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的教学方法

2024-09-21

初中地理的教学方法(8篇)

1.初中地理的教学方法 篇一

一、在教学中加强情境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在教学中亘古不变的硬道理。地理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情境,用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效果突出。我的具体做法如下:1.把歌曲引进课堂。当我们学习和香港行政区相关的知识点时,我的课堂上想起了刘德华深情的声音“小河弯弯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东方之珠我的爱人……”,这首《东方之珠》感染了学生,顺势问他们“歌里面的东方之珠是哪里?你对它了解多少?”这样的问题结合歌曲,学生的兴致立刻被调动了起来,地理位置虽然遥远,但是好似在我们的身边,拉进了学生心里的距离感。2.把古诗词引进课堂。地理课堂不应该只是单纯枯燥的地理知识,讲解地理知识的时候能和古诗词结合,会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讲到我国地势的时候,我就引用了“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问他们“这句诗里面的天上以及海指的是哪里你们知道吗?”“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这样的意境特别适合讲授关于辽阔草原的知识。3.引入趣味故事。我国幅员广阔,在好多地区都流传着非常有趣的小故事,比如讲到新疆知识的时候自然用智慧的阿凡提引领大家学习。再比如讲中东地理知识的时候我就让学生讲《一千零一夜》里面有趣的故事,并且多涉猎一些阿拉伯国家的风俗习惯等知识,比如他们为什么穿白色的长袍,戴白色头巾,气温那么高,为什么还全副武装?为什么偏爱白色?有了这些有趣的故事的引入,不但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而且更加促进了他们对于地理知识的记忆。

二、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性

新课改以来,我们地理教师都在更新教育理念,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站在课堂的中央。现在的学生涉猎知识面特别广,他们的地理知识不单单是在课堂上通过老师的传授得到的,好多学生具有大容量的自我贮备的地理知识,比如通过旅游、家长的讲解、电视等媒体的传播等多种途径,所以在我的课堂上,我改变以往老师主导的原则,把学生推到前面,运用“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授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方法。

三、地理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中学生正是心理走向成熟阶段,他们对事物充满好奇心,求知欲强,地理教师要有解读教材和拓展教材知识的能力,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要用自己丰富的学科知识和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教育学生。作为教师首先要有敬业精神,要有严谨的教学态度,要做学生可信赖的朋友,要做学生可尊敬的师长,要为人师表,教师要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学科知识的传授之外还要对他们进行情感教育,要在学生面前树立良好的师表的形象。地理教师必须学识渊博,要在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甚至要做到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要不断的学习,不断扩充知识面,在实际教学中,要不断反思、不断总结,要提升自己的各方面素养。在课堂上要时刻让学生站在课堂的中央,要改变教学理念,要在教学中润物无声的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要教育他们爱国家,知道感恩。对待文本,要有创新精神,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也要通过课堂教学,和学生教学相长。

四、地图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

地理课堂上地图以及各种图表是我们教学必不可少的辅助工具,地图是实际地理的浓缩版,会看地图是学好地理的基础,地图也是在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具,地图能形象、直观地反映出地理事物的空间与时间分布规律。我在教学中把会阅读地图当作学好地理的基本条件,在教学中大量运用地图讲解地理知识,引领学生把书本上的地理知识迁移到地图上,把抽象的文字和地图结合起来,运用地图形象直观的特点记忆地理知识,把地图运用得淋漓尽致。比如我在讲中国的行政区划分、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东北地区等基础知识时,教会学生把众多的地名,繁杂的地理事物和现象落实到地图上,印记在脑海中。这样,既便于学生理解、便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储存与捉取,又改变了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记忆深刻。

五、科学的布置作业,用激励机制对作业进行评价

作业是对课堂知识的巩固和延伸,合理布置课外作业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布置作业要适量,不能题海战术,不能简单反复的重复和机械的记忆、书写。如何科学的布置作业是地理教师的必修课,出色的地理教师绝对不能让学生陷入低效的作业中,在布置作业的时候要突出重难点,要对课堂所学内容有辅助作用,并且应该要有延伸,布置的作业要具有发散性,要有梯度,要难易适度,要因课而异,有的时候还有因人而异。作业的评价一定要具有激励机制,要通过评价激发学生爱上地理,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对于需要硬性记忆的知识,需要帮助学生巧记忆,需要学生记忆的知识,教师必须做到“一口清”,要给学生做好榜样,并且引领他们找到学习的窍门,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能够拉近师生情感,改变学生怕地理、背地理的心理;同时也可以促进教师教学观念与教学习惯的更新;可以引导师生双方明确地理学习的方法和目标,强化了地图在地理学习中的作用,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地理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增强了,培养了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总之,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以,通过互动的地理教学与生活密切的地理知识联系,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的能力,最终使学生从“认识地理”到“学会地理”,最后走向“会学地理”的海阔天空。

学好高中地理小技巧

1、简化地图法:

简化地图法是根据学习的需要,把地图作简化处理,删去大量繁杂的图例,只保留有关知识的信息的方法。通过简化图的构思设计,达到突出重点、有利记忆和反映动态、易于理解的目的,并更深刻地揭示地理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规律。

2、归类记忆法:

纷乱的无条理的事物是不容易记忆的。我们把事物做一点理顺和归类,记忆起来就比较方便。如山脉、河流、岛屿、湖泊等分别归类在一起,再进行记忆就比较容易。

3、用地图学地理法:

首先,要利用好教师在课堂上展示的挂图。教师指图讲课时,学生一定要注意看图,不要自己看书,或是做别的事情。教师指图讲课,事先是经过充分备课的。他会把图中的知识直接指给学生,避免学生费时间走弯路地自己去查找。

高考地理题怎样答更好

第一,重视地理知识与技能的运用。包括读图、绘图的能力培养,表格信息数据的处理能力,以及考试技能。做到脑中有图、胸中有图。考生一定要多动手动笔,加强考试技巧和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有手脑并用才能使自己掌握的知识得到巩固。

第二,要强调地理信息能力运用。地理试卷中大部分题目都有图或表,要求考生能够从图表中收集有用的信息(如地理位置、自然、人文等显形或隐形的地理信息),并运用地理信息解答问题。要充分挖掘题干,在吃透题干提供的显性信息基础上,还要充分挖掘题干中所蕴含的隐性信息,保证答题的完整度。

第三,要理论联系实际。考生平常要多关注生活中的地理、身边的地理;关注时政热点,关注热点问题中的海南元素。比如国际旅游岛、文昌卫星发射中心、昌江核电站、海南生态岛、东环铁路等内容,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高考试题只有源于生活,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充满活力。

2.初中地理的教学方法 篇二

1. 巧设新课导语, 追求教学的有效性

地理教学中的新课导入艺术, 是优化地理教学结构, 提高授课效率的关键一环。导语是课堂教学的起点, 就像乐曲中的“引子”, 戏剧中的“序幕”, 起着酝酿情绪、激发兴趣、渗透主题、创设情境的作用。恰当、简洁、生动或风趣幽默的导语, 会有效地吸引学生, 使其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迅速形成教学高潮。因此, 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设计出新颖的导语, 以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导入新课的方法有以旧拓新式、承上启下式、设疑提问式、声像式、谜语式等多种形式。例如, 在教学“秦岭—淮河”这节内容时, 我用多媒体展示南方、北方传统房屋建筑的图像, 让学生找出它们的区别, 然后迁移到我国南方、北方的差异从而导入新课。又如, 在教学中国地理“南方地区”时, 我通过复习旧知识导入: (1) 讨论秦岭—淮河一线, 除了是我国南北方地区的界限以外, 还有哪些重要特征; (2) 讨论秦岭—淮河以北和以南地区在降水和气温 (一月) 、农作物熟制等自然条件的差异; (3) 复习北方地区的铁矿产地, 全国最大的能源基地以及我国几大油田; (4) 复习北方农民的生活及爱好的体育运动。通过上述的复习, 可达到两个目的:一是为新课内容提供了知识准备, 二是形成新旧知识的对比, 有助于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再如, 在教学“海洋资源”这节内容时, 我让学生从陆地上的不可再生资源话题切入, 进而引导学生认识到开发海洋资源的意义。这样导入新课使学生产生了良好的学习动机,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巧设问题情境, 追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问题在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 是贯穿教学过程的主线。恰当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愿望, 启迪思维, 进而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在教学中, 问题设计是否新颖、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符合初中学生的好奇心理, 关系到学生能否有效地进行探究活动。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 用心设计问题情境, 为学生的有效探究铺路。

问题情境设计应把握好三个原则:一是设计的问题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二是提出的问题要注意难易适中, 使学生“跳一跳够得着”;三是对于难度大的问题, 设计上要呈现梯度, 让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解决问题, 感受在探究中获取知识的喜悦。例如在学习“世界人口”这节课时, 我设计了“世界人口增长的快慢对当今社会有何影响?”“正确的人口政策是怎样的?”等问题, 让学生可以与同桌进行讨论, 互相启发;也可以在小组中进行讨论, 集思广益, 开阔思路;也可以抓住中心和关键, 全班进行讨论, 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认为:人口自然增长率快对人口零增长或负增长的国家有好处, 人口自然增长率慢对人口增长过快的国家有好处。有的学生还提出:在发生天灾人祸或战争而导致大量人员死亡的时候, 人口自然增长率快会有好处等。这时我又引导学生去思考本节一个最根本的问题:什么样的人口政策才是正确的?通过对问题的引领, 使学生理解人口增长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的关系, 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在这个环节里, 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对话、答辩、争论等活动, 促进了学生的思想和情感的交流, 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而教师的适时引导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3. 巧用身体资源, 追求教学的有效性

地球运动和经纬线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难点, 极地地区的地理坐标的判定更是难中之难。教学中, 我巧妙利用拳指法解决极地地区的地理坐标问题,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方法是:握起右手成拳, 大拇指在上为北方, 四指所指的方向为地球自转方向, 这样从北极看, 为逆时针方向转动;从南极看, 为顺时针方向转动。这种方法非常简便易懂, 产生了很好的立体模仿效果,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运用起来方便易行。又如, 在教学“地图”这节课的“不同的山体形态”知识点时, 我请同学们伸出自己的一只手, 拇指放于掌内握成拳, 假设它是一个山体模型, 然后找出山体模型有哪些地形。手背部关节突起的部位相当于山顶, 关节间的部位相当于鞍部, 而4个手指从根部起的第一节的背部相当于山脊, 手指间缝相当于山谷。向手背上撒些水, 水顺着指缝向下流, 说明山谷是集水的部位, 往往成为河流的发源地。手的小指的外侧相当于陡崖, 即平时人们所说的悬崖。在进行形象演示的同时, 师生共同参与, 积极展开讨论, 发挥学生的思考和想象能力。

4. 师生和谐互动, 追求教学的有效性

芝加哥大学教授莱恩·艾斯奎斯认为, 教学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双边活动, 不仅要看结果, 更要看过程。课堂气氛是师生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情绪、情感状态, 是师生在课堂上共同创造的心理和社会氛围。课堂气氛会影响到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态度, 课堂教学要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 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形成和谐、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 这样学生就会在满意、愉快、合作、互动和互助的积极情感状态中学习。学生一旦主动学习, 教师的责任就由讲授、提问转换为倾听, 学生感觉教师在等待和倾听, 学生的声音就转化为有效教学的资源。例如, 在教学“青藏高原的湖泊”时, 教材里只说到青藏高原的湖泊是以咸水湖为主, 为什么是咸水湖却没有涉及, 于是我鼓励学生探讨这个问题。有的学生说是因为当地气候问题;有的说是因为青藏高原有丰富的钾盐, 所以湖水咸了;有的认为是当地雨水少, 蒸发量大的缘故。对学生提出的每个答案大家都可以争论, 发表不同的见解, 同时我都给予客观积极的评价, 学生受到鼓舞, 士气很高。

5. 构建多彩课堂, 追求教学的有效性

“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动力。”成功的地理教师都十分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 灵活选用讲故事、做游戏、猜谜语、举实例、展邮票、编歌谣、搞竞赛、析案例、搞辩论、研课题等形式,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008年我国汶川大地震后, 我及时组织学生讨论在学校、家庭等场所如何避震, 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又使他们学到了有用的东西。

我国“神七”飞天, 我开展了“宇宙星空探索”的知识讲座, 从宇宙的起源, 到各种天体的产生、发展、最终灭亡, 来揭示宇宙发展的内在规律, 提出“地球上的人类向何处去?”的问题, 激发学生探究真理的热情。

探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 更是一种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探究性学习注重学生主体的参与性,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学习个性发展所需要的知识,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使学生学会学习, 这些品质都是终身学习社会所必需的。在教学过程中, 我经常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例如, 在学习“中国水资源”这一内容时, 我要求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调查家乡的水资源利用情况: (1) 当地用水资源有哪几种类型? (2) 当地用水分为几类? (3) 当地以哪种灌溉方式为主? (4) 当地种植的农作物与水资源是否适合?等等。然后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各组指定一名学生作为课题负责人, 各小组带着自己的课题进行探究活动, 最后全班汇总。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知道家乡水资源利用的类型, 并提出一些节水的建议和措施。

3.谈初中地理教学中地理素养的培养 篇三

关键词:初中地理;启迪思维;设计问题

因问而启,因问而思。问题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小觑。如何设计地理问题,促使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使问题教学助初中地理教学一臂之力,促使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有效、高效。

一、设计启迪思维的问题

“问题是思维的窗口。”巧妙设计启迪思维的问题,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如学习“世界的气候”时,在学生了解了学习任务后,教师在“导学”阶段可以提出问题:读、看①昆明四季如春;②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等句子,体会这些句子是说天气的,还是说气候的。

再提出在描述气候时,通常用“一年到头”来表达,那么“一年到头”是指特定年还是一般而言?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想一想,人们在描述气候时,关注时间有多长?注意的是哪两个要素?等等,这些问题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促使學生主动投入到问题的思考中。

又如,对于“世界的气候”的学习,教师设计情境: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四季分明”,而在2014年的阳春三月下了罕见的大雪,你怎么看这个现象?学生不仅对这一气候现象兴趣浓厚,给出形形色色的答案和奇妙的想法,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的优与劣取决于环境的保护,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设计开放性的问题

“世界的气候”的学习,针对“全球变暖”这一现象,让学生结合所学的气候方面的知识,谈一谈“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以及如何应对和解决“全球变暖”这个实际问题,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人类可能遭受到什么样的危害等,这些问题,实践性很强、开放性强,答案可以多种多样,有利于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再如,在进行“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的教学时,学生了解了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和地貌特征的形成以及了解了黄土高原的地形、降水、土壤特征、植被严重被破坏等时,设计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我为黄河治理出点子”。问题给出后,学生个个争先恐后、信心百倍,人人张开思维的翅膀自由思考,除了给出“造林种草”外,还提出许许多多的奇思妙想,显然以所学的课本知识为基准,在所学的基础上,乐于思考、勇于创新,通过对这样的问题进行思考,学生感受到地理学习的快乐。

三、情境中设计问题

在学习“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时,教师设计一个漫画情境——“黄河和长江的对话”:

黄河:“长江,长江,我是黄河。”

长江:“黄河,黄河,我也成了黄河了。”

那么,这个对话的意思是指长江______,这幅漫画所揭示的我国的环境问题是______,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______。这个问题由漫画情境而引出,方法新颖,符合初中生的认知基础。

对于“生态平衡是否要保护”的问题,教学中,教师应摒弃权威的做法——我们应该保护生态平衡以及给出种种保持生态平衡的做法和可行的措施,这样的教学,教师“拢得紧”“拢得死”,也不乏“一概而论”之嫌,更不用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了。其实,对于这个问题是存有争议和分歧的。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应该从正反两个方面辩证地看和分析,让学生自由畅谈,尽情发挥,学生的思维定会绽放不一样的精彩。

四、探究“活动”中提出问题

教学中的实践性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在活动中创新,在活动中思维。如对于“黄土高原”的学习,开展一个“正当环保小卫士”的活动:小卫士们,帮帮忙吧,画一幅环境保护的漫画,展示出环境保护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帮助人们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唤起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这个实践性活动,不仅局限于活动本身,更在于活动中知识的运用以及提高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如学习“巴西”时,教师可以提出探究性问题:

探究一:结合世界地图以及亚马逊平原和巴西高原等的地形图,而探究:

(1)巴西的维度位置有什么特点?

(2)巴西主要由哪两大地形区组成?

(3)巴西以哪两种气候类型为主?

探究二:

(1)热带雨林对环境的作用。

(2)过度开发有什么后果?

……

教师让学生探究:为什么亚马逊热带雨林被喻为“地球之肺”?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在了解巴西的亚马逊热带雨林的作用之后,再启发学生探究“雨林危机”以及面对如此的“雨林危机”,我们该采取怎样的措施等,都使学生发散思维,创新想象,并结合地理知识,巧妙实施“学以致用”。

新课改下,小组合作、探究实践等教学方式,改变被动接受的学习模式,尤其是问题教学法的有效使用,有利于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乐于探究,提高思维品质,有益于地理学习过程的最优化,有利于培养和提升地理素养,最终使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相得益彰,从而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许喜保.培养初中生地理学习技能及提高地理素养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中学,2013(1).

4.我的教学故事—初中地理 篇四

从事地理教学时间不长,但是本人一直都对地理挺感兴趣的,可很多时候觉得地理课难上,主要是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好,教学质量不高,因此我查了很多资料,也请教了很多老教师,现谈谈怎样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一、活跃课堂气氛

在地理教学中,常听到有学生反映:地理科枯燥无味,听起来无精打采。针对这种情况,我每次在接手新班的第一节课开始,就想方设法去改变学生这种看法,我从天文讲到地理,从古讲到今等有趣的故事。如,在讲地球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时,我向学生说:“宇宙中其他星球是否有生命存在,是否有外星人存在?”学生们反应热烈,纷纷各抒已见,趁此机会,我给学生讲述宇宙飞船——“旅游者2号”探测太空的故事,并指出:目前为止,地球是宇宙中唯一有生命的星球。通过这些故事的介绍,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增强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良好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的自觉动力。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教师必须研究的课题。我认为,在地理课堂上有针对性讲些地理故事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例如,在讲“地形、气候”一节课时,我给学生讲古人刘伯温怎样运筹帷幄,洞悉天机,料事如神;讲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时,让学生知道诸葛亮不仅是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更是一位地理学家。强调诸葛亮并不是通过祭神而得来的风和雨,而是他精通天文与地理的知识,知道天气的变化而已。指出这些故事或地理现象都与地理学密切相关。通过长期地把地理故事寓于地理教学中,学生明白了地理知识的重要性。所以不时听到一些学生说:“原来地理科是这样有趣味、我喜欢学地理。”由于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愈来愈高涨,学习成绩也在不断提高。

四、动用地理小故事,帮助记忆

教学时动用地理小故事。正确的教学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尤其课堂上如能巧妙地运用地理故事,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同时还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记忆,探索未来世界的奥秘,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五、探索未来

大自然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同时也是一个奥妙无穷的世界,作为地理教师,怎样引导学生从未知、探索、到已知呢?教学中,我常常有意或无意地引用一些地理故事,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讲“地球”时,介绍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等故事,以此培养学生的探索求知精神。

5.初中地理正确的学习方法 篇五

初中地理正确的学习方法

一、地理学习的灵魂——地图的利用。

1、上课前一定要准备好地理课的基本工具,也是常用工具——地图册。

2、一边听课一边把学习中出现的地理事物在地图上圈点下来。如:学到地中海沿岸是冬季多雨,那么,地中海在什么地方?一定要在地图上找到并落实下来。

3、动手绘制示意图。如西亚石油输出的路线,同学们可以在一张草纸上绘制出简单的、相对位置正确的示意图。这类图不要求绘制得多么精准,只要能说明问题就行。

4、学会分类

地图包括日照图、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地质图、地理景观图、地理原理示意图、地理漫画图、地理数据图、地理结构图、地理等值线图等。

5、学会变图

图图转换(剖面图转换为平面图)

6、学会用图

① 用图归纳总结地理规律或特点

②用图记忆

复习中国地理:可看10个方面地图,即: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图(气温、降水量)、中国水系图、中国资源图(森林、矿产、水能、旅游资源等)、中国农作物分布图、中国工业分布图、中国人口、民族、城市、商业中心图、中国交通图、中国自然保护区图等。逐一看图、记图,甚至画图,中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就掌握了。

学习世界地理:1、要在十条线上下功夫(五条经线、五条纬线)。2、找出十条线穿过地区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3、在经纬度跨度不超过十度范围内描一幅轮廓图,说出其中的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并问一个为什么?这样你会发现你开始“脑”中有“图”,“心”中有“理”了,地理不再是单调的文字)

7、复习时应以地图作为知识载体,常看地图,多读地图。

二、地理学习的支柱——教材的理解

1、依纲据本,掌握地理原理、规律

①先将书读厚:在书上作读书笔记,加上自己的理解或找出自己的疑点

②再将书读薄:将知识整理归纳形成主干,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指用图示的方法来表达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等,是把隐性的知识显性化、可视化,便于思考、交流与表达。它是由节点、连线组成的知识网络图,其中节点表示概念,连线表示概念之间的联系,用节点和连线组成的网络知识结构表示某一个主题及其层次。

2、利用课本,学会举一反三

做到举一反三,寻找同类地理事物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在复习中要跳出教材的局限,适当拓宽知识面,在思考问题时,有一定的铺垫,能触类旁通,思路灵活。

3、利用课本总结和归纳,掌握地理学习的规律。如:

区域地理(大洲或国家):位置、范围、人口、地形、气候、河湖、资源、工农业、交通、城市。

4、巧妙记忆地理知识

①谐音记忆法。

例: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自然元素:氧、硅、铝、铁、钙、钠、钾、镁

(养闺女,贴给哪家美?)

②口诀记忆法。

例:我国省级行政区的名称: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云贵福吉安;川西二宁青甘陕,内重台海北上天,港澳特别行政区,一国两制已实现。

三、善于把不同的地理事物联系起来。

把不同的地理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首先必须问“为什么?”这样便会养成由果推因的良好的地理思维习惯。例如:世界雨极是印度的乞拉朋齐,那么,为什么乞拉朋齐会成为世界的雨极呢?结合地图,根据乞拉朋齐所处的地理位置便可分析出,乞拉朋齐位于喜马拉雅山的迎风坡,这里有大量的地形雨,这样,气候便和地形、位置相互联系起来了。

四、对地理原理,概念的理解要把握住要点、抓住关键。

对地理原理、要领的掌握,并不要求象物理、数学分式、定理那样精确,只要抓住其中的关键、要点便十分容易地理解并把它们掌握住了。例如:“在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阳光、空气、水等都是自然资源”这一对自然资源概念的理解。我们应该抓住两个要点:第一,自然界中存在的,不是工业产品。如,汽油,虽然对人类有利用价值,但不是人类从自然界中直接获得的,它是工业产品。第二,是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没有利用价值的不是,如沙漠虽然在自然界中存在着,但目前,对人类没有利用价值,也不是自然资源。这样就可以了。学习地理有一个正确的方法十分重要,但有一个端正的学习态度对学好地理同样也十分重要。

初中地理选择题解题步骤

1.最重要的是扎实的地理知识(系统梳理知识、强化地理概念并把知识点落实到相关地图上)

2.要明确题干要求,分析答题条件

明确题干要求:题干是选择题的主体部分,由提供条件的疑问句或陈述句构成。

理解题干的关键指导语言。如“……最多的是”、“……最合适的是”、“……最主要的是”、“……正确的是”、“……不正确的是(……错误的是)”等等。

分析解题条件:全面分析题干内容,充分挖掘题目提供的条件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1)明示条件:题干中附有明确的解题条件

(2)暗示条件:多潜隐在题干提供的材料中

(3)多重条件:题干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条件,正确选项必须同时符合所有条件

掌握恰当的选择题做题方法就能帮助我们更加准确的找出正确选项,这不仅能让地理考试有一个好的开始,更能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心里优势。

提高地理解题能力

1、书图并重,狠抓“双基”,掌握要点

这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前提条件。各种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都离不开空间地域分布,能不能掌握地理分布知识,是能不能学好地理的关键所在。地理分布知识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地图来反映的,地图和地理教科书一样,包含有极其丰富的地理“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知识,许多地理试题和练习题,都直接或间接地同地图知识有联系。因此,在学习和复习地理时,必须书图并重,既要熟悉、理解教科书对各种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是怎样描述、分析、概括的,又要了解它们的分布在地图上是怎样表示的,并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脑海里形成各种地理事物区域分布的轮廓图,从而牢固地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明确各种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主要特征、分布规律、形成原因等要点,并力求做到十分熟悉。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逐步提高地理空间想象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正确地解答填图、读图及其他各类地理问题。

2、联系地图,理解记忆,融会贯通

这是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基础。学习与复习过程中,要认真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切不可将它 们割裂开来,孤立地死记硬背。应当结合地图,把有关的地理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归纳、综合、比 较、推理,找出带规律性的东西,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记忆,进而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3、学会审题,理清思路,切题解答

这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关键要对各类地理问题作出准确无误、完整清楚的解答,逐步学会审题,进而做到善于审题是关键的一步。审题实际上是一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决不要认为是多此一举,浪费时间。善于审题既能避免重复、遗漏,又能提高答题质量,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审题过程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清晰的思路。

4、灵活运用,综合分析,讲究方法

这是提高解题能力的主要途径。学习与复习过程中,要通过各种必要的练习,逐步培养自己灵活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要通过对一些分析性、比较性、概括性、综合性较强的选择题和读图题、问答题的解答来进行综合分析训练,做到分类熟悉范例,理清分析思路,掌握解题规律,逐步提高地理综合分析能力。

5、独立思考,加强练习,严格要求

6.初中地理的教学方法 篇六

新课程改革赋予了教材新的内涵,初中新课程地理教材的开放性和引领性,为教师的教学创新和教学智慧的展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给初中地理课堂带来的生机和活力。

对许多教师来说,自主开发课程资源较为困难,如何能合理利用高中地理教材资源作为初中地理教学的课程资源的补充,不仅能丰富初中地理课程内容,还能使初高中地理知识得到有效衔接,

本文意在以此为出发点,探讨一条利用人教版高中教材案例资源,促进初中地理有效教学的方法和途径。

一、寻找初、高中地理知识的有效契合点

初高中地理教学是前后连贯性很强的一个系统,只有认真研读课标、教材,抓住初高地理知识的契合点,才能有效整合高中案例资源于初中地理教学中。通过教学实践,本人认为要实现初高中地理知识的有机结合,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效果,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目标性原则――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选择课程资源

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认真研读“地理课程标准”,仔细分析教学要达到的“三维”目标,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高中地理案例作为教学资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把握好教学目标,选择适时、适事、适机地运用,方能有效。

2、典型性原则――根据教学内容,筛选典型案例运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课程中有许多不同类型的案例,教师在运用教学资源时,不在于数量的多少,而应对各种教学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应该选择那些有一定的典型性,能典型地反映地理事实或事件与地理规律或原理的关系,具有鲜明的地理特征的案例资源。

3、适应性原则――课程资源的选择应符合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以及知识、阅历和经验水平

高中地理以系统地理教学为主,重理论研究,对问题探究的深度和广度要比初中地理要求高得多、深得多,因此在选择高中地理案例时,对问题的设计应遵循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适当降低难度和深度,避免太过深奥超过初中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加重学生解读案例的负担,冲淡了教学主题。

4、实践性原则――课程资源的选择有利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改革倡导开展研究性学习,提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课程中每一章教学内容后都有一个“问题研究”的案例,恰当地选择或迁移这些案例,有利于初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和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

根据以上原则,本人筛选出能与初中地理知识相契合的高中地理必修课程中的案例归纳如下:

案例类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课程中的案例适用于人教版

初中地理课程的内容在初中地理教学实际运用中的作用

型必修1台风、寒潮及其危害我国灾害性天气这部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作为资料补充,可增加可读性,扩大知识面,增强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太平洋岛国图瓦卢将被迫举国迁移全球变暖的危害案例

咸海的忧虑洞庭湖面积和容积的迅速减少

喜马拉雅山的形成板块挤压运动产生的现象

日本的富山日本

必修2珠江三角洲音响生产的工业集聚珠江三角洲的知识补充

玛雅文化的消失巴西

型必修2美国的人口迁移美国这部分大多为人文现象的成因分析,利用具体案例素材,充实和加深对地理现象、原理、规律的理解。

必修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澳大利亚

鞍钢与宝钢的区位选择工业分布的影响因素

德国鲁尔工业区工业分布的影响因素

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工业区

美国“硅谷”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形成原因

必修3森林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巴西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为例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

――珠江三角洲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日本、台湾、香港

型必修1为什么市区气温比郊区高?乡土环境调查这部分出现在高中地理教材每章后,可运用在初中研究性学习中,其要求具体,指导方向明确,为初中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指明了研究方向。

是否可以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南极地区

必修3南水北调怎么调?中国的水资源

必修2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乡土社会调查

必修2北京的自行车是多了还是少了?

(可更改为:广州“禁摩”现象调查)

必修3我的家乡怎样发展?

二、针对初中学生存在问题及困难,找准初、高中地理教学的整合内容

1、利用高中案例呈现的知识背景,突破学习困惑

初中新课程地理教材中存在着虽然提供了教学案例,但缺少相应的知识背景介绍的现象,学生不了解其来龙去脉,导致学习时感到困惑,难以理解,这就需要地理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寻找贴近学生思维规律相应的教学内容作铺垫。

如在学习台湾经济这一部分时,教材中提到台湾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经济以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为主,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重点发展出口加工工业。由于教材中并未提到这种经济转变的来龙去脉,学生无法理解怎么会产生这样的变化,但如果利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课程“地理3”中的“20世纪下半叶东亚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主要对象国(地区)的变化”案例,来了解产业转移的知识背景,学生就非常容易理解60年代后由于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台湾发展出口加工工业提供了发展契机。

2、利用联系社会生活实际的高中案例,解释抽象原理

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较为薄弱,形象思维活跃,通过具体生动的地理案例,有利于学生对抽象原理的理解。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初中地理教材中存在着虽有案例,却只呈现了抽象原理,未有恰当联系社会热点、生活实际等的案例作支撑的现象,导致在教学中阐述不明,学生学习困难。

如在学习“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这部分知识时,教材仅以一幅“北京高新技术园区图”来分析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特点。初中学生对“产业”相关知识接触少,与实际经验脱离,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感到枯燥乏味,缺乏说服力。如能利用人教版高中地理案例“美国‘硅谷’”整合入教学内容中,能较好解决这一难题。“美国‘硅谷’”是家喻户晓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先驱和典范,该案例详细地介绍了其发展历史、现状,以及刺激“硅谷”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以此作为该课的教学资源并与北京中关村作比较,学生不仅感兴趣,而且非常有助于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理解。

3、利用高中“问题研究”案例,指导乡土地理实践

乡土地理教学最显著的特点是教学途径的实践性,地理课程标准中的“活动建议”要求开展“围绕家乡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开展地理调查”。但整个初中地理课程都未曾对乡土地理实践的过程与方法作具体细化指导,开展研究性学习时学生常不知所措,而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每章后的“问题研究”,却详细地指明了研究目标、步骤、方法,只要在实际运用中,调整探究深度、广度,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其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

如通过利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课程的问题研究――“我的家乡怎样发展?”为案例,可让学生初步了解关于家乡课题研究的一般步骤;具体到某一方面的探究时,可以利用“北京的自行车是多了还是少了?”作为案例,迁移学会“广州市禁摩”调查研究的步骤、思路、方法;同样“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也是一个非常适合广州初中学生研究劳动力资源转移的好课题,高中教材中所提供的研究步骤、分析方法、思路和相关知识资料为初中学生指明了研究方向等。

三、做好开展初、高中教学内容整合的教学设计研究

教学设计是指依据对学习需求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对于丰富的高中地理案例资源,要为我所用,一定要对初中地理教学内容设计做细致的分析、研究,使高中地理案例资源恰当地与初中地理教学内容融合。

下面以《祖国神圣领土――台湾省》教学为案例,阐述如何有效整合高中案例资源于初中地理教学内容中,提高教学效果:

在学习“台湾经济发展的变化、有利因素以及特点”时,由于教材中没有相应的知识背景介绍,发生的时间、地点又距离学生遥远,脱离生活实际,使学生在学习这一部分知识时产生许多疑惑。通过认真研读高中教材,发现将人教版高中必修“地理3”的案例“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中的三幅图(如下图)引入初中地理教学内容,组构新的教学思路,能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1、根据分析问题的思路,整合教学内容

初中新教材的编写特点使教师在运用的过程中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教师可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去整合教学内容。初中地理教材有的章节知识难点较多,教材又未作详细的分析说明,而高中丰富的案例资源给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知识库,只要认真研读课标,分析教材,设计合理的教学思路、分析问题的思路,将高中案例恰当地整合入初中地理教学内容中,可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如学习“台湾出口导向型经济”这一框题时,根据教学内容,我设计了这样的解决问题的`思路:①读图分析台湾出口贸易结构的变化――②分析贸易结构的变化的原因――③台湾发展出口加工工业有哪些有利因素?――④归纳台湾形成“进口―加工―出口”的经济特点。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要弄懂②③④点,仅使用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很难使学生透彻理解,通过研究高中教材,发现以上三幅图可以为初中教学所用,于是根据教学思路调整、补充了教学设计:通过分析图1,解释第②点,填补教材没有的知识背景;通过分析图2,从身边的实事出发,帮助学生理解第③点,降低了对知识理解的难度;通过解读图3,让学生体会第④点的含义,解决教材存在的知识跳跃问题。这样的设计从易到难,从感性到理性,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2、以知识基础作铺垫,整合教学内容

初中地理新课程教材符合新时代的要求,其结构和表现形式也更容易被初中生所接受,但我们也不难发现,新教材直接对知识进行陈述的篇幅过少,许多地理事象产生的过程,教材没有阐述,其结论陡度大,由于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难以理解,而高中丰富的案例资源给我们搭建了解决问题的知识平台。

如台湾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经济从以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为主转为以发展出口加工工业为主,对这样一个变化过程因无知识基础作铺垫,初中学生难以理解,但将图1整合入初中教学内容中,就能较好解决这一知识跨度。

设问:①从经济发展水平看,产业转移有何规律?

②60――70年代,为何日本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会向台湾等地转移?对台湾经济的发展带来什么好处?

③从80年代开始,为何台湾等地区的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又向大陆转移?

④90年代后,珠江三角洲的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会向(或部分已经向)哪里转移?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了解世界产业转移的知识背景、转移规律和方向,对台湾60年代后重点发展出口加工业的问题就不难理解了。

3、从生活经验出发,整合教学内容

初中学生由于年龄和认知能力的原因,他们对脱离自己生活实际、生活经历和体验的事物和现象,理解起来较困难,而初中新课程地理教材图多,叙述内容少的特点,也加重了学生理解地理问题、现象的难度。丰富的高中地理案例资源有许多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关,如能有效整合于初中地理教学内容中,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

如在学习“台湾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时,教材仅以一幅人文景观图说明台湾具有“劳工、港口、外资、建出口加工区”等优势,初中学生很难理解距离自已遥远台湾具备这样优势的真正含义。如将图2整合入初中教学内容中,这一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设问:①图中三家工厂的地理位置有何优势?

②图中三家工厂主要的资金来源来自哪里?

③这些企业生产的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是技术密集型产业?

④一些境外企业到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投资办厂,除上述因素外,是否有政策因素?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通过对较为熟悉的祖国沿海工业现状的分析,自然而然地理解到“劳动力、港口、外资、优惠政策”是影响发展出口加工业的有利因素。

四、注意的问题

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和整合,对于实施地理新课程和深化地理教学改革的作用很大,课程实施者应不断发现和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并使之有效运用于教学中。通过教学实践,本人认为要实现高中地理案例资源与初中地理教学有效整合,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提高对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意识

长期以来,不少教师对课程资源的理解有误,常常只将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而忽视了对其它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因此,教师应首先转变观念,理解课程资源的真正含义,正确认识课程资源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意识。

2、钻研案例资源,提升知识水平

要把高中地理案例资源有效整合入初中地理教学中,初中教师必须要提高自己的教学和教研水平。教师应认真钻研高中地理教材,对其案例做精心细致的整理、分析,并结合初中课标、教材,研究所选材料应以何恰当的形式、层次运用于初中地理教学中,做好初高中知识的衔接。

3、总结和反思教学活动

教师要不断地通过自我反思、总结来充实自己的教与学的知识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课堂反映、知识的接受状况,通过教师对所选高中案例资源产生的新的感悟、新的理解,对整合的高中地理案例资源要进行及时修正、调整,以便下次更好地运用于教学之中。

总之,整合课程资源可以超越狭隘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开阔教师的教学视野,更好地激发教师的创造性智慧。作为新课程改革下的教育工作者要敢于尝试、大胆创新,与课程资源有机结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学资源和教学环节形成协调一致的教学系统,促进地理教学。

★ 论投影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功能

★ 论文论死刑的范文

★ 电教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 浅析实例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优势

★ 教育论文论酒店接待礼仪课程中的实践性教学论文

★ 论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

★ 谈话法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 地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论道德教育的经济功能

7.如果提高初中地理的教学效率 篇七

上文已经提到, 由于学校对学生的地理学习没有予以高度的重视, 所以, 往往会安排一些非地理专业的老师进行地理教学, 或者老师是地理专业毕业, 但学术不精。常言道, 要想给学生一碗水, 教师就要拥有一桶水。老师拥有的知识还不够充足, 那么他怎么将这有限的知识传递给学生呢?所以, 要想教好学生, 给学生传递源源不断地地理知识, 教师必须时刻进行“充电”, 这种充电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参与专业的教学培训

国家每年都会安排老师进行教学培训, 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我们的地理教师可以通过这种短期的培训, 增加自己的专业知识, 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 完善教学方法与技巧, 从而更好地掌握地理教学的真谛。

2.日常生活中不断积累地理知识, 拓宽地理研究的领域

短期的教学培训可以立竿见影, 使教师能在短时间内接收到很多的地理教学知识。但由于时间较短, 知识的容量毕竟有限, 要想取得长期良好的效果, 更好地消化吸收教学内容, 教师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积累地理知识的良好习惯, 多涉猎一些和地理相关的专业书籍, 多留心身边的地理现象, 这样, 不仅可以使自身的专业素养得以提升, 还能使自己在课堂上有话可说, 有例可举, 丰富了课堂, 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 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一直提高不上去, 还与任课教师缺乏耐心、责任心和事业心有关。有的教师可能专业素养很高, 地理知识的积累也相当丰富, 但是一想到地理学科不是初中的主修学科, 便也不会尽心尽力地认真讲解, 只是一味地赶教学进度, 以读课本为主, 告诉学生要努力背诵、记忆, 考试时出的试卷也很死板, 目的就是让学生们拿高分。这样机械式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地理中那么多有趣的自然现象都被老师用嘴念出来了, 教师并没有调动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学生对地理失去了兴趣, 也就不会认真学习, 而是抱着一副满不在乎的态度应付老师留的任务, 从而使教学效果大大降低。教师看到这样的局面便更加无心好好教学, 失去了对学生的耐心。由此造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8.谈初中地理教学的方法 篇八

关键词:初中地理 教学方法

一、创设新颖情境

无论学习什么知识,兴趣是最重要的,它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学好地理必须从培养兴趣开始。

1.巧引歌曲。如学习“季风”时,我引入了《黄土高坡》中的歌词:“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然后我问,歌词中唱到的西北风,东南风,黄土高原上是否真的有西北风,东南风?分别在什么季节盛行?为什么会有这些风?用这样的方法把问题提出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巧用古诗文。把古诗中与地理知识结合紧密的诗句巧妙引用到课堂中,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例如,讲我国的地势地形时用“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讲梅雨时用“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讲内蒙古高原时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来说明内蒙古高原的平坦开阔,一望无际的地形特点和景观。

3.巧插趣味故事。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可以用趣味性较强的地理故事,来增强初中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在讲“中东”一节时,讲了有关阿拉伯国家风俗习惯的一些小故事,阿拉伯人喜爱白色,很多建筑物的外观是白色的,在电视里也可以看到阿拉伯人戴着白色的缠头巾和穿着宽大的白色长袍。讲完后,我问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他们喜爱白色呢?当然,这与他们的风俗习惯有关,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本地气候炎热干燥,白色对强烈阳光有反射作用,这样吸热就少,人们穿着、风俗习惯等要与自然环境相适应。

二、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性

课堂是地理教学的主要阵地,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作用,不断提高教学效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上课前要认真备课,准备好让学生思考的问题供学生思考和讨论。上课时,要运用讲解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的方法,来引导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同时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必要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讲授和演示。例如在讲 “地球的运动”这一节中的“地球自转”时,可以让学生亲自去演示地球自转时昼夜更替情况,然后学生同桌为组讨论,让学生自己去讲解昼夜更替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同学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派一名代表进行归纳、总结。这样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做到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同时使学生明确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教材的知识点达到较为深刻的理解,形成生动的理解记忆,最终实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三、利用好课本中的图

图具有简明直观的特点,充分运用地理图是地理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地理图的种类很多,主要有地理地图、示意图、统计图、景观图等。其中地图的作用更重要,利用好地图,对学生理解、记忆课本中的文字有良好的效果,那么如何利用好图尤为重要。

1.学会看图。要充分利用地理课本中的图,讲课过程中让学生多看图,例如在讲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七大洲四大洋时,要求学生记住它们的名称很容易,可如果让学生一看图就记住它们的形状、分布、它们之间的关系那就不容易了。因此在讲这一节时,我先让学生观察地球仪,指出七大洲的位置以及它们中间的海洋,然后出示东西两半球图。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就很容易记住它们的形状、位置了。

2.学会画图。让学生学会画简图,可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在讲“地球上的五带”时,我先让学生在纸上画出四个圈,标出回归线和极圈的位置、度数,然后让学生填出五带的名称,再让学生离开课本,自己画,慢慢让学生养成勤于动手的习惯对学生综合地理知识起到良好效果。

3.学会用图。在讲完课本知识的同时,还要设计一些问题。例如,在讲完“我国主要铁路干线图”后,我给学生设计了学生能接触到的问题:假如你要到北京去可乘坐什么交通工具?要通过哪些铁路线?经过哪些城市?这样既达到了巩固知识目的,又训练了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重视多媒体的教学

多媒体是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于一体,声形色画并茂,既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进程,集中注意力,又能使课堂教学变的更为生动活泼,能使一些抽象、难懂、枯燥的地理知识变得浅显易懂。

在地理教学中有的需要掌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一般都比较抽象,要想使学生从根本上了解和掌握这些基本原理和概念,就必须把这些抽象的原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抽象的原理具体化。而多媒体教学恰恰具有这样的优势,可以运用简易的图片、图示和图表甚至动画,使难以直接观察的东西,清晰的呈现在学生的视觉之内,为理解基本概念、地理过程原理创造条件。使用多媒体则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将宏观与微观、整体与部分、动与静紧密结合起来,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使抽象问题迎刃而解。

总而言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最终使学生从“认识地理”到“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的海阔天空。

上一篇:《易经》与管理研究系列(二):易经的逻辑与管理的演绎逻辑下一篇:干部档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