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2024-09-16

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共8篇)

1.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篇一

修辞手法(1)比喻:比喻的构成(此构成为大众有特殊的):本体+喻体+比喻词。值得注意的是: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具备一定的相似点。运用比喻的好处:增强语言表达的效果具有很大作用。它不但可以使事物具体化、形象化,而且可以节省笔墨,使语言精练明快。

通常比喻分为3种:

明喻:构成:本体+比喻词+喻体。一眼就能看出来这是个比喻句称之为明喻。例:太阳像个大火球。太阳:本体;像:比喻词;大火球:喻体。两者的相似点:热。

暗喻:构成:本体+比喻词+喻体。不明显看出来。例: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景色:本体;简直:比喻词;山水画:喻体。两者相似点:绿,都是景色。

借喻:只有喻体。例: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鲁迅《故乡》)以“厚障壁”来比喻“我”和闰土之间形成的感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必须注意:

一、用来做比喻的事物必须是你说话的对象所熟悉的。

二、与被比喻的事物完全相同或完全不同的事物,不能用来做比。

三、比喻必须爱憎分明,富有感情色彩。

(2)拟人,是把事物当作人,把它写得和人一样有感情,有动作。

拟人是把一些动植物和无生物给它一个人格化,使说话或作文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更鲜明。例如:

(5)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朱自清:《春》

(6)那蜜蜂满野嘤嘤嗡嗡,忙得忘记早晚。

——杨朔:《荔枝蜜》

实例证明,运用拟人修辞手法说话作文,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死板的事物活跃起来,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抒发思想感情。如果运用得恰当,无疑是会增强表现效果的。但是,也应注意几点;

(一)同样的一个事物,由于作者的思想感情不同,可能有几种拟人。

(二)拟人一般都是根据事物的本体的特征给以人格化的。

(3)夸张,是为了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某一事物,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夸张除了能夸张说话人的语言气氛外,还能启发对方的想象力,从而突出要说的意思。夸张法有两种;一是尽量地把事情向高、大、壮、强、重……等方面伸张扩大;二是尽量地把它向低、小、坏、弱、轻、……等方面收敛缩小。例如:(7)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着了火。——老舍:《在烈日和暴雨下》

(8)沉默。监房突然像沉入无底的黑夜的深渊中,就是落下一根针也仿佛可以听见。-——-杨沫:《青春之歌》

以上的例子有的把事物说得过分大,有的把事物说得过分小,用的都是夸张法。

运用夸张得当,必须注意:

(一)运用夸张的手法,必须和说话的目的相符合,不能让人费解。

(二)运用夸张手法,必须和说话的思想感情相一致。

(三)运用夸张手法,要有一定的限度,不应脱离开事实的基础去一味地追求感人力量。(4)排比,是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如:(9)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美丽和宽广!

排比的语法结构基本一致,这样说话可以加强语势,使说话的语势贯通,把意思突出、深刻、有力地表达出来。用来说理,能够收到条理清楚,阐发透彻的效果。内容决定形式,而不是形式决定内容。不管思想内容与否,一味追求排比的形式的美,势必造成形式主义,不但不能增强表现力,反而会削弱表现力。我们必须注意这一点。

(5)设问,是自问自答,先提出问题,接着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设问法能够使得要强调的主要意思表达得明确、突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10)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

运用设问修辞法应该注意:第一,设问法对强调意思的确有帮助,但不可用得过多。第二,设问法不应几句话就问一个“为什么”,而不能把一种要不得的“口头禅”当作设问句。

反问,又叫反诘,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是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反问是只问不答,答案寓于问句之中。

(11)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之前倒下去 ——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 例句运用反问是用确凿的历史事实距离。

拟人:是把一些无生命的物体给它一个人格化。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句子的修辞方法是比喻,但是通常会误导为拟人。拟人的好处:使句子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更鲜明。例:柳树梳着她那又长又细的头发。(误导人的句子)春天像一位小姑娘,轻轻悄悄的来了。(此句是个比喻句。轻轻轻轻的来修饰小姑娘的。而且他也有比喻的构成:本体(春天)+比喻词(像)+喻体(小姑娘)。夸张:是为了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某一事物,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夸张法有两种;一是尽量地把事情向高、大、壮、强、重……等方面伸张扩大;二是尽量地把它向低、小、坏、弱、轻、……等方面收敛缩小。例: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着了火。

排比的语法结构基本一致,这样说话可以加强语势,使说话的语势贯通,把意思突出、深刻、有力地表达出来。用来说理,能够收到条理清楚,阐发透彻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内容决定形式,而不是形式决定内容。不管思想内容与否,一味追求排比的形式的美,势必造成形式主义,不但不能增强表现力,反而会削弱表现力。而且,有的时候会与“对偶”混淆。例: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反问:句中有答案。例:他生病的时,你难道没有离开他吗?(意思是:离开了。)

设问:有问有答。例:他生病的时候,你离开她了吗?没有。疑问:没有答案。,你离开她了吗?对偶:对称性与平列式。对偶是二个语言单位(句子或句子成分)。

常见修辞手法使用说明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学习修辞常识的目的是为语言实践服务。首先能在语言中辨识各修辞方法,继而理解其适用效果;同时要会用这些修辞方法,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修辞方法又称修辞格。据专家研究,汉语修辞格可达70种之多,常见的有10多种。

(1)比喻

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2)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如:

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

②不要大锅饭。(“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

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

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

(3)比拟

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如:

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

②蜡炬成灰泪始干。(拟人)

(4)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如: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

③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把前一事物“出来”与后一事物“下火”夸张到几乎是同时出现,有人称此种夸张方式为超前夸张)

(5)对比

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如: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6)对偶

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如:

①满招损,谦受益。

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流水对)

④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扇面对)

(7)排比

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如:

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8)反复

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如:

①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

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9)反语

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如:“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10)反问

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如:难道中学老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装在套子里的人》)

(11)设问

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如: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设问是自问自答的。

此外,教材中出现较多的修辞方法还有:引用、双关、顶针(或称“联珠”)、呼告、叠字、警策、通感、婉曲、讳饰等。

2.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篇二

比喻是语言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通过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来描写或说明另一事物。在日语当中包括直喻、隐喻、寓喻、换喻、提喻、活喻、张喻等比喻修辞手法。通过这些修辞手法, 主要是把语言化平淡为生动;或把表达意义化深奥为浅显抑或化抽象为具体;或把篇章语句化冗长为简洁。总体上来说使语言更加形象、生动, 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在日语的比喻表达方式当中, 主要以下面几种形式出现。

(1) 「…よう…」的类型, 这种类型和汉语中表示比喻的短语“好像…”、“…似的”等在意义上基本相同, 可以直接代替互换直译, 是日语学习者最常用的比喻表达方式。与之表达意义基本相同, 接续方式不同的「…みたい…」类型, 也常常会出现在日常交流当中。

比如下面两个例句:

(1) 鈴木さんのマンションはまるでホテルのようです。

(铃木先生的公寓宛如酒店一样。)

(2) あの二人の会話は喧嘩をしているみたいだ。

(那两个人好像在吵架一样。)

像这样的日语和汉语能直接互译的比喻表达方式数不胜数。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不管是汉语还是日语, 最基本的明喻产生的原因是一样的。给予两者事物的相似性, 或是从已知的现象来推测未知的现象。

(2) 「…如し」的类型, 多用于日语中的谚语、格言等惯用语表达方式当中, 当然出现的几率远远比不上第 (1) 中类型的比喻表达方式。但是由于语言的多样化和独特化, 产生了「…如し」这样类型的比喻表达方式。

比如:

(3) 光陰矢の如し (光阴似箭)

(4) 赤貧洗うが如し (一贫如洗)

这种表达方式多用于中国成语当中, 多是一些脍炙人口, 不乏道理的表达方式。它的产生与具有的独特的文化渊源和长期以来人们对语言的凝练有很大的关系。由此可见这种比喻方式承载着中国厚重的语言文化和交际智慧。

(3) 「…にたとえ (る) 」的类型, 多是一种正式的书面表达方式。最常见的“比如”、“例如”、“比方说”等, 翻译成日语就是「…にたとえ (る) 」而派生出来的「たとえば」这个单词。先看看下面两个例句:

(5) 美しい女性の歩く姿をゆりの花にたとえる。

(把优美的女性的步姿比喻为百合花。)

(6) 人生はよく航海にたとえられる。

(人们常常把人生比作航海。)

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两个比喻当中, 本体和喻体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 也没有明显的相似点, 却作为比喻的一种表达方式而存在。对此我们可以成为是一种抽象的语言信息表达成具体语言信息的比喻, 从两者所具有的本质特征而连接到一起的。例句 (6) 把起伏无常的五味“人生”看做是在漫无边际、乘风踏浪的一种“航海”, 从而具体形象说明了“人生”的特点。这种比喻的运用恰到好处地说明了两者在本质上的相似点, 从根本上区别于 (1) 类型的表达。

(4) 「言わば…」的类型, 直译成汉语就是“可以说”、“相当于”的意思。这种表达方式多用于不能用合适的普通的语言来具体形象的表达本体的时候, 同时又为了通俗易懂, 而采用的一种假定的比喻, 本质上来说不是真正的比喻。

例如:

(7) これは言わばかけのようなものだ。

(这可以说是一场赌博。)

(8) 万里長城は言わば中国のシンバルだ。

(万里长城可以说是中国的象征。)

例句 (8) 中把“万里长城”当做“中国的象征”, 不能说是一种纯粹的比喻, 万里长城是中国形象的具体代表之一, 就好比富士山是日本形象的具体代表之一一样, 对比喻的本体进行扩大化, 但这种比喻应用的前提应该还是说两者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但不是表面或本质的相似性。

二、比喻修辞产生的缘由

比喻为了加深理解而在表现形式中施以韵味, 收到“不想说得太直接, 也许用语言文字还表达不出来, 更让受众有足够的想象空间”的功效而采用的。在日本固有的农本文化当中, 比较崇尚“以心传心”的交流方式, 避免不和谐或承担责任, 少说甚至不说, 但是不得不说的时候, 往往是把语言美化、形象化之后再加以表达。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 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均是本体和喻体的两者之间的相似性, 或是具有一定联系, 或是语言文化和生活习惯的积累所需。

比喻作为一种语言修辞手法而存在, 但最主要语言是人类创造的, 而比喻也是通过人有意识的活动而产生的。同时在施 (2003) 论文中提到比喻就是将客观上的远距离相似在心理上近距离地联系起来。比喻义与本义的关系体现了语言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联。比喻义的本义本身有一种外张力, 外张力的大小会引导比喻义生成的趋势。说到这一点, 人们在寻找喻体的时候通常是从大家所熟悉的、通俗易懂的、能被大家所接受的词或句着手, 进而把语言的信息功能和美化功能重叠起来, 就构成了比喻的本体和喻体。比如形容高峰时间的公共汽车的拥挤状况, 日语说“ラッシュアワーの電車の車内はまるで蒸し風呂のような暑さだ”, 这句话当然可以译为“高峰时的公共汽车简直像蒸汽浴室一样热”, 但是这个比喻不如像“蒸笼一样热”明快而贴近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日两方都是为了表示热的程度, 本义是相同的, 但喻体却不尽然, 从各自的生活文化习惯、心理需要等选择喻体。可见本体外张力不同会引起喻体的选择方向不同。由此可知, 比喻修辞方式的产生是一种表达心理的需要。

又在康 (2011) 一文中涉及比喻的心理基础是联想, 人们通过联想常把某些事物的品质、特征与其他一些具有相似性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类比。这种联想的产生会受到人们生活的文化背景的影响。因此比喻中本体和喻体各代表一类事物, 通过相似联想, 把二者组合到一起。所谓的相似联想, 来源人心理的需要, 这种动机形成的喻体从而触及人类大脑皮层的兴奋点, 易于接受。比如:形容人多的比喻「芋を洗う」 (直译:洗芋头) (而相对应中文意译:煮饺子) 、形容好事情来的比喻「棚からほだ餅」 (直译:从架子上掉下来小豆馅年糕) (而相对应中文意译:福从天降) 、形容地方小的比喻「猫の额ほどの庭」 (直译:像猫额头大小的院子) (而相对应中文意译:巴掌大的院子) , 等等。没有选择直译, 而采用意义本质上相似点的意译方法, 进一步说明了无论哪一种语言在比喻修辞的运用上, 都仍然遵循文化习俗规则。从中日异曲同工的比喻表达方式来看, 选择喻体的同时受到各自文化的牵制。因而对于不同的语言来说, 比喻同时是一种文化现象的反映。不同的文化产生不同喻体, 不同的喻体承载着不同的文化。比喻修辞手法的存在源于文化对语言的诠释, 单纯的语言表达方式是苍白无力的, 承载文化的语言表达方式确实羽翼丰满。于是, 借助文化的载体比喻应运而生。

三、总结

从修辞学的角度来说, 比喻修辞手法的诞生和存在是必然的。但是比喻修辞手法的存在不仅仅是本体和喻体的相似关联。从本义和喻义的角度来说, 更是人们在正常人际交往中的心理所需, 为了顺利完成语言交际, 为了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为了更容易接近对方的心理等语言和心理需求, 我们就会选用一个好的喻体, 达到双方心理的共鸣。而喻体的选择同时受文化习俗的牵制, 不是说仅仅为了共鸣、为了需求而选择喻体, 是在考虑比喻的相似、类似、关联本质特点的基础上, 紧扣比喻修辞所承载的文化而选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从本质上对比喻这种修辞手法加以理解, 从而能够更好地运用日语的比喻修辞手法。

摘要:日语是一种暧昧语言。暧昧表达是日语表达习惯的显著特点之一。通过曲折的语言方式来表达语言主体的思想和行为, 是日本人民在语言交际中谋求集体团结、非“枪打出头鸟”等以和为贵中心文化思想而特别创造出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而这种暧昧语言是如何通过具体的表达方式而组成的呢?在众多追求语言表达效果的同时, 借助最多的就是日语中的修辞手法, 诸如比喻、拟人、夸张、婉转、层层递进法等多种修辞表达方式。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是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生成的。这些修辞手法运用的同时又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着一个民族独到的修辞意识和文化传统。本文通过汉语和日语具备不同的本质的民族风俗文化所带来不同的语言效果, 从心理和文化的角度, 揭示日语比喻修辞手法的生成机制。

关键词:日语,比喻,相似性,心理需要,文化

参考文献

[1]张有志.浅谈日语中比喻的运用[J].现代外语, 1984, (3) .

[2]付黎旭, 雷鸣.日语修辞及表现手法欣赏[J].现代商贸工业, 2010, (18) .

[3]陈佳.浅析日语中的比喻表达[J].现代企业教育, 2010, (16) .

[4]张天奎.浅析日语中有关类似、比喻的几种表达方式[J].日本医学介绍, 1994, (15) .

[5]施春红.比喻义的生成基础及理解策略[J].语文研究, 2003, (4) .

[6]康健.试论汉语比喻的心理基础及文化观照[J].江汉大学学报, 2011, (1) .

3.由修辞手法想到的 篇三

7.选出没有运用夸张的一项是( )

A.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B.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C.那里的农民要筹集几个钱,是多么难啊!人们恨不得把一分钱掰作两半使。

D.小贩们不敢吆喝,柏油路晒出油了。

“吳老师,这道题目,我们已经谈论探究过了,但是看法不一致,有的选A,有的选C。”

“我认为选D”,我看了一遍题目,说出了我的答案。

听到我选D,大家异口同声,毫不留情地立刻“轰炸”我,纷纷问我理由。

我先问他们为什么不选D,他们说,很明显,柏油路晒出油,就是夸张。

咋一听来,觉得理由很充分,道理很浅显,但是只要认真深究,就发现其实并非如此。

我们都知道,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夸张的作是用言过其实的方法,突出事物的本质,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

“小贩们不敢吆喝,柏油路晒出油了”这句话出自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里面有这样一段对“热”的描写,不出现“热”字,却把“热”写得淋漓尽致。

“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地发着白光。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跟天上的灰气联接起来,结成一片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狗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大,小贩们不敢吆喝,柏油路晒化了,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这段文字处处写热,虽然不见“热”字,但是却真真切切地让人们感觉到这种难挨的“热”,从修辞的角度,我们看到拟人、排比、比喻、夸张等丰富的修辞,把抽象的感觉具体化、形象化了,仿佛你就在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之中,热得汗流浃背,热得让人压抑。

“小贩们不敢吆喝,柏油路晒出油了,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铜牌在阳光下也要晒化了,而我们知道铜牌是不会被晒化的,通过夸张的手法突出强调了气温之高,更加生动形象的体现了烈日炎炎的场景。同时通过狗,骡子,小贩的行为侧面描写,烘托出烈日炎炎的气氛。而“柏油路晒化了”这句,要知道是不是运用夸张,还得了解“柏油路”的知识。百度上解释“柏油路”亦称“柏油马路”,路面由沥青铺成的道路。柏油路是俗称,学名叫做沥青混凝土铺面,是一种非常广泛使用的道路路面。“柏油路”采用喷洒铺设的,透水性差,下雨天易滑,天热了又会熔化,粘得满车都是。但为什么还选用沥青?由于粘结性、绝缘性、隔热性及防湿、防渗、防水、防腐、防锈等性能,所以,沥青除了铺路外,还有很广泛的用途。沥青容易老化,路面深色容易吸收热量,并且产生一定程度的溶解。由此可知,柏油路在烈日下是可以被晒化的,所以这是一句叙述的语句,不是夸张。

第二天,我还就这个问题专门请教了一位物理老师,他的解释也和百度的一样,认为柏油路是可以被晒花的。另外,通过百度还让我知道了夸张可分为两类、三种形式,即“普通”类和“超前”类,普通类又可分为三类,即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

1、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例如: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现有成语寸土必争、滴水不漏、寸步难行等也有同样的表达效果。

3、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通过这次教研活动的交流,让我想到了不管是哪一门学科教学,在本学科范围不可解答的,要跨学科向其他教师请教,随时问问身边的“哑巴老师”——字典,更要学会找找新时代的“百度老师”,多百度一下,很多不懂得知识就可以迎刃而解。

4.常见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篇四

注意:分析句子的作用(或含意)先看结构(五种),再看它的修辞,如果没有修辞就找重点词(动词,副词,形容词)

一、常用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对偶,排比,用典,反语,反诘,反问,设问,借代,反复

二、修辞的一般表达效果:

(1)比喻含义:利用不同事物之间某些相似之处,借一种事物来说明另外一种事物。作用:对事物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答题方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事物+特征(2)拟人含义:把物当作人来写

作用:印象鲜明,便于表达作者感情。答题方法:赋予+事物+人的感情(或生命),生动+思想感情。(3)

夸张含义:故意言过其实,对人对事进行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作用:易于突出人或事的本质,引起读者强烈共鸣。答题方法:

故意扩大(或缩小),引发想象或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4)对偶含义: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的两个句子,或短语。

作用:整齐匀称,凝炼集中,概括力强。答题方法: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性, 增强表现力.(5)排比含义:三项或三项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作用:增强气势,说服力强,感染力强。

答题方法:加重语气,增强语势,表达了强烈的+感情.(6)用典含义:诗文中,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

作用:丰富而含蓄地表达内容和思想。答题方法:言简意丰,以简洁的文字营造了+意境,表达了+思想感情。

(7)反语含义: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句子表达本意。

作用:比直接说更有感情,更有力量。答题方法:有幽默、讽刺的表达效果,增强文章的战斗力。

(8)反问含义:问句包含着答案,不用再说答案了。

作用:语气更加强烈,更使印象深刻。答题方法:加强语气,引发读者思考。

5.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 篇五

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如:诚信如一枝玫瑰,百花丛中她最美,美得无瑕,美得高贵。送人一枝玫瑰,给世间一缕馨香。诚信,维系世间温情的纽带,有了你,人们不再感到冬日的严寒,有了你,人们时刻感到春天的温暖。诚信,人类精神的缔造者,有了你,世间少一些尔虞我诈,少一些世态炎凉。

比拟: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如:你们是初升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革命加科学将使你们如虎添翼,把老一代革命家和科学家点燃的火炬接下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如:四十年别井离乡,雁沓鱼沉;五百个月缺月圆,梦萦魂牵。

排比:(表示强调)可增强语言的气势。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如:人生旅途中有多少携手相伴的朋友,多少次肝胆相照,多少次投桃报李,又有多少美丽温暖的回忆

漫漫长路,总有朝夕相处的亲人,多少叮咛,多少呵护,多少孝心,多少无私。

设问:总的作用是引起读者思考。用在标题上,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中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把本来已确定的思想表现得更加鲜明、强烈。反问句式不但比一般陈述句语气更为有力,而且感情色彩更为鲜明。

“烘托”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

“烘托”与“衬托”不同,“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

“衬托”和“对比”的区别在于: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衬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正衬是指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条件来衬主体事物,表达方式

1)记叙。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述和交代。

(2)描写。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3)抒情。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4)议论。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5)说明。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

说明方法有列数字,分类别,做比较,举例子,打比方,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画图表,引用.

(1)举例子

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子。运用举事例的说明方法说明事物或事理,一要注意例子的代表性,二要注意例子的适量性。

好处:使文章表达的意思更明确,更生动形象,读者更明白,增强说服力。

(2)引资料

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可以引用一些文献资料、诗词、俗语、名人名言,可使说明更具说服力。引用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传说,谚语俗语,诗词句等。充当说明的内容或依据来说明、介绍事物。

好处:使文章更具说服力。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引用古诗:是说明文更具诗情画意。

(3)作比较

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在作比较的时候,可以是同类相比,也可以是异类相比,可以对事物进行“横比”,也可以对事物进行“纵比”。

好处: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说明了事物XX的特点)

(4)列数字

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字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

好处: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用列数字的方法进行说明,既能准确客观的反映事实情况,又有较强的说服力。)

(5)分类别

要说明事物的特征,往往从单方面不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

运用分类说明法,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对事物和事理的不同方面分别加以说明。

好处:条理清晰,一目了然。

(6)打比方

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说明方法中的打比方与修辞手法中的比喻是一致的。不同的是,比喻修辞有明喻、暗喻、和借喻,而说明多用明喻和暗喻,借喻则不宜使用。

好处: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或把事物的特征解说得确切具体、浅显易懂。)

(7)摹状貌

为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可以进行状貌摹写,这种说明方法叫摹状貌。”

注意 摹状貌与打比方是有区别的,简单来说:只要不是明显的比喻,或者只是单一的比喻,一般归入“打比方”中。

好处:为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8)下定义

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有时为了突出事物的主要内容和主要问题,往往用简明扼要的话给事物下定义,使读者对被说明对象有个明确的概念。例如《统筹方法》一文中,作者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给统筹方法下定义:“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语言简明、扼要、准确。

下定义的时候,可以根据说明的目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考虑。有的着重说明特性,如关于“人”的定义;有的着重说明作用,如关于“肥料”的定义;有的既说明特性又说明作用,如关于“统筹方法”和“应用科学”的定义。

好处:使人们在阅读时对抽象的字词能够更加明白、理解。

(9)作诠释

从一个侧面,在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这种方法叫作诠释。

定义法和诠释法常采用“什么是什么”的语言形式。形式相同,如何区分呢?一般来说,“是”字两边的词语可互换,就是定义;如果不能互换,就是诠释。好处:使读者在阅读时对抽象的字词能够更加理解。

(10)画图表

为了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还可以采用图表法,来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某些事物解说更直接、更具体。

好处:使人看了一目了然。(11)作假设

假设说明即用假定的环境来预设将出现的状况说明事物的方法。

好处:从事物的另一方面阐述,以小见大,简单易懂。

有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活动描写及动作描写等.

描写方法: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具体描绘出来的一种手法。

按内容来分,描写有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两种。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六种,即概括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景物描写则包括静态与动态、客观与主观、反衬与对比三种。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鲜明的论点,确凿的论据,严密的论证)

一、论点的特点:①正确②鲜明

归纳论点的方法:

1、标题

2、文章开头

3、结尾

4、中间:

①通过归纳总结论据的共同点来推断出论点

②总结性的词体现中心论点的句子(例如:由此可见;我认为;总之……)

③先找出文章的论题,然后依据论题在文中找出反复出现的类似的论断性的话,合并同类项,最后归纳。

注意:归纳论点的句子必须是完整而鲜明的肯定性的论断的句子。

二、论据

事实论据(如现实事件、历史事实、统计材料、具体数字等)

理论论据:(包括人们公认的原理、公式、定义、法则、规律、名言警句等。)

归纳论据的要点:××人+怎么做(与论点密切相关的方面)+结果

注意:在引用中可能有些不是名言,而是具体的事实,那是事实论据。

三、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举例论证(事例论证)、引用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1、例证法(摆事实):具体典型而且充分地证明了某一论点。

2、引证法(讲道理):引用了什么论证了某一论点,使论证具有说服力。

3、喻证法(讲道理):形象生动地阐述了某一论点,使说理更通俗易懂。

4、对比法(讲道理):通过对比,突出强调了某一论点,使说理更鲜明。

四、分析议论文的表达方式

1、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概括性很强,作用:用事实证明某一观点或主张。

2、议论文中时而有生动形象的描写,作用:更鲜明生动地证明了某一观点。

3、议论中的抒情,会使议论更有感染力,更深入人心。

五、议论文的语言特点:严密、准确

六、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七、论证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第二部分 记叙文

一、常见叙事线索

1、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

2、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

3、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4、事件线索:中心事件

5、时间线索

6、地点变换线索

找线索: ①文章的标题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作用:文章内容井然有序地组合在一起,人物的思想性格,事情的来龙去脉。

二、记叙顺序

1.顺叙:即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时间先后)。

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楚,有头有尾,给人鲜明的印象。

2.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

3.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比如:回忆往事)

作用:补充、衬托出文章的中心内容(人物或事件),丰富了情节,深化了主题。

4.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

【作用】对原来的叙述起丰富、补充作用;造成悬念,叙事波澜,深化主旨,造成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5.分叙,分叙的作用是把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情,写得眉目清楚,不条不紊。

三、人物的描写方法

1、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2、语言(对话)描写

3、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4、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四、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

五、记叙文的词语或句子的含义辨析

1.结合特定语境(即具体的句、段、篇、上下文),分析词语的含义。

2.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明了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一词多义等。3.注意语气或语调。4.着眼于词句之间的搭配。

5、着眼于词义范围的大小、轻重程度。6.注意言外之意(如:挖掘比喻句中的本体或者事物的象征意义,用平实的语言表达)。

六、记叙文开头句子的作用

1、开篇点××题;

2、总领全文;

3、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5、为下文××埋下伏笔

七、记叙文中间句子的作用

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3、为下文××埋下伏笔

4、为下文××情节作铺垫

5、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八、记叙文结尾句子的作用

1、篇末点××题;

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3、首尾呼应;

4、点明××中心,升华主题;

5、令人深思,给人启示,让人觉得回味无穷。

6、点题

7、前后照应

8、首尾呼应

九、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1、渲染××气氛

2、烘托人物××性格(感情)

3、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4、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十、归纳记叙文的中心意思

1、找文章标题;语段中开头结尾处的抒情议论性句子。

2、把文章主要段落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等。(特别是抒情散文中)

3、还可从时代背景入手分析。

4、从作者对人物或事物的态度判断。

十一、概括段意

(1)摘句法:在文中找出中心句作为段意(有时要中心句进行适当的删改)。

(2)概括法:例1:(记叙的段落)记叙了+××人(组织或单位)+××时××地+何种情况下+做××+结果。(注意原文强调的是什么)

例如2:(描写的段落)描写了+××景物+××特征。

例如3:(议论文)运用××论证方法(或论据)+从××角度(方面)+论证了××观点。例如4:(抒情的段落)抒发了怎么样的感情。(3)合并法:有些文段有两个以上的主要内容,就要把表达这些内容的短语合组合成句。

第三部分 小说

一、小说三要素

1、人物

2、情节

3、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A、开端:交代背景,铺垫下文。B、发展:刻画人物,反映性格。C、高潮:表现冲突,揭示主题。D、结局:深化主题,留下思考。

情节的总的作用:使小说变得丰富、生动、曲折,可以强化人物性格、深化主题和增强艺术感染力。

二、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A、叙述:对人物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所作的交待、陈述。

作用:可以把描写的各个方面联成一体,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加深读者对人物、事件的理解。在议论文中,作为事实论据,用来证明论点。

例1:他走了。例2:我们爬上了山。

B、描写: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具体的描绘与刻画。

作用:能实现文学形象的具体性生动性和可感性。

例1: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2、我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探照灯的光带,透过飘飞的雪片,直向天空射去。

C、抒情:作者在作品中抒发由某种媒介触发起来的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以强化某些景象的色彩,或突出人物性格的一种表现手法。

作用:表达作者强烈的某种主观感情。起到渲染环境气氛,强调人物性格品质,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引起读者的共鸣,使文章更有感染力。

1、直接抒情(往往直抒胸臆,情感浓烈):

例1:《最后一课》中: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例2:哦,北大,北大,你委于我心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例3:祖国啊,母亲!我爱你,中国!

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感情。)

例1: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我们上了轮船,离开钱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表现人物欢快兴奋的心情:“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表现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

D、议论:作者直接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情感和评价。

作用:

1、在记叙性文体中,议论有两种方式:先叙后议和先议后叙。前者见解独到,令人深思,具有启发性;后者可使读者很快进入对将要叙述的事物的思考,引起读者对下文的注意。

2、议论在散文中会对形象的特征或意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议论在议论文中主要是阐述观点。

E、说明:是对事物与事理进行的解释和介绍。作用:使读者清楚明白地了解被说明的事物和特点。例1:这张桌子是方的。

三、分析人物形象

1、分析人物的各种描写,准确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以至性格。

2、抓住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和谐相处),分析人物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第四部分 说明文

1、怎样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

A、题目B、首段C、关键词句(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

2、说明方法分类和标志

分类和作用:

一、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二、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三、打比方:形象生动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四、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五、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六、下定义:简明周密地揭示了说明对象的本质和内涵,使说明更严密。

七、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八、引言论: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

3、这些说明方法有何标记?

⑴下定义:……是……,这就是……,叫……。

⑵分类别:有几类(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⑶举例子:例如、又如、比如、再如、如,举例只举一部分。

⑷作比较:而、比……和……两种东西比。

4、说明顺序

⑴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

⑵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⑶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A、先总说后分说:总—分;分—总;总—分—总 B、先主要后次要。

C、先原因后结果。D、由现象到本质。E、由性能到功用。

F、由一般到特殊。G、由整体到局部。

5、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1、说明性语言的特点:准确、平实、简明(科学小品:生动)。

6、说明文分类

1按说明对象分: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说明事物原理或者使用方法等)

6.初中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 篇六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2)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

作用: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如: 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②不要大锅饭。(“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3)比拟。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如: 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②蜡炬成灰泪始干。(拟人)(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作用: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如: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5)对比。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

作用: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6)对偶。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主要作用是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如: ①满招损,谦受益。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流水对)④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扇面对)(7)排比。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

作用: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如: 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8)反复。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

作用: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如: ①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9)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如:“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作用比直接说更有感情,更有力量。

(10)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作用: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以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如:难道中学老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装在套子里的人》)(11)设问。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

作用是提醒人们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如: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设问是自问自答的。

此外,教材中出现较多的修辞方法还有:引用、双关、顶针(或称“联珠”)、呼告、叠字、警策、通感、婉曲、讳饰等。

修辞手法的作用:

(1)比喻的作用是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2)拟人的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夸张的其作用是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4)排比的作用是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5)对偶的主要作用是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6)对比的作用是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7)反复的作用是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

(8)借代的作用是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9)设问的作用是提醒人们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

(10)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以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常见修辞手法 •比喻: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_____比喻成____,生动形象地写出了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之情。

•比拟(拟人):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____以人的情感和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之情。

•排比: 参考格式:兼顾描写对象的特征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之情。语调铿锵,句式整齐,增强语势,突出情感,增加表现力。•设问(目前多见于说明文): 参考格式:概括该修辞手法表现(引出)的内容+引起思考和注意、兴趣。引出/强调_______,引起读者思考和注意,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反问: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更有力地强调_____(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语气更强烈,发人深省,语气更强烈,激发读者思考。

•夸张: 强调/突出_______,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表达效果突出。•反复:

7.修辞手法在广告英语中的妙用 篇七

要使广告作品具有艺术性,广告创作必须遵循艺术规律,采用艺术手段来塑造产品的形象,增强广告的感染力,使其具有长久的魅力。创造广告艺术形象的手段有绘画、摄影、雕塑、音乐,还有最重要的一环:语言。形象化的语言,可以使抽象的观念变的具体化、视觉化、可触可感化。

广告创意的核心是广告语,而广告语的优劣高下则与修辞有着密切的联系。形象化的修辞手法,可以赋予物品以生命、情感、动态,使广告生动形象,具有活力和亲和力,从而引发消费者的联想,激发其购买欲。在广告英语中,各种修辞手段的运用达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广告英语中常见的修辞方式主要有:

1. 比喻(Figure of Speech)

比喻是用某一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能使语言具体形象、鲜明生动,也可以使复杂、深奥的道理明白易懂。比喻一般包括明喻(simile)、暗喻(metaphor)和转喻或换喻(metonymy)等。

明喻是将一两种具有共同特性的事物或现象进行对比,表明本体和喻体的关系。本体和喻体都在对比中出现。常用比喻词有like, can be likened to, as, as if, similar to, akin to, be analogous to等。例如:Featherwater:light as a feather (法泽瓦特眼镜———轻如鸿毛) 。此句采用明喻,形象而生动地突出了Featherwater牌眼镜质量轻的特点,借此来打动顾客。又如:

What’s on your arm should be as beautiful as who’s on it.(带在你手臂上的东西应该和你手臂上的人儿一样美)。手表广告,运用明喻修辞方式,形象生动。

暗喻,又称隐喻,是广告中最常用的一种比喻方式。暗喻省略本体与喻体之间的喻词,表达更加含蓄。例如:

EBEL the architects of time (“依贝尔”手表——时间的缔造者)

该广告将“依贝尔”手表比作时间的缔造者,寥寥数词即把该手表的优秀品质反映出来。

转喻或换喻(metonymy),用一种事物的名字取代另一与之密切相关的事物的名字。例如一则洗发液广告:

Wash the big city out of hair.(洗去头发上大城市的污垢)。广告词中“the big city”(大城市)表示“the dirt of the hair”(头发上的污垢),换喻的运用使消费者在惊奇的同时加深了记忆。

2. 拟人 (Personification)

拟人是指把物(包括物体、思想或抽象概念)比拟作人,使其具有人的外表、个性或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广告语中使用拟人手法能够产生一种别开生面的效果,商品被赋予生命、情感,广告更有人情味,消费者倍感亲切。例如:

Time always follows me. (Rossini) [时间因我存在 (罗西尼表) ]。将时间拟人化,强调了罗西尼手表的高品质:精确,领先,王者风范。又如:Flowers by Interflora speak from the heart.(Interflora植物园培育的鲜花倾诉衷肠)。拟人修辞法的运用,衬托了鲜花的勃勃生机。

3. 仿拟(Parody)

仿拟是英语广告中一种常见的修辞方式。套用人们熟知的某个谚语、格言、名句,使其产生一种新的意义,在让消费者迅速地领悟新的语言意境和美感的同时,达到对其进行劝购和宣传产品功效的目的。例如:Where there is a way for car, there is a Toyota. (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 。该广告套用了谚语“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彰显丰田车的自信,气魄,可谓汽车广告语中的绝唱。又如:

Not all cars are created equal.(并非每辆车都生而平等) 。

这是日本“三菱”汽车的广告,它仿用了《美国独立宣言》中的一句话:“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所有人生来都是平等的) ”,表示该汽车质量非凡。

4. 夸张(Hyperbole)

为了宣传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形象,广告词难免要“言过其实”。在广告中运用夸张的手法,就是巧用两种事物的相同点,以小见大,起到震撼人心的作用。例如:

Take Toshiba, take the world. (拥有东芝,拥有世界) 。

事实上,拥有再多的东芝电器也不可能拥有全世界。这则广告运用夸张手法, 突出了东芝电器的强大功能:东芝电器,带您领略世界,享受生活。又如:

Look young in only two weeks.(两周之内变年轻)。这则广告使我们想起国内某化妆品广告语:“今年二十, 明年十八”。夸张手法的巧妙运用,使广告更具感染力。

5. 双关(Pun)

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双关在英语广告中比较常用。通过在特定语境中一个词可能有双重含义,或一个词语跟其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另外一个词可能存在的联系,“言在此而意在彼”, 使广告语含蓄、生动,使产品形象深入人心。请看英国劳埃德银行做的户外广告:

Money doesn’t grow on trees.But it blossoms at our branches.(钱不能长在树上,在我们“行”就能)。第二句中的branch是一个多义词,承接第一句中的trees,既可理解为“树枝”,又可理解为银行分行。广告向受众传达的信息是:到劳埃德银行存款能使钱增值。

再如一则眼镜广告:OIC,读作Oh, I see.(哇!我看见了)

这则广告生动地运用了谐音双关,同时,三个大写字母形状酷似眼镜。该广告表达了视力不佳的人戴上眼镜,看见清晰的世界后产生的喜悦之情,极富感染力。

6. 押韵(Rhyme)

押韵修辞手法使广告语言富有节奏感,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赏心悦耳,给消费者美的享受,激发其购买欲。押韵法通常可分为头韵 (Alliteration) 、元韵 (Assonance) 和尾韵 (End Rhyme) 几种类型。

头韵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的首字母发音相同而产生的音韵。头韵能够增加广告语的节奏感和力度。例如:

The Relentless Pursuit of Perfection. (Lexus) 。[追求完美,永无止境 (凌志轿车) ]。广告中Pursuit与Perfection压头韵,强调了凌志永远向上、不懈追求完美的企业精神。

Sweet, Smart&Sassy(蜜、美、迷)。这是美国加州Sunkist柑橘公司的广告。广告中三个单词均用“s”押头韵,读起来富有韵味。

元韵是指单词中重读元音的重复。元韵使音韵和谐、悦耳动听。例如:

Fresh-up with Seven-up. (Seven-up) [提神醒脑,喝七喜(七喜饮料)]。这则广告运用了Fresh-up和Seven-up末尾的相同元韵,巧妙地道出了一喝七喜饮料,马上提神醒脑的产品功效。再看一则玛氏巧克力广告:

A Mars a day keeps you work, rest and play. (Mars) (一日一块玛氏巧克力,令你精力充沛、生活愉悦)。day和play元韵相同,读起来平仄有致,充满节奏感。

尾韵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的尾元音及其后辅音相同。尾韵有助于突出广告的声律美。例如:Purina One, Second to None. (Purina One---Dogs’&Cats’food) [普力纳第一, 世上无与伦比 (普力纳第一——狗粮及猫粮) ]。one与none押尾韵,加强广告语言的音乐性,增加其感染力。

7. 对偶(Antithesis)

把结构相同、意义相关、语气一致的两组词语或句子并列使用称为对偶。广告词中使用对偶修辞法,能突出所要强调的内容,增强语言气势和音韵美。例如三菱电工广告词:

We integrate, you communicate.(我们集大成,您超越自我)。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读来上口,便于记忆。再看理光复印机广告语:

We lead.Others copy.(我们领先,他人仿效)。We与Others, lead与copy反衬对照,且copy(复印,仿效)一词巧妙地运用了双关修辞法,令人回味无穷。

8. 反复(Repetition)

重复使用同一词、句或段落,强调主要信息,加强语气,从而增强广告效果。例如某食品广告:

Extra Taste.Not Extra Calories. (额外的口味,却无额外的热量) 。通过重复“extra”,暗示该产品有额外的口味,却不会使人发胖,从而使该食品更具诱惑力。再看某驱虫剂广告:

Mosquito to bye bye bye (蚊子杀杀杀) 。Bye重复三次,突出该产品驱虫的强大功效反复刺激消费者,使其产生购买欲望。

Minolta finest to put you finest. (MINOLTA) [第一流的美能达,第一流的你 (美能达相机) ]。广告中两次使用finest,突出美能达相机的一流品质及其带来的一流成相效果。

9. 排比(Parallelism)

结构相同、意义相关、语气一致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组或句子并列使用构成排比。排比句能够层层递进,营造声势。请看IBM广告:

No problem too large, no business too small. (没有解决不了的大问题,没有不做的小生意) 。该广告既表明了IBM公司雄厚的实力,又体现了其想顾客之所想以及事无巨细的合作与实干精神。再如某产品广告:

Designed with a computer.Silenced by a laser.Built by arobot.(电脑设计,激光消音,机器人制造)。排比句的运用使广告琅琅上口,富有节奏感。

除了上述修辞手法外,英文广告中还有许多常见的修辞方法,如对比、设问、引用等,此处不再一一赘述。借助以上修辞手法,原本简单的广告语产生了独特的效果,或谐音谐意,琅琅上口,或幽默风趣,妙语连珠,给消费者以艺术享受和美感,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其购买欲。

参考文献

[1]胡锐:现代广告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

[2]康文久:现代广告学教程[M].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8

[3]殷红梅:试论广告英语的修辞艺术[J].英语知识, 2000 (, 5)

[4]汪滔:广告英语[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8.常见修辞手法的运用与考查 篇八

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中对“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方法”这一考点内容作了十分清楚的界定。常见的修辞方法共考查8种,即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重点考查判断修辞方法使用的优劣、修辞方法在语段(或篇章)中的作用和运用修辞方法进行表达的能力等等。

近年来,修辞手法的考查常和古诗文的阅读、现代文的阅读相结合,或者与仿写、补写等题型相结合,重点考查在实际语言环境中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

[考题探究]

一、仿写题

这类题考查的重点就是如何灵活运用修辞手法。“仿”的对象大部分时候都是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

[例1](2006年高考全国卷I)原题见第11-面“例2”。

[解析]这道题重点考查修辞手法中比喻和比拟的运用。如果不了解比喻和比拟的特点,仿写起来就容易出现误差。所给例句的句式的特点是A像B,突出二者的相似处,适用于B的说法可以灵活运用于A。一定要包含一个比喻和一个比拟修辞,而且第二小旬一定是二者的相似点;三个句子之间有严密的内在逻辑关系,或从小到大,或从浅到深,或从局部到整体等等。

[答案]示例:思念像春天的雨丝,柔柔的,亲着,吻着。思念像夏天的蝉声,充斥于整个天地缠着绕着,想逃也逃不脱。思念像永远的秋季,任黄叶挥洒,任秋雨缠绵,任那浸透古人心神的浓郁韵味熏染。

二、扩写题

[例2]请以“心灵”为内容写三句话。要求每句话都使用比喻,三句话构成排比。

[解析]这道题要求非常明确:在修辞上要运用比喻,而且三句话构成排比。那么形式上不符合上述两点要求的同学就不能得分了。

[答案]心灵是一方广袤的天空,它包容着世间的一切;心灵是一片宁静的湖水,偶尔也会泛起阵阵涟漪;心灵是一块皑皑的雪原,它辉映出一个缤纷的世界。

三、诗歌鉴赏题

诗歌鉴赏的内容有三大方面: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其中语言和表达技巧都牵涉到修辞手法。

[例3](2008年高考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

茅苫三间厦,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

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

[解析]这一题明确考查修辞手法这一表达技巧在诗歌中的运用。答题格式一般为:指出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在诗歌中找到具体诗句,加以阐释,再说明其表达的效果。三、四句用的是明喻,以自然之物作比,形象鲜明。另外,这支曲子全部是对偶句,却衔接紧密,转换自然,并不显得生硬。除此之外,应该注意其中还运用了夸张,如把将“风景”比为“箭”。

[答案]①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②比喻,如将“人情”比作“云”,“风景”比为“箭”等;③夸张,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张的方法。

四、现代文阅读题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这是高考现代文阅读中的一大内容,其中的“重要词语”就包含运用比喻、借代、反语、双关等修辞格的特殊词语。

[例4](1999年高考全国卷Ⅱ《创造宣言》阅读)第四段中说“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

[解析]本题明确考查对比喻修辞熟悉程度,关键是先找出喻体,然后根据原文,通过相似点去寻找出各自的本体,最后进行整合。

[答案]“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万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全句的意思是“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受教育者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受教育者成才。”

2.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

这是高考现代文阅读中又一大内容。重要语句中有一类就是富有表现力的句子,而富有表现力的句子多数是通过运用修辞手法才能形象传神、意蕴丰富的。

[例5](2006年高考福建卷《泪与笑》阅读)文中“是我们心灵的堡垒下面刺目的降幡”,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解析]此题很明确,就是以修辞手法为考查目标。考生在答题时,一要答出所用的修辞手法;二要联系本体和喻体,理出二者的相似点;三要理解作者这样表述的意图。

[答案]使用暗喻(或比喻)的修辞手法;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因素把我们弄得无可奈何,只好痛苦地承认自己的失败。

3.鉴赏语言和表达技巧。

[例6](1998年高考全国卷《报秋》阅读)作者连续用了四个“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解析]回答本题,关键在于首先明确这里使用了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其次要明确这两种修辞的表达效果。“排比”能增强语势。用排比说理,可以把论点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排比抒情可以把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反复”能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

[答案]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本文主旨起到强化作用。(根据文章内容可具体说明主旨是什么)

[复习指导]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修辞的考查呈现出如下态势:①选择题型有被淘汰的趋势;②诗歌鉴赏和散文阅读是修辞运用的一大考查阵地;③与语言表达间的联系密切。鉴于高考对修辞这一考点的考查体现了重能力、重运用、重综合的总趋势,我们在修辞复习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一、谙熟八种修辞,明辨易混辞格

比较而言,修辞格中的比喻和比拟、借喻和借代、对比和映衬等手法容易混淆,大家在平时的学习和实战中要有目的的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要力争把问题解决在起始阶段。结合今年命题,要着重注意下面一些修辞手法:

比喻,要掌握明喻、暗喻、借喻的基本特征,然后根据试题要求等选用合适的一种。

排比,结构要相近,语气要一致,各分句间的内容要有相关性,并且分句在数量上不能少于三句,等等。

拟人,赋予物以人的思想和感情,这种修辞的运用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的特点,恰当选用,而不宜随意滥用。

对偶,形式要整齐,结构要对称,词句要凝炼概括,富有表现力,能够把相关事物间的关系表现得集中鲜明。

二、了解表达效果,培养运用能力

要熟悉修辞手法的基本表达效果,同时注意培养正确运用修辞方法的能力,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有些同学写不出恰当的比喻句,不是因为不懂比喻手法,也不是语言表达能力差,而是思维能力不够,想不出恰当的喻体。因此,要提高修辞运用能力,关键还要拓宽思维的广度,有目的地训练联想和想像能力。

三、把握试题对修辞的基本要求

这里包括审题、捕捉有效信息、分析语境,因为语境中往往隐含的信息较多,如果捕捉不住,拟写的语句是不会符合要求的。

要注意形式要求。如写一个比喻句,语句整体上要构成排比句、对偶句等。

要注意内容要求。所写内容要与已经提供的语句相关,或直接根据试题要求的话题内容答题。

总之,就是三步走:首先掌握基本修辞知识,然后学会辨析,最后按照题目要求,能够正确运用。

实战演练

一、从修辞角度看,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苦瓜苗就像一个①一样,自生自长,蔫蔫的,一副要死不活的样子。然而,;它却努力地活了下来,便渐渐地长大。它似乎满是敌意,一天比一天不规矩,或绕着南瓜藤,或在冬瓜架上②。我不得不找来一根杖子,把它绑在杖上,③。

A.①病儿②胡搅蛮缠③限制它的生长

B.①弃儿②胡搅蛮缠③约束它的行为

C.①病儿②胡乱缠绕③约束它的行为

D.①弃儿②胡乱缠绕③限制它的生长

二、参考下面拟人化的句子,以“玫瑰花和玉兰花”为内容,写两个拟人句。(不超过60字)

梨有五月鲜,苹果有老花甜,阳光斑斑点点筛落枝叶间,映照着累累果实,五月鲜已经羞红了脸,老花甜已经笑脸迎人。

[参考答案]

一、B(①从下文“自生自长”看,②③采用拟人更形象生动)

上一篇:亲情最珍贵600字作文下一篇:《老人与海》读后感500字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