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精选8篇)
1.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 篇一
大学生就业难学生个体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多元影响因素集合,既有社会的、经济的、教育政策的,也有学生个体教育成长背景、个性的、心理的、健康的以及价值现等.因此,认识高校学生就业难问题,只是一个问题的表象.本文试图从就业能力贫困、脆弱感、就业排斥、“平民化”趋向等大学生个体影响因素方面,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作分析与探讨.
作 者:佘万斌 熊文 作者单位:四川乐山师范学院 刊 名:山东文学(下半月) 英文刊名:SHANDONG LITERATURE 年,卷(期):2009 “”(3) 分类号:G64 关键词:就业难 学生个体 影响分析2.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 篇二
1 探讨女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的意义
中国目前产生的严峻就业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各种社会影响, 在世界各国中并没有先例可寻。就业问题, 在我国的学术界, 不仅毫不过时, 而且历久弥新, 深具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女大学生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是知识女性中最年轻、最富有朝气的一部分, 正处于成才的黄金时期, 她们能否就业, 关系到将来的发展、成才和人生价值的实现, 关系到教育目标的最终实现, 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 分析就业的影响因素, 有针对性的开展就业指导、培养女大学生的就业意识, 无疑会帮助女大学生用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参与求职择业活动, 增强适应新的就业形势的能力。
2 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分析
目前女大学生就业难只是一个局部的、因地域而异、因专业而异、有个体差异的、短期的、暂时的困难, 但要充分重视女大学生确实存在就业困难的客观现实, 千方百计做好女大学生就业工作。从女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和特点来看, 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2.1 传统社会文化的影响
我国传统的两性观念是“男强女弱”, 这种社会偏见对女性施加的心理影响和期望不同于男性。人们常赋予男性进取的角色, 把他们与事业及成就相连, 期望他们担任工具性职业;而对于女性, 则赋予保守的角色, 期望她们从事通过情感来形成凝聚力的表意性职业角色, 因此, 社会对女性的家庭角色期待大大高于对其社会角色的期待。
调查表明, 60%的男性不希望自己的配偶在事业上超过自己, 62%以上的男性要求女性无论事业多成功也要努力做好贤妻良母, 71%的男性不愿女性冷落家庭[1]。这样的角色期待在一定程度也消解着女性的主体意识, 影响自我角色定位, 削弱事业成就欲望和地位信心, 而对职业成功的期望值降低。有调查显示, 2004年北京地区30.67%的用人单位认为男性比女性强, 而只有1.33%的人认为女性比男性强[2]。
2用人单位的市场经济行为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源配置以利润最大化为原则, 人力资源也不例外。企业和用人单位在不变资本一定的情况下, 会想尽一切办法减少可变资本的投入。可变资本越少, 总成本越少, 企业获得的利润越大。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用人单位总是夸大女性的负面影响, 对妇女工作能力怀疑, 认为选择女性职工将给企业带来较高的成本负担, 相对男性而言, 女性的投入产出比是比较低的, 所以用人单位更取向于采用男大学生, 造成女大学生还没展示自己, 就被挡在门外。正好, 近年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行情, 给用人单位的人才选拔提供了更高的条件。
3 高校原因
3.1 高等教育知识结构不合理
在我国各大高校中, 女大学生在文科集中较多, 而理工科相对较少。在人文科学师范类学校中, 女生比例高于男生;而在理工科院校中, 男生比例高于女生。在男少女多的专业当中, 女生当然竞争压力较男生较大。这是由于受传统的对女性综合能力看法的影响, 女生较多的选择人文和师范专业。一些女生对学理工科缺乏信心, 家长、教师也在教育中认为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 女生不如男生, 这给予了一定的影响, 造成了男女生在专业选择方面的差异。
厦门大学福建女性发展中心在调查中发现, 女大学生不仅在就业率上低于男生, 同时, 还发现求职女生大多集中在文秘、行政、管理、服务、销售、文教等职位较低与收入较低的行业, 在那些集中创造性、知识密集型的高新技术领域, 女生少之又少。这种现象的存在与女生的知识结构有关。近几年劳动力市场需求较多的, 一类是复合性人才, 一类是高科技人才, 而文秘、财经、经济、外语专业的求职人数远远大于招聘职位的数量[3]。女大学生专业结构的局限性确定了她们在求职中的劣势地位, 造成在求职中女大学生无缘竞争高级管理层和科技含量高的职位。可以说女大学生目前的专业结构隔离状况的加剧, 使就业处于不利地位。
3.2 高校缺乏有效的就业指导
目前,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仍存在许多问题, 也没有专门针对女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的作用在深度和广度上显得非常有限。就业指导工作随意性较大, 重在帮助解决大学生就业中暂时碰到的问题, 内容多停留在宣传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等表层工作, 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择业观和职业观的教育、从业能力的培养、择业职业心理辅导等深层次的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内容涉及较少。就业指导内容存在表层性、短期性、应急性、零散性等特点, 严重缺乏系统性。有些学校的就业指导就是搞几次讲座, 内容局限于信息发布、政策宣讲和执行, 较少提供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条件和机会、技巧培训等服务性工作;有些高校虽然也开设了就业指导课, 但没有把就业指导当成一门学科来研究, 指导作用不突出。毕业生的就业信息资源很不充分, 使得其盲目的赶赴人才市场浪费大量的金钱与时间, 而只找到少量与本专业相关的需求信息。
4 女大学生自身因素
4.1 女大学生自身素质没有达到要求
部分女生过于看重学习成绩, 忽略了能力培养, 在工作能力、社会经验和适应能力上与男生存在一定差距, 而这些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基本条件。就业所需要的能力是多方面的, 包括专业知识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学习的能力等等。由于女性特有的个性心理、生理条件, 女大学生一般对自身事物的关心远远多于对社会外部事物的关心, 她们对社会、国家、时政的看法和态度相对淡漠, 更多地强调个人内心体验。因此, 除了性格开朗、自身综合素质较高的女大学生, 能担任各级学生干部获得较好的发展外, 其他女大学生在大学里的发展就只能“凭其自然, 任其发展”了。很多女大学生知识广度不够, 专业知识也明显狭窄, 能力也欠缺, 难以在工作中独当一面, 显得后劲不足。而这样的结果只能导致女大学生的参与意识越来越弱, 因而也严重影响了她们的就业。
4.2 不良的就业心理
心理因素是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 在历届毕业生中常见的自卑、怯场等心理缺陷, 严重妨碍着她们的正常求职。有的毕业生背着各种思想包袱去同用人单位见面, 消极心态常常使她们表现被动, 难以正常展示自己的优势。首先, 很多女生缺乏经验。加上心理准备不足, 稍遇挫折就会造成心态失衡。由此产生的焦虑心理和挫折心理, 影响了她们的顺利就业。其次, 存在依赖心理。过分依赖学校, 主动性不高, 带有回避择业责任的倾向, 一味地期待家长、老师、学校为其安排工作, 而不愿自己去求职。这种等、靠的心理, 延迟了她们就业准备期的到来, 像这种缺乏独立、自主、自强意识的大学生在我国就业竞争激烈的环境下, 很难取得成功。
再次, 自卑及自负的矛盾心理。不少女大学生因为自己的性别原因而产生自卑心理。她们认为女性不如男性, 害怕与男性公平地竞争, 担心失败, 而另一方面, 有的女大学生却又自视过高, 因为自己成绩好、能力强、家庭条件优越或是相貌出众, 在同学中有竞争力而自命不凡, 自视清高, 对职业挑三拣四, 结果是高不成、低不就。
4.3传统的就业观念
就业是双向的, 一方面是用人单位选择应聘者, 另一方面, 应聘者也选择用人单位。有些女生很难给自己正确定位, 对就业期望值过高, 对单位的层次、工作待遇、工作地点都很讲究。一些女生在就业时忽视所学专业特点, 忽视自身特长, 不从个人发展和事业前途考虑, 而是盲目攀比, 一心向往大城市、大机关、大单位, 一味追求待遇好、收入高的热门职业。她们的就业期望值和实际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4]。部分女大学生就业观念较旧, 不能适应目前的就业形势, 认为只有到事业、机关单位才算就业, 过分看重“初次就业”, 片面认为“一次就业定终身”, 不愿主动调整择业期望值, 不愿到真正需要人才的地方去就业, 就业渠道狭窄, 错失了不少就业机会。所以, 女大学生自身在做选择时也受到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 她们会使自己的选择符合社会的性别期待。男生对新颖的工作更感兴趣, 有更高的成功期待, 更注重个人发展;而女生更强调工作是否让她们感到舒适, 更重视个人感受。由男女学生自己的选择可以看出成就动机上的差异, 男生选择追求成功, 女生强调个人感受, 从而兴趣和成功的期待影响了女大学生就业。
女大学生就业确实存在很多的困境, 不能就业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有目共睹。就业相对较难这一事实的形成有其深远的历史原因。我们要扭转这一事实, 建立平等和谐社会, 但因其历史性, 我们的努力不可能一蹴而就。然而, 我们全社会都必须做出相应的努力, 根据女大学生的就业特点帮助女大学生成功就业。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改革, 整个社会的就业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备受关注的焦点问题。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包括高校扩招、性别刻板印象、用人单位偏见、女大学生自身素质等影响因素。
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探讨
参考文献
[1]刘燕.女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及对策[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
[2]曾湘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11.
[3]陈浩凯, 万学章.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教程[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11.
3.影响大学生就业心理因素浅析 篇三
关键词;就业心理;大学生;观念
“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和实施逐步推动了我国教育政策的改革和变化。从高校发展政策来看,高校扩招成为了一种趋势。毕业生人数的增多滋生了就业问题,同时,每年就业人群未就业情况使得就业难问题更加严峻。现阶段,从影响大学生就业心理角度入手,分析就业情况对缓解该问题具有一定的作用和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简述
自20世纪末,高校扩招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呈现出大众化和开放性特点。我国大学生人数迅速猛增。与此同时伴随着新的社会问题诞生,即大学生就业问题。由于我国就业政策的从“统包统分”转变为大学生与就业单位之间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近几年,就业难成为了社会探讨的热点。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至2012年以来,我国毕业生人数从145万增加至700多万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毕业,需要在社会中寻找适合自己的岗位。面对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和往年未就业的学生,未就业群体的基数在逐渐增多,而社会中空间缺位是有限的。那么,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将会持续性存在。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因素
大学生就业是大学生自主选择岗位的行为,该行为往往会受到学生思想和观念的影响。如大学生的择业理念和就业想法等。而这些理念和思想的形成则具有一定的根源,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分析。
(一)就业观念因素
就业观念是指大学生在择业或者就业时,对就业岗位的一种理念。目前,我国多数大学生普遍认为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之间存在有“隐形差距”。如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倾向于在国家行政或单位工作,而企业或者机构等受欢迎程度相对偏低。从该行为中可以得出,在大学生的心目中,国家行政及事业单位提供的岗位具有的社会地位明显高于企业或者机构提供的岗位;加之,国家行政及业单位一直以来都是普通老百姓心目中的“铁饭碗”,具有待遇高、工作环境优越等无可比拟的优势。于是,大学生就业群通过各种方式尝试进入国家行政及事业单位。“一边倒”趋势加重了目前的问题。即使部分学生进入企业或者机构工作,其在职工作的长久性很难保证。基于以上分析可知,就业观念因素对就业形势具有直接性的影响。
(二)就业认知因素
认知是心理学中的关键词,也是重要的研究对象。就业认知是就业者认识外部环境以及对相关信息加工的过程。学生需要加工的环境和信息包括有个体自身、社会环境和职业三方面。具体而言,其一,个体自身的认知层面。大学生与中小学生相比,虽然与社会接触较多,但其社会经历仍不够丰富。另外,加之,大学生的个人价值观仍处于定型阶段,对自身的认知和适合自己工作的认识总会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其二,社会环境层面。学生个体从幼儿园入园至大学毕业,绝大多数时间都在学校中度过,并没有在社会中生存的经历。这些都将会影响大学生对适合自身岗位的认知方向;其三,职业层面。从上文对学生就业观念的分析来看,目前学生对就业岗位的认知主要从工作的待遇、环境和条件等方面,而并没有真正从适合自身的角度出发。综合以上三方面来看,学生的就业认知因素也会影响目前的就业形势。
(三)就业压力因素
人们经常将压力看作为一种心理紧张的状态。而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是个体在思考选择的方向和岗位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紧张心理。目前,大学生就业压力来源包括很多方面,其一,就业限制条件的压力。现阶段,我国社会提供就业岗位时也会做出具体规定,如年龄、学历、专业、身体健康程度等方面,还有的岗位由于特殊性对学生的性别等条件做出严格的要求。就业条件的限制性迫使学生产生压力。其二,社会舆论压力。招聘考试过程中,只有少部分学生突破几道“门槛”进入岗位系统之中,但还有绝多数无法进入其中,于是这些学生将会形成一定“隐形”压力,这些压力将会影响择业观念和行为。
(四)就业能力因素
能力是个体胜任某件事情时需要的特殊技能的心理行为特征。就业能力具体是指学生个体在应聘岗位时所需要的专业能力和技能,这些能力包括有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从聘用单位角度而言,往往会依据于“优中选优”的原则选拔人才,而对于学生而言,由于在大学期间的学习形式主要以理论为主,其实践操作方面具备的能力并不高,导致自身可能产生一定的就业压力。如一些大学生体能不达标,无法通过公安类的体能考试。这样以来,无法进入公安类系统的学生只能涌入其他岗位之中,使得其他岗位的就业压力增加。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途径
从影响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因素分析来看,目前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由于自身认识和能力等不足出现了诸多就业心理问题。首先,转变就业观念。在就业和择业方面应恰当地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同时还应该根据自身兴趣爱好灵活就业。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到我国急需要人才的西部、基层等地区,参与到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之中;其次,正确认知就业问题。对自身情况应进行全面地评价,同时要多搜集社会就业政策和信息,将两方面进行结合,进而确定自身的择业和就业方向,切不可盲目性地选择就业岗位;再次,乐观面对就业趋势,及时调整心态。面对就业难问题,学生应积极发挥个体具有的优势,调整内心紧张状态,努力寻找适合自身的岗位和工作。即使出现挫折也应当尝试着克服各种消极心理和情绪;最后,多参加社会活动,锻炼并提高自身能力。对于大学生而言,在上学读书期间,利用闲暇时间多参加社会活动,通过与社会的接触逐渐对外部环境有充足的认识,参与社会实践的磨练提高自身各方面能力,为提高就业能力奠定各方面的基础。
总之,现阶段我国社会中出现的就业难问题,不仅与宏观的经济和社会环境存在一定的关系,同时与学生个人的就业心理也存在内在联系。采取一定的途径帮助学生调节内心,对于缓解我国就业压力也具有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海龙.浅析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及建议[J].教育教学论坛,2013(45):89—90.
[2]高云山,白雪燕.心理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3):112—113.
4.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 篇四
关于影响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大学生就业因素调查问卷
为了了解我校大学生就业状况,影响我校大学生就业因素,从而更好促进我校大学生的就业,因此开展了此次调查,下面请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每题的答案中打钩,谢谢合作!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政治理论部2010-11-16——————————————————————————————————————— 性别:_____年龄:_____所学专业:_____所在年级:_____
1、您认为我国GDP的增长对就业形势的影响程度有多大?
□很大□大□一般□较低□很低
2、您认为大学生的优惠政策对就业的影响程度有多大?
□很大□大□一般□较低□很低
3、您就读的大学在您就业区域内的影响程度如何?
□很大□大□一般□较低□很低
4、您认为当今网络信息对就业的影响程度如何?
□很大□大□一般□较低□很低
5、您所在学校对就业的执导力度如何?
□很大□大□一般□较低□很低
6、您认为工作环境对就业的影响有多大?
□很大□大□一般□较低□很低
7、您认为团队合作意识对找工作的影响有多大?
□很大□大□一般□较低□很低
8、您认为一个人的兴趣爱好对就业的影响有多大?
□很大□大□一般□较低□很低
9、您认为掌握良好的专业技能对您找工作的影响有多大?
□很大□大□一般□较低□很低
10、您认为沟通与交际能力的高低对您找工作的影响有多大?
□很大□大□一般□较低□很低
11、您认为拥有实习经历对您工作的影响有多大?
□很大□大□一般□较低□很低
12、您如何看待专业与工作的不对口现象?
□很普遍,根本无所谓□有一定的影响,但可以克服□严重阻碍工作
13、您认为英语水平/计算机水平对您找工作影响有多大?
□很大□大□一般□较低□很低
5.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 篇五
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加深,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探究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参考建议.本文通过问卷的形式搜集数据,建立Logit模型,对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因素进行估计与检验.经调查分析,发现大学生的英语水平、是否辅修其他专业、课余时间的安排以及找工作的力度等因素对就业的影响显著.
作 者:齐良念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金融工程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006 刊 名: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 英文刊名:CHINA BUSINESS(JINGJI LILUN YANJIU) 年,卷(期): “”(7) 分类号:G64 关键词:Logit模型 实证研究 就业
6.影响女性就业因素的分析研究 篇六
小。女职工占职工总人数的 38.9%,从绝对数上 看并不低,似乎不存在对女性的歧视。但是女性就业层次在下沉,相对的女性歧视仍然存在。相当多的妇 女就业集中在劳动保障条件差、收入低、劳动条件艰苦的工作。劳动时间长,待遇低,没有劳动保险等等 非正规就业中女性权益极受忽视。
1、女性就业呈现滑波,失业人数逐年增多 2003 年城镇单位女职工由 1996 年的 15.4 万人下降为 12.6 万人,占城镇单位从业人员的 38.2%,比 1996 年下降了 1 个百分点。新形势下,女性就业呈现出滑坡趋势。随着改革的深入,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改组重建、减人增效,导致大批职 工从企业中剥离出来,下岗失业人数不断增加。2003 年年末城镇登记实有失业人数 1.93 万人,其中女性 0.89 万人,城镇失业率为 3.5%,城镇失业人口连年增长,下岗和失业人口的激增已成为严峻的社会问题。在下岗失业的人员中,女性比例一直居高不下,超过男性。这是因为一些企业因产业结构的调整和 技术的改进,造成结构性失业,女性往往首当其冲被淘汰下来。另外下岗女工再就业比例也远远低于男性,
1
影响女性就业因素的分析研究 一方面客观上下岗女工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缺少专门技术等使其在再就业时择业面狭窄,另一方面 主观上下岗女工的就业观念不如男性主动强烈,加上择业期望过高而影响再就业,长期处于失业状况。长期以来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农村男性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居多,而守家种地的多为女性,农村女性劳动力因文化素质较低、家务负担重、外出流动就业困难多等原因,在向非农业转移的劳动力中 所占比例小,在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适合农村女性的非农产业就业机会更少,从而形成农村女性就业不 充分、劳动力转移困难,经济收入低,生活质量不高等诸多问题。
2、下岗女工再就业困难重重、隐性就业大量涌现 随着改革开放出现的下岗女工再就业难的社会现象,是社会就业问题的一部分,一方面是体制转换所引 起的经济结构和劳动关系变化的结果,另一方面,与女性的生理特点、性别歧视和文化素质密切相关。难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针对下岗女工的岗位少,模式单一,层次较低;再就业后,劳动权益保护不到 位;就业门槛高,再就业劳动力市场有明显的年龄、性别、工作能力的歧视;女性整体文化素质、劳动技 能的提高仍需要一段时间。城镇安置失业人员比例中女性比例大大低于男性,失业女性正规再就业的难度 明显高于男性,大部分下岗女性融入到餐饮业、家政服务业、美容美发、
、保健服务等行业中。与此相对应,失业女性隐性就业的比例大幅度上升。
3、由于性别歧视而引发的女性低收入、性别职业 随着中国市场因素的增加和扩展,社会分化的加剧,男女两性在就业方面曾经一度被单位制弱化的 差异逐渐显性化,明朗化,而且随着改革的深化,这种差距呈日益增大的趋势。企业经营管理和劳动用工 制度的改革,使得女性由于历史造成的文化素质低,就业适应能力差等原因受到的冲击最大,其结果是人 们(包括女性自己)自觉不自觉地认为女性更适于某几项工作,性别职业被强化了。同样,各级部门举办 的各种层次的面对下岗女工的劳动力交流会所提供的岗位,工种不约而同地主要集中在宾馆服务类、餐饮 服务类、营业员、营销员、勤杂工、家政服务等。管理类、技术类的岗位数量少、要求高,完全成为一种 摆设。性别职业主要是一些低劳动技能的服务业,很多的性别职业有着明显外表偏好、年龄偏好。社会转 型时期,性别职业的大量出现,是一种倒退,已经成为妇女就业领域的严重障碍。
4、卖淫业的兴旺和女性犯罪率升高 妇女就业状况恶化的另一直接后果即导致一些社会丑恶现象的产生。卖淫业作为社会丑恶现象之一 一直得到政府的严厉打击和禁止,其中不乏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而更多的卖淫女都是一些挣扎在社会最 低层的,缺乏最基本生活保障而走投无路的弱女子,包括一些下岗女工。卖淫业的日益泛滥和半公开化,不仅对女性价值观、择业观起到冲击作用,而且作为社会问题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其给社会带来的危害如 疾病的传播、道德的沦丧,对家庭的伤害都是巨大的,卖淫业如同一个毒瘤,是社会发展的一大隐患。
5、妇女社会地位下降,婚姻质量下降,离婚率上升 妇女就业问题而引起的失业、下岗给女性的生活带来很大影响,大多数女性身上失落、委屈、苦闷、焦虑等负面情绪很大。失去了经济收入,家庭问题慢慢出现,许多家庭因此失去了原有的欢乐和和睦,陷 入经济和情感的双重危机中,一些家庭因此而走向破裂,失业威胁着作为经济和社会单元的家庭的稳定,家庭收入的减少使女性不再享有从前的家庭地位和家庭角色,家庭关系和家庭以外的人际关系均受到影 响,女性的自尊受到打击,精神受到损伤。一些家庭由于女性失去经济来源而引发家庭纠纷导致家庭暴力 增多,妇女因经济上依赖丈夫而不得不默默承受丈夫的虐待、殴打、遗弃等,甚至对丈夫的外遇亦采取沉
2
影响女性就业因素的分析研究 默与忍受,身心受到极大的伤害。有资料显示下岗女工离婚率明显高
于一般家庭,婚姻不稳定现象严重,丈夫有外遇比例有所增加,女性经济地位的变化使缺少宽容、理解和沟通的家庭,最后多以离婚而告终。因失业而导致婚姻破裂的女性往往陷入非常困苦的境地,一大批单亲家庭的女性既要养活自己又要抚养孩 子而不得不依赖亲朋好友和政府的救济,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的负担和无穷的隐患。越来越多的女青年在长期失业,就业无望的困境中,将婚姻用于交易、或傍大款、或远嫁异乡,或 做“二奶”,缺乏感情基础的婚姻必然导致婚姻质量的普遍下降,各种婚姻纠纷,家庭官司司空见惯,多如 牛毛。重婚、纳妾等丑恶现象时有发生,女性作为最终的受害者在饱受经济不能自主的痛苦的同时,还要 带着情感上的累累伤痕去面对未来的生活,因就业引起的女性社会地位下降,继尔导致家庭、婚姻等一系 列的问题使得整个社会增添了许多不稳定的因素和无法预测的严重后果。
6、妇女劳动权益得不到保障 相关政策法规体系的不健全及其与现实的脱节,无法为妇女就业铺设平坦的大道,也是造成女性就 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妇女就业劣势使得女性在社会生活多方面深受影响还体现在劳动权益受到侵害。业 主对国家制定的女工劳动保护、女工禁忌劳动范围等缺少了解或根本就无视其存在,缺少保护职工劳动权 益的意识。在市场竞争的冲击下,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减少成本,往往以女工的健康和安全为代价以 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突出表现在:任意延长工作时间,女性没有准确的上下班时间,加班不加薪;加大 工作强度,使员工超负荷劳动;惩罚性扣克工资,借故减少雇工的收入;低报酬招聘,男女同工不同酬; 随时解雇,不签定劳动合同,试用期满即换新人;违规作业,在有毒有害环境工作而不告知;拖欠工资或 工资不兑现等。一些企业任意提高录用女性劳动者的标准,同等条件下录用男性而拒绝女性,对女性身高、相貌要求挑剔,甚至要求女工在录用期保证不生育等。有些企业将女工劳动保护和妇女保健等开支一减再 减压到最低,甚至缺乏起码的卫生保健条件和设施,女职工哺乳期休长假工作岗位无保障,企业中托儿所、哺育室少,女工极不方便,影响工作和生活,使得女职工权益得不到保障。影响女性就业因素分析
1、历史分工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传统的妇女角色是单纯的家庭角色及由此而产业的其它家庭角色,如母亲、妻子等。女性所承担的责任和所履行的义务亦都围绕着家庭,无须走上社会,担当社会角色,社会和家庭 对女性的期望就是“贤妻良母”。而现代社会的
女性因妇女解放而走出家庭参与社会活动,扮演着社会和家 庭的双重角色,承担家庭和社会双重责任。女性在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独立的同时,也饱受了双重 角色冲突之苦,尤其是已婚职业妇女在精力、时间、情感、体力等方面不堪重负,很多职业女性在面临事 业和家庭矛盾时,往往难以抉择。“上海市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结果显示,在家庭和事业难以兼顾时,56% 的女性不知如何选择,26.7%的女性选择牺牲事业,13.8%的女性选择牺牲家庭,62.5%的女性希望能 兼顾事业与家庭,这就意味着女性将为此而付出更大的代价或由此而可能产生的更多的社会问题,如心理 问题、家庭问题等。因为尽管男性也承担着双重角色,但男性的角色间冲突并未发展到使其为之困惑的严 重程度,而很多女性在一定程度上认同了男性本位社会对两性社会角色的价值评判,对男性社会成就需求 远高于家庭成就需求,从而对男性的家庭角色持宽容、忍耐和无奈的态度,心甘情愿地挣扎在社会与家庭 所带来的双重重负下,独自品尝生活的艰辛与苦涩。在社会转型期,女性角色冲突又有其新的特点,面对人才商品化、市场化、社会化,妇女一方面因
3
影响女性就业因素的分析研究 自身素质较低而择业期望值过高形成冲突,另一方面女性因双重角色的拖累而无法得到更多的实践锻炼和 培训学习的机会,加上女性特有的两个工作效率低谷期即育儿期和更年期,使得很多女性自暴自弃,甘心 在家相夫教子、不求上进,在愈来愈激烈的择业竞争中退避三舍,失去竞争力。而那些想要兼顾双重角色 的妇女,往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艰辛。据调查有 85%以上的家庭做饭、洗碗、洗衣、打扫卫生等日常家 务劳动主要由妻子承担。女性承担了 81%的洗衣服,74%的整理房间和照料孩子,66%的购物、买菜、做 饭等。这种由妻子承担全部或大部分家务劳动是我国大多数城市家庭的分工结构,直接影响了妇女的职业 表现,使妇女并不实际享有平等的就业权利,传统的家庭角色直接影响妇女的就业动机,使得以家庭生活 为定向的职业妇女对职业社会的参与客观上有所限制,而主观上消极无奈,因而无法与男性在职场上一争 高地,相提并论。总之,角色冲突不仅给妇女带来了沉重的精神负担,对妇女就业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2、社会偏见 “妇女解放程度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天然尺度”。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女性不仅承担生活的重压,还承 担着人类自身生产的责任,对社会对人类的贡献是显见且巨大的,理应受到全社会的尊重,然而千百年来,封建社会的中国女性一直
受到了深深的压抑和歧视。“红颜祸水”,“女子无才便是德”。“唯女子与小人难养 也”,“头发长见识短”等等,无不显示对女性深层的歧视。男尊女卑不仅作为史实长期存在,而且作为一种 观念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大部分人的头脑中,这样的思想观念不允许女性超越男子,对女性的期待仅在于当 好“贤妻良母”。这种观念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被一代一代地演绎、传承下来,形成了较稳定的被社会认 可的意识。社会偏见积习难改,因其已经不是几个人或几个群体而是整个社会的集体无意识行为。即使在 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日益进步的今天,这样的歧视仍存在并表现在招工、招生、毕业分配、住房分配、下 岗及再就业等各个方面。女大学生、女研究生在择业时,一些单位甚至党政机关在录用时,或明确表示不 要女性,或以种种理由与手段拒绝录用女性,更有甚者,强迫女性立生育保证书之类的合同,职场中的歧 视女性行为对女性就业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虽然建国以来国家和政府致力于改善妇女社会地位、生活条件、实施男女平等政策,为造就一种新型的男女关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较任何国家都更优越的条件,使她们 享有西方妇女几代拼搏努力的成果,然而由于中国妇女的解放不是以自发的性别觉醒并付之努力而得来 的,而是由男性先觉者提出并实现的,使得女性在意识上、观念上仍然存有自卑感、依附心理和弱者意识。基于此,一场引起强烈震动的“妇女回家”和“阶段就业”大讨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种观念的历史倒退。“妇 女回家”和“阶段就业”表面上看似乎体现了男性对女性的一种人文关怀,实质上是对妇女社会价值的否定,剥夺妇女参与社会活动的权力,是以男性为中心的价值观的体现,带有明显的性别歧视倾向。观念的改变 不是短时间内可以达到的,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社会高度发达的今天,经济发达不等于男女平等,社 会偏见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制约和影响着女性就业。正如彭佩云所呼吁的“政府要积极实施有利于妇女就业 的经济和社会政策、坚决制止性别歧视,开辟适合妇女的就业岗位,扩大女性就业机会,很多单位不愿意 承担女性生育期间的工资、医疗费、是造成女性就业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消除社会偏见,真正实现男 女平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7.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影响因素分析 篇七
一、大学生自身的因素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探寻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首先应从大学生自身的因素入手。归结起来, 大学生自身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 就业观念偏差。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 “一个大学生就是一粒金子”的时代已过去, 总体上说, 当今大学生还是能正确定位自己的, 但是崇尚“北上广”, 崇尚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等思维依然比较明显。由此, 我国的人才结构性失衡现象一直比较突出。这其中固然有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但更重要的是, 大学生片面追求大城市, 片面追求“体面”的工作, 忽视对自身的准确定位的观念偏差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主要原因。
(二) 就业意向模糊。
从表象上来看, 大学生的就业意向并不模糊, 对就业地区和就业行业的选择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大城市和体制内优势单位。但是探究其就业意向的形成机制, 我们不难发现, 大多数大学生的就业意向其实是“随大流”的结果。缺乏对自身的特点和追求的深层次审视。因此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做的是什么, 也不知道自己真正适合做的是什么。
(三) 就业能力不强。
大学生就业能力不强主要体现在就业技能不强和求职技能不够两个方面。“学无所用、用非所学”是很多大学毕业生共同的困惑。从客观上说, 高校的教育体制弊病是抹不开的因素, 但是究其深层次的原因, 很多大学生主动探知外界社会的意识不强、方法不多, 是导致他们自己缺乏必要的职业适应性的主因。
二、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在影响大学生就业方面的作用, 主要体现在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方面。所谓职业价值观, 是指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表现, 也就是一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他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一个人职业价值观的形成, 受到家庭、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其中家庭的影响是最为重要的。
当今大学生的父母大多是20世纪50年代末期、60年代初期出生的。他们这一代人, 虽然在青年时期经历了改革开放, 但是这一时期依然是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和过渡的时期, 他们的思想认识仍有深深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烙印, 职业观念仍然是相对保守的, 在他们的眼中, 一份体制内的、有稳定收入的工作方被视为“正统”, 而到私营企业就业或自主创业则被视为一种冒险行为。很多大学生长期在这种价值观的熏陶下, 使其自然地成为了自己的价值选择。有的虽然想摆脱这种价值观的束缚, 但是无论从思想上, 还是行动上都会受到各种阻力, 于是安于就范。但是我们必须看到, 这种职业价值观, 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是不利的。
三、社会因素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社会因素, 包括了除大学生自身、家庭和教育因素以外的各种影响因子。这里主要探讨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社会管理制度和社会就业环境等方面的因素。
(一) 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社会经济发展对就业的影响是最为直接的。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决定了市场上就业岗位的多少。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全球经济一直处于缓慢增长甚至减速的状态, 中国经济亦受影响, 加之目前我国正处在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期, 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缓, 且近年来大学毕业生人数持续攀升, 就业竞争越发激烈。二是经济发展的状况对大学生就业意向也会造成影响。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 市场活跃, 各类企业发展较快, 大学生也乐意在这类相对比较宽松的环境里实现自己的价值。但是一旦经济不振, 企业发展步履维艰, 大学生的就业意向就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安全、稳定”倾向, 因而乐意在公务员、事业单位的招聘中扎堆。三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大学生的创业激情也有着明显的影响。良好的经济发展状况意味着良好的创业环境, 可以提振大学生创业的信心。但是一旦经济发展速度减缓, 市场需求下降, 创业的成本增高、风险增大, 很多大学生会选择放弃创业。
(二) 社会管理制度的影响。
由于我国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之下, 很多与此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各类社会管理体制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一是我国的户籍制度。我国的户籍制度最大的弊病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限制了人才的合理流动, 另一方面造成了事实上的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 这种不平等最突出的体现就在于求职中频繁出现的地域歧视、户口歧视等问题。二是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还不能很好地服务于市场经济体制。其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 社会保障覆盖面不够宽、多头管理、体制分散等方面, 从而导致大学生在档案管理、人事代理、社会保险办理和接续, 职称评定, 权益保障等方面都得不到完善的服务, 客观上促使大学生不愿意选择企业就业以及灵活就业。三是我国的劳动保障制度。自2008年1月1日起,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正式实施。在这部法律中, 劳动者作为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得到进一步明确和保护, 但是这部法律在实施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很多问题, 以至于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 仍然会遭遇合同短期化、试用期滥用、格式条款、社会保险权益得不到保障等情况, 客观上加剧了就业难的情况。
(三) 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社会就业环境和社会职业价值观两个层面。一是从社会就业环境来说, 主要就是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原因造成的性别歧视、地域歧视等问题。这些事实上的不平等情况, 会削弱大学生的求职信心, 打击他们的求职积极性, 甚至影响他们的职业价值观。二是从社会职业价值观的角度来看, 我国一些传统的观念, 如“学而优则仕”及“三教九流”的职业分类法等, 都会影响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正如鲁迅所说的“因袭的重负”是很有影响力的。
四、高等教育体制的因素
高等教育与大学生就业之间是有着因果关系和逻辑联系的, 高等教育的质量直接决定着大学生就业的质量。而目前, 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 并没有在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大背景下, 实现自身体制的转型和对接, 以至于培养出的人才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归结起来, 高等教育体制方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 人才培养结构不适应社会需要。
有学者坦言, 我国高等教育结构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 存在着学科专业结构滞后、层次类型结构模糊、地域布局结构失衡、管理结构不完善等四大问题。高等教育结构不合理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就业, 大学生就业问题实质是人才结构性错位的问题。很多大学生抱怨“学无所用、用非所学”, 他们的专业背景无法为他们在就业市场获得更强的竞争力。一项针对湖南某高校学生开展的就业调查显示, 19%的受访学生认为求职中困扰的事情是专业不对口或专业面太窄;在择业时对就业影响最大的因素中专业知识占11%、学科优势占6%。由此, 我们可看出, 专业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欠缺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局。
(二) 就业指导欠缺。
现在很多高校针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都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就业指导活动。但是反观这些活动, 我们会发现, 目前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存在着比较明显的缺乏系统规划、指导理念肤浅、指导内容单一、专业师资力量缺乏等方面的问题。因此, 虽然看似搞得如火如荼, 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三) 就业服务不完善。
就业服务是与就业指导相对应的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内容。纵观目前我国高校中的就业服务主要有形式单一、内容缺乏针对性、缺乏双向互动等缺陷。很多高校的就业服务, 仅仅局限在对就业信息的提供方面, 而对就业政策咨询、就业心理调适、困难学生就业帮扶等方面的工作关注不够, 而后者才是就业服务中最为重要的内容, 也是提高就业服务质量的关键所在。
五、结语
综上所述,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外因是事物发展的重要条件。内因和外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共同推动事物的发展变化。在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中, 我们不难看出, 四个影响因素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 要化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局, 必须各方面协调配合, 综合作用。目前, 从高校的体制改革来看, 2014年6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 要建立高等学校分类体系, 通过招生、评价、投入等机制, 引导一批学校转型发展为应用技术型高等学校。这其实是我国优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 加强专业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的前奏。从社会影响因素来看, 目前我国社保体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都已箭在弦上。随着这些改革的有力推进, 相信大学生自己也会破除自身在就业方面的各种偏见思维, 积极进取, 不断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从而使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备受社会关注的问题, 本文从哲学角度, 系统论观点出发, 总结出影响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主要有学生自身的因素、社会的因素、国家的因素和高等教育的因素四个层面。其中学生自身的因素是就业难问题形成的内因, 另外三个因素是问题形成的重要条件。四个影响因素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 要化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局, 必须各方面协调配合, 综合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杨振斌, 冯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2]周骏宇.二元经济背景下大学生的择业观[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0
[3]杨新莹、王伟静.论经济危机下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10
[4]梁平, 陈奎.大学生就业困境及法律保障问题研究——以《劳动合同法》制定为视角[J].河北法学, 2007
[5]张灯.高等教育结构不合理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分析[J].福建高等教育, 2010
8.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 篇八
【关键词】90后 大学生 就业能力 影响因素
一、影响90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因素分析
(一)家庭因素
中国社会的文化传统,家庭观念在个人生活中占有很大的比例,90后大学生在选择就业方向时,通常会参考家庭的意见,甚至直接由家庭主要成员决定工作的地点、工作的类型。笔者以问卷方式,调查了100个90后大学生的家庭:就业地点方面,49%家庭希望孩子留在大城市工作,45%家庭希望孩子回到生长城市工作,6%家庭让孩子自由选择工作地点;在就业类型方面,32%家庭希望孩子考上公务员,31%家庭希望孩子进入事业单位工作,20%家庭希望选择专业工作,17%家庭支持孩子创业。以上调查中,不难看出家庭因素对90后大学生就业方向、类型的影响程度,很多大学生在找工作时,都会直接参考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的意见,直至忽略了本身就业自主性选择的重要性。
(二)企业因素
工作经验,可能是大多数90后大学生就业时经常遇到的问题。很多企业在招聘时,将工作经验作为应聘者的资格条件之一,另外学历、户籍、性别、地域等的限制,使得90后大学生就业的门槛不断被提高。尽管企业设置近乎“歧视”的就业条件,在政策,乃至法律层面上不受到承认和支持,但依然是90后大学生就业的羁绊因素,最主要的原因是就业市场的不规范管理和大学生就业意识的淡薄。前者是没有明确的政策法规,要求企业取消就业“歧视条件”,后者是大学生在遇到就业“歧视”时,不懂得如何为自己争取合法权利。
(三)学校因素
学校是90后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主要基地,在大学生求学期间,某些高校过于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大学生职业能力和求职技巧的培养,最终导致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不足。比方说,在面对企业刁难的招聘问题时,学生手足无措,由于紧张过度而不够自信,不懂得如何针对性回答招聘者提出的问题;再如某些大学在求职时,弄虚作假,企图蒙混过关等。这些大学生在就业时经常遇到的问题,大部分责任在于学校未能有效挑起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任。
(四)学生因素
社会在某个特定的发展时期,必然会出现热门职业和偏门职业,某些90后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倾向于热门的职业,追求收入高、待遇好、环境舒适的工作,据笔者了解,目前90后的大学生群体,在就业时,通常会选择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而没有客观考虑自身的专业特点、职业能力等,盲目地追求高薪工作,反而造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就业局面。在就业过程中,没有选择科学合理的途径,而以“托熟人”、“找关系”、“找门路”等方法,这種依赖性的就业方法,成为很多大学生在户口所在地找工作时的首选方式,以致就业后发现自身专业、能力无法胜任本职工作的情况比比皆是。
二、提高90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方法研讨
(一)家庭层面的方法
家庭因素决定90后大学生的就业,固然存在诸多的弊端,但家庭对于正确引导大学生就业的重要作用,我们同样需要加以重视。在校时,有老师和同学作为情感倾诉、经验交流的对象,而步入社会后,面临巨大的社会压力,尤其是在遇到就业瓶颈时,可能家庭就成为90后大学生群体的唯一“导航灯”。但如何协调家庭因素在大学生就业中所占的比例,并使得家庭成为大学生科学就业的积极因素,笔者加以从两个层面入手:一方面,在校教育时,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学生端正对家庭因素的态度,教导学生如何与家庭交流,并科学甄别家庭所提出的良莠建议,并为学生分析社会经济、政治等的发展形势,对各种行业的发展前景,进行充分预测,让学生消除传统家庭因素的就业影响,以及正确对待盲目的家庭呵护和过渡溺爱;另一方面,在进入社会后,大学生要基于实际的社会环境,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愿望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在遇到就业困难时,主动寻找昔日的老师、同学帮助,让老师和同学帮助分析就业失败的原因,以便尽快调整心态,另外要主动听取家庭的意见,在各方形成统一的就业意见后,再尝试寻找新的工作。
(二)企业层面的方法
针对普遍存在的企业就业“歧视”现象,解决相关的问题,笔者认为至少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国家要尽快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严格要求企业取消不平等的就业条件,同时加强整顿的力度,譬如在人才市场招聘中心,要定时检查企业是否有违背劳动者平等就业权的就业条件,同时为大学生和相关就业群体,提供便捷的维权通道;另一方面,90后大学生要具备一定的维权意识和能力,这一点需要高校的教育扶持,即在专业教育的同时,为学生提供培养维权意识和能力的机会,让学生懂得如何为自己争取应得的权利,2013年安徽示范大学一位女学生,在报考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电话咨询中心“12333”电话咨询员时,就遭遇到户籍歧视,后来经过长达1年多的维权,通过法律程序,获得南京市鼓楼人力资源服务中心11000元的赔偿金。这个案例从某种程度上,可看出这位女大学生在法律维权方面的意识和能力。这一点值得大多数90后大学生的参考借鉴。
(三)学校层面的方法
在开展专业教育工作的同时,要同步强化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培养。关于大学生职业能力和求职技巧的培养。首先树立学生的就业信心,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优点和进步,让学生掌握采用唯物主义的辩证方法,客观地认识自己,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夜郎自大;其次是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就业能力,为学生客观分析激烈的市场竞争,引导学生端正遭遇就业失败和挫折的态度,譬如为学生举例各种求职就业时经常出现的困难,让学生提前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再次是培养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模拟各种企业的求职就业环境,让学生尝试性融入到专业课程学习以外的教育氛围,引导学生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日后求职就业时,能够更快地适应新的环境;最后是加强与相关企业的合作,为在校学生争取实习和就业的机会。
(四)学生层面的方法
就业意识的端正,同样是提高90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学生刚步入社会,工作经验比较少,在进入岗位之后,还有很多的工作知识需要掌握,因此学生要懂得放下“身段”,客观分析自身能力与本职岗位工作的匹配程度,而不应该尚未入职,就“狮子大开口”要求高薪水和好福利。笔者建议,学生无论进入什么行业,都要从基层开始着手,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并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后,再考虑尝试更高职位的工作。从企业的角度来看,需要一定的时间观察大学生的知识涵养、职业能力、就业态度和职业道德等,因此大学生要以“公平”的态度,体谅企业在选择就业者时的“难处”。另一方面是就业途径的选择,如果能够以最便捷的方式,找到与自身知识、技能相匹配的工作,那自然再好不过,但如果没有考虑自身知识和技能是否与所青睐的工作相匹配,就以“找关系”等直接途径就业,甚至不惜挤占真正胜任该工作人才的就业机会,笔者认为是不值得提倡的。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90后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在家庭、企业、学校和本身因素的影响下,容易出现各种就业瓶颈,对此笔者分别从这些因素因素入手,提出了对应的措施策略。通过研究,基本明确了提高90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方法,但考虑到就业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笔者认为以上的方法在实践中应用时,需要结合具体的就业要求和条件,予以灵活地参考借鉴,方可保证这些方法的适用性。
参考文献
[1]全丽.90后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策略[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4):116-118.
[2]李思学,陈慧.新形势下提高“90后”大学生就业能力对策探析[J].延边党校学报.2013.(1):119-121.
[3]张骥,王思卉,沈欣媛等.90后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J].时代经贸:下旬.2012.(5):154-155.
【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推荐阅读:
影响大学英语学习的相关因素有哪些07-06
谈谈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06-19
美国大学教育的影响08-04
大学生就业思考10-02
《大学生就业实践报告》06-25
大学生就业专业素质07-13
谈大学生就业心态08-04
大学生就业实习计划08-09
大学生就业年规划08-20
大学生就业意向范文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