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桃子》教学反思的内容

2024-08-30

《分桃子》教学反思的内容(精选14篇)

1.《分桃子》教学反思的内容 篇一

《分桃子》教学反思

《分桃子》是“分一分与除法”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学会用2~5的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运算的基础上进行的。这节课主要是小数目的平均分,通过分桃子的过程使学生感受随意分与平均分的区别,体验平均分的意义。感知平均分的两种可能:全部分完;有剩余,剩余的个数小于份数。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创设有趣的故事情境——小猴子分桃子,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接着我又让学生用手中的小棒代替桃子动手分一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愿意去从事分桃子的活动。对于学生来说,想要明白分得公平就要分得一样多的理解并不难,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有这样的体验,这就要靠我们老师怎样去引导,才能使学生对平均分有更深刻、透彻的理解。大部分的学生都能想到要分就要分的一样多,这样才公平,只有部分同学想到了其他的分法。有小部分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没有很好的利用小棒进行分一分,有个别学生可能不明白要怎样去分,而把小棒分成三堆或没有去分,个别学生还拿着小棒在玩。二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这节课主要以小猴一家的活动贯穿整个过程,小猴分完桃子后,又去看望好朋友小猫和小狗,帮助小猫和小狗解决了所遇到的难题等,让学生在兴趣的带领下充分感知分的过程。

在教学中应要多关注学生,及时的与学生进行交流,随时了解课堂中的学生状态,并做好调整。在学生动手过程中,要事先做好明确的要求,使学生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做。学生的倾听能力还需要不断培养,教师的评价语言还不够丰富,这些都是我需要改进的地方。

2.“五分教学创新”的探索与反思 篇二

一、“五分教学创新”的内容

1.分层管理。 包括常规分层管理和非常规分层管理两个方面。常规分层管理指按学生的文化基础和个性特长编行政班,优化教学环境,在教学实施中,教师要针对不同班级,设计不同教学方案。非常规分层管理专指课外,就是在行政班不变的前提下,按学生不同特长安排教学班,进行课外辅导与活动,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长短项进行培优补弱。

2.分层设标。 指教师分层教学目标的制定与实施。学校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一般设置两个层面的目标,即基础目标和拓展目标。同时,学校要求各学科教师为学生建立月考档案,对学生的作业、考试及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做好记录,并进行跟踪。

3.分层教学。 一是分层备课,从教学准备、教学时间、教学步骤、教学方法到教学目标都要坚持与学生的实际相适应。二是分层设疑,教师要针对不同班级学生的不同学习力,在课堂设计上有不同的要求,如课堂提问、案例讲解要有差异。三是教学内容分层,按其重要性和难易程度划分为若干层次。

4.分层练习。 指分层设计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教师要按照基础目标和拓展目标的不同要求,设计基础练习和综合练习的题目和数量,力求由易到难,形成梯度。

5.分层考查。 包含分层测试和分层评价。具体表现为:建立每月考查和分层评价体系;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在实施分层测试时,教师可根据不同学生水平,设计AB卷或不同的附加题。

二、“五分教学创新”的落实措施

1.开设专题研讨会。 学校每学期召开两次专题研讨会。学校领导对实验课题的目的、意义进行广泛宣传和动员;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标,对照要求,结合教学实践谈看法;对于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学校课题组及时提出解决的对策。

2.加大专任教师的培训力度。 学校领导和课题组成员深入课堂听课,寻找和发现成功案例,树立典型;通过请骨干教师上示范课、观摩课等方式培训教师,提高教师的课改能力。

3.建立新的评价机制。 学校判定教师的教学质量,侧重于学生成绩的纵向比较,以学生是否有进步和特长是否得到发展为标准。

三、实施“五分教学创新”的反思

1.要解决分层教学原则与教学评价的问题。 “五分教学创新”的出发点是因材施教,为此,学校首先要了解“材”的素质和水平;要落实分层教学原则,建立全新的评价体系,防止评价机制老化。

2.要解决“分层教学”的班级管理问题。 一般来说,没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学生单独编班,其个性劣势的“能量”会放大,班级管理的难度也加大,因此需要班主任、科任教师齐抓共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3.要解决教育观念的更新问题。 学校领导和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新课标,转变教育观念,不断完善教学计划,重视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成熟。

作者系广东省广州市英东中学常务校长

3.“分桃子”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三

一、教材分析

1、本单元包括的主要内容及教材编写特点。

新课标教材(北师大版)中的《分桃子》安排在二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的第一课时。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会用2~5的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创设了许多“分一分”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具体操作解决生活中平均分的问题,深刻体验平均分的意义。“分桃子”作为第一课时,重点让学生在分的过程中感受随意分与平均分的区别,体验小数目平均分的意义,为进一步数学化,位学生认识除法的意义打下认知基础。

2、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

(1)把小数目实物平均分——初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2)用图示的方法平均分——解决一些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问题。

(3)平均分的两种可能——全部分完;有剩余,剩余的个数小于份数。

二、学生分析

1、学生已有知识基础。

通过一年级算法多样化理念的渗透和二年初乘法意义的学习,学生能够对小数目进行随意分,并且做到分的结果具有全面性。但7、8岁的孩子,直观感知、形象思维仍占优势,他们认识事物带有明显的直观形象性,所以也有一些同学对平均分有一些认识和理解。

2、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已有经验与新知识学习的结合点。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常接触到分东西的活动,具有一定的分配经验。因此,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创设问题情境,并在教学中适当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3、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的困难。学生具有一定的分配经验,对生活分东西的活动也十分感兴趣,但是对平均分的认识还是比较模糊的。作为认识平均分的初始课,教学中需要注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感受平均分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学生对平均分的两种情况认识不清,尤其是有剩余的情况。在课前调查中发现,虽然在实际分东西的过程中,学生却都能做到剩余的个数小于份数。但大部分学生仍然认为当出现剩余情况时,剩余的个数可以大于份数,对“一定要分到不能分为止”的概念认识不清。

4、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方式和学法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分东西需要具体的实物操作来帮助其完成。因此,教学中需要借助学生的这一学习方式,先让学生在分实物的操作中感受、交流,体验平均分的意义,再逐步抽象到借助图示进行平均分,从生活经验转换为学习方法。

三、教学目标

1、了解平均分的必要性,经历把小数目实物平均分的操作过程,体会并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能够运用图示(连线、画图、画集合圈等)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问题。

3、结合实际问题初步感知平均分的两种可能:全部分完;有剩余,剩余的个数小于份数。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从刚才播放的歌曲中,讲了一位神通广大的人物,你知道是谁吗?(孙悟空)孙悟空住在花果山,最喜欢吃桃子啦。这天,他摘了8个桃子准备分给身边听话的两只小猴。该怎么分呢?小猴子们想请大家帮忙来分桃子,大家愿意吗?(板书课题:分桃子)。

(二)合作分一分,探究新知识。

活动一:请同学们用你手中的小圆片代替桃子帮他们分一分。

1、汇报分的情况。(全班汇报,说出各种分法,并板书)。

2、师:在这些分法中,你认为哪种分法小猴们最满意?说说你的想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同样多、一样多)。

活动二:

(1)师:这时猴爸爸又拿出6个小木块,请小猴分成2堆,猜猜看小猴会怎么分?(同桌互相讨论)。

(2)同学们同桌合作用小棒分一分。

活动三:认识平均分。

(1)师:小猴跟同学们学到了新知识非常的高兴,他们准备把好消息告诉小猫,可是小猫正在为一件事发愁呢。

出示:要把12条小鱼分给4只小猫,每只小猫要同样多,怎么分?同学们帮帮它们吧。(4人小组用小棒摆一摆,说一说)。

(2)交流汇报:12条鱼平均分给4只小猫,每只小猫分到3条鱼。

(3)学生总结平均分东西的方法。结论:把每一份分得一样多叫平均分。(板书)

活动四:巩固平均分。

(1)师:小猴告别了小猫又来到小狗家,小狗也有问题没有解决,让我们也帮帮小狗吧!(出示题目请学生读32页第3题)。怎么分?谁来圈一圈。

(2)尝试用完整的话汇报。

(三)实践应用。

师:小猴在外面玩了一圈回家一看,家里来了那么多客人,猴爸爸说,快来、快来,帮爸爸摆筷子。(33页第1题,课件出示12根筷子,学生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借助生活经验,进一步体会平均分)。

师:吃完饭,猴子兄弟回到自己的房间做作业,弟弟不小心把铅笔撒了一地,请大家帮猴子兄弟分一分。(引导学生完成第2题)

五、课后反思

一、优点所在

整节课的设计,意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兴趣的带领下学生充分感知分的过程。整节课中老师创设了学生喜爱的故事情境,随着故事的展开教学目标也在得以一个一个的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爱心也得到发挥,他们是在帮助小猴、小猫、小狗这些儿童非常喜欢的动物解决问题中度过。学生在课堂上有分有和,兴趣盎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回顾本课的教学,发现有以下几点有待改进:

1、在学习目标中,不该把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出示出来,因为这个属于长期目标,学习目标,顾名思义只能当堂经过训练能够完成的目标,以前我不理解。

4.《分桃子》教学反思的内容 篇四

在教学中,我注意随着故事情境的变化,创设出一系列的数学问题,铺垫出一条由旧到新、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数学知识探究之路。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他们体验到生活中存在着数学知识和数学问题,体验到知识的产生和变化,体验到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成果,体验到探究学习的乐趣„„这些学习过程的体验正符合标准提出的“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的理念。

七、案例点评

在“数与代数”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落实新课程的理念?这是每个数学教师极为关注而又深感困惑的问题,封老师的这节课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和尝试,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激发兴趣、引导探究、注重感悟,是这节课的主要特点。

计算课教学枯燥无味,学生兴趣不大,这是不少教师的同感。封老师的这节课首先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一句亲切的谈话让学生群情振奋,整节课都在有趣的故事情境中进行,在这样的氛围中求知,学生会没有兴趣吗?

自主探究是新课程所提倡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封老师在这节课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并且力求处理好两个关系,即:学生自主探究和教师指导的关系;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的关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探究学习真实、有效。

感悟和内化是数学教学的一种目标和追求,它既反映在学习的过程中,又体现在学习的结果上,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内化,这是封老师这节课的一个重要特点。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这种“精神”和“能力”则来自于对所学知识、方法的不断感悟、内化和提升,只有在这样有意识的日积月累中,素质教育的要求才能得以实现。

这节课确实是一节真实、有效的课,但还有一些地方需引起重视和进行改进。如:要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适当的时间和空间,评价手段要多样化等。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上好每一节课是我们每个教师永远的追求。

摸球游戏〖教学反思〗

本节课为学生提供了具体的实践活动,创设了引导学生探索、操作和思考的情境。活动中,学生不同的意见引发的矛盾,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为了满足学生探索的欲望,通过开展小组合作来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独立完成活动,获得良好的体验。我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索,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本节课是由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通过猜想、观察、想像、分析、验证等思考方式亲自体验、感知,得到事件发生是不确定的,并且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我关注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的同时,更关注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在宽松、平等、民主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应用拓展部分,学生不但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还得到了很好的成功体验,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树立了学会数学、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时,没有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时间,也造成了个别学生“搭便车”的情况,不利于学习有困难学生的发展,还有待改进。

〖案例点评〗

这节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理念,对课程标准的把握也很到位。

整个过程以学生活动为主,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猜测―实践―验证”,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究过程,初步感受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自主探究、动手实践是很重要的过程,这个教案充分体现了动手做数学的思想,让学生在大量的活动中去体验、去理解。

课堂气氛始终保持在宽松、愉悦的状态,师生关系融洽,为学生探究创设了良好的环境,这也是本节课成功的一个关键。教师真正走下了讲台,与学生共同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

本节课较好地为我们展示了如何在活动中让学生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但从教案上看描写的活动一、二、三略显单薄一些。其实,正是在学生经历了充分的活动之后,才能较好地体会哪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一些。因此,期望读者对这几个活动环节特别要加以重视。

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同时选取游戏大使,为下面的环节做准备。

为本节课的引入做好准备,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通过展示让学生明白试验的操作步骤,为下一环节做准备。

2、每个小组都来做摸球游戏,并根据实验完成活动单。(1)轮流摸球,记录数据。(2)整理并分析数据。(3)讨论小组发现了什么?(4)小组派代表展示汇报。

3、推测归纳

通过这个活动,验证了我们的猜想。红球的数量比蓝球多,摸出红球的可能性大。篮球球数量比红球少,摸到蓝球的可能性就小。也可以说我们很可能摸到黄球,偶尔能摸到白球。

4、自主探究: 如果再增加一种颜色,是否仍然符合“物体数量多少决定摸出哪种物体可能性大小的规律”呢?(小组实验)总结幸运之星大抽奖;

收获与评价(组内分桔子)

小组内部分工明确,每一个学生都经历摸球游戏的活动。明白试验的步骤并按步骤完成。能够发现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学生自己归纳出来。

学生能够通过试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对抽奖活动兴趣浓。

品尝到合作的果实很开心。

让每一个学生都经历探索的过程,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引导学生自己把自己的发现归纳出来并作出合理大胆的猜测。起到巩固练习的作用。

通过抽奖活动在此让学生把今天学过的知识灵活运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习惯。

板书设计

猜测

试验

数据分析

推测 在一定的条件下:

数量

红球多

大(很可能)

蓝球少

小(偶尔)

花边有多长》是北师大版小学教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47页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难点是理解长方形周长的计算算理,掌握求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本课教学我努力体现了《标准》倡导的理念“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节课教学流程清晰自然、衔接连贯,其最大的特点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了开放性、实践性、趣味性较强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合作交流学习数学,理解、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作用,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学习主动权,让学生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1、注重创设问题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从现实生活出发,力求使课堂教学体现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

课一开始,我就创设了以下问题情境:还有两个月元旦就要到了,到时候老师想让同学们布置一下教室。淘气和笑笑的任务是布置、美化黑板。通过商量,他们准备在黑板上写上漂亮的字,画上美丽的画,还想把黑板围上一圈花边,淘气马上就跑到超市去买花边,可到了超市一看,花边有好几种规格,淘气这才想起来自己忘了量尺寸,他打电话问笑笑,笑笑告诉他:黑板长34分米,宽12分米,花边到底要多长你自己算算吧。淘气愣住了,花边到底有多长?(师板书:花边有多长)你们能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吗?情境创设以后,学生围绕“黑板一周的长度是多少”这一问题,先估计,再动手测量、计算、交流、分析,这样教学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

2、注重算法的多样化与思维的灵活性,教学中能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让学生在探索体验中学习,在独立思考、相互交流中逐步提高,不断发展。

学生个体在独立探究中,应该允许他们对数学概念有多元的表征,张扬学生的思维个性。但是我们不能盲目地张扬学生思维的个性,致使学生的思维仍停留在原有的水平。如在探究长方形的周长公式时,不同水平的学生得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有的是“长+宽+长+宽”,有的是“长+长+宽+宽”,有的是“2长+2宽”,还有的是“(长+宽)×2”。以上多种思路的思维水平不是在同一个层面上的,我们是不是任由学生的喜好让思维“维持”在各自的水平上?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在“理解”数学基础上建构知识。这里的“理解”并不是指学生弄清教师的本意,而是指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教师所讲的内容重新加以解释、重新建构其意义。孩子的个性必须通过社会和文化的责任来协调。算法与解题思路多样化之后,要进行意义的协商,引导不同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比如教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时,在不同的学生发表不同的解题思路以后,我采用了借助实物(黑板)进行讲解、借助课件进行演示这样的方法,然后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析、理解各种思路;接着我让学生讨论哪种方法最简便,为什么?最后我对思路繁琐和学困生进行个别指导,尽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都有新的提高。这样做,创造了意义协商的机会,从而尽量达成共同的理解,这比停留于原有的个人解决方法更好。在适当的练习之后,周长公式的适时给出,也是对思维水平较高的学生的一个提升,更深刻地理解和体会数学的简洁性和形式的美。

本节课不足之处:学生进行估计、测量、计算之后,没有及时利用计算的结果来验证估计的合理性;对于小孩子,从小就要培养有根有据地清清楚楚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说完整的话。在教学中,发现有些孩子已经把长方形各部分的名称忘了,表达的语言不够准确,有很多可以写出来,但是就是说不清楚;还有的孩子不喜欢倾听别人的意见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教师长期训练,让教学的评价手段多样化。其实看似简单的课,往往是我们教师站在了自己的角度去分析。俯下身去,换个角度你会发现要把原有的经验转化为较为规范的数学知识真不容易。对于我们教师来说还有很多次试讲执教这节课的机会,但对于这个班上的学生来说就只有留下遗憾了。我们教师只有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并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多学习,多锻炼,才有可能真正走进新课程,我们的课改才有可能逐步迈向灿烂锦绣的前程。

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除法中 路程时间速度 的内容。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速度,理解并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能根据三者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2、通过比一比、看一看、说一说、算一算等活动,探索并掌握新知。

3、体会学习速度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教学重点

认识速度,理解并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

能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请了三个小伙伴,小牛,小象和小羊,他们时常为谁跑得快的问题而争论不休,有一天他们又碰在一起,各自炫耀起成绩来: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从身边生活中发现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一)、认识速度及速度单位:

1、全班交流: 师:、如果他们两个人一组进行赛跑,例如小牛和小象一组,谁跑得快?为什么? 生:小牛和小象比赛,小牛快,因为都是4分钟内,小牛跑得路程比小象跑的远 师:所以在路程相同的条件下,应该比较时间时间越短速度越,跑得越快。(引导学生思考:相同时间比路程远近,相同路程比时间长短,来确定快慢。)2)

比较小牛和小熊

师:比较小牛和小熊时,路程不同、时间也不同,怎样比它们的快慢呢?有什么办法?(引导学生思考:要想知道谁跑得快,就要比较单位时间里谁跑得远,谁就快。)师:谁能解释一下70米和80米表示什么? 生:表示每分钟行70米和80米。

师:像这样表示每分行70米,每分行80米称为速度,我们可以通过线段图上表示,更清楚地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

出示线段图

师小结:观察线段图比较速度,其实就是比较相同时间内的路程,也就是一分钟的路程。这一分钟就是我们所说的单位时间。

方法二:在相同时间内(3分钟)比较谁跑得远

师:仔细观察这三种解法,你觉得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1:相同点是:这几种方法比较的都是相同时间里的路程。生2:不同点是:第一种方法比较的是他们一分钟跑的路程

2、认识速度及速度单位:

师:速度怎么算,你会求速度吗?咱们试一试 呈现两个问题,请学生口答。出

3、出示生活中常见的数据:刘翔110米栏的速度约为8千米/秒

声音传播的速度约为340米/秒

光的传播速度约为30万千米/秒

5.《分桃子》教学评析 篇五

授课教学:罗绍祥 评课教师:李培新

今天上午,我有幸聆听了罗绍祥老师执教的“分桃子”课堂教学实况,通过听课中观察,听课后反思,以及听了罗老师对这个内容的构思和设想的说课设计,整个过程都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受益非浅,感受很深。下面就这堂课,我谈一谈自己的不成熟看法,与各位老师共同交流。

一、评教材处理

罗老师执教的《分桃子》是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32-33页第一课时的“分桃子”,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学会了2-5的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初步体验平均分的意义,来感受平均分与生活的联系。体现了动手操作与概念思考对于认识除法的重要性,是后续学习、体会除法意义的重要基础。

二、评教学目标

低年级学生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而这些学生活泼好动,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教材的特点和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本课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理解平均分的方法,结合实际问题感知平均分的两种可能:全部分完;有剩余。能力目标: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学习的快乐,同时对学生进行团结友爱、互相谦让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体会平均分的含义。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方法。教学关键:让学生充分参与分的过程。

三、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不应以直接传授知识为主,而应以促进学生的智力、情感、意志等个性优秀品质发展为主。教师不是为了教,而是帮助学生学。因此选择的教法应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而服务,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目的,以学生的发展为方向。因此在本课中,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故事情境法;

2、多媒体辅助法;

3、开放式教学法;

四、评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倡导的理念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以“猴兄弟的生日宴会”这个故事情境贯穿课的始末,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体验,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兴趣是学习入门的向导,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吸引学生乐学的内在动力。本节课的导入部分,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在一个大森林里住着猴子一家,今天是两只小猴的生日,猴妈妈要给兄弟俩做生日,一大早采了许多桃子回家,便取出8个桃子给兄弟俩,作为生日礼物,猴哥哥和猴弟弟高兴极了,两人马上分起桃子来。同学们,请你们猜一猜他们是怎么分的?现在就请你们用手中的8个圆片代表桃子,动手分一分,看一看这8个桃子你怎么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分桃子。(板书:分桃子)

2、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在儿童的学习活动中,兴趣起着定向和动力功能的双重作用。有了学习兴趣,就能产生积极的情感和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效率就高;没有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就不高。以这一理论为指导,我在设计本节课的新授部分时,为学生创设了四次动手分一分的实践活动:

活动一:分桃子,感知“分”的含义,初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独立思考:两只猴子可能会吃到几桃子?如果让你给它们分桃子,你想怎样分?然后让学生用桃子图片分一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很活跃,有的学生把8个桃子平均分给了两只猴子,有的学生把8个桃子分成1和7时,我抓住这个契机问:这样分两只猴子会有什么反应呢?(学生可能会说拿到7个桃子的猴子高兴得跳起来,另一只猴子肯定会愁眉苦脸的。这时我展示课件)、同样2和6、3和5这样的分法得到多的猴子都很高兴,得到少的猴子一定都不开心。这时我再追问:怎样分才能让他们都满意呢?学生通过课件演示对 2 比发现4和4这种分法才分平,像这样分得的桃子个数是同样多的或一样多的,我们在数学中就把这种分法叫做平均分。(展示课件)这样在动手操作以及同伴的交流中,学生感知到了“分”含义,初步体会了“平均分”的意义。

活动二:通过分小棒的练习,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在开展这个活动时,我先让同桌两个自由分一分。然后引导学生在几种分法中找出是“分得样多或者同样多的”那样分法,使学生在多种分法的对比之下,形象地感知“平均分”。接着用课件出示判断随意分和平均分的练习。这样的教学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活动三:分小鱼,引导学生体会“多种分”的过程

猴兄弟为了庆祝生日,请来隔壁邻居四只小猫,用12条鱼来款待它们。在这个环节中,我不仅重视平均分的结果,更重视让学生去感悟同一结果的不同分法。我先引导学生观察理解教材情境图的内容,然后让学生用木棒代替小鱼自己分一分。这样全班学生在操作中都经历了“多种分”的过程,体会到了分法的不同。

活动四:分骨头,进一步让学生体验多种方式分的过程。

猴兄弟还请了好朋友3只小狗,并拿出它们最爱吃的骨头招待它们。在这个环节中,我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变换角色分骨头。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故事情境中动手操作,积极实践、进一步体会“多种方式分”的过程。

这些操作以动促思,学生在操作探索知识中,亲身经历新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能充分展示每位学生的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利于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同时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中,抽象思维得到了发展,从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在此教学活动中,我注重知识的巩固和深化,我还是以生日宴会这个情节,让学生在这个愉快的氛围中饶有兴趣的进行操作练习。宴会开始了,猴兄弟拿来了12只筷子给客人,够分吗?接着在宴会桌上,小猫拿出生日礼物铅笔和笔盒送给猴兄弟,那每只小猴能分到几个文具盒?平均每盒能放几枝铅笔?这时好朋友小狗说话了:我们也有礼物,带来一个智力题考考你们,那就是用20个圆能拼成几个奥动五环?猴兄弟为了感谢它们回赠礼物,拿了9个气球送给小猫们,平均每只猫能分到几个,还剩几个?也给小狗们出了道智力题,18只蜜蜂飞走了一半后还剩几只?把这些问题融合在故事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实际中去发现、认知、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同时,连气球活动的开展,学生都感知到了平均分的两种可能。

4、归纳总结,促进内化

这节课,你们和猴兄弟一同度过了一个快乐的生日,在这次生日宴会中,你有些什么收获?你觉得自己学得怎么样?

学生的自我归纳与整理,梳理新知。同时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丰富了对平均分的认识,更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我的设计理念是“愉悦、开放、主动、发展”,以“猴子的生日宴会”这一富有童话色彩的教学情境,即“故事一线牵,知识寓其间”。以成功教育的思想为指导,面向全体,采用故事情境法,音乐激情法,评价激励法,使学生愉快学习,主动探究,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开放时空,开放思维,着眼学生的能力培养,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五、评教师素质

1、教师普通话标准,教态自然大方,语言流畅,能巧妙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2、教学手段老练,方法灵活多样。

3、板书工整、合理、美观。

4、教师调控有序,善于应变。

六、评教学效果

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可以看出,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教好,课内练习正确率也高,达到了预定的目的。总的来说罗老师的这节课还是比较成功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按要求完成了教学内容,达到了教学目标,教师课前准备充分。

2、教学程序及思路清晰。

3、学生的知道、能力、情感等得到全面发展。

4、教师全面参与学生的讨论,体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情境。

5、教师的板书工整、美观。

总之,罗老师执教的这节课值得我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这里就不在例举。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从中领悟到了一些好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但也有一点个人的不成熟见解,提出来与各位老师共同探讨,与罗老师共勉。

1、教师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讲的有点多,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相对少一些。

2、在实践运用部分,在互批后发现差生有问题时,应给予指导,使他们有一个交流平台。

3、教师在个别细节的处理上再完善些更好。

6.语文教学目标及内容的反思 篇六

一、反思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反思可以从教学目标的制定者、合适度、呈现的时间与方式以及达成度等方面进行思考。

1.谁是教学目标的制定者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到底谁是教学目标的制定者?这是首先需要回答的问题。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对教学目标进行预设,这时,教学目标的制定者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教学目标的生成,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情对所预设的教学目标作出调整,这时,学生对教学目标的确定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显然,教学目标的确定既应该有教师的预设,也应该有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生成。预设和生成的统一,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参与到教学目标的制定过程中来。对照自己的教学实践,我们需要思考在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是否是教师独霸了发言权,有没有留出了解学生学情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有没有参与到教学目标生成的过程中来。

2.教学目标是否合适

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到底应该是什么,是否合适,这要根据文本内容、教材内容、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效果来进行思考。比如,教师所预设的教学目标是不是学习这篇文章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符不符合教材编写者对这篇文章教学所进行的定位?是否与本单元的教学相符合,是否符合学生的学情?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点在哪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能不能作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最终在思考中提出自己的看法。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不当,可以随时调整;如果在教学结束后发现失误,可以引以为戒。

3.教学目标呈现的时间和方式是否恰当

教学目标是否需要呈现,呈现的时间和方式是否合适也需要教师加以关注。比如,有的教师,自己心中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但不呈现给学生或者不直接呈现给学生,这样学生可能会不明白要学什么,不过如果进行恰当的梳理、引导,学生依然可以完成教学任务;有的教师,可能会在课堂伊始,明确告诉学生这堂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知道这篇课文应该学什么、重点难点是什么,这样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更有目的性,但缺点是容易束缚学生的思维。对于一节课中教学目标呈现的时间和方式,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来认真思考其恰当与否。

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达成了教学目标

每节课上完之后,教师应该对是否达成教学目标作出十分清晰、准确的判断。如果达成了原有教学目标,教师可以思考这节课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有没有可资借鉴之处;反之,则要认真思考目标没有达成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二、反思教学内容

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是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抓手,它关系到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安排和教学评价的组织。及时认真分析、反思教学内容,无疑将使教师更为深刻地理解教材、理解学生,使语文课堂学习更为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对教学内容的反思,可以从目标指向性、正确性、合理性、适切性、实效性几个角度进行。

1.语文教学内容的正确性

主要思考教学内容是否正确。教学内容出现错误,大多数情况是由于教师自身学识水平限制造成的。比如在电影《美丽的大脚 》中,乡村女教师将“千里迢迢 ”教成了“千里召召 ”;也有部分情况是由于教师备课不认真,上课缺乏应变能力所致,比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劝学 》一文时,将作者写成了“司马光 ”,混淆了“主持编撰 ”与“著 ”的区别。仔细阅读课文,便可得出正确认识。

7.分桃子教学设计 篇七

——北师版数学二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分桃子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32——33页“分桃子”,教材是通过学生动手分一分,体验平均分的意义感受平均分与生活的联系。教材呈现方式分析

教材先呈现情景故事“8个桃子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可能吃几个?”,再摆一摆“用圆片代替桃子分成2堆,说说你是怎么分的?”教材情境导入,再通过学生摆学具引出“平均分”,体会平均分的含义,然后通过“分一分”的环节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教学目标

1、经历把小数目实数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初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能用图示的方法解决一些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问题。

3、结合实际问题感知平均分的两种可能:全部分完和有剩余(剩余的个数小于份数)。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经历平均分的过程 难点:

初步体会有余数的“平均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圆片、小棒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一)活动一:分桃子

师:用圆片代替桃子分成2堆,动手分一分(学生分桃子)

师: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学生叙说过程,教师操作课件(1)1个和7个(2)2个和6个(3)3个和5个(4)4个和4个 师:这几种分法有什么不同?

生:前三种是随意分的,一堆多些,另一堆就会少些。而第四种方法两只猴子分得一样。

师:(指板书的第四种分法)按这种方法,两个小猴会分得一样,我们还可以怎么说?

生可能说“分平了”“一样多” “同样多”“两只猴子得到的桃子相等”……

师肯定:说的对!同样多、一样多,分平了都是一样的意思,在数学王国里有一个词语叫做“平均分”。(板书:平均分)在生活中,人们分配的时候有时会选择随意分,有时也会用到平均分。练习:

这里有两幅图,一幅是平均分,一幅不是平均分,你能判断出来吗?

第一幅图是平均分,因为8个圆形平均分成了4份,每份是2个,同样多。

第二幅图不是平均分,有一份是1个,有一份是3个,不一样多。把3个的那份里拿出1个给少的那份。

(二)活动二:分鱼

(电脑出示课本第32页“分一分”的第2题)师指名说清图中的数学信息后,同桌数出12个圆片代替小鱼,分一分。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操作后,选一名同学在全班汇报。教师注意指导学生说清是怎样分的?(有的学生可能会想到几个几个分、想乘法口诀分等方法)鼓励大家向分得又快又好的同学学习方法。

师:刚才我们用圆片代替鱼来分,其实我们还有一个本领,就是直接在图上圈一圈、连一连。(师用电脑演示画法)练习:

在书上的小猫图上圈一圈、连一连,得出结果每只小猫分到3调。

(三)活动三:分骨头

(电脑出示课本32页“分一分”第3题)

请大家把每只小狗分到的结果用铅笔在课本上圈出来,有困难的同学可以用小棒代替骨头,先分好再画圈。

学生动手分,教师巡视,并做个别指导。讲评时,教师让学生说出是怎么想的,引导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想法。

三、应用拓展,深化认识

1、装铅笔。

师:我们刚才帮助了小动物们,自己解决问题的本领也大了,相信你也能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

出示教材第33页第二题图

看看这些摆得乱七八糟的铅笔,你有什么想法?如果每盒放得同样多,每盒可以放几枝呢?自己试着连一连。

2、分气球。

有9个气球,想分给4个小朋友,平均每人分到几个,还剩几个? 让学生在书中的图上连一连、圈一圈。

指名汇报后,师质疑:剩下的一个气球,还能不能再分了?(学生讨论)。

师:我们在平均分物品的时候,有时会全部分完;有时还会向这样有剩余的现象。

3、跳一跳,摘果子

这么好的天气,花园里还有16只勤劳的蜜蜂在辛勤地采蜜呢,过了一会,有一半的蜜蜂采完了,飞走了一半,还剩()只。(理解“一半”的意思——飞走的和剩下的一样多)

四、总结评价

说说你这节课学到了什么知识?

板书设计:

分一分

平均分

8.分桃子教学设计 篇八

分桃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体验除法与生活的联系。

2、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

3、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

学具准备:圆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在大森林里,住着小猴子一家人,有一天小猴兄弟俩遇到了一点小麻烦,爸爸买了8个桃子要分给2只小猴,该怎么分呢?小猴子们想请大家帮忙来分桃子,大家愿意吗?(板书课题:分桃子)。

二、合作分一分,探究新知识。

活动一:请同学们用你手中的小圆片代替桃子帮他们分一分。

1、汇报分的情况。(全班汇报,说出各种分法,并板书)。

2、师:在这些分法中,你认为哪种分法小猴们最满意?说说你的想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同样多、一样多)。

活动二:

(1)师:这时猴爸爸又拿出6个小木块,请小猴分成2堆,猜猜看小猴会怎么分?(同桌互相讨论)。

(2)同学们同桌合作用小棒分一分。

活动三:认识平均分。

(1)师:小猴跟同学们学到了新知识非常的高兴,他们准备把好消息告诉小猫,可是小猫正在为一件事发愁呢。

(出示):要把12条小鱼分给4只小猫,每只小猫要同样多,怎么分?同学们帮帮它们吧。(4人小组用小棒摆一摆,说一说)。

(2)交流汇报:12条鱼平均分给4只小猫,每只小猫分到3条鱼。

(3)学生总结平均分东西的方法。结论:把每一份分得一样多叫平均分。(板书)

活动四:巩固平均分。

(1)师:小猴告别了小猫又来到小狗家,小狗也有问题没有解决,让我们也帮帮小狗吧!(出示题目请学生读32页第3题)。怎么分?谁来圈一圈。

(2)尝试用完整的话汇报。

三、实践应用。

师:小猴在外面玩了一圈回家一看,家里来了那么多客人,猴爸爸说,快来、快来,帮爸爸摆筷子。(33页第1题,课件出示12根筷子,学生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借助生活经验,进一步体会平均分)。

师:吃完饭,猴子兄弟回到自己的房间做作业,弟弟不小心把铅笔撒了一地,请大家帮猴子兄弟分一分。(引导学生完成第2题)

师:猴爸爸拿出9个汽球要平均分给4个客人,大家帮猴爸爸分一分。”(引导学生完成第4题)。

四、总结全课。

师:今天同学们帮助小猴解决了分东西的难题,小猴谢谢大家!请大家回想一下,你从中学到了那些知识?

9.反思高中现代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篇九

【关键词】高中现代散文;教学内容;确定;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是在新课程背景下广大教师形成的共识。它符合“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规律。构建运用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模式,充分内化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地“动”起来,自主地去学习新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对学生在自学中尚未解决的问题,作适时地引导和点拨,以实现课堂教学时间有效、高效地运用,从而避免教学的微效劳动和无效劳动,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是当前教师的首要任务。

反思性教学是在新形势下教师自我约束的表现。时代发展到今天,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已成为时代潮流的今天,那种突出教师主体地位,“以教定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和陈腐的教学观念已经严重不适应新时代的学生了,有遭淘汰的危险。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改变习惯与定势思维,变传统的“以教定学”的教学模式为“以学定教”的模式,切实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不断挑战新领域,克服惰性,突破自我,以新的姿态适应未来的形势和未来的学生,为自身的专业发展开辟新的途径。

“以学定教”,我们教师在具体实施教学行为时往往是“以教定学”,“目中无人”,忽视学生的实际需要,忽视学生的发展,使学生的主体地位缺失,而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严守教师的神圣权威不受侵犯。比如说现代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有的教师认为应该教知识,既然是散文,就应该是“形散神不散”,问题是这老生常谈的“形散神不散”,初中老师不知道教了多少遍,学生还会有什么新鲜感呢?再说“形散神不散”并不是所有散文的灵丹妙药,甚至文章的主题性在当今都受到了挑战,也并不是所有选到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现代散文都做到了“形散神不散”。“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作家的个性不同,他们写出的散文也不同,你不可能以“不变应万变”。有的老师认为要教语言,问题是语言是不需要教的,它必须通过学生的反复朗读和品读,去感知优秀作家的语言的魅力,而习得成为自己的书面语言,从中受到感染或影响,成为自己人格架构的一部分。

所以我们的反思首先是对观念的反思。我们究竟是以学生为本还是以自己为本,究竟是“以学定教”还是“以教定学”?要“以学定教”就必须关注学生当前的需求和将来的发展。这就要运用到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来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茨基的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能够独立解决的智力任务;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方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我们要通过学生的预习反馈,及时了解哪些是学生凭现有的经验可以解决的问题,哪些是凭学生现有的经验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关注最近发展区域,确定我们的教学内容,调整我们的教学策略,修改已经确定好的教案。

比如说在教史铁生的《合欢树》时,我告诉同学们,要深入把握《合欢树》的文本内容,必须要回到它所反映的那个时代。史铁生在《合欢树》中所反映的那个时代,不是仅仅史铁生一家窘困,大多数的中国平民,包括北京四合院中生活着的人们都不富裕。我举了与史铁生同时代,也有着相似经历的梁晓声的散文《感激》,他说:“时常,我脚穿的是杨志松的鞋;头上戴的是王嵩山的帽子;棉袄可能是王玉刚的;而裤子,真的,我曾将张云河的一条新棉裤和一条新单裤都穿成旧的了。当年我知道,在某些知青眼里,我也许是个喜欢占便宜的家伙。但我的好同学们明白,我根本不是那样的人。他们格外体恤我舍不得花钱买衣服的真正原因——为了治好哥哥的病,我每月尽量往家里多寄点儿钱……”我也以自己的经历与学生进行交流,这说明那个年代,作为底层的平民,大家都活得不容易。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一种精神和一种力量支撑。这种精神与力量的象征就是母亲种下的那棵合欢树,开始“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竟是一棵合欢树”。这便是母亲的伟大,她不仅给史铁生以坚强活下去的力量,而且给那个年代的所有人以精神力量。

那个孩子又象征谁呢?象征未来。这便是母爱的第二层含义,不仅给当时的人们以精神力量,也给未来以精神力量,能把中国人民的这种坚忍的精神传续下去。

我们该如何理解“悲伤也成享受”呢?这我们要从史铁生的生命本体出发。史铁生是一位残疾作家,从二十岁开始双腿残废,到后来发展成尿毒症等多种疾病,直至突发脑溢血去世,他这一生几乎是在病中度过的,用他自己的话说,“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因此,史铁生笔下的母爱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母爱,而是上升到一种哲学的层次,从哲学的高度来关注母爱,它是“泛爱众”的。在这种情况下,作者的悲痛、愧疚和孤单等所有的悲伤感情,都化作一种宽慰,都趋向于人类的终极关怀。经过这样一番思考之后,悲伤当然成为一种享受了。

这便是我对《合欢树》这篇散文教学内容确定的反思。反思也包括对合作的反思,如学生的集体活动;也包括对同行相互评课的反思,比如我听一位同行上这一课,就仅仅停留在母爱这一层面,虽然思路清晰,但我总觉得缺少点什么,我觉得,缺少的就是我上面所说的东西。

反思不光是对自己的反思,还包括对他人的反思。我们通过听同行的课,或观摩公开课,可以反思别人的教学,同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这样达到多方共赢的目的。

反思我们对高中现代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可以发现许多新的东西。对我们过去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我觉得所需要走的路还很长很远。

10.分桃子教学设计(最终版) 篇十

执教教师:汪振翔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32-33页。本节课是学习除法的第一课,编者意在让学生从分的状态来入手,有随意分与平均分,平均分中又有分得刚好的与分得不刚好的。教学背景分析:

本课时是本册《分一分与除法》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会用2~5的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创设了许多“分一分”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具体操作解决生活中平均分的问题,深刻体验平均分的意义;在丰富体验的基础上,来初步认识除法的知识。

“分桃子”是小数目的平均分,通过“分一分”的操作过程,使学生感受随意分与平均分的区别,体验平均分的意义。学生会初步的学会用图示的方法解决一些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问题。

学习这部分知识前,学生都有过分东西的经验,这将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应该看到二年级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持续时间短的特点,个别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不是很强、易兴奋,这就需要教师作出正确的引导和评价。

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结合实际问题感知平均分的两种可能性。2.注重学生进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经历与同学进行讨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教学重点:初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感受平均分的过程。教学难点:初步体会有余数的“平均分”。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创设小熊过生日的情境,导入新课:小熊过十岁生日了,它特地邀请小伙伴们来家中做客,准备开一个生日晚会。一起去看看(播放课件),师:同学们你们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师:可是你们瞧,小熊正皱着眉头发愁呢!哦,原来小熊在为该怎么分而烦恼。同学们,你们能帮小熊分一分食物吗?

今天我们就来帮小熊分一分食物吧!(板书课题:分桃子)师:谁说一说应该怎样来分?那么小猴﹑小猫和小狗之间又该怎么分配呢?

二、操作体验 1.分桃。

师:猴子来了2只,小熊准备了8个桃子,可能有几种分法?(1)独立操作。每个学生用小棒当桃子,自己操作分法,并记录下来。

(2)汇报交流:

(3)感受随意分与平均分的区别。

师:你认为哪种分法更合理,为什么?意在分得同样多。2.分小鱼。师:小猫来了4只,小熊有12条小鱼,要让每只小猫分到同样多,该怎么分?每只小猫分到几条小鱼?(1)独立操作。学生以小棒代替小鱼。(2)汇报交流:初步感受分法的多样性。(3)初步感知平均分的意义。

小结:像这样,不管怎么分,每份都分得同样多,我们就说是“平均分”。(板书:平均分:分的同样多或一样多)让学生齐读3遍。小组轮流读。

3.分骨头。

师:小猴和小猫在同学们的帮助下都分到了一样多的食物,很感谢大家!但小狗们等的很焦急,请同学们再帮帮它们也把食物分分。

有18根骨头,平均分给3只小狗,每只小狗分到几根。按要求独立完成,并展示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你为什么这样分?因为题目叫我们平均分,就是要让每只小狗分到的同样多。首次应用平均分的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强化平均分的含义。

三、巩固深化

1.“试一试”的第2题。平均每盒放()支,可数总数后,用乘法口诀

2.“试一试”的第3题。5个画圈法。

3.“试一试”的第1题。有()双筷子,需2根2根地分,可画圈完成。

四、全课总结

师:通过“分桃子”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分桃子》教学反思

一、创设问题情景,唤醒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我在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小熊过生日——分一分”这样的情境,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数的分解,找到了新知识与旧知识的生长点,改变了传统的概念教学“复习——引入——新课——练习——巩固”的模式。我借助多媒体向请同学们帮小猴分一分桃子,引出只有分的“同样多”(平均分)两只小猴才满意,适时渗透数学文化思想,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使学生数学思考从这里“开始”。

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展开新知的探索,通过观察、讨论、操作和实践应用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有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和知识积累。因此,我在进行教学时,不是让学生被动的吸取、模仿和反复练习,而是创设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情景。我设计了“分桃子”、“分小鱼”“分骨头”三个活动,让学生亲身体会“平均分”就是分得“同样多”、“一样多”,在动手操作中体会和掌握知识。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只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本节课存在不足的地方:

1:走进儿童的生活,在语言,语态方面要尽量符合儿童的心理,那样能更大限度的激发儿童的兴趣;

2:在学生进行操作分一分时应多关注中下层学生,并适时的给予指导; 3: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的反馈评价奖励,激发学生的兴趣;

11.数学课分桃子教学计划案 篇十一

教科书第32-33页。

二、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

知道平均分的含义。会将物体平均分。

通过动手操作,体验平均分的过程。

B)、能力目标:

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C)、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探索规律,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等方面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知道平均分的含义,会将物体平均分。

四、教学难点:

在分一分的过程中,抽象出平均分的概念。

五、教具准备:

A)、教师准备:

教学课件或挂图 8个桃子图片、数字卡片。

B)、学生准备:

圆片或小棒若干。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老师知道大家最爱听童话故事了,今天,雷老师就给大家讲个故事。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师:在茂密的大森林里,住着许许多多的小动物。一天,猴妈妈从树上摘了许多又红又大的桃子,小猴子可高兴了,同学们快数数猴妈妈共摘了多少个桃子?(8个)两只小猴看到了这么多又红又大的桃子,馋得直流口水,争着强着要吃。同学们,如果你是猴妈妈,你打算怎么分这8个桃子?

请同学用桌面上的桃子卡片代替桃子,分成2堆,看一看,1. 指名分桃子,要求学生边分边说。

指名把8个桃子平均分

问:谁有不同分法?为什么这样分?

师板书:2 3 4

5 4

问:哪种方法最公平呢?为什么?

板书:每份同样多

2.师问:你会用这种分法来分物品吗?我们就来试一试。

请同学们拿出6个木块分成2堆,每堆几个?

小结:

刚才同学们这种分东西的方法,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板书:

每份分得同样多=平均分

问:什么是平均分?

练习:

1.判断下面几种分物品的方法,是不是平均分。

(课件出示蝴蝶、小猫、星星图)

2. 猫分鱼和小狗分骨头。

请学生小组任选其一,用手中的小棒代替鱼或骨头分一分。

分一分

①、小组合作分鱼:4只小猫要分12条鱼,每只小猫要分到同样多,每只小猫要分到几条鱼?

②、小组合作分骨头:

15根骨头,平均分给3只小狗,每只小狗分到几根骨头?

3. 师拿出14根铅笔,指名平均分进两个文具盒。

1、摆一摆。

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同桌两人合作,用卡片摆一摆,分一分。

②汇报交流。

学生根据刚才的分法回答:一样多,同样多。

(同桌说说自己是怎么分的,然后指名回答)

多让几名学生说说自己对平均分的理解。

分一分。

①、学生4人一组,用学具实际分一分,然后进行全班交流,汇报。

②、学生小组合作,帮助小狗分骨头,分完后,在小组间说一说,是怎样分的?

指名进行分一分,并说出每个文具盒里放了几枝铅笔。

三.课堂练习。

师:同学们分得真好,现在电脑博士要考考大家,你们愿意吗?

1。课件出示书上练一练的五环旗和分气球。

出示五环图,认识这个标志吗?用20个圆环可以拼成多少个五环呢?

问:平均每人分到几个?还剩几个?剩下的1个为什么不能再分了?

师:可见,平均分有时也会有剩余。

2。课件出示练一练的`小蜜蜂采花。

问:飞走了一半是多少只?16只蜜蜂飞去一半后,还剩多少只?

学生马上回答:是奥运会的标志,然后尝试圈一圈,解决用20个圆环拼成五环。

三.拓展练习。(追卡游戏)

师:雷老师要用这12张小精灵卡玩个追卡游戏,喜不喜欢?

师:这个游戏怎么玩呢?听老师把游戏规则说清楚,请同学们四人一组互相讨论这12张精灵卡可以怎么平均分?分对的这12张卡就暂归他们小组,那其他小组如果有不同的分法可以向他们挑战,挑战成功这些卡就归他们。想不想玩?

四.总结。

你们学得开心吗?今天你学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师:刚才同学们真棒,不仅知道了平均分,而且知道我们周围有许多平均分的知识。请大家睁大你的火眼金睛,在我们教室,在我们周围有哪些属于平均分。

小组讨论,然后反馈:

生1:我们组把12张精灵卡平均分成2份,每份6张。

生2:我们组把12张精灵卡平均分成3份,每份4张。

生3:我们组把12张精灵卡平均分成4份,每份3张。

生4:我们组把12张精灵卡平均分成5份,每份2张,还剩2张。

……

板书设计:

分桃子2 3 4每份分得同样多=平均分6 5 4

【数学课分桃子教学计划案】相关文章:

1.上帝分的桃子故事

2.分一分(二)数学课件

3.分一分数学课件

4.个别化教学计划案例

5.学前班教学计划案例

6.暑假义务教学活动计划案

7.分桃子的教学反思

12.高中英语教学反思主体内容探讨 篇十二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教学反思;主体内容

在新课程改革浪潮的冲击下,英语课堂的教学模式也一步一步在改进。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标志着英语教学改革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这个领域为教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作为课程改革的实践者,如何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了本次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在关于评价改革中,尤其强调教师对自己的分析与反思。本文对教学反思的主体内容进行了如下探讨:

一、教学反思的含义及一般内容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深入地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可以获得宝贵的经验、教训;及时发现新问题,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是成为专家型教师的一种有效的途径。根据课堂教学实践反思的经验,教学反思的内容可界定为两种:反思教学理念与反思教学方法。

1.反思教学理念

每一位教师的教学行为都是受一定的教学理念支配的。没有科学的教学理念,就没有科学的教学行为,而教学理念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它是与时俱进的。所以,在新课程背景下,英语教师首先要对自己的教学理念进行反思,找出差距和不足,时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

2.反思教学方法

教师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学科专业知识基础上,还要对相应的课堂教学方法进行反思。如,选择了哪些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学过程是否合理,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如何营造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同时做到“治而不乱,秩序井然”,就成为教师值得反思的一个问题。因此,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能够体现自己的教学理念,是否能够落实教学目标是教师应该认真反思的又一个重要内容。

二、教学反思的主要特征

教学反思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目的。通过这一环节,教师可以发现新问题,进一步激发其教学责任心。教学反思追求更多更好的方法,提高课堂实效性;对教学理论和实践持有一种健康的怀疑,并及时地把思想变为行动。一个教师如果能不断进行教学反思,经常研究总结教学经验,那么其教学水平将不断提升。

1.教学反思具有探索性

任何教师都有理论上的迷茫和实践中的困惑。反思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在探索中奋进。存在问题就整改,发现问题则深思,反思的真谛就在于教师要敢于怀疑自己,善于突破、超越自我,不断地向更高层次迈进。教学实践,既是教师探索的过程,也是教师反思的过程。

2.教学反思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

教学反思既有对教学内容的反思,也有对教学方法的反思,还有对学生试卷评卷方法的反思。例如,笔者总结了自己的教学经验和体会对老一套的“官僚主义”评卷方法进行了反思和改进,摸索出了一种模式“自查—互查—师评—反馈”的试卷讲评模式,试卷讲评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也激发了学生主人翁意识,让笔者知道了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对教学方法的反思,如:探究性教学和任务型教学如何在英语课堂上得到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如何为课堂教学服务?既有常规课的反思,也有专题活动的反思。再如:如何高效性地分析试卷?怎样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和写作水平等等。

三、教学反思的实践

1.教学反思应与教学科研相结合

教学实践是教学案例、教学理论取之不竭的源泉。教学反思来自于教学实践,又服务于课堂教学,是教学科研的重点。教师要把教学反思和教学案例、课题研究结合起来,这样使课堂教学更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更好地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课堂教学方式。

2.做好教学后记与反思随笔

教师除了完成教学任务外,应及时回顾和总结每一节课的心得体会,写好教学后记,以便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后记包括:

(1)记录学生困惑,建立教学备忘录

课堂教学反馈、课后练习、阶段性测试等都能暴露出教学存在的问题。教师对存在的问题应仔细分析原因,究竟是教师启发不当,还是教师未讲清楚;是超出学生的理解能力范围,还是学生学习马虎?教学反思最重要的是寻找问题的症结,然后采取措施,调整教学方式。

(2)记录课堂教学动态,撰写反思小结

反思随笔可以写出教学的不足,记录教师对教学灵感的思考,还可以写课堂上遇到棘手问题的处理办法。写反思随笔有助于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提高教学科研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使课堂教学更富有实效性,也是经常困扰教师的问题。因此,教师要在课后及时记录课堂教学情况,从课堂结构、教学方法、学生情况等方面,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的得失。

四、教学反思应注意的要点

1.是否真正“沟通”和“合作”

叶澜教授曾提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而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一员;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2.是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

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成功的教育者,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类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因此,无论是情境的创设还是内容的呈现;无论是问题的设置,还是释疑解惑,都应该“为了一切学生”,因为教育的最大使命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3.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

教材,历来被作为课程之本。而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权威文本,而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同时,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因为,本次课程改革中的一些理念仍具有实验性质,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发展和完善。

4.教学过程是否存在“伪探究”

一些英语教师往往把要讨论的问题只表现在問题探究的表面上,在小组讨论中,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几个学生立即围成一团讨论,不管问题的价值是否有讨论的必要,待几分钟后,教师一声击掌,学生的讨论戛然而止,再由小组中的优等生发言。至于其他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讨论时是否真正心领神会,是否真正学会了应该学会的方法、技能、知识,往往并不被关心。这种“神散而形未散”的“伪探究”其实掩盖了个性之间的差异,甚至会剥夺部分学生独立思考和发言的权利。

总之,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一个优秀英语教师的成长过程,离不开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教学反思可以进一步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冲动,不断地发现困惑,“教然后而知困”,从而促使自己拜师求教,书海寻宝;“我思故我在!”教学反思促使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进行扬弃、集优、储存,从而走向更深一步的创新。

(作者单位 四川省仪陇中学校新政校区)

13.《分桃子》教学反思的内容 篇十三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的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 导入新知: 口算练习

引入新课:我们已经学过了简单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这节课我们要探讨怎样列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创设情境

引导观察

1、利用“分桃子”这个情境,启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2、学生根据问题独立列出出发算式。

3、重点解决“有4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多少个?”

□ ○ □ = □

4、学生独立计算“48 ÷ 2”。

5、小组交流。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6、全班交流。小组代表发言,展示不同的算法。(1)

10个

10个

10个

10个 每只猴子可以分2篮零4个,一共24个。(2)40 ÷ 2 = 20,8 ÷ 2 = 2,20 ÷ 4 = 24。(3)用竖式计算

7、解决“有48个桃子,平均分给3个猴子,每只猴子分多少个?”

(1)、让学生用学具动手分一分,边实践操作,边思考“把48平均分成3份,应该先怎样分、再怎样办”这两个问题。(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3)、组织交流。

三、巩固应用 拓展新知

1、小猴回家。先估算再计算。

2.青蛙吃定虫(先独立解决)

再提出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与同伴进行交流。

14.分桃子教学设计 篇十四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54-56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方法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它为今后学习连除、乘除混合运算和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等做好铺垫。

教材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分桃子”情境,鼓励学生在情境中寻找数学信息,根据实际问题中蕴涵的数量关系,在操作中理解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三位数)的计算原理,并逐步掌握计算方法。练习中“先估计、再计算”的提示表明,教材有意为提高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创造空间。【学情分析】 学习本内容之前,三年级的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对于除法竖式的书写及算法已有一定的基础,初步具备利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学生已经拥有一定的动手能力且乐于合作,并懂得通过“自主合作”来获取新知。【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探索并掌握列竖式计算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经历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对列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理解 【教法学法】

情景创设法、探究式学习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 学具:小棒 【教学思路】

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我拟定了以下四大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二、情境延伸,自主探究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四、全课小结,畅谈收获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1.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

【引导】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幅画。(出示情境图,来了2只猴子)2.提出问题

【设问】2中小猴子想吃桃子,同学们观察一下,它们碰到什么问题了? 【追问】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预设】48个桃子要平均分给2只小猴子,每只猴子分多少个? 【设问】该怎么列式呢?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分桃子的情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具体情境,体会除法的意义,感受出发计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3.多种方法尝试解决

【引导】下面,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研究它。我们可以摆一摆,也可以直接算一算。

学生动手解决,教师巡视、指导。4.汇报交流

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①我把小棒当桃子,每只猴子先分2捆,每捆10根,再分4根,也就是24根。②我是口算的,我先算40÷2=20,再算8÷2=4,最后20+4=24,所以48÷2=24。

③我是列竖式计算的。生板演列竖式计算的方法。

【设问】你能把自己的想法给大家说说吗?你是怎么计算的?

【预设】因为40÷2=20,把2写在十位上,8÷2=4,把4写在个位上,2×24=48,所以48÷2=24。

【评价】老师很欣赏你,因为你用以前学过的旧知识大胆尝试,解决新问题。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5.理解竖式运算的运算顺序

【设问】那到底48除以2,用竖式计算的运算顺序是怎么样的呢?

引导学生说出:4表示4个十,除以2,等于2个十,所以2写在十位上;8表示8个一,除以2,等于4个一,所以写在个位上。6.总结笔算方法

先用十位上的数除以一位数,商写在十位上;再用个位上的数除以一位数,商写在个位上。【设计意图】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并能正确计算。

二、情境延伸,自主探究 1.由情境提出问题

【设问】这两只小猴子对同学们想出的办法非常满意,正要按这个方法来分,这时又跑来一只猴子。他想干什么呢? 出示问题:有48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多少个? 【设问】应该怎么列式? 2.自主探究计算方法

【引导】请同学们动手分一分,边分边思考,把48平均分成3份,应该先怎样分,再怎样分?根据分的过程,试着列出除法竖式。3.引导学生理解算理

(将情境和算式结合起来)先分十位,再分个位,强调商书写的位置。

先分4个篮子分给3个猴子,每个猴子1个,在竖式中,也就是先算十位上的4,4除以3商1,把1写在十位上。1×3=3,把 3写在4的下面,表示已经分掉的数。4-3=1,把个位上的8落下来,再分剩下的1捆零8根,也就是18根(拆整捆,合并成18 根),18÷3=6,每人分6根,(演示),把6写在个位上,(板书)3×6=18,18-18=0。4.总结归纳计算方法

【设问】观察黑板上的竖式,都是先从哪一位除起? 【追问】每次除的商写在什么位上? 【预设】用被除数十位上的数去除时,商要写在被除数十位的上面,如果用被除数个位上的数去除,商要写在被除数的个位上面。

【评价】你总结得真不错。笔算时,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哪一位上面。

【设计意图】随着情境的延伸,进一步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深化对笔算除法的掌握。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先估计,再用竖式计算 69÷3 81÷3 448÷4 726÷6 2.试一试第2题

四、全课小结,畅谈收获

谁能来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上一篇:素颜作文300字下一篇:c语言编程经典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