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突发事件

2024-07-08

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共8篇)

1.高校学生突发事件 篇一

事件管理视角下高校学生党员教育模式研究

姚丽丽

(上海电力学院 电力与自动化工程学院,上海200090)

摘 要:从事件管理的角度,在对上海电力学院电力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学生党员调查的基础上,分析社会重大事件对高校学生党员的影响,提出构建高校学生党员事件教育管理新模式。

关键词: 事件管理;大学生党员;党员教育

Study on Education Model of College Student Party Memb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vent Management

YAO Li-li

(School of Electric Power and Automatic Engineering,Shanghai university of Electric

power,Shanghai 200090,China)

Abstract:From the aspect of event management, analyzing on student party members in school of Electric Power and Automatic Engineering, shanghai University of Electric Power,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university student party members upon the major social events and establishes a new model of university students event education.Key words:event management;college student Party Members;education of Party Members

新世纪,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的快捷传递,国内外重大事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状况产生的影响和冲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迅速和深远。大学生党员是大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分子和骨干,对重大事件所具有的敏感度和关注度较高。因此,对高校党建工作者来说,如何运用重大事件加强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引导其正确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理解、认同并坚决执行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进而发挥自身的先进性,形成理性表率作用,对于党的建设和高校和谐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课题将当下事件管理概念与我国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结合起来,在对上海电力学院电力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学生党员调查的基础上,分析社会重大事件对高校学生党员的影响,试图构建保持高校学生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同时也为事件管理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推广做一尝试。

1社会重大事件的分类及管理

事件有多种类型,典型的城市事件是发生在每年的同一时间的同一地点,或从一个地点移到另一个地点;另一类事件是一次性庆典(如千年纪念等);第三类是任何地点的任何活动,如各类展览。有些事件与特定的人物有关,或与现存的旅游吸引物有关,如博物馆举办的[1]

特别的主题展览等。重大灾难性事件、公共安全事件考虑到其突出的影响性、规模性以及引起关注的程度,笔者也将其归纳为社会重大事件。(如表1)

表1重大事件分类

事件性质 事件类型

体育事件

会展事件

有益事件

庆典事件

会议事件

涉及公共安全

涉及公共卫生

人为导致事件

涉及公共环境

有害事件 涉及公共政策

自然爆发事件 核泄露 大规模游行示威 日本海啸 舟曲特大泥石流

汶川地震

重大事件管理就是按照既定目标,将各类重大事件加以综合性、科学性、高效优化设计、规划并给予管理的一门新兴、实用性很强的多学科、跨学科管理科学,它产生于80年代的美国,是适应爆炸式增长的政府和非政府机构开展的各级各类的政治经济活动、体育赛事、主体旅游、会议会展、娱乐狂欢等需要而产生的一项具有鲜明的管理特征,既不同于普通政府行政管理也不同于商业企业管理的跨组织的高度综合性的管理活动。成功事件管理的主要五个关键步骤是:

(1)启动 成立事件管理机构,开始事件管理程序或进人事件管理阶段;

(2)调研 结合实施该类事件管理相关的国内外案例、国内相关政策规定、社会背景、技术条件等进行科学调研;

(3)规划设计 定义事件管理目标,确定事件管理的范围、时限、风险预测与协调对象及内容,选择实现事件管理目标的最佳策略和手段;

(4)实施 调动相关资源,执行事件管理计划;

(5)评估 评估事件管理的各个规划目标与步骤的实施结果,补差补漏。[2]事件范围案例 北京奥运会 上海世博会 建国六十周年庆典 博鳌亚洲论坛 伦敦地铁大爆炸 非典的爆发

2社会重大事件对大学生党员的影响

信息化时代下的重大事件,公众关注度高,影响也较为复杂。其影响不仅涉及不同的事件和空间维度, 还涉及有形和无形的影响;从影响所涉及的领域上看,重大事件的影响包括政治影响、经济影响、社会与文化影响以及环境影响;从影响的效果看,则包括积极的影响和消极的影响。

本文着重分析重大事件对大学生党员群体的影响,有针对性地对上海电力学院电力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各年级学生党员进行了调查,了解学生党员对重大事件的关注点,获取渠道和认识思考,分析重大事件对大学生党员构成的影响。本次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158份,回收有效问卷154份,问卷回收率97.5%,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大学生党员对时政要闻、经济发展、社会民生等问题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关注时事政治热点问题者达45.3%;经济类达32.1%;民生类高达60.5%。可见虽然在校学生党员虽还未真正踏入社会,但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度已有了一定的重视。

(2)不同年级的学生党员、关注点不同本次调查显示,高年级学生和低年级学生关注的热点有明显的区别。高年级学生更加关注政治、经济、民生和就业信息。有97%的学生都涉及到这些方面;而低年级学生对经济、政治的关注度则为 46.3%,对娱乐艺术等的关注度为 57.7%。可见,高年级学生党员思想更加敏锐、视野更加开阔,对社会的关注程度较高,更关注个人未来发展。而低年级党员处于自我角色转换阶段,更加注重娱乐身心,带有一定的理想主义色彩。

(3)重大事件获取渠道增多,网络成为信息获取主渠道学生党员获取各种政治经济资讯的渠道日益多元化,网络为56.5%,主流报刊媒体为24.8%,思政课为18.7%。可见,网络对大学生党员的影响占了主导地位,主流报刊和课堂教育对学生党员的影响在下降。如何打造有效的党员教育阵地,成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者需要面临和思考的问题。

(4)对热点问题的认识的深度和广大稍有欠缺本次调查结果显示,62.1%的大学生党员是怀着有意识的心态去关注热点问题的,无意识的、偶尔看到的占 37.9%。其中只是知道有该事件发生的占到了28.8%,详细了解该事件的发展过程占到了 47.5%,有23.7% 深入了解并有自己的看法。可见,深入分析思考的同学只在少部分,而大部分同学只停留于知道热点问题的层面上,缺乏深入的分析和独立思考,使命感和责任感相对欠缺。

综上得出,高校学生党员作为较为优秀的青年群体,对国内外重大事件的关注度较高,并且越来越依靠网络获取相关新闻资讯,但面对海量、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常常缺乏独立[3]

判断和思考能力。因此,借助重大事件管理的概念和理论,以高校如何以重大事件为契机,加强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至关重要。

3以事件管理为视角构建高校学生党员教育新模式

3.1凝练重大事件内涵充分挖掘学生党员教育素材

我们应以重大事件为契机,营造教育环境,提升大学生党员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重大有益事件多为目标明确,意义重大而影响深远的事件,它成为激发爱国主义情怀、振奋民族精神的鲜活载体和良好契机。如建国六十周年庆典,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上海成功举办世博会等都能极大地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增强人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重大有害事件本身具有突发性和意外性,对一个国家可能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但只要善于加以利用,完全可以转化为爱国主义和社会责任感教育的良机。2003年非典的肆虐、5·12汶川大地震、拉萨“3·14”暴力事件的发生都曾对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精神和物质损失。但在同重大灾难做斗争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无数顽强拼搏、不畏艰险、舍己救人、乐观向上的动人事迹,如在抗击“非典”的殊死斗争中,钟南山以其战士的勇敢无畏、学者的铮铮风骨和悬壶济世的仁心仁术,挺身而出,力挽狂澜,赢得了国人由衷的敬重,这是民族精神的极度昂扬,这是民族凝聚力的生动体现。高校在应对重大事件时,应充分挖掘这些思想精华,凝练重大事件中的思想内涵,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不断丰富思想政治工作新内容。

另外,我们的民族文化虽然历经千年洗礼,但依然熠熠生辉。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史中,留下了许多具有特殊意义的节日和庆典日,在中国革命历程中也留下了许多值得纪念的日子。如:端午、中秋、元宵、国庆等节日,而这些节日恰巧是进行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宣传、教育的最佳时机。

3.2理顺隶属关系发挥基层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学生党支部是高校党的基层组织,是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基础,是高校学生党员中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决定力量,是学生党员活动开展的有效载体,也是维护党的纯洁性、先进性的关口。在重大事件中,必须充分发挥基层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要求学生党员清醒认识,严守党的纪律,自觉维护中央权威,培养不怕苦不怕累,临危不惧、听从指挥、无私无畏的高尚品质和精神面貌,发挥他们在培养联系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扩大他们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达到一个党员、带动一批学生的效果,把大学生党支部建设成为带动学生班级团结进步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强堡垒。

发挥学生党支部在重大事件管理中的作用,需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一是理顺隶属关系,[4]

畅通对学生党支部指导工作。完善学校党委、院(系)党总支(党委)、大学生党支部三者相互衔接的工作体系,建立学校党委领导联系院(系)党总支(党委)、院(系)党总支(党委)领导联系大学生党支部制度。在重大事件的大学生党员教育上,党委组织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遵循教育规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对于有负面影响的重大事件,要做好学生党员的预防教育。二是发挥学生党支部在班级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在重大事件发生前后,做学院党委和基层党员间联系与纽带工作,建立党员班级负责制、明确班级联系对象,每个党员身边掌握有1—2名群众的基本情况,采取谈心活动等发挥党员在重大事件中政治上和思想上的引导作用。

3.3遵循教育规律科学设计学生党员教育方案

运用重大事件开展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关键,在于遵循教育规律,依据各类事件的具体内容和不同性质,科学设计教育主题、创新开展教育活动方案,增强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社会全力投入抗震救灾、党心民心空前凝聚的感人氛围,十分有利于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党员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在抗震救灾事件中,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内涵,我们应加以设计和引导:抗震救灾中强大的动员力从哪里来的?地震中人性的光辉是怎样体现出来的?中国广大党员干部的表现怎样引起了世人的震惊的?通过引导思考,在应对重大事件中思想的光辉不断闪耀,那就是:中国在不平坦的发展中崛起;多难兴邦;走自己的路,任尔东西南北风;和平演变在中国失灵,稳定是通向强国之路;国家、民族、民生至高无上;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正确表达、理性思考,广大党员是中国通向强国之路的中坚力量。另外,我们还应突出“情系汶川、共度难关”的教育主题,派出党员支援服务队赶赴灾区,及时向学生传达党和政府的关怀举措以及灾后重建的进展成就,开展捐款捐物、志愿献血、集体哀悼等教育活动,使抗震救灾精神在全校党员及学生心中激起了强烈共鸣,增强广大学生党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4创新教育方式开辟“易班”党建教育管理阵地

互联网已越来越成为高校学生学习、生活、娱乐的重要工具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造就了当代大学生数字化的生存方式。在这一背景下,传统党建工作中诸如单一的读书、读报式组织生活已无法适应现代学生党建的需要。根据目前大学生的阅读和学习习惯,因势利导,利用网络开展党建工作,将现代网络技术运用到党建工作中,拓展大学生党[6]

员培养、教育的方式。建立起一个集教育、沟通、管理于一体的“网络党建阵地”,将极大地简化繁琐的日常党务工作,提高工作的时效性和有效性,开创学生党员教育新空间。当前,“易班”(E-CLASS)即可打造成一个很好的党建工作平台。“易班”(E-CLASS)是上海市教卫党校、市教委在全市高校中重点推进的网络文化建设项目。它集成了BBS、SNS、博客、微博、手机应用等多种新型互联网应用。

将大学生基层党建工作与“易班”相结合,打造基于支部划分的“易班”线上教育抓手和平台,包括创建党史学习专栏——通过分享学习党的经典著作、历史长卷、伟人传记、国情咨文等,增进支部党员对党史的全面了解和深入研究;创建党建理论学习专栏——定期发布高校党建理论研究成果和世界政党动态等,引导支部党员关注理论热点,掌握最新研究成果,指导具体工作实践;创建党建工作研讨专栏——利用E优势,打破时间空间局限,为本支部党员及支部之间提供沟通思想、交流经验、抒发情感的有效载体。

参考文献:

[1] 范丽琴.初探“城市重大事件”的概念和影响[J],科技信息,2007,(21):4-5

[2] 王永嘉.事件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

[3] 范丽琴.初探“城市重大事件”的概念和影响[J],科技信息,2007,(21):4-5

[4] 唐春波.全球化对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J],广西社会科学,2009,(8):129-132

 顾涛.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29 [6] 刘岩松,胡承波.重大突发事件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J],企业研究,2010(6):78-80

2.高校学生突发事件 篇二

1 主要原因

1.1 学习压力

长期以来, 在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 学校和家长只重视智力教育, 而忽略了情商的培养, 尤其忽略了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个别学生上课迟到、早退, 学习上不刻苦, 学习方法欠缺, 不求上进从而影响到学业成绩。然而在这种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 紧张的生活节奏和激烈的学习环境中, 使部分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诸多矛盾, 形成心理疾患。这些心理疾患如果不加以正确的矫治就很可能引发自杀、自残和暴力事件。

1.2 工作压力

近几年的高校扩招, 让就业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 一部分学生毕业后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甚至没有就业, 于是就对自己的将来产生了怀疑, 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感到困惑, 甚至对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产生了疑问。面对现实的生活, 使学生心理问题日渐明显, 从而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因而有些人就走向极端, 甚至造成悲剧的发生。

1.3 经济压力

由于目前的高校学生, 大部分还是来自于农村, 有些学生由于家境贫寒, 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没有得到相对稳定的保证。长期生活的重压以及困苦的家庭环境, 使他们产生了一种紧张、焦虑、烦躁的情绪。长期如此, 就会使他们形成退缩性人格或抑郁性人格, 严重者甚至会导致绝望而轻生。

1.4 情感压力

近几年入学的高校学生, 出生在上世纪90年代, 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 到学校后, 进入新的环境, 不适应周围的一切, 经受不了任何情感的挫折。一旦在个人的情感世界出现了波折或者失恋现象, 就会做出一些不妥的选择。专家分析, 大学生因恋爱所造成的情感危机, 是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

1.5 学生自身的因素

大学生自身的因素。目前高校在校生人数众多、层次较为多样、个体需求差异大、素质参差不齐, 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处于形成和确立的过程, 心理素质较差, 由于年龄较轻、涉世不深, 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 观点容易片面, 情绪容易偏激, 行为容易冲动。加上当代大学生独生子女较多, 从小受家庭宠爱, 养成了自私、自负、狭隘等特性, 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有些学生还存在心理障碍, 性格内向孤僻, 严重时甚至导致精神疾病。据统计, 在高校恶性突发事件中, 心理障碍、精神病学生占了相当一部分。

2 具体的措施与对策

妥善处置学生突发事件是高校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作为高校, 只有动员全校各方面的力量, 如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处等,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分工合作, 齐抓共管, 才能共同维护好高校的稳定。

2.1 班主任

分析和了解学生的情况, 注意思想动态, 深入到学生中去掌握信息, 如发现学生随便旷课, 行动反常等情况时, 应及时把信息反馈到院领导和有关部门。另外, 各院系领导、学校各相关职能部门人员都要对学生的各种动态引起注意并掌握一手情况, 作为值班干部实行值班, 形成定期检查、考核、报告制度等环节。

2.2 辅导员

首先, 辅导员要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家庭背景、思想状况、成长过程、健康状况、个性特征和心理素质, 对不同情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第二, 要培养学生干部等后备力量, 要求学生当中一旦出现任何突发事情, 学生干部应该第一时间通知辅导员, 并立即赶到现场协同辅导员进行处理, 防止事态继续扩展;第三, 建立严格的班团班委制度, 舍长制度, 随时抽查, 定期召开相关会议, 对班委、团员、以及积极要求入党的同学进行反复教育, 争取以点带面, 一个骨干影响一个宿舍, 一个宿舍影响一个班级。每个班级都应设有异常情况联系委员, 每个宿舍都应有舍长汇报责任制, 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作用, 要求学生党员定期汇报班级情况, 了解班级的一切动态。

2.3 学生处

学生处要进行定期的心理辅导讲座, 非常时期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卫机制。心理防卫机制是指人们应付心理应激造成的压力, 适应 (下转第24页) (上接第16页) 环境而使用的一种策略。大多在不知不觉地运用。可以使人们减轻由于心理压力或挫折而引起的紧张不安, 焦虑和痛苦, 这是一种在心理上的自我保护方式, 心理学上称之为心理防卫机制。高校学生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造成的心理素质不健全, 焦虑心理或发泄心理得不到平衡, 就有可能产生攻击破坏行为。因此, 应主动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 帮助学生加强心理素质的修养、保健、自觉建立心理防范机制, 使大学生自觉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 消除心理障碍, 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另外, 学生处还应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要经常了解学生各方面的需求, 认真做好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勤工助学、困难补助等资助工作, 切实为他们排忧解难, 使他们安心学业。并且要积极为毕业生牵线搭桥, 做好就业指导和相应的思想工作。要加强对后进生和受处分同学的教育, 严加督促, 并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 利用家庭与学校的紧密联系, 找他们个别谈心, 结对帮教等方式, 共同做好这些类同学的思想工作。

当然, 在突发事件的初始, 我们要尽量做到控制和平息、减少和避免损失, 缩小影响。同时应遵循“内紧外松”等运作原则, 合理处置已发生的突发事件。总之, 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阵地, 高校的稳定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因此, 高校管理者必须从全局出发, 认识到高校突发事件管理的重要性, 发挥政府、社会和高校的综合优势, 采取果断、及时有效的处置措施, 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 确保学校一切工作正常有序的开展。

摘要:高校各类突发事件近年来逐步增加, 严重影响高校校园的稳定, 结合实际情况分析, 多因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经济压力、情感压力或学生自身因素等各方面的影响, 造成部分学生消极和心理不适应。因此, 我们必须要动员全校各方面的力量, 如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处等,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分工合作, 齐抓共管, 才能共同维护好高校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原因,对策

参考文献

[1]王宗强, 尹洁.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的应对[J].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9) .

[2]郭明.浅析学生管理中的突发事件及处理[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1.

[3]童建福等.高等学校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 2006 (5) .

[4]马德华.高校突发事件的特征、成因及处置方法探析[J].成都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8.3.

[5]尹玢.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类型、成因与应对[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 2009.2.

[6]曾玉珊.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法律应对[J].山西青年干部管理学院学报, 2010.2.

3.高校学生突发事件 篇三

关键词:高校学生工作;突发事件;处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2-00056-01

一、处理突发事件要及时,要根据实际灵活处理。

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实际看来,百分之百做到不产生学生突发事件,对于我们来讲,有些强人所难。但是我们能做到的是第一时间到现场,进行事件的初步处理,避免事态扩大并及时向领导汇报取得帮助,把事件带来的危害和损失减到最小。例如,2003年的一个晚上9:00多钟,我们接到电话,得知学生和附近村民发生了纠纷,有一些肢体上的推搡,现在被数百村民包围,随时可能发生殴斗。接到电话,我们第一时间拨打了110电话,然后立刻打车赶往现场,车上简要向学院领导汇报了情况和采取的初步措施。到了事发地点,我会同110巡警及时做村民工作,但当时的情景是近百名村民把我们4,5个人围起来,群情激昂,那些村民似乎也没有把110放在眼里,这样的情况下,我立刻答应村民的所有要求,如:赔钱(但数额待商量)、道歉,去医院,然后我们才得以脱身。这个事件中,大家很清楚,村民们文化水平不高,学生人数处于劣势,不管谁对谁错,学生的人身安全遭到威胁,首要是要保证学生安全,而且事件的发展已经超过我个人所能左右的范围,所以我拨打110,要求巡警保护学生安全,及时向领导汇报。事后,由学校领导出面,和当地村民交涉,赔偿的数额也减到了最低。

二、主动防范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关键。

突发事件发生了,我们去处理,哪怕处理的再漂亮,也是被动的做法,总会带来负面的影响。我们要做的是应该想办法从源头上去堵截,把突发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

(1)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事实证明,有些事件确实是无法的提前预判的,但不能预判不等我们坐等它发生,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就建立起应对突发事件的风险机制,将常规要求制定成工作流程,从而保障校园平安,对潜在风险进行防范。比如对食堂饮食安全、宿舍防火,校园交通等可以制定相应的严谨科学的操作规程来管理,经常开展相关的演练,从制度上做好根本保障。

(2)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学生动态。要防止突发事件,就必须掌握学生动态,我们和学生之间必须有一个畅通及时的信息通道,才能使辅导员及时掌握学生状况。最常用的一种通道就是学生的情况报告,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通道。但是现在的90后大学生都比较自我,不是凡事都喜欢和老师打交道。学生的报告意识需要通过的引导而逐渐形成的。因此,我们要从关心同学的角度出发,让学生明白报告的积极意义,报告不是告密。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出现异常情况时能从大局出发,及时向学校汇报情况,特别是学生党员、学生干部,要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这样才能使使我们能占据主动,有效的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有效的预防、处置突发事件。例如,今年09级有一名新生出现了心理异常,最先就是班级的一名学生向老师汇报了情况,老师立刻找该生谈话,了解情况,联系了家长,及时就医,经诊断该生确实精神异常,于是建议她办理了休学手续,消除了可能的隐患。其次,利用网络掌握学生动向。现在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很多事情的发生都其实利用了网络的资源。2003年6月份,我在上网时候,发现在QQ上有少数民族学生召集搞同乡会,发现这个情况,在汇报了领导后,通过合理解释,制止了他们的集会。

(3)积极和学生家长保持联系,在工作中,我们要与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特别是对于一些重点关注学生,平时就应该和家庭多加联系,和家长配合,共同来进行教育。学生的家庭环境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一些不稳定因素很可能来自学生家庭。因此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对于消除学生自身不稳定因素有积极作用,同时也能增进双方的友谊,万一学生发生突然情况,家长也对学校有一个基本理解,避免过激言语和行为。同时我们也要第一时间向家长通报情况,力争取得家长的理解、支持与配合,一起同做好事件的善后处置工作。

(4) 公布信息,引导舆论走向是今年来应对突发事件的合理做法。隐瞒真相无助于突发事件处理,反而突发事件可能以小道消息的形式迅速在校园蔓延,越传越走样,最后甚至引起学生恐慌,影响学校的秩序、声誉。因此,突发事件发生后,我们要第一时间内以科学、负责的态度,准确把握问题实质,及时澄清情况。可以通过学生大会、学生骨干会议等方式;也可利用学院主页、QQ群、广播等媒介及时向学生传递真实信息,澄清事实。我们要有这样的认识——广大学生对发生在学校的重大事件有知情权。这样我们就能获得学生的理解、信任和支持,才能更好的开展工作。例如2008年因奥运火炬发生的抵制家乐福事件,学生传的沸沸扬扬,有的甚至想去参与,于是我们立刻召开各班主要干部,学生会干部,党员,积极分子大会,会上通过读报纸,看幻灯,宣读有关文件等方式介绍了家乐福事件起因,背景,呼吁并组织学生通过合法途径宣泄爱国主义情感,事实证明,这样做的效果很好。

三、处理突发事件时要妥善处理好学校学生家长之间的关系。

一般来说,学生中发生了突发事件,家长肯定会来学校,多数情况下情绪都比较激动,甚至有过激举动,对此我们要有充分思想准备。一方面我们要对学生家长给予理解,让其紧张、愤怒、焦虑的情绪能得到一定的释放。另一方面,在交流过程中采取换人、换地和转换话题等方式转移家长的注意力。采取措施避免冲突加剧。必须明确的是,在事情还没有调查清楚之前,避免在家长面前表态,下结论。处理过程中要学会保护自己和学校。其次,认真做好事件的解释工作。我们要及时把事件告知给同学,使同学们了解情况,统一认识。这样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4.高校学生突发事件 篇四

【论文关键词】新媒体;突发事件;信息传播机制

【论文摘要】新媒体时代,高校的传播环境发生了极大变化,网络信息发布的隐匿性、迅捷性与话语纷乱给高校管理者正确有效引导校园舆论、化解公共危机带来了新的挑战。以此为背景,本文提出在高校中建立突发事件信息传播机制,为有效引导校园舆论提供策略。

新媒体时代,高校管理者如何在危机信息传播过程中积极引导舆论,直接影响传播效果。因此,建立新媒体时代突发事件中高校信息传播机制,对于构建和谐高校有着重要意义。

一、将权威媒体引入校园

具有公信力的权威媒介是大学生获得信息满足的首选途径。在面对突发事件的过程中,高校群体对权威媒体的依赖程度很高,不仅希望从中获得最新最快的信息,更希望得到及时有效的指导。被引人权威媒体的媒介素养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校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否获得成功。被引人高校的权威媒体应具有以下特点:

1、已建立应急信息处呈机制

权威媒体应急信息处置机制是指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权威媒体需要迅速做出反应,协调好各方力量以应对突发事件所带来的一切负面后果,并遵行“第一时间原则”立即向公众发出权威的声音,控制舆论制高点。已建立起应急信息处置机制的权威媒体,才能在特殊时期和环境下,对高校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正确引导,抢占信息传播机制中的舆论至高点。

2、有重要信息核实机制

突发事件的特殊性,决定了信息核实机制的重要性,遵循两条原则:一是畅通准确无误的信息来源渠道,较多地掌握真实信息。二是严格控制信息输出。保证对高校发布的所有信息都是经过仔细核实,在精心策划安排下,确定怎么说、说到什么程度。

3、力推“第一时间新闻”

突发事件往往引发大学生对信息的极度饥渴和各类媒体的信息爆炸,权威媒体“第一时间新闻”的发布责无旁贷。“第一时间新闻”要注意高效处置迅速反应、选择专业权威的发言人,恰当引人高校之外的第三方,提供充实的数据和事例,公开诚恳地面对大学生群体的质疑,选择最具影响力和公信力的媒介渠道进行发布。

二、建立人际传播机制

突发事件常常伴随着不可抗力造成的新媒体通讯中断,人际传播由于大量使用表情、姿势、语气、语调等非语言符号在沟通感情,弥合裂痕,建立相互信任上有更为优秀的表现,往往成为突发事件中大学生首选的传播方式。高校突发事件信息传播机制的建立,不能缺少合理的人际传播机制。需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填密的人际疏导,可建立高校新闻发言人机制。

高校建立健全新闻发布和发言人制度已经进人了大众视野。10月25日,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全国的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设立新闻发言人。

长期以来,高校的宣传侧重于静态、单向性的,而新闻传播是一种在动态交流中不断变化具有双向性的行为。高校宣传部门习惯于信息的单向输出,信息发布对公众的反应考虑较少,往往言出多门,情况介绍和数据披露不够规范。信息的不对称造成高校和公众双方都受到负面影响,影响了宣传效果和高校良好的社会形象。高校定期定时发布信息.可以加强学校与外部的沟通,尤其是在突发事件面前,更有利于化解矛盾,引导舆论。

新闻发言人制度是高校在突发事件面前应对舆论的必然选择。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可较好地实现与媒体沟通,将事件的真相告知学生,得到公众理解,提升学校的公众形象,既可以发挥社会沟通的职能,又能树立形象、引导舆论、控制信息。

三、发挥校园媒体的独特作用

新媒体时代建立高校突发事件中的信息传播机制,还应发挥校园媒体的独特作用,形成危机预警和救助机制,建立起高效率的校园危机预警信息整合和反馈机制。

1、发挥校园新媒体的独特作用

新媒体时代面对突发事件的不可预知性,应该意识到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在校园媒体中的独特作用。善用新媒体形式,对校园媒体资源进行忧化重组,优势互补,在突发事件的处理中更有效地发挥舆论导向、新闻传播和宣传教育作用。

2、管控校园手机媒体

调查显示,83.9%的大学生每天接触手机,并有49.8%的人每天使用手机2小时以上。手机已成为校园突发事件中不容忽视的媒体角色。突发事件中,手机媒体的传统功能产生了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和巨大影响,首先体现在第一时间的信息传播上。利用校园手机传递预警信息、利用手机媒体疏通大学生群体恐慌是切实可行的策略。

一是将手机媒体预警机制引人到校园突发事件的处理中,借助手机短信这一新型传播方式向大学生发布公共事件预警信息,这是塑造高校形象的一种新举措,也是高校人性化管理的必要措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与手段。

如设立校园内权威的突发事件手机信息发布平台。在校园手机信息发布上也应该设立一个易记的、权威的号码,一有突发事件,高校管理者可以通过这个号码发布预警信息。

二是利用手机媒体疏通大学生群体恐慌。“可能引起校园恐慌”的消极作用是手机信息最让人“非议”的最主要原因。鉴于大学生特殊的身份及经历,他们在接收和理解信息的能力上有一定障碍,能否通过手机媒体及时获得真实的危机信息和应对信息,就成为他们能否作出正确判断的关键环节。因此,为了避免由短信谣言带来的校园恐慌,对于危机事件的信息公布上,公开比不公开好,早比晚好,主动比被动好,用事实说话的方式比用观念说话的方式好。

3、管控校园网络媒体

校园新闻网具有随时更新、滚动播出、信息丰富、图文并茂、迅速快捷等特点,影响甚广。突发事件中高校网络媒体的应对措施应成为高校网络媒体运营和管理者关注的`重点。

具有一定规模的高校网络媒体几乎都是由学校相关部门主办的。通常来讲,主要有党委、学工处、团委等部门。本文所指的高校网络媒体主要是指官方的网络媒体。突发事件发生时,许多不法分子通过博客、论坛等发布不实言论,引发校园恐慌。突发事件中校园网络媒体管控可采取如下措施:

一是敏感时期提前做好计划,并安排专人负责专门版块的值班;二是后台关键字过滤技术。往往突发事件主要发在论坛、博客、评论等频道,可在用户上传内容的端口设置关键字过滤,并屏蔽相关敏感词汇;三是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在利用新媒体的同时,高校管理者也应充分警惕它可能造成的“瓦釜效应”。即在缺乏富有意义的重大议程时,由于某些不良趣味的诱因,一些卑微、琐细的议题可能造成巨大影响。突发事件当中,常有一些个体炮制的肤浅、偏执甚至虚假的议题,由于小众追捧,网站失察提供平台甚至造谣并推进传播,最终导致了大学生轻信盲从和广泛传播。这种不良的议程设置会导致高校内流言四散、恐慌弥漫。除了利用各种手段加以应对之外,还应该建立和完善校内网民举报的受理制度、网络新闻信息公众评议制度。

4、善用校园广播媒体

突发事件中的校园信息封闭往往伴随电视、报纸等媒体工具的缺失,广播成为大学生的首选媒介。校园广播具有短、平、快的优势,是校园新闻传播的主体,在高校突发事件这一特殊情况下,校园广播在信息沟通和信息整合中有独特作用。

在突发事件面前,校园广播既是大众传媒、同时又扮演了通讯工具的角色,校园广播所具备的伴随性、即时性、互动性,使其在突发事件中新媒体工具因技术依赖而无法使用时,能迅速形成危机预警和救助机制,在信息传播、组织社会救助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安排新闻发言人通过校园广播定期通报即时情况,设置轻松活泼的广播栏目传递观点,讲解对策等。

5.高校学生突发事件 篇五

论文关键词 高校突发事件 思想政治教育 功能

高校突发事件使一些大学生偏离正常的社会轨道,对其人格形成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而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工作的“生命线”,又与教师、职工、学生的生活密不可分,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突发事件的干预和处理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本文重在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发事件中的功能和实现路径,以期对高校突发事件的治理有所裨益。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概念界定及特征

我们在这里沿用洛阳师范学院吕鹏在《高校突发事件概念、类型、成因及对策研究》中对高校突发事件定义:“高校突发事件是指:由于自然的、人为的或社会政治的原因引发的,在高校内部忽然发生的,大学生起主导作用的,不以高校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的,对学校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冲击或危害的事件。”

高校突发事件是公共危机事件的组成部分,高校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不仅有突发事件的共性,还有自己的特征。一般而言,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而认识高校突发事件。

(一)突发性

从我们对突发事件的界定中可以看出,突发性是其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无论是由于人为还是自然因素引起的,这类事件都是高校方面未曾预料到的。也就是说,学校突发事件的事件地点、原因后果、时间过程、持续时间和危害后果都是难以预测和把握的,且往往超出高校正常的应对能力,令管理者措手不及。

(二)危害性

高校突发事件的定义中明确,这类事件对学校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冲击等危害。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都会在不同程度上破坏了学校教学、科研和其他方面的正常秩序,还会造成人们思想和心理上的极度恐慌和混乱。抛开物质的损失不计,思想和心理上的恐慌是罪可怕的。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往往会造成整个校园的混乱。这样的混乱又会加剧高校突发事件的进一步恶化。

(三)主体活跃性

6.高校群体性事件的有效预防与处置 篇六

摘要:高校校园安全稳定是高校发展,乃至社会稳定的基石。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高校群体性事件,对维护高校及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探讨了高校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和特点,并从加强改进思想教育、提高认识、以人为本及时化解矛盾、加强信息管理、活跃校园文化等方面对高校群体性事件的有效预防进行了分析。同时,就如何妥善处置高校群体性事件提出了对策。

近些年来,高等学校出现了改革不断深化和持续稳定的政治局面。但是一些影响高校稳定的基本因素仍然存在,影响各异的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不仅干扰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科研秩序,而且对社会的安定造成一定的影响。校园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动摇了建设和谐平安校园的基石,危害和谐社会的建立。因此,预防处置群体性事件,有效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保持高校稳定已成为新形势下构建和谐平安校园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高校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和特点

1.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利用其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及生活方式对

青少年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使青少年在认识上产生偏差。高等教育改革开放,不但形成了人、财、物的大量流动,而且使高校真正成为了各种信息的集散地。境内外敌对势力把我国的高校作为他们推行“西化”、“分化”的重要目标,他们利用公开或秘密手段推销其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侵袭。现在很多大学生都时兴过圣诞节、情人节等洋节,面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节日却觉得没有意思;喜爱美国大片,而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缺乏了解。这些都足以说明西方文化在逐渐占领大学生的头脑。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各种观点之间的摩擦、思潮的冲突、信息的交汇,青年学生极易受到影响。近些年来,也有一些学生在如何过“圣诞节”等问题上与学校产生分歧,一些学生往往拿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作比对,以“民主”、“自由”作为同学校管理对抗的理由。

2.由于国际国内形式的发展变化,涉及国家主权、民族尊严等国际问题易于引发群体性事

件。青年学生精力充沛,不甘寂寞,思想活跃,交流广泛,属于容易受到情绪,观点感染的“易感人群”。国内外重大的事件,自然地、社会的突发事件都可能成为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同时,青年学生具有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对过去历史带给我们的耻辱高度敏感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不容有一点伤害。这种认识决定了青年学生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关注,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注,对国家大政方针,特别是外交决策的关注。一旦有伤害到国家主权和我们民族自尊心的事件发生,极易引起青年学生的抗议,走上街头游行,引发群体性事件。

3.高校扩招后,高校收费与教学、生活、后勤服务设施滞后形成矛盾,引发群体性事件。

由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高等教育已由过去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学生人数急剧增加。而相应的师资、教学设备、住宿条件、生活设施等等跟不上学生规模扩大的需要。学生缴费上学之后,学生及其家长与学校形成了一种交换关系,学生及其家长认为他们有权利对学校的教学质量、后勤服务、生活待遇等提出与自己所付出的成本相适应的要求,很多高校都发生过由于教师教学质量差、随意减少课时或生活条件差,学生要求退费的纠纷,工作稍有失误或者不到位,就有可能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4.青少年学生面临巨大的学习、就业压力,这种压力使学生身心长期受到压抑,一旦有合适的环境,这种压力就会爆发,形成群体性事件。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当前面临的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有的大学生刚毕业就面临失业,要想在就业中占优势就需要在学习中加倍努力,取得各种证书,例如英语四、六级合格证、计算机合格证,以及各种专业技能证书。这种压力,使部分学生在自身利益受到侵害或遭受不公正待遇时,会借某件事情,如校园的治安问题、学生与校警冲突问题、食堂食品卫生问题、供暖问题、学生受到不法侵害问题等,找到学校,如果不及时解决或解决不好都会引发群体性事件。

综观几年来高校校园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具有如下特点:1.参与的人数多,具有群体性。

2.敌对势力趁机介入,具有一定复杂性。3.占有一定道理,有较强针对性。4.群情激昂,具有对抗性。5.事发前有一些苗头动向,具有一定可预测性。6.事发时,骤然形成,具有较强的突发性。

二、高校群体性事件的预防

1.高校党委要始终把维护校园的安全稳定作为学校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要保持高度的政

治敏锐性,切实落实维护稳定工作的领导责任。学校的校园安全稳定工作领导小组,要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对可能出现的不稳定因素及师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判,将可能出现的群体性事件消除在萌芽状态。同时,建立切实可行的校园安全稳定应急预案,以应对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学校党委、行政以及保卫部门、学生工作部门,作为处置群体性事件的专门队伍,要配齐配强力量,优化结构装备,加强专业培训,确保群体性事件发生时,队伍集结得拢,现场控制得住,群众分化得了,事态平息得快。

2.以人为本,建立多层次矛盾化解机制。学校的主体是学生,学校的各项工作都要围绕着

学校的学生的成长、成才来开展,只有充分保障学生的各项权益,才能构建和谐校园,确保校园稳定。在工作中,应密切关注学生中的热点问题,认真解决学生学习、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对校园的特殊群体,如贫困生群体,要特别关注,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是应给予高度重视的问题,学校应成立学生心理咨询指导中心,排除大学生心理潜在的不稳定因素。

3.加强校园及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创造良好育人环境。要认真落实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针对校园治安秩序存在的突出问题,组织专项整治。要从严治校,加大校内管理力度,同时积极配合综治部门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整治。要标本兼治,完善规章制度,预防火灾等灾害性事故的发生,尽可能消除影响稳定的隐患。

4.加强计算机网络管理,严防有害的政治信息传播。高校是出思想、出文化的阵地,也是

西方敌对势力对我们进行和平演变和渗透的主要目标。尤其在当前的信息时代,学院校园网的简历与管理就显得相当重要。为防止不良信息在校园网或通过其他途径传播,学校要加大对学生社团、校内网络论坛、校内刊物和印刷场所的监控和管理,严防有害的政治信息在校内传播。因此,要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利用网络来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加强对学生上网的教育与管理,把学生的思想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确保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

5.加强对学生社团的管理和引导,活跃校园文化,丰富业生活。各院校要根据国家法规制

定和完善本校社团规章,指定专人对社团进行日常管理,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违规行为。严防敌对势力利用合法社团进行非法活动。坚决取缔违法社团。同时,针对大学生所处的特殊环境,除了正面引导,严格管理外,还应广泛发动各部门、各单位为师生员工创造一个丰富多彩、博雅兼尚的校园文化生活环境。尤其是要把青年学生吸引到增加知识、增长技能、健康体魄、陶冶情操、贡献社会等活动中来,寓教于乐,使他们学会想国家、顾集体。为他人,于事三思而后行。

三、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处置

1.高校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前期预警。通常信息,建立多角度、全方位的预警机制。由一些

突发事件或焦点、热点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在事前都会有其发生的苗头并不断发展,最后逐渐形成规模。所以要做好平时的信息收集工作和抓好信息网络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须。从学校的基层各单位、各系到各班,都建立了非常完善的信息网。由学生处对学生,保卫处对全院各单位,部门均建立专门的信息联络人员,做好及时沟通信息。学校的信息栏也应是保卫处重点查看的地方,这里信息量大,信息随意性强,是全院信息发布中心,截断不良信息,发现并分析有用信息,从细微处加强对学生的了解。此外,保卫处还应在校园内的食堂、理发店等学生常去的且随意交谈的地方建立信息员队伍,收集比较深层次的信息,能及时准确的将全员各类影响稳定的预警性信息传达到学院安全稳定工作领导小组,为领导提供第一首情报资料进行先行性研判。

2.高校群体性事件发生的现场处理。高校一旦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学院党委和行政部门

必须调动一切资源,果断进行处置,将影响和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为此,应做到:(1)领导靠前指挥。不论是发生未经批准的大规模群体性示威、游行,还是突发公共卫生及事故灾难类事件,学校领导必须迅速到达第一线,这样既能在第一时间掌握情况,又能形成现场的指挥中心,稳定群众情绪。(2)迅速查明情况。学校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应迅速查明师生聚集的原因、人数、挑头人及主要诉求,或突发公共卫生及事故灾难的原因、伤亡人数、次生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等情况,迅速向群体性突发事件处置领导小组汇报。(3)果断进行处置。对大规模群体性突发事件,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的合理要求和“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原则,迅速调动校内一切有利于参与者情绪的资源,做好化解情绪,控制事态发展的工作(4)正确引导舆论。高校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尤其是重大的灾难事故、刑事案件、公共安全事故以后,掌握事件真相的高校党委、行政部门在新闻处理上必须高校,把舆论的主动权掌握在手里,否则别人会根据道听途说,以讹传讹,给我们造成工作上的被动,导致学校形象遭受损害。(5)加强请示报告。高校重大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以后,学校应在第一时间迅速向省、市主管部门报告,一边上级单位了解情况,作出判断,发出指示,有利于迅速、果断的得到处置。

3.3.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善后工作。亡羊补牢,切实强化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群体性事

7.高校学生突发事件 篇七

1从马加爵身上折射出当代农村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马加爵事件在全国引起了巨大的震动,他从小学习刻苦,成绩优异,获得过全国物理竞赛二等奖,他只是因为同学间的小矛盾而过分偏激一连杀死四名同学。 这其中的原因发人深思。分析其原因:他的典型的高职贫困生的经历,马加爵的孤僻、封闭、敏感都是一个典型的贫困大学生的生活和心态。马加爵在被抓后的审讯中供出杀人的真正原因:“觉得我太失败了。他们看不起我。他们老在背后说我。他们都说我很怪,把我的一些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甚至是一些隐私都说给别人听, 让我感觉是完全暴露在别人眼里,别人都在嘲笑我。这可能和我穷有关系吧”,这就揭示了他犯罪的真正原因就是因为农村大学生所共有的一些心理健康问题,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农村高职大学生考入大学进入城市后会感到心理上的不适应。为了走出农村,改变农村职落后面貌,部分农村学生和学校的眼睛只盯着学习成绩,根本谈不上培养学生特长,导致学生综合素质较差,个性缺乏充分发展,除了学习之外,其他方面的能力都较弱。可在大学里,评判学生的标准是多元的,这样一来,很多贫困生进入大学后就感觉自己各方面都很差,变得自卑、迷惘、孤独、无奈、敏感、封闭、逃避。

高职学校农村生源学生在学生数中占了多数。农村高职大学生的绝对人数在不断扩大,农村高职生这个群体的生活现状受到社会各个阶层的广泛关注。近几年里在大学校园中发生的一些自杀、他杀等恶性事件,特别是马加爵事件,使大学生特别是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突现, 似乎与社会对该群体的期望有所背离,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问题的深思。 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高校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已经摆到议事日程上来了

大学是一个学校与社会的转折点,大学的生活、学习和成长直接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发展。一个大学不应该过分的强调课本知识的重要性,人毕竟要走向社会变成一个社会人,大学是一个社会重要的人才输出地,更重要的是要输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适应社会的人才。我们不应该只重视同学的学业发展,也应该重视广大同学们的生活,生存以及大学生的良性发展。

2高职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在校农村高职大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2.1自卑心理

消极自我暗示,抑制自信心。面对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他们胆怯畏惧, 总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同学间不经意的一句玩笑或某个行为,都会深深地刺伤他们的心灵,强烈的自尊渴望与脆弱的情感交织,无形中会加重特困生的自卑心理。

2.2迷惘心理

现在我国大学生就业实行“自主择业、双向选择”,人为因素较多,好工作,特别是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的岗位往往要凭借人际关系去获得;高职大学生尽管成绩较好,但社会背景,人际关系和城市的学生相比处于下风,找到理想的工作难度很大,逐渐失去自信心,于是产生迷惘心理。

2.3嫉妒心理

农村高职大学生,特别是贫困学生由于物质条件的巨大差距所带来的巨大的心理落差会进一步滋生嫉妒心理。

2.4孤独心理

封闭自己,顾影自怜,孤芳自赏,逃避社会,畏惧生活,心理学上把这种心理称为孤独心理,自我压抑时间过长,人容易自我封闭,遇事不愿与人交流,人际交往越来越少,不愿意流露自己的真情实感, 使自己独来独往、离群索居。

2.5无奈心理

无奈是现实生活对某些事件无力改变产生的一种无可奈何,一种无力可施内心状态。。现在大学生的学习之外的各种消费越来越高,且有互相攀比、愈演愈烈之势,高职大学生却是囊中羞涩,无所适从,面对巨大的经济压力,他们在大学生活中失去了应有的活力和自信,想改变却心有余而力不足,感到无可奈何。

2.6逃避心理

大学的课外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体育文艺活动、竞赛。但是,来自农村的高职生因为生活环境从小缺乏相关的素质教育。他们大多缺乏专长。而城市大学生从小就受到良好的素质教育,一般在艺术、音乐、运动等方面都具有一技之长,在二课堂活动当中表现突出。高职大学生因此产生不愿参加集体活动的逃避心理。对于各种集体活动漠然处之。

3如何解决农村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考

农村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所引发的种种恶果随着马加爵事件显现出来,类似的事件经常见诸于各类媒体,引起了社会和教育界的极大关注。具体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1)学校应当制定农村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应当建立以心理咨询专门机构为主体,学生处、团委、校医院等部门齐抓共管的运行机制和心理危机干预预警机制。加强对农村高职学生心理上的合理引导和极积调动大学生的互动能力;培养和引进专业咨询人员,并定期对大学进行心理素质调查,以便对症下药,给予正确的心理咨询、辅导。

(2)在大学生心理教育当中注重人格教育。对于高职大学生应该让他们明白人是生而平等的,不能因为暂时的家庭困难产生不必要的自卑、孤独等不良心理,应该健康、阳光、积极的面对生活,同时对于一些因为自身家庭富裕、优越感强烈的城市大学生也要进行相应的人格教育,不要嘲笑、瞧不起高职同学,这是一种浅薄无知的表现,应该去团结、关心帮助同学。

(3)开设人际关系课。学习如何进行人际交往,马克思说:“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和间接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生活于集体中,同学之间不可避免的产生各种联系和关系,如果存在一定的心理距离,交往得不到满足就会对大学生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这种心情长期存在,不仅会使一个人的性格发生变化,且会影响大学的生活与学习。因此,在高等院校开展这门课程有助于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不再使的城市和高职之间的交流成为问题。

(4)最重要的靠高职大学生自己努力。首先,他们必须以积极的心态去进行城市认知,逐渐转变观念,必须认识到城市心理的特点。其次,农村高职大学生必须放弃原有的一些不良习惯,增强心理自我调适能力,积极的适应新的环境、新的生活。

综上所述,我们全社会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农村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障碍,消除他们心理上的不适应和痛苦, 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充分挖掘自我潜力,帮助他们正确对待困难,倡导自立自强的人格;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他们心理健康发展; 丰富校园文化,创设环境育人的心理发展环境.; 开辟多种途径,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要解决问题,使他们能够充满自信的溶入到大学这个小社会当中,真正成长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社会栋梁之材。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许多来自农村的高职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就业等方面遇到挫折后,不同程度地产生了一些心理问题,高职院校由于学生特别是农村生源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导致的突发事件频发。由于这些心理问题经常困扰和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也影响了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突发事件发生以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农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而高职院校学生很大一部分来自农村。本文试图从对马加爵事件的分析找出农村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办法。

8.高校学生突发事件 篇八

关键词:辅导员;高校;突发事件;危机管理;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6-00-01

前言

辅导员是高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辅导员的性质决定了辅导员在高校突发事件的处理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高校突发事件,主要指在高校范围内突然发生的具有强烈冲击力和影响力的重大事件。如学生自杀、群架斗殴、食物中毒、宿舍重大失窃等事件。高校应如何预防突发事件,突发事件发生后应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来解决都是当前高校重要的研究课题,特别是处于高校学生工作辅导员,在应对突发事件时更应讲究策略和方法。

一、辅导员的性质决定了辅导员处理高校突发事件的必然性

一方面,从国家教育部对辅导员的定性来看,根据《教育部24号令》的相关规定:“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第五条第三项规定了辅导员的一项重要工作职责是“了解和掌握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化解矛盾冲突,参与处理有关突发事件,维护好校园安全和稳定”。另一方面,近年来,大学生的文化观念、价值认同更趋开放和多元化,加之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比例、困难学生比例进一步增大,学生的心理抗挫能力、适应能力、辨别能力、交往能力、学习能力、自控能力等都有弱化的趋势,学生群体中各种不安定、不稳定诱发因素增多,在这些突发事件的处理中,辅导员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大学生突发事件应对处置中辅导员面临的困境

(一)受制于大学生突发事件管理制度和管理机构的不完善

就目前而言,我国对于大学生突发事件的专门法规制度还够完善,缺乏专门针对大学生突发事件的具体法规条例。只能依靠《教育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等来粗糙界定。显然,当前对高校大学生突发事件的解决仅靠惯有的法律法规和学校的规章制度已无法满足辅导员处置事件的现实需要,更起不到对突发事件的前期预警预防的作用,造成了实践中的许多无奈,给高校辅导员在处置大学生突发事件中带来了极大挑战。

(二)受困于不完善应急预案体系的束缚

大学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是突发事件处置应对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尽可能预防突发事件的产生,控制紧急情况的发展并尽可能将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降至最低。有了应急预案,并不等于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工作就有了保障。即使一个非常完善的应急预案,倘若制定之后就束之高阁,没有进行有效的落实和贯彻,也仅仅是个“文本文件"而已。

(三)大学生突发事件处置情况复杂化趋势明显

高校扩招后,学生人数猛增,这也无形中使突发事件呈不断增长,伴随而来的便是大学生突发事件处置情况复杂化趋势明显,辅导员的应对困境更加凸显。首先,大学生心理疾病造成的突发事件呈上升趋势。其次,学校安全事故类事件发生频繁,偷盗诈骗、故意伤害、意外死亡、群体性斗殴等案件增多。最后,发生在大学生身上的实验室安全事故、建筑物安全事故、食物中毒,就業压力大而发泄等突发事件也日趋频繁。这些问题的处置情况往往容易复杂化,导致辅导员在大学生学生突事件处置中经常措手不及。

(四)信息沟通渠道的非正常性短路

大学生突发事件的管理是政府突发事件管理体制的一部分,也是其功能和内容上的延续。因此,在大学生突发事件管理的整个过程中,突发事件的有效预警和应对离不开包括辅导员与学校各部门、学生家长、学生及上级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由于大学生突发事件的难以预料和不确定性,在突发事件爆发前后,如果辅导员没有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缺乏与学校、家长、媒体、上级部门等利益相关方的信息联动机制,往往会导致信息沟通渠道的非正常性短路,使自身陷入被动状态。

三、危机管理下大学生突发事件处置中辅导员的应对策略

在危机管理视域下,辅导员处置突发事件时,要做好事前预警预防、事中应急处置、事后善后恢复工作,须耐心说服引导,稳定学生情绪,防止事态扩大,积极为和谐校园建设和广大学生利益的维护做出应有贡献。

(一)强化管理,积极预防

强化管理,是指高校辅导员在日常学生管理过程中应利用周全的制度进行有效管理,充当突发事件的发现者角色。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宿舍管理、贫困生等工作,在党、团支部、宿舍等方面培养预防与处理突发事件的助手;通过学生的自律自管,依靠学生骨干,及时掌握学生信息,落实信息全面覆盖、快速反应的信息反馈机制,以使突发事件发生时辅导员可以及时处置,应对自如。

(二)立足服务,强化能力

立足服务,努力培养和强化辅导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当好大学生精神按摩师和生活矛盾的协调者。因此,作为大学生的精神导师,高校辅导员应加强对心理特殊群体的观察和研究,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成才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树立正确的交友、学习和择业观。在强化辅导员自身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方面,辅导员必须具有忧患与危机意识,注意特别时段学生心理异常期的辅导,如毕业前后,考试前后,节假日前后,各类评先评优前后等。另外,在平时的工作中,辅导员要自觉加强理论学习,注重在日常工作实践中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三)善于总结,重塑恢复

上一篇:企业开放日方案下一篇:小学英语作文-圣诞节的故事(The Christmas 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