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老的爱美文

2024-07-12

不老的爱美文(共13篇)

1.不老的爱美文 篇一

永远不老的美文摘抄

从前在宴会中,一桌人坐在一起,好像我永远是最年轻的一个;现在,大家坐下来,好像我总是最年老的一个。

人类都会老,老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但是老得顽固和老得懊恼就不值得活下去。我们有肉体年龄和精神年龄,家父说他50岁之后,生日便开始倒数,所以今年算起来才20岁。

反而,生活刻板、不苟言笑、毫无嗜好的`年轻人,他们才是真正老了。

“人一生,只年轻一次,好好珍惜。”大家都那么讲。

听到后差点喷饭。只年轻一次?那么人到中年,也当然只有一次啦!变为老年,难道可再?

所以,既然都只有一次,每天都应该珍惜。

人到中年,为什么要叫“初老”,或是“不惑”?什么事到了“中”都应该是最好的,中心、中央、中原、中枢、中坚等。

怎么叫都好,我没有后悔我所经过的每一个阶段,它们都相当充实。

再过一些日子,我便要进入“老年”了。“老”字]有“中”字那么好听,老粗、老辣、老化、老调、老朽,但是再难听也要经过,无可避免。

2.不老的父亲 篇二

往往有这样的体验。生活中不经意间的一件小事,一个下意识的动作,甚至是一句再普通不过的话,无端地就击中了心灵最深处的“软肋”,迫使你不得不正视眼前的现实。就如,尽管父亲明年就是90高龄了,但在我的意识里,内心间,他仍一如既往地年轻,我从没觉得父亲已是老态龙钟风烛残年一样,现在我不得不正视这一现实了。

这会儿父亲正步履蹒跚地走向女儿。“让爷爷看看究竟是什么怪物。”

女儿的脸上“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万紫千红地开出了斑斑驳驳的痘痘。在几经折腾,几经求医问药均不见明显逆转的严峻形势下,她除了对镜顾影自怜就只剩哭诉了。在我和妻子感觉有点不耐烦的情况下,爷爷和奶奶自然成了主要对象。

“呵呵,这叫长面蕾,电视里叫青春痘。自己会没的。”父亲拍拍女儿的头,目光里盛满了慈爱。

目睹爷孙情深的这一幕,我竟然眼眶有点湿润。父亲在安慰女儿,我却想着更应该安慰的该是他。时间对他来说已接近奢侈的东西了,在有限的岁月里让他安心、舒心颐养天年该是我为人儿的首要了。

没感觉父亲老那是有理由的。在他85岁时,每天早上还挎着个竹篮上菜场买菜,买来了由妈洗净他来做。这让远在宁波的我既欣慰又担忧。我只能在电话里叮嘱妈陪他一起去,因为上海的马路不比乡村的小道啊。但父亲是个要强的人,他反而嫌妈跟着是个累赘。在电话里的那头他对我说:和她一起去我还得顾若她呢。这让我和比他年轻十年的妈有点哭笑不得又无可奈何。

记得孩提时代我们逛街,我总是被妈牵着并行,而他则喜欢一人散手散脚地独行。到叉路口来车辆了,他就时不时地招呼我们。所有的爱恋和牵挂就倾注在这频频的回顾之中。

现在到了应该别人来顾着他的时候了,但他不服老还这样地执拗和自信。说是要不她去,要不就我去。简直有点不近情理。是不是人老了都会变得如此倔。

于是,在上海某个街头的每天早晨,出现了这样的一幕。前面一个老头手挎竹篮踽踽独行,后面不远处,一个老太目不转睛地紧跟着。

这样的场景持续了近两年,我把二老安顿到了宁波才结束。

到宁波,买菜的悬念没了,又产生了买报的悬念。在上海每天一张《新民晚报》是父亲必修的功课。这个习惯他从退休一直沿袭至今。记得那天刚把他们安顿好,父亲就问我买报可方便。正巧马路的斜对面就有一个书报屋。第二天,父亲竟然不声不响一人蹒蹒跚跚穿过宽阔的马路买来一张《宁波晚报》。惹得来来往往的汽车,自行车都对他行起了注目礼,车流也停顿了好几十秒。

老妈给我说这事时又气又恼,我是又惊又叹冷气直往头顶冒。我说老爸啊,你给我悠着点,想看报我给送就是了,别跑大街上去吓唬人。“我走我的横道线,他走他的车行线,我碍着他们什么了。”嘿,我的老爸。于是,从2003年7月起,每天往老爸处送报成了我下班时第一个任务。直到2004年1月1日才由邮递员代劳。

父亲一路踉踉跄跄地走来,经历过抗战时的逃难,国民党时期的失业,解放后又参加了开发大西北的玉门油矿。长年独自闯荡的坎坎坷坷风风雨雨,锻成了他纳于言敏于行,喜怒很少形于外的个性。只要自己力所能及的他就不求人。这从盛一碗饭这样的细节中我就能感到,在我的记忆里,他从没有主动叫我给他盛过一次。

厨房里飘来了酱鸭袅袅的香味。父亲佝偻着背在忙乎。能吃到90高龄的父亲亲手做的菜,这是我的福份啊。我想起了一句犹太人的谚语:“父亲帮助儿子时,两个人都笑了。儿子帮助父亲时,两个人都哭了。”是啊,被笼在浓浓父爱中的我笑得涌出了甜蜜的泪花。

3.不老的童话诗歌 篇三

让春风,带着云,带着心去飘流,不管是山川,大海,森林都想去看看,还有心里最惦记的那个山谷。

当这一季,百花盛开时,想把心放在那一朵朵花蕊里,可以这朵花里逛逛,那朵花里走走,夜晚,世界都安静了,可以聆听花朵的心事,再把它们的心语星愿写下来,就好。

如若是一位精灵就更好,拥有了灵气,就可在有月亮的夜晚,邀请所有春天开的花儿,开一个盛大的舞会

看花儿们翩翩在月下起舞,多美!

想去春天的枝头,折一片叶子扛着,走进书里,走进字里,辛勤的在一行行字里,去点缀一抹绿意,于是,那些文字,看来满眼绿盈盈,读来有一缕草木清香。

4.不老的神话作文 篇四

他站在军营前,坚毅的目光望向遥远的敌军大营。这是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他鹤发童颜,沟壑纵横的脸上写满了豪情壮志,他是一个不老的神话,不只是他,是他们让为虎作伥的敌军溃不成军。

又是一个清晨,他对着铜镜整了整头上的盔缨,提起身旁的大刀,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出了军营。

他望了望眼前军容整肃的戚家军,真可谓“病层层,甲层层”。

“今天,我们为了保卫我们自己的祖国,抗击倭寇,虽死犹生!”他浑厚的声音仿佛穿透云层,连天地都为之震撼。

夜深了。

他在向导的带领下,带着自己一手训练的戚家军,走在通往林墩的小道上。

北风凄厉地呼啸着,仿佛要把世间万物刮倒。

他直挺挺地立在风中,回头望了望身后的滚滚征尘,观红旗招展,袖带飘扬,他满意地笑了:“兄弟们,好样的!”

直到林墩小桥,四下杀声四起,敌军包抄过来,他意识到,汉奸向导导致的失败不可避免,戚家军们奋力死战,冲上林墩小桥,抡圆了大刀,杀红了眼,为了国家,为了土地,为了他们的神话,拼了!他焦急地看着,大滴大滴的汗水顺着脸颊淌了下来,他眼睁睁地看着兄弟们一个个地倒下,他忘了自己的年龄,忘了自己的伤,忘乎所以地也冲了上去。只见他手中的`大刀飞舞,白光一闪,只溅起几道血光。

风依旧呼啸着,呼呼地吹干了脸颊上的汗珠,他虎目圆睁,挥动早已麻痹酸痛的双臂……他不知个人为何物?他只知道一个保家卫国的将领可以在战场上奋力死战,直至战死;他不知时间的概念,他只知道,夺下这座小桥,胜利就在眼前,他只知道,一个将领,应与他的兄弟们并肩作战,自己也是一个普通士兵,没有不奋勇杀敌的借口……

终于,他的心,那颗爱国勇敢的心,帮助他力挽狂澜,挽回了败局。

同时,这次也是他带兵打仗以来伤亡最严重的一次:四十七个人,四十七个兄弟的死,让他痛心,也坚定了他奋斗的目标。

他驰骋于疆场,所到之处,人心皆服,将士无不被他的神力所折服。那不只是神力,更是人格的魅力,心的力量。一次又一次地抗击倭寇,一次又一次地出生入死,一次又一次在中华大地上书写一个又一个的神话,被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传诵,成为当时中国的“钢铁长城”。

他的名字叫戚继光。

5.不老的传说的歌词 篇五

当中的主角极漂亮

如神话活在这世上

为世间不朽的爱轻轻唱

(音乐演奏)

若是你共情人 热切信有爱

永远真挚地 投入这个梦乡

合着两眼定能遇见那爱侣

给你讲出永不老那点真相

徘徊夜里时常亦听到歌颂

真爱总会是永远

谁人亦会 重拾逝去了的梦

在星辉闪闪午夜 飘于晚空

流传在月夜那故事

将星光深处亦照亮

如神话活在这世上

为你将不朽的爱轻轻唱

遇着故事内描述那对爱侣

永远不老地游在每个梦乡

日夜变换未能换却那季节

因那心中爱坚固永不转向

无人夜里 铉乐在远远歌颂

真爱总会是永远

人成熟了 仍然被暗暗牵动

伴星辉跟恋爱梦 深深抱拥

LA......LA......LA........

LA......LA......LA........

无人夜里 铉乐在远远歌颂

真爱总会是永远

人成熟了 仍然被暗暗牵动

伴星辉跟恋爱梦 深深抱拥

流传在月夜那故事

当中的主角极漂亮

如神话活在这世上

为世间不朽的爱轻轻唱

为世间不朽的爱轻轻唱

LA......LA......LA........

LA......LA......LA........

6.不老的歌声 篇六

还有一个与民歌有关的真实的爱情故事。

当年红军途经一个村子时,小伙子告别新婚不久的妻子参了军。新娘子望眼欲穿地等啊等,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每当想起他,她就轻轻地哼唱当地的民歌《啊呀来》,悠扬的曲子浸满了思念和忧伤,这一唱就是70年!在一日又一日,一年又一年不老的歌声中,当年小伙子英俊的面容模糊了;当年美丽的新娘子,乌黑的青丝被岁月漂成了满头白发。可是她依然在摇曳的油灯下小声哼唱着,以寄托自己对心上人的思念和期待。

后来经周总理派人查实,小伙子在参加红军后不久即被叛徒杀害,70年的等待真的只是一场梦!那一刻,泪水濡湿了我的眼眶。

谁能说这样的等待不美丽?谁能说这样的爱情不动人?谁又能说“化蝶”的故事仅仅是个美丽的传说?

wugengwang@163.com

7.感恩是不老的话题 篇七

大学是我们渴望与羡慕,在高中时我们都定下目标,就是应定要考个好大学,那是的目标只有大学,从此,我的高中活的很充实,而且,学习精力与动力十足。进入大学后,很多东西与我们在高中时想象的有点不一样,更不像其他人说的那样,整天无所事事,或者只在期末不补考就万岁。进入大学后,我有自己的人生规划,按着自己的思路与方向走,把学好书本知识为重点,准备专插本,更重要的是我要成为一位正真拥有知识的大学毕业生。

大学,有他美好的一面,也有让人难过的地方,贫穷的家庭条件是使我从小自力更生,每天不得不带着饱满精神与自信去拼搏,早起晚归,早就成了我的生活规律,每时每刻都得提醒着自己,我们要脱离贫穷,就得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更多的劳动。能够进入大学,不得不感谢国家与我的学校,谢谢你们给我提供的自学贷款,让我顺利受到和别人一样的大学教育,和别人一样的学习环境,你们提供的贷款,让我们每一位的贫困生在这个社会中都感到温暖,都感到我们要活着的意义,我们要报答国家资学政策和报答社会与学校。

在很小很小的时候,人们都说做人要懂得感恩,那是我真的没有体会的到,而如今,自己在成长中的接触到许许多多的事情后,我知道感恩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表达出来。大学,我学会了做人,学会了报答兄长,懂得珍惜自己的家人,懂得爱护自己的学校,为了让更多的人的幸福,和过上美好的日子,我将履行我的诺言,把他做为自己的信念。

没有阳光,就没有日子的温暖;没有雨露,就没有五谷的丰登;没有水源,就没有生命;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自己;没有国家和学校的助学政策,就没有我今天在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院学习的机会。因此我感谢国家和学校的政策和领导老师们的关怀。国家、政府、学校、老师们带来的不仅仅是温暖和感动,更有一种压力和动力指引我们一路前行。落叶在空中盘旋,谱写着一曲感恩的乐章,那是大树对滋养它的大地的感恩;白云在蔚蓝的天空中飘荡,绘画着那一幅幅感人的画面,那是白云对哺育它的蓝天的感恩。因为感恩才会有这个多彩的社会,因为感恩才会有真挚的友情。因为感恩才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真谛。如果我是大树,那么国家、学校就是大地;如果我是白云,那么国家、学校就是天空,我必将以我的方式来感谢它们。

感恩,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诗经》里有投桃报李之说;那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不知道打动了多少赤子;在民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谚语,以及“衔环结草”的故事,都是中华民族对感恩的种种表达与阐释。在市场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作为中国当代的大学生胸怀感恩之心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样我们才能为中国的诚信建设、和谐社会的建设添砖加瓦。世界著名的企业家松下幸之助在他的自传中深刻地指出,我们要常怀感恩之心。感恩,绝不是对所受之恩的简单回报,对大学生来讲,它是一种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及责任意识,更是一种精神境界的追求。感恩,不仅仅是一种美德的要求,更是生命的一个基本要素。从这个角度说,真正拥有一颗感恩之心,同样是当代大学生的一个根本使命,更加是受过助学贷款的学生的根本使命。

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对世界人生有怎样的认识,便会有怎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如果一个人不能识恩、知恩,那就不可能感恩了。感恩的前提是识恩、知恩。“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身为成年人,我其实早就该自食其力了,许多主观和客观上的因素导致了我至今还不能自给自足。也有许多需要被帮助的人群,比我更苦更困难的人多的是,如果我拿着国家和学校对我的帮助和鼓励而无所事事的话,我怎么对得起他们。知恩图报,就在我们需要帮助之时国家和学校向我们伸出了关爱之手,我们当然要靠自己的努力来回报社会和母校。记住是感恩的意识行为,而自强却是感恩的行动实践,因此真正地行动起来才是你必须也应该做的事。得到了助学贷款的我,也一直在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减轻父母对我日常生活费用的压力还有回报学校。在空闲的时间里我通过在学校勤工部门的勤工助学来赚取一部分生活费还有尽我的能力来服务同学、服务老师。

我认为,助学贷款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援助,而且给我一种信念,给了我生活上的勇气。我觉得,贷款远比资助给我心理的压力小得多,我无偿接受别人资助的话,我会觉得很内疚,或者我怀着歉疚的心情接受别人的资助,因为我是贷款,我相信我自己有能力还掉贷款,我是用自己的钱做自己的事。我就很坦然,很洒脱地面对生活,我从来没有想过我是贫困生,我交不起学费,我只是认为,我和大家都是一样的,我在学校,在生活,我在努力地为自己的未来找一个方向。所以我一直觉得,这种生活方式排解了我很多很多心理上的压力,使我没有歉疚感,是促使我继续努力的动力。这也使我更加的学会了感恩,感谢国家、学校对于我们贫困学生的关爱和资助。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事实上,当我们每个人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上,什么都还没来得及做的时候,就已经沉浸在恩惠的海洋里,开始享受前人创造的科技、文化的一切成果了。开始享受国家以及社会带给我们的精神文明和物质享受了。有一首歌唱得好“:感谢明月照亮了夜空,感谢朝霞捧出的黎明,感谢春光融化了冰雪,感谢大地哺育了生命,感谢母亲赐予我生命,感谢生活增友谊爱情,感谢苍穹藏理想幻梦,感谢时光常留永恒公正⋯⋯感谢这一切一切的所有。

化学学院

分析10-2班

吴明恒

8.不老的胖子500字作文 篇八

话说在我的小学时代里,因为种种原因,使我一不小心变成了一个十足的小胖子,本打算小升初的减肥来着,但又因为忙了些其他的事,自己的体重一直也没减下来。

初一刚开学,我来到新的学校,新的班级,有了新的,但大家都没怎么注意我,直到那事发生。

地理课,请同学回答问题,刚开始时依着姓名表来点人,后来不知怎么,就看到了我。“小胖子,你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老师用手指着我,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当时我一愣,才慢慢吞吞地站了起来,极不情愿地说出了答案,并且在心中诅咒这个老师。

老师自然不会知道我心里在想些什么,只是挥挥手示意我坐下,并随口搭了一句“这小胖子还挺有内涵啊!”“哈哈哈…… ”同学们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笑,而我,也只能在一片笑声中尴尬地坐下。

从此,“胖子”,“内涵男”的称号不胫而走,在班上可谓红极一时,我自己也慢慢习惯了。

初二,体育课上总跑步,没办法,身材肥硕的我总会跟在最后面。

“喂,胖子,快点呀!”死党又在叫我了,上帝把他塑造的类似般瘦小,真是让我嫉妒啊!没办法,我只好加一把劲,大步向前。

英语课上。

“这个问题有谁会?”老师发问。无一人回答。“到底有没有人会这题啊?”我感觉得到,老师快发飚了。算了,赌一把吧。于是我尝试着去回答,结果竟然是正确的,于是我又一次在班上红了起来,一旦有老师发难,或是学校有什么活动,同学们都会大叫“胖子上,胖子上……”

现在的我也已经完全融入了他们的.心中,在他们的心里,我早就是不老的,不变的,不会消逝的一个人了。

虽然我最近瘦了不少,但却依然没有改变那不老的形象。

9.不老的《情人》 篇九

初次接触杜拉斯是源于王小波。那时看了王小波的书,他在书里一直推崇王道乾译的《情人》,“到了将近四十岁时,我读到了王道乾先生译的《情人》,又知道了小说可以达到什么样的文字境界。道乾先生曾是诗人,后来做了翻译家,文字功夫炉火纯青。”而我那时是抱着一个跟风的心态,看看王小波推荐的这书究竟是怎么样的。可惜的是,当时看书只觉得自己是“牛嚼牡丹”,不知其好,读罢没什么感觉。但合上书那瞬间,我知道,总有一天我会再读《情人》的。我相信王小波之言:“《情人》之类,比之经典作家的鸿篇巨制毫不逊色。”杜拉斯也说,《情人》经过反复的修改,每一段、每一句都重新安排过。照我看,她的其他小说都不如《情人》好。于是就有了一遍又一遍的重新阅读,一次又一次的沉思。

小说的内容很简单,以法国殖民者在越南的生活为背景,描写贫穷的法国女孩与富有的中国少爷之间深沉而无望的爱情。写书的时候,她已70岁了。对于15岁半在湄公河的渡船上与中国情人相识相爱的那段经历,70岁的女作家仍写得饱含激情。因为时间的尘封、记忆的积压以及作家对历史的洞察力,这激情被表现得丰富深邃且充满张力。全世界的读者都惊奇于这种杜拉斯式的写法。爱情故事之中交织着在殖民地家族创业失败的背景,对母亲与兄弟的爱与恨,青春的希望与绝望等等,所有的这些形象这些感情都以极端而惨痛的语言来表现,悲怆而低沉。一个女人在她白发苍苍时回首她的青年时代,对爱的恨的可能都付之平静而温厚的一笑,时间削平了一切极端化的情绪。但是在杜拉斯笔下就不一样了。

选段重读

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这个形象,我是时常想到的,这个形象,只有我一个人能看到,这个形象,我却从来不曾说起。它就在那里,在无声无息之中,永远使人为之惊叹。在所有的形象之中,只有它让我感到自悦自喜,只有在它那里,我才认识自己,感到心醉神迷。

太晚了,太晚了,在我这一生中,这未免来得太早,也过于匆匆。才十八岁,就已经是太迟了。在十八岁和二十五岁之间,我原来的面貌早已不知去向。我在十八岁的时候就变老了。我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这样,我从来不曾问过什么人。好像有谁对我讲过时间转瞬即逝,在一生最年轻的岁月、最可赞叹的年华,在这样的时候,那时间来去匆匆,有时会突然让你感到震惊。衰老的过程是冷酷无情的。我眼看着衰老在我颜面上步步紧逼,一点点侵蚀,我的面容各有关部位也发生了变化,两眼变得越来越大,目光变得凄切无神,嘴变得更加固定僵化,额上刻满了深深的裂痕。我倒并没有被这一切吓倒,相反,我注意看那衰老如何在我的颜面上肆虐践踏,就好像我很有兴趣读一本书一样。我没有搞错,我知道;我知道衰老有一天也会减缓下来,按它通常的步伐徐徐前进。在我十七岁回到法国时认识我的人,两年后在我十九岁又见到我,一定会大为惊奇。这样的面貌,虽然已经成了新的模样,但我毕竟还是把它保持下来了。它毕竟曾经是我的面貌。它已经变老了,肯定是老了,不过,比起它本来应该变成的样子,相对来说,毕竟也没有变得老到那种地步。我的面容已经被深深的干枯的皱纹撕得四分五裂,皮肤也支离破碎了。它不像某些娟秀纤细的容颜那样,从此便告毁去,它原有的轮廓依然存在,不过,实质已经被摧毁了。我的容貌是被摧毁了。

对你说什么好呢,我那时才十五岁半。

那是在湄公河的轮渡上。

在整个渡河过程中,那形象一直持续着。

我才十五岁半,在那个国土上,没有四季之分,我们就生活在唯一一个季节之中,同样的炎热,同样的单调,我们生活在世界上一个狭长的炎热地带,既没有春天,也没有季节的更替嬗变。

我那时住在西贡公立寄宿学校。食宿都在那里,在那个供食宿的寄宿学校,不过上课是在校外,在法国中学。我的母亲是小学教师,她希望她的小女儿进中学。你嘛,你应该进中学。对她来说,她是受过充分教育的,对她的小女儿来说,那就不够了。先读完中学,然后再正式通过中学数学教师资格会考。自从进了小学,开头几年,这样的老生常谈就不绝于耳。我从来不曾幻想我竟可以逃脱数学教师资格会考这一关,让她心里总怀着那样一份希望,我倒是深自庆幸的。

我看我母亲每时每刻都在为她的儿女、为她自己的前途奔走操劳。终于有一天,她不需再为她的两个儿子的远大前程奔走了,他们成不了什么大气候,她也只好另谋出路,为他们谋求某些微不足道的未来生计,不过说起来,他们也算是尽到了他们的责任,他们把摆在他们面前的时机都一一给堵死了。我记得我的小哥哥学过会计课程。在函授学校,反正任何年龄任何年级都是可以学的。我母亲说,补课呀,追上去呀。只有三天热度,第四天就不行了。不干了。换了住地,函授学校的课程也只好放弃,于是另换学校,再从头开始。

就像这样,我母亲坚持了整整十年,一事无成。我的小哥哥总算在西贡成了一个小小的会计。那时在殖民地机电学校是没有的,所以我们必须把大哥送回法国。他好几年留在法国机电学校读书。其实他并没有入学。我的母亲是不会受骗的。不过她也毫无选择余地,不得不让这个儿子和另外两个孩子分开。所以,几年之内,他并不在家中。正是他不在家的这几年时间,母亲购置下那块租让地。真是可怕的经历啊。不过,对我们这些留下没有出去的孩子来说,总比半夜面对虐杀小孩的凶手要好得多,不那么可怕。那真像是猎手之夜那样可怕。

人们常常说我是在烈日下长大,我的童年是在骄阳下度过的,我不那么看。人们还常常对我说,贫困促使小孩多思。不不,不是这样。长期生活在地区性饥馑中的“少年老人”意指未老先衰的小老头。他们是那样,我们不是那样,我们没有挨过饿,我们是白人的孩子,我们有羞耻心,我们也卖过我们的动产家具之类,但是我们没有挨过饿,我们还雇着一个仆役,我们有时也吃些乌七八糟的东西,水禽呀、小鳄鱼肉呀,确实如此,不过,就是这些东西也是由一个仆役烧的,是他侍候我们吃饭,不过,有的时候,我们不去吃它,我们也要摆摆架子,乌七八糟的东西不吃。当我到了十八岁,就是这个十八岁叫我这样的面貌出现了;是啊,是有什么事情发生了。这种情况想必是在夜间发生的。我怕我自己,我怕上帝,我怕。若是在白天,我怕得好一些,就是死亡出现,也不那么怕,怕得也不那么厉害。死总是缠着我不放。我想杀人,我那个大哥,我真想杀死他,我想要制服他,哪怕仅仅一次,一次也行,我想亲眼看着他死。目的是要当着我母亲的面把她所爱的对象搞掉,把她的儿子搞掉,为了惩罚她对他的爱;这种爱是那么强烈,又那么邪

恶,尤其是为了拯救我的小哥哥,我相信我的小哥哥,我的孩子,他也是一个人,大哥的生命却把他的生命死死地压在下面,他那条命非搞掉不可,非把这遮住光明的黑幕布搞掉不可,非把那个由他、由一个人代表、规定的法权搞掉不可,这是一条禽兽的律令,我这个小哥哥的一生每日每时都在担惊受怕,生活在恐惧之中,这种恐惧一旦袭入他的内心,就会将他置于死地,害他死去。

记忆语录

《情人》自1984年秋季出版以来,就一直受到读者的热捧,王小波以及其他知名学者,结结实实地表扬过很多次《情人》;再再后来,杜拉斯的《情人》便成了绕不过的文学经典,而杜拉斯本人,则成为了一个符号,一种情结。

如果你是带着这种情结去阅读这本小说的,会发现无法通过自己的阅读体验,去清晰地找寻一种认知。因为远在阅读之前,它已经足够经典了。《情人》是一个太个人化的东西,文字存杜拉斯的笔下,自由飘忽。她随意地变换着人称,变换叙述的时间顺序,充斥着自我追忆式的呓语,它的用词精妙,它的结构绝伦。杜拉斯构建出的那种精巧的叙事结构,那种黄昏式的语气,也是任何人也学不来的。那种沧桑的,凄凉的语气,表面上来得那么四平八稳,浅浅淡淡的,却总是存一个不经意的转瞬,把人搅得撕心裂肺的疼。而在这之后,读者同样也会发出一声叹息。这声叹息里夹杂的可能是迫切与渴求,也可能是虚空和伤感。而在这声叹息之后,又会陷入某种兴奋中。这才是杜拉斯最厉害的地方。

读她的文字就像在哪个躁动不安的夏日午后,无意中闯入了她的宫殿掀起帷幕的一角,偷窥到她内心的隐痛一样,即使只言片语也足以让孤寂的夜空顿时被闪电全部撕破,语言带着雷电,从天上直撕毁到地上。她能让那种追述口吻所营造出的气氛与感觉,贯穿整个小说,只是用她的细碎的语言,便能紧紧地抓住读者的心,深深陷入而无法自拔。以至于在她的笔下,连“我已经老了”这样的简单句了,都成了“无限沧桑尽在其中”的了。

我读她的书,时常像在迷宫之中,依靠那急促的光明辨识方向。

选段重读

风已经停了,树下的雨丝发出奇幻的闪光。鸟雀在拼命呜叫,发疯似的,把喙磨得尖利以刺穿冷冷的空气,让空气在尽大的幅度上发出震耳欲聋的鸣响。

邮船的发动机停了,由拖轮拖着,一直拖到湄公河河口近西贡那里的海湾有港口设施的地方,这里是抛锚系缆所在,这里叫做大河,即西贡河,邮船就沿着西贡河溯流而上。船在这里停靠八天。当各类船只停靠在码头上,法国也就在那里了。人们可以上船去吃法国式的晚餐,跳舞,对我母亲来说,那未免过于昂贵了,而且,对她来说,也无此必要,不过,和他一起,和堤岸的情人一起,是可以去的。他所以不去,是因为同一个这么年轻的白人姑娘一起去,怕被人看见,他没有这样说,但她是知道的。在那个时期,五十年前,当然也说不上时间久远,五十年前到世界各地去,也只有从海路乘船去。世界各大洲彼此分割,陆路不通,还没有铁路铺设。在数百数千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只有史前时期开辟的一些通道存在。连接印度支那和法国的航线,只有法国邮船公司漂亮的邮船往来其间,这就是在航线上航行的“三个火枪手”:波托斯号,达塔尼昂号和阿拉米斯号。

航程要持续二十四天。那时定期航班的邮船在船上很像是若干城镇组成的,有街道,有酒吧间,咖啡馆,图书阅览室,沙龙,约会,情侣,还可以婚丧嫁娶。因此一些偶然性的社团应运而生,这些关系的形成,也不得不然,这一点人们是知道的,也不会忘记,正因为这样,这些社团也变得很有生气,很有趣,让人流连忘返。所以这就成了女人特有的旅行了。对女人来说尤其不可小视,对于某些男人有时也不可忽视,这类到殖民地去旅行于是成为取得事业成功名副其实的历险活动了。对于我们的母亲来说,在我们童年时期,这些旅行就成了被她称之为“她一生中最美好的日子”那一类事情了。

动身启程。旅程的开始永远都是这样。遥远的行程永远都是从海上开始的。永远是在悲痛和怀着同样绝望的心绪下告别大陆的,尽管这样,也阻止不了男人动身远行,比如犹太人,有思想的人,还有只愿在海上旅行的旅行者,尽管这样,也阻止不了女人听任他们弃家出走,她们自己却从来不肯出门远行,总是留在家里,拘守故土、家族、财产,坚持必须回家的理由。几百年的时间,乘船旅行使得旅人变得比我们今天的旅行者更加迟钝,更带有悲剧性。旅行的时间当然与空问距离一样长。人们对人类在海上和陆地旅行这种缓慢的速度,已经习以为常,对于迟误,等候风向,等待天气转为晴朗,遇难,烈日,死亡,也习以为常了。这个白人小女孩所见到的那些大轮船已经是世界上落后的班船。在她年轻的时候,最早出现的飞机航线已经设立,势必将逐渐取代人类在海上长途跋涉。

他仍然每天都要到堤岸的公寓去。他仍然按习惯那样,在一个时期他仍然按老习惯那样做,用双耳瓮积存清水给我洗浴,再把我抱上床。他还是紧靠着我,睡在我身边,不过他已经变得无能为力了。离别的日期尽管为时尚远,但是分别一经确定下来,他对于我,对我的肉体,就什么也不能了。这种情况是突然发生的,他并不知道。他的肉体对这个即将离去、叛离而去的女人已经无所欲求。他说我再也不能得到你了,我自以为还能,但是办不到了。他说他已经死了。他对我微笑着,非常温柔的表示歉意的笑,他说也许再也不会有了。我问他是不是想。他那么笑了一笑,他说我不知道,现在,大概是想。在沉痛之中,柔情依然还在。这种痛苦,他没有说,一个字也不曾提起。有时,他的脸在战栗,牙齿咬紧,双目紧闭。他闭起眼睛所见到的种种形象,他始终没有说过。也许可以说他喜欢这样的痛苦,他喜爱这种痛苦就像过去爱我一样,十分强烈,甚至爱到宁可为之死去也说不定,可是现在他宁愿要痛苦甚于得到我。有几次他说他愿意爱抚我,因为他知道我渴想得到爱抚,他说当快乐出现的时候他也很想注意看看我。他那做了,同时也在注意看我,他还叫着我,就像叫他的孩子一样。我们约定,谁也不看谁,但是不可能,过去也不可能。每天傍晚我都在学校门前他的黑色汽车里看到他,羞耻早已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开船的时刻到了,三声汽笛长鸣,汽笛声拖得很长,声音尖厉,全城都可以听到,港口上方,天空已经变成黑魃魃一片。于是拖轮驶近大船,把它拖到河道中心。拖过之后,拖轮松开缆索,返回港口。这时,轮船还要再一次告别,再次发出那可怕的叫声,那么凄厉,让人觉得神秘难测,催人泪下,不仅旅人下泪,使动身远去的人哭泣,而且使走来看看的人以及没有明确目的来到这里的人、没有什么可思念的人听了也落下泪来。随后,轮船凭借自身的动力徐徐开行,沿着河道缓缓向前开去。经过很长时间,仍然可以看到它那高大的身影,向着大海航去。有很多人站在岸上看着船开去,不停地招手,挥动他们手中的披巾、手帕,但动作渐渐放慢,愈来愈无力了。最后,在远处,陆地的弧线把那条船的形状吞没,借着天色还可以看

到它慢慢地下沉隐没。

当轮船发出第一声告别的汽笛声,人们把跳板撤去,拖轮开始把它从陆地拖引开去,离岸远了,这时,她也哭了。她虽然在哭,但是没有流泪,因为他是中国人,也不应为这一类情人流泪哭泣。也没有当着她的母亲、她的小哥哥的面表示她心里的痛苦,什么表示也没有,就像他们之间惯常所有的情形那样。他那黑色长长大大的汽车停在那里,车前站着穿自制服的司机。车子离法国邮船公司专用停车场稍远一点,孤零零地停在那里。车子的那些特征她是熟知的。他一向坐在后面,他那模样依稀可见,一动不动,沮丧颓唐。她的手臂支在舷墙上,和第一次在渡船上一样。她知道他在看她。她也在看他;她是再也看不到他了,但是她看着那辆黑色汽车疾速驶去。最后汽车也看不见了。港口消失了,接着,陆地也消失了。

航程中经过中国海、红海、印度洋、苏伊士运河,清晨一觉醒来,船的震荡停止了,可知船已到岸,船正沿着沙滩航行。但是,这里仍然是海洋。海洋更其辽阔,遥远无边,一直连通南极,航程中有几次停靠,从锡兰到索马里是距离最长的一段路程。有时海洋是这样平静,季节又是这样纯净温煦,人们在航行途中甚至觉得不是这一次在这里的海上旅行,而是经历另一次海上行程似的。这时,船上的大客厅、船上前后纵向通道、舷窗都打开来,整个船都打开来了。旅客从他们无比炎热的舱房走出来,甚至就睡在甲板上。

旅途中,船正在横越大洋,有一天深夜,有一个人死了。她现在已经不能明确知道是不是这一次旅行或另一次旅途中发生的事。头等舱酒吧间有一些人在玩牌,在这些玩牌的人中有一个年轻人,这个年轻人打牌打到一定的时间,一言不发,把牌放下,走出酒吧间穿过甲板,匆匆跑去,纵身一跃跳下海去。船正在快速航行,待船停下来,尸体已不知去向。

写到这件事,不,她并没有亲自见到这条船,而是在另一个地方,她听人讲过这个故事。那是在沙沥。那个青年,就是沙沥地方长官的儿子。她也认识他,他也在西贡中学读书。她还记得,他身体高大,和蔼可亲,面呈棕色,戴一副玳瑁边眼镜。人们在他的房舱里什么也没有发现,一封信也没有留下。他的年纪,倒是留在记忆里了,真可怕,也是十七岁。船在第二天黎明又启航了。最可怕的就是这一点,船竟自远去。太阳升起,大海茫茫,决定放弃搜寻。永远的离弃,分离。

记忆语录

杜拉斯的文笔,用王小波的话讲,是“极端的精美,让读小说的人狂喜、让打算写小说的人害怕”。她正是用这样的文笔写下《情人》,同时也让我们相信,那个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才是值得信赖而又灵魂互赖、生死相随的真爱。

杜拉斯说:“生命的历史并不存在。”年少时的爱恋和激情,随着时间的磨砺与削消,终将化成心底的最隐秘的爱与痛。当年华逝去时,回忆写成文字,如隧道般的深邃和不见底的绝望,好像一首诗。“当你老了,头白了,睡意昏沉/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慢慢读,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回想它们昔日浓重的阴影/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垂下头来,在红光闪耀的炉子旁/凄然地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逝/在头顶的山上它缓缓踱着步子/在一群星星中间隐藏着脸庞。”(叶芝《当你老了》袁可嘉译)时间带走的是华丽的爱恨情仇,留下了曾经沧海的淡然温柔。

杜拉斯把女作家的弱点和强项在一本书中展露无疑,因此激荡出巨大的情感共鸣,痛苦,温暖,缝隙,流传,风,河岸,姿态,她把一朵花的骄矜蕴含在灵魂的相撞中,周围包裹着银色外衣,看似漫不经心的回忆,成为生猛的风,暖流涌遍全身,如同潮汐涨落。

10.描写青春不老的说说 篇十

1. 想找你玩,春风春景多潇洒;想约你逛,春光春雨多惬意;想陪你乐,春天春意多惹人。阳光灿烂的日子,亲爱的,不要宅在家,尽享春光,恣意闹春!

2. 不是每段故事都有后来,更多的是无疾而终。

3. 在这苍茫的人世间,没有绝对的对或错,只要你经过了,一切都让他过去吧。我们还得给崭新的明天留下一席余地,等待黎明投射灿烂的曙光。

4. 让幸运的阳光走进你的窗,让幸福和快乐悄悄飞到你身旁,在快乐中抽一根快乐的线,为你织一件好运的衣裳,在幸福里磨一根幸福的针,为你钉上永远的吉祥!

5. 不因寂寞才想你,而因想你才寂寞。孤独的感觉之所以如此之重,只是想你太深。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意不尽情,情不自禁地对你说声:我真的好想你!

6. 我看清了,世界就是一个市场,每样东西都标了价,无论我用自己的时间、劳动、心智买了什么,也无论我买下的东西是财富、舒适、名誉、正直或者知识,我都必须信守自己的决定。我不能像小孩子那样,买下一样东亩,又后悔没有另一样东西。既然构成生命的每天的事情都难以收回,那么但愿我能在未来肯定地说,我的汗水与辛劳换来的是有价值的永恒的东西。唯一的可行之计是在每天向磕睡虫投降前进行一项特别的训练。我将在每晚反省一天的行为。

7. 傻子才悲伤,我是傻子,所以我很悲伤。

8. 我心里的梦想,就如翩翩起舞的彩蝶,是那么的优雅,周围环绕着灿烂群花,那么浪漫;犹如雨后的七彩彩虹,我相信我可以走过那连接天边的彩桥,去到我梦想的世界。

9. 你是我期待又矛盾的梦想,想抓住却不能拥抱的风,想喝又怕醉的酒。

10. 有些事藏在心里是莫大的委屈,话到嘴边又觉得无足挂齿不值一提。

11. 生活的片断犹如点点风帆,随波逐流,顷刻间,即消失的无影无踪,只留下一片生命的大海和天边合而为一。我站在生命的海边玩耍,总觉得自己太平凡,太渺校烦闷的我躲了起来,生活从此平淡,与世无争。但这静得像沉睡的夜一般的生活,有着更多的孤独与苦闷。于是,我再次返回轰轰烈烈的大海,重新扬帆出发。我突然明白,生活无法逃避,只有面对。

12. 你十分苦恼这东西买不买得起,其实就说明你买不起;你反复犹豫这衣服到底衬不衬你,其实就说明这衣服你穿上丑哭了;你百般斗争明天到底要不要横下心来好好努力,其实就说明你明天肯定接着偷懒;你从各种迹象猜测他喜不喜欢你,其实就说明他根本不喜欢你。

13. 我现在有足够的勇气对你说我很喜欢你,不能没有你。我们不用海誓山盟,也不要海枯石烂,但求在你身边好好的爱护你,保护你,白头偕老。

14. 人原本就是在星星上出生的,暂时居住在这颗叫做地球的星星上,因此,任何一个人,都是具有星星般美好的心灵,生命尽管有限,依然不断用微笑和爱向他人散发光芒。

15. 你想要怎样生活,完全由你自己决定。

16. 其实,那只有是一颗游子的心,才会这样悲情的惆怅!那只有是一个游子的泪,才会流的凄凉!因为于我,永远是一只风筝。而那一线相牵的是故乡的每一棵树,每一朵花,我迎着风雨想飞很高很高,只为了把家的温存再一次尽收眼眶!

17. 幸福,不是长生不老,不是大鱼大肉,不是权倾朝野。幸福是每一个微笑生活愿望的达成,当你想吃的时候有的吃,想被爱的时候有人来爱你。

18. 人活着一定不要都是为了自己,也不可能只为了自己。要做好人,想要得到别人尊重,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修身、不断做好事,需一生不懈的努力。我们要尽自己的努力,去创造更好的社会。

19. 曾经有种感觉,想让它成为永远。过了许多年,才发现它已渐渐消逝了,然后才懂。原来握在手里的,不一定就是我们真正拥有的`,我们所拥有的,也不一定就是我们真正铭刻在心的!其实人生很多时候需要自觉地放弃!

20. 爱你的人,生怕给你的不够,不爱你的人,就怕你要求的太多。

21. 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我们也许会徘徊不定、犹豫不决。影响我们下决心的因素,往往既不是事情过于复杂,也不是我们的判断力不够,而是对于自己即将放弃的选择心有不甘,既想要鱼,又想要熊掌。这时候我们就要明白,没有舍就没有得,今天所放弃的,明天可能会加倍回报给你。

22. 时常告诉自己,笑是一种力量,会赶走悲伤。有时候,我们愿意原谅一个人,并不是我们真的愿意原谅他,而是我们不愿意失去他。道歉并不总意味着你是错的,它只是意味着你更珍惜你们之间的关系。生活是没有风平浪静的时候,只有学会让自己用心如止水的态度来面对生活才是正确的。

23. 从此,我要以每天的成绩令世人惊叹。每天我要延长花在工作上的时间,让那多付出的汗水成为明天的投资。有了这种态度,这种在我们这个自私自利的世界上罕见的态度,我不会失败。

24. 生活总是这样,有许许多多的不如意,我知道,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这成了很多人困扰的难题,使他们变得沮丧、悲观,仿佛对一切事物都失去了信心与希望。

25. 明明爱的很疼,却要执着的看着自己继续疼下去。

26. 我若不坚强,没有人会懂我到底有多痛。我若不坚强,没有人会懂我到底要怎么继续生活下去。我若不坚强,没有人知道我经历了怎么样的生活。我若不坚强,没有人知道我微笑背后所隐藏的伤痛要怎么激励我若不坚强,没有人知道我在想哭的时候却发现原来没有了眼泪。

27. 没有过不去的事情,只有过不去的心情。确实是这样,很多事情我们之所以过不去是因为我们心里放不下,比如被欺骗了报复放不下,被讽刺了怨恨放不下,被批评了面子放不下。大部分人都只在乎事情本身并沉迷于事情带来的不愉快的心情。其实只要把心情变一下,世界就完全不同了。

28.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没必要去羡慕别人的生活。有的人表面风光,暗地里却不知流了多少眼泪;有的人看似生活窘迫,实际上人家可能过得潇洒快活。幸福没有标准答案,快乐也不止一条道路。收回羡慕别人的目光,反观自己的内心吧。自己喜欢的日子,就是最美的日子;适合自己的活法,就是最好的活法。

29. 年轻的时候会想要谈很多次恋爱,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终于领悟到爱一个人,就算用一辈子的时间,还是会嫌不够。慢慢地去了解这个人,体谅这个人,直到爱上为止,是需要有非常宽大的胸襟才行。

30. 我的青春曾为你而荒芜,那么在离开你之后我会珍惜那仅剩的青春。

31. 距离之所以可怕,因为根本不知道对方是把你想念,还是把你忘记。

11.《不老的老人》初一600字作文 篇十一

那天傍晚五时许,我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雨下得太大了,我来到跨楼下避雨。那里横七竖八地放着许多自行车,加上有些避雨的行人,挤得水泄不通,出入弄口的人们很不方便,只能侧身行走,稍不留意就可能把自行车碰倒。

这时,一个瘦削的身影出现在我面前,原来是他——那个古怪的老人。他从凳子上站起来,向四周张望了一会儿,皱着眉看着眼前的景象。突然他向弄口的左侧看了一下,发现那里还有空地,于是他右手托起一辆小型自行车的车头,左手握住三角架把它搬到左侧,然后把所有的小型车都搬到那儿,一辆靠着一辆,排得整整齐齐的。接着他又准备搬大自行车。可那些“大个子”就很难对付了,车头忽左忽右地扭动着,像顽皮而又倔强的孩子。但他还是艰难地挪动脚步,一辆又一辆地往右侧搬。这些“大个子”终于听话地站到右侧,排起了整齐的队伍。

我看着这位气喘吁吁的老人,心想:他是看车的吗?不,他是为了……我正想着,一只粗糙的手轻轻地拍了拍我,示意我让到一旁,以便推走一辆 “特大号”自行车。我立刻帮他把那“特大号”推到了右侧。

这时,还在喘着粗气的老人望着行人方便地走过他整理出来的宽敞的过道时,欣慰地笑了,脸上的皱纹也舒展开了,仿佛年轻了好几岁。

12.传承 不老的“红嫂” 篇十二

曲曲血乳交融的军民鱼水情,用柔弱的肩膀与男人们共同撑起了战争的胜利——她们就是“沂蒙红嫂”。

巍巍高耸的蒙山不会忘记,涓涓流淌的沂水不会忘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沂蒙人民也不会忘记,革命老区的红嫂与人民军队在战火中结下的深情厚谊。沂蒙红嫂身上所展现的那种“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的品质正是沂蒙精神最好的诠释。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在人们的心目中,沂蒙红嫂们都像蒙山上盛开的鲜花一样绚丽夺目!

追寻“红嫂”的足迹

1947年5月,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的指挥下,在孟良崮一举歼灭了国民党精锐部队整编七十四师及援军一部,共32000余人。在离孟良崮不足30公里的小山村烟庄,6个当时只有十八九岁的年轻姑娘,就是被称为支前模范的“沂蒙六姐妹”。“沂蒙六姐妹”这一称谓,是当年陈毅元帅亲自命名的。1947年6月10日,当时的鲁中军区机关报《鲁中大众报》以《妇女支前拥军样样好》为题,报道了这个模范群体。从此,“沂蒙六姐妹”的名字传遍了整个沂蒙山区。

1961年,山东著名作家刘知侠根据明德英用乳汁救伤员的真实故事,创作了小说《红嫂》。1964年8月,当京剧现代戏《红嫂》搬上首都舞台时,观看演出的毛泽东、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感动得数次落泪。毛泽东指示:《红嫂》这出戏是反映军民鱼水情的戏,演得很好,要拍成电影搬上银幕,可以教育更多的人做新时期的“红嫂”。从此“红嫂”闻名天下。明德英也被公认为“沂蒙红嫂”的生活原型。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山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120多万群众参军支前,10万多名先烈埋下忠骨。在那斗争形勢极为残酷和艰辛、物质条件极端匮乏的战争年代里,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中国革命的胜利,沂蒙女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沂蒙六姐妹”就是沂蒙红嫂中最具代表性的支前模范。一组来自临沂市妇联的数据显示:抗战期间,沂蒙老区15.5万余名妇女先后以不同方式掩护了9.4万余名革命军人和抗日志士,4.2万余名妇女参加了救护八路军伤病员的工作,共救助伤员1.9万余人。

“红嫂”精神代代传

时光荏苒,沧桑巨变,六十年弹指

挥间,流逝的岁月早已拂去战争的烟尘,但沂蒙人民浴血奋战、英勇悲壮的日子永远也无法使人忘却。千千万万个英雄的沂蒙女性汇集成了一个名字一沂蒙红嫂,成为沂蒙女性的光辉形象,永远铭刻在光荣的革命历史丰碑上。

2009年,42集大型电视连续剧《沂蒙》在央视热播。沂蒙人质朴博爱、不怕牺牲、甘于奉献的崇高品质给全国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剧中的女王角子宝珍的原型就是有着“沂蒙母亲”之美誉的王换于老人。

《沂蒙》剧中第一主角是迟蓬扮演的于宝珍,“她把最后一粒粮食当做军粮,用最后一块布做军装,送最后一个儿子上战场”,用一个普通沂蒙女人的朴实、善良诠释了沂蒙精神。虽然于宝珍大字不识一个,但处事果断,脑瓜也好使,村里谁家里还剩多少余粮、谁家里还有多少布枓,她都用自己的符号记得清清楚楚。

导演管虎表示,“那些沂蒙山的女子,后来被称之为红嫂的人,更能体现出沂蒙的一种精神内质。因此《沂蒙》的主角其实是这些‘红嫂’们”。

2009年,又一部以沂蒙红嫂为原型的电影《沂蒙六姐妹》作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献礼片,在全国公映,这部影片的副标题为“战争中的女人”,战争本应该让女人走开,因为,女人是柔弱的,是战争中最为不幸的一个群体,但是沂蒙老区的女人们却英勇无畏的走到了战争的第一线,用她们柔弱的肩膀挑起了重担,为孟良崮战役的全面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影片中感人的情节、鲜活的形象再一次感动了全国观众。这部影片也获得了全国“五个一”精品工程和华表奖的荣誉称号,这不仅仅是一份荣誉,更多的是一种肯定,来自全国人民对沂蒙精神的肯定。

2011年5月之3日,沂蒙六姐妹纪念馆在蒙阴县烟庄村开馆。迟浩田将军高度评价“沂蒙六姐妹”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中作出了突出贡献,为她们挥然题词:“沂蒙六姐妹,拥军情不忘。”

沂蒙新“红嫂”

沂蒙女性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沂蒙悠久的历史文化,发扬伟大的革命精神,在党的哺育下,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用实际行动不断丰富和发展着沂蒙精神。

从战火硝烟中走来的”沂蒙六姐妹”一直没有停止过拥军的脚步,六姐妹中健在的三位老人继续做着鞋垫,到部队慰问,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演绎了沂蒙儿女对人民军队的鱼水深情。1998年长江流域的特大洪灾和2008年汶川地震,老人们在生活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捐款捐物。特别是汶川大地震后,她们在电视上看见子弟兵在一线不怕流血牺牲,冒着生命危险参与抗震救灾,心疼得直掉眼泪,就发动儿媳、孙女和全村妇女经过十几个昼夜加工,赶制了500双“千层底”寄给了抗震救灾一线的子弟兵。

如今,王换于老人的孙女——沂南县第四中学退休教师于爱梅,以先辈为榜样,继承拥军传统,赋予时代新内涵,无怨无悔做奉献,用实际行动,谱写出了一曲曲拥军爱民的新篇章。从2005年开始,她每年都利用“八一”节、年底新兵入伍等机会,邀请全国拥军模范到县武装部进行拥军,把鞋垫等物品送给部队官兵和入伍新兵,向他们表示慰问,进行革命传统教育,鼓励他们当好兵、尽好义务。据统计,近几年来,她个人投入用于购买拥军慰问品的资金达5万余元,仅向部队官兵赠送的鞋垫就有1000余双。

头几年,于爱梅都是自己一个人开展拥军活动。后来她就想,一千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如果多组织一部分人开展联合拥军,不就可以为部队官兵做更多的实事吗?她的想法立刻得到了县妇联、县民政局等部门领导的大力支持,县妇联还向她推荐了一批县内的女民营企业家。在她的组织发动下,沂南民间拥军的队伍越来越壮大,沂南县“红嫂拥军协会”也应运而生。于爱梅现已被选为临沂市拥军协会理事。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的“红嫂”有的已经故去,有的到了耄耋之年,但她们身上的所展现出来的“沂蒙精神”,通过她们的子女以及她们抚养过的革命后代,延续传承,从沂蒙山区走向全中国,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人牺牲奉献、报效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

13.不老的诗意是一个时代的指针 篇十三

在我们的时代,经典与大众,主流与非主流,纯文学与俗文学之间并没有一道无法翻阅的高墙,在表达人性的维度和阐释理想的媒介上,文学、音乐、绘画、舞蹈甚至影像,就像花园里一条又一条彼此交叉的小路,都能通往星辰大海。

或许多年以后,人们终会心平气和地谈论这届诺贝尔文学奖。但现在,关于美国唱作人鲍勃·迪伦的讨论仍在喧嚣中。全世界分作泾渭分明的两派:支持者认为评委会态度先锋,大胆突破,从1996年就被提名、陪跑20年的鲍勃·迪伦终于名至实归;反对者则认为将文学奖颁给歌手成了行为艺术,更像是评委们的一次集体“致青春”。

这不是诺奖第一次把文学奖颁给“非文学”人士。此前有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和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去年的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严格意义上是一位记者。而在全世界数不尽数的文学写作者中,无论做出怎样的选择,都无疑是另一种层面的“遗失”。漏网之鱼也好,遗珠之憾也罢,我们还可以列出另一份名单:列夫·托尔斯泰、易卜生、契诃夫、卡夫卡、乔伊斯、博尔赫斯、纳博科夫、卡尔维诺、普鲁斯特、伍尔夫,包括鲁迅、老舍,他们都是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但又无可争议的大师,依然在一代代写作者和阅读者心中闪耀着无法遮蔽的光芒。奖项最大的价值不在于对过去的肯定,而是对未来的召唤。因为获奖,文学作品得以传播与二度传播,经典化和再经典化。连日来,鲍勃·迪伦迅速占领微信订阅号、朋友圈等社交媒体,他的作品和人生得以走近更多人的视野。因为在我们的时代,经典与大众,主流与非主流,纯文学与俗文学之间并没有一道无法翻阅的高墙,在表达人性的维度和阐释理想的媒介上,文学、音乐、绘画、舞蹈甚至影像,就像花园里一条又一条彼此交叉的小路,都能通往星辰大海。

与其说诺奖颁给了歌手和六十年代,我宁愿相信是颁给了诗意和一颗不老的心。因为,不老的诗意是一个时代的指针。

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人总是一个时代最敏感的群体,他们拥有一颗不老的心,所以常常感时忧世,“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他们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力,也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人间大爱……如果说,节奏与韵律构成了诗的重力,那么这个世界就是诗意的重力。鲍勃·迪伦有句颇为狂妄的歌词:“整个世界都是我的王座”。不妨理解为,任何人都无法脱离自己的时代,没有生活的诗一定是干瘪而了无生趣的。“人生不止有苟且,还应有诗和远方”,近几年火极一时的这句话,也是对诗、对诗意情怀的追求,希望这种诗意能为许多中国人编织了精神的地图,引导人们向往美好,走向明天。

5年前,一位焦虑的诗评家感慨:写诗的人还不如读诗的人多。因为,中国人活得太紧张、太匆忙了。匆忙的人写不出诗,匆忙的人读不下去诗。但现在,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诗意在回归日常。还记得“穿越大半个中国”的农妇余秀华,在电视晚会唱“从前慢”的歌手,以及,一夜间层出不穷的那些读诗公号吗?那一个个在枕边刷屏读诗的人,一个个在农田、在流水线上写诗的普通人,他们用诗意沉淀生活,用诗意去补充人生,那郁郁葱葱正在生长的不正是一颗颗不老的诗心吗?

上一篇:内刊杂志策划方案下一篇:十大良好学习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