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商标品牌的调研工作报告

2024-08-31

×县商标品牌的调研工作报告(精选8篇)

1.×县商标品牌的调研工作报告 篇一

县工商局____年度商标工作总结

二__九年度,××县工商局创新提升商标监管执法机制,不断加大商标整治力度,提高综合监管执法能力,围绕发展主题,突出以服务为轴心,积极引导企业实施商标战略,服务××县经济建设,扎实做好商标监督管理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一年来,全县新申请商标注册__件,其中涉农商标__件;新认定

市知名商标_件。

一、开展_.__保护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

××县工商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企业和全社会商标法律意识。一年来,为引导我县企业和社会大众增强商标品牌意识,我局采取多种形式,做好实施商标战略宣传工作。我局利用“_、__”知识产权宣传周,开展宣传活动,于____年_月__日至_月__日,组织全县工商干部职工,对全县多家商贸场所,主要是音像制品经营场所进行了抽样突击检查,并在检查中宣传法律法规,发放了____余份商标法律法规宣传单,结合片区市场巡查,主动向经营者、消费者宣传商标法律知识,接受经营者法律法规咨询,教育经营者诚信经营,保护自己商标品牌,在诚信中树立品牌形象。_.__当天,我局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以“保护知识产权,促进创新发展”为主题的宣传活动,活动期间,我们在县城主街本文来源:好范文http:///道发布商标保护和实施商标战略宣传条幅_条,进行了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摆设法律法规咨询台,受理群众举报,当场解答了数名群众有关商标法律法规及其它涉及到知识产权方面的问题。此次活动,××县工商局共出动人员__人,并发送商标法律法规宣传单___余份。在县电视台播放为期_天的保护知识产权,实施商标战略的宣传片,有效提高经营者守法经营和消费者维权意识,提高企业实施商标战略的意识。结合我县大部分区域在农村,消费群体集中在农村这一实际情况,在宣传周期间,组织各个分局在本辖区内开展以法律咨询、发放传单形式的宣传活动,并帮助当地农民和涉农企业注册商标,使农民的家庭小作坊经营逐渐走上正规化,进而增强了农民自我保护意识。推进我县商标战略的实施。

二、积极开展保护注册商标专用权整治行动

____年,××县工商局积极组织开展保护注册商标专用权整治行动。为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作用,进一步强化商标行政保护工作,一年来,我局按照省局、市局的工作要求,先后对所辖区域内的商标使用企业、各类商品交易市场及农村马路市场进行了全面大检查。我们突出以食品、酒类、药品、农资、驰、著名商标专用权的保护为重点,以生产、批发企业、专营专卖店、商标印制企业为整治突破口,开展保护商标专用权专项执法的各项工作。全局共出动执法人员__人次,检查各类商店、专营专卖店、药店、印制企业___户次、检查商品交易市场__多个。检查过程中发现个别企业及个体业户使用商标存在不规范情况,我局执法人员都一一做出指导,纠正了企业在商标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力地打击了侵权假冒行为,维护了注册商标权利人合法权益。

三、运用商标职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县工商局充分发挥工商部门在实施商标战略中的重要作用,促进我县经济发展。加大对著名、知名商标的宣传力度,加强对我县著名、知名商标企业引导工作,指导他们实施商标战略,保护注册商标专用权,争创知名、著名商标,使企业更好的运用商标参与市场竞争,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指导开展知名商标、著名商标的申报工作,支持农业合作社和涉农业企业创牌经营,推广“公司+商标+农户”生产经营模式,打造一批农产品商标品牌,指导企业把商标运作和管理作为企业经营的主线,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充分运用职能协助政府,推动企业实施商标战略。要在摸底调查的基础上,建立起本县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和知名商标梯次培育企业名录。深入全县知名商标以上企业进行访谈,开展上门服务。按照“成熟一批,申报一批”的思路,做好驰名、著名、知名商标的可持续发展工作,逐步形成知名、著名、驰名商标梯次良性循环的态势。运用商标战略促进企业经济发展。

2.×县商标品牌的调研工作报告 篇二

我省“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活动, 以其扎实的成绩、创新的方法、恢弘的前景, 受到了各级领导与专家的重视和认可。文化部副部长杨志今和《光明日报》总编胡占凡在陪同中央领导李长春同志和刘云山同志视察湖北期间, 称赞湖北省“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是推动基层文化建设、促进县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有力抓手, 值得在全国推广。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赵实在四川召开的各省市文联负责人座谈会上, 表扬湖北省“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工作卓有成效。2011年3月和9月, 湖北省社科院调研组相继以《要文摘报》形式向省领导报送《县域文化如何跨越———关于我省“一县一品”文化品牌的考察》、《关于我省“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建设的经济走向》两篇专题调研报告,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鸿忠, 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国生, 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李春明, 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尹汉宁, 副省长赵斌、张通, 省政协常务副主席李佑才等省领导相继作出重要批示, 对全省“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 要求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由省委、省政府统筹推进, 专题研究, 专题部署。2011年初, 在全省宣传部长工作会上, 由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文联联合发文, 授予潜江市湖北省“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特别奖, 授予秭归县、蕲春县等16个县市湖北省“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奖。

新闻媒体对我省“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工作给予了重点关注。《人民日报》刊发了评论, 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作了报道。中国文联编发了题为《推动县域文化科学发展的有效载体》的调研报告。《中国艺术报》以《大手笔再写荆楚文化版图》为题, 用3个整版配发评论, 全景式报道了我省各级文联创建“一县一品”文化品牌的历程和经验。《湖北日报》8月7日全文予以转载。《文化纵横》、《当代经济》、《咨询与决策》等杂志纷纷派记者深度采访报道我省“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工作。

一、提高认识, 增强文化品牌创建的自觉和自信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 是一个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我们正处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伟大时代, 天地广阔, 大有作为。“一县一品”的创建, 就是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遵循科学发展观, 做到科学谋划、科学定位、科学创建,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面向基层、服务群众, 全方位地推动湖北文化强省的建设。

1、与湖北“两圈一带”、文化强省战略相对接, 着眼于县域文化科学发展

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蓝图, 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省委、省政府根据中央的要求提出了“两圈一带”战略和“把湖北建设成为文化综合实力居于中部前列的文化强省”的目标。创建工作就是把党和人民勾画的宏伟蓝图和美好景愿项目化、工程化、具体化, 把挖掘、开发特色地域文化资源和彰显灵秀湖北的整体文化形象有机结合起来, 把文艺家的创作资源和生态文化旅游景观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把丰富多彩的惠民文化活动和与时俱进的创意文化产业有机结合起来, 使文化软实力成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硬支撑。

2、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对接, 着眼于县域文化产业跨越发展

“十二五”规划的主题是科学发展, 主线是转变发展方式, 主攻方向是调整产业结构。而文化产业既是绿色产业, 又是新型产业。湖北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全省支柱产业,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一县一品”创建工作是推动县域基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引擎。而“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要取得实效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和原则。打造文化品牌必须把握正确方向, 不断增强品牌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打造文化品牌必须树立科学理念, 遵循规律, 因地制宜, 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打造文化品牌必须充分发挥文化单位、企业和人才的主体作用, 引导工业、农业、科技、教育、旅游等行业参与文化品牌建设, 形成强大合力;打造文化品牌必须强化创新意识, 努力造就具有地方性、时代性、共通性的文化品牌, 以独特的风采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3、与社会管理创新相对接, 着眼于加强惠民文化服务、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中央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提出了抓基层打基础、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的重大战略任务。去年初, 中宣部等六部委印发了《关于加强地方县级和城乡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国文联确立了“送欢乐, 下基层”长效惠民文化机制。基层文化部门和文联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基层文化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 是整个文化大厦的基石。创建工作要坚持“三贴近”原则, 既要送文艺又要种文艺, 既要锦上添花又要遍地开花, 既要注重民间文化的传承又要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 既要注重基层文化组织建设又要开展惠民文化服务, 从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使“一县一品”创建活动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的满意工程。

二、真抓实干, 推进文化品牌创建的谋篇和布局

“一县一品”上升为全省宣传文化的重点工作后, 标志着创建工作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文艺品牌到文化品牌尽管只一字之差, 但其内涵和外延都发生变化, 其工作的方式和平台都得到拓展, 其工作的要求和验收的标准都得到提升, 各级文联既感到责任重大, 又感到使命光荣。大家纷纷表示, 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狠抓创建工作的落实, 运用文联独特资源, 在联络、推介上要体现“四争”即争取领导、争取政策、争取项目、争取作为;在协调服务上争取“四有”即服务大局有作为、服务基层有地位、服务群众有成效、服务文艺家有口碑, 扎实推进“一县一品”创建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1、领导重视, 思路明确

湖北省“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领导小组是指导创建工作的决策指挥机构。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省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尹汉宁多次对创建工作提出明确的思路和具体的要求。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陈连生定期召开专题工作会议, 检查创建进度, 部署工作安排。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积极参与创建工作的理论研讨、验收评比、项目资金投入等重点工作的研究和决策, 形成了创建工作全省一盘棋、劲往一处使的良好氛围。

2、各地响应, 各显其能

湖北省“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以来, 很多地方由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 常委宣传部长具体抓, 切实承担起凝聚各方力量的组织责任, 形成创建工作的重大推力。各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 把创建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纳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纳入党委、政府年度工作要点, 纳入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考核, 将创建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将创建项目纳入发改委重点项目库, 将品牌推介纳入对外宣传重点。在创建领导小组的领导下, 形成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千帆竞发、你追我赶, 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良好工作局面。

3、深入调研, 出台文件

省文联把“一县一品”创建工作作为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 确立了“一手抓精品生产, 一手抓品牌创建”的工作思路, 抽调骨干力量参与创建办公室日常工作。省委宣传部和省文联分若干个调研组, 分赴全省十几个市、县、区进行座谈、调研、摸底, 反复推敲, 八易其稿, 形成了《湖北省“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实施办法 (试行) 》, 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文联以鄂宣发[2010]1号文件下发执行。该文件政策性、操作性强, 对文化品牌创建的意义、原则、目标、标准、条件、申报评选、表彰推介、组织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为全省“一县一品”创建工作的全面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4、分类指导, 科学定位

鲜花因个性而美丽, 文化因特色而精彩。创建工作中, 我们对各地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了科学的提炼归纳, 根据其特点加强分类指导, 梳理创建类型, 总结创建经验, 分析存在问题, 提出合理建议, 帮助各地落实文化特色确定、文化品牌定位、文化品名定名、文化项目立项、文化活动策划、对外宣传推介等工作。概括起来看, 我省各地“一县一品”创建基本上有以下五种类型:

一是以文化名人为题打造品牌。如潜江的曹禺文化、蕲春的李时珍中医药文化、黄陂的木兰文化、随县的炎帝神农文化、襄州的诗书两襄阳 (孟浩然、米芾) 、公安的“三袁”文化、红安的将军文化等。

二是以文化遗产为题打造品牌。如武昌区的首义文化、十堰的武当文化、郧西的牛郎织女风情园、房县的尹吉甫诗经文化、秭归的端午文化、大冶的青铜文化、黄梅的佛教禅宗文化等。

三是以民间文化为题打造品牌。如长阳的土家源文化、恩施的女儿会、孝感的镂刻艺术、谷城的薤山根艺、梁子湖区的武昌鱼文化、神农架的三锣鼓等。

四是以文艺样式为题打造品牌。如郧县的凤凰灯舞、来凤的摆手舞、安陆的水墨漫画、仙桃的天沔花鼓戏、天门的江汉曲艺、钟祥的莫愁湖乡土作家群等。

五是以自然景观为题打造品牌。如嘉鱼的灵秀山水文化旅游度假区、洪湖市的印象·洪湖系列、荆州区的桃花会等。

5、上下联动, 部省合作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文联, 核心在文, 关键在联, 文联嘛, 就要上联下联, 左联右联, 内联外联。我们坚持开门搞创建, 在“文”字上做文章, 在“联”字上下功夫, 上下结合、左右互动、密切协作, 形成合力。在中国文联赵实书记的支持下, 在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尹汉宁, 副省长张通直接关心下, 实施了与中国文联的部省合作项目制, 为各地“一县一品”创建出谋划策、牵线搭桥, 聚智、聚才、聚力, 打造品牌、擦亮品牌、推介品牌, 上接天气、下接地气。在潜江举办的“第二届中国 (潜江) 曹禺文化周”活动中, 省文联、省剧协协调潜江市与中国剧协签订了兴建梅苑, 建设中国剧协曹禺剧本奖创作基地、中国剧协梅花奖艺术交流中心、“曹禺大剧院”项目的协议, 打造中国戏剧之都。我们还积极争取中国书协授予了襄阳市“中国书法名城”、中国民协先后授予了襄阳市和荆州市“三国文化之乡”、中国音协授予了随州市“中国编钟之乡”、中国舞协授予了利川市“中国歌舞之乡”、中国曲协授予了天门市“中国曲艺之乡”、中国民协授予了咸宁市咸安区“中国嫦娥文化之乡”等。中国书协和黄冈市、武昌区合作兴建“东坡碑林”和“首义碑林”。尹汉宁部长夸奖文联上联下联的作法是“顶天立地”。

6、注重协作, 合力共建

创建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 不能单打独斗、封闭运行。我们按照省委宣传部的统一部署, 认真履行职责, 主动与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文化厅、省旅游局等有关政府职能部门联系, 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创建合力。省发改委在编制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文化项目中, 组织部分文艺家参加咨询调研。省财政厅、省委宣传部还专门印发了《湖北省“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确定一年1000万、三年3000万元创建专项资金, 明确了“一县一品”创建的奖励和扶持标准, 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省文联积极配合省文化厅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做好理论研究工作。省旅游局和省文联合作出版了百名摄影家聚焦“两圈一带”的《灵秀湖北》摄影集。长江出版社和省文联合作编辑出版了《湖北省“一县一品”文化资源概览》一书。

三、产生效应, 发挥文化品牌创建的功能和作用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文化品牌具有强大的整合、聚集、增值、辐射、放大效应, 是推动县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力量。我省“一县一品”文化品牌的创建, 虽然时间不长, 但已经在实践中显示了独特的作用。

1、在产业调整中起着引领作用

在我省不少县域经济中, 产业结构比较传统, 叫“重工业太重, 轻工业太轻, 新型产业不新”。而文化产业既是现代服务业, 又是支柱产业, 对产业结构调整起着引领作用。武汉市的黄陂区大打“木兰牌”, 兴建了木兰景区和花木兰纪念馆, 开发了木兰泉饮料、木兰牌醇酒、木兰牌豆丝、木兰牌泥塑等。去年, 该区接待国内外游客390万人次, 文化旅游收入5.85亿元。潜江市大打“曹禺牌”, 把梅苑建设成戏剧艺术的大观园和湖北文化旅游的新景观, 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仅第二届曹禺文化周, 就签约经贸投资项目53个, 投资总额218亿元。枝江市通过打造步步升鞋产业文化, 形成了步步升布鞋文化产业园, 开发出系列旅游商品, 步步升布鞋被评为三峡十大特产、十大旅游商品和湖北名牌产品。此外, 各地在创建中推出的许多“一县一品”文化品牌, 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产业价值。如襄阳米芾书法、十堰武当文化、天门陆羽故园、随州炎帝神农故里、孝感民间镂刻艺术等, 已成为当地重要的文化产业发展内容, 有的还扩展为全省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园区并纳入了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

2、在文化消费中起着带动作用

实践证明:经济建设的高潮必然带来文化建设的高潮, 人们在解决温饱之后必然带来对文化的需求。实践同时证明:经济规律是需求创造供给, 文化规律则是供给创造需求。而“一县一品”的文化品牌和文化活动正好可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和精神享受, 起着“改善民生、文化惠民”的作用。云梦县的老百姓有观看皮影戏的习惯。近几年, 该县组建了皮影艺术团, 不断演出《天仙配》、《武松打虎》、《猪八戒背媳妇》等节目, 不仅当地老百姓百看不厌, 而且多次参加国内外的皮影艺术节, 在北京演出还受到温家宝总理的亲切接见。房县重视打造尹吉甫诗经文化品牌, 抢救了大量的尹吉甫文化遗存, 而且在老百姓中形成了传诵、传唱《诗经》的传统。秭归县是屈原故里, 老百姓有很浓厚的“端午习俗”, 该县举办了大型端午文化节, 全县有18万人参加节庆活动。

3、在文化旅游中起着灵魂作用

大量事实证明:文化是魂, 旅游是形。旅游养身, 文化养心。文旅联姻, 相辅相成, 良性互动, 方能产生叠加效应。如利川市大打“龙船调牌”, 大刀阔斧地引进东莞市兴业公司和黄山市中安公司投资1.5亿开发腾龙洞风景区, 其中投资120O万元打造了一台大型民族歌舞《夷水利川》, 每天上演两场, 一台大戏带动了“天下第一洞”的开发, 一个洞的开发又带来了一个市旅游的兴起。又如宜昌市夷陵区大打“三峡牌”, 千方百计支持三峡环坝旅游集团投资3.5亿元, 打造“三峡人家”旅游景区, 并排练有“编钟乐舞”和“土家民俗”两台小戏每天上演, 2010年接待中外游客250万人次, 创造旅游收入2.7亿元。

4、在农业经济中起着创意作用

3.×县商标品牌的调研工作报告 篇三

为贯彻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商标战略的实施意见》(陕政发﹝2010)8号),加快实施商标品牌战略,进一步推动我市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型城市建设,营造我市积极实施商标品牌战略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促进渭南经济快速发展,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以下实施意见。

一、商标品牌战略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增强我市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目标,坚持“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企业主动”的原则,大力培育高知名度商标群体,加快建立全面覆盖、重点突出的商标注册体系,面向市场、运行高效的商标运用体系,制度健全、执法有力的商标保护体系,科学规范、协调有序的商标管理体系,功能完备、支撑有力的商标服务体系,促进渭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商标品牌战略目标

到2015年底,力争把我市建设成为全省商标注册、管理、运用和保护制度完善、效能领先的商标战略实施先进城市。具体目标是:

(一)注册商标数量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形成一批知名度高、竞争力强的商标群体。到2015年底,全市商标注册年均申请量130件以上,注册商标总数超过2100件,其中新增农产品注册商标数不少于200件、服务业注册商标数不少于150件;境外注册商标总数超过20件;集体商标、证明商标、地理标志有新的突破。到2015年底,新增行政认定驰名商标3件,驰名商标累计超过4件(含行政认定和司法认定);新增陕西省著名商标50件,累计超过130 件;认定渭南市著名商标100件,累计超过200 件。

(二)商标战略运用效果明显。企业管理和运用商标的能力明显增强。对维护商标权益的投入大幅度增加,运用商标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明显提升,培育、发展一大批在国内外市场占有率较高的驰名、著名商标。

(三)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产业集群品牌基地。企业国内和国际商标注册数量稳步增长。国内注册商标总量与我市总体经济规模相适应;国际注册商标数量与我市的对外贸易地位相适应,拥有自主商标的出口产品和服务所占对外贸易份额大幅提升。

(四)全社会商标意识普遍提高。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的知识产权文化逐步形成。市场主体商标意识明显强化,尊重和保护商标知识产权的社会氛围基本形成,自觉抵制假冒伪劣商品的健康消费理念进一步增强。商标行政执法与司法保护有效衔接,商标侵权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三、商标品牌战略任务

(一)深入开展商标知识宣传工作。各县、市、区和各有关部门要将商标法律法规和基础知识宣传纳入普法、科普宣传计划,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络、专家讲座等多种媒介和形式,大力宣传商标知识,宣传实施商标战略的成功案例和经验教训,努力增强广大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商标意识,积极营造尊重知识产权、重视商标战略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积极推进商标注册工作。各县、市、区和各有关部门要整合产业资源优势,采取行政指导和政策激励相结合的方式推动各类商标注册。凡是有市场前景可以注册而未注册的商标(包括产品商标、服务商标和集体商标、证明商标),工商部门要积极引导、督促和帮助企业做好商标注册工作;对有一定知名度的老牌子、老字号的产品与服务,要支持其尽快申请商标注册;着重推进特色农产品商标建设。引导、扶持农产品生产走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的道路,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涉农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等生产经营主体注册使用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对具有原产地特征的农副产品,指导有关农产品行业协会申请注册原产地证明商标或集体商标。培育一批品牌涉农企业和品牌农产品基地,走“商标支农、商标兴农、商标富农”之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着力提升商标知名度和美誉度。建立政府主导、主管部门负责、新闻媒体支持、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商标宣传工作体系。市、县两级新闻媒体要集中进行群体性、专题特色广告宣传,通过强化商标文化形象的策划与传播,提升企业商标的知名度;加快建立企业信用体系,提升企业信用自律水平和防范信用风险的能力,增强和维护企业商标的市场美誉度。

(四)充分发挥企业在商标战略实施中的主体作用。工商部门要着力引导企业树立强烈的自主品牌意识,积极推进商标、字号一体化战略。工业企业要以商标为抓手,加快产业转型,培育自主品牌。农副产品生产企业要积极申请产品和地理标志注册,农业休闲观光企业要积极申请服务商标注册,大力推行“公司+商标(地理标志)+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服务业企业和传统老字号企业要积极发展品牌连锁经营,加快推进集团化、品牌化和规模化建设。

(五)加强对商标无形资产的管理和利用。由工商部门牵头进行商标价值评估试点和推广,促进企业商标价值的开发利用。各有关部门及各类市场主体要强化对商标无形资产的管理工作,对具有重要价值商标的企业并购、改制、合资等活动,要实施商标无形资产评估,避免商标无形资产流失。支持企业以商标为纽带,通过投资入股、许可使用(如授权贴牌、品牌连锁)、质押融资等方式,实现商标价值的转化、利用和提升。抓好闲置商标资源的盘活利用,建立互联网商标交易平台,积极牵线搭桥,促进闲置商标向省内外企业的转让和使用,将无形资产转变为有形的物质财富,提高注册商标资源的利用率。

(六)全面加强注册商标专用权保护。健全注册商标专用权保护机制,完善举报制度,简化举报程序,方便商标权利人投诉。加大对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的保护力度,建立工商行政管理商标行政执法与商标司法保护相结合的维权打假联席会议制度,构建区域内外打假维权机制。区域内定期开展专项联合执法行动,对商标侵权案件高发的重点行业、领域和地区开展集中整治,对恶意侵权、重复侵权以及情节严重、影响恶劣的案件加大曝光和惩处力度,涉嫌犯罪的司法机关要及时处理。对于发生在区域外的商标侵权行为,工商、公安、法院等部门要不断建立和完善投诉举报、网上跟踪、异地查询、异地取证等域外维权机制,竭力为本市企业减轻和挽回经济损失,维护商标专用权。

四、商标品牌战略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组织保障机制。坚持“政府引导、部门协作、企业主动、社会参与”的原则,整合各方资源,深入做好商标战略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分类指导、资源整合、舆论宣传、效能监督、考核奖励等工作。各级政府及相关行业要明确工作要求,制定具体计划和实施方案,确保商标品牌战略的顺利实施。

(二)强化责任落实,建立商标品牌发展目标考核机制。将商标品牌发展工作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政府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将申请注册商标及申报认定中国驰名商标、陕西省著名商标、渭南市著名商标工作作为对各部门经济工作的考核重点,加强跟踪督促,落实奖惩制度。

(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政策激励机制。各县、市、区和各有关部门要制定推进实施商标品牌战略的相关优惠政策,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合力构建争创品牌、保护品牌、服务品牌的支持保障体系,为驰、著名商标企业创造一个健康有序、适度宽松的发展环境。

五、实施商标品牌战略的有关扶持政策

设立渭南市商标品牌发展专项基金。市财政每年列支一定资金,对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工作突出的企业或个人进行奖励。

(一)积极扶持农产品商标注册。对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农村种植养殖专业户、农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行业协会等申请农产品商标的,在申请办理商标注册手续后,由企业所属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汇总上报,县级财政应给予一定数额的补贴。同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协调商标代理机构,加大对涉农商标的服务力度,最大限度地降低注册代理费用,减轻涉农企业商标注册成本。

(二)对驰名、著名商标进行奖励。从2011年起,凡新创为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市政府一次性奖励30万元;凡新创为陕西省著名商标的企业,市政府一次性奖励10万元;凡新创为渭南市著名商标的企业,由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给予一定数额的一次性奖励,具体奖励数额由各县、市、区自行确定。对驰、著名商标企业的奖励统一由市、县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当年情况,汇总上报市、县两级政府统一拨付兑现。

(三)对获得驰名商标和省市著名商标认定的企业,有关部门要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在技术改造、融资贷款、重点物资运输、用电、技改贷款等方面要给予优先安排。

(四)对商标发展成绩突出的企业,优先推荐参加省优秀企业评选,并推荐其经营者参加省优秀企业家和国家、省、市级劳动模范评选。

渭南市驰著名商标奖励办法

第一条 为了加快实施全市商标品牌战略,鼓励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树立品牌意识,提升商标知名度,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结合地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中国驰名商标是指由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或商标评审委员会认定的商标;

陕西省著名商标是指由陕西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认定的商标;

渭南市著名商标是指由渭南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认定的商标;

第三条 奖励标准:

(一)从2011年起,对首次新创中国驰名商标的商标所有人,一次性给予每件商标30万元的奖励;

(二)对首次新创陕西省著名商标的商标所有人,一次性给予每件商标10万元的奖励;

第四条 奖励办法:

(一)对有效期满后,延续认定的驰著名商标,不再奖励;

(二)在同一获得驰著名商标的,按照最高级别奖励;

(三)对首次新创渭南市著名商标的商标所有人,由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给予奖励,具体数额由各县、市、区自行确定;

(四)渭南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对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所有人名单进行核定,并提供相关文件资料,报市政府备案,进行表彰奖励。

第五条 市财政每年按照市政府奖励名单核审奖励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将奖励金直接拨入商标所有人的账户;

第六条 获得奖励的驰著名商标所有人要珍惜荣誉,自觉维护品牌形象,奖励资金应当用于商标广告宣传和品牌市场开拓。

4.县经济统战工作的调研报告 篇四

——**县经济统战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湖北省**县位于川鄂交界的巫峡与西陵峡之间,自古“楚西厄塞,**为首”之说,有“川鄂咽喉,鄂西门户”之称。这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一千五百多年的建县历史,展示了文明的灿烂与辉煌。**县是革命老区县、少数民族地区县,边远山区县、国家级贫困县和三峡移民重点县。全县12个乡镇,492个村,国土面积3219平方公里,总人口48.6万人。长江横贯其境,“209”、“318”国道交叉穿越,**长江大桥飞架南北,沪蓉西高速公路、宜万铁路即将贯通。境内山川秀丽,胜景迭出,国际旅游景点神农溪,风景秀丽的莲峡河,秋风亭、无源洞,铁厂荒森林公园等构成了一道绚丽的风景线。地域辽阔、物产丰富,**社会的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投资环境日臻完善。

自2003年以来,**县经济统战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牢树立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一主题,找准统战工作与经济建设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在新形势下,我们发挥各方面优势,围绕统一战线如何服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进行了大胆实践,积极探索“跳出统战抓经济,抓好经济促统战”的新途径。

一、经济统战工作的现状及成绩

(一)民营经济迅猛增长。

到2004年底,全县民营经济户数发展到16228户,从业人员达到66518人,实现营业收入139219万元,纳税总额4672万元,民营经济占地区GDp的比重达到60.54%,对全县财政收入贡献率达到35.73%。

**县2003—2004年民营经济发展变化简表

上述数据表明,**民营经济在县委、政府领导下,结合企业改制和三峡整库区产业结构调,以壮大县域经济为目标,以推行“一主三化”进程为取向,实施“民营富县”战略,取得了民营经济突破性发展,民营经济已占据县域经济半壁江山,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凝聚着广大统战系统干部和统战成员的心血和汗水。近几年来,县委统战部和统一战线成员直接或间接参与民营经济优惠政策,提出建议达30多条,彩纳达10多条,调研发展环境10多次,组织民营企业队伍培训达100余人(次),直接参与国企改革4个,协助新组建民营企业48家,安置下岗职工200余人,盘活资产32873万元,化解债务23531万元,协调解决民营企业的银行融资达8500万元。

(二)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近两年来,**县委统战部在经济建设中发挥独特优势作用,不断提高统战干部和统一战线成员的自身素质,努力为经济建设服务。自2003年以来,组织统战干部参加各类培训达200余人(次),组织统战干部和统一战线成员赴经济发达地区考察学习50余人(次)。由统战部牵头参与各类展销会,项目洽谈会等达10余 次。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有力地推进了县域经济民营化进程,充分展示了统战干部和统一战线成员在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县委统战部还借各级人大、政协换届之机,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队伍的培养、考察、举荐工作力度,努力为他们搭建参政议政的舞台。对于在政治上有觉悟、经济上有实力、社会上有影响,具有一定的参政议政能力的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按照有关政策和法律规定程序,推荐安排进入各级人大、政协、工商联等部门。推荐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担任县级人大代表10人、州级3人、省级1人;安排非公有制代表人士担任县级政协委员26人、州级7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加入工商业联合会794人,通过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在经济建设中的参政议政作用和民主监督作用,集中反映了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政策需要和愿望,不断完善了县域非公有制经济政策,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企业持续发展和非公有制代表人士健康成长。如县委出台了《关于加速发展民营经济壮大县域经济实力的决定》巴发[2005]1号。

(三)招商引资取得重大突破。

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加大工作力度,强化招商措施。特别是2004年以来,县委常委担任部长,并兼任了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更加增强了统战部门参与招商引资的组织保证,激活了统战部门和统战成员积极参与招商引资的活力;更加发挥了统战特有的优势,在招商引资战略上,突出“三大结合”,即招商引资与构建和谐社会相结合、与“工业兴县”战略相结合、与搞好对引进企业的后续服务相结合,取得了重大成绩。

2004年,县委统战部参照县发改局、县招商局编制了《湖北省三峡库区**县经济社会发展规范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库》,相继精选了31个招商项目。其中农业17个,旅游业4个,工业7个,服务业3个。县委统战部精心组织统战干部与统一战线成员积极主动参与招商引资活动,拓宽招

商引资渠道,不断创新招商引资方式,伸长招商引资工作手臂,利用各种形式大力开展招商引资,采取会议招商、考察招商、组团招商、以商招商、代理招商、网络招商、全民招商等形式。特别是今年5月,县委书记于德海同志亲自率**招商代表团参加了“2005年香港湖北周”和“恩港经贸洽谈会”,打开了招商引资新局面。分别与香港南益集团、山东鲁能发展集团及深圳中技有限公司就矿产、旅游资源开发达成了合作意向。今年以来,**县委统战部和统一战线成员直接或间接促成新签招商引资项目13个,合同金额16.89亿元,到位资金2158万元;续签项目25个,到位资金13376万元。

(四)经济统战格局初步形成。

近两年来,**县委统战部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在学习借鉴外地经验的同时,结合本地实际,着力探索统战系统部门(统战部、民宗局、工商联、台办、外事侨办、驻外办事处)内的工作联系和沟通制度,建立了统一领导,相互协作的工作机制,整合统战资源,寻找载体,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积极协助县民宗局申报争取国家民族发展资金和扶贫资金项目基础上,做到了广辟财源,广开门路,力求尽可能多的争取国家、省、州的扶持与政策倾斜。**县委统战部一贯坚持以友好促交流,以交流促合作,热情为港澳台胞和海外台胞服务,充分利用港澳台同胞联倒惴旱挠攀疲銮孔龌詈M馔痴焦ぷ鳎乜碚猩桃市虑馈H毓哺郯耐?户,21人;归侨1户,侨眷18户,48人,共有台胞1085人,其中第一代台胞457人,第二代台胞628人,有台属1200多人,其人数居恩施州之首。侨办积极争取省外办,友协支持,将**纳入了教育、卫生事业外援资金继续支持重点县。县委台办于2004年成功组织了恩施州首次赴台考察交流,积极开展对台经贸交流合作。特别是今年以来,**县委统战部积极实施“回归工程”,积极主动联系**籍在外投资的民营企业家,鼓励他们积极回乡投资兴业,进一步构建、优化了招商引资、引智和引才的工作新平台。充分发挥工商联的平台作用,争取了县委、县政府每年拿出专项资金近300万元,由县工商联、县民营经济工作局具体负责发放小额担保贷款,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和壮大。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思想观念解放不够。进入21世纪,统一战线面临着全球化带来的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挑战,面临着国有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所带来的新矛盾和新问题。要应对挑战,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没有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不行,没有勇于创新的精神状态不行。据调查,少数领导缺乏对基层经济统战工作的认识,少数部门干部缺乏配合服务意识,少数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诚信”度不高,激励机制不完善。

(二)优惠政策落实不够。县委统战部门在参与非公有制优惠政策制定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牵头督办,协调落实优惠政策上缺乏力度。

(三)队伍素质不平衡。通过调查显示,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70%以上为中小学文化水平。参加过第二学历以上学习仅占10%。经济领域里的统战对象法律素质淡薄,绝大多数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也缺乏自觉性学习。相关部门所组织的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赴经济发达地区考察学习也比较少,致使难于提高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的综合素质。

三、如何构建经济大统战的工作格局

统一战线历来是为党的总路线、总任务服务的。在新的历史时期,统一战线工作必须牢固树立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指导思想。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毫无疑问,发展也是统一战线的第一要务。只有与时俱进,牢记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牢固树立为“第一要务”服务的指导思想,自觉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才能开创统战工作的新局面。否则,统一战线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一)发挥统一战线工作政治影响大的优势,为经济建设服务。坚持“大发展、大团结”是统一战线永恒的主题。统一战线的任务是争取人心和增强凝聚力,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奋斗。当前,充分发挥各类统战对象在经济建设中的参谋智襄作用,既是巩固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需要,又是广大统战对象履行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的具体体现。我们通过建立和完善县委领导班子与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交友联谊制度,采取召开党外人士代表座谈会、形势报告会、迎春茶话会等有效形式,积极创造条件,拓宽渠道,密切县委、县政府领导与广大统战对象的联系和沟通。县委、县政府每遇做重大决策、决定之前,都邀请重点统战对象代表参加,向他们通报财政收入、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等有关情况,向他们充分征求意见和建议,广大统战对象畅所欲言、献计献策。如每年的政协委员围绕关于经济建设的重大问题,社会焦点、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的专题调查、视察活动,都呈报了有份量、有见解的调查、视察报告,为县委、县政府决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5.县节约集约用地的调研报告 篇五

一、近几年节约集约用地的主要做法

近几年来,大力招商引资,经济发展加快步伐,土地供需矛盾随之加剧。为解决土地瓶颈问题,县国土部门高度重视,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方式上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

1.大力推进土地招拍挂,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土地市场治理整顿以来,我县严把土地供应关口,经营性用地一律实行招拍挂,特别是20XX年开始严格落实国家有关工业用地的政策,对工业用地实行招拍挂,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使有限的土地资源能切实用于投资大、效益好且急需用地的项目,有效防止了土地再次闲置,低效利用,促进了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

2.控制增量,盘活存量,高效利用土地资源。严控工业用地标准,工业项目用地达不到规定投资强度、容积率、建筑系数等土地利用控制性指标要求的,不予供地或对项目用地面积予以核减。严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新上项目选址必须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除对选址有特殊要求,确定无法在规划区内选址的项目外,一律不进行规划调整。近年来,县国土部门组织专门力量,对批而未供、长期闲置的城镇建设用地进行清查,通过征收土地闲置费、收回闲置土地等方式,促进土地的盘活利用。20XX年共清理5宗闲置用地,面积127.6多亩,目前都已通过整改全部开工建设。

3.依法处置破产和改制企业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县国土部门依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处置破产、改制企业的土地。对改变土地用途、实施房地产开发的,进行公开招拍挂出让。对出让给新企业继续进行工业生产的,进一步明确土地容积率、建筑密度,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

4.加快空心村改造,推进土地集约利用。因地制宜,大力实施“拆旧建新”和“增减挂”项目。对农村老宅基地进行土地整理,推倒低矮破旧的平房,形成统一规划安置地安置被拆迁村民。对于农村“空心村”现象,结合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农村废弃地和宅基地复垦整理,合理规划功能布局,规划居住地,实行集中连片建设,防止农民村民无序建房,乱占耕地。20XX年止,我县开展“拆旧建新”,推广“新户型”建设示范点12个,安置农户300多户;完成拆旧面积650亩,复垦面积530亩。通过改造,既改变了农村面貌,又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二、节约集约用地存在的问题

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因土地利用效率低而引发的问题逐渐凸现,突出表现为:

1.思想认识不够到位。用地理念滞后,缺乏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紧迫感、责任感。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观念还不能完全深入人心,甚至认为土地问题是阻碍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的诱因,在严格落实土地政策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上还仍然存在很大差距。

2.土地的集约利用程度不高。部分项目用地宽打宽用现象比较明显,土地利用率和单位土地投资强度偏低。在项目用地上不能严格执行集约用地的控制标准,如建花园式工厂、企业低容积率建设、粗放式用地的现象。

3.土地闲置不容忽视。一些招商引资项目,由于后续投入、预计不足等原因,不能及时完工,造成部分土地的闲置,此外,受城市规划控制或调整、企业破产遗留问题等影响,不能盘活开发,也造成土地闲置。

4.土地开发整理的力度不够。土地后备资源少,分布不均衡,开发利用的难度大,新开发土地的质量存在差异。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整理中,实行“增减挂”政策,地方政府要先期投入启动资金,资金短缺,拆迁难度大。尤其是“空心村”治理,由于村民存在的旧观念一时难以扭转、补偿资金不足问题等原因,推动阻力大。

5.农民无序建房浪费土地。我县农业人口13万,分布在980多个自然村庄,农民住房零星分散,随意性建房,超面积建房,浪费土地较严重。

三、节约集约用地对策与建议

面对我县加快发展和转型发展对土地的巨大需求,迫切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推行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

1.加强宣传教育,增强节约集约用地意识。要大力宣传中央和地方出台的一系列关于土地管理的政策法规,宣传推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是缓解用地供求矛盾的根本出路,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紧迫任务,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要让广大干部、群众树立主动转变发展的理念,切实改变粗放的土地利用方式,不断提升节约集约用地水平。

2.严格供地政策,实施定额管理。根据项目投资强度、容积率、建筑密度、开工竣工时间等土地使用条件,严把建设项目准入关,对投资大、占地少、前景好、污染小的项目优先保障用地。对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不符合集约用地标准的项目坚决亮红灯,不予供地。

3.加强督查,严格建设用地批后监管。继续完善和落实对建设用地批后使用情况的督查制度,强化用地合同管理,把好土地利用监督关,有关职能部门加强配合,建立监管机制,及时检查和监督土地使用权人的履约情况,对建设用地进行跟踪管理,防止用途的转变、新的闲置和低效利用。

4.盘活存量,缓解用地矛盾。加大土地清理力度,盘活存量土地。加大政府督察力度,发挥市场配置作用,通过限期开工、调剂、转让、收回、租赁等形式,把闲置、半闲置和低效利用土地向优质项目转移配置。清理停工停产项目,做到该收回的坚决收回,该动工的限期动工,切实挖掘用地潜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益最大化。对久占不建的闲置土地,依法收回,“腾笼换鸟”变闲为宝。引导农民利用村内空闲地、老宅基地以及荒坡地、废弃地建房,不得占用耕地。坚决贯彻一户一宅的法律规定,禁止一户多宅、少批多占、无证用地,严格建房条件,规范建房行为。继续因地制宜开展“空心村”治理工作,坚持规划先行,分期分片治理,加强政策引导,争取群众支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缓解资金短缺问题。同时,在改造过程中对有关的行政性收费进行减免。

5.加强执法监察,依法严惩违规用地行为。严格落实土地执法动态巡查责任制,关口前移,加强事前防范。通过聘请村级执法监察信息员,完善县、乡、村三级执法监察网络建设,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实行上下联动,及时发现和制止各类国土资源违法行为。要加大查处土地违法违规案件的力度,依法严惩违法违规用地和破坏浪费土地资源行为。

6.×县商标品牌的调研工作报告 篇六

关键词:机关企事业单位,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1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现状

近年来, 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 各乡镇、县级各部门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强化人才队伍的教育、培训和管理, 充分发挥人才作用, 取得了明显成效, 为推进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截止去年底, 全县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共13394名, 其中公务员2268名, 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10631名, 国有企业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495名。事业单位中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9620名, 其中副高级以上职称877名, 中级职称4144名, 初级职称4383名, 管理人才1011名;国有企业中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235人, 其中高级以上职称4名, 中级职称41名, 初级职称190名。

全县在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 此县根据有特长或有高于此类人员的特长、能力, 有一定范围及效益, 并于当地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等基础前提实行了指定。据不完全调查统计, 截止去年年底, 农村实用人才157843人, 占全县农村劳动力人口48.6万人总量的32.48%;其中女性48931人, 从技术技能分布上看生产型人员人数58401人, 经营型人员人数6313人, 技能服务型人员人数13732人, 技能带动型人员人数67241人, 社会服务型人员人数11049人;从年龄分布上看, 35岁及以下人数48094人, 36-40岁人数30937, 41-45岁人数32720人, 46-50岁人数23834人, 51-54岁人数7986人, 55岁及以上人数14365人;从学历分布上看, 初中以下学历人数145768人, 大专以上学历人数12075;从技术水平上看, 获得农民技术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职务) 的人数411人。

2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2.1机关企事业单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2.1.1年龄结构不够合理, 老化严重, 后继乏人现象突出。各单位普遍反映, 人才队伍年龄结构不够合理, 人员断层。2008年以来, 此县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退休2015人, 新进1469人, 加上对外商调、 考调等因素, 每年减员数比新增数大, 酿成人才团队青黄不接。各路人才呈现出组织比例不协调, 部分单位因人员断层, 无法配齐中层干部, 山后乡镇机关、学校缺人现象尤为突出, 县属国有企业近年来基本未新进人员, 断层现象严重。

2.1.2乡镇一般干部职工交流不够。多数乡镇反映, 对乡镇一般干部职工交流不够, 缺乏激励机制, 造成一般干部工作创新意识不够强, 工作热情不够高, 乡镇工作活力得不到有效激发。还有一部分干部从参加工作到退休都在同一个岗位上, 在工作中存在赖惰性思想, 讲报酬多, 谈工作少, 对乡镇的实际工作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2.1.3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管理机制不够健全。部分单位反映, 从领导岗位上退居二线的老同志较多, 其中部分老同志上班出勤不够硬, 在编不在岗问题较为突出, 影响了年轻干部工作积极性, 使单位正常的管理制度无法执行, 管理难以到位, 工作难以推进。

2.2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2.2.1结构不合理。从行业分布上看, 生产能手较多, 特别是从事传统种植、养殖的占较大比重。大部分实用人才土生土长, 靠自学成才, 属实践型、经验型人才, 对当地情况了解, 但由于缺乏系统、全面教育, 理论知识和基础薄弱, 视野不开阔, 难以适应集约型、外向型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求。

2.2.2作用发挥需要加强。受到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 大部分实用人才的思想观念滞后于经济发展, 他们大多埋头致富, 生怕露富, 不愿带富, 其发挥作用的范围受到局限, 一般只在家庭劳作中得到运用, 造成大规模生产经营、大批量带动辐射的农村经济领域“领军人物”少。在“帮扶结对”活动中, 多数实用人才积极不高、主动不强, 虽然部分实用人才参加结对帮扶致富、领富带富活动, 但也局限于 “亲帮亲”, 其辐射带动作用发挥仍然不够普遍, 效果不够明显。

受小农影响的小思想, 理念最实用滞后于经济发展, 他们大多勤劳致富, 怕财富, 不会采取丰富的人才, 它的作用是有限的范围内, 通常只使用家庭劳力所得, 造成在规模化生产和管理, 农村经济由大量的辐射场的“领头羊”少驱动。在“帮助结对帮扶”活动中, 最实用型人才的积极性不高, 主动性不强, 但也有一些实用的技能, 参加结对丰富, 但也仅限于“帮亲家庭”, 其主导作用发挥还不够广泛, 效果并不明显。

2.2.3激励机制不健全。一是评价标准不够完善。选择、聘用农民技术员的条件和考评办法较为宏观、实践性不大;二是扶持政策不完全。

3增强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农村实用人才团队建设, 实现人才强县的发展目标的建议

根据此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定位, 把人才开发纳入本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即: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 抓住培养、引进、使用三个环节,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以人才结构调整为主线, 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和急需人才培养为重点, 积极推进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 全面提高人才团队全体修养, 满足经济社会进步对各类人才的需求, 为实现人才强县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3.1加强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才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政策措施的建议

3.1.1完善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办法。按《四川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试行办法》和《达州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实施细则 (试行) 》规定, 凡采取公共知识、专业知识笔试和专业面试的, 分值分别占40%、30%、30%;专业笔试和专业面试只采取一种的, 分值各占50%。在执行省、市规定的同时, 积极反映用人单位呼声, 向省、市人社部门建议减小公共知识在考试中的分值比例, 增大专业考试分值比例。

3.1.2健全乡镇一般干部交流机制。一是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干部职工对轮岗交流工作的认识。采取多种形式, 对交流的目的和意义进行广泛宣传, 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提高认识, 统一思想, 服从大局和工作需要, 自觉接受组织安排, 以平常心态, 正确对待轮岗交流工作。二是有步骤地实行轮岗交流, 促进合理有序流动。根据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 充分结合干部年龄、文化程度和工作能力等实际, 采取个人申请和组织调配等方式, 加快乡镇干部交流力度, 重点加强一般干部交流, 特别是加强在原片区的乡镇之间的轮岗交流。三是进一步加大从基层选拔干部力度。采取培养性交流措施, 加强对德才兼备、工作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年轻干部的多岗位锻炼, 使其在工作实践中得到锻炼提高。

3.1.3及时调整、动态管理事业单位编制。坚持“精简、效能”原则, 对事业单位进行全面梳理, 实施科学的“撤、并、留、转”, 对于职能明显萎缩、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减少或长期不运作、无正式人员的 “空壳机构”坚决予以撤并, 对规模过小、任务单一、职责相近、职能交叉的事业单位通过合并等方式整合资源、理顺关系。

3.2深入推进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与思路

根据该县的现状选择实用型人才,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重点对全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不断完善选拔, 培训, 服务和管理的激励机制, 进一步推进人才队伍的实际发展, 增加总的实用型人才, 以提高应用型人才结构, 提高人才的实践能力, 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3.2.1完善选拔系统, 实现评选常态化。为了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农村实用人才选拔机制。完善的选择标准, 按照“实际, 实用, 实效” 的原则, 不断拓宽实用人才选拔的范围, 除了传统种植专家评选, 育种专家, 农业经营专家, 在外面打工的专家, 将扩大人才延伸到熟练劳动力, 文体艺术人才的范围。根据生产专家, 企业能人, 能工巧匠, 12小类人才等四大类, 并结合生产性能, 经济效益, 技术水平, 业务能力等因素, 划分由相关职能部门制定评选标准, 具体评选标准, 可操作性, 尽可能活跃在各行各业的农村地区。

3.2.2完善培养系统, 增强培训实效性。根据乡县情况, 为农业架构调整和农村实用人才的需求定制年度培训方案的实行, 有选择, 有重点的建设实用技能培训架构, 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7.县妇联事实孤儿的调研报告 篇七

目前妇联系统帮扶的在校就读孤儿共340名,事实孤儿占比60%以上。其中爱德基金会帮扶285名,根据就读年级每人每年670-1340元不等;绿叶思科、慈善总会资助孤儿55名,每人每年1000元。民政系统共帮扶孤儿120名,均为政策孤儿,即父母双亡或者一方死亡另一方宣告失踪的孩子,每人每月870元,18周岁以后仍就读的可继续享受孤儿待遇。无论致孤致贫的原因有多少,政策孤儿和事实孤儿都具备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收入水平低,生存环境差,缺乏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但跟政策孤儿相比,这些事实孤儿更容易受到忽视,受到的关注程度和帮扶力度明显偏低。

目前政策孤儿的救助标准较高,每人每月870元,基本可以保障生活问题。但事实孤儿不属政策划定的“孤儿”范畴,难以享受现行救济制度的福泽,并且他们有父亲或者母亲,难以引起高度重视。一旦父母或家庭监护抚养缺位时,就可能面临凄惨的命运,与政策孤儿相比,他们反而需要更多的社会关注与关爱。

事实孤儿是由父母一方重病另一方离家出走,或是一方出走另一方服刑等原因造成,本身家庭经济普遍陷入困顿,爷爷奶奶辈年龄已高,收入有限,再加上自身疾病缠身,自我保障都成问题,如其他亲属(如叔叔、姑妈)的经济状况再不好,家庭负担较重,不能给予他们接济,生活状况愈发低下。因此对事实孤儿来说经济保障的问题尤为突出,同时生活中缺乏安全感,经常处于担心和忧虑的状态中,这些都明显不能满足孤儿健康成长的需要。

(三)家庭结构不全,缺乏感情交流。

在调查中,80%以上事实孤儿跟随年老体弱的祖父辈生活,由于缺乏父母的`沟通指导,容易形成任性、孤僻、懦弱的性格。10%左右的孩子跟随姑辈亲属生活,他们往往有寄人篱下的自卑感,受挫时喜欢憋在心里,尽力自己解决。亲属评价经常是“懂事听话,性格温和”,其实恰恰表明苦难使他们表现出超出同龄人的早熟,不能依仗父母的成长际遇使他们形成谦卑、乖顺的性格,缺乏感情交流,心理疏通和成长能力有待提高。

仅靠救助和保障生活,并不能彻底改善他们的生活水平。就全县来讲,虽然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救助,如落实低保、残疾人补助、大病医疗及慢性病医疗救助以及新农保等,妇联、团委、工会等部门也针对这些孩子进行了一些帮助,但救助金额有限,且在救助的贫困儿童中,有相当一部分只得到一次性救助,帮扶形式多停留在物质帮扶层面,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实际困难。

正因政策制度的掣肘,事实孤儿不能进福利院,不能享受国家的相关救助,也不能被收养,而常常让人陷入对事实孤儿欲救而不能的困境。仅靠民间与公益组织的力量显然有限,关怀保护事实孤儿需要有针对性的立法和政策措施,有人性化的制度细节设置。目前,__省民政厅已公布落实《生活无着人员社会救助实施办法》,明确将事实无人抚养的儿童,纳入孤儿基本生活保障制度,这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完善事实孤儿专项救助的制度建设,是解决事实孤儿问题的重中之重。

一方面,要挖掘贫困事实孤儿自强不息、孝老爱亲的感人故事,造浓舆论氛围,让他们得到更过关注和关心。在学校,要对这一群体开展阳光心理行动,加强励志引导,转变观念,克服自卑心理,培养独立坚韧的精神。另一方面,要大力宣传爱心帮扶典型,积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开展多种形式的结对关爱活动,在社会上营造出奉献爱心、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

(三)提高监护能力,实行补贴制度。

监护人是事实孤儿的第一责任人,对他们的身心健康负有重要责任,因此应强化监护人的责任意识,对于不履行监护义务的,要依法诉请变更监护人,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由于孤儿的特殊性,还要懂得监护的方式方法,因此应加强对监护人监护能力的培训培养。同时为了肯定监护人为孤儿所做的付出,可考虑对监护人给予适当经济补贴。

要让孤儿不孤单、生活更幸福,需要政府各部门共同联动。比如民政部门应建立“应保尽保、应退尽退”的保障制度,落实事实孤儿小五保制度、家庭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及大病救助制度。另外住建局的危房改造制度、卫计委的免费体检制度、教育局的困难学生捐资助学制度及义务教育普及制度、学校的心理咨询制度、妇联系统的春蕾圆梦工程、孤儿助养项目等,都要加大向事实孤儿这一群体的倾斜力度。

在政府帮扶的基础上,要以民间组织有效行动为补充,发挥社工作用,实现帮扶工作项目化运作,把直接的资金帮扶向有效的社工服务转换。通过县里的巾帼志愿者协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等社会团体申报公益关爱项目,获得资金支持。以乡镇为单位,开展贫困事实孤儿温暖行动,在学校定期举办心理沙龙活动,邀请心理专家面对面进行心理调适,做好心理 “温暖工程”,让他们心理强大起来才能更好的生活成长。

8.县群众工作调研报告 篇八

一、主要做法

(一)强化“一个理念”。彝良县委、县政府在推进矿业整顿整合、征地拆迁工作中不断强化群众工作理念,赋予新时期群众工作理念新的内涵,力求做到“五个坚持”。一是坚持群众利益至上的观点,想问题、办事情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使各项决策和工作符合群众的要求。二是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点,真正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做群众之所需。三是坚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观点,做到决策前考虑群众意愿,决策中征求群众意见,决策后听取群众反映。四是坚持发展成果与人民群众共享的观点,优先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五是坚持群众主体作用的观点,通过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把蕴藏在群众中的巨大力量调动、凝聚起来,依靠群众的力量创造性地推进各项工作。

(二)落实“两个制度”。一是落实群众参与制度。在征地拆迁工作中,始终把征求群众意见作为制定补偿安置方案的必经程序,引导群众提出合理诉求,将补偿安置初步方案反复征求各方意见和建议,进行综合梳理和论证,最后形成科学合理、群众满意、符合政策的征地拆迁补偿安置方案。如:《彝良县角奎镇西正街片区旧城改造拆迁补偿安置方案》就是通过召开群众大会和听证会而形成的,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和支持。二是落实群众监督制度。在矿业整顿整合工作中,实行群众举报、社会监督等措施,发挥社会各界的监督作用,确保各项工作全面开展,稳步推进。在征地拆迁工作中,进行阳光操作,坚持做到“四公开一监督”,主动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消除群众疑虑,实现和谐拆迁。“四公开”即公开征地拆迁安置政策、公开被拆迁房屋及附着设施细况、公开补偿评估结果、公开安置操作过程;“一监督”就是对入户丈量登记和实施补偿情况进行严格监督,并将户主姓名、补偿内容、数量、标准及合计补偿数额张榜公示,增强透明度,有效防止了优亲厚友、暗箱操作等现象的发生。

(三)健全“三个机制”。一是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凡涉及征地拆迁工作,都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指挥长,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家班子的一名副职领导担任常务副指挥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任成员的征地拆迁工作指挥部。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征地拆迁安置工作组、政策法规组、信访接待矛盾纠纷调处组、产权争议调处组、维护稳定工作组、资金保障监督组、宣传组和督查组等“一室八组”,从组织机构、领导层面打破过去“征地拆迁都是政府行为”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格局,为征地拆迁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坚持常务副指挥长驻地指挥、每天一次工作会议制度,及时掌握进展情况,研究解决征地拆迁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同时,抽调纪检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负责征地拆迁工作过程进行全程监督,营造群策群力、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二是健全维护群众利益机制。采取多种方式,教育和引导人民群众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矿业整顿整合工作启动后,把民工工资的兑现作为重点来突击,启动工作10日内,共兑现民工工资2700余万元,切实维护了民工的合法权益。在征地拆迁工作中,合理奖补,充分让利于群众,若涉及地块类型认定有争议的,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尽量就高补偿。对在规定时限内积极配合征地拆迁工作的群众给予一定奖励,如:主动配合工作组开展实物调查工作,并领取征地补偿款的,水田、菜地每亩奖800元,一、二、三类旱地分别奖600元、550元、500元;主动自行拆除房屋的拆迁户,按其房屋建筑面积每平方米奖50元。在安置过程中,不与民争利,尽量选择发展潜力大,商业价值高的地段对拆迁户进行安置。如:田坝安置点位于昭彝路沿线,地处交通要道,该安置点房价年年攀升,安置户利用安置门面经商,月收入可达6000元左右,安置点的升值潜力逐年凸显,使群众搬得出、稳得住。及时兑现过渡安置费,对重新建房的,相关部门按规定2个月内为其办理相关手续,能减免的费用一律减免。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如:在柿凤二级路征地拆迁中,对工作中出现推诿扯皮、不配合乡镇开展工作的2名干部进行了行政问责。三是健全矛盾纠纷预警排查化解机制。各级调解组织充分发挥纠纷信息员的作用,及时发现、掌握、上报矛盾纠纷苗头,使矿业开发、征地拆迁中大量的矛盾纠纷能够早发现、早介入、早控制。认真落实矛盾纠纷排查制度,做到“三个突出”,即突出排查由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突出排查久调不决的矛盾纠纷,突出排查群体性矛盾纠纷。对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及时召开研判分析会议,进一步排查相关政策落实情况、涉及的群众利益情况等问题,采取“三包四定五个一”的方法,即包调查、包处理、包稳定,定领导、定措施、定时间、定责任,一个问题、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包到底,及时进行调处,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处理在萌芽状态。

(四)抓好“四个环节”。一是调查掌握群众意愿。在征地拆迁工作中,工作人员通过深入农户家中,与被征地拆迁户面对面交心谈心,对其家庭人口、经济来源、收入状况以及对征地拆迁的真实想法等进行全面摸底调查,了解群众意愿,获取第一手资料。如:县城东、西正街和游乐场3个片区涉及227户群众的旧城改造,通过逐一征求意见,有216户支持,11户反对,支持率为95.15%。工作组深入了解11户群众的想法,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消除了他们的疑虑和抵触情绪,最后支持率达100%,为旧城改造的顺利实施打下了坚实基础。二是宣传发动人民群众。通过召开会议、制发宣传册子、开展文艺演出、发挥榜样示范带动作用等方式,广泛宣传发动群众,营造了“人人关心彝良发展,家家支持彝良建设”的良好氛围。涉及征地拆迁的乡镇主要领导亲自带队深入村组农户,通过召开“四个会”,即村组干部会、党员会、村民代表会、户主会,耐心解答群众疑问,疏通群众思想。将工程概况、征地拆迁补偿安置方案以及“六项补偿标准”(土地、青苗、坟墓搬迁、零星树木、房屋及附属建筑物拆迁、专项设施补偿标准)等内容汇编成册,印发到征地拆迁户手中,安排专人入户宣传讲解,让群众对整个征地拆迁工作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制作征地拆迁“八荣八耻”、“好字歌”等通俗易懂的宣传资料,在公共场所、重要路口和田间地头张贴公布,使征地拆迁工作深入人心、家喻户晓。深挖群众身边典型事例,与项目建设政策措施等内容相结合,编排成群众喜闻乐见的相声、小品、快板、歌舞等文艺节目,在柿凤二级路、彝岔二级路、双河水库及旧城改造等征地拆迁地巡回演出。同时,积极动员具有一定威信的党员、村组干部、群众代表及年老资深人生作表率,带头支持征地拆迁工作。如:在牛街镇南厂村凉风村民小组长周庆光的带动下,该村民小组7天内就完成了10多户房屋拆迁。三是制定群众工作方案。矿业整顿整合过程中制定了一套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切实保护矿山业主和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使矿山整合开发进程有序推进。柿凤二级路征地拆迁中,县委、县政府充分考虑白水江片区地形和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结合群众修建房屋造价比其他乡镇高的实际,在制定补偿安置初步方案时,根据相关规定,考虑给予被拆迁户房屋基础开挖方和回填方适当的补偿,赢得了被拆迁户的拥护和好评。四是讲究群众工作方法。各级干部在开展群众工作中,时刻注意群众工作的场合、对象、时机,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时而变,采取灵活多样的群众工作方法,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成效。在矿业整顿整合过程中,妥善处理“四大关系”,即妥善处理原有企业与整合后的新企业的利益关系、矿山业主自主协商与政府限期整合的关系、矿山内部大股东与小股东和股民的利益分配关系、矿山业主利益与民工合法权益的关系,推动矿业整顿整合工作向纵深发展。在征地拆迁工作中,认真吸取了过去补偿款发放不及时引发群体性事件的深刻教训,推行“现场工作法”,即由工作人员深入农户现场疏通思想、现场签订安置补偿协议、现场兑现补偿款,消除了被拆迁户的后顾之忧。

(五)实现“五个转变”。一是在领导方法上实现由行政命令向教育引导的转变。在征地拆迁工作中,引导党员干部担当政策法规的宣传员、惠民便民的服务员、社会矛盾的调解员,多与群众沟通,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更加注重用民主协商的方法来解决群众的问题。二是在管理方式上实现由简单管理向综合服务的转变。在矿业整顿整合中,政府依法制定政策、明确要求、确定时限,站在公正立场,当好裁判员和见证人,引导企业按照市场原则,平等协商,和谐整合,消除矿山企业间相互猜疑、观望等待的抵触情绪。同时,政府聘请各类知名专家组成专家组负责审查企业编制的方案报告,严把质量关,政府依据专家组的意见做出行政批复,确保了方案报告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三是在工作措施上实现由被动应付向主动应对的转变。在矿业整顿整合中,抓住工作重点任务和关键环节,做到“三个围绕”,把握工作主动权,即围绕矿权整合,指导好协商谈判;围绕规范开发,严格审查各类方案、报告;围绕矿山地灾治理,督促企业抓好整改落实。四是在工作重心上实现由群众上访向干部下基层的转变。广泛展开党政领导干部下访工作,县直部门主要领导和乡镇党政“一把手”采取主动走出去的办法,走访信访户所在村委会(社区)或村民小组,了解问题症结,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进一步理顺群众情绪,把矛盾化解在基层。五是在工作力量上实现由少数部门努力向各部门齐抓共管的转变。在征地拆迁工作中,按照“硬抽人、抽硬人”的原则,在全县范围内抽调业务素质高、能吃苦耐劳、有丰富工作经验和群众工作能力的精干人员组成各个工作组;工作人员与原单位脱钩,在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改变过去由某一部门牵头负责、调度人员力不从心的做法,形成了力量集中、步调一致,职责明确、政令畅通,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初步成效

(一)化解社会矛盾,保持大局稳定。群众工作的深入开展,架起了党群干群沟通的桥梁,畅通了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形成了解决矛盾问题的新机制。2009年以来,彝良县完成工业建设、城市建设和公益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征地7000多亩、拆迁房屋600余户,各级调解组织调解征地拆迁纠纷3484件,调解成功3475件,调解成功率99.74%,有力维护了社会稳定。整个征地拆迁过程无一人越级上访,无一户强征强拆,取得了“零越级上访、零强制拆迁”的可喜成绩。

(二)实惠人民群众,回应民生需求。大胆探索“土地换保障”的机制,鼓励支持失地农民用征地补偿款参与驰宏公司、天力公司入股,以每年8%的股息分红;坚持多渠道促进失地农民再就业,加大对失地群众的劳动技能培训,大力扶持就地创业,90%以上的失地群众实现了就近就地就业;按照“全部失地全部保,部分失地部分保”的原则,将失地农民纳入低保;凡失地农民都纳入养老保险,年满60岁后即可按月领取保险金,解决了被征地农民“老有所养”等长远生计问题,使群众能致富、快发展。

(三)转变干部作风,密切干群关系。在群众工作实践中,广大党员干部始终把群众的呼声当作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要当作第一选择,把群众的利益当作第一考虑,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各项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树立了为民、亲民、务实、清廉的干部新形象。群众改变了对干部的看法,愿意找干部谈心交流,有困难和问题找党员干部,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

(四)激发群众热情,共创和谐局面。群众工作的开展,突出了群众的主体地位,增强了群众的民主意识、法律意识、发展意识,激发了群众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形成了干群互动、共谋发展、共创和谐的良好局面。在矿业整顿整合中,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彻底扭转了过去矿区矿业开发秩序混乱、各种利益矛盾加剧、群体性上访和群体性事件突出、各项职能工作被动的局面,初步实现了“四个和谐”,即实现了政府与企业的和谐、企业与企业的和谐、企业业主与股东的和谐、整顿整合与整个社会的和谐。

(五)促进经济发展,提升县域实力。坚持“整合资源、优化配置、规模开采、综合利用”的思路,本着“尊重历史,面对现实,兼顾各方利益”的原则,以洛泽河矿业加工基地为龙头,以矿权整顿整合为抓手,以做大做强铅锌产业为突破口,积极推进资源整合,整顿矿业开发秩序,全面加快彝良新型工业化发展进程。群众工作的深入开展,进一步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保障重点工程实施,有效促进了彝良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县域实力的迅猛提升。

三、体会与启示

(一)必须深刻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在解放思想中创新群众工作。彝良县的群众工作经验告诉我们:没有思想观念的解放,没有工作理念的转变,就谈不上工作方式方法的变革,就跳不出僵化守旧的圈子。做好新形势下的稳定工作,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站在落实群众路线的高度,从群众工作入手,创新机制方法,以新理念适应新形势,以新机制应对新变化,以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千方百计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从而有效地凝聚人心、促进发展、构建和谐。

(二)必须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在科学发展中实现群众利益。彝良县的群众工作经验告诉我们:科学发展是社会和谐之基,率先发展是实现群众利益之本。满足群众需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破解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都要靠发展。没有发展,群众利益的实现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好”字当头,“快”字优先,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大力优化经济结构,实现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的高度统一,创造更加丰富的物质财富,为维护群众利益、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必须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在改善民生中让群众得到实惠。彝良县的群众工作经验告诉我们:在经济社会的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相互交织的特殊阶段,必须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把改善民生作为着力点,在推进改革、谋划发展时,把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付诸群众工作的实践,紧抓民生之本、解决民生之急、关爱民生之困、消除民生之忧、办好民生之事,让更多群众享受到改革发展成果,得到更多实惠,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

(四)必须坚持解决现实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相结合,在统一思想中理顺群众情绪。彝良县的群众工作经验告诉我们:群众的现实问题解决不好是思想问题产生的根源,如果不重视思想问题的解决,往往又会增加解决现实问题的难度。在实际工作中,既要注重解决现实问题,又要重视解决思想问题,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感到实实在在的变化,从而理顺情绪,解开思想疙瘩。要发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势,让干部与群众交朋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群众、武装群众、引导群众,形成社会主义新风尚。

上一篇: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下一篇:2018年下三年级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