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中国养老院的环境

2024-09-16

当今中国养老院的环境(共7篇)

1.当今中国养老院的环境 篇一

据中国国际移民蓝皮书对我国国际移民的移出数据分析:2010年, 我国海外华人华侨数量超过4500万, 绝对数量居世界第一。2011年, 中国在世界几个主要移民国家的永久性移民数量超过15万人, 其中在美国获得永久居留权的人数达87017人 , 在中国国际移民总数中排名第一 ; 其次是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并且国际移民组织发布《2000年世界移民报告》时就称, 中国每年大约有40万人移民国外, 多是通过留学和技术移民的方式离开的。中国新闻社发布《2008年世界华商发展报告》称, 改革开放后移居海外的新华侨华人大约为600万人。据2004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 截至200年, 在我国出生而移居美国的博士就大约有62500人。与此同时, 截至2006年, 我国所有公营研究机构的博士总数只有18493人 , 其中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领域只有16441人。同时2008年 , 一年中共有8万中国人获得美国绿卡 , 4万中国人入籍美国, 中国成为旅美外国移民的主要输出国, 仅次于墨西哥, 排名第2位。

我国出国留学人数呈逐年递增趋势, 而归国人员人数则在减少。在过去的17年中, 中国留学生每年都占在美国的留学生总数的10%左右, 其中80%为研究生, 占在美国的访问学者总数的15~20%。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 1978~2006年有230045名留学生回国。而教育部披露的数据则表明, 到2007年年底, “海归”人数达到319700人。显然, 数据出入很大, 要把它们统一起来很难但有一点是肯定的, 那就是留学生的人数相当多。

经济学家 对于人才 外流的讨 论方法 , 在1970年代初由Jagdish Bhagwati等合著在 一系列文 章中 (1973、1974、19751976) 。尽管他不是第一个从事研究人才流失的经济学家 (如1966年的Grubel和Scott, 1967年的Johnson, 1969年的Berry和Soligo) , 但Bhagwati和他的合著者们是第一次从理论、时政和政策层面系统地研究人才流失问题。 而且他们在这些文章中提出的很 多问题已 经成为围 绕人才流 失现象的 主要论点2000年世界人口中大约有3%的人是移民 (2005年国际移民组织【IOM】) 。在这个团体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是技艺精湛并受到高等教育的个体, 他们离开祖国并定居在了其他地方。这个过程被称为人才流失, 因为输出国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一大批高技术人。

尽管世界范围内还没有对造成的人才流失的移民比例的估计, 但是在经济合作发展组织 (OECD) 国家中有可靠的对移民和教育地位的估计。当高技术人员移民到其他国家时, 这些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国家都会是首选的目的地。评估报告显示, 25岁以上移民到OECD国家的移民者中, 35%都接受过高等教育, 而全球劳动者中只有11%接受过同等的教育 (Docquier and Marfouk , 2006) 。这意味着平均水平来说移民者比剩下来的人口接受过的教育水平要高很多。在大多数情况下, 输出国大多是发展中国家, 人口中高技术人员的比率比较低, 而输入国则是发达国家。这种现象的发生主要由于大多数这种类型的移民者是受国家间工资和工作机会差别及发达国家对高技术移民者的优先性驱使。对人才流失现象的关注, 引起了对其他两个相关现象的讨论, 即人才收益和人才浪费。人才收益就是指因为移民提高了输出国教育的回报率, 更多的投资会发生在教育方面, 而且在高等人才上会产生净收益。这个观点已经由Bhagwati和Hamada (1974) 在文献上形式化了。最新理解性研究显示, 这个收益非常小, 而且完全不能弥补人才浪费带来的损失 (Ozden 2006) 。人才浪费是一个值得关心的问题, 也引起人们思考输入国是否有效地利用它们所得到的人才。

虽然并不是所有留在国外的学生, 包括从美国获得科学和工程博士学位并留下的学生都是人才, 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属于尖子人才。但是, 回国的科学家中与仍然滞留海外的华人同行水平相当者, 屈指可数。而且世界各国的大学都想方设法从中国大学吸引一流学生, 所以, 在未来几年人才流失只会加剧。从科学人力资源的角度来考察, 更可以看出中国人才流失的严重性。

那么对于我国来说, 有很多需要关心的问题, 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有三个:第一, 我国是否损失了一些在至关重要的公共服务方面的人才? 如卫生和教育。最可怕的是由于这些损失, 我国在这些领域没有足够的人才。第二, 我国失去了那些有能力促进政治对话和社会经济变化的人才。第三, 在大多数情况下, 培养这些人才的大量成本主要由国家承担, 而现在他们不会为这个共同体提供应缴的税和服务 (IOM 2005;Ozden和Schiff 2006) 。相比之下, 我国以比原本所需要的成本低很多的成本填补了人才的缺口, 并获得了移民者所带来的不同知识和见解。

当然, 闭关锁国不是遏制人才流失的最好方式, 国家应该支持出国留学和来去自由, 以便培养全世界的顶尖人才。事实上, 1998年的留学生回归比例还有38%, 但2006年回归比例反而下降到25%。因此, 国家必须在政 策上、行动 上真正重视 人才 , 推动人才 回归也鼓 励人才回 归 , 通过完善 有关评估、选拔、使用、激励人才的机制及整体的环境和配套政策, 挽留优秀的人才与吸引海外杰出的人才。诚如印度前总统卡拉姆所指出的: “怨天尤人或只唱爱国主义的高调, 对阻止人才流失于事无补, 政府应该采取切合实际的措施, 才能使人才留下来。”

中国在全球化中正处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经济结构产业升级的阶 段 , 知识经济 就是人才 经济 , 中国发展 高科技、创新、创意产业需要大批高层次人才。 同时, 中国的外汇储备、经济总量都已经非常庞大, 不缺乏资金和硬件, 只缺乏人才全球金融危机提供了一个相对较好的机遇, 不过, 中国需要建立属于自己的大国人才战略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尚需努力。

摘要:本文旨在讨论当今中国日趋成之为焦点的现象“人才流失”。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中国留学生, 尤其是高层次学者, 在学习和研究结束后选择滞留海外, 并且大部分中国科学与工程博士都会孜孜不倦地走着“在美找工作———获得签证———申请绿卡———入籍成为美国人”的道路。当国家急需他们时, 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留学生回国, 更严重的是, 那些没有回国的往往是留学生中最优秀和最出色的, 而且更多的年轻学子准备离开。中国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吸引更多的高层次人才, 从而实现“人才回归”, 这对我国高层次人力资源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环境会计在当今的意义与发展 篇二

关键词:环境;保护;会计专业化;就业

一、 什么是环境会计

环境会计起源于国外,外国将使用货币工具对环境方面的问题进行管理的会计统一称之为环境会计,环境会计囊括了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宏观环境会计主要致力于国民经济中与自然资源以及环境方面有关的内容,宏观环境会计综合运用物理和货币单位对国家自然资源的消耗和使用进行的计量,所以宏观环境会计又被称之为“自然资源会计”;微观环境会计以反映组织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问题对于组织的影响为其主要目标。

二、“水十条”的提出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水十条”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我国目前正处于飞速发展期,经济发展模式也逐渐从劳动密集型逐渐向知识密集型转变,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也逐渐向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方向过度。我国在未来必将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然后,要实现这些需要有庞大的资源作为支撑,能源的需求会不断扩大,这就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环境问题以及环境问题隐患,这就使得我国生态环境质量的总体趋势变得十分严峻,在这种趋势下,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对环境保护问题做出反应,充分意识到环境保护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此次“高调”提出“水十条”变,成为现在和以后的一段时期内的行动指南,“水十条”中明确提出了有关控制污染物排放、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把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联系在了一起,还提出了要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加强监管,落实责任,会计作为经济活动的重要一环节,对切实落实好“水十条”有着重要的责任,所以发展环境会计是今后的一个大趋势,“水十条”只是目前对环境保护的一个方面的试水,相信今后还会对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出台各种措施,并且在环境保护意识逐渐形成,经济结构不断升级,经验教训不断成熟之后,对环境保护严格立法成为必然趋势。环境会计在中国的发展和在未来中国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二)“水十条”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环境保护与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改善息息相关,改善环境不但能降低发病率,减少胎儿畸形率,也能使国民平均寿命大大提高。就水污染一方面来说,2013年,全国地标水总体呈轻度污染,有部分城市河段污染更为严重。全国废水排放总量竟然高达695.4亿吨。国控的重点湖泊的水质也有四级污染,九个重要海湾里水质极差的有三个(分别为长江口、杭州湾、闽江口和珠江口),归为差的有三个(分别为辽东湾、渤海湾与胶州湾),各类湖泊、河流的水质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污染。根据2013年6月,中国疾控中心专家团队长期以来的不懈研究,癌症的高发与水污染的直接关系已经被证实,中国大陆二十年来癌症表现为年轻化、高发化趋势,且死亡率也不断走高,这表明环境保护在当下的中国已经刻不容缓,环境保护对人们生生产生活也有重大意义。

三、环境会计对社会的重要意义

(一)环境会计有利于加强对企业环境保护的监督与落实

环境会计的设立有利于企业环境保护投入资金、范围、措施的公开,有利于形成社会大众的监督机制,国家应颁布法令、行政性法规对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信息披露作出强制性要求,可以督促社会监督机制的有效形成;其次环境会计的设立对企业、生态、社会的和谐相处进行了深化,使环境保护机制更加专业化、有效化、可视化。使监管更加有标尺、有力度,监管方向更加明确,监管信息更加易得。企业还应该形成环境会计的内部有效监管措施,设立独立部门,授予独立部门足够的权限,对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不符合可持续发展,不符合相应法律法规的行为及时纠正,情节严重的可以报环境部门备案,对企业采取及时的整改措施。

(二)环境会计通过对环保指标的货币化,更能使环境保护目标具象化

环境保护在目前还是一个比较“虚”的概念,它不像税收、成本、销售那样有标尺来衡量,所以在现实中很难通过具体的指标来衡量一家企业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是否对生态保护做出贡献,是否对周边生态造成污染。通过环境会计的普及以及对环境会计课题的深入研究,势必会出台更多的条例、细则来制定环境保护的具体准绳,这样使社会公众、政府部门更容易通过具体的数字来评估一个企业的环保指标。目前我国对于环境保护的相关会计条例十分匮乏,要是环境会计真正发挥出作用,还需要相关人员深入剖析会计准则,对环境方面的评估折算成相应的标准与数字,使得环境会计可以有效运行与实施。

(三)环境会计的设立有利于企业乃至社会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环境会计的活动层面不仅仅在监督企业是否符合环保的要求以及对企业环境方面的固定资产购置、厂房设置、污水排放、环境保护设施进行计量与评估,环境会计还应该进入企业高层,参与企业的相关决策,凭着管理会计专业知识的运用,使企业做出的决策不单单考虑眼前的利益,而着眼于未来,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增加企业的风险抗打击能力,增加企业的竞争力——环境也是一种资源,能高效利用好这种资源的企业势必会增加企业的竞争力。

四、环境会计的未来发展趋势及几点具体构思

环境会计在未来必定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国际上也开始越来越重视环境会计的存在,它是整个会计行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环境会计目前在国内的界定依然很模糊,很多企业对环境会计依然不是十分重视,“水十条”的发布对环境会计来说是一个机遇,财政部及主管会计的相关部门应该积极认可、确定环境会计的存在,准确界定环境会计的业务范围,核算方法,会计目标,会计假设,基本定位,这些对于环境会计都十分重要。环境会计的会计对象主要针对环境方面的问题,这就决定了环境会计的特殊性,所以在环境会计的具体准则、核算方式手段上,财政部及其相关部门要讨论研究,得出恰当的结论、处理方法并不断研究。

以下是我对环境会计未来发展的几点展望:

1、环境作为一种资源,是有价值的。环境会计以环境作为核算对象,需要通过界定环境的范围、价值来对环境资源作价入账,并可以通过“其他综合收益“对环境的价值变动做出反应,可以增设“环境保护相关支出”来翻译企业对环境保护做出的贡献。环境保护的相关损益应该通过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加以体现。

2、环境也是社会公众都拥有的资源,不仅仅企业需要核算,还需要对一个地区进行环境会计核算,故我建议对环境会计分类:公益性环境会计和企业型环境会计。公益性环境会计主要正对某一地区的环境质量进行核算,隶属于事业部门,专门对一个地区的环境进行估值入账,并对社会大众及时披露相关信息。企业型环境会计主要为企业有效范围内的环境资源进行估值入账,企业型环境会计应该独立于企业其他部门,其他部门及个人不得对其施加影响,企业会计还应该负责企业内部的监督和重大问题汇报制度。

3、环境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单靠金额还难以准确计量,作为公益性环境会计还应该通过其他指标来对环境做出评价(如:PM2.5 、污染指数、雾霾程度等),通过各类指标的披露使公众对环境情况有具体的了解,也有利于社会公众以公益性环境会计的报表来评价企业的环境报表是否高于或劣于此标准,有利于社会监督的形成。(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1] 符云玲 张瑞.中国环境保护规划制度框架研究[J].环境保护,2008(24):77-79.

[2] 袁广达.环境会计与管理路径研究[M].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1版:1-108.

3.徐贲:当今中国社会的颓废与犬儒 篇三

优秀的人无须是超人

尼采所说的“末人”是和“超人”相对立的概念。在“上帝死了”的时代,超人是用新的世界观、人生观构建新价值体系的人。超人具有不同于传统和流行道德的新道德观念,是最能体现生命意志的人,也是最具有旺盛创造力的人,是生活中的强者。超人是超越于平庸之辈和卑微琐屑者之上的人,超人是自由的、自私的、自足的。超人面对人类最大的痛苦和最大的希望,是在不利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憎恨、嫉妒、顽固、怀疑、严酷、贪婪和暴力只能使超人更坚强。在尼采眼里,超人和末人是相反的人群。

但是,在现实生活里,超人和末人并不是一定对立的,他们不仅可以同流合污,而且还可以结成不神圣的同盟。齐泽克在发表于9月3日《纽约时报》的《“伊斯兰国”是真正原教旨的耻辱》一文中就指出,末人的颓废自乐为超人的肆意妄为创造了最好的机会。末人满足于物质生活和精神毒药与超人满足于强权意志和超验理念(如穆斯林极端主义)是同样可怕的生存状态。齐泽克引用英国诗人叶芝在《基督重临》中的诗句:“优秀的人们信心尽失,坏蛋们则充满了炽烈的狂热。”齐泽克认为,是现代西方文明的颓废为“伊斯兰国”的极端意识形态提供了机会:“‘优秀的人’不再介入生活,而‘坏蛋们’开始煽动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的宗教狂热”。

据报道,去年9月12日昆明中院一审宣判,分别以组织、领导恐怖组织罪、故意杀人罪,数罪并罚判处涉昆明火车站暴恐案的被告人伊斯坎达尔·艾海提、吐尔洪·托合尼亚孜、玉山·买买提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以参加恐怖组织罪、故意杀人罪,数罪并罚判处被告人帕提古丽·托合提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他们都是在某种主张暴力的伪超人信仰的蛊惑下犯下了骇人听闻的罪行。或许我们也可以像齐泽克那样,在暴力伪信仰驱使信徒犯罪的背后,看到“优秀的人”不再介入生活的危机。“优秀的人”无须是超人,但一定不是末人。

优秀的人积极介入社会生活

在今天的中国,遗憾的是,“优秀的人”是那些最精于利益算计,长于为自己打算、善于享受生活,明白“不作死不会死”道理的人——尼采说,“末人是活得最长久的”。有一次我与一位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工程师聊天,他跟我说起他那些“优秀的清华人”同学。他说,他们都是特别能“理性思考”,理性能力特别强的人,称他们是“人类的极品理智动物”也不算夸张。他们都绝对不会做与自己个人利益过不去的事情。他接着引了一句英国政治家阿克顿勋爵在《基督教自由史》里说的话:“理智最棘手的障碍是良知”。一旦清除了良心的障碍,没了信仰,那么,越是理智的人,就越是会在功利的驱使下为一己之利蝇营狗苟、无所不为——他们当然也是最有能力这么做的。如果顶尖大学培养的是这种“优秀的人”,那么社会的“末人”化也就难以避免了。

当道德信仰和未来希望的支配力量削弱的时候,“末人”们会放弃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也不在乎自己当公民或做人的权利,但他们会声称拥有享受“快乐”的权利。这也是一种让“末人”活得越快乐,世界就越小的权利,尼采说,“‘什么是爱?什么是创造?什么是渴望?什么是星星?’末人们说,眨着眼睛。世界变小了,把一切都变小的末人在这个小世界上蹦哒。”末人看重自己的快乐权利也是有道理的。在禁欲的革命年代,这样的权利是不允许的。如今,在颓废的消费时代,他们有了这个权利,这已经足够让他们感恩不已。统治权力不仅给他们这个权利,而且还不时提醒他们不要忘恩负义,别忘了谁给了他们这个恩惠,更不能想入非非、得陇望蜀。它鼓励“末人”们多多运用这个权利,不仅绝对安全无害,而且还会赢得他们的感激和支持。

在“末人”化的社会里,“优秀的人”不介入生活的危机,在他们身上结合了犬儒的无为和颓废的享乐。颓废原本就是丧失信仰的结果,往往是在压制的环境中迫于无奈,退缩到个人肉体的樊篱之中,这樊篱既是一种保护,也是一种隔绝。它典型的生态象征便是给人们极大满足和安全感,但却与邻居老死不相往来的公寓“安乐窝”和“小天地”。时尚和新潮成为他们“公共生活”的全部。大卫·马兹拉在《现代犬儒主义史话》一书中称19世纪英国纨绔公子博·布鲁梅尔代表的那种时尚讲究(颓废)为“变味了是享乐主义”,而这恰恰是许多中国“成功人士”展现自己优秀和自我价值的唯一方式,也被几乎整个社会积极认可。

颓废与犬儒是社会的毒药

中国魏晋时的颓废主义是悲愤、洒脱、自然主义的,竹林七贤的政治态度是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随着他们的成名,生活上的不拘礼法、清静无为、酗酒、纵歌、长啸、裸奔成为社会颓废派的符号与象征。由于他们放浪形骸、桀骜不驯和放荡不羁,颓废文化在魏晋时期竟然成为文人雅士的主流文化。西方19世纪的“世纪末”颓废主义是审美的,艺术的。它崇尚病态和极度精致的艺术美、重矫饰而轻自然、惊世骇俗地张扬个性趣味,波德莱尔的《恶之花》便是一个样本。这种颓废是针对传统价值观和审美观的犬儒反抗,它以怪异审美情趣抚摸爱情、肉欲、毒品、酒、犯罪、死亡的题材,充满了厌倦却找不到出路。

在今天的中国,颓废甚至把审美的情趣都当成了多余,它的主力军已经远不止是文人雅士、诗人、艺术家,而是白领、工程师、公务员、学生、富二代、权二代、打工人群、年轻族群和所有为各种各样的无聊、烦闷、焦虑和幻灭所困扰的人群。而更可怕的是,越年轻的越成为病态颓废者的追逐者。有一篇《90后——中国青春安放哪里?》的文章谈到,性和毒成为一些年轻人表现颓废个性的发泄途径。文章提到网络上一个名为“心丢了”的女网友在自己的网页上传大量个人吸食毒品和与网友发生关系的照片。这是一种赤裸裸的肉欲颓废:吸毒、斗殴、糜烂。这位女子在网页上说,“包房开好,吸纸摆好,冰壶备齐。火在烤,冰在跑,咕噜咕噜好不好?”出生于1990年5月,刚刚年满18岁的她,“爱好”居然是伤心哭泣;她的毕业院校是“看守所”;电子邮件是“骚出档次,贱出创意”;个人主页是“泡到我,你无敌了!”;签名档是“颓废,孤单的美丽,令人心碎,却如妖精,蜇人性命。选择了黑夜,选择了寂寞,选择了颓废,注定一个人的世界,我选择了堕落。”

这样的颓废只不过是犬儒社会那看似繁荣富足的帷幕后面藏着的一个小小黑暗角落。在这个犬儒主义的舞台上,“优秀的人”在前台表演,以高收入和高消费展现“幸福”;而那些够不上优秀资格的则在后台以他们自己的方式沉溺在他们自己热衷的幸福和快乐之中。这两种同样都是失去了信仰、希望和对未来展望能力的人群,变得得过且过、及时行乐、随波逐流、自得其乐、安于现状,只不过层次不同,体面和不那么体面有别罢了。

在今天的中国,颓废和犬儒——尼采所说的“末人”之相——都是平庸、琐屑、肤浅的,但这不是我们的归宿,更不是我们的末路。重要的是对犬儒和颓废要有清醒的意识,要走出这种社会文化的状态,不要像慢性服毒一样,让犬儒和颓废给慢慢毁灭。尼采在《偶像的黄昏》里说,“有什么比衰退的人更丑陋的了”。我们没有理由让自己在犬儒和颓废中衰退下去,变得越来越丑陋,所以尼采在同一处说的另一句话更值得我们记取,那就是,“那不能杀死我的,会使我更加坚强”。

4.当今中国有真正的文化吗? 篇四

当今中国有真正的文化吗?有识之士都会发现:我们正处于一个西不西、东不东、古不古、今不今的时代。如果说“没有文化”也算是一种文化,那么生活在这块黄土大地上的中国人,可谓多矣。

中国文化、中国人,曾经是伟大、智慧的象征,文明的源泉。然而,今天这两个名词,不再伟大,不再智慧了。这才是全体当代中国人真正应该反思的地方。

所幸的是,我们的根并没有断,我们的心法并没有绝,我们完全可以“争口气”,做一个真正伟大智慧的中国人。

今天北京的地铁里,要下车的人跟前面的人说的是“让一下!”,用的是命令的口吻。而中国祖先在类似情况下一直用的词是“借过”、“劳驾”。今天的有些中国人在公众场合,会因为争座位而大打出手。而在中国历史上,两个人即使要比武,比武之前也会相互施礼,完了之后还要谦让一番,输的会说“领教”,赢的要说“承让”。真是“其争也君子”。

昨天与从事家庭教育的朋友李烨聊天,说到当今中国的孝道。现在中国“孝子”的意思,多半不是“孝顺父母的子女”,而是父母“孝顺儿子”的“孝子”的意思了。笔者了解到,在一些城市里,很多父母有这样的观念:子女只要不从父母那里要求太多,不要求父母为自己出钱买房之后还要买车,就已经是很“孝顺”了。能够自己通过努力找到一份工作而不连累父母托关系找人,已经是谢天谢地了。至于子女孝养父母,为父母分忧,那是想都不敢想的。

不可否認还有很多人仍然有“孝”的意识,但是对于什么是真正的孝,却十分茫然。李烨谈到她接触到的一个很有钱的企业主,家里雇了几个保姆服侍自己的母亲,一个负责按摩,一个搞清洁,一个做饭,但是自己却几乎不花时间和心思与母亲交流。李烨建议他说,应该自己身体力行关心一下母亲,比如亲自给她做做按摩,陪母亲好好说说话等,而不是只是相信花钱请人就可以达到孝养母亲的目的。这个企业主听了睁大了眼睛,表示没有听到过孝道还有这么多道理。

在现在的很多年轻女孩看来,嫁人之后孝敬公公婆婆,简直是“迂腐不化”的思想。笔者曾问一个白领女性,如果结婚后要跟公公婆婆一起住,会怎么样。她的回答是:“那太恐怖了!”还有女性提出这样的择偶标准:“有车有房,父母双亡。”可见在许多所谓“现代人”那里,自私和个人享乐主义的放纵,到了什么样的地步!

片面地崇尚个人自由,是学习西方文化过程中对西方文化的误读。西方的主流文化,并不赞成没有忌惮的个人自由,任何人都是要尊重别人的。更重要的是,西方的文化基础是基督教,对上帝的敬畏和依归多多少少在欧美人意识中还是存在。所以西方人的幸福,在相当大程度上还是可以通过宗教信仰来保证。一个人家庭遇到了困难,还可以在教堂里寻找安慰。但是,中国文化的基础是建立在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文化上,中国人历来崇尚的是“修身齐家治国”,但是现在许多的中国人,早已把“修身”当作了迂腐不化,所以“齐家”又如何谈起,个人的幸福又从哪里得到保证呢?我们是因为丢失了自身的文化传承,所以才在现代生活中找不到方向了。

5.当今中国养老院的环境 篇五

关键词:园林景观;教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113-02

园林景观设计是一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织在一起的综合性很强的边缘学科,从古到今人们就对景观环境不断的进行改造,致使该领域是设计中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不仅涵盖公园、风景区、旅游度假、世界遗产等各种绿地类型,而且涉及艺术学、建筑学、心理学、植物学等众多学科。是生物、工程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虽然现在各大高校提出了坚持“工学结合”、“艺工结合”的教学原则,但是学生还是很少能接触到实践,而且学生都是就本课程学习而学习,忽视了园林景观设计的综合性和各学科之间的相关性,如何才能让园林景观设计的理论和实践更好的结合、体现出园林景观设计的综合性是目前各个高校面临的共同问题。

一、当前在景观园林设计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与突出问题

景观与风景园林设计作为当前高校设计类专业学生的一门主修课程,它的专业要求它具有极强的实践性,通过课堂教学与实地教学结合的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设计与审美的综合专业素养,而且还是当今社会经济生活对设计切实需求的重要方面。

(一)教学内容更新缓慢与时代发展脱节。

目前景观设计的实际教学内容难以满足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学实际内容更新缓慢难以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这是当前各个高校景观与风景园林设计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伴随着当前景观设计理念以及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与深入,尤其是快节奏的社会生活带给人们的思维方式与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这对园林景观设计领域带来了极大的影响。这些问题要求我们将新的景观设计的理论、理念引进到课堂教学中来,这就不仅要求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需要不断的提高,而且还要求学校、社会给予积极的支持。

(二)课堂教学中的理论知识不能应用于当前高速发展的现实社会。

在一般的课堂教学中,往往学生只看中的是设计图纸的观赏性,并没有真正的去考虑当地的气候与环境、人口与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使得设计图纸只剩下观赏性,这些的实际因素都没有被考虑到,使得设计中碰到实际操作的问题就不知如何操作或者图纸的设计方案难以实现,将自己定义为了作图员这就很难在工作岗位上求得自身更高的的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园林景观设计专业学生的高端就业困难。景觀园林设计是一门具有极强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课程,但是长久以来滞后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以及严格的大纲框架已经很难适应园林景观设计教学的需要。

(三)中国高校设计专业普遍缺乏先进的教学管理方式以及面向社会的开放式的教学环境。

目前我国高校扩招趋势的继续扩大,高校学生的数量急剧上,升尤其是艺术设计类的学生。但是高校的教学管理方式以及教学环境仍然停留在过去的传统模式里,从而导致整个园林景观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工作处于相对落后、闭塞的状态下,与社会的大环境脱节。

因此传统的落后陈旧的教学手段和教育管理方法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现代化教育教学的需求,园林景观设计教学模式改革凸显的尤为重要,我们应当在加强改革理论教育教学的同时,强化专业的社会实践性以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教学应用,从而实现现新的教学模式和代教育技术手段与园林景观设计传统教学的最佳结合,利用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以及现代教育技术促使园林景观设计专业走向现代化和最优化发展方向。针对以上关于当前高校园林景观设计教学方面存在的几点不足之处,我想针对园林景观设计教学的基本思路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希望能够对高校园林景观环境教学的创新与发展提供思考与借鉴:

二、教学理念的改革

增加相应基础理论知识教学与关联学科之间的交流方面。一方面,景观艺术设计专业与之相应的边缘学科较多,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有足够的涉猎并对尽可能多的学科知识有所了解,例如建筑设计、都是规划与规划学、城市设计学、环境心理学、社会学、生态学、植物学等。另一方面应当在景观艺术设计教学中使学生能够对景观艺术设计的产生与发展、常用设计策略与方法、审美观念以及景观设计理论前沿等有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与掌握,从而为日后景观艺术设计理论体系的构建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一)以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为手段,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安排合理的教学计划,在教学中多去看,带领专业学生经常与设计公司交流,使得学生对社会人才需求有所了解,再设计方案上,使学生所接触的案例都是实际存在的,邀请社会工作的设计师参与评图,真正的使学生感受到作为以后的设计师应该掌握什么样的专业技能,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再者应鼓励并组织学生设计考察不同的展览、举办讲座,提高学生的设计审美水平;完成在每一小节后任课教师要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讲,指出不足之处,课程结束时办展览或师生作品展等多种教学方式,使教师、学生之间相论景观设计教学的创新互提高认识,相互学习。

(二)在教学中以实践为基础,锻炼和提高设计能力,从实践中总结设计经验这是提高景观设计教学创新性的必由之路。在学生具有良好基础设计知识、一定的设计思维能力和方案审美能力后,安排学生对已实施的优秀专业实际案例分析,还可以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和社会实践性强、市场经验丰富的行业优秀人士开展定期讲座或客座教授,使学生直接接触设计前沿理论和实际操作。另外,可以成立设计研究所或工作室,带领学生共同完成设计项目,使学生充分了解社会和锻炼学生的研究意识,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真正的使学生了解市场。

nlc202309010001

三、景观园林实际教学中的改革

(一) 多媒体信息技术与网络课程在景观设计课堂上的使用。

传统的景观园林设计教学手段在授课过程中无法实现从不同的空间角度去鉴赏、剖析园林景观设计案例及体验园林景观设计的全过程,教学过程中又需要学生掌握园林造景特点、园林景观设计的空间、园林建筑的构造等方面知识。由于课程安排时间和教学条件的限制,无法实现让学生在任意时间和空间“走进”园林,从任意视角,来观察和体验设计作品,感受设计空间、建筑尺度、构筑材料、材料质感甚至环境声音;更无法有机的整体的去体验园林设计。因此,需要通过多媒体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手段,在课堂上虚拟展示出案例场景,直观的进行园林教学。因此随着多媒体教学进程的不断发展,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字化、多媒体化的虚拟教学环境,基于三维模型建模技术、数字仿真技术、交互多媒体技术实现了教学无需走出课堂,学生就能亲身体验和考察园林景观设计的成功案例,并能够在课堂上亲自体验园林景观教学、园林景观实践创作的每一个环节,利用数字化技术营造出逼真的教学环境。学生将自己置身于虚拟的园林景观环境之中,其身临其境的程度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这是传统设计教学与先进多媒体虚拟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二)加强课程设计实践性作业的设置。

一般高校的教学的模式是由任课老师提供设计图纸然后布置本次课程的任务书,学生按照任务书所给出的地形地貌的基础上完成设计任务。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往往会忽视景观园林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以及自然条件下的诸多环境问题,理想化设计、只注重效果图的表现,与实际环境相脱节。因此仅仅给学生提供设计任务书,让学生完成设计作业的任务,已经达不到课程作业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和目的。因此在教学时加强实践性作业的比重,提倡综合作业的“实题实作”、“实题虚做”,在此可以根据教学培养内容的要求,主张实践与理论教学相互穿插,通过现场实测与规划,在实践所学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在实践中恰当的应用。这样一来可以达到社会需求對学生能力的要求。

以上论述与浅析可以得出,加强高校中景观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和设计创新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我国目前正在推进绿色城市建设的需要。在此,景观园林设计教学的创造性与创新性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景观与园林设计类人才的培养是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景观需要的重要基础。这要求我们不断培养出有创新意识、有过硬实训技术的专业人才,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发展对园林景观设计教学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黄丽霞《园林景观设计》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3).

[2]王璐.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美与时代(上),2010(3).

[3]张继之.对高等教育中景观设计人才培养的思考[J].科学大众,2009(3).

作者简介:孙中华,中原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讲师。

6.浅析新媒体对当今中国社会的影响 篇六

关键词:新媒体,当今中国社会,变革,影响

互联网作为新媒体最早于1969年在美国出现。 而我国新媒体的出现是《神州学人周刊》电子版, 它是1995年1月由国家教委主办的《神州学人》通过互联网发行的。 自此拉开新媒体在中国传播领域发展的序幕。

什么是新媒体? 新媒体指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 如网络、数字电视、数字电影、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移动电视、手机短信、桌面视窗、触摸媒体等。相对于过去传统意义上的广播、报刊、户外、电视四大媒体, 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近几年, 新媒体在中国可以说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至2014年底, 我国网民规模达6.4亿人, 互联网普及率达50%, 其中手机网民5.5亿。 预计至2015年底, 我国网民规模达7亿人, 手机网民达6亿人。 目前, 新媒体在中国的发展方兴未艾。

新媒体虽然在中国起步晚, 但发展速度惊人, 只用了不足10年的时间就吸引了旧媒体报纸、广播和电视等用几十年乃至上百年才拥有的受众群, 对当今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广泛和深刻的影响。

一、媒介环境学视角下的新媒体

什么是媒介环境学? 媒介环境学 (media ecology) 这个术语由加拿大人麦克卢汉 (Marshall Mc Luhan, 1911—1980) 创造, 但他没有公开使用。 首次公开使用这个术语的是1968年美国人尼尔·波兹曼 (Neil Postman, 1931-2003) , 他于1970年真正对媒介环境学进行专门研究, 在纽约大学创建媒介环境学的博士点。 波兹曼认为, 媒介环境学试图揭示媒介对人的感知、理解和感情的影响。

媒介环境学奠基人之一的哈罗德·伊尼斯是加拿大经济史学家和经济理论家。 伊尼斯阐述了他的“传播的偏向”这一媒介分析的中心观点。 伊尼斯基于“没有一样传播媒介不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偏向”, 将传播媒介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偏向时间的媒介”, 另一类是“偏向空间的媒介”。

偏向时间的媒介包括:语言、黏土、石头和羊皮纸等。 由于它们都具有容易保存但是难以传播或者说流通的特征, 这样就便于对时间跨度的控制。 其作用有利于确立森严的社会等级体制和树立权威。

偏向空间的媒介包括:文字、纸张和早期的纸莎草等。由于它们都具有容易流通和传播但是难于保存的特征, 这样就便于对空间跨度的控制。 其作用有利于形成等级不森严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

而媒介环境学的另一位先驱麦克卢汉在1964年《理解媒介》上提出“讯息论”、“延伸论”、和“冷热论”等著名的“老三论”及14条媒介理论。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提出“媒介即讯息”, 同时强调:“任何媒介 (即人的延伸) 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 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 (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 , 都要在我们的事物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这就是说, 媒介对人类来讲, 既是发展的基本动力, 又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

尼尔·波兹曼将媒介环境学理论推向高潮。 波兹曼的“媒体介隐喻”说, 认为媒体的作用在于能够以一种虽然隐蔽却很强大的暗示力量“定义现实世界”, 其中极为重要的是媒体的形式, 因为特定的形式最终会塑造特定的文化, “某个文化中交流的媒介对这个文化精神重心和物质重心的形成有着决定性影响”。

二、从媒介环境学视角看新媒体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媒介环境学奠基人之一的哈罗德·伊尼斯在《传播的偏向》一书中认为:“一种新媒介的长处, 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 ”不少人借助新媒体表达对政府处理事件及公众人物的看法, 新媒体日渐成为重要的舆论监督力量。

当然, 还有“7·23”甬温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表哥”杨达才下台、部级官员刘铁男落马、副部级官员衣俊卿被免职等事件。 这些事件的发展过程基本都是:事件虽然一开始不起眼, 由最初的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曝光, 引起网络和纸媒的关注, 引起众声喧哗, 在强大舆论作用下, 促使事件解决。 这些事件正深刻影响着这个社会及其发展。

同时, 由于新媒介对人们尤其年轻人有更大的吸引力, 不少年轻人一有空余时间就上网, 致使新媒体正成为民意舆情的重要反映渠道。 2015年春节放假, 除夕是否安排在春节假期中? 中国政府网2014年12月7日下午发布《关于春节法定节假日安排的调查问卷》, 受有关部门和单位委托, 中国人民大学调查中心就春节法定节假日安排以社会抽样调查和网上调查等方式公开征求意见。 其中提到, 我国春节法定假日3天, 通过调休形成7天长假, 你希望3天法定假是哪三天? 一共三个选项:1除夕至正月初二;2正月初一至初三;3无所谓。 截至2014年12月7日21时, 72%的参与投票者支持除夕至初二为法定假日, 21.1%的投票者选择初一至初三。不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 《关于2015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 其中, 春节假期在去年除夕不放假后, 今年除夕将再次放假调休。 此举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 虽然新媒体由于其开放性、即时性、多元化等特征扩大了公众参与社会舆论的途径并提高了主动性。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 由于新媒体是个新生事物, 公众主观容易被片面和失实的信息误导, 客观上加之舆论监管对新媒体传播的管控还相对较弱, 引发社会“舆情危机”。 如震惊世界的“阿拉伯之春”, 发生在突尼斯的自焚事件是整个“阿拉伯之春”运动的导火索。 2010年12月17日, 26岁的穆罕默德·布瓦吉吉因失业做起小贩, 由于长期遭受警察和市政官员的粗暴对待, 不堪负重抗议自焚, 不治身亡, 这个事件随后蔓延到全国多处。 2011年1月14日晚, 突尼斯革命的局势恶化导致突尼斯前总统本·阿里流亡沙特阿拉伯。 即使中东强人穆巴拉克也未能幸免于难。 虽然穆巴拉克4次连任埃及总统, 虽然他致使埃及2004/2005财政年度股市增幅位居所有新兴经济体增幅之首。 但在突尼斯自焚事件的影响下, 2011年2月11日穆巴拉克只好辞去总统职务, 黯然失色离开执政30年的总统宝座。 随后利比亚领袖卡扎菲、 也门总统萨利赫等4个国家政权被推翻。 值得一提的是, 在这次运动中, 大量受过一定教育、熟谙网络且对现状不满的年轻人成为了这次运动中的主要角色。 同时, 新媒体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我们应该看到目前我国新媒体存在的一些倾向性苗头:夸大社会的阴暗面, 有时甚至无中生有, 如郭美美事件, 造成中国红十字会面临严重的信任危机, 影响了民众的捐款额。 2011年, 我国各级红十字会系统接受社会捐赠约28.67亿元, 同比减少59.39%。 中国社科院近期对2014年11月至2015年2月被多人举报为 “诈骗和虚假信息 ”的625篇研究发现, 中国59%假新闻首发于微博, 严重影响了新媒体的可信度, 也使许多新闻工作者花费了很多时间来澄清是非。 更为严重的是在对待英雄人物上, 网络出现了否定英雄人物, 如江姐、董存瑞、黄继光、雷锋等, 污蔑他们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严重影响英雄的光辉形象。 而我们的一些新闻媒体、 一些领导干部面对这些不当信息时, 却都严重失声。 以上事实, 如不引起高度重视, 我们将会失去在意识形态的话语权、领导权。

经济影响。 随着网络普及, 网上购物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淘宝网是电子商务的一种形式, 由阿里巴巴集团于2003年5月10日投资创办。 淘宝网从零做起, 在短短几年时间, 迅速在国内互联网企业处于领先位置。 全球知名财富咨询公司Wealth-X最新研究报告显示, 2014年全球最大赢家是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 由于阿里巴巴集团2014年在美国成功上市后股票大涨, 一年之间净赚185亿美元, 马云当时成为中国首富。 淘宝网的出现, 不但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 还为众多人网上开店提供了就业机会。 截止2014年6月, 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100EC.CN) 监测数据显示, 电子商务间接带动的就业人数已超过1720万人。 2014年电子商务交易额 (包括B2B和网络零售) 达到约13万亿元, 同比增长25%。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 由于新媒体的广泛运用, 电子商务监管不力, 假货乘机充斥网上市场, 尤其手机和玩具假货更为猖獗。 2015年1月下旬, 国家工商总局在发布的《2014年下半年网络交易定向监测结果》中指出, 淘宝在被抽检的同类平台中正品率最低, 仅为37.5%。 虽然抽查不一定完全准确, 但从一个侧面反映问题是多么严重。 消息一出, 阿里巴巴集团上市股票四个交易日总市值蒸发约367.53亿美元。2015年2月上旬, 阿里巴巴集团因涉嫌阿里旗下淘宝销售假货等问题, 在美国遭到集体诉讼, 有7家律师事务所介入。 今年5月中旬, 阿里巴巴集团又被法国开云集团起诉卖假货, 在国际上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 受假货纷扰等因素影响, 自去年11月达到最高位以来, 到目前阿里巴巴市值已蒸发超过750亿美元。 同时随着网络的大众化, 网上理财已经成为时尚。 很多人网上炒股, 既为许多上市公司实体经济筹集资金, 又为许多人理财提供了新途径。 据初步调查, 2015年前4月股票进入牛市, 上海股民人均赚15万元。 但是股市也有风险, 在大涨的同时有大跌的可能。

此外新媒体还不时发生经济情报网上被盗、人们银行卡不时被窃, 给正常经济秩序带来不利影响。

文化影响。 随着QQ、微信等新媒体的出现, 人们可以在手机上阅览, 欣赏各种小说、电影等,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 文艺也进入大繁荣时代;个体可以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体验另一种生活, 减轻生活压力, 充满无限乐趣;人们的思想也多元化, 网友对同一事件可以发表不同观点。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 作为国家软实力, 文化价值观的传播可以发挥正能量, 也可能带来相反效果。 随着新媒体多元信息的快速流动, 对国家核心价值观形成冲击, 使人们形成多元价值观。 有些反社会、反人类的消极思想也乘虚而入, 甚至成为不法分子违法犯罪的工具。 对个人而言, 不少人沉溺于新媒体带来的方便、快乐, 而没有心思静下心来读书, 更不可能做学问、搞科研。 最近, 为了更好地了解新媒体环境下对人们阅读的影响,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课题组对上海市民进行问卷调研。 通过对回收的3499份有效问卷进行研究发现, 在新媒体环境下, 传统阅读时间比原来少的受访者占到总数的将近一半 (47.1%) , 阅读人数大幅度减少。

社会生活影响。 受众通过新媒介可以纵览天下大事、查看股市行情、购买商品。 于是, 从这个意义上讲, 新媒体对我们的影响不仅是生活方式的改变, 更重要的是带来了思想理念的改变。 新媒体由于其开放性、即时性、传播速度广的特点, 可以更好地发挥社会正能量, 使犯罪分子无处可藏, 如中国之声最近报道, 福建前几天遗失一个小孩, 有人在网上把小孩的特征及事发的时间、 地点一公布, 大家发挥爱心传递, 网上一下子点击率几万、几十万, 福建遗失小孩48小时就得到了获救, 使小孩与自己的父母重新团聚。

近几年来 , 全国利用 新媒体进 行爱心接 送 、爱心传递、寻找亲人等的事例不计其数, 使许多家庭避免失去亲人的剧痛, 较好地传递社会正能量。 但很多人由于沉溺上网, 因缺乏交流而缺少亲情。 最近有一则报道, 好不容易祖孙三代同堂吃饭, 小孩吃饭只顾自己玩手机, 不进行交流, 爷爷气得就餐中途就退席了。 同时沉溺上网也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 如近几年全国高血压等慢性病大幅度上升。 2012年我国有近3亿高血压病人, 并且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低龄化, 成为严重威胁青少年健康的突出问题。

尤其严重的是, 近几年新媒体腾讯QQ、微信成犯罪高发平台。 北京市朝阳区检察院近日对外发布, 仅2014年一年, 该院就办理了百余件不法分子混入朋友圈实施销售假药、贩卖毒品等犯罪的案子。 如刘某通过在微信“朋友圈”夸大泰国减肥药的减肥效果, 并使用微信聊天的形式向买家进行推销。 后经工商部门认定为假药, 刘某也因涉嫌销售假药罪被批准逮捕。 这些案例都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负面影响。

三、结语

梅罗维茨在 《消失的地域: 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 一文中指出:“分析的目的不是对社会的变化或我们当今社会的特征做出完整的解释, 而是为了说明媒介的变化与当今社会的潮流有着莫大的因果关系。 更进一步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研究媒介影响和社会变革。 ”

综上所述, 新媒体的出现已对当今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广泛和深刻的影响, 可以说是发生了一场深刻的革命。 但是, 新媒体是一把非常锋利的双刃剑, 如何更好地扬长避短、趋利避害, 值得我们共同深入研究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引导。

7.试论当今中国园林之缺失 篇七

1 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

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 优秀的园林作品甚多。中国园林区别于世界上其他园林体系的最大特点, 在于它不以创造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具体园林形象为最终目的。它追求的是象外之象, 言外之意, 即所谓“意境”。

1.1 意境的含义

中国古典园林十分强调意境, 意境是中国艺术创作和鉴赏方面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美学范畴。简单的说, 意即人类主观的理念、感情 (为之人) ;境即客观的生活、景物 (为之天) 。

1.2 园林意境的内涵

1.2.1 注重天人合一哲理。

中国造园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园林中的集中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来源于社会的宗教信仰与人生合一的理念。人生的所想应该是天与人的和谐, 人与大自然之间应保持着亲和关系, 既要调整大自然使其符合人类的愿望, 又要尊重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及其生态平衡。[2]

1.2.2 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

中国造园艺术是极度崇尚自然的。在园林意境中, 自然山水市园林意境的主要元素。园林景观是由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构成的。造园者从大自然中获取美的灵感, 表达情感性的内涵, 感受意向的无穷, 领悟世界、人生的哲理。在方寸之地避凡尘, 求隐逸的精神需求。游名山大川, 寄情于山水之间, 追求本于自然, 高于自然的理想状态, 创造出极高的艺术境界。

1.2.3 追求诗情画意。

中国古典园林被誉为“凝固的诗、立体的画”。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程中带有浓厚的诗情画意情感色彩。意境首先就属于中国古典诗画的美学领域, 园林常把诗画的某些境界通过选择相应的景物以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 山水画的构图对园林山水自然的表现有重要的影响, 古典园林的步移景异的布局, 似一幅逐渐展开的画卷, 以诗歌为主体, 以画设景, 以景入画。

2 中国古典园林给我们的启示

中国古典园林的许多设计理念和设计手法, 如果从新的视角去理解应用, 对我们的景观建设将会有很多的启示。

2.1 中国古典园林的自然观

中国古典园林崇尚自然, 讲究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 强调师法自然并高于自然, 其实质都是强调对“自然”的艺术处理, 这与现代园林的发展方向相吻合。现代园林在受到古典园林“自然观”启示的同时, 又有了新的拓展。

2.2 中国古典园林的人性化启示

虽然中国古典园林基本的功能定位都属观赏型, 服务对象都是以宫廷或贵族等为代表的极少数人。但是园林的功能都围绕人们的日常活动与心理需求展开, 园林中的叠石理水、植物配置和休憩设施的设置都非常人性化, 尺度适宜。“人性化”设计提供了现代园林的极大启示, 现代园林设计应该顺应这一趋势, 在保持园林设计观赏性的同时, 从环境心理学、行为学理论等科学的角度, 来分析大众的多元要求和开放式空间中的种种行为现象, 对现代园林设计进行新的探索。

2.3 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技巧启示

“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是中国古典园林造园的精髓, 从空间布局到叠山理水都尽量从自然界取得原型, 在几千年的造园历史中, 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设计技巧。如何相地立基, 巧于因借的设计空间, 庭园理水、置石, 如何将建筑融合于周围环境等许多创作手法都值得现代园林去学习, 也值得风景园林行业人士的高度重视。

2.4 保持园林景观中国特色的迫切性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 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 世界艺术之奇观, 其造园手法已被西方国家所推崇和摹仿, 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然而在当今的中国风景园林业界, 境外公司大行其道, 倡导的都是西方的园林思想。正如国内成为世界建筑师的试验场, 中国的园林景观照搬西方的现成景观, 而缺乏具有中国自身特色的符合本国地域特色的景观。造成这种现象的本质是园林景观设计师缺乏对本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本民族行为心理学的理解以及地域特性的研究。恢复并保持园林设计的中国特色就非常迫切了。

3 当今园林建设现状———古典园林文化要素的缺失

近代以来, 西学东渐, 天地沧桑巨变, 导致中国传统文化脉系命悬一线。随着国人对欧美社会高度发达的经济实力的惊羡, 出现了盲目崇拜和简单模仿西方的潮流, 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在城市景观设计方面, 由于受西方园林设计理念的影响, 也出现了弃中国古典园林传统而就西方洋化园林的倾向。在城市园林设计方面的中西土洋之争, 折射着对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辩证关系认识和处理的不当。

3.1 传统观念退化

当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 越来越西化和洋化了, 越来越远离中国古典园林“道法自然”的观念。

3.1.1 由曲变直。

近代以来, 工商文明征服了农耕文明, “人定胜天”思想逐渐取代“道法自然”思想, 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理念和形式传入中国。现代西方园林较古典西方园林风格虽有改善, 但依然保持了以大几何图案划分地域和重在人工创造的特点。因此, 当中国的园林设计者在机械效仿和生搬硬套西方园林设计形式来营造中国园林景观时, 便几乎完全抛弃了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基本原则———“道法自然”的观念, 园林创作的思维线条也因此“由曲变直”了。

3.1.2 以快代慢。

伴随着现代化的加速度, 社会生活竞争越来越激烈, 人们生活的节奏也越来越快。由慢变快的社会发展速度和生活节奏, 使人们的心气越来越浮躁, 这直接影响了人们对“道法自然”的精神追求与社会践履。在这种社会文化氛围之下, 中国古典园林那种“道法自然”的文化理念便很难在现代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中贯彻了。特别是某些因素的影响, 更使很多社会建设工程变成“短期行为”甚至是“豆腐渣工程”。

3.1.3 弃旧趋新。

近代以来, 社会新陈代谢急骤, 中西文化冲突, 新旧观念斗争。特别是清末民初以来, 天翻地覆, 沧海桑田, 体制变迁, 社会转型, 传统文化越来越处下风, 在知识传承的教育领域, 纷纷弃旧趋新, 西学新风张扬, 中学古风沉沦, 这妨碍了对中国传统文化道统和学养的传承。

3.2 古典意境消解

中国古典园林擅长于在具象的园林景观之外更追求抽象意境, 然而在急功近利变成社会价值尺度的当代, 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趋于媚俗化, 忽视高妙意境诠释。许多园林工程往往都只有优雅之名, 而无优雅内涵。

3.3 诗情画意散淡

随着现代园林设计对“意境”追求的淡漠, 对诗情画意入园的追求亦必然渐趋散淡。而现代园林设计者对古典诗词书画学养的匮乏, 更直接影响了诗画入园的意趣。

3.4 比德意识缺失

中国古典园林受儒家所谓“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和“民胞物与”那种“比德自然”观念的影响, 非常重视通过种植不同的花草树木以表达自己的品志与追求。

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 设计师因受西方园艺设计形式的影响, 盲目引进西方园林植物种类, 刻意追求几何造型的修剪手法, 将植物作为一种建筑材料来排列堆砌和整形修剪, 致使景观内除了修剪齐整的塔松就是大面积的草坪, 虽有些许美感, 但毫无意境内含。

4 结语

园林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推陈出新的过程, 永远不会停留在某个时代或某种理论上。中国园林的健康发展, 既要认真汲取西方现代风景园林发展的成功经验, 又要深入研究中国传统园林文化和本土资源环境特征, 通过必要的扩展或改造来重新探索中国园林创作的历史机遇。唯有集成传统、勇于创新、融贯中西、博采众长, 才能使中国园林真正走向健康发展之路, 才能再创中国园林的辉煌, 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园林之母”。

参考文献

[1]姜宗福.关于风景园林教育“中国特色”缺失的思考[J].中国建设报, 2010 (4)

上一篇:带有哀字的成语及解释下一篇:山东石油分公司领导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