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授课英语教学模式

2024-08-01

新授课英语教学模式(共8篇)

1.新授课英语教学模式 篇一

新郑二中分校高二生物组

构建模式

提高效率

作为一名教学经验并不丰富的青年教师,教学模式概念模糊,教学随意性很大。因为没有一个可操作的模式去规范,课堂教学不规范、课堂效率低下、课堂道德缺失等一些问题便日益凸显出来。

针对上面的问题,我们一线教师包括学校、市级教育领导都在反思,培育厚重的课堂文化,构建减负增效的课堂,必须强力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模式。经过学习、探讨、实践我们生物组构建出如下新授课课堂教学模式,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新授课模式流程:导------学-------结-------读-------检

具体过程:

第一步“导”。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提出教学目标

1、课前准备工作:根据教材需要准备导课所需要的实物、幻灯片、动画、或复习上节学习内容所需要的系列连续问题。

2、课堂上采取方式①由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导入 ②由教材问题探究导入 ③图片或者是动画导入 ④复习提问导入等。

3、本环节课堂目标:教师通过多种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设置情景,使学生带着问题和求知的欲望以及本节具体的教学目标去完成本节的学习任务。

4、本环节操作关键点:语言精练、简洁、生动、自然或幽默。.第二步“学”是一堂课的主要环节,按照老师设置的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课前准备工作:依据新课标、教材以及学生实际制定学习目标,设置问题串,用以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

2、课堂上采取方式:

①学生结合学习目标和老师设置的问题,阅读课本,进行自主探究。有目的地去进行学习。②学生通过生生互动,小组互动等形式达成学习目标。对重点、难点内容小组进行深入探究,③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各小组将组内未能解决的问题、有分歧的问题在全班提出来,在老师的参与下全体同学共同解决,问题解决的方式仍然以学生自行解决为主,教师主要发挥点拨引导作用。该环节主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认真听讲(听老师讲和同学讲)的习惯,以及敢于公开表达自己见解的意识。

新郑二中分校高二生物组

3、本环节课堂目标:学生积极、主动的自主学习基础知识,合作探索重点、难点,教师在本环节中起引导作用,要点拨适时、到位。

4、本环节操作关键点:教师要搭建好和谐、民主、轻松、愉悦的学习的平台,耐心听取学生的表达,并及时给予最科学的引导和评价。

第三步“结” 课堂小结是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完善和补充。

1、课前准备工作:根据学生在上一环节的表现,准备对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对学生可能的不足之处进行分析,然后设计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改进不足之处,同时设置恰当的系列问题以引导学生自主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

2、课堂上采取方式:学生在全面学习的基础上,回扣本节的学习内容,整体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可以用线框、图表,因为过度连接是线,简洁流畅,也可采用知识树,总结重点知识。

3、本环节课堂目标:通过这一环节学生自行整理知识网络,梳理核心概念,让学生对学得的知识及构建科学的知识体系。

4、本环节操作关键点:此环节教师应注意:一是不但教给学生归纳提炼的方法;还要教给学生思维方法;二是教师要及时有针对性的查缺补漏,强化重点。第四步“读”

根据生物学科特点在上面几个环节完成后,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给出3---5分钟时间针对本节内容进行短时间强化记忆。

第四步“检”就是当堂检测,根据本节内容特点,采用适当方式进行检测,从而达到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反馈本节学生学习情况。

1、课前准备工作:教师可以提供检测题,要依据学情,内容既要覆盖知识点,又要体现重点知识重点考查;题量要适中,题目的设计要有一定的梯度,既利于学生的达标,又能让学生进一步暴露问题,以便师生进行查漏补缺而进行补偿教学。

2、课堂上采取方式:学生先自我检测,独立完成,可通过教师抽检、小组长批阅、同桌互批等方式了解学生答题情况,然后组内交流,解决绝大部分问题;对本组内仍存在的争议或疑惑再在班内进行生生、师生的交流,以便在交流中进一步达成共识,达成补偿教学。这一环节主要利用好“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战略,促进学生全体发 2

新郑二中分校高二生物组

展。

3、本环节课堂目标: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形成性检测,加强所学知识的巩固及应用,并且通过交流进行查漏补缺而完成补偿教学。

4、本环节操作关键点:题量不能过大,要求学生限时限量完成测试题,及时对错题进行讲评点拨,还有疑问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争取达到人人过关。

2.新授课英语教学模式 篇二

【模式内容】

一、预习质疑

1. 课前, 教师精心编写导学案, 将教材内容目标化, 目标问题化, 从问题入手, 围绕问题的解决开展教学。

2. 新课伊始, 学生用5分钟围绕导学案上问题自主预习, 尝试解决。

(要领:注意让学生独立思考, 大胆质疑, 多问为什么, 追根究底。)

二、合作探究

1. 问题来源:教师预设的问题和预习中学生质疑生成的问题。

2. 合作探究方式:小组合作学习讨论, 生生合作, 师生合作。

(要领:问题不在多而在精, 紧扣教学重点难点凸显有深度的值得探究的问题。)

三、展示延伸

1. 展示性设计应富有创意, 形式新颖, 内容联系实际, 并有一定的趣味性。

2. 营造一种愉悦积极的氛围, 让学生体验到寻觅真知和增长才干的乐趣。

四、精练巩固

1. 形式的构建多样化, 如角色模拟、书信等。

2. 材料的选取情景化。

(要领:考虑到小学科的特点, 练习宜在课时内完成。)

【教学实录】

教学内容:九年级《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诗歌导入: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

师:这首诗描绘了当时一副怎样的历史画卷?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生:……

一、自主预习质疑

生1:为什么伟大民族精神是不竭力量之源?

生2:青少年怎么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二、合作探究

探究一:解读民族精神的内涵。

师:五千多年来, 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还形成了什么样的伟大民族精神?

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生齐读)

师:古往今来许多名言警句、历史典故凝聚着我们的民族精神。

生1:郑成功收复台湾可以体现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

生2:“业精于勤而荒于嬉”中有勤劳的品质。……

三、展示延伸:

寻找展示中国脊梁 (呈现鲁迅的话)

师:从岳飞、戚继光到今天的杨利伟、刘翔, 我们都可以称他们为“中国的脊梁”, 难道只有英雄才是中国的脊梁吗?

生:不是。

师:在生活中, 还有哪些人是中国的脊梁?

(学生准备2分钟, 写一段对中国脊梁的描述。上前展示。)

生:每天清晨, 环卫工人为我们创造了清洁、优美的环境。他们默默无闻, 无私奉献。我觉得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否则我们的生活环境将脏乱不堪。

师:是的, 中国脊梁并非只是英雄, 还有千千万万、无私奉献的中华儿女, 一起凝聚成一种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

过渡:无数的中国脊梁, 在不同的时期赋予民族精神不同的内涵。 (呈现, 生答略)

四、精练巩固:

师:这些精神素质既使民族精神的内涵更加丰富, 又能与时俱进。由此可见,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 培养民族精神, 最重要的是……? (生答) 师:在新的时代条件下, 该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让我们一起来拟写倡议书吧

要求: (1) 独立思考, 写出内容 (2) 小组内交流, 完善答案, 代表汇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倡议书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九月, 是我们莘莘学子踏上学习征程的起点, 又是我们国家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在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 中华民族形成了的伟大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是。正是依靠这种民族精神, 几千年来, 中华民族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创造了绵延不绝、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我们应该感谢, 更应该自豪于我们的民族。我们有于谦“粉身碎骨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浩然正气;我们还有岳飞“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的英雄气概……时至今日, 我们忘不了“非典”时倒下的医护人员敬业奉献的身影, 忘不了杨利伟、费俊龙和聂海胜在太空遨游的时刻。所有的这一切, 都让我们相信:中华民族的精神是伟大的!

同学们, 我们是中国的希望, 民族的精神不应该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丢失, 我们应该来传承、发扬和创新.因此, 提出如下倡议:

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学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在生活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亲爱的同学们, 当年, 周恩来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今天, 让我们“为中华之腾飞而读书”!

倡议人:

倡议时间:

五、课堂小结:

目标小结

【实践效果】

在预习质疑部分, 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生成新知。因为教学活动本身就是师生双方互动交流的动态生成过程。

3.新授课英语教学模式 篇三

一、电化教学手段构成中学语文课堂的“高科技”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电化教学手段成为重要的教学媒体,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科学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激发学生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多媒体的出现,机动性强,容易上手,使得语文教师在备课上游刃有余,只需制作PPT,配上图片与视频、音频,一堂语文课就变得生动活泼了。如在讲授《美猴王》一课时,在授课之前先播放《西游记》第一集《猴王初问世》中的一段关于美猴王的视频,将学生的情绪思维带入文章特有的氛围中去。再如,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学内容涉及到一些事物和现象,学生无法看到,问题难以得到满意的解决,成为教学中的难点。如果借助多媒体手段,这些难点就比较直观、具体、简单化了。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大量的感性材料,使学生们有身临其境之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顺利突破教学重难点。

还可借助多媒体手段,烘托气氛,激发情感。如将名师名家的讲座请入课堂,让国家级的朗诵者为同学们朗读课文,将优美的音乐融进教学,a可以这么说,只要教师熟练掌握了多媒体教学的方法,一堂课就成功了一半。

二、“生活化”教学模式构成中学语文课堂的“宽生活”

左拉曾经说过:“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在于不断地增加更多的知识。”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由于不懂得“生活”的真正内涵,脱离了理解过程,造成理论与实际的脱节,就会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实现不了教育的预期目标,也达不到教书育人之目的。“生活化”教学模式体现了“贴近生活”的新教学理念,更是在教学实践层次上的课堂革命。它以课堂为载体,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学会生活、懂得生活,使书本上的理念在学生生活中真正得到体现。以鲁迅的《孔乙己》一文为例,教材中,凡是出现鲁迅先生的文章,师生无不苦不堪言。教师苦,是因为文章内容与时代差距过大,要让学生读懂课文——难;学生苦,是因为鲁迅先生的文章不但难懂,而且经过后人的添油加醋,往往多了许多“内涵”,成了不少老师口中所谓的“重点”,不得不记,却毫无头绪,无法理解。《孔乙己》这篇文章中,如何让学生理解“短衣帮”这一群体形象,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制定的一个重点。在授课时,通过展示两张漫画,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让同学们用成语概括漫画的内容时,同学都能用上“袖手旁观”、“见死不救”、“落井下石”等成语,紧接着利用幻灯片展示了近年来社会上相关的“看客”新闻,不少学生看罢,纷纷表示,在自己的生活中也出现过类似的人,大家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纷纷对“看客”这一形象发表自己的见解。大家发现,原来,虽然时代不同,但生活中仍然有这种现象存在。课后,我利用不少学生都有QQ、微信的特点,让同学们将自己对看客的理解,融入自己的生活,写成QQ日记,在QQ空间和微信上发表。授课时,利用多媒体展示,让同学们进行说明。这种教学方法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教师的专业能力构成中学语文课堂的“长知识”

一堂生动的语文课,离不开教师引经据典,博古论今,幽默风趣,可见,教师自身的素质,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形成,有着巨大的作用。教师的人格与学识魅力,在某种程度上是学生们学习的催化剂。但这样博学多才的老师可不是一天就可以练成的,需要不断的学习。然而身边有人说:“教师工作量大,教师平时工作很辛苦;教师的已有知识用来教学生已经绰绰有余;教师已不再是学习的年龄,记忆力差,等等”教师不必再学习了,真的是这样吗?当然不是!

一旦教师停止了学习,那工作会如同机械的运作,在机械枯燥的活动中,难免会觉得生活毫无意义,会沮丧而没有活力。而“学习”能拯救教师自己,使教师永葆活力,有魅力。换句话说,教师的学习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有效途径。教师学习的提升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的学习提升过程。

因此,“3D”元素中的“长”,在这里,实有“长知识”之意。所谓“长知识”,不仅仅是教师业务能力上的提高,自身素养的叠加与增长,更应该实现由教师之“长”带动学生之“长”。

3D教学就是利用虚拟技术模拟难以讲解的教学场景,为学生创设一个情景化的学习环境,多维度呈现学习内容,调动学生视觉、听觉、动觉等多感官参与,让学生们感受到极强的逼真感。在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就是一个传道者的角色,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这一载体,将授课内容与自身对知识的理解,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传递给了学生,形成完整的三维课堂语文教学,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语文课堂的三维世界构成,就是“长”“宽”“高”三字,它是一个整体,一个系统。就像一部真正的“3D”电影,给观众以独特的视觉享受,如同身临其境一样。语文课堂的三维教学正是要让我们的观众——学生们,切实地来到这个学习的领地,去感受这个三维世界丰富的色彩、光泽、表面、材质等等外观质感,以及巧妙而错综复杂的内部结构和时空动态的运动关系,让他们自由翱翔。

4.高中生物新授课教学模式 篇四

一、教学流程

二、操作要义

(一)情景导入 利用情景导入的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愉快地接受探究课题。

1.创设问题情景,导入研究课题 教师要根据课题的特点和学生实际,通过列举实例,小故事,对已有知识的复习深化等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导入研究课题。相关探究情景的创设可从如下几方面考虑(1)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社会热点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多加观察,利用思想品德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问题的联系来创设情景。(2)通过课堂活动创设情境。设法让活动出现出乎预料的现象或故意让活动失败,使学生产生疑问,激起追问原因的欲望。

需要注意的是:(1)课题导入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新课学习的主要意图,激起求知欲,不要长时间没有进入主题,使学生在等待中丧失兴趣。(2)要由已学知识的局限性,体现新课题研究的必要性,激起学生迫切学习的积极性。(3)情景和问题不能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水平实际。(4)要突出新课题研究对学生个体发展的价值和对社会发展的价值。(5)创设的情景要有探究空间、少而精,呈现的问题让学生感到可望也可及。

2.领会新课意图,愉快接受课题 学生通过老师设置的情景,明确新课研究的中心内容是什么,激起学好新课的迫切愿望,愉快接受研究课题,以跃跃欲试的心态投入新课学习。

需要注意的是:(1)要领会老师为导入课题而设置的问题情景的意图,由情景明确要研究的中心问题是什么。(2)此时是明确问题,而不是马上把问题解决,此时提出的问题可能要到新课学习完才能够解决。

(二)自主感悟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重要的不是教,而是学、是体验、是内化、是生成。”在实际教学中必须设置情景让学生亲身经历过程,在经历中领悟,形成他们的认识、感悟,进而把道德要求内化为品质,外显为行为。1.启发引导点拨,调控自主探究方向 教学的主要功能是教会学生学习,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与调控者,及时把握学情,适时调控自主学习进程和发展方向,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益。具体应从如下几方面做起

(1)介绍可提供的探究条件,比如可将自主探究的问题制成学案投放给学生。(2)关注学情发展,及时进行学情反馈,不能把开放式搞成了放羊式。(3)科学加工处理学情信息,灵活采取调控方案,使学情朝着学习目标的达成发展。(4)巧妙处理课堂突发事件,把学生的自由发展调控在课标要求的射程之内。

需要注意的是:(1)学生能够选择的事,教师绝不越俎代庖;学生选择不当的事,教师应稍加调整;学生不会选择的事,教师应暗示启发。(2)要把握好点拨的时机(学生最激愤的时刻、积极思维的起爆点)、点拨的方法(设置合适的思维梯度)、点拨的力度(突出指导性,减少暗示性,杜绝包办性)与点拨的标准(使其明理)。(3)设疑的问题要有丰富的思维含量(要提隐性问题,不要提显性问题,突出导向性,减少随意性,杜绝习惯性)。(4)不要回避必要的讲解,该讲解的就要讲透,该探究的就要探究充分。

2.自主合作探究,得出初步结论 根据制订的探究方案,进行有目的、有步骤地探究,要实事求是地整理分析探究资料,得出初步的结论(或看法)。需要注意的是:(1)要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过程,要逐步培养自主学习意识。(2)要实事求是,不得人为地修改数据。(3)要关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或发现的奇特现象。

(三)合作探究 学会分享与合作是现代人必备的重要素质。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观点和看法,得到的初步结论,往往都还有很大的完善空间,这些空间的完善不能靠老师的讲解补充(甚至纠正)来实现,而只能通过学生之间成果的交流,进行互动争辩,以实现自我完善。

1.创设互动平台,评析多元信息 合作交流过程是一种自我评价与自我完善过程。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机会,创设一个交流争辩的平台。教师可让学生以6人小组为单位,相互之间进行交流,使学生在交流中得到互补,在争辩中得到提高,通过生生、师生间的互动评析,达到主体与主体、主体与主导之间的思维和情感共鸣,使学生从不同侧面、不同层面得到完善和提高。需要注意的是:(1)让学生展示成果和进行争辩的时间要充分。(2)小组人员的搭配要兼顾各层面的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点拨。(3)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互评,并对学生合作交流的质量进行客观的评价。(4)教师必须根据交流情况,通过引导、点拨等方式使学生达成共识,必要时进行补充与完善,确保最后结论的正确性。

2.展示交流成果,合作完善结论 交流的目的是为了完善,要充分完善自己,就必须大胆暴露自己。学生在呈现自己的成果之前,要依据事实组织好语言,用最简洁语的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小组交流过程中,要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要关注他人的不同见解,以合作的心态接纳他人的不同见解;在交流结束后,要客观分析各种不同的成果信息,通过科学整合完善自己的成果,并推选代表以各种形式展示本小组的探究成果,并在小组互评和教师点评的基础上形成结论.需要注意的是:(1)要大胆陈述自己的观点(包括可能是错误的观点),要善意地与他人争辩。(2)要以成果分享,互相完善的心态进行交流。(3)要关注为什么,不能只关注是什么。

(四)走进生活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离不开现实生活,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知识,只是完成了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整个认识过程还未达成。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反思生活,重新认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知识进一步内化为学生的品德。

1.启发运用新知 指导生活实践 反思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体验过去的经历,纠正过去不完全的认识,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学会生存与发展。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也可以用“大家谈”等形式在班内交流。

需要注意的是:(1)要激励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生活的经历与感悟。(2)联系当堂所学的知识进行启发。(3)指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经历与感悟,教师适时点拨。

2.运用所学知识 探究生活真谛 学生要勇于袒露自己的心声。同时,要关注他人的经历、感悟。相互交流各自的认识,共同完善对问题的看法。需要注意的是:(1)要大胆说出自己的心路历程。(2)经历必须来源于生活,并用所学知识来指导生活。(3)要珍惜交流的机会,锻炼自己的能力。(五)拓展演练 知识+方法=能力。方法是在应用当中探究出来的,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是学生能力形成的根本途径,也是学生对学习效果进行自我评价的重要方法。所以,新知探究结束后,必须提供必要的问题让学生解决,1.提供演练资源 教师提供演练题目时应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1)题目功能上要有丰富的思维含量。(2)题目内容上要与新知较好地对应。(3)题目难度上要与学情相匹配。(4)题目数量上要少而精。(5)题目设置要突出主观性、开放性、灵活性。

需要注意是:(1)要控制题目的难度,不可急于把中考题引入。(2)演练的结果要当堂反馈,不可作为向课外延伸的材料。(3)不要说(或写)黑板上没涉及到的,避免搞成了拓展课。(4)要定时间、定规范,及时评析,梳理出思路,归纳出方法。

2.自我演练升华 学生在接到老师投放的演练题目后,要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自主选择,主动投入,争取成功。

需要注意的是:(1)要努力争取更多的展示演练成果的机会并把握之。(2)要在老师的指导下严格按中考的要求进行规范化训练、逐步提升自己的做题能力。

(六)系统总结 引导学生明确新课学习的知识主干,通过整体构建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感到学有所获,丰富自己的知识库。教师在引导学生归纳整合时应考虑如下几方面

5.自主课堂教学英语新授课课堂模式 篇五

育才学校英语组

前置诊断:

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作业完成情况。其中包括:单词拼写、重点短语或基本句型的预习情况。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教师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完成warm-up并呈现presentation。

2、教师出示教学目标,其中一般包括字词、语言点、语法所要达到的目标及相关的情感、语用及交际目标。

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共享:

1、自主学习主要学习本课出现的生词、重要词组、听说材料以及语言点。对于单词、词组的自主学习,可提前下发导学提纲,让学生自主学习本课的单词、词组,上课利用导学提纲进行自主学习检测;如果时间充足也可以课上给时间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提纲。对于语言点的学习,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己归纳总结。有时为了避免学生自主学习的盲目性,也可以通过精心备课,列出包含知识点的例句,给学生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总结语言点。

2、小组讨论:通过组内交流,组员对自主学习的问题达成共识。组内消化简单的疑问,把组内不能解决的疑问记录下来,为班级交流做准备。

3、班级交流:各组展示讨论结果,同时提出疑难问题,小组之间互助。点拨释疑:

教师点拨:帮助解决疑难,补充学生遗漏或没有深入讨论的语言点。

训练巩固:

训练巩固既可以是对针对单词、词组、语言点以及语法要求的精心设计巩固性练习题,也可以设计成做对话、做调查等的任务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应用能力及交际能力。

检测拓展:

包括达标检测和拓展延伸两个环节

1、对某些基础目标和本节课的重、难点进行检测;也可以通过让学生编写对话,完成写作或阅读文章来拓展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教师对“导学提纲”或自主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评价。

6.高一历史新授课教学模式探究 篇六

【操作要领】

课标导读,引导预学——探究问题,合作学习——提炼问题,归纳总结——拓展问题,巩固训练。

1.课标导读,引导预学

教师首先要根据课程标准及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要求精心编写导学案,给学生明确本课的主要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在学生梳理教材的同时,要求他们必须在课本相应的地方作上标记,学会自主学习和整理教学内容。

2.探究问题,合作学习

探究问题是让学生围绕本课所预设的问题,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学习、共同探究。教师在问题的设计时要注意三点原则:(1)问题要有思考性、探究性,要避免问题设置过于简单直白,在教材上能找到现成答案;(2)问题的设计又不能脱离重点难点,最好还能体现学生的易错易混点;(3)最好还要能设计一些问题串或问题链,将思维引向深入。

合作学习是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是对自主学习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和新发现的问题进行小组合作互助攻关,所以任务要求务必要明确,避免流于形式。在学生学习成果展示的环节,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主动展示,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对所暴露出的问题,教师要积极引导、适当点拨。一般来讲,这既是本课的难点、重点,也是易错易混点,所以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回答,不能一带而过。

3.提炼问题,归纳总结

提炼问题,归纳总结是为了给留下学生一种完整、系统的印象,让学生学会构建知识的体系。所以教师在对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结合课后要旨总结要点,最后再引到主板书的形式,将知识网络化,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归纳能力和知识构建能力。

4.拓展问题,巩固训练

拓展问题,主要是介绍一些史学研究的新观点和新成果或联系一些现实问题、热点问题,这样既能提升课堂的质量,也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学会联系。

巩固训练主要是通过精选例题,对重点知识进行再次回顾,以达到巩固的目的。

【导学案】

第10课

鸦片战争

一、课标导读

1.列举西方列强发动的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等史实,说明西方列强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

2.通过爱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不屈的斗争精神。

(鸦片战争与虎门销烟、《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与火烧圆明园)

二、问题导思

1.鸦片战争前英国为何要向中国走私鸦片?鸦片的输入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危害?面对鸦片走私带来的严重问题,清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

2.“华夷抗礼静海寺,俨然白犬丹鸡盟,夷人中流鼓掌去,三月长江断行旅。”这是描写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签订的诗句。请你结合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内容,分析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

3.有人说:鸦片战争是在执行一种历史使命,它是用侵略手段来达到使中国向世界开放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请结合史实,选择适当角度,评述此观点。

(提示:可从战争的主观目的和客观后果两方面分析)

三、例题导练

1.以下论述,体现出鸦片战争爆发必然性的是()

A.清政府闭关锁国,阻碍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

B.中国在经济和军事上极端落后

C.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加紧对外扩张

D.林则徐的禁烟损害了英国的利益

2.1832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派“阿美土德”号对上海进行侦察和测绘,鸦片战争后英国通过了一个不平等条约迫使清政府开放上海。该条约是()

A.《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辛丑条约》

D.《南京条约》

3.1861年,维克多·雨果在给朋友的心中怒斥了火烧圆明园的罪行:“我们的眼里,中国人是野蛮的,可是你看文明人去年对野蛮人干了些什么?”信中的“文明人”是()

A.英国军队

B.法国军队

C.英法联军

D.八国联军

4.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写到:“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这一观点()

A.揭示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

B.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C.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D.从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

【课堂实录】

一、课标导读、引导预学

(略)学生齐读、明确学习目标和要求,并根据要求自主学习、梳理教材

二、探究问题、合作学习

问题1:中英两国相隔万里,为什么会爆发战争?有人说:是因为林则徐的过激行为刺激了英国才引发战争,你是否赞同?

老师引导学生根据以下材料讨论分析并回答

材料1: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工业基本上取代了工场手工业,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机器大工业生产的产品不再满足于国内市场,需要销往更广阔的世界市场;而工厂所需要的原料也要来自世界各地。

——《必修2第7课》

材料2:中国禁烟运动

“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可能轻易放过的。”

——《安得鲁·

韩德森致拉本特函》

结论:中英鸦片战争的爆发是工业革命后英国需要打开中国市场,掠夺生产原料,是其对外扩张的必然结果。而中国的禁烟运动正好为它提供了一个借口。(板书:鸦片战争的原因)

问题2: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鸦片的输入又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危害?

(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及资料回放

——回答)

战争的经过:由学生根据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

图说历史(两个阶段)

战争的结果:清政府屈辱求和,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问题3:鸦片战争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结局?

展示材料:中国军队总人数80万人,英国远征军18000人。鸦片战争,清军伤亡4600人(死3300人);英军伤亡401人(死59人)。清军牺牲高级将领11人,英军无一高级将领死亡。

思考:鸦片战争中,英军作战军队仅万余人。而我们有本土作战的有利条件;又拥有当时世界上人数最多的常备军;也不乏浴血奋战的英雄,如关天培血染虎门炮台,陈化成以67岁高龄战死疆场,定海三总兵以死报国;也有民众的自发抵抗,如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但是,结果中国还是失败了!你认为导致战争失败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讨论:清政府的腐败、武器装备的落后、闭关锁国的政策等等

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根据教材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对比鸦片战争前中英两国的发展形势。

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源在于中国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抗衡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结论:鸦片战争的爆发不可避免,中国的失败同样也是不可避免。

问题4:结合《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内容,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学生说内容、教师提示注意点、关键词

并要求及时巩固)

提问:《南京条约》中最能体现英国侵略意图的条款是哪条?为什么后来英国还要再燃战火,伙同哪国又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生答略)

追问:英国商品为何未能如愿打开中国市场?殖民者的思维又是什么?

(展示材料,让学生分析)

问题5: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生:(1)继续:战争的性质和目的基本相同

(2)扩大:战争的规模和影响扩大

师: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所以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而且两次鸦片战争也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中国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提炼问题、归纳总结

本课主要学习了两次鸦片战争的主要史实,了解了战争爆发的原因及其期间的重大事件,重点是掌握中英《南京条约》及附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尤其是中国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并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四、拓展问题、巩固训练

拓展:以史为鉴、联系现实(改革、开放、创新、禁毒、海防教育)

思考:有人说:“鸦片战争是在执行一种历史使命,它是用侵略手段来达到使中国向世界开放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请结合史实,选择适当角度,评述此观点。

(提示:可从战争的主观动机和客观后果两方面分析)

(教师指导、学生讨论、师生互动、出示参考答案)

此观点不科学,不正确。

从战争目的看,是资本主义要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从战争性质看,是一场非正义的侵略战争;从战争后果看,使中国主权遭到破坏,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加重中国人民的负担。所以说鸦片战争是破坏性的,它并不是在执行历史的使命。

不过,鸦片战争确实使中国从闭关锁国到逐步开放,也加速社会的变革:经济上.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思想上:开始了向西方学习。

但是,鸦片战争的客观后果主要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完成例题导练,及时巩固

板书设计

一、鸦片战争

二、战火再燃(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

1.原因:

根本原因:工业革命后,英国要打开中国市场

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借口)

直接原因:列强修约要求遭到拒绝

2.过程:1840—1842

2.经过:1856—1860

3.结果:签订《南京条约》等近代第一批不平等条约3.结果:《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4.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影响: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教学反思】

7.新授课英语教学模式 篇七

一、围绕培养下大力气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本身也是在不停的发展,尤其是当新技术、新理念注入企业时,传统的培养模式就很难达到企业对未来发展的要求,已经不能适应订单培养模式的需要,因为这样的人才缺少动脑能力和动手能力。然而各种能力的提升不是简简单单地能培养出来的,而是需要老师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各种教学途径长时间培养出来的,所以授课过程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更是能力培养与素质提升的过程。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能力的前提是使自己有让学生信服的能力作为基础,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通过自身的言谈举止、服饰打扮以及渊博的知识来征服学生,从而让老师的授课变的轻松,学生更愿意模仿一个自己“崇拜”的老师。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订单班”越来越多,企业与学校的合作越来越密切,企业需要的各类人才除了具备必要的知识储备外,更需要的是未来能为企业带来更多收益的人,企业可不希望自己的员工干了3年还在一个位置,这就需要我们的学生学会自我发展。并在预习时在网络上收集相关信息,在课堂上及时向老师提问,一方面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一方面落实相应的知识点。

二、明晰授课思路是关键

学生是时代的产物,是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随着时代的进步,知识的更新越来越快,如果还是按照以往的授课思路进行授课,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会受到很大影响。一方面,教师可能不再备课,而是用上一年现成的东西而降低了授课质量;另一方面,学生感觉与时代脱钩,没有实用性而降低的听课质量。因此教师授课思路也要符合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来明确授课思路。实现培养内容的社会适应性和合作企业岗位针对性的充分兼顾与融合。在校企合作不断深入过程中,我们的教师更应该熟悉企业对员工的要求的不断变化,明晰自己的授课思路,不仅是学生能就业,更使学生在未来的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严密的讲课程序是基础

授课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即课前的准备和课堂的讲授。课前准备是基础,授课是关键。课前准备非常重要,需要教师结合所带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课前准备包括教学内容的确定和讲课方法的思考。确定教学内容的依据是一方面是教学大纲,另一方面是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因此教师除了了解教学大纲的相关要求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到企业挂职锻炼,了解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需要什么样的人。教师在授课前,更应该通过自身的教学经验梳理相关信息。此外,在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中,为了达到双赢,教师应积极利用自身挂职岗位,为学生提供最为现实、逼真的工作任务过程。教师做好任务过程讲解,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内容、熟练工作流程,教师应该充分准备,除了相应的讲稿外,教师应该对每一步的工作流程进行分拆,按照事前制定好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授课。此外,学生对于工作任务往往只是一个概念上的停留,所以教师在授课前应当,把任务过程中所遇到的相应问题及易错环节进行重点分析与讲解。让学生能够深入工作当中去,进入工作环节。总之,要想讲好一堂课并不是只熟悉讲稿就可以了,还必须对讲课的程序进行认真的设计,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授课的质量。

四、巧妙授课很重要

在订单培养模式下,如何让学生更好地跟着教师的步伐走,需要教师在授课时有巧妙的授课方法。针对订单班的学生,他们的授课模式往往跟别的普通班的授课模式不一样,很难把自己从一名学生转变为企业的一名员工,在学习上往往有被动性。针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我们的老师运用巧妙的授课方式,一方面对工作任务进行详细的分解,让学生容易上手;一方面我们老师在授课时做学生的“师傅”而不是老师,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老师要用经验与知识来教育学生。因此,订单培养课程授课不仅要求讲授内容富有严密的科学性和高度的连贯性,同时又要求采取巧妙的授课方法,合理利用资源与巧妙授课,才能取得最佳的课堂效果。除此之外,教师自身的素质和美德也是也在订单培养模式下有者重要作用。

1. 优秀的素质是提高授课质量的动力。

教师担任培养学生的重要任务,所以教师的高素质显的尤为重要。教师作为学生的楷模,要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尤其在订单班中授课,老师更是要注意,因为可能一个不经意的举动让学生看见了,在未来的工作中也可能出现类似的情况。要讲好课,不仅要有自己丰厚的知识做支撑,还应该需要具备相应的工作经验,这个经验就包括了言谈举止,学生作为一名“员工”除了能做好本身工作外,还应具备与人协作,与人沟通的能力。

2. 保持自身的美德是提高授课质量的保证。

教师应保持自身美德,教师除了讲授知识外,更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教师在授课中的严谨,在上课时的热情,对于学生问题的耐心解答等等这些对学生都有非常大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点点滴滴的影响、无时无刻的,所以教师在学生面前留下好的影响。在授课过程中,充分展示自己的人个魅力,让学生对老师充分的信任,这样老师在授课时,更能掌握课堂主动权。

五、订单培养模式下授课过程注意的问题

1. 处理好片面发展与全面发展的关系。

订单培养是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产物,是校企合作的结晶。因此,课堂授课必须以工作任务和工作目标为授课基础,围绕订单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达到企业对准员工的要求,使培养出来的学生与企业零对接,让学生未来容易上手,并在企业得到好的发展。但是在培养的过程中,除了讲授好课堂知识外,还应利用教师的各种经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仅是就业,更是让学生有发展的潜力。订单培养模式下,课堂讲授应具有高等教育相应的课程特征。同时,还应具备职业特点即学生作为企业的准员工要掌握相应的工作程序等。为此,课堂授课时,应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工作任务及工作流程。

2. 正确处理针对性与适应性的关系。

订单培养目标直接面向企业员工岗位,这种形式决定了授课时应当把企业岗位任务进行拆解,让该岗位的每一步工作程序都能让学生都能理解,以岗位要求为目标,分析岗位所需人才应具备的具体能力,得出若干项能力目标与要求,再将其组合成教学单元或课程。在强调针对性的同时,课堂讲授还必须强调其适应性,即学生对职业的适应面和对职业发展的适应能力。虽然按订单要求培养的学生已经成为企业的“准员工”,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技术进步迅猛,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人们的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变化,以及大量新工作岗位不断产生,必将出现较高的换岗率。因此,课堂讲授必须考虑学生适应能力的培养,这也是学生今后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3. 协调处理理论内容与职业技术的关系。

在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中,要打破以工作定向为主要目的的传统职业教育模式。在课程教学内容中,要将学术的知识和职业的知识与技巧进行有机融合。一方面,应将更多学术内容整合到职业课程中;另一方面,必须在职业课程中充分体现本专业最基本的核心原则,通过这些措施使学生提高核心的学术能力,保证学生获得职业能力,用系统化和组织化的知识培养学生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供给学生较为宽泛的职业技巧。

摘要:所谓“订单培养”模式是指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进行校企合作过程中, 根据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 制定相应人才培养方案, 使在校生在毕业时能顺利进入相应企业就业, 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 共同培养和就业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的办学模式。因为这种模式是以企业岗位作为学生培养目标的, 所以在该种模式下的授课方式也必然与传统的以知识学习为主的授课模式有了区别。随着高职院校从订单培养模式带来的就业率大幅提升的好处后, 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开设订单培养班。

8.新授课英语教学模式 篇八

新课标下的历史高考,要求学生从单纯的基础知识识记转变到阅读理解归纳材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并整合规范书写作答,以知识型人才向能力型人才转变。

新课标指引下的历史新授课,如何将教学大纲、考试说明有机的衔接,以实现新授课教学效果最大化呢?关于新授课的教学,我认为“忆讲议练”的教学模式符合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高考考试需要。

一、忆----效果检测,知识链接

1、课前提问是忆的主要方式。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的层次有:(1)提问具体的知识点,如三民主义的内容。(2)对课本内容的复述,如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艺,可以使学生从全面的角度注意本章节内容,引导学生课时积极复习,课内认真专注,将课内带动课外延伸到课外促课内。(3)提问对某一事物(事件)的感受,如鸦片战争是否是西方国家维护“正当贸易”的措施。这样,可以促使学生深入了解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性质,对中国社会影响的巨大危害。(4)提问学生熟悉其它科目的相关内容:如毛泽东的《长征·七律》,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有效引导现实新课导入。

2.课中回顾是忆的核心。课中回顾,能有效地将所学前后相关联的知识线索有机联系。如:必修三向西方学习中,问题:鸦片战争前,“岛夷”(英国)与清政府有哪些社会差异?老师需要引导学生结合必修一的政治,必修二的经济,必修三第二章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使学生在横向比较两国社会差异中,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对已有已学相关知识的链接整合。

3.课后巩固是忆的有效保障。根据艾宾浩斯遗忘规律课后通过对当天、当周、当月的知识线索回顾,有利于巩固学习效果,同时,也能从多角度、多层次认识理解章节知识线索,以更好地把握章节知识的隐性规律,如必修三第一单元是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除识记先秦、汉、宋明、明清、时期儒家代表思想的理论成果以外,学生巩固章末的主流思想规律。

通过以上分析阐释,可以得出“忆讲议练”模式在“忆”阶段的特点。课前提问、课中回顾、课后巩固贯穿始终,知识学习的效果检测,必修一、二、三的相关知识链接,在新授课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讲——精讲重点,巧计难点

讲的功夫,是教师专业素质的由衷体现,也是教师灵魂的操守的有力估证,更是教师教学智慧的极力反映。那么,在新授课中,讲什么,讲到什么程度,讲多久?便是我们需要研究打磨的,而如何讲好则是我们需要深究的。

1.精讲重点——突出核心,直击考点。每一节的重点都是依据新课标的考试说明,并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确定的,为了能更好地服务于高考,对重点知识的精简讲述由为重要。如必修二第三单元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的重点是: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洋务运动的内容。根据学习史实之后重新置入标题,则较容易理解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洋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逐渐产生并发展。而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则需要老师结合课本资料,精练扼要点明创办军工事业、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培养人才四方面,既突出了核心重点内容,又便利于学生考试作答信息的有效提取。

2、巧讲难点——搭建梯子,有效引导

对于难点、很多时候会面临讲了也不会,不懂的“境地”,因此,对于讲的深浅程度把握很重要,巧讲,实现搭建梯子,引导,实现目标达成。同样,以必修二第三单元第11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为例,难点是:如何评价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首先,学生会纳闷,近代化是什么?这就需要教师巧讲:近代化的含义、范围。这样,言简意赅的将问题抛给了学生。学生再通过内容分析,总结归纳出:洋务运动的民用企业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走向近代化、近代军事、兴办近代教育,同时,教师也需要引導学生理解洋务运动没有让中国走向富强道路,从而成评价洋务运动的终极目标。

通过以上分析阐释,可以得出“忆讲议练”模式在讲阶段的特点:精将重点、巧讲难点、突出核心、顺梯而上,在新授课中具有灵魂阵地的作用。

三、议——拓展思维,合作创新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很少提及合作探究学习,而在新课标的要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能僭越的条件。那么,师生合作探究,生生合作探究的动力又在哪儿呢?

1、师生合作——结合史实,形成定论

师生合作,把问题深入解读,让学生再结合已经学过的史实资料,分析归纳,整合成书面文字,然后形成定论。如必修1第四单元第10课《鸦片战争》的学习延伸资料,学生读完资料可能会不知所云,教师此时应做到:简化问题,简化资料确定问题的用意,实则是考查:英国人认为鸦片是维护商业的“正当贸易”,对不对?为什么?这样,学生就可以轻而易举的解答此道问题了。

2、生生合作——开拓思维,训练表答

学生合作探究,将有争论。有疑问的问题公开化,在激烈的讨论中,开拓学生的思维,形成一定的学科思维能力;同时,也可以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也能让教师发掘学生的个性差异,有效实现因材施教。如,在学习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法侵略求民主潮流后学生可以就李鸿章到底是签订丧权辱国不平等条约的卖国者,还是积极改良的救国者?进行讨论,辩驳,评价李鸿章其人以达到活学活用,史料整理的目的。

通过以上分析阐释,可以得出“忆讲议练”模式在议阶段的特点。合作学习,精妙选材,拓展思维,提升能力,在新授课中具有点睛升华的作用。

四、练——精选精练,巩固效果

练习,是学校“30+15”课改的硬性条件,也是学校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有效检测方式,体现课堂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的成果。

1.精心选择题,层次梯度明确。一般课堂检测是5分钟左右,选择题以近五年有代表性的高考题为母体,着眼高考考察趋势,一易一难为最佳,情境型选择题,材料型选择题的材料由少到多,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能。如:2014年广州卷15题和全国卷20题。

2.精选材料题,清晰可见,便事作答。课堂检测材料题目的选择,贵在精炼清晰,原则以独特地,有代表性地高考化的试题为主,也可使用一些高频材料。课堂多采用幻灯片展示,如若材料太多,太长,则客观地影响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就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检测。精选是一项繁杂的工作,需要教师多学,多看,多做,才有选择的余地,也就使精选精练环节着有成效。

通过以上分析阐述,可以得出:“忆讲议练”模式在练阶段的特点:精挑细选,当堂检测,巩固学习效果,在新授课中具有夯实基础作用。

新授课是高一、高二历史教学中重点使用的课型,“忆讲议练”模式将以符合学生学情和认知规律为前提,引导学生形成一定学科思维能力为方向,将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相结合,有效衔接初高中重点知识,达到有效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上一篇:关于XX乡XX村购置垃圾设备的请示下一篇:社区消防防火检查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