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醒认识当前经济形势 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步伐

2024-09-25

清醒认识当前经济形势 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步伐(通用8篇)

1.清醒认识当前经济形势 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步伐 篇一

加快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步伐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7日 21:59 作者:盖如垠

建设哈(哈尔滨)大(大庆)齐(齐齐哈尔)工业走廊,是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省委、省政府领导对大庆寄予厚望,要求大庆成为哈大齐工业走廊的骨干和中坚,发挥支撑和带动作用。大庆作为国家首批确定的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试点市,将认真搞好规划论证,立足比较优势,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全力搞好哈大齐工业走廊大庆项目区建设,促进大庆城市经济转型。

一、建设好哈大齐工业走廊大庆项目区,积极促进大庆市经济转型

调整结构,推进经济转型,是大庆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紧迫任务。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大庆加快发展接续产业,2004年“非油”经济占全市经济的比重已达35%,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39.5亿元,比上年增长10.2%。但要使地上经济增长超过地下经济递减,压力仍然很大。1999年以来,大庆原油产量以每年150万—200万吨的速度递减,每年影响经济总量50亿元左右。加快发展非油、非国有经济,推动城市经济转型的任务非常紧迫。

构建哈大齐工业走廊,有利于大庆经济转型和长久繁荣。大庆经济总量占全省23.4%,上缴省级税费占省级一般预算收入的69.9%,并处在哈大齐工业走廊中轴位置,在全省经济发展和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中承担着重大责任。建设哈大齐工业走廊,大庆新增可利用的盐碱地340平方公里,为承接、培育、发展接续产业提供了广阔空间;发展石化产业,为大庆打造千亿元产值的石化产业高地提供了优越的政策环境;生产要素不断向哈大齐工业走廊聚集,为大庆引资金、上项目、建企业创造了有利条件。大庆油气资源储量巨大,石化资源优势明显,土地资源储备充裕,电力资源量足价廉,企业生长环境优良,招商引资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最近,大庆被国家列为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还将得到资源开发补偿、衰退产业援助等相应的扶持政策。只要我们立足产业基础,依托资源优势,发展接续和相关产业,就一定会取得多元经济发展的广阔前景。

去年,我们提出了“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全面提升发展水平,抢占对未来全局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制高点,努力构建大庆全面发展的战略新高地”的发展构想,明确了“构建产业新高地,提升城乡建设水平、城市功能及品位,构建教育、科技、人才高地,构建体制机制新优势,打造文明和谐社会”的发展任务。我们将以哈大齐工业走廊大庆项目区建设为牵动,在稳步发展石油工业的同时,做大做强石化工业,加快培育非油工业集群的步伐,努力在“十一五”期间把大庆建设成为全国石化工业强市、东北地区重要的工业重镇、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成为支撑哈大齐工业走廊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二、理清产业发展思路,努力把大庆打造成全省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根据资源优势、区位条件和产业基础,我们确定了大庆项目区的产业发展规划,规划了东城高新技术、宏伟化工、兴化化工、林源轻工、红岗建材、龙凤石化精深加工、让胡路机械制造和喇嘛甸化工等8个项目区。根据国内外环境和大庆实际,我们强调坚持走有大庆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立足现有基础,着眼未来发展,稳石油、强石化、兴接续,推进非油工业规模化、主导产业集群化、经济结构合理化、增长方式集约化。到2010年,将开发利用盐碱地88.13平方公里,新上重点项目500个,非油工业销售收入达到265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600亿元。依托大庆产油的优势和农牧业资源丰富的优势,我们决心加快壮大石化接续产业,培育发展农牧产品加工、纺织、新材料、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等接续产业。

石化工业:积极争取中油集团大庆六大企业的理解和支持,围绕做强油化工、做大气化工、做精深加工,调整石化大企业炼油工艺路线,提高“三烯”、“三苯”等基础化工原料产量,不断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加快天然气开发利用,规划建设百万吨甲醇、二甲醚和合成氨等天然气化工源头项目,带动下游项目开发,努力把大庆建成全国最大的丙烯衍生物和油田化学品生产、天然气化工基地。

农牧产品加工业:抓住“农转牧”和400万亩抗旱保收田两个基本点,依托大豆工业园、金锣食品工业园、德力戈尔等专业园区,引进壮大龙头,扶持带动基地,培育发展乳制品、肉制品、粮食、薯类、果蔬等深加工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努力使大庆成为全国乳业核心区、北方大鹅基地区、龙江生猪生产重点区。

新材料: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充分发挥大庆石化原料优势,挖掘市场潜力,大力开发化工新材料、微电子材料和新型建材等产品,把东城高新区和红岗项目区建成辐射东北、环保特色突出的建材工业园区和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基地。

机械制造业:立足石油石化机械产业基础,引进大企业,建设大项目,积极发展石油石化设备、环保设备、医疗设备、航天设备等,把东城高新区和让胡路项目区建成服务大庆、辐射国内外的油田专用设备生产基地。

纺织业:充分发挥大庆石化原料优势,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引进建设麻纺、毛纺等轻纺项目,开发亚麻纱、毛毯、羊绒衫等纺织产品,把肇州亚麻工业园建成全省最大的亚麻纺织基地,把林源项目区建成全省最大的轻纺基地和东北最大的纺织加工基地。

三、把握关键环节,力争在建园区、抓招商、促联合、上项目、强科技上实现重点突破

按照新体制、高科技、外向型的方向,抓住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着力在五个方面攻坚克难、重点突破。

一是建园区:借鉴苏州工业园区经验,积极引入国内外投资,采用新体制、新机制,建设好哈大齐工业走廊大庆园区的基础设施。提升现有各类园区,积极推进高新区扩区,辟建出口加工区、内陆港和保税仓库,完善出口服务功能。各县区至少建设一个基础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的专业园区,不断提升城市和项目区承载能力。完善石化、粮食、汽配等专业市场,兴建石油物资、石化产品等一批物流园区。在抓好硬环境建设的同时,推进信息、服务、人才、政策等软环境建设,努力打造全省最优、全国一流的经济发展环境。

二是抓招商:不断调整和完善招商引资政策,不断提升招商层次和水平,努力在融资形式、供地方式、厂房建设、产业配套、科技支撑、劳动力市场等方面,形成有利于投资者和企业创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完善小分队、基地、委托、以商招商等方式,并划出一块土地,由外地政府或大企业、大财团整体开发,实行市场运作,税费分成。加强与沿海发达口岸城市的联系协作,拓宽与俄、日、韩、中东和东南亚等国家与地区的经贸合作渠道。

三是促联合:大庆地区石油石化大企业,是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的重要力量。在项目区建设中,要借助大企业的产业基础、配套设施的力量,与大企业共同做好建设规划,采取服务、联合、依托等方式共同上项目,争取大企业把更多的资金、项目和所属企业摆放在大庆项目区,做到互惠互利,合作双赢。

四是上项目:实施“百项工程”,每年新上150个大中型项目,力争尽快投产见效。做大做强支柱产业,按照延伸拉长产业链、理顺产业关系的思路,大力开发新项目。引导民营经济向工业园区基础设施进军,向石油天然气等各个领域拓展,向物流中介等新兴服务业迈进。同时,下功夫做精、做实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项目,培育壮大成长性好的项目。

五是强科技:健全和完善科技创新创业体系,以高科技引领大庆项目区建设。依托大学城的现有基础,继续引进大学和科研院所,努力建好大学科技园、研发中心和实验基地。同时,以现有园区和龙头企业为依托,建设企业研发中心,不断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引导企业加强产学研联合,着力打造地方知名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完善公平统一的人才政策体系,做好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工作,努力把大庆建成全省一流、全国领先的人才高地。

(作者:中共黑龙江省大庆市委书记)

2.清醒认识当前经济形势 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步伐 篇二

5月份,我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8%,较4月份提高了0.1个百分点,与一季度持平。3、4、5、6月份,制造业PMI分别为50.3、50.4、50.8和51,在景气区间持续小幅提高;非制造业PMI提高较为明显。这些都预示着经济增长趋稳(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物流采购联合会发布的月度PMI数据)。

从市场需求方面看,5月份我国出口同比增长7%(按美元计算),较4月份提高6.1个百分点(数据来源:海关总署统计报告)。从发展趋势看,上年度虚假出口导致的高基数影响正在较快消失,国际资本外流引起出口额收缩的情况也在改善,尽管目前出口企业仍面临较多困难,但综合分析世界经济走势,预计未来我国出口增长将低位趋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季度同比实际增长10.8%,4、5月份同比实际增长分别为10.9% 和10.7%,消费需求增长基本平稳。1-4月份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7.3%,较一季度回落0.3个百分点;1-5月份同比增长17.2%,较1-4月份又回落0.1个百分点(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月度数据),投资需求增速持续小幅回落。考虑到出口增速提高,消费增长大体平稳,投资增速小幅回落,综合分析,我国市场需求增速总体平稳。

从市场预期看,4、5月份我国PPI同比下降分别为2% 和1.4%,降幅分别较上月收窄0.3个和0.6个百分点(数据来源同上);产成品库存、原材料库存水平已经下降到历史低位;PMI中对未来生产的预期指数提高。这些都反映出随着稳增长措施的加快落实,市场预期总体趋稳。

综合以上情况,可以认为,当前经济增长呈现趋稳态势。

进一步观察中国经济季度增长率变化,可以发现,从2012年的第二季度一直到今年的第一季度,经济增长已经连续八个季度运行在7%-8%区间,其中位点大体在7.5%略高的位置。今年一季度GDP增长率略低于7.5%,从4、5月份的经济指标看,二季度可能会继续维持这一水平的增长。这表明围绕7%-8%这样一个中高增长的态势基本确立起来了(根据国家统计局季度统计数据)。从三次产业结构看,随着经济增速换挡,第三产业增速明显高于工业增速,在GDP中的比重提高;与此同时,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都在发生积极变化。从需求结构看,消费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提高,内需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提高。这些表明经济增长的结构与高增长期间比较,正在发生一些重要的改变。

在去年下半年经济回升的基础上,今年第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长出现回落,投资、出口等指标也有不同幅度的回落。从上述经济运行的特点看,可以认为总体属于在新的增长区间的微调。4、5月份的数据表明,经济发展围绕7.5% 左右的平稳增长趋势还是比较明显的。

转型升级压力加大

与中高速增长对应,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经济增长方式、经济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增长的基础也在转变之中,尚不稳固。这集中表现在房地产和产业结构调整方面。

房地产已进入转型调整期

进入2014年以来,房地产投资增速持续下降,成为影响投资增速下降的主导因素。市场观望情绪浓厚,市场交易量明显减少,一些城市的房价显露出回落的苗头。各方面对房地产业的发展高度关注,看法也不尽相同。这些都是房地产业进入转型调整期的必然反映。

我国房地产业发展面对的主要矛盾是城镇人口布局失衡。据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城镇常住人口近三分之一居住在36个大城市(主要为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北京2013年常住人口达到2100多万人(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以及北京市年度人口数量调查)。人口聚集必然带来住房需求、买房需求聚集,必然吸引房地产企业集中到这些大城市发展,也必然带来这些大城市土地资源日益趋紧,地价不断攀升,开发成本较快提高,必然使房地产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2010年以来,加快城镇化成为地方政府工作的着力点之一,但也带来一些地方以追求辖区内城市用地规模、建设规模扩张为特征的造城运动。处于竞争日益激烈环境下的房地产企业,一度认为这是城镇化的一个新趋势、新机遇,纷纷转向三四线城市、中小城市谋求发展。这一转移得到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支持,也成为地方造城运动的重要推手之一。市场投资者也一度预期这是房地产投资的新机会,纷纷转向三四线城市买房,支持了这一区域内的房地产销售。房地产业的这一转移发展,延长了其繁荣期,延迟了其转型调整期的到来。

2010年以后,随着一揽子计划的退出,中国经济增速持续回落,由高增长区间逐步落入中高增长区间,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速度不仅没有加快,反而不断减缓。这就带来三四线城市的造城活动与实体经济的发展步伐出现越来越明显的脱节,带来其城区缺少产业、缺少就业、缺少人气的现象。这些必然给房地产企业在三四线城市开发的楼盘带来越来越严重的销售困难,也必然迫使房地产企业重返大城市发展。2013年这一趋势比较普遍。

当房地产企业重新在一二线大城市集中后,这一区域的竞争必然趋于激烈;而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销售困难,以及由此带来的房价波动,也对一二线城市买房者的预期带来日益明显的影响,加之房地产在一些区域风险加大,导致银行由此将整个房地产纳入到需要关注风险的行业,一二线城市房贷也一度收紧,进一步抑制了买房需求。这些都会造成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的改变,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开发商在一二线城市拿地建房的信心。房地产投资也会相应受到影响。

综合以上分析,房地产企业重新集中到一二线大城市发展,开发成本明显提高;而市场需求又趋减弱,这些共同决定了其投资开发活动日趋谨慎。但问题的核心是房地产发展空间日趋狭窄。从买房需求看,一二线城市人口集中度高,居住性住房需求增长潜力大。特别是这个区域内持续实行限购政策,基本没有投机投资性买房需求的冲击,房价基本由居住性需求决定。这些年我国房价收入比持续降低,居民买房能力总体稳定。由于居住性买房需求与投机投资性买房需求性质不同,只可能在时间上后延,但不会消失。据此可以判断,一二线城市由预期引导所沉淀的居住性买房需求,会随预期改变而集中释放,届时一二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将呈现明显的供不应求态势,房价上涨压力不容忽视。针对这一变化,一二线城市政府应该尽早在完善城市规划布局、加强基础设施特别是地下基础设施建设、增加住房建设供地等方面下功夫。由于一二线城市土地供给仍然有一定潜力,因此房地产企业仍有加快开发建设步伐的余地。综合看,房地产业转型调整总体是温和、渐进的。据此分析,房地产投资全年仍可以保持16% 左右的增长。

应该积极把握这一调整机遇,促进房地产业优化结构,提高素质,在市场和政府发展规划共同引导下优化发展布局。

产业结构调整面对诸多困难

经济增速换挡,主要是经济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深刻改变。集中反映在市场需求约束增强和成本水平提高。巩固经济增长的基础,最重要的是重新选择适应现在的市场环境和成本压力的企业,再造经济增长的微观基础。这一活动必须通过市场竞争、优胜劣汰来完成。但目前干预市场准入的因素仍然较多,例如以产能过剩为由,不区分企业特点、项目特点、地区特点,一律限制进入某些产业;再SpecialReport特稿05比如银行仅仅以行业为标的确定信贷政策,一些风险大的行业,一律不提供信贷金融支持,进而把这些行业内有水平、有创新能力、有市场发展前景的企业压制住,限制了风险增大行业内部优胜劣汰,在竞争中浴火重生的进程。从市场退出角度看,一些地方政府对企业仍然存在过度保护现象。在钢铁、水泥、玻璃等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仍然存在一些“僵尸”企业,地方政府的在建项目中,也存在一些需要清理退出的项目。这些方面的问题,使市场引导的行业重组活动遇到越来越严重的阻碍,使行业内基于竞争、创新的增长能力受到严重阻碍。也潜伏了风险约束机制弱化,高风险逐利资金扩张的风险。

以上种种问题,都表明我国企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明显加大。制约产业结构调整和微观经济基础再造的诸多因素,正在成为影响经济平稳增长的突出问题。

着力深化改革,增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3.清醒认识当前经济形势 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步伐 篇三

一、在新常态下推动实现2014年发展稳中有进

(一)精准发力,稳增长工作取得新成效

针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自治区党委、政府迅速采取应对措施,及时谋划实施九大重点领域投资,并出台实施38条稳增长政策措施,着重从投资、服务业、工业、金融、进出口、农业、保障性住房、改革等8个方面同时发力,取得了积极成效。全年地区生产总值15673亿元,增长8.5%,增速比一季度开局回升0.5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5%,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23.5%,三大需求得到有效激发;金融机构新增贷款创2010年来新高,发行企业债券规模为历史新高,北部湾产业投资基金和首支国家参股的新兴产业创投基金获批设立,广西铁路发展投资基金正式成立,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增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7%,工业企业利润增长14%,税收增速高于财政收入3.6个百分点,非税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下降2.3个百分点,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

(二)提质增效,产业转型升级呈现新亮点

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1%,工业园区总产值突破1.7万亿元,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增至5个。非公有制工业及小微企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2.2%、14.5%,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7.4%,计算机通信、医疗仪器仪表等先进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1倍、17.6%,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比重下降0.8个百分点。企业创新能力增强,在非粮生物质能源、高端铝合金材料应用等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企业新产品产值增长15%,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47.7%,全区创新平台总数达511家、增长59.7%。金融、旅游、文化、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较快,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10.3%和14.1%,旅游总收入增长26.5%,电子商务交易额增长65.9%,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增长34.3%,软件服务企业突破200家,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增至103家。农业生产形势稳定,建成334.5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粮食单产连续3年创新高、总产量“四连增”,蔬菜、水果、蚕茧等优势农产品产量增加,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46%。

(三)“两路”齐推,基础设施建设迈上新台阶

以“县县通高速公路、市市通高铁”为重点,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贵广、南广高铁全线开通,南宁东站投入使用,桂林北站完成改造,新增高铁营业里程443公里,新增梧州、贵港、贺州3市通高铁,跨省开行动车由上年12对增加至86.5对,联接全区10个市、全国13个省份。建成河池至都安、靖西至那坡、百色至靖西、桂平至来宾武宣段、南宁外环等高速公路,新增通车里程442公里,新增武宣、德保、靖西、那坡4县通高速公路,全区高速公路覆盖80个县(市、区)、通达率73%。建成南宁机场新航站区、河池机场,民航机场客运量突破1800万人次。大藤峡水利枢纽正式开工,长洲水利枢纽三四线船闸、郁江老口枢纽船闸建成通航,新增内河1000吨级航道563公里、沿海万吨级泊位8个,港口货物吞吐量超过3亿吨。岩滩水电站扩建等一批能源项目竣工投产,发电装机容量达3206万千瓦。实施100个重大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新增市政道路556.8公里,城镇供水、燃气普及率分别达75%和89%,全区城镇化率达46%。

(四)深化改革,体制机制创新释放新红利

行政审批改革进展良好,取消、下放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168项,62个区直中直部门公布行政审批事项清单。工商登记改革成效显著,新登记公司制企业数和注册资本分别增长93.8%和171%。投融资改革稳步推进,修订政府核准投资项目目录,缩小企业投资核准范围,由市县审批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数占比达93.7%。农村改革有序铺开,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分别完成60.3%、89.8%。财税金融改革步伐加快,“营改增”试点范围扩大,个人跨境人民币结算范围扩大到沿边六市。医药卫生改革扎实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覆盖面达53%,提前1年完成国家下达任务,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在7市推行。价格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放开桑蚕茧、电信业务资费等商品和服务价格,核定高速公路收费新标准,启动大用户直购电试点,降低电力价格调节基金征收标准。国有企业、集体林权、事业单位、社会保障等其它改革均有新突破。

(五)扩大开放,内外区域合作拓展新空间

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沿海、沿边、沿江开放全面拓展。第11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商务与投资峰会成果丰硕,广西签订合作项目257个,与东盟10国贸易额比上届增长2倍。开放平台加快建设,中马钦州产业园“三纵三横”主干路网日趋完善,马中关丹产业园钢铁项目一期动工,中越跨境经济合作区北仑河二桥开工建设,中国·印尼经贸合作区建成运营,钦州保税港区二、三期和北海出口加工区B区一期通过验收,与泰、柬、老、缅共建技术转移合作中心。与港澳台、珠三角、西南中南等国内区域合作加强。港澳企业客商来桂投资考察超过1000人次,引进港澳台投资项目46个、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0%以上;与云南、湖南、海南、澳门签署一系列框架协议和合作文件,与广东、贵州省签署建设贵广、南广高铁经济带合作框架协议。对外贸易继续扩大,全区出口额增长30.2%,其中加工贸易出口增长53.6%,边境小额贸易出口增长33.8%,对东盟出口增长35.7%。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境外投资中方实际投资额增长127.7%。

(六)“双核驱动”,区域经济发展构建新格局

全面实施“双核驱动”战略,倾力打造北部湾经济区、西江经济带两大核心增长极,辐射带动左右江革命老区加快振兴,加快构建“三区统筹”新格局。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修编完成,户籍同城化工作全面启动实施,口岸通关一体化工作方案制定出台,主要发展指标继续领先全区,总产值超500亿元园区达到6个,口岸货物通关时间减少50%以上,辐射带动力进一步增强。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获国家批准实施,统筹推进西江经济带基础设施大会战重大项目166项,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入园企业达68家,桂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新引进一批知名企业,7个沿江市集聚了全区60%以上的工业经济总量。配合国家编制完成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老区有色金属、铝、糖、锰等资源型产业加快调整转型。

(七)保护环境,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

全面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在10个县开展县级规划空间改革试点,在6个县整体开展空间功能区划,凌云、巴马、天等县和南岭山地生态功能区“三县一区”被列入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组织实施173个节能技改、清洁生产、循环经济项目,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9.3%,城镇污水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超过80%。实施“绿满八桂”工程完成通道绿化200公里、村屯绿化500个,新植树造林42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2%。城市环境空气污染指数优良率95.6%,主要河流水质监测达标率93.1%,城镇集中式地表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98.4%,近岸海域水质总体良好。深入推进“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建成乡镇垃圾中转站505个、填埋场和焚烧场3.2万个,清理湖泊、河流、海滩、池塘等23万余处,清洁农田4075.8万亩,清理农业生产废弃物87.8万吨,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八)力补短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新提高

公共财政支出更多地向基层和民生倾斜,民生支出占比达77.1%,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登记失业率3.15%,城镇新增就业47.7万人,农村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74.86万人次。社会保障覆盖面扩大,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7%以上,新农合参合率达99.03%,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721万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新建学校201所、改扩建6885所,实现了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县县全覆盖、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免学费全覆盖,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0.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82%;新建广西儿童医院,改扩建医院113所,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由30元提高到35元;建成1500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示范项目,所有公共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向群众免费开放;建成一批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在南宁市成功举办第45届世界体操锦标赛。实施精准扶贫成效显著,减少贫困人口96万。自治区政府为民办10件实事工程全面完成,其中保障性安居工程新开工20.16万套、基本建成11.92万套,完成棚户区改造10.62万套、农村危房改造16.74万户,新增12.83万户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入住保障房。

二、在新常态下积极谋划2015年发展重点工作

(一)适应新常态需要开拓新思维

目前广西刚刚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不久,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经济结构层次不高、传统产业比重仍较大、创新能力仍不足、资源能源消耗仍较大,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比起全国特别是东部地区的难度更大。为此,需要做到“三个转变”:一是转变理念。速度转档、方式转变、结构转型、动力转换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必须正视这种现实,主动适应形势变化,尤其对经济增速的适度回落保持平常心,把主要精力更多放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二是转变方法。新常态下许多原有工作方式和政策措施可能不再适用,要根据新情况新变化创新思路办法,把握好多重目标的平衡,增强政策相互间的协调,最大限度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行政干预,更多依靠改革的办法和市场的力量推动发展。三是转变思路。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尊重新常态的客观规律,力戒追求不切实际的高增长,但也不能以新常态为借口放任经济增长下滑而无所作为,具有条件的地方在提质增效的前提下争取发展得更快一些,以务实作风努力实现好的结果。

(二)适应新常态需要发掘新动力

新常态的首要特征是增速换档,是从高速增长换到中高速增长,但决不能形成惯性下滑,为此必须发掘新的增长动力。从广西来看:一是要向发展机遇要动力。广西已迈入高铁时代和互联网时代,发展面临重大机遇,中央支持广西打造成为“一带一路”有机衔接重要门户、构建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国家战略在广西将实现全覆盖,自治区深入实施“双核驱动”战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在这个过程中将不断催生出新的增长动力和增长点。二是要向结构转型要动力。广西产业结构相对落后,主要表现为传统资源型产业比重过高,大多处于产业链低端,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低,需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加快产业结构转型。目前广西正在大力发展千亿元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努力实现经济发展结构更优、效益更好、后劲更足。三是要向分量领域要动力。面对新常态,自治区党委、政府创造性地提出了坚持“总量提质、分量提速”的新思路。“总量提质”,就是体现增速换档的要求,把经济预期增速适当调下来,腾出更多精力放到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上,努力使经济发展的结构更优、质量更高、效益更好;“分量提速”,就是把优势行业、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生态经济等具有潜力和有利于转型的分量领域目标任务提上去,强弱项补短板,积极培育新增长点,力争分量之和大于总量目标,最终实现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

(三)适应新常态需要采取新举措

4.吴江市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篇四

一、加大传统产业结构调整

一是进一步完善产业布局,坚持走规模化集聚化道路。大力整合区域资源优势,加快培育提升特色产业集群,完善区域综合配套能力,增强区域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吴江经济开发区电子信息业、盛泽丝绸纺织业、汾湖装备制造业的综合竞争优势,力争今年吴江经济开发区工业总产值提升至1100亿元,盛泽镇工业总产值提升至650亿元,汾湖经济开发区工业总产值提升至400亿元,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3100亿元。进一步加大对彩钢板、羊毛衫、缝纫机等产业集群培育,提升产业基地竞争力。立足为产业链补缺,培育一批注重为大企业配套“高、精、专、特”的中小企业。争取至2012年,培育壮大10个苏州市特色产业基地,形成6个以上省级特色产业集群和6个以上省级特色产业基地,5条以上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重点产业链,重点培育产业链优势企业达到45家左右。

二是进一步提高产业形态,坚持走高端化品牌化道路。以增强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加快产业链向高端环节突破延伸。今年重点是抓好恒力集团65万吨聚合纺丝瓶片项目、盛虹10万吨功能性纤维项目、亨通光棒和特种光缆项目、新民科技纺织园及通鼎光纤项目等重大项目,争取在电子信息、丝绸纺织、光电缆和装备制造等产业方面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和制约因素,打开一片新领域。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形成以国家品牌为龙头、省级品牌为重点、市级品牌为基础的品牌集群,支持企业开展境内外商标注册及专利申请,扩大具有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产品出口,鼓励有条件企业收购、兼并、参股国际品牌。力争今年全市再增10个以上国家级品牌、商标,30个以上省级品牌、商标。同时鼓励企业不断丰富品牌内涵,增强品牌知名度,扩大市场占有率,争取省级以上品牌产品销售收入增长10%以上。

三是进一步提升产业层次,坚持走科技自主创新道路。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力争今年全市企业研发投入超10亿元,新增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工程技术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7家,不断开发新产品、新工艺,引领产业发展趋势。鼓励和扶持企业购买国外先进技术和装备,开展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鼓励企业加大信息化技术应用的资金投入,以工业研发设计、生产过程、企业管理、产品流通、人力资源为切入点,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步伐,提高生产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以信息化带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鼓励社会资本投向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力争今年再建成1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同时,引导现有9个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提升,特别要强化技术创新服务,为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四是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坚持走大投入大产出道路。鼓励企业加大工业投入,积极开展技术改造,引进先进装备和技术,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力争今年启动一批超亿元民资项目和一批超3000万美元外资项目,实现工业投入超200亿元,以增量发展加快实现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进一步做强做大一批龙头骨干企业集团,力争今年培育4个以上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和8个以上销售收入超50亿元的企业,以大企业的示范、大项目的带动,推进优势产业的优化升级。

二、加速淘汰落后产能,为发展腾出发展空间

淘汰落后产能是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我市濒临太湖,全市处于太湖流域保护区,部分地区处于一级和二级保护区,产业发展的环境敏感度比较高。同时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土地资源严重紧缺。通过淘汰落后产能,腾出发展空间,发展先进制造业,可有效降低环境容量和土地余量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是继续深入开展化工专项整治工作。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省深入开展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苏政办发〔2010〕9号)和苏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实施意见》(苏发〔2009〕40号)精神,结合太湖流域污水防治条例的相关规定,决定在2009年已关停并转138家化工企业的基础上,自找差距,自加压力,用两年时间再关闭小化工企业40家,接近保留企业的20%,为优势产业腾出发展空间。

二是加快印染产业的转型升级步伐。我市纺织产业历史悠久,规模较大,占全市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印染产业是我市纺织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要工艺环节,这几年由于受到设备工艺、技术水平和环境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发展速度与我市织造能力显著不匹配,落差明显,也严重影响了我市纺织产业的做强做大。面对国际国内纺织行业技术和设备更新势头迅猛、周边地区印染更新步伐的加快趋势,我市印染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内生动力的形势十分迫切。为此,按照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要求,结合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的有关精神,我市先后出台了印染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规划、工作意见和淘汰落后设备实施办法,提出了“提升一批、改造一批、淘汰一批”的工作要求,力争用三年时间,淘汰落后印染设备1400台(套),占全部印染设备的20%,确保全市印染企业实际排污量减少10%以上。为了完成这一目标,市财政每年拿出1000万元、三年3000万元用于淘汰设备补助和引进设备奖励。而对于未完成淘汰目标的企业,环保等部门将加大核查力度,严肃查处,并取消企业各种优惠政策。争取通过以上措施,逐步实现印染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环保压力进一步减轻的“双赢”目标。

三是尽快制定水泥企业市场退出机制。我市作为苏州地区水泥企业最集中的地区之一,水泥行业结构调整难度很大,前期也出现了一些反复和矛盾。按照苏州市整体规划,我市现有7家水泥企业中4家企业将面临淘汰出局的命运。如何利用市场手段和行政措施来推进这项工作,既完成工作目标、又维护社会稳定,我市已在研究制定相应的退出机制。

四是强化目标,突出重点,全面推进节能减排。要健全全市节能目标考核体系和节能工作部门联动机制,突出抓好年耗能5000吨标煤以上的重点用能企业,加强能源统计和预测分析,重点推动建设和改造完善印染企业能源管理中心系统,争取2010年GDP能耗下降4.5%。同时,继续推进能源审计,启动对年耗能3000吨标煤以上企业开展能源审计工作,争取完成能源审计企业20家,进一步做好节能挖潜工作;扎实推进循环经济工作,确保今年30家以上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验收,争取8家以上企业获得苏州市级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三、加快引进和培育新兴产业

5.清醒认识当前经济形势 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步伐 篇五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平湖经济开发区管委会(钟埭街道办事处)、独山港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市属各单位:

为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提升工业平台形象,加大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培育力度,扶持中小微型企业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振兴实体经济,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和集群发展,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特制定本意见。

一、鼓励工业平台建设

(一)工业园区建设投资补助。经审核确认,按镇街道工业园区建设实际投资额5%、最高180万元补助,其中省级中心镇最高200万元补助,专项用于工业园区建设。

(二)工业园区转型升级补助。评定为嘉兴市或平湖市特级、甲级、乙级的镇街道转型升级工业园区,分别给予80万元、50万元和30万元补助,专项用于工业园区开发建设。

(三)特色产业园区建设补助。经市政府批准并规划实施的新兴特色产业园区,给予3年、每年80万元补助,专项用于产业园区开发建设。

(四)创建协会建设补助。新组建全国性、全省性、全市性

—1— 行业协会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3万元补助;对列入全国、全省企业社会责任、产业集群示范区(基地)等试点的协会,分别给予30万元、15万元补助。

二、鼓励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

(一)扶持新兴产业项目。对电子电器、装备制造和光机电一体化等光机电、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等临港工业、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项目,且技术开发、技术转让、购买专利和软件、关键技术装备等技术创新投入和设备投资合计500万元以上,给予技术创新投入8%和设备投资额3%、最高80万元补助。市政府批准的新兴特色产业园区内主导产业项目给予设备投资额3%、最高100万元补助。

(二)扶持国家、省级重点项目。对列入国家重点技改项目,给予项目设备投资额3%、最高200万元补助;对列入省重点或争取省用地指标的技改项目,给予项目设备投资额3%、最高150万元补助。扶持重点引进市外内资项目,对平湖市外投资我市的内资项目且当年设备投资在3000万元以上的,给予1%、最高200万元补助。

(三)扶持产业升级技术改造项目。对企业实施产业升级、产品升级技术改造项目,竣工投产验收后,经审核确认亩均工业增加值、亩均应缴税金超过上年全市平均和行业平均水平20%以上,且技术创新投入和设备投资合计500万元以上,给予技术创新投入8%和设备投资额3%、最高80万元补助。

上述

(一)、(二)、(三)条款不重复补助。

(四)鼓励镇街道引导企业增加设备投入。镇街道辖区内企 —2— 业当年生产性投资中设备投资比上年增长15%及以上、20%以下,20%及以上、25%以下,25%及以上,且三年来生产性投资年均增长10%及以上,分别给予镇街道30万元、40万元、50万元补助,专项用于工业园区开发建设。

三、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和优化重组

(一)扶持行业龙头企业。新认定的省行业龙头骨干企业以上企业对地方财政贡献为基数,环比增长10%以上部分给予3年、100%财政补助。经市经信局会同财政局认定的市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减半补助。

(二)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兼并收购或优化重组企业以企业兼并收购或重组企业上对地方财政贡献为基数,增长部分给予3年、50%财政补助。

(三)设立工业企业销售规模奖。对年销售收入首次达到5亿元、10亿元、50亿元、100亿元且实缴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对地方财政贡献总额比上年增长20%以上的企业,分别给予5万元、10万元、30万元和5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并授予销售规模奖。

(四)设立工业企业财政贡献奖。凡实缴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对地方财政贡献总额首次达到500万元且比上年增长20%、30%、50%及以上的企业,分别给予20万元、25万元和3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凡对地方财政贡献总额首次达到1000万元、1500万元的企业分别给予50万元、8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并授予财政贡献奖。

四、鼓励“退低进高”、节约集约用地

—3—

(一)鼓励企业“退低进高”。鼓励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型传统产业转向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新兴特色产业。经市经信局会同相关部门认定的“退低进高”项目,新项目亩均工业增加值、亩均应缴税金分别高于上年全市和行业平均水平20%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低于上年全市和行业平均水平20%以上,给予“退低进高”项目设备投资额3%、最高50万元补助。

(二)鼓励企业挖潜节地。鼓励企业实施“退低进高”、盘活低效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挖潜节地项目,每年开展企业挖潜节地优秀项目评选,对评为挖潜节地优秀项目,给予项目设备投资3%、最高50万元补助。

(三)鼓励镇街道挖潜节地。镇街道通过各种挖潜节地措施完成市政府挖潜节地、“退低进高”工作目标任务,给予每亩1000元奖励,其中收回企业腾退用地,给予每亩1万元奖励,奖励资金专项用于工业园区开发建设。

五、鼓励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

(一)鼓励创建行业(区域)技术中心。经国家、省认定的行业(区域)技术中心,分别给予60万元、30万元补助。国家、省行业(区域)技术中心评价优秀的,分别给予8万元、5万元补助。

(二)鼓励创建企业技术中心。通过验收并认定的国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分别给予50万元、20万元、5万元补助。国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评价优秀的,分别给予8万元、5万元和3万元补助。

(三)扶持实施技术创新项目。列入国家、省各类技术创新 —4— 项目、应对技术性贸易措施项目和技术攻关项目并通过验收的,分别给予40万元、20万元补助。

(四)扶持工业新产品。列入国家级新产品计划,给予10万元补助。通过国家、省级鉴定,并获得新产品证书的国家、省级新产品,分别给予5万元、3万元的补助。评定为省级优秀工业新产品一、二、三等奖的,分别给予20万元、10万元和5万元补助。产品被评定为国内、省内和嘉兴市内装备制造业首台(套)的企业,分别给予20万元、10万元和5万元补助。

(五)鼓励主导或参与制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行业协会主导、参与制订的产品标准被认定为国家标准的,给予主导单位20万元、参与单位5万元补助;被认定为行业标准,给予主导单位15万元、参与单位3万元补助。列入省、市块状产业标准化重点项目并通过验收的,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补助。获得省、市标准创新型企业称号的,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补助。

(六)加强企业管理。列入国家、省、市精细化管理示范企业,分别给予8万元、5万元、3万元补助。

六、鼓励发展工业设计产业

(一)鼓励设立工业设计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知名工业设计公司在平湖设立独立核算工业设计企业并为我市制造企业开展生产流程设计与选择,提供重组优化生产流程、产品设计、自主品牌创建设计等工业设计服务的,以实缴营业税对地方财政贡献部分给予3年、80%补助。

(二)鼓励分离设立工业设计中心。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加快对研发机构、技术中心进行改造分离,建立企业工业设计中心。

—5— 改造分离设立独立核算工业设计中心并为我市企业提供工业设计服务,以实缴营业税对地方财政贡献部分给予3年、80%补助。

(三)评定为国家级、省级优秀工业设计企业的,分别给予30万元、15万元补助。认定为国家级、省级工业设计中心的,分别给予20万元、10万元补助。

(四)鼓励工业设计成果转化。鼓励我市制造企业购买和应用工业设计成果,按设计交易合同额给予企业3%、最高30万元补助。

七、鼓励中小微型企业发展

(一)鼓励中小微型企业创业创新。评定为省、市成长型中小企业、最具成长性中小企业、最具成长潜力中小企业,分别给予5万元、3万元补助。

(二)扶持创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

创建担保公司补助。创建注册资本1亿元及以上的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开展担保业务满1年且融资担保金额超过实收资本1倍及以上的,经市经信局会同财政局审核,给予一次性50万元补助。增资达到1亿元及以上注册资本满1年且融资担保金额超过实收资本1倍及以上的,给予增资部分1%、最高30万元补助。

融资担保风险补助。当年为中小微型企业融资担保,按年担保日均余额0.5%给予担保风险补助、最高50万元。当年为中小微型企业融资担保日平均余额超过实收资本3倍的担保公司,按核准担保贷款呆帐、坏帐额50万元以上部分给予10%、最高30万元补助。

中小企业担保公司每年实缴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对地方财政贡献部分,按50%给予补助。

中小企业担保公司获得省级以上信用评级,给予5万元补助。

—6— 上述财政补助全额作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风险准备金。

(三)加强企业培训。鼓励企业经营者、创二代参加各类学习培训,对参加市经信局会同相关部门组织一年期以上EMBA研修和企业经营管理学习培训,给予培训费用50%、最高1.5万元补助。

八、鼓励品牌创建

(一)鼓励创建品牌指导站。对各镇街道创建企业品牌指导站给予一次性5万元补助。

(二)企业品牌奖励。对新获得中国名牌或驰名商标、省、嘉兴市名牌产品或著名商标的企业,分别给予100万元、10万元、2万元奖励。对获得省级知名商号的企业,给予10万元奖励。

(三)企业品牌补助。对获得中国名牌或驰名商标、省名牌产品或著名商标的企业,以其评定上年企业对地方财政贡献为基数,享受环比增长10%以上部分国家级五年、省级三年100%的补助。

上述

(二)、(三)款涉及同一品牌先后获得相同级别名牌产品、驰(著)名商标的,奖励补助一次。

(四)鼓励申报品牌培育试点。申报列入国家工信部、省经信委品牌培育试点企业,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补助。

(五)鼓励创建区域品牌。创建获得省级及以上区域品牌,给予主要创建单位15万元奖励。

(六)鼓励创建安全品牌。对首次通过国家级、省级机械制造、船舶制造和危险化学品生产等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企业,分别给予8万元、3万元奖励。

—7—

(七)鼓励引进中国名牌产品或驰名商标企业。市外中国名牌或驰名商标企业投资我市且注册独立核算公司,其对地方财政贡献部分给予三年、50%补助。

九、鼓励节能降耗和生态发展

(一)鼓励创建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经济开发区、独山港区和镇街道工业园区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实施资源综合循环利用项目,推进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建设,经市经信局立项并经省、市验收合格,分别给予20万元、10万元补助。

(二)鼓励实施清洁生产。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实施清洁生产,列入市经信局计划并组织通过审核验收的,给予6万元补助。经省认定为绿色企业,再给予10万元补助。

(三)鼓励实施节能降耗项目。列入市经信局计划,并会同相关部门验收通过的下列节能降耗项目给予补助:

工商企业(含商场、宾馆)实施燃煤锅炉余热、余压利用和冷凝水回用、空调改造等节能改造项目,应用节能、节电、节水和清洁生产新技术、新工艺并取得节能实效的节能项目,给予项目实际投资额10%或实际节约每吨标煤50元、最高50万元补助。

镇街道实施路灯节能改造,并经市经信局会同相关部门审核确定,给予实际投资额20%、最高10万元补助。

非集中供热区域采用生物质燃料锅炉替代燃煤锅炉进行供热,给予项目实际投资额10%或实际节约每吨标煤50元、最高50万元补助。

集中供热区域和中心城区内工商企业开展燃煤锅炉整治给 —8— 予支持,一是拆除燃煤锅炉和烟囱的,按锅炉蒸吨数实行补助,标准为:立式锅炉每蒸吨2万元,其中0.1蒸吨及以下锅炉补助0.3万元,卧式锅炉1蒸吨以下补助3万元,1蒸吨及以上锅炉以4万元为补助基数,每增加1蒸吨补助2万元;二是因工艺要求或管网未到须使用自备锅炉的,改用清洁能源按设备投资的10%给予补助、最高10万元。上述两项补助可同时享受,减排资金和工发资金各列支50%。

公交、出租运行车辆实施油改天然气或生物质燃油等新能源节能,分别给予每辆公交车、出租车一次性改造补助1万元、2000元,减排资金和工发资金各列支50%。

列入国家和省鼓励推广的可再生能源和绿色照明示范项目,给予项目实际投资额10%或实际节约每吨标煤50元、最高20万元补助。

列入省、市工业循环经济示范企业计划项目,分别给予项目实际投资额20%、最高20万元和10%、最高10万元补助。

(四)鼓励淘汰落后产能设备。按照国家、省、市政府要求关停淘汰并拆除设备的造纸、印染、水洗、电镀、制革、化工、建材等“十小”企业和高能耗、高污染企业、水源保护区企业,给予企业评估确认固定资产净额20%或实际节约每吨标煤50元、最高20万元和50万元补助。

(五)鼓励开展合同能源管理

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鼓励组建节能服务公司。在平湖注册并为我市用能企业提供节能服务、注册资金50万元以上的节能服务公司,经营满1年且实际开展合同能源管理工作累计节能量

—9— 达到500吨标煤以上,按注册资金10%、最高10万元一次性补助。

在我市注册的节能服务公司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节能改造项目并取得实际节能量100吨标煤以上,按该项目投资额的10%或实际节约每吨标煤50元、最高50万元补助。

(六)扶持再生资源回收经营企业。对在2012年之前已认定为一般纳税人资格的再生资源回收经营企业,以其前三年应缴增值税平均数为基数,按其供应我市利废生产企业销售实缴增值税对地方财政贡献部分给予80%补助。

十、附则

(一)鼓励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专项资金(简称工发资金)使用按照“总额控制、绩效挂钩、突出重点、集中兑付”原则。总额控制就是市财政每年根据可用财力安排使用计划数;绩效挂钩就是每年对资金使用绩效进行评价并作出相应调整;突出重点就是兼顾全面的同时,重点支持工业平台提升,光机电、临港、生物医药“三大主动力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行业龙头骨干企业;集中兑付就是各种补助每年集中兑付,确保补助总额能够实现综合平衡。

(二)市工发资金管理委员会主任由分管副市长担任,市府办分管副主任、市经信局和财政局主要负责人担任副主任,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办公室设在市经信局。工发资金管理委员会负责调控资金支持的方向和重点,不断完善资金使用、管理的办法并组织实施。

(三)建立激励和约束双重机制。工发资金享受企业必须严格遵守国家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切实履行社会责任、确保完成 —10— 节能减排等任务。凡违反工商、财政、税务、环保、国土资源管理、安全生产、劳动保障、节能减排等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或未完成节能降耗、污染减排指标的企业,不能享受所属优惠政策。

(四)本政策中称企业对地方财政贡献除列举外仅指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凡与企业对地方财政贡献挂钩的补助均按企业所属财政预算级次,由市本级和镇街道财政分别承担、各自兑付。镇街道确因可用财力低于上年等因素,可自行设定财政补助标准。

(五)企业享受各项财政补助实行最高限额,除明确注明限额外,同一企业在一个内享受的各类财政补助最高限额为100万元(不含与对地方财政贡献计算的补助,下同);单个企业的补助总额(个别条款除外)原则上不得突破该企业当对地方财政的贡献总额。同一事项符合多项条款,可按最优惠的条款执行;除列举外,同一项目进档升级,属定额补助的给予两档之间的差额补助,按年限补助的,按更高年限减已享受年限补助。

(六)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带动性强、影响重大的产业集群项目和列入省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并编制发展战略规划的企业,经相关部门审核并报市政府同意,可实行“一项一策”、“一企一策”。凡享受“一项一策”、“一企一策”的企业,不再享受本政策意见各项政策。

(七)为规范核算,企业收到财政补助计入“补贴收入”科目核算,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的企业计入“营业外收入”科目核算。各级财政应建立企业政策兑现的档案和清册,登记企业

—11— 享受政策的依据、期限、标准和实际享受金额等内容。审计部门将政策兑现列入审计范围。

(八)符合政策享受条件的企业应在每个会计终了后3个月内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供相关资料,有关部门在审定时应征得企业所在镇街道同意。

(九)本政策意见出台后,市委、市政府以前出台的有关工发资金政策停止执行。以前已对特定企业作出的专项承诺继续有效,按国家允许的财政补助方式兑现。

(十)本政策意见由市经信局会同财政局负责解释并组织实施,自2012年1月1日起执行。

6.清醒认识当前经济形势 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步伐 篇六

促进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

近年来,我市抢抓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建设特大型区域性中心城市历史机遇,把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的重要突破口,全市现代服务业呈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2010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168亿元,同比增长14.2%,增速位居全省第一位;占GDP比重达到39.7%,同比提高2.5个百分点。为加快发展我市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市委、市政府确定了“十二五”期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到2015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突破2000亿元,力争实现总量翻番的战略目标。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我市应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使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和创新发展新兴服务业齐头并进,带动全市服务业规模扩张和水平提升,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促进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

一要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服务性消费增长。一方面,要加快推进城市化建设步伐,强化城镇中心区的金融、贸易、信息、中介服务以及生活服务等功能配套,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带动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要着力增强消费的 1

拉动作用,通过培育新兴消费,引导城乡居民科学、合理、可持续消费。逐步缩小城乡差距,采取有效途径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居民消费能力,促进全市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推动整体消费增长,以消费拉动全市服务业快速、持续增长。

二要加大服务业投入力度,促进服务业快速发展。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坚持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增加对服务业发展的投资。一方面要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大力引导和鼓励各类民间资本投向现代服务业部门,加快提高我市服务业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使更多的民间资本转化为生产性投资;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调整力度,促使现有服务企业建立新的企业结构,形成有效的投入产出机制,提高生产力,增强竞争力。

三要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提升服务业发展质量。充分发挥我市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功能,结合制造业发展的产业优势,围绕打造区域性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地,在继续推动商贸、物流等传统服务业发展的同时,加快发展软件开发、国际服务外包、现代物流、文化动漫、旅游服务、商业中介和金融服务、总部经济等重点现代服务业,用足现代服务业扶持发展政策,大力发展面向生产服务和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的现代服务业,加快提升我市服务业发展整体水平和质量。

四要强化服务业项目建设,增强服务业发展后劲。组织实施一批投资额度大、功能作用强、示范带动好的现代服务业

重点项目,以项目建设带动服务业扩容提质。重点推进彭城欢乐世界、八里国际家居博览中心、苏宁商务广场、中央国际广场、金桥商务中心等重大项目的组织实施;全力抓好新城区物流、九里综合物流、沿运河临港物流、观音机场临空物流和徐州经济开发区生产性物流等五大物流基地开发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各类专项扶持资金对我市重点服务业建设项目的支持,引导投资重点向新兴服务业倾斜。通过强化服务业项目建设,切实提高我市服务业发展能力,增强发展后劲。

五要加大大企业培育力度,提升服务业经济总量。充分利用我市推进重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围绕商贸、物流、金融、软件开发、服务外包、文化动漫、旅游服务等行业,加快培育一批规模大、实力强、具有产业引领作用和地方特色的服务业龙头企业,重点培育扶持一批年营业收入或交易额超100亿元、超50亿元和超20亿元的大企业、大集团超常发展、突破发展和率先发展,扶持企业做大做强,扩大经营规模,提升服务业对经济总量的贡献能力。

六要大力推进集聚区建设,推动服务业集聚发展。加大我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培育建设力度,加快现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提档升级,推进项目集中建设、产业集群发展。重点培育建设新城区中央商务区、高铁客站商务区、徐师大科技创业园、滨湖新天地等一批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同步推进徐州软件

园、盛联科技创业园、财富广场商务中心、中国八里国际家居交易博览中心等一批现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加快提档升级,强化集聚能力、提高集聚规模、提升集聚质量,提高全市现代服务业集约、集聚发展水平。

七要推进制造业主辅分离,扩大服务业发展规模。加快推进我市制造业企业分离发展现代服务业工作的组织实施,鼓励和引导制造业企业逐步将企业内部的科技研发、物流配送、贸易营销、专业配套、设计策划等服务部分分离或外包,加快形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优势的现代服务业企业,成为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新的增长点,扩大我市服务业企业群体规模,促进全市服务业经济总量快速、持续增长。

八要引进培育服务业人才,推动服务业科学发展。加大服务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加快制定引进现代服务业高端适用人才的政策措施,按照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企业的人才需求,以引入人才、留住人才、发挥人才创业能力为原则,全力引进一批高层次、高技能现代服务业人才;另一方面,积极鼓励我市等高等院校和职业教育培训机构,采取自办或与企业联合办学的形式,创立和开设我市重点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的专业,为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7.清醒认识当前经济形势 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步伐 篇七

——甘南州未来5年全面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展望

日期:2016-11-16 来源:甘肃日报 浏览次数: 30 视力保护色:

“坚持把文化旅游业和现代农牧业两大首位产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的着力重点,以优化产业布局、延伸产业链条、创新产业业态为主线,促进形成新的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把首位产业摆在经济发展的首位。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发展必须抓项目’的理念,进一步扩大投资规模、提升投资质量、强化投资效益,确保未来5年全州基础条件和城乡面貌一年一个样、五年大变样。”

甘南州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未来五年,甘南州将坚持以“两大首位产业”为引领,以项目建设为引擎,切实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全面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做优文化旅游产业

素有“香巴拉”美誉的甘南草原,地处甘、青、川交界,区位优势明显,多姿多彩的草原风情也是甘南发展旅游业的优势。近年来,随着“旅游兴州”战略的实施,旅游业已成为甘南经济增长的新型支柱产业。未来5年,甘南州将坚持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目标,抢抓“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建设机遇,深度融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和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整合开发文化旅游资源,推动资源优势向产品优势转化,加快实现旅游产业现代化、旅游产品特色化、旅游主题品牌化、旅游市场国际化。着力推动重点景区升级,将拉卜楞、冶力关、扎尕那、拉尕山、大峪沟5大景区创建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州4A级景区达到8个以上、3A级景区达到10个以上。

同时,甘南州将全力打造民俗风情、高原生态、红色旅游等主题旅游品牌,倾力打造黄河、洮河、大夏河、白龙江“三河一江”风情线,重点建设土门关至郎木寺、合作至岷县西寨、郎木寺至两河口3条绿色旅游走廊和万亩油菜花观赏带,加快国家级高原特色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促进形成点线面联动发展的文化旅游产业新格局。大力支持旅游集散中心、旅店业、农牧林家乐和夏季旅游帐篷城建设,打造10大旅游名镇和80个旅游专业村。全面提升完善八县市县城旅游服务功能,合作市率先创建旅游文化名城。加快开发一批休闲度假、藏医药保健、深度体验、研学旅行、低空飞行、滑冰滑雪、温泉药浴、自驾游等旅游新业态,打造四季游项目。加强与周边省区和丝绸之路沿线省份的跨区域合作,做大做强大九寨北线和丝绸之路南线精品线路,主动融入“黄河上游大草原”和“大香格里拉”旅游经济圈。力争到2021年,全州旅游人数达到1500万,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00亿元。

甘南州将通过大力实施“文化+”发展战略,着力打造一批文化旅游精品,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和档次。加快实施4个文化产业园区、7个文化产业基地、30个文化产业项目,重点扶持10个文化企业,努力把甘南打造成藏区文化产业发展新高地。加大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和传统村落的保护力度,加快拉卜楞寺申遗进度,突出抓好红色遗迹保护开发,重点把“俄界会议”遗址和“腊子口战役”遗址打造成为红色旅游热点和红色教育基地。

做精现代农牧业

畜牧业是甘南州除旅游业之外的另一大首位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未来5年,甘南州将加快建设高原农牧业示范区、生态畜牧业实验区和有机产业园区,全力打造全国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和中国牦牛乳都,重点发展牦牛、藏羊、奶牛繁育、育肥、特色养殖“五大畜牧业产业带”,扩大高原绿色优质畜牧业生产规模,建设种畜基地,支持适度规模养殖和舍饲圈养,发挥产业聚集效应和规模优势,促进生态畜牧业提质增效。发展特色种植业和设施农业,建设藏中药材、优质青稞、杂交油菜、经济林果、高原夏菜“五大种植业产业带”,扩大羊肚菌等名优新特产品种植规模。加快培育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大力扶持安多、华羚、燎原、雪顿、天玛、百草、西正开、青藏源等“十大农牧业龙头企业”,推进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为一体的农牧业全产业链开发。加强“三品一标”认证,培育一批在国际国内市场有竞争力的绿色品牌。

同时,坚持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加快形成以传统服务业为基础、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各产业间互相支撑、互动融合的服务经济发展格局,努力实现发展提速、占比提高、结构提升。坚持以生产性服务业为核心,加快建设现代物流“十大重点工程”,积极发展信息金融、会展博览等新型商业模式和业态。坚持以生活性服务业为重点,加快发展家政、养老、健身等服务业,推动传统商贸、餐饮和休闲娱乐融合发展。大力实施网络强州战略,建设大数据平台,推动“互联网+”、云计算、云服务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促进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用互联网新动力开拓发展新空间、增强发展新动能。

发动项目建设引擎

未来5年,甘南州将在项目谋划上动脑筋,在项目服务上下工夫,在项目落地上见成效。

从摸清资源家底入手,对接国家战略,研判行业需求,有效把握省州“十二五”结转项目、“十三五”藏区专项、“十三五”项目储备等重大规划机遇,抓好抓实项目库建设,建立多层次、分行业项目策划储备机制,形成储备一批、申报一批、开工一批的阶梯式推进格局。要认真做好项目建设前期工作,精心谋划一批以道路、饮水、生态为重点的基础建设项目,以教育、文化、卫生和社会保障为重点的民生项目,以农田水利、技术改造、灾害防治为重点的生产项目,论证储备一批对当地发展具有带动和支撑作用的重点项目,坚决打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硬件障碍,确保今后一个时期全州基础条件和发展面貌不断提升。

在项目服务上下工夫。全面落实项目工作责任制,按照领导挂帅、项目挂牌、成绩挂钩的要求,对各类重大项目实行定领导、定人员、定目标、定投资、定时限、定奖惩制度,做到项目工作责任明确、措施明确、时限明确。科学制定项目施工计划,对基础工程、主体工程等环节,明确时间节点,确保有序推进、如期竣工。坚持把加强项目管理摆在重要位置,以质量控制为重点,监督合同履行和强制性标准执行,力争把每一个项目都建成优质工程、精品工程。坚持以环境为第一要素抓项目,严格执行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及时解决难点问题,努力为项目建设创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

力求在项目落地上见成效,通过加快落实藏区“十三五”建设项目规划方案,大力实施8大百亿元工程、35个十亿元以上和71个亿元以上项目,真正把抓发展的注意力聚焦到项目上、稳增长的着力点集中到项目上、调结构的突破口锁定到项目上。

8.清醒认识当前经济形势 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步伐 篇八

作者:发布时间:2010年12月10日来源:

近年来,我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一化三基”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型工业化,努力培育支柱产业,全州工业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取得了较好成效。但我州以锰锌为主导的矿业经济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弱、节能减排压力大等素质性、结构性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为加快我州矿业经济结构调整,根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自2009年起,我州拉开了锰锌产业整合全面调整矿业经济结构的帷幕,全州6个涉锰锌县市全面启动,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把握结构特点,正确认识锰锌产业发展现状

我州是全国电解金属锰先发地区,生产历史悠久,锰产业既是全省50个产业集群之一,又是“国家锰深加工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产业基础雄厚,技术全国领先,在国内行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电解锌作为我州的优势产业之一,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我州电解锌逐步形成了采、选、冶和综合利用开发系列产品的格局。

截止目前,我州现有电解金属锰生产企业53户,年产能51.6万吨,分布在6个县市。电解锌生产企业14户,年产能34.5万吨,分布在4个县市。2009年我州电解锰实际产量46.5万吨,占全国电解锰总产量的36.1%,是全国单个地区产能产量最大的地区,在世界电解锰行业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电解锌完成产量21.3万吨。两个产品的销售收入占全州工业经济总量的55%,锰、锌已成为我州名副其实的主导产品及重要的支柱产业。

近年来,虽以锰锌为主的矿产业支撑了我州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但其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特别是近期受国家宏观政策环境趋紧、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以及国际国内需求不足等因素的影响,我州锰锌企业发展举步维艰。当前我州锰锌产业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盲目投资导致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布局不合理、资源浪费严重;二是企业数量多、规模偏小、产业集中度低;三是产业发展秩序不规范、市场竞争力不强,抵御风险能力弱;四是行业内没有技术标准制定权,市场上掌握不了产品定价权;五是产品粗放,附加值低,经济效益差;六是产业链短。企业生产经营主要集中在初级产品制造环节,低水平发展长期困扰现有产业的持续发展和效益的提高。上述我州锰锌产业由于受内外部诸多矛盾和问题的影响,已严重制约了工业经济发展,全力推动锰锌企业整合,实现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已刻不容缓。

二、积极寻求新路径,加快推进锰锌产业调整步伐

(一)及时出台锰锌整合办法,确立整合目标

为发展壮大我州锰锌产业集群,积极引进大资本、大企业,强化资源综合开发和利用,推动我州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09年3月,我州以国家产业政策和宏观调控经济政策为指导,结合我州工业发展规划和工业结构调整要求,出台了《湘西自治州锰锌冶炼企业整合指导意见》(州政办发[2009]1号),提出了我州力争通过3年左右的时间,实现我州锰锌企业“统一布局、转型升级、做大做强”的目标,即电解锰企业由目前的53户整合到8—10户,每户生产能力3万吨/年以上;电解锌企业由目前的14户整合到4—5户,每户生产能力10万吨/年以上。明确了我州锰锌冶炼企业整合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目标、方

法步骤。强调了严格执行行业准入条件,并从产能、电价、环保等方面对锰锌冶炼企业整合制定了相关政策,从而为锰锌整合的全面推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适时抓住变革机遇,制定整合措施

1、及时成立锰锌整合指导小组。为加强对锰锌整合工作的领导,成立了湘西州锰锌冶炼企业整合指导小组,由州长任组长,州委分管工业副书记、州人民政府分管工业副州长任副组长,州政府办、州经委、州财政局、州环保局、州国土资源局、州物价局、湘西电业局主要领导为成员,指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州经委,由州经委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州锰锌冶炼企业整合指导小组负责全州锰锌企业整合指导工作,各有关县市成立相应的机构,具体负责县市的锰锌冶炼企业整合工作。

2、设置整合的条件和标准。本着“优势优化、做大做强、又好又快”的发展理念,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实施锰锌企业整合。一是严格执行行业准入条件。新上项目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行业准入条件。二是严格执行优惠电价政策。现有企业按产能设定淘汰标准,3年内逐年淘汰,没有淘汰的,停止享受优惠电价,并上报执行差别电价。达到条件的企业,按生产能力大小享受优惠电价;同时,设定综合电耗标准,予以奖罚。三是严格执行主要污染物达标排放标准。凡发现一次有违法排污行为的,暂停享受优惠电价,直至整改到位;两次以上有违法排污行为的,取消当年优惠电价。对淘汰类企业,依法取消矿产资源的供给。四是因地制宜,分部实施。第一阶段,各县市根据所属锰锌企业数量、规模、布局等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做好整合工作;第二阶段,在县市完成整合的基础上,根据我州实际,适时组建全州锰、锌企业集团(公司)。

3、制定锰锌整合的扶持政策。一是优先配置矿产资源,矿产资源向优势骨干企业倾斜,保证优势骨干企业的资源供应和可持续发展;二是优先安排所需工业土地计划;三是优先安排扶持资金和新上项目。新型工业化专项资金、工业发展资金、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等资金给予重点倾斜,支持完成整合的优势骨干企业,优先安排技改、新上项目,并积极争取国家节能减排奖励资金;四是逐步提高优惠电价优惠额度;五是实行以奖代补的财政政策。企业规模达到要求,给予一定的奖励,奖励资金主要用于企业新产品开发和节能改造。

(三)积极开展产学研结合工作,增强整合活力

去年以来,我州加强与北京科技大学、中山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吉首大学等省内外高校的对接合作,不断提高我州工业领域的创新能力和企业科技成果的现实转化能力,在锰锌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锰锌产品附加值上取得了一定的突破。迄今为止,已培育了东方锰业、金旭公司、三立集团、太丰公司等锰锌产业骨干企业,开发锰锌深加工产品已有10余种,其中高纯度电解金属锰达到10万吨、高纯度电解二氧化锰1.5万吨、高纯度四氧化三锰1.5万吨、中低碳锰铁6万吨、锰铝合金10万吨、氮化锰1万吨、锌合金材料1万吨、微细锌粉4万吨、锌基合金5000吨,这些具有较高技术含量、较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投产,不仅有效地提高了我州锰锌资源的利用水平,对延伸我州锰锌产业链条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时对我州锰锌企业整合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增强了锰锌企业整合的活力。

(四)着力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步伐,搭建整合平台

截止2009年,我州已开发建设的工业园区(工业小区)共29个,其中省级工业园3个。2009年,工业园区对全州工业的贡献率已超过70%。其中吉凤工业园区集聚了丰达合金科技有限公司、林丰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泸溪武溪工业园集聚了金旭冶化有限公司、金瑞冶化有限责任公司、舜兴特钢有限公司、鑫海锌品有限公司;花垣县工业园内已有科信公司、振兴公司,而且正着力打造三立锰锌精深加工百亿工业园;保靖钟灵山工业园已集聚保靖锰业、轩华锌业等优势骨干企业的入园;泸溪武溪工业园和保靖钟灵山工业园正积极申报省级工业园。工业园区的加快建设为锰锌企业整合提供了平台。

三、做大做强为根本,强势推进锰锌整合成效显现

一年来,我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相结合的原则,采取兼并、联合、控股、参股等多种形式,强势推进锰锌企业整合,工作成效逐步显现。

一是淘汰落后产能有突破。对2009没有达到产能要求的锰锌企业,限时停止执行优惠电价。

二是县市整合工作来势好。吉首市制定了对吉首地区(含州属和吉首市)的电解锰企业实行整体搬迁的规划,即将城区内的8户涉锰企业搬迁到郊区,组建新的吉首地区锰工业园,总投资4.5亿元。目前锰工业园现场地勘外业工作结束,地勘资料已拿出书面报告。委托广西工业建筑设计研究院所作的项目可研报告工作已全面启动,该项工作计划7月中旬完成。前期工作已投入资金100万元。电解锌企业集中迁入吉首经济开发区的“锌园”,目前利用大庭矿业公司申报的年产10万吨电解锌项目已通过环评。

花垣县从矿山和冶炼企业两个方面开展锰锌整合工作。锰产业整合上:锰矿区已由全县37个采矿权证整合为31个,今年年底将整合为27个;12家电解锰企业已签订协议,出资3000万元注册成立了产能达15万吨的湖南边城矿业集团和下属矿山公司、锰渣库公司。锌产业整合上:借鉴锰渣库公司集中建库和经营的模式,重新规划铅锌尾矿库的布局,目前已完成总库容达8500万立方米的5座大型尾矿库选址,正着手进行立项。三立集团正实施百亿工业园的规划工作。目前,泸溪、保靖等县的锰锌产业整合工作也在有条不紊的推进。

随着锰锌产业整合工作的强势推进,“十二五”期间,我州将重点研发高纯度电解金属锰、电解二氧化锰、高纯锰盐、高纯度四氧化三锰、氮化锰、锰酸锂、锰锂电池、锰锌软磁铁氧体、无汞碱锰电池、锰电子元器件、锰系列合金、200系不锈钢、钠米氧化锌、锌基合金、无汞锌粉、次氧化锌、氧化锌晶须等产品;锰产业:完成花垣新型工业园、吉首工业园和泸溪县工业园的建设,打造3-4个产能过10万吨的龙头企业,全州电解锰产能达到60万吨,锰产业产值150亿元,实现利税12亿元;锌产业:着力实施“三立百亿工业园”规划、完成吉首经济开发区“锌园”建设、打造泸溪中南地区最大的新材料基地,全州电解锌产能达到50万吨,锌产业产值120亿元,实现利税8亿元。

四、抢抓机遇谋发展,全力推动锰锌产业转型升级

针对我州资源开发特别是锰锌产业发展现状,坚持走整合发展之路,是推动锰锌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我州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为此提出以下四个方面的建议。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强化监督

州锰锌冶炼企业整合指导小组组织专门的工作班子,对全州锰锌产业整合实行专人专抓,安排专项费用,明确工作任务和责任。对相关县市锰锌冶炼企业整合方案进行审定,对整合的目标、任务、时间提出相应的求,并实行目标管理,将锰锌整合纳入相关县市主领导的政绩考核,强化管理,定期通报。指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按各自职能认真履行职责,精心组织,通力协作。做到上下联动,部门联动,政企联动,三动并举,加快全州锰锌冶炼企业整合步伐。

(二)突出重点,创新方式,加速推进

一是冶炼企业的整合与矿山企业整合齐头并进,通过采取兼并、联合、控股、参股等多种形式实现锰锌企业整合,鼓励参股组建新的股份制公司;二是抓好资源勘探。搞好锰矿、铅锌矿等矿产资源的勘探,寻找新的资源;三是认真研究锰锌资源短缺的实际问题,加快低品位碳酸锰和高品位氧化锰的利用研究,对从州外或者从国外集中引进锰、锌资源进行认真研究,对锰渣和铅锌尾矿的利用进行专题研究,解决好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四是下决心全力解决好锰锌精深加工问题。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抓好锰锌下游产品的开发;五是研究县市区域锰锌企业整合的具体政策,制定全州锰锌产业合作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研究与周边地区合作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三)落实措施,加大调控,做大做强

一是不符合产业政策限期淘汰的企业,“三废”排放超过国家标准的企业,安全生产、节能减排达不到国家规定要求的企业取消优惠电价,实行差别电价,加价收费,停止能源供应,停止资源配置;二是禁止新上电解锰、电解锌企业,对现有电解锰、电解锌企业扩产进行限制,将新增生产规模配置给已经整合的锰锌企业;三是根据市场需求,资源状况、环境许可等条件控制电解锰、电解锌总产能,我州电解锰、电解锌产能均控制在60万吨。监督盲目扩张,使全州锰锌产业发展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四是认真落实州委、州政府对锰锌产业整合、支持工业企业发展、促进矿业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扶持政策。

(四)苦练内功,争取支持,加快推进

上一篇:胡杨记叙文初三九年级优秀作文下一篇:商水县优秀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