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电工人才培养方案

2024-08-13

高职电工人才培养方案(精选8篇)

1.高职电工人才培养方案 篇一

在高职电工电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摘要:高职院校是我国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的摇篮,其学生毕业后多从事一线技能操作岗位,能力水平影响着企业的发展。随着经济水平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用人单位对于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高职院校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学生的各项能力。其中创造力是员工能否创造出更多价值、能够获得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标尺,应当将其作为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能力的重点。

关键词:高职;电工电子教学;创造力

电工电子是高职院校一个重要的专业科目,该专业内容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且这些理论反映了很多生活现象的本质,这非常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索高职电工电子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一、创新教育观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学生要创新就需要掌握创新的方法和规律,进而逐步形成创造思维、创造能力,成为素质全面的人才。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深入了解和分析学生的特点,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教学目标,保证选择的教学内容符合职业能力培养要求。高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特点、未来岗位需求,帮助学生对相应的理论知识进行有效归纳。例如,教师可以将教材中的内容划分为两类,一类为知识目标、一类为技能目标,并让学生了解那些需要深入学习那些需要简单了解,这样学生就有效的掌握了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创新的本质在于重新组合不同信息和将已有的信心升华至更高的层次,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注意培养学生信息搜集、分析、归纳的能力,进而促进其创造力的提升,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当结合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确定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创造性的运用这些方法提升教学成效,进而更加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注重加强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前很多高职生都存在文化基础薄弱的问题,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强,而这些问题并不是智力因素引起的,而是非智力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培植这些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帮助他们克服不良习惯的同时逐渐养成优秀的品质,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潜在素质。实际当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第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虽然已经成为老生常谈,但却是亘古不变的真题。所以教师应当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培养学生的兴趣,用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开展课程内容讲授。当前很多学生对电工电子技术这门课程不感兴趣,主要是因为其中包含太多的理论。但是该门课程中学习的理论正是为我们的日常生活事件服务的,所以教师应当在该门课程中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内容充分结合起来,学以致用才能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这门课程的意义。例如,教师可以举例冰箱的功率,要求学生计算出其一天消耗的电量。这些生活中的事件给了电子电工理论更多应用和发挥的空间,学生自然会喜欢上这门课程。

第二,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教职人员应当对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和探索,确定教学方法时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特点、教学目标、教材内容等。对于电工电子课程而言,教师应当在各个章节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讲授法、项目教学法,例如案例教学法具有拓宽学生思维空间、提升学生兴趣的作用。

(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当前很多高职生都存在自卑感,致使他们常常漠然的对待学习、时间等学校活动,如果此时教师和学生缺乏沟通,学生很可能这样意志消沉下去,进而影响未来的发展,所以教师应当深入到学生的生活当中,通常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当前的状态和思想,这样不仅帮助学生解决了思想上的问题,还提升了他们参加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还应当将正确的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科学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并挖掘每个学生升上的闪光点,不错过任何一个激励他们的机会,让他们的信心重新建立起来,只有这样学生们的创造力才能够得到有效的培养和发展。

三、改革实验实训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科技创造力和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实验和实训,教师应当充分结合该门课程的特点有效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一)完善实验实训教学结构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当前一些高职院校为了有效的满足电工电子教学的要求,组织教师根据教学实际编写校本教材。这样的教材不仅更贴切实际操作,其结构还能更加清晰的展现出知识脉络,在满足培养整体工程意识要求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创造能力培养空间,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得到有效提升。

完善教学结构和内容。应当强化教学内容中技能培养的地位,并且培养活动应当贯彻“培养创造能力、突出综合设计、加强基础技能”的原则。教师还应当在实训教材的基础上,增加一些与教材内容紧密结合、创造空间大、实用性高的实训课程。在基本技能的培养方面,教师应当在划定必须掌握内容的基础上为不同层次学生设计针对性的提升内容,使得每个学生的能力都能够获得针对性的提升。

(二)灵活运用创造性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师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开展电工电子实践课程,并采用小组互动的教学方式,通过团队成员的有效配合完成自主策划、任务分解等活动,最终有效实现任务目标。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应当给予学生太多关于小组任务的建议,但应当高职学生注意意事、要求、答题思路。例如,在“设计和安装照明电路”实训中,教师应当提供试验中的电源、开关、日光灯具等试验器件,然后根据进而分组并指定组长负责小组实训活动的掌控,并且向学生讲述接线方法和元件的工作原理和实验要求――安装单控、双控照明电路。

四、结语

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创造的作用,所以个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都需要人类的不断创造。高职院校在教学当中应当充分重视教学活动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让学生不仅能够学会现有的知识,还能够根据这些知识创造和演化出新的知识。

参考文献:

[1]徐兵、杨奇.在“电工、电子技术”教学中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J].昌吉学院学报,2012,(06):136-138.[2]李俊.浅谈高职电工电子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1,(02):134+149.[3]邓宏明.高职《电工电子技术》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讨[J].电子世界,2014,(09):186-187.

2.高职电工人才培养方案 篇二

一、巧妙设置悬念, 鼓励学生创新思考

科学研究结果表明, 创新性思维的产生源于对问题的思考。因此, 电工基础课程教师要想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首先便应鼓励学生从平常事物中寻找问题, 积极动脑思考, 逐步突破传统的学习定式, 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从而保证电工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其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积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思考环境, 通过问题设置将学生巧妙地引进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中, 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与此同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一定要注重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逐步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知识, 学会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有效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例如, 教师在进行“电阻连接方式”的相关内容教学时, 便可采取设置问题的方式来实现教学目标。其中,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先给学生提出几个相同数值的电阻, 然后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 看最终能得出多少种的电阻数值。通过设置这样的问题, 不仅能帮助学生准确掌握电阻串联与并联之间的关系, 还能够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如, 在进行“电压”的相关内容教学时, 教师可先给出一个特定的电压数值, 然后让学生设计出该电路中其他电压的具体数值, 引导学生将实验结果应用到家庭电路设计中。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 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培养创新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 自然会产生学习的动力, 且学习注意力也相对比较集中, 在此状态下, 学生的学习必将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注重创新教学方法,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升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从而保证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提升。比如, 在电工基础教学时, 教师便可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引进多媒体技术等手段创新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继而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积极引进现代先进的多媒体技术, 能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 不仅方便学生掌握, 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 在进行“短路”等问题的讲解过程中, 教师便可充分发挥现代多媒体技术的优势, 通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简单的用户电路, 为学生演示当两根线路短接时会导致导线发热、冒烟, 最终开始燃烧。此时, 学生的注意力被充分吸引, 并对该现象也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之后, 教师则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思考短路是怎样产生的、线路短路可能造成的危害等。通过采取这样的教学方式, 有利于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而保障电工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要求将学生作为电工基础课程教学的主体。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努力为学生营造积极、和谐的学习环境,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此外, 针对学生的提问, 教师以足够的耐心进行解答, 不能只顾推进教学进度, 而对学生的问题置若罔闻或是随意应付。比如, 在进行《三相交流负载》的相关内容教学时, 面对负载连接这一内容, 学生容易感到难以理解。然而, 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往往只是单纯地讲解相关内容, 并没有充分重视学生的学习需求, 这样的教学方式极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对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正视学生的问题, 鼓励学生自主总结, 教师则根据学生回答进行适当的补充或改正。如此方能激发出学生的探索精神, 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

总之, 为了在电工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如何培养与引导。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采取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积极为学生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以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 有效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从而为学生之后的学习与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3.关于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研制的思考 篇三

关键词:高职;人才培养

中国分类号:C961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内涵

1.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含义。

关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定义,不同学者对人才培养方案的表述不同,但核心内容都是基本相同的。笔者认同的是:人才培养方案是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所制定的实施人才培养活动的具体方案,是学校指导、组织与管理教学工作的基本文件。其内涵包含以下五个方面:(1)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文本形式,是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培养目标与规格、内容与方法、条件与保障等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描述和设计;(2)人才培养方案是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培养过程的整体设计,包括课内课外的统筹安排等;(3)人才培养方案不仅包括培养计划,还包括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实施建议和教学管理制度等各种因素;(4)人才培养方案除了计划性,更侧重系统性和实施措施;

2.人才培养方案的框架与基本内容。

人才培养方案的框架是指其包含的要素与格式。要素齐全和格式规范是编写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笔者认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结构可由学制与招生对象、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专业核心能力与就业岗位(群)、课程体系与课程设置、专业核心课程、毕业标准、教学安排、实施建议、其它说明等九部分组成,这种人才培养方案框架,将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及教学实施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①学制是指基本修读年限;招生对象指应届及往届普高(中职)毕业生等。②培养目标是专业教育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包括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所培养人才的层次、类型、毕业生的质量标准及所从事的工作等;培养规格是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规定,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培养目标主要说明人才培养的方向,培养规格主要解决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③专业核心能力是指学生应掌握的具有竞争优势的、独特的情商、专业知识和不易模仿的专业能力,使学生能在专业的不同层次和方向找到其合适的位置;就业岗位(群)是指学生的目标就业岗位以及拓展或发展目标岗位。④课程体系是指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主要反映在各种类型课程的结构,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关系等;课程设置是指选定的各类各种课程的设立和安排,包括合理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等。二、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的關系

用人才培养方案取代教学计划,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内涵的变化。两者都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制订的实施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但人才培养方案涵盖了教学计划的全部内容,是教学计划的继承和发展,突出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的内容,并使教学计划与其它各环节有机联系起来。两者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设计思路上。人才培养方案是对于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培养过程的整体设计,它除了计划性,更侧重系统性和实施措施。教学计划是按照专业要求制定的学科模式,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更侧重教学的计划性规定,缺乏对职业性、学生素质及学生个性培养的设计。

(2)在编写体例上。人才培养方案无论从要素、要求还是结构体例上都是全新的,内容更加丰富。教学计划在结构和内容上都比较简单,基本上指我们通常看到的实施部分。

(3)在教学目的上。人才培养方案的目的在于人才培养,既包括培养计划,还包括师资队伍、实践教学条件、校企合作机制和教学管理制度等各种因素。教学计划虽然为人才培养服务,但主要目的是教学。

(4)在教学内容上。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相比,一是增加了突出围绕职业岗位能力设定的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衔接;二是根据与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等实际情况可进行课程置换或设置单独的课程模块,能促进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更好地与社会需求接轨。教学计划则注重对讲授内容的系统性和知识体系完整性的计划与规定。

(5)在课程体系上。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结构方面改变了教学计划的“学科本位”课程观,遵循“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理念,以职业岗位(群)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质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实现因材施教,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

三、制定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注意事项

1.明确人才培养方案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关系。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进行系统思考与设计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专业教学活动的结构样式和运行方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要具体化为人才培养方案,才能在人才培养的实践中得到运行和实施。编制人才培养方案时,要明确培养目标定位,为了实现培养目标应该构建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的课程、采用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考核与评价方式,需要组建的教学团队,建设的实习实训条件和配套的相关教学制度等。只有厘清了这些问题与关系,编写的人才培养方案才能真正成为指导专业建设和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才能避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盲目性、片面性和孤立性。

2.依据人才需求确定培养目标。

要通过广泛的市场调研和人才需求预测分析,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家长和学生的就业期望,在此基础上确定培养目标,使其与市场需求相吻合。培养目标定位的准确性与区域性是培养模式定位的依据,同样的专业在不同区域的高职院校中培养目标应有所区别,应体现出区域性特点。

3.根据培养目标确定职业岗位能力。

在确定就业岗位(群)的基础上,要认真分析所需要的职业岗位能力,明确职业岗位(群)的业务范围、工作任务和素质要求,构建具体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设计要突出职业性,使培养目标不脱离高职教育的实用性、技能性和职业性的特点。

4.注意开放性和规范性。

一方面,要及时了解科技发展的新情况、新动向,了解行业企业对毕业生培养质量的满意度及用人单位对各类技术人才的需求情况,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另一方面,邀请行业企业及职业教育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滚动式修订,这种开放性的人才培养方案研制过程,可使人才培养更加符合企业的实际需要,确保方案的科学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赵从军.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9(06)

4.高职电工人才培养方案 篇四

摘 要:针对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专业建设的现状与问题,从人才培养方案出发,引入专业群这一概念并明确其内涵,通过对专业群规划与设置下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框架的思考与设计,提出了一套针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具有普适意义的操作框架,力图解决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推进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及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明确的思路与方案。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专业群;专业建设

回顾我国高职教育的办学历程,质量与特色始终是政府主管部门和各院校工作的主旋律,但为什么质量与特色仍是目前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面临的紧迫问题呢?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高职教育直到目前仍缺乏一套针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共同遵守的操作框架和质量标准。它直接的反映即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及实施的随意性,并带来质量标准考核的不可操作性,更不用谈质量标准的确定。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制订直接涉及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最核心的一项工作——专业建设,同时它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可以说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制订,既是高职院校所有改革与建设工作的“总纲”,也是专业建设能否取得实效的基础性工作和能否取得事半功倍效果的根本保证。

一、高职人才培养定位及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制订首先要解决的是人才培养定位问题。高职院校目前的办学定位是一个争议较大的热门问题,也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基础性问题。笔者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应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较为宽广基础理论及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高素质的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及高技能型人才,这是一种具有明确职业价值取向和职业特征的高等教育。对现有的本科教育的最大区别应在于它明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职业特征,与中职教育的最大区别应是它的高等教育属性。因此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上应该满足以下的要求:(1)满足就业岗位(群)的技术能力(技能)与职业素质作为职业教育的特征体现,应成为培养学生就业谋生的必需; (2)满足合格的高等教育属性应是使学生具备一生职业发展与迁移所必需的相对完整的某一专业技术领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3)满足合格的高等教育属性应尽可能在人文素质、思维方法及终身学习能力等方面,为学生成就其人生的事业打好一定的基础。

二、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规划

由于高职院校办学历史较短,各院校虽有强烈的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但究竟如何来规划自己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布局尚存在相当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这就造成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存在“名称多、设置乱”这一突出问题。笔者认为这固然有由其职业培养特点与就业导向导致的因素,但根本上讲是由高职教育尚处于初始阶段决定的。目前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现状既有面向市场灵活性一面,也造成了在培养环节和组织教学以及质量控制上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给专业建设的长期资源积累和品牌打造带来很大的困难,也与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技术的综合性与多样性的统一要求不相适应。因此如何积极探索形成既相对稳定又具灵活性的专业设置与布局,以促进专业建设及专业教学管理与质量水平的提高,就成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最重要的基础工作之一。

基于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现状、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专业建设发展的思考,笔者引入“专业群”这一概念,提出基于“一个公共技术平台、多个专业方向”的专业群的专业设置框架模式,并认为此模式应成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建设的总体指导原则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模式,即基于专业群规划与设置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具有“一个公共技术平台下的核心课程群及核心能力培养模块十多个面向岗位(群)专业方向(知识+技能)模块”的课程体系结构。

1.专业群的内涵。专业群是指由若干个专业技术基础相同或紧密相关,表现为具有共同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和基本技术能力(技能)要求,并能涵盖某一技术或服务领域的由若干个专业(方向)组成的一个集合。专业群各专业(方向)可以是同一专业大类(或学科体系)中的专业,也可以是不同专业大类(或学科体系)中的专业,能否归为一个专业群主要用是否拥有共同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和基本技术能力(技能)要求来划分。

2.基于专业群设置的特色所在。技术平台相对稳定有利于建设、专业方向开放灵活针对市场需求;专业建设目标清晰、任务易明确、核心专业依托群体易于打造品牌;优质资源高效共享投人产出好、教学管理规范方便易于提高效率。概括起来讲,按专业群划分进行专业设置与布局的意义在于它能够较好地满足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特殊要求:既要求专业相对稳定以进行专业建设与积累,又要求专业必须灵活适应市场需求。通过按专业群划分进行专业设置与布局,各院校才能够围绕区域或行业的需求和发展,规划各自的专业{群)布局,明确每个专业群中的核心专业,并针对核心专业着力打造各

专业(群)核心竞争力,以实现学院专业建设的高质量、高效益及可持续发展。

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框架的设计

1.总体设计原则:本着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提高专业建设质量和有利于提高教学管理效率,体现一个公共技术平台与多个专业方向;本着能反映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反映专业特色建设要求和反映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体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模块化课程;本着课程教学实验教学合一、产学结合落实(校内)实训和校企合作落实校外 (顶岗)实习,构建相对独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本着必修选修课相结合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方案制订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以有利于教学管理,构建基于弹性学制和学分互换为核心的学分制模式下的培养计划。

2.课程体系结构及课程设置的原则和依据。基于专业群规划与设置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结构应有三部分组成:①公共基础课程模块。这一课程模块应使学生尽可能在人文素质、职业素质、思想道德、数理基础、外语交流及学习能力等方面打好一定的基础。②公共技术平台课程模块。该模块应能为各专业方向学生构筑一个基础理论较为宽广、核心技术(能)要求明确,能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与迁移提供良好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综合性核心课程及核心技术 (能)实训模块。其中核心技术(能)实训模块的教学应通过产学结合办学模式,采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加以实现。③各专业方向课程模块。这是具有明确职业价值取向,以能力本位和就业导向为目标的教育教学内容。它是具有“准订单”性质、灵活开放的课程和实训实习模块。它直接反映高职教育的职业特征。各专业方向课程模块设置应紧密贴合市场与企业需求,依托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对应岗位(群)应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所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要素和要求,构建方向课程模块,并通过校企合作,采用学工结合和顶岗实习方式完成相应方向的技能培训模式。

笔者提出的课程体系框架,在保证高职教育的高等教育属性的前提下,通过各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为学生的谋生提供其就业(第一次)所需的岗位技能与基本专业知识,能够灵活适应市场(企业)的需求。鉴于其方向的灵活性、开放性和“准订单”特性,凸显了高职教育中职业教育的特征特色,使其更具普遍意义和可操作性,它既为由企业技术与管理专家、行业职业资格认证机构专家组成的教学指导委员会提供了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空间,也为各专业方向教师开展校企产学研合作提供了准确的.定位,是使高职院校真正将校企产学研结合落到实处的根本保证。

四、几点说明

在以上形成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框架中尚需进一步对课程体系中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实施途径及质量标准要求加以明确,这样才能将高职教育的职业教育特色(特征)固化为制度化的正常的教学形态,达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条线,构筑各自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任务与评价标准的课程教学内容。①技术平台课程模块中由“理论课程+实训教学”两个环节组成,总体上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训教学为辅。理论课程构成该专业群各方向的核心课程群;实训教学构成该专业群各方向学生必需具备的核心技术技能,以在校内实训基地实施为主,并用相应的技术 (能)认证证书来保证教学质量。②各专业方向模块中也由理论课程与实训实习两部分组成,但在方向模块中以实训实习为主,理论教学为辅。基本上在最后一年通过教学进程安排予以实现。

理论教学内容围绕学生就业岗位(群)所需能力的专业基础与职业知识来构筑,以适度、够用为目标来优化;实训实习教学以学生就业岗位(群)所需技能证书的获得及顶岗工作为目标来安排并作为质量考核标准。主要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以企业顶岗实习为主、校内实训基地实训为辅的方式进行。

2.与国家职业资格相衔接,实现职业资格“直通车”。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应达到的专业和职业资格的认证内容,围绕技术平台课程模块及各专业方向课程模块,考虑理论课程教学及实训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内容的融合。各院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历史背景、现实环境、基础条件以及资源的可获取程度,在操作层面上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上述目标和任务,并在此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特色。

五、结束语

5.电力行业培训方案-电工培训方案 篇五

一、方案总体思路:

电工安全作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关于作业人员资质培训相关规定,根据四川省通信行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人员培训年度计划,制定了本方案。本次培训内容严格按照该专业安全技术培训大纲和考核标准的要求进行,包括理论讲授、实际操作、案例分析、考试等几方面的内容,总共80个学时。通过本次培训,提高学员的安全意识和业务技能,更好服务于为今后的安全生产工作。

二、 培训目的:

提升作业人员安全生产意识,规范安全生产行为,提升安全生产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预防安全事件的发生,确保安全生产。本课程通过对学生(学员)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及相关知识的拓展,进一步提高其操作技能,增强其综合素质;理解并掌握电工作业的基本要求、操作技能与技巧:重点掌握电工安全生产常识、电工安全基础理论、触电事故预防与现场救护技术、低压电气设备安全、电工安全操作规程,电工作业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电工作业典型事故案例的分析与防范措施等;]理解电工作业中的专业术语、名词概念。使学生(学员)具有较强的`操作技能,较高的知识水平,能熟练地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特殊的工作环境条件下能单独完成所给定的任务,在全国特种作业资格考试过程中能顺利过关。使学生(学员)熟练掌握现场急救技术、电气灭火技术、电工基本操作技能、低压电气线路的安装与维修、电气防护技术及安全施工要领,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

三、 培训对象:

通信行业持电工作业特种作业操作证的所有员工。

四、 培训课程及时间安排

培训课程安排见下表。

五、 教学方法:

讲解与互动交替进行。根据理论知识,结合实际情况,设计互动问题,充分把握

时间和话题范围及深度,通过讨论达到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对生产实际问题的解决。

六、 培训教材:

本次培训教材参考相应的教学资料,按照培训体系教材开发系统程序进行编写、审核。必须满足适用性和针对性强,有参考价值等要求。

《安全生产培训法规文件汇编》 《安全生产培训法规文件选编》

四川安监局和职业安全

健康协会 四川安监局和职业安全

内部资料 内部资料

健康协会

七、 课程设计方案说明:

1、需求分析:

培训机构定期或根据需求分析中的具体问题及时到电信生产一线有针对性地采集信息,并按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获取培训需求信息。再根据需求信息进行培训项目开发、课程开发、硬件规划与建设、实施管理及效果评估与利用。也可以利用下列方式进行:1.通过问卷调查来了解培训对象的需求;2.通过走访企业等用人单位对电工作业人员的技能要求来了解培训对象的需求;3.通过学生(学员)的反馈来了解培训对象的需求;4.通过市场和产品加工工艺等来了解培训对象的需求。

2、设计原则:

(1) 针对性:针对一线员工提升员工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安全技能明确。

(2) 适用性:通过《电工作业安全技术》课程,提升员工安全隐患排查意识和能力;

通过《安全措施及事故应急》课程,增强员工对本职工作安全要求的认识,强化安全操作规范;

(3) 操作性原则:安排了实践动手,提高学员动手能力

3、培训预期:

通过本次培训,可以提升员工安全意识,增强安全隐患排查和控制能力,增强规范操作意识,提升安全事件应急处理能力。消除不安全因素,确保公司生产安全。

(1) 通过以上课程的教学培训,能使学生(学员)在电工作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技术等方面有很大的提高。

(2) 使学生(学员)的安全意识、维权意识和职业素养得到很大的提高。

(3) 使学生(学员)的安全职责得到了加强,现场急救技术得到了提高。

(4) 使学生(学员)熟练地掌握了电工安全操作规程。

(5) 使学生(学员)掌握了电工作业中典型事故案例的分析方法和预防措施等。

4、培训反馈:

(1)、通过对学生(学员)座谈的方式,来了解培训的效果和培训的课题是否对他们的工作有用或能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

(2) 通过调查表的形式,来了解培训的效果或培训的内容是否对学生(学员)有用。

6.电力电工(下)教学方案 篇六

第一单元

电力安全急救知识

1.案例分析

(1)安全用电的重要性:安全用电包括供电系统的安全、用电设备的安全及人身安全三方面,它们之间又是紧密联系的。供电系统的故障可能导致用电设备的损坏或人身伤亡事故,而用电事故也可能导致局部或大范围停电,甚至造成严重的社会灾难。在用电过程中,必须特别注意电气安全,如果稍有麻痹或疏忽,就可能造成严重的人身触电事故,或者引起火灾或爆炸,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极大的损失。

(2)讨论:如果不能保证正常的供电或者总是造成触电事故,电还能够广泛应用么?(3)老师总结:保证可靠的供电,和供电安全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今天就学习一下电工安全的一些知识。

2.知识讲授

(1)触电急救的方法;(2)心肺复苏法;(3)其他急救措施。3.课堂练习

(1)指导学生根据课堂所讲授的知识简要总结心肺复苏法的步骤

① 提要求:叙述要准确,考虑全面 ② 给素材:演示心肺复苏法的步骤 ③ 老师详细说明操作步骤 ④ 所需知识:触电急救的方法 ⑤ 学生开始练习,老师指导 ⑥ 小结

4.课后作业

(1)扩充知识

布置: 外伤急救(2)课后练习

布置:简述急救外伤的处理原则。

第二单元 常用电工工具

1.案例分析

(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意思是:即使是聪明能干的妇女,没米也做不出饭来。比喻做事缺少必要条件,很难做成。

作为一个合格的电气工作人员也应该会使用相应的工具(2)讨论:电气检修会用到那些工具。

(3)老师总结:电工的工具大致可分为三类:常用工具、电动工具和安全防护工具。2.知识讲授

(1)通用电工工具;(2)电动工具;

(3)安全防护工具;

(4)

其他工具。

3.课堂练习

(1)指导学生根据课堂所讲授的知识用尖嘴钳把硬线路做成接线环

提要求:动作规范,接线环要做的美观 ②

给素材:尖嘴钳和导线 ③

老师演示接线环的做法 ④ 所需知识:电工工具的使用 ⑤ 学生开始练习,老师指导 ⑥ 小结

4.课后作业

(1)扩充知识

布置:高压验电器

(2)课后练习

布置: 简述高压验电器使用的注意事项。

第三单元

常用电工仪表的使用

1.案例分析

(1)核磁共振成像(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简称NMRI‎),又称自旋成像(spin imaging‎),也称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简称MRI‎),台湾又称磁振造影,是利用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nance‎,简称NMR‎)原理,依据所释放的能量在物质内部不同结构环境中不同的衰减,通过外加梯度磁场检测所发射出的电磁波,即可得知构成这一物体原子核的位置和种类,据此可以绘制成物体内部的结构图像。

将这种技术用于人体内部结构的成像,就产生出一种革命性的医学诊断工具。快速变化的梯度磁场的应用,大大加快了核磁共振成像的速度,使该技术在临床诊断、科学研究的应用成为现实,极大地推动了医学、神经生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迅速发展。

物理原理

核磁共振成像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电子电路技术、超导体技术的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生物磁学核自旋成像技术。它是利用磁场与射频脉冲使人体组织内进动的氢核(即H+)发生章动产生射频信号,经计算机处理而成像的。原子核在进动中,吸收与原子核进动频率相同的射频脉冲,即外加交变磁场的频率等于拉莫频率,原子核就发生共振吸收,去掉射频脉冲之后,原子核磁矩又把所吸收的能量中的一部分以电磁波的形式发射出来,称为共振发射。共振吸收和共振发射的过程叫做“核磁共振”。核磁共振成像的“核”指的是氢原子核,因为人体的约70%是由水组成的,MRI即依赖水中氢原子。当把物体放置在磁场中,用适当的电磁波照射它,使之共振,然后分析它释放的电磁波,就可以得知构成这一物体的原子核的位置和种类,据此可以绘制成物体内部的精确立体图像。通过一个磁共振成像扫描人类大脑获得的一个连续切片的动画,由头顶开始,一直到基部。

核磁共振成像是随着-{zh-tw:电脑;zh-cn:计算机}-技术、电子电路技术、超导体技术的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生物磁学核自旋成像技术。医生考虑到患者对“核”的恐惧心理,故常将这门技术称为磁共振成像。它是利用磁场与射频脉冲使人体组织内进动的氢核(即H+)发生章动产生射频信号,经-{zh-tw:电脑;zh-cn:计算机}-处理而成像的。

原子核在进动中,吸收与原子核进动频率相同的射频脉冲,即外加交变磁场的频率等于拉莫频率,原子核就发生共振吸收,去掉射频脉冲之后,原子核磁矩又把所吸收的能量中的一部分以电磁波的形式发射出来,称为共振发射。共振吸收和共振发射的过程叫做“核磁共振”。

氢核是人体成像的首选核种:人体各种组织含有大量的水和碳氢化合物,所以氢核的核磁共振灵活度高、信号强,这是人们首选氢核作为人体成像元素的原因。NMR信号强度与样品中氢核密度有关,人体中各种组织间含水比例不同,即含氢核数的多少不同,则NMR信号强度有差异,利用这种差异作为特征量,把各种组织分开,这

就是氢核密度的核磁共振图像。人体不同组织之间、正常组织与该组织中的病变组织之间氢核密度、弛豫时间T1、T2三个参数的差异,是MRI用于临床诊断最主要的物理基础。

当施加一射频脉冲信号时,氢核能态发生变化,射频过后,氢核返回初始能态,共振产生的电磁波便发射出来。原子核振动的微小差别可以被精确地检测到,经过进一步的计算机处理,即可能获得反应组织化学结构组成的三维图像,从中我们可以获得包括组织中水分差异以及水分子运动的信息。这样,病理变化就能被记录下来。

人体2/3的重量为水分,如此高的比例正是磁共振成像技术能被广泛应用于医学诊断的基础。人体内器官和组织中的水分并不相同,很多疾病的病理过程会导致水分形态的变化,即可由磁共振图像反应出来。

MRI所获得的图像非常清晰精细,大大提高了医生的诊断效率,避免了剖胸或剖腹探查诊断的手术。由于MRI不使用对人体有害的X射线和易引起过敏反应的造影剂,因此对人体没有损害。MRI可对人体各部位多角度、多平面成像,其分辨力高,能更客观更具体地显示人体内的解剖组织及相邻关系,对病灶能更好地进行定位定性。对全身各系统疾病的诊断,尤其是早期肿瘤的诊断有很大的价值。

(2)医生诊断癌症的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使医生能准确判断患者病情,在电工学中你知道电工应用哪些测量表计进行电工维修吗?

(3)在电工维修中,要检测电气设备的故障往往需要测量表计进行判断。

2..知识讲授

(1)电工仪表概述;(2)电压表和电流表;(3)功率表和电能表;(4)万用表和摇表。

3.课堂练习

(1)指导学生根据课堂所讲授的知识简述万用表的使用方法和使用的注意事项

提要求:论述简介清晰。② 给素材:万用表一块

老师在ppt展示一遍:详细说明万用表使用的注意事项 ④ 所需知识:万用表 ⑤ 学生开始练习,老师指导 ⑥ 小结

4.课后作业

(1)扩充知识

布置:直流电桥

(2)

课后练习

布置:绘制单臂电桥工作原理图(要求:画图要用铅笔,符号规范)

第四单元

电动机的基本知识 1.案例分析

(1)

(2)讨论:潜水泵和剃须刀是我们常用的设备,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有电动机,还有那些设备有电动机呢?

(3)电动机是工业生产中重要的拖动设备,今天就对工业生产中的几种电机做一个简要介绍。

2.知识讲授

(1)电机的分类和作用;(2)三相异步电动机;(3)单相异步电动机;(4)直流电机;控制电机。3.课堂练习

(1)指导学生根据课堂所讲授的知识画出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电源接线方式

① 提要求:画图的时候要用铅笔,画直线要用尺子,标注名称位置要准确 ② 给素材:展示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电源接线方式

③ 老师在黑板上画一遍三相异步电动机电源接线方式图:讲述画图的注意事项

④ 所需知识:三相异步电动机知识。⑤ 学生开始练习,老师指导 ⑥ 小结

4.课后作业

(1)扩展知识

布置:单相异步电动机

(2)课后练习

布置:绘制简单的单相异步电动机的电源接线图(要求:画图的时候要用铅笔,画直线要用尺子,标注名称位置要准确)

第五单元

三相异步电动机点动控制 1.案例分析

(1)

(2)讨论:电动车是常见交通工具,一加电就可以电动,生活中那些设备是点动控制的?

(3)老师总结:点动控制的设备大部分是为了能快速停运,起保护作用,下面就学习一下电动控制回路接线。

2. 知识讲授

(1)三相异步电机的接线形式;

(2)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点动控制回路图;(3)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点动接线实训

3.课堂练习

(1)指导学生根据课堂所讲授的知识画出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点动控制接线回路图,① 提要求:画图的时候要用铅笔,画直线要用尺子,标注名称位置要准确 ② 给素材:展示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点动控制接线回路图 ③ 老师在黑板上画一遍:详细说明画图的注意事项 ④ 所需知识: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点动控制接线回路 ⑤ 学生开始练习,老师指导 ⑥ 小结

4.课后作业

(1)扩充知识

布置: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连续控制

(2)

课后练习

布置:绘制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连续控制回路图(要求:画图要用铅笔,符号规范)

第六单元

三相异步电动机连续控制 1.案例分析

(1)

(2)讨论:天气炎热我们可以开风扇纳凉,开到一定的档位就能转起来了,不需要一直按着按钮,还有那些电器设备是连续控制的?

(3)老师总结:连续控制的设备是工业生产中最常见的设备,下面一起学习一下连续控制接线回路图。

2.知识讲授

(1)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连续控制回路图;(2)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连续控制启动过程;(3)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连续控制停止过程;(4)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连续控制回路接线实训。3.课堂练习

(1)指导学生根据课堂所讲授的知识绘制三相异步电动机连续控制接线回路图

① 提要求:画图的时候要用铅笔,画直线要用尺子,标注名称位置要准确 ② 给素材:展示三相异步电动机连续控制接线回路图 ③ 老师在黑板上画一遍:详细说明画图的注意事项 ④ 所需知识:三相异步电动机连续控制接线 ⑤ 学生开始练习,老师指导 ⑥ 小结

4.课后作业

(1)扩展知识

布置: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

(2)课后练习

布置:绘制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回路图(要求:画图要用铅笔,符号规范)

第七单元

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 1.案例分析

(1)

(2)讨论:行车(又称龙门吊)用于吊装重物,它能够前后左右上下移动,采用的方法就是电动机的正反转,生活中有没有可以正反转的例子呢?

(3)老师总结:工业生产中有一部分电动机可以正反转,正反转是怎么实现的呢,下面就来研究研究。

2.知识讲授

(1)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回路图;(2)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启动过程;(3)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停止过程;(4)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回路接线实训; 3.课堂练习

(1)指导学生根据课堂所讲授的知识绘制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回路图

① 提要求:画图的时候要用铅笔,画直线要用尺子,标注名称位置要准确 ② 给素材:展示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回路图 ③ 老师黑板上画一遍:详细说明画图的注意事项 ④ 所需知识: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回路 ⑤ 学生开始练习,老师指导 ⑥ 小结

4.课后作业

(1)扩展知识

布置:带电气连锁的的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2)课后练习

布置:绘制带电气连锁的的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回路图(要求:画图要用铅笔,符号规范)

第八单元

变压器概述 1.案例分析

(1)某电厂#2机组停运电气检修人员进行#2炉电除尘整流变控制回路清扫检查工作,电气检修工在明知开关上口带电的情况下,私自用毛刷清扫开关伤口,毛刷上的铁片使开关伤口两相短路,分支母线被烧断,检修工面部和脖子被电弧烧伤。

(2)讨论:此案例可怎么预防变压器因带电而伤人。

(3)老师总结:这节课就来学习一下在电力系统中传递和分配电能的重要设备------变压器 2.知识讲授

(1)变压器的基本原理;(2)变压器的分类;

(3)变压器的额定参数和铭牌;(4)变压器的冷却;特殊变压器。3.课堂练习

(1)指导学生根据课堂所讲授的知识绘制变压器工作原理图,并简要叙述

① 提要求:画图的时候要用铅笔,画直线要用尺子,叙述清晰 ② 给素材:展示变压器工作原理图

③老师黑板上画一遍:详细说明画图的注意事项 ④ 所需知识:变压器的工作原理 ⑤ 学生开始练习,老师指导 ⑥ 小结

4.课后作业

(1)扩展知识

布置:特殊变压器(2)课后练习

布置:绘制电压互感器工作原理图(要求:画图要用铅笔,符号规范)第九单元

电子元器件基本知识 1.案例分析

(1)1946年2月14日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诞生

工作中的ENIAC 1946年2月14日,世界上第一台电脑ENIAC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军方要求宾州大学莫奇来(Mauchly)博士和他的 学生爱克特(Eckert)设计以真空管取代继电器的“电子化”电脑--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电子数字积分器与计 算器),目的是用来计算炮弹弹道。这部机器使用了18800个真空管,长50英 尺,宽30英尺,占地1500平方英尺,重达30吨(大约是一间半的教室大,六只大 象重)。它的计算速度快,每秒可从事5000次的加法运算,运作了九年之久。由 於吃电很凶,据传ENIAC每次一开机,整个费城西区的电灯都为之黯然失色。

另外,真空管的损耗率相当高,几乎每15分钟就可能烧掉一支真空管,操作 人员须花15分钟以上的时间才能找出坏掉的管子,使用上极不方便。曾有人调侃 道:「只要那部机器可以连续运转五天,而没有一只真空管烧掉,发明人就要额

手称庆了。电子技术的发展,使计算机有了快速的发展.这一单元就学习一下有关电子元件的相关知识。

(2)讨论:生活中你见过那些电子元件。

(3)老师总结: 电子技术的发展,使计算机有了快速的发展.这一单元就学习一下有关电子元件的相关知识。

2.知识讲授

(1)电阻器及电位器;(2)电容器;(3)电感器;

(4)二极管和三极管;集成电路简介。3.课堂练习

(1)指导学生根据课堂所讲授的知识熟记色环电阻每种颜色所代表的含义,并简单计算所给色环电阻的电阻值。

① 提要求:颜色顺序要准确,叙述要准确 ② 给素材:给定一个四色环电阻

③ 老师演示PPT上的展示一遍:详细说明色环的含义和计算的步骤 ④ 所需知识:色环电阻 ⑤ 学生开始练习,老师指导 ⑥ 小结

4.课后作业

(1)扩展知识

布置:电解电容器

(2)课后练习

布置:简述检测电解电容器好坏的方法和步骤。

第十单元

电子工艺及单相整流滤波回路接线 1.案例分析

(1)高压直流输电是将发电厂发出的交流电,经整流器变换成直流电输送至受电端,再用逆变器将直流电变换成交流电送到受端交流电网的一种输电方式。在交流与整流之间加换流变压器,升压,因此交流侧电压理论上小于直流侧电压值。高压直流输电过程中的整流和逆变都是通过电子元件完成的,这一单元就来学习一下单相整流电路的有关知识。

(2)讨论:楼梯间的双控回路可以在楼上楼下开关灯,既方便了用户又可以节约电能;在

生活正还有那些方便人们生活的电路?

(3)老师总结:家用电器设备布置保证了家庭正常用电安全,怎样进行室内照明布线呢。

2.知识讲授

(1)电子焊接工艺;(2)单相整流滤波回路(3)单相整流滤波回路接线; 3.课堂练习

(1)指导学生根据课堂所讲授的知识绘制单相整流滤波电路图,并按照图纸接线

提要求:画图要用铅笔,符号规范,接线是要正确。③ 给素材:展示单相整流滤波电路图

老师在黑板上画一遍:详细说明画图的注意事项 ④ 所需知识:单相整流滤波电路 ⑤ 学生开始练习,老师指导 ⑥ 小结

4.课后作业

(1)扩展知识

布置:三相整流滤波(2)课后练习

布置:绘制单相整流滤波电路图(要求:画图要用铅笔,符号规范)第十一单元

电力电子基本知识 1.案例分析

(1)

陆地方舟V5

电动汽车是指以车载电源为动力,用电机驱动车轮行驶,符合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各项要求的车辆。由于对环境影响相对传统汽车较小,其前景被广泛看好,但当前技术尚不成熟。

工作原理:蓄电池——电流——电力调节器——电动机——动力传动系统——驱动汽车行驶。

(2)讨论:电动汽车是在现实生活中,对电力电子典型应用,还有那些是电力电子应用的实例?

(3)老师总结:随着电力系统的不断发展,电力电子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广泛应用于电力生产当中。

2.知识讲授

(1)电力电子的定义;(2)电力电子的发展历程;(3)电力电子的应用。3.课堂练习

(1)指导学生根据课堂所讲授的知识简述电力电容器在电力系统中无功补偿原理

提要求:叙述要准确清晰

给素材:电力电容器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图 ③

老师讲解一遍:详细无功补偿原理 ④

所需知识:电力电容器的应用 ⑤

学生开始练习,老师指导 ⑥

小结

4.课后作业

(1)扩展知识

布置:电抗器

(2)课后练习

7.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探析 篇七

一、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依据

(一) 制订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理论依据

1. 现代职业教育理念。

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教育发展观和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是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理论依据。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首先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坚持立德树人, 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努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 多元智能理论。

近年来, 多元智能理论在教育界得到了广泛传播和认可。多元智能理论认为, 智能是人在特定情景中解决问题并有所创造的能力, 只要我们正确地引导和挖掘, 就能激发学生的各种智能, 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成才。我们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智能特点选择最适合学生个体的方法, 因材施教。要以学生为中心, 更多地从关注学生、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去考虑问题, 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3. 系统科学理论。系统科学是一种科学方法论, 能够促使我们以整体的观点、综合的观点来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的问题, 努力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及建构优化的教育教学系统。有学者将系统科学的控制理论引入到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之中, 采用了前馈控制与反馈控制、方式性控制和全程控制等方法, 取得了一定成效。

(二) 制订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政策依据

国务院和教育主管部门出台的职业教育改革文件是制订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政策法规依据。在构建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 必须认真研究和分析有关国家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使建立的人才培养方案能够以法律法规为准绳。

1. 改革“三种模式”。

从2006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 到2015年出台《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职成[2015]6号) , 教育主管部门对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提出了系统、明确、规范的意见, 为科学制订与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了可靠的政策依据。职业教育要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必须坚持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办学模式, 实施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 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正像有学者提出的那样, “人才培养方案需要人才培养模式的支撑”, “将人才培养模式诸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作为方案的逻辑主线, 支撑方案的内容与运作, 是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2. 实施“五个对接”。

2011年《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 (教职成〔2011〕9号) 提出了“五个对接”的专业建设要求, 即努力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五个对接充分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规律, 是现代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路径选择”, 成为制订与优化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依据。

3. 建立“一种机制”。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 提出, 要根据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情况, 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 辐射服务面向的区域、行业、企业和农村, 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职成[2015]6号) 进一步提出, 要建立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 建设适应需求、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专业群。结合学校实际, 以专业群变革传统的专业发展方式和教学组织, 编制体现专业群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 包括确立基于专业群的人才培养定位, 构建具有专业群平台课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创建专业群共享的教学资源, 按照专业群组织教学和管理, 有利于形成专业集群优势, 也有利于适应市场需求, 逐步形成产业结构调整驱动专业改革机制。

二、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要素与框架结构

(一)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要素

要素齐全和格式规范是人才培养方案编写的基本要求。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既有外显的核心要素, 又有内隐的核心要素。

1. 外显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核心要素。

(1) 基于人才需求分析, 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首要的是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 也就是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问题, 这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第一核心要素。专业培养目标是专业教育教学的预期结果, 包括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 所培养人才的层次、类型、毕业生的质量标准及所从事的工作等。培养规格是指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素质要求、知识要求、技能要求和职业态度要求, 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 (2) 基于人才培养目标和工作过程导向, 重构课程体系与课程标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是培养人什么, 核心是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出发, 设置相应的素质教育通识课程、职业平台课程、职业方向课程和职业能力拓展课程, 形成多元整合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既要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 又要符合专业教育的“高等性”和“教育性”的要求。与此同时, 也要求开设的每一门课程都要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契合, 体现对专业培养目标的支撑作用。 (3) 基于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 确定教学模式与评价方式。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解决的第三个问题是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核心是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传统的以知识、教师和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职业教育的需要, 必须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教学为主线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也就是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与此同时, 必须创新和转变考核评价方式, 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重视学生的职业素养、实践动手能力、岗位迁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考核评价, 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

2. 内隐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核心要素。

(1) 人才培养方案需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支撑。所谓内隐的核心要素是指虽然不能直接看到, 但却起重要作用的因素。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这样一种内隐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核心要素。这是由于人才培养模式在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具有统领的作用。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不同的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 以及不同的人才培养内容与方法。只有将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内化于人才培养方案之中, 才能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预期目标。 (2) 人才培养方案需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保障。人才培养需要一定的环境与条件, 师资队伍、实训基地等固然都很重要, 但环境的核心要素是体制机制平台。对于职业教育来说, 需要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保障, 包括校企合作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进行人才培养, 打造双师素质教学团队, 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 开展应用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只有校企协同育人, 创新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才有了机制上的保障。

(二)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框架结构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由原有的教学计划改进而来的, 其框架结构必然应包含教学计划的主要内容。如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和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修业年限;课程设置及时间分配;教学进程表;必要的说明等。2012年颁布试行的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给出了专业教学标准的基本框架, 这一框架也应该是制订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框架的基本依据。

除了人才培养方案核心文本外, 有的院校还提出了“1+4”的人才培养方案“文件包”, 即1个核心文本和4个支撑文本。核心文本是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规定, 支撑文本包括人才需求与专业调研报告、职业与工作任务分析报告、课程标准和教学实施保障。这种思路也得到了部分高职院校的认同。

摘要:在完善教学标准体系的工作中, 高职院校的职责是制定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为了提高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质量, 必须明晰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理论、政策和工作依据, 掌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原则、核心要素与框架结构, 确保人才培养方案能够体现服务面向和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要求, 符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专业特色, 以达到预期的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陈解放.模式支撑——求解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整体性[J].中国高教研究, 2009, (10) :70-71.

[2]祝士明, 吴文婕.五个对接:现代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路径选择[J].职教论坛, 2014, (27) :10-13.

[3]姚寿广.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框架的思考与设计[J].中国高教研究, 2006, (12) :62-63.

[4]卢兵, 王微.紧扣产业发展探索高职专业建设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 2014, (9) :32-34.

8.高职电工人才培养方案 篇八

【摘 要】职业教育系统的整体性和有序性要求建立健全职业教育体系和结构,但职业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使系统内部存在的中、高职不衔接问题日益突出。只有重视并针对中、高职不衔接问题采取有效对策,发挥中、高职的系统整合功能,才能真正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应加强中、高职能力培养的层次区分;以共享式实训基地为结合点,整合教学资源,具体实施中、高职衔接。

【关键词】职业教育;中、高职衔接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7-0361-02

【Abstract】 Only the importance of and against, the vocational problem does not converge to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play in vocational system integration capabilities, can really enhance the attractivenes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he Vocational Ability level distinction; to shared training base for the integration point, the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resources, th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vocational convergence.

【Key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onvergence

一、国内中、高职衔接模式

近几年,国内部分省市组织中等职业学校和高职学院联合探索都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中、高职衔接办学模式,在实际工作中总结出了多种多样的中、高职衔接模式。目前我国中、高职学制结构及其衔接主要有两大类:

一是两段式结构,中职学校与高职学院各自根据自己的学制年限进行教育,高职院校主要通过升学考试这一手段择优招收中职毕业生。在这一类型中,现行中职教阶段教育的学制有二种学制形式:劳动技工学校二年制和职业高中为三年制;高职学院学制有两年和三年两种模式,其中以三年制为主。

二是一体化结构类型,即中职与高职统筹安排和整体设计所形成的一种学制结构及衔接模式。

二、现行体制下中、高职衔接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中、高职衔接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尤以课程衔接问题最为突出,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体系不连贯

目前国家还没有制定统一的不同层次职业教育课程标准。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各自构建自己的专业课程体系,确定课程教学内容,中、高职院校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造成一些专业课程在中、高职阶段内容重复的现象。这不仅造成中、高职教育资源与学习时间的浪费,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中职生升入高职院校后,对文化基础课的学习普遍感到比较困难,尤其是数学、物理、英语等基础性课程。这与目前很多中职学生文化课基础弱,中职学校存在的重技能轻文化,重操作轻理论的现象有关,反映出中、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思想和原则的差异。

在实习训练与专业技能培养方面,高职与中职理应体现出层次内涵上的差异,然而在实际情况中,不少高职院校技能训练定位低,中职学生升入高职后,有些实践训练项目与中职相差不多,存在重复训练的现象。

(二)培养目标不对接

各层次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是实现完善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标准的前提条件。目前,我国同类专业的中、高职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之间没有依存性。高职教育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与中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相对独立,没能建立其技能型人才和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衔接。中职教育对学生操作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存在着轻基础、重专业,轻理论、重实践,轻理解、重操作的现象,使学生很难适应高职教育更广、更深的理论学习,达不到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三)招生制度有制约

高职招生考试是中职学生进入高职学习的必经之路,招生考试制度的合理性是保证中、高职衔接的关键。

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等职业教育课程并形成一定职业能力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学习相衔接的高职课程,进而形成更高的职业能力。

高职招收中职学生应有多把尺子衡量。中、高职的衔接不仅包括理论的衔接,还有专业技术能力方面的衔接,尤其是职业领域内的实践经验十分重要。因此高职的招生考试应包括普通文化与专业技术两个方面。但是现行的招生考试却过分偏重于文化课考核。

三、中、高职衔接教育新模式建议

只有重视并针对中、高职不衔接问题采取有效对策,才能使整个职业教育系统充分发挥整合功能,促进社会公平和人的全面发展,也能真正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实现中、高职教育衔接。

(一)中、高职教育课程开设模块化,打破传统学科课程模式,实行模块化职业教育课程。

中、高职专业的衔接宜以专业群的形式宽口径衔接, 这样一来,在接口上就有了更强的相容性、衔接性, 在专业目标定位与内涵建设上就有了更大的互补递进空间。专业的衔接最终要通过课程的衔接来实现。在课程目标衔接上,要将中职的实用性、操作性、工具性目标与高职的技术性、创造性、人格化目标优化整合。在课程内容衔接上,要根据中、高职相近专业大类的特点和要求,制定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 既要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又要拓宽和加深课程内容, 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

(二)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阶梯化。

实现中、高职教育顺利衔接,需要进行培养目标的定位,只有目标明确了,才能做好衔接工作。中、高职的培养目标应分别定位为:高职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生产、管理、服务等社会各行业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即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高级技能人才,包括有把科研与开发设计成果应用于生产中去的工艺技术为主的专门人才,能把决策者意图具体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的一线管理人才,具有特定专门业务知识技能以及某些特殊智能型操作人才等等。中职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牢固掌握必需的文化科学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实用型、技能型中等技术人才。

(三)整合教学资源,实现中、高职的无缝衔接 。

中、高职共同的办学特色是实训教学、顶岗实习,工学结合三个方面。无论中、高等职业教育都要求在校学生进行为期3个月至1年的顶岗实习,通常这个环节是在校内外的实训实习基地进行的。校内实训基地以实现对生产实际的“仿真”教学为主,实现能力培养与职业岗位要求的对接;校外实训基地以使学生进入生产实际领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提高为真实的工作体验,实现质的转化为主。校外实训基地还有利于实行“预就业”制度,即将顶岗实习和就业连在一起,实习单位即未来的就业单位,使实习生的学习、实习、就业实现“无缝对接”。

一些高职院校多方筹集资金建立起集“教学、科研、生产、培训”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实训基地,一些企业由于受高职院校较强实力的吸引,也积极进行校企合作,发展校外实训基地。因此,建立中、高职共享式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不仅有利于综合利用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而且有利于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场所,具体实施中、高职的实践教学衔接。

参考文献

[1] 祝凯,等.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的比较研究[J]. 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1

[2] 陈果.天津市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思路与对策[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08

[3] 旻杨红,等.系统论视角下中高职衔接问题及对策思考[J]. 中国电力教育,2011

上一篇:学校科技之春活动总结下一篇:竹石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