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元宵-传统文化作文

2024-07-31

闹元宵-传统文化作文(精选15篇)

1.闹元宵-传统文化作文 篇一

大红灯笼闹元宵

西府一带把正月十五元宵节又叫“过十五”、“灯节”。“元宵节”的叫法是后来的事,吃元宵也是以后逐步兴起的。每逢此日夜晚,大街小巷,店铺商号,农家门庭等处灯烛齐燃,十里长街灯火辉煌,各家各户扶老携幼,万人空巷观灯赏景,看社火,舞龙狮,放焰火,猜灯谜,到处洋溢着一片温馨、热烈的节日气氛。

宝鸡人心灵手巧,自制、销售的灯笼做工精细,风格独特,造型别致,种类繁多,有宝莲灯、宫灯、走马灯、金瓜灯、折叠灯、金龙戏珠灯、鸳鸯戏莲灯、“火罐”灯以及牛、马、羊、鸡、狗、猴、猪、虎、鱼等各种动物造型的纸灯和塑料灯,光彩熠熠,美不胜收。在西府城乡,从正月初六开始,有长辈给后生送灯笼的习俗。最常见的是舅家给外甥,岳父家给外孙,爷爷给孙子,婆家给未过门的儿媳妇送灯笼等。因而由此衍生出“外甥打灯笼一照旧(舅)”的歇后语,妇孺皆知,家喻户晓。

游灯笼是一项深受孩子们喜爱的游乐活动,从正月初六开始直到正月十五深夜。每到夜幕降临,这些娃娃们便兴致勃勃地挑上灯笼,三五成群,走村串巷,游玩嬉耍。关于游灯笼的来龙去脉,在宝鸡地区还有一段神奇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玉皇大帝听信谗言,说陈仓一带百姓追打野兽时误将玉帝的神鹅打死,遂下令于次日即正月十五晚上火烧人间。一向忠厚善良的太白金星连夜赶往人间,出主意想办法,叫各家在第二天傍晚用红纸、红绸罩在灯笼上,让小孩提上灯笼满街走,院子里大门上都要挂上红灯,各村各户门前堆上柴草点燃火堆,连成一片……第二天傍晚玉帝带领文武大臣到南天门外察看,只见大地上火球滚滚,烈焰冲天,这才含笑回宫。从此,每年正月十五前后,人们张灯结彩,挂红灯,游灯笼,放焰火,载歌载舞,纪念太白金星救命之恩,迎祝新年吉祥平安,人寿年丰。

正月十五闹红灯,老百姓就图个热闹,图个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此日傍晚,家家户户的大门和堂屋门顶都是红灯高照,光彩异常,并用荞面捏成十二生肖的“面灯”,安上灯芯,添上菜油,点燃后摆放在神堂、牛圈、猪舍、鸡架、墙角等处,以示祥光普照。

过去,在西府农村还有放“天灯”(孔明灯)的习俗。此日傍晚,青壮年村民们凑在一起,用几张纸糊成上大下小的倒立式圆筒状的大灯笼,下面开口,顶部密封,并在开口处扎上十字交叉的竹棍和细铁丝,交叉处放上灯芯棉花,添上菜油,扣在地上点燃,等到天灯内气满鼓胀后放手,天灯就会缓缓上升,一盏一盏又一盏,如繁星满天,自由自在地飘荡于夜空中。由于灯油不断下滴喷溅火花,宛若天女散花,蔚为壮观,喝彩声、嬉笑声和掌声此起彼伏,为节日增添了无穷的乐趣。

作者:容琳

公众号:县功一家人

2.元宵佳节“闹”元宵 篇二

元宵的“闹”,是多种节俗形式的合奏。最突出的是声音与色彩。

听音声

元宵节的喧闹主要有两种声音:一是以锣鼓为主的响器声。锣鼓是庆祝节日必备的道具,节日气氛的营造离不开锣鼓,正月十五是春节的高潮,锣鼓敲得更响。像清代苏州,“元宵前后,比户以锣鼓钹,敲击成文,谓之闹元宵”。(顾禄《清嘉录》卷一)。

二是歌舞游乐的人声。元宵节是民间歌舞的盛大演出日,除一般通行的舞龙、舞狮的节目外,南北地方在元宵节期间都献演乡村戏剧,北方的秧歌戏,南方的花鼓戏、采茶戏都是元宵常演的剧目。锣鼓喧闹、歌舞杂戏是元宵节俗的主要“声”源。

看色彩

元宵是色彩鲜明的节日,元宵的色彩除了游人、表演者的衣着打扮华丽光鲜外,主要是灯饰。灯是元宵的主要节俗标志之一,人们常以灯节名之。

元宵张灯习俗起源早,流布广。它来源于上古以火驱疫的巫术活动,后世民间正月十五以火把照田,持火把上山等就部分地保存了这一习俗的古旧形态。随着佛家燃灯祭祀的风习流播中土,元宵燃火夜游的古俗,逐渐演变为元宵张灯的习俗。

元宵张灯习俗与城市夜生活的兴起同样有着密切关系,市井民俗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好奇慕异。隋唐以前正月十五夜张灯的记述很少。到了隋朝,正月十五夜已经成为不眠之夜。

张灯习俗的大扩展是在唐宋时期,唐朝不仅在京城制作高达80尺、光映百里的“百枝灯树”(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还将张灯时间延至三夜,十四、十五、十六三夜取消了通常的宵禁,让人们彻夜自由往来,所谓“金吾不禁”。“元宵”作为节名大约出现在唐代,韩偓有诗为证:“元宵清景亚元正,丝雨霏霏向晚倾。”(《玉山樵人集元夜即席诗》)

宋朝城市生活进一步发展,元宵灯火更为兴盛。张灯的时间也由三夜扩展到五夜。新增十七、十八两夜,最初只限于京师开封府,后来地方州郡纷纷效法,成为通例。宋朝灯笼制作较唐朝更为华丽奇巧,灯品繁多,元宵灯市琳琅满目。

宋元易代之后,元宵依然传承,不过灯节如其他聚众娱乐的节日一样受到政府限制。明代全面复兴宋制,元宵放灯节俗在永乐年间延至十天,京城百官放假十日。民间观灯时间各地不一,一般三夜、五夜、十夜不等。

清代的元宵灯市依旧热闹,张灯的时间有所减少,一般为五夜,十五日为正灯。北京元宵的灯火以东四牌楼及地安门为最盛。其次是工部、兵部,东安门、新街口、西四牌楼“亦稍有可观”。花灯以纱绢、玻璃制作,上绘古今故事,“以资玩赏”。冰灯是清代的特殊灯品,由满人自关外带来。这些冰灯“华而不侈,朴而不俗”,极具观赏性。

元宵的色彩还表现在飞腾的焰火上。焰火,也叫烟火,兴起于宋朝,当时皇宫观灯的高潮是施放烟火。明清焰火品类繁多,有盒子、花盆、烟火杆子、线穿牡丹、水浇莲、金盆落月等,“竞巧争奇”,焰火施放时呈现出一派“银花火树,光彩照人”的艳丽场景。民间同样“架鳌山,烧旺火,张灯放花,群相宴饮”,名之为“闹元宵”。

元宵的声响与色彩共同烘托着元宵节日的气氛。正是这样热闹的场景吸引着乡村、城市的居民,他们纷纷走出家门,看戏、逛灯、走百病、闹夜,连平日隐藏深闺的女子这时也有了难得的出游机会。“男妇嬉游”是元宵特出的人文景观。司马光是有名的礼法之士,他的夫人在元宵夜打扮着准备出门看灯,司马光说:“家中点灯,何必出看?”夫人回答说:“兼欲看游人。”司马光说:“某是鬼耶?!”“看人”,的确是宋明以后传统社会中稀见的机会,平时限制在各自的封闭的时空中的人们,是难得有聚会的日子。正月元宵是一年中唯一的“狂欢”节,人们在这一阶段打破日常的秩序的约束,实现着本性的感官的愉悦。人们祈求婚姻的美满,子嗣绵延,身体的康健与年岁的丰收。

传统社会的元宵节是城乡重视的民俗大节,在城市元宵喧闹尤为热烈,它体现了中国民众特有的狂欢精神。在社会急剧变革的当代,传统元宵所承载的节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们逐渐失去了共同的精神兴趣,繁复的节俗已简化为“吃元宵”的食俗。其实元宵这样一个历史悠久、影响广泛的民族节日,它有着相当丰富的文化内涵。就其社会娱乐的形式看,就有着充分利用的文化价值,在当今日益个性化的社会生活中,如果我们利用元宵这一文化资源,有意识地为城市居民展拓社交娱乐的空间,鼓励广大市民的参与,让传统的“闹元宵”变成城市社区的“狂欢节”,这对于活跃民族精神、稳固社会秩序大概会有其特别的社会意义。

(选自《岁时——传统中国民众的时间生活》,中华书局)

3.欢喜闹元宵作文 篇三

走进动步公园一看,游戏项目可真多啊!有“三人两足”、“巧夹水果”、“青蛙跳水”等等。我心里痒痒的,跃跃欲试地真想马上就参加进去。可是参加游戏的人实在是太多了,需要耐心地排队等候。我首先选择了“巧夹水果”的游戏。排队时我非常着急,一会儿去看看游戏规则,一会儿又去看看前面的人是怎么夹的,一会儿又和妈妈讨论怎么才夹得更多……终于轮到我夹了!工作人员一声令下,同小组的三个人就开始行动。每人手持两根长长的木棍来夹摆放在地上的各种水果,在规定的`时间内看谁夹得最多。我和妈妈努力拣容易夹的芒果、杨桃、苹果。90秒的时间到了,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结果出来了,我夹了13个,妈妈夹了14个,我们各得到了4张奖票,我心理美滋滋。

我还参加了其他活动,有“青蛙跳水”、“三人两足”、“敲春锣”。看看活动现场,人山人海、欢呼雀跃。人们有的在猜灯谜,有的在包元宵,还有的在“环游中国”。再看看草坪上,人们纷纷在草坪上搭起了帐篷,红的、绿的、蓝的、黄的,五彩斑斓,非常漂亮。不知是谁喊了一声:“要放孔明灯了!”我们把目光聚集到了天空中,只见一只只红色的孔明灯飞起来了!越飞越高,而且孔明灯下还有红色纸条写的祝福语。

4.闹元宵小学作文 篇四

活动开始了,全校同学一起看舞龙灯。只见红龙摇头摆尾的跑来了,而黄龙却有气无力的漫步着,好像一夜都没睡觉一样无精打采,逗得我们哈哈大笑。舞龙灯的同学卖力的舞者龙灯,赢来场上一片片欢呼声。不一会儿,舞龙灯表演结束了。

接下来,我们可以带着爸爸、妈妈一起参加做游戏。我们玩的第一个游戏是:叠报纸。规则:2张4开的报纸,每张报纸上站5人(只可以一只脚站),让一人跟对方的一人猜拳,输了的一方将自组报纸对折,再站上去,哪一组有人脚不在报纸上,那组就输了。不一会儿,轮到我们比赛了,负责猜拳的胡刘畅带着我们的期望上“战场”了,我们剩下的5人则抱成一个团站在报纸上,几次猜拳下来,我们双方都快要东倒西歪了。不过,在胡刘畅的组织下我们马上就调整好站姿,又稳稳的站好了。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我们组取得了胜利,我们高兴得一蹦三尺高。

时间像一条小河,默默无闻地从我们身边流过,很快我们就把每个班的游戏玩了个遍,玩得可尽心了。

5.闹元宵作文 篇五

快看!马年,两盏雄伟的灯笼拉开了元宵节的序幕。广场上五颜六色的灯笼闪闪发光,如蛇灯,兔灯,猴灯,灯笼,龙灯。看那蛇灯,点着它的大圆头,扭动着它粗壮的身躯,仿佛在向我们招手。再看看“飞马”。它有一双大眼睛,粗壮有力的四肢踩在柔软的草地上。它似乎希望我们带头并立即取得成功。人们对此感到惊讶。

“解开灯笼上的谜语!解灯笼上的谜语!”当我们和人群一起走的时候,我们看到红色灯笼下挂着几张纸,每张纸上都写着一个谜语,等待着每个人来解开这个谜!我和姐姐看着拿着灯笼高高兴兴的上去领奖的人,想试试我们的技术。我们绞尽脑汁终于猜对了一个,拿着灯笼高高兴兴上台领奖。

6.过大年闹元宵 篇六

真是升平良夜景,万家楼阁月明中。

“春节过了还有元宵,除夕过了还有十五。”中国的春节一直要热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也是春节活动的最后一个高潮。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民间影响最为广泛的一个传统节日——元宵节,它又称“灯节”、“上元节”、“元夜”、“元夕”等。其他传统节日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而元宵节则是个全民同庆的欢乐节日,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狂欢节”。所以有闹元宵说,不闹就不能称其为元宵节。夜幕来临,无论城市乡村,南方北方街上院内,到处张灯结彩犹如白昼,人们扶老携幼,拥向街头,观彩灯,猜灯谜,放烟火听音乐,看杂耍热闹非凡。有一首《上元诗》真实地描绘出了旧时的元宵之夜“满城灯火耀街红,弦管笙歌到处同。真是升平良夜景,万家楼阁月明中。”

北京

要说老北京的元宵节,在元宵节的前几天各色元宵就热卖北京街头,大街小巷一派欢乐和平景象。但老北京最重要的活动当然是赏灯。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明代北京的灯市在东城灯市口,元宵夜,街道两旁列市,上至珠宝玉器下至日用百货,一应俱全并有茶楼酒肆供游人饮宴作乐。各铺户俱张挂绢纱、烧珠、明角、麦秸、通草制成的各式花灯,供人观赏。到了清代,灯市遍布整个北京城。据史书记载其中最繁华、规模最大者有东四牌楼、西四牌楼、地安门、鼓楼、正阳门、厂甸。上元夜无论官宦贵人、平民百姓均不约而同地上街观灯商户趁机将商品降价促销,老百姓既看了花灯又可以借此机会购买自己需要的生活用品。市面更有临时商贩售卖“走马灯”、“吉利灯”、“气死风灯”以及狮、狗、羊、兔等动物形象的纸灯供人购买。儿童们纷纷提着买来的灯笼四处游逛玩耍,形成提灯逛灯之景。

元宵节还有很多信仰性的活动,比如“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她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或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北京还有摸钉这项活动,每到元宵节,妇女就会来到正阳门,摸一摸正阳门上的铜门钉。“钉”与“丁”同音,此项活动意在祈求新的一年家里人丁兴旺。

在元宵节吃元宵不仅是老北京的习俗也是全国的习俗,老北京人每逢元宵节,不论社会等级,只要家中吃得起的,都要大量吃元宵。北京做元宵的老字号, 有“稻香村”、“宫颐府”“溢鑫府”、“聚庆斋”、“正明斋”等一大批,其中稻香村更是从1895年落户北京就开始出品元宵,其元宵至今仍然是手工摇制的。元宵与春节的饺子不同,并不是作为主食食用的,是晚上种调剂口味的小吃,清代旗人的家庭还会做几样点心配合元宵起吃,比如野鸡丝炒水疙瘩就是一种咸菜。同时元宵也是送礼佳品,起到沟通感情的桥梁作用。

天津

提到元宵不得不想到年味儿十足的天津,天津是内地年货市场最红年味最浓的城市。由于杨柳青镇丰富的民俗文化,杨柳青的元宵节成了天津的一大特色。

杨柳青镇的民俗文化气息十分浓郁。小镇旧有戏楼、牌坊、文昌阁称为杨柳青三宗宝,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灯节,都会举行民俗文化活动,一般是会和灯展。会上有高跷、秧歌之类的民俗表演,灯展就是展出各式各样的花灯了。耍龙灯是元宵节最常见的一种庆祝方式,也叫“舞龙”,“龙灯舞”,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这一民间娱乐活动形式活泼、表演优美、极具浪漫色彩以及东方特色。除了耍龙灯外在元宵节时,质朴的杨柳青人民喜欢扭秧歌来庆贺。

在以前,每到正月十五街道上就挂满了古式的灯笼,有大红的园灯也有木制的方灯,民间一直流行着“正月十五逛灯溜百病”的老话,人们都在十五十六的晚上走上街头——钻灯。就是在挂灯的地方下边走过去,这样可以消除疾病。还有向灯笼里扔铜板的风俗,很多孩子在灯底下捡大人们扔的钱,此外每年正月十五,十六,每晚会连续放一个小时的烟花。现在老式的挂在公路旁的灯笼彻底的消失了,全是巨大的落地式灯笼,于是十五的钻灯改成了看灯不过一年番新都是很漂亮的灯笼,有年画灯笼,古代故事灯笼,还有吊钱和喜字灯笼,卡通灯笼和生肖灯笼。原来小孩子用手来提的燃蜡烛的纸灯也换成了一闪一闪的电子灯,现在灯笼的种类和形式更加丰富了,大街上能见到高跷、舞狮表演。杨柳青秧歌花会展演和元宵节大型灯展是天津最具民俗传统特色的年俗活动。花会期间,将由十里八村的农民组成的年画娃娃、高跷、舞龙、舞狮、小车会、伞舞、花篮舞、大秧歌等近40支队伍参加展演,表演者个个身着彩衣,伴随着快乐的鼓点和民乐,扭摆跳跃,各展绝技欢庆节日。

杨柳青民俗文化旅游节的举办大大的增加了元宵的庆祝气氛,文化节上在石家大院、年画馆、杨柳青广场、运河景区,明清街、峰山药王庙等地点,会有秧歌、花会、堂会、灯谜、迎春庙会、民间杂耍、民间吹歌大型焰火晚会等多项文化活动,元宵节里人们可以在杨柳青看古镇大院逛特色老街听传统堂会,坐仿古观光马车游览一番古镇,感受杨柳青木版年画的灿烂和商帮赶西大营的辉煌,领略千年古镇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民俗文化,让人们既领略了民俗文化又过足热闹瘾。

台湾

在元宵节这一天,宝岛台湾也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吃汤圆

闹花灯,猜灯谜。在台湾元宵节有三大主要活动,第一台北平溪放天灯,第二台南盐水蜂炮,第三台东炸寒单。

台北平溪放天灯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末的台北县平溪乡的放天灯”活動。台北县平溪一带,原为平埔族的势力范围。早期入山开拓的汉人,常遭杀害或土匪抢劫,由于对外联络不便,垦拓的人们想到以放天灯互报平安,后来慢慢演变成元宵夜特有的习俗。如今的“放天灯”一年比一年热闹,不仅天灯越做越多,体积也越做越大,灯上还绘有各种图案并书写放灯者的姓名,有“放得愈高,(事业)做得愈旺”的说法。宁静的平溪夜空,因元宵节天灯的点缀,显得分外灿烂美丽。

台南盐水蜂炮也热闹非凡。“南蜂炮”更以惊险刺激著称,每年吸引数十万民众参加,元宵节这天,各地民众都会准备巨大的“炮城”,插满数万枝蜂炮,向“神轿”发射以祈求新年风调雨顺,平安无事。神轿所到之处,镇民燃放鞭炮,各种烽炮烟火,爆竹冲透云霄,声咎如雷,满天烽火,烟云罩雾,既美丽、又壮观,其五彩火花绚丽夺目的景观,是盐水镇元宵夜中最刺激迷人的时刻。

台东炸寒单,也就是传说中的财神爷。“寒单爷”又叫“玄坛爷”,俗称武财神。相传寒单爷生性十自冷,天寒

时即心痛,因此当寒单爷出来时民众皆以火炮为其驱寒,求能留住财神爷,受到眷顧。元宵节那天,台东市家家户户都会准备鲜花、蔬菜和鞭炮,迎接寒单爷寒单爷由真人扮演,他只穿短裤,赤裸上身扎着头巾,蒙着脸接受民众的鞭炮轰击,虽手拿树枝,但只能稍作拨弄从而表现出英勇不惧。现在台湾最火的元宵节习俗就是“炸寒单爷”。

河北

河北的元宵灯节继承了古老的传统,古风盎然,十分热闹。灯节般从正月初五开始,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七或二十,十五达到高潮,主要活动有送灯、吃元宵、放烟火、耍社火,称作闹元宵。河北各地的闹元宵形式也有不同。

邯郸西部一带流行荡秋千。城乡百姓有过元霄佳节荡秋千的习俗。从正月初十开始搭秋千架,荡秋千的高潮在正月十四十五两日。每逢元霄佳节前后,邯郸西部一带的百姓便家家户户搭起秋千架,老老少少的人们与青壮年人一同荡秋千。至此时,每个村镇还将自行或与相邻村镇举行荡秋千比赛,这个习俗倒颇有些像朝鲜民族的习俗。荡秋千有单人荡、双人荡、坐荡立荡等几种形式。平常的荡法比较简便,但此地还有比较特殊的秋千,一是荡木驴,一是过梁悠,一是板不煞。过梁悠和板不煞比较复杂,可荡出花样,秋千的架法也与平常不同,由于荡秋千既可锻炼身体,又能增添娱乐气氛,所以邯郸一带的荡秋千活动一直持续传到现在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闹元宵形式。

冀州元宵打铁花。在古老的冀州旧时元宵节晚上,大街小巷都挂灯笼放焰火,踩高跷,在西关带还流行“打铁花”的习俗。“打铁花”时,人们首先要砌一个专门的炉子,傍晚把炉子生着,上面放上几十个特制的化铁罐,罐里装着碎生铁块。几个壮汉在锣鼓声中用力地拉风箱,熊熊的火焰渐渐将罐里的铁块熔化。夜幕降临时,几十个壮汉早已等候在炉旁,光着膀子,穿着大肥裤腿的裤子,头戴插着红缨的凉帽,手端木锨,上面放着用水泡过的米糠。这时,有人依次将铁水倒在木锨上的米糠里,几十个壮汉便端着木锨在大街上跑,比赛看谁跑得快,人们围在路边观看喝彩。粗壮的汉子趿拉着鞋,手端木锨吃力奔跑的样子非常滑稽可爱,逗得人们捧腹大笑。壮汉们般在笑声中跑出一、二百米远后,用眼一扫,看哪里人多,就故意将木锨上的铁水抛向那里的空中,嘴里还喊一声“老窝来”。铁水在空中变幻成绚丽夺目的花朵,人们齐声喝彩,“打铁花”活动进入高潮。“打铁花”给一代代的冀州人带来欢乐,也留下美好的回忆。可惜今天这一古老的民俗已经绝迹我们只能在老人们的回味中寻觅它迷人的风采。

还有景县的七巧灯也极富特色,衡水东部的景县,元宵节要挂灯笼,放焰火,在村内村外“散灯”,儿童手提花色灯笼在街上嬉戏玩耍。此外在县城还有放七巧灯的习俗。七巧灯是一种街头灯歌艺术相传清末由景州人从福建学会带入景县。每逢元宵节演出,这种来自江南的民间艺术为北国的元宵节增添了无限情趣。历史上由于战乱等原因,七巧灯歌艺术几尽失传。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景县文化部门对这一古老艺术进行挖掘整理,使它重新焕发出绚丽的光彩。七巧灯全套彩灯分六类,48盏。表演时,以七巧板组灯为主题,以虚幻的仙境为背景,云灯作屏障,栩栩如生的鸟兽灯、荷花灯作点缀,在此基础上以曲牌伴奏演唱江南昆曲。灯光闪烁、歌声婉转、舞姿美轮美奂,七巧灯变幻出上百种色彩斑斓的图案,让人目不暇接。

枣强散路灯闹元宵独具特色,十五或十六晚上,枣强县的一些村庄有“散路灯”的习俗。人们用棉纸包蓖麻仁做成小灯盏,点燃后边走边撒在路上,孩子们随后一哄而上开始抢,据说抢到手的人有福气。

深州、武强、安平“放灯”。衡水北部的深州、武强、安平三县,元宵节都有“放灯”的习俗。在深州,正月十五俗称“小年”。旧时这一天各家各户要张灯结彩,中午吃馒头、肉莱,放鞭炮。人们互相宴饮,夜不为禁。这天晚上人们用黄米面做成灯盏,用麦莛作灯捻,蘸食用油点着,散放在屋内屋外的角角落落。有人把灯在自己或其他亲属的头顶,四肢上放一放,据说可以消灾祈福,这叫“散灯”或“祭灯”。各地特色闹元宵形式给过大年增添了不少的新鲜。

The Lantern Festival

TRIP TIPS

成都赖汤圆

上世纪初简阳人赖源鑫到成都挑担卖汤圆,因其汤圆质好,味美,人们称做“赖汤圆”。该汤圆选用上等的糯米粉加水揉匀,包上用芝麻、白糖、化猪油配制的馅心。该汤圆的特点是香甜滑润,肥而不腻,糯而不粘。

长沙姐妹汤圆

长沙一家餐馆的著名风味小吃,已有60多年历史,由于早年经营这款食品的是姜氏二姐妹,故此得名,其制法是以糯米、大米磨浆,取粉制皮,用枣泥、白糖、桂花做馅。其色泽雪白、晶莹光亮、小巧玲珑香甜味美。

上海擂沙汤圆

上海著名小吃,已有70多年历史。以大红袍赤豆煮熟磨细,将带馅汤圆煮熟,外滚豆沙而成,其特点是形美色艳,豆香宜人。

苏州五色汤圆

产于苏州吴门米粉店,以糯、粳米粉镶配,包以由鲜肉、玫瑰猪油、豆沙、芝麻、桂花猪油等五种配制的馅心。该汤圆甜成皆备为脍炙人口的江南风味。

7.闹元宵作文 篇七

为了庆祝即将到来的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学校准备在今天下午开展闹元宵活动。闹元宵的第一个议程是舞龙灯。全校师生和部分学生家长陆陆续续地进入了操场。舞龙灯开始了,一群老年人穿着金衣激情四射地舞着一只红龙。不一会儿,几个六年级学生也舞着一只金龙加入了。当龙跑到我们旁边时,基本上全班同学都跳上去摸。舞龙灯就在大家的欢声笑语中结束了。我们四年级的第二个议程是参加各班的游戏。这些游戏有叠报纸、一个中国一个家、三人抱成团、传递空水瓶……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三人抱成团。游戏规则是:每次十个人,第一轮音乐一停下,每三个人立即抱成团,有一个人被淘汰;第二轮音乐一停下,每两个人抱成团,还有一个人再被淘汰,剩下的八个人胜,被淘汰的两个人输。我、韩蓄和王誉涵事先商量好,第一轮我们三个人抱;第二轮我和韩蓄抱,王誉涵则利用身材高大的优点抢抱他旁边的小男孩。游戏开始了,音乐开始播放了:“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怎么爱你都不嫌多……”

突然,音乐停了,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速度找到韩蓄和王誉涵,并紧紧抱住他们。第二轮,成功地按照我们的计划进行了,我们仨都喜笑颜开。游戏活动在我们有勇有谋的策划下顺利取得了好成绩!这次闹元宵活动真有趣啊,我很期待下次的活动!

8.元宵闹花灯作文 篇八

一路上,各种各样的花灯摆放。在地摊上,它们的制作比较简单;接着我们看见的是中间有一个大大的“春”字的花灯;有的花灯是几十个灯笼拖着一个超大号的酒瓶子,并且一晃一晃的,很好看;还有的花灯两边有两条盘龙,摇头摆尾,就想要腾空而起似的,旁边还有两只凤凰,高昂着头,姿态优美。

不知不觉我们到了新世纪广场,只见广场上一盏盏孔明灯腾空飞起,霎时间,夜晚的星空亮了许多。我也和妈妈放飞了一盏孔明灯,卖灯的阿姨给我一支笔,我在灯上写着“平平安安,幸福美满”八个字。我们放飞的孔明灯很大,火烧得也旺,很快就随着风儿告别我们,孔明灯带着我的心愿飞向了夜空。

街上的人更多了,街道上人流如潮、川流不息,虽然很挤,但大家都是那么的兴高采烈。大街上,路边的高大建筑也被流光溢彩的霓虹灯装点得焕然一新,它们与路边的彩灯相辉映,把整座小城点亮了。路边的小吃店里,散发出汤圆的味道,滚滚浓烟从屋子里散发出来,好不惬意!

来到葛仙湖公园,一个个头带发光“龙角”“蝴蝶”“鹿角”“兔子耳朵”的小朋友从我们身边走过。我羡慕极了,妈妈看出我的心思,很快就给我买了一个“蝴蝶”发卡,正巧,我碰见了两位姐姐,她们已经上大学了,但是今天,她们却像十岁的小孩子一样,头戴“牛角”,手提盘龙花灯,快乐地在公园漫步,她们要找回童年的感觉。

9.千古诗词“闹元宵” 篇九

唐代时,元宵放灯已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京城“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银,燃五万盏灯,簇之为花树”。唐代诗人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诗云“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描绘了灯月交辉,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的场景。唐代诗人张悦也曾用诗赞道“花萼楼门雨露新,长安城市太平人。龙衔火树千灯焰,鸡踏莲花万岁春。”把元宵节赏灯的情景描述得淋漓尽致。李商隐则用“月色灯光满帝城,香车宝辇溢通衢”的诗句,描绘了当时观灯规模之宏大。值得称道的,还应首推唐代诗人崔液的《上元夜》“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这里虽没有正面描写元宵盛况,却蕴含着十分欢乐愉悦热烈熙攘的场景。

宋代的元宵夜更是盛况空前,灯市更为壮观。苏东坡有诗云“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楼。”范成大也有诗写道“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影灯戏。”诗中的“影灯”即是“走马灯”。大词人辛弃疾曾有一阙千古传诵的颂元宵盛况之词拳“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花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明代更加铺张,将元宵放灯从三夜改为十夜。唐伯虎曾赋诗盛赞元宵节,把人们带进迷人的元宵之夜。诗曰“有灯无月不误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似银。满街珠翠游春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樽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清代元宵热闹的场面除各种花灯外,还有舞火把、火球、火雨等。阮元有羊城灯市诗云:“海螯云凤巧玲珑,归德门明列彩屏,市火蛮宾余物力,长年羊德复仙灵。月能彻夜春光满,人似探花马未停;是说瀛洲双客到,书窗更有万灯青。”清代诗人姚元之写的《咏元宵节》诗拳“花间蜂蝶趁喜狂,宝马香车夜正长。十二楼前灯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更是生动、精彩别致。

充满诗情和浪漫色彩的元宵节,往往与爱情连在一起。历代诗词中,就有不少诗篇借元宵抒发爱慕之情。北宋欧阳修词“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抒写了对情人的思念之苦。

(文/钟立红)

10.元宵闹花灯作文 篇十

在我们老家还有闹花灯、放烟花的习俗。在正月十五到来之前满街挂满了灯笼,街头巷尾,红灯高挂,吸引了不少群众。元宵节还有猜灯谜,也是中国独有的民族风格。其中,猜灯谜是我最喜欢的游戏之一,把谜底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蔡灯上,大人、小孩都会兴高采烈地去猜,猜中了就会有小礼物。

还有最精彩的节目表演舞狮子,一般三、五人装扮成狮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尾,三人充当狮身和后脚,舞狮子还会有跳跃、蹬高、打滚等动作。

最让我记忆犹新的就是吃汤圆,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汤圆,有豆沙、芝麻、笋肉馅的……。

啊!这真是个快乐祥和的元宵节。

11.闹元宵作文 篇十一

我们来到了莲池广场。这里人山人海、花灯溢彩。花灯种类繁多,设计新奇、造型各异:有纸糊的金鱼吐泡泡;纱做的猴子眨眼睛;走马灯里猫追鼠;荷花灯上立蜻蜓。各种彩灯真奇妙,看得我眼花缭乱,简直不知先看哪个啦!市政府门前的整个广场火树银花,璀璨夺目,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们前来观赏。

七点多钟,我们来到了城北富春路。元宵灯谜一条街活动在这里展开。谜王竞猜台及几十多家猜谜展台前彩灯四射,彩旗飘飘。几万条各色灯谜将节日的福安点缀得多姿多彩。全市灯谜爱好者及市民涌向街头观灯猜谜。当我们走到一家猜谜展台前,母亲叫我去猜一猜,于是,我挤到人群中,看到了一张谜面是“织女下凡。”(打一种花名)。我想了想说:“想出来了,是牵牛花。”我高兴地拿着谜面去领奖台领奖品了。旁边的叔叔、阿姨对我说:“你真棒。”

这时,在体育场旁边一朵朵礼花腾空而起,在天空中绽放。哇!好美的夜空呀!只见深遂的天空布满五彩斑斓的礼花,开放的礼花如一个个彩球,似一朵朵雪花,像一颗颗拖着彩带的流星,把元宵之夜变得无比美丽,我简直被迷住了。

12.欢天喜地闹元宵 篇十二

元宵节的“元”其实是很有讲究的,它是从道家“三元”而来。道教里面有“三元神”,就是名字分别叫做“上元天官”“中元地官”和“下元水官”的三位神仙。这三位官神的生日分别是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所以这三个日子分别称为上元、中元和下元。元宵节的“元”就是指正月十五上元,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宵”在古代是指夜晚。顾名思义,元宵节就是在正月十五夜晚过的节日。

元宵是摇出来的

元宵大家都很熟悉,绵软的糯米里面包裹着芝麻馅儿、或豆沙馅儿、或山楂馅儿、或果泥馅儿……咬一口,香甜糯软,滑溜溜地从喉咙滑下去,那叫一个美味。元宵的馅儿是怎么包到糯米团里的呢?原来,馅儿是摇到元宵里面的。首先把做好的馅儿泥切成手指大小的方块,一颗颗放在铺满糯米粉的笸(pǒ)箩里有节奏地摇。元宵馅儿第一次与糯米接触称为撞馅。摇一会儿捞起来蘸水,再下笸箩摇,这是二水。如此反复,经过五次过水,糯米粉一层一层粘在馅儿上,就摇成了圆滚滚胖嘟嘟的元宵。因为摇元宵很需要技术,所以一般大家都是在商店里买现成的。如果遇到有的店现场摇元宵,你可要睁大眼睛仔细看喽,摇元宵像不像是在跳舞?

元宵节是“闹”出来的

元宵节的夜晚,我们都会走出家门“闹”花灯。元宵节闹花灯的习俗是佛教习俗和道教传统相结合的产物。如今的闹花灯依然延续了佛教人人平等的观念,有“正月十五没大小”的俗语和风俗,这就让元宵节的“闹”有了无所顾忌的狂欢色彩。中国儒家文化历来遵从长幼等级,但元宵节这一天,所有的禁忌都可以打破。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无论书生学士还是老人小孩,一概上街观花灯,猜灯谜,赏焰火,看杂耍,热闹非凡。一切等级、性别、贵贱的界限全部打破,一切隔阂全部消失,剩下的只是欢歌笑语。欢天喜地的元宵节就是因为这无所顾忌的“闹”而让人着迷。现在,元宵节已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确实更值得狂欢了。

随着元宵节结束,寒假也进入尾声。一年之计在于春,新的学年你有怎样的打算呢?赶快加“酷玩部落”QQ群(240639201)与全国的小读者一起交流吧。

13.烟火闹元宵作文 篇十三

晚上,妈妈按照中国传统习俗开始煮元宵了,“妈妈为什么要煮元宵啊?”我迷惑不解地问,妈妈回答说:“因为元宵代表全家团圆 !”妈妈拿出一袋元宵,它们长的都像珍珠一样白白的、圆圆的,乒乓球一样,个个那么大!我好奇的拿一个看,“妈妈它为什么掉渣呀?”我问,“哦,因为它是用糯米粉晃成的,煮完就不掉渣了”妈妈说。

“离远点小心烫着你,”妈妈喊到,接着把一袋元宵慢慢地倒进烧沸的开水里,咕咚咕咚---------它们刚开始一个个像潜水员一样都潜入水底,好像要看这水到底有多深。原来翻滚的沸水也立即安静了下来。怕它们都粘到锅底,妈妈用漏勺顺着锅边慢慢推动把它们都“叫”了上来,它们便有的“仰泳”,有的“自由泳”,还有的在“混合泳”真热闹,在概三五分钟之后它们又跳起水上芭蕾姿势优美极了!“大概熟了”妈妈把火关掉,像是听到了谁的口令,它们都变成仰泳的姿势漂浮在水面,大概是累了!

我正看得起劲儿,“女儿拿碗,元宵出锅了”!妈妈说,“啊,终于熟了!”我急忙拿一个碗让妈妈给我盛上几个元宵。装在碗里的元宵就像一群亲兄弟紧紧地抱在一起,我拿起筷子夹了一个元宵它们手拉着手谁也不舍得分开。‘咦’真的不掉渣了。汤却变成混浊粘稠了,我咬一口,啊!好烫,“慢点,一点儿一点咬才行,要不然会烫出泡的!”几分钟后我问:“妈妈这回可以吃了吧,”没等妈妈回答,我赶紧咬一口,“妈不烫了”我说,嗯,软软的,粘粘的,“妈妈元宵皮怎么这么厚啊?”我问,妈妈说:“元宵皮厚,汤圆的皮薄,因为汤圆是包的,元宵是干糯米面摇成的,所以熟了以后显得很厚。

“吃到馅了!原来它在和我捉迷藏呢!

哈哈--------因为元宵,我从此爱上了元宵节!

14.闹元宵作文 篇十四

2月6日至7日,牡丹区将在重庆路两侧举办大型灯会、灯谜竞猜、焰火晚会、文艺表演等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参展彩灯千余盏。为突显龙年特色,本次灯会以“龙”为主题,各式龙灯构思新型,造型别致,制作精美。灯会还把传统灯艺与现代声光电技术相结合,观赏性更高,市民可深切感受到龙年主题氛围。灯会期间还将举行舞龙、秧歌、灯谜竞猜等互动活动,2月6日(正月十五)晚还将在牡丹公务大厦南广场举办大型焰火晚会。届时,五彩缤纷的彩灯、绚丽多姿的烟花将为市民献上“火树银花不夜天”的美丽景观。

开发区将在2月6日19时,在菏泽新世纪公园举行元宵节焰火晚会,这场晚会将持续30分钟,分礼炮齐鸣、烟花簇簇贺元宵,火树银花、秀美菏泽满园春,彩灯高挂、魅力菏泽迎盛世,心手相连、和谐发展共鹏飞四个部分,将晚会主题巧妙地如入焰火燃放中。焰火晚会选用焰火专用工艺礼花弹,全程采用最新程控数码电子点火,既安全又环保,效果清新艳丽,极具特色。

鄄城县舜王国际药城将在2月4日—6日举行20xx迎新春元宵会系列文体民俗活动。期间活动丰富多彩,有篮球比赛、乒乓球比赛、太极拳表演赛等比赛活动;有大型文艺表演、戏曲表演活动;有舞龙、舞狮、秧歌、担经、马叉等富有当地传统特色的民俗活动大汇演;有养生保健药材、保健品展销活动;有工艺灯、龙灯大型灯展;更有地方名吃一条街,汇聚传统名吃。

15.法国帅哥卡皮松北京闹元宵 篇十五

元宵佳节加上寒冷的天气,使得很多本想去听音乐会的人放弃了原来的计划,当晚的上座率大概在6成左右,但是音乐会的质量却丝毫未打折扣。这是新年之后首都演出市场颇具提气意味的一场音乐会,奥科·卡姆和雷诺·卡皮松都是音乐爱好者喜爱和熟悉的音乐家,他们都曾在北京的舞台上有过上佳表现,给北京观众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卡皮松曾于2004年11月随著名指挥大师艾森巴赫率领的法国管弦乐团一起前往中国出席第七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当时由他在中国首演亨利·迪蒂耶的小提琴协奏曲《梦之树》,受到观众热烈欢迎和高度赞誉,此次他和爱乐合作的曲目是马克斯·布鲁赫的《g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舞台上的皮卡松个子不高但帅气十足,他手中的小提琴奏出的音乐和其英俊的外表相比起来丝毫不逊色。卡皮松演奏的是一把1737年制作的名为“Panette”的瓜内里琴,这把名琴的声音听起来感觉并不十分明亮,但是声音非常柔和,穿透性很好。这首布鲁赫的小提琴协奏曲是作者的代表作之一,是继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之后,经常被演奏的小提琴协奏曲之一。卡皮松的演奏感觉带有法国人那种温和气质,没有十分张扬,非常舒服。指挥对于乐队的调度也很到位,整体平衡控制的不错。在后来加演的一首曲目当中,这种柔美的音色更是崭露无疑。

马勒“第五”秉承了作曲家一贯的大气磅礴的风格,共分为五个乐章。与马勒的前四部交响曲相比,第五交响曲重新确立了纯器乐创作的道路,作品没有运用任何声乐元素,各个乐章的联系更多依靠音乐自身逻辑的发展,而不是音乐之外的标题因素。演奏这样的大部头作品,对于指挥和乐队来说都是一种考验。由于下半场乐队又增加了许多乐手,他们之间也需要一个磨合过程,所以和上半场相比,下半场刚开始前面两个乐章显得有些松,加上这部作品当中许多乐句之间的衔接本来就不够紧凑,所以整体感觉有些散。但随着演奏进程的深入,指挥和乐队之间的配合越来越好,到第四、第五乐章,已经感觉非常不错了。第四乐章是很慢的柔板,非常好听,大段的弦乐走出柔美的旋律。这一乐章很多乐团在演奏时容易速度控制不好,越拖越慢,但当晚的指挥应该说比较好地控制了速度,时间掌握比较恰当。第五乐章活泼清新的快板,其主题脱胎于开头动机,最后以凯旋般的壮丽颂歌有力的结束。五个乐章下来,乐队和指挥的体力耗费都很大,尽管掌声热烈,但他们已经没有力气返场了。

上一篇:关于快乐话题演讲稿下一篇:1.2.4 绝对值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