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共11篇)
1.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 篇一
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工作总结汇
报
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工作总结汇报,区委、区政府围绕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总体目标,以建立健全“五大体系”为重点,全面推动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创建步伐。截止年底,该区城镇新增就业人员23490人,新增私营企业288家,新注册个体工商户3506人,全区11个办事处、80个社区全部建成劳动保障工作平台,一个群众共同参与、服务平
台完善、工作载体新颖、创业带动就业的工作新格局正在形成。
一、搭建服务平台,夯实创建基础
(一)加强创业服务平台建设。该区在11个办事处和80个社区建成劳动保障平台的基础上,又投入资金50万元,对民营科技园区创业服务中心和推进区人力资源市场进行升级改造,提高其服务功能和水平。利用服务平台,该区组织开展了“三包”(包项目、包服务、包监管)、“五帮”(帮项目申报、帮资金筹集、帮证件办理、帮解决经营困难、帮规划发展)服务和“双联双创”活动(部门联系社区、机关干部联系创业户、创充分就业社区、创信用社区),为有创业愿望的人员提供“一站式”创业服务,切实推动全民创业。
(二)加强创业示范平台建设。该区加大对民营科技园区创业示范园(孵化园)的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充分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和跟踪服务制度,切实提高示范园内的创业项目承载能力,逐步将创业示范园建成全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与辐射带动基地、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劳动密集型企业和返乡创业基地。同时,该区又在完善文峰建材市场、奎楼商业步行街、思故台市场等三个创业示范基地的基础上,新建了西北大操场
特色素质教育、七里店花卉市场、恒达利市场等创业示范基地,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服务机构,切实做到跟踪服务制度化、税费优惠应免尽免。
(三)加强创业培训平台建设。该区一方面依托各类定点培训机构和职业培训学校,为创业就业者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等各类政策性补贴培训,提高创业就业人员的创业能力、就业能力和职能转换能力。另一方面依托区创业服务中心,成立了由工商、税务、科技、司法、财政等部门的业务专家及syb教师组成的12人创业专家指导团,对有创业愿望的人员开展项目开发、方案设计、风险评估、开业指导、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一条龙”服务,并加强创业项目指导与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规划的衔接,增强创业指导的科学性和前瞻性。今年,该区已组织不同范围、不同形式的大学生和党员创业就业政策咨询和岗位推介活动五次,组织创业培训536人次,职业技能培训10182人。
(四)加强融资贷款平台建设。该区在全社会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的同时,进一步通过开展全民创业活动激活民间资金。截止12月底,该区共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200万元,民间资本进入创业281736万元。
二、搞活工作载体,凸显创建特色
(一)实施“社区创业星火计划”。该区邀请许昌学院的教授和多年从事创业培训、劳动用工方面的专家,举办了区社区创业“星火计划”培训班,对全区11个街道办事处和80个社区负责人进行专题培训。各社区采取社区独办、个人与社区联办等多种形式创办实体,在家政服务、月嫂服务、中介服务、第三产业等诸多领域充分优势,服务群众,壮大社区经济。该区共发展社区服务项目101个,总投资330余万元,安置低保人员、困难群体和下岗失业人员4700人。
(二)开展“创业在,成功创业千人行”活动。在该区组织工作人员深入社
区调查摸底,掌握各街道办事处辖区内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底数,及时对自主创业人上门跟踪服务,帮助协调解决其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高创业成功率。今年来,该区已扶持成功创业3506人。
(三)开展“文化科技创业”活动。该区充分发挥“三国文化之乡”的优势,依托曹丞相府、魏武帝广场,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形成特色文化产业聚集区,目前,集古玩字画文化、钧瓷文化、地方特色饮食文化为一体的开发思路已基本形成,实施后将成为该区文化创业的一大特色。同时,组织发挥科研人才优势,成立区科技人才协会,定期举办科技论坛或学术交流会,为科技人员提供信息交流平台和创业平台,提升科技创业水平,促进全区工业经济健康发展。
(四)在党员中开展“千百万”创业示范工程。该区制定出台了《关于积极帮助和扶持党员创业就业工作的意见》,对全区(包括52家改制企业)党员中有
创业就业愿望的人员进行摸底调查,每月为每个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发放一份《创业就业信息指南》,为每个有创业愿望和就业愿望的党员提供一次免费创业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并建立区党员创业基本情况统计台账和区党员就业再就业基本情况统计台账,对每个党员创业就业情况的变化实行动态管理,随时掌握党员创业就业现状、督促帮扶措施落实。今年来,该区各级党组织共为党员提供创业就业信息2800多条,组织创业指导和职业技能培训1900多12全文查看
2.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 篇二
1 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重要意义
1.1 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科学发展要求我们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进行正确梳理,在优化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对环境的保护,作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典范,我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考核共有五大类指标,经济指标居于第二位,单位GDP用水量、单位工业增加值废水等方面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主要目标在于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因此,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可以通过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及环境准入政策的制定,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的优化。
1.2 提升城市形象与品质
当前污染问题已经成为我国诸多城市的首要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对资本及人才的吸引,近年来我市开始实施了“四大行动”,颁布了很多税收优惠政策,怎样不断改善环境质量,提升对资本及人才的吸引力,成了创模的主要抓手。纵观近年来的工作实践,我市城市品质得到了明显提升,城市环境及城市形象均得到了改善,大大增强了对资本及人才的吸引力,为“314”总体部署的全面落实提供基础和前提条件。
1.3 保障和改善我市民生
通过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可以改善环境质量,为人们的身体健康提供保证。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当前癌症、呼吸系统疾病及消化系统疾病等都和环境因素紧密相关,超过80%的癌症都和环境因素存在直接关系,同时50%的儿童死亡都和饮水质量不良、空气质量不达标有直接关系(PM10代表粒径小于或等于10微米的可吸入颗粒物,其中包含粒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PM2.5。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而言,PM10中一半是PM2.5)。因此,我们应该通过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加强对饮用水源的保护力度,保证人民群众可以喝上放心的水,呼吸到健康的空气,加强建筑施工扬尘污染管理,加强道路扬尘污染治理,尽快购置冲洗车辆,加大冲洗次数;加大渣土车运输管理力度,使人们在适宜的环境中生活。
2 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提升城市品质的路径
2.1 不断完善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机制
首先,应完善组织机构。应建立健全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相关工作机制,具体来说,需要各级各部门建立起相应的工作机构及保护机制,这样可以为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相关工作的顺利展开提供基础;其次,在现有工作机制基础上实现创新。应对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目标责任制进行建立,完善工作例会和一票否决制度;第三,完善法制建设。为推动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工作的深入开展,政府应积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从法制建设方面为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工作的顺利展开以及改善环境质量提供政策上的支持。
2.2 明确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思路与目标
多项专项行动贯彻实施以后,我市整体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环境保护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促进城市品质与综合竞争能力提升,促进国家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目标的实现。具体来说,在第一阶段成立组织领导机构,并编制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专项规划,并组织完成相关档案整理及指标统计等相关工作;第二阶段是自查初审阶段,严格按照实施细则进行自查,完成档案整建、技术报告等相关工作,按照预评估意见将整改任务完成,由国家环保组织进行考核验收工作;第三阶段接受国家环保部门的考核验收,建立长效机制,定期对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工作情况进行汇报,并接受环保部门的复查。
2.3 全力推进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工作落实
为了保证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工作可以圆满成功,市委全力推进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工作落实,明确辖区政府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党委领导、环保部门统一管理的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协调机制。各部门严格按照“谁管辖,谁负责”的原则,坚持各司其职,形成了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齐抓共管的新的工作机制,不断强化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公开监督,将全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任务在媒体上公布,每月通过新闻媒体将各单位相关工作进展情况公布出来,接受全社会的监督。此外,还定期通过新闻发布会对重点工作进展进行通报,针对行动迟缓、工作落后的单位给予通报批评,邀请一些新闻媒体参加进来,进行公开报道。建立健全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工作问责机制,将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工作作为重点考核内容,对领导及相关责任人员的责任进行严格的追究。
3 结语
综上所述,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是我国城市环境保护的重要工作,也是城市环境保护工作的最高荣誉,近年来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认可,城市区域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不断上升,当前我市已经具备了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基本条件,全市正齐心向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考核与验收进发,相信一定可以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摘要:经过多年的调研与实践,当前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已经全面启动,目前我市正不断推进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重要工作内容,这不仅关乎我国的民生问题,同时也体现了政府对环保工作的高度重视。基于此,文章从当前我国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工作的具体情况出发,从不同角度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提升,城市品质
参考文献
[1]孙润秀.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背景下节约型学校建设的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04:7-9.
3.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 篇三
明确目标,理清思路
突出工作重点。一是加快“九大工程”建设。大力实施城区绿化攻坚工程、绿色通道建设工程、水岸绿化工程、生态恢复工程、森林资源保护工程、宜林荒山绿化工程、镇村绿化工程、林业产业提质工程、森林文化建设工程,通过这“九大工程”的实施,实现城乡绿化全覆盖、裸露山地全消除、生态景观全提质的目标。二是扎实推进城市绿化攻坚。落实《2015年城市绿化攻坚实施方案》要求,以“沿城、沿景、沿山、沿水”绿化提质为重点实施“八大工程”,即中心城区澧水河岸护岸林建设工程、城区公(游)园建设工程、建成区闲置地绿化工程、城区重要交通节点绿化工程、城乡结合部重点区域绿化工程、城区周边生态景观林建设工程、社区(庭院)绿化建设工程、绿色通道建设工程。通过“八大工程”的实施,努力构建以绿色为背景,澧水风光带绿化特色明显、道路绿化整齐贯通、公园绿地分布合理、庭院绿化一院一景、节点绿化耳目一新、周边山地色彩斑斓的城市绿化景观。特别是把澧水风光带打造成四季常绿、季节有色、布局立体、视觉强烈的20公里樱花景观带,为张家界市中心城区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注重工作实效。一是做亮“点”。抓好市城区和县城绿化,以一流的设计、专业的施工,打造绿化精品。二是做精“线”。以道路、河道为重点,实施道路绿化工程和河道绿化工程,着力打造绿化景观长廊。三是做厚“面”。抓好荒山、坡耕地绿化和破损山体生态修复,结合现代农业发展,大力发展林果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将小城镇发展与绿化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因地制宜搞好“四旁”绿化,积极创建一批生态文明村居。
把握工作原则。把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与创建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卫生城市、交通管理模范城市和文明城市结合起来,按照“科学规划、统筹协调、先易后难、依法依规”的总体创建工作思路,把握好“三大原则”: 一是坚持生态与经济共赢。把生态建设和造绿富民结合起来,不仅让群众长远受益,还要让他们眼前得利,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森林城市创建的积极性。二是坚持景观与人文相容。把森林城市创建和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通盘考虑,把城市绿化做成城市景观、融入文化内涵,使城市森林富有人文气息,充分彰显张家界的城市特色。三是坚持城市与乡村互动。坚持城乡一体化,在规划上、措施上、保障上都要做到统筹考虑,协调推进。
多措并举,扎实推进
部门协作,齐抓共管。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不是某一个部门的责任,是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共同责任。各级各部门应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步调一致地开展工作,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多方联动的工作机制。林业部门发挥主体作用,加强指导和调度;财政、发改、城管、住建、规划、交通、水利、旅游、科技、国土、监察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
广泛宣传,全民动员。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一项涉及面广的工作,必须广泛发动群众参与。特别是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评价指标要求公众对森林城市建设的支持率和满意度达到90%以上,这是一项硬性指标。在整个创建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一是大力营造森林生态文化。重点是通过生态科普园建设、森林文化节庆活动、绿色单位创建以及举办生态文明讲座、开展生态文化进社区进学校等活动,普及森林生态知识,提高全民森林生态意识。二是主动搭建各类宣传平台。尽快制定宣传方案,通过各类宣传媒体和宣传平台,营造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浓厚氛围,不断提高群众知晓率。三是积极动员全民参与。精心组织每年3月份的义务植树月活动,发动全民义务植树。开展古树名木认养,引导和动员市民出资认建认养古树名木,特别是各级领导和党员干部要带头出资认养;所有认养的古树名木要统一造册登记和挂牌保护,确保管护到位。同时,各级机关、厂矿、学校、社区及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社会团体,积极发挥自身作用,动员各方力量,投身绿化事业。
创新机制,加大投入。积极探索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资金整合、各方联创”的生态建设投入机制。一是加大政府投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创建工作经费,保障造林绿化工程建设需要。市政府已作出决定,今年将筹资不少于1亿元的资金投入到市城区绿化攻坚工程中去,各区县政府在三年创建期每年要筹措1000万元的创建工作资金。二是大力争资立项。林业、财政、发改、水利、交通、住建、城管、国土、环保等部门要发挥自身优势,加大争资立项力度,特别是要积极争取上级林业部门的支持,共推创建工作。三是创新投入机制。深化创建工作与企业的互动,鼓励和引导公司化造林,将林地流转给造林公司或造林大户,大力发展造林绿化基地。鼓励企业发展苗木花卉基地,支持苗木花卉产业做大做强。大胆创新投入模式,积极探索以土地换森林、以森林换资本、以资本换资金等办法,更加有效地解决造林绿化的投入问题。
(作者系张家界市林业局局长)
4.创建国家创业型城市工作实施方案 篇四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总体要求,根据关于印发《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工作方案的通知》XX号精神,结合我xx系统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政府促进、社会支持、市场导向、自主创业的基本原则,按照县委、县政府开展全民创新全民创业活动和加快实施科学发展三年规划的要求,围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主基调,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建立健全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工作“五大体系”,激活创业主体,完善创业政策,优化创业环境,放宽创业领域,保护创业成果,城市充满创业活力,社会形成创业氛围,激发全民创业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创业促就业的信增效应。
二、目标任务
鼓励劳动者通过资助创办生产服务项目、企业或从事个体经营,在实现自身就业的同时带动更多劳动者就业。力争用2年时间,健全政府职能部门共同组织,社会各界主动参与的管理服务和组织领导体系,建立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三位一体”的创业新机制,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形成全社会崇尚创业、支持创业,竞相创业的局面。具体目标是加大农民工、个体工商户等培训工作,拓宽就业渠道;鼓励施工企业项目经理投身城乡建设工作开发,带动更多的农民工就业;鼓励个体经营者投身市场经营,扩大就业门路等。
三、主要工作
1、建立组织领导体系,形成系统促进就业的工作推动机制 成立以党组书记、局长任组长,副职领导任副组长,各单位主要领导参加的建设系统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制定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分解目标,落实责任。
2、完善创业扶持政策体系,不断改善企业环境
放宽市场准入,切实改善行政管理和办证手续,对前来我县投资办厂和城乡开发建设的企业,在符合政策规定的条件下,可以优先办理各种证件手续,同时在缴费问题上实行优惠政策,以实际行动支持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不断优化我县创业环境。
3、健全创业培训体系,提高创业者的创业能力
结合建设系统工作特点,建立健全以农民工、个体工商户为主体的创业培训体系,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增强创业的针对性,使培训体系转化为强有力的生产力。
4、构建创业服务体系,为创业者提供优质服务
依托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创业指导服务组织,根据城乡创业者的需求,组织开展项目开发、方案设计、风险评估、开业指导、跟踪扶持等“一条龙”服务创业服务,为创业者提供优质服务。
四、工作步骤
分三个阶段推进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工作
(一)2009年1-3月为准备阶段。主要工作是建立组织领导机构,制定工作方案,召开动员大会,明确目标任务,完善工作制度,落实工作职责。
(二)2009年4月至2010年11月为组织实施阶段。主要工作
1、认真研究及时完善扶持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提高政策的操作性和灵活性,不断完善创业扶持体系。
2、加强创业培训。根据创业者工作需要开展对农民工的理论和业务技术培训,提升创业能力。
3、完善创业服务机制。开展项目开发,开业指导、政策咨询,后续扶持等创业服务活动,全心全意为创业者服务。
4、开展“创业促就业”宣传活动。通过加强舆论引导,开展政策宣传、项目推介等系列活动,在系统内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
(三)2010年12为总结经验阶段。主要工作为总结活动经验,建立推动创业带动就业的长效管理制度,改进不足,将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推向深入。
四、保障措施
1、成立组织领导机构。局成立系统工作领导小组,各单位也要成立相应机构,负责系列活动的组织、协调、督促和检查。
2、落实责任制。为了确保工作层层有人抓,有措施,落实责任制,把具体工作落到实处,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及时总结分析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新情况。各单位要按照统一规则、统一组织、统一标准、统一实施的要求,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地推进。
3、加快宣传力度,营造氛围。通过新闻媒体、板报、宣传专栏等形式,加大对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工作的宣传力度,力争全系统干部职工关心和支持创建工作。
5.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 篇五
是我市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的开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市发改委认真履行职责,力促经济回升和社会协调发展,努力为我市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提供经济动力和社会保障。
一、抓好基础产业项目,夯实创业设施基础
荣乌高速荣文段、青荣城际铁路、威海机场国
际航站楼及综合服务设施、威海港客运中心及航运服务中心、石岛核电、大唐风电、华能风电、华能威海电厂三期等一批重要的交通能源项目获得国家、省核准,工程建设陆续展开,为全市经济发展和创业就业提供了重要的发展环境支撑。
二、抓好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创业结构层次
以科技创新产业化、产业结构升级和节能减排为切入点,争取拓展公司碳纤维制备及工程化、威高集团医用植入器械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项目获批,确立了企业在国内相关领域的领军地位;争取三角集团高性能子午胎和新北洋打印机及相关产品两个省级工程实验室以及北洋集团光纤传感器等5个高技术产业示范项目;争取华东数控金切机床制造基地等18个重点产业振兴、能源装备制造、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项目。在获得国家无偿扶持资金2亿多元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了我市产业结构层次,加快了我市科技成果转化步伐,为高水平创业工作的开展打造了良好的产业基础。
三、抓好服务业发展,优化创业服务领域
建立重点产业项目推进机制,全面推进重点服务业项目建设,21个市级重点服务业项目全部开工,实际完成投资67亿元,占计划的144%,全市服务业投资占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50%以上,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进一步提高。服务业项目上级引导资金争取、本级引导资金管理及项目融资工作规范开展,城区、园区和企业三大载体的统计监测稳步推开,在全省服务业三大载体考核中,威海市区获得优秀中心城区奖,荣成市、文登市获得先进城区奖,家家悦、西霞口获得优秀重点企业奖。服务业的持续发展,为创业就业提供了重要的服务平台。
四、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增加创业投资机遇
重点项目建设是保增长促发展的主抓手,保持适度的社会投资增量,能够有效增加创业、就业产业空间。一年来,发改委立足本职,建立健全配合联动、协调推进、稽查督导和考核约束四项工作机制,不断强化对市级重点项目的调度管理,确保项目运作规范、管理有序、进展顺利。百项市级重点工程总投资871亿元,97项开工建设,当年完成投资350亿元,华泰汽车、黄海造船、蓝星玻璃等一批过亿元投资项目竣工投资或部分投产,成为拉动投资增长、刺激经济复苏,促进创业、就业的强劲动力。
五、抓好社会事业发展,提升学生创业能力
一是坚持“就业有优势,创业有本领,终生学习有基础”的培养思路,突出招生计划的源头引导作用,会同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努力做好普通高、中等学校和技工学校招生计划的编制和争取工作,在全省招生计划比上年缩减1.5%的情况下,争取省下达我市招生额度增长11%。二是跑项争资,搞好我市中等职业基础能力建设,提升学校实训、培训能力,形成系统、规范、实用的创业培训机制。威海工业技校利用国家扶持资金200万元新建数控实习车间及购置部分设备项目全面完成,实训工位达到400个,年培训规模达到4500人次以上;争取文登高级职教中心实习车间及宿舍楼项目列入中央投资中等职业教育储备,申请中央扶持资金800万元,建设实习车间8000平方米、学生宿舍3000平方米,项目建成后,年非学历培训可达4000人次,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实用型人才。
六、抓好农村民生项目,改善农民创业致富条件
通过提供技术和产业扶持,鼓励农民开展规模种植、养殖等创业活动,推动创业型新农村建设。一是争取专项资金1.5亿元,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提高农产品质量检测、动物防疫、苹果非疫区疫情检验检测水平等,有效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农民创业致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争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资金余万元,大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农民创业增收提供强力支持;建设旱作农业示范基地2.3万亩,年增产粮食100万公斤、花生40万公斤、果菜36万公斤;建设小麦、花生良种繁育基地各2万亩,年增产小麦良种50万公斤,年产优质出口花生良种560万公斤;推动黑鸭保种及选育、奶牛生猪良种改良及标准化规模养殖,良种改良达到100%,奶牛产奶年均提高0.5吨以上,生猪出栏年增加8800头。
七、抓好项目审批,提高创业服务效率
6.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 篇六
报告
(2010年12月17日)
我县按照全市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工作的整体部署,通过构建组织领导、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工作考核五大创建工作体系,全力推进创建工作,强化了创业意识,增强了创业能力,优化了创业环境,激发了创业热情,使更多的城镇劳动者通过自主创业,成就了事业,并带动了更多的人就业,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建立组织领导体系,明确职责任务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创建工作,主要领导亲自过问,将创建工作摆上了重要位置。一是成立了组织领导机构。县政府成立了以县长任组长、常务副县长任副组长、共有25个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人社局,由人社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二是明确了创建重要地位。将创建工作纳入了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2010年县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创建工作作了专门强调。三是制定了方案,明确了职责。根据市政府下发的《萍乡市创建创业型城市工作实施方案》,我县印发了《上栗县创建创业型城市工作方案》和《关于明确县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的通知》。同时,下发了《关于印发上栗县创建创业型城市工作任务分解表的通知》,将创建工作的各项具体任务逐项分解到有关部门。
二、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改善劳动者创业环境1
一是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县工商局加快清理和消除阻碍创业的各种行业性、地区性、经营性壁垒。凡法律法规未予禁止的,即可开放。二是改革行政管理。县政府出台了《上栗县建立健全投资创业服务体系实施方案》(栗府办字[2010]79号)。该方案就放宽市场准入,改善行政管理,解决融资瓶颈,落实税费优惠,增加创业场地,鼓励带动就业等扶持政策作了明确具体的规定。规定在县创业园和县孵化基地内创业的,从企业创办之日起,3年内免缴物管费、卫生费,1年内减半缴纳房租费、水电费,对登记失业人员、残疾、退役士兵以及毕业2年以内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凡从事特殊行业以外的个体经营,自工商部门首次注册登记之日起3年内免收管理费、登记费和证件费用,对符合条件的创业人员给予享受小额担保贷款,创业培训补贴、见习补贴、社保补贴、岗位补贴等。三是加大小额贷款扶持力度。在小额贷款发放操作中,在原有政策基础上有4个突破:①联合或合伙创业贷款提高到20万元,创业成功可二次扶持30万元;②需要创业贷款最高可达8万元;③担保基金担保倍率放大到1:8;④增加房产证、土地证、村干部担保、邻里联合担保等多种担保措施。2009年以来,全县共发放小额贷款6742万元;其中个人贷款5294万元,小企业贷款1448万元扶持创业1262人,带动就业5048人。四是落实各种补贴优惠政策。按照 “五缓四降三补贴”的要求,为切实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就业形势,认定16家受到金融危机冲击的创业企业为困难企业,给予社保、岗位和培训补贴。两年来,全县对企业共发放社保补贴220万元;发放岗位补贴65万元;发放职业技能培训补贴138万元。五是减免税费。县工
商局根据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关于转发省发改委、省财政厅关于公布取消和停止征收125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的通知》精神,取缔停止了125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两年来,全县共免收各类创业人员工商管理费13万余元。县国税局严格执行残疾人创业企业退税政策和农业企业减免税政策,两年来为6户残疾人创业企业退税139.5万元;减免10户花卉、苗木企业增值税14.7万元。六是加大中小企业融资力度。县内各银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按照县委县政府创业创新的工作部署,全力支持全民创业,不断加大对县内中小企业的资金扶持力度。特别是县农村信用联社在扶持创业方面发挥了主力军作用。该社不断创新机制,拓宽融资渠道,在全省县级农信社率先推出“社团贷款”融资模式;始终把县内中小企业作为信贷支持重点对象;采取银企对接,实行灵活利率机制,拓展抵(质)押物范围,跨县域贷款,建立信用共同体等有效措施,扶持中小企业;组织人员到每个乡镇召开一次银企座谈会,了解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愿望,对全县31户中小企业进行了评级授信,授信总额达18145万元。到2010年11月底止,该社贷款余额94995万元,其中有61700万元属于中小企业。
上述措施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创业。两年来,全县新增个体工商户5905家,新增私营企业310家,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23家。
三、健全创业培训体系,提高劳动者创业能力
一是建立了创业培训基地。目前,全县共建立创业培训基地1个。根据上栗实际,我们把创业培训重点放在花炮企业。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本着为上栗花炮产业升
级换代,促进花炮企业向高科技、大规模方向发展提供人才的目的,县委、县政府下决心、花大力气创办了上栗花炮职业学校。到目前为止,已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建立了可容纳700人的校舍,添置了各种花炮机构设备,建立了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使该校成为集创业和技能培训为一体的新型职校,是我县花炮职业重点培训基地。二是不断加大创业培训力度。通过整合培训资源,充分发挥职业学校、就业培训中心等培训主体作用,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创业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将有创业愿望和培训需求的城乡劳动者都纳入创业培训范围,主要抓好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和退役军人的培训。三是结合小额贷款重点培训。提出小额贷款要求的对象,一般都是已经选准创业项目,具有强烈创业愿望的人。我们根据这一特点,着重加强对这类对象的创业培训,请专家帮助这种对象分析选择创业项目,使创业成功率不断提高。
通过上述措施,2009年以来,全县共完成创业培训1262人,其中成功创业1190人,带动就业5048人。
四、健全服务体系,为创业者提供优质服务
我们本着整合县内各类创业资源,建立健全服务机构,拓宽创业融资渠道,完善创业发展机制的原则,花大力气,下真功夫,切实抓好创业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制定方案。县政府出台了《上栗县建立健全投资创业服务体系实施方案》,对创业服务的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和工作要求都作了明确具体的规定。二是抓好了创业服务平台建设。我县创业服务平台建设主要有四项内容,即“两个中心加一园一基地”。两个中心,即小额贷款担保中心和创业指导中心,一园一基地,为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我县小额贷款担保中心创建于年。目前,该中心的担保基金由创建时的20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685万元。在创建活动中,担保中心进一步密切了与放贷银行的协作,开辟了创业贷款绿色通道。从2009年起,将小额贷款贷前调查下放到各乡镇劳动保障所,进一步方便了群众,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每个乡镇劳动保障所均设立了专门的创业贷款服务窗口。按照人员到位、职责到位、管理到位的统一要求,我县在县人力资源市场大楼已建立了上栗县创业指导中心。创业指导中心以打造全省一流为目标,区分为四个功能区。即创业咨询区,设有专家咨询室;创业贷款受理区,有专门服务窗口;创业企业服务区,以人员招聘、职业技能培训服务为主要内容,有公共和民营职介服务机构;创业成果展示区,设有创业成果展示室。目前,指导中心配置专家21人,工作人员7人,可提供创业项目开发、创业培训、开业指导、小额贷款、技能培训、人员招聘等“一条龙”服务。我县以动漫产业基地为载体,建立了上栗县创业园。该园位于我县彭高镇境内,临近沪昆高速公路和正在修建的沪昆高速铁路(沪昆高铁萍乡站设于彭高镇),园区企业主要位于319国道两侧,离萍乡城6公里,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目前,创业园内已入驻29家企业,以机械制造、电子、医药、消防器材为主。29家企业中,有大学生创业4家,返乡人员创业2家,农民进城创业8家,下岗失业人员创业2家,其他人员创业13家。企业员工近3000人,企业累计投资达18.5亿元,年税利达1500万元。园区内的志和汽车配件公司和鑫通机械制造公司,分别被评为下岗工人创业典型和农民进城创业典型。三是建立和完善
创业指导服务队伍。根据上级要求和我县实际,为切实做好全县创业指导咨询工作,我们出台了《上栗县创业指导专家志愿分团管理办法》。目前,已经建立了一支由金融、财政、税务、法律等方面的专家和创业成功者以及县内知名企业家组成的21人创业指导专家队伍,建立了专家咨询室。认真开展了政策咨询、项目评估、开业指导、企业策划等服务活动,解决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四是建立创业项目资源库。结合全市城市转型和上栗产业实际,我们通过收集整理、设计开发等多种方式,目前已收集50个适合上栗产业特点的项目,且所有项目分别在萍乡市就业网、县电视台和县人力资源市场电子屏幕上发布。
五、建立工作考核体系,确保创建工作取得实效
一是将创建工作列入县政府各对各乡镇场、各部门年度目标考核,将目标任务作了逐项分解。转发了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开展创建创业型城市工作绩效考核评估的通知》,以县效能办名义下发了《关于做好上栗县投资创业服务体系绩效考核有关工作的通知》。二是建立了创业带动就业的统计月报制度和工作目标完成情况通报制度。三是将创建创业型城市各项指标纳入民生工程考核体系。
六、加大创业宣传力度,使创业深入人心
按照上级部署安排,我县制定印发了《上栗县创建创业型城市宣传工作方案》。一是印制宣传单。我们将有关创业扶持政策和创业信息印制成宣传单,通过各乡镇劳动保障所发放到全县各村、社区和企业。二是开辟电视专栏。将创业政策、创业项目等在县电视台政务专栏中播放。三是宣传创业典型。印制了1000份2011年宣传挂历,将其发放到县、乡、村三级及创业典型企业;并将全县创建工作全程记录,印制宣传画册和宣传光碟。四是发送宣传短信。向广大群众发送了8万条创业宣传短信。六是在县城主要街道两旁悬挂创建标语横幅100余幅。
7.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 篇七
一、主要指标分析
国家园林城市主要标准是:秦岭淮河以北, 50万以下人口的城市, 建成区绿地率要达到34%以上, 城市绿化覆盖率38%以上, 城市人均公共绿地达8.5平方米, 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达5平方米以上, 市区干道绿化带面积不少于道路总用地面积的25%。并且对创建城市在创建组织领导、管理制度、景观保护、居住区绿化、单位绿化、苗圃建设、义务植树、立体绿化、园林建设、生态环境、市政设施等方面都有一系列严格标准和量化的要求。
即墨市在建成区40.5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34.45万人时, 经绿地信息遥感, 建成区绿地率33.5%, 绿化覆盖率36.6%, 人均公共绿地8.07平方米, 绿化指标达到了省级园林城市标准。2008年我市建成区面积和常住人口分别增大到49.1平方公里和44万人。目前市区园林绿地总面积1356.8公顷, 绿化覆盖面积1482.3公顷, 公共绿地278公顷。按照新修订的国家园林城市标准衡量, 绿地面积和绿化覆盖面积分别相差312.6公顷和383.5公顷, 公共绿地缺96公顷, 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的差距比较大。国家明确规定, 对申报国家级园林城市的考核, 是利用航空遥感核实申报数据的准确性, 如果其中三大指标不合格, 就不再继续进行后面的审查程序, 可见对创建的各项标准要求是既高又严。为此, 我市必须针对城市绿化总量不足的现实差距制定相应措施, 加大投入, 加快建设弥补城市绿化各方面的不足。
二、现状与问题
(一) 城市公园绿地问题
城市公园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中功能作用发挥最强、指标提升性最快的绿地, 最能体现城市园林化水平。但我市城市公园绿地量目前存在严重的不足, 特别是中心城区预留公园绿地偏少, 使城市中心区人均绿地指标低, 达不到人均5平方米以上的国家指标。表现在各类公园、绿化广场、街头绿化游园数量少、规模体量小、种类单一, 分布不匀, 现有公园中基础设施和景观建设配套未全, 不能满足服务半径500米 (1000平方米以上公共绿地) 的要求。我市中心城区、北部、西部问题尤其突出, 比如西部现在有安居小区、德馨苑、名门世家、瑞纳鳌园、即发阳光城、马山新城、园丁小区等11个小区, 居住区密集, 但公共绿地严重偏少, 没有一处大的公园绿地。
同时, 自2005年以来, 建成区没有建设一处大型绿地, 这不能满足“近三年, 大城市新建综合性公园或植物园不少于3处, 中小城市不少于1处”国家标准要求。
(二) 城市道路绿化问题
城市中心区大部分道路只有行道树和极小面积绿化。不能满足“道路绿化普及率、达标率分别在95%和80%以上, 市区干道绿化带面积不少于道路总用地面积的25%”的国家要求的标准。缺少成体系、有厚度的绿色林荫路网, 严重存在建成区外主要道路绿化强于建成区内道路、建成区内主次干道绿化投资不足等问题。
(三) 单位及居住区绿化问题
单位及居住区绿地纵向比进步较大, 但绿地达到优良率的总数不高, 建成区内几百个单位达到园林式单位标准的不足20% (国标60%) , 成规模居住小区中, 达到“园林小区”指标的也不足30%, 不少居住区绿化建设仅满足于国家规定的临界指标。
(四) 绿化管理存在不足
即墨市根据园林绿地养护管理的实际, 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 出台了城市园林绿地养护管理办法和《即墨市城区招标养护绿地考核办法》, 绿地管理取得很大成效。但由于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 我市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还需要重新修订。在城市规划的执行过程中, 绿地系统的建设目标难以实现, 绿地被缩减规模、缓建、变更或取消也经常发生。即便是已经建成的绿地, 也经常被蚕食和侵占。
三、对策与措施
创建园林城市是一项周期较长的系统工程, 需要全市统筹协调、科学实施。对此, 要加强领导组织实施, 把创建的各项目标任务细化, 量化分解到重点涉及的三个办事处、林业、交通、国土、环保、财政等各市直机关职能部门, 按照职能职责, 明确创建任务, 落实责任主体, 定时间、定要求、定责任, 并纳入市政府各年度目标考核, 形成共同分担, 多元化投入的绿化建设管理机制。
(一) 强化政府主导性角色
在国家园林城市的创建中, 政府主导性集中体现在规划上要坚持环境优先原则, 在建设上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在观念上要坚持对公众的生态意识培养原则, 实现城市绿化规划、建设、管理上的控制性、规范性, 提升城市的绿化生态指数, 最终给老百姓塑造出科学合理的、经济节约的、高效适用的城市绿化体系。
未来两年, 政府需要加大建成区内在城市绿化建设及管理上的资金投入, 至少建设一处综合性公园, 充实一批500~1000平方米面积的街头绿化游园, 按500米服务半径规范, 给周围群众提供游憩去处。把近郊甸子山、小龙山打造为具有特色的郊野公园。将城北小李村周边现有绿地改建即墨市水景植物园一处, 从而提高建成区内人均公共绿地指标。
政府主导性道路工程要特别注意绿化配置指标差的问题, 加强道路绿化厚度, 在主干道转口处多配置街头游园绿地。如绿化长江二路及青银高速马山出入口周边。将城西新建主干道打造为展现城市风貌特色的绿化景观路, 使各类街道绿化普及率达到95%以上。取得城市绿化重要部位的突破性进展, 带动城市绿化全局性发展。
政府要更广泛调动社会资源和各种积极性参与到城市绿化建设管理中来, 积极探索城郊公园、绿地的多元性投资, 同时带动周边地区苗木、花卉及休闲旅游产业兴旺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在建成区, 要更大力度组织群众义务植树, 绿化认建认管认养, 鼓励捐资捐树建设公共绿地。
(二) 大力实施“绿线”管理
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实施, 必须以城市“绿线”管理作制度保障, 从根本上改变城市绿地控制、保护上的薄弱环节, 杜绝改变、侵占、蚕食绿地的情况发生, 依法建绿护绿, 促进城市绿化与城市建设同步发展, 同步提高。要依据规划实行城市“绿线”的划定, 明确哪些区域是不能开发的禁建区, 强化对城市绿地系统重点部位的公园绿地、河岸绿地、道路绿地、防护林地、风景林地等生态与景观敏感区, 贯彻落实《青岛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实施办法》, 对古树名木实行严格的责任制保护。因建设或者其他特殊情况, 在城市“绿线”范围内的不符合规划要求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设施要限期迁出。加强执法力度, 从而有力保护城市现有绿化成果, 落实好规划绿地建设, 遏制高速经济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
(三) 拓宽公众的参与渠道
打造园林城市, 加快绿化发展, 必须大力拓宽和延伸公众参与城市绿化渠道, 公众力量始终是创建活动的坚实基础。并且, 我国《城市绿化条例》明确规定:“城市中的单位和有劳动力的公民, 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履行植树或其他绿化义务。”这个法定内容, 既明确了公众的绿化责任, 又指明了城市绿化的发展路径。一是广泛推动门前“三包”中包绿化的责任落实, 通过指导督促, 检查评比, 把社会单位、社区力量、个体工商户的积极作用广泛调动起来, 以绿治脏, 促进立体绿化, 拆墙透绿等方面的绿化改善, 形成全社会爱绿护绿、养绿添绿的绿色文明意识和绿化风尚, 把环境绿化上升为对卫生城市、文明城市、园林城市建设的持久行动。二是提升单位和小区绿地水平, 深入开展园林式单位 (小区) 及园林绿化优秀工程等创建活动, 以绿化先进典型作推动, 激发公众在绿化上争先创优。三是鼓励支持城乡结合部农户在规划指导下,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经济型园林绿化产业, 引导他们科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建设绿化经济林、苗圃花圃草圃, 私人投资建郊野公园、旅游绿化景点等。
(四) 建设节约型城市绿化
城市绿化在产生良好环境效益的同时, 自身也需要相应财力投入和资源消耗。要牢固树立自然、庄重、简朴、节约的城市绿化理念, 把节约理念贯之于绿化规划设计、施工建设、管理维护全过程。最大限度地节约资金和资源搞绿化, 形成资金资源投入和良好环境产出之间比值的最大化。
(五) 坚持生态观念的培养
要以创建园林城市作为载体, 通过各种宣传教育手段, 在全社会树立科学的绿化生态理念, 培养广大市民热爱自然, 保护环境, 共建生态即墨、绿色家园的自觉意识和创建积极性。采取争创园林式村、镇、园林式单位、园林式小区、绿化先进人物等绿色培育活动, 把公众的环境绿化意识提升到一个新境界、新水平, 为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夯实思想基础。
上接第265页
高、市场前景好, 代表究的最高水平, 加快化, 对于提升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此, 除了要加大科技度, 市政府还要设立科金, 用于支持获得科技果的转化。
(五) 每年召开一会。进一步扩大科技奖全社会营造起“尊重知人才”的浓厚氛围。
四、加大科技奖励会效益评价
通过加大科技奖下效果:
一是可以激发科创造性, 引导企业和科发投入。通过科技奖每年至少可以引导相资金, 将有效提高我
二是通过设立科金, 转化推广一批重大技成果“重研发, 轻升行业竞争力。每年吸新技术成果来我市转化化后年经济效益可达
三是通过对科技类和社会公益类, 使科支持经济发展向支持经可持续发展转变。
四是通过设立技步提高区域原始创新能技企业和科技人员加快产权的技术和产品。
五是通过科技成励, 可以引导更多的企织科技创新活动, 加快产力的转化。
8.创建国家卫生城市 促推千姿百色 篇八
由于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原因,百色成为一个集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大石山区、贫困地区、水库移民区“六位一体”的特殊区域。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面积最大的地级市,百色加快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艰巨,加快发展的需求十分迫切。伴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和广西自治区政府对百色革命老区建设的关怀和重视,近年来百色经济发展迅速:便利的交通基础设施,使百色成为我国大西南地区出海的“黄金走廊”和中国与东盟双向开放的前沿,现如今,“红色福地”、“壮族圣地”、“南疆铝都”、“千姿百色”名扬四海。
2006年,百色市把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作为壮乡红城百色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项重要发展战略。8年多来,市委、市政府始终以解决和改善民生,增进百姓福祉为切入点,将创卫作为关系百色市民切身利益和百色长远发展的一件大事,逐步完善城市功能、奋力改善市容环境、着力提升市民素质、稳步推进城市发展。提出了“拓展新城、破解旧城、完善功能、拉大框架”的城市建设总体思路,围绕“一年新变化、两年中变化、三年大变化”的建设目标,大力开展城市建设攻坚年。对照我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中存在差距问题,在硬件建设方面,重点实施八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夯实城市基础设施,在软件管理方面,实施十大攻坚工程,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不断深化,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形象得到大幅提升,城市实现美丽变迁。2009年成功创建了广西卫生城市,2011年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凌云县、乐业县、隆林县、西林县等4个县成功创建广西卫生县城。
在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百色起义85周年的日子里,百色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初步通過技术评估。全国爱卫会专家组对百色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专家组认为,百色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力度大、效果好,已经达到国家卫生城市标准。随着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不断深化,百色经济快速发展、城市生态优良、人居环境大幅改善。老百姓纷纷称赞百色城市环境更整洁,居住出行更舒心,食品卫生更安全,医疗服务更优化,看病就医更宽心,卫生意识更增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更完备,城市生态环境更优美,人与自然更和谐。
责任编辑 李菡丹
9.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宣传标语 篇九
(供参考)
1、努力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大力扶持创业者来永州投资兴业(中共永州市委 永州市人民政府宣)
2、创建创业型城市 打造幸福新零陵
(中共零陵区委 零陵区人民政府宣)
3、全面落实创业政策掀起全民创业热潮
(中共冷水滩区委 冷水滩区人民政府)
4、就业是民生之本 创业是发展之基
(供县区选用)
5、加强创业服务改善创业环境
(供县区选用)
6、培育创业孵化基地 打造创业服务平台
(供县区选用)
7、政府鼓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群众投身创业
10.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 篇十
太白县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工作职责
一、负责制定全县全民创业和创建创业型城市工作实施办法、年
度工作计划、目标任务和考核奖惩办法。
二、负责全县全民创业和创建创业型城市工作的组织、协调、指
导检查和考核评比,做好全县重大活动安排和组织实施工作。
三、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负责领导讲话、会议文件材料的起
草,领导小组会议及有关会议的筹备工作,收集、整理相关文件资料并归档。
四、掌握全县全民创业和创建创业型城市工作进展情况,及时总
结经验和解决存在问题,建立工作信息专报制度。
五、督促相关部门积极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做好创业服务指导工
作。
六、积极做好全县全民创业和创建创业型城市宣传工作,编发《全
民创业简报》,利用各类新闻媒体做好创业政策、创业典型宣传,营造全民创业氛围。
八、完成县委、县政府交办的有关全民创业和创建创业型城市工
11.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 篇十一
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龙头,我国林业生态建设已成为绿色发展的又一引擎。2004年,贵州省贵阳市被评为首个国家森林城市。之后,森林城市建设逐渐在全国兴起。截至2013年,全国有贵州、辽宁、湖南、四川、内蒙古等23个省(区、市)的58个城市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其中,湖南省长沙市、益阳市分别于2006年、2012年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湖南省委、省政府出台的《绿色湖南建设纲要》,要求全省加强组织领导和制度保障,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大力发展绿色生产,弘扬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贯彻落实《绿色湖南建设纲要》的重要举措,也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牌的重要途径。
今年6月底,国家森林城市核验组分别来到郴州市、株洲市,对两市森林城市建设情况进行了全面核验,对“创森”工作和成效进行了考察、评价和指导。本刊记者跟随核验组遍访株洲,写下此篇纪实报道,展示株洲市创森工作的作法与成效,同时也期待能为正在申报国家森林城市的永州、常德、张家界等城市,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湖南株洲,因工业而闻名:第一台电力机车、第一枚对空导弹、第一台航空发动机……60年来,她创造了新中国工业发展史上100多个第一。
湖南株洲,还曾因污染而“闻名”:作为国家的老工业基地,工业发展造成的环境问题突出。2004年、2005年均被国家环保总局列入“全国十大污染城市”黑榜单。
然而今天,株洲的形象却是崭新而靓丽:土地被绿色浸润,天蓝地绿,空气清新;城市被森林拥抱,绿水青山醉游人。
这一切,都归功于株洲人的“火车头精神”,源自株洲“建设宜居生态城市,打造和谐美好家园”的发展理念,源于可持续发展成为株洲工业转型升级的新选择。
一方梦醒 乘势而上打造“生态宜居株洲”
株洲是全国的老重工业产业基地,“一五”、“二五”时期被列为全国8个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之一, 13个国家重点项目在这里布点兴建。经过多年的发展,株洲以工业强市,树立了在中部城市中的领先地位。
斗转星移,让株洲引以为豪的工业,也让株洲尝尽苦涩。在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化、工业化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愈发突出。据统计,2004年该市清水塘地区有各类冶炼、化工企业108家,每年排放工业废气277亿立方米,占该市排放总量的72%。
“追求发展,不仅要看金山银山,更要看绿水青山;评价发展,不仅要重数字GDP,更要重绿色GDP;考核政绩,不仅要看发展速度,更要看老百姓的幸福指数。”湖南省委、省政府新的执政理念如一缕春风吹遍三湘大地。
“黑色之都”,如梦初醒。
2007年12月,国家正式批准了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旨在探索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发展之路,以此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统筹。
对于株洲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崭新的发展契机。
“根据国家要求,长株潭城市群需要为全国铺开‘两型’社会建设积累经验。作为建设中的重要一极,这对株洲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株洲市委副书记、市长毛腾飞说。
2008年9月20日11时,一根高180米、出口直径达7米的巨大烟囱轰然倒地。这根烟囱拆除后,2台12.5万千瓦火力发电机组关停,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硫8194吨、烟尘4061吨、废水182万吨。
类似的一幕幕,出现在株洲的每一个“黑大粗”老厂区。
据统计,株洲以牺牲30多亿元工业年产值、3亿元税收的代价,采取“拆除烟囱、净化空气、处理污水、变性土壤、清洁能源”5项举措,关停、搬迁污染企业123家,淘汰落后生产线113条。还投入数百亿元资金用于技术改造,推动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改造提升轨道交通、冶炼、化工、烟花、陶瓷等传统优势产业。堪称株洲历年来规模最大、工程最复杂的“一江四港” (湘江、枫溪港、建宁港、白石港、霞湾港)工程,经综合整治后已成为具有株洲特色的人文景观之一。
“黑色”在大力铲除,“绿色”也在大势蔓延。
2005年至2007年间,株洲开展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城区绿化全面铺开;2008年,全市实施十万大苗进城工程,先后栽植乔木11万余株;2009年,“绿化、美化、亮化、数字化”工程启动,全市共投入绿化资金达2.5亿元,完成绿化建设项目188个;2010年,城市提质战打响,全市投入绿化资金1.7亿元,完成园林绿化新建和提质改造项目141个。
数据显示,全市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从2004年的38.34%上升至2013年的41.5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从8.05平方米上升至11.69平方米;目前全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良好以上的天数为345天,占全年的94.5%。
与此同时,绿色、低碳的出行改革同步进行。2009年7月,株洲市出台了《株洲市公交车电动化三年行动计划纲要》,拟用3年时间在全国率先实现城市公交车电动化。目前,投入到市场上的数量达700多辆。
2011年5月,前期由政府全额投资、后期实行市场化运营管理的株洲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正式启动。现已建立400个站点、13000个锁柱和10000辆自行车全部安装到位,并投入使用。“随用随骑,骑后速还”,“3小时以内免费” 的用车理念,使得公共自行车成为株洲人最推崇的低碳出行方式。
如今,无处不在的电动公交和公共自行车,成为城市一道道流动的靓丽风景。
一项项强有力举措,为株洲赢得多项荣誉。连续多年接力式的造林绿化强攻,使株洲重现了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景象。在2005年摘掉全国十大空气污染城市的“黑帽子”后,株洲先后还将全国造林绿化十佳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交通管理模范城市、中国十大最具投资价值城市等多项殊荣收入囊中。2012年全国120个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排名显示,株洲第69位。
nlc202309020642
2012年,新华社发表相关系列长篇通讯,其中对株洲的蝶变曾这样描述到:几年前,这里烟囱林立,气味刺鼻,五颜六色的污水直接排入湘江……今天,这些都不见了。曾经黑乎乎、灰蒙蒙的城市变得绿油油、水灵灵。
同样,株洲的转变也在全省获得了首肯。在2012年举办的“绿色湖南”建设动员大会上,株洲作为唯一地市代表,向大会作了绿色株洲建设的典型发言。
乘胜追击 科学决策推动森林城市创建
正当人们认为,在收获众多绿色荣誉之后,快速奔跑的株洲会放缓脚步之时,株洲却再次冲刺,目标直指国家森林城市。
有人不禁会问,为何株洲还要“创森”?
“‘创森’不仅是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株洲,建设宜居城市、提升幸福指数的重要载体,更是建设四个株洲,打造株洲‘升级版’的关键要素。”株洲市委常委、副市长蔡典维做出了明确的解答:“提升城市品位、提高城市竞争力,‘创森’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株洲人不满足于摘掉“黑帽子”,他们要变画上的碧水蓝天为现实的风景。
从“绿化”到“生态化”,株洲渴望通过“创森” 登上新的高度。为此,株洲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创森”列入了全市“十二五”规划之中。
从提出想法到部署、摸底,再到调研、学习,株洲做足了准备工作。2012年2月,株洲市郑重地提交了创建申请。
大幕拉开,“创森”工作快速推进。
2012年3月19日,株洲市政府召开办公会议,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政协主席任顾问,市长任组长,各责任单位和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创森”领导小组;并将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创建办,统筹协调各项工作。
2012年4月9日,株洲正式拿到“创森”的入场券。12月30日,“创森”纲领性的文件《湖南省株洲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通过评审。《规划》描绘出创森成功的株洲,将是“工业绿洲、神农福地、美丽新城”。
在《规划》的指引下,株洲创森大幕开启,热潮一浪高过一浪。
2013年,芦淞区投入450万元对30个村庄进行绿化建设;荷塘区完成新造林63.34公顷,封山育林530.67公顷,中幼林抚育260公顷;云龙示范区完成道路、水岸绿化面积150多万平方米;茶陵投入2500余万元,完成对县城道路改造和绿化提质工作;攸县投资5000多万元启动了公园建设;醴陵市对全域实施封山育林工程;株洲县打造了5个绿化广场……
截至目前,株洲完成了湘江风光带、炎帝陵景观大道等一批重点工程建设;建成6个森林公园、141个义务植树基地、887个市级绿色村庄(社区)、15个生态公园、160多个街道小游园。已投入各类资金31亿余元,完成新造林7.3万公顷,建成市级绿色村庄(社区)730个,市区69条主次干道的绿化普及率达100%,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1.79%,森林蓄积量达2047.56万立方米,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1.69平方米。
一个又一个扎实醒目的数据,如同一个个跳动的音符,正奏响株洲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凯歌。
公共休闲 幸福绿地居民幸福指数直线攀升
近年来,株洲高起点规划,大手笔运作,打造了湘江风光带、神农城等一批生态精品绿化工程,为城区增添了新的景色。
“将十大景点串联的湘江风光带,是株洲城市景观最为集中的休闲场所。如今,这里已打造成为株洲的新地标、东方的莱茵河。”站在湘江风光带河西段,株洲市林业局副局长言新明向我们自豪地介绍着城市的新变化。
规划之初,市政府将湘江风光带作为城市客厅与文化乐园来打造,为了让市民在亲水、休闲、观景的同时能亲近自然,风光带在保留原有植物群落的基础上,丰富了具有景观效果的植物品种,实现了景观与生态的有机结合。
据统计,湘江风光带河西段的植物品种超过200个,每天可释放氧气7000多公斤,吸收二氧化碳6500多公斤,成为名符其实的“天然氧吧”。无论是清晨或是傍晚,每天在湘江风光带健身、游玩的市民多达上万人。
投资上百亿元打造的神农城是株洲另一张亮丽的名片,“两型”城市建设中的经典之作。
作为多功能的“城市综合体”,神农城在建设中突出了生态和休闲功能。根据规划,在近200公顷的建设区域内,多达160公顷的面积被绿色所覆盖。
记者了解到,为了保证城市绿地面积,2007年株洲出台的《城市绿化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新建项目绿化指标不低于30%,旧城改造项目不低于25%。
这个商业项目拿出80%的面积用于绿化,无疑,这是神农城打出的一张生态牌,也是一记以退为进的制胜招。事实证明了他们的远见,在优美环境的吸引下,各类商家纷纷涌入。2012年11月,神龙城项目斩获国际园林绿化工程金奖,神农城的品牌价值飞速上升。
在公园改造上,株洲同样下足工夫。
天鹅湖公园前身是一个渔场,2005年,政府出资治理,以园林造景的手法,将渔场建成了一座水上综合公园。为了提升园内环境,天鹅湖公园经历了多次改造。今年初,公园最大一轮的湿地改造工程启动,不久,改造后的公园将吸引更多的鸟儿在此休憩安家。
曾因城市污水排放而臭气熏天的文化园,通过清淤治污、植树绿化等方式,将臭水沟改造成了小公园。原是周边居民一大困扰的场所,现在却是提升周边居住环境的一大主力。
无论是提质还是提量,无论在街道还是在公园,让全民共享“创森”所带来的生态福利,才是株洲最大的追求。株洲在“创森”过程中新建或改扩建生态公园15个,打造街头小游园160多个,市区69条主次干道实现绿化率100%。
外人来株洲旅游,必去的景区是名声在外的神农谷、炎帝陵和云阳山,但在株洲市民的眼中,城区就是最大的景区,身边随处都是风景。
【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推荐阅读:
绥阳县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宣传工作方案07-04
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知识问答08-02
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倡议书08-08
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实施08-10
丽水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宣传口号11-14
浙江省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档案目录08-31
*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方案09-06
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倡议书10-26
市水利局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方案11-09
德令哈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实施方案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