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产业研究项目申报书(共8篇)
1.茶产业研究项目申报书 篇一
附件
3陕西省2014年产业化扶贫
项目申报书
项目名称:
项目实施单位(章):
项目主管部门:××县(市、区)扶贫办(章)
财政部门:××县(市、区)财政局(章)
项目申报日期:2013年月日
××××项目申报书(提纲)
一、项目背景及建设有利条件
阐明项目建设的资源优势、产业发展基础以及项目建设的各种有利因素。
二、项目区基本情况
明确项目建设覆盖的乡村及贫困人口情况(户数和人数)。并简要介绍项目区内乡村发展现状。
三、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介绍项目实施的主要内容、项目建设的预期目标等。
四、对低收入农户的扶持情况
阐明贫困户参与项目建设的情况,对贫困户的扶持方式等内容。
五、资金筹措方案及财政扶贫资金用途
阐明项目建设资金预算及资金筹措方案,明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使用方向和用途,明确具体支持环节和补助标准。
六、项目经济效益和扶贫效果分析
对项目建设预期经济效益和扶贫效果进行分析。附表:3-1.项目区基本情况表
3-2.贫困户产业发展情况表
3-3.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情况表
3-4.贫困户参股情况表
2.茶产业研究项目申报书 篇二
1 茶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 武夷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 把茶产业列为武夷山市的农业主导产业, 借助武夷山“世界双遗产地”、“旅游胜地”的优势, 将茶产业与旅游业紧密结合在一起。从2006年开始, 组织茶企业在北京、上海、哈尔滨、广州、深圳、香港、福州等地开展“浪漫武夷, 风雅茶韵”系列茶旅促销活动, 努力打造“武夷山大红袍”品牌, 推动了茶产业的良性发展。至2010年, 全市茶园总面积8 740 hm2, 茶产业总产值13.06亿元。茶叶生产加工企业592家, 家庭作坊958个。茶企业纳税2 529.4万元。全市注册商标企业395家, 茶企业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 全市16家规模农业龙头企业中有4家是茶企业。生产的产品主要是武夷岩茶和正山小种红茶。全市现有1个驰名商标 (武夷山大红袍) , 1个中国名牌产品 (武夷星) , 2个福建省名牌产品, 13个著名商标, 66个知名商标, 2个证明商标, 756件注册商标, 新申请正在办理商标963件, 通过QS认证的有127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有1个国家级传承人、3个省级传承人、12个市级传承人。2002年12月武夷岩茶获准使用国家地理标志。现有6家企业获得国家有机食品质量认证和ISO9001国家质量体系认证及HACCP认证[1,2]。武夷山茶文化, 是武夷山双世遗的重要组成部分。武夷山是乌龙茶、红茶发源地[1,2]。武夷岩茶大红袍手工制作技艺已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 正在向联合国申报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1,2]。近年来, 武夷山市茶业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在全国各地大中城市建立武夷山大红袍推广中心4个, 会员店36家, 有大红袍茶叶销售网点3 600多个, 武夷山茶产叶正在快速发展。
2 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茶园生态功能比较脆弱
全市大部分生产茶园都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陆续建立起来的, 许多茶园道路沟渠设计不合理, 茶园平台大小不一、高低不平, 茶园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滞后, 茶园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弱, 造成茶园管理成本增加, 综合效益不高, 难以满足产业发展之需。
2.2 品种结构有待调整
全市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不合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面积分布不合理。过于集中在星村、武夷镇2个乡镇, 茶叶面积达5 268.27 hm2, 占全市总面积的68.44%。而这2个镇的山林多是景区和双世遗产保护地, 生态保护任务重, 与茶山开发矛盾冲突多。二是品种布局不合理。茶叶品种中迟芽种偏多, 占茶山面积70%以上, 早、中芽品种偏少, 优化品种结构势在必行。
2.3 加工基础条件较差
目前, 全市许多茶叶初制加工厂房设计不合理, 加工设备单调、数量少、不配套, 造成加工能力有限, 加工分散, 规模偏小, 影响了加工数量;加工环境的水、电、路及卫生配套跟不上, 加工过程茶青随意摊放, 加工设备未及时保养和清洁。
2.4 茶叶质量安全生产意识薄弱
武夷岩茶历来以质量安全而闻名茶界。2001—2008年, 连续8年在国家质检部门抽检中, 农残、重金属含量几乎未检出。但近1~2年来, 个别茶农为追求短期利益, 不按质量安全生产技术规程生产加工, 施用禁用农药和化肥, 加工茶青时卫生条件差, 满地乱晒、乱丢;部分茶企没有严格把好茶青质量关。据2010年质检部门抽查, 全市有21家茶企业产品发现稀土等项目超标, 这些超标茶样有的是在加工茶青生产中造成超标, 有的是当地茶农在生产管理时喷施叶面宝、克无踪、草甘膦等农药造成的超标。这些质量安全隐患如不及时纠正, 不利于武夷岩茶质量提高和当地茶产业安全性的建立。
2.5 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
武夷山市虽然初步形成了若干龙头型或骨干型茶叶企业, 但这些企业与茶农之间的关系仍是一种以茶叶购销为主的松散型买卖关系, 并未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同时, 这些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品牌知名度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带动茶产业发展的能力有限, 有待于进一步做强、做大产业。
2.6 茶农科技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茶叶各企业负责人之间、茶农之间知识水平高低不同、观念新旧不同, 对茶叶管理、加工、营销的观念和措施不同, 造成生产经营效益不平衡, 要进行有序、持续培训, 提高茶农的生产管理技术、更新观念。
2.7 茶业功能开发不足, 综合效益有待提高
武夷山市许多茶园周边生态环境保持良好, 风景优美, 交通便利, 具有开发生态旅游、休闲观光、文化娱乐等多种潜在功能, 但并未有效地开发利用, 造成茶业功能单一, 综合效益和社会影响有待提高。
3 茶产业发展优势
3.1 交通便利
武夷山市已形成遍布陆、海、空的巨大交通网络体系, 武夷山民用机场已开通可至世界各地的多条航线, 年度吞吐能力巨大, 拥有对外开放的一类口岸, 设有完备的口岸查验机构[1,2]。
3.2 科技实力雄厚
武夷山市茶叶科学研究所现有各级农艺师、技术员、大红袍制作技艺传人共438人, 科研人才储备较足, 与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紧密, 开展多项课题研究, 并转化为经济效益, 武夷山市茶业产业的科技水平得到提高, 迅速发展壮大。
3.3 茶资源丰富
武夷山市素有“茶树品种王国”之称, 是公认的茶叶品种发源地之一, 种质资源丰富[1,2]。如该地特有的武夷名丛, 是茶无性繁殖的杰出技术, 极具地方代表性, 丰富了茶树种质基因库[1,2]。
3.4 品牌种类多
武夷山市现有1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茶企业, 4个省级龙头茶企业;1个中国名牌产品, 2个福建省名牌产品;1个中国驰名商标, 13个著名商标, 66个知名商标, 2个证明商标, 756件注册商标, 新申请正在办理商标963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有1个国家级传承人、3个省级传承人、12个市级传承人。有机茶认证8个, 127家企业获QS认证。
3.5 茶叶品质优良
武夷岩茶外形弯条型, 色泽乌褐或带墨绿、或带沙绿、或带青褐、或带宝色。条索紧结、或细紧或壮结, 汤色橙黄至金黄、清澈明亮[3,4,5,6,7]。香气带花、果香型, 锐则浓长、清则幽远, 或似水蜜桃香、兰花香、桂花香、乳香等等。滋味醇厚滑润甘爽, 带特有的“岩韵”。叶底软亮、呈绿叶红镶边、或叶缘红点泛现、或呈蛤蟆皮状。武夷岩茶历经长久的发展, 历史悠久, 工艺成熟、品质稳定优良, 在茶叶界亨有很高的声誉[3,4,5,6,7]。
4 发展茶产业的基本思路及对策
4.1 实施名牌战略, 提高市场竞争力
强化“品牌带动”的发展战略, 大力扶持规模企业的发展, 促进各企业强化品牌意识。坚持“龙头带动、集中连片”的发展方针, 按照既定的发展规划, 创新经营体制, 重点培育星愿、永生、香江等一批龙头企业, 实行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优质化、机械化生产, 走产业化发展之路。重点建设星村、武夷和兴田等基础好、增收效果显著、发展潜力大、群众积极性高的乡镇, 形成三大茶产业带。同时, 有关部门要做好“武夷山正山小种”证明商标的申报工作[3,4]。
4.2 建立茶叶加工区, 确保茶叶产品质量
结合新农村建设, 在市、乡、村各级有条件的地方建立茶叶加工园区, 鼓励企业入驻, 通过加强加工园区建设, 进行标准化生产、管理, 进一步提高企业产品质量确保产业安全。
4.3 科学扩大茶叶面积, 提高产业规模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根据武夷山市独特的自然气候条件、地形地貌特点及茶树生态适宜性要求, 按照“宜茶则茶、宜林则林”的开发原则, 以发展绿色食品、有机茶为主线, 以“武夷岩茶为主、多茶类搭配”为发展的方向, 以可持续发展为宗旨, 科学扩大茶叶生产面积, 提高产业规模推动武夷山市茶产业发展。
4.4 规范经营主体, 强化监督管理措施
茶业、工商、质监等部门要加强对武夷岩茶生产企业经营主体的管理, 对其生产条件、加工能力、产品质量、环境污染、计量包装等进行综合监控, 对产品以次充好以及计量偏差超过国家有关规定、欺骗消费者的行为进行严厉的打击。
4.5 加强茶叶技能培训, 提高农民技术水平
建议政府出台优惠政策, 鼓励举办各种茶叶生产、茶叶审评、茶叶拼配、茶叶烘焙等方面的赛事及活动, 提高茶农生产、制作、销售等方面的技能。同时, 把这项活动同武夷岩茶 (大红袍) 制作技艺传承人、茶业技师评定工作结合起来, 以培养更多的茶叶技术人才。
4.6 规划建设现代茶业科技服务中心, 提高服务水平
规划建设现代茶业科技服务中心, 整合优化全市茶业方面人才和技术, 提高科技服务水平, 同时积极做好企业不愿意做、也做不好的茶产业公共事务, 如品种培育研究、茶叶成分分析、揉茶机试制等, 为茶产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4.7 建设生态茶园, 实现茶叶生产四化
建设高效生态茶园3 000 hm2, 茶叶初制加工清洁化改造20家, 示范推广法国葡萄酒庄园管理模式17家, 通过项目实施, 至2013年, 建成比较发达的大红袍茶产业体系。茶园单位面积增产10%以上, 新增产值450万元, 带动0.3万户农户, 项目区人均增收760元;利用便利的交通条件和高效机采, 降低劳动成本10%以上;茶叶品质提高一个档次;总体经济效率提高30%以上, 实现茶叶产业总产值超过25亿元。建成一批集生态旅游观光、品牌宣传、茶文化传播、法国葡萄酒庄园式营销管理体系的现代茶业示范体, 使全市茶产业发展得到质的提升, 使优势更强, 实现茶叶生产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品牌化, 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促进农民增收。
参考文献
[1]叶元高, 徐斌.浅谈武夷山市茶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展望及茶博会对武夷山茶业的影响[J].福建茶叶, 2008 (S1) :25-28.
[2]叶元高, 徐斌.浅谈武夷山市茶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展望[J].中国茶叶, 2009 (6) :38-39.
[3]肖天喜.武夷茶经[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
[4]武夷山市志编纂委员会.武夷山市志[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4.
[5]邹新球.武夷山市正山小种红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6.
[6]叶启桐.名山灵芽—武夷岩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8.
3.茶产业研究项目申报书 篇三
据介绍,为了加强茶产业内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流,提高茶业经济研究与管理水平,提高茶文化教育培训质量,加大茶产业市场研发力度与茶文化宣传力度,中国社科院茶研中心特成立专家委员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经所李维民副所长介绍说,2000年中国社科院茶研中心成立以来,遵循社科院做好政府思想库、智囊团的基本要求,努力从事茶业经济与茶文化的研究和实践,并逐步形成了务实、创新、宽容的风格。中国社会科学院茶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兼专家委员会主任陆尧透露,2012年,中国社科院茶研中心,将集合专家委员会专家重点研究茶文化与软实力课题,与《中外烟酒茶》杂志共同编好《问道·中国茶》专刊,启动茶产业案例库、百家讲坛茶文化专家宣讲团、中国名优茶推介等活动的创意、组织工作。
中国茶叶学会副理事长刘仲华、农业部农业司原副司长高麟溢、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原副司长于观亭、中国社会科学院茶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兼专家委员会主任陆尧、研究员张世贤、沈冬梅,福建省新闻出版局党组书记李闽榕,武夷学院院长杨江帆,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鲁成银,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主任郑国建,浙江大学茶学系副主任王岳飞,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茶叶分会秘书长蔡军,《中外烟酒茶》常务副社长邵长泉,云南农大普洱茶学院院长邵宛芳,贵州都匀市市长胡晓剑,福建福鼎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兴华等29人成为中国社科院茶研中心第一届专家委员会成员。
会上,莅会的专家就“文化强国,茶道先行”主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陆尧、鲁成银、杨江帆、张世贤、陈兴华(陈兴华的精彩演讲将在本刊下一期福鼎茶产业专题中刊出)、邵长泉、舒曼等专家做了精彩演讲。
中国社会科学院茶产业发展研究中心
第一届专家委员会成员名单
顾 问
高麟溢(农业部农业司原副司长)
陈秋影(中国作家协会著名作家、编审)
李敏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曲阜孔子书院院长)
主 任
陆 尧(中国社科院工经所茶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副主任
于观亭(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副会长、高级工程师)
刘仲华(中国茶叶学会副理事长、博士生导师)
李闽榕(福建省新闻出版局党组书记、副局长、博士生导师)
杨江帆(武夷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秘书长
陆 尧(兼)
副秘书长
舒 曼(河北省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胡明方(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副会长)
邵长泉(《中外烟酒茶》杂志常务副社长)
王缉东(北京东方茶韵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主任)
委 员
张世贤(中国社科院经济管理出版社社长、研究员)
何清平(中国社科院人才交流培训中心主任)
沈冬梅(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蔡 军(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茶叶分会秘书长)
鲁成银(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邵宛芳(云南农业大学茶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郑国建(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主任)
王岳飞(浙江大学茶学系副主任、教授)
张 英(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徐 辉(中国农业出版社《中国茶业年鉴》副主编)
安明霞(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执行主编)
陈兴华(福建省福鼎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福鼎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长)
胡晓剑(贵州省都匀市市长)
孙丹威(北京吴裕泰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曹树荣(湖南省茶叶学会顾问)
曾章团(福建省区域和企业评价中心主任)
汪 健(贵州国品黔茶研究院院长)
4.产业类重大项目申报指引[范文] 篇四
产业类重大项目申报指南
一、装备制造
(一)先进大功率燃气轮机组关键技术研究及其产业化 重点支持F级燃气轮机组系统设计、压气机、透平、燃烧室和控制系统方案设计研究,对高温叶片包括材料、工艺及涂层技术进行研究,对燃烧室、透平、压气机等关键部件进行研发,开展结构设计技术、工艺制造技术和部件试验验证技术、机组控制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开展燃气轮机透平机关键高温不锈钢铸锻件(如涡轮轮盘试验件、燃烧室燃汽轮机缸体及蒸汽缸体等)制造技术研究,建立关键零部件加工知识库及工艺参数优化选择方法库。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50~300MW燃气轮机、大功率燃气发动机、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发电机组等产品并形成产业化能力。
(二)精密数控机床与成套装备关键技术研究及其应用 针对智能制造装备涉及的精密数控机床主机、工具系统、零部件制造、性能检测等方面共性技术问题,重点研究精密加工中心动态性能分析与抑振、精度保持技术;数控机床与数控刀具系统的集成协同优化,高速切削加工机理与数控刀具设计制造技术;精密多轴复合数控机床综合性能检测与评价技术;建立精密数控机床结合面特性数据库,开发出集成高档数控机床主机、数字化管理等多项综合技术的柔性
电多学科耦合的数字化设计分析技术,形成石化与油气开采集输装备高参数密封设计制造和智能控制技术。开发的高端密封装置在核电站核主泵、高参数透平压缩机、大型高温高压泵等产品进行应用验证,有效提高密封产品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形成批量生产能力。
(七)大型矿石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及其设备开发 研究超大型高压辊磨机的数字化设计分析与制造工艺技术,重点进行动态性能分析与抑振降噪、基于可拆装组合式辊面、大型滑动轴承、超强柱钉耐磨等综合支撑的超大型高压辊磨机设计和制造技术。进行金属矿全干法粉磨及分选技术,开发有色矿的干法分选的技术工艺路线及关键装备;进行复杂难选铁矿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开发高压辊终粉磨-悬浮还原焙烧-干式精选整体系统工艺及装备,实现低成本、高可靠性的开发钒钛磁铁矿等复杂难选铁矿资源。
(八)数控一代机械产品创新应用示范工程
针对四川省工业缝纫机械、木工机械、专用工具等数控一代机械产品应用示范工程的需要,构建四川省数控一代应用示范组织构架和产学研用结合的科技创新体制,开展将数控技术与行业特殊加工工艺技术集成的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推出适应行业特殊需要的数控系统,进行工业缝纫机械、木工机械、专用工具产品的动静态性能分析与优化设计。开发花样机、平锁机、套结机等特种高端缝制设备控制系统及专用伺服驱动;开发数控木工刨铣床以及木地板自动加工生产
线;在项目执行期间实现10000套以上的专用数控系统与伺服驱动装备应用、1000台套以上的数控化设备的应用示范,建立四川省专用数控技术和人才培训服务基地,提高四川制造业的数控化技术水平。
(九)超高压电驱动特大型全液压挖掘机研究 包括:基于10KV超高压电驱动特大型全液压挖掘机回转节能控制系统研究、动臂下降势能回收系统研究、智能控制操纵系统研究、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数据采集、通迅及远程控制技术研究、低噪声控制技术研究、10KV超高压在工程机械设备的安全、使用规范研究,开发超高压电驱动特大型全液压挖掘机并应用示范。
(十)重型机械创新设计研究及其应用示范
重点支持大型冷连轧(酸轧联机)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包括大型冷连轧创新设计方法;总体设计及参数配置;关键参数优化计算;关键零部件设计制造技术;关键零部件检验/检测技术。研制1420mm大型酸轧联机,最大轧制力达到2000吨,最大轧制速度1350m/min。
(十一)无人机任务载荷以及无人机飞行服务相关技术研究
商业通用无人机型号研发;商用无人机适航标准体系研究;商用无人机飞行员模拟训练系统研发;商用无人机任务载荷系统研究。
(十二)精密科学仪器设备开发
(三)高性能锂离子电池材料
围绕我省锂电产业链中急需解决的高性能电极材料、低成本电解液和高值特种锂离子电池等共性技术问题,本重点支持锂电用新型电极材料、电解液及高性能锂离子电池制备技术研究。设立以下3个研究课题:
1、锂电池用新型电极材料的关键技术:重点开展磷酸铁锂和锰酸锂等新型电极材料关键技术研究。制备出磷酸铁锂的1C比容量≥130mAh/g,振实密度>1.0g/cm3,能量型倍率性能≥10C,-20℃放电容量不低于常温放电容量的70%,循环寿命2000次不低于常温放电容量的80%,安全性满足动力蓄电池要求,成本降低20%以上。
2、高温型锰酸锂材料:1C比容量≥105 mAh/g,振实密度>2.0g/cm3,能量型倍率性能≥10C,功率型倍率放电性能≥20C,循环寿命1000次不低于常温容量的80%,55℃条件下500次循环不低于常温放电容量的75%,安全性满足动力蓄电池要求,成本降低20%以上。
3、低成本六氟磷酸锂电解液制备关键技术:重点开展六氟磷酸锂电解液原料、溶剂、设备的极限脱水处理;纳米氟化锂的合成与提纯;五氟化磷的固、液、气混合反应合成,六氟磷酸锂,六氟磷酸锂的分离、纯化、结晶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出六氟磷酸锂电解液产品,其成本比传统电解液低15%。
4、特种锂离子电池制备关键技术:重点开展低成本磷
酸铁锂、高温型锰酸锂等电池批量制备关键技术,以及大容量棱柱形锂离子电池批量制备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出高性能的特种锂离子电池,并实现规模化制备。
(四)电子信息新材料
围绕我省电子信息材料产业链中急需解决的高性能特种光缆、高值长寿命的化成箔和高性能的特种铁氧体材料与应用等共性技术问题,本重点支持高性能特种光缆、高值长寿命的化成箔和高性能的特种铁氧体技术等研究。设立以下4个课题:
1、特种光缆制备关键技术:重点开展低成本高性能的光纤棒制造、光纤拉丝、光缆制造关键技术研究,突破高性能低成本的特种光缆批量制备技术。
2、特种化成箔及其产品制备关键技术:重点开展化成箔长寿命化制备关键技术,以及高压、特高压、超高压光箔制备关键技术,开发出比传统化成箔寿命增长1倍以上的长寿命化成箔,实现系列化的特种高压光箔批量制备。
3、特种铁氧体材料及其应用关键技术:重点开展微波/光通信铁氧体单晶材料外延技术、无源/有源磁性器件的片式集成技术,包括新型的LTCC材料(低温共烧陶瓷)技术和LTCF材料(低温共烧铁氧体)技术等研究,开发系列化的特种铁氧体材料与器件,实现高性能铁氧体材料及元件的批量制备。
4、LED封装技术:包括光效提升技术、产品一致性技术、三、电子信息
(一)信息安全
云计算安全关键技术:云数据完整性验证、云数据隐私保护、云计算环境中恶意行为检测技术、云安全的可信服务及其示范应用等;移动互联网安全关键技术:移动安全支付、移动互联网恶意程序检测与防治、移动互联网终端接入控制、移动互联网网络安全防护等应用示范。
(二)移动互联网
研究移动互联网云端存储与计算技术,解决移动互联数据存储和获取方法;研究移动终端接入技术与标准,解决移动平台异构性、易用性;研究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部署方案,整合移动互联网开放平台与产业链条;研究移动互联网行业应用需求与特点,开展典型细分行业应用示范。
(三)IC设计与集成电路
突破集成电路领域共性关键技术:突破集成电路设计和测试工具平台技术;开拓集成电路产品领域: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的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开发新的产品面向市场,包括数字视听芯片、消费类电子产品芯片、交换机和路由器安全芯片、RFID电子标签芯片等关键高技术产品。
(四)软件
软件设计与开发环境关键技术:重点支持涉及面广、促进软件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技术突破后产生的效益巨大。要求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在统一标准规范下,能实现
优质软件代码资源协同共享,实现软件资产效益最大化;具有集成开发IDE环境;业面流、业务流及服务装配支持;与业务无关的模型驱动数据访问支持;访问与配置智能代理支持;流程引擎和报表引擎支持。
(五)3C融合信息消费电子产品
包括底层关键技术:智能操作系统与高性能SOC、智能终端传感器(运动传感器、深度识别传感器);协同互联关键技术:多屏协同技术,异构终端、云端互联互通技术,智能终端安全保障技术;人机交互关键技术:语音交互技术、人脸识别技术、语义识别、用户身份识别技术;显示关键技术:激光显示、裸眼3D、超高清图像处理;基于终端的新业务支撑技术:内容汇聚、用户管理、用户行为数据分析技术。通过技术集成应用开发新一代智能电视、机顶盒(OTT、IPTV),支撑基于融合终端的互联网业务开展。基于智能终端,发展新型业务,促进终端企业向终端+服务的业务模式转型。
(六)北斗卫星导航
包括平台建设(具备海量并发响应能力、支撑多个应用系统、具备数据汇集/挖掘和共享能力)、关键技术(建立典型城市室内外相融合的高精度GIS系统,研究针对高速道路交通应用高精度车载终端,物流配送系统,消防救援系统)和应用系统示范(重点开展智能交通和智慧旅游等方面应用示范)。
0.35%,活塞漏气量≤20L/min。2)1700r/min达到最大扭矩起始点,最大扭矩转速范围不低于2500转。3)发动机搭载整车油耗满足国家第3阶段限值要求,排放水平达到国
5、欧6要求。4)50万公里道路可靠性试验后发动机油耗、排放指标满足国家法规要求,发动机无大修,5C件(缸体、缸盖、曲轴、凸轮轴、连杆)无异常磨损。
(二)轨道交通
1、城市有轨电车制式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城市有轨电车规划与设计技术研究,并编制涵盖各相关专业的行业设计规范;70%低地板和100%低地板电车相关关键技术研究;电车无接触储能系统关键设备研发;新型轨道系统关键技术研究;预装式变电站关键设备研发;基于LTE宽带移动通信技术的信息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装备研发;有轨电车运营调度指挥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2、新能源交流传动内燃机车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 开展油电混合动力机车的研究与设备研发:主要内容包括电池编组与管理技术、混合动力控制技术、能量回收技术、共用中间直流电压的辅助交流传动系统研发、智能及网络控制技术、机车总体集成技术、蓄电池地面充电装置研发等。
开展双燃料动力机车关键技术研究与设备研发:主要内容包括液化天然气(LNG)燃烧及控制技术研究与装备研发、LNG在机车储存与气化技术研究与装备研发、LNG输送及安
全检测技术研究、交流传动系统研发、机车总体集成技术研究、LNG地面加气装置研发等内容。
五、新能源
(一)智能电网
配电网故障定位关键技术及示范:研究多电源网状结构的复杂配电网故障电磁行波的传播机理及仿真技术,建立配电网线路故障电磁行波折反射与衰减模型,研究配电网络线路故障特征信号提取关键技术,提出配网接地故障定位诊断的有效算法。研制在线及离线配电网线路故障定位诊断设备。并分别在具有多分支多层次的全架空线配电网、架空线与电缆混合两种配电网络进行示范运行,在高阻(≥5KΩ)、测量装置与故障距离不低于20KM的情况下,定位误差在500M范围内。
(二)风电装备
风电机组稳定运行关键技术研究:开展大型风电机组叶片振动消除的关键技术研究,研究各种风况(3-50m/s)条件下叶片振动的机理。开展叶片翼型优化设计研究,保证叶片在恶劣风况条件下稳定运行,提高风能利用系数(0.495以上)和叶片运行寿命(正常稳定运行寿命20年以上)。开展高强度、高韧性、耐疲劳、耐腐蚀叶片材料研究。
(三)储能电池
全钒液流电池关键技术研究及开发:研究电极材料电化学活性、离子交换膜传输机理、电解液稳定性和再平衡技术,7 与垂直搜索技术:实现产业链条中的数据资源互通互联,在海量数据中对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数据进行挖掘,整合,提供数据共享和展示服务,根据用户偏好的行为方式在海量数据中进行相关信息搜索服务。
(二)数字音乐移动传播运营服务系统开发
解决基于语义的数字音乐垂直搜索引擎技术;解决统一曲库的管理与分发相关技术;数据库分库技术;高速缓存技术;版权交易电子化数字水印技术;基于云计算的数字音乐内容统一引入与管理技术。
(三)文化旅游资源3D互动服务平台开发
包括:3D空间的自助策展系统的模块化研究:自助编辑器的模块化处理和应用组件研发,文化资源信息3D化快速聚合技术;3D数据的共享数据接口技术开发:各类3D数据平台的数据互通技术;文化遗产资源信息的3D化表现研究:对我省世界级文化遗产资源和民族文化特征的表现手法相关技术研究,设定相应标准,选择合适的表现手法和海外落地示范方式。(企业牵头,产、学、研结合,整合文化主管部门,共同推进方式组织项目。)
(四)智慧旅游技术集成应用示范
研究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创新和集成创新模式,研发基于新一代通信技术的智慧旅游服务系统,建设涵盖旅游培训、智能导游等多层次的电子商务产业链的智慧旅游服务平台。为全省旅游电子商务提供全产业链配套服务,建立
智慧旅游服务、旅游管理和旅游营销体系。(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申报单位配套不低于资助经费。)
(五)科技业务云服务平台
面向中汽车、工程机械等重点行业,开发“商务业务云”,实现“生产业务云”与“商务业务云”的集成;研发典型行业科技业务云服务平台,建设平台运营服务体系和行业业务协同体系,实现万家应用。
(六)心理健康管理服务网络平台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
研发基于大数据的心理健康管理服务系统平台,探索新型心理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形成以来访者为中心的心理健康数据支持服务体系和网络化平台,提升心理健康资源的共享水平,创新心理咨询服务新模式,研究制定新模式地方性服务规范,促进心理咨询专业化分工和新兴业态的形成发展。在5个以上地市进行应用示范,覆盖20家以上心理咨询机构及相关企业,服务人群10万以上。
有关说明:以上高新技术领域项目要求企业牵头申报,产学研合作,自筹资金与申请财政资金匹配比例不得低于3:1。
八、农业产业全产业链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一)竹现代产业链集成研究与产业化示范
主要开展优质竹苗高效繁育技术、不同竹(品)种的高产高效配套定向培育与栽培技术、竹类资源高效利用技术、1 三年,须按1:1以上比例配套项目经费。(4)每个市(州)可推荐2个、扩权强县可推荐1项;去年申报的项目如有调整,应重新申报。
十、生物与医药(一)现代中药
1、赶黄草整合式全产业链综合开发研究
进行赶黄草种子种苗繁育技术、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开展赶黄草品质评价、新资源食品原料及保健食品开发研究,已上市中成药品种的二次开发和创新药物等开发。
有关说明:企业或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按不低于资助经费的1:1配套,申报单位按不低于资助经费的3倍配套。
2、姜黄整合式全产业链综合开发研究
进行赶姜黄种子种苗繁育技术、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开展赶姜黄品质评价、药材及饮片标准、商品规格研究,姜黄食品、保健食品、膳食补充剂、化妆品等系列相关产品开发,已上市中成药品种的二次开发和创新药物等开发。
有关说明:企业或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按不低于资助经费的1:1配套,申报单位按不低于资助经费的3倍配套。
3、丹参整合式全产业链综合开发研究
开展丹参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新品种选育研究;种子种苗繁育关键技术研究;产地初加工技术研究;道地性品质
辨识及评价技术研究;已上市中成药品种的二次开发研究;中药新药及中药相关产品研究。
有关说明:企业或者省级工程技术研究技术中心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按不低于资助经费的1:1配套,申报单位按不低于资助经费的3倍配套。
4、中药种质资源库建设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 开展中药种质资源的保存关键技术研究,重点解决种子生活力、种子繁育、种质遗传稳定性、种子无破损检测等核心技术问题;研究制订中药种质库保存的技术标准及规范;开展川产道地药材大品种的种质资源系统评价及种质资源创新利用示范研究,建立良种选育、产业应用技术体系;建立中药种质资源信息共享的数据库和共享信息网,实现中药种质资源库、种子种苗基地、生产区、科研单位的中药种质资源信息共享管理系统。
有关说明: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
5、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与产地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进行川贝母等川产道地或大宗中药材品种的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与推广示范;大宗中药材品种的无公害产地加工技术;川产道地药材推广引种基地评价研究。
有关说明:企业牵头,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申报单位按不低于资助经费的2倍配套。
6、中药配方颗粒制备关键技术及质量标准研究 开展50种川产道地药材及大宗品种配方颗粒制备工艺
DNA编码化合物库合成技术、基于金属催化多组分串联反应等方法构建非天然氨基酸、杂环化合物库技术等。开展基于片段的药物设计研究,发现一批新颖结构的先导化合物。
目标:3年内发现30个结构新颖的先导化合物。有关说明: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申报单位按不低于资助经费的3倍配套。
2、基于高活性天然产物结构改造的重大创新药物研发 开展针对脑卒中、糖尿病肾病等各种难治性慢性疾病治疗的基于天然产物结构改造的一类化学新药研发。
目标:3年内获得1.1类化学药临床批件或取得重要临床研究进展。
有关说明: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申报单位按不低于资助经费的3倍配套。
3、靶向与个体化治疗创新药物的培育
开展基于靶向与个体化治疗前沿靶标如Btk、CDK4、PIM PARP-
1、AR等的创新药物研发。
目标:3年内获得1.1类化学药临床批件或取得重要临床研究进展。
有关说明: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申报单位按不低于资助经费的3倍配套。
4、重要长效和超长效药物的研发
通过各类结构优化技术开展长效DPP-IV抑制剂、GLP-1受体激动剂的研发。
目标:3年内获得1.1类化学药临床批件或取得重要临床研究进展。
有关说明: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申报单位按不低于资助经费的3倍配套。
5、重大专利到期药物的开发与产业化
开展面向重大疾病的高难度重要手性药物原料药和关键中间体的开发与产业化,如:阿瑞匹坦、硼替佐米、利奈唑胺、替拉瑞韦、波塞瑞韦等。
目标:3年内获得重大专利到期药物临床批件或生产批件。
有关说明: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申报单位按不低于资助经费的3倍配套。
(三)生物药及相关产品
1、抗体药物研发技术及产品开发
开展抗体高表达细胞株构建与筛选、哺乳动物无血清高密度发酵,抗体规模化纯化和质量控制等研究;开展具有很好临床应用前景的抗体药物的临床研究;开展ADC抗体、双功能抗体等创新抗体药物研发技术及产品开发。
有关说明: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企业经费与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2:1。
2、基因治疗、免疫细胞治疗技术及治疗产品研发 开展创新的基因治疗关键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开展基因修饰的肿瘤细胞疫苗、肿瘤干细胞疫苗等通用型疫苗及基
等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研究;开展医用高端耗材如血液采集、分离及保存耗材、抗凝血管路耗材、血液净化及透析耗材、高端功能性卫生材料研发。
有关说明: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申报单位按不低于资助经费的3倍配套。
(五)生物医用材料 组织再生生物医用材料研发
支持可生物降解高分子设计与合成技术、纳米Ca-P粉体和陶瓷制备技术、合金及金属表面改性技术、体外仿生三维细胞培养技术、合成高分子表面改性技术、可降解功能管腔支架加工技术、3D打印快速成型技术及生物衍生品的多元化深加工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展组织再生生物医用材料研发。
有关说明: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申报单位按不低于资助经费的3倍配套。
十一、固态酿造
基于风味指纹图谱的微生物强化共培技术研究及应用 开展固态酿造环境中细菌、古菌群落特征等研究;开展基于风味指纹图谱的微生物强化共培技术研究及应用。
有关说明: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申报单位按不低于资助经费的3倍配套。
十二、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
1、生物医药中试关键技术研究
支持缓释技术应用、中药材微粉化等生物医药制剂中试关键技术研究,支持新技术、新方法、生物评价手段等在中试质量控制中的应用研究。
有关说明: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申报单位配套不低于资助经费。
2、四川生物医药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后补助 支持资金补助网上服务系统等建设,完善四川生物医药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后补助体系建设。
有关说明:无。
十三、节能环保
(一)大气污染防治
1、机动车尾气净化催化剂研发与应用
研究高性能稀土储氧材料、耐高温高比表面氧化铝等催化材料制备技术;研究催化剂制备技术(贵金属负载及分散技术,金属载体预处理技术,催化剂浆液制备技术,催化剂涂层技术;研究催化剂产业化技术);产业化装备技术(产品和整车性能评价,催化器封装技术);研究机动车尾气净化催化剂(匹配)应用技术。
有关说明: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申报单位按不低于资助经费的3倍配套。
2、温室气体回收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发与示范变压吸附分离净化温室气体回收技术与设备,包括变压吸附技术回收油田伴生气中的CH4和CO2、变压
矿的高效互补环保综合利用以及“硫-磷-钛”产业的整体升级。
5.茶产业研究项目申报书 篇五
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农业发展模式、技术、管理创新,推动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切实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加快提升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益,特制定2018年长沙市农业产业项目申报指南,现予以公布。
一、扶持原则
按照以下原则,择优遴选项目建立长沙市农业委员会农业产业项目库。
1.公开申报。入库项目一律公开征集、自愿申报。2.扶优扶强。优先扶持主导产业突出、技术领先、绿色发展、质量安全、管理规范、具有示范引领支撑作用的农业企业。
3.公平公正。严格按规定程序进行申报、评审、验收、审批,确保规则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
二、申报条件
1.2017年12月31日前在长沙市域内依法注册登记的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主体。
2.财务管理规范,经营状况良好,有具备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合法的2017财务审计报告(如申报主体是在2017年依法注册,其财务审计报告时间应从注册之日至2018年3月底),申报主体旗下控股企业的建设内容如要纳入申报主体的项目中,其财务状况也须纳入申报主体的财务
审计报告。
3.项目建设计划投资200万元以上,且项目建设实施地点在宁乡市域内。投资范围包括农业生产(经营)、环境保护、质量安全设施设备建设,以及生物性资产(种畜禽鱼等)投资。
三、扶持重点与项目建设基本要求
(一)畜禽生态环保养殖项目(不包括生猪)重点扶持适养区内的标准化生态环保栏舍、生产、防疫和粪污处理及其他配套设施设备建设。
1.园区选址科学规范,规划布局合理,三区划分明显; 2.建成后年生产能力达到:蛋禽1万羽、肉禽10万羽、牛200头、羊500只以上;
3.基础设施完善,养殖栏舍标准,防疫条件合格,粪污无害化处理;
4.生产管理规范,生产操作规程科学,饲料兽药等添加物使用规范。
(二)水产生态环保养殖项目
重点扶持水产健康养殖(含观赏鱼养殖)标准化基地建设。
1.水产养殖基地或设施渔业相对集中连片,基地规模建设不低于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标准;
2.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新模式能有效利用与推广,用于生产发展的设施设备等配套附属器材齐全;
3.养殖尾水处理达标排放,经济效益明显,有稳定的销售渠道。
根据市政府关于农业产业发展“要专” “要优” “要通”的要求,优先扶持具有品牌影响、实施专业化生产、产业融合发展的项目。
四、否决事项
凡发现以下行为或现象的,实行一票否决。
1.项目申报单位以各种手段对项目评审和验收人员进行各种形式的贿赂,利用或冒用领导干部名义打招呼、批条子,影响项目审批的公正性。
2.项目申报单位虚假申报,重复申报,或提供虚假材料、现场和实物,骗取项目和资金。
3.在验收过程中存在恐吓、威胁及其它违法等不正当行为。
4.项目申报单位不按申报的投资概算表内容进行建设或项目建设实际投资低于计划投资90%的。
5.在各级农产品例行监督抽查中,检出含有国家禁止使用的农兽药或其它化学物质,或农兽药等化学物质残留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两次以上(省检、国检一次不合格即一票否决),或者出现质量安全事故、重大动物疫情、环境影响等问题。
6.违反国家和政府禁止性规定(如:养殖场位于禁养区);企业法人或法人代表因违纪违规申报项目受到纪检监察部门党纪政纪处分尚在影响期内的;或在项目申报至资金下拨期间内,被追究刑事责任或纳入失信黑名单等不良记录的。
对出现本款1、2、3条情形的,除取消当年项目入库资格,还将纳入长沙市农业项目管理黑名单,暂停连续三年项目申报资格。
五、项目扶持
1.我市畜禽生态环保养殖项目(不包括生猪)和水产生态环保养殖项目的申报控制指标共4个。项目扶持资金以审计确认的项目建设投资额为依据,根据项目建设投资额占项目建设投资总额的比例计算,单个项目扶持资金不超过该项目建设投资的40%,且单个项目扶持资金最高不超过500万元。
2.项目建设投资计算时间为2017年1月1日至2018年7月31日,建设期内的项目建设投资纳入投资审计范围(2017年已经获得长沙市农业委项目扶持的项目建设投资不纳入)。
3.已享受各级农机购置补贴的项目建设投资,只纳入项目投资额计算范围,但不纳入项目投资补助计算范围。
4.项目建设期限内,凡项目建设内容所涉及的设备、设施等建设投资,必须依法签订有效合同,通过银行支付,取得合法票据,否则不予认可。
六、入库程序
(一)自愿申报
1.符合项目申报条件的申报主体,需进入“长沙市财政专项资金综合管理平台”(http://61.187.135.174)进行网上注册申报(具体网上申报操作见附件4)。项目申报指南发布
之日起接受公开申报,申报单位须在5月10日前完成网上公开申报,逾期一律不予受理。申报单位自愿承担项目建设投资及项目落选的风险。
2.项目申报主体必须如实、准确填报申报文本。在申报文本“项目投资概算表”中必须详细、准确注明项目建设投资的相关情况,包括项目建设的具体名称、地点及具体建设内容和投资额。申报材料的相关内容和数据将作为项目单位申报项目的承诺和项目验收的依据。
3.本指南中项目建设期限为2017年1月1日至2018年7月31日。
4.已申报本指南范围内项目的申报主体及其旗下的控股企业,不能再申报本指南以外的长沙市农业委其它项目(农科教结合项目除外)。在项目建设内容、实施地点、建设投资均不重复的情况下,允许同一申报主体及其旗下的控股企业在本申报指南范围内分别申报不同类别的产业项目。
5.申报主体及其旗下的控股企业在不同地点建设同类项目,每个地点的项目达到项目建设基本要求,其中一个地点的投资达到申报条件规定投资额,其他地点投资达到50万元以上,可以合并申报为一个项目,申报时必须在项目建设投资概算表中逐项填写清楚。
6.为提高财政项目资金使用效益,2015年以来获得长沙市农业委产业项目扶持资金累计达300万元以上的项目申报单位,必须在项目申报的同时向长沙市农业委提出申请,由长沙市农业委、长沙市财政局联合对已安排的项目资金进
行绩效评价,评价结果为“优”方能入库。2017年对已达300万元进行专项绩效评价的项目资金不再计算。
(二)县级审核
我局负责对项目申报资料的真实性、合规性、完整性进行审查,经审查合格,商市财政局根据下达的申报指标控制数择优推荐,并在网上公示5个工作日,公示无异议后,于5月25日前完成审核推荐上报。
(三)市级审核
长沙市农业委对各区县(市)报送的推荐文件和公示影印件进行审核受理,受理后审查发现重复申报或申报材料不完整的项目,取消入库资格。
长沙市农业委对每个项目的建设内容和投资计划是否符合项目建设重点扶持方向和基本要求进行审查,并出具审查意见。
(四)项目评审
长沙市农业委组织对审查合格的项目进行专家评审,专家评审采取现场答辩方式,由专家组出具专家评审意见。专家评审组根据现场答辩的整体情况,对认定为申报不合格的项目直接淘汰,对认定为申报合格的项目,分项目类别对项目进行排序,每个项目类别前六名直接确定为项目库入选项目。其余项目由专家评审组联合审查,根据项目库入选项目数不超过项目计划扶持数的要求,择优筛选确定项目库入选项目。
项目评审结果和入选项目库名单经长沙市农业委党委
会研究审定后,通过长沙市农业委门户网站(长沙三农网)向社会进行公示,公示时间5个工作日。公示无异议后,长沙市农业委公布项目入库计划名单。
七、项目实施
1.根据项目入库计划名单,项目单位严格按照批复的投资概算表建设内容和时间进度组织项目实施与管理。项目建设投资要实行专账管理,严格按照国家《会计法》的要求规范核算,所有记账凭证真实、合法、有效。须准备好项目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前、中、后照片(同角度和同一参照物)供验收时参考。
2.如批复的项目建设内容因政策和其他人力不可抗拒自然灾害需要变更,应及时报我局审核并向长沙市农业委提出变更申请,长沙市农业委批复同意后才能确认变更。
3.长沙市农业委会同我局加强项目日常监管和业务指导,对项目建设内容的真实性负责,对项目全程质量安全、动物疫情、环境影响等进行监管,提交项目实施过程的日常监管报告。
八、项目考核与验收
入选项目库的项目在规定建设期限内完成建设任务后,向我局法规科技科提出验收申请,我局将验收项目汇总后,必须于2018年8月5日前向长沙市农业委申请验收。
项目考核验收由长沙市农业委牵头,长沙市财政局配合,组织区县(市)有关部门共同进行。投资审计委托第三方会计师事务所具体承担,负责项目建设投资的财务审计。
长沙市农业委会同我局对项目建设内容(以《项目投资概算表》建设内容为标准)完成情况进行现场验收并出具验收结果。长沙市农业委、长沙市财政局组织对验收结果进行抽查复核。
投资审计结果达到申报指南要求,且项目建设内容经现场验收全面完成的确定为合格。
九、项目审定与资金拨付
长沙市农业委根据项目建设投资审计和验收考核结果商长沙市财政局确定扶持项目名单和资金安排方案,经长沙市农业委党委会研究审定后,通过长沙市农业委门户网站(长沙三农网)向社会进行公示,公示时间5个工作日。经公示无异议,报长沙市人民政府分管市长审批后,按相关程序下拨项目资金。
十、纪律要求
长沙市农业委、长沙市财政局及县级畜牧局、财政局的纪检监察部门,将加强农业项目申报、评审、验收全过程的监督检查,及时受理项目审批过程中的投诉和举报,严肃查处违规违纪行为。要按照“谁经办、谁审核,谁负责,失职追责”的原则,在项目审批过程中,凡有领导干部违反有关规定干预和插手项目审批工作,项目评审和验收人员履职不正确,审批程序不到位,审批标准把关不严,资金管理不规范,收受项目申报单位礼品礼金或接受宴请,优亲厚友,以权谋私等行为,一律按照干部管理权限提交纪检监察部门追究责任,情节严重的,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涉嫌构成犯罪的,移
送司法机关查处。
十一、绩效评价
6.茶产业研究项目申报书 篇六
2012年河北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
申 报 指 南
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国家财政支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农业综合开发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更好地体现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和在更大范围内择优选项,鼓励符合条件的项目单位申报农业综合开发扶持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按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关于印发<2012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国农办〔2011〕170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现发布2012年河北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申报指南。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以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方针政策为指导,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为目标,围绕我省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需要,着力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通过扶持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和辐射带动作用的产业化经营项目,促进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升级,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水平,积极打造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优势农产品生产集群区,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
二、扶持范围和重点
(一)扶持范围:经济林及设施农业、畜禽水产养殖等种植 1 养殖基地项目;粮油、果蔬、畜禽等农产品加工项目;农产品储藏保鲜、产地批发市场等流通设施项目。项目安排原则上限于农业综合开发县,并向产粮大县和粮食加工转化项目适当倾斜。
(二)重点产业:畜牧、蔬菜、果品及专用小麦、专用玉米、优质水稻、油料、棉花、名优经济林(果)和薯类等。重点扶持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和畜禽良繁、标准化、规模化基地项目。鼓励各市县围绕龙头企业发展的需要,安排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用土地治理项目资金为龙头企业建设标准化种植基地。
重点扶持的五大优势产业:
1、粮油产业。以粮食生产核心区为重点区域,集中扶持专用小麦、专用玉米、优质水稻、油料和薯类加工。鼓励发展杂粮加工。
2、乳品产业。优先扶持标准化奶牛养殖小区建设,适当扶持奶制品加工项目。
3、肉类产业。以生猪、肉鸡、肉牛、肉羊为重点产业,重点扶持良种繁育场和规模化养殖基地建设,鼓励发展冷鲜肉和熟食制品加工。
4、蔬菜产业。以大中城市周围、张承冷凉地区和省政府确定的24个示范县为主的蔬菜、食用菌产业及马铃薯产业为重点,积极发展标准化蔬菜种植和设施农业,突出扶持脱水、速冻、罐头食品加工和储藏保鲜。
5、果品产业。扶持以传统平原沙地梨、海拔500米左右山区苹果、冀东板栗、太行山核桃、承德山楂为主的果品产业,突出扶持果品加工和储藏保鲜。
严格限制的项目包括:粮食转化乙醇、湖泊与水库投饵网箱养殖项目、中成药深加工、木材深加工、纺织深加工,深海养殖及捕捞项目。
三、扶持对象
符合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扶持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
四、扶持方式和政策
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采取贷款贴息和财政补助两种方式,以贷款贴息为主。
2012产业化经营项目资金65%以上用于贷款贴息项目,35%以下用于财政补助项目。
(一)贷款贴息项目
1.鼓励中央财政贴息资金30%以上用于固定资产贷款贴息,70%以下用于农产品加工所需原料收购流动资金贷款贴息。
2.优先扶持粮食加工、转化贷款贴息项目;优先扶持固定资产贷款贴息项目;优先扶持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合作选定的贷款贴息项目,同时积极扶持其他金融机构贷款贴息项目。
3.固定资产贷款贴息范围为2010年1月1日以后签订贷款合同(包括2009年签订贷款合同、申请连续贴息的贷款)、在2011会计实际发生并已经支付的利息。2010年签订贷款合同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固定资产贷款项目,按规定补办手续后,可列为双方合作贷款贴息项目,并对在2011会计实际发生并已经支付的利息予以贴息。
对落实单笔固定资产贷款300万元以上的项目予以贴息,最高贴息贷款额度不超过6000万元。固定资产贷款贴息期限: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合作的贷款贴息项目一般为3年,最长不超过5年;其他项目最长不超过2年。
4.流动资金贷款贴息范围为2010年6月30日以后签订贷款合同、在2011年会计实际发生并已经支付的利息。对落实单笔流动资金贷款100万元以上,且累计达到500万元以上、6000万元以下的部分予以贴息。原则上只对贷款贴息额10万元以上的项目予以扶持。
5.对于同时申请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贷款贴息的项目,财政贴息的贷款额度上限合计为6000万元。
6.贴息率根据同期人民银行同档次贷款基准利率确定。
(二)财政补助项目
1.财政补助资金60%以上用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项目,40%以下用于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项目。
2.财政补助项目的扶持重点: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的种植、养殖基地及产地初加工、储藏保鲜项目;龙头企业申报的种苗、种畜禽繁育及规模化养殖基地项目,农产品加工(包括粮食加工转化)所需的技术改造、产品升级和废弃污染物综合利用等项目,农产品储藏保鲜、产地批发市场建设项目。
3.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的项目中央财政补助资金不高于100万元、不低于20万元,龙头企业申报的项目中央财政补助资金不高于200万元、不低于50万元。
4.地方财政按中央财政投资的40%配套。
5.龙头企业的自筹资金不低于所扶持财政补助资金的2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自筹资金不低于所扶持的财政补助资金。
6.财政补助资金使用范围
(1)种植基地项目:主要用于种苗繁育、经济林及设施农业种植基地所需的灌排设施、农用道路、输变电设备及温室大棚,质量检测设施,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及培训等。
(2)养殖基地项目:主要用于种畜禽繁育及养殖基地所需的基础设施、疫病防疫设施、废弃物处理及隔离环保设施、质量检测设施,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及培训等。
(3)农产品加工项目:主要用于与技术改造、产品升级和废弃污染物综合利用等相配套的设施设备,质量检验设施,卫生防疫及动植物检疫设施,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对农户进行培训等。
(4)储藏保鲜、产地批发市场项目:主要用于农副产品市场信息平台设施,交易场所、仓储、保鲜冷藏设施,产品质量检测设施,卫生防疫与动植物检疫设施,废弃物配套处理设施等。
财政补助资金用于项目可行性研究、环境评估费等项目前期费用的比例,原则上不超过项目财政补助资金的3%。
五、申报要求和立项条件
(一)贷款贴息项目申报要求
1.贷款用途符合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扶持范围和重点; 2.贷款期限、贴息期限及额度等符合规定要求;
3.项目申报单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经营状况良好; 4.法人代表具有良好的社会形象和诚信记录;
5.贷款项目对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和就业带动作用明显;
6.申报材料齐全完整、真实可靠。
(二)财政补助项目立项条件 1.基本条件
--有明确的主导产业发展目标,且有建设项目的主客观要求;
--申报项目符合国家法律法规、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资源优势突出,区域特色明显;--辐射带动能力强,预期效益好;
--规范生产,品质优良,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产品科技含量较高,达到相关标准,竞争优势比较明显;--市场潜力较大,销售方案切实可行;
--技术方案可行,技术依托可靠,工艺路线合理;设备方案与技术方案、工艺路线匹配;
--租赁承包用地或项目建设用地手续合法;--低耗节能,符合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要求;--投资估算合理,自筹资金来源有保障,筹资方案可行。2.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条件
--2009年12月31日以前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取得法人资格;
--成员以货币出资、非货币出资等形式入股,成为经济实体;
6--以产品和服务为纽带,农民自发组织;
--经营状况良好,净资产不低于申请财政补助资金总额;--产权明晰,运行机制合理,章程规范,管理制度完善;--财务规范,独立核算,盈余返还;
--农民成员不低于30户,优先扶持农民成员50户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成员不得超过成员总数的5%。3.龙头企业的条件
--2008年12月31日以前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具有独立的企业法人资格;法人代表具有良好的社会形象和诚信记录;
--经营业绩良好,最近两年连续盈利,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具有一定的经营规模和经济实力。2010年固定资产净值300万元以上,净资产不低于申请财政补助资金总额的2倍;
--近两年资产负债率低于70%,银行信用等级A级以上(含A级,未向银行贷款的除外);
--财务规范、管理严格,资产优良,不欠税、不欠工资、不欠社会保险金;
--建立了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经营管理机制,能保证项目按计划建成和财政资金规范、安全、有效使用;
--与农民以多种形式,形成联结紧密、科学合理的利益共同体。龙头企业实施的项目直接带动农户200户以上;加工项目向农户采购的原料占所需原料的70%以上,流通设施项目涉及的农产品主要来自当地农户。
六、不予受理的项目及项目申报单位
(一)国家产业政策限制和淘汰的相关项目(参见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
(二)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名录和有关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公约附录的动植物加工流通项目。
(三)截止到2011年底,同一项目单位(包括母公司和各个子公司、不同公司但同一法人代表)已获得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连续扶持(含贷款贴息和财政补助两类项目,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合作的贷款贴息项目除外)满3年的,不在2012年申报范围。该项目单位,如再次申请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扶持,须间隔2年以上。
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合作的贷款贴息项目,连续扶持最长不超过5年。
(四)已申报2012年农业综合开发部门项目的,不在此次申报范围。
(五)2010年未上缴国有股权分红收益或经营亏损的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参股企业,不得申报2012产业化经营项目。
(六)上市企业(含控股公司、母公司、子公司)不在此次项目申报范围。
七、项目优选审定
(一)2012产业化经营项目由县级农发机构对项目申报单位的申报资格进行审查,委托设区市农发办(机构分设的会同财政部门,下同)组织考察、审计;省农发办组织项目评估,审定上报计划。
(二)项目优选程序。
2012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试行以下优选程序: 1.发布项目申报指南。省农发办在省级报刊和财政网上公布项目申报指南,鼓励项目单位向所在县农发办申报项目。
2.按照综合因素法确定各设区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贷款贴息项目投资控制指标,龙头企业项目不分配指标,实行全省竞争立项。
3.申报与受理。项目申报单位对照申报指南,根据自身条件和发展的内在需求,本着实事求是、自愿申报的原则,向单位所在县农发机构提出立项申请,提交项目建议书和相关附件,县级农发机构需全部受理项目申报单位的申报,并按照〘河北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备选项目库建设试行办法〙将所有项目入县级项目库,并推荐到市级项目库。
4.项目审查。市级农发办(机构分设的会同财政部门,下同)根据项目申报指南要求,结合当地优势主导产业发展规划,认真审查项目材料,符合条件的项目列入考察范围,通知县农发机构和项目申报单位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准备相关资料,入县级库,推荐到市、省级项目库。
5.项目考察。设区市农发机构组成考察组赴列入考察范围的项目单位进行实地考察。考察重点是项目单位的相关情况,复核申报项目的相关资料。必要时,项目考察组可征询行业主管部门的意见。
6.财务审计。设区市农发资金管理部门(机构分设的会同农发部门)委托有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对列入考察范围的项目单位进行财务审计。审计报告要达到账审标准,对重要事项要有会 9 计附注,针对立项条件中的有关财务指标,提出审计意见。
7.项目复审。省农发办对设区市推荐的通过考察和审计的项目,依据相关政策和立项条件对入库项目进行复审;通过复审合格的项目,提交专家组评审。
8.项目评审。财政补助项目和与农发行、农行合作的贷款贴息项目,由省农业开发评审中心组织专家进行评审,提出评审结论。
9.项目初批。省农发办根据项目审定、项目评审、投资控制规模等,主任办公会研究确定项目初步计划,向设区市初批。
10.项目公示。项目初批的同时,省农发办向社会公布拟立项的项目。公示期间发现立项条件和立项程序有问题的项目,经核实后取消立项资格。
11.项目计划申报。通过公示的项目,纳入各市项目计划,上报省农发办。
12.项目计划审批。财政补助项目报国家农发办审核备案;贷款贴息项目报国家农发办组织专家评估、审定。
13.项目计划批复。经国家农发办审查通过的财政补助项目和评估论证审定的贷款贴息项目,由省农发办向设区市批复项目计划。
八、相关要求
(一)申报程序和申报时间
1.财政补助项目于2011年8月15日前,贷款贴息项目于2012年1月10日前,向所在县农业开发办公室、财政局申报。
2.同一项目单位同一只能申报一类扶持项目。
3.越级申报、逾期申报,不予受理。
(二)需提供相关材料
1.贷款贴息项目:银行贷款合同和贷款到位凭证复印件;贷款银行出具的利息结算清单、利息支付原始凭证、还款凭证复印件;项目单位法人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由社会中介机构出具的项目单位2010财务审计报告。固定资产贷款贴息项目须提供贷款银行批复文件复印件,工程施工(或设备采购)合同或付款凭证复印件;流动资金贷款贴息项目须提供农产品收购合同或凭证复印件。项目申报单位法人代表要提交保证书,保证项目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上述材料必须齐全、完整、清晰。
2.财政补助项目: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须提供项目申报书及相关附件;龙头企业申报须提供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相关附件(附件内容按照〘关于转发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财政补助项目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书编写参考大纲〗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财政补助项目龙头企业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参考大纲〗〙(冀农开办〔2010〕124号)执行);由社会中介机构出具的项目单位2009、2010财务审计报告。项目申报书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使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印发的统一格式,并须提供电子版。项目申报单位法人代表要提交保证书和使用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承诺书,保证项目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保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使用财政资金。
(三)需说明的相关情况
1.同一项目单位上一已得到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扶持、拟申请连续扶持的,在申报材料中,须详细说明项目单 11 位现状及项目建设、资金使用管理等情况。固定资产贷款贴息项目申请连续贴息的,须在申报材料中说明上一的贴息情况。
2.项目单位需说明近两年申请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之外的其他财政专项资金的情况。
(四)其他事项
1.项目申报单位和市县农业综合开发机构要确保项目申报材料的真实可靠与完整,县农发机构对申报项目真实性负责。如发现弄虚作假、违规操作等,按《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违规违纪行为处理办法》(财发[2011]7号)等规定严肃处理。
2.申报项目按照《河北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备选项目库建设试行办法》(冀农开办〔2010〕113号要求在项目库中择优立项。
7.茶产业研究项目申报书 篇七
关键词:茶产业集群,茶产业链,问题,对策,福建省
一、福建省茶产业集群现状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 2012年全国茶叶年产量为179万吨, 福建省茶叶产量为32.1万吨, 占比17.9%, 产量位列全国首位。同时, 全国茶园面积为2 280千公顷, 福建省茶园面积达到221.46千公顷, 占比9.7%。福建省茶类品种繁多, 是绿茶、红茶、白茶及青茶 (又称乌龙茶) 的发源地[1]。最著名的当属以闽南的安溪铁观音、闽北的武夷岩茶为代表的福建乌龙茶。
(一) 福建省茶产业集群形成区域广泛
1. 福建省茶叶产量增长迅速
茶叶产业在福建省农业中, 是具有明显优势且生命力旺盛的蓬勃产业, 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受到政府、社会各界及农业工作者的关注。福建省茶叶的生产在种植面积及产茶产量方面一直是不断进步的, 取得了十分傲人的成绩。
数据来源:福建省统计局《福建省统计年鉴, 2013》。
从表1可以看出, 2012年福建省实际拥有茶园面积为221.46千公顷, 比2003年的138.58千公顷增加了59.8%。茶叶总产量达32.1万吨, 比2003年产量增加了17.08万吨, 涨幅达113.7%。近10年来, 种植面积及总产量都都是保持连续增长态势, 种植面积平均增长率达到5.23%, 总产量平均增长率达到8.44%。除2003年及2010年, 10年内福建省茶叶产量增长率都保持在7%以上, 峰值出现在2005年及2007年, 分别达到12.41%、11.89%。
2. 福建省茶叶生产分布广泛
福建省产茶区域广泛分布于九个地级市。根据福建省各地级市统计局整理得出, 2013年, 福建省各地级市茶叶总产量由多到少的顺序如表2所示[2]。九个地级市平均增长率为6.99%, 其中福州、泉州两地, 相比上年增长率超过10%。
由表2可以看出, 宁德市茶叶产量占全省茶叶产量的23.31%, 泉州市茶叶产量占比全省茶叶产量的19.19%, 漳州市及南平市分别占比达17.02%。泉州市茶叶产量占19.19%, 比上年增长10.5%, 双高指标, 是九个地级市中最突出的。
(万吨)
数据来源:通过福建省各地级市统计局整理得出。
(二) 福建省茶产业集群形成区域特色鲜明
福建省茶类繁多, 生产有青茶、绿茶、红茶以及白茶4种茶类。
青茶 (又称乌龙茶) 盛产于福建省的安溪、武夷山等地。铁观音及大红袍为福建省青茶的代表作。
福建省绿茶主要产自闽东的宁德市、福州市, 闽北的三明市、武夷山市, 以及莆田市等地区。顶峰毫、雪峰白毛猴、云峰毛峰、莲心茶等为福建省绿茶的代表[3]。“世界名茶”描述的就是来自福州市的茉莉花茶, 乃福建省绿茶的特色。
福建省红茶分类如表3所示。
福建省白茶较为集中区域为政和县及福鼎地区。福建省白茶具有保健及药用价值, 近年来受到关注度上升。白毫银针是白茶中最为典型的茶类。
(三) 与福建省茶产业集群相关的政策法规逐步完善
为了更好促进茶产业集群的发展, 福建省政府及相关部门积极探索, 逐步制定出与福建省茶产业有关的政策法规, 如《福建省促进茶产业发展条例》是全国首个关于茶产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 对福建省甚至全国茶产业的发展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福建省《关于推进现代茶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 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培育2家以上茶叶企业在国内上市, 3家以上茶叶企业在境外上市。福建省财政厅因此对福建省茶产业集群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积极扶持茶叶龙头企业;对新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等国家级品牌的茶叶企业给予30万元奖励;对南平、三明、宁德3地市的茶叶深加工企业进行财政补助。
二、福建省茶产业链现状
福建省的茶叶产业除了乌龙茶、绿茶等多茶类的生产与加工外, 与茶相关的各式茶具以及茶旅文化等也已成为茶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与产业链。2012年, 全省的茶叶企业有10 000多家, 精制茶加工类企业900多家, 初、精制加工厂有9 000多家, 主要分布在泉州、宁德、南平和福州等市。其中, 泉州市的占比最大为35%, 其次是南平市18.3%、宁德市17.7%、福州市14%, 还有15%分布在厦门、龙岩、莆田等地。此外, 福建省知名的龙头企业有174家, 拥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有181家, 拥有中国驰名商标的有12个、省著名商标有57个[4]。安溪茶区、武夷山茶区、宁德茶区等几个重点茶产业集群区的茶产业链都有起步, 并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一) 安溪茶区
安溪县有悠久的产茶历史, 是福建古老且影响力充足的产茶区域。茶叶产业对安溪全县的经济、就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有重要推动作用。2013年, 安溪县产茶总量达到5.1万吨, 同比上年增长幅度为10.43%。安溪茶区形成了种植户只负责种植, 加工户进行采购加工, 分工合作形成了一体化的的产业链结构。茶叶产业主要经营模式为内外相连, 农户、加工户一体化、共同发展[5]。安溪县茶配套商品生产企业已有500多家, 从业人员数万人, 涵盖茶工业、茶旅游、茶会展、茶学教育等领域。例如八马茶业是安溪著名的龙头企业之一, 拥有独立的生产基地, 可集中加工茶产品, 同时注重文化传播, 品牌建设[6]。近几年设立的海西茶业基地与中国茶都、茶叶深加工区等, 使安溪成为全国重要的茶产业链集散地。
(二) 武夷山茶区
茶叶产业的蓬勃发展直接带动了武夷山国民经济的增长。2013年, 武夷山茶区实有茶园面积达13.8万亩, 全市注册茶企1 215家, 从事茶叶相关工作近6万人。武夷山茶产业集聚明显, 但经营规模小, 通过现有几家龙头企业的带动, 形成初具规模的生产基地, 依托旅游业推动, 从而使武夷山茶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增强。武夷星于2001年10月创立, 已发展成为武夷山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 拥有自己的科研团队及加工厂, 致力于传播茶文化, 产销结合, 主要生产青茶、绿茶、白茶、红茶等茶类。通过武夷山规模茶企引领较小企业, 竞争与合作并重, 通过市场调整茶叶价格, 维持在合理且稳定价位, 同时保证茶叶品质[7]。
(三) 宁德茶区
福建省最大的茶区是宁德市, 茶叶产业已成为其重中之重的产业, 对财政、企业及农业工作者的收入有巨大促进作用。2012年, 宁德市涉茶总值近27亿元人民币, 全省年产茶量有三分之一来自宁德茶区。宁德市茶园经营分散到一家一户, 农户经营规模小, 产业链条形成较为完整。近年来种植规模逐年扩大, 加工能力增强, 品质不断提高, 内外销售并举, 构建起完善的销售网络, 品牌层次分明。例如, 福建新坦洋茶业集团, 1996年建立于福建宁德福安市, 常年来打造独特的红茶品牌, 致力于将坦洋工夫茶推广至世界。该公司包含种植、加工制造、销售体系, 科研开发等多项业务[8]。
三、产业集群与产业链视角下的福建省茶产业存在的问题
福建省茶产业已然发展为特色与实力并行的产业, 集群规模初具, 产业优势较为明显, 成为福建省经济的重要来源。但是在产业的生产种植、加工制造、销售网络等多个环节仍然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 对全省茶产业的集群发展产生抑制作用。
(一) 茶园开发缺乏规划
由于茶叶行情走俏, 产量与价格居高不下, 许多农业工作者为提高收入, 肆意开垦山林种植茶苗。茶苗种植过程中需要松土, 土壤稀疏从而导致水土流失, 继而使土壤失去生产的能力, 种植户加大农药投入, 使茶园土壤循环利用价值。在这样肆意妄为的开辟茶园及大量使用农药的过程中, 不仅对茶叶品质产生强烈影响, 也不利于茶园的长远发展。
(二) 茶叶产业链不完整
福建省广泛分布的小规模作坊是目前主流的经营模式。由于企业规模等一系列问题, 真正拥有茶园基地的企业屈指可数, 目前茶叶来源分散于众多家庭经营作坊。该模式下使得茶叶的数量、质量都难以得到保障, 从而对茶叶加工、销售、运输造成不同程度的阻碍。
茶产业链应由较具规模的企业牵头, 吸引与茶叶相关合作组织加入, 结合成追求共同利益的团体。而福建省以家庭式经营为主, 难以形成规模;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不够, 使加工企业集中程度低。加工企业与客户间供需难以平衡, 时而导致茶叶囤积, 时而导致满足不了;相互间存在不对等的利益需求, 没有良好的组织规划, 对茶产业链及茶产业的竞争力有损害作用。
(三) 茶叶单产值低
2011年福建省茶叶达到1 401千克/公顷的单产值, 略高于全国其他省份。但是对比与世界其他产销茶叶的国家, 福建毫无优势[9]。如表4所示, 各主要产茶国的单产值远高于福建的1401千克/公顷。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是科技水平不足, 生产模式较为传统。目前的产业现状造成了资源的极度浪费, 茶产业中的新兴技术难以实际运用[10]。
数据来源:通过FAO统计资料整理得出。
(四) 茶叶产品附加值少
福建省茶产品附加价值低, 例如武夷山大多数茶企受资金投入不足影响, 生产设备较为陈旧, 生产工艺较低, 管理水平落后。大多数为家庭式作坊, 茶叶加工主要是初加工、制成成品茶, 科技含量低, 附加值产品如药用茶、保健茶、液体茶等较少。逐渐成熟的茶叶市场, 引发日益激烈的竞争, 导致利润有所下降。因此开发茶叶产品的附加价值, 成为争夺茶叶行业利润的必要手段。
(五) 农药含量过高
在福建省茶叶的生产过程中, 由于部分茶农为了提高产量, 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 成为影响茶叶品质的主要因素, 极大地影响了福建茶叶的出口贸易。近年来, 许多国家为了打击中国的茶产品, 相继对中国实施贸易壁垒, 通过农药含量标准的提高来阻碍中国茶产品进入他国市场。农药问题已然成为阻碍茶产业发展的绊脚石。
(六) 茶文化氛围有待加强
对比其他产茶省份, 福建省茶叶氛围相对浓厚, 福建人民在茶道及日常饮茶方面都是很重视的。但是随着人们生活规律、习惯的变换, 对茶文化关注度明显下降。想要将福建省建设成为世界闻名的“茶省”, 仅靠目前的文化氛围是不够的。如何使更多群众加入茶文化的建设中来, 是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 仅仅依靠媒体和企业是不足以塑造优质茶文化的。
(七) 茶产业的物流结构缺陷大
区域化茶产业发展, 物流是否能够有效且合理运作起到重要作用。茶叶产业有极强的时效性, 保存不慎将会导致品质急剧变化, 贬值迅速。因此需要使用有冷藏柜的车辆进行配送。目前这类型车辆的严重缺失, 是茶产业物流结构中的重大缺陷。茶企的物流体系中缺乏系统且完善的标准, 运输过程中遇到问题难以及时处理, 从而造成企业的损失。同时, 第三方物流没有建立专门针对茶产品运输的体系, 使得信息延迟, 生产、运输及销售相关资讯传递受阻。对种植户、加工制造企业等造成极大的压力, 对产业链的发展极为不利[11]。
四、产业集群与产业链视角下的福建省茶产业竞争力的策略选择
(一) 全面拓宽茶叶产业链
两岸间关于茶叶的交流日益密切, 许多有经验的茶商开始在福建省创业。先进技术的引进, 新颖的经营模式、品种的更新对福建省茶产业有突出影响。但是, 福建省茶叶产品的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偏少, 为了追求市场有限的利润, 将茶叶产业链延伸是必然的选择。如把与茶叶相关的茶食品、茶具、茶工艺, 茶文化等产业相互融合, 全面拓宽茶产业链。
(二) 开发茶产品多样用途
延伸产业链可以从拓宽产品拓宽产品用途入手, 挖掘当前未被重视的产品功能。例如风味茶、功能茶、保健茶、科技茶等等, 将其发展成为一个系列的产品。茶叶的药用价值是原本应该被人们重视,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被人们轻视甚至是忽略的地方。因此, 重视茶叶的药用价值研发是延伸茶产业链的方向之一。重视茶的保健作用, 重视保健茶的开发, 开发新的茶叶品种。通过不断的提高行业标准, 引领茶叶发展的世界潮, 实行茶叶链的绿色生产[12]。
(三) 建设生态、休闲茶业
除了产品链的延伸, 对茶园景观的构建、茶文化节的塑造、茶艺比赛的推广等, 都是延伸茶叶产业链的方法。茶产业的发展趋势应为结合休闲、生态、娱乐的综合型旅游。例如, 台湾建设的观光休闲茶旅, 在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基础上, 融合多样茶类文化的活动, 将新兴的经营理念与茶业发展相结合[13], 将茶产业当成一种文化进行建设, 对其予以宣传, 加以推广。将福建省的茶文化深入发展, 充分提升茶产业竞争力, 并与旅游业相互结合, 使三者共同发展、相互促进。
(四) 构建农村合作社, 加速产业组织化
福建省茶产业在产业化发展过程中, 要适当地发展专业合作社, 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在引领农民进入市场中的组织作用, 引导和改变农户的经营模式。通过合作社的建设, 逐渐形成规模龙头企业带动, 农村合作社促进, 农户支持的模式。三方结合, 共同追求利益、分担风险, 提高产业组织化, 从而促进福建省茶产业综合竞争实力[14]。
(五) 实体营销与电子商务营销齐头并进
借助电子商务平台或建立网站, 将企业文化和茶叶产品通过互联网拓宽渠道, 从而推动福建省茶产业发展。在这个数字信息时代, 除了运用淘宝等网络平台进行简单销售, 运用新型的自媒体营销已成为主流。如利用微信、微博等运营, 可以达到培养特定目标人群、针对性进行推广、收集一手数据、品牌宣传、茶文化氛围渲染等多重作用[15]。
(六) 茶叶企业密切加强与加工户合作
企业在整个茶产业链中担当着承上启下的关键力量, 是影响力十足的环节, 在整个茶产业链中最有活力。通过加强茶叶企业与加工户的合作, 带动加工户进行茶叶的加工制造, 为其提供技术、设备等, 使加工户制作出满足企业及市场要求的产品, 既保证了茶叶的品质及数量, 又对茶叶品牌起了促进。
(七) 建立高校与茶叶产业合作
茶叶产业中有相当一部分技能是使用“土方法”传承下去的, 即父女、父子间的传承。这种传播方式容易造成技能的失传。因此, 建立高校学生与制茶专家的联系, 发扬传统茶文化, 促进茶产业的壮大是十分有必要的。例如, 2014年安溪开展的首届大学生茶叶初制赛, 通过学生与制茶高手结对子的形式参加比赛。该赛事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年轻群体注重茶叶产业, 为培养新一批有文化懂茶道的人才打下基础。
8.茶产业的新旧世界 篇八
从去年到今年,林玉辉陷入了最累、最难受的思考期。他在思考茶叶的营销定位、商业模式和未来走向。
何为“天”与“地”?
茶叶目前的营销观念是什么?我把它总结为传统观念和新兴观念,是为“天”与“地”。
传统观念是茶产品好且价格越贵就越是好,茶卖给老茶友、政商、专家等人;新兴观念是产品走时尚人群,贴合新兴80、90市场的营销理念。
类似葡萄酒分为“新世界”与“旧世界”葡萄酒一样,茶叶行业同理可证。
旧世界的茶业态是拼产地、拼文化、拼小众、拼贵;新世界是拼市场、拼时尚、拼大众、拼未来。
茶叶行业目前的营销观念不正常
每一家茶企都在摸索著适合自身的营销发展模式,但是在林玉辉的理念里,茶叶行业目前的营销体系不正常。
回归茶产品本身,有很多企业主都抱怨过一个共同的问题:同行一见面,都在比究竟谁家的茶更好。这从侧面也说明茶行业目前的业态仍在传统行业思维里转悠,把茶当作神品来卖。
但到底如何定义什么是好茶?小众的茶友和专家专业些,不分就里的消费者被搞得头大了。“现在从茶商的角度讲,价格高的就是好茶,以后必须要变为从消费者的角度去评判,健康、安全、便捷、标准化才是好”,林玉辉说。“好茶喝的很复杂,要品、要泡,不利于推广”。他认为茶的这种品饮方式虽有特色,却也让茶路越走越窄。
走礼、走贵、走文化,还能撑多久?
政商市场还能有多少存量够瓜分?
不接地气的营销观念如何培育80、90后的消费者?
……这些都是茶企要考虑的问题。
一切与茶无关
茶叶新、旧营销观念的碰撞与融合,理论上,现在该是时候了,但现实的滞后,让林玉辉在观念上的创新,举步维艰,很多时候不得不向现实低头。
精力怎样能不停留于茶本身?如何才能做到“心中无茶”?处在传统竞争氛围里的林玉辉也比较纠结。现实状况的不允许抑或残酷,让他无法跳脱传统的竞争业态,也只能开店、加盟、全产品线……
他没办法像星巴克一样,大胆地抛开茶去做茶。星巴克倡导“一切与咖啡无关”,一切只与人有关。它给我们创建了一个充满灵感的地方。这也是为什么星巴克总能够超越地域和观念的鸿沟,成为难以取代的选择。
“茶因人而存在,一如人因茶而相识”,就像立顿红茶的理念一样,传递的是爱与温暖,林玉辉想象的茶也是一样,“茶不是神汤,茶是饮品,是一种体验和感觉的载体,是一种快乐、幸福的生活方式”。
商家要努力引导,把自己放下来,别“端”着,要接地气,要与消费者同级;消费者的心态也要放下来,随手一泡,不装,懂得享受有茶陪伴的日常生活。
他期许的茶营销理念是新兴人类的理念:“好茶——简单泡”。
【茶产业研究项目申报书】推荐阅读:
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申报书09-03
文化创意产业案例研究07-26
石油装备产业研究汇总08-19
茶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10-24
中国养老产业研究报告09-05
关键技术产业化实施方案2018年项目申报-工业机器人关键技术产业化项目资金申请报告10-15
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10-22
产业集群研究不应忽视的问题08-04
遵义辣椒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研究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