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言文教学中

2024-10-27

在文言文教学中(8篇)

1.在文言文教学中 篇一

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开辟创新写作空间

莆田第十二中学

陈剑雄

内容提要:文言文教学和作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两个重点,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两者常常处于疏离的状态。但高中文言文教学和作文教学并不是孤立的,文言文教学中蕴含着创新写作的契机。文言文中的经典故事、经典片段都能成为创新写作的素材,文言文教学能够锻炼学生进行创新写作的想象力,文言文教学开拓了创新写作的空间。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作文教学

创新写作

文言文教学和作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就目前的语文教学状况来看,文言文教学和作文教学常常是各自为政,“井水不犯河水”。笔者认为,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古人文学作品中的精湛的写作技巧、精炼的语言表达、巧妙的选材以及深邃的思想意识等等,并能把这些技巧技能转化到写作环节中去,让文言文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在文言文教学的情境下有意识地进行创新写作,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思想的把握,又让学生学会了写作技巧,扩大了作文的选材范围,做到了“平常的旧材料的不平常的新综合”〔1〕,达到了创新写作的目的。下面笔者对此做一番具体阐述。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要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但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只注意理解词句的含义和背诵这一要求,笃信文言文的“工具性”,狠抓字词和文言知识的积累。一堂课下来,教师面面俱到、不遗余力地带领学生在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等知识点上徘徊。这样做,学生熟读、默写、翻译的能力提高了,对应付考试来说,不失为一种好办法,能暂时受到较好的效果。可“乱花渐欲迷人眼”,学生上古文课,犹如步入了一个教师设置的文字迷宫,一篇优美的文言文被弄得支离破碎、体无完肤,学生到哪里寻找美呢?学生鉴赏文言文的能力又怎么形成呢?

看来,这种教学方式并没有完全达到大纲和教材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只完成了一部分任务,还有一些要求教师没有足够重视,如作品的思想内容、各篇的文体特点及创作风格、作者在文章中阐发的哲理等等,可能这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想到了却没有涉及,所以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并没有完全发挥其作用,尤其是提高学生创新写作水平上的巨大作用。下面我们具体来谈一谈如何在古文教学中开辟创新写作空间,以收到古文教学与创新写作教学的“双赢”效果。

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课文的内容理解了,如何把理论转化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提高创新写作能力,这是个问题。所以我在教文言文时,有意识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使学生深刻领悟文章所传达给我们的“道”。比如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后,同学们为烛之武的精辟言辞、高超的应对策略所折服,大有“恨古人吾不见”之感。见此情景,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说现在的朝核危机事件愈演愈烈,朝鲜半岛局势异常紧张,叫学生通过网络、报纸等媒体,搜集有关朝鲜半岛核危机的新闻和背景材料。接着假定自己是外交部的特使临危受命,出使朝鲜和美国,会见金正恩和奥巴马,用古代辩士般的智慧和语言技巧进行外交斡旋,说服两国元首解决这一争端。有很多学生关注国际风云变幻,我的作文设想一提出,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们开始开动脑筋,七嘴八舌地讨论,并努力把自己的思想和见解用写作语言表达出来。再如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时,我觉的只和学生讨论邹忌的讽谏艺术,学生未必能够领会深刻,于是就布置了一篇以“讽谏”为话题的作文,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的讽谏艺术,进行亲身实践,讽谏一个对象。结果,学生的创造力令我大吃一惊,模仿邹忌的讽谏技巧,有写“讽谏同学不要迷恋网吧游戏厅”的,有写“讽谏长辈不要赌博玩六合彩”的,有写“讽谏教师不要歧视虐待后进生”的,有写“讽谏李双江们别再溺爱子女”的,有写“讽谏日相安倍不要庸人自扰,在钓鱼岛滋事”的,真可谓五花八门、琳琅满目,堪称当代的“邹忌讽齐王”。通过训练,学生感到,文言文再也不枯燥无味了,文言文的写作技巧恰恰能为我所用,成为写好作文的“源头活水”。

二、“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经典小故事,人生大课堂。文言文中的经典片段、经典故事,可以为我们的创新作文写作提供理想的范式和素材。如写作“相信自己与相信别人”这个话题作文,可立意为:人应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贵在有清醒的头脑,不为外物所役使。那么,《邹忌讽齐王纳谏》不就是一个很好的素材吗?面对美丽的徐公,邹忌变得不自信了。妻妾客他该听谁的呢?幸运的是,那面公正的铜镜,让邹忌头脑清醒了,摆脱了美言的左右,相信了自己的判断,真切地认识了自我。学生常常抱怨写作文没有合适的材料,实际上教材中已经给我们提供了经典的素材啊!两千多年前,山林湖泊该是很多吧,在《寡人之于国也》里,孟子就已提出“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观点,他已经注意到滥捕滥伐的危害,告诫人们要注意保护生态平衡,营造“山青林绿水秀鱼美”的美丽家园。这不正是对习主席“美丽中国梦”的一个生动注脚呢?这不正是论述“环境与生存”关系的好素材吗? 再如“学会承受”这个话题,生活中任何人都会遇到怅惘或醒悟,羞辱或掌声,痛苦或幸福,怎样才能掌好自己的人生之舵呢?答案是人要学会承受,承受羞辱,承受重压,承受折磨;同时,还应该能承受名誉,承受追捧,承受胜利。能承受,才不致在逆境中丧失自我:能承受,才不致在顺境中迷失自我。《勾践灭吴》中卧薪尝胆的勾践、《阿房宫赋》中淫靡丧国的秦皇,不正从正反两面,告诉我们这个道理吗? 笔者在教学中感到,如果教师引导得当,几乎每篇文言文都可以成为学生进行创新写作的素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只要学生对文言文的素材取舍剪裁得当,他们的创新写作水平定会有所提升。

三、“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漫无边际的,它将推动社会的进步。”(爱因斯坦语)创新离不开想象,创新写作更离不开想象。因为在写作过程中,无论是情节的虚构、形象的塑造,还是意境的创设,都离不开运用想象来创造,所以发展学生创造性形象思维,重要的是抓好想象能力的培养。这时,文言文许多故事可以给学生提供一条线索,让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如《勾践灭吴》,文章最后,勾践从自身经历中吸取教训,以“遂灭吴”的果断行为回答了夫差的求和,戛然而止,警策峭拔。课文的删节给我们的学生留下了一段空白,也就是给他们留下了想象思考的空间。我在教学中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想象一下勾践灭吴的过程和情节,特别是吴王、伍子胥、太宰嚭的下场,写一篇短文。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他们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根据事件的结局以及在课堂中所了解的人物性格,虚构出多彩的情节来。想象力的训练,提高了学生创新写作的能力,拓展了创新写作的空间,塑造了学生丰富独特的个性。

结语:在文言文教学中渗透创新写作教学,可以避免文言文教学的单调性,能够更好地完成文言文的教学任务。更为重要的是,文言文教学给我们进行创新写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范式。在文言文教学情境中进行创新写作训练,能够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学习文言文和进行富有个性的创作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创造力的提高。

〔1〕朱光潜 《谈美》 南京 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6.6

2.在文言文教学中 篇二

合作学习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已经体现了它的巨大的作用。那么, 在初中文言教学中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呢?笔者进行了一番尝试:

一、从“要我合作”到“我要合作”

《语文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提出:“7~9年级要能阅读浅易文言文,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教师在平时可以增加课外文言文教学, 在考试中可以考查学生的课外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还可以让学生看看中考文言文的考试题型。教师要让学生明白, 学习文言文重要的是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初中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 文言文的翻译理解能力还很弱, 大家在互相依赖的合作学习中共同攻克文言难句, 这是共同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况且, 初中学生已经有很强的自尊心, 害怕陷入被提问而不会回答的尴尬处境, 合作学习激发了他们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教师同时要让学生明白, 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和开放视野的人才, 而不是那些不善于与他人合作、不能超越自己的认识、看不到与自己不同的理解和事物另外侧面的书呆子。我在近几年的文言文教学中明显感到, 学生喜欢合作学习, 喜欢合作学习的氛围;合作学习使文言文教学变得轻松、愉快而有效。

二、在合作中思疑释疑

文言文阅读最重要的就是要扫清不懂字词的障碍, 选择合适的合作方式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可先让学生借助注释讨论整篇文言文的大意, 对明显背离文言文原意的由全班同学一起探讨, 由于有文言原文作依据, 学生的天性又争强好胜, 求知欲望浓厚, 都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习惯, 因此, 每次讨论都能激起同学们对文言学习的极大热情和兴趣。在此基础上, 教师选定一些与原文意义关联较大的实词和虚词, 让学生组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 并以直译形式连贯成句试译全文。一两分钟的讨论, 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 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讨论时间, 学生的问题让他们自己在讨论中解决。在一番热烈地讨论后, 教师选定几个合作小组对全文进行翻译, 对译文的正误先让学生自己去判定, 产生疑问, 激发他们探究文言的兴趣。然后, 教师再趁热打铁, 组织全班学生一起讨论那些加点的实词和虚词, 大家七嘴八舌, 一般都能较快取得一致看法。当学生直接回答正确时, 他们的脸上立刻乐开了花;当老师提示回答正确时, 他们的脸上也是一副得意的神态;当碰到老师告诉答案时, 很多同学脸上会显露出一副恍然大悟的神色。在这时, 为师的、为生的都已完全陶醉在合作学习的氛围中, 全文字词的疑难疑点也都在同学们的兴奋和关注中迎刃而解了。

三、激活文言课堂教学的氛围

1. 教师真诚的参与和热情的激励。

面对文言文, 许多学生有害怕抵触的心理, 觉得文言文太难了, 看不懂, 因而不想去看去试着翻译。合作学习降低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度。教师要打消学生惧怕的心理, 运用好课堂这个杠杆的作用。在学生开展合作与交流的整个过程中, 教师要走进合作学习小组, 倾听他们对文言文的理解, 甚至加入他们的讨论。有时可以给予暗示, 有时可以进行启发, 有时可以告知答案, 扫除他们文言文阅读中的“拦路虎”。教师在教学中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 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学生思考。在课堂上我常常会走进他们的身边, 俯身微笑地听他们讨论, 问问他们有困难吗;或者发自内心地对他们说:“呵, 不错!”, “你们每个人都很认真!”教师热情真诚的表扬, 赞许的目光, 适时适当的激励, 都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好胜心, 营造一种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各抒己见、相互交流甚至各执己见的文言文合作学习的氛围。

2. 运用多种形式的合作手段。

(1) 进行合作情境教学。文言文自身的特征, 使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 容易产生了更多的疑问。在文言文课堂中进行合作情境教学, 有时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情境表演, 超越文本的界限去探究问题, 整理自己的思路, 集大家的智慧作为自己继续思考的起点与支柱, 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文言内容。

(2) 开展合作竞赛活动。在文言文教学中, 我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 如朗读竞赛, 背诵竞赛, 实词虚词的查字典竞赛, 对课文知识检测的竞赛, 把课文改成故事及其他文体的竞赛等等。有计划地、适当地开展语文竞赛活动, 对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有促进作用。

四、充分肯定学生的合作成果

学生合作学习完成之后, 学习效果如何, 教师不能听之任之。合作学习使学生感到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不仅来自书本、来自老师, 还来自于同学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学生们在合作学习中, 求异思维、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和提高, 对文言内容的理解也更透彻深入了。从合作中, 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们脸上都洋溢着自己成果被肯定的欣喜, 还可以看到他们流露出来的一起分享其他小组成果的满足感。

3.“诵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 篇三

[摘 要] 文言文的教学,目的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文言文比较有效的方法是诵读法。在朗读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诵读来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文言文敏锐而强烈的感知力。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诵读;范读;品味;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3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 1671-1270(2009)1-0064-01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很多学生却不喜欢文言文。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学习文言文的目的可能更多的是为了应付考试,因此学起来感觉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是,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文言文教学占据着相当的比重,无论从继承传统文化的角度还是积累古人字、词、句、章等技巧的角度,都占有极其特殊的地位,它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有效途径。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诵读的方法和步骤。

诵读方法可分六步进行。

一、学生预读

要求学生在老师上课前自己先读课文,主要目标是:读准字音,准确停顿,把握节奏;了解有关作家作品常识;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二、教师范读

教师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文言诵读水平,揣摩文本,反复练习,范读得抑扬顿挫、声情并茂,为学生模仿诵读树立榜样,使学生在教师的范读乃至背诵中感受到文言诵读的魅力。学生只有在教师的诵读中分享到了诵读的愉悦,才会产生自己诵读的强烈动机,进而去尝试诵读。对每篇文言课文的教学,我都坚持范读,目的在于影响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当然,我也经常放范读录音带,让学生认真听规范的优秀的朗读,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又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还可以使学生听出一些朗读的“门道”,掌握朗读的技巧。

三、学生练读

在学生朗读时,首先应要求学生做到吐字清晰、字正腔圆,发音正确、规范、清楚。其次,教师要对学生文言诵读进行技巧指导, 让学生在文言诵读中体会到文言学习的快乐。教师要为学生诵读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每篇文言文的教学至少要用一课时指导学生诵读,对于要求背诵的课文还要作背诵指导,让学生读出句内停顿、重音、语气、节奏,一句一句、一段一段地细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初步掌握文言断句、重读的规律。这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正确的反应能力。例如:朗读时的句读停顿要正确,这直接关系着对文章的理解。

在朗读中,还要正确读出语气。文言文中语气复杂而多变,不仅要读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语气,而且要读得强弱缓急分明,这就要求较好地了解虚词在表达语气上的作用。如《扁鹊见蔡桓公》一文中,扁鹊的几次劝告一次比一次急迫,而蔡桓公的几次回答一次比一次不耐烦,在朗读时就要注意语气和情感的变化。

四、教师解读

通过语言分析,具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表现出来的作者的观点、态度或思想倾向。我比较常用的方法有:1、让学生对照注释并参照工具书完成。2、结合语境,从句子结构和上下文去深入理解疑难词语和句子的含义。3、翻译课文或课文片断,以求深入地从整体上把握文章。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1、“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3、“补”,就是增补。翻译要注意补充省略的句子成分。文言文中省略现象大量存在,有省略主语、省略谓语动词、省略介词、省略宾语等。在大家做翻译题时,一定注意先把原文省略的句子成分补充完整,否则译文易句意不清、不通。

4、“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5、“调”就是调整。文言文中变式句时常出现,有主谓后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等四种类型。翻译时调整好语序,才能便于翻译,否则译文易颠三倒四,给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

6、“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

五、学生品读

学生就思想内容、章法结构、表现技法、语言艺术、艺术风格等方面对文章进行文学和美学的鉴赏性阅读。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朗读,力求熟读成诵。更为全面深刻地理解课文。这样可以让学生加深理解,强化记忆,丰富语言,积累材料,训练语感,培养素质。我常用课堂专题讨论的方法,落实重点难点,分析解答课后“思考和练习”中的语言训练题。如我在上《桃花源记》时,就让学生讨论品味: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

六、学生诵读

背的方法要讲究科学性。先要口熟,反复朗读是基础。其次要利用支撑点,就是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记准若干昭示文意的关键语句,包括名句、佳句以及段落的起结和衔接上下文的语句,用它们作为支撑点将全篇(段)贯穿起来。第三,要掌握文章的理路。即努力探索作者为文之用心,特别是要弄清楚文中各个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作者行文方式上的一些特点。在指导学生背诵时,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记忆方法,如:化整为零,分段背诵;相互背诵,查漏补缺;反复背诵,突破难点,以及理解记忆法、尝试记忆法和协同记忆法等,来提高学生背诵的实效;还可以用古人行文中常用的结构修辞法(含对偶、对举、衬托、排比、设问等)、骈句、韵文等帮助记诵。

4.探究性学习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 篇四

(2009-04-16 23:11:33)转载

标签:语文教学 探究性学习论文 教育 分类:论文

探究性学习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 宁津县宁津镇第一中学 王忠利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必须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这种概念的提出,促使语文教学真正从以知识为核心转变为以创新能力为核心,从“以教师为本位”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

如果学生经过教师的引导和训练,一旦形成了这种思考、质疑的思维品质,那么,学生的主动学习就不再是一句空话,其学习效果也必将有质的飞跃。对此,笔者在对新课标版的语文教材文言文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大胆进行了探究性学习的尝试,感受颇深,愿写出来与各位同仁交流。

人教版新课标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大部分选自历史著作,分别是《陈涉世家》、《隆中对》、《出师表》,应该说这几篇文章都是经典篇章,但由于施教坏境、施教对象的变化,在备课与课堂教学阶段,我做了以下改进:

一、变“老师串讲,学生‘听’、‘记’”为“互动交流”。

原来一提到文言文学习,无非就是老师逐字逐词逐句翻译,学生的笔不停地周旋于课本、笔记之间,老师累得口干舌燥,学生累得手腕酸疼。这样“累”了半天,过后检查往往却有80%以上的人对老师曾“反复强凋”的知识点记忆不深。经过反思,我发现了自己的致命弱点:从未考虑过学生怎么学才能有好效果,只注重了自己的教。说得不客气一点,只顾表现自己,而不顾台下“观众”的反应。于是在接手这届学生后,我开始着手“放权”,让学生“动”起来。具体分这样几步:首先自己先上一堂示范课,让学生注意老师是如何讲的,知识点应如何把握。然后,一些自读文言文要求学生来讲,其他同学注意评价。接下来,从学生中选几个成绩好的同学,将一篇文章分成几部分,明确各自负责的段落,要求他们课下借助手头资料,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相关文言现象。最后,就是让学生逐个串讲,其他同学纠正、补充,教师适时点拨。事实证明,这种做法不仅把老师从纷繁复杂的串讲中解脱出来,而且也培养了学生主动钻研的能力。例如,我示教了《陈涉世家》后,就放手让学生去讲《隆中对》、《出师表》。应该说,这两篇文章比较难,但经过这些同学的精心准备,他们对知识点的把握有些比老师还要准确、细致,而其他同学在听讲、评价、纠错的过程中,增长了求异的思维品质,加深了对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二、变“唯课本、教参是瞻”为“敢于质疑,挑战权威”。

《出师表》中“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以”的解释历来各执一词,有的资料译为“因为”,有的则译为“认为”,教参上借用后一种用法。此前,面对这种情况,老师们往往让学生两种译法都记住,可大部分学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却忘之脑后。于是,在课常上我将两种译法都提出来,让学生自己去选择,并说明理由。这样一来,大家对这个看似细微的问题顿时来了兴致,纷纷发表意见。坚持译成“因为”的王婷同学首先亮出了自己的观点:“我认为之所以译成“因为”原因有三:第一,从上、下文来看,前面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一句说明作者的身份是平民,这是一个客观事实,如果译成“认为”,则否定了作者身份低微的事实;第二,只有译成“因为”,才能体现出先帝在那样一个看重名望的社会中,不看身份,唯才是举,求贤若渴的态度;第三,同时也能看出作者对先帝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一番话条分缕析,头头是道,我不禁为之折服。她的话刚落,朱连富同学当即亮出了反对票:我坚持译成“认为”,因为只有这样才更能突出先帝作为一代仁主的英明和知人善任,也更能表现作者的自谦态度。我心中暗喜,思想的火花发生了碰撞,这可是以前课堂所不曾有的现象啊!为了不影响教学继续,我投了王婷一票,暂时平息了这场“唇枪舌战”。没成想,在几天后的周记中,周勇超同学专门为此写了一篇短文再次向我“发难”。好家伙!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一旦被调动起来,其影响真是不可低估!这正应验了一句话:“学习中探究的过程之乐要远远大于仅仅得到结果的乐趣。”

又如,在教授《陈涉世家》这篇文言文时,有一个看似非常简单的句子翻译引起了同学们的争论。文中结尾段中有一句“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当翻译到这句话时,负责翻译该句的同学将其译作:“不能战胜,守丞战死了,起义军才进入并占领了陈县”。当即就有人提出疑义,说这个句子的主语应该是谁。这一问激起了大家的思维浪花:有人认为主语应该是“守丞”,理由是后一分句紧接着就说到了守丞战死了,译为“守丞弗胜”从侧面衬托了起义军的所向无敌,战斗力强,这是传统的观点;持反对意见的一方则认为主语应该是“义军”,理由是,虽然前文说到了起义军队伍的发展之迅速,声威之浩荡,但是古代信息再不发达,等义军攻至陈县之时,恐怕其当政者早已闻风而动,做好了御敌的准备(文中“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一句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虽然郡守、县令都不在城中,但是城内并没有因为群龙无“守”陷入混乱或举手投降)。正因为陈县做好了御敌准备,所以义军才一时攻城不下。后来守丞之所以死了,根据上文起义之前陈胜对形势的分析“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推测,城中肯定有响应起义队伍的人将守丞杀死,这样不更能说明陈胜领导的起义军深得民心吗?虽然学生的观点尚待推敲与论证,虽然这是一个十分不起眼的小问题,一番争论更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但是你不得不承认,学生的思维方式没有了以往教学中的唯师命是从,唯教材、参考是瞻的痼疾,他们拥有了最宝贵的思考问题的方式,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

三、变“死抠课本,咬文嚼字”为“利用资源,拓展激趣”。

在教授《出师表》和《隆中对》这两篇课文时,我从网上下载了《三国演义》电视剧中的部分内容,并结合自读课本中《刘玄德三顾茅庐》的阅读,让学生感受与辨别正史、文学作品与影视剧中表现人物形象的方式有何不同。同时,我让学生观看自己下载的《易中天品三国》中的《隆中对策》、《三顾茅庐》两集,易中天教授渊博的学识、风趣幽默的语言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的学生说,这样一来,既了解了关于历史人物评价的最新观点,也在学习态度与方法上又有了新的转变,那就是:学无止境。只有善于学习,敢于质疑的人才能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最后,我结合课后习题“千秋诸葛我评说”,让大家回家搜集相关资料。对历史人物有一个全面、客观的了解,然后下笔成文,谈谈自己对诸葛亮的认识。经过上面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同学们笔下的历史人物不仅有血有肉,而且评价有观点,语言不单薄。在讲《隆中对》一课时,由于全文以对话为主,尤其是诸葛亮的那段“天才预见”,可以说是字字珠玑,分析透辟,堪称文言文语言的典范。我布置了自选角色排演课本剧的作业,在几位活跃分子的带动下,学生们大胆登台,一展才干。虽然他们的表演还很稚嫩,但经过这么一“折腾”,本来不要求背诵的该文精华部分却在这样一种愉快而又轻松的氛围中被同学们轻松“搞定”了。

杜威将传统学习方式称为“静听”课程。在以前的教育中,学生在课堂上往往处于被动的“静听”状态,他们几乎没有活动的余地和自己的经验,事实上成为课程和教材的奴隶。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式更是“静”的可怕:老师在教学中往往把很多功夫花在深究细抠散落在文言作品中的一个个语法知识,以归纳总结的方法让学生认同并记住这部分内容,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学生则动用大量脑细胞对老师嚼得稀烂的文言现象进行再咀嚼,尽管毫无滋味可言。以致于长期以来,很多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甚至畏惧,从而导致文言教学一直存在用时多、进度慢、成绩差的尴尬局面。通过几篇文言文的教学中自己的尝试和学习中学生的出色表现,我对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也是知识的实践者,新课改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由被动地充当抄写机器,变得兴趣提高了,思维开拓了,动手能力强了,知识面也拓宽了。学生在全面参与的过程中,在积极主动的互动交流中去体验,去感悟,去思考,其所得是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式难以望其项背的。效果胜于雄辩,既然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的终生发展,那我们还何必紧紧抱着传统的“衣钵”不放呢?

5.在文言文教学中 篇五

关键词:翻转课堂 初中语文 文言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071-02

翻转课堂与普通课堂最大的不同就是学生可以在家里不受地点、时间限制自由地学习,在学校学习的主动性更大了,学习的积极性更高了,学习的知识面更广了,教师课堂上拓展更深了,微课中备课更认真了,变普通课堂的“教后学”为“学后教”。普通课堂的“教后学”即老师课堂上传授知识后,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巩固。在学习过程中课堂是教师设计的,作业是教师布置的,学生的主动性不强。翻转课堂中的“学后教”即教师传授知识通过微课的辅助在课前完成,课堂中重在学生对微课学习的答疑解惑,知识运用,知识深化[1]。笔者所在的地区初中文言文在中考阅读中所占的分值大致为30%,而且以新课标语文筛选的课文为主,初中文言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即显得很重要。普通课堂上教师注重字、词、句的翻译把故事拆得支离破碎,恨不得把所有的知识都传给学生,讲得多,学生却学得累,收获少,课堂气氛沉闷、压抑,没生机活力。时间一久,教师越来越恨铁不成钢,学生对文言文越来越枯燥乏味,新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遇到了学生的“眼中钉”,它们如何有效地碰撞出火花呢?

课前整体感知课文

1.1 精心备作微视频

1.2 自主观看微视频

学生在观看微视频之前,应先有节奏地朗读课文,圈出文言文中难理解的字、词、句,试着自己翻译课文。学生观看微视频中,可以根据自己对课文的感知调整微视频播放的快慢,对于自己不理解处可反复观看,并可做好笔记。可以在网络平台上提出异议,与同学老师交流讨论。观看微视频之后,学生也可以登录作业平台做一些简单的习题进行自我检测。文言文教学中微视频的采用,不但可以使课文大意更直接、形象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独立思考、课前预习的习惯。

1.3 自由诵读文言文

文言文之所以流传千古,究其魅力在于其韵律美、简洁美、意境美、情义美。其最大的特色就是语言简洁、凝练、节奏感强,富含哲理、诗情画意。只有体味到其独特语言风格,才会对文言文的内容体味更加深刻和准确。所以文言文阅读教学课前提倡背诵经典来丰富自己的文言知识,增强自己的语感,提高写作能力。

课堂分析升华

2.1 再读课文

古语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又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这都说明“读”对学生理解课文、写作等具有重要的作用。文言文课堂上多朗读不仅朗朗上口,而且有助打破沉闷的气氛,更好地理解课文。如教学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此文短小,但凝练优美、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对比立意、相映成趣,是一篇著名的山水小品。课前由于学生微视频已学习,教师在课堂上再次强调朗读,如“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学生由于课前大多成诵,兴趣高涨,课堂上呈现出书声朗朗的气氛。

2.2 小试牛刀

学生在微视频上是否已学或学习的程度如何,教师课堂上还没有底,课堂上可适当提问学生,或生生间互相提问,或比赛抢答微视频上的内容,或让学生出几道题目考别人,但自己必须知道答案。这样不仅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而且又初步大致考查全体学生的课外学习微视频的程度。

2.3 探究讨论

课前已经进行了微视频的学习,课堂就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就课文中的疑难重点进行讨论,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并提前显示文言文各类文体的学习目标和方法,如写景类重在借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写人类文言文重在探究人物的形象,叙事类文言文重在探究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学生在对课文的探究讨论中达到深层次理解,领悟到精神内涵,获得精神成长,汲取人生智慧,提升阅读品位。探究中重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在班上巡视,重点处加以强调,关键处参与讨论,疑难处加以解答,只要是学生知道的教师不讲;一知半解的,教师及时点拨;没办法解决的,教师及时指导。经过这一过程,学生更深刻地领会了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体会了古代作家的情感和阅历,见识了高超的写作手法,丰富了积累,培养了自主的阅读能力。

2.4 拓展比较

乌申斯基曾说过:“比较是思维的基础。”为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深入的理解,教师在文言文字词句篇的落实后,适当选择与本课所学的内容或形式上相关的课外材料进行同类拓展阅读或比较阅读,教师选择的材料可用多媒体展示或在微视频中提前展示。如上完《愚公移山》,就布置阅读《铁杵磨针》;学完《曹刿论战》,布置拓展阅读薛福成《庸庵笔记》;教完宋濂 的《送东阳马生序》,引导阅读《程门立雪》„„也可以选择与本课相关的课内文言文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比较,由此及彼。如同是被贬的《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同是写景的《答谢中书书》与《与朱元思书》;同写诸葛亮的《出师表》和《隆中对》„„通过课内外的比较与拓展,加深所学的知识,丰富课外阅读,迁移学习能力。

课后整合巩固

课堂教学结束后,引导学生结合微视频和课堂讨论探究后明确的内容进行梳理,及时出一份试卷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小测,以便补缺补漏,巩固已学的知识,也可以引导学生继续观看视频,与同学在线讨论,不懂得的问题及时请教,还可再次在线做相关文本检测习题,教师应及时修改并予以指导。翻转课堂中,由于微视频的永久存在,既可方便学生自由地复习,也可与众多教师的微视频共享,丰富和优化了学习资源,学生更加自由、自主地学习,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教师也从传统课堂中的教师转变为学生身边的教师[2]。

6.在文言文教学中 篇六

摘 要:语文,作为人们的交际工具,对发展传统文化起着重要作用。可以说它是伴随着中华民族从原始走到今天,并极大丰富了中华民 族的文化。这也体现出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 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往往一门心思把力气 下在字词章句的教授上。但在新课程标准提出后,给文言文教学提出了更为明确和更高的要求,就是教学中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所 以文言文教学既要注重字词学习,又要重视思想内容的学习;我觉得文言文是教材中最能传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部分。我们中华民族有很 多传统美德, 这些传统美德不能丢失, 语文教学应该对其进行很好的传扬。关键词: 新课标

语文 传统文化 文言文教学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华夏 先祖用文字记载的长达五千多年光辉的民 族发展历程就证明了这一点 ,它早已溶入 中华民族灵魂的历史传承之中 ,并深深影 响着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在当代中国,中 华传统文化仍是熠熠生辉。2006年国家颁 布《十一五国家文化发展规划》,明确指出 将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 文、诗词的比重。继续完善中华民族始祖的 祭典活动 ,充分发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 等传统民族节庆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思想品 质的结晶 ,同样它们也是中华文明对世界 文明的伟大贡献。20世纪80年代,全世界诺 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的宣言中 ,有一 个令人注目的口号“: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 生存下去 ,必须回首二千五百年 ,去吸取孔 子的智慧。”这里的“孔子”就可说是中国传 统文化的典型象征。这更能说明随着我国 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对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世界其他国家和人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 可和自觉学习。自然 ,作为站在新世纪讲 台、执教新教材的语文教师,更应义不容辞 地担当起传承文明的历史使命 ,将语文学 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效充分发挥 出来 ,让学生在祖国灿烂的文化长河中徜 徉 ,使中华传统文化得到弘扬光大。

1关注课标变化, 重视传统文化

“ 语言是储存传统的水库 ”,汉语也不 例外 ,传统文化是它的核心。基于此 ,身为 中华民族母语教育的语文教育 ,必然要包 涵极为深厚的传统文化内蕴。“语文是最重 要的交际工具 ,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 一语中的 ,它凸现出语文在人们交际中对 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在素质教 育继续深化的今天 ,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 ,提升学生的语文素 养 ,就是素质教育“ 以德育为核心 ”理 念的 集中体现 ,也是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基本 要求;而作为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相 连的文言文必然责无旁贷地肩负起传续文 化的重任。

那么如何在日常教学尤其是文言文教 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使每个学生在熟练掌 握语文知识和培养语文能力的过程中 ,也能对其进行民族传统文化、地方民俗文化 的教育和实用语文的指导 ,使他们在热爱 传统文化、热爱家乡文化的基础上发挥出 创造潜能 ,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与能力 ,从而进一步提升思想素养和道德修养呢?正 值我深感困惑之际 ,课改精神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的施教之途 ,使我豁然开朗。

《新课程标准》将语文学科定位于交际工 具、文化载体。即说明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的 语言能力 ,在听说读写等方面进行语文指 导;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潜能,丰厚学生的 文化积淀 ,借以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语文的“ 人

文性 ”此 时早已不再是一个 附庸 ,在新的课程标准定位下已经具备与“ 工具性 ”并重的基石地位。“ 人文 ”脱胎于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提出的 “ 人文主义 ”。而时至今日,在我看来无论时 代如何不同、地域如何变化、称谓如何变 更,语文“ 以人为中心 ”的 红旗高擎依然。所 以语文教学在传授学生知识、方法、技能的 同时 ,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 观。在应试教育高考指挥棒下“, 考什么 ,教什么 ”成 了许多语文老师的教学出发点,尤以文言文教学最易掉进应试的窠臼 ,索然 寡味的课堂抹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不知不觉中语文教学也就丧失了传承民 族优秀文化的应有功能。

2知识学习与文化弘扬并重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传承了五千年的文明 ,是最古老的但又是最有生命力的文明。虽然在历史发展中多次被迫断开 ,但其思想精髓却是一脉相承的,丰厚的历史积淀使中华的语言文字包蕴着极为丰 富的含义。在教学活动中 ,传承、弘扬传统 文化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也绝不 能让绵延千年的传统文化在我们这一代手里断裂。这是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是学生认 知、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的需要。但是如何 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怎样在实践中体验感悟?采取什么方式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这 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 ,体会其中蕴 涵的中华民族精神 ,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 化底蕴奠定基础。”这是课程标准对必修课程“ 阅读与鉴赏 ”的明确要求 ,以此为指导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 认识中华文 化的丰厚博大 ,吸收民族传统文化智慧 ”。所以 ,语文学习就成为了民族文化传承的 主要方式。它所承载的就不光是对语言文 字的使用,其间又负载了无数文化的东西。有历史为证 ,语文伴随着中华民族从原始走到今天 ,仍在极大地丰富着中华民族的文化。

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 ,很大程 度上依赖于语文。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 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 性。文言文教学因其选用文本的特性以及 文本本身所浸透的传统文化 ,在教学过程 中就必然要注重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 精神。而以往的文言文教学却是教师在字 词章句教授上花大力气。在新课程标准提 出后 ,文言文教学有了更高的要求 ,就是将 传统文化渗透于教学中。所以我觉得文言 文教学既要注重字词教学 ,又要重视思想 内容的学习,借助它最能传扬传统文化。我 们中华民族有很多传统美德 ,这些传统美 德不能丢失 ,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得到更好 的传扬。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就有很多篇目浸透 着传统文化 ,体现出我国的传统美德 ,在二 千年多前孔子就有“ 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 的求知恳言,韩愈又用他《师说》中的“ 惑而 不从师 ,其为惑也 ,终不解矣 ”等 警句来告 诫我们。这些生动的句子让学生在学习中 就能意识到尊师重教的重要。《长歌行》里 的“ 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少 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让学生在学习中就能读出应 当珍惜时间 ,勤奋努力的感触。时下倡导的 “ 终身学习”理念 ,这一真理早在《劝学》中 就有“ 学不可以已 ”的 相似论述。亲自探索 石钟山命名原因的苏轼也以古文的形式 ,借助《石钟山记》把“用实践寻求真理”的真 谛带给我们。今日读来,让人深切感受到的 确是篇篇朱玉 ,不愧能传诵千古。

当我们被韩剧中“ 大长今 ”的 坚定意志 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深深折服时 ,细品我们 的教材也会发现诸多相近的内容 :志向和 现实并非一步之遥 ,在实现志向的过程中 必然要有挫折 ,在屈辱与事业的两难取舍 之间 ,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告诉学生为了自己钟爱的事业 ,可以忍受暂时的屈辱; 《五人墓碑记》通过诉说平凡人的故事告诉 学生舍生取义的人必将被载入史册 ,受到 后人的景仰 ,做平凡人未必只能平凡地活 着 ,同样也可以活得有益于他人 ,有益于社 会。通过学习这些文言文让学生明白了人 生的意义 ,也更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博大精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如同中华民 族传统精神 ,它是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 核心 ,以凝聚民族、推动民族前进为特征 的;它 既是传统的 ,又是时代的。中华民族 传统文化的“ 合理内核 ”是 不言而喻的。存 在即是合理的,更何况存在了五千多年。之 所以说它具有“ 合理内核”是因为它包含了 以上种种人类的一般命题。语文教育专家 刘国正说过“: 古诗文还是进行思想教育 ,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主义教育的好 教材。”的确 ,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古诗 文多是思想内容纯正的作品 ,或歌咏山川 ,或记述经历 ,或阐发哲理 ,或抒怀言志 ,它们表达了古人对于真善美理想的执著追 求。学生浸润其中 ,涵咏体味 ,会无形中受 到熏陶、感染。由此可见 ,在文言文教学中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极其必要的。

3文言文教学的方法探索与实践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高 中阶段的语文教育要注重审美能力的培 养 ,通过品味和鉴赏 ,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审 美情趣、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创造能 力。”文言文教学必须引领学生徜徉于语言 文字所营造的奇妙情境 ,流连于传统文化 深厚迷人的海洋 ,不仅让学生在文字上增 些品味增些风采 ,还要在思想内容上多些 感悟多些升华 ,在情感上多些感动多些向 往。

在日常文言文教学中我坚持深入探索 并积极实践“ 引导— 诵读— 探究— 拓展”的 课堂教学模式。文本是我们教学的第一介 体 ,它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 着深厚的文化意蕴 ,字里行间处处流淌着 中华文化浓厚而鲜活的血液。如何挖掘教 材内在的文化因子 ,引导学生求真、求美、求智慧。依照文本并结合学生实际,我通常 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以 文本注释、引语 为基础 , 知人论世 , 了解有关民族文化信 息。(2)从 文本故事情节中 ,涵咏优游,深入 挖掘文本的文化内涵。(3)从 课文词句入 手,挖掘相关文化背景、哲理境界。(4)探究 文本主题 ,深切感悟和领会蕴含的优秀民 族精神。

首先新课引导就是通过与文本相关的 名言警句、诗词赋文、传说故事、名人轶事 等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学 会品味鉴赏文中绚丽多彩的自然美、千姿 百态的社会美 ,巧夺天工的艺术美,缜密精 确的科学美 ,生动形象的语言美。

其次加强课堂诵读的比重,没有情感的

共鸣,没有声情并茂,再好的作品也仅是一纸 空文。古人诵读就强调要沉浸其中,物我两 忘。读到兴处,踱来踱去,摇头晃脑,品味文章 的韵味美、音乐美。作家余秋雨说“: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醒目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 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中 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以 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这些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 建筑,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 经典连绵不绝的长廊。”我的具体做法是(:1)通读与精读相结合(;2)美读与品读相结合。学生明确了诵读的重要性,就会充满热情的 投入其中,品尝诵读带来的甜美滋味,才能更 好地体会文本的内涵,领略古今相通的永恒 情感和思考,同时也能更好地体会古诗文的 音韵特色 ,丰富自己的语言 ,积累而形成语 感。真所谓“读出轻重、读出抑扬、读出舒缓、读出雅俗、读出凝重、读出情感、读出境界!” 再次探究包含着引导学生探究古汉语 的词法、句法现象,探究文本中蕴涵的思想 美和情感美 ,探究文本中的民俗风情和民 族情结 ,探究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美丑等多 方面内容。比如说 ,我在讲授《苏武传》时 ,文中写道“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 使留在汉者 ”,待到苏武牧羊北海时 ,苏武 是旄节不离手“, 卧起操持 ”。课 堂进程至 此,学生疑惑 :苏武出使匈奴为什么“ 持节 ” 呢?他 为什么对旄节情有独衷 ,还“ 卧起操 持”呢?我的解答就必然要涉及中国传统文 化知识 ,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就与学生一起 探讨旄节的意义。旄节作为汉使的身份信 物 ,只有配持它匈奴人才会相信你是大汉 使者 ,否则不予接纳。同时我还讲解了“ 忠 义”思 想的内涵等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古时 的忠君思想是很浓厚的 ,以“ 卧起操持 ”这 一点就说明在苏武身上有深刻的体现。苏 武正是深刻铭记“忠于皇上”这一传统忠君 思想 ,才会对象征自己国家的旄节情有独 衷“, 卧起操持 ”,不让它落入匈奴人之手而 使自己国家的荣誉受到侮辱。这些探究过 程之后 ,学生已对文章的含义及苏武这一 形象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第四拓展就是以节选的文章为基点 ,向整篇(部)著作拓展;以文本为基点 ,向同 类题材的作品扩展;以文本为基点 ,进一步 向作家的其他作品扩展等。例如《五人墓碑 记》中“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的 爱国情操可 以延展出《触龙说赵太后》中“刚健奋进、自 强不息”的 民族精神;以《齐桓晋文之事》中 的“ 民贵君轻、天下为公 ”的 民本思想指导 拓展阅读《庄暴见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荆轲刺秦王》中“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的 英雄气概 ,可以联系到同样饱含民族精神 的名篇佳句:范仲淹《岳阳楼记》中“ 先天下 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 政治抱负 ,司马迁《报任安书》里“ 死有轻于鸿毛 ,重于 泰山 ”的 高贵品德 ,鲁迅先生“ 横眉冷对千

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的 浩然正气等等。经过不懈的探索实践 ,我认为只要创造性 地理解和运用教材,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挖掘、体验文本中具有文化气息的 内容,就能让祖国五千年丰富多彩、波澜壮 阔的文化画轴 ,透过一堂堂氤氲着文化精 神气息的语文课展现出来 ,使学生大开眼 界、大饱耳福。自然让学生在我们的课堂感 受到语文之美 ,并且慢慢让其感悟其中的 意境 ,那么传统文化的传承就不再只是一 个理想 ,就成为了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承担 的一个现时的重要职责 ,我们也必然能完 成它。

4结语

古往今来 ,我们很难想象 ,一个从来不 读古书的人能成为一个修养良好、内心丰 富、有志报国的人。现今语文教学积极引导 学生品读古文经典并注重传统文化的教学 渗透 ,努力将其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 神根植于学生心灵深处 ,这必将有助于学 生自觉抵制各色的精神污染 ,必将有助于 学生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道德和 民族精神 ,必将有助于学生构建自己的精 神家园。

我想身为教师需要给学生留下些精 神。我想身为立志优秀的教师也应该给学 生留下些精神。试想当民族遇到危难时,学 生能想到老师曾告诉他“ 苟利国家生与死,岂因祸福趋避之 ”;当他掌握权利时 ,也能 想起老师的教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 之乐而乐”;即便身为普通人也会时时告诫 自己“ 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 ”。在学生心中播下远大志向的种子 ,当他在 人生抉择的关头脑海中能浮现出那些饱含 民族精神的话语 ,能让他把涵养高尚的情 操当作自己永远的追求 ,对一个教师而言 ,这不就是我们塑造灵魂的终极目标吗?说 到底 ,母语教育就是人的教育 ,人文素养就 是人的素养。只有全面、深刻地把握好传统 文化之根 ,使学生精神受到圣哲前贤思想 的滋养 ,让学生既学文化 ,又学做人 ,语文 教学之舟才能在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海洋 上吮吸着鲜活的时代气息扬帆远航!

参考文献

[1]张岱年 ,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M].北

7.高中文言文在教材中的教学价值 篇七

一、单篇课文教学价值在学段系统中的定位

新课程标准对高中各个学段在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时应确立的训练内容、训练重点、训练目标都有明确规定,这就给单篇课文教学价值的定位确立了一个基本框架,教师可以据此确定在整体价值上基本相同的文本在不同学段中不同的教学价值。

上海高中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左忠毅公逸事》,处在三个不同学段中。如果教师注意分析学段的训练目标差异,则能较快作出如下判断:高二的文言文训练目标是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因而课文的教学价值宜定位在“学习通过细节描写赏析人物形象”“学习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赏析人物形象”“学习从选择典型事件的角度赏析人物塑造方法”这三个价值点上。同时,由于“细节描写”“典型事件”的知识在高一古代小说单元教学中有所涉猎,所以核心教学价值可定位于“学习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赏析人物形象”。高三的文言文训练目标是培养研读能力,《鸿门宴》的教学价值可定位于“训练学生辩证地评价人物的能力”和“训练学生选择某一角度鉴赏人物的能力”,前者为核心教学价值。《左忠毅公逸事》为高三下学期的课文,理解难度不大,鉴于其体现了桐城派散文的重义理、考据、辞章的典型特征,教学又处于总复习后半阶段,因而其教学价值可定位于“用作探究式阅读,训练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训练学生辩证地评价作品的能力”。

由此可见,在学段系统中确定单篇课文教学价值是保证教学有序性和有效性的一个基础而重要的环节。根据学段目标来区分课文的教学价值,根据学段的梯度变化来区分单篇课文核心价值的深浅、难易梯度差异,是实现准确预设教学目标的有效方法。

二、单篇课文教学价值在单元系统中的定位

新教材文言文单元的编排体例上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以文体类型为纲来组合课文,二是以人文主题为纲来组合课文。编排体例提示了我们在单元系统中确定单篇课文教学价值的两种思路:一种是从文体特征的角度发现文本的特征,从而确定文本的教学价值;另一种是直接从内容表达的角度切入探讨文本区别于单元内其他文本的某种言语智慧、心智技巧,从而确定文本的教学价值。以华东师大版上海语文新教材为例,其文言文单元的编制虽然是以人文主题为纲,但往往又有意识地将文体相同的文本组合在同一单元内,因而适宜兼取两种思路来讨论单篇课文教学价值在单元系统内的定位。

8.表演教学法在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 篇八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表演方法;优势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孩子崇拜明星、希望自己成为明星、做着明星梦的今天,在提倡创新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学法也在不断的更新,表演这一形式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渐渐体现出了它的优势。初中语文新教材中增加了大量情节性较强的文言文短文,大多可以用表演的方式进行教学。

一、表演教学法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即兴表演

指在一定课堂情势下采取的方法,无须事先准备,比较适用于字词的教学。如《狼》中“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中的“顾”是“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的意思。“久之,目死瞑,意暇甚。”一句意思是“过了很久,它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十分悠闲。”这些可以让学生当堂表演,易于理解和记忆,这样,还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

(二)比较表演法

一种是教前与教后表演比较;一种是分段表演比较(可以表演片段,也可以表演全文),可于比较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如《晏子》这则故事就可以通过比较表演者的表情、语气去揣摩晏子的能言善辩、机智灵敏、不卑不亢、善于应变、处处维护国家尊严的外交家风度以及他的凛然正气、爱国情怀和他的语言艺术。

(三)以课本剧的形式进行表演

此法适用于情节性较强的课文,如寓言、神话、小说。表演前要进行课本改编,道具设置。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准备初中文言文中可能用到的道具。如《郑人买履》,准备尺子、座椅、卖鞋的物品;《论语》准备春秋时期的服装,木几,坐垫等。让他们表演。这一定很有兴趣。还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分组表演,进行对比评价,效果很好。我曾经练习过。由于时间、场地的限制,有些表演可以放在课后进行。这种形式有利于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提高学生的兴趣。

(四)参照剧本进行表演

如《将相和》一文,要表现出蔺相如的大度,一心为国家不计个人荣辱的性格;廉颇的知错就改的性格。再如《石壕吏》《愚公移山》《晏子》等。确定主角、配角,分组比赛。还可以在元旦活动时表演。

二、表演法对文言教学研究有何作用

(一)培养创造力

培养富有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人才是当前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创新的关键首先是非智力因素,其次是思维方式,最后才是双基。初中语文教材增加的大量文言短文中难懂字句,对活泼好动的初一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传统的教学法极可能造成气氛的沉闷,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运用表演教学法,把书面语言演化为肢体语言,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演绎文章,探索故事情节,体会人物性格,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文言的激情。有了激情就有了积累的保证,有了创造的动力。

(二)培养学习能力

1.培养自学能力。

表演的前提是对文章有一定的认识,这就需要学生做好预习工作。文言表演的预习不同于现代文的预习,需要使用《古汉语字典》扫除文字障碍,理顺情节。需要了解一定的历史知识,需要查找有关的材料,如参考录像带、录音带等,可以翻阅图书,也可以上网查询,这就培养了学生使用学习工具和自学的能力。如教《扁鹊见蔡桓公》一文时,学生就找来了动画光盘,借来了人体模型和针灸针,自制了中药包,模仿动画表演并加入了自己的动作和语气,通过师生的评点,圆满地解决了此文的教学难点,完成了教学任务。

2.培养说话能力。

文言的表演可以用两种方法:一种是模仿古人的斯文,用文言进行对话,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背诵,有助于文言语感的形成;一种是转化为现代汉语进行对话,有助于文意的体会。文言文表演时语言的转化不等同于翻译,如两小儿辩日“日初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一句可以转化为“太阳刚刚出来时,大极了,就像一个圆圆的车盖;到了中午就变小了,像一个盛水的盘子。”这种转化就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3.培养想象力。

文言最大的特色就是简洁,省略的内容比较多,表演时就需要发挥想象力,把省略的情节增添进去。如《论语》中子路尔率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一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这一情节,就可以发挥想象:孔子为什么哂之呢?后面“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学生表演时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发挥来表演出孔子的喟然叹曰。这不但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有助于对人物性格的挖掘。

4.培养改写能力。

不是所有的课文都可以拿来就能表演的,有的必须需要改写才行。如要表演课本剧,就需要把课文改成剧本的形式才行。对话、旁白、舞台布置等都要写清楚。改写时,老师可以给予一定的指导,然后让学生自己写,作品也许会很幼稚,但他们的协作能力却会因此而得到很好的训练。

5.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发掘学生的表演天赋。

现代的学生都崇拜明星,都做着一个明星梦。抓住学生的需求,抓住学生的心理,让有表演欲望的学生去表演。在表演中理解文言文的意思,感受文言文的凝练,体会文言文的语言美。

综上所述,新时期对于文言文教学,作为教师的我们要与时俱进,充分认识表演法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并合理的运用,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能力。

上一篇:招投标现场监督职责下一篇:《三国演义》人名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