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素质》有感

2024-11-08

读《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素质》有感(精选8篇)

1.读《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素质》有感 篇一

读《班主任对学生的谈心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感

作者 | 刘雪芬

学校 | 仁化县周田中学

近段时间,我认真拜读了蒙古兴安盟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赵桂红老师的《班主任对学生的谈心与心理健康教育》。本书的最大特色是富有针对性和极具实用性,本书通过不同的案例,精心钻研学生心理,把握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而对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施教。既可信手拈来,即学即用;也可启迪灵感,触类旁通,它为我们教育者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有益的帮助。

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全社会越来越关注的焦点,因青少年心理问题引发的违法犯罪等社会问题,也呈日趋上升态势的。阅读之余,在2018年3月18日17时48分,湖南省洞口县城胜利小区发生一起故意伤害案件更加让我觉得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心理健康教育都显得非常重要。

案情简要介绍:

2018年3月18日17时48分,湖南省洞口县城胜利小区发生一起故意伤害案件,犯罪嫌疑人罗灿(系死者罗春光的亲生女儿,案发前就读于洞口县第一中学高一520班,本县一所重点高中尖子班的学生)。因家庭矛盾和学习问题在家遭到父亲罗某光打骂后情绪失控,持水果刀将罗某光刺伤,罗春光(洞口思源实验学校九年级5班班主任,数学教师。)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事件发生的过程大体如下:

根据民警调,3月18日下午4时许,罗灿和罗春光父女俩在家争论有关罗灿学习安排的时候缺乏有效沟通,发生激烈口角(当时在场的还有死者罗春光的母亲、妻子及出生不到40天的小儿子)。在争论过程中,罗春光忍不住动手打骂罗灿,罗灿受到打骂后跑回自己的房中,其妻子曾美春因对罗春光的教育方式存异议进而发生口角,导致夫妻二人对骂后继而跑进主卧室扣上门互相厮打。罗春光母亲见情况不妙便前去敲门,罗灿听到动静也跑出来。据罗灿在公安机关自述称,她先是想拿根凳子去帮母亲,但又一想父亲身材那么大可能制服不了,一眼瞅见客厅隔断上有把水果刀,就把刀揣进口袋里,正好罗灿母亲挣脱了其父亲的手打开了主卧室门想跑出来,却又被罗春光拉回房间。罗灿与其奶奶进入卧室后,见两人仍在厮打,此时的罗春光正将妻子曾美春按在了床上,罗灿见状拿出水果刀敲击父亲罗春光的头部,水果刀先是连着鞘子的,敲了几下后鞘子脱落露出了刀锋,罗灿便持刀戳罗春光背部,戳了几下后可能罗春光感觉到了疼痛,放开妻子回过身来夺刀,手一扫将罗灿扫到了床上,此时罗灿也许吓坏了,仍持刀对着父亲罗春光乱舞,罗春光可能因为混乱中站立不稳,一下扑倒在罗灿身上,而刀尖正好插进了罗春光心脏部位,罗灿紧接着爬起来跑出了主卧室,罗春光也站了起来,罗母见儿子背上流血便要其到医院治疗,罗春光也意识到自己受了伤,刚跨出家门,就倒在了门前的楼梯上,于是罗灿赶紧拨打120急救电话,医生赶到后进行了紧急救护,但因罗春光失血过多抢救无效死亡。

据案发前罗灿所在学校的班主任反馈及其本人向警方的口述交代。罗灿与罗春光父女之间素来缺乏有效沟通,罗灿本身学习上已经很努力,但结果却很难达到父亲罗春光的期望值,所以从罗灿上初中开始,罗春光就把这种期望化为巨大压力。据其亲人反映,罗春光家暴严重,动辄拳脚相加,导致父女关系越来越紧张。2018年春节前几天,罗春光以罗灿学习退步为由,对罗灿又进行了殴打,扯住罗灿头发往沙发上撞。正月初十,还是同样的理由同样的做法,罗灿一赌气离家出走三天。班主任多次做过父女两人的思想工作,但一直收效甚微,最后竟然在这样一个家庭导致了这样一场悲剧。

这个案例就刚好浓缩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家庭因双方心理上的不健康导致了一个家庭的彻底破灭:做为教育者家长对罗春光,对小孩的期望值过高,造成对小孩心理的巨大的压力,再加上家长的暴力行为,也凸显教育者本身就存在严重的心理不健康因素。这起由于教育和暴力引发的杀人事件,确实值得各位深思:我们要反家庭暴力,使家庭和睦,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环境。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应该做好一个引路人,确保孩子成长的道路不偏离航向。有可能因为你冷静下来了,而最悲剧的事件就可以避免,也有可能因为一时的冲动,从此阴阳两隔了,权衡好事件利弊,多去思考少动手打骂,才是解决问题之根本。

因此,现代的教育工作,不仅是做好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走出心灵阴影,教育者本身的心理疏导工作也不可忽视。

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当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面对性格迥异,出身、家庭等等各有不同的学生,作为一班之“主”的班主任,如何走他们的心灵、倾听他们的心声、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作为一班“主”的班主任,能否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导地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对教育工作的成败有决定性的作用。

通过以上案例的警醒,我们再回归到我们现在的教育工作中来,其实我们很多家长向老师反映,上了初中,孩子变得特别逆反,不爱说话,很多事情都不愿意跟大人交流了;学习的事情,问多了,还会烦;甚至在一些问题上还与家长对着干,也不知道孩子成天在想什么。究竟是孩子出现了心理问题,还是处于青期的孩子都是这样?怎么才能让孩子安全的度过青春期呢?

男孩女孩,在13岁到18岁期间处于青春期。这一时期被称为“第二反抗期”.这个时期的孩子由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常常感到莫名其妙的压抑,往往产生一些逆反行为,()无端地拒绝父母,动不动就和父母对干。对此,家长大可不必过于担心,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正常现象。家长只要弄明白孩子逆反的原因以开明的态度辩证地看待和接纳孩子,并给予有效的疏导,相信孩子就能顺利度过青春期。青春期的孩子由于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的逐渐增强,他们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处处要体现自我的存在,以成人自居于是,通过和父母对着干来体现自我,以显示自己的成人感。这是孩子产生逆反的主观原因。但是,同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他们的逆反行为却存在相当大的差异,这却是不同的教育产生的必然后果,是孩子逆反行为的客观原因。

孩子的教育主要来自家庭和学校。一方面家长或老师的特权教育,使孩子自我的发展受到了压制,孩子为了“我”的尊严不得不以逆反来捍卫总监的尊严,而且压制越多,逆反越严重;另一方面,长期疏远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导致孩子向家长老师关闭了心扉,什么事也不愿意和家长、老师进行沟通、交流,结果,家长和老师很难理解孩子,难免对孩子的逆反行为横加唠叨和指责,这反而进一步加重了孩子的逆反心理。

所以,针对青春期逆反的孩子,家长首先需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自己和孩子的亲子关系是否和谐?孩子是否拥有安全舒适的家庭环境和相对自由的个性空间?孩子是否能够从这里得到尊重,平等和信任?如果没有,家长不妨先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无条件地悦纳你的孩子吧!家长只有悦纳孩子,孩子才可接纳家长。不过在这里,需要提醒那些孩子尚未进入青春期的家长,不要等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再去考虑和解决孩子的青春期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真正有效的教育是在孩子相应的心理发育之施行的,虽然亡羊补牢为时不晚,但时间和经济上的浪费却已红成为事实。既然是可以预见的问题,要提前一步做好预防。

总之,阅读《班主任对学生的谈心与心理健康教育》这本教育著作不仅使我开拓了视野,学到了许多成功的教育经验,并且引导我加深了对教育事业、对班主任工作的热爱,增强了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的信心,同时,也让我进一步认识到教育者本身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我们教学生涯中的一门不可或缺的必修课。

-END-

2.读《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素质》有感 篇二

思维定势, 也称“惯性思维”, 是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 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 它则会妨碍人们采用新的方法。也就是说, 它既有积极作用, 也有消极作用。

作者在书中一共举了五个例子来说明定势的消极作用, 其中有两个是数学领域的。实际上, 在平时的学习中, 学生确实经常性地暴露一些定势性错误。比如, 学生一直在做不同单位的大小比较, 再去做单位相同的大小比较时正确率就很低, 一次做“3090千克○4千克, 7000千克○7千克”, 正确率只有67.3%。可以说这是某类题目做多了, 以为做题总是这样做, 习惯成自然了。又如计算圆面积时, 练习的都是用半径、直径求面积, 一次遇到“已知正方形的面积, 用它的边做半径画圆, 求圆的面积”这道题, 不少学生傻眼了, 理由是正方形的面积是35, 没法求出正方形的边长, 就没法求出圆的半径, 所以没法求圆面积。殊不知利用半径的平方也能够求圆面积, 而且更简单。这是因为学生总是用一种思路解决问题, 所以以为只能这样解决, 别无他法, 无路可走了。

为什么数学学习中更容易出现思维定势的影响呢?我理解, 主要是因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学生要认识事物、解决问题需要进行大量的思维活动, 所以更容易暴露思维问题。同时, 数学中有许多的基础概念、基础模型和解题技巧, 需要进行一定量的训练才能清晰掌握, 这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程序性思维, 容易造成思维单一性和固化。

那么, 怎样克服思维定势对学生学习的消极影响呢? (1) 加强变式练习, 促进学生加强辨析, 更为仔细地关注相似事物的差异性, 以提高审题能力来克服思维定势。 (2) 作者给我们提出了这样的建议:教师应当创设能够提供自由思维空间的情境, 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 打破定势的影响。其实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数学上, 我们非常讲究的算法多样化指向的正是发散性思维。以刚才提到的圆面积的问题为例, 有经验的老师可能会在最初求面积的练习中加入这道题目:已知正方形的面积是25平方厘米, 用它的边做半径画圆, 求圆的面积。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的解答。学生肯定会出现由正方形面积想边长, 再借由边长求半径, 继而求圆面积的常规方法;也会出现直接由正方形面积求圆面积的方法, 即圆面积等于圆周率乘半径的平方, 而半径的平方其实就是正方形的面积。通过交流, 学生知道了, 不但可以根据半径求面积, 根据半径的平方同样能求出面积。这样就拓展了自己的解题方法, 提升了自己的解题经验, 以后在求圆面积及相关的题目时思维就不会那么单一, 在一种方法碰壁时很可能联想到另一种方法试试看, 不至于无路可走。 (3) 引导反思。实际上, 无论我们如何突破, 尽力回避, 总是难免会遭遇定势错误。因为万事万物无穷无尽、千变万化, 我们能想到的仍然不足万分之一。所以, 当我们未能突破定势, 陷入困顿时, 就应该正视问题, 积极地进行自我反思, 需知发展个人的思维品质和意志品质也是同样重要的。仍以上面求圆面积为例, 在学生充分交流, 知道了如何计算以后, 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反思:现在你会了吗, 可以怎样算?刚才没想到这样做, 问题出在哪儿?你有什么新的收获?经常这样问, 学生慢慢就能养成一种叩问自己的习惯:还可以怎样做?通过这样的提醒, 慢慢地, 学生就能自己生发出许多触角, 向四处探寻, 从而逐渐摆脱思维定势给自己带来的束缚。

当然, 要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 其方法和途径还有很多。笔者认为, 在教学中只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有效的措施, 就能使学生消极的思维定势得到最大限度的减弱或消除, 并在这种减弱和消除的过程中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这不禁使我联想到数学学习中讲求的算法多样化, 意义正是如此。

3.读《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素质》有感 篇三

教师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哪些方面

一、职业环境因素

教师是一种多应激的职业,教书育人,责任重大。教师既承受着外在期望的压力,又面对内在的角色冲突,加上期望与现实的差距及职业的低创性,使教师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从古代的“传道、授业、解惑”,到当今培养新世纪的人才,无不体现教师职业的神圣和伟大。然而在当今多变的社会里,价值观趋向多元化,家长、学生及社会各界对教师的期望也日渐分歧,无形中更增加了教师的工作压力。教师是一个多角色的职业,如果不能顺利地进行角色转换,或面对多种角色期待不能顺利地调节,就会出现角色冲突,很难同时做好知识的传授者、家长的代理人、集体的领导者、学生的朋友与知己、心理保健医生等的工作。教师一般有较高的成就动机,可是现实中的成就感不会像其他职业那么明显,这就会造成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工作责任感与工作疏离感的冲突、自尊心与自卑感的冲突等,长时间的心理压力导致身心的疲惫状态。

二、工作环境因素

这包括教学情境、学校环境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管理学生的困难已成为形成教师职业压力及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尤其近几年,学生的问题行为日益严重,教师必须花费加倍的时间与精力处理学生的问题。此外,对教师工作的评价方式也存在着一定的偏颇。如以各种“率”作为检验教师工作成效的标准,竞争的手段和方法不科学,奖励与批评机制不健全,各种考核、评比增多等等,大大增添了教师的工作负荷量。如果学校的工作安排对教师个人的兴趣、能力、专长等考虑不够,造成大才小用、通才专用、专才杂用、用非所学、舍长就短及“无用武之地”等,都容易使教师产生挫折感。

三、个人因素

教师的个人期望值、能力、情绪的稳定、人格特征、认识水平等都会直接影响其心理的健康。比如个体的人格特征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其行为方式,对自我个性认识不够、调节不当都会产生心理问题。另外,青年教师的恋爱、交友,中老年教师的夫妻关系不和谐、家庭重大生活事件或子女教育问题等,都直接影响着教师的心理健康。

四、文化环境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的转轨、高新科技和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从客观现实来看,学校竞争的激烈、下岗的威胁、家庭的不稳定、冲突和失败的体验日益增加等,都会给教师造成不堪重负的心理压力。从主观上看,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对生活的期望值愈来愈高,攀比心理日益严重。一些教师缺乏抵挡社会不良风气诱惑的抵抗力,一味求利、求稳、求闲,不重视情感教学。由于不善于应用或不会应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教育教学工作,他们变成了学生心理问题的制造者,同时,自身的心理也受到很大伤害。

提高教师心理素质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一、增强心理健康教育观

对学校教育而言,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作,只有对教师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才有可能更好地通过他们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因为教师对学生心理上的影响除了有意的教育途径外,尚有无意的影响这一途径。教师对学生漫不经心的一句话,有时会激起学生强烈的反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是学生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中的第一位的影响因素。因此,教师有必要学习和掌握一定的心理学基础知识,尤其是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学习心理学等方面的相关规律和理论。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的人才。

二、强化师德

很难设想一个对教育工作毫无兴趣的人,一个见到学生就心烦的人,会努力完成好教育教学工作。我们将这种事业心、责任感和积极性称之为教师的职业理想,也就是平时所说的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学生往往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行为举止、音容笑貌、板书笔迹等。台湾教育家高震东先生在其著作的扉页上写道: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师爱是神圣的,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

三、期望适度

一位优秀的教师肯定认为:“我一定能教好学生”,“我的学生一定会进步、会成才”。这种期望就是教师的教育观念,也就是教师的信念,教师的教育观念或信念是其从事教育工作的心理背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证明:教师的教育观念对他们的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有显著的影响。即教师的教育观念影响他们的知觉、判断,而这些又影响他们的课堂行为,并最终导致不同的教育效果。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教育的成效很大意义上取决于教师的教育观念或信念,来自其自我效能感。

四、优化知识结构

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一种认知活动,教师的知识可视为其从事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分为四个方面,即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文化知识、实践知识和条件性知识。

其一,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如语文知识、数学知识等。这是普遍熟知的一种教师知识,也是教师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基本保证。

其二,文化知识知识渊博的教师往往赢得学生的信赖和爱戴,因为教师丰富的文化知识,不仅能扩展学生的精神世界,而且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这方面我们更应强调“文理相融”,这样才能适应知识爆炸时代思想活跃、见多识广的学生们的需要。

其三,实践知识是指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及与之相关的知识,这种知识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

其四,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这是一个教师成功教学的重要保障。可以具体分为:关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教与学的知识和关于学生成绩评价的知识。

以上四方面的知识既能相互影响、制约,也可相互促进和提高。

五、提高自我监控能力

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地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可分为三大方面:

一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事先计划和安排;

二是对自己实际活动进行有意识地监察、评价和反馈;

三是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和有意识地自我控制。

对此,《中国教育报》记者曾采访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21世纪教师能力中最重要的成分是什么?”

林教授回答:“是教师的教育监控能力。”

问:“什么样的教师可称为优秀教师?”

答:“优秀教师:教育过程+反思。”

六、调整教学行为

教学行为可从六方面来衡量:一是教学行为的明确性;二是多样性,教学方法是否灵活多样,调动学生积极性手段是否有效;三是任务取向,看课堂上所有活动是否围绕教学任务而进行;四是富有启发性,启而得法;五是参与性;六是及时评估教学效果,即教师能否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并能据此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教师掌握学生心态,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之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师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

优化教师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一、加强自我教育

主要在于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提高、自我激励、自我发展及自我价值实现。心理学研究发现,尽管许多人认为对自己是了解的,但事实上他们并没有很好地了解自己。他们或是对自己估计过高,过于自信;或是对自己估计过低,过于自卑。这两方面都会使人丧失适合自我发展与成功的机会。教师的心理健康只有在教师生活过程中,通过自己与学生、与家长、与教育管理者、与专家们的共同努力,才能维护与增进。具体说,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自己优良的意志品质及正确的教育观;要勇于克服困难,培养积极愉快的情绪和有效的情感;采用合理有效的工作方式,积极防止脑力过度疲劳,加强脑的营养;学会进行心理自我调节,保持乐观心态,培养广泛的兴趣,完善自己;还要注意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对挫折的耐受能力。教师首先要做好自己的心理保健医生,才有可能成为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

二、组织教师培训

补上心理素质这一课,需要教师自己重视,也需要学校领导、教育部门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因此,要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教师心理素质培训。培训的内容一是心理健康的维护与增进,二是教育心理学知识的学习,三是教师心理训练。

所谓教师心理训练是指,用心理学的专门方法影响教师的心理状态,使其形成教师所需要的心理素质。教师心理训练包括:感知训练、表象训练、思维训练、情感训练、意志训练、注意训练、个性训练(敏感性训练、角色训练、抗挫折训练)等。教师的心理健康训练有身心逆转、良性心理环境、心理卫生调节、心理暗示、心理恢复等方式。

教师的心理培训针对不同的内容可以采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其中主要方法有三类:一是他人训练(心理学专家运用心理训练手段对教师进行训练)和自我训练(教师自己学会心理调节技术,在他人监护下,对自己的心理状态逐步达到控制自如的程度);二是有形训练(具体直观的手段)和无形训练(通过多种活动和交往训练);三是专门训练(脱产)和非专门训练(在职)。广大在职教师应在掌握技术的前提下,进行自我训练、无形训练和非专门性训练。

三、教育行政性支持

学校是社会大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肩负培养未来建设者的重任,而教师就是完成这种重任的实施者。俗语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校长是学校全面工作的负责人,既要对学校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提高学校教育质量负责,也要对教师成长提高负责。因此,校长应是教师的教师,就教师的心理健康来说,校长就是健康员、监督员和调节员。

教育行政机构是教育政策、制度、法规的制定部门,是教育的直接传递者。因此,教育行政机构一定要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同时,遵循心理健康规律,为教师身心健康的发展创造条件。

四、专家指导

专家指导是指,个体在无能力解决自己心理问题时,求助心理专家进行咨询、诊断与治疗的过程。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更孰能无感呢?这种“情与感”在一定限度内个人是能把握的,然而一旦有些问题超过了个人能力限度,尤其是产生了较严重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求助于专家的指导并进行有效地处理解决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在这些问题上容易走人误区。由于教师的角色特征及职业特点,往往自视清高,无视自己的心理问题,或对自己的心理问题讳疾忌医,这些做法是不正确的。在专家指导下,建立教师心理健康档案及有关心理卫生保健活动应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

五、形成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支持一方面对应激状态下的个体提供保护,即对应激起缓冲作用;另一方面对维持一般的良好情绪体验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人们对教师期望有余,而关心不足。把教师视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视为蜡烛,燃烧自己、点亮别人;视为园丁,桃李满天下。所有这些都表明教师的伟大与职业的崇高。然而,教师毕竟也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也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关心与帮助,特别是产生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时,有效的社会支持就显得特别重要了。

4.读《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素质》有感 篇四

学习总结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心理上的修养,体力的、道德的、审美的修养就不可想象。”心理健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要素,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奠基石,是教师整体素质提高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与保障,是教师自身健康生活的指向标,更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助长剂。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使他们健康成长,这是历史赋予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神圣的历史使命。

教师的职业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是一种用生命感动生命,用心灵去浇灌心灵的职业,正如雅斯贝尔斯告诉我们的:“教育意味着一棵树动摇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工作的这一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要性。所以,要让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首先教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首先教师要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同等的重要性。现将

学习情况总结如下:

一、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学知识的培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来开展,使知识传授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它不仅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更有助于学生良好的品质的培养和学习潜能的发展。

二、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根据实际情况,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普及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进行了心理训练、心理指导。学生通过心理作业向心理老师敞开心扉,诉说自己的心理体验,求得老师的帮助,从而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自觉地进行心理调适。

三、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共同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根据实际情况,学生家长很大部分受教育程度不高,尤其很少学过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因此,我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座谈会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要求家长要积极配合,端正对孩子期望值的尺度,掌握科学的评价标准。此外对“特殊家庭”的学生更要特别关心,帮助他们克服因家庭的不良影响引起的心理问题。

5.读《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有感 篇五

“学生想认真学习,教师想尽力帮组学生学习,家长永远想给孩子最好的,校长、主任也绝对希望学校的教学能够蒸蒸日上,推动教改的专家学者们更是希望能建立一个完善的教育制度。问题是,我们如何确定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是对的呢?直觉上,我们都以为我们是对的,但心理学却告诉我们:人们的想法往往埋藏着许多盲点。„„”阅读了这本唐全腾所著的《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收获很多。

作为一位教师,我们学习过很多心理学的概念,比如习得无助、从众、自我实现、自我中心等。也许毕业多年后我们仍然能背出这些概念,然而当你正面对课堂情境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来判断及应对学生的情况吗?恐怕没有多年的经验积累,是很难把这些理论的知识和教学的实际经验结合起来,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这也是我们的教育的一大缺憾吧。作者唐全腾在教书一段时间后,重新回去读书,从而对教学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他选择了校园中最常见的事情来分析其中所包含的心理学的原理,并从教师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的认识和处理方法,对于教师或相关的研究人员来说,这是非常有用的一本书。书中从“学习”、“关系”和“决定”三个方面,用具体真实的事例讲解了原本很深奥难懂的心理学理论。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只看到案例的表象,但是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成为一名好老师,必须有通过事物表象,看到其本质的能力。而心理学就是揭开本质最好的工具。在书中,唐全腾老师讲到:“教育问题其实就是人的问题。”要解决人的问题,就要从他的心理入手,不但能将问题解决,而且事半功倍,解决了本质,解决得彻底,最大限度地杜绝了副影响。

6.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有感 篇六

数学组 朱晓俊

这本书是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儒德所著,他用浅白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实验以及鲜活的案例来介绍、演绎那些严肃的、科学的心理学规律、效应和法则,书中精心挑选了64条心理学的规律和效应,一个一个故事看下来,一个一个效应读下来,顿时豁然开朗了许多,受到了智慧的启迪,心灵的洗礼。

“超限效应”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在我们的日常教育中经常出现类似的现象。如:老师上课拖堂、用同样的方式反复传授同一内容、放学时学生都准备收拾书包了老师还在不停地布置作业、对学生犯下的错误一次两次地批评教育„„这样做其结果却是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减少了,学习效率降低了,而学生对于老师的重复批评教育不但没有反省和改正,反而出现了逆反心理。

作为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都要注意避免“超限效应”。教学中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不是一味地填塞。教育学生时也要尽量避免超限效应在批评中出现。当学生犯了一次错,只能批评一次。千万不要对同一学生的同一件错事,重复同样的批评。如果一定要再次批评,也千万不要重复同样的方面、同样的角度、同样的批评语句,应该换个角度进行批评,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一再被“穷追不舍”,厌烦心理、反抗心理就会随之减低。中国绘画讲究“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疏可走马”指的就是“布白”。而教育也应该讲究“布白”的艺术,注意“度”,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反省。就如我们成语“过犹不及”、“适可而止”、“物极必反”,其实正是“超限效应”的最好诠释。

“互悦机制”:喜爱引起喜爱。人们常常容易喜欢那些喜欢自己的人。这就是“互悦机制”。老师先喜欢学生,所以学生喜欢老师,喜欢老师所教的功课,喜欢学习。乖巧聪明的孩子,老师当然能先喜欢,而引起我思考的是,对于那些暂时落后的“坏”孩子,老师是否能发自内心的先喜欢他们呢?

书中讲述了一个小故事。小时候的卡耐基是一个公认的远近闻名的坏男孩。在他九岁的时候父亲将继母娶进家门,父亲向继母介绍卡耐基道:“你要提防这个全县最坏的男孩,他快让我头疼死了„„”出乎卡耐基意料的是,继母走到他面前,微笑着托起他的头看着他,对丈夫说:“你错了,他不是全县最坏的男孩,而是最聪明,但还没找到发泄热忱地方的男孩。”继母说得卡耐基心里热乎乎的,眼泪几乎滚落下来。就是这句话,使卡耐基和继母开始建立起了友谊,也成为激励他发奋上进的一种动力,使他日后创造了成功的28项黄金法则,帮助成千上万的普通人走上成功和致富的光明大道。

这位继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如果她也像自己丈夫那样,我想也不会成就日后的卡耐基。因为“互悦机制”从另一个角度看,对于老师来说,如果你真的讨厌一个学生,这个学生也会讨厌你。所以,我们必须克制自己,要首先跳出这个恶性循环,转入另外一个良性互动中。无论是好学生还是暂时落后的学生,都要真心的先喜欢他们。你喜欢一个学生,学生就喜欢你。

如“晕轮现象”告诉我们:要实事求是、全面地掌握学生的信息,切忌一叶障目、以偏概全;“霍桑效应”告诉我们:当一个人感受到正在受到关注,从而真正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之中后,他会表现出较高的效率;“马太效应”在提醒我们绝不能让“好生好对待,差生差对待”的现象在我们身边发生„„

我们每天都要用到的表扬、奖励、批评和惩罚,是不是也常常事倍功半呢? “禁果效应”、“南风效应”、“霍桑效应”、“扇贝效应”、“图形—背景现象”告诉我们增加学生的积极行为,减少学生的消极行为,原来竟有那么多的诀窍!比如一位老师巧妙地运用“禁果效应”(理由不充分的禁止反而会激发人们更强烈的探究欲望)达到教学目的。一次上新课的时候,他对学生说:“我这里有一道难题,本想让你们做一做,可连我都没做出来,看来你们就更难了。”好几个学生立刻请求老师把题写在黑板上。老师装作无可奈何的样子写了题,全班同学都忙碌起来,不一会儿,一半同学举起了手。当学生清晰地说出解题思路时,老师故意装出甘拜下风的样子说:“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看来这堂新课你们自己就能学会,有没有信心?”学生的回答当然是“有”!

配套效应:18世纪,法国有个哲学家叫丹尼斯·狄德罗,一天,朋友送他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图案高雅的酒红色睡袍,狄德罗非常喜欢。可他穿着华贵的睡袍在家里寻找感觉,总觉得家具风格不对,地毯的针脚也粗得吓人。于是为了与睡袍配套,旧的东西先后更新,书房终于跟上了睡袍的档次,可他却觉得很不舒服,因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两百年后,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朱丽叶·施罗尔在《过度消费的美国人》一书中,把这种现象称作为“狄德罗效应”,亦可称作为“配套效应”,也就是人们在拥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后不断配置与其相适应的物品以达到心理上平衡的现象。

从学生成长的过程看,无论是好的行为还是不良的习惯,都可以找到引起这一行为的一件“睡袍”。如果我们给孩子的是劣质的“睡袍”,那么,你就别想孩子的行为有多么高尚。如果我们给孩子的是有价值的睡袍,那么,孩子们会努力配之好的习惯。教师应为学生准备几件有价值的睡袍。

7.读《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素质》有感 篇七

关键词:素质教育,小学数学教师,矫正心理失衡

虽然每个学校都在强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全面提高育人质量, 但以升学率评价学校的优劣, 以分数评价教师水平的高低, 无论在教育部门还是在社会各界都普遍存在, 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教师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就小学数学教师来说, 有的认为数学浅显易懂, 备课写教案是多此一举;有的认为教两班数学又苦又累, 不如音、体、美学科轻松有的认为数学后进生是“冰糖粘糍粑———砣砣笨 (拌砣砣) ”难于转化……凡此种种, 怨天尤人。我认为这是数学教师在素质教育下没有摆正自己在学校的地位, 造成心理失衡;没有静下心来研究教材、没有潜下心来教书育人, 没有耐心细致地辅导后进生造成的。要改变这种现状, 必须矫正素质教育下小学数学教师的心理失衡。

一、教师应调整情绪, 保持良好的心态

心态, 是一种最本真的生命体现, 也是一种最易接受、最易传播的生命形态。诸如表情、动作、身体姿势、语气声调等心态往往以非语言的形式传播, 无法掩饰, 也无从装假, 不良心态往往欲盖弥彰, 而且无形中增添了虚伪的成分。良好的心态是一种强大的动力, 教师是课堂心理氛围中最大的情绪源。

1.态度决定 一切。“做不做是态度问题 , 行不行是能力问题”这句话常常萦绕在我的耳边。实践证明, 教师的良好心态无论对于学生的成长, 还是对于教师自身的发展, 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全面推进新课改的新形势下, 教师要以良好的心态勇敢地面对挑战, 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教师的心态会外化为带有一定情绪色彩的言行举止, 尤其是面部表情的变化, 会直接影响课堂的心理氛围。如果教师心态乐观平和, 情绪饱满, 课堂就会充满活力;如果教师心态阴郁, 课堂就会如死水一潭。

2. 多角度思 考 , 积极平息 消极情绪 。思考的 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产生的情感必然不同。 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学生上课时走神、思想不集中, 甚至在做与本课无关的事情, 老师当然生气, 免不了狠狠地训一顿。然而这样对师生双方何益之有? 此时, 教师何不从自身角度出发, 反思是不是课堂吸引力不够, 课上得不够精彩? 这样一想, 也难怪学生不想听, 精力分散了。教师应迅速恢复失衡的心理, 仔细钻研教材, 提高教学效率。遇到挫折等不开心的情况时, 不妨进行心 理换位 , 从积极的 方面思考 , 平息消极 情绪 , 肯定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二、静下心来研究教材, 潜下心来教书育人

1.认真钻研 数学新教 材 , 准确把握教 材的课程标 准。数学课程目标体现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 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 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 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从而提高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提高数学的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2.教书育人 是教师的 天职。只要从教为师就有这个职责 , 不认真履行这个职责, 或不履行这一职责, 就不是一个称职的教师或根本就不配做教师。教师既要“经师”又要“人师”;既要教好书又要育好人。可见如果只注意传授知识, 不注意培养学生如何做人, 就不能尽到教师的责任。

三、用爱心、信心和恒心耐心细致地辅导后进生

后进生与优生之间最显著的差异不在于智力水平, 而在于是否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较强的进取精神和顽强的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因此, 后进生更需要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去教育、更需要教师的一颗恒心去辅导, 这样后进生才能逐步得到转化。

1.充分发动本班 学生 , 尤其是优等 生 , 在班中成 立“互帮小组”, 开展“一帮一, 手拉手”、“比学赶帮”活动。这些活动能使优生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培养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 能使后进生亲近其他学生, 消除学生与学生间的隔阂, 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 有利于形成团结互助的良好班风。

2.密切联系家 长 , 争取支持 , 合作教育。 学生的家庭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第二课堂, 密切联系家长, 为每个后进生建立档案, 填好家长工作单位、家庭住址及家庭情况简析, 把后进生在学校的点滴进步反映给家长, 让家长及时表扬、鼓励孩子。使后进生感到被重视, 增强自尊心和荣誉感, 激发自信心和内部学习动力。

3.后进生往 往更需要教 师的照顾 、关心、 帮助 , 更需要教师热情的鼓励和耐心的引导, 增强其勇气, 激励其奋进的信心。但转化一个后进生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它需要老师用加倍的爱心在各方面帮助、引导, 消除他们的自卑感, 千方百计给他们创造有利于发展的环境, 并挖掘他们生活中的闪光点, 作为他们前进的航标。

4.采用多种形 式进行辅导。无论哪位教师 , 他讲课的方式、方法都应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 因此教师在辅导学生的时候, 要应采用不同形式, 分类进行。对于优等生, 要求要适当提高, 引导他们自学较深的知识, 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对中等生则紧抓不放, 激励他们赶上优等生; 而对基础差的学生、教师应多复习旧知识, 并且鼓励他们不断进步。

8.读《101心理学建议》有感 篇八

你知道什么样的评价语能够让孩子积极发言吗?

像我这样的新教师,一定常常苦于面对孩子们的答非所问,抑或面对孩子们的欲言又止,总听着师傅们教导评价语不仅仅是肯定好或者不好,对或者不对,而且需要引导孩子们找到正确的答案,并激发孩子答题的兴趣。然而,我们看着一个又一个课例,却怎么也摸不到门道。

近期,我初读《101心理学建议》,感觉它就是我们所梦寐以求的评价语启蒙书,它将一个个最真实的案例呈现在我们面前,并手把手地教我们面对不同的答案给予适当且蕴含正能量的评价,让孩子不怕回答错误,并且积极参与课堂,对学习充满兴趣,对教师充满感激。我想,这不就是我们所梦想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吗?

回想自己在课堂上给孩子们的回应:“你的预习还不够充分,以后课前还要多读几遍呀!”“这个问题我们已经说过很多遍了,这次要记住。”“声音太轻了,如果能够更大声一些就更好了!”本以为这样的评价已经与孩子们达到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然而读了《101心理学建议》,发现仍有很多不足。这样的评价虽然不算粗暴与消极,但要达到让孩子们行动起来,达到目标效果显然还不够。我明白了对孩子们的评价正如我们平时的交流一样,无论是学习方法还是学习效率,无论是学习兴趣还是学习行为,针对孩子们的表现,首先需要更多的肯定和表扬,其次再针对不同的表现提出建设性意见。如“老师知道你已经充分的预习过了,只是有些地方还不太熟练,如果你能够再多读几遍,理解课文的意思,老师相信你一定能把课文读得更美!”“你能够积极发言,老师觉得你很勇敢,但是回答错了。这个问题应该按照这个思路去想,你明白了吗?”“老师发现你非常勇敢,而且很有自己的想法,非常好,每次回答的声音也越来越大了,继续加油!”

初读启蒙书便让我受益匪浅。我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时间练习一下书中的评价语,改造自己。正如我们选出来的阳光语录一样,努力将阳光播撒到二(1)班每一个孩子身上,让孩子们变得更加积极,更加乐观,突破原本的印象,收获自信。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文萃小学)

上一篇:最新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计划下一篇:教师进城考试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