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的艺术性论文

2024-10-25

课堂提问的艺术性论文(9篇)

1.课堂提问的艺术性论文 篇一

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

课堂提问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方式,是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的桥梁。教学实践经验丰富的语文教师,十分注重课堂提问技巧。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高中语文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提问能力。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间的提问,能加强互动性,构建良好师生关系。同时教育专家与学者指出:“语文教学并非是教师教会学生多少知识,而是学生学习时是否主动、积极思考,是否能提出有意义的问题,且提问时是否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散发性思维,是否能掌握基础知识。”因此,语文教师要采用多样性的课堂提问方式,掌握课堂提问技巧,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有效学习与掌握知识。

一、抓住学生兴趣点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寻找学生的兴趣点所在,并充分抓住学生心理特点,依据教材提纲开展恰当的、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语文知识。在进行课堂提问前,教师可以设置一些生动、有趣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力,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如在学习《南州六月荔枝丹》时,教师设置问题为:“本文只是一篇普通的说明文,但为什么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教师应先要求学生通读全文,并进行分组讨论,小组交流后,推举小组代表进行发言,教师将学生们零散的答案进行归纳总结,同学生们共同交流看法,逐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进而得出准确答案。如此富有趣味的问题,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强化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实现高效性教学。

二、抓住学生好奇心

优秀教师教学中时刻关注学生好奇心,并抓住学生好奇心,加以引导。结合多年实践教学经验,课堂提问中,学生因好奇所提出的问题,再被教师认可后,会主动、积极地开展实验与探索。因此课堂教学提问时,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好奇心,加大课堂悬念教学比例,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与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1]。例如对《六月,我们看海去》的教学,这篇作品是潘洗尘的处女座,也是成名作,通过作品的学习能看到作者及那个时代青年人的内心世界。课堂教学前一些学生提问:《六月,我们看海去》中“六月”是季节吗?还是代表什么?学生们对题目中“六月”充满好奇心。所以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并加以引导,向学生讲解。“六月”,有的人把六月比作青春,把青春比作诗歌。本文作者到底是把“六月”比作青春,还是“六月”单纯的就是一个季节,让我们一起去阅读文章,去寻找答案。这样有利于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创新能力得以充分展现。

三、教师应注重提问方式,讲究提问艺术性

教师应重视提问技巧,讲究提问的艺术性。课堂提问时要强调问题的高深度,结合学生学习能力,由浅入深,合理把握提问难易度,开拓学生视野的同时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在开展语文教学时,教师应设定多样化的提问方式,同时鼓励学生以不同的提问方式提出问题,促使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对问题加以分析探究,强化学生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所以教师应熟练掌握课堂提问技巧,以便于灵活提问,增进师生沟通、交流及互动,实现教学目标[2]。教师采用的课堂提问方法主要如下:①诱导提问。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遇到问题及时提问,使学生体会阅读的乐趣。②开放提问。此类提问方法有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例如学生第一遍阅读《金岳霖先生》后,教师提问:金先生的有趣表现在哪些方面?学习课文结束后,教师提问学生:你认为有趣的人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是怎样看待金先生的有“趣”的?教??注重课堂提问的开放性、差异性,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创造力,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高中语文课堂提问时,教师要结合学生特点与教材内容选择适宜的提问方法,并充分发挥提问作用,为学生提供开放性平台,让学生自由地提问,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四、尊重主体,强调差异化

课堂提问环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础。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发挥自身引导作用,这样学生才会主动思考问题,积极发言,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最大限度发挥课堂提问作用,显著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课堂提问要以学生为核心,教师发挥指导与引领作用,这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之一[3]。同时教师还要分析学生整体语文学习水平,兼顾每一位学生,以实现学生间公平、公正竞争,促进语文教学的总体推进。课堂提问时,教师要对精彩的答案向全体学生展示,发挥示范作用,以带动所有学生参与语文学习,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

结语

素质教育倡导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而课堂提问教学法的灵活应用,是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不断充实自己,依照语文教学素材、学生学习能力等,构建多样化的课堂提问方法,提高课堂提问的艺术性,促进学生高效学习。

参考文献:

[1]袁善来.新课标理念下开放式语文教学的必要性和策略[J].教育探索,2015,(08).[2]王雅平.精彩演绎,激活课堂――小学语文课堂导入教学设计分析[J].赤子(上中旬),2015,(24).[3]吴珊.关于高中语文教学提问策略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分析[J].亚太教育,2016,(23).

2.课堂提问的艺术性论文 篇二

一、课堂教学中提问艺术的方法

1. 比较异同提问法

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知识之间, 前后课时的教学内容和知识之间, 往往都有着内在的、紧密的联系, 但又有明显的区别。如何让学生有效掌握这类知识呢?利用比较异同提问法, 引导学生去总结归纳、区分识别相关知识间的异同, 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为, 这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而且还能从中发现相关内容和知识的特点, 强化“双基”过手和落实, 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

2. 事实现象提问法

兴趣是中学生学习中最活跃、最基本的因素。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导入新课的第一要务, 也是引导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和取得成功的第一时机。在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时, 我常常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 结合具体教学内容, 利用相关的生物事实和生命现象, 切实、巧妙地提出问题,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引起学生的强烈关注和兴趣, 可以受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这种方法就是事实现象提问法。

3. 解决问题提问法

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目的, 在于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生产生活中具体的生物学问题, 去解释相关的生命现象或新情景问题。因此, 每当学生在学习了新内容和知识之后, 就应该及时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 提出新情景问题或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 这就是解决问题提问法。解决问题提问法有助于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及时灵活地运用于生产生活实际, 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感悟和体验学习生物学的价值和快乐。

二、课堂提问艺术的实施策略

1. 提问的语言要具体, 准确, 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

教师提问的语言直接影响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教师的问题表述一定要语言清晰, 意尽连贯, 尽可能地运用生物学科术语。提问不仅要考虑问题与教学内容的关系, 还要考虑学生是否能理解和接受。有些教师提问语言比较随意, 缺少明确的指向性, 结果学生的回答, 都不是教师所要的答案, 自然教学中就会有很大的出入, 教学的实效性也就大打了折扣。如浙科版必修2“减数分裂与染色体的行为”一课的引入中, 有教师一开课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知道你是怎么来的吗?当时学生一头雾水, 有人说“我是妈妈生出来的”更有甚者说“我从教室走过来的 (注:当时上公开课不在教室, 而在校阶梯教室) ”……其实教师的本意是想让学生回答:人是由受精卵发育过来的。所以问题只要转变成“你知道生命的起点是什么?”就非常明确了。

2. 巧施评价, 创建和谐课堂

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知识, 更在于唤醒与激励, 人性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赏识, 尤其在青年时期[4]。因此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尽量捕捉学生的思维亮点, 在提问后进行及时评价, 在评价中传达赏识情感, 让他们充分体验学习的乐趣, 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 即使是错误或不够准确的理解, 教师也应去鼓励学生正视自己的错误和不足, 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久而久之学习者就会形成正确的学习价值观。此外, 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和赏识, 也会促进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和尊重, 这样师生之间保持一种良好的情感交融, 这种良好的情感交融可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 从而形成一个愉快、和谐、健康的课堂氛围。

3. 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基本理念之一。因此, 教师在提问时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不能只集中在几位“常客”身上, 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 都能主动参与, 积极思考。对那些胆小羞怯, 反应不是很积极的学生, 尤其要注意引导。其次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选取思维发展水平高的学生回答太容易的问题与选取思维发展水平低的学生回答太难的问题都是不可取的。

综上所述, 生物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就是要利用合适的提问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他们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教师要善于把握提问的重点, 不时变换提问方式, 精心组织提问语言, 以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与探索真理的科学精神, 并培养学生发现、研究生物问题的勇气与方法, 真正让学生的学习收到实效。

摘要:利用比较异同提问法, 总结归纳、区分识别相关知识间的异同;解决问题提问法有助于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及时灵活地运用于生产生活实际, 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感悟和体验学习生物学的价值和快乐。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关键词:生物教学提问艺术,提问技巧,注意的问题,提问艺术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梁品江.问题导学法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时代教育 (教育教学) , 2012, (10) .

[2]裴志刚.石本无火相击始发灵光——谈高中生物课堂提问的艺术[J].大众文艺, 2010, (20) .

[3]严生红“.问题解决”——激活生物新课程教学的金钥匙[J].中学生物教学, 2011, (12) .

3.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性 篇三

【关键词】课堂提问 启发 难易度

一堂成功的课必定是师生互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气氛活跃,又要达到教学效果,那么教师的提问很关键。正如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殿堂的钥匙毫无疑问的是问号。”课堂提问讲究一定的艺术性,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极大的帮助,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集中学生注意力,组织好课堂教学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那么,如何设计好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呢?

一、要精心设疑

教师的提问是为了达到某一教学目的或完成某项教学任务,那么课堂教学提问前,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紧扣教材和本节课的教学任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设计问题。这样可以避免提问的随意性与盲目性,同时提出的问题不能过多,也不能过简。如《钓鱼的启示》一文中,倘若提问:“父亲是不是把这条漂亮的大鲈鱼放了呢?”学生会立即回答“是”,这就不利于启迪学生思维。如果提问:“父亲为什么让我把这条好不容易钓上的漂亮的大鲈鱼放了呢?”这样学生就不得不将全文思考一番,每位学生积极思考,既知道这条鱼被放了,又知道被放原因,这样就达到教学提问的目的。

二、要善于启发诱导

小学生的思维简单,语言组织表达能力也不是很好,所以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回答一步到位是难以做到的,当学生在考虑问题的答案有困难或思考方向不对时,学生显出一脸茫然的表情,教师应该在提问间有意识地、循循善诱地交代说明,并给予一定的思考时间,将学生思维引入佳境,再逐步引导,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处于高度兴奋状态才能较快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达到教学目的。有些教师急于求成,或怕时间紧完不成教学任务时,提出问题后等候的时间太短,学生还来不及思考,教师便直接说出了答案,这样不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甚至还会使学生产生依赖性和惰性。

三、要难易适度

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课标》要求,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水平,考虑问题的难易度,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另外问题答案要明确,不要含糊不清,让学生难以琢磨,不知从何着手。太难会让学生害怕,产生畏难情绪,不利于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太简单则难以正确估计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反而促成学生懒于思考的习惯,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如《假如没有灰尘》这课,不妨这样提问:“大家喜欢灰尘吗?为什么呢?如果没有灰尘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这又是为什么?”学生就会自然地读课文,将全篇课文内容前后连接起来思考,学习一个全新的知识,就能对问题一一解答了,从而深入地理解课文,了解事物一般都有两面性。

四、要面向全体学生

每个学生的思维都是十分活跃的,要看教师能不能调动起来,那么提问的对象应面向全体学生,如果只是教师与成绩优秀学生的一唱一和,就会挫伤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上进心和自信心。诚然,难度较大的问题,可由成绩优秀学生回答,中难度的提问应由成绩一般的同学去完成。也就是让优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学困生“吃得了”。总之,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参与,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五、要适当肯定,适时鼓励

虽然小学生的年龄小,但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还是很强的,所以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回答后,教师要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态度,是正确的,应给予恰当的表扬,对有独创性的,应加以鼓励。如果学生回答不全面或错误时,要耐心引导,委婉地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提醒下次该注意的地方,切记冷嘲热讽,刺伤学生的自尊心,打击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提问应紧扣教材,抓住重要问题和疑难点,层次分明地,面向全体学生,富有启发性地提问,步步深入。提问语意明了,难易适当,灵活多样,讲究艺术性,学生既能从提问中有所悟,又难以立即回答,但经过认真思考,又能够回答的,经老师一启发,学生又有所获,这样的语文课堂提问教学,能够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良好习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作者单位:江西省鄱阳县田畈街镇九湾小学)

参考文献:

4.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 篇四

罗妹迪

课堂提问,是师生进行教与学双边活动的重要形式,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手段,是传递信息的有效途径。一次恰当而富有艺术性的提问,往往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激素”,是增强记忆力的“催化剂”,其效果是多层次的,多方面的。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积极回答问题,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又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

(一)、我认为课堂提问要讲究三点

1、提问要有目的。课堂提问首先要解决“问什么”的问题,即教师应在课前有所准备,善于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处理,能抓住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选择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问一问为什么,求一求所以然。善于利用学生易混、易错的问题进行提问,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剖析,最终达到解惑的目的,让学生获得一种成就感。例如我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首先通过生活情境导入新课:一件衣服65元,一条裤子45元,买5件衣服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钱?让学生列式计算。学生很自然就得到了两个不同的算式:(65+45)×5和65×5+45×5,然后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计算,师提问:“你发现了什么?这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起来?最后得出(65+45)×5=65×5+45×5,很自然,乘法分配律就这样很巧妙地呈现了出来。

2、提问要选择恰当的时机。恰当地掌握提问的时机,可以使提问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当学生的思维还没有启动的时候,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悬疑,促使学生去主动探究答案。当学生处于“不知道”的时候,提问就找另外的途径,接通新的联系点,从而产生顿悟的突破。当学生在一同解决几个问题束手无策的时候,学生就可以在提问的启示下,有了条理地思路,最终获得圆满的解决。如:我在引导学生解决这样的一道题时:“学校图书室把360本故事书分别放在上、中、下的书架上,上层的1∕4等于中层的1∕5,等于下层的1∕6,求下层书架上放了多少本书?”此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都在冥思苦想,思维发生了障碍,这时教师提问:“这三层书架中每一层书架各有多少份?每一份的本书相等吗?为什么?这三层共有多少份?”经这样一问,学生的思路顿开:上层有4份,中层有5份,下层有6份,所以一共有15份,下层占故事书总本数的6∕15,也就是360本的6∕15。这道题就这样被解决了。可见,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课堂提问,是多么的重要。

3、教师还要注意提问的语言。我认为,提问的语言必须抑扬顿挫——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还必须准确精炼——让学生听清楚提问的内容和要求。不要模凌两可,或者过多地釆用 “对不对”、“什么叫”等问法,这样只会使学生感到乏味、感觉到累,从而养成死记硬背或未经认真思考就随便回答的不良习惯,那就难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了。

(二)、提问后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在老师眼中是最好的,最喜欢听到老师的表扬,一听到表扬就会有更好的表现。在课堂中,教师要及时表扬守纪律的学生,使其他同学受到感染。当学生回答正确完整,老师即时对他们的表现给予肯定,可以说“你真棒” “你真行”“你真了不起”“你真聪明”“你说得真好”等,为了带动其他学生,老师这时可以抓住时机说:“还有谁能像他那样说?”要是答错了,也要给予鼓励,如“你坐下再想想,下次你一定能行”等,也可以用“掌声”等方法鼓励他们,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希望和鼓励,体会成功的喜悦,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更加坚定学习的自信和勇气。

5.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与艺术性 篇五

提问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目前语文课堂提问常常存在提问肤浅,提问模糊,提问方法不当,提问时机不准,提问质量不高等问题。这些提问弊多利少,不如不问。西方学者德加默曾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语文课堂应该怎样提问呢?我认为应做到两点:有效性和艺术性。有效性就是提问要有思考的价值,如何做到有效性呢?

1、提问要科学

科学性的前提是胸中有教材,心中有学生。好的课堂提问,既非伸手可得,又非高不可攀,而是跳一跳就能得到。同时要求教师提问语言要规范、简明扼要、针对性强,这样问之才能做到科学得当,有效地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发展语言,发展学生智能。问之不当,则往往启而不发,最后还是变成教师自问自答。科学的课堂提问要准确体现教师的教学思路,有效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让学生在兴趣上得到发展,思想上受到教育,情感上得到熏陶,思维上受到启迪,能力上得到提高。

2、提问范围要广

课堂不能是教师与个别学生的对话。有时老师提出问题后,爱回答问题的同学可能会几次站起来发言,这样课堂就成了个别学生的舞台,长时间下来学生就会形成思维惰性:总有学生发言。这样大部分学生就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我所带的一个班级就有几个这样的学生,一提问,马上就有徐姗姗、高杨、苗雨晴、胡晨等几个同学主动发言了,而其他的同学则是又佩服又羡慕。每次都是这样。后来我就将全班学生分组,要求每组都要选派一个代表发言,而且在组与组之间进行评比;或者我提问之后随机抽取学号回答,这样使得所有的学生都必须积极思考。

3、提问要逐层深入

课堂上老师的提问不能一开始就难住学生,否则学生产生了畏难情绪后就很难再有思考的热情。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点,才能更好的展开讨论,有效学习。《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课堂提问要有坡度、深度,要逐层深入。比如在学习《祝福》一课,为了更好地理解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不仅祥林嫂深受其害,其他所有的人也是牺牲品),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祥林嫂的死与那些人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哪些人直接或间接地逼死了祥林嫂)”这样问过之后,学生很容易找到“鲁四老爷、婆婆、大伯、卫老婆子、柳妈、‘我’”等人,这样再进一步分析这些人是如何杀害祥林嫂的?我们能看出这是怎样的一个人(分析人物形象)?得出结论:“祥林嫂这样一个勤劳能干、善良朴实的劳动妇女,只是想安心地要做一个奴隶,但在那样一个封建流毒遍布的`时代里竟也成了一种奢侈。这更让我们体会到了鲁迅先生笔下描述的‘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这样深刻领悟了悲剧根源。最后问道:“当今社会你如何看待礼教对人性的摧残?与我们的人本思想有何差异?”从而将课堂引向更深入的思考。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教学的效果,但是一堂好的语文课更要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能给学生带来艺术的享受,让学生感到课堂的妙趣横生。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讲究艺术性。提问的艺术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问题宜精不宜多

课堂上老师过多的提问,一个接一个,容易使学生思维高度紧张,产生疲劳;同时回答问题并不能代替朗读、书写等基本能力训练,不能代替课文对学生情感的熏陶。满堂问使得课堂较为呆板,缺乏生气,学生很容易失去兴趣。想让学生什么都学,可能什么都学不到。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问题,突出重、难点,启发思维。

2、老师问变学生问

传统的课堂更多的是老师问,学生答;老师问什么,学生就思考什么。这样就牵制了学生的思维,局限了学生的思想。新课程标准下,我们的课堂要更具有活力,更有激情,更有思想。这关键就在于尊重学生,让他们提问,爱因斯坦说:“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然后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展开讨论,点燃智慧的火花。记得教学《落日》时,李洋同学对课文中的“曾几何时”(详见课本81页“他们都是中国人民的熟人,当年在我们的国土上不可一世,曾几何时,现在在这里以这样的方式重逢了”)的用法提出了质疑,他认为:“‘曾几何时’后面应该是过去的时间或事情,课文是否使用错误?”我首先肯定了他的质疑精神,同时把这个交给学生去讨论,“这个句子我们怎么修改?”学生讨论得出两种答案:一、“在‘曾几何时’后面加上“‘但是’”;二、删掉“当年”,把“曾几何时”放在“在我们的国土上不可一世”后。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曾几何时”的用法,更重要的是拥有了这种思考精神、怀疑精神。

“学成于思,思起于疑”,只有精心地设计科学的课堂提问,让卓有成效的提问贯穿于整个课堂之中,使得提问达到最优化的程度,才能使得课堂妙趣横生,构建高效的课堂。总之,教学是一门艺术。高效的课堂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低效或无效的提问是败笔,而有效、艺术的提问就能成就精品,锦上添花。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认真准备,潜心钻研,精心设计,慎重提问,形成自己的提问自己的提问艺术风格,只有课堂上的妙“问”连珠,才能在不经意间收获学生精彩纷呈的回答。

参考文献:

1、《巧用提问,激活语文课堂教学》刘继魁《四川教育学院学报》02期

2、《课堂提问艺术》刘显国编著中国林业出版社-6-1出版

6.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 篇六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

(提 纲)

10秋教育管理 吴晓华 学号:445010222400

51提要:课堂提问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技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设计与运用恰到好处,可以开启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提问将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本文试从四方面来阐述课堂提问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提高课堂提问艺术的策略及课堂提问的艺术“点子”。

一、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提问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1、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学生思维活动。

2、课堂提问有助于课堂上更好地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

3、课堂提问是教学信息反馈的主要途径之一。

4、课堂提问有助于师生双边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小学语文教学提问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课堂提问的认识存在误区。

(二)、教师的课堂提问在实践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设计问题时存在的问题。

2、教师提问时存在的问题。

(1)、问题过多。

(2)、提问的时机把握不到位。

(3)、提问的形式掌握不全面。

(4)、定向提问现象严重。

(5)、选择提问对象带有惩罚性。

3、提问结果评价时存在的问题。

(1)、对学生的回答分析不足。

(2)、对学生的回答鼓励不足。

三、提高教师课堂提问艺术的策略。

1、有的放矢,提问要“明”。

2、组合巧妙,提问要“精”。

3、激发思考,提问要“活”。

4、由浅入深,提问要重“度”。

5、激发情趣,提问要重“情”。

6、学有所获,提问要重“效”。

7、相互促进,提问要重“评”。

四、课堂提问的艺术“点子”。

1、抓住兴趣点提问。

2、抓住重点提问。

3、抓住难点提问。

4、抓住发散点提问。

5、抓住发散点提问。

7.课堂提问的艺术 篇七

一、课堂提问的问题需要进行精心设计

课堂提问的问题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进行精心设计, 问题设计要巧妙合理, 构思巧妙的问题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 启发学生去探索, 去发现, 从而获得知识。反之, 则会使学生厌烦。

如在教学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了时, 我要求师生分角色读“快回家去”到最后这部分课文, 教师读作者的话, ──读英子的话, 其余的女学生读妹妹们的话, 男学生读老高的话。我发问:“同学们想像一下英子回家时所见到的情景, 这情景预示着什么?”

生:爸爸去世了。

师:是的, 爸爸永远地离开了英子。作者没有正面描写爸爸去世, 而是用爸爸种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 散散落落的, 很不像样”, 来暗示爸爸的去世, 作者以花喻人, 揪人心肺!课文中还有几处暗示爸爸病得很重, 可能将不久于人世, 同学们注意过吗?

由这些问题引出稳重父亲深沉的爱, 引导学生去细细咀嚼, 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感受, 这对于学生是收获颇丰的。

二、热情鼓励, 提供线索, 引发学生思维

作为一个教师, 课堂上必须注意营造一种和谐愉快的气氛, 让学生时刻处于一种轻松自如的情绪中, 那么无论是记忆, 还是思维, 都会得到最好的发挥。

师:现在, 对于本文, 你在自习过程中, 有什么样的体会, 什么样的思考, 什么样疑惑, 或者什么样看法, 请大家放开胆子说说, 看看谁先来? (学生沉默)

师:同学们, 我知道, 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 可人正是在战胜自己的过程中超越自己、强大自己的。没关系, 你们再准备准备, 我等等。

师:看看谁愿意从现在做起, 战胜自己, 超越自己呢?不难, 就差一个举手的动作了 (渐渐地学生逐一举手) 。

(在某个学生说出看法后) 师:非常好, 勇敢的人。好, 谈了你的体会与看法, 能否找出依据呢?

在学生找出依据的同时, 教师可适时地进行纠正和补充。

三、捕捉信息, 延伸疏导, 拓展学生思维

为使学生能顺利地回答问题, 教师要提供学生必要的智力背景, 给学生创造一定的作答条件。或做知识铺垫;或启迪学生根据已知的去开拓未知的;或进行示范讲解, 教师“举一”, 令学生“反三”, 实现学习的迁移。

师:有没有同学能为我们介绍一下林海音和她的《城南旧事》?

生一:林海音是台湾著名女作家, 原名林含英, 我们今天学习的《爸爸的花儿落了》选自她的长篇小说《城南旧事》, 是《城南旧事》的最后一章。

生二:林海音早年居住在北京, 童年时代在北京城南度过, 所以她的小说命名为《城南旧事》。这是她的代表作。

生三:《城南旧事》讲述这样的故事…… (简介《城南旧事》)

师:很好。林海音在《城南旧事》出版后记中曾说:“我是多么想念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 把它们写下来吧, 让实际的童年过去, 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所以《城南旧事》有着浓厚的自传体色彩, 是林海音心灵童年的记录, 饱含她对童年纯真眷念的感情。下面就让我们用心去感受全书最后一章《爸爸的花儿落了》……

师:同学们在课前已初步了解了文章, 文中小英子向我们讲述了童年时她和爸爸之间的哪些故事?现在请大家跳读课文, 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学生自读课文)

四、积极评价, 观点明确, 提高学生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导善控, 除了要引导学生以外, 还应适当点拨, 激发学生思维, 使学生踊跃回答问题。利用学生主动性的提问, 让学生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跳一跳”, 并把果子“摘下来”。对于学生的回答, 教师必须严格把关, 既要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又不要使学生的发言漫无边际、正误不分。

师:读了《爸爸的花儿落了》疑问, 文中的爸爸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呢?

生一:严厉, 爸爸用鸡毛掸子打“我”。

生二:有爱心。爸爸让“我”寄钱给陈叔叔。

生三:爸爸爱花。

生四:爸爸告诉“我”要坚强, “无论什么困难的事情, 只要硬着头皮去做, 就闯过去了。”

师:同学们说得很正确。对待生活, 我们要学会勇敢。要像雏鹰学飞一样经受困难的挑战, 才能翱翔于天空。

8.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性 篇八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艺术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1-088-01

课堂提问应该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要研究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性质、形成和涉及到的范围和相互间的关系,努力去把握其中规律性的东西,减少提问的盲目性。正向朱熹所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课堂提问要注重艺术性。

一、课堂提问要把握课文本质

在教学中,要多提有助于理解课文本质意义的问题,少提表面现象性的问题,那种可问可不问的问题尽量不问。一篇课文,总有它的内涵和中心思想。凡涉及到课文内涵、中心思想,并与思想内容有关的词语和句子等方面的问题,都属于本质性问题,而涉及到课文其他枝枝节节的问题,属于现象性问题。如《狼牙山五壮士》这篇文章,通过记叙五壮士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的过程,写出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因此,凡是同描写五壮士壮举的词语和句子的问题都是本质性的问题。教学五壮士跳下悬崖这一部分,课文写了五壮士毫不犹豫、英勇跳崖,“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掉下深谷。”我就抓住“冲锋”、“纵身”这两词语进行提问:什么叫冲锋和纵身?这两词体现出五壮士此时心里怎样?表现出他们什么?通过提问让学生知道“冲锋”、“纵身”这两个词表现出五壮士的毫不犹豫、英勇、不畏惧。这样两个词对学生理解五壮士的毫不犹豫是有帮助的,但是对于“冲锋”、“纵身”这两个词的意思并不是本文的关键,并且五年级的学生已经通过平时的媒体、书籍等理解这两词的意思和感受。因此,就不必多加提问。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多提本质意义的问题,它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涵和中心思想,而表面现象性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朗读课文中的一节话(一句话),很容易对上号,这些缺乏思维强度的问题,很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二、课堂提问要精练

在语文课堂所提出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意义与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精”。“精问”就是指教师注重提问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结合,精心设计和提炼一些富有启发性、情感性、变通性、挑战性,富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方向,扩大思考范围,提高思考层次。没有思考价值的“浅问题”不提,问题太浅,表面上学生对答如流,实际上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同样若是问题过难,超出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望“问”兴叹。也是不能达到目的的。

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如何才能使提问“精炼”呢?我想教师只有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的认识结构,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巧妙使用,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让课堂风生水起!

三、课堂提问要有难度

课堂提问要有难度,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结合具体课文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置问题,其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有一定的思维量,只问“是”“非”对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衡量学生的知识质量都是不利的,在“是”与“非”的判断中必然有侥幸答对的,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存在有侥幸答对的心理,养成不愿积极思考的不良习惯。要使问题有一定难度需要注意三点:一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有的放矢;二要有新意,有一定的开放性,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自由发挥的空间,不要刻板僵化;三要有一点思维含量,一般直接在课本中可以找到答案的问题要少些,让学生经过思维加工后找到答案的问题多些。

四、课堂提问要有梯度

课堂提问要有梯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提出条理清晰、合乎逻辑和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的“阶梯式”或“分层式”的问题,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难易应各不相同,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最终抓住事物的本质。

比如学习《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可以设置以下问题:

1、这个中国孩子是谁?

2、他发出了什么呼声?

3、这只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吗?

4、通过他的呼声你想到了什么?

这几个问题就显出了一定的梯度,第1、2个问题比较容易,第3、4问题就有一定的难度。教师提问时就要注意由易到难,由浅入深。

五、课堂提问要有广度

课堂提问要有广度,“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这是大语文观,也是新课改所要求的。因此课堂提问也应该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而充分展开,不失时机的拓展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使学生学有所用,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运用知识和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9.课堂提问艺术 篇九

课堂提问是新课改下新课程的需要,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问题几乎都是由教师提出,而新课程强调的是要给学生留下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教师提问要艺术,还要让学生学会提问题,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是新课程教学的一种新模式。新课程强调,通过设计真实而又具有挑战性的开放式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思考,让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来进行学习。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课程改革首先要解决学生的“开口”问题,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言,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教师要创造提问的情景,让学生意识到他们能提问,可以提问,有权提问,同时也允许老师答不出来,共同探讨研究解决,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教学评价有这样几段文字: “评价的着眼点主要在于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在评价时,要充分注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思路和方法。“这些课程的评价建议均可以聚焦为--”以问题为中心。“即教学时既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材,又让学生提出问题走”出“教材。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学习的高境界。只有学生不断地提问,不断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才意味着课堂教学的成功。学生从敢于问”问题“到善于问”问题“,是一个飞跃的过程,只有多问,勤问,最终才能实现这个飞跃。知识来源于问号,著名发明家保尔•麦克克里德说得好:”唯一愚蠢的问题是不问问题。“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悟出自己提问的方法,成为一个善问的人。

不论是教师提问还是学生提问都要讲究提问的艺术和质量,那么提问有哪些窍门可寻呢?

(一)从教师”教学“方面看:

周恩来同志指出:”任何艺术不掌握规律,不进行基本训练,不掌握技术,是不行的。“

课堂教学提问要注意”怎么问“的问题,就是要教师讲求提问的艺术。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使所提的问题学生乐于思考,积极回答呢?

1、次序法

这种提问是根据教材的逻辑顺序,依次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在小学语文课本中,课文一般都是按事件的发生发展、人物出现的先后顺序来写的。例如小学语文第九册《田忌赛马》一课,根据”赛马“这一事件的发展顺序可设计以下提问:课文讲了几次赛马?每次赛马的情况是怎样的?同样的马为什么比赛的结果会不一样?田忌赛马这件事使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再如第七册《科利亚的木匣》一课同样采用这种方法设计:科利亚怎样埋木匣?怎样挖木匣?从埋木匣和挖木匣的过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通过这几个问题的解答,学生既读懂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也明白了作者的写作目的,从而自己也受到了启发。

2、铺垫法

在进行一堂新课之前或解决一个主要问题时,可让学生先完成一些铺垫性的准备题或在主要问题下设计几个铺垫性的问题,这样可以起到铺路搭桥的作用,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减少难度。如第八册课文《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课前先布臵学生上网或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信息高速路是怎么回事?了解它有什么好处?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了什么影响?学生做了这些准备后,再来上课,学习就很轻松,甚至还会在课上交流许多书上学不到的东西,丰富学生的知识。再如第七册《珍贵的教科书》,为了解决课文的难点问题:教科书为什么珍贵?可设计这样的铺垫性问题:为什么作者在护书”部分之前要花那么多笔墨去写当时学习条件的艰苦?为什么要详细写教科书的来之不易和大家争先恐后去取书?这些情节与“珍贵”有什么联系?

教学时,要让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反复朗读,感悟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核心法

这是为了突出教材重点内容而设计的提问,目的在于解决教学中的主要矛盾。这类提问在日本称之为核心性提问,其作用是扣住教材主要内容,明确学习重点。让学生学习时直奔重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如第十一册《小抄写员》一课中,赞扬了叙利奥小小年纪懂得关心体贴父母,勇于承担家庭责任的美德。根据这一中心,设计问题为:“叙利奥是在什么情况下开始工作的,他为什么要偷偷地做,当他被爸爸误解后,又是怎样想,怎样做的,结果怎样?是什么力量使他坚持工作的?再如第十二册《詹天佑》可设计这样的问题来攻破重难点:詹天佑在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克服了哪些困难?只要弄清了这个问题,同学们就能全面理解课文,深刻体会到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精神的伟大。

4、对比法

对比式提问,是指将相互联系或容易混淆的概念加以对比而设定的提问,旨在使学生认识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如:学习了写景的课文《海上日出》和《夕照》后,让学生对比:读了《海上日出》和《夕照》,你有哪些不同的感受?从感受中体会景物所表现的独特的美。又如从方法上设计对比的问题:《琥珀》和《黄河象》这两篇课文在叙述顺序上有哪些不同?通过比较,使学生不仅掌握了这两篇课文的写作顺序,还从比较中明白了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写作方法,对学生写作有很大的启示。

5、点睛法

所谓点睛法就是根据课文的中心句,作者的点睛之笔设问。中心句就是文章内容的总括,或是文章中心的揭示,它是作者点睛之笔。因此,根据中心句设问,不至离题太远。例如:第九册《小英雄雨来》一课的中心句是: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根据这个句子设问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在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作者为什么要多次强调这句话?通过这几个问题的探讨,学生就能准确地把握雨来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深刻体会出作者的意图:即表现雨来是一个爱国的小英雄。

6、想象法

不局限于课文内容,而是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想象,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更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情,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如第九册《再见了,亲人》学完后,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的深厚情意,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加以想象:在告别时朝鲜人民会对志愿军说些什么?这样一来,学生不仅从文中知道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说的,还通过想象内容的交流知道了这种情谊是相互的,是伟大的。又如第七册《卢沟桥的狮子》主要写了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形态各异。在学习了描写狮子的形态那段后,设计这样一个想象问题:除了作者写的这些狮子形态,还有哪些形态的狮子?并用“……有的……好像……”的句式表达出来。像这样的想象提问,有一定的思维强度和广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有利于心理的积极发展和学生想象创新能力的培养。

7、寻究法

事情总有前因后果。根据事情的结果,对事情的原因、经过进行寻究性设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第八册《倔强的小红军》一课中有一句话这样写到:“陈赓同志全明白了。”可设疑:他明白了什么?根据这一结果在探究其具体原因时质疑为:为什么小红军一直不肯上马?为什么不和陈赓同行?为什么不肯接受青稞面?这样探究下来,学生就弄清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再如第十一册《草船借箭》课文最后写到: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设计问题让学生讨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赢得了一个什么结果?他的神机妙算表现在课文的哪些地方?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通过这样的逆向启发式追问,对学生在思维上的要求更高,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8、破题法

破题法,顾名思义是根据题目设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或是记叙的主要内容,或是描写的主要对象,或是表达的中心思想,或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因此,根据题目设问,能达到以问促读的目的。例如:第十一册《索溪峪的野》一文,可以根据题目设计问题为:“野”在本课是什么意思?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索溪峪的“野”?是怎样写出这种野性美的?再看第十二册《将相和》,根据题目中"将“"相”“和”三个字设计问题为:课文中说的“将”“相”各指的是谁?他们之间是怎样产生矛盾的?因为什么而不和?又是怎样和好的?以上两篇课文设计的问题一解决,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了。

9、综合法

综合法就是指抓文章的重点词句设问。重点词句是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窗口”。教师若能准确抓住重点词句,并进行适当的归纳综合,设计的问题,必能引导学生透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使“文”与“道”的教学融为一体。如:第七册的《钓鱼的启示》一课有这样一句话:“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可抓住“鱼”和“诱惑”这两个重点词设问为:那是一条怎样的鲈鱼?有什么诱惑力?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你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是怎样做的?在引导学生讨论理解的过程中,学生弄清了“鱼”与“诱惑”的关系,加强了思维训练,又透彻理解了文章内容,深刻领会了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10、评论法

教师先不表态,等学生把想法一一交流后,再让学生评价谁的看法更合理,从而启发学生思维,概括总结出正确结论。例如:第十册《丰碑》的学习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军需处长本来自己是发棉衣的,然而他却因为没有棉衣穿被活活冻死了,你说他是傻还是不傻?为什么?同样《放弃射门》一课,主要讲福勒在完全有把握将球踢进对方球门的一刹那,却放弃了射门。设计问题讨论:福勒放弃射门,你认为他这样做是对还是不对?在激烈的讨论和相互的交流中,有的说傻,有的说不傻;有的说对,有的说不对。教师最后根据他们说的理由,做正确的总结性的评论。采用这种方法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11、连环法

它是指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而精心设计的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这几个问题形成一个整体,几个问题解决了,学习目标也就达到了。如:第十册《宴子使楚》我设计了这几个环环相扣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宴子到楚国去见谁?遭遇到什么?楚王几次侮辱宴子,是怎样侮辱的?宴子为了维护自己的人格和国家的尊严,是怎样反驳的?结果怎样?只要把这些问题解决了,学生就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学懂了全文。

12、发散法

这种提问具有如下特点:对于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获得多种答案。这种问题又叫开放性问题。如:第十一册古诗《泊船瓜舟》就可这样设计一个问题:据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作者在作诗过程中曾改过多次,最后定稿时才用了”绿“字。试想象,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为什么最后用”绿“字?再如《向命运挑战》可设计问题:如果霍金跟你在网上聊天,要求你只能问三个问题,你准备向他提哪三个问题?这种问题的设计,得出的答案都不是标准的,唯一的,教师通过这些发散性的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13、联系实际法

学生的学习来源于课本知识,也来源于社会这个大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在学习语文时,许多问题的认识都要结合实际来理解。例如:十一册《景阳冈》一文可探讨这样的问题:有的同学说:现在要保护老虎,武松打虎这样的故事不该再读了。你同意吗?说说你的看法?又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设计问题: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你会说些什么?《和时间赛跑》一课中写到:假如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你同意这个说法吗?像类似这样的问题,学生都可以加入自己的生活实际来理解,这样就做到了学习既源于课内又源于课外,既深入课堂,又深入了社会现实,学生的视野也开阔了.

14、观察法

观察即通过看图或实验来向学生质疑,让学生通过观察去寻求答案。一般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图上画了些什么?你想到些什么?有什么感受?这类问题一提出,学生很容易结合画面来回答,图文并茂地学习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当然,教师提问的方法还不止这些,许多教师还摸索出了其他提问的好办法,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探索才会使自己的课堂提问彰显艺术魅力。

(二)从学生”质疑“方面看: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让牛顿产生疑问,才有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蒸汽机把水壶盖顶起来让瓦特产生疑问,才有了蒸汽机的发明;李四光对一块巨石的来历产生疑问,才有了后来发现在我国长江流域有大量第四纪冰川活动的遗迹,以致后来发现大庆油田、胜利油田等,摘掉了“中国平油”的帽子……只有会疑,才能促使自己去积极思考,去探索,去创造。作为教师,要交给学生发问的方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那么,学生如何质疑呢?

1、紧扣题眼质疑。如《飞夺泸定桥》一文:红军为什么要飞夺泸定桥?围绕”飞“"夺”二字,课文讲了哪些内容?红军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夺取泸定桥的?

2、抓中心句质疑。如《一夜的工作》,找出中心句:“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质疑:课文是怎样写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的?

3、抓过渡句质疑。如《伟大的友谊》,找出过渡段,质疑:这段的哪部分承上,哪部分启下?

4、从课文的主要内容上质疑。如《壮丽的青春》针对主要内容“遇险”和“排险”质疑:当时的情况“万分紧急”具体表现在哪里?欧阳海是怎么挺身而出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5、从中心思想上质疑。如:读了这篇课文,你体会到了什么?课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课文表现了人物什么品质?

6、从语言反复处质疑。如《林海》中,“感到亲切、舒服”出现了三次,作者分别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的?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这种感情的?《灯光》一课中,“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在说这句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了什么?

7、找特殊标点质疑。如《鸟的天堂》一文中,“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为什么前一个“鸟的天堂”加引号,后一个不加引号?

8、在细节描写处质疑。如《军神》中人物细节描写提问:找出描写沃克医生神态、情绪变化的句子,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凡卡》中为什么要写“我”挨打这个细节?

9、抓住反常现象及矛盾之处质疑。如《她是我的朋友》中:阮恒举手时为什么“颤抖”?为什么把手“放下去”又“举起来”?阮恒在抽血过程中为什么“一句话也不说”?男孩为什么会“立刻停止了哭泣”?

10、从比喻、拟人处质疑。如《长征》中:“云崖暖”、“铁索寒”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再如《古井》中“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质疑为:“甜美的乳汁”指什么?“哺育”什么意思?为什么作者把古井比作一位温情的母亲?

11、从内容联系处质疑。如《一夜的工作》中:“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和“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之间有什么联系?

12、抓重点词语质疑。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可针对“纹丝不动”质疑:邱少云在什么情况下纹丝不动?他为什么纹丝不动?他怎样做到纹丝不动的?邱少云纹丝不动的结果怎样?

13、联系上下文质疑。如《她是我的朋友》中:既然抽血不会疼,阮恒怎么会“啜泣”呢?

14、由人物的神情去探究内心想法质疑。如《白杨》最后一段写到:“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提问:爸爸在沉思什么?为什么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15、联系生活实际或有关知识质疑。如《她是我的朋友》中问:“抽血”很疼吗?(不很疼)。不很疼小男孩为什么那么痛苦?

16、抓含义深刻的句子质疑。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的句子”我从心底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质疑:作者为什么说这两种断言都是爱,你是怎么理解的?

17、在难点处质疑。如:《爸爸和书》一课中,针对难点问:”为什么对’我’来说,一本薄薄的童话集是那么珍贵?明明是’寒风呼啸’’冷得直发抖’,’我’却大声说’买书比坐汽车强’,为什么?为什么’我’仿佛觉得爸爸是’含着热泪’在说这些话的?

18、拓展内容质疑想象。如《珍贵的教科书》中“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指导员想的是什么?指导员没说完的话会是什么?《凡卡》中”课文在凡卡睡熟并做着甜蜜的梦的地方结束了。但梦总是要醒的,想象一下,凡卡睡醒以后,会发生什么事?凡卡的信,他爷爷能收到吗?他的信如果落到老板手里后,其命运又会怎样?凡卡如果逃了出来,是流浪还是去找爷爷?

19、在能进行对比的地方质疑。如《林海》中“云横秦岭”是怎样一种景象?大兴安岭的“岭”与秦岭有什么不同?

上一篇:支部月度工作总结下一篇:大学户外活动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