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马原重点

2024-10-06

考研政治马原重点(共7篇)

1.考研政治马原重点 篇一

20考研政治冲刺重点:马原第三章第二节

二、真理与价值

1、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1)真理的客观性:有两层含义:

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②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客观的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①真理的绝对性有三层含义:

a.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包含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

b.世界是可知的,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

c.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②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

a.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

b.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的近似正确认识,有待于深化;

c.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于发展。

③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

a.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的;

b.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c.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是同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辩证统一相一致的;

d.承认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就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一切真理。

(4)真理和谬误

①真理发展的过程,不仅是相对不断趋近绝对的过程,而且还是不断同谬误作斗争并战胜谬误的过程。真理和谬误是相伴而生的,人类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难免发生谬误。真理和谬误决定于认识的内容是否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他们是性质对立的两种认识;

②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③在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正确的认识往往会导致成功的实践,而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实践活动也会达不到自身所期待的结果,导致失败。只要人们分析失败的原因,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就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变失败为成功。

2、真理的检验标准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2)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①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

b.凡经过实践证明了的一切认识都是客观真理,都具有不可推翻的性质;

c.实践能够检验一切认识,即使当前实践还不能加以判定,最终也会被以后的实践作出裁决。

②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社会实践总会受历史条件的限制。

a.一定历史阶段的具体实践具有局限性,往往不能充分证明或驳倒某一认识的真理性;

b.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

c.已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还要继续经受实践的检验。

3、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1)价值及其特性

①“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价值由两方面构成,一是主体的需要和利益;二是客体的某种属性或性能,价值是在两者的关系中形成的。

②价值的特征:a.客观性;b.主体性;c.社会历史性;d.多维性。

 

2.考研政治马原重点 篇二

要重视道德的力量。康德曾有一句名言:“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让我们深深感动, 一是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 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对于星空, 我们只能抬头遥望。对于道德, 我们却触手可及。它是人的价值观在真善美意识形态上的底线, 普遍指引着人们的日常思想行为。一个人没有道德, 会变得野蛮甚至丧心病狂;一个社会没有道德, 则会陷入伦理混乱、秩序混乱状态。道德的自我要求系数越高, 产生的社会价值越大, 在社会上引起的共鸣越广泛。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抓住人性最内在的东西:道德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为了维护正常的统治秩序。从内容看, 其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纪律教育等方面。要使社会主义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观点为人们所理解掌握, 并内化为其自身的价值信仰、思维方式和行为指南, 不仅是政治和法律的事情, 更是道德伦理的事情, 只有通过道德伦理的柔性方式而不仅仅是政治法律的强制方式才能真正深入人们的心理与精神世界, 关照人们的心理——精神秩序问题。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人的思想道德素质, 提高了, 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程度也会随之提高, 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也就发挥得越充分。为此, 要进一步把道德专项教育和治理引入思想政治教育, 大力弘扬时代楷模的感人事迹和崇高品德, 培养崇尚先进、学习先进的文明新风, 激励广大干部群众见贤思齐、择善而从, 把美德善行融入日常工作生活中。

充分激活道德的力量。如前所述, 道德在塑造人的过程具有重要的伟大的力量。既然如此, 思想政治教育者作为道德的灌输者和培养者, 首先自己必须有坚定的道德信仰。思想政治教育涉及各个领域和复杂对象, 政治性、政策性、思想性、理论性都很强, 具有比较强的科学性、规律性, 加上新形势下所出现新的矛盾和问题, 还有多年积累下来的深层次问题, 更增加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必须具体地历史地把握道德因素的内在性, 越是在复杂的条件下, 越要有坚定的道德信仰。只有这样, 才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把握住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向。积极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树立道德榜样。一个民族、一个时代, 总需要伟大的精神来凝聚前进的力量, 需要一批优秀道德标杆人物来引领社会风尚。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实践中发现和运用标杆作用, 发挥榜样的力量。雷锋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火热实践中孕育出来的先进模范, 是践行人类道德的楷模, 雷锋精神已然成了我们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精神文明的同义词。这个精神反映了人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创造美好生活的热切愿望, 具有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背景下, 雷锋精神不仅没有过时, 而且还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 雷锋精神所具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是鼓舞人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动力, 无论条件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社会发生什么样的改变, 雷锋精神所具有的坚定信念、乐于奉献、爱岗敬业、勤俭节约的美德都是我们国家所需要、社会需大力倡行的, 雷锋精神是一面永不退色的旗帜, 它永远闪耀着道德光辉。

参考文献

[1]《道德与文明》.2013年第4期.

[2]《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4年第8—12期.

3.马原考试期末重点 篇三

重点内容:绪论,一到五章。一.绪论

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①狭义: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

②广义: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也包括了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重点,参见书P】 2.马克思主义起源:①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代表人物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英国古典经济学,代表人物是大卫李嘉图和亚当斯密;英法两国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是圣西门和欧文【重点】)②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社会经济条件: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无产阶级斗争——三大工人运动,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了解】 3.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在实践的基础上革命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统一。4.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5.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二.辩证法与唯物论 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第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的关系又是怎么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的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的反映现实?及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实践的含义: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和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3实践的特征: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4.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人类的生产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5.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这是意识的本质)物质与意识之间的联系:物质决定意识,同时意识依赖于物质又反作用于物质。6.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能动性的表现:①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7.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将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去思考和理解并且解决问题。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这也就是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8.唯物辩证法的两大总特征:联系和发展。

联系: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的特点:①客观性(在联系的观点上坚持了唯物论);②普遍性(任何事物内部不同部分和要素相互联系、事物与事物之间具有联系、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同意整体);③多样性(联系方式的多样性)。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9.辩证法三大规律: ①对立统一规律

A.矛盾的含义: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B.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对立性(斗争性: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统一性(同一性:矛盾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可以相互转换)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矛盾的特殊性体现:一是不同事物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性质、地位和作用都不相同。

根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着事物的性质。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非根本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在每一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D.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4)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矛盾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区别,因而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区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试金石。

②质量互变规律: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③否定之否定规律

辩证的否定观基本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联系发展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10.辩证思维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了解】

11.辩证法中几对范畴:因果范畴、内容&形式、本质&现象、必然性&偶然性、可能性&现实性等【了解】

12.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及其联系和区别:

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所固有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和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联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具有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区别: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三.认识论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和基本观点是从实践中得到 2.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

3.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4..认识与实践的关系:(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

(3)实践和认识总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应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理论是认识的高级形式,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理论的指导作用愈益明显,它往往走在实践的前面,指导着实践活动的进程。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的理论的作用则恰恰相反。

5..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只有是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住事情的本质,满足时间的需要。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辩证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它以反映事物的本质为内容,因而是深刻的。

6.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客观性,一元性)。

7.相对真理(因认识范围有限,产生的有条件、有限制的真理,即在范围上和正确程度上有限的真理。)和绝对真理(无条件、无限制正确的真理,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是辩证统一的:第一,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第二,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8.什么是认识中的客体尺度和主体尺度?二者关系如何?

答:客体尺度和主体尺度在人的活动中表现为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

9.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真理和价值在实践的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同意为前提的;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是以坚持真理为前提的,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10.为什么说实践时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重点】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的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四.人类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规律

1.人类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主要指物质生产资料的生产和生产方式,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和社会意识(具有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关系问题。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①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要反映; ②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③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总之,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依赖性,但是又有其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在:

(1)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上的不平衡性。(2)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

(3)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拥有的历史继承性。(4)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3.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

4.社会形态的含义: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统一性和多样性、必然性和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前进性与曲折性【了解】 5.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重点】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综合。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由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两部分组成,其中,政治上层建筑占主导位置,国家政权是核心。)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统治地位并巩固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6.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重点】

7.社会基本矛盾的外化解决方式(重点复习“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科技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一,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其三,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总之,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8.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综合。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 9.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重点】【P130】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0两种对立的历史观:①唯心史观(英雄史观);②唯物史观(人民群众创造历史)11.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是在群众观点的指导下形成的,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应用):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五.资本主义的形成和本质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①历史背景②资本原始积累(形成、本质、后果→注意辩证分析)【了解】【见P139】 2.劳动价值论

①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a.社会分工的出现;b.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②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价值和使用价值)③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④私有制商品经济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其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重点】 ⑤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职能【了解】【P146】

⑥价值规律的作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重点】 附: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经济活动时可能产生的消极后果:a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社会的进步。b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c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⑦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意义:第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第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了解】 3剩余价值理论

①劳动力转化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②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

③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了解】【P165】 ④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⑤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是生产过剩。但是这种过剩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要想比的绝对过剩。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⑥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 4.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及其本质【了解】【P171】 六.资本主义发展历史进程 1.垄断资本主义

①垄断的含义:所谓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和联合,对一个或者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②垄断加剧竞争的原因:a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b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c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性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③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了解】

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①生产的全球化②贸易的全球化③金融的全球化④企业经营的全球化【了解】 经济全球化的后果【从利弊两个方面辩证地讨论】【见P197】(P.S.:这是课本的第五章,重点主要是第一节内容)七.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4.大学生马原机考重点 篇四

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又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3、马克思主义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资本主义的理论剖析

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结论和归宿

4、黑格尔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第一次试图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运动和发展的过程,并努力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矛盾和相互联系。这种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

5、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6、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形成:马克思1845年春天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马克思、恩格斯1844—1846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

7、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1847年《哲学的贫困》

1848年2月 《共产党宣言》

8、马克思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经济运动,写成了《资本论》这部伟大的著作,创立了完整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

9、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第一章

1、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其

一、意识和物质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

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哲学可以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还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3、唯物主义的发展: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4、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5、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印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6、运动和静止的关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

7、世界统一于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8、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9、联系观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变性。

10、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11、对立统一规律是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1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13、矛盾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

14、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第二章

1、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活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认识是什么?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3、认识的形式: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经历了从前者到后者的能动的飞跃

4、感性认识:感觉 知觉 表象

5、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6、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相符合7、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8、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是统一的9、党的十八大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三章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唯心史观 唯物史观

3、社会存在的内容:生产方式、地理环境、人口因素

4、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5、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但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

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6、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7、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8、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9、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10、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11、马克思、恩格斯揭示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和经验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12、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13、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4、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第四章

1、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劳动的二重性 价值和使用价值——商品的二因素

2、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3、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作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是按照由社会必

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社会价值进行交换的。

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在实际的生产活动中,生产同种商品的各个

生产者,由于生产条件和技术水平的不同,生产中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也不一样。

4、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了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5、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6、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后者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特殊的社会性质。

7、资本家从工人的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越多,剩余价值率提高。这种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叫做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8、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9、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这种过剩是相对的10、资本主义国家政权采取的是分权制衡的组织形式,即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分别由三个权力主体独立行使,形成各主体之间的“制衡”,美国为例,立法权属于由参众两院组成的合众国国会,国会的立法权受到宪法保护和严格限制;行政权由行政首脑——总统行使;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及下级法院,11、由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和方式,是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因此它不可避免地有其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

第五章

1、垄断代替自由竞争并占据统治地位,垄断资本主义得以形成。

2、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通过金融联系,资本参与和人事参与。密切地融合在一起,产生了一种新型的垄断资本——金融资本

3、垄断价格包括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两种形式

4、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

5、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一些新变化,但是这些变化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并没有克服资本主义得基本矛盾。

6、从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看,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第六章

1、以圣西门、傅里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2、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共产主义者同盟”所写的党纲《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

3、列宁: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的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内获胜。

4、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它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

第七章

1、在共产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2、到共产主义社会,国家、战争、阶级将消失

3、到共产主义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工业和农业、城市与乡村、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必然归于消失。工业与和农业、城市与乡村、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促进了人类工业文明、城市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

5.考研政治马原重点 篇五

1、什么是马克思最鲜明的政治立场?why2、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什么?why3、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什么?why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5、如何理解实践概念?

6、简述普遍联系原理。

7、简述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辩证关系。

8、谈谈你对和而不同的理解。

9、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如何理解辩证的否定观? 试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试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及其实践意义。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阐明我国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运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阐明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两把抓”的重要意义。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 如何理解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简述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为什么说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什么是相对真理? 自由与必然的关系是什么? 如何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运用这一原理批判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错误。怎么理解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辩证关系?运用这一原理,说明为什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既要坚持又要发

展。

26、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为什么说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性的标准? 如何理解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 当代大学生面对未来应该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怎么理解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社会意识的构成。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是什么? 什么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包括哪几种类型?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如何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 如何理解国家的实质? 国体、政体及其辩证关系。如何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这一原理对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怎样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符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掌握这一规律有何意义? 社会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可历史事件又是人们意志的合力推成的,两者不矛盾吗?这与“国家

兴亡,匹夫有责”是怎样的关系?

43、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思考和分析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和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

6.考研政治马原重点 篇六

近些年, 法学专业学生越来越热衷司法考试, 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 而忽视法学职业精神的培养。各个高等院校法学专业教育虽己经取得了进步, 然而大都把教育的重点都放在了专业教育, 忽视了职业意识、职业道德的培养, 这就使得法学毕业生整体的职业素养不够优秀。党中央国务院也曾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从国家政策的角度, 加强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本文希望通过对法学毕业生的调查, 得到反结果, 了解了法学生的职业精神养成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情况, 及法学生职业精神培养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为更好的提高法学职业精神养成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提供客观、具体、可行的政策建议。

二、法学生职业精神研究现状

( 一) 思想政治素养较高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法治社会的飞速发展, 社会上出现一些不和谐因素, 很多人明明懂法却犯法, 追求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思想政治素养不高, 只有具有了较高的思想政治职业素养, 法律人员才能在社会工作中做到不被利益诱惑, 从而确保法律政治的高度纯洁。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栋梁和社会的重要人才, 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才能够在法律工作中取得更好的进步以及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

( 二) 职业道德高尚.

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过硬的思想政治素养是每位大学生在法学课程中必备的重要环节, 尤其是职业道德显得更为重要, 作为一名合格的法律工作人员, 必须处理好法学课程和大学生思想政治之间的关系。大学生如果在未来的工作中想要得到认可, 必须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 根据客观事实, 公平办事, 如果违背了这项原则, 伤害的不仅仅是大学生自己, 还有很多无辜的人。作为一名合格的法律工作人员, 必须处理好法学课程和大学生思想政治之间的关系。 大学生如果在未来的工作中想要得到认可, 必须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 根据客观事实, 公平办事。

( 三) 专业知识扎实

对于法律专业而言, 法律工作不仅要求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还要求具有专业扎实的素质和素养。最仅几年, 在一些公务员和事业编考试中也出现一些法律方面的专业知识, 这是对其专业的一个重要检测之一。所以, 现在社会越来越多部门对大学生的专业知识要求越来越多, 这也是检测大学生自身专业知识和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 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 不仅思想政治觉悟要高, 而且专业知识也要过硬, 因为这在某种程度上关系到大学生能否胜任相关的法律工作。

( 四) 法律信仰高

罗伯特. N. 威尔金的《法律职业的精神》中写到, “精神的东西会按精神的方式行进, 而获得这一精神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崇尚它, 只有崇尚才能根植于心, 为灵魂所拥有。”法学生最需具有的职业精神便是对法律的信仰与崇尚。法学毕业生在本科受教育阶段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有两方面: 包括基础层面上的素养, 即法律思维的建立, 对法律法规的理解, 专业的法学知识体系, 还有更高层面上的素养, 即本身的德育水平, 尊重事实, 尊重法律, 尊重社会。坚持诚信为人, 坚持公平正义。

三、法学生职业精神养成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没有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法律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但是我国法学教育还有很多需要教育的方面, 随着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的不断增强。在法学课程设置中很多大学没有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地位, 法律教育工作中, 大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思想政治素质都是不可或缺的。和一般的工作者不同, 大学生如果从事法律工作, 必须具备自我监督、自我约束和自我培养的能力。较高的自身素质和专业素养对于中国高校大学生法学课程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法律人才的一把利剑, 也是重要途径。 通过最近几年发现, 很多高校没有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核心地位。

( 二) 学校落实法学专业培养目标不到位

21世纪,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一体化的到来, 人才是最重要的。因此, 国家要想培养高水平的法律从业人员, 必须制定专业的发展目标。近年来, 通过走访中国的大学发现, 很多高校没有落实法学的专业培养目标。法考试通过率, 却忽略了对法学生职业精神的有效培养。从而造成了培养目标偏向专业法律人的培养而不是专业法律人才的培养。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高低影响着法学生基本素质的好坏, 必然会影响法律人才的培养。因此, 学校应该明确培养法律人才这一目标, 并为这一目标的实现, 多多给予法学生培养方面政策的支持与鼓励。

( 三) 教师队伍思想政治水平高低不一样

最近几年, 国内各大高校都在扩招教师, 教师供不应求, 所以在对教师质量选择方面没有进行严格的筛选, 导致了教师队伍的参差不齐。同样, 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也不在一个水平线上, 有的大学教师虽然学历很高, 但是政治觉悟不高, 职业道德精神不强, 相反有的大学教师虽然思想政治觉悟很高, 但是文凭只是研究生甚至是本科, 这一就出现了短板的现象。

( 四) 学生的主体性不强

在中国, 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 以升学率和考试成绩为主的应试教育摧毁了很多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大学分中学生为了学分和考试成绩而学习, 却没主动去思考和实践, 尤其是对法学生而言, 更家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解决生活中遇见的各种问题。因此, 作为法学专业的大学生必须扬长避短, 趋利避害,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最终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四、法学士职业精神养成的对策建议

( 一) 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在法学专业课程中的地位

和一般的工作者不同, 大学生如果从事法律工作, 必须具备自我监督、自我约束和自我培养的能力。较高的自身素质和专业素养对于中国高校大学生法学课程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法律人才的一把利剑, 也是重要途径。通过最近几年发现, 很多高校没有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核心地位。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过硬的思想政治素养是每位大学生在法学课程中必备的重要环节, 尤其是职业道德显得更为重要, 作为一名合格的法律工作人员, 必须处理好法学课程和大学生思想政治之间的关系。大学生如果在未来的工作中想要得到认可, 必须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 根据客观事实, 公平办事, 如果违背了这项原则, 伤害的不仅仅是大学生自己, 还有很多无辜的人。

( 二) 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法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利用课堂教学进行推进, 这也是一种很重要的途径和措施。通过调查发现, 中国的很多高校都在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也在成为大学生的必须课程。通过开设思想政治课程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同时也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法律素养及增加其历史使命和责任感。通过改变法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 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首先, 教学内容可以发生变化, 大学教师可以根据法律专业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课堂授课, 在授课的过程中充分贯彻思想政治这一课程内容, 而不是一味的关注大学生在课堂上所获得的法学课程的专业知识等; 其次, 是课堂教学形式的变化, 大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就课程本身而言就具有一定的枯燥性, 所以可以从带动课堂积极性方面入手。

( 三) 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最近几年, 国内各大高校都在扩招教师, 教师供不应求, 所以在对教师质量选择方面没有进行严格的筛选, 导致了教师队伍的教师至少要是博士生学历; 其次, 要限制大学教师的教学年限。同样, 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也不在一个水平线上, 有的大学教师虽然学历很高, 但是政治觉悟不高, 职业道德精神不强, 相反有的大学教师虽然思想政治觉悟很高, 但是文凭只是研究生甚至是本科, 这一就出现了短板的现象。因此要通过各种途径, 提高大学教师的入学门槛。例如, 要严格限制大学教师的学历, 大学经验和社会阅历的大学教师。

( 四) 强化学生的自我教育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要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虽然法学生可以通过自我教育进行素质提升, 但是也离不开教师根据学生特点给予适当的指导, 法学生要充分发挥自我教育, 进行思想品德的提高以及自我职业精神培养, 把法学生职业精神规范转化为自己的道德规范。法学生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培养自我认识、自我监督和自我评价的能力。只有学校教师培养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才能对法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 作为法学专业的大学生必须扬长避短, 趋利避害,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最终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五、结语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法学概论方面的课程进行研究, 通过了解大学生在法学概论方面课程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情况的研究, 认识了法学士在思想政治培养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为更好的提高法学概论教学疑难案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通过调查表明, 在开展法学课程教学中必须不断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只有具备了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和法律情操, 才能更有利于法学课程的学习和发展。 不断提高中国大学生的公民价值意识, 在大学生法律教育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也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社会经济和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推进, 大学生的公民价值意识不断增强。不断提高中国大学生的公民价值意识, 在大学生法律教育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也有重要的意义。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与法律教育之间有重要的联系。近些年来, 全国各大高校法学专业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但是教育工作重点突出了专业教育的重要性, 却忽视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公民价值意识, 这是不可取。本文通过对大学生法学概论方面的课程进行研究, 通过了解大学生在法学概论方面课程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情况的研究, 认识了法学士在思想政治培养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为更好的提高法学概论教学疑难案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法学生,法学概论,法学课程,职业道德

参考文献

[1]Judith A.Mc Morrow美国法学教育和法律职业养成[J].法学家, 2009 (6) :20-30.

[2]Judith A.Mc Morrow美国法学教育和法律职业养成[J].法学家, 2009 (6) :20-30.

[3]杜志淳, 丁笑梅.国外法律人才培养模式述评[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011 (3) :157-160.

[4]李克艳.<刑事诉讼法>课程教学改革思考—基于应用型法学本科人才培养的视角闭[j].法制与社会, 2013 (12) :217-218.

7.考研政治大纲 马原变化不大 篇七

201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已于9月14日(今日)发布,各位考生的当务之急是要尽快熟悉新大纲。

考研教育网政治教研室经过仔细比对发现:在考试性质、考查目标、考试形式和试卷题型结构上,新大纲与旧大纲没有任何变化。在试卷内容结构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分值较12年大纲下降2分,约占16%,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分值增加2分,约占24%。

在这样一场高水平的选拔考试中,考生如果能够准确地把握考试范围、考查方向与考察重点,那么就能在考试中得心应手。具体的知识点的考查重点与命题难点,各位考生可以借助《201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配套强化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进行配套复习,该书对所有考点进行了归类划分与详尽解析,考研教育网教育政治教研室也配备了阮晔、芦欣等知名老师倾力打造的点、线、面系统结合的全套辅导教材,《考点狂背》就是往届成功考生必备的一本好书。

新大纲在知识点考查范围方面相较于去年,变化不大,相对稳定。新的政治大纲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变化是:增加2个考点,删除2个考点,修改有10处。

增加的两个考点:(1)辩证法部分增加“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2)认识论部分增加“自由与必然”。

删除的两个考点:(1)政治经济学部分删除“商品价值量的决定”;(2)删除“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与法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

修改的十个考点:(1)辩证法部分“唯物辩证法与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的一致性”修改为“唯物辩证法与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2)认识论部分“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修改为“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3)“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原则区别”修改为“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区别”;(4)“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辩证统一”修改为“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5)唯物史观部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内涵及其作用”修改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构成及作用”;(6)“阶级斗争的含义和作用”修改为“阶级斗争的作用”;(7)“剩余价值的含义”修改为“剩余价值的实质”;(8)“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修改为“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9)“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产生和确立。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本质”整合为“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形成和本质”;(10)“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展及其后果”修改为“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展”。

科学社会主义没有任何变化。

调整后的考纲更加精准,更加贴近实际。学科的基本概念和重要章节的知识点等重要考点和常考点都没有变化。这种情况对考研教育网教育的学员是有利的,考研教育网教育与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合作使得考研教育网能够准确掌握考研(微博)动态,考研教育网学员在之前的学习当中已经掌握了相关知识点,对于一些具体的考点变化,会在以后的课程中进行专门分析;各位考生也不必担心,按部就班地进行有效复习也完全能够应对这种小的变化。

(中国大学网考研 )

上一篇:《搭一搭二》教学设计下一篇:地产集团创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