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技校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2024-09-29

浅谈技校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建议(共9篇)

1.浅谈技校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篇一

关于对深化课堂改革及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建议

根据上级有关部门对新课程改革的统筹安排,我校根据本校校情、学情进行了课堂改革及课堂模式改革的一些初步尝试,经过“三轮”(即2013年11月—12月备课组研讨课、2014年2月—3月教师研讨课、2014年4月备课组展示课)、“四个阶段”(理论引领、校本培训——分组研讨、跟进指导——逐一研讨、全面铺开——汇报展示、评比总结),目前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

2013年10月份,根据上级有关部门要求,要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学校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校长办公会研讨了相关工作计划,责令各年级(特别是基础年级)分管领导具体负责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学校其他各部门全力配合,现就课改实施的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第一阶段,理论引领、校本培训。学校教研室召开教研员、备课组长会议,传达上级关于推进课改的相关精神,重新学习研讨了新课程改革“自主、合作、探究”的核心理念。并进一步组织备课组长和部分骨干教师到西峡县一高和信阳宋基实验中学考察学习。

第二阶段,分组研讨、跟进指导。各年级备课组学习讨论西峡一高“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借鉴其有利于我们学情的教学方式、方法,备课组形成统一意见,由备课组长讲授课改引领研讨课,总结利弊,共同提高。

第三阶段,逐一研讨、全面铺开。在备课组长引领示范的基础上,各年级在全体教师中全面铺开,所有教师都要至少讲授一节个该研讨 课,力争人人都讲课改课、人人都能讲课改课,将“自主、合作、探究”的课改核心理念贯穿于每一节课,转变每一位教师的课堂理念,转变每一位教师的授课习惯(由灌输式变为启发式)。

第四阶段,汇报展示、评比总结。为激发教师推进课程改革的积极性,保持课程改革的持续性,在每一位教师都讲授了课改课的基础上,各备课组内推荐1-2名教师进行课改优质课展示评比,评优奖励。

课堂教学改革的大力施行,给我校教学工作带来了可喜的变化:教师变“教学”为“导学”,变“教学”为“诱思”,“师长”变成了“学长”,“讲师”变成了“导师”。“满堂灌”的“痼疾”痊愈了,取而代之的是学生“展示”和教师“点拨”。课堂沉闷的现象逐渐减少了,代之以师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学生在展示中找到了学习的乐趣,教师在课堂上收获着职业的轻松与幸福。

用改革凝聚人心,从高效课堂寻求质量提升,需要你我众志成城、矢志不渝、一路追寻、上下求索!为此,我们还需强化以下几点:

澄清一个认识:课堂教学改革只是新课程教育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目标是具体落实新课程教育改革“自主、合作、探究”这一核心教育理念,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思维状态。其它方面如学生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改革必须同步跟进。

树立一种意识:“以学论教”——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状态为参照来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即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来评价。要看课堂是否有活力了,学生是否兴奋了,眼睛是否有光彩了,每个学生是否都参与进来了。

形成一种定势:弃旧扬新,让新课堂教学模式常态化;少讲多练,让“自主、合作、探究”成为师生的行为习惯。

坚持一种信念:改革与创新一定能够开发学生潜力、提升教学质量、提高教育效能。

创新无止境!我们拒绝因循守旧,拒绝固步自封,拒绝不思进取,拒绝刚愎自用,拒绝自以为是,拒绝盲目自信,拒绝抱残守缺,拒绝墨守成规,拒绝陈陈相因。

我们渴望与时俱进,渴望推陈出新,渴望革故鼎新,渴望破旧立新,渴望日新月异,渴望激浊扬清,渴望一往无前,渴望一鸣惊人,渴望突飞猛进。

课堂教学改革打破传统教育原有的单

一、教条的教学模式,构建以人为本、百花齐放的新型教学体系;它变沉闷、闭塞的课堂为欢声笑语,是师生的交流,它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习和做人的品性。

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必须思考:一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我们认为,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有效的教学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2)有效的教学应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的过程;

(3)有效的教学应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时间以及空间上的保障;

(4)有效的教学应该使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

(5)有效的教学必须关注学习者对自己以及他人学习的反思;(6)有效的教学应使学生获得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在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坚持立足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育人质量。

2.浅谈技校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篇二

目前, 幼教专业的音乐课程每周只有四节, 如何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既能在乐理、视唱练耳和声乐演唱能力等音乐素养上达到教学的要求, 同时又能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是笔者一直探索的课题。

夯实基础, 分阶段培养音乐能力

由于技校幼教专业的学生, 相当一部分人音准问题突出, 有些人甚至是五音不全、先天音准缺陷, 因而在教学中应当循序渐进, 在第一、二学年处于基础教学阶段, 在这一阶段, 我注重学习和理解基础知识。在乐理知识方面主要介绍了音乐的五线谱、音程、和弦等相关知识;在视唱练耳方面从最简单的音阶入手, 让学生没有畏惧心理;在声乐演唱方面, 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 养成良好的演唱习惯。在歌曲选择上, 由易到难, 尽量选音域不宽的、旋律起伏不大的作品, 如《送别》《花非花》《故乡的小路》《摇篮曲》《燕子》等。

第三、四学年则有所巩固和提高。乐理和视唱练耳方面, 在低年级的基础上, 更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声乐演唱方面, 注重音区范围的扩展、气息与声音位置的统一, 强调歌唱中气息、声音、情感的良好配合, 对作品的理解和演绎能力。在歌曲选择上, 可以选择较大的作品, 如《我爱你, 中国》《昭君出塞》《军中飞来一只百灵》等。

加强教师自身学习,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许多技校音乐教师都是科班出身, 对幼儿园的性质和要求知之甚少, 也没有幼儿园的教学经验和实践。往往出现教师过于强调音乐技巧的训练, 继续沿用自己上大学时的教学模式, 没能就幼教专业进行针对性地教学。这种状况, 只有通过教师经常性的到幼儿园见习、实习, 与幼儿园在职教师、专家交流沟通, 运用互联网了解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最新动态和先进理念, 才能给学生实用的指导教学。同时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观看幼儿园教学活动,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 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教师也由原来的教学作用转变为引导为主。

教学实践中, 音乐老师要善于加强各个音乐学科相互渗透与联系, 把音乐理论、弹、唱、念打节奏、律动等充分结合起来, 形成立体化的音乐教学方式。同时, 加强与其他如钢琴、舞蹈、幼儿活动设计等相关学科老师的交流, 把幼儿活动设计的知识运用到本学科的教学中, 帮助学生把所学的音乐知识和技能, 运用到设计幼儿的音乐游戏、律动、打击乐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法中, 这样也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体会学好本学科的重要性。

注重培养学生音乐综合素养, 提升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幼教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备一定的音乐能力, 还要具备音乐教学能力。如何运用音乐学科这个平台来培养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 以提升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呢?幼儿园是提倡在玩中学、学中玩, 以游戏为主体活动的。在游戏中, 要随着参与游戏的角色不同, 不断地与学生互换角色。有时是设计监督者, 有时是合作伙伴, 也让学生在玩中学, 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教学任务。在设计活动中, 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学习特点, 注重安全性。因此, 在本学科教学中, 笔者在教学某个知识点时常常通过一些有趣的音乐游戏, 让学生体验在教学中是如何设计游戏活动。比如;欣赏乐曲《动物狂欢节》时, 可以用设疑的方法导入, 先由学生猜出各种乐器分别表现不同动物的名称, 再引导学生思索不同乐曲所描绘的情景。在熟悉整首音乐之后, 要求学生用简单的动作来配合不同部分乐曲的表现。充分调动大脑、耳朵、手、身体来欣赏乐曲, 结合达尔克洛兹体态律动学, 让学生体会到整个组曲给人的感觉就是参加一个动物的狂欢节, 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3.中专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篇三

关键词:教育观念 教学方式 改革

21世纪的中专教育主要的不是学历教育,而是以培养受教育者各种就业技能为主的职业技术教育,是为社会提供满足生产、工作需要的有一技之长的技术工人。这就意味着中专学校所培养的学生应该是更具有实践性、操作性,其对所学技能的实际操作能力应该强于对纯理论的把握。但这绝不是说理论知识的学习不重要,因为没有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深入学习和理解,也不可能掌握好具体的技术。从这个意义上说,中专学校的数学教学也必须适应和满足这种客观要求,因此,在教学大纲的编排上、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在教学方式方法上等诸多方面进行改革,以适应中专教育培养应用型、技术型、实践型人才的需要。以下就中专数学教学如何适应这种需要而进行改革,谈谈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一、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大纲存在的问题。一是部分内容不实用。如解斜三角形、空间立体几何等,这些内容对中专学生来说缺少实际意义,派不上用场,可以不列入教学内容。二是部分章节的教学顺序安排不合理。如复数、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数列等章节出现了较大的超前性,这些内容如果在使用前讲授最好,也不会造成前后知识连贯不起来的现象。

2.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按中等专业的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计划,然后按制定的计划进行授课,每个内容的讲授思路是由教师事先准备好的,课堂上是以教师为主,通常采用教师讲解、举例、学生练习、分析错误、改正错误、总结为主线的教学组织方式。由于每堂课都按计划完成,没有将教学效果放在第一位,造成了学生没有独立思考问题的时间,缺少学生间的相互沟通环境、师生之间的了解和交流,造成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这种只管教不管懂的“灌”与“练”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压制,学习的目标不明确、自觉性较差,因而所学的知识也不会扎实,慢慢地学生就会对数学产生厌倦。

二、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路和建议

1.更新观念,改革数学教学大纲。原有的旧的教育观念是以教材为主,不论其内容适合不适合,内容是否超前等,均以已制定的方式要求学生。因此必须更新这种旧的教育观念,按照教学实践和教学目标的要求去改革现有的教学大纲,使其更加符合中专学校教学的实际,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一是删除一些不实用的和理论性较强的内容。二是将教材中同类的数学理论内容总结归类,建立知识点模块。三是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对习题进行分类。可以分必做题类(属于基本概念和基本运算,且50%是填空和选择类型题)、应用发挥题类(属于举一反三类型题)、了解题类(只是做一般了解,不要求掌握)、选做题类(属于潜力题,对一些想深入学习的学生使用)。四是调整、精简一些传统的教学内容。五是增加一些教学内容。六是把信息技术引入到数学教学中。七是在每一部分内容要求中增加对不同专业教学的要求和学生通过数学的学习要达到什么层次的建议,以供学生们参考。

2.积极探索,改革数学教学的方式方法。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探索符合社会需要和中专教学实际的新的教学模式,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一是把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改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接受式、开放思考式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要转变观念。教师应该认识到教与学是一个整体,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不应把自己放在教学的中心位置,应使自己的教学手段成为引导和促进学生掌握知识的动力,成为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钥匙。教师绝不能仅仅是为了讲授课本内容而上课,那只能使数学课教学陷入僵化模式,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而作为学生更应充分认识自己是教学的主体,应主动去汲取知识,不能只是被动适应教师,要善于从教师的引导中发掘本质问题,掌握其实质,并能加以延伸,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去探索,做到先入为主。二是改进教学手段,把一些现代化的技术应用于教学。当前计算机在数学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地发挥计算机的优势,已成为数学教育现代化和数学教改的现实课题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引入,特别是目前广泛应用的多媒体教学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想象力,而且在提高课堂效果、优化课堂结构等方面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丰富的教学材料,借助事物的具体形象进行思维,变有意注意为无意注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1)利用计算机设计教案;(2)用计算机进行课堂演示。缩短了客观事物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好地帮助学生思考知识间的联系,促进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计算机的动态变化可以将形与数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由形象的认识提高为抽象的概括,这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3.大胆尝试,推行数学考试方式的改革。考试作为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手段是不可缺少的。现在的数学考试基本上是闭卷式,因为教学计划中将数学定为考试课(考试课以闭卷式,考查课可以开卷式)。中专数学教学考查的内容很少,且考试不允许使用计算器。这种考核方式,对于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及适应社会需求的实用型、技术型人才的中专学校来说显然已经不适应了,且达不到考核的效果。数学课的考试不能仅局限于演算、论证,它也应该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增强其实践性。对一些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可以通过笔试检验其掌握程度。但对数学的应用能力、理解能力,则应结合所学的学科特点采取实践性强的考核方法来考核,这样才能有目的地加强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自觉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避免出现高分低能。因此,应该改革数学现有的考核形式,采用闭卷式、开卷式、大作业等综合考核形式。不同的考核方式,考核的目的不同,但所达到的满意效果则是我们所需要的。

数学教学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不断提高的过程。数学教学的改革必须与中专学校的培养目标相一致,为学校的培养目标服务。只有把数学教学的改革融入到学校整体改革中去,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效果。

4.浅谈技校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篇四

思考与建议

——慈利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服务领域的主力军,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医务人员是公立医院提供医疗服务的核心力量,但长期以来薪酬水平明显偏低,不但未能体现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难以保护和调动广大医务人员的积极性,而且也导致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的发生。为进一步深化公立医院改革,目前迫切需要加快建立符合医务人员职业特点和规律的薪酬制度。

医务人员的职业特点

第一,医生职业社会价值巨大。医生职业直接服务于人的生命和健康,事关人民群众的健康福利和生活质量,社会价值巨大。医生职业都是社会声望高、受人尊重的职业。

第二,医疗技术具有长期投入、终身学习的特点。一名合格的医务人员需要经过较长时期的专业教育和较长周期的经验积累。因此,医务人员的培养周期远远长于一般人员。另外医学知识的快速更新还要求医务人员终生处于学习状态。

第三,医务人员承担的责任、压力和风险巨大,这种压力长期存在甚至导致情感障碍和身心疾病。医务人员劳动时

间长,工作强度大。

薪酬制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县公立医院的薪酬制度是根据 2006年7月1日起实施的工资改革后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公立医院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岗位绩效工资由以下三部分构成:一是岗位工资,体现工作人员所在岗位的职责和要求。二是薪级工资,依据工作人员的工作表现和资历而定。三是绩效工资,体现员工的实绩和贡献,我们对绩效工资分配进行总量调控和政策指导。

与医务人员的职业特点和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要求相比,现行公立医院薪酬制度还存在很多问题。

第一、薪酬水平较发达地区偏低,导致县级公立医院人才流失严重。

第二、薪酬差距不合理。一是不同职位的医务人员薪酬存在明显差距。二是医务人员与管理人员之间的薪酬差距不合理。三是编内编外医务人员薪酬差距不十分合理,编外人员薪酬偏低。

第三、政府投入不足,医院趋利性明显。由于获得的财政支持越来越少,医院必须“创收”,才能维持正常运转,并逐渐成为公立医院的主要目标。就医务人员薪酬构成而言,奖金是最主要的部分,约占50%,基本薪酬占比约为40%,津贴和福利占 10%左右。在医务人员的收入中,跟“创收”

直接相关的“奖金”收入的比例越来越大,公立医院“公益性”逐渐弱化。

第四,绩效考核制度有待完善。薪酬与绩效关联不足造成分配不公。公立医院虽然开始重视绩效管理,但大多未能建立起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薪酬与工作绩效的关联性不强。

第五,对非经济性薪酬关注较少。医院的薪酬包括以货币为表现形式的经济性薪酬和一些非经济性薪酬,如福利、带薪年休假、职位晋升、工作氛围等。医院工作强度高,风险大,承担责任也较大,在经济性报酬难以调整的情况下,非经济性薪酬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偿作用。然而,长期以来公立医院往往只注重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奖金、补贴津贴等经济性薪酬的调整和设臵,对于福利、带薪年休假等非经济性薪酬的关注却严重不足。

公立医院医务人员薪酬制度改革的建议

第一、要显著提高公立医院支出中薪酬支出所占比重,加大财政保障力度。医务人员是医疗服务质量与水平的最重要决定因素。相应地,医务人员薪酬支出往往在医院支出中占据重要地位。

当前,一方面应提高薪酬支出占公立医院总支出的比重,另一方面需要建立医务人员薪酬的制度化保障机制。目前我县政府财政只能保障公立医院编制内人员经费的很小

一部分,绝大部分人员经费来源于医院自身的营业收入。因此,政府对医疗机构的支持,不能局限于建立机构、扩大规模和硬件投入上,应当把重点转为人力资本投入。

第二、提高医务人员整体薪酬水平。医生在全国范围内都是有着较高收入的群体。公立医院医护人员的平均收入水平比较高,医生一般处于收入的最高阶层,而且收入的主要部分来自于工资。

在确定公立医院医务人员的薪酬水平时,可以考虑以当地社会平均工资的一定比例为基础。调查发现,公立医院医务人员认为其应得的薪酬是实际薪酬的 1.8 倍,他们的满意薪酬是实际薪酬的2倍。可见,需要将医务人员薪酬提高到当前水平的近2 倍,才能实现医务人员的薪酬理想。调查也发现,医务人员认为其薪酬应相当于社会平均工资的2-3倍左右才合适。建议按照公务员人均收入的 2 倍左右安排公立医院医务人员的薪酬(人均年收入10 万-15万元)。

第三,形成符合医务人员工作性质和特点的薪酬结构。要真正发挥薪酬制度的激励、保障、稳定、平衡等功能,必须形成符合医务人员工作性质和特点的薪酬结构。一是从薪酬构成上看,所有人员均应享受基本工资保障和基本补贴,以发挥薪酬的基本保障功能。二是建立对应于技术、管理级别的职务津贴,待遇可以达到基本工资保障和基本补贴的1-2 倍。三是建立有效的绩效工资制度,在严格考评、全面

考评基础上可以兑现 1-2 倍的全员平均收入的绩效支出。公立医院也要重视起非经济性薪酬,在合理范围内应尽量增加或变通福利形式。如带薪年休假可在不违背国家相关政策规定前提下根据医院科室自身实际适当调整。四是对医务人员进行合理分类,对不同类别和工作岗位的人员建立不同类型的工资薪酬制度。各类人员之间的薪酬有一定差别,尤其是在高级人才方面可以适当拉大收入差距,但那主要针对极少数人,绝大多数医务人员之间、不同类型和岗位的医务人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宜过大。这有利于保持整个医务人员队伍的稳定和协调。五是正确处理好医务人员稳定性收入和业绩性收入的关系,保持稳定性收入的主体地位(比如工作岗位、工龄、技术职称等占到总收入的60%甚至 80%),同时保证医务人员工作绩效收入等方面的一定力度,比如达到总收入的1/3 左右。在改革初期绩效性收入甚至可以更高一些(但最多不宜超过50%)。职位、风险、技术层次越高的人员,绩效性收入比例可以更高一些。建议医、护、技、药、管5类人员工资系数关系为3:2:1.5:1.5:2。

第四,加强绩效考核,重点实施公益性导向的绩效薪酬制度。公立医院作为事业单位,其薪酬制度受到国家的统一管理。按照现行政策,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岗位工资、薪级工资执行国家统一的政策和标准,单位并没有自主决定权。津贴补贴是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公立医院只

能通过向相关部门申请特殊政策才能提高津贴补贴的水平。对于绩效薪酬,只要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单位可以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分配。因此,公立医院医务人员薪酬制度改革的重点是绩效薪酬。公立医院可以通过绩效薪酬的设计,合理调整收入差距,实现多劳多得、优劳优得,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公立医院要实施绩效工资,根本是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制度。通过绩效薪酬与公益性考核指标的联系,建立以质量和社会公益效果为根本的科学考核机制,推动公立医院向公益性回归。因此,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制度的设计应体现出公益性服务质量的好差、数量的多少,选取公益性导向的关键绩效指标,如患者满意率、门急诊和住院均次费用、医疗服务质量等完成情况,要弱化那些可能增加患者负担以及趋利趋向的经济指标要求。考核结果与医务人员绩效工资严格挂钩,并以此为依据建立医务人员薪酬的动态调整机制,让绩效薪酬真正发挥激励作用。

第五、同一地区不同类型公立医院工资水平应一致,对公立医院探索实行管理人员年薪制、临聘人员协议工资制。

总之,在当前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逐步深化的背景下,加快改革不合理的公立医院医务人员薪酬制度,科学适度地提高医护人员收入,强化基本薪酬的保障和稳定功能,充分发挥津贴补贴奖金制度的激励功能,建设以严格、全面考评为前提的绩效支出制度,将对加强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起到十分重要的正向推动作用。

5.浅谈技校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篇五

建议与思考

中共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分公司罗湖支公司党支部

摘 要 :本文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之际,结合当前企业和基层实际,从我党基层组织长远发展的角度充分论证党组织在企业中的作用,认识到提高党组织生活质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基础上 ,对提高党组织生活质量从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了创新探索,并对提高企业基层党支部组织生活质量的创新模式进行了理论思考,从而进一步推进新形势下企业的党建工作,为党献礼。

关键词 :基层党组织 组织生活质量

创新模式

一,组织生活质量是关系党支部和企业基层发展的关键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当前我党正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建党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那样:“回顾90年中国的发展进步,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办好中

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因此,党建工作事关国家命运和前途,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复兴与衰亡。在党的建设和发展中,党的组织建设是最为核心、最具影响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党的组织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关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实现,关系执政地位的巩固和群众基础的稳固。基层党组织作为党的理论、方针、政策在基层的组织者、实践者和推动者,肩负着巩固和增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使命。所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在党的工作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它是党一切工作的基础。在企业中同样如此,若是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做得不到位,势必会影响党的工作顺利进行,进而影响、制约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也应是予以高度重视并常抓不懈的一项工作。

我公司作为中央大型金融企业,又是一家跨国性的公众集团公司,党作为领导企业发展的核心,必须高度重视党建工作,以确保国家利益和人民财产保值增值,全面带头履行社会责任。同样,我们作为企业基层,基层的发展的好坏也是企业能否进步发展和能否全面履行使命的基础。因此,作为企业基层的领导核心,党支部必须带领和团结广大员工,确保执行力,完成企业的发展目标。

作为基础工作的基础环节,党的组织生活制是我党长期以来坚持和实施的一项重要组织措施,党的组织生活还是党 的一项基本制度,是对党员的宣传教育、监督管理的一种有效形式,是加强党员教育的基本手段。党组织生活制度充分发挥了阵地和载体的作用。如何提高党组织生活,是做好党员管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一项重要举措。这对增强党组织生活的活力,提高广大党员参与热情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提高党的组织生活质量是提高党组织生活的积极性,真正发挥党支部在企业增效益、履行社会责任等工作的必然要求。

二,充分认识提高基层党组织生活质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提高党组织生活质量是加强党建工作的必然要求。要加强和改进企业的党的建设,提高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关键是要探索创新党组织生活的有效模式,提高党组织生活质量。否则,党组织工作就会被“边缘化” ,势必会影响基层各项工作的开展。因此 ,提高党组织生活质量是增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和凝聚力的客观要求。

(二)提高党组织生活质量是增强企业基层组织战斗力的重要因素。

党组织生活是党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一环。本文从进入改革开放的时代要求出发 ,认为现行的党组织生活从内容与形式上都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脱离企业基层生活和组织原则的创新模式 ,脱离党员的思想实际和需求 ,起不到组织生活应有的作用。有的党员觉得参加

组织生活“没意思”,把这项活动看作是一种“负担”。因此,为增强党组织生活的吸引力和内在质量,针对企业人员难集中、工作节奏快、业余时间少的特点,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创新,将党组织活动化整为零,化繁为简,并与生产经营等中心工作紧密结合,提高党员参与的积极性,增强战斗力。

(三)提高组织生活质量是不断发挥学校党组织质量的保证。

高质量的组织生活是使我们的党员增强党员意识 ,党员理想 ,真正成为攻克企业经营、业务发展难题的战斗堡垒。其次在提高领导班子能力建设上 ,通过高质量的民主生活会 ,党组织班子的领导能力、决策水平不断提高 ,成为推动企业改革发展的事业核心。因此 ,提高组织生活质量是不断发挥党组织生活作用的内在要求。三,基层党组织生活质量的创新模式

对基层党组织生活地位和作用新的认识 ,使我们对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 ,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的活力”的论断有了更深的理解。如何创新基层党组织的生活 ,关键在两个方面 ,一是在内容上创新 ,二是在形式上创新。

(一)内容创新体现多样性,增强党组织生活的吸引力。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年轻人及高学历党员的加入,使党员组成结构发生改变,他们的思想意识活跃,对党

组织生活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以前传统的组织生活内容、形式和做法已不能适应和满足企业党员尤其是青年党员的要求。为此,我们力求使党组织生活在注重思想性和教育性的同时,也适当注重多样性和趣味性。如党支部创办企业报,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宣传党的知识和党员的先进事迹;带领党员参观革命纪念馆;观看模范人物教育短片,请老红军和劳模英模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举办知识竞赛、首饰设计大赛、爱岗敬业演讲比赛,给党员和职工创造展示提高的机会和舞台;集中学习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党员感到新鲜形象,印象深刻,深受党员欢迎;在企业内部设立“党员示范岗”,用典型教育党员群众,强化了争先创优意识,使党员和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大大提高。与此同时,党支部还结合企业特点,在党员中积极开展“四学四比四争”、“叫响我是共产党员”、“争做党旗上一条经纬线”等专项活动,在企业突显党员形象,发挥党员的作用;以党员为骨干,带动全体职工开展各类健康的文化、体育、艺术活动,形成了党群齐心聚合力,心情舒畅建荟华的浓厚氛围。

(二)形式创新呈现适应性,增强党组织生活的影响力。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在新形势下,要提高党组织生活的质量,必须对传统的党组织生活形式进行改革,我们摒弃过去“大型、刻板、单

一、形式化”的做法,坚持“小型、灵活、多样、重实效”的活动原则,制定了两个活动标准,一个标准是活动要有目的性、有计划性,要解决实际问题、产生实际效果;另一个标准是要注意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降低时间成本,提高活动效率。按照以上思路,我们主要采取三种形式开展党的活动:一是“化整为零”式。就是结合金店员工业务繁忙、营业员两班倒、整块时间少的特点,充分利用好“三个10分钟”即早班会10分钟、午休10分钟、下班后10分钟组织支部学习等,对学习内容较多的实行分批分段进行。如果开党员大会时,有的党员因工作脱离不开,可以先不参加,等到会后有时间由支委进行补课或个别传达。在党组织活动时间上以业余为主,尽量少占用生产工作时间。减少党内工作会议或不搞大型集中会议,对工作的安排布臵多采取个别沟通的办法等等。二是“里出外进”式。就是要求店内党员在业余时间自行参观学习同行业经验,然后分组短时讨论,为企业改进工作献计献策,使考察调研成果直接作用于实际工作。同时,党支部定期征求党员意见,针对他们在工作、学习中提出的问题,外请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党员搞一些小讲座或作现场咨询答疑等,以保证党组织活动的时间真正产生良好的效率和效果。三是“各显其能”式。即以各党小组为核心,以各部门为单位,独立设计开展活动。如销售部党小组开展的营销技能展示大赛,维修部党小组开展的技术比武活动,以及行政部党小组开展的为公司提合理化建议活动,都充分也激发了

党员和职工的参与热情,增强了党员的自豪感和使命感以及企业非党职工对党组织的向往。

(三)过程创新突出互动性,增强组织生活的生命力。党员是组织生活的主体,如果总是做“听众”、“观众”和“受众”,就会逐渐淡漠和僵化,因此只有充分激发党员的主观能动性,使党组织和党员的两个积极性统一起来,组织生活才能具有鲜活的生命力,组织生活的质量才能得到保证。基于这个认识,党支部积极为党员创造互相交流,互相监督,共同进步的机会和平台。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主要侧重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活动前充分准备。即在开展活动前党支部都要进行一次摸底调查,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要充分考虑和尊重员工的实用心理,要善于捕捉学员思想、工作上的困惑和疑点,掌握党员的思想脉搏,了解党员头脑中存在的对于理论和现实的种种疑惑,使员工感到学习内容跟自己关系密切、有意义有价值,因此产生兴趣和关心。二是活动中营造民主氛围。金店党员职工大多集中在一个年龄段,平时工作中竞争比较激烈,由于工作繁忙和倒班又很少有机会交流,有时会互相产生一些不满或误会,党支部就利用组织生活让大家交流思想、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使党员们互相理解、互相鼓励、互相督促,形成了良好的风气和环境。三是活动后做好总结。党支部每次开展完活动,特别是学习活动,都让每名党员利

用1分钟时间从个人角度做总结,总结的内容既可以围绕当天的活动主题,也可以提出一些党员关心的其他问题,甚至可以提议下次活动的主题,受到尊重和重视的党员,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畅谈自己的看法,在活泼热烈的氛围中展开讨论。他们觉得组织生活离现实近、离自己近,参与活动中因为动脑而用心,因为用心而真正有了收获。

(四)全面践行开放型主题党组织生活模式。党的组织生活是党组织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监督的主要形式和有效途径,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也是党章对党员的基本要求。面对日新月异的新形势,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接踵而至的新挑战,我们觉得组织生活象以前一样的传达文件式、领导灌输式、自由漫谈式的党组织生活对民营企业党组织而言缺乏吸引力和凝聚力,形式单调、内容单一的传统组织生活模式陷入了不被看好却又不得不进行的尴尬境地。

根据企业党员数量少、分散、流动性大、流动党员多的特点,我们认为开放型组织生活是符合企业的特点又具有时代特征的。

所谓“开放型主题党组织生活”,是指一种打破以往党组织活动仅单纯向本单位党组织所属党员的开放模式,把以往党组织生活内容单一改变为广泛征求党员意见,上下结合选定主题,并将组织活动主题提前公布,以此吸引主办方党组织以外的本总支党员有选择地自愿参与。这种活动内容和

参加人员构成相对开放的党组织生活形式,从党员角度讲,其参加的党组织生活不再局限于本人所属的支部,而是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参加总支内其他党组织活动。从党组织角度讲,其各类活动围绕一个既定的主题开展,除了组织所属党员参与外,还对总支内其他单位党组织和流动党员开放,让其享受本支部所属党员同等“待遇”。在开放的程度上,还可根据党组织生活的内容,适度向入党积极分子和群众开放,增加他们接受教育的机会。

开放型党组织生活的本质是“引入竞争,增强活力,共享资源,改善学习”。

四,基层组织生活质量的几点思考

组织生活是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 ,对提高组织生活质量进行创新探索 ,实际就是用改革的精神加强党建工作 ,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组织生活 ,在“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的结合上提高组织生活的质量。

(一)提高认识 ,转变观念是提高组织生活质量的前提。组织生活是我们党内生活的传统形式 ,在新形势下组织生活只能加强 ,不能削弱。我们必须对组织生活有高度的认识 ,开展组织生活一定要从实际出发 ,从员工党员特点出发 ,着眼于提高员工党员的思想认识、理论水平。尤其是要坚持党的组织生活的思想性、治性、则性 ,这是提高和保证党的组织生活质量 ,加强党员教育和管理 ,切实解决党

内问题 ,使党组织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统一的意志 ,一致的行动 ,提高党组织战斗力 ,实现党的任务和奋斗目标的关键。

(二)坚持以人为本 ,关注员工党员根本利益是提高组织生活质量的着力点。

党员利益包括思想政治利往被理解为党员政治活动的全部 ,其实保持党的先进性不仅仅是保持思想境界、政治理论水平的先进性 ,在具体工作中同样要保持业务水平的先进性 ,因此党组织不仅要让员工认真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势政策 ,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不断完善自身思想品质修养 ,还要组织学习教育、科技、管理等业务新知识 ,努力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使其在管理、攻业务等各项工作中勇于争先 ,成为业务骨干 ,只有这样才能在各个方面真正体现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员能够从党组织开展的活动中源源不断汲取个人成长发展的营养 ,组织生活自然就成了他们不能割舍的沃土 ,我们所开展的活动才更有说服力、有吸引力、有凝聚力。

(三)坚持发展要务 ,推动实际工作是提高组织生活质量的落脚点。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推动工作、促进发展 ,改进组织生活、开展学习教育活动的最终目标和落脚点是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学习必须紧密结合学校的中心工作 ,通过

组织党员学习教育 ,增强党员的主人翁精神 ,在学校改革发展中 ,增强组织基础 ,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为促进学校发展提供坚实的思想保障和组织基础。

(四)注重实效 ,建立长效机制是提高组织生活质量的基本要求。

在学习中采取多样的学习方法 ,灵活的学习方式 ,调动党员参与积极性 ,必须以提高组织生活质量为根本目的 ,不断提炼活动成果 ,形成长效机制。要通过制度加强管理、开展评估促进管理。衡量活动质量的高低 ,就要看是否有实践成果、理论成果、度成果 ,并且要从这些成果中 ,总结好经验、做法 ,不断建立提高组织生活质量的长效机制 ,最终达到党员受教育、众得实惠的目的。

参考文献:

6.浅谈技校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篇六

姓名

(学院 班级 学号)

摘要:高校中党的基层支部是党在高校的组织基础,是党的各项工作在高校的落脚点,是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最基本单元,也是对学生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的最直接、最有效的载体。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本文就新形势下针对大学生党支部建设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分析,并对如何加强和改进学生党支部的建设作出了一些思考,在此仅以浅见求教同仁。

关键词:学生党支部;建设;问题思考

一、大学生党支部建设的内涵及重要性

大学生党支部是我党在高等学校学生中最基层的组织,是高校党的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和主力军,担负着在学生群体中宣传、解读、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政策和方针的重要使命,承担着发展党员、对党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在高校学生中发挥着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的作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党的基层组织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创新活动内容方式,找准开展活动、发挥作用的着力点,在扩大党员参与面、提高实效性上下工夫,增强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是我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是维护高校稳定的前提和先决条件。学生党支部的建设关系到我党的生命力和持续性发展,关系到高校的稳定和发展。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如何进一步改进和加强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意义重大。胡锦涛总书记曾明确指出:“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统筹抓好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高校则担负着培养能为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做贡献的各类人才的重大责任。

加强和改进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和大学生党支部建设,是充分发挥党的优势和组织优势、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对于把我们党建设成为优秀人才高度密集的政党,对于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二、目前大学生党支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鉴于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重要意义,各高校都将其放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战略位置上,在选配齐学生党支部的干部队伍、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严抓学生党员的质量、加大扶持与监管力度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成分、利益主体、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方式进一步呈现出多样化,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出现并潜在的矛盾和问题也逐步显露;同时,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因而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现阶段在我国各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中仍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

首先,大学生党支部建设特色不够鲜明,凝聚力、战斗力不强。

目前,高校的学生党支部数量正在迅速的增长,但在数量增长的同时,我们很少能够看到真正有特色的党支部。绝大多数的党支部都仅仅停留在召开组织生活会会、学习文件、吸收党员、收取党费这些基本的管理活动上,而没有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形成独具特色的支部文化、独具特色的支部活动,不能吸引党员为支部建设尽心尽力;其次,由于支部没有特色支部活动,支部的影响力不够,产生支部党员间的交流不够,彼此陌生,使得对支部没有归属感,自己的支部荣誉感不强。同时,由于支部的凝聚力不够强,战斗力没有很好的体现、发挥出来。绝大多数的学生党支部没有成为学生党员一起践行为人民服务、为学生服务宗旨的载体,而仅仅成为聚集一批优秀人才的“仓库”,没有能够好好地利用起这些人才的智慧、能力,将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很好的发挥出来。没有这种意识,也更谈不上切实的行动。

其次,大学生支部对学生党员的教育活动形式单一,缺乏连贯性。

学习教育活动形式单调、老套,缺乏创新。综观各高校学生党支部的情况,教育活动基本上都局限在学习党内文件、政府会议报告和讲话,听党课或专题教育讲座,有的也组织过参观红色教育基地。这些单调、老套的学习教育活动,缺少新意和实用性,不能迎合青年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使大多数学生党员处于被动接受、被动参与和被动学习的状态,很难调动大学生党员参加组织生活的积极性,甚至会激起他们的抵触情绪,取得的效果也很让人失望。

目前,党支部在对大学生党员进行党性教育时常存在前紧后松的现象——对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要求较严格,一般要求其按期写思想汇报,定期对其行为进行考察;但是对于大学生正式党员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则放松了,大学生正式党员不需要向党组织定期汇报思想,缺乏相关的学习情况考察,入党后监督考核制度滞后,使得相当一部分的正式党员表现不佳。目前,党员入党再教育也成为很多党支部意识到的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

再次,大学生党员的政治素养亟待提高。

当今世界,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文化和思想的冲突也日益严峻,主导价值观与各种非主流世界观并存,同时,随着高新技术和信息网络化的迅猛发展,网络作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渗透到大学校园的各个角落,深入到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的无界性,使得不同的文化、宗教意识形态、政治势力都可以利用网络宣传自己的主张从而对高校学生党员思想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一些高校学生党员在政治观、道德观、价值观上相对主义、趋利务实主义的特点逐步突出。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面临更为复杂的环境,大学生党员政治理论和思想状况亟待改善;如果不能有效的对学生党员进行思想教育,那么对于以后会产生很多复杂的社会问题。

最后,大学生党支部工作中的形式主义普遍而严重。

每个学期上级组织都会要求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任务,但是落实到支部之后,真正去组织党员进行学习的支部少之又少。而党员上交的学习心得,也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从网络上直接下载的。在党员发展过程中,形式主义更是大行其道。突出的表现就是,对入党积极分子、确定的发展对象和预备党员缺少程序化的培养,在培养期内培养人对其根本没有关注,有的支部是在临近发展时才指定培养人,各项考察材料也是在发展前突击完成,考察内容也千篇一律,根本起不到考察作用;通过党员发展工作的支部大会的组织程序很乱,甚至缺少必要的程序,支部各项制度的制定没有结合实际,且入党考察材料、讨论会议很流于形式。

三、针对加强学生党支部建设的几点建议

大学生党支部的职责是:宣传、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的决议,推动学生班级团结进步;加强对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定期召开组织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组织学生党员参与班级事务管理,并检查执行情况;培养教育学生中的入党积极分子。按标准和程序发展学生党员,经常听取学生党员和普通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学生党支部要履行工作职责,健全工作制度,转变工作作风,努力做到学生党支部为学生党员服务、学生党支部和学生党员为广大学生服务,不断增强大学生党支部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学生党支部工作的最终任务:一是加强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与培养,保持大学生党员的先进性,提高他们服务群众的水平和能力;二是积极搭建载体,充分利用党员群体的优势,有效地服务群众、服务学校和社会。大学生党支部的建设要牢牢把握这两点工作方向,以严谨务实、实事求是的态度,善于开拓、勇于创新,科学发展,培养一批批政治觉悟高、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强的优秀大学生党员,打造一个个特色鲜明,内有凝聚力、外有战斗力的坚实战斗堡垒。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学生党支部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多管齐下,切实增强大学生党支部的凝聚力

一个健全的支部文化,主要应该包括独特的支部建设理念、明确的支部目标、鲜活的支部形象、健全的支部组织制度等。通过独具特色的支部文化去渗透、熏陶每一个党员,以一种无形而又深刻地力量对大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共同的取向,和举止行为的趋同,能够很好的增强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支部的更好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用共同的理念凝聚党员,用共同的目标激励党员,用相应的支部制度约束党员,切实增强支部的凝聚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支部形象,不断促进支部的更好发展。从而引导和塑造组织成员的态度与行为,确保组织运行的稳定性。

通过多种渠道,加强支部党员间的交流与沟通。大学生党支部中的党员很多都来自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年级,只有加强支部党员间的交流与沟通,才能消除彼此间的陌生感,增强对支部的归属感,进而增强支部的凝聚力。加强支部党员间的沟通与交流,通过认真组织专题支部组织生活会,为党员间的交流提供机会;通过组织各种娱乐活动,在活动轻松的气氛中相互交流,增进彼此间的了解。通过组织支部服务性活动,使支部党员在团结合作、共同完成组织任务的过程中,增进了解,培养深厚同志感情;此外,也可利用网络交流平台,例如QQ群组、校内网等等,增进党员间的相互了解,促进交流与沟通。

第二,加强支部组织自身建设,为支部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首先,要规范学生党支部各项工作、活动,建立健全党员会议、党支部会议、民主生活会制度,明确党支部和党支部书记、支部委员工作职责,党员培养联系人制度以及培养联系人工作考核机制,督促教育和培养任务的落实。在制定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结合支部实际情况,只有切合实际情况的制度才具有可行性,才是有效的组织制度。

其次,一定要严格执行,严防形式主义和“走过场”之风。在党员发展过程中,要切实坚持和完善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的标准和程序,确保新党员质量,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坚决杜绝发展过程中的形式主义;在各种会议的组织上,要

认真准备、务求实效。要加强对学生党支部书记的定期培训和培养,打造一支素质高、业务精、能力强、讲奉献的学生党建工作队伍。同时要建立合理的考核方式,加强对学生党支部干部工作的考核,形成奖优惩劣的激励机制。建设专业化的高校学生党支部干部队伍,提升学生党支部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第三,要与时俱进采用恰当有效的方式切实加强对党员的思想教育工作 要及时、深入的了解学生思想状态,有的放矢的开展工作。如果把握不准学生思想,只是拍拍脑袋,想当然的进行思想教育,就只能是我们的教育变成“说教”,久而久之使党支部的工作流于形式。对学生思想状态的了解不仅要关心学生对党的认识,对思想教育的认识,还应当关注学生在学习、生活乃至整个社会环境中的心理变化,人生观、价值观的变化。

随着社会发展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对于大学生来说已不再满足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教条,思想工作往往难以取得好的效果。应当一方面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另一方面借助易被学生接受的具有时代感的文化思想打动学生。此外,大学生党支部的教育活动必须紧紧围绕青年学生自身的成长特点,不断创新,逐步实现规范化与多样化相结合,例如:定期举办社会热点问题沙龙、假期的社会调查或公益服务等活动,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党员在兴趣中获得知识、在实践中掌握理论。

要讲究教育方法,不能形而上学,而应有人情味,把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增加科技含量,充分运用现代化传播手段,达到应变及时、有效控制思想舆论阵地的目的。这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吸引力、影响力、渗透力的强大武器,对开拓视野、调整工作角度、转变思维方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具有重要作用。

第四,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大学生党员都是大学生中的佼佼者,在学术研究、学生工作方面都是领头人。高校学生党支部作为优秀人才的集中地,更要充分利用这一人力资源的优势,顺势利导,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争取做出效果、做出成绩,体现支部的创造力,为支部的旗帜上填彩。在学术研究方面,要加强党员之间尤其是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党员之间的联系、交流与合作,使支部不仅成为一个优秀人才的集中地,更是一个志士同仁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平台。通过大家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争取在学术研究上有收获、有进步、有突破。在支部活动方面,要坚持服务学生、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理念,结合时代特点,认真策划、组织能够体现支部价值、体现大学生党员服务意识的活动,要走出院(系)、面向全校,走出校门、面向社会,变被动为主动,积极践行党员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责任。

四、结束语

学生党支部工作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部分,学生党支部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能否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尽管在新形势下学生党支部建设面临着许多挑战,但只要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完善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和大学生党支部建设的保障机制。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和物质保障,改善工作条件,确保工作顺利进行。积极开展高校党建研究,解决党建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努力开创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和大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新局面。

参考资料:

[1] 中共中央办公厅文件.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央教育部党组、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和大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意见.中办发

[2005]14号

[2]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9年9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

[3] 吴景东,延诺等.刍议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学生党支部建设[M].辽宁中医药大学,2012(02)

[4] 蔡亚才.加强高校学生党员思想教育的探讨[J].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1)

[5] 周 超,李卫星.浅谈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M].扬州大学,2008

7.浅谈技校数学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篇七

一、影响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的因素

1. 学习动机不明确, 对技校数学课缺乏兴趣和正确的认识。

主要表现为:为了应付学校老师和家长的要求而学习, 缺乏积极性;有人甚至认为数学课与专业课的联系不大, 学不学无所谓。再者, 一些学生由于中学时, 数学基础特别差, 到了技校发现课程与自己的实际水平相差太大, 从而造成学生对数学课产生了畏惧情绪和厌学情绪。另外教师教得呆板, 一味灌输, 忽略学生的接受程度。再加上数学教学比较枯燥, 更是让学生提不起兴趣。

2.学习没有动力, 缺乏信心和毅力。

主要表现为:缺乏顽强的学习意志, 想听课, 但听不懂就不听了, 干别的事情去;想完成作业, 但不会做就不做了, 拿别人的抄。容易受周围环境和群体的影响。如开始上课时愿意听, 但容易分心, 或者被周围其他同学引诱讲话。缺乏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和思想准备。这些学生通常是浅尝辄止, 只满足简单的、一步到位的计算, 不能承受模糊的、一时难以得出结果的问题的折磨。缺乏老师、家长甚至是同学的认同和鼓励, 以及自身对自己的激励, 使一部分学生丧失了学习的自信和自尊, 害怕学习。

3. 学习态度不端正, 被各种原因误导。

主要表现为: (1) 家长对学生从小到大都疏于管教, 放任自流, 认为只要把小孩送进学校免得在社会上游荡就可以了, 对其学习成绩不在乎, 从而误导了学生对学习的认知。

4. 学习方法不当, 缺乏了探究数学问题的动力和成功的感受与喜悦。

主要表现为:不懂得听课的技巧, 课前不复习也不预习, 课堂上听多少是多少, 又容易走神, 不懂得记笔记。再加上懒不肯动笔做题, 即使上课听明白了但不愿意动手计算, 不能真正掌握数学方法。还有人不愿意动脑思考, 碰到问题只会呆坐着等教师讲解, 不习惯数学的抽象、严谨和逻辑, 体验不到一步步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二、可采取的应对策略

1. 明确学习目的,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强化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

动机是直接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内部原因和动力, 而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 是动机产生的重要的主观原因。如果学生只把学习当作是任务, 那么学习就会变成一种负担;如果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 那么就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 教师要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 让学生明白, 他们是为未来而学习, 是为今后更好地学习专业课而学习, 要用适合学生心理水平的教学方式, 启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求知欲望。对于数学基础差的学生, 要先消除他们的厌学情绪, 通过讲解一些趣味数学题,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也有有趣的地方, 然后讲课的时候适当复习和补充中学已学过的基础知识, 由简入繁, 降低难度, 让学生逐渐生成其实我也会做数学题”的想法。此外, 在讲授过程中也可以加入一些数学故事, 介绍一些数学名家的经历, 让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2.提高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

作为技校的数学老师对学生的期望不能过高过急, “一口吃成一个胖子是不可能的”先要了解学生的数学底子, 了解他们的学习习惯, 注意到学生的实际, 采用符合他们的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在教学中, 尽量做到起步“浅、慢、少”, 多给甜头, 让他们尝试成功, 使他们及时看到自己进步, 不断实现近期目标, 增强自信。

3. 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消除对数学的偏见。

一定要使学生懂得数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它在人的能力培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数学不但能传授数学知识, 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概括能力、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这些能力在学生学习专业课和今后一生的生活、工作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 要让学生理解数学与专业的关系, 要用长远的目光看待数学的应用, 认真学习数学的内涵, 通过数学实际应用的初步训练树立应用意识, 这就可以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 主动地想到将实际问题与数学联系起来, 而且设法运用所学的数学去解决实际问题。

4. 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让学生学会体验数学学习中的成就感。

针对技校学生的数学基础比较差, 上课时注意力容易分散等现状, 教师就要多方引导和鼓励他们动手动脑, 在此进程中, 及时掌握学生做题时碰到的瓶颈之处, 从而耐心进行讲解, 带领学生一步一步地解决问题, 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灵活多样进行课堂教学。现在有了“多媒体”这个教学的得力助手, 难题便迎刃而解。例如:在学习三角函数图像一节时, 可以利用几何画板的真实性和动感性制作一个课件, 演示正弦段函数动态变化, 通过图像展现三角函数的左右位移、周期及极值的丰富变化, 使学生在观察、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增加对三角函数图形的感性认识, 形成感知的几何经验背景, 从而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激发学生内心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学会体验数学学习中的成就感。还可采用:读书指导法、自学辅导法、集体讨论法、实践探求法、猜想论证法、类比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这样做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获得知识, 而且能够形成学生多谈、多议、多练、老师少讲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亲自体会解决数学难题的成就感, 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数学, 探究数学问题的动力。另外, 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把握好深度, 不要向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 否则, 适得其反, 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8.浅谈技校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篇八

关键词:机械基础 建议 实践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12-342-02

近几年来,《机械基础》已作为机械制造类专业学生必学的专业基础课,随着机械制造类产品和现代化机械制造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各大院校的重视。因为该学科内容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所以不仅要求学生对理论知识要掌握扎实,还要具备能将所学理论很好的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目前,该课程在教学上存在着教学模式落后,教学内容因循守旧,教学手段单一和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等一些问题,学生集中反映课程内容枯燥、抽象和繁杂。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在课堂教学与课后实践中的试验后,提出以下几点改革建议。

1 对教学内容合理选择与综合

精心设计最适合学生的课程体系,强调机械基础理论知识与其在实践生产中的应用是紧密相连的,重新确定学科难点和重点,重新编排教学内容的详略和章节顺序,突出该学科的专业特点,努力构件完整的课程新体系。它包括基础机械理论、连接、机械传动、常用零件和机械基础知识的总体融合。新的课程体系有利于学生先从整体上大致了解机械基础的基本知识点和学习要求,掌握零件和机器整体的关系,其次从连接入手,再到各种常用机构的运动,最后到各种机械传动的实践应用,该学科以连接、常用机构、机械传动(带传动、齿轮传动、链传动)、支撑零部件等知识为难点和重点。

删除课程内容中相对繁琐的理论证明、公式推导和抽象概念,更加注重怎样运用这些原理、方法、公式等来解决生产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完善该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以连接、常用机构、机械传动等为重点,积极调动学生参加学习实践活动。真正做到加强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保证做到学以致用。

2 注重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每个学科课程的第一节课对学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当然《机械基础》也不例外。有些学习《机械基础》的学生对学习该学科目的不明确,这就要求该学科教师在学生第一次课的时,要清楚明白的把课程的重要性讲透彻,进而增加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怎样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已成为当代教师必须努力思考的重要问题。

该学科课程教学目和任务清楚的讲出,该学科是“为以后进学习有关机械制造专业的课程或学习其他专业课程中与机械相关的知识打下相应的理论基础,为从事与机械相关的管理、工艺、制造工作的相关技术人员,对了解掌握各种设备的正确使用和安全维护、机械的传动的工作原理及正确处理设备的故障等方面提供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但一些学生对这句话也只是从字面上进行理解。若在讲《机械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将该课程知识内容与学生所学的专业实践相结合,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将会有很大提高。

3 采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以前传统的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学科教学的系统性,而更多忽视各个学科课程知识点间的相关联系,上课时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脱离生产实际,更多注重理论教学,使学生感到课程知识的乏味、空洞和枯燥,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综合应用能力发挥的不充分的现象。

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有很多优点,如可以使老师所要讲授的内容更加形象直观、声形并茂感、主题鲜明、寓教于乐且染力强,能很大程度的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完善,不再是单纯的注重传统那些教学方法,他们利用多媒体上的一些软件来优化课堂。是课堂内容更加形象直观,学生从中获得“间接”经验也更加容易。这样学生能更加清楚明白地了解各种机械传动的工作原理和运动状态,掌握各种机械装置的内部结构,明确机器中各构件间的相对运动关系,使各种复杂的研究分析变得简单、清晰、明了。

4 以传统教学方法为基础的同时对教学方法进行完善

通过使用教学任务驱动法,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实践的能力。日前在课堂教学改革中主要应用两种方法:(1)教学任务驱动法;(2)项目教学法。它们都非常注重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老师为教学主导,通过师生互动的模式学习。由于制定“任务”要比制定“项目”相对简单,且制定“任务”时更注重掌握基础知识,所以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常使用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法的模式常为制定任务、提出任务、自主学习和完成任务。在课堂上要加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每次上课时都应提前准备好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清单,此任务单应明确该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难点和重点,学生课前需根据任务单完成的准备工作,然后上课时与老师共同解决该节课的重难点知识。学生通过对任务的讨论和分析,清楚明了的掌握了哪些与任务相关联的知识是之前学过的,哪些知识是以前没学现在通过老师的指导学会的,进而完成了学习新知识的目的。由于采用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后,学生自学的能力普遍有了很大提高,而且学生团队合作意识也有很大加强。

5 课余时间利用计算机网络化来丰富学生的知识水平

上世纪90年代开始,网络技术已成为计算机技术最显著的成就之一。计算机网络技化的兴起和快速发展给教育、工业生产、科学技术、人们的日常生活、政治以及军事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网络化的存在全球的经济和生产生活被连成一体。现在计算机网络化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课余时间利用计算机网络来帮助学生预习老师将要讲的知识点,使学生能提前对要讲的知识做到心中有数,不断增加了学生独立学习新知识的自信心。课后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可以下载更多学习资料,来巩固课堂上还没有完全消化吸收的知识内容。不仅如此越来越多的网络学校和学习软件也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起来。这些网络教学资源对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计算机网络化教学可以更好地帮教师实施情景化教学。在课堂上,当教师设定某个特定的教学情境时,可以播放从计算机网络中下载的动画和声音等,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教育学家杜威曾说过:“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在这样的情景课堂教学中,老师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动脑和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获得实际经验的能力。

教师通过《机械基础》的课程教学,明确了今后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改革教学方法和更新教学内容,积极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全力展开各种各样的教学实践,培养社会实践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真正让学生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为学生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地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福润,徐鸿本,刘延林.机械制造基础[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2] 李兆铨,周明研.机械制造基础(上册)[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3] 栾学钢,赵玉奇,陈少斌.机械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 于骏一,邹青.机械制造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9.浅谈对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考 篇九

【摘要】

影响基础教育改革的因素有很多,诸如教育的背景,理念,政策,课程文化等。任何关于教育政策的讨论都应该考虑其历史背景,而教育理念又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教育观念的变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前提。转变教育观念较为困难的原因主要有教育内部和社会大环境两个方面。基础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奠基工程,肩负着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任。学校和教师应更新教育理念,优化创新教育的环境,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促进学生学思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改革教育评价机制,把传授基础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创新意识结合起来,造就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

【关键字】

基础教育改革 教育发展规律 观念 课程文化

【正文】

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基础教育,在很长的时期又叫普通教育和中小学教育。所谓“基础”,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从教育体制上说,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阶段;二是从人的发展方面说,基础教育是每个社会成员获得社会生存与发展,应当接受的最基本的教育。

教育的基本规律有两条 :一是必须遵循和处理好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二是必须遵循和处理好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之间的关系。落实到基础教育上来, 处理好教育与杜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就是要求基础教育发展既要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又要根据不断变化的要求作出适时的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改革必须正视中国的现实国情,为此要做到以下方面:

第一, 吸收国外的先进理论必须择优。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把自己融入世界, 虚心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成功的教育实践, 推动了中国教育的发展,中国对国外理论的吸收借鉴从来都应是一个择适而从、研究消化、取其精华的过程, 而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

第二, 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必须立足本土。中国基础教育的特色也是世界公认的。即使在基础教育改革呼唤教育新观念的今天, 扎实的 学科专业基础依然是我国学生的一大优势。因此, 我们不能脱离中国的现实而盲目地谈理想化的教育, 相反, 必须从民族传统的根基出发去构建新世纪基础教育发展的蓝图。

第三, 要保持一元与多元的共存。中国地域广大、各地区教育问题差别巨大。仅就中国当前的基本国情而言, 就面临着多元经济与文化价值的冲突。基础教育改革要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 而不能一刀切。

遵循了发展规律再来考虑教育观念。教育观念到底是什么?教育观念是指按一定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反映一定社会群体的意愿,对教育功能、教育对象、人才培养模式、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育内容、教育过程及方法等根本问题的认识和看法。还有学者认为:教育观念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外延相当广泛的概念系统,涉及教育的方方面面,其核心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也就是如何使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地发展问题。可见,它是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以及教育自身发展的集中体现。那从基础教育的视角来看,教育观念是指依据一定的教育管理结构体系,对如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具有良好自主发展能力的学生观。教育观念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我们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改进,而不是固步自封,与时俱进地创造新的理论与实践。但教育观念的改变却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影响它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是管理者与教师的自身原因阻滞了教育观念的转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校管理的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总 结历史经验,借鉴国外做法,认为主管部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各种领导体制中较好的一种,因为它可以原领导体制的很多弊端做到职权责统一,提高管理效率。但管理者的观念却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有相当一部分管理者在利益的驱使下,赶潮流,争报试验点,以取得利益的分享,他们看重的是新课改带来的附加利益和上级的重视。因此,在管理中就出现了诸如搞形式主义、课改组织实施不得力、总结经验不认真、穿新鞋走老路、管理的错位等多种弊端,结果引发了教师对新课改的抵触情绪,难怪部分教师说,新课改是“老师出力,领导得利”,结果大家都心照不宣地共同应付。

对于在教育的一线工作者教师而言,自满、守旧心理是导致转变观念困难的根本原因。让他们舍弃轻车熟路的教学方法而进入未知的不确定状态,使他们感到惶恐,再加之平时的斐然成果,这种放弃既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做法使教师感到难以适应甚至痛苦,他们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心理上都是难以接受的,由此导致了教师新课改的意识淡漠,新课改不能走进他们的心里,进而造成新课改意识与守护心理的悄然置换。

形式化的培训是导致不能转变观念的直接原因。培训是领会新课改精神、诠释倡导者意图、组织宣传发动的最佳途径。可是,由于参训人员层次单

一、培训过程形式化、阶段性培训运作缺失等原因,导致对新课改精神理解的缺位。没有理解就谈不上认同,没有认同的理论观念就是没有活化的抽象符号,而没有实践意义的抽象符号是不可能转变为指导实践的观念的。由此可见,转变教育观念要从理论学习和教育实践两个层面着手,具体策略如下:

重视培训管理,促成教育者对新课改理念的心理认同。首先,参训人员层次要全面。不能只侧重对一线教学人员的培训,对管理者、培训者的培训更重要,他们直接关系到对新课改的指挥和保障,关系到新课改理念能否被正确、深刻地阐释和传播。此外,也不能忽视对教辅、后勤人员的培训,他们也是化解社会压力的一支生力军。只有统一认识,才能聚成一个力量核心,为新课改创造有利的业内环境。其次,镶嵌问题意识,对新课改理念正本清源。增强教师参与新课改的自觉性的指导原则是:有破有立,破立结合。其实际做法是先改变教师对传统教育的看法,对教育的历史和现实进行剖析和反思,这种剖析和反思立足于现实教育实践;进而阐释新课改的理念,这种阐释的根基源自对现实教育实践的观照。这就要求培训人员有精湛的理论素养和宽厚的实践基础,能深能浅。为此,培训者要清楚培训是为什么、干什么、怎么做等问题,这些问题既有培训者的思考,更多的是要收集一线教师的意见,只有理论结合实践,实践归位于理论,才能帮助教师处理好上位理论与下位实践的关系,让教师得到他们想要的,使理论不再抽象。如果理论培训仅狭隘地界定其任务导向,就会流于形式,很难得到教师的认同。再次,培训要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定期培训要侧重阶段性总结和反馈,介绍经验、纠正重大偏差;不定期培训要侧重及时解决新课改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要为纷繁复杂的教育实践活动提供及时、准确的理论支持。所以,管理者要 建立畅通的反馈运作渠道,使问题及时得到解决。

另外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多元化与一体化的矛盾与冲突影响着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因而,随着全球多元化教育的实践与发展,民族教育的研究备受关注。民族教育改革是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解决民族统一和民族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民族教育课程改革中,在传播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也要适当讲授以主体民族为主的各民族共同的文化因素。民族教育不但要考虑主体民族为主的统一国家的发展和需要,同时还要体现少数民族特色,适应少数民族的文化环境和发展需要。

如果说教育知识反映了优势阶层的价值观与利益,那么自上而下的改革行动更能让人接受,在课程改革行动中被动员起来的行动者借助国家力量所展开的改革行动,使得教育知识的建构过程与秩序格局让人浮想联翩:这些具备改革资格的行动者,在生存的考虑与策略的选举中,既有对已有秩序的屈服与妥协,又有充满激情的困惑与努力。知识的变革过程把不同的社会力量拉入了教育知识建构的舞台,这些因素和力量不是一致性,统一性,而恰恰是混杂性,矛盾性甚至荒谬性,社会因素的作用与改革现实之间既有问题与危机也可能同时包含着希望与新意,它们以一种近乎悖谬、充满张力的关系推动实践的展开。

改革开放后,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法改革的热潮再次掀起。新的实验层出不穷,外国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也在此时大量传入我国,发现法,暗示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探究研讨法,目标教学法等。随 着经验的积累和研究的深入,在借鉴外国经验方面逐步单纯模仿的局限,教学法改革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

总之基础教育改革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这才是我们共同的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上一篇:小数除法整理与复习下一篇:行政干部单位介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