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教学过程

2024-09-18

公开课教学过程(精选8篇)

1.公开课教学过程 篇一

一年级语文

13、乌鸦喝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乌,鸦”等9个字。会写“可,石、办”2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悟“乌鸦急着找水--喝不 着水--想办法喝水--喝着水了”这一系列变化过程。教学重点:认字及初读课文

教学难点:朗读感悟“乌鸦急着找水--喝不着水--想办法喝水--喝着水了”这一系列变化过程。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只小动物,你们猜猜看它是谁?

身黑似木炭,腰插两把扇,往前走一步,就得扇一扇。(乌鸦)

2、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认识乌鸦。

3、师:我们认识了乌鸦,那你们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请同学们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13、乌鸦喝水(相机指导乌和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师范读课文,生仔细听并圈画出本课的生字词。

2、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认识的字借助上面的拼音读,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3、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男女生读、去拼音读、开火车读、小老师领读。

4、引导交流识记方法。齐读。

5、师:认识了本课的生字词,再读课文就会很简单,(指生读课文),其他同学当小老师认真听,仔细评。

6、认识自然段,师:每个自然段的前面有两个空格,现在请你数一数,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并用序号123在空格地方标记出来。同桌之间互相检查是否像老师这样标的正确。

三、精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师:你们看老师刚刚给你们带来的这只乌鸦现在口渴了,正在到处找水喝呢!哪位同学能结合你的经验,说一说“口渴了”的感受。

2、指生表演“到处找水喝”,理解“到处”的意思,说明乌鸦口渴难耐而又着急的心情。

3、师:乌鸦为什么到处找水喝,因为他太渴了,那你能把乌鸦那种口渴了急切地想喝到水的心情读出来吗?出示第一句话,指生读,齐读,表演读。

4、师:乌鸦找到水了吗?它喝到水了吗?为什么?让我们继续读第一自然段寻找答案。

生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指生回答。相机板书(水不多,口又小,喝不到水)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师:乌鸦好不容易找到了水,但是喝不到,多失望呀!乌鸦喝不到水真着急,那我们快帮乌鸦出出主意吧!

2、生讨论交流,指生回答。

3、师:感谢同学们为乌鸦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其实啊,乌鸦也和同学们一样,它左思右想,绞尽脑汁。最后,乌鸦想出办法了吗?你从课文中哪里可以看出乌鸦想到了办法呢?乌鸦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齐读。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师:小石子有什么用?乌鸦是怎么做的呢?指生读,再读,其他学生边听边想象乌鸦喝水的画面。相机板书(往瓶子里放石子,喝到水)

2、师:最后,乌鸦喝到水了吗?高兴吗?让我们一起分享乌鸦终于喝到水的快乐吧!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四)小结

师:学了这篇课文,我们可以看出来这只乌鸦可真聪明,在遇到困难时,能认真思考,解决问题。那我们是不是也要向乌鸦学习呢?以后在学习或者生活上遇到了任何困难,都要静下心来,认真思考一下,一切困难都会迎刃而解的!

四、指导书写

1、观察

2、师范写,生书空

3、生描写,注意写字姿势,头正、身直、脚放平,注意三个一,一尺一寸一拳头。

4、展评

五、小结

师:其实啊,乌鸦要远比我们想象的聪明,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看一看《百科全书》,那里面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呢!今天的作业就是把乌鸦喝水这个小故事讲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听。好,下课!

2.公开课教学过程 篇二

关键词:学习方式,小组合作,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公开课

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提出了学习金字塔 (Learning Pyramid) (见下图 ) , 它用数字形象显示了 :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 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内容 (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 的多少.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 听讲———这是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教学方式, 学习效果却是最差的, 两周之后, 学习内容的留存率为5%;阅读、视听、演示———两周之后, 学习内容的留存率分别为10%、20%、30%;而讨论、实践、传授给他人———两周之后, 学习内容的留存率为50%、75%、90%.可以看到, 学习内容的留存率不足50%的几种学习方式都是被动学习, 而学习内容的留存率达到或超过50%的几种学习方式都是主动学习或参与式学习.

经过“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公开课的艰苦磨砺过程, 笔者逐步领悟主动学习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运用知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一、试水课———精致的设计

为了上好诱导公式的公开课, 笔者提前开始精心准备.在网上查阅了一定量的教案、课件, 翻阅相关的期刊, 回忆了笔者所听过的大师的课堂环节, 听取了同事的若干建议后, 又翻阅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 (实验) 》, 重温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经过几天的学习和思考后, 确定了一个大致的设想, 主要体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 课堂目标要多元化, 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和技能上的要求上. (1) 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2) 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在这节内容中, 主要涉及类比思想、化归思想等; (3) 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提高学生的兴趣, 通过恰当的引导发展学生正确的数学观念.

第二, 在学习方式上要凸现变革, 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尽量让学生发现问题、探究, 通过小组讨论、判断辨别真假.

第三, 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新课程提倡教师在处理某些内容时使用计算机或计算器, 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以充分反映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1]

经过几天的精心准备, 笔者做出了一份具体的教学设计:

(一) 复习回顾, 导入新课.

1.三角函数的定义.

2.诱导公式一.

由公式一, 计算: (1) sin420°; (2) cos600°; (3) tan660°; (4) sin480°.

(2) cos600°=cos240°=?

(3) tan660°=tan300°=?

(4) sin480°=sin120°=?

启发学生思考有没有像公式一这样的公式把第二三四象限的角转化到第一象限? 即π+α、-α、π-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有怎样的关系?

(二 ) 探 究新知.

探究一:α与π+α的三角函数值.

引导学生思考, 充分利用单位圆推导公式.

无论α为什么角, π+α的终边都是α的终边的反向延长线, 即α与π+α的终边关于原点对称.

利用对称关系, 写出交点坐标P (x, y) , P1 (-x, -y) .

指导学生利用三角函数的定义, 写出π+α的三角函数值:

从而推导出诱导公式二:sin (π+α) =-sinα,

cos (π+α) =-cosα,

tan (π+α) =tanα.

探究二: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

活动:类比公式二的推导, 根据以下问题推导公式三.

(1) 角α与角-α的终边位置关系如何 ?

(2) 它们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有何特征 ?

(3) 如何表示-α的三角函数值 ?

探究三:α与π-α的三角函数值.

(1) 角α与角π-α的终边位置关系如何 ?

(2) 它们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有何特征 ?

(3) 如何表示π-α的三角函数值 ?

(三 ) 例 题 讲解.

例1:利用公式求下列三角函数的值:

(1) sin (11π) /3; (2) cos (-2040°) .

例2:化简.

(四 ) 课堂小 结.

1.诱 导公式二 、三 、四 ;

2.数学思想方法 :化归思想.

在教研组的安排下, 笔者借用了高一某班试讲了一次.上课时, 笔者依照原先的设计, 认真执行.在上课过程中, 在笔者的引导下, 学生积极思考, 参与度较高, 对问题的分析、知识的掌握也比较轻松.

二、黯然收场———“精致”成了“限制”

课后, 教研组的同事进行研讨.经过讨论, 大家达成共识本堂课设计周密、自然, 环环相扣, 注重思想方法的渗透;但是, 这节课相对来讲比较平淡, 缺乏突出的亮点, 因为整个课堂设计很精致, 反而限制了学生的活动, 使得学生只能按老师既定的思路前进.

该怎样突出亮点呢? 笔者陷入了困境, 经过几番思索, 笔者决定充分利用学生小组活动. 比如在推导出诱导公式二之后, 可以让学生根据提示, 小组讨论出公式三四.于是, 笔者调整了教学设计.

三、小组讨论显神奇

(一 ) 复 习回顾 , 导入新课.

(与原先设计相同 , 略 )

(二 ) 探究新知.

探究一:α与π+α的三角函数值.

提出问题: (1) 角α与角π+α的终边位置关系如何?

(2) 它们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有何特征 ?

(3) 如何表示π+α的三角函数值 ?

由学生小组讨论, 讨论完毕派一名代表上台展示.

探究二: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

探究三:α与π-α的三角函数值.

(1) 根据诱导公式二的推导过程 , 让学生进行类比 , 小组讨论诱导公式三、四.最后请两个小组各派一名代表展示结果

(2) 师生点评、总结 , 让学生利用口诀记忆公式.

(三 ) 例题讲解.

(四 ) 课 堂小结 (略 ) .

公开课后, 同组教师认为这堂课上得很不错, 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让学生讲的尽量让学生自己讲, 让学生做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做, 学生陷入困境, 教师就引导点拨.通过小组讨论, 每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尤其是基础薄弱的学生.

四、感悟

原先的教学设计过于精细, 考虑到许多细节, 对学生易犯的错误, 教师已预设好如何引导化解, 这种程序使得学生只能按照教师为他们设计好的路线来学习, 只能在预定的轨道上收获, 从而造成对学生思维的限制.“精致”的教学设计说到底仍是教师在唱主角, 学生仍是被动地学习, 只不过“唱”的更巧妙, 课堂热热闹闹, 也只是虚伪的活力, 肤浅的精彩.

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教学的多边互助, 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 增加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机会.同时, 也弥补了教师由于班额大而不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不足, 达到了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及实践和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3.公开课教学探究 篇三

如今泛濫的各种教学比武、公开课比赛,使得教师带着功利心对待公开课:只求在课堂上表演得无限精彩,不管学生“配合”的牵强生硬;只求教师个人风采的完美呈现,不管学生内心的疑虑困惑。这样的公开课因急功近利已经变味,远远偏离了公开课的初衷和本义。这样上课的教师也早已不是为人师者的最初模样。何为师者?传业授道解惑也。教育的主体从来都是学生,课堂的主人也只能是学生。课堂是学生成长收获的天地,是学生尽情挥洒的舞台。我觉得无论是公开课还是常规课,都应该让学生学有所获、心有所得。

任何事物的存在,必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公开课也是如此。公开课我们应该重视,但不该过分重视。虽然目前关于公开课的利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我认为公开课对于教师成长和历练上的积极意义是毋庸置疑的。一堂课,不论是激情四溢中的水到渠成,还是波澜不兴下的暗潮涌动,只要能让学生惑有所解、疑有所析就是一堂好课。但实现这一点绝对离不开教师对教学文本的深刻解读、对教学流程的精心设计、对教育理念的独到感悟。诚然,公开课是一种范本,集各种规范模式和优秀经验之大成,对年轻教师的成长和提高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但公开课绝不仅仅只是范本,它也融入了教师鲜明的个性特点、独特的生命体验以及与学生交互时电光火石的默契和灵感。是不可重复也是不可重现的。当然,授课过程中亦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遗憾和瑕疵。所以,我们没有必要把公开课当成一件十全十美的艺术品来雕琢,也不必怀着“只能成功,不许失误”的决绝去面对。公开课公开的绝不仅仅只是如阳光般炫目的光华,那黑子似的错误和遗憾更值得我们去珍视。公开课公开的是教师认真踏实的工作态度,殚思竭虑的教学设想,厚积薄发的学识素养,教无定法的临场机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公开课其实并无高低之分,成败之别。

上好一堂公开课确实需要充分的准备,但这个准备绝不只是开讲之前数周的精心预想,而更在于每堂常规课的磨炼和反思,在于不断学习中的积累和心得,在于历久弥新的创新和探索,在于平日里点点滴滴的坚持和认真。

4.公开课教学反思 篇四

杨海林

二零一三年四月九日,经历了自己教师生涯的第一堂公开课,作为一名新老师,在这个过程当中,收获颇多!

其实,作为刚上任的青年教师,只有多经历这样的场合,多上公开课,多听公开课,汲取其他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弥补自己的不足,才能在教学上有所突破。我想,这也是学校倡导“人人上公开课,人人听公开课”的原因吧。而我,从教近一年,还是第一次上公开课。当然之前的公开课和优质课是有事耽搁了。亡羊补牢,为时不晚,之前的公开课没能上,虽然不能说是有遗憾,毕竟留给自己的机会还很多,但是自己还是很期待那种感觉,在台上的感觉„„

接下来的公开课周,老大(科组长)给了我任务,让我接下这一次的公开课,匆忙之间接下了任务,匆忙之间结束了公开课。

上完公开课,才发现自己跟别人的差距是那么大,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教学体态,亦或者课堂氛围都没达到预期效果。其他优秀青年教师的水平,自己更只能是望其项背,无法企及。学校一直倡导“四环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讲求学生的主动性,通过自主学习,讲练结合的方式,以取得课堂的最佳效果,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公开课上,教学过程中虽然贯穿了这一理论,也实施了相应的步骤,然而却没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原因一个在于自己准备还是不够充分,对知识重难点部分的突出作用不明显,导致学生没能在第一时间把握课本的主要内容,课堂气氛不活跃。导致整个教学过程又进入传统的教师“一言堂”模式。

课后,科研组集体评课,老大(科组长)深刻的指出了自己教学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以及今后怎样去修正,各同事也提出了诚恳的建议。感谢他们!我想,这些才应该是公开课的意义所在。一个人最可怕的不是别的,正是自己的无知和自以为是。只有意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然后去克服它,才会让一个人变得强大,无比的强大!之后负责教学工作、有着几十年丰富教学经验的徐校长跟我深刻的讨论了公开课的有关细节,指出了自己在教学上的缺点和不足,并给出了诚恳的建议,同时应该怎样去听取其他青年教师优秀的教学方法。收获良多!

我想,公开课或者优质课这个过程,它的目的不在于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去炫耀自己的成绩,最重要的应该是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当,无限度的放大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让自己认识到自身的不足,知道自己需要修正的地方;还有就是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探讨一种更合理,更适合教师,更适合学生的课堂教学模式。这才是学校倡导“人人上公开课,人人听公开开课”精髓。

5.公开课教学反思 篇五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公开课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公开课教学反思1

在第一课时中通过阅读,自学生字新词,不理解的共同释疑,然后学生再读,达到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再给全文分段。学生阅读中,边读边思考,养成阅读中思考、思考中能读的良好习惯。苏霍姆林斯基说:“不动脑筋、没有思考的阅读,只能使儿童的头脑变得迟钝。”所以一直以来都想通过问题阅读来培养学生思考的学习。

第二课时接上课时内容,分析各段内容,感受,理解有深刻含义的句子意思,学习法布尔对待学习的自学态度,以及坚持不懈的精神。以至于他才有辉煌成就。教学的主要方法是学生阅读(自主阅读)来解决问题,问题主要由老师设计,在此基础上学生提出问题,再释疑。

首先,第1-6自然段是本文第一段,让学生在读中思考:

为什么说法布尔从小就是一个昆虫迷?

读后讨论:

1、“怪人”为什么要加上引号?

2、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法布尔是实足的昆虫迷?

3、第六自然段通过什么来说清?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学生发言时并没有像往常那样,一窝蜂的说,他们举手,逐个解答,虽然站起来的人中有的答案不沾边,但在争论中自然而然的明了。老教师也就用不着肯定这呀那的。

第二段是本文重点,从7-18自然段,上节课时有的同时认为可以分为两段:法布尔的经历(7-13)和他的辉煌成就(14-18),其时这也是可以的,但由于这两处关系紧密,放一处更容易理解,而且分析前后相互映衬,便于理解。

公开课教学反思2

《金色花》是泰戈尔散文诗集《新月集》中的代表作。篇幅短小,而意蕴丰赡。诗歌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艺术角度,从假想写起,“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首句),并由此生发想象——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的“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依恋,构成一幅耐人寻味的画面,表现家庭天伦之爱,表现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初读课文,在我们面前展现的是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画面的中心人物是“我”——一个机灵可爱的小小儿童。“我”的突发奇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一天里与妈妈三次嬉戏。第一次嬉戏,是在母亲祷告时,悄悄地开放花瓣散发香气;第二将嬉戏,是在母亲读《罗摩衍那》时,将影子投在母亲所读的书页上;第三次嬉戏,是在母亲拿了灯去牛棚时,突然跳到母亲跟前,恢复原形。“我”“失踪”一天,却始终与母亲在一起,对母亲非常依恋。“我”幼稚天真,却藏着自己的秘密,惟有他母亲不知道,最后母亲问 “到哪里去了”,“我”说“我不告诉你”,这是得意的和善意的“说谎”,仍流露出对母亲的爱恋。总之,“我”是在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

故事虽短,但是有完整的情节,情节发展有波澜。人物在情节的发展中各显现其性格:“我”的性格是天真活泼、机灵“诡谲”的,又是天生善良的;母亲的性格是沉静的、虔诚的,也是善良的、慈爱的。两人的性格形成鲜明的对比。善良、善意,是母子两人性格表现的主旋律,而“我”的“诡谲”与母 亲的“受骗”则与主旋律“不和谐”,产生一些微妙的变化,创造出特殊的意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侧重三点:一是诗的语言美;二是诗的画面美;三是诗的情感美。教学中我主要通过灵动多姿的朗读(听读、赛读、评读、范读等)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熏陶感情,从而读出“语文味”,创造诗意的课堂。我觉得本课最成功的地方是最后一个环节:“创意表达,升华情感美”。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你读了这篇文章,是否也觉得我们要为深爱着我们的母亲作些什么呢?我们用有创意的作业,来表达我们一颗感恩的心!

如果你忽然具备了文中小男孩的神力,你准备变作什么来表达你对母亲的满怀爱意?

学生自由想象,用“我要变作……”说话。

1)假如我变成了一条清清的溪流,我要在妈妈工作累时,让妈妈来到我身边,听我唱一支欢快的歌曲,抖落满身的疲惫;我要在妈妈口渴时,让妈妈品尝我甘甜的水,使她重新变得容光焕发!

2)假如我变成了一朵小小的白云,我要紧紧跟随着妈妈,使妈妈不管走到哪儿,都免受烈日无情地炙烤。

3)我要变成一股清风抚摸着你;我要变成水中的涟漪,当你沐浴时,把你吻了又吻。(泰戈尔《告别》)

学生表现都很活跃,在练习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母子深情的体验。

总结这节课的成功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在教学中,既鼓励学生读,又让学生明白应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使学生在充分体会诗歌蕴涵的感情的同时,还掌握了朗读技巧,不仅读懂了诗,也学会了怎样读诗。

二是简化了教学环节。以前教诗歌时,总是将“语言赏析”单独安排一个环节。这次我尝试将“朗读”、“理解”、“品析”结合起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是美化课堂。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或创设氛围,或激发兴趣,或配乐朗诵,或画面点缀等,为课堂添色不少。另外,教师优美的语言也让课堂富有情韵。

不足之处是教师的示范朗读由于普通话不够标准,影响了朗读效果,以后在这方面还须努力。

公开课教学反思3

第一次开公开课,心情十分复杂,既激动又担忧。激动的是通过这次公开课可以发现自己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提高我的教学技能;担忧的是这么多老师听课,假如课堂上出现什么问题,那……现在这已成为过去,但回想起来,无论是课前备课,还是课中教学,或者是课后反思,对这次教学活动的认识都是不同的。

(一)教学设想

余光中的《沙田山居》,作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了千变万化的景物,抒发了作者一种深沉的思想之情。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将品味语言,学习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定为本文的教学目标。本文和其它散文一样语言优美,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所以引导学生揣摩、分析诗化的语言有必要作为本次教学的重点。本文作者所抒发的乡愁之情是很含蓄的,只是蕴藉在秀美的水光山色中,学生体会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将其作为本次教学的难点。根据散文文体特征和本文的行文特色及学生实际情况,本次教学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诵读法和探究法,让学生读出韵味,欣赏、领悟文章精妙的语言和优美的意境,通过抛出问题的方式,组织学生讨论研究以挖掘文章深层思想。由于本课属于扩展阅读部分,所以计划用一课时来完成。为了落实本次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的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1.导入和文化文学常识。由余光中的诗篇名作《乡愁》导入,本文和《乡愁》都是有着浓浓的乡愁情绪,所以用《乡愁》有利于学生初步形成对余光中作品中这种情感的认识。

2.整体感知。这一环节主要通过加小标题和寻找作者的视点来完成:通过学生给各个段落加小标题的方式,感知全文内容;通过寻找作者视点理清本文“站在阳台上看风景”这一线索。

3.探索研讨。这要探究作者是怎么样描写沙田山居的海和山。这一环节通过两项内容来完成,一项内容是通过对第二段和第三段的诵读,归纳出海和山的特点;另一项内容是通过对语言的鉴赏,品味出本文的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的表达技巧。

4.深入探究。通过最后一段的鉴赏,让学生体会到本文所表现出的浓浓乡愁。探究本文奇丽的海景和幽美的山景与作者表达出的那浓浓乡愁的关系,学习作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5.总结扩展。总结本文内容,让学生阅读《听听那冷雨》,进一步体会作者散文的特点及蕴含其中的感情。

6.布置作业。通过这一环节,达到巩固课堂知识的目的。

(二)教学过程反思:

本次教学过程出现的问题比较多,最为明显的就是出现了教学环节的混乱,虽然是由于一时的疏忽造成的,但这种问题是不应该出现的。其它的问题主要有:

1.教学准备。本次的教学设计不是很周全,如添加小标题这一环节,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

2.教学理念的贯彻。本节课对学生的引导太少,大多情况下是自问自答,没有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地位。

3.教学目标的实现。虽然对各个目标都有落实的过程,但还是没有实现目标。如,对语言的品味不到位,对出现的修辞手法也没有作深入的探究。

4.教学方式。本节课的一些教学方式不恰当,如无效的提问。

5.教学设备不恰当使用。如对幻灯片没有及时关闭。

(三)改进措施:

通过这次公开课,使我更加深入的认识到自己所存在的问题。我将通过以下途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1.加强对“新课标”的学习,进一步理解新形势下新的教学理念。充分贯彻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

2.加强自我专业知识的学习。在教学过程当中,发现了自己在专业知识方面有很大的欠缺,所以我将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补课”,以适应学生的需要,教学的需要。

3.加强向同事们的学习,今后我将仍然本着学生的心态,利用备课组、语文组的`各种活动,向各位同事多多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

4.通过教学时间和教学反思,不断提高专业技能。今后无论在备课,还是上课,我将都做到节节课反思,节节课提高。

目前,虽然我的教学技能还存在很多问题,但在学校的关照下,在整个语文组的组织下,在各位同事的帮助下,再加上我的努力,我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公开课教学反思4

这次的公开课比较特别,宏宇老师设计了一个共同的课题《 Windows 画图程序》,这不仅让碧莺、燕芸和我三个新老师有个比较,同时也对三个师父进行了考验。三个师父都相应地对我们进行了指导,从主题的选择到说课稿的要求再到教案的定型,尽量让我们做到位。

我选择的主题是制作猪年贺卡。考虑到明年就是猪年,以制作猪年贺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下来就是说课稿了,我拿了恩昭老师的说课稿当范本,再加上说课评价表里评分的标准,认真地核对自己的说课稿,自以为很满意了。可是给师父看时,发现有很多重要的东西忘记写了。于是在师父的批改下,我的第一份公开课说课稿完成了。

公开课之前,我们组开了个小会,我们三个相继进行了说课。组里的老教师也分别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给出了不足与肯定的地方。结合这些不足,我又重新修改了教案。再次在师父的批改下,我的第一份公开课教案完成了。

20xx年 11 月 2 日上午第三节我的第一次公开课开始了。看到一个一个老师进来听课,我紧张了,脑袋里面一直思索着教案里的新课是怎么导入的。整节课在教案的设计下结束了,每个步骤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学生的反应也在我的预料当中,自我感觉挺顺利的,心里还期盼着评课的到来。

燕芸的课由于冲突我听不到了,下午听完碧莺的课。她的课注重知识点的传播与迁移,师生互动性很强,让学生上台操作的机会也很多。于是就意识到自己早上的公开课的不足。之前自我感觉良好的想法一下子没有了,换来的是等着评课时挨评。

评课开始了,我们三个一起被评,宏宇老师先说了我们三个的肯定之处,再分别一个个点评。我的不足之处如下:

1、教案里的教学目标有些夸大:比如在教学过程中,知识目标没有体现知识迁移;能力目标没有体现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德育目标没有体现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精神。

2、遗漏了画图的重点:在画一幅画时,画布的定义是很重要的,可是我却没有体现出来。

3、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在学生练习时,我很认真地收集学生遇到的问题,可是却是把它们统一起来讲,应该一发现问题就立即讲出来,这样学生就会记忆深刻。

4、教师基本功的不足:在上课过程中,没有做到耳听八方,学生提出的问题我都没听到,忽略了某些学生的想法。

5、师生互动的不足:整堂课下来,都是我演示完学生练习。学生基本上是被我牵着走,虽然有完成任务,但是缺少了学生自己的想法。应该在老师的作品没展示之前,让学生先想着怎么做,然后让学生上台操作。最后跟老师的作品进行比较。导出老师的作品是怎么画的。

6、教学设计的不足:我注重的是小猪怎么画出来的,而不是画图工具程序的窗口与 windows 窗口的链接,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

公开课教学反思5

本学期非常荣幸地被挑选参加区里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刚接到任务时,其实心里还是感到很大压力,除了来至比赛的压力,更是要教别人的学生,而对于他们真的是一无所知,我们之间能有默契吗?在比赛前一天我终于接到比赛的内容了,居然是一次函数最后一节的内容。

走进新课堂,我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做到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后实践,新课程理念如何转化为教学行为始终让我在思考,在尝试,究竟怎样教会学生,使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呢?尤其是上好“课题学习”。

“数学课题学习” 我想是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和培养实践能力的课程。它可以弥补数学学科实践能力的不足,加强实践环节,重视数学思维的训练,促进学生兴趣、个性、特长等自主和谐的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它提倡的是参与探索、思考、实践的学习方式,真正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在备课组老师的热心指导和帮助下,整节课我个人感觉还是比较满意的,学生各有所获。下面就谈谈本人这堂公开课的教学反思:

一、反思本课教学过程的成功之处:

(1)本节课指导思想正确,达到了以下目的:

①巩固一次函数知识,会运用函数关系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②会把选择方案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再通过函数统一起来使用,利用函数的解析式与图象,并结合方程,不等式来解决实际问题。

精心设计教学程序,让学生自己经历“问题情境——分析研究——建立模型——解释应用”的过程,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新课开始先利用了丰富的实际情景

(如圣诞大餐准备炸鸡翅,是直接去麦当劳6块/对,还是选择自己加工;寒假的旅行路线多家旅行社各自采取不同的打折优惠,又如何选择),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因为情境熟悉,也能快速地与学生产生共鸣,教学反思《课题学习——选择方案⑴教学反思》。创设了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与氛围,师生互动较好,使学生主动开动思维,利用已有的知识顺利的解决这这些选择方案的问题。

(3)而对于教学中的重点例题,注意到利用问题串的形式,将难点分散,层层递进,逐步让学生掌握选择方案的一般方法。

在讲解例题的同时,试着让学生利用图象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并提示学生注意自变量在实际情境中的取值范围问题。教学中还注意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

(4)最后通过巩固练习,训练了学生灵活应用函数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结中让学生体会到利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关键在于建立数学函数模型。从总体看整个教学环节也比较完整。

教学时,能够达到三维目标的要求,突出重点把握难点。能够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关注对问题的分析过程,让学生自己利用已经具备的知识分析实例。用函数的观点处理实际问题的关键在于分析实际情境,建立函数模型,并进一步提出明确的数学问题,注意分析的过程,即将实际问题置于已有的知识背景之中,用数学知识重新理解(这是什么?可以看成什么?),让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考察实际问题。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函数的图象,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反思本课教学过程的不足之处:

1.给学生自己思考的时间少了一些。

没有留有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在思考后进行合作交流,若能变“知识课堂”为“生活课堂”,让他们“边参与、边应用、边体验、边评价”贯穿于整个过程之中,应该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2.回答问题对象选择的盲目性。

在讲解例题、练习时,让学生回答,我没有课前选好对象。什么时候差生答,什么时候中等生,什么时候尖子生,应该有所选择。进而发现为什么学生这样思考,也就是发现问题的真正所在。

三、反思本课教学过给以后教学的启示:

1.“课题学习”应该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动手实践。

这也是数学课题学习课的精髓,因而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是上好数学课题学习课的核心要素。因此,课前准备十分重要。它包括必要的资料查找、必要的实情调查及体验、必要的教具学具的准备、必要的相关知识准备。

2.应突出数学教学在活动中进行,即“数学+活动”。

活动中既包括操作性活动(动手),也包括观念性活动(动脑)。学生通过“做一做、议一议、读一读”等形式,在“做中学”,“学中做”,导、学、做三合一,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3.应突出注意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别,允许学生在活动中兴趣转移,以满足学生多种兴趣爱好的需求,适应每个学生不同发展的需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动”有所得。

4.在评析问题时,留给学生反思的时间。教给学生掌握方法,积极引导学生整理思维过程,确定解题关键,回顾解题思路,概括解题方法,使解题的过程清晰、思维条理化、精确化和概括化。鼓励学生在获取知识后反思学习过程,分析具体解答中包含的数学基本方法,从中提炼出应用范围的数学思想;在分析解题方法中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方法的优劣,优化解题过程,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以上仅是我课后的一些反思,而数学“课题学习”课,是近年来我国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增设的一个崭新的课题。所以我们不仅要积极钻研教材,发掘教材中的研究性课题,而且善于引导从多个方面选择研究的学习,激发并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公开课教学反思6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教学前,同学们预习了课文,对文中出现的新事物名称也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他们也通过上网,知道了作者路甬祥。这些对上好这篇科普性文章是很有帮助的。课堂上,我主要让学生质疑、解疑,弄清课文内容。让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同时,静心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这节课上是相当踊跃的。我在这一 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首先,让学生质疑感悟,让教学简单化。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并提炼问题,听与说、理解与感悟、朗读与表达的语文实践活动,始终围绕“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一句展开,让课堂教学简单化。同时,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读出疑问”与“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的引导,这既是对学生语文学习方法的引导,也体现了教学中以生为本,与文本对话的特点。

其次,适时抓住言语训练点,让教学充满语文味。教学中,我抓住“发现与发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教学,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语言的实践运用、品读、想象与表达,尽力让语文课堂教学真实与扎实,这样摆脱了以往科普性文章的教学中,单一地围绕“20世纪科学技术是如何呼风唤雨的?”等类似的常识性问题转圈的困境,而忽视了语文学习实践本身。有人认为:科普性的文章一般对朗读指导不必过分要求……我并不同意。教学中,首先,通过“从诗句中你体会到什么?”的提出,为学生的朗读找到了情感基点。抓住文中“千树万树梨花开”;第四五自然段等重点句段进行了有效的朗读指导。诸如“你从他的读中听到了什么?”都是对自主阅读、个性化朗读的诠释。教学中教师一再强调读出自己的见解,读出自己的感情,既是对阅读的引导,也是对朗读训练的指导。

语言训练的扎实。在教学中,我从文本中选取具有语言学习与品悟价值的重点词句进行言语训练;有拓展性的、有运用表达型的、有想象发挥的。如对 “发明”、“发现”的学习品悟,让文本真正成了例子,学生成了语言学习的主人,还可以从课堂教学中明晰地看到学生理解与表达,思想与言语等方面的能力的发展课堂教学中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忽略了课后问题。课后题提出:“课文写得真精彩,我要多读几遍。”“作者仅用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一百年的科学技术发展”这里表明课文的文字简短也是一种语言美。这和我们平时认为的语言美有所偏颇,因此我有些忽略对文章语言美的感悟。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年级的阅读教学本应该在重点感悟词句的基础上,把握住文章的整体。

总之,只有认真的及时的总结每个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用高层次和高水平来思考,我们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教学,总结和积累教学经验,创造出新的教育方法,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

公开课教学反思7

立定跳远是小学体育重要教学内容之一,每个水平段的学生学习要求都不相同。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讲,只需要他们初步学习立定跳远的动作,能说出动作名称和简单的技术术语,能运用双脚起跳、双脚着地的技术方法。

在教授本内容时,我一共用了五个课时,先从单脚跳开始,然后进行双脚跳,接着进行多种方式的跳。通过前面教学铺垫,最后过度到主要教学内容上去。在教学立定跳远时,我采用的是“三拍法”。先让学生原地练习动作方法:手臂的摆动、双脚的弯曲等,然后分组原地向上跳,然后再向前跑一小步,再一个个进行过关练习,并单独辅导差生。

通过教授本内容我发现,很多同学在原地进行练习时动作方法很标准,但到实际跳时,很多同学的动作技术脱节,起跳时双脚不同步。下课后我也进行了思考,发现在教学本内容时,我的方法过于机械,没有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教师的引导是关键,引导练习时教师的语言要精练,提示方法要恰当,必须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并通过各种小游戏达到层次性学习,让学生体会其中的乐趣并掌握基本技能,同时要注意学生观察与提问,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要让学会互相鼓励,学会互相帮助,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交往与进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小组之间的竞赛可以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由于学生的荣誉感强,在开展竞赛的过程中,他们会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小组争光,这样就激发了他们的责任意识,培养了团结协作的精神,加大小组合作学习的力度,达到积极锻炼的效果。

公开课教学反思8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讲授的是教科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丰碑》一课。本文记叙了红军在过雪山时,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赞颂了军需处长为了革命的胜利,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课文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和品质。结合本次我们教研的主题“在阅读教学中落实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策略,在教学时,我以重点的词、句、段为依托,由感悟环境的恶劣到体会人物品质的高尚,由将军态度的变化到理解丰碑的真正内涵为主线,步步深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体会,从而有效地学习语言文字。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不但有助于缩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时空距离,更能强化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作为教师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生活经验与感受走入语文课堂。

由于这篇课文讲的内容与学生生活距离较远,所以在理解感悟文本时会使学生有很大距离感。于是我就以“幸福”这个话题导入,让学生谈谈什么是幸福,从而体会到自己正身处幸福之中。之后话题一转“其实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真的是来之不易的”,这样一来,就会引发学生的好奇之心:为什么是来之不易的呢?从而引出新课,让他们自然地走进文本之中。

二、重组教材,感悟品质

由于本篇课文较长,讲课时不能面面俱到,所以在课前备课时,我就将教学重点放在了第七自然段以及对将军描写的段落上。对于课文1、2自然段红军所面临的巨大困难,只是让学生感知朗读,并展开想象,落实了语言字的训练。之后就将将文中结尾的“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作为串联整节课的重点句。分别在感知军需处长的品质、体会将军内心情感的变化以及理解“丰碑”的真正内涵后,分三次出示并引读这句话,更好地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既讲究实效,又感悟了军需处长的崇高品质。

三、夯实语言训练,加深理解感悟

巧妙、夯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不仅可以有效地使学生掌握语文知识,而且能够引导学生逐步地深入文本、体会情感。

在这节课上,为了落实语言文字训练这一主题,首先对于文中空白内容我引导学生进行了想象训练,例如:让学生想象这支队伍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学生通过想象,深刻地体会到了行军的艰难,也为接下来理解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感悟将军愤怒后,又让学生想象:如果你是这位将军,会怎样训斥军需处长?学生通过角色转换,又很好地体会了将军的内心感受。除此之处,在学习描写军需处长的一段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军需处长的动作、神态、穿着等描写,通过句式对比,换词练习以及有感情地朗读等方式,不但让学生体会了他忠于革命、舍已为人的献身精神,更让学生感悟了文中语言的准确精妙,同时也渗透一些写作方面的指导。在学完本文后,又让学生用一句话表达对军需处长的敬佩之情,学生内心的情感呼之欲出,既加深了对文本的感悟,又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较好地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当然,在这节课中,我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在学习军需处长牺牲的一段时,当体会他为什么如此镇定安详时,对于学生的回答只是一带而过,引导不够深入。对于一些学生的回答,没有及时有效地加以评价,还有就是感觉整节课自己提的问题过细,总觉得是自己在牵着学生的思路走,学生谈体会也不是很深刻,与我预设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还恳请各位专家及教育同仁能给予更多的指点与帮助,谢谢大家。

公开课教学反思9

上完了《夏洛的网》这堂课后,感觉人一下子轻松了许多。因为,课外阅读指导课对我来说,是一门全新的课,我们多数老师都没有接触过这样的课程,所以,自己在摸索中还是大胆地上了这样一课,旨在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老师们能多提宝贵意见,让我们一起进步。

在这次班级读书会中,我设计的重点是感受作品的人文魅力,体悟作品的生命诠释。

首先,让学生一起来回顾,书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通过复习那些人物的名字,学生看书的记忆慢慢被唤醒。然后,进入第二个环节,回顾故事发生的地点都有哪些。这样就把故事发展的脉络也梳理出来了。

在理清故事的情节线索后,我设计了“夏洛的网,这是一张编织着()的网!”这个统领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走进夏洛,感受夏洛形象,走进威尔伯,重点领悟到威尔伯的知恩回报。在整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读书中的片断,相关的情节,体会感悟到夏洛是忠实朋友,有一颗善良的心、讲义气、无私奉献,关心朋友,安慰、鼓励、重诺言、一诺千金,不辞辛苦,聪明智慧。体会到这是多么可爱的威尔伯啊!他富有爱心、热爱生活、喜欢朋友、知恩图报,谦卑可爱、做事认真……原来它具有许多被人喜欢的理由。最后,引导学生把自己心中的那份感动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出来。

课上完后,从学生上交的读后感及其他作业来看,学生有了对文本的深入了解,真正有了自己的感悟。但是,对于教师来说,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还有很多。

公开课教学反思10

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快乐学习,和探究。

作为新聘教师,宫老师在课后从不同的方面做出了指导:值得肯定的是:基本功扎实,课堂设计巧妙,通过复习旧知,掌握学情过度,为下面的教学作了铺垫,有新的教学理念,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的不错,在教学中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活动形式多样,做到了学以致用。但自己本身又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首先,个体活动出色,但发音November 有问题。课后作业布置有难度,学生没有理解作业的要求,和学生交流没有面对面,掌控课堂能力还需要进步,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要注意信息加工,逐步促进故事的阅读能力。

回顾这堂课,我激情导入,学生积极性倍增,我将兴趣教学贯穿始终,层层递进,让学生在情境中学,活动中练,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关注学生差异,给学生平等的表现机会。Pair work、group work 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相互学习,学会与他人合作。在课堂上用激情,童心,爱心,尊重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

这堂课内容相对容易,我运用了以旧带新,精讲多练的原则,过渡自然突出重点,分散难点,让学生在听说读演中享受成功的喜悦。还利用多媒体等教学媒介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语言信息,省时省力。在课堂活动中我先引导学生会说,然后把课堂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对话。在小组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通过自己的智慧,编自己的对话。学生乐于参与并积极参与。

本节课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内容深度不够,教师语言有些复杂,学生听不大懂。学生的主体能力还是没有得到尽可能大的发挥,作为新教师,我会努力和其他老教师积极学习,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得到改进。

公开课教学反思11

一、课堂关注的失误

语文课堂是教师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阵地,在课堂中应该关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情况,关注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经历的每个思维细节,关注他们在思维中遇到的困难和不解,课堂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都应紧紧围绕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展开。但是,大部分教师因为上公开课而变得有些不自然,在教学过程中,不是关注学生和文本的对话,不是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参与面,而是关注课堂是否热闹,关注自己在课堂中的表现,关注听课教师的反映和评价,关注多媒体制咋是否精美、操作是否流畅等等,这违背了教学的目的,只能让课堂呈现出表面的繁华。

其实,执教公开课的教师一方面要思考语文学科的基本价值是什么,这一节课究竟要教什么,要以学生为口心,让自己置身于学生中,努力引导学生去品悟文本,激发学生和文本、老师对话的热情,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所以,课堂教学前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如何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如何让学生的思维真正活跃。

黄厚江老师在执教《给我的孩子们》时,只有一支粉笔,一本书。课堂算不得花哨,整堂课设计了三个问题:

(1)你能抓住文中的词语、句子,说说文中的孩子们有哪些特点吗?

(2)“我”是一个什么样的“我”?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把描写作者内心情感的词语圈出来,从作者的情感人手解读作者;

(3)尝试补全一下题目,作者要给“我”的孩子们一些什么?三个问题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字、词、句来解读文本,整节课活动开展自然,学生兴趣盎然、思维主动,课堂生成了很多让人难忘的智慧。整节课没有表面的、形式的热闹,却渐渐开启了每一个孩子的心灵。

二、课堂多媒体运用的失衡

多媒体在公开课上已成为一些老师的“必杀技”,在公开课的准备过程中,教师往往花大量的时间用于课件制作。诚然,多媒体课件在节省时间、拓展课堂容量方面有很多优势,但若使用不好也会有弊端。

1.固定了课堂的流程,造成学生思维的唯一性教师设计的多媒体课件,往往体现的是教师已经固定了的教学思路、教学设计,在公开课上,教师往往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设计,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阅读、理解文章,一旦学生思维脱离了预定轨道,教师往往手足无措,生拖硬拽地把学生思维拉回到原来轨道上,教师不再是“主导”,更像是一个导演,让学生按照既定的剧本演戏。

2.转移了课堂的注意点,丢掉了文本在很多公开课上,我们都能看到,教师用一张张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的图片吸引学生的眼光。这样的课堂,体验多了,积累少了;看影视多了,读文本少了;听录音多了,朗读少了;其他活动多了,语言活动少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干扰性阅读,抑制了学生的二次创造,削弱了学生的想象力。

多媒体的使用应该简洁而适时。简洁才能有变化的余地,才能根据课堂的生成随时调整,才不会禁锢师生的思维;适时才能起到引导作用,让多媒体出现在学生思维凝滞时,才能真正拓展学生思维。

三、课堂评价的失效

有很多做公开课的教师为了体现课堂“教”与“学”的和谐,强调学生的个性彰显,一味地表扬或肯定,不管学生答得怎样都说“好”、“不错”,不敢或很少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批评性评价,甚至对于错误的回答不做任何评价。

其实,对学生的回答,我们能否在第一时间抓住亮点,指出要害,这是课堂教学活动中最大的教学机智。教师常常要思考评价角度、评价语言、评价时机。有效评价不仅对回答问题的学生有很好的激励作用,对其他听课的学生也有很好的提醒作用。教师只有把握好评价的契机,才能更好地保护或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大多数的学生明白道理何在,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在黄厚江老师的课堂上,我们不仅能看到他可贵的“童心”,他常常蹲下身子,从学生的角度给予他们真心的肯定,还能看到他对文本内容的有效评价,对阅读方法的适时指导。黄老师有时用委婉的语言指出学生思维的问题;有时在肯定学生答案的基础上加以总结;有时在评价后又把问题引向更深处。他的评价语言让学生阅读的目光始终聚焦文本,保证了语文教学活动的有效展开。

总之,公开课是先进课堂理念和教学的展示,不是多媒体技术的演示,更不是教师自我的表演,只有深入思考学生情况,从学生出发,从文本出发,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巧妙引导学生,使教学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这样的课才是一节精彩的课,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是语文教师应该守望的原点。

公开课教学反思12

新事物的产生必定具备其取代旧事物的优越性,就像今年语文统编教材的大变革,给人一种陌生而神秘的感觉。特别对我这个语文专业外行中的外行教育工作者来说,真是有些摸不准方向,毫无授课头绪。

昨天我们语文教研组长公布了公开课的安排表,而我是第一个,并且只有一天的准备时间。这么突然的任务,让我有些慌乱。昨晚草草地整理了课件,今天就直接开讲了。我班的学生本身就不活跃,没有大胆发言的习惯,加上今天听课,好多学生更是沉闷不举手回答问题。尽管有几个学习好的同学举手并很好的回答了问题,但还是没有达到调动大部分同学的学习积极性的目的。总之,自我感觉效果不好,没有达到想要的结果。

我对新教材也有一些的想法:虽然我是非语文专业且被“赶鸭子上架”的接受这门课程,但对于去年的教材来说,我感觉上课还是可以的,而现在的教材让我有些为难了!怎么说呢?我感觉现在的教材是对知识内容的硬性要求减少了,而软性的要求提高了很多。它没有那么多明确的定性的东西让学生去记,而是更加注重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就像今天这节课《桥》,它是一个小小说,而对于教学要求和目标来讲,不仅仅了解什么是小小说,还要让学生去体会文章是如何通过环境和情节描写来体现人物特点和精神品质的,特别是一些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的运用。这些让学生感悟领会的东西,我觉得很难引导让学生掌握。另外这种能力性的目标实现也不是当堂就能反馈出来的,也是需要时间去锻炼,才能在写作中表现出来。我在开学以来的教课中也很能感受到这种对教学能力高要求的压力,有好多时候都是在上完课才会“恍然大悟”,但却已经“后知后觉”了。所以就给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时间需求。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感受,也许是我的教学能力不足吧,但更希望能向同仁们多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的同时,能够更好的服务学生。

下午的时候我们语文教研组的成员聚在一起对我的课进行了评价和意见交流,从他们的角度和思路上,我认识到了自己在上这节课的不足之处,也学习到了很多东西。这样的活动还是比较有意义的,也有助于相学相长,大家集思广益,共同克服新教材给我们带来的困惑。

公开课教学反思13

本学期的青年教师多媒体公开课已经结束了,此次参加的青年教师一共有十九位。在此次活动中,大家都热情高涨,积极参与,认真准备,精心制作课件,使得此次活动得以圆满成功。

此次活动中,我也是其中的一员。接到任务以后,我便投入到了积极的准备工作当中。首先是根据所安排的时间结合教学进度确定公开课的题目。这样我就定下了《探索规律》这一节。

通篇阅读教材发现,这一节分两个课时讲完,我计划讲第一课时。通过认真分析这一课时,我发现这一课时的主题是日历中的一些规律。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经理谈随数量关系、运用符号表示规律、通过运算验证规律的过程,会用代数式表示简单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能用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等法则验证所探索的规律。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教学要以现实生活中的情景导入课程,经过认真琢磨,我以一张残缺的日历作为引入。这样,学生面对情境顿时兴趣大增,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际上,学生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经验,完全

可以完成刚才设置的问题,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无形中就用到了日历中的一些规律,这个时候,马上让学生去找日历中规律,提问题时问题要大,这样学生能海阔天空的想象,找到的规律也就更全面,学生回答后,总结日历中的规律,这个时候,可以安排一些练习让学生做,可以巩固刚才找到的规律。这样做给整节课做了一个铺垫。紧接着给出课本中的问题,一共有四个,学生一一回答。学生通过回答课本中的问题,发现3*3的方框中的9个数字之和是中间数字的9倍,并且任意框出3*3的9个数字都有这个规律。学生产生疑问,这时引导学生运用代数的知识去解决这个问题。此时,趁热打铁,改变图形的形状,如十字形,X形,等等,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最后,把问题推向让学生设计图案,使得这节课达到一个高潮。

此次公开课讲得基本成功,有不少青年教师以及同学科的教师听了这节课,他们分别提了不少宝贵意见,使我从中学会了不少东西,对于这节课来说,有如下优点:

1、多媒体手段运用得非常好,充分发挥了多媒体课件的优势。

2、引入切合实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3、思路连贯,体现出了准备得非常充分,教学秩序井井有条。

还存在如下的不足:

1、时间安排得不够合理,以致拖堂5分钟之多,在时间安排上以后要多加注意。

2、探索规律设计图形处由于时间紧张,学生活动不充分,教师展示过于多,应把这些活动全部交给学生去做。

3、语言表达方面以及教态还有待于提进一步提高。针对上述问题,通过与同学科教师的讨论,我听取了各方面的建议,决定从以个几个方面进改正:

1、加强业务素质方面的进一步训练,使自己在短时间内有一个明显的进步。

2、进一步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使自己由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一个知识的引导者,尽快转变自己的角色。

3、多与其他教师交流教学方面的经验,交换自己的教学看法,学习其他教师的优秀教学方法,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最后,我要强调的一点是,此次公开课的准备过程,得到了本组教师的鼎力支持,这里对他们表示感谢,也希望我能在他们的帮助下,尽快成长起来,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公开课教学反思14

本次公开教学是以校本研训“主题阅读教学”为依托开展的。对于“主题阅读教学”我仅仅是知道了一点皮毛,到底什么是主题阅读,主题阅读又该怎样正确进行等等我还知之甚少,因此本次公开教学,我也是摸着石头过河,进行初次的尝试。

备前思考

“主题阅读教学”要求以一点为切入点进行拓展阅读,把课外阅读放到课内,大量提高学生的阅读量。我现在所带的六年级学生可以说对小学应该掌握的知识点都已经了解,马上面临毕业的学生应该有了独立阅读的能力,不需老师再牵着他们去品词析句、去领悟内涵,我想可不可以把单元内的课文进行整合,结合以前学过的写作方法进行教学呢?抱着这样的想法我进行了七单元三篇课文的综合备课。

备中推敲

在备课中我想到三篇课文虽然都是写事的文章,但是从内容上来看都写到了人物,而且 都有对老师的描写。我何不从人物的写作方法入手,让学生去反复阅读,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去品析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呢?于是我设计先让学生复习描写人物要抓住典型的事例,然后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具体的描写体现人物的性格;之后让学生自读自悟,去分析三篇文章中福楼拜、孔子、刘老师其人其行;最后拓展阅读,让学生收集一些描写老师的文章,并且进行分析,从而牢固掌握写作技巧。课后还可以安排习作练习。

课后反思

按照我的设计进行了本次的教学,在40分钟内按时完成了教学任务,针对本次教学我也进行了反思,有几点想法。

1.放手让学生去自学,六年级学生确实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可以说对文本中人物的分析比较到位,概括也比较准确,不需老师反复强调。

2.把相同的写作方法放在一起去学习,举一反三,学生掌握牢固,而且节省时间,还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量,确实有助于学生大量阅读。

3.虽说在同一方法上可以加大阅读量,但是每篇文章都有它的不同之处。比如《莫泊桑拜师》一课除了领悟人物精神外,还应该让学生学会细心观察事物,持之以恒,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等等;《理想的风筝》一课中回忆性文章怎样写,理想的风筝指的是什么?《孔子游春》一课中景物的描写等。其实还有许多知识点都需要在下一课中补充。其实这种教学仅仅适合一课一得,也就是在某一个点上加大阅读量。

4.因为在一节课中要阅读两篇或者三篇文章,所以相对来说,分析文本就显得粗糙了很多,语文课中的情感、朗读、情境,铺垫等就少了很多,语文课显得有点生硬。对于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可能有点勉强。

或许是自己还没有真正领会“主题阅读教学”的精髓,亦或许是理解上的偏颇走的是弯路。总之需在今后的教学中且行且琢磨。

公开课教学反思15

原地双手向前掷实心球 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大多数学生在学习和练习中有困难,成绩提高的不过明显。假如 在教学实践中对各环节的技术细腻、深化,会不断提高成绩。在此从技术环节要求上谈一些看法。

一、四个关键词

1.原地:指掷球前的身体状态。在脚的站位问题上有两种做法。一是前后站立,以一脚为轴心,这种方法身体重心移动的幅度较大,易于加快出手速度和控制身体平衡;二是左右站立,这种方法在脚和腰协调用力方面较为明显,但出手后身体重心较难控制。

2.双手:表明双手持球,出手时双手同时将力作用于球上。

3.头上:表明实心球的运动轨迹,从头上掷出,要求掷球者身体冠状面垂直出球方向。

4.掷:是投掷项目的范畴,手指拨球后有鞭打动作的形成。

二、主要技术环节

1.持球

只有合理持球,才能有效拨球。怎样才是合理的呢?在这里也有两种讨论。一是手指自然张开,手心空出,握球的后3/4部分,两拇指靠近且成正“八”字。二是手指自然张开,手心空出,握球的后3/4部分,两拇指相对成倒“八”字。

前一种持球方法,由于两手的生理结构因素,两个肘关节不会张得很开,从而在出手时有明显的拨球→鞭打动作,相对个人而言提高成绩的空间较大。

后一种持球方法,由于手生理结构原因,拇指相对必然会引起两个肘关节张开较大,两手后引幅度受限,出手时不能充分拨球→鞭打,形成推的动作成分较多。这种方法容易练习,但不可挖掘出惊人的成绩,而女生要求比较低,只有 4 米左右,所以说个别女生可以采用。

持球以后要抬头、挺胸,身体重心提起,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给人一种气势、信心和力量。

2.“满弓”动作的过程

所谓“满弓”就是腿、腰、胸、臂的连线像“弓”一样的向后反张,形成了掷球前的反弓身体姿势。良好的“满弓”姿势是充分用力的前提,使身体各个部位用力更加流畅。“满弓”动作的过程包括预摆、身体反弓、引球。首先是预摆,预摆是完成身体反弓的预备过程,身体略向前弯曲,肢体放松,调整呼吸,摆动一到两次即可。其次是身体反弓,膝关节稍弯曲,后脚脚跟稍抬起,头部稍后仰,挺胸,送髋,在头部反射作用下形成身体反弓动作。再次是引球,双手持球后引于脑后,构成手臂的反弓动作,从而使整个身体形成“满弓”姿势。在引球这个环节中有两个地方受生理限制,影响后引幅度:①两个肘关节不宜张得太开。②上臂和前臂的夹角不宜太大。那么上臂和前臂的夹角多大才算合适呢?如果太大球出手后飞行的角度很高,会影响成绩,如果太小球出手后飞行没有弧度,也会影响成绩。经过教学实践证明上臂和前臂的夹角在45——90度之间为好。原因有四:①可以增大后引幅度;②肩关节和肘关节都是转动的轴心;③能够充分利用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伸曲作用;④减少由于生理结构造成的限制,使引球摆臂动作更加流畅。四个条件同时满足可加快手臂摆动的速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反复调整最佳角度。

3.最后用力过程

出手阶段是身体各个部位力的传递过程。通过蹬地、伸膝、收腹、向前引球、拨球→鞭打、控制重心的环节完成。从纵向来看发力的顺序是从下至上,快速传导的过程;从横向来看各个部位的用力要求高度的协调性和速度。最后用力阶段要屏住呼吸。心理暗示在>体育教学十分重要,教师应对学生有效引导,如暗示“快速出手”当然何时拨球会直接影响球飞行的弧度,理论上说球飞行45度角是最好的,这需要在反复练习中不断体会、改进。出手后要注意降低身体重心控制身体平衡。

三、教学建议

1.唤醒规范意识

正确规范的动作是提高成绩的基础,从站位、持球、满弓、引球到最后出手,一连贯的动作我们在教学中每时每刻都要强调,唤醒学生正确的动作意识。练习中强调有四:一是掷球前强调学生细心观察站位、持球是否规范;二是强调身体向后做“满弓”动作时屈膝仰头;三是出手时应拨球后鞭打而不是推、投、抛等错误动作;四是在练习中强调出手后不要习惯性的往前走出,造成犯规。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反复修正动作,掌握技术要领,提高规范意识。

2.教法容易出现的错误

教学中有不少教师“过于”强调从下至上的发力顺序,导致出现先跨一步再掷球的极不协调的动作。在最后的跨步缓冲时,有的教师“过于”强调跨步动作,我认为不妥,当身体重心快速前移时,跨步缓冲是为了控制身体平衡而做出的条件反射。如果各部位没有充分用力,而过重强调往前跨步,做出的动作显得十分不协调。

3.“满弓”的练习

形成良好的“满弓”身体姿势,一定要屈膝,抬头看天。练习方法:两人一组,一

位同学成马步的站位,腿部顶住另一位同学的腰部做搭桥的练习,注意仰头。

4.拨球鞭打练习

很多学生由于不知道怎么拨球,所以在掷球时没有弧线,甚至有往地下推球的现象。练习有二:一是每人一球,往空中垂直拨球,体会手指拨球的感觉。二是往地上垂直砸球体会手指拨球和手的鞭打动作。

5.出手角度的练习

无论出手的速度有多快,但是出手的角度过高或过低都会严重影响掷球的成绩。标记练习法:找到一面可以利用的墙或是树叶,确定一定高度的地方做一标记,相距合适的距离,以定好的标记为掷球目标进行练习。

6.安全意识的培养

6.公开课教学反思 篇六

教研组长吴利建老师说不用准备优质课的模式,别换套路,就用你平时的上课模式,得确定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流程和方法。按照这种指示和精神,我就用了随堂课的模式。设计思路大概就是,导入部分,找班上的一个穿着新衣服的学生,问她,哇,你的衣服好漂亮亚,(Wow, your coat looks so nice ,How did you get it? Thanks ,i bought it last week ,How much is it?)引出今天的标题,How much are these socks?后面在单词的学习部分,用了一个思维导图,clothes,引出所有的要学的单词,从头到脚的单词,(单数的名称在一起,复数的名词在一起,让学生对比为什么有单复数之分)当让还包括如何得到它,得付钱,有$dollar(S)和yuan的学习。后面的句型学习设计就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从what is this?到what are those?从how much is the sweater?到how much are these socks ? ,练习展示,再练习再展示。当所有的基础工作做完以后,开始完成,1a-1c,进行评价反馈,然后是2a的过渡,到听力的练习课评价,以及听力原文的部分讲解。学生展示等,最后还有几分钟的练习时间。

经过上课,经过优秀的同行伙计的指导与评课,终于意识到,至少在技术手段的时候有些小问题。小燕老师的意见就是要把单词得强化,特别是trousers 不会读的词,能及时的练习;另外就是老师语速过快,部分的指令用英语表达,学生没有收到或者不明白,以至于部分学生无所事事,另外能及时的鼓励和评价学生,板书要丰富些才好。特别感谢的是付老师和刘坤老师的评课,个人对课堂的掌控力有待提高,不能冷场,特别是在导入的学生有(张青彦)回答的是 i don’t know,应该引导她说出你想要的效果可结果。可以用guess,about等,引出回答it is 20 dollars等,贾宁的意见是把握更准确些,把练习的顺序在调整些,练习单词就是单词,练习句子就是句子。

刘坤老师的更为中肯,比如颜色的学习,可以整合到前面的句子练习,这样就节省好多的时间,最后能笔头练习了。另外可以拓展些词,比如文具,比如球类的价格等。得变通和延伸等。霍老师的目标明确,指向考点,值得学习,放手学生,让学生展示等。教研组长吴利建的意思就是考点把握准确,必要的指令可以用中文,不能一个环节出现都要练习,你的看每个学习材料的侧重点,每次的教研活动都得有研讨,这是提高的基础。

7.历史公开课教学听课启示 篇七

一、听课准备什么

也许有人会认为, 听课评课虽然很重要, 但并不是很难.只要是带上笔记本, 走进课堂认真听, 认真分析就可以了, 没什么复杂的.其实不然, “善观察者可见常人所未见, 不善观察者入宝山空手而回.”听课评课虽不需要像上课那样精心策划, 严密组织, 但是要听出特点, 抓住实质, 评出水平, 令人心悦诚服, 发挥出听课评课的多项功能, 并非是件易事.在学校里, 我们不是常看见, 有的教师盲目听课, 统计听课节数也不少, 可是其收获并不见得怎么大.这样看来要想在听课评课中有收获, 也不完全取决于听课节数, 还要看听课评课的质量, 而要提高听课评课的质量就应做好每次听课的准备.

通常作为听课者应具有:学科专业知识;教学实践经验;先进的教育思想;专一的心力四个层面的素质.

那么, 教师听课应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呢?

(一) 目的准备

显然, 走进课堂听课, 校长、教导主任、教研员、教师每个人有不同的角度.其听课的任务、目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但总体讲听课评课的目的应是一改、二促、三提.即改进教学实践;促进学生发展,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出问题讨论, 提高教学质量, 提升教学境界.也就是说听课目的不应放在衡量、区分一节课的好中差, 而是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实践.

那么作为教师的角度听课评课更应该把自己摆进去:假如“我来上这一节我应该怎样上”, “他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他的失误对我而言应该怎样避免”.也就是说教师听课评课应以学习者和研究者的身份参与更为好些.

(二) 教学内容准备

常言说, 有备无患, 上课教师要备课, 听课老师也应备课, 听课老师应在听课前, 不管是熟悉的还是不熟悉的, 在听课前最好能认真地浏览一下上课的内容, 并且能结合自己的教学做一番粗浅的思考, 如就开课内容而想想哪些是重点, 执教者是否达到了这些重点, 诸如此类.

这样既便于听课时有的放矢、重点突出, 又便于听课后取长补短、比较提高.特别是跨学科听课, 更是应该熟悉教材, 否则听课时定然将不知所云, 收获甚微.

(三) 学生情况准备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一个老师一种教学方法, 而他的这种方法又总是和他们的学生相适应的, 所以听课也要适当了解任课教师的学生, 以便自己做个对照.对于班级情况了解得多, 也能在很大程度上防止评判的失误, 平日我们说备课要备教材、备自己、备学生, 因此, 了解学生是十分重要的.了解学生不仅要了解班级的类型, 还要了解班级的特点, 更要了解班级的水平.学生对教材的熟悉程度和预习状况不同, 学生的课堂反应显然也是不一样的;某些章节内容倒过去上与顺过来教, 学生的接受情况同样也是有区别的;来自农村中学的与来自城镇学校的学生, 学习习惯自然也有差异.

二、听课的方法

我们知道, 新课程要求我们听一节课成功与否, 关键不是听教师如何讲, 重要的是看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如何学, 所以听课应从单一听教师的“讲”变为同时看学生的“学”, 做到既听又看, 听看结合, 注重观察.有人把听课又说成看课, 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一) 看什么

看教师主导作用发挥:

1. 看教学目标设计与达成是否准确、合理、全面、有差异性等.

2. 看教材处理的重点、难点、特点是否抓住;看开发课程资源, 创造性使用教材思路是否清晰;看教材呈现方式, 是否化难为易, 以简驭繁等.

3. 看教学方式组织是否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 灵活多样性, 体现在教师引导组织下, 学生充分的参与、体验、合作、探究等.

4. 看教师课堂的学习指导, 是否以自己的学习经验给学生以启发.

5. 看教师如何驾驭课堂, 看对节外生枝问题的巧妙处理, 看应变能力.

6. 看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法和策略, 以及学生对评价的反应.

7. 看教师课堂教学激情、教态、板书, 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等教学基本功.

看学生主体作用发挥:

1.看课堂上的宽松民主气氛.学生是情绪饱满、精神振奋, 还是静坐呆听、死记硬背.

2.看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情况.这里包括学生参与的时间 (如是全程参与, 还是偶尔参与) 、参与的人数 (是局限少数尖子学生, 还是面对大多数, 特别要看学困生的参与) 和参与的方式 (如动手、动口、动脑, 或小组活动、全班活动等) .

3.看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4.看学生的学习效果.看课要看学生课堂上举手发言讨论、练习、板演、作业等反映出来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5.看学生的自学习惯、思维习惯、书写习惯、语言表达习惯以及课堂常规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训练.

(二) 听什么

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看, 还要听.

1. 听教师的教学激情是否有感染力.

2. 听教师讲课是否讲到点子上, 知识是否准确, 重点是否突出, 难点是否突破, 详略是不是得当.

3. 听教师讲课是否言简意赅, 思路清楚明白, 说普通话, 学生是否明白.

4. 听教师的范读.

5. 听学生课堂对问题的回答等.

三、重视听课后反思

8.从公开课谈有效教学 篇八

关键词:有效;公开课;有效教学;有效备课;预设与生成;课后反思

有效教学的提倡无疑是教育进步的表现。究竟什么样的课才叫有效教学?我们见过很多公开课,上课的教师可以说使出了浑身解数,甚至为了公开课要事先排练多次。上课时,道具齐全,花样百出,互动场面非常热闹,教师学生对答如流,课程进展紧张有序,容量往往都超常大。让听课的人啧啧称赞,自愧不如,恨自己学生为什么不能这样对答如流。很多人都误以为这样的课一定就是有效教学了。对此我有不同的看法。

首先,“有效”不该表演出来的。一堂课是否有效,不是看教师表演得有多好,上课花样有多少,而是要看学生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学习能力上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真正进步或发展才是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其次,“有效”不能等同于“有用”,更不等于“实用”,考什么讲什么,以练习代替口语训练等,一切以成绩说话,成绩好说明教学有效,成绩不好就认为没有效果,这是一种短视行为,真正有效的教学,要从学生的终身发展考虑。

那么,在新课程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教学,主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个人认为主要是三个方面:

一、有效备课,是有效教学的前题

有效教学最关键的是有效备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所以,要想有效教学,关键是有效备课。

就拿英语来说,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钻研教材,分析重难点、教材结构、语言点和词汇要求等,寻找最佳教学方法,精心设计出传授知识的上课过程;结合学习实际,对教学要点重新构思、巧妙安排,突出课堂效果。

教师要清楚备课是为了上课,所以要想好每一个上课的细节,甚至想到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的设计,这都是非常必要的。同时要注意到课堂教学的现实总是与教案有差距的,因为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双边的活动构成的,要以学生为主体,了解自己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等,这样才能对学生在学习时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到充分估计,并要考虑到多种应对措施。总之,教师的每一次认真备课都是知识的积累和自身业务水平再提高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好坏,取决于教师专业知识水平和个人创新改革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讲,课堂教学的质量取决于备课质量。否则课堂教学也就成了教师的随意行动,其效果与效率肯定难以保证。

二、有效上课,是课堂有效的核心

上课虽然有备课的前提做保障,但是上课的过程绝不能讲话死板地按照教案走。教师上课前有必要再次熟悉自己写的教案,一是为了进一步熟悉上课有关内容,更是为了构建讲课思路与框架,避免无的放矢。但是熟悉教案不等于背诵教案,课堂要根据学生的反应,关注课堂生成,也可以超越教案,灵活组织教学。

有效教学课堂应该是自然、不断生成的和常态下的课。这样的课不可能完全能预设到,在课堂上有师生之间真实的情感、智慧、思维、能力的投入,又有相互的讨论、思维的碰撞,还是师生相互的构成,并生成出许多新的东西的过程。其中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的生成,而不是事先排练后的表演能做到的。

因此更加强调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才能做到这点。

三、有效反思,是有效教学的必要步骤

教师要会在教学后进行反思。课后反思是下一节备课的重要环节,是有效教学的必要步骤。善于反思的教师,通过总结、反思与持续学习,每节课、每天、每年都会有不同的积累与提高,而这些反思的结果正是进行新一轮备课的重要资料,也是保证下一节课有效的标志。反思的手法很多,可以写教学后记,教师间可以相互研讨,可以问卷调查,可以对学生进行访谈等,这些手段对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在具体教学工作中也起到检查和评定作用,也是教师整理教学、反馈信息、适时总结经验教训和找出成功与不足的重要过程,更加保障提高课堂效率。

上一篇: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学案下一篇: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与人才培养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