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洋流总结(共8篇)
1.高中地理洋流总结 篇一
二、知能构建
1.知识导图(如图1)
2.重点强化: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洋流对气候的影响。①全球大洋环流可以促进高低纬度之间的热量和水分的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热量和水分的平衡。例如,低纬度海区水温不会持续上升。②洋流对大陆沿岸气候影响很大。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作用。例如,北大西洋暖流将热量源源不断地输往欧州西北部,使得55°N~70°N之间大西洋东岸最冷月均温比西岸高16℃~20℃。因此,在此影响下,大西洋两岸自然景观截然不同,大洋西岸的拉布拉多半岛北部呈现苔原景观,大洋东岸呈现森林景观。副热带大陆西岸寒流例如秘鲁寒流,其水温比邻近海区低7℃~10℃,受秘鲁寒流和地形影响南美洲西海岸分布着世界上南北延伸最长、最靠近赤道的热带荒漠。
(2)洋流对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分布的影响。 ① 寒暖流交汇的海区,海水受到扰动,将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饵料。两种洋流汇合可以形成“水障”,阻碍鱼类游动,使鱼群集中,易形成大渔场,如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②离岸风将表层海水带离海岸,深层海水上泛补偿,并将大量营养物质带到表层,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饵料,形成大渔场,如秘鲁渔场。
(3)洋流对海洋航行的影响。①影响航行速度、时间及经济效益:顺流加速、逆流减速。②海雾是由于海面低层大气中水汽凝结所致,海雾的形成影响海上航行。例如: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交汇处,海雾较重。③洋流从极地携带冰山南下,对航行不利。例如:拉布拉多寒流常携带冰山南下,给海洋航运造成威胁。
(4)洋流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洋流可以把近海的污染物携带到其他海域,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同时其他海区也可能因此受到污染,扩大污染范围。
三、图表剖析
盛行风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洋流分布与风带、陆地形状、地转偏向力分布密切相关。根据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可以将洋流分布规律总结为洋流模式图(如表2)。
为了进一步简化世界洋流分布图的陆地部分,突出主要洋流系统,将南、北半球的洋流模式进一步归纳为“8/0”的洋流分布模型(图2)。其中“8”是北半球的洋流系统,“/”是赤道逆流,“0”是南半球的洋流系统;“8”和“0”正确笔顺即洋流流动方向。由于北印度洋受陆地轮廓和季风环流的影响,与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洋流模式有差异。
四、技巧点拨
1.洋流流向、性质的判定
根据南北半球、经纬度位置确定洋流流向、性质,如图3。
2.利用海水等温线判断洋流流向及确定洋流性质
海水等温线凸出的方向就是洋流的流向,“凸向即流向”。海水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北半球向北,南半球向南),说明洋流水温比流经地区温度高,则洋流为暖流;如果海水等温线向低纬凸出,说明洋流水温比流经地区温度低,则该洋流为寒流(如图4)。
3.洋流对海雾形成的影响
海雾是由于海面低层大气中水汽凝结所致,产生时常使海面能见度降低到1千米以下(如图5)。
4.渔场的形成
渔场是渔业资源丰富、鱼类聚集、渔业活动频繁的场所。根据鱼类聚集推导渔场成因(如图6)。
五、典题精练
(2015年四川卷)2013年4月5日,我国帆船手驾驶”青岛号”帆船荣归青岛港,实现了中国人首次单人不间断环球航海的壮举。图7为此次航行的航线图,据材料回答问题。
此次航行中,最能利用盛行风和洋流的航程是:
A.南美洲以南—非洲以南 B.非洲以南—南海
C.南海—台湾海峡 D.台湾海峡—青岛
2.地理洋流的课件 篇二
主要知识点归纳:
洋流分类
一、按成因
洋流按成因分为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三种。
风海流:形成动力为大气运动,规模很大。例如,西风漂流、信风带内的洋流。
密度流:由密度差异引起,多出现在封闭海域与外洋之间。例如,地中海与大西洋之间、红海与印度洋之间。
补偿流:分为水平流和垂直流,多在大洋两岸。例如,赤道逆流、秘鲁寒流。
二 、按性质
洋流按性质分为暖流、寒流两种。
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多由低纬流向高纬或为下降流。典型的有,日本暖流、墨西哥湾暖流。
寒流: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多由高纬流向低纬或为上升流。典型的有,千岛寒流、拉布拉多寒流。
三、按地理位置
洋流按地理位置分为赤道流、大洋流、极地流、沿岸流四种。
赤道流:分布于赤道附近海区。例如,南北赤道暖流、赤道逆流。
大洋流:分布于大洋中心,这种洋流类型较多。
极地流:分布于极地海域。例如,南极绕极流。
沿岸流:分布于沿海海域,受陆地影响大。例如,我国的沿岸流。
影响洋流分布的因素
盛行风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海水在盛行风的吹拂下,形成规模很大的洋流,因此洋流的流向和分布与地面风带模式及其分布有着密切关系。
除了盛行风以外,还有海陆分布、地转偏向力等因素,它们共同作用,形成了实际的大洋洋流分布,如下图。
洋流的分布规律
规律一
在热带和副热带海区(中低纬度),形成了以副热带海区(30°)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规律二
在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了以60°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规律三
在南极大陆的周围,陆地小,海面广阔。南纬40°附近海域终年受西风影响,形成西风漂流(寒流)。
规律四
北印度洋海区,受季风影响,冬季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夏季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重要的洋流
太平洋:北太平洋暖流、日本暖流(黑潮)、千岛寒流(亲潮)、加利福尼亚寒流、秘鲁寒流、东澳大利亚暖流 。
大西洋:北大西洋暖流、墨西哥湾暖流、拉布拉多寒流、本格拉寒流、加那利寒流、巴西暖流。
印度洋:西澳大利亚寒流、北印度洋季风洋流。
环球:西风漂流(寒流)。
问题及解答:
1、洋流怎么来的?
洋流,又叫海流,是表层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从一个海区水平或垂直地流向另一个海区的大规模运动。洋流就像是隐身于大洋中的“河流”。一般情况下,肉眼很难看出这条“河流”,只能通过一定的参照比较(如“鸭子舰队”的漂流)或者测量,才能知道洋流的流速、流向等。洋流按成因分为三大类:风海流、密度流和补偿流。
风海流是海水在风力作用下形成的`水平运动。例如,在中纬西风的吹动下,表层海水向东流动,形成了西风漂流。南半球因没有大陆的阻挡,西风漂流横穿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南部浩浩荡荡地环球流动,宽度从南纬30°扩展到南纬60°左右,深度达150-200米。西风漂流是全球洋流系统中规模最大、势力最强的洋流。世界大洋表层的洋流系统,从成因来说,大多属于风海流,因此风海流是洋流中当之无愧的“王牌主力部队”。
密度流是由于海水密度差异引起的。海水的盐度、温度差异均可引起密度流。例如,地中海因蒸发旺盛,海水盐度高,密度大,水面低,而相邻的大西洋盐度低,密度小,水面比地中海高,于是大西洋表层海水便经过直布罗陀海峡流入地中海,这支由西向东的表层洋流就是密度流。二战时,德国潜艇曾利用这支密度流进入地中海袭击盟军。他们在盟军防线外下潜,然后关掉发动机以躲避盟军的声纳监控,利用密度流把潜艇从水下悄无声息地送入地中海。密度流“神出鬼没”足以称得上是洋流中的“精锐特种部队”。
补偿流是由于海水从一个海区大量流出后水位降低,相邻海区的海水就流过来补充而形成的。补偿流有水平的,也有垂直的。垂直补偿流又分为上升流和下降流。如秘鲁西岸,在东南信风的持续吹动下,上层温暖海水离岸向西流去,深层的冷海水便涌上来进行补偿,形成上升补偿流。二战中,德国潜艇利用表层密度流进入地中海对盟军实施打击后,又利用直布罗陀海峡底部由东向西越过海底山脊流入大西洋的补偿流返回大西洋。补偿流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洋流中的“装备保障部队”。
实际上,洋流的形成往往是受多个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地转偏向力和陆地轮廓形状,也是迫使洋流的流向发生改变的因素之一。例如,在北大西洋的中纬地区也有一支“西风漂流”,在向东流动过程中受到欧洲陆地形状的影响,迫使它顺着欧洲西海岸向北一直深入到北极圈内,这就是著名的“北大西洋暖流”。
2、洋流有何影响?
调节地球表面的热量,是洋流肩负的“天然使命”之一 。洋流主要利用巨无霸级别的“暖水管”(暖流)和“冷水管”(寒流)来完成这项任务。
暖流是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高。暖流经过,对沿岸地区具有增温增湿的作用。世界上最强盛的暖流是墨西哥湾暖流(简称“湾流”)。湾流宽约100多千米,深约700米,总流量相当于陆地上所有河流径流量的20倍。湾流刚刚流出墨西哥湾时,水温高达27-28℃,蕴藏着丰富的热量。北大西洋暖流是湾流向东流动的一个分支,它向英吉利海峡两岸源源不断地输送热量,使得英国冬季均温达4-7℃,而同纬度的加拿大东岸却是-10℃。北极圈内的摩尔曼斯克同样受惠于北大西洋暖流,成为全年无结冰期的“不冻港”,是俄罗斯重要的渔业、海运和军事基地。
寒流是从较高纬度流向较低纬度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低。寒流经过,对沿岸地区具有降温减湿的作用。例如,秘鲁寒流从南纬45°开始贴着南美洲西岸向北流动,一直到达科隆群岛。在地转偏向力和离岸风的作用下,表层海水向西偏离海岸,下层冷海水上泛,导致表层水温比周围低7-10℃。受秘鲁寒流、副热带高压和离岸风的共同影响,智利境内的阿塔卡马沙漠年均降水量不足0.1毫米,在1845-1936年的91年间从未下雨,号称世界“干极”。科隆群岛虽位于赤道附近,但受秘鲁寒流影响,气候凉爽干燥,所以岛上不仅有热带动物,还有企鹅、海狮、海豹等寒带动物,被誉为“生物进化活博物馆”。
影响海洋生物的分布,是洋流的又一“天然使命”。洋流主要用“对流”和“上升流”这两项利器来完成这项任务。
欧洲的北海渔场、亚洲的北海道渔场、北美洲的纽芬兰渔场都形成于寒暖流交汇处。寒暖流交汇时,由于温度、密度的差异,造成局部水域垂直对流旺盛,海底的磷酸盐、硅酸盐等营养物质上泛,这些盐类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饵料。此外,还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寒暖流交汇处,暖水性和冷水性的鱼都能找到温度适宜的生存空间;二是寒暖流交汇可形成“水障”,就像冷暖气团相遇形成准静止锋一样,洋流几乎停滞不前,对于习惯于随洋流游动的鱼群来说,这就像一堵阻止其前行的墙,使鱼类在此集中。
南美洲的秘鲁渔场,则是由于秘鲁沿海盛行上升补偿流,将海底的营养盐类带到表层,浮游生物的生长繁殖使鱼类饵料充足,因而形成世界级的大渔场。
影响大洋航行的速度,同洋也是洋流的一个“天然使命”。洋流主要用“顺流加速”和“逆流减速”这两种方式来完成任务。
哥伦布曾四次出海远航。1492年,他首次远航,逆北大西洋暖流而行,用了37天到达美洲。1493年,他第二次远航,利用加那利寒流与北赤道暖流顺流而行,虽然航程更长,却只用22天就到达美洲。明代郑和曾七下西洋。每次航行,船队都是冬季出发,利用印度洋的冬季洋流顺流向西,最远到达非洲东岸。回航则选择夏季,利用印度洋夏季洋流顺流向东回国。
“海雾”也是影响大洋航行的重要因素。寒流、暖流经过之处以及寒暖流交汇处,都有可能产生海雾。海雾使航行受阻,甚至引发海难。
3.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说课稿 篇三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即运用相关地图分析洋流对气候、渔场、航海及海洋污染的影响。此要求是这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依据。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海水运动深刻影响着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本节课是在学习了世界表层洋流分布的基础上,对洋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行更加具体、深入的学习,是学习的目的所在,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加上我对教材的分解和对学生的了解,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大方面: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熟悉洋流对地理环境四大方面的影响;
(2)区别寒流和暖流对气候的不同作用,理解渔场的形成原因;
(3)掌握洋流特别是季风性洋流对航海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充分运用洋流的相关理论知识来解释实际问题;
(2)搜集与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有关的资料,试分析它们的形成机制以及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海洋观、资源观、环境观,增强现代海洋意识。
(2)学习洋流对航海和海洋污染的影响,培养学生探究地理事物之间的辨证关系。
(三)重、难点分析
1、重点:洋流对气候的影响,洋流对渔场的影响。把它们定为重点的依据是:洋流深刻影响沿岸气候,并改变着某些地区原有的温度和湿度,通过对这一知识的学习便可解释一些特殊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而洋流对渔场的影响与人类的渔业生产活动息息相关,掌握好这部分内容能更好地为人类谋福利。
2、难点:寒暖流对气候的影响。确定这一知识点为难点的依据是:理解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应结合世界表层洋流图和世界气候类型图,综合性较强,洋流是气候形成的原因之一,主要难在需要长久性的记忆洋流的分布及气候类型的分布。
三、教法分析
为更好的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我采用讲授法为主,综合利用对比分析法、案例教学法,让学生充分掌握洋流对气候和渔场的影响,并结合图示法,引导学生运用洋流知识设计正确的航海路线,运用归纳总结法,让学生学会辩证的分析洋流对航海和海洋污染的两方面的影响。
四、学法指导
根据新课程标准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因此,我将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会合作探究、对比归纳,从而得出结论,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特别是洋流与气候两大知识的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分析引导,主动掌握新知识。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程教学我将从导入、新课教学、作业小结三个环节进行。时间分配如下:导入环节4分钟,新课教学30分钟,作业小结6分钟,一共40分钟。
(一)借用历史,导入新课:
在初中的历史知识基础上,从郑和船队七下西洋的往返季节入手,设疑:为何郑和七下西洋几乎都选择冬季起航、夏季返航,引起学生思考,通过老师答疑解惑,引出洋流对航海有利的影响,让学生明确洋流对地理环境是有影响的,为学习下面的相关知识做好铺垫。
(二)新课教学
1.辩证思考,学以致用:
因为凡事都是有利有弊的,在讲述洋流对航海有利的影响之后,让学生思考洋流对航海不利的影响,最后得出结论。紧接其后的是需要学生合作探讨,利用洋流对航海的影响设计一条从英国伦敦到美国纽约再回到英国的最佳航海线路,之后请学生作答,我将予以点评。
2、解决矛盾、分析案例:
(洋流对气候的影响是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我会充分利用之前设计的这条航线,让学生思考当航船行驶到加勒比海一带时此地属于哪一类气候类型,学生说出是热带雨林气候这一正确答案后,我会提出疑问:一般而言,热带雨林气候主要是分布在赤道附近的,为什么在18°N的加勒比海沿岸依然分布着热带雨林气候。由此引出矛盾,进一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在了解了寒暖流对气候的影响的理论知识后,对加勒比海沿岸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进行解释,学生在理解了暖流对气候起增温增湿的作用后,再结合39页的气候类型图,举出与之相似的几个典型例子加以说明。
接着从暖流过渡到寒流,举秘鲁寒流对南美大陆西岸的热带沙漠气候的影响一例,说明寒流影响气候的显著性。另外我再结合秘鲁寒流补充一个常识:南美西岸的阿塔卡玛沙漠之所以成为世界旱极的原因之一是洋流,这样一来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本知识点的理解,同时也延伸了学生的课外知识。最后通过对教材上的案例对拉布拉多半岛和西北欧的气候进行对比分析,再次强调寒暖流对气候的不同作用。
3、师生互动,对比学习:
(洋流对渔场的影响也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接下来让学生放宽眼界,将洋流对大陆气候的影响转移到海洋当中,提出四大渔场,通过师生合作的方式分别对四大渔场的形成、分布进行对比学习,并要求学生掌握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和北海渔场由哪些洋流交汇所形成,并在洋流分布图上标注四大渔场的大概位置。同时借用纽芬兰渔场消失这一事实培养学生保护生态资源的意识,使其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三)作业小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四大方面的影响,再次强调重点,要求学生着重掌握洋流对气候和渔场的影响。
结合洋流知识分析我国第一大渔场——舟山渔场的形成原因;有某一航船夏季从索马里半岛到印度,应该怎样行驶才顺风顺水(请画出简图);搜集与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有关的资料,试分析其形成机制以及可能造成的灾害。
六、板书设计
我主要采用纲目式板书,并用相关示意图与之相结合。纲目式板书使整个板面一目了然,有利于学生对重点知识把握,也有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
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利:顺水、省时
1、洋流与航海
弊:海雾、冰山
暖流:增温增湿
2、洋流与气候
寒流:降温减湿
四大渔场
3、洋流与渔场
渔场成因
利:加快净化
4、洋流与海洋污染
4.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说课稿 篇四
一、课标标准分析
本节课《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是: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本条标准的学习内容大体包括洋流对气候、海洋生物分布、航行、海洋污染的影响。
课标的基本要求:首先要建立在运用世界洋流分布规律的知识基础上;其次必须利用地图,结合材料、事例进行分析,以此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此要求是这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依据。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Ⅰ第三章第2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中的第二课时。洋流是人类所处的海洋环境中重要组成因素,它本身属于自然地理知识,包括洋流的的概念、成因、分布,以及对气候、生物的影响。从人地关系的角度,洋流通过影响沿岸气候而影响没岸人民的生活与生产,通过影响海洋生物来影响海洋渔业生产,还能从正反两方面影响海洋航运和海水污染状况。另一方面,人类可以主动利用洋流于海上战争、海洋航运、海洋通讯等事业。在人类历史中,洋流对人类活动成败与否起着决定意义的案例很多。这些案例流传于民间,或记载于书本,或留存于网页之中,是进行有关洋流的人文地理决策功能教育的丰富资源。
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学习了世界表层洋流分布的基础上,对洋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行更加具体、深入的学习,是学习的目的所在,又是对今后学习自然带等知识做的铺垫。所以学好本节,能为今后学习进一步学习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打好基础。
所以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利用教材中的活动,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最终提高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能说出洋流对气候、海洋生物分布、航行以及海洋污染这四大方面的影响;
②能够识别出什么是寒暖流以及区别寒流和暖流对气候的不同作用
③能够简述渔场的形成原因;
④能测定出哪种航行路线可以更快到达目的地。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大西洋60°N东西两岸气候统计图分析说明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②通过世界四大渔场的分布与洋流的关系,分析洋流对渔场分布的影响。
③通过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为案例,说明洋流对海洋航行的影响。
④通过澳大利亚东北海岸石油泄漏污染导致纽芬兰鱼产量下降的案例,分析说明洋流对海洋污染物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培养学生探索海洋的兴趣。
②通过认识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探究地理事物之间的辨证关系,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科学的环境观。
3.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课标,分析知识结构及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联系历年高考考纲要求,我认为这部分的教学应对洋流对气候的影响有所侧重,把洋流对航海、渔场分布、海洋污染物的影响作为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体现。因此,在教学中制定如下的重难点:
重点:洋流对气候和渔场的影响。这是因为洋流深刻影响着沿岸的气候,并改变着某些地区原有的温度和湿度,通过对这一知识的学习便可解释一些特殊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而洋流对渔场的影响与人类的渔业生产活动息息相关,掌握好这部分内容能更好地为人类谋福利。
难点:寒、暖流对气候的`影响。因为理解寒、暖流对气候的影响应结合世界表层洋流图和世界气候类型图,综合性较强,这是气候形成的原因之一,主要难在需要长久性的记忆世界洋流的分布及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
三、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较为薄弱,部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较差,但经过长期的训练,大部分学生的读图能力已较强,并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另外,随着现代资讯发展,他们对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已有较多的关注。
四、学法分析
1.探究式学习法
多媒体课件中设置了许多互动式的问题情境,这些问题需要学生通过已学的知识自主解决问题或合作探究问题,甚至动手实际操作,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2.比较学习法。学生对性质不同的洋流对沿岸气候的不同影响进行比较,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能够触类旁通,由此及彼。
五、教学方法分析
为更好的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问题教学法、读图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把关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四大影响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由学生通过探究和讨论区解决这些问题;并结合图示法,引导学生运用洋流知识设计正确的航海路线,运用归纳总结法,让学生学会辩证的分析洋流对航海和海洋污染的两方面的影响。同时,在得出结论后又继续进行举例论证,以实现有效迁移,建构知识体系。
1.案例分析法
围绕北大西洋海区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实例,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分析,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2.问题教学法
把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由学生采用以探究为主的各种学习方法去解决这些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新知识。
3.图导图解法
这节课多次运用世界地图,许多地理知识点需要在世界地图上标明具体位置再进行分析。图导图解教学法既可以引导学生从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掌握新知识,也可以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分析
(一)新课引入
b设疑:以企鹅的内容为例,提出为什么企鹅在热带地区也能生存呢?利用故事创设教学情境;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
(二)新课教学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四大影响都是以多媒体展示图片或印发学案,让学生们自主探究、讨论、归纳最后再通过老师的讲解分析给出结论。在洋流影响沿岸气候上,我借助书本上的图3.7“北大西洋暖流的气候效应”,并加以修改而呈现的;在洋流影响海洋生物分布上,我将呈现世界四大渔场的分布图与世界洋流分布图;在洋流影响航运上,我呈现的是标有哥伦布航海路线的世界洋流分布图;在洋流影响海洋污染上,通过一则油轮漏油的事例,让学生讨论洋流将对该次污染带来什么影响(有利及不利方面)? .
本节课新课部分的教学线索为“探讨-总结-探讨”。围绕教材中“北大西洋海区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实例,设计四个探究活动,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体现新课程“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体”。设计四个情境,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和讨论探究中得出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最后通过举生活中实际例子展开讨论,巩固提高。其中,设计标注四大渔场位置、画航海路线图等小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整节课重在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和综合能力的发展。
(三)作业布置
1.有某一航船夏季从索马里半岛到印度,应该怎样行驶才顺风顺水(请画出简图);
2.搜集与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有关的资料,试分析其形成机制以及可能造成的灾害。
3.借5月发生的墨西哥湾原油漏油事件分析原油面积扩大的原因,再用辩证观分析洋流对海洋污染的有利的一面,最后总结洋流对海洋污染的影响。
七、板书设计
我主要采用纲目式板书。因为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四大影响彼此之间联系不大,而纲目式板书使整个板面一目了然,有利于学生对重点知识把握,也有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对联系不大的知识点进行板书效果很好。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洋流与气候
2.洋流与渔场
3.洋流与航海
5.高中地理世界区域地理总结 篇五
专题一:位置:
一、东亚:80汉E-140汉E,20汉N-50汉N;
地处太平洋西岸,亚洲东部,包括中国、朝鲜、韩国、蒙古、日本等国;
二、东南亚:23汉26’N-10汉S, 90汉E-150汉E;
地处亚洲东南部,是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十字路口”;范围包括中南半岛(中央经线为100篍),马来群岛(马六甲海峡夹在马来群岛和苏门答腊岛的11个国家:老挝、越南、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菲律宾、文莱等);
三、南亚:10汉N-30汉N,中央经线80汉E;
地处亚洲南部,范围包括北部三个内陆国(尼泊尔、不丹、锡金),中部三个临海国(印度、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南部两个岛国(马尔代夫、斯里兰卡);
四、中亚:40汉N-50汉N,50汉E-80汉E;
地处亚欧大陆的“心脏”部位,世界岛,范围包括五大国家(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基尔斯坦),古代是丝绸之路,现代是第二亚欧大陆桥,战略地位重要;
五、西亚和北非:20汉N-40汉N,20汉E-65汉W;
地处“两洋”(大西洋、印度洋),“三洲”(亚洲、非洲、欧洲),“五海”(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是海陆交通要道(苏伊士运河——埃及,土耳其海峡——土耳其),北回归线横穿南部;
六、撒哈拉以南非洲:30汉N-30篠,20汉W-60汉E,中央经线:20汉W;
地处印度洋,大西洋之间的低纬地区,南回归线,赤道横穿,范围包括49个国家;
七、西欧:40汉N-70汉N,10汉W-20汉E;
北邻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靠地中海;
八、欧洲东部和北亚:
1、东欧西起波罗的海东海岸,东到乌拉尔山;北起北冰洋,南到黑海,高加索山之间的欧洲部分,它的面积占欧洲的一半,7个国家;
2、北亚是指亚洲北部属于俄罗斯的领土部分,它从乌拉尔山向东延伸到太平洋沿海,北邻北冰洋,南抵哈萨克斯坦、蒙古、中国的国界,面积在亚洲地区的1/4;
九、北美:30汉N-50汉N,中央经线100汉W;
地处西半球北部,北美洲的中部和北部;
十、拉丁美洲:30汉N-50汉S;
地处西半球,地跨赤道,西临太平洋,东临大西洋,北临加勒比海,南邻德雷克海峡;范围包括北部西印度群岛,墨西哥高原,中美地峡,南部南美大陆,巴拿马运河;
十一、大洋洲:20汉N-40汉S,100汉E-140汉W;
西临印度洋,东临太平洋,介于亚洲和南极洲之间;范围包括“一个大陆(澳大利亚)、四个岛屿(新几内亚岛、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南北岛)、三大群岛(波利尼西亚群岛、密克罗尼西亚群岛、美拉尼西亚群岛)”,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十二、南极:
地处世界最南端,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范围几乎在南极圈内,四周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环绕;
十三、北极地区:
北极圈以北的广大区域;范围包括北冰洋的大部分以及沿岸的亚、欧、和北美的陆地和岛屿;
专题二:气候:
一、东亚:
1、东部沿海:季风气候显著;(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2、西部内陆:温带大陆干旱、半干旱气候;
二、东南亚:
1、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中南半岛大部分、菲律宾群岛,北部夏季高温多雨);
2、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在马来半岛和马来群岛,常年高温多雨);
三、南亚:
1、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印度半岛大部分);
2、热带沙漠气候;(印度中下游;巴基斯坦以热带沙漠为主);
四、中亚:
1、温带大陆干旱、半干旱气候;
五、西亚和北非:
1、热带沙漠气候为主;(770多万平方千米);
2、小部分为地中海气候;
六、撒哈拉以南非洲:
1、热带草原气候(世界第一);
2、热带雨林气候;
3、热带沙漠气候;
4、地中海气候;
七、欧洲:
1、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西部)→世界最典型;
注:生成原因:①终年西风;②北大西洋暖流增湿增温;③地形因素;④大陆轮廓破碎,利于西风深入;
2、北部、南部:山地气候;
3、西班牙、葡萄牙等:地中海气候;
4、中部温带大陆性气候;
八、欧洲东部和北亚:
1、温带大陆性气候(俄罗斯);
九、北美:
1、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2、狭窄的温带海洋性气候(40°N-60°N);
3、狭窄的地中海气候;(30°N-40°N);
十、拉丁美洲:
1、热带气候,雨林、草原气候为主;
十一、大洋洲:
1、热带为主,呈半环状:大分水岭(热带雨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
注:热带雨林气候的成因:
①
东澳大利亚暖流增温增压; ②
东南信风来自于暖流;
③
地形因素:处在大分水岭迎风坡;
2、热带草原气候(受赤道低压控制);
3、热带沙漠气候(被南回归线穿过;西澳大利亚寒潮);
4、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30゜-40゜);
十二、南极:
1、酷寒:
①
纬度高,热量小;
②
海拔高,降温幅度大;
③
冰川对太阳的反射极强;
2、干燥:
① 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小;
② 终年受极地高压控制,下沉气流;
③ 陆地面积大;
3、烈风:平均18m/s, 最大达100m/s,一年中8级以上风天达300天以上;
十三、北极:
1、没有南极寒冷(海洋面积大,大部分终年封冻);
2、降水比南极丰富(气温较高,海洋面积大),年降水量为100mm-150mm;
3、风速没有南极大;
专题三:地形:
一、东亚:
1、总括:(1)东部沿海:山地丘陵为主,平原狭小;
(2)西部内陆:高原山地为主;
2、著名山脉:阿尔泰山(蒙古),昆仑山(中国),喜马拉雅山(中国);
3、著名高原:蒙古高原(蒙古),青藏高原(中国);
二、东南亚:
1、总括:(1)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北高南低;
(2)马来群岛:地形崎岖,多火山地震;
三、南亚:
1、总括:(1)北:喜马拉雅山南部;
(2)中:两大冲积平原(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
(3)南:德干高原(亚洲最大的高原);
2、著名山脉:西高止山(印度西部),东高止山(印度东部)
四、中亚:
1、总括:以丘陵平原为主;
2、著名平原:里海沿岸平原(俄罗斯),图兰平原(乌兹别克斯坦);
3、著名丘陵:哈萨克丘陵(哈萨克斯坦);
五、西亚和北非:
1、总括:以高原为主,平原狭小
2、著名山脉:阿特拉斯山(非洲西北部,阿尔及利亚),大高加索山脉(西亚,为亚洲和欧洲分界线),格罗斯山(西亚,伊朗);
3、著名高原:伊朗高原(伊朗),美索不达米亚高原,4、著名平原:尼罗河盆地和三角洲;
六、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总括:(1)以高原为主,东南向西北倾斜;
(2)第二大热带雨林分布区;
2、著名山脉:东非大裂谷,乞力马扎罗山(肯尼亚);
3、著名盆地:刚果盆地(世界上最大的盆地);
4、著名高原: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南非高原;
七、西欧:
1、总括:(1)海岸线曲折多半岛、岛屿、内海;
(2)以平原山地为主,南北分布,东西走向;
(3)冰山地形分布:挪威峡湾海峡;
2、著名山脉:斯堪的纳维亚山,阿尔卑斯山;
3、著名盆地:巴黎盆地;
4、著名平原:西欧平原,波德平原
八、欧洲东部和北亚:
1、总括:地势平坦,以平原高山为主,东高西低,南高北低;
2、著名山脉:乌拉尔山(亚洲、欧洲分界线);
3、著名平原: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
4、著名高原:中西伯利亚高原;
九、北美:
1、总括:纵列分布,山脉与海平行;
(1)东部:高原山区;
(2)中部:平原区(冬冷夏暖);
(3)西部:高山区;
2、著名山脉:科迪勒拉山系,落基山;
3、著名高原:拉布拉多高原;
十、拉丁美洲:
1、总括:(1)北部:以高原为主;
(2)西部以安第斯山为主;
(3)东部以平原、高原为主(相间分布);
2、著名山脉: 安第斯山脉,迪勒拉山系;
3、著名平原:奥里诺科平原,亚马逊平原(世界第一大平原),普拉塔平原;
4、著名高原:圭亚那高原,巴西高原(世界第一大高原),巴塔哥尼亚高原;
十一、大洋洲:
1、总括:(1)东部:山地(大分水岭)大堡礁;
(2)中部:平原(大自流盆地→澳大利亚盆地);
(3)西部:低矮高原(占澳大利亚面积一半);
十二、南极:
1、总括:(1)冰雪高原(平均海拔最高:2350m);
(2)90%大陆冰川;
(3)淡水水库;
十三、北极:
1、总括:大面积冻土覆盖;
专题四:世界各大区域经济状况:
一、东亚:
1、东南沿海:经济发展快,人口稠密区,四个新兴工业区(韩国,中国东南沿海,香港,台湾)
2、西部内陆:畜产品加工业;
二、东南亚:
1、世界上最大的热带经济作物区:
(1)马来西亚:天然橡胶,油棕(第一);
(2)印度尼西亚:胡椒,金鸡纳霜(第一);
(3)菲律宾:椰子,蕉麻(第一);
2、粮食作物:水稻(泰国出口第一,世界上最大的水稻出口国);
3、矿产:锡(马来西亚),石油出口(印尼第一、文莱);
4、工业发展迅速;
三、中亚:
1、灌溉农业,畜牧业为主;
(1)
有利因素: a.平原、耕地面积大;
b.光照充足;
c.温差大;
(2)
不利因素:水资源缺乏;
2、小麦,棉花,畜产品——主要出口物资;
3、矿产丰富,种类多样:煤,铁,石油;
4、工业:采矿业,冶金业,军事工业(重工业为主);
四、西亚和北非:
1、出口石油为主,主要向西欧,美国,日本;
2、特产:
(1)土耳其:安卡拉羊毛;
(2)摩洛哥:橄榄油;
(3)阿富汗:紫盖皮羊毛;
(4)伊拉克椰枣;
五、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热带经济作物;
2、采矿业;
注:二者为单一初级产品出口;
原因:由于移民经济长期侵略,经济大国操纵;
出路:振兴民族经济、开展多种经济;
六、西欧:
1、资本主义革命最早,大多数为发达国家;
2、工业中心多,形成工业密集带;
3、旅游业发达;
4、农业发达:荷兰,乳蓄业占65%,挪威:石油业;瑞典:森林业;
七、北美:
1、农业-高度机械 ┠烈底ㄒ祷 ?/p>
2、工业-现代化程度高,部门齐全,科技含量高;
八、拉丁美洲:
1、所有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
2、单一产品出口为主,一些热带经济作物产量巨大;
3、粮食以玉米为主,大多数国家粮食自给;
专题五:世界各大区域沙漠分布:
一、东亚:
中国西北部:塔克拉玛干沙漠;
二、南亚:
印度西北部与巴基斯坦交界处:印度沙漠(塔尔沙漠);
三、中亚:
1、土库曼斯坦境内的卡拉库姆沙漠;
2、乌兹别克斯坦境内中部地区;
3、哈萨克斯坦西部与俄罗斯交界处和中东部一小部分;
四、西亚:
1、西亚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
2、沙特阿拉伯境内大部分地区:北部内夫得沙漠、南部鲁卜哈利沙漠;
五、非洲:
1、撒哈拉沙漠(世界上最大的沙漠);
六、大洋洲:
1、澳大利亚西部维多利亚大沙漠;
专题六:世界各大区域河湖分布:
一、东亚:
1、西部多大江大河:长江,黄河等;
2、东部河流短小;
二、东南亚:
1、湄公河(东方的多瑙河),流经6个国家(老挝、越南、泰国、柬埔寨、缅甸、中国(澜沧江)),形成东南亚最大冲积平原;
2、伊洛瓦底江、萨尔温江注入印度洋;
三、南亚:
1、恒河(圣河):喜马拉雅山南断,主要雨水补给,形成恒河平原(南亚最大冲积平原);
2、布拉马普特拉河:上游在中国(雅鲁藏布江)喜马拉雅山北坡,雨水补给;
3、印度河:发源冈底斯山,冰川融水为主,沙漠地区的灌溉水源(外流河);
四、中亚:
1、内陆河:锡尔河,阿姆河——咸海,高山冰雪融水;
2、外流河:额尔齐斯河——北冰洋水系;
3、湖泊:内陆湖:里海(世界最大)、伏尔加河(内陆河最长的)、乌拉尔河、咸海;
五、西亚和北非:
1、尼罗河:第一长河6600千米;
2、两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
3、苏伊士运河:1700千米
4、死海:-400米(世界最低点);
六、撒哈拉以南非洲:
1、刚果河:流量世界第二,水利资源丰富;
2、维多利亚湖:世界第二大淡水湖;
3、坦噶尼喀湖:世界第二深;
七、西欧:
1、总括:河网稠密,河湖众多,水量达,利于航运;水位变化小;
2、莱茵河:发源于瑞士境内阿尔卑斯山,向北流入北海,流经鲁尔区;
3、多瑙河:发源于德国西南部的山地,流经8个国家(世界最多),在罗马尼亚注入黑海;
八、欧洲东部和北亚:
1、俄罗斯:大河多,水量充沛(雪水补给),封冻期长;
2、伏尔加河:内陆河,自北向南(注入里海),黄金水道;
3、鄂毕河:外流河,北冰洋水系;
4、顿河、叶尼塞河、勒拿河(凌汛);
5、贝加尔湖(最深),世界第二大淡水湖;
九、北美:
1、密西西比河(世界第四河—长度,流量;灌溉水源);
2、圣劳伦斯河;
3、五大湖:苏必利尔湖、休伦湖、密歇根湖、安大略湖、伊利湖(冰川作用形成,苏必利尔湖-最大淡水湖);
十、拉丁美洲:
1、亚马逊河:水量第一,长度世界第二(6400km);
2、拉普拉塔河;
3、的的喀喀湖(海拔最高的湖);
十一、大洋洲:
1、墨累河:澳大利亚最大河流;
2、艾尔湖(-16m)
3、达令河:墨累河支流,灌溉水源,1月汛期,7月枯水期;
专题七:世界各区域资源分布:
一、东亚:
1、朝鲜境内有丰富的森林、矿产资源;
2、日本国内森林资源、水利资源、渔业资源丰富;
二、东南亚:
1、矿产以锡、石油为主;
2、种植业发达:(1)马来西亚:天然橡胶,油棕(第一);
(2)印度尼西亚:胡椒,金鸡纳霜(第一);
(3)菲律宾:椰子,蕉麻;
(4)泰国:水稻;
三、南亚:
1、印度矿产主要以煤、铁、锰矿为主,分布在德干高原北部;另外土壤肥沃,耕地面积大;茶叶、小麦等出口;
四、中亚:
1、小麦,棉花,畜产品;
2、矿产丰富,种类多样,煤,铁,石油(分布在里海沿岸);
五、西亚和北非:
1、石油资源丰富:分布在波斯湾沿岸以及伊拉克境内,储量占世界的一半,开采量为1/4,出口量第一:
2、特产:土耳其安卡拉羊毛、摩洛哥橄榄油、阿富汗紫盖皮羊毛、伊拉克椰枣;
3、北非的铁矿分布在利比亚、埃及与苏丹境内,磷分布在西部沿海地区;
六、撒哈拉以南非洲:
1、矿产:金刚石、锡、钢铁、铝,铜(赞比亚),黄金(南非)、铁(利比亚),石油(尼日利亚)钿矿(南非);
2、水利资源丰富:世界第二;
3、动物资源丰富:狮子,大象,猩猩;
4、生物资源丰富:可可,丁香,剑麻;
七、西欧:
1、矿产:煤(大不列颠岛)、铁(大不列颠岛西海岸)、石油(北海);
2、旅游资源-人文景观,自然景观;
八、欧洲东部和北亚:
1、森林资源(第一);
2、水力资源;
3、矿产:石油(西伯利亚平原、东欧平原),天然气,煤(中西伯利亚高原、东海岸),铁矿(东欧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有色金属(锰铜铝锌);
九、北美:
1、矿产:煤(美国东北部),铁,石油,天然气,钢金铝锌-有色金属(美国西部);
2、森林(寒带针叶林,温带阔叶林),草场,水力——美国;
3、加拿大——森林(为原料,新闻纸加工),石油,铁,煤,镍(占世界80%),渔业资源丰富;
十、拉丁美洲:
1、矿产:石油(墨西哥东南沿海,委内瑞拉沿海),铁,锰(巴西高原东部),铜(智利世界最多),银(墨西哥安第斯山脉);
2、水力:巴西高原;
3、生物:植物-森林(红木,乌木);
4、经济作物(咖啡,香蕉,甘蔗);
十一、大洋洲:
1、矿产-铁(塔斯马尼亚岛),煤(澳大利亚东部沿海);
2、稀有动物-鸭嘴兽;
十二、南极:
1、矿产-煤,铁,石油,天然气,生物,淡水;
2、生物-企鹅(鸟类),海豹,鲸,磷虾;
3、淡水水库;
十三、北极:
1、丰富生物资源:北极熊,海豹;
6.高中地理总结 篇六
一、地理学习的支柱——教材的理解
1、利用课本,学会举一反三
做到举一反三,寻找同类地理事物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在复习中要跳出教材的局限,适当拓宽知识面,在思考问题时,有一定的铺垫,能触类旁通,思路灵活。
2、依纲据本,掌握地理原理、规律
①先将书读厚:在书上作读书笔记,加上自己的理解或找出自己的疑点
②再将书读薄:将知识整理归纳形成主干,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指用图示的方法来表达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等,是把隐性的知识显性化、可视化,便于思考、交流与表达。它是由节点、连线组成的知识网络图,其中节点表示概念,连线表示概念之间的联系,用节点和连线组成的网络知识结构表示某一个主题及其层次。
3、利用课本总结和归纳,掌握地理学习的规律。如:
区域地理(大洲或国家):位置、范围、人口、地形、气候、河湖、资源、工农业、交通、城市。
高中地理:分布(区位选择)、成因、特点、问题、解决措施
4、巧妙记忆地理知识
①谐音记忆法。例: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自然元素:氧、硅、铝、铁、钙、钠、钾、镁
②口诀记忆法。例:我国省级行政区的名称: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云贵福吉安;川西二宁青甘陕,内重台海北上天,港澳特别行政区,一国两制已实现。
地理是人类最古老的学科之一。开天辟地之初,大自然就在不知疲倦地塑造着地球的沧海桑田,也带给了古老的人类无穷的好奇与想象。忽忽数十个世纪,人类一直在感受着自然造物的神奇,并通过人与自然的往来交流中,地理学不断被拓展出新的意义与内涵。时至今日,地理事物与现象变成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的话题,不仅仅局限于经典意义上的山川面貌、星辰运行等自然地理的内容,而且更多地融入了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旅游等人文层面的印记。由此延伸,进而折射出社会风貌真实的投影。上至宇宙空间,下到地球内部,还有我们生活的人类社会,这些都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都属于地理学的研究范畴。地理学还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地理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可以在生活中观察到许多有趣的地理现象,在生活中学到许多有用的地理知识。不仅如此,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中还需要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解决当今世界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起着重要作用。
既然地理如此重要,我们怎样才能学好地理呢?首先,我们得明确,为什么学地理?学地理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帮助。其次,要清楚地理学习有三个层次:是什么、在哪里、为什么。很多进入高一的学生,会觉得地理很难学,原因是高中地理与初中的内容相差很大,初中多为“是什么,在哪里”,而高中是“为什么”,尤其高一上册的自然地理,学习时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科思维,理解难度大;刚进入高中的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如学生对四季更替,边远地区乡村学生对工业布局都缺乏感性认识。其实地理很简单,学习地理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二、收集信息理论联系实际
现代社会是个信息社会,生活中处处蕴含着信息,如电视新闻、报刊杂志、媒体网络、旅游科技、综艺体育等,经常为人们提供大量的知识信息,这些信息中很多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鲜活生动的地理知识和敏感具体的地理问题,我们要善于收集和处理,不断补充丰富地理知识。课外同学们也要注意博览群书,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如走进图书馆,访问互联网站,
参加社会实践调查等,及时查阅收集、检索处理地理信息。这不仅是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也是同学们收集资料、获取信息、充实知识、丰富阅历的有效途径。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知识,要使自己成为生活和学习的主人,不断提高自己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勇于实践、创新学习的意识。
地理知识内容十分丰富,实践性强,应用性广,学习时要紧密结合、密切联系周围的事物和现象、当地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国内外的时事热点等,让学习更贴近生活实际,更为鲜活有趣。还要尽可能地走进大自然、走入社会,亲身感受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和现象,将书本、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能力在野外观察和社会活动中得到应用,培养观察分析、活学活用、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实践创新的能力。
相信经过努力,同学们一定会喜爱地理并学好高中地理的祝你们成功!
三、地理学习的灵魂——地图的利用
1、学会分类地图包括日照图、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地质图、地理景观图、地理原理示意图、地理漫画图、地理数据图、地理结构图、地理等值线图等。
2、学会读图①先读图的主题②看清图例③注意细节④联系实际
3、学会变图①图图转换(剖面图转换为平面图)②图文转换
4、学会用图①用图归纳总结地理规律或特点②用图记忆
复习中国地理:可看10方面地图,即: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图(气温、降水量)、中国水系图、中国资源图(森林、矿产、水能、旅游资源等)、中国农作物分布图、中国工业分布图、中国人口、民族、城市、商业中心图、中国交通图、中国自然保护区图等。逐一看图、记图,甚至画图,中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就掌握了。
学习世界地理:
1、在经纬度跨度不超过十度范围内描一幅轮廓图,说出其中的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并问一个为什么?这样你会发现你开始“脑”中有“图”,“心”中有“理”了,地理不再是单调的文字)
2、找出十条线穿过地区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
3、要在十条线上下功夫(五条经线、五条纬线)。
四、注重学习的几个环节
7.高中地理工作总结 篇七
高中地理工作总结
石台中学
雷涛
本学期我担任高中两个年级地理课的教学工作任务。
首先,在高一,在本学期初,我主要抓高一地理的基础知识部分,规范学生上课纪律及完成作业,纠正学生学习地理沿用初中的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养成用地理思维解决问题的习惯。
高一学生在本学期除进行一次期中和一次期末考试成绩外,每章还进行一次测验,这样能够及时地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以便及时解决。在接手高一地理教学任务以后,我发现学生普遍上有作业完成质量不高,复习不认真,应付考试等现象,导致了考试成绩不理想。因此,针对这些普遍现象,我制定了今后的工作方向就是纠正地理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地理兴趣,提高课堂效果这三大方面。对做得好的班级和个人及时表扬和鼓励;每次测验之后进行班级排名,务求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习成绩。
在高三的教学工作中,由于本校文科学生的生源较差,其理解能力往往不能满足教师的要求。针对这个特点,在高考复习期间,我注意对学生已学的基础知识加以巩固和落实,以避免出现教师讲过多次,但学生仍然无法理解的现象;或者是部分同学理解,而其他同学仍然不能理解的现象。而且对于本学校的学生应该实事求是,尤其是中等及差生,不要对他们做出太高的要求,只要求其掌握能够掌握的内容;对于难于掌握或者是理解的,有时可以放弃。只有做到真正的落实,才能使学生打好扎实的基础,才有可能在高考中正常甚至超常发挥,考出理想的成绩。
在高三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最突出的特征是大量运用各种地图、图表、照片、图片来表达空间的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过程,所以在总复习过程中,我特别强调熟练解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及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图上填绘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像,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的统计资料及图表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运用图导法建立各章节之间的知识结构,运用图解法将提供新材料、新情境的文字式选择题进行换向突破,化难为易;运用图图互变、文图互变、图表互变法转换思考问题的角度,推导地理规律和原理;通过各种读图、填图、绘图、分析示意图题型训练提高应变能力和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以上是我本学期的工作总结,我知道我在教学中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虚心学习,积累经验,更上一层楼!
8.高中世界地理气候总结 篇八
气候是大气物理特征的长期平均状态,与天气不同,它具有稳定性。时间尺度为月、季、年、数年到数百年以上。
高一世界地理重要知识点:气候
气候是地球上某一地区多年时段大气的一般状态 ,是该时段各种天气过程的综合表现。气象要素(气温、降水、风力等)的各种统计量(均值、极值、概率等)是表述气候的基本依据。气候与人类社会有密切关系,许多国家很早就有关于气候现象的记载。中国春秋时代用圭表测日影以确定季节,秦汉时期就有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的完整记载。气候一词源自古希腊文,意为倾斜,指各地气候的冷暖同太阳光线的倾斜程度有关。
由于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分布的差异,以及海洋、陆地、山脉、森林等不同性质的下垫面在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的`作用下所产生的物理过程不同,使气候除具有温度大致按纬度分布的特征外,还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按水平尺度大小,气候可分为大气候、中气候与小气候。大气候是指全球性和大区域的气候,如:热带雨林气候、地中海气候、寒带气候(苔原气候和冰原气候)、高山高原气候等;中气候是指较小自然区域的气候,如:森林气候、城市气候、山地气候以及湖泊气候等;小气候是指更小范围的气候,如:贴地气层和小范围特殊地形下的气候(如一个山头或一个谷地)。
一、东亚:
1、东部沿海:季风气候显著;(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2、西部内陆:温带大陆干旱、半干旱气候;
二、东南亚:
1、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中南半岛大部分、菲律宾群岛,北部夏季高温多雨);
2、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在马来半岛和马来群岛,常年高温多雨);
三、南亚:
1、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印度半岛大部分);
2、热带沙漠气候;(印度中下游;巴基斯坦以热带沙漠为主);
四、中亚:
1、温带大陆干旱、半干旱气候;
五、西亚和北非:
1、热带沙漠气候为主;(770多万平方千米);
2、小部分为地中海气候;
六、撒哈拉以南非洲:
1、热带草原气候(世界第一);
2、热带雨林气候;
3、热带沙漠气候;
4、地中海气候;
七、欧洲:
1、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西部)→世界最典型;
注:生成原因:①终年西风;②北大西洋暖流增湿增温;③地形因素;④大陆轮廓破碎,利于西风深入;
2、北部、南部:山地气候;
3、西班牙、葡萄牙等:地中海气候;
4、中部温带大陆性气候;
八、欧洲东部和北亚:
1、温带大陆性气候(俄罗斯);
九、北美:
1、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2、狭窄的温带海洋性气候(40°N-60°N);
3、狭窄的地中海气候;(30°N-40°N);
十、拉丁美洲:
1、热带气候,雨林、草原气候为主;
十一、大洋洲:
1、热带为主,呈半环状:大分水岭(热带雨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
注:热带雨林气候的成因:
①东澳大利亚暖流增温增压;
②东南信风来自于暖流;
③地形因素:处在大分水岭迎风坡;
2、热带草原气候(受赤道低压控制);
3、热带沙漠气候(被南回归线穿过;西澳大利亚寒潮);
4、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30゜-40゜);
十二、南极:
1、酷寒:
①纬度高,热量小;
②海拔高,降温幅度大;
③冰川对太阳的反射极强;
2、干燥:
①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小;
②终年受极地高压控制,下沉气流;
③陆地面积大;
3、烈风:平均18m/s,最大达100m/s,一年中8级以上风天达300天以上;
十三、北极:
1、没有南极寒冷(海洋面积大,大部分终年封冻);
2、降水比南极丰富(气温较高,海洋面积大),年降水量为100mm-150mm;
【高中地理洋流总结】推荐阅读:
高一地理洋流知识点总结10-24
高中地理教师总结06-26
高中的地理学习方法总结07-26
高中地理上学期教学工作总结10-28
洋流及其地理意义说课稿11-04
关于高中地理教学总结工作报告08-02
高中毕业班地理工作总结 文档08-10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说课稿07-04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设计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