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池镇设施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2024-08-17

龙池镇设施农业发展调研报告(共7篇)

1.龙池镇设施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一

凉城县麦胡图镇关于发展设施农业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麦胡图镇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建设日光温室大棚,培育新农村建设主导产业,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全县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之际,为了全面总结我镇发展设施农业的经验和做法,查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为下一步设施农业发展理清思路、指明方向,近期,镇党委、政府组成专题调研组,深入全镇各设施农业项目区,进村入户,进行了详细调研,现就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现状与效益

(一)发展现状及成效

麦胡图镇地处岱海滩区,土地总面积225平方公里,辖13个村委会94个村民小组,3.4万人口。镇区农业生产条件十分优越,土地肥沃,水源充沛,农田林网密布,灌渠纵横,9.5万亩耕地中,水浇地占80%。但是,由于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农业生产一直因循季节自然生长,整个春季、晚秋和冬季基本上没有本地自产的时鲜瓜果蔬菜,有些年份还要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农民收入和土地效益一直没有大的提高。

近年来,我镇按照县委、政府的思路和部署,大力发展以蔬菜温室大棚为重点的设施农业,取得了显著成效,使得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上迈出了突破性、跨越式的一步。截止目前,全镇共建成日光温室(山东第六代厚墙体下卧式)和塑料大棚600多座、2000多亩,种植范围覆盖4个村委会9个 村民小组。规模日趋扩大,效益逐年提高。

通过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可喜的、深刻的变化。表现在:一是农业生产不再受气候条件和季节的影响,变一季生产为四季生产,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力和剩余时间;二是农业生产不再受自然灾害的影响(特别是旱灾),实现了灾年不显灾;三是农民的生产观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由粮农变为菜农,对科技的依赖程度明显增强;四是大幅度地提高了菜农的收入,大棚比大田的收入每亩至少提高5倍以上,种植效益非常明显;五是农村常住人口可以在设施农业基地打工,增加了工资性收入;六是当地人可以经常吃到本地生产的时鲜蔬菜,并体现了绿色生态健康的理念,极大地改善了传统的膳食结构,提高了生活水平;七是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实现了土地效益最大化,促进了土地流转和集约经营;八是培养了一批农民致富带头人,他们的产业化、市场化意识逐步提高,创业意识明显增强,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二)效益分析

1、大棚与大田的对比

传统农业露天生产,近几年玉米和甜菜是收入较高的作物,像麦胡图这样立地条件较好的地方,一年只种一茬,纯收入只有800元左右。如果种一座温室,占地面积约3亩,内部净使用面积约1亩,一年可种三茬,纯收入在1.5—2.5万元之间。如果将温室墙体后面棚与棚之间的巷地也利用起来,用于繁育树苗或种植其他作物,1亩温室其收益至少是大田的5—10倍。比如大黄壕卜的典型种植户卢富有、索德义,他们把每座棚的前后空地都充分利用起来,和棚里一样都种了香瓜。卢富有2009年5月份反季上市的香瓜,每棚纯收入达1万元,种6座温室加上棚里棚外的瓜仅此一茬纯收入6万元。再比如,大南村的村干部于林元、刘书廷、李拴套,他们在处理村里繁忙的日常事务之外,每家种植2—4个大棚,年收入都在4万元左右。

2、蔬菜与瓜果的对比

拿冯家村冯二白、赵国平的西瓜来说,平均亩产3000公斤以上,每公斤2元出售,亩收入6000元,去除成本和损耗,纯收入5000元;拿苜花卢富有的香瓜来说,平均亩产2000公斤,每公斤8元出售,亩收入1.6万元,去除成本和损耗,纯收入1万元以上。种植叶菜类,则平均亩产1500公斤左右,每公斤2元出售,亩收入3000元,去除成本和损耗,纯收入2000元。

由以上数据可知,种植瓜果比种植茄果类和叶菜类蔬菜效益要好,但也受市场行情、土质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较多。

3、茄果类与叶菜类的对比

拿大南村的黄瓜和西红柿来说,黄瓜平均亩产4000公斤,每公斤按1.5元出售,亩收入6000元,去除成本和损耗,纯收入5000元;西红柿平均亩产5000公斤,每公斤1.4元出售,亩收入7000元,去除成本和损耗,纯收入6000元。

如果种植菠菜、油菜、香菜等叶菜类蔬菜,效益不如茄果类,但也受市场行情、土质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较多。

4、常季与反季节的对比 常季西瓜按1元/公斤,香瓜按2元/公斤,叶菜按1元/公斤计算,反季节西瓜,香瓜,叶菜的价格分别是常季的2倍、5倍、2倍。由此可见,反季节瓜果蔬菜的效益明显高于常季节瓜果蔬菜。

5、节假日和平时的对比

如果合理安排种植时间和品种结构,赶到节假日期间上市,其效益将比平时翻一番。拿芹菜来说,平时一棚芹菜可收入4000元左右,如在春节期间上市可收入8000元左右。

6、补缺市场与占领市场的对比

目前我镇生产的蔬菜多为市场补缺,在尚未运进外地蔬菜时,本地产品才可大量销售,一旦外地蔬菜进入本地市场,本地蔬菜便失去了市场和竞争优势。原因在于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物流体系不健全、营销体系落后。如果产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能够占领本地市场并向外围市场(北京、呼市、集宁、大同、丰镇等地)延伸,效益将会高于现在。

二、经验和做法

(一)多渠道筹措资金。2007年,我们把胜利村委会的大南村选为设施农业的示范基地,开始建设半地下式厚墙体日光温室。大南村设施农业示范区占地500亩,建温室120座。每座温室占地3亩,配套1眼机电井,总投资4.2万元。筹资方式为“三三制”,即农户自筹1/3,向信用社贷款1/3,政府补贴1/3。

(二)多方式确定经营主体。在经营方式上,一是在政府 的扶持下,鼓励和动员农户自建,这是麦胡图镇推广设施农业的主要方式和发展方向;二是招引外地蔬菜商投资建设,这样可以引进外地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蔬菜外销;三是由县农业科技部门搞一部分示范基地,让农户就近学习科学的种植技术,从中受益。

(三)多形式流转土地。在解决建设温室大棚用地问题的过程中,我们探索出了四种办法。一是租地建棚,由村委会和农户签订租地协议,向农户租用土地,建设者再与村委会签订租地合同。这是麦胡图镇解决建棚用地的主要做法,如胜利大南村、国家村都采用了这种形式。二是征地建棚(以征代租),由建设单位征用农户的土地,并和农户签订征地协议,利用征出来的土地建设大棚,如苜花小黄豪卜。三是利用村委会在土地承包时预留的土地建棚,如金星二队的大棚。四是调地建棚,即农户之间互相调整土地自建,如大黄壕卜,此种调地建棚的方式最为成功。

(四)多模式管理经营。在经营管理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一是“公司+农户+订单”模式。如2006年引进北京大地亨通农业公司,在胜利下城路村投资建棚,与农户签订大棚种植协议,同时负责农户蔬菜种苗的调运、技术指导和蔬菜的销售,农民在客商棚内打工的同时学习种植技术。二是“支部+协会+农户”模式。2008年,麦胡图镇胜利以总支书记王书文为会长的蔬菜协会在民政局正式注册成立,总支其他成员及多数种菜的农户都加入了蔬菜协会,提高了农户的组织化程度,使 大南村的蔬菜打开了销路,同时也得到了技术支持。三是“政府+科技特派员+农户”模式。由农户自行管理经营大棚,县农业部门和镇政府为其下配科技特派员负责技术指导和服务。

(五)多品种开拓市场。大棚种植初期,我镇主要种植叶菜类、茄果类等传统品种,品种比较单一,市场竞争力较弱,一时打不开销路。后来经过摸索,逐步增加经济效益好、适销对路、能够发挥当地优势的品种,如苜花的香瓜、冯家村的西瓜、金星的花卉等,在调整种植结构的同时,逐步扩大了市场。

(六)多方法促进销售。一是跑市场促销售,即到外地大的菜市场摸行情跑销路。二是跑客户促销售,即送往饭店、摊点推销。三是设摊点促销售,即在凉城县岱海镇设立大南村蔬菜专营店,并在早市上摆摊设点进行销售。四是精包装促销售,即为了打市场,做广告,镇政府专门为大南村蔬菜、黄壕卜香瓜订制了精制包装箱向外发货。五是引客商促销售,即招引一些固定客户上门拉菜,运往周边市县蔬菜市场。

三、困难和问题

(一)观念转变难

多数农户认识不到发展设施农业的好处和效益,传统的小农意识,形成了他们封闭的思想和守旧的观念。尽管政府从资金、政策、协调、服务等方面千方百计加以扶持和引导,但仍难以调动大多数农民的发展积极性,不愿从事设施蔬菜种植生产。如苜花小黄壕卜村,政府千辛万苦引进的客商村民都要百般刁难,致使设施农业建设工程一拖再拖,到今年才得以重新 启动。

(二)市场开发难

我们在建设蔬菜种植基地的同时,虽然在开发市场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资金等问题,市场开发相对滞后,销售难问题直接影响到菜农种菜的积极性。菜农自己在打开周边市场时,由于受蔬菜批发市场潜规则(故意压等、压价,垄断、排外)的影响,屡屡碰壁。

(三)学习技术难

设施农业的发展中,我镇通过外出参观、开培训班和个人自学等多种形式培育了一批种菜技术人员,树立了部分种菜典型,比如卢富有、索德义、于林元、李拴套、刘苏廷等,起到了典型引路的作用。但是,由于农民自身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学习实践的时间相对较短,种植技术虽然有了一定提高,但新的技术难题不断出现,新方法、新技术难以学习掌握和推广运用。

(四)经营管理难

我镇设施农业的发展刚刚起步,农户只能结合当地实际,简单的学习其它地区的一些经验和做法。农民从粮农到菜农,在思想上存在矛盾,需要从不断的受益中改变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多数种菜户还是以种粮为主,把种菜作为一种副业,不会管理,也疏于管理,直接影响到蔬菜种植的产量和质量。农村协作组织发展缓慢,由于组织化程度较低,不能统一进行管理,难以发挥规模效益,形成统一的市场。

(五)集中销售难

目前,由于农户都是单打独斗,小规模生产,不能批量出菜,形不成市场,销售自然是各找渠道了。2008年冬季大南村种植的十几棚芹菜直接联系大同客商全部销往大同市场,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调动了农户种菜的积极性。今年,部分菜农在凉城县摆摊设点专门销售麦胡图镇温室瓜菜,起到很大的宣传、促销作用。特别是今年五月中旬上市的苜花温室香瓜,供不应求,成倍的提升了几年来温室蔬菜的种植效益,为当地的瓜菜销售开辟了市场。但是大部分蔬菜由于没有形成自己的行销体系和品牌效应,直接影响了当地时鲜蔬菜的销售。

(六)资金筹集难

2006年建设蔬菜大棚采取“企业+农户”的形式,即:企业出资,农户让地,解决了建设资金问题。2007年、2008年建设日光温室采取政府补贴的形式解决建设资金。建设期间,虽然政府投入不少人力、财力和物力,但仍然由于缺乏资金而在生产技术、市场开发、品牌打造以及组织引导等方面不能深研细究,专业合作组织也由于缺乏资金不能正常启动,不能满足菜农对服务的需求。目前,温室大棚全部入户,但还存在进一步加强引导,搞好服务,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问题。后续的日常管理和配套服务资金从何而来,这是镇政府面临的一大难题。乡财县管,仅有的预算内办公经费捉襟见肘,根本无力解决用于发展的资金。

(七)物流配送难 蔬菜产业是一个各环节相互配套的系统工程。从种子、肥料、农药,再到仓储、运输、加工,无一能离开物流。物流不畅,无异于死水一坑。目前,我镇既没有蔬菜仓储基地,也没有运输基地,更没有初加工基地,商贸流通难以搞活,直接影响菜农增收。

(八)土地流转难

设施农业建设项目常常需要规模较大、相对集中连片的土地,便于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集中配套,节约建设成本,方便生产管理,聚集规模效应。但是,由于没有形成功能健全的中介组织、成熟的土地流转市场和办法,以及缺乏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和刚性的制度约束,致使土地难以集中连片形成规模,土地矛盾和纠纷屡屡发生,严重影响了镇村干部和种植户的发展积极性。

此外,实践证明,在设施农业建设过程中,政府参与包揽的事情越多,矛盾纠纷就越多,引发上访问题也越多,而且干群关系也越紧张。

四、思路和打算

下一步,我们在稳固扩大设施农业规模的基础上,着力做好以下五方面工作,保证其高效、健康发展。

(一)树立“三种意识”

一是要牢固树立市场意识。传统农业的最大特点是自给自足,节余出售。现代农业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全新农业发展模式。市场需要什么种什么,什么价位高种什么,什么效益好种什么,才能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发展设施农业要有高度的、强烈的市场意识。下一步应组织广大农户学习市场经济相关知识,熟悉市场、培育市场、打通市场,使菜农由“种田人”向“买卖人”转变。

二是要牢固树立质量意识。要教育广大菜农牢固树立“以质量求生存,靠质量谋发展”的理念。质量不仅要体现在产品质量上,更要体现在管理质量上。下一步,我们应引导农户在管理上实行精细化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靠质量赢得市场。要加强设施农业质量安全管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按照“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建设“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

三是要牢固树立品牌意识。品牌是优质产品的标志,是进入市场的通行证。我们要认真组织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的认证工作,规划利用二年时间打造一批富有麦胡图特色的品牌。要大力推广新品种,增加设施农业名、优、特、稀蔬菜品种的生产比重。要加强高效种植模式的推广力度,按照“一村一品”的思路,建设设施农业特色村和专业村。

(二)建好“三支队伍”

一是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科技服务队伍。设施农业的发展从建设、种植、管理、销售等诸多环节蕴含着大量的科技成份,需要建设一支强有力的科技队伍,跟踪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建设高素质科技服务队伍要分三步走:第一步,由县农业局和镇政府聘用高素质技术指导员2—3名,巡回全镇进行技术指导; 第二步,加大对镇村农业科技干部的培养和培训,使每个村都有一支技术高超的技术服务队伍;第三步,大面积培训农户,使农户自身成为种植大棚的专家。

二是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经营管理队伍。有了技术,管理跟不上也不会种出好菜。我镇种植大棚的农户,大多从事多样化经营,既要种大棚,还要喂奶牛,更要种大田。这样就要求农户具有一定的经营管理水平,统筹兼顾,合理安排时间和人手。多个农户组织起来,组成一个蔬菜协会或蔬菜合作社,就更需要加强经营管理。为此,我们应积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农户的培训,使他们成为 “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三是要建设一支高素质市场营销队伍。种出菜来还要有人去销售,好的产品还需要有好的包装、好的销售渠道提升其价位,这就需要建立一支懂营销、跑市场、联客户的营销大军。下一步我们要形成农业营销干部、蔬菜专业合作社、营销经纪人和菜农“四位一体”的营销模式。要充分发挥经纪人的作用,组织人员外出考察市场,推销产品,开辟销售渠道,形成完善的销售服务体系。

(三)实现“三个提高”

一是要提高设施农业的组织化程度。要确保现有基地种好、长好、销售好,需要成立农村协作组织,如蔬菜协会、蔬菜合作社、农机合作社等,待时机成熟时还可以注册成立公司。要积极探索 “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市场+合作社+农户”“支 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多种类型的经营模式,通过章程、订单、合同等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以促进生产与市场对接,走生产、保鲜、贮藏、加工、运销一条龙的路子。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政府应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

二是要提高设施农业的科技含量。品种优、质量高,则市场大、效益好。为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大力引进设施果蔬等新技术、新品种。一是通过科技特派员的专业技术特长,引进新技术、新品种试验、示范、推广,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二是通过聘请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作讲座、做示范,直接引进具有市场稀缺、发展空间大的名优特稀果蔬新品种。三是利用聘请的设施农业发达地区的技术人才,把当地品质好、品种优,能够适应我镇栽培种植的稀缺名优特新品种和新技术直接引入基地。四是通过组织专家、技术人员、科技特派员、种植大户等到区内外设施农业发达的地区考察和观摩学习,不断把外地的名优特稀新品种和新技术导入我镇,以此推动我镇设施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三是要提高经营管理的精细化程度。目前很多栽培品种只是从大田生产移入大棚温室栽培,产品的品质、产量和病虫害抵抗能力都存在很多问题;栽培技术多半是沿用大田的栽培技术,标准化水平不高;生产上采用的还是传统的原始耕作和栽培方式,劳动强度大,用工多,产出少,效率低。今后,我们必须明确专门机构和人员,搞好管理、技术指导和技术推广工作。要在各设施农业项目区重点扶持1-2户农民强化经营管理,建设精细化管理样板棚,以起到典型引路的作用。

(四)做到“三个延伸”

一是由季节向反季节延伸。把握反季种植的时间和技术,种植反季蔬菜,可争取到市场的价格差,实现种一抵十的效果。今后,我们要引导农民准确预测上市时间,合理安排种植结构。要下功夫关注国内大型蔬菜基地的生产经营动态,和他们打一个时间差,使我们的蔬菜市场成为他们的补缺市场。

二是由本地市场向外围市场延伸。首先要确保本地市场不被外地菜抢去。在本地市场站稳脚跟后,可逐步向外地市场延伸。要组织精兵强将打市场,突破大中城市二级批发市场的潜规则,大规模向大中城市进军。建议有关部门严格执行交通部等7部门《关于印发全国高效率鲜活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交公路发[2005]20号)精神,凡整车运输包括瓜果、蔬菜在内的鲜活农产品的,无论是外地还是本地的所有客户、车辆免收一切路桥通行费用,对车辆的违规行为妥善处理,做到不滞留、不卸载、不罚款。

三是由农业向服务业(观光、旅游、餐饮)延伸。要强力打造绿色无公害蔬菜品牌,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延伸产业链条。我们要利用好当地畜牧业(特别是海高牧场已落户我镇)发达,农家肥多的优势,与岱海、温泉等旅游景点相衔接,与农家乐旅游项目相结合,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开发我县新的旅游项目,让游人在大棚里现摘,现买,现品尝,用独特的优势占领市场。下一步应在大南村或大黄豪卜村建设生态观光农业示范园区。

(五)强化“三项支持”

一是要强化金融信贷支持。要想保证现有蔬菜基地良性发展,政府还需要投入一定资金、人力和物力,进一步组织引导,巩固来之不易的建设成果。政府要积极与金融信贷部门联系,为农户解决后续投入的问题。政府公共财政下一步应设立农业担保基金,为农户提供担保服务和贴息,支持开展农村小额贷款保险,降低金融企业的风险。农业资金投入前,应将龙头企业扶持、基本农田整治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等相关农业产业项目有机结合起来,实行产业链意义上的选择。

二是要强化网络信息支持。要逐步探索建立麦胡图镇公众信息网和设施农业示范基地信息网,用于在互联网上发布设施农业供求信息和市场行情。要尽快为建有温室大棚的村开通互联网,并建设蔬菜基地信息站和公用网络机房,供菜农查询和发布信息。另外,政府公共财政应专门安排一部分设施农业扶持资金,引导鼓励更多的农户参与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

三是要强化商贸物流支持。果蔬成熟的时候,时间性很强,要么贮藏,要么及时售出,延误时间就会造成损失,因而建设良好的商贸物流平台至关重要。下一步应整合各种项目资金和金融部门的信贷资金,撬动社会投资,加强农产品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要采取贴息补助、以奖代补等方式,加强预冷、保鲜、仓储设施建设和冷藏运输车辆配套建设。二是本着“设施先进、功能完善、交易规范”的原则,由上级政府和部门统一安排资金,重点扶持大南村蔬菜仓储加工交易中心的建设。三是依托现有批发市场和营销网络,在设施农业重点区和农产品集散地,按照“统一规划、规范管理、分类经营、环境优化、便民利民”的原则,发展、扶持、培育、改造升级和新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产品优势的大中小相配套、专业与综合相兼容的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扶持建设县级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和物流基地。四是认真组织实施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双百市场工程”,进一步完善社区乡镇农贸市场、标准化菜市场和连锁“农家店”,从而形成中心批发市场,区域骨干批发市场,产地批发市场及社区乡镇农贸市场、标准化菜市场、连锁“农家店”四级市场网络体系。

总之,我镇设施农业虽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也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挑战。如何巩固成果,扩大规模,提高效益,促进发展,是摆在镇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议题。今后,我们一定要正视困难和不足,创新思维,大胆实践,开拓进取,真抓实干,使我镇的设施农业步入新的、更高的发展阶段。

2.龙池镇设施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二

一、设施农业基本情况

汕尾市位于广东省东南沿海, 总面积5 271km2, 海岸线455.2 km, 下辖陆丰市、海丰县、陆河县、市城区、红海湾经济开发试验区、华侨管理区等一市二县三区, 有54个乡镇和11个农林场;总人口359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184.92万人;拥有耕地面积11.03万hm2, 农业总产值185.06亿元,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截至2014年底, 全市设施蔬菜业面积到达到了4 553万m2、设施林果业36万m2、设施养殖业达到了17.86万m2;其中微、喷灌面积有485万m2、滴灌面积有126万m2、薄膜拱棚面积有4 526万m2;年产值达到了1.96亿元, 纯收入达到了1.05亿元。设施农业已成为提高产品竞争力, 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二、设施农业的优势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设施农业与其他农业相比具有很大的优势

1) 解决了“菜篮子”、“果盘子”问题。让广大群众在各个季节都能吃到多样的蔬菜和珍稀的水果, 是解决“民生”问题的一项重大措施。

2) 增强了农业抗风险能力。设施农业能在局部范围改善或创造环境气象因素, 在一定程度上摆脱气候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减轻热、冻、风霜等气象灾难, 提高抗风险能力, 确保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同时, 能较好地满足动植物对环境条件 (光、热、水、肥等) 的要求, 实现反季节生产, 从而获得高产优质的农产品。

3) 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物以稀为贵, 由于设施农业发展的大都是时令中的稀缺品种, 产品价格高, 取得了高效益。以海丰大棚西瓜为例, 价格最高的时候达到了9元/kg, 大大提升了产品的价值。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工作开展不平衡, 缺乏科学规划, 总体水平低。由于一些地方的领导对设施农业重视不够, 措施不力, 效果不佳。设施农业的发展主要局限于农用塑料大棚, 生产和治理是农民靠经验自我生产, 处于较低层次、低水平的应用阶段。先进的新技术、新成果、新材料等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形不成规模。

2) 财力物力投入力度不足, 扶持设施农业的政策不完善。更新改造农业设施需大量改造资金, 设施农业扩大发展规模也急需资金。目前, 由于资金缺乏, 产出较小, 各层次设施农业处于徘徊不前的发展状况。列入购置补贴目录的设施农业机械种类少、范围窄, 农民需求的机械得不到补贴, 从而影响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

3) 设施农业结构简陋, 科技水平低。汕尾市农用生产大棚多为竹木结构, 设施简陋, 抵御自然灾难能力差。尤其是温、光、气测试设备, 调控设备基本上是空白, 高层次、高水准的无立柱钢架结构大棚、连栋温室极少。

4) 发展布局不合理, 农机配套产品有待进一步研究开发。从设施设备到栽培技术, 治理不配套、不规范、难以形成大规模商品生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人民对蔬菜、花卉、林果等提出了多品种、高品质、无公害等多方面的要求, 而从汕尾市调查情况看主要是以蔬菜和林果生产为主, 附加值高、效益好的花卉、水产等生产只是少量, 没有形成多元化的生产格局。同时节水灌概、高效节药植保、设施加工、设施养殖等农机实用技术机具需进一步开发改进。

5) 技术培训滞后, 人才预备不足。由于汕尾市设施农业机械化发展时间不长, 农机系统缺少这方面的专业技术和治理人员, 以致技术服务、培训滞后, 不能较好地适应生产的需要, 影响了设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速度

6) 经营分散, 规模较小。汕尾市60%以上的农业设施为分散经营, 无论是自建大棚经营还是租赁大棚经营, 经营业主各自为战, 相互封闭。由于经营户主缺乏更新资金, 治理技术落后, 信息不畅, 较少得到产前、产中、产后等服务, 种植产品质量难以有较大提高, 难以形成大规模商品生产和品牌优势。一旦市场销售不畅, 将遭受很大的经济损失。

3. 加快设施农业发展的对策

1) 加大宣传, 营造发展设施农业的新概念。通过媒体传播、现场演示、技术培训等多种途径, 以基地示范为先导, 以具体事例为依据, 进一步宣传鼓励发展设施农业的政策, 宣传设施农业的成功典型和经验, 宣传先进适用技术, 真正让扶持政策、应用技术落实到农户当中, 营造出使用设施农业机械的良好氛围。同时, 加强部门之间、系统内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增强配合, 交流推广成功经验, 促进设施农业的发展。

2) 大力提高设施农业效益。效益是设施农业的生命, 只有提高经济效益, 设施农业才能健康发展。要充分发挥农用大棚设施优势, 利用其创造的人工环境, 结合生产机械化配套, 采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拓展设施大棚向苗木花卉、养殖、休闲观光农业等领域的应用, 集中精力发展高品质、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反季节、超时令农产品, 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 实现设施农业的高产出、高效益。要积极拓展设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 加强与大型超市、饭店合作, 形成稳定的销售网络。

3) 加快建立完善农用设施的投入机制。农用设施投入要坚持多元化投入机制。开辟以农户和其他经济组织为投资主体、各级财政扶持为引导、社会资金为补充的多渠道投入机制, 尤其要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和外商投资设施农业, 以此来迅速扩张设施农业规模, 提升其生产经营的内在素质。

3.龙池镇关工委有关工作情况的汇报 篇三

6月30日全市关工委会议之后,我们马上就会议的有关内容向领导做了汇报,特别是董主任的讲话和饮马、柳疃等典型发言所表述的宝贵经验详细地做了介绍,领导对此都非常重视,对全镇的关工委工作做了具体安排,并在镇敬老院专门拿出了三间新房子做为关工委的活动基地。在此基础上,我们召开了全镇五老自愿者全体会议,由分管这项工作的党委副书记传达了全市关工委会议精神。现将我镇贯彻落实情况汇报如下:

一是继续加强关工委的组织、思想和作风建设。把重点应放在加强思想建设上,对各村关工委应根据不同情况加强组织建设和完善“五老“分工定位工作,全面开展活动。

二是大力开展活动,促进“五老“队伍的壮大和加强。镇村关工委要通过大力组织开展各类活动,做深入细致的工作,发动“五老“中的绝大多数参加到活动中来;对“五老”中,因种种情况受限制的,出来工作确有困难的,应从实际出发,让其以不同的方式关心下一代,让所有的“五老”同志都心安。

三是建“关爱工作团”,同有关部门紧密合作,在扼制青少年违法犯罪方面做出贡献。

今年暑假,我们和龙池初中、龙池中心小学、白塔小学三处学校的师生400多人,分别到烈士祠和镇敬老院打扫卫生、瞻仰烈士灵位,并请五老自愿者、镇关工委委员陈官敏老师、魏锡鹏 老师分别对学生们做了革命传统教育报告和尊老敬老教育报告,使学生们很受教育和启发。

为了使学生们能渡过一个美好的假期,我们关工委在暑假前就分别与龙池初中、龙池中心小学、马渠小学、瓦城小学做了对接,把各学校需要重点帮教的学生名单全都记下来,并具体落实到每一个五老自愿者。岱邱村五老自愿者刘长敏、郝成洲,每人帮教一个重点学生,这两个学生在整个假期间除完成作业外,还帮家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两家的家长都很感激,说五老教育有方。

五老自愿者王锡芝同志利用假期发挥自己擅长剪纸的特长,在瓦城小学组织了38人的剪纸培训班,王锡芝同志是我镇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是全国剪纸学会的会员、山东省剪纸学会的理事、省美协会员,培训班举办以来,学生家长、学校反映很好,还有不少家长去报名,他打算多办几期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4.XX镇设施农业典型材料 篇四

——XX镇设施农业典型材料

近年来,XX镇坚持把 “一特四化”战略作为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目标方向,从专业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技能化培训等四个方面,将推进高效特色产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抓手,全镇高效特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明显提升,农民收入逐年增长。至2011年,XX镇共建成XX顺兴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XX恒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XX设施农业示范园区、代家滩设施农业示范园区等四个高标准设施农业示范园区,全镇日光温室总面积达到1758座2461.2亩。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有3658元来自于日光温室,占48%。设施农业正正逐步成为全镇现代农业发展的“火车头”,成为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的“增长极”。

朝阳产业 惠农富民

室外寒意浓浓,室内春意盎然。这是位于XX镇南门村一组的XX设施农业园区的真实写照。该园区共有高标准日光温室252座353亩。走进温棚,反季节蔬菜水果挂满了棚架,青翠嫩绿,夺人眼球。该园区种植以礼品西甜瓜、西红柿为主的6种果蔬,真正实现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并在园区内成功推广了黄板诱虫技术、蓝板诱虫技术、沼渣沼液在温室蔬菜中的应用等6项新技术。该园区采用有机质

无土栽培技术,产出果蔬为无公害绿色食品,市场稀缺,供不应求,以反季节礼品西瓜为例,经包装后作为礼品售价可达每斤3-5元,是正常季节普通西瓜的几倍,棚均收入高达3万多元,是普通粮田产出的20几倍。

代家滩设施农业示范园区位于XX镇代家滩三组,该园区又被称为“戈壁园区”,是XX镇立足人均耕地不足2亩的实际情况,提出“向戈壁荒滩要效益,打造强镇富民新支点”的思路,充分利用代家滩村三组荒滩荒滩戈壁,大力发展的日光温室为主的“万元田”基地。该园区累计投资750万元,打建半地下式高标准日光温室80座,并配套了水、电、路“三通”及园区绿化工程。走进园区,映入眼帘的是累累硕果,该园区主要种植黄瓜、西红柿、茄子、辣椒、豆角等蔬菜,引进种植了“津春5号”、“浙粉202”、“紫阳”长茄、“陇椒系列”等13个优质蔬菜品种。大力推广施行了育苗移栽、高垄覆膜栽培、温湿度控制、遮阴网等种植管理技术;防虫网、黄板诱杀、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配方施肥、生物肥料等施肥技术;滴灌、膜下灌溉等节水技术。在优质品种和先进技术的有力支撑下,园区年均生产新鲜蔬菜238吨,棚均收入达到2.2万元。此外,该园区按照“优化品种、提高技术、增加产量、保证质量”的思路,率先引进试种了10棚美国红提葡萄,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先后组织干部群众赴张掖、临泽、武威等地考察学习,定期邀请敦煌市葡萄种植专家开展实地技术指导。目前,种植技术已日

趋成熟,引进的美国红提葡萄也已进入盛果期,棚均产量达3500斤/年,可实现收入4万元。

突破瓶颈 天广地阔

XX镇设施农业发展虽然取得骄人的成绩,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却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发展瓶颈,XX镇党委、政府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克服重重困难,突破发展瓶颈,使设施农业发展走出了一片更广阔的天地。

首先是突破了资金瓶颈。XX镇设施农业本着“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发展思路,设施农业效益十分可观,但前期却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不少农民看到设施农业效益可观,很想投资,但是手中无钱。虽然各级政府对农民投资设施农业有一定的补助,但仍属杯水车薪。

对此,XX镇党委、政府通过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提出“政府引导、统一规划、公司建园、组团发展、农户参与、互利共赢”的发展思路,采取政府统一规划,龙头提供服务,农户自主建设的模式发展设施农业,突破农户资金不足的瓶颈,将设施农业发展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XX顺兴生态循环现代农业示范园是XX镇2011年引进XX顺兴物流中心规划建设的集日光温室、设施养殖、沼气综合利用为一体的高标农业示范园区。该示范园由XX顺兴物流公司建设,规划面积1280亩,计划投资8000万元,利用3年时间建设高标准半地下式二代日光温室500座700亩,搭建小拱棚300座150亩,新建年饲养量为5000头(只)的“人畜分离”高标准养殖小区一个,修建100立方米大容量沼气池1座。园区建

设日光温室种植区、钢架拱棚种植区、设施养殖区等三个特色种养示范区,辐射带动恒温贮藏区、净菜包装区、集中展示区、休闲观光区等四大功能区。该示范园完全建成并发挥效益后,每年可为市场提供鲜食蔬菜3000吨、鲜肉200吨、花卉1万盆,年均收入可达到2000万元,可向社会提供就业岗位200多个。该园区始终坚持依靠农户,服务农户的宗旨,通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把园区建设、企业发展、科研开发、技术应用、示范带动紧密有机的结合起来,将园区打造成为现代农业的示范基地、科技创新基地、新技术应用推广基地、农民增收致富基地。园区已被列为XX市非耕地设施蔬菜标准化示范基地,将成为XX市乃至甘肃省现代设施农业的一个新起点。

其次是突破了人才和技术瓶颈。设施农业是多学科技术综合支持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对从事设施农业生产和开发的工作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先进的设施和技术只有由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高素质生产者运作,才能充分发挥设施和技术的先进性,充分发挥巨大的增产增效潜力。目前XX镇相当一部分农技人员知识结构老化、学历层次偏低、理念僵化,靠吃老本的经验主义种田,为既有的经验所束缚,为传统的模式所局限,已不适应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的需要。

对此,XX镇经过深入调研,得出结论,发展设施农业必须防止为指标而指标,为面积而面积,设施上去了,管理者和农户的经验和技术跟不上,势必造成更大的损失和浪费。几年来,XX镇不断注重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和指导,专门安排

8名有学历、有技术的农艺师到示范基地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到棚间、到地头随时解决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注重先进科技成果的转化,积极引导农民种植科技含量高的新品种,并不断在基地示范、推广。使广大农民由种植“门外汉”成为种植“行家、高手”,充分发挥了技术服务体系作用。同时,组织农技人员赴陕西杨凌等地进行观摩学习,并与陕西杨凌通过远程网络进行实时数据交换,在部分温室种植中实现了全数字化控制,提高了技术指导的时效性。

第三是突破了市场对接瓶颈。XX镇设施农业规模不断扩大,在技术支撑下,产出率也不断提高,农副产品产量稳步增加,销售市场逐渐成为制约设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大瓶颈。

对此,XX镇党委、政府通过积极争取,计划在XX镇南门村一组建设600平方米专业化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一处,使全镇大量农副产品有一个大型的实物交易平台,建成一个规范、有序的“有形市场”。同时,通过网上信息发布平台,国内农副产品经销市场的信息平台,技术开发及转让的信息平台,逐步开启完善销售农副产品的“无形市场”,大大降低设施农业的产品滞销风险,使设施农业更加大幅度的推动全镇农民增收致富。

第四是突破了土地流转瓶颈。在发展设施农业初期,部分农民不愿意转让土地给投资者开发高效设施农业。一是因为流转费用达不到农民的心理预期;二是因为部分农户思想观念之后,仍倾向于自给自足,不愿意放弃口粮地。

5.龙池镇设施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五

根据人大工作安排,经党委研究决定,镇人大主席团将组织我镇县级人大代表对我镇设施农业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专题视察。为搞好本次视察活动,达到积极协助镇政府推动工作的目的,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视察时间

定于2011年4月24日,时间下午2点至4点。

二、视察内容

朱碌科镇设施农业建设情况。

三、视察人员

县级人大代表、镇党政领导及相关站所负责人约20人

1、县代表7人:任树学、张炳辉、杜耀振、辛凤民、辛娅平、李显海、高友山。

2、镇党政领导3人:杨 明、潘宗兴、高明阳、霍洪清。

3、政府工作人员3人:刘晓慧、尹铁林、宋佳平

四、所需车辆

政府办公用车2台,林业站办公用车1台。

五、视察程序

1、现场视察工程建设情况。下午2点代表在镇政府集合,统一乘车,视察路线为:拓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万霖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丰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众泽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回会议室开会。

2、召开视察活动汇报会。在三楼会议室召开人大代表视察活动会汇报,首先由主要负责人霍洪清副镇长汇报设施农业在我镇推广的情况及相关工作;然后人大代表提建议和意见;最后请镇党委、政府领导讲话。

五、准备工作

1、召开预备会议。于4月20日下午召开会议,由党政办公室负责做好准备工作。

2、精心筹备会务。会场及会场相关准备由党办负责。

朱碌科镇人大主席团

6.龙池镇设施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六

1 基本情况

扶风县位于陕西八百里秦川腹地、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带的中点, 毗邻国家杨凌农业高新产业技术示范区。辖9镇3乡185个行政村, 47万人, 农业人口42万人, 农户10.1万户, 总耕地面积5.68万公顷, 常年粮食种植面积5.53万公顷, 苹果面积0.69万公顷, 是国家粮食生产大县和全国苹果基地县。2008年全县生产总值实现42.82亿元, 地方财政收入4 560万元, 农业总产值达到15.9亿元, 粮食总产达到29.64万吨, 农民人均纯收入3 447元。

2 建设成就

(1)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农业生产快速发展。近年来, 扶风县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农业发展的基础, 多方增加对农业基础建设的投入, 使农业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 综合生产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奠定了一定的基础。2008年全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近亿元。结合国家安排的以工代赈、优质粮基地、节水灌溉等农业基本建设项目, 组织农民投工投劳兴修农田水利工程, 加大农业适用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力度。新修U型防渗渠65km, 机电井100余眼, 新建人畜饮水工程32处。

(2)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1) 农村公路建设情况。2008年投资1.2亿元, 改造省县道101km, 铺筑通村水泥路130km, 西宝北线、扶绛公路、天绛公路等8条主干道竣工通车。156个行政村通上了油路、水泥路, 农村公路建设有了较大的改观, 县乡公路主干网基本形成。 (2) 农网改造建设情况。2007年扶风县共投入资金46.98万元。共建设 (改造) 35KV线路47.31km, 35KV变电所5座;110KV变电所1座, 110KV线路34.33km;10KV线路33条, 总长975.05km, 10KV配电变压器共1692台, 改造用电户数7.9万户。农村电网改造后, 大大提高了供电安全性, 保证提供正常电压质量。 (3) 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在国家和省的支持下, 扶风县加大了农村教育、卫生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 有力促进了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教育方面, 2007年全年普通中学招生8974人, 在校生28 507人, 全县普通中学23所, 小学201所。全县累计投入危盖改资金555万元, 维修扩建校舍8126m2, 改扩建校舍23 474m2, 新建校舍3 268m2, 改造学校9所, 撤并规模小的学校3所, 全县新建民办学校4所, 农村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卫生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协调发展。全县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0.4%, 共有卫生医疗机构22所, 床位1 192张, 卫生技术人员1 211人。文化方面, 全县开通有线电视的村101个, 村村通网络覆盖率达到80%以上。 (4) 农村能源建设情况。近年来, 县委、县政府将农村沼气开发利用作为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大力推广沼气生态农业技术, 全县沼气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累计建设沼气池8 000多口, 分布在11个乡镇65个村, 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3 存在的问题

(1) 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总量不足, 投资渠道单一。由于国家和省级财政每年投入到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资金有限, 扶风县财政困难, 农民收入低下, 拿不出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 导致多年来扶风县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足, 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薄弱, 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为: (1)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较差。北部旱作区农田灌溉设施不配套, 灌溉设施仍有空白, 遇有干旱大气造成大面积农作物受旱减产, 特别是遇严重干旱年份, 因无水浇灌导致大范围农作物枯死。一批建于20世纪60~70年代的灌溉站, 因缺少资金维修和更新设备, 多年带病运行。 (2) 由于部分地区地下浅层水受到污染, 一部分农村居民饮水安全不能得到有效保证。 (3) 农业科技推广、信息、检验等农业服务体系没有建立健全。乡镇机构改革后, 部分农业科技人员被分流下岗, 乡镇没有真正的农业综合服务站, 由于农业科技人员少, 不能很好地发挥农业技术推广作用。 (4) 部分县乡公路路面毁坏严重, 缺乏资金维修和改造, 已建成的乡村公路因投资少, 设计标准低, 抗灾能力差, 且无公路养护机构和养护经费, 使用年限较短。

(2) 地方财力不足, 制约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 扶风县地方财政总收入低, 大部分依靠上级转移支付, 县上除发工资和保证机关事业单位正常运转外, 拿不出多余的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安排的政策性投资项目, 由于地方不能按要求配套资金, 造成大部分项目不能按计划完成全部建设内容, 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益。

(3) 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结构不合理。国家对大江大河的治理投入较多, 对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少, 对农业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更少, 对农村交通、文教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也远远不足。由于投资结构不合理, 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不平衡, 影响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4) 税费改革后, “一事一议”难以充分执行, 致使农村小型基础设施投资、投劳不足。农村税费改革以后, 采取“一事一议”筹劳筹资, 在改善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筹集的资金主要用于配套农村道路等各项公益事业建设。但从全县的具体执行情况来看, 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 (1) 农村“一事一议”的实施主要靠当地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一些政策和上级下达的有关文件精神, 在实际执行中缺乏操作性。部分农村两委班子缺乏凝聚力, 进取心不强, 对兴办公益事业不关心, 认为村民会议难开, 不积极主动宣传和贯彻“一事一议”政策;上级政府的指导、服务不到位, 只求减轻农民负担, 却忽视了对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发展的投入。 (2) 农村问题错综复杂, 农民参与“一事一议”的积极性不高, 民主意识不强。外出打工的农民较多, 对兴办公益事业不感兴趣, 以至于村民大会召集不起来或参加人数比例太低, 形不成决议。 (3) 部分农民认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公益事业是各级政府应该为农民做的事情, 税费改革后换一个“一事一议”的提法, 实质还是向农民要钱。

(5) 在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政府投资中, 由于部门多头管理, 造成部分项目投资分散, 或出现各部门管理实施的项目在同一区域内互相交叉、重复建设等问题, 给项目建设管理带来诸多不便, 影响部分项目的工程质量和资金使用的整体效益。

(6) 农民的农田小而分散, 加之外出打工人员较多, 大部分农民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不高, 给今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了难度。

4 主要做法

(1) 改革农村小型基础设施产权和经营权。 (1) 明晰所有权, 搞活经营权, 放开建设权。盘活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存量资产, 实行“谁投入、谁经营、谁受益、谁管护”, 调动农民管理、使用、养护积极性, 提高农田水利设施的使用年限。 (2) 分离农村基础设施所有权与经营权。将部分小型机电灌溉站承包给有责任心的村级干部或农民经营, 县水利部门与经营者签订合同, 明确各自的责、权、利, 将水利工程管理使用权、经营权及抗旱、养护等责任落实到灌溉站经营者头上, 实现有人管站、有水灌溉、有钱养护, 确保机电灌溉站良性运行, 充分发挥作用。

(2) 多渠道筹措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建设资金。县政府高度重视乡村公路建设, 制定了“村村通”工程实施方案与工程建设目标, 把省部通达项目、以工代赈项目、扶贫项目以及乡镇、社会个人筹集的资金捆绑在一起, 统一使用, 发挥资金使用效益。

(3) 加强项目建设管理。各项农业基础设施工程实行“五统一、五把关”的管理模式, “五统一”即统一规划审批, 统一勘探设计, 统一招标、监理, 统一资金管理, 统一验收和决算审计;“五把关”即实行严把施工队伍关, 严把建材购买关, 严把施工质量关, 严把竣工验收关, 严把决算审计关。

5 政策建议

(1) 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加大对“一村一品”、旱作农业、优质粮基地、苹果基地、畜牧养殖小区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资, 调高乡村公路设计标准和补助标准, 逐步减少地方配套, 直至取消。继续加大对农村中小学危房的改造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文化室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 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几年内再上一个新台阶, 从而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 整合各类支持农业和农村建设资金, 实行统一管理、统一使用。建议今后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项目由计划部门统一上报审批、统一下达投资计划、统一管理、监督、验收, 行业主管部门具体制定规划、组织实施、养护, 计划部门与财政部门负责资金的管理与使用, 以避免项目分散建设, 重复建设等问题。

(3) 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投入, 建立健全农业生产科技服务体系。县、乡两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直接关系农业科技进步, 对引进推广农业新技术, 指导服务农业生产发挥重要作用。建议上级增加经费投入, 加大对农业科技服务组织扶持力度, 支持农业大县建立良种繁育、试验示范基地, 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

(4) 建立农业和农村公益事业基础设施养护机构, 定编定员, 养管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尽量安置乡镇依法清退的社办人员, 尤其是农机、农技人员, 解决这部分人长期上访的问题。

(5) 提高农民素质, 增强农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和管理使用的能力。充分重视农村的基础教育和农民的技术培训, 培养有文化、会经营、懂管理的新型农民, 提高农民素质, 使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真正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工程。

(6) 进一步加强领导。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关键在于加强组织和领导, 各级政府和业务部门要把此项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 主要领导亲自抓, 分管领导具体抓, 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作为考核地方政府领导班子政绩的重要内容, 真正做到责任、措施和投入三到位。

参考文献

[1]张淑华.促进新农村建设之我见[J].农业科技通讯, 2009 (7) :21-22.

[2]王小京.对我国现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政策的几点建议[J].陕西综合经济, 2008 (3) :41-42.

[3]王艳红.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工程机械发展的契机[J].农业机械, 2008 (32) :2.

[4]周小庆.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J].达州新论, 2006 (3) :26-28.

[5]施孝忠.我国财政支持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研究[J].特区经济, 2009 (7) :157-158.

7.龙池镇设施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七

金塔镇举行2013年设施农业果蔬推介暨弓棚西瓜开园仪式

6月6日上午,“金塔镇2013年设施农业瓜菜推介暨弓棚西瓜开园仪式” 在金大村百亩连片弓棚示范小区举行。活动介绍了该镇设施瓜菜基地建设情况,进行西瓜购销洽谈签约并参观了百亩弓棚瓜菜示范点。

上一篇:ir和ur结尾的单词下一篇:带有光字有什么四字词语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