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创新终稿

2024-11-20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创新终稿(8篇)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创新终稿 篇一

摘要:信息时代的浪潮冲击着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中已经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工作、学习、交流的重要手段或方式。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网络环境下也逐渐发生着显著的变革,利用网络优势,将有效克服语文阅读教学中原先的不足,突破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的语文阅读教学方式。那么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如何创新呢?笔者从资料的搜集和处理、学生注意力的培养和学习兴趣的激发、语言文字的抽象和网络画面的具象如何有机协调等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大大提高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关键词:网络环境 阅读教学 创新

当下流行“数学教学是清清楚楚一条线,语文教学则是模模糊糊一大片。”透过这句话的背后,我们不难发现语文教学承载着太多的东西,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无不涉及。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尽管在立足教学岗位的同时不断的学习深造,也不可能穷尽天下、知古今所有。于是乎在网络高速、便捷的信息时代,把语文教学置于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已经成为我们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的一种常规教学形式。小学阅读作为小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有了网络环境的支撑便凸显了其教学的优越性。

一、无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

(一)、思维的抽象性

语文教学的主要载体还是小学语文教科书。教科书是通过语言文字的形式向学生传递信息的。虽然文字具有表音、表形和表意功能,但对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感知方式获取知识的小学生来说,毕竟显得还是抽象了些。

(二)、外延的广阔性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涉及的知识可谓包罗万象,日月星球、山川河流、人文地理、草木鱼虫、古今中外历史、名人名家„„当这样一些知识呈现在我们和学生面前的时候,我们深知我们不是万能的,毕竟作为个体的我们掌握的知识是有限的。面对外延无限广阔的语文阅读,我们有时真的束手无策。

(三)、课堂的局限性

小学语文承载着太多的知识,在课堂四十分钟内仅仅凭借对抽象的语言文字进行阅读、理解、感悟,小学生最终的感觉还是模糊的。一味凭借想象虽然锻炼了小学生的想象能力,但客观存在的事物有可能被歪曲甚至外化。而课堂四十分钟的时间又不允许我们无限补充、拓展。

诚然,无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当今依托网络为信息获取主要方式的背景下显示了其许多缺陷。

二、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

(一)、引导学生学会对教学资料进行检索,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内容的广阔和跨越时空使得教学时需要师生拥有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来充实内容,促进师生对文本内容的深度理解。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学会根据需要检索并整理资料是一种能力。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在网络环境下收集处理信息用于指导语文的学习。(1)、教学前(预习)学生对资料的独立检索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经常布置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综观当前学生预习的实际情况往往是流于形式,因为缺少可控可操作的抓手,教师无法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比较客观的评价。而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布置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资料检索并在课堂上适时展示所搜集的资料利于教师对学生预习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同时利于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按要求处理资料的能力。

(2)、教学中资料的及时呈现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利用网络及时呈现教学资料,依托形象直观的资源解决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把文本中用抽象的语言文字表现的事物客观准确地显现出来。例如一教师在教学《特殊的葬礼》一课时,从互联网上、学校资源库中搜集了各种关于塞特凯达斯瀑布的图片、动画、视频资料,并以多媒体网页课件的形式贯穿在各教学环节当中。这些,都是学生平时不曾注意到或根本没机会见到的。尤其是在引导学生理解“咆哮而下”、“一泻千里”、“逐渐枯竭”、“奄奄一息”等知识点时,查找了大量资料,根据资料自己设计了动画片段,塞特凯达斯瀑布曾经的气势非凡,雄伟壮观,如今的生命垂危,逐渐消亡等画面通过对比的形式活生生地重现在同学们眼前。这些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一下子就被学生所接受,教学难点迎刃而解。同时,为学生增加了大量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表象,学生学得愉快,老师教得轻松。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阅读创新能力,所需的运用事物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想象能力逐渐得到提高。(3)、教学后的资料检索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使得师生关系发生了变化。E-mail、QQ、BBS等多维度的师生交互改变了以往单向的面对面交往方式。阅读教学后的作业呈现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例如学习了《特殊的葬礼》,学生感受了塞特凯达斯瀑布昔日的雄伟壮观与今天的奄奄一息和逐渐枯

竭,教师可在教学后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搜集关于我们江宁的母亲河——秦淮河的相关资料,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写一篇《秦淮河——我们的母亲河》的习作并利用E-mail上交作业。网络化的作业便于修改和评讲的展示。

(二)、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利于培养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注意是知识的门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注意力不够稳定,维持注意力的时间短暂,因此,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因注意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借助网络进行教学,利用网络能呈现声音的高与低、色彩的明与暗、物体的动与静等多方面的优势能够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例如教学《鸟岛》一课,在播放了一段鸟岛的画面后,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说一说对鸟岛的印象。在一幅幅画面的呈现中,学生感受到了鸟岛的鸟多、鸟的种类多。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结合文本感知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深刻领会语言表达的艺术性和生动性。接着教师再次呈现一幅鸟的色彩多的画面,画面中各种奇异色彩的鸟儿展翅翱翔。一个一个定格的画面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理而且为学生观察鸟儿提供了足够的时间保障,为学生进行描写练笔奠定了良好前提。

(三)、网络环境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将学生的想象和具象有机结合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主要是通过抽象的语言文字体现所学的内容。学生在读中想象文字所代表的事物,体验文本透露的情感。想象力是创造的前提。教学中,教师在发展小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但是文本中有时所反映的事物又是很具象的,需要学生能客观、正确的掌握。因此一味凭借学生想象有时会违背事实的客观存在性。例如教学《天安门广场》这篇课文时,文本意在表现天安门广场的雄伟壮观。这一标志性建筑应以引导学生准确了解、体验自豪为目的。教学伊始,教师可让学生对所了解的天安门广场作一简要介绍,相机出示相关资料,在学生读后,让学生发挥想象,说一说心中的天安门广场的样子。诚然我们不能局限于学生想象的层面,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悟语言描述的同时,应巧妙结合教学进程,利用网络优势把天安门广场真实地呈现在学生眼前,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理,而且进一步增进了对文本语言的理解,激发了学生爱国的情感。利用网络的具体形象对学生原先的想象作了更为准确、客观的补充。

(四)、网络环境下的语文阅读教学交互性更为多向、方便、快捷

网络支持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可以突破时间、空间限制,学生可以根据学习目标自行选择相关材料进行自我学习,他我合作。师生交往的方式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教师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合作者、交流者。网络环境下的大容量、高密度 的信息使学生在方便获取第一手学习资料的同时,可以更为方便、快捷地传递学习情况。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网络交流,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互性多向而高效。例如学习了鲁迅先生的《早》这篇文章之后,教师为了引导学生感受鲁迅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布置学生利用网络搜集有关鲁迅的信息。学生从网上很快搜集了鲁迅的生平、所写的著作、人们对鲁迅的评价、鲁迅的名言等许多资料。教师在引导学生对资料进行自我处理后,让学生之间互相网上传输交流资料,生生互动整合资料后传送给老师进行批阅。教师在查阅完毕后集中映示,师生再次讨论评价,这种师生、生生、人机交互性体现了多向、方便、快捷的优势。

(五)、网络环境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利于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拼音、字、词、句、标点、段落、篇章等等可训练之处实在太多,这也是语文阅读教学模模糊糊一大片的原因之一。作为教师在钻研教材时应准确把握编者意图,扎实落实训练意图。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紧紧把握训练重点,引领学生对重难点在阅读中揣摩体会。而教学中仅凭对语言文字的揣摩有时是很难实现训练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帮助学生突破所学的重难点方面建构一个平台。网络用于教学正是一个很好的保障,作为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有效地弥补、突破了我们教学的瓶颈。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学期第十九课《台湾的蝴蝶谷》中“每年春季,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这么一个片段时,学生对于“飞过”、“穿过”、“越过”这样一些动词,因限于年龄和所学原因很难真正理解并体会到其中动词的运用。为什么花丛是“飞过”?树林是“穿过”?小溪是“越过”?其中的动作可以互相替换吗?教师通过网络下载并制作了三幅画面:

1、飞过花丛图、2、穿过树林图、3、越过小溪图。教学时播放这三幅动态画面,引导学生选择填空。学生观看了形象直观的动画后很快就确定了三个动词的用法并准确表达出这三个词之所以这样运用的原因。把对关键词语模糊的印象变得清晰。实践证明利用网络教学利于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六)、利用网络的音像效果,激发学习动机,体验阅读情境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习的内部动因,动机表现在学习的目的、学习的态度、学习志向的兴趣,动机的实质是需要的动态表现,因此动机能对学习起着启动、导向和强化的作用。它是影响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

语文的学习离不开学生言语的表达,尤其是在教学中能激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再现课文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情境。网络环境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可以把抽象难懂的事物变得具体可感,可以通过网络再现的情景在音像视听的氛围营造下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执教国标本第九册《鼎湖山听泉》一课时,让学生在听淙淙泉声,观鼎湖山美景的过程中,用自己的朗读声情并茂地表达文本。还有许多游记类的课文,在引导学生做小导游的过程中如果通过网络视频再现其景,用网络的音像效果引领学生体验阅读教学的情境,这种利用网络营造的环境协同学生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在情感认知上更加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达到优化语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七)、网络环境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利于突破并拓宽学生的阅读面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终身学习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人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在知识每天高速革新、变更的信息时代,谁不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谁终将会被时代所抛弃,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做一个爱读书、会读书的人,让学生具备终身学习者必备的技能。当下打造“书香校园”,构建“书香班级”的活动在我们南京正如火如荼地开展,而作为学校一切的归宿终究应该落实在学生的真正发展上,因此培养“书香儿童”就成了我们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如何引导学生去充满兴致而且持久的开展阅读呢?人手一本书?推荐好书?名人说书?„„综观学校目前的引领措施,可谓形式各异,但我们忽视了我们眼下的这代学生日后将走向的是活生生的网络世界,亲临的是每天必将面临的网络生活。电子图书的诞生,甚至很多国家的图书馆也将打造成电子图书馆,我们不是不要学生手捧图书,感受书香,我们更应该与时俱进,把我们的学生引入真实的生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在自己的教学中经常和学生网上共读一本书。每每想起那样的时刻,感觉总是很温馨的。我与我的学生在每周五上午的第二节语文课上放下教室里的大屏幕,走进我们共同的阅读世界,从《三字经》、《格林童话》到四大名著,在读读演演、议议写写中学生感悟了书本,感受了生活,丰富了内涵,提升了境界。

利用网络引领学生参与并进入语文的阅读世界满足了学生生活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为日后更好适应社会储备了一种生存、工作、自我提升的技能。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教学具有搜索便捷、大容量、浏览方便、便于取舍等许多优点,而且成本低,适于资源共享。

当今,信息时代的浪潮冲击着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中已经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工作、学习、交流的重要手段或方式。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网络环境下也逐渐发生着显著的变革,利用网络优势,将有效克服语文阅读教学中原先的不足,突破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的语文阅读教学方式。笔者从资料的搜集和处理、学生注意力的培养和学习兴

趣的激发、语言文字的抽象和网络画面的具象如何有机协调、网络环境下师生交互性、音像视听,体验情境、突破、拓宽阅读面等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创新,收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大大提高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利用网络环境优化语文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07年9月18日9:8

出处:史家小学 作者:dch

内容提要: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利用网络强大的交互功能,优化了课堂教学环节,促进学生掌握并运用新型的互动学习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世界的浩瀚,知识呈现方式的多样,以及网络学习所带来的方便。网络语文教学给学生创造了宽松和谐的交流场所,使他们能够共享集体智慧的成果,形成新的学习能力。也要求教师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领会并把握信息技术和学科基本的思想和原则方法,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求实创新,才能实现学科和信息技术的最优化整合。

主 题 词:网络环境 优化语文教学

利用网络环境优化语文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从《月是故乡明》说起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与积累的知识浩如烟海,即使我们教师用尽毕生精力,一刻不停地向学生灌输,能教给学生的知识不过是沧海一粟。尤其是进入信息化社会后,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信息高速公路”的建成使世界变成“地球村”,学习的资源库变得无限广大,网上资源纷繁复杂,获取知识的路径不再单一。

“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5~6年级)”中,明确指出学生应能 “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确实,利用网络技术进行语文课堂教学,可以大大扩展学生视野和思维,使学生能够在丰富的学习环境中自主学习,真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效地提高学习的效果,并优化语文课堂,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常常会深切地感受到,网上学习往往会使学生有“山穷水复疑无路”的感觉。学生对网络的使用存在“不自觉、无目的、无选择”的现象。要使学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就需要“向导”的指点,否则学生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内到达目的,甚至不能到达目的地,学习效果也就大打折扣。我深刻的体会到:教师只有转变角色观念,从知识的传播者变化为学习的引导者,甚至成为与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才能更充分的体现教师的价值。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最直接的途径,快捷学习并深入研究,从不同领域、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获取信息,并进行探究和学习呢?本学期,在学校信息组的帮助下,我利用自己制作的“月是故乡明”主题知识网站,进行了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教学。

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本单元内容为同一作家的四篇散文,看似简单,实质距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在网络环境下,利用浏览网页、搜集资料、赏读美文、讨论交流等符合五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和能力结构的教学形式,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兴趣,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从而产生互助,达到互惠,使整个课堂教学形成共识、共享、共进的氛围。

一、转变观念,重新确立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教师的角色意识

古人“师傅引进门,修行靠个人”的教学观,强调了教学的引导功能。引导学生学会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传播信息,是教师“角色”的重大改变,也是教与学方法的重大改革。通过亲身实践了网络环境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我认识到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寻找最适合学生的学习环境,而不是提供最好的教学,因为最好的并不是对于每个学生都适合的,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之间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同时,教师又更多地充当一个组织者的角色,很像是一个会议的主持人,根据教学的进程实际进行适当的调控。冷场了就换个话题,跑题了就拽回来,精彩处就鼓一下掌„„

二、精心挑选,选择适合于网络教学的语文学习内容

网络语文教学的最大优势在于资源的共享和资料的搜集、检索、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网络教学中可以得到更广泛的应用。网络与语文教学本身之间的关系是“主”与“从”之间的关系,语文是主,而网络是从。适合运用网络这个工具为语文教学服务,就选择它,不适合,就舍弃它而选择更适合的工具。网络教学模式的选择,是为了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决不能把网络教学来代替语文教学,甚至在某些方面它也不能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精心挑选,选择适合于网络教学的语文学习内容,就显得格外重要。

景山教材第十册第四单元为季羡林的散文专辑,共选了四篇抒情散文,分别是:《月是故乡明》、《五色梅》、《春满燕园》、《春归燕园》。季羡林先生学识渊博、德高望重、是青少年的楷模。他的散文更是当代散文中的瑰宝,是学生学做人、学作文的经典教材。他的散文有着完美的意境,精巧的结构,纯朴恬淡、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春夏秋冬,走过四季都是诗;天地之间,人生百味皆成文。”文学是人类灵魂面对自然、面对家园、面对人生的真情流露,是美凝练、含蓄的表现。语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去感受文学的美。文学的美在于语言带给人的畅快淋漓,而这种感觉只有在了解作者、写作的背景下,才会有真切的感受。因此不能为教而教,即孤立地教一篇文学作品,而应该将与之有关的作品进行比较,从中发现美,感受美。教材编排也正是意在通过四篇

散文使学生集中了解季先生散文的特点,受到美文的熏陶感染,积累优美的语言,从思想、感情、语言等多方面地吸取名著精华,提高鉴赏能力,读写能力,为进入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

就本单元内容,感知季羡林的人格魅力,品味他的散文韵律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要使学生在一节课的短时间内,感悟季羡林先生,网络是再好不过的工具了。但以往的网络教学实践,给了我一些启示:对学生学生来说,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去寻找一类为自己特别需要的具体知识,即便有强大的搜索引擎的支持,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因此我搜集了大量关于季羡林的资料(包括文本、图片、音频、视频),以Frontpage为平台制作了《月是故乡明——走近大师季羡林》主题知识网站,减少了学生在网上寻找资料的盲目性。处理后的内容便于学生搜索,提高对有效信息的捕捉效率,加大了课堂的信息量,使学生可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遨游,在信息的沃土上自由耕耘。

三、感性入手,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季羡林,一位耄耋长者,一代鸿儒,对于十多岁的学生来说,想要了解认识,无异于读懂一本深奥的科学专著。

“月是故乡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每个人都爱自己的故乡。我校是一所寄宿制学校,学生来自四面八方,我们班有一多半的学生家在外地,他们对自己的故乡都有着不同的记忆,都有一种深深的眷恋。因此在课前我设计了“写自己的故乡,谈对故乡的感受”这一教学环节,使学生通过自己对故乡的情感与大师产生共鸣,在进一步感受季先生的“文笔隽永,情感真挚”也就水到渠成了。

一个学生在论坛上说到:“我的故乡在澳门,我身在北京。南北两地,相距很远。故乡的美,无法比拟,我对故乡的情,无言可替。月是故乡明,我感受到了季爷爷对故乡的那种浓浓的乡愁。”另一个学生写道:“我和邓小平是同乡人,来自四川。那里给我感受最深的不是那美如画的风景,也不是闻名中外的川菜,只是普普通通的三轮车。每次坐都能看见车夫在流汗,但还是用力地蹬。有些车夫的衣服或鞋都破了,他们也没有心思去买新的。还是起早贪黑的一刻不停地工作,但那样仍

然挣的钱很少,也从没有人因为穷而多收人家钱。虽穷但也好好过日子,如果只听见他们的谈话声,那就一点也看不出他们是穷人,他们的心不穷。我爱自己的故乡,更爱自己故乡人的品格、精神!”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纷纷发表对故乡的感悟,由于互联网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甚至有些家长、老师也加入我们的交流,畅谈对故乡的思念深情。这种情感的铺垫,为后面走近大师的内心世界,体会大师文中的浓浓乡情,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新课的导入,我从“月是故乡明”一课的解题入手,即而引导学生谈故乡,说感受,再回到季先生的“月是故乡明”结尾抒情部分,学生对文中所蕴含的季老的浓浓故乡亲情的理解,就水到渠成,融会贯通了。

四、个人探索,促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态度,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 网络环境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提供了广阔的个性化的空间,抓住实质,处理好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环境的关系。

如学生在完成本课的第二项任务:浏览 “走近大师”这一栏目,了解季羡林其文其人时,网站中共分四层子目录介绍了季羡林的散文代表作,他的生活琐事,媒体报刊的报道,他的生活情趣等等,并配有许多幅图片和大量的相关资料,在时间有限的课堂内不可能每一篇文章都去仔细欣赏,每一段介绍都去认真研究,因此,对于这一教学环节,我设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个体研究”,在学生独立探索、研究的过程中,他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方式,看图片,浏览相关资料,品读文章等等。学生自主、自由地操纵鼠标去点击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然后对自以为已掌握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准备在小组中发言交流。学生探索的结果应以能根据任务,结合资料,在深入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并能将理解通过文字在BBS论坛上表现出来。

学生在论坛中写到:“读了季先生的仁者爱猫,我了解季先生的为人,他不仅谦逊,他还是一个爱自然,爱动物,爱身边一切生灵的人。”

“通过季羡林爷爷的《永远的悔》,看出了季羡林爷爷对母亲的思念。身在他乡,心里却思念着自己的故乡,自己的母亲。后悔自己不该离开故乡,不该离开母亲。他对母亲的思念写得那么真实,那么感人。” “偶认为季老先生是一位德高望重、品学兼优的一位老学者,他总是以一棵平常心去看待事物,而且从不夸耀自己,这才是一位真正的学者。” “读过《中餐与西餐》感受是:我们不能被西餐食品给诱惑住,那样太没出息了。我们应该正式恶劣的风气。如果狂热的吃洋餐食品,那么就等于对自己的民族失去了自信,失去了自信的民族就是没有出息的民族。” 等等。

显而易见,在网络环境下的个人探索的过程中,学生根据需要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学习要比教师单纯传授知识更有效,思维的训练也更加深化,学习的结果也会更加广泛(不仅是知识,还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认知技能等)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五、小组合作,激发创新思维,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学习,在同伴间进行协作学习显然要胜过个人的努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现代科学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养成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态度,使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

不同类型,不同知识结构的学生可以互补。在学生通过主题网站进行探究后,最后充分利用BBS论坛,让学生将面对这位“一代鸿儒,国学大师”最想说的写下来,旨在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表自己的见解与大家交流的机会,真正宽容了差异,使师生、生生间的学习互动成为可能。这时,学生是意义的主动构建者,在边讲述边演示从网站上所获得的大量信息,如根据图片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资料上所习得的语言帮助自己表达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中,把季先生散文中的真挚情感,人性中的谦逊纯朴,传统文化的美的种子潜移默化地渗透进自己的血液里,达到文化的濡染作用。

通过小组、班级的合作互助学习,使对研究的同一任务学生对该任务能有进一步的理解,同时让研究不同任务的学生能够信息互补,形成

对不同任务较为全面的认识。不同思维的激烈交锋,有效激活不同学生的思维,在学习伙伴的影响与帮助下,有效改善学生个体学习能力与学习方法并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

六、延伸拓展,激发进一步探究性学习的兴趣。

课后指导学生利用主题网站继续进行专题性研究,激发进一步探究性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运用本课学习中获得的知识,形成的技能扩大到课外、校外,从而有效完善自我认知结构,最终完成“走近季羡林”这一知识的建构。

通过教学实践,我进一步认识到: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利用网络强大的交互功能,优化了课堂教学环节,促进学生掌握并运用新型的互动学习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世界的浩瀚,知识呈现方式的多样,以及网络学习所带来的方便。网络语文教学给学生创造了宽松和谐的交流场所,使他们能够共享集体智慧的成果,形成新的学习能力。也要求教师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领会并把握信息技术和学科基本的思想和原则方法,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求实创新,才能实现学科和信息技术的最优化整合。

浅谈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辅助语文教学

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网络的普及,给教育带来一系列的新变化。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语文探究性教学,培养学生发现、获取、重整、分析、利用和创造信息提高自己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整体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成了当务之急。

一、听说教学

语文的工具性不仅体现在文字的可以记载和流传,更体现在日常的口语交际中。网络资源的广泛和丰富让语文的听说教学更加具有实效性。

1.从有限到无限的教学时空。

听说教学有必要传授有关知识方法、技巧,但更重要的是要提供模仿和锻炼实践的机会。模仿,教师要起到好示范作用。在实践中,可以利用课前5分钟进行演讲:初一

时重视讲故事,如自我介绍,介绍家庭、亲戚、朋友、爱好、兴趣或讲述童话、幻想故事等;初二介绍一些说明事理性的文章,如向他人推荐一本好书,介绍科普知识等。适当开展辩论会,围绕一些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辩论,如“排名次好不好”、“做班干部好不好”等培养学生听的能力。

2.从单调到生动的教学方式。

学校课室已经有了多媒体平台和网络,这给教学带来很大的方便,听说的训练和考查都可以多样化,利用网络和多媒体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看图说话,情景说话,观察对话,操作介绍等。

二、阅读教学

音乐、图片和影像都可以渲染情境,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引发想象和联想,给学生展现一个更为广阔、丰富的空间,给语文课注入活力。如教《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时,配合着王菲略带忧伤、凄美的声音,屏幕上出现一轮金黄的满月,月色如水清冷的照着人间,作者在月光下翩翩起舞,超然物外的才情与达观的个性,展现无遗。法国作家雨果认为:“开启人类智慧的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文字,一把是数字,一把是音符。”音乐是抽象性艺术,学生欣赏时能产生一系列的记忆、观察、分析和判断等心智活动。所以音乐配合图片,从视觉、听觉等角度刺激学生的感官,也就让学生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三、写作教学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给我们几点启示:一是教会学生利用网络搜集信息,查找有用的资料,二是写作要有新鲜的血液,学会利用网络中贴近社会和现实的内容。三是重视交流,让学生明白写作文的最终意图,作文是一种与别人交流的媒介,是一种沟通思想的手段,要真实的表白自己的感情,与别人去进行思想的交锋,辩明道理。

四、网络教学

网络的介入,使学习的主体变成学生,为了避免学生上网的盲目性,需要引导学生利用好网络,要结合实际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适于网络交际的语言能力,因此语文教学中,为了更好利用网络资源,有必要引导学生利用网络。

1.鼓励学生写作中运用“电脑”语言。

传统的写作是以文字表述为主,而在以多媒体为手段形成的电子文本中,除文字之外,符号、声音及二维动画,都成了构成电子文本的“表情语言”。尤其在电子邮件和“聊大室”中,人们适时采用创造出的“脸谱”语言,表情达意,眉目传情。这种“脸谱”简洁、含蓄、形象、幽默,给电子文本增添了无限情趣,并与文字语言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网上交际任务。我在学校的网页中有学生自编的刊物“二楼风景”就很好体现了这个特点。

2.善于掌握学习利器。

网络有很多软件和工具非常实用,只要利用妥当,会事半功倍。关于语文的就如“中华诗词”、“智能成语词典”、“中华灯谜”“成语大全”“文状元宝典”、“诗词快车”“遣词魔典”“中华成语掌中宝”、“烟雨阁诗词库”等,这些软件的优点在于集成性强,查阅方便。比如“中华诗词”几乎集中了中国的诗词,而且查阅方式多,可按作者、题目、关键字等来查找需要的诗词。

网络和多媒体集文字、图片、影像、声音于一体,能变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形象。从听觉、视觉多方面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体验,给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也给我们语文老师增强了教改的信心和勇气,只要运用得当,网络资源将给语文教学开创广阔的天地。

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语文教学

摘要:人类已进入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已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全身心参与学习过程;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收到了传统作文教学无法比拟的效果;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我将信息技术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支撑,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朝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迈进。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语文教学 创新 优化

《语文课程标准》①中指出:“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运用多种直观形象的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目前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已逐步普及,已成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有力工具。因此,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语文教学呢?以下是我的几点看法: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激起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适时地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及文字等信息进行处理,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和兴趣。如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荷花》描写了夏日公园里荷花盛开时的情景,教学导入时,准备有关荷花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来展示一幅幅荷花图,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有的还是花骨儿,微风吹过,一池的荷花在舞蹈。让学生充分了解荷花,体会荷花的美,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学习积极性就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就是最清晰,思维活动是最积极最有效,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信息技术,提高阅读能力

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能力的新要求,要结合课文的阅读,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朗读、默读、复述,学习精读、略读、浏览,学习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等查阅资料,培养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1、搜集资料,广泛阅读

在教学中,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拓展学习语文的渠道。如在教学《翠鸟》前,与学生一起通过网络或其他途径搜集有关翠鸟的资料。学习《和时间赛跑》前,布置学生上网搜集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古诗,以及珍惜时间的事例,教学古诗文时,学生上网查阅背景资料。运用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朗读空间,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言,丰富知识。

2、声情并茂,加强朗读

朗读是学习语文的金钥匙。教材中大部分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学生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阅读能力。在网络环境中,为学生提供了有声语言、文字、音乐、图像有机结合的感性材料,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优美和谐的音乐、生动活泼的画面,把学生带到美妙的艺境中去。如教学《月光曲》时,抓住时机播放《月光曲》,并适时配乐朗读示范,使学生在不断变化的音乐旋律和抑扬顿挫的朗读中不知不觉也融入到这美妙的境界里。在音乐的渲染中,每位学生都读出了自己对文章的感悟。

三、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写作水平

关于写作,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要改进作文的命题、指导、批改和讲评。网络作文教学具有传统作文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我担任的是三年级语文教学,中年级练习作教学首要的任务是拓宽学生的思路,调动生活的积累,激发学生的习作欲望。在写自己的这次习作中,我利用多媒体,先出示几篇有关写自己的文章,以启发思路,在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一两篇写自己的佳作,从读中学写。然后在听、说、评的一系列活动的基础上,选择最能反映自己特点的方面,将它们写下来。运用多媒体软件还能创设情境,在现生活场景,真正意义上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同时,还可利用网络互评、互改作文,进行协作学习,实现多元评价。上课时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作文投影到大屏幕,不同段落、词句可以用不同的字体显示,精彩之处可显示为红色,不同之处可以闪烁。围绕字、词、句、标点等进行互议互改,方便地进行增、删、变、换的指导修改,以节省课堂时间。网络的优势,不仅在于提供了众多的读者,更在于提供了一个让作者和读者沟通评价的平台,作文水平的提高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创新思维

亚里斯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问,常有问题,才能思考、创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利用信息技术,能营造更好的创造环境,引导学生想象、创新。

1、营造良好的创造环境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赖于营造良好的氛围。学生有了浓郁的情感,欢乐的情绪,那么他们就会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在教学《金色的草地》时,我运用课件的演示,引入情景。当电脑课件演示张开的蒲公英,毛茸茸的种子在空中飞舞,一片金色的草地„„这一情景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孩子们的眼前时,他们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太美了!”“真漂亮啊!”„„在这优美情景的烘托下,让孩子们说说心中的感受,最想在草地上做什么?每个学生都很激动、兴奋,跃跃欲试:“我想在草地上做游戏”“我想躺在草地上睡觉”„„强烈地激发出他们内在的创造欲望,恰当地运用课件这种直观手段,不仅激起孩子们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和语言。

2、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小学生年龄虽小,但他们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蕴含着极大的创新潜力。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学习《五彩池》时,播放有关介绍五彩池风光的录像、图片资料,让学生仔细观察,用五彩池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的句式,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并且进行了语言表达的训练。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而信息技术课程则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和活力。我们在教学中合理充分地利用网络资源,为现代教育发展奠定基础。让我们把信息技术完美地融合到语文课程之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语文教学改革,培养具有现代素质的学生。

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创新终稿 篇二

一、树立正确阅读理念,创新阅读思想

阅读不是为了做课后题,也不是为了回答老师的问题,而是自己的一种愿望,想要从书本中获得自己需要的知识。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让学生明确这一观点,摆正自己的阅读态度。 而老师不要将阅读的任务提前给学生,最好先从“ 你对文章有哪些理解和问题” 开始,让他们轻松阅读,深入思考。 阅读如同给人输入新鲜的血液一样,能唤醒人的活力,同时也开阔视野。 小学生就要有这样的阅读启发,不断创新自己的思想,让自己一直处在学习的非饱和状态。

二、丰富阅读教学方案,创新教学手段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上课之前,老师都会有教案,但是这并不代表课堂会按照老师的规划进行,过程中出现的小问题是无法预料的。 因此老师要更丰富自己的阅读教学方案,多准备一篇阅读, 防止有意外情况的发生。 而且老师还要积极处理课堂中出现的小意外,可以灵活教学,而非随意教学。 创新教学手段,积极寻找学生的兴趣点,结合阅读的内容进行最恰当的扩展和改变。

三、情境阅读教学法,身临其境阅读

阅读之所以能够开阔人的视野, 就是因为在自己身上从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或是没有进行过这样的思考。 所以我们阅读的东西是新的,是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的。 小学生还没有这样深入思考的能力,就需要老师进行有效的诱导。 如采用情境教学的方法,给学生创造阅读中的客观环境,然后将氛围也烘托起来。 之后让老师进行情境想象的阅读方法,自己去体会作者的心态。 在这样的情境教学当中,学生能够对文章做最清晰的理解,而且也有利于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 不是用眼睛或嘴巴读书,而是在用心读。

总之,创新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方法,其本质就是让学生体会阅读的本质,深刻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 让阅读成为生活中的一件乐事,而非一种学习压力。

摘要:语文阅读是学习语文的一种基本能力,也是基本的学习和生活技能。其实阅读与其说是一种学习能力,不如说是一种生活能力,一种从书本获取信息,从文字中思考的能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符合小学生的心理,满足他们好奇心的同时培养他们正确的阅读习惯。以此为目的,简单谈一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策略。

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模式探究 篇三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127-01

怎样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通过实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应清楚地认识到朗读在阅读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从“读书百遍,其意自现”这一句话便可知我国古代的教学方法对诵背十分强调,但在我们的眼中这似乎十分落伍,实际上古人这样做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只有读熟了课本才有可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在过去和当前的教学中,阅读教学往往是教师事先设计好问题,学生被动回答的过程。学生自己想的东西很少。这就使学习陷入被动,不能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因而阅读教学应做到让学生感知后有所领悟,只有这样我们的阅读教学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当然,在读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一定要用标准的普通话读,并在此基础上达到流利。

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养学生养成自觉、专心的思考习惯,阅读就会毫无效果。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不要一心多用,要静下心来阅读文章;然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与作者产生共鸣。

当然,阅读还要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动笔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也可以在文章中作出记号和批语,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写读后感。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让阅读教学更加省力、高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有了这样的日积月累,何愁语文知识不丰富,语文阅读能力不提高。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呢?我认为要在阅读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下功夫。阅读教学前,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已知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产生猜想。最常见的方法是让学生看着课题,想想会产生什么问题,或想知道些什么?或读读课题,猜一猜课文会怎么写?当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疑问进入阅读,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文本中心意图,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使学生不断产生阅读愿望。当学生怀着某种愿望或为达到某种愿望而进入阅读活动时,他的整个阅读过程会始终充满着阅读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终保持着阅读兴趣,阅读成为学生轻松愉快自主建构的过程。阅读教学结束后,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内容的兴趣,将学生阅读的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这样,学生就会始终保持自主探索的浓厚的阅读兴趣。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四、多形式练,促进孩子感情朗读的快速成长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朗读教学更是如此,要想学生都能有感情的朗读,多练习,多种形式的读是关键。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学生的朗读水平才能得到不断的提高。

在教学中,应由教师的指令性转为学生的选择性,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进行多种形式感情朗读,如比赛读、分角色读、边演边读、配乐读、师生共读、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等,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学生主体了,积极性也就高了。

五、具体地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理解语言,不仅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具体内容,还要体会蕴含在语言中的感情,特别是作者不直接表达的、比较含蓄的情感。因此,感悟作品,对学生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

如《草原》一课教学中,教师课前可播放赞美草原的歌曲,播放描绘草原景色的课件,创设情景,让学生入情入境,从而激起学习课文的兴趣。教师在引导学生细读第一段时,抓住景物品词句,先读出感受再读出情感,从而体会作者老舍先生是如何触景生情的,然后把作者的感悟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感悟。后面描写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情谊时,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这样,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感悟作品,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

六、互动评读,提升孩子感情朗读的能力

我们知道:“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在读时,采用评读,学生可以互相帮助、互相启发,让每个孩子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已的潜能,快乐地学习,提高孩子的朗读能力。

课堂上,我努力使学生成为课堂的学习主人,常鼓励学生互相评,互相合作,常对读不好的孩子说:别人的点评就是对你的最大帮助。读不好没关系,老师和同学会帮助你,所以,你要勇敢的站起来。听老师这么一说,一部分原来胆怯的孩子勇敢了,有信心了。这正如第斯多惠说的: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总之,语文中的阅读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只要我们教师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就会收到较好的效果。一个班出现几个读书出色的学生不难,难的是让全班同学能够有滋有味地读书,爱读书,这就不容易了。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要重视平时的课堂教学的中指导,同时要求学生养成有感情朗读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孟庆伟.注重现代学法指导,凸现学生主体地位[J]. 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2(03)

[2]范雪娇.浅谈合作学习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 科技信息. 2011(09)

[3]梅妙聪.“图式”与快乐阅读——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研究[J]. 小学教学设计. 2009(15)

[4]潘建忠.图式与句式教学:一个转折复句的教学实验[J]. 心理科学. 2000(06)

4.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创新终稿 篇四

窦忠爱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而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和突破口又在于创新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扬课堂民主,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中勇于思考,主动探索,大胆质疑敢于标新力异,使语文阅读教学真正活起来。

记得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孩子的嘴,使他能谈;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他能接触大社会、大自然;解放孩子的时间,使他能学会自己想学的东西。”的确,在教学改革的今天,是应该让学生的头脑及感觉和运动器官得到充分的施展的时候了。那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重想象,在想象中创新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挖掘课文中想象点,激发学生浓厚的想象兴趣,让学生对文字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创新能力。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由于课文内容通俗,语言优美,在学生对桂林山水的特点理会感受的基础上,教师设一创新性问题加以引导;如果你亲自来到桂林,你眼前会出现一种怎样的画面呢?这样,学生一定会展开丰富的想象,创造出江底鱼虾、螃蟹活动的情景和水面船只来往,游人欢笑及山上树木清翠,鸟语花香的又——优美景象。

二、重质疑,在质疑中创新

巴甫洛夫曾说过:“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质疑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促进他们主动参与。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随时质疑,敢于怀疑权威,怀疑教材,怀疑老师。教学《滥竽充数》揭示中心时,一位老师把责任全推到南郭先生身上,一些学生便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齐宣王深入实际,了解实情,或其它人出于善意,给予指出,或他家里人目光远大,不贪小利,南郭先生还会滥竽充数吗?这些问题就富有创意,值得探索。又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麻雀》一课时讲:“这篇课文通过讲老麻雀勇敢救小麻雀的事,表现出一种伟大的母爱。”话音刚落,立刻有学生反对说:“全文从头到尾只说老麻雀,没说公的、母的,不能用‘伟大的母爱’归纳。这也是一种质疑创新的结果老师与同学们一起经过讨论、分析,将“母爱”改为了“亲子之情”。

三、重讨论,在讨论中创新

在阅读教学中,科学地组织学生讨论,既能提高学生的思辩理解能力,又能提高他们合作学习的意识。这是一种调动学生投入自我探索的有效手段。如理解《捞铁牛》后,教师有意引出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怀丙和尚想的办法是不是完美无缺呢?如果有不完美的地方,你想应该怎样修改呢?这样学生通过讨论,就能想到,原有的办法有费时又费力的污染水源的不足,可准备两只备用船,捞铁牛时直接把泥沙铲到搭木架的船上,这样既减少了污染,又节省了人力。

四、重表演,在表演中创新 表演是语言和动作的有机统一,是思维的物质外部表现。小学生好说好动,好表现自己。因此,教师应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征,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剧情编导,表演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思考、发明和创造。如教学《会摇尾巴的狼》一课,狼在不同的情况下几次说自己是狗,而老山羊又在这曲折辗转的剧情中发现它是狼。这里教师有意引导学生分角色表演,并鼓励学生拓展思维丰富剧情。通过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后,学生先分小组表演,再在全班表演,结果有些同学的表演还真有创意。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又增加了对狼这种虚伪、狡诈、凶狠的本性的充分认识和理解。

另外,在看图学文的教学中,教师还应该重观察,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画面,在观察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尽量挖掘教材中的“创造点”,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实现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六大解放”,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使学生的阅读创新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做法

葛炳臣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所以作为语文学科来说发展阅读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3 但是,在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注重自己怎样“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只重视知识结果的获得,而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的阅读水平也只停留在的被动的接受上,阅读能力和创新意识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因此,转变教学观念,搞好阅读教学,对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思路、提升学生的境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进而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结合几年的阅读教学,我尝试了以下做法:

(一)质疑阅读

爱因斯坦说过:“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贵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课堂教学结构的重要一环,必须加强。大文学家巴尔扎克说的更具体形象: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义是问号。读书有所疑,方能有所思;读书有所思,方能有所得。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质疑,增强质疑求异的信心,营造求异问难的氛围,教给质疑的方法。让学生敢问、善问,并把这种质疑扩展到课外阅读中去。学生的质疑问题,能使学生对教学活动更深入地参与。教师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大胆质疑,在质疑中阅读,在质疑中领悟。基于这一思想,我在教学实践中,鼓励学生质疑。教学一篇课文时,我先让学生看书自学,并给学生指明学习方向,阅读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疑问,全班同学共同探讨,搞不懂 继续阅读,教师辅助讲解,直道知道弄懂为止。对于那些也想质疑,但由于各种原因提不出问题的学生,我根据他们的情况,讲课时注意给学生留下余味,以便发展他们的思维。如在教学《窃读记》一课时,当学生初读课文后都会产生这样的问题:读书为什么要窃呢?我便让学生紧紧抓住这一问题展开来读,使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而且感受到了作者当时生活的贫困,对读书的渴望,并教育学生抓紧一切时间读书,养成阅读的习惯。

(二)个性阅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程度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开发他们的潜能,发展个性。”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作为阅读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的个性气质.生活经验,每时每刻都展示着自己的个性。“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是一个再创造、再认识的过程,是一种个体的情感体验。学生的阅读应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我们理当尊重学生不同的阅读感受,这样学生才敢于发表独立见解,才能够“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我在教学《向往奥运》时,出示了奥运相关课件,展示了那激动人心的场景,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后,学生畅所欲言:有的同学为我国成功申奥而欢呼雀跃;有的同学为祖国的日益强大而自豪„„课 堂气氛异常活跃,我为学生张扬的个性而感染,并充分肯定了大家的感受。我的体会是:阅读教学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感悟到作者的感受,感悟作者情感,感悟到整个作品的风格和情调,感悟到文本的丰富性和多意性,从而获得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张扬这种个性,最后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

(三)自主阅读

自主阅读意味着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生自主阅读过程中,教师只是一名组织者和辅导者,应创设一种让学生自由翱翔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学生能自觉去阅读、识记、品味、感悟,从而把握一篇篇文质兼美的阅读作品的真正意蕴和表现方法,体会作者的审美倾向和思想感情,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进而使学生养成主动积极、科学严谨、不屈不挠的态度和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如我在教学《丰碑》一课中,学生自编自导,在课堂上上演了一幕幕精彩的课本剧,故事情节曲折感人,很有戏剧色彩。课堂上各学习小组踊跃登台表演,准备了各种各样的道具,给人物增加了很多个性化的语言,表演的惟妙惟肖。在准备的过程中,他们充分自学了课文内容。这样的学习过程让他们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而且自学后的效果往往比教师讲给他们的要好许多倍。在这种开放自主的阅读教学中,学生不再是教师阅读课上的旁观者,而是实现了真正意 义上的自主,他们自主的阅读,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加深了理解和感悟,体验创造的快乐、实现成功的喜悦。

(四)拓展阅读

叶圣陶提出“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可见语文的学习不能局限在课堂上,而应树立大语文观,通过课外阅读、语文实践活动等来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阅读教学向课外延伸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随着知识的不断丰富,学习信心的不断加强,创新思维也不断得到提升。如举办朗诵会、辩论会、演讲会、故事会、制作读书卡片、故事新编以及交流读书心得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提高。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认为,创造力的培养要落实到“做”之中,落实到活动中,他说:“手和脑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

总之,阅读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顾及学生的个性特点,引导学生调动思维围绕整篇课文,从整体出发,突破具体,又在具体方面得到升华。这样,在阅读教学中注重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注重了知识的联系,因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避免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缺陷,遵循了教学的整体性、系统性原则。整个教学过程,可以使教与学思维立体化、动态化,7 消除传统教学中教与学的平板、单向和静态性。特别是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注重了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更体现素质教育,更有利于人才培养,更切合现代阅读理念,更贴近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的要求。

阅读教学中,如何做到“以读为本”

任送暖

“以读为本”即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

然而,以读为本,并非是将阅读教学倒退到那种私塾式的教学形式。如果让学生一味地读,整堂课都是学生捧着书,不知所云地摇头晃脑地背课文,这大概是没有人会同意的。读书总是要有层次性和指导向性,要一遍有一遍的目的,一遍有一遍的效果。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在课堂上,教师如何做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带动学生通过读,逐步深入地理解课文,展开与文本的对话。

我认为,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吃透“两头”,一头是“文本”,根据文章本身的特点,有条理地指引学生理解文章的思路,使学生更容易地与文本开展对话;一头是“人本”,能始终引发学生的阅读需要,激发学生的读课文的高涨热情,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只有吃透两头,才能做到“以人为本,以读为本”,自觉地将“读”贯穿 教学全过程。

一、通读感知

我们拿到课文,应先通读一遍,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我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总是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因为我觉得如果学生连最起码的“通读熟读”课文都做不到,又何来的读懂课文呢?所以在我的课堂上我都习惯性的让学生去自由读、默读、分角色来读……对于难读的长句,我还进行示范辅导。我觉得,花这个时间,是非常有必要的。学生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我们老师再加以指导,那么他的效果将会是事半功倍的。然而以往的课堂教学,我们很少听到教师开始就说“自由高声朗读,把课文读准确、读流畅”的,而是想方设法地巧设导语,或创设情境,或改变教学程序,出其不意地“直奔中心”等。当然,做得好,这样会使课堂更灵活,更能发挥师生的创造性,提高阅读效益。但也有许多课前的导入,不是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而标新立异,让人有一种“作秀”之嫌。譬如课堂伊始,教师就问学生:“你最喜欢读那个段落?为什么喜欢”试想,学生没有对课文的充分阅读,何来的感悟?

二、细读悟语

通过细读,梳理文章脉络,理解课文内容及表现形式,做到有所感悟,这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叶圣陶老先生指出:“至 于文字语言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离开了语感,一切说写都无法进行。”必须强调的是“细读悟语”的“悟语”包括两层意思,既要悟语言所传达的思想内容,也要悟语言的表现形式,即学生在阅读活动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并能透过内容,有所感触而领悟,包括对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及表达方法等的领悟,体现了语言文字的工具性和思想内容的人文性的内在统一。“细读悟语”阶段的教学最能反映出教师的创造力,往往是课堂教学中最精彩之处。我们教师在评课时,常是用“高潮迭起”“异彩纷呈”等词加以赞美。但教师在追求这些效应时,却往往犯这样的毛病,语言训练不扎实,忽略了学生深入地“读”课文的过程,使分析架空,也就是忽视了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不是教师拼命地讲解与分析,就是学生游离了课文的语言,高谈阔论。

这一过程的开展,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对课文的仔细阅读,问一问学生读懂了什么?建立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开展学生、教师、文本的对话,这些“对话”反过来,又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细读,发展了学生的语感。要保证学生细读的质量,细读必须体现以下三个特征。

1、读思结合。“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学而不思则罔。”这都是强调思的重要性。“思”是语文教学的第一需要。学生也只有爱思,善思,深思,才可能真正尝到学习语文的甘甜,真正进入学习的角色。教师要教给学生基本的思维原则和主要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问题有时可以是教师点拨的,但更需要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有意识地将课文与先前的生活经验、阅读经验联系起来,就能找到所学课文的异点,从而发现问题。有了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读书,目标明确,就读有所得,读有所悟,达到大纲所要求的“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2、读议结合。课堂就是同学们交流的平台,读书要与讨论交流相结合,要强调师生、生生互动。当前,《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少不了课堂的交流。没有交流,与文本的对话就无法开展,交流会促使阅读活动更加深入,交流也会使学生在一些阅读误区中返回过来。教师适时点拨、导读,正确处理“自主感悟”与“价值观导向”之间的关系,肯定正确,纠正错语,平等对话,又发挥好“平等中的首席”的作用。读议结合,以议促读,以读促悟,以悟导读,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自由地开展阅读活动。

3、读练结合。阅读教学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训练,各种训练都要以读为基础。语文教学只读不练,学生学得不扎实,体现不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征。目前,也有把语文课上成表演课的现象,这更背离了语文教学的功能和性质。而朗读既有训练功能,又有教育功能,学生从中可以受到感染和教育,领悟做人的真谛。练习并非都是要学生拿起笔来写,通过比较读、对比读、换词读、删词读等的精心设计,都是体悟语言,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有效的训练。比如《小珊迪》,是一篇情感浓郁的课文。在教学时,可指导学生在朗读上下功夫。如小珊迪“恳求”、“请求”、“哀求”、“乞求”,“我”买他的火柴的语言,再从事情的结局,深切了解小珊迪的悲惨命运和诚实的品格。

全新的语文阅读教学理念

姜新财

通过近两年来的实验研究和理论学习,使我们认识到:

1、学生是天生的探究者

从我们出生那天起,我们就用眼睛观察着这个世界,用心感受着这个世界,用头脑思考着这个世界。起初我们不会说话,我们用各种表情和手势,表达着我们的需要与想法,与父母交流着。渐渐地,我们学会了说话,学会了写字,于是我们开始用语言、用文字表达我们的观察,表达我们的感受,表达我们的思考,表达我们的心声。同时,倾听和阅读别人的表达。这种语言的交流与对话在我们上学以前一直自然地进行着。

儿童带着他们对这个世界的初步的观察、感受和思考,来到一个叫学校的地方,倾听成人对这个世界的科学的观察、感受与思考,数学的观察、感受与思考,艺术的观察、感受与思考,文学的观察、感受与思考,哲学的观察、感受与思考。儿童带着他们对这个世界的朴素的解读,在学校里与成人对这个世界的科学的解读、数学的解读、艺术的解读、文学的解读、哲学的解读开展交流与对话。在此基础上,丰富、充实、深化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观察、感受与思考。

在语文课上,当学生面对一篇篇课文、一部部作品时,他们实际上是带着自己对这个世界初步的观察、感受与思考,带着自己对这个世界朴素的解读,与另一个人(作者)进行交流,倾听与理解他所表达的对这个世界的另一种观察、感受与思考。这样,阅读首先是学生通过文本(作者的作品)与作者进行沟通与交流的过程。学生阅读作品,本质上是通过解读文本,解读作者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最终理解作者对这个世界的独特观察、独特感受与独特思考。这就是阅读的本质。

2、阅读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

在阅读之前,学生与这个世界有一个对话的过程(即观察、感受与思考的过程),学生与世界对话的结果是学生获得了对这个世界的解读。在作者写作之前,作者与这个世界也首先有一个对话的过程,其结果是作者获得了对这个世界的解读,并以文学的手法表达出来成为作品。作品是作者对这个世界的解读的意义的载体,即“文本”。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首先与文本开展对话(即解读作品字面意思的过程),通过与文本的对话,达到与作者心灵的对话和交流,达到与作者就这个世界的某个方面开展对话与交流的目的。

因此,阅读从其自然固有的本来面目来说,它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学生通过阅读作品,探索、研究、理解、发现作者对这个世界某个方面的观察、感受与思考。学生之所以能够去主动探究,是因为他们对这个世界已经有一些初步的朴素的认识。当然,在学生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时候,教师要适时地提供帮助与指导。

3、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强调尝试探究式学习意义重大

过去我们上语文课,课堂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注重课文分析。学生主要在教师带领下阅读课文,除回答一些教师设计好的问题外,以倾听教师的讲解为主。教学的目标和重点是引导学生加深对某一篇课文的理解。课堂教学的计划性强,基本上按照教案中教师预先设计好的进程一步步进行。一位教师在不同的平行班教同一篇课文,教学情形基本相似。

现在,国家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除古诗文外,对选文没有具体限定。各套教材根据标准可以自由确定各自的选文,因此,不同版本教材的选文将会有很大不同。将来的考试是根据课程标准来出题的,而不是根据某套教材出题。因此,试题不会与课文扣得太紧,而是与课文游离的。试卷重点考查的不再是学生对某些课文的理解,而是考查学生的一般的阅读理解能力与鉴赏水平。

因此,我们日常的语文教学就不应该再把教学重点放在对某一篇课文的理解上,如让学生理解并记住某篇课文的主题思想、写作特点、精彩句段分析等,而应把重点放在通过引导学生对这些课文的自主探究,提高学生阅读理解与鉴赏作品的能力和水平。探究这些课文只是手段,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与鉴赏能力和水平才是真正的目的。因此,探究哪些课文并不重要,只要是 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课文,都可以用做学生探究的材料。也就是说,这些课文并不是不可替代的。

当然,教材编写者精心挑选的这一篇篇的精美的课文,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可以说是最适合不过——不仅力求每篇课文适合作为学生学习阅读的范例,便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理解与鉴赏能力,而且力求每篇课文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情感、美感。如果教师出于某些考虑,想对这些选文作些调整,也是完全可以的。一方面,教材本身就是供实验检验的;另一方面,根据现在“校本设计”的最新课程与教学理念,教师有责任根据自己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特点,确定校本或班本课程与教学,拥有课程和教学的最终决定权。但最终的语文教育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人文素养。

5.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创新终稿 篇五

创新语文阅读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作者/祁旺旺

学习语文最重要的是提高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悟、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应着力强化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主动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说明阅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我们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怎样阅读,阅读什么书籍,怎样汲取书中有用的信息,是我们语文教师共同的责任。所以,我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使用以下的方法,来提高语文阅读教学。

一、“投其所好”,诱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学生是否对阅读感兴趣,怎样使学生喜欢阅读,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给学生提供是否适合阅读的材料,因此“投其所好”,选择适合学生层次特点的阅读材料显得十分重要。我们认为学生喜欢读什么就让学生读什么,但是所阅读的书籍必须是健康书籍,是大众化的书籍,对青少年学生有教育有启发的书籍。教师应该尽量多地为学生创造语文阅读的机会及环境,给学生提供难度适当的任务,可以让学生办一些板报或手抄报,仿照正规报纸模式,让学生把校园内所见所闻写出来,也可以用幽默的句式写出来,先让学生杂乱无章地写,教师只在检查报纸或板报内容是否健康。这样的话,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先不管内容的完美程度。这样,先激起学生写作的兴趣,学生有了写作的欲望,才可以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阅读兴趣产生之后,再引导学生阅读一些饶有兴趣的文章、故事和一些滑稽的阅读材料,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熟读文本,培养阅读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这就说明我们要把阅读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培养阅读的语感上面。常言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这里我们强调只有喜欢阅读,而且阅读越多的话,就会产生对语言的语感,语感需要长期地大量地阅读才会产生,所以我们不能急于求成,一下子养成阅读的语感,语感实际上是一种直觉,而这一种直觉体现的是学生对语言积累的多少、学生本能的大小,还有思想品格、审美情趣、文学修养以及生活交际能力等多种因素所综合能力的一种体现。而这些因素也正是我们教学生平时要养成的语文素质。学生语感的产生就是阅读能力的体现。在一般意义上,阅读越多,语感越强,但并非都如此。有一个学生文章都可以非常熟练地背诵下来,但对词语的理解显得很困难。阅读要放在特定的条件下阅读,词义的产生在特定的条件下有特定的意义,不能一概而论。这个学生只是死记硬背了个别词的意思,所以尽管背诵很多,但能力一般。丰富的语文知识是学生阅读和产生语感的基础,我们培养学生语感首先就要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在做大量的.阅读中才会产生语感。语文知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用来学习语言,体会语感。语言是用来表情达意的。文字的背后具有丰富的意象、情感或理念。阅读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自觉不自觉的大量阅读行为,要不断积累知识,做到大量阅读,良好的语感能力就会慢慢地产生,所以我们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慢慢地引导学生并且让他们具备良好的语感能力,我们任重道远。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阅读教学灵活多样

阅读教学和其他教学一样,都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指在阅读中体现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阅读,不是以往教学中学生被动地学习,现在要教会学生怎样阅读,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材料,只能供学生阅读参考,也不能受教师所提供的材料的局限,而是让学生主动地找材料,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会体现出来。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我们要在教学中把主题体现出来,阅读的是学生,不是教师,就要全权下放,把一切阅读权交给学生,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在学生阅读时不要急于求成,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阅读,充分地了解材料中的所有信息,也可以进行小组合作阅读,节约时间,发挥合作精神,达到材料共享和成果共享。这样不但阅读效果可佳,而且培养了合作探究的意识。 其次,教师也不能一点儿不管,也可以提高一些能让学生直接读懂的材料。例如,在学习《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教师可以提供关于《狼牙山五壮士》一文的有关影视资料,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也可以比较直观地让学生理解该文,可以节约时间,也能准确地阅读理解文章。知道五壮士跳崖的历史背景和体会他们勇敢的精神,还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学生在音乐、视频和情感中作了立体的学习,可谓效果非同一般。再次,要在课堂中融洽师生关系,要客观认真地听取学生的观点,让学生在课堂中敢说而且要爱说,课堂气氛要活跃,要对学生正确的结果给予积极地肯定,多一些鼓励的语言,学生就可以在和谐的氛围中积极的学习,创造性地学习,最终可以达到积极的阅读效果。

总之,要提高阅读的效果,就要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在乐读中阅读,在好读中提高阅读质量。和谐阅读,畅所欲言,让语文课堂教学活跃起来,提高阅读能力,也会提高写作能力,最终会提高整体语文水平。

6.开放型语文阅读创新教学的实践 篇六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亡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主动的创新精神是语文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能力。在新一轮课改方案全面实施的过程中,开放型课堂教学必将成为新时期教学的主旋律。针对初中语文教学,我浅谈一下开放性阅读教学的一点看法。

一.开放型阅读创新教学的目的1.加大情感熏陶的力度。强化民族情感,发展学生个性,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这就是说,在阅读教学课堂上,要加大学生个人情感的熏陶力度,强化民族情感,尊重多样文化反映出来的多种民族情感内涵,营造学生的健康.丰富.积极.向上的情感世界,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2.开拓文学鉴赏领域。开放性阅读创新教学,要超越“封闭性”的阅读教学,既要继承以提高文学鉴赏能力为目的的传统,又要开拓文学鉴赏领域。教学上不能够再“以本为本”.“以资料未资料”,应该以课本为主干,以资料为繁枝,以学生见解为茂叶,我们要允许和鼓励有多角度.多层次的见解。

3.练就语言表达技巧。在阅读创新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让学生感悟到语言表达技巧的优劣与语言表达效果好坏的密切关系,从而练加强训,达到具有日常交际的基本能力的要求,造就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开放性阅读创新教学的实践

1克服保守的“圈养式”的阅读教学,开创开明的“放养式”的阅读教学,努力拓展阅读创新教学的基地。传统的.保守的阅读教学的特点是“圈养式”教学内弄控制在极其有限的篇目里,学生视野狭窄。尽管有课外的语文读本,但是学生认真读的并不多,这样很难提高阅读鉴赏能力。我们的阅读创新教学应该实行“放养式”。教学要在课本和语文读本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利用图书.刊物.报纸来增加阅读量,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分析能力。“放养式”阅读创新教学法应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2.克服机械的“知识型”的阅读教学,开创互动的“智能型”的阅读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传统的阅读教学普遍注重“知识型”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是机械的,叫着设法把课文的知识系统教给学生,这才感到踏实。其实,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培养的对象具有创造性。开放型的阅读教学方式正是为了培养创造型人才。阅读教学必须巧妙地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思辨,质疑,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多项分析,放心解答,真心肯定学生的活动过程,实意预言学生的成功人生。这样,学生阅读的能动性才能充分发挥,鉴赏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训练和提高。

3克服抽象的“理论性”的阅读教学,开创具体的“实践性”的阅读教学,充分挖掘语文学习潜能。的确,语言文字文学的分析涉及很多理论性东西。因此,传统的阅读教学强调理论系统的介绍。教者充充实实地在学生脑袋里塞进系统的理论知识。殊不知,考试时,学生却不能灵活运用,教和学都是事半功倍,我们应该着手开创一种新的方法:追求“实践性”的阅读过程。以教者创设问题和学生发现问题相结合为前提,以学生在阅读中寻答案,在答案中求理论,在理论中见能力为中心,生动活泼地组织教学。这样学生的语文潜能才能得到开发。他们的语言文字功底才能逐步深厚。厚积薄发,考试时,学生才自然地有料可用,淋漓发挥。

7.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创新终稿 篇七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

语文教育的价值并非单纯地通过积累语文知识来实现, 课程标准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 明确提出了教学的三维目标应有机整合。教师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 体会文本差异, 把握学生个性特点, 实施灵活有效的教学, 真正做到“适合的才是有用的, 有效的才是最佳的”。

一、选择适合的教学切入点

就语文教学来说, 选择好文本阅读切入的角度, 找到个性化教学的视角, 这是有效教学的关键所在。实践证明:一个好的切入点能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和兴趣, 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依据文本特点和新课程理念, 选择好文本的最佳切入点, 不仅能体现出教师的教学艺术, 而且为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做好铺垫。好的切入点就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 一篇优秀的文章, 总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亮点”。我们要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 找到巧妙的切入点。如, (1) 课题切入法。 (2) 中心句切入法。 (3) 背景介绍切入法。

二、在朗读中激活学生情感体验

兴趣是认识和情感发展的驱动器。人文主义精神的培养依赖于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来发展自我, 而不是教师单方面的教育。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引导他们探索作者的心路历程和情感体验, 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 在情感体验中, 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净化与升华。我们语文教育的最终目标, 就是通过语言的学习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陶冶学生的情操, 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中有一段富含哲理的语言:“要是你无论在什么时候, 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 那你的生活该会多么愉快。”在引导学生理解朗读之后, 有位老师让学生将这段话改为第一人称读:“要是我无论什么时候, 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 那我的生活该会多么愉快。”读着, 读着, 课文语言所蕴含的情感似乎与学生的情感相通了, 共鸣了, 学生都读得那么深情。另外, 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 往往能以情激情, 拨动孩子的心弦。

三、选择适合的多媒体辅助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 利用多媒体技术的灵活多样、生动逼真、易于控制的特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运用信息技术, 让学生手、脑、眼、耳并用, 突破抽象逻辑思维的难点和局限, 能充分地唤起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 从而达到优化课堂结构, 提高教学效率, 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在实际教学中, 可以采用各种各样的交流方式, 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阅读中的疑难问题, 进行合作交流, 共同解决问题。可采取的交流方式有:同桌间的互相交流, 小组内部的交流, 全班集体交流, 师生互动交流等。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 已解决的问题可以进行汇报, 别的小组可以提出同一问题的不同答案, 达到交流的目的, 小组筛选后, 提出本组的疑难问题, 简单的立即解决, 重要的、难的地方, 经过学习认真筛选, 提出重点, 让全班同学讨论。

四、归纳释疑, 提出见解

教师不能只做知识的传授者, 还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教会学生如何探求新知识, 获得新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多给学生一些讨论、交流的机会, 让他们把自己的见解, 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 让他们体验到获取新知识的乐趣。创新教学就是要以学生的自主探索学习为主, 教师讲解为辅, 摒弃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掌握学习方法。同时, 对于学生的一些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要重视, 鼓励他们把自己的见解说出来。另外, 在学习方法上, 要进行归纳总结, 进行合理的改进, 以便让学生的学习更上一层楼。在教学《青海湖, 梦幻般的湖》一文时, 我就通过让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并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以及谈谈看到这梦幻般的青海湖时的感受和体会等创新学习方法, 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见解、感受和体验,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五、在扩展阅读中开阔学生视野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阅读教学要建立一个开放的, 以语文课本为扩散点, 开展扩展性阅读, 让学生阅读更新、更活的大教材。在扩展性阅读中, 学生的视野不断扩大, 探索能力不断增强, 与此相伴随相统一的, 语言的感受能力, 人文精神也必将厚积而薄发。例如, 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五级上册《林冲棒打洪教头》这篇课文之前, 发动学生广泛阅读水浒故事。学生在扩展性阅读中, 对水浒故事了解得越来越多, 对水浒故事越来越感兴趣。与此同时, 学生的语言能力也在大量阅读中获得了发展。看的东西多了, 积累在“肚子”里, 能慢慢地发酵。在适当的时候, 它会自然地通过言语倾吐出来。

8.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不足与创新 篇八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足;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阅读教学日益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就小学语文教师而言,不断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和效率是其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教育工作者只有直面问题,正确对待并敢于解决问题,找出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路径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当务之急。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传统语文应试教育观念深入人心,对语文阅读教学产生极大的冲击,冲击最直接的影响便是教学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日益明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阅读范围窄,阅读数量少,阅读兴趣低。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对阅读教学缺乏浓厚的兴趣,不能主动阅读,阅读书籍少,导致阅读面狭窄。具体体现在学生自身认为阅读教材枯燥无味,教师讲解死板粗糙,完全提不起兴趣,更不会课下去阅读。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安排无法按预定计划实施,阅读教学效果极差。二是不善于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小学生独特的生理、心理特征和认知能力致使很多学生极易出现“阅读恐惧”的心理障碍,使他们逐渐远离阅读。自控能力差使学生不能集中精力阅读,而一些教师更是不注重对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对阅读教学产生反感情绪。三是教师阅读教学的方法不当,忽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教学思想陈旧,方法千篇一律,限制了学生阅读思维的发展,对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形成阻碍。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路径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是在教学误区中长期积累而成的,要想完全改观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立足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实际学习情况,摒弃以往陈旧、单一、刻板的教学方式,探索出阅读教学的创新路径。

(一)以激发学习兴趣为目标,丰富教学活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学生完全掌握了课堂,逐渐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获取时,阅读教学的效果便会初见端倪,但这与小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分不开的。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标,丰富教学活动很有必要。寻找学生最有兴趣的地方切入教学,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使其喜欢阅读、善于阅读。例如,在讲解《春雨的色彩》一文时,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吸引学生阅读兴趣。小学生对丰富生动的课堂活动有着天生的向往,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分组进行朗诵比赛。在阅读比赛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深刻感悟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奇妙变化,更提升了团队协作精神,增强竞争能力。接下来,可以让学生趁着朗诵的分组讨论“春雨带来的奇妙变化主要体现在哪里?”然后代表发言,学生们你争我抢地发言,教学氛围融洽和谐,学生的阅读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

(二)在阅读教学中引入“游戏教学法”

“游戏教学法”是小学阅读教学中使用最频繁普遍,且极其有效的教学方法。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总是善于在阅读教学中穿插“游戏教法”,不断迎合小学生天生好动的性格,以此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阅读知识若能被教师巧妙渗入课堂游戏中,定能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起到重要作用。例如,在对《乌鸦喝水》一文的讲授中,枯燥的课文很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时游戏教学法便派上用场。上课时,教师可以拿两个装有少量水(等量)的不同瓶子(一个窄瓶口,一个宽瓶口),将一些小石子散布在课桌上,提问“如果你是乌鸦,你怎样喝到水?”然后,运用传递黑板擦“叫停”的方式选择上台演示乌鸦喝水全过程的同学。这样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通过同学们的比较发现,只有在“窄瓶口,少量水”的情况下乌鸦才可以喝到水。通过这种游戏活动,学生对课文理解又加深一层。

(三)正确对待“讲”和“读”,鼓励课外阅读

新课改明确指出,阅读教学中应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达到熟能成诵的能力。古代也一直倡导“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正确对待“讲”和“读”,基于小学生的学习特征和认知能力,阅读教学应形成“以讲为主,读为辅”的模式,不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问题意识的提升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除了课堂上充分发挥教师课堂主导性作用的同时,教师课下应为学生选择适合学生身心特征、学生喜闻乐见的读物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量,扩展阅读面,可以以阅读比赛或者其他类似的形式展开,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学生阅读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也受到极大的限制。因此教师必须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转变教学方式,丰富教学活动,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等等,为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高效性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钟诗莲.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新视野[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2(5).

[2]郑林玉.小学语文阅读开放性教学方法探讨[J].现代阅读 (教育版),2012(3).

上一篇:噪声、振动污染危害控制措施下一篇:大班角色游戏观察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