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改善人才发展环境

2024-11-07

全面改善人才发展环境(共9篇)

1.全面改善人才发展环境 篇一

以白于山区移民搬迁为契机 全面改善农村群众生产生活环境

中共定边县委 定边县人民政府

定边县总土地面积6920平方公里,有4220平方公里属于白于山区。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中省扶贫开发战略部署,累计投入资金2.32亿元,实施了180个重点村、1257户千村扶贫搬迁、7.7万亩中底产田改造等扶贫建设项目,累计使7.66万山区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3200元,增长率比全县平均增长率高10.5%。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工作启动以来,我县紧紧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扎实推进移民搬迁各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强化组织领导,高度重视扶贫移民搬迁工作。省委、省政府提出实施白于山区移民搬迁的重大决策之后,我县迅速组建7个工作队,深入白于山区开展摸底调查。县委及时成立移民搬迁工作领导小组,抽调相关部门组建专门机构,全面负责移民搬迁的规划制定、组织实施。各乡镇、村也成立相应机构,专门负责落实项目计划及协调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在制定目标责任考核指标时,把移民搬迁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内容进行部署。县领导小组专门制定了严格的考核管理办法和激励机制,对完不成工作的乡镇和部门进行通报批评,限期整改,对完成好的乡镇给予1.5—2%的项目经费奖励,通过强化激励惩处措施保障移民搬迁工作顺利推进。

二、坚持因地制宜,科学制定移民搬迁工作规划。为了切实保证移民搬迁工作能够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我们聘请陕西城乡规划设计院,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对全县集中移民点进行科学规划设计。县上制定了《白于山区移民搬迁十二五规划》、《白于山区移民搬迁实施方案》和《白于山区移民搬迁项目管理制度》。对深山区自然条件差、难以开发的村,结合小城镇建设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实施异地移民搬迁;对浅山区已经形成一定产业规模的村,结合新农村建设实行就近、集中移民搬迁;对进城务工人员,通过在县城建设经济适用房的方式,进行无土搬迁安置。规划从2011年起,利用10年时间,对白于山区3.2万户、13.7万人实施有序搬迁。

三、广泛宣传动员,着力营造移民搬迁舆论氛围。我们本着贴近实际、注重实效的原则,采取多种措施广泛发动群众:一是扎实有效地开展宣传活动,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二是认真开展观摩培训活动,组织乡镇、村组的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和流动观摩;并赴宁夏、内蒙、甘肃等地参观学习,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三是制定优惠政策,对每个移民户配套建房补助资金3000元;对异地搬迁的,5年内其耕地、林地仍享受各类政策补贴,5年后迁出地土地退耕还林还草,土地经营承包权可依法自愿流转;对进入城镇的,既享受榆林市鼓励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的优惠政策,同时也享受移民搬迁政策。通过宣传发动、观摩促动、政策鼓动,有效调动和激发了广大群众参与移民搬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坚持产业先行,全力保障搬迁群众增收致富。产业建设是移民搬迁能否成功的关键。我们在推进移民工作中始终坚持生产、生活并重,产业和搬迁同步进行。一是全县集中培育“薯、畜、菜”三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富民”;二是将移民搬迁与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与小城镇建设“三结合”,由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中心服务区承载搬迁群众的生活,核心区和辐射区承载搬迁群众的生产。三是对农村社区安置户,通过建基本农田、建舍施养殖小区、种植核桃等干杂果经济林的措施,动员群众发展农业主导产业,保障群众增收致富。四是对进城安置的,积极开发就业岗位,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今年我们开发公益性岗位434个,新增就业人员6397人。五是对搬迁群众,给予扶贫贴息贷款和互助资金投入,实行设施配套、技术培训倾斜扶持,力争使每户都有1至2人掌握实用技术,每个乡镇都有1至2个主导产业。

五、狠抓项目建设,确保移民搬迁工作顺利推进。为了保证移民项目顺利实施,我县在启动前期,从县财政安排5000万元用于各项工作。启动了农业示范基地移民社区1300户和城郊移民社区580户建设工程,实施整村移民6个村,实施世行五期项目22个,改造中低产田5000亩,建成就近集中移民点34个、移民工程3613户,实现了良好的开局。

目前我县白于山区移民搬迁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今后,我们决心在省、市各级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中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中央10号文件和省委、省政府13号文件精神,把我县白于山区作为扶贫工作的主战场,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以决战决胜的信心,切实抓好移民搬迁工作,全面改善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一是全面加快扶贫开发工作步伐。坚持移民搬迁与发展现代农业、城镇化建设统筹推进,整村移民、连片开发与扶贫到户同步开展,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两轮驱动,按照异地、就近、进城和进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等多种模式,完成白于山区2.09万户、9万人的搬迁任务,力争到2020年,全县消除绝对贫困人口。

二是努力增加群众收入。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在北部滩区重点发展“薯、畜、菜”,在南部山区重点发展“薯、畜、果”,积极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抓好就业安置,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抓好防灾减灾工作,加强灾害监测预报,巩固扶贫成果,保障群众稳定增收。

三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坚持以人为本、投资于人,通过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通过防氟改水和“新农合”保障群众身体健康,通过计划生育提高出生人口质量;大力普及科技文化知识,努力增强群众脱贫致富的本领;加强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加强地方病的预防和控制,最大限度地减少因病致贫人口;抓好农村“低保”工作,让最贫困的群众不为吃饭穿衣发愁;大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农村群众和城镇居民同等享受教育、医疗、文化、社保等民生待遇。

四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今后十年县财政每年投入扶贫资金不少于1亿元;抓好水利、电力、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群众能用上水、用安全水,能用上电、用得起电,拥有便捷的交通条件;加强基本农田建设,修建淤地坝,保障群众的基本口粮田;结合新农村建设,推进“三改”工作,改变农村的卫生状况;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环境治理。力争通过十年努力,全面改善我县白于山区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进一步提升城乡居民的幸福指数,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全面改善人才发展环境 篇二

传统的教学评价首先是以教师作为评价的主角, 而且基本上是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技法和最终作业效果等这些较为显性的因素去寻找差异、分等排序, 过分强调评价的鉴定和分等作用。再者, 教师往往是以一个分数来评定学生的作业, 并几乎以此作为惟一的标准, 评价学生的美术学习情况。单一而刻板的评价, 忽略了学生作为评价者的身份, 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过程和不同方面的综合评价, 同时也忽略了美术学习活动中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 对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美术学习积极性、激发和保持全体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认识自我等方面的促进作用明显不足。

新的《美术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之一, 就是“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进行评价”, 要求评价标准体现多维性和多级性, 以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 帮助学生更全面和客观地了解自己和学习能力及水平,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发展美术学习的兴趣与能力。所谓多维性就是指评价美术学习不仅体现在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而且体现在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多级性是指评价要注意纵向性, 评价不仅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而且有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学生对具体教学的评价和学生间的互评, 等等。

一、评价的多维性

1. 对学生作业评价标准应具备多维性, 因人而异。

尊重学生个性差异, 用细腻、成熟、完整、华丽是美, 粗犷、幼稚、残缺、朴实也是美的现代审美观去评价学生作业, 促进他们的个性在艺术创作中得到自然发展。尊重学生程度差异, 用儿童眼光去解读学生作业, 优生提高标准, 好中求异, 优中求新;中差生降低要求, 寻找进步点, 发现闪光点。帮助他们根据自己的特点, 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艺术实践能力, 让不同个性、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取得成功。

2. 美术教育过程既是学生通过体验、发现和理解知识和

掌握技能的过程, 又是其人文素养培养的过程, 美术教育结果中的学生隐性知识的累积和形成是美术学科有别于其它学科教育的重要特点之一。因而在美术的实际教学中, 教师可以从美术本身和美术以外的非智力因素两大方面对学生的美术学习进行评价, 其中美术方面主要考察构图、色彩和创意, 后者则强调对合作精神、学习态度和常规习惯等因素的关注。

二、评价的多级性

1.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参与评价, 让学生评价别人对问

题的回答、别人的作品和自己的学习情况, 寻找自己学习成功与失败的原因, 这是学生美术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成长阶梯, 对美术课程的价值实现、目标达成都是极为必要的。

让“学生早一点地学会评价自己的作品, 就能早些体会到艺术所带来的自我满足感”, 这种满足感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一时的心情愉悦, 还有对自我的信心、对艺术的兴趣和强烈而持久的学习动机。而且, 评价本身就是完整的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学会评价能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将美术活动完成得更好, 从而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保证学习质量, 提高美术学习能力, 真正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2. 在综合评价中, 让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

让学生学会从自己作品中寻找优点, 学会欣赏自己, 建立自信, 并鼓励学生以文字的形式描述自己的作品。这里可以具体地向学生列举不同层次的作业, 进行讲解, 使学生明了比较好的作业好在哪里, 不足的作业问题又在何处。即使是针对那些水平较差的作业, 也应当使学生明了, 虽然作业存在很多问题, 但这里面记录了自己辛勤的汗水和学习的过程, 自己可以从中汲取教训和不足, 这是自己以后进一步努力的基础, 鼓励学生用文字将学习的过程记录下来。可以说这本身就是在教育学生学会积极的归因———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正确的归因, 即找出造成成败的真正原因。消极的归因通常是在失败时把原因归于能力不足, 认为努力也不能带来相应的结果, 容易产生“无力感”, 容易灰心丧气, 从而造成学习积极性降低。积极的归因则是让学生学会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努力不够, 学会从失望的状态中解脱出来, 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全面改善人才发展环境 篇三

《绿色中国》:陈组长,您好。我们知道在绿化国土、改善生态和改善民生的事业中,民营企业是一支越来越重要的力量,请问我国非公有制林业的具体情况

如何?

陈述贤: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林业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颁发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召开了全国林业工作会议和首次中央林业工作会议,确立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作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决策,明确了新时期林业的“四个地位”和“四大使命”,为我国现代林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对林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10年来,全国林业系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顺应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林业发展之路,我国林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过去10年,全国森林面积由23.9亿亩增加到29.3亿亩,森林覆盖率由16.55%提高到20.36%,森林蓄积量由113亿立方米增加到137亿立方米,全国沙化土地面积由20世纪90年代后期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变为年均缩减1717平方公里,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向“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在全球森林资源总体减少的情况下,我国成为世界上森林资源增长最快的国家和生态治理成效最为明显的国家。全国林业总产值从2002年的0.46万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3.06万亿元,我国已成为世界林产品生产和贸易大国。

这些成绩的取得,其中也凝聚着民营企业家的丰富智慧,饱含着民营企业家的辛勤汗水,充满着民营企业家的突出贡献。特别是近年来,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林业体制机制不断理顺,发展环境更加优化,广大民营企业家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踊跃参与林业建设,在全国形成的一股投入林业、建设林业的热潮,极大推进了我国林业事业的发展。目前,非公有制林业以年均30%的增速迅猛发展,而且涉足领域更加广泛,建设内容更加多样,合作方式更加多元。可以说,非公有制林业已经深入到林业建设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已经成为推动林业建设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改善生态和改善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非公有制林业贡献越来越大,已成为生态建设的基础力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开,我国南方集体林区相继启动了自留山、责任山的划定工作,这标志着非公有制林业发展开始起步。30多年来,非公有制林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林业“三定”至80年代后期,由于自留山、责任山的划分和林业生产责任制的落实,集体林区出现了大量以家庭经营为主体的造林大户;二是从上世纪90年代初,在全国推进“灭荒”的进程中,各地通过拍卖“四荒”(荒山、荒沟、荒沙、荒滩)等形式,鼓励“谁造谁有”、“谁投资谁受益”,大力发展经济林和速生丰产用材林,承包、租赁荒山和股份合作等林业开发实体大量涌现;三是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后,特别是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体现效率优先原则的非公有制林业得到迅猛发展,为我国生态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全国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近8年来,国家林业局、全国工商联、中国光彩会联合表彰的“光彩事业国土绿化奖”的民营企业就达163家,他们各家平均植树造林规模超过5万亩,投资超亿元,堪称生态建设的骨干企业。根据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调查,在我国有林地面积中,国有7246.77万公顷,占39.95%,集体所有10891.32万公顷,占60.05%。在集体所有的林子中,基本上都是非公有制林业。“十一五”时期,我国人工造林面积6200万公顷,非公有制造林占全国造林总面积的60%以上,比“十五”期间攀升20个百分点,成为生态建设不可低估的基础力量。

二是非公有制林业充满活力,已成为推动林业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非公有制经济以其产权明晰、利益直接、管理自主、经营灵活、融资渠道多样、与市场结合紧密等独特优势,成为林业产业发展中最具活力和生机的元素。最近10年,我国非公有制林业年均增速超过25%,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正在日益成为林业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外资、合资等一大批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企业正在强势崛起,基本改变了国有林业企业一统天下的局面。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在林产工业发展的总投入中90%以上是民营资本,全国非公有制经济总量占全国林业总产值的50%以上。从产业门类看,从事第一产业的造林、育苗、花卉及野生动植物种养业等,非公有制经济占产业总值的73.5%;从事第二产业的人造板、竹藤和森林食品、饮料等,非公有制经济占产业总值的94.2%;从事第三产业的林产品批发零售贸易业和森林旅游业等,非公有制经济占产业总值的61.8%。从产业投资看,根据各省林业部门的统计,近几年企业和社会投资林业建设的资金占林业总投资的80%,部分地区已经达到90%。从总产值看,2011年,全国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3.06万亿元,比2010年增长34.32%,其中多是由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山东等民营经济相对发达的省份,其林业产业总产值均已超2000亿元。

三是非公有制林业作为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已成为改善民生的主推力量。“十一五”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决策部署,依法将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通过家庭承包方式落实到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确立农民作为林地承包经营权人的主体地位,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再次成为深化林业改革的突破口。截止2011年底,全国已有26个省区市基本完成明晰产权任务,勘界确权1.73亿公顷集体林地,占全国集体林地总面积的95%。8379万农户拿到林权证,4亿多农民直接受益。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带动下,非公有制林业再次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性发展机遇,亿万林农和民间资本兴林致富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权威数字表明,2550个林改县农民林业收入占人均年收入的比重,由2009年的12.96%增加到20%以上,重点林区县超过60%。全国每年带动4500多万农民就业,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37.5%。全国林地直接产出率已由2003年的1260元/公顷提高到2010年的2970元/公顷。

实践证明,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有利于增加林业发展的投入,加快森林资源的培育和开发利用;有利于促进林业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全面提高林业建设质量和效率;有利于加快林业发展理念转变、经营机制创新和管理体制改革,增强林业发展的生机与活力,促进林业向基地化、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绿色中国》:请问在未来的时间里,我们将采取怎样的措施,来支持和保护非公有制经济体参与林业建设的热情?

陈述贤:当前,我国林业进入到转型升级、全面跨越的关键时期。一方面,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快,能源资源和环境压力加大,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加剧。加快林业发展,增加森林资源和生态总量,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必需的生态承载能力,有利于逐步摆脱拼资源能源、以牺牲生态为代价的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社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加快林业建设已成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选择。另一方面,改善民生已成为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享受良好的生态,呼吸新鲜的空气,吃上绿色的食品,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和新需求,这些民生问题都与林业息息相关。这不仅为非公有制林业大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也为非公有制林业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高举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两面大旗,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加快林业行政职能转变,稳步推进林业改革,切实理顺产权关系,努力为非公有制林业发展创造更加优越的环境,使非公有制林业在改善生态和改善民生方面增添内在动力,做出更大贡献。

一要提高认识,着力完善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发展非公有制林业是我国国情林情和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是适应市场化、社会化、国际化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是提高林业市场化程度,促进林业改革开放,动员调动依靠社会各方面力量发展林业的必由之路,是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要不断完善和加快各项林业改革,从根本上打破束缚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条条框框。要进一步理顺财政、金融、项目、税收等政策,促进林业产业优化升级,促进企业科技创新。要建立健全林业行政管理服务体系,借助政府的“有形之手”来促进非公有制林业大发展。

二要加强引导,着力把改善生态和民生作为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的核心任务。林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有两条,一条是改善生态,一条是改善民生。这是林业最基本、最重要、最核心的任务和职责。要进一步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国有林场改革试点,用利益机制引导非公经济大力参与国土绿化,改善生态,夯实改善民生的生态基础和资源基础。要大力引导发展林下经济,实现长中短相互结合,上中下复合经营,确保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要大力引导民营资本投资各类林业产业,把促进各类非公有制林业发展和就业增收结合起来。近几年来,不少地方通过发展林业产业,让农民走上了致富之路,充分显示了林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生命力和独特作用。

4.做全面发展人才 篇四

日前,胡锦涛主席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之际发表了一次重要讲话,其中,就如何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素质人才,做了重要的阐述。

当今世界,要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所以,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首先要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必须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必须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可见,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需要在科研、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做出努力,也只有在各方面都做到最好,才能培养出各方面都有良好发展的全方面发展人才。

做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既是民族的希望也是国家的未来,党和人民对广大青年学生和全国青年寄予厚望。要做一名全面发展的素质人才,应该像胡锦涛总书记所说的那样,做到三点:第一,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第二,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第三,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其次,人的全面发展还包括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同步发展、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发展和人在社会关系方面的丰富发展。做为一名在校学生,我们更要利用好学校提供的环境让自己的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学校作为国家培养人才场所,不光为学生提供了优良的学习环境,还为大家提供了各种社团活动场所,为我们提供了这样和那样的发展平台,我们利用好学校的各种设施来全面的综合的发展自己。

做一名全面发展的人才,目的不仅仅是为祖国贡献自己力量,同时也是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能够在社会中有一立足之地。当今社会正处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时期,要想在社会中有一席之地,同样需要具备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同样要做到全面发展。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更需要让自己全面发展,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民族发展的先锋力量,需要的更是全面发展,能推动社会经济与科学进步的全方面发展人才,所以,在我们向党组织靠拢,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过程中,更要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成为一名符合党组织需要的全面发展人才。

5.杭州要大力改善发展环境 篇五

http:// 2012-04-19 来源:杭州日报

[收藏] [推荐][有奖纠错] [字号:大 中 小 ] [打印] [关闭]

4月18日下午,杭州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打造东方品质之城、建设幸福和谐杭州”宣传实践活动推进会。

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黄坤明在会上强调,要在统一思想、突出重点、落实举措中推进宣传实践活动,引导全市干部群众认真贯彻落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市“两会”精神,凝心聚力、一心一意谋发展,努力开创杭州科学发展新局面、谱写富民强市新篇章,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市委副书记、市长邵占维主持会议。市领导王金财、许勤华、罗悦明、陈必凯、张仲灿出席。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翁卫军作工作部署。

今年3月,市委、市政府下发通知,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打造东方品质之城、建设幸福和谐杭州”宣传实践活动,引导全市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破解发展难题,推动科学发展,切实把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见到实效,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根据总体安排,宣传实践活动集中在今年上半年进行,3月初至4月中旬为学习宣传阶段,4月中旬至6月中旬为推进实践阶段,6月下旬为总结提高阶段。

黄坤明在充分肯定了前一阶段宣传实践活动取得的成绩后强调,要在统一思想中推进宣传实践活动。全市各地各单位要进一步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争创新业绩、喜迎十八大上来,引导全市干部群众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决策部署,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奋发有为的工作总要求,心无旁骛抓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进一步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学习贯彻市党代会和市“两会”精神上来,在全市掀起学习贯彻市党代会和市“两会”精神的热潮,把干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建设“三城三区”的具体实践上,凝心聚力、一心一意谋发展,齐心协力打造东方品质之城、建设幸福和谐杭州;进一步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回应人民群众关切、抓好建议提案办理上来,高度重视、认真抓好市党代会和市“两会”建议提案办理和社会评价意见整改,着力在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取得新成效。

黄坤明指出,全市各地各单位要把改善发展环境作为推进宣传实践活动的重要着力点,切实在转变作风、优化服务、深化改革、突破难题上取得实效,着力营造良好的政务、商务、法治、服务、人文等环境,更加扎实地推动创业创新。

要围绕推进重大项目优化环境,采取推进联合审批、并联审批、网上审批和强化中介机构监督等措施,下决心解决“办事难”特别是投资项目审批环节过多、流程复杂、效率不高、时间过长的问题。

要围绕优化企业服务优化环境,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扶持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优化企业服务等决策部署,结合深入开展“进村入企”大走访活动帮助企业解决面临的现实困难,努力提升服务企业的质量和效果。

要围绕保障改善民生优化环境,把便民、利民、惠民作为首要工作目标,把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突破口和切入点,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发展环境改善带来的实惠。

要围绕创新社会管理优化环境,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关于创新社会管理的部署要求,继续巩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6.转变作风改善发展环境工作方案 篇六

作风改善发展环境建设年”活动工作方案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作风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 进一步树牢“四个意识”、强化责任担当、切实转变作风、改善发展环境,确保中央、省州县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落地生根,以XXX文件为指导,切实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推动全县统计工作各项目标任务的全面落实,根据县委的工作部署和要求,现就我局开展为期一年的“转变作风改善发展环境建设年”活动制订如下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紧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县委县政府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州统计工作会议决策部署,按照县委县政府统一部署,深入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通过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 以提高统计服务水平为核心,着力深化统计改革,着力提高数据质量,着力打造“阳光统计”,着力强化统计行风建设,为实现我县经济社会持续健造和发展、建成幸福美好新XXX提供优质的统计服务。

二、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 作风是党的形象和生命,作风建设攸关事业成败。县委县政府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深入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是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重要体现,是建设幸福美好新XXX的迫切要求,是进一步密切联系群众的现实需要,充分体现了县委县政府强烈的政治意识和责任担当,必将有力推动作风建设深入开展,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通过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建立健全促进发展的长效机制,不断形成有利于发展的良好环境,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体干部一定要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的重大意义,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州县的决策部署上来,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推动活动扎实深入开展、真正取得实效。要牢牢把握省州县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深入践行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切实解决影响发展的突出问题,全面激发改革创新的动力活力,着力锻造敢担当善作为的优良作风,扎实推进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三、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坚持问题导向,明确重点任务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要坚持问题导向,在全面查摆解决作风建设各类问题的基础上,按照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防风险的总要求,重点聚焦解决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 1.着力解决学习不够的问题。通过改造学习观念,纠正部分干部职工普遍存在的“不愿学、不爱学、不真学、不深学”的不良风气,促使机关干部端正学风,勤奋学习,提高素质,增强本领,全力打造一支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高素质的机关千部队伍。进一步加强统计服务工作,提高服务水平,坚持在统计服务的质量上下功夫,切实提高统计服务的客观性、全面性、对策建议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力求做到各项数据真实可靠。

2.着力解决纪律不严的问题。通过加强教育、制度、督查、整治、器惩处等,纠正部分干部职工存在的政令不畅、工作纪律、组织人事纪律、财经纪律、经济工作纪律松弛等问题,使机关管理规范、行为规范、行政规范。

3.着力解决执行不力的问题。通过强化责任,加强监督检查,跟踪督办、责任追究等,纠正部分干部职工中存在的缺乏责任心、目标任务不落实等问题,增加执行力,确保县委县政府会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4.着力解决党性不强的问题。通过抓党性教育、实践锻炼,纠正少数党员干部中存在的个人利益至上、自由主义突出、表率意识不强等问题,使机关党员干部做到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

5.着力解决宗旨观念淡薄的问题。通过强化民本意识、宗旨观念,纠正少数干部中存在的脱离群众、漠视群众疾苦、奢侈浪费等不良风气,真正树立以民为本思想,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6.着力解决形象不好的问题。通过整治少数干部职工存在的“四难”(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行为,以及服务上不作为、管理上乱作为,加强个人文明礼仪修养等,塑造秉公用权、廉洁从政、风清气正、服务优质、礼仪得体的机关干部形象

四、注重方法步骤,精心组织推动

我单位作风建设年活动严格按照省州县的统一部署推进,从2018年2月开始,至2019年2月底结束,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精心谋划准备,全面安排部署(2018年2月 至4月上旬)。成立“转变作风改善发展环境建设年”活动领导小组,制定XXXXX工作方案。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安排各项工作任务,明确责任分工、工作措施和完成时限,督促推动抓好落实。

第二阶段:集中查找问题,狠抓整改落实(2018年4月 中旬至2019年1月).重点对照总书记关于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和新华社文章列举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10种新表现,对照本工作方案列举的需要着力解决的6个方面突出问题和各自査摆出的问题,通过座谈走访、问卷调查、设立意见箱等方式,认真査找和梳理存在的突出问题,逐项逐件抓好整改落实。

第三阶段:全面总结,巩固提升阶段(2019年2月 底)。通过采取自评、社会评议、机关互评领导评价以及第三方评价等多种方式,对转变作风改善发展环境满意度情况进行综合评议,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一步查漏补缺,完善措施,不断巩固和扩大机关作风建设成果。

五、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局长XXX同志为组长,纪检组长XXX、副局长XXXX为副组长,各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局机关作风建设年活动领导小组,由局长亲自抓,局办公室负责做好局机关作风建设年活动的相关工作。局机关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带头改进作风、带头抓落实,确保圆满完成全县统计工作各项任务。

二是加强督查。局机关成立日常督查小组,组长由XXX局长担任,XXX为副组长,人秘股工作人员为成员,督查小组采用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对整个活动过程进进行动态督查。督查小组每次监督检查后,要将督査情况在局长办公会议上汇报。并将作风建设、抓落实纳入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与干部绩效考挂钩。

(三)营造氛围。要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宣传加强局机关作风建设年活动的重要意义,统一全局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通过统计内部网络和工作简报,积极组织机关干部学习宣传我们身边的先进典型事迹,努力营造良好的與论氛围和社会氛围。

7.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 篇七

当前我国一些中小企业经营困难,融资难和税费负担偏重等问题突出,引起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10月1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支持小型和微型企业发展的金融、财税政策措施。会议指出:要加强金融服务和财税扶持,主要加大对符合国家产业和环保政策、能够吸纳就业的科技、服务和加工业等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引导和帮助小型微型企业稳健经营、增强盈利能力和发展后劲。为帮助读者进一步了解我国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以及专家对此问题的看法,《经济》杂志特组织几篇有关中小企业发展的稿件,以供读者参考。

市场进入的难易程度,是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好坏的重要标志。国际上,许多发达国家通过立法,放宽经济管制、限制垄断,允许中小企业自由进入各类产业和市场,保护中小企业平等参与竞争,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有力地促进了中小企业发展。从我国的情况看,近些年加快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行政审批数量大幅减少,中小企业市场进入限制明显降低。垄断行业通过实施重大改革,打破垄断、引入竞争取得明显进展,中小企业市场进入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加强了规范市场竞争的行为,以及对不正当竞争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我国多数行业实现了中小企业的自由进入。不过,中小企业市场进入的一些深层次障碍并未完全消除,发展环境总体并不宽松,某些领域的进入障碍问题依然突出。市场进入问题仍然成为阻碍中小企业当前与今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中小企业发展各阶段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进入障碍

(一)工商登记设限偏高,手续较为烦琐

发达国家的市场主体登记门槛很低,例如日本公司注册资本为10万日元(合人民币不到7000元)。我国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规定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下限,高于发达国家,这与我国尚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小企业能力弱的情况有所不符。这种状况,使得许多中小企业在公司注册时拉亲扯友、移花接木、拼凑出资者或委托中介公司,骗取虚假的注册登记。

同时,企业在实际注册登记中,深感工商开办手续繁杂,许多注册程序都不规范,需填表格既多又重,需跑的政府职能部门多,费时费力。一些中小企业反映当地工商部门对场地要求严格(如要求提供场地产权证;住宅办企业要经利益关系人同意)。公司注销时手续烦琐、周期很长。工商部门办证或年检时间长, 办理营业执照年检,有时要用一年时间。

(二)前置性审批门槛过高

1.在自然垄断、公用事业、军工及基础设施等领域,政策上已原则放开,但实际进入门槛很高

这些年,国家、省、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放宽自然垄断、公用事业、军工及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市场准入,一些行业和领域在政策的大方向上已无进入限制。但实际中,这些领域对具体的进入资格设限很高,成为“名义开放、实际限制”的“玻璃门”。例如,铁路行业虽然鼓励民企参与铁路投资建设,但铁路行业存在非常复杂的审批,对想进入铁路领域的中小企业来讲极其困难。

2.法定的前置性审批广泛存在于各种行业,周期长、成本高

国内几乎每一个行业都存在前置性审批或行业许可,其依据包括法律、行政法规、部门性和地方性的行政规章。前置性审批数量多,且审批周期长,对中小企业发展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一是延缓了中小企业进入市场的时间,使中小企业投资者、股东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长期处于不确定的状态;二是增加了中小企业的设立成本和前期费用,增加了企业进入市场的壁垒。

3.有些领域中小企业虽已进入,但在重重审批和严格设限的情况下,最终会被“弹”出来

例如,当前在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程中,一些省份要求只有规模在本省排名前几位的企业才能竞标,这种做法使得原先经营药品流通的中小企业难以持续,或只能被大型药品流通企业整合。其实,为保障基本药品供应,政府完全可以通过市场竞争公平选择最有效率的企业。

(三)产业政策未能充分考虑国情和产业发展阶段,在强调做大做强,提高产业集中度,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的同时,对中小企业发展关注不够

1.产业结构政策没有统筹考虑中小企业发展

国家和地方在淘汰产能的时候,一个重要的淘汰标准是“企业规模”,通过靠关停并转中小企业或限制中小企业进入,完成结构调整目标。这种不以效率而以规模取向的“一刀切”做法,弊端极大。一是对那些能够通过技术改造或业务重组实现产业升级的中小企业很不公平。二是扼杀了有活力和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发展和进入。

2.产业布局政策未能统筹考虑中小企业的承受能力以及对产业链的打造

众多城市工业园区以企业纳税额作为衡量入园的最重要标准,导致众多处于成长初期的小企业无法进入工业园,或被大型企业“挤出”工业园。一些工业园区按照集中、集约、集群发展的要求和“一区一主业”的发展思路进行分类设置,再按类招商引资,这种先有园区后入企业的形式,其企业组合是经主管部门选定而不是市场决定的,通常难以在园区内形成相互关联的完备产业链组合。

(四)中小企业生产经营要承受大量不规范、不适用的认证

中小企业普遍反映生产经营中要承受大量的认证,缴纳数目繁多的各种费用。有些地方中小企业的环保、人防、地震、水土保持、职业病防治等各项预评审费和后评估费用约占其新上项目总投资的10%,且审批周期长,有的审批时间超过1年。一些地方政府甚至街道乡镇以各种名目下发“红头文件”,直接向企业收费、摊派、拉广告、拉赞助,或在制修订法规规章时加入许可、认定、收费等内容,超范围、超标准向企业收取费用。有的行政机关下属单位利用代行行政职能、垄断地位或指定服务地位强制收费或搭车收费,存在“收费高、服务差”或“光收费、不服务”现象。有的地方还对中小企业进行“吃、拿、卡、要”。

(五)中小企业面临市场竞争的不公平性

1.中小企业难以享受政策优惠,还经常遭受歧视

许多地方的招商引资政策偏爱大企业,在吸引外来大型企业投资时,将大量土地、资源、优惠政策用于支持大企业发展,严重挤占了中小企业的发展空间,使得中小企业在获得资金、房屋、土地、设备、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上遇到困难。

国家刺激经济一揽子计划更多依托大企业,关注中小企业不够,致使一些以中小企业为目的扶持政策大多落在中型企业身上。

一些行政管理部门对中小企业存在歧视。如工商、税务、治安甚至街道办事处等对中小企业采取歧视态度。

2.中小企业在政府采购中遭受不公平对待

许多政府采购项目对企业注册资本有要求,有些政府采购项目对企业业绩、商务条件、技术指标等有要求。如某市政府的空调招标,要求投标企业注册资本达12亿。这种状况实际上排除了中小企业投标的可能。

中小企业市场进入问题存在的原因

中小企业发展中的市场进入问题,有其深层次的原因,初步分析,主要是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对中小企业的地位及作用认识不到位,中小企业发展所依托的基础性经济制度还不完善,市场化改革尚未完全到位,政府职能转变尚未到位,国家与企业的关系还未完全理顺,法律法规还不完善等。

1.市场化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

8.全面改善人才发展环境 篇八

“国以人兴,政以才治”,人才是一个单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随着这几年市场的逐步放开,各行各业把人才和智力的竞争视为单位事业发展的制高点和关注焦点。这种表现在医疗行业尤为突出:谁有了一流的医学人才,谁就赢得了病人,赢得了医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我院是一所一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全院职工总数180人,其中高级职称 人,中级职称人员 人,医疗质量直接影响到全市人民卫生保健水平的高低。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医疗市场中永立鳌头,发展自我,造福社会,医院确立了“以科技为先导,以人才为重点,以医疗服务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制定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用人机制,全面实施“科教兴医”“人才兴院”的人才使用战略,经过几年的努力,逐步培养和造就了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作风优良,乐于奉献的人才技术队伍,医院综合实力稳步提高。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健全机制,把人才工作列为医院重点发展规划

俗话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在人民医院不是缺乏人才,而是要去主动发现人才,如何合理使用人才。在每年的职工大会上,院部都反复强调:要使人民医院的职工人人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使人民医院成为人才成长的摇篮,医务人员工作的乐园。院部明确了“要在5-8年内建设一支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适用型人才队伍”的目标,组织成立医院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由一把手院长担任组长,党委副书记抓工作落实;成立医院学术委员会,由各科学科带头人任组长,对医院的学科建设、带头人培养定期论证;成立了科教科,负责医务人员的在职教育、业务学习、岗位培训等;健全了人才管理工作制度,如《医务人员外出进修、学习制度》、《科研项目申报制度》、《科研成果奖励制度》等,使整个医院形成了“院长——业务副院长——院学术委员会——临床科室”的人才管理体制,从环节、制度上保证了人才管理工作健康顺利发展。

二、广开“才”路,吸收引进选拔各类人才

在人才的引进上,医院打破了传统的用人机制和用人模式,为了让真正的人才脱颖而出,发挥优势,院部推出数次改革。首先,对于到龄的老专家,采取有选择性的留用,院部规范了延聘留用的工作程序,经全体中层干部无记名投票,将群众欢迎、病人满意、科室需要、医德高、技术水平好的老专家继续留用,在工作条件、福利等方面给予优厚的待遇,使他们安心工作,传、帮、带出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第二,人才选拔中青年优秀人才,为其提供一个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的舞台。医务科长顾杰、设备科长季辉08年8月担任院长助理,使班子结构更加年轻化、知识化。04年8月、07年12月,在主管局的指导下,医院两次在全院范围内推行中层干部、科组长公开竞聘工作,将事业心强、业务技术好、有开拓精神的年轻业务骨干充实到各级管理岗位,较好地更新了院科两级管理队伍的血液,整个管理队伍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各项工作如虎添翼、顺水行舟。三是,在人才引进上,注重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强调:紧缺专业重点引进,重点专科优先引进,对每年新入院毕业生,我们做到凡进必考,择优录取。近两年,我院又重点地录用了影像专业的本科生,检验科的本科生。第四,创新思路,转变观念。为了使人才的引进更加灵活,医院借鉴近两年市委、市政府招商引资的经验做法,提出了“只求为我所用,不求为我所有”的全新人才管理模式。我们认识到医院要在短时间内取得较快发展,单靠自身的力量是有限的,必须借助大医院的技术人才力量。为了把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接轨上海”的要求落实到医疗卫生工作的实处,让海门的老百姓享受到国内一流的医疗技术服务,医院各专科有选择性地和上海二军大长征医院等全国知名大医院的重点专科进行技术合作,邀请专家来院手术、坐诊、疑难病例会诊,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实践证明,这确实是一条加快学科发展、人才成长的好路子,在大医院名医生的扶持下,我院心血管内科开展射频消融、外科开展腹腔镜下手术等项目。

三、千方百计,为人才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1、创造良好的硬件条件。虽然近几年,医院实施旧院改造,资金紧缺,但是,为了使技术骨干们能各显其能、各尽其才,医院想尽办法为他们创造条件。在设备投入论证时,尽量向重点学科倾斜,医院花巨资购置了螺旋CT、全自动生化分析仪、DR机等国际国内先进的大型现代化医疗仪器设备。在门诊病房综合病房大楼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医务人员的工作学习环境,每个病区都设置了主任办公室、医生办公室、示教室、学习室,在图书阅览室配设专用电脑设施,为医务人员专门开通了网上阅读宽带,订阅各种专业类刊物百余种,使医务人员发挥才能有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2、鼓励全院人才,提高整体层次。在大力引进人才的同时,我们也花大力气抓好医院各级基础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使他们在学历结构上再上一个台阶,在专业技术上再上一个层次。我们积极鼓励在职人员利用业余时间通过自考、函授取得高一级学历,对取得相应学历、学位的人员分别给予1000元、报销一半学习费用等奖励。鼓励在职职工报考研究生,取得学位后会员工作,医院给予奖励。近三年医院有近20名同志通过学习,取得了高一级学历,其中本科学历5人。科教科、护理部按学科建设和医院发展规划要求,每年有计划地分批选送多名有资质潜力的中青年专业技术学术后备人员到上海、南通等地大型综合型医院学习进修,鼓励医务人员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和技术交流活动,聘请专家来院讲学。

3、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为了加快学科建设和重点人才的培养,我们除了认真实施市委、市政府关于人才福利待遇的有关政策规定外,加大了医科教工作的奖励力度,对获得各级科研成果的项目,按省市级获奖的最高金额给予同等金额的再奖励。对省级以上杂志发表的论文报销一半版权费,国家级刊物全额报销。通过选派业务骨干到中青年干部后备班学习,鼓励有特长、政治素质好的医务人员向党组织靠拢。

四、惜才护才,营造有利人才发展的良好空间

医务工作属于高风险行业,处于不断探索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医疗差错或事故,在强化各项医疗工作制度的同时,医院为每一名临床医生都购买了医疗责任保险,成立了医院维权自卫小组,由专人处理纠纷事故理赔,为医务人员的工作提供了安全保障,解除了其后顾之忧。医疗工作压力大,饮食、起居无规律,特别是中年医务工作者,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为了保护人才资源,医院每年都要组织人员健康体检。在福利上院部更是全方位向临床一线医务人员倾斜,我院的护理夜班补贴每班次25元,在分配机制上,拉开了临床人员和行政后勤等无指标科室的差距,使临床一线高风险岗位和管理岗位的医护人员,多劳多得,优劳优得。在院部的带领下,在政策措施的积极引导下,全院上下已较好的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虽然近几年,医院在知识分子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许多不足,如:在人才引进方面,受到体制制约,缺乏应有的力度;在人才培养上,医院费尽心血培养的一些高学历人才,为了谋求更高的发展平台,学成后流失在外;在留住人才方面,由于医院规模和收入有限,人才待遇与其他医院相比还是偏低。这些,我们都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加强和着力改进。

9.关于“改善发展环境”的调研报告 篇九

发展和改革局

为进一步改进机关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效能,更好地推动转型跨越发展,根据区委、区政府在全区开展“进村入企”大走访活动的部署,按照瓯海区级机关“改善发展环境”集中调研活动方案的要求,我局开展了“改善发展环境”集中调研活动。局党组研究成立调研领导小组,下设进村访户组和进企解难组,负责开展“进村入企”调研活动,同时要求各科室结合各自职能、工作实际开展调查活动,调研了解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听取基层和企业对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意见和建议,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对策建议和工作举措。

根据全区统一部署,我局分组开展集中调研活动,共走访村居2个、农户14户,企业5家,召开座谈会3次。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集中调研基本情况

(一)进村访户。这次调研活动走访了大石垟和岷后两个村。①大石垟村坐落于瓯海区泽雅镇,2011年全村村民总计278户1006人,其中外来人口11人,占1.09%。全村劳动力总计600人,其中从事农业劳动为120人,总比占20%。该村村居面貌一般,对于农房改造有意愿的农户为15户,占总户数的5.4%。②岷后村坐落于潘桥街道,2011年全村村民总计255户997人,其中外来人口158人,占比为15.8%。全村劳动力总计647人,其中从事农业劳动为248人,总比占38.3%。该村村居面貌比较好,根据走访调研获悉,该村当期“三分三改”已进入资产量化阶段。

(二)进企解难。这次活动走访了温州聚星电接触科技有限公司、浙江省拓帮混凝土有限公司、温州市筑源混凝土有限公司、温州瑞阳光伏材料有限公司、温州冠盛机械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通过深入企业生产车间、召开座谈会或同企业主交谈等多种形式,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开展服务指导。

(三)科室调研。各科室结合各自职能、工作实际,调查分析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听取社会各方对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意见和建议,深入剖析查找问题根源,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对策建议和工作举措,并形成调研报告,共7篇。

二、当前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存在问题

(一)企业生产经营方面

1、政府优惠政策信息不对称。企业对政府优惠政策和鼓励发展产业存在较多迷茫,对如何办理相关手续也不太清楚。原因分析:一是政府没有统一的优惠政策宣传平台,各部门各行其事,没有很好与企业进行及时对接;二是大部分中小企业办事人员对政策的了解不够全面,不能很好地把握、利用各项优惠政策;三是一些优惠政策的申请和办理存在人际沟通困难,企业主都不抱很大希望,或者在申请时对政策条件不了解,时而中途放弃。

2、转型升级管理和技术支撑落后。在调研中发现,目前我区那些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中小企业,都还存在着转型升级管理和技术支撑方面的较多困难。原因分析:一是因为很多企业主都是白手起家的,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现代企业管理和专业技术教育,后期的培训也难能与实际工作有效对接;二是我区大部分企业无力自主开拓自身的技术系统,都较普遍地接受国际大企业的专业系统,以配套生产国际企业的产品,如以前我区较有特色的箱包企业,大多生产国际品牌配套产品;三是企业技术创新缺少支撑平台,在企业自主创新存在较大的风险,企业技术创新引入较为盲目。

3、生产发展要素制约。当前,我区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问题主要是资金短缺、用地紧缺、人才稀缺等。原因分析:一是融资难。我区银行系统在办理企业贷款时,都还保持较为传统的产权抵押方面要求,而不是“敞开供应”运作良好、拥有好项目的企业;二是用地难。受土地资源制约,我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用地已经成为永远的痛,另外一些企业在征地政策处理也存在较大困难,还有些企业在征地后又与政府的规划发生了冲突,如大好大公司年产1000吨核桃项目,在投入5000万元后,发现有S1轻轨计划经过,而目前又无明确的规划指示,造成项目建设停滞不前;三是招工难。我区企业生产生活环境在经受全国范围的用工环境的考验,如今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要求与企业的用人需求不一致,企业技术的提高程度还赶不上员工对工资待遇要求的提升速度,以致出现招工难、用工荒。

(二)农村生产生活方面

1、经济发展较落后。两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薄弱。大石垟村2011全年村集体经济总收入为50万元,岷后村全年村集体经济总收入仅为30万元,与我区大部分农村相比,较为靠后。在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开发捉襟见肘,缺乏资金来源。

2、农民收入来源单一。岷后村村民中外出打工人数为117人,占总人口数的47.1%,几乎占到全村人口数一半,而大石垟村村民也大多数以外出打工营生,统计显示外出打工人数达900人,占总人口数的89.5%,留守村里的大部分是老人孩子,村民收入主要靠打工所得,其他来源几乎没有。

3、农民生活水平较低。大石垟村2011人均纯收入7000元。岷后村2011人均纯收入低于4600元的有40户共120人,占村民总人口比例12%,其中人均纯收入低于2500元的有10户共30人,占总人口数的3%。

4、农民对政策知晓度低。在走访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当地村民对我区“三分三改”政策及其配套方案缺乏了解,对区里重大项目和总体发展规划知晓度低。

原因分析:一是政策扶持力度不足。区委区政府对村居建设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力度还不够。对农村一些亟待解决的热点、难点、疑难问题的解决还较为滞后。二是村班子开拓能力仍需加强。村两委带领全体村民致富的思想动力较足,但是能力不够,缺乏好的点子、好的方法。三是农民素质尚待提高。几千年封建传统思想和小农经济认识在农民心中没有彻底消除,农民一方面生产积极性高涨,求富致富心切,另一方面也存在涣散松散、自私狭窄的思想,思想认知程度较低。四是政策宣传力度不够。上级文件精神和要求没有及时得到传达或者深入程度不够,村干部在宣传政策时存在自身认识偏差,宣传不够勤、认识不够深、工作不到位。

(三)项目审批服务方面

1、联审联办时有“难联”。少数部门在联审会议上未出具明确的意见,还有个别部门缺席联审会,影响了联审会的效果。据了解,缺席联审会或与会但不出具明确的意见时有发生。

2、审批新流程有待“科学化”。审批新流程文件中不够明确、具体、科学的规定,给实际操作带来一定问题等等。

3、部分事项授权“不到位”。目前仍有少数审批权限分散在相关部门审批科室以外的其他业务科室中。

4、办事流程存在非常规操作。检查发现一些单位怕出现超时办理,采取先不作收件登记,待办到一定程度后再登记收件,然后在规定时限内给予办结的情况。

三、改善发展环境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1、加大政策扶持。抓紧出台扶持实体经济发展“一揽子”政策,包括扶持工业发展、建筑业发展、服务业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发展等政策和“退二进三”政策,帮助企业树立信心,振兴实业,做强主业。同时要不折不扣地落实上级有关扶持经济发展优惠政策,把优惠政策汇编成册,加大宣传培训,主动做好与企业对接,支持企业发展。积极帮助企业申报项目,争取资金补助。

面对企业存在这些问题和困难,我局结合自身的职能做了以下工作:在服务业方面,去年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瓯海区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瓯海区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管理办法》、《瓯海区2011年服务业发展目标考核办法》等政策性文件,形成了服务业发展“1+X”政策体系。从企业自主创新、争创品牌、企业做大做强等方面予以扶持,区财政拿出1000万元服务业引导资金来支持企业发展。今年,我们要进一步完善我区鼓励和引导服务发展的政策体系,用好服务业引导资金,不折不扣地落实好中央、省市扶持服务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推进我区服务业发展。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拟定了《瓯海区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提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瓯海近期的发展目标,明确了主要任务,推出相应政策扶持措施,来加快发展我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现已报政府研究。在项目申报方面,去年帮助聚星电触公司、冠盛集团等两家企业争取中央投资补助资金246万元;自中央投资补助政策推出以来,我区已累计8家企业获得中央投资资金2041万元,促进我区产业转型升级。今年,我们要抓住中央、省加大扶持实体经济发展,特别是全省10亿元的创新强省基金这个机遇,进一步做好项目申报,争取更多支持,推动我区产业加快转型升级。

2、推进金融改革创新。要抓住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点的有利时机,加大金融改革创新力度,深化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积极开展民间资本管理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民间借贷登记中心等试点,努力推动民间借贷阳光化、规范化发展,引导民间资本合法有序地进入融资、创业活动。目前,瓯海区信通民间资本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正式试营业,为规范我区民间资本投资行为,有效管理和服务民间资本合规、合法流向,先行先试。

3、落实清费减负政策。去年我们认真贯彻国家、省关于降低或取消涉企收费的有关文件精神,开展入企宣传,把政策送到企业,开展涉企收费的专项检查。特别是根据省政府关于降低或取消对小微企业行政事业性收费的有关政策,及时把文件予以转发,及时让企业了解政策,减少企业生产成本,减轻企业负担。根据浙江省财政厅、浙江省物价局《关于免征小型微型企业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的通知》(浙财综〔2011〕126号)文件精神和要求,我区取消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5项,年减负金额预计可达到216.59万元。今年,还要继续开展对涉企收费的专项检查。

(二)加快城乡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1、加快推进城乡统筹综合改革。切实推进都市型功能区和农村新社区建设,抓紧完善功能,发挥应有作用。一些审批项目,区级部门可以通过下放审批权力或者授权各功能区或社区服务中心办理,来解决基层群众的办事难、出行难问题。切实推进农房集聚改造,政府应拿出最好的地,采用最优惠的政策,吸引农民参与农房改造,推动城市化。切实抓好“三分三改”试点,总结经验,特别是提出人口确定和股权量化办法等方面的指导意见,供各镇街、村参考,便于各地操作,提高合理性和科学性。

2、尽快转变思想观念。正确认识三农问题的重要性,调整工作思路,把工作重心转到增强服务、促进发展上来,切实把为农民增收、发展乡村经济、建设和谐农村提上日程,积极改善干群关系,缓解社会矛盾,从当前群众最急迫的需求上找准工作的打破口,动足脑子,想尽方法,做好文章,在积极指导农民致富奔小康、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兴修乡村公益事业上有新的作为。

3、引导农民发挥主观能动性。鼓励农民,特别是农村中的“能人”勇当“掌舵人”、“导航者”,充分应用各类载体,宣传致富经验、普及科技常识,有针对性地举行农民培训班,带动农民学科技、用科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才能和农民致富才能。

4、提高干部综合本质。抓住有利机遇,拓宽发展思绪,积极强化干部理论学习和知识更新,增强宣教、指导、行政的素养和能力。进一步增强对农村干部的思想教育,使他们作风正、经济清、做事公,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正确指导村干部认真学习党在乡村的各项政策,并通过他们将政策有效传达给广大村民。

5、切实加大对农村的扶持力度。结合我区实际,我们建议区委区府在资金、项目上增强对农村的倾斜和扶持力度,尤其是农业科技推行、教育、卫生、文明建设等方面,多为农村加速发展做一些打基本、管久远的工作。

(三)加强改革创新,提高行政审批效能

1、加强决策宣传发动,消除部门顾虑。一是准确把握决策时机,促进决策目标实现。二是做好决策宣传,提高决策执行自觉性。三是加强效能监察,提高决策贯彻落实速度。从而达到提高决策执行力,促进决策目标实现。

2、量化分解工作任务,明确具体责任。审批流程规范制定部门要进一步熟悉各审批事项的具体业务办理,量化分解各环节工作任务,依照工作量大小、任务完成难易程度,合理安排办理时限;要进一步划分工作环节,明确各环节具体承办方的责任。摒弃一味为压缩时限而压缩的机械做法,实事求是合理压缩审批时限。

3、分类处理未进事项,严肃问责机制。对未按规定进行职能归并整合的单位要给予相应处理。有审批事项,而不专设审批科的,其三定方案应不予通过,并追究其单位领导责任;对授权不到位的,要责令其整改,对具备在其本单位单独设立审批窗口的,要求其报经区人民政府同意,并将审批事项向社会公布后,自行单独设立。对恃权自重、拒不进行审批服务制度改革的,要对其单位领导要给予处理。

4、加强网上审批建设,实现区镇(街)联网。目前,建立网上审批服务的网络技术已完全成熟。可以说,除资金以外,网上审批工程建设的其他各项条件都已基本具备。因此,要尽可能落实有关经费进行规划设计,利用现有的区政府门户网站和审批中心局域网,开展网上审批工程建设,实现区行政审批中心与各镇街便民服务中心的数据联网对接,真正做到“一站式”服务、“一次性”办结。

上一篇:上海市医学会会议通知下一篇:内部股份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