佳学习途径。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彻底改变“注入式,满堂灌,教师讲,学生听”,把知识强行“塞入”学生大脑的传统教学模式和观念当然,我们不仅仅要关注学生双基的掌握,更要在课堂中以幽默风趣、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及事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学习的信心,促进三维目标的全面达成。

3、科学的学法指导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创造高效课堂提供了重要保障。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发现问题,要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可以随时质疑,会质疑本身就是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通过质疑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变“学会”为“会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我们老师的教学方法要有根本的改变。我们要让学生先学,让学生按照老师揭示的教学目标,在导学提纲的指导下进行看书、自学。然后老师再根据学生自学的情况进行下一步的“教”。在这个“教”的过程中,教者要做的事情就是“授之以渔”。让学生在自学中自己发现问题,并且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过程中教者要针对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引导,引导学生参与合作探究。让老师的“教”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完全融入到一起。

6.打造绿色的语文课堂 篇六

如何打造低成本、高效率的语文课堂

文/朱 云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教师都在积极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努力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一些“换汤不换药”“新瓶装旧酒”的现象,使得课堂依旧是高成本、低效率,新课程理念根本发挥不了作用。因此,如何打造低成本、高效率的语文课堂就成为摆在各位教师面前的又一重任。

关键词:高效率;低成本;初中语文

高效率、低成本作为高效课堂的一种教学思想,它的出现反映了人们对教与学关系的深层次思考和对以往教学实践的反思,并且准确地概括出了当代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所以,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促使学生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

一、传统高成本、低效率课堂中的表现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的课堂基本上呈现的都是高成本、低效率的课堂。(1)教师方面,作为课堂的指导者和参与者,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是主宰者,整节课基本上都是教师滔滔不绝地灌输着教材上的知识,一堂课45分钟基本上都是教师在讲,学生根本没有消化的时间。其次,是学生方面。缺少主动性是造成高成本,低效率课堂的主要因素。(2)教师模式的选择。简单的知识传授的课堂已经“深入人心”,每节课的照本宣科已经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上述几点都是导致语文课堂高成本、低效率的因素。因此,教师要想实现高效率、低成本的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思想,转变课堂地位,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实现高效率、低成本课堂所采取的措施

1.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课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所以,在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课堂当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立足于语文教材,创设探究情境,为低成本、高效率课堂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李汉荣的《山中访友》时,由于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鉴赏本文新奇丰富的想象美。所以,在授课的时候,我借助问题情境导入法,引导学生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为高效率、低成本课堂的顺利实现做好保障作用。

问题一:作者对于这些山中之友,最敬重谁?为什么?

问题二:作者为什么愿意变成一棵树?

问题三: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

简单的几个问题的思考,一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二是有助于低成本、高效率课堂的实现。

2.提高学生素质水平,打造低成本、高效率的课堂

所谓的高效课堂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因此,教师要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转变到传授知识与培养智能、提高素质并重的轨道上来,从而保证语文课堂的高效性。

例如,《背影》一文,用朴实的语言,展现了父子之间的深情,所以,为了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文本中字里行间中所展示的人间至情,培养学生懂得爱、感受爱,也懂得回报爱的优良品德。因此,在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时,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了歌曲《父亲》,并让学生在体会歌词中所表达的情感的同时,引导学生去欣赏作者笔下的父爱。并在这节课最后,我还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项任务:请同学们回到家里,用你自己独特的方式,向你的父母、亲人表示你对他们理解,向他们表示自己的感恩之情。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够轻松地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和技巧,而且,学生的亲情意识、感恩意识都会得到培养和提高,从而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在有限的时间里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

3.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构建低成本、高效率的课堂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效语文课堂应该要将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变成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这样既可以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又可以让学生在体验语文的过程中找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以促使学生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曹操煮酒论英雄》时,为了将课堂转变成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课堂,在授课的时候,我采用了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首先,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了解对话描写对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作用,感受作者描写人物时饱含的鲜明感情色彩。目的是为了避免学生盲目的学习浪费时间。接着,让学生自学,并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反馈给教师,之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及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进行有针对性地点拨,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又可为构建低成本、高效率的语文课堂做好铺垫工作。

总之,高效率、低成本的语文课堂,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以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所以,在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下,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断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以保证高效率、低成本课堂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刘纯S。如何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J]。考试周刊,(49)。

[2]黄中丽。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措施[J]。新课程学习:中,(07)。

7.打造诗意的语文课堂 篇七

一.创设情景传诗情

不少学生认为作文难写, 面对作文或愁眉苦脸, 或抓耳挠腮, 或叫苦连天, 仿佛让他们上刀山下火海一般。而我的学生最喜欢我给他们上的就是写作课。原因之一, 就是我善于设置情境, 营造氛围。即创设一种情境, 或巧设圈套, 或引起悬念, 或制造冲突, 来诱发思维, 启迪智慧, 使学生进入最佳境界。

最初, 我常做一些简单的训练, 以激发他们的兴趣, 提升他们的写作热情和信心。扩写训练便是我首选的方法。给他们几个词语或一个句子, 连词成段, 扩句成篇。例如设置这样一道训练题:根据下列词语提供的情景各写一段话 (任选一题)

情景1:盛夏时节 骄阳似火 我 伞

情景2:暮春时节 细雨濛濛 路上行人 伞

同学们看过后觉得很简单, 连平时怕写作文的同学也认真思考起来。十分钟后, 我让同学们读自己的文段。有的写道:“盛夏时节, 骄阳似火, 到处都像蒸笼似的, 散发出阵阵热气。我撑着一把破伞, 疲倦地走在毒辣辣的太阳光下, 感到特别的郁闷和烦躁。”有的写道:“暮春时节, 细雨濛濛, 远处的山和近处的树被盈耳的雨声呼唤成朦胧的画, 就连路上行人手中撑起的伞, 也成了雨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如鲜花, 似荷叶, 那么安逸, 那么别致。”

这样的训练, 让学生的思想在自由的风里穿梭, 或长成一棵树, 或开出一朵花, 也让他们体会到写作的浪漫与诗意。

二.张扬个性显诗趣

在教学中, 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舒展和自由发挥, 给他们驰骋想象的空间、言论自由的舞台, 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个性阅读, 在重视他们人格健全发展的同时, 教师应适时引导他们去想象, 去探索, 在无疑处求疑, 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小组比赛、擂台辩论, 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机智灵活的思辨能力;诗词串联、剧本改写, 丰富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蒙太奇式的电影组接、故事接龙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对于写作基础较差的班级, 为了提高他们的写作积极性, 我有时会采用故事接龙的方法。先定一个大致范围, 如学校生活、家庭生活或动物类的、植物类的童话等。先让一个学生开头, 其他同学一个接一个地说, 最好设置一些悬念, 使其他同学有种山回路转、奇峰突起的感觉。如:

生1:猪妈妈出远门了, 家里剩下小猪三兄弟。

生2:这一天, 猪大哥与猪二哥在院子里的那棵大树下捉虫子, 猪小弟在房间里呼呼大睡。

生3:突然, 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了猪小弟。他想:一定是妈妈回来了。赶紧爬起身来。他刚想去开门———

讲到这里, 一位同学说, 老师干脆让我们写下来吧。我趁势说:“欲知后事如何, 请同学们拿出生花妙笔写出来吧, 看谁写得最精彩。

……

在语文课堂上, 我看到了海的歌唱, 云的舞蹈, 风的私语;看到了鲜花在绽放, 蝴蝶在飞舞, 小溪在流淌;看到了个性的张扬, 青春的萌动, 生命的拔节。

三.启迪悟性见诗韵

感悟是由文字的所指到能指的升华, 是表层意义到深层内涵的认识深化, 是读者在已有的知识系统、情感体验、智力水平基础上的对作品的感受和领悟, 扩展和想象, 提高与创新。可以说感悟是阅读的灵魂。在教学中巧用这一方法, 就会让学生的思维突破常规, 跳出一般的阅读思维方式。鉴赏李煜的《相见欢》时, 我告诉学生, 梧桐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愁情的意象。如:“梧桐树, 三更雨, 不道离情正苦。” (温庭筠《更漏子》)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 点点滴滴。” (李清照《声声慢》) “高楼目尽欲黄昏, 梧桐叶上潇潇雨。” (晏殊《踏莎行》) 讲到“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时, 我将贺铸的《青玉案》、李清照的《武陵春》及李煜的另外一首《虞美人》放在一起比较阅读品味, 从中悟出诗词内涵与艺术, 进而由情生情, 由情悟理, 上升到对人性、对人生的思考及对理想信念、生命价值的感悟。

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 学生的视野不再局限于课本了, 他们开始关注自然, 关注生活, 认识到“夕阳芳草寻常物, 解用都是绝妙词”, 认识到“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从一花一草中捕捉到自然的精彩, 从绚丽多彩的世界中留意到生活的繁丰和生命的富足。

8.打造绿色的语文课堂 篇八

关键词:德育;绿色生态模式;和美课堂

德育课堂是学生提升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场所,将直接决定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对学生的成长构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德育课堂,要抓住精髓,抓准命脉,唱响主旋律。平常的德育课堂,可“润物细无声”,也可轰轰烈烈;需滋养五彩斑斓的百花,也需五彩缤纷;要朴实无华,也要在实在中绽放精彩。德育呼唤绿色,绿色应植根课堂,这要依靠全体德育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体验、感悟,才能收到实效。

一、尽量把参与的时间还给学生

(一)教师要少讲精讲。

许多教师课前煞费苦心,查阅大量资料,课上滔滔不绝,十分卖力,总以为讲全了才安慰。但结果往往是: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其实问题不在学生,而在教师。美国国家教育实验中心发布实验报告:教师讲授24小时后,知识的巩固率是5%,学生自己阅读24小时后,知识的巩固率是20%,有多种感官刺激如多媒体所得的知识,24小时后知识的巩固率是30%,用讨论、交流所得的知识,24小时后知识的巩固率是50%。所以要提高课堂效率,教师要摆脱大讲特讲的束缚,采取学生乐意接受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领情”。

新课程标准衡量教师的教学质量,不是以教师教了多少,而是以学生学了多少作为标准。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从学生的需要和实际出发,改变教学观念,教师把课堂上讲的时间节省下来,留给学生去参与、探索和思考。对于学生已经会或一看就会的知识,就不要去讲了,要多释放学生的潜在能量,多发展学生的能力。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又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一节课可以讲10—15分钟,剩下的30—35分钟让学生去看、去听、去说、去查、去做、去讨论交流。

教师要把参与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大胆尝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职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有个人见解,极具个性。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教师则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服务者、指导者,在学生回答问题,表达自己的看法时,老师要注重启发和引导,少一份指责,多一份鼓励,少一些否定,多一些肯定。让课堂变成学生学习的乐园,变成学生们的快乐大本营。

(二)教师要让课堂成为“舞台”,让学生成为“明星”。

个别少数人的参与,终会使大多数人成了看客和听众,所以,全体成员的参与,才是真正的参与。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让学生广泛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让学生去演小品、朗读、演讲、接受采访等,参与讨论、辩论、调查、探索、游戏、实践,在课堂上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思想、情感世界和道德行为。学生以“发现者”的身份亲身参与、充分展示,使心灵有触动,使情绪有感染,在情感上有体验。学生全员、全面、全程参与的活动,才是最佳的学习。

在学习《哲学与人生》的《意志责任》一课中,笔者为了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自觉的责任,特别设计了全体学生参与的四大活动──访谈式讨论、淘宝式调查问卷、捏冰大PK、分角色朗读。通过学生参与喜闻乐见的活动,形成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的教学格局,让课堂变成了一潭活水。

二、把体验的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尝试与实践中体验和创新

体验是针对情感而言的,体验的不断积累会量变为情感的丰富与升华。在以人为本,关注人的成长的教育中,德育课程的核心目标就是通过教学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弥漫着情感的德育活动过程中,获得体验,丰富情感,当情感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便会上升为审美情趣,最终通过“审美”达到“育人”的目的。

体验是在参与的过程中实现的,没有参与就谈不上体验,尤其是德育情感体验。学生在听赏、表现、创造等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接触德育的同时,情感得以熏陶、学习的过程,便是情感体验的过程。因此,要根据课程、课堂和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多体验,才能多感悟。

在《意志责任》教学中,笔者从以下四方面,让学生充分体验:

1. 设境激情。“设境”就是设置与本课内容相适应的情境,“激情”就是激发学生的情感。设境的手段有很多,可以讲故事,可以挂图片,播视频等。适当的设境可以营造与课程相宜的气氛,让学生收获好的德育效果。在课的开头,笔者用达人刘伟的事例视频,三次分别从钢琴演奏、感动中国颁奖和故事讲述三角度播放,震撼地给学生树立了一个意志坚强的活生生的德育榜样。

2. 捏冰入情。为了锻炼学生的意志,笔者给学生安排了一个捏冰的实践活动。要求学生用力手捏一块冻得结结实实的冰块。看谁坚持时间长久。学生完全融入并陶醉在捏冰的情境之中,忘记了此时此刻是在课堂之上了。

3. 朗读悟情。在增强青年责任感的教学中,笔者安排了《少年中国说》的男女分角色朗读。为了让学生体验更深,使朗读效果更好,还用《第一交响序曲》来配乐,令学生激情燃烧。

4. 赏联陶情。在最后,笔者采用一副对联“强意志插理想翅膀,担责任竞中山风流”,横批“乘风破浪”来结尾,更深入人心,回味无穷。

教学实践证明,有效的体验,需要兴趣的驱动;活动的支撑,需要情感的伴随和维系,还需要有教师为学生点燃智慧的火花,开启灵感的窗户,唤醒思想的活动。教师应把学生的体验过程看作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形式,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实践,在学习中体验,体验后感悟,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三、尽量把感悟的自由还给学生

有参与才会有所体验,有体验才有所感悟,有感悟才有所发现与创新。亲身参与和体验是学生最忠实的向导和老师。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也指出:“对孩子来说,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的记忆不深,只有亲身实践和体验的才刻骨铭心,终身难忘。”因此,学生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中感受、体验、领悟,才能得到各方面的发展。

下面就来说说在《意志责任》课中,笔者是怎样指导学生从亲身体验中感悟道理的:

(一)亲手捏冰,感悟坚强的意志要靠平时的培养。

现在的孩子在父母的呵护下,拥有着幸福的生活,意志普遍不够坚强,缺乏责任感。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安排这样一个体验与感悟活动──捏冰。要求学生用力手捏冻得结结实实的冰块。看谁坚持时间长久。有的学生坚持1分钟,有的2分钟,还有的3分钟……通过这个简单新鲜刺激的活动,学生体验到了只有平时的磨练,才能有坚强的意志。

(二)欣赏对联,感悟主题,要坚强意志,要勇担责任。

学生的心灵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有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有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有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有命运的收获。教学中,学生有时接受了某些教育,但并不清楚其中的道理。组织学生做一做、赏一赏、品一品,就会悟出道理,就能让学生知其所以然,从体验走向感悟,大彻大悟。笔者采用的对联“强意志插理想翅膀,担责任竞中山风流”,横批“乘风破浪”作结尾,意在让学生更深刻地感悟主题。

参与是真实而丰富的,体验是惊喜和快乐的,感悟是幸福的。这也展示出了学生的智慧,调动了他们所有的知识经验。这样的活动,能唤起学生积极参与体验的欲望,可以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更能使学生在合作体验中产生情感的共鸣。

笔者认为中职德育课始终要以德育为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它以陶冶人的情操、纯洁人的思想和提升人的精神为核心。但由于职业学校学生厌学的日益严重、德育理论的抽象枯燥、社会环境的复杂性,使得学校的德育课堂头绪纷繁、措施乏力、效果欠佳。故而德育教师要不断探索德育的新途径、新方法。笔者认为构建绿色生态模式,打造德育和美课堂,是中职德育课堂的出路所在。这种模式回归了生活,使课堂更加生活化,以人为本,和谐和美,真正突出了德育的功能。

笔者相信,“绿色生态德育”会成为中职学校德育内容创新和改革的主流和新理念,成为经过多年实践而提炼出来的一种现代德育观。“绿色生态德育”是融合绿色所象征的自然、和谐、人文、民主等思想的一种现代的德育观念,它倡导和谐、人文、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的社会精神,倡导人和万物的共存共荣。它有助于提高德育工作的时代性、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同时也体现德育工作的人文思想。

(作者单位:中山市坦洲理工学校)

参考文献:

[1]肖川.论学习方式与变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3).

[2]周庠聪.略论参与式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中的作用[J].高教论坛,2006,(3).

[3]窦福良.生态化课堂中的教师角色[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7,(4).

上一篇:如何在17天搞定GRE词汇下一篇:让心中充满爱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