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读书报告,读后感

2024-06-20

政治经济学读书报告,读后感(精选9篇)

1.政治经济学读书报告,读后感 篇一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考查课

《政治经济学》读书报告

姓名: 年级: 陈根 2015秋

号: 学习中心:

7*** 嘉善

—————————————————————————————

(考查课程大作业均由教师批阅,发现内容雷同或抄袭一律按0分计)

课程考核方式:考查,网上递交读书报告

具体要求:

1.结合学习课件的体会,理论联系实际,完成一篇读书报告。

2.字数:3000-5000字,与视频中老师的要求有出入,请以此作业要求为准。3.读书报告的内容:要求涉及课程学习中多章内容(至少2-3章),联系要有机紧密,论述充分。如果只涉及单一章节内容或简单就事论事,都算没有达到基本要求。4.独立完成,切勿抄袭剽窃他人成果,一旦发现将以不合格处理。5.请在作业截止日期前,在平时作业栏目自行上传读书报告电子版。

政治经济学读书报告

摘要:本文简要总结了学习政治经济学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的几点现实意义。再根据所学的经济学理论知识,结合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浅谈了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与避免国有资产流失、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完善两方面。

正文:

通过对网络视频课件的系统学习以及结合教材等其他方式对该学科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在国民经济发展甚至世界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管是哪个行业,都跟经济这个“基础”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接下来通过本人对这门学科的理解,结合我国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一些需要完善的问题浅谈几点看法,若有不妥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从广义上看,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生产、购买及出售、以及法律、社会习俗惯例,以及政府之间的关系的独立学科。现代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在于揭示经济形态社会的经济运动与运行规律,指示人类发展的基础与走向。人们通过研究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交换的规律来得出一系列相对科学的理论,从而制定出更加科学的发展方式、更加合理的经济结构来促使国民经济健康有序的运行,促进国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更加小康,国家和谐稳定繁荣,进一步提升综合国力。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交换、分配、消费规律的科学,为其他各学科提供了理论基础,坚持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重大、深远的现实意义。首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我们国家来说,是代表无产阶级的执政党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它告诉人们社会的发展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发展规律和必然结果,代表着广大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我们国家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和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始终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使我们进一步掌握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树立坚定的无产阶级世界观。其次,学习这门课程可以帮助我们政府在经济建设方面少走弯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同时也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刻的理解政府出台的一些政策和方针,提高我们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当前,我们国家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政府要积极主导加快经济体制改革、转型升级,充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同时,改革和完善经济结构,以更加科学、合理的经济增长方式来发展国民经济,避免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第三,对我们个人来说,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可以提高个人素养,增长经济理论知识,了解经济现象背后存在的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拥有用经济学的相关思维去理性看待国家的政策导向的能力。

我们国家改革开放30多年来,政治、经济和社会的诸多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与此同时,许多老制度、旧政策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逐渐展现出它与现代经济发展不适应、不协调的一面。如下:

一、国有企业的改革与资产流失问题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有句名言:“花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既讲节约又讲效果;花自己的钱办别人的事,只讲节约不讲效果;花别人的钱办自己的事,只讲效果不讲节约;花别人的钱办别人的事,既不讲效果也不讲节约”。国有企业存在的关键问题就是“花别人的钱办别人的事,既不讲效果也不讲节约”。我们知道,花别人的钱办别人的事,就好比在企业单位上班,花在公司头上的每一笔钱都要讲究投入相对低,而产出相对高的效益。每一笔费用都是要经过公司负责人的许可才行,该花的钱花出去后,也要达到预期的效果。也就是说,花别人的钱是一定要受到各种约束才行。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实行计划配置资源,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当然是不好的。一方面要坚持产权公有,但又没有一些相应的制度安排,事情是不会朝着利好的方向发展的。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也就是说今天我们要搞市场经济,那市场化的本质又是什么呢?当然是经济自由化,充分发挥市场调节、配置资源的功能。自己的事情自己主导,就是经济自由化。我们现在的问题是一方面既要推行经济自由,又要坚持产权公有,那贪污腐败、效率低下等不利于国有企业的发展问题就难以避免。据媒体报道,中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前董事长陈同海日均公务消费人民币4万元,中石油公司装一个吊灯花费上千万;而花自己钱的李嘉诚,即便拥有经济自由,也不曾如此花钱。其实,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今天在竞争领域看不到国有企业的原因了。市场化条件下,国有企业很容易出问题,当宏观经济形势好时,问题不大,若宏观经济形势一差,问题就很容易突出。据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5年1-9月,国有企业经济运行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一是利润同比降幅略有扩大。1-9月国有企业利润降幅(-8.2%)比1-8月(6.6%)扩大1.6个百分点。二是地方国有企业利润连续两月出现同比下降。1-9月地方国有企业利润同比下降2.7%(1-8月同比下降1%)。三是钢铁、煤炭和有色行业继续亏损。前面说到,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经济自由,你要搞国企,可以,那就要约束自由,搞计划经济好了。当然这也不是说市场经济条件下绝对不能存在国有企业,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有企业不能涉及有竞争的领域,否则,实践告诉我们它注定是要失败的。虽然,我们提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 ”的国企治理理念,然而,管理者或经营者在企业根本没有下注或下注很少,又拿什么去负亏和担风险?实践告诉我们,靠个人的道德约束是没有用的。所以说,国企的“花钱”问题不解决,既不利于企业本身的发展,也不利于国家财政收入。

我们经常听到说国有资产流失,但基本听不到说私有资产流失。据报道,今年(2015年)6月份,中央深改组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国有资产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意见》,概括来说,就是用“5个要”的制度来防止资产流失。然而实践告诉我们,不建立一种独立的、不依附于任何其他团体的外部组织来实施有效的监督和约束,那么资产流失的几率将会大大增加甚至是必然的。

资产流失方式通常表现为企业管理者或经营者等将国有资产实体以暗箱操作、见不得光的方式变成私人财产;另一种就是企业内部过高的福利支出、公款消费、以及国企员工出工不出力、效率低下等。因为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凡是能够带来收入的都可以看成是资产,而收入的现值就是资本。同样一份资产,本来可以产生更多的收入,但因为产权国有的缘故而无法产生,理当看成是一种资产流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中的劳动激励不足,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在进行市场化改革后,有了很大的改观,这本质上就是产权改革的结果,即对私产的一种认可。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重要的不是名义上的所有权,而是控制权、收益权和转让权的实际配置。今天的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在行政垄断的保护下都会出现亏损,甚至巨额亏损,就是典型的资产流失表现。比如今年(2015年)交通部发出的一则消息:根据官方数据,2014年,全国收费公路系统大面积亏损,其中河北省竟然亏损超过100亿元,全国收费公路累加亏损更是超过1500亿元,这个数字是2013年亏损额度的340%。在汽车数量大幅度增加,收费额度明显提升的趋势下,收费系统竟然出现大幅度亏损,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然而,通过审计署对18个省份的高速收费进行专项审计,揭开了一些内幕。2013年,某省还贷公路收取通行费中用来供养运营单位和企业的费用高达7.6亿元。某一线城市的一家路桥公司,一般员工月收入在8000元到1万元,而一个路段的项目负责人,手里管理的资金上亿元,一年收入可达30万元。加上收费资金的闲置和挪用。大量资金被闲置,并没有用于所谓的还贷,有些资金被挪用于建楼堂馆所、投资股票等。

由此可见,在既定的制度下,几乎很难保证国有资产的充分合理利用,而相对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产权改革。当然,产权改革也不是说简单的转给某一个人就完事了,若具体行业内没有引入其他资本参与有效竞争、而政府又放任价格的话,那将会形成一家独大的垄断局面,这样的局面绝不是市场经济中应该出现的。

二、我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社会保障的主要功能,就是建立以社会化为标志的生活安全网,来消除竞争机制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社会不安定因素及其所引起的社会震动,它的作用就在于通过救助、扶贫和扶持经济开发等措施,调节收入的过大差距,以缓和社会成员之间可能出现的矛盾。并通过社会保障的各种措施,增进公民的健康水平,提高其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进而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说,社会保障是维护社会化大生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手段,也是促进社会安定团结、使社会发展进入良性循环的社会稳定机制的调节机制。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建立完善权责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有着强烈的需求,但目前社会保障管理体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需要探讨进一步改革完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思路与对策。

1、“双轨制”带来的待遇差距和社会矛盾

从总体上说,“双轨制”是计划经济时代向市场经济转型期的特殊产物。社保自1995年先从企业改革开始运行20年来,机关、事业和企业单位同类人员的养老水平逐渐拉开差距,一分钱不用缴纳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享受着比企业同类人员高出3倍左右的退休养老金,这与社会化的社会保障要求极度不相适应。同时,也因为长期“双轨制”原因,社会上对政府提出的“延迟退休”政策抵触情绪非常严重,认为延迟退休不能“一刀切”,否则就是失信于民。

近几年来,养老金虽然在全国范围内每年上调10%,使退休人员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这本是一件好事,但是由于上调时外生的行政干预,出现了严重的公平性问题,比如:领3000元和领1000元的同时上调10%,其绝对差额会越来越大,有的地区养老金甚至高于工资水平。从市场的分配原则来讲,不管按劳分配还是按“创造价值”分配,这些都是明显不合理的、需要改革完善的分配制度。一方面是存在这种分配不合理,另一方面社保覆盖面还有欠缺,即一部分人没有分配可言。目前,全国还有1亿多人没有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主要是部分非公经济组织员工、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以及部分农村居民等。还有部分群体没有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筑业等高职业风险行业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的比例比较低,这些人员还不能充分享受到社会保障权益。社会救助制度覆盖面还不够,特别是失能、半失能老人护理和无人抚养儿童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比较突出,待遇差别仍然较大。同时,由于没有统一的制度,社会保障的管理分散在劳动、人事、民政等多个部门,导致了在管理的实际运行中出现了社会保险的管理机构重叠、行政成本高、效率低下等问题。

2、现行社保制度与城镇化发展进程不相适应、法律实施机制较为薄弱、可持续性不强

在我国加速城镇化进程中,人口大规模流动和转移是必然的,特别是跨地区流动就业的农民工多达2.6亿人,而现行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和方式对这一特征的适应性不足。社保关系跨地区、跨制度转移接续还存在不及时、不顺畅的问题,导致部分群体中断参保。异地劳务派遣人数较多,造成劳动关系和社保权益认定复杂化,农民工在流入地一旦发生职业风险或面临突发性、临时性困难,很难获得必要保障和救助。这些问题造就这部分群体主观上不愿意缴纳社保。

其次,稳定的保障机制、有效的运行机制、有力的监督机制都不够健全。社会保障监督机构没有与管理机构严格划分开来,对非法挪用、挤占保险金的违法甚至犯罪行为得不到及时惩处,保险基金的运营处于不安全状态,社会保障基金个人账户一直面临“空账”运行,饱受诟病。目前,各项社会保险缴费占个人收入的比例已经较高,但财政投入较低和人口老龄化严重,养老抚养比持续增高,医疗费用上涨,管理成本高,“双轨制”,基金筹资和投资增值渠道过窄等因素给社保基金长期收支平衡带来了很大压力,使得保障程度差、可持续性不强。从某种程度上说,社会保障制度自改革以来已经遇到了信誉危机,这种信誉危机起因于社会保障网的残缺、政策改革的不稳定性、社会保障待遇的无法全部兑现以及过分强调个人负责的舆论渲染。它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了居民对政府信用的怀疑和对自己未来生活的信心不足,而维护社会保障的信誉、政府的信用和重振国民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均需要保持改革政策的连续性和相对稳定性。今年(2015年)11月份出版发行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学习百问》中,透露的统计数字显示:2014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扣除财政补贴后,当期收不抵支省份达到22个。而在收支矛盾日益凸显,尤其是受人口老龄化影响,养老保险可持续性问题成为未来我国社会保障两大突出问题之一。

3、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坚持公平正义的原则,努力扩大保障范围和保障程度。所以,“双轨制”是首当其冲需要改革的。“双轨制”从本质上破坏了按劳分配的平等分配权,造成了贡献相同而收入悬殊的局面。其实质不是按劳分配,而是按部门分配,按等级分配。社保制度并轨,有利于扩大覆盖面、参保率,使社保制度更健康、可持续。社保并轨并非“一并了之”这么简单,其关键在于转机制,社保并轨要真正得到落实,还须加快推进工资制度改革、人事制度改革以及养老金经办机构建设等配套改革,这正是这项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从保障程度来讲,最关键的是要通过并轨把企业职工“拉上岸”,而不是把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拖下水”。要以这种方式来缩小待遇差距,并轨还需要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进行统筹规划,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妥善解决转轨成本的问题。

其次,要扩大保障覆盖面和实现社保基金的增值,提高养老金储备水平。将流动人口吸纳进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参与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低保等社会保障体系。同时,在改革完善时,要考虑到这一群体流动性相对较强的特点,要保证已进入城镇社保系统的流动人员账户的全国可转移性,使他们始终处于社会保障体系之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民保障。当然了,保障是需要有充分的资金支持,这就要求社保基金要扩大增值渠道,提高支付能力。尽快推进基本养老金结余、个人账户做实资金委托市场优秀的商业机构进行市场化投资,实现基金增值。逐步降低或取消目前建立企业年金在社保、盈利等方面限制性条件;扩大企业建立年金覆盖面;同时年金制度应当加快扩大到有固定收入的人群;条件成熟的时候可以考虑强制实施年金制度;允许所有单位和人群都可以在额度内税前列支缴费建立年金。同时,尽快建立中国版IRA“个人养老金账户”。针对中国养老储备水平和分布状况;加快储蓄性养老资产准备向投资型养老准备转变;这部分资金采用TEE方式缴入“个人养老金账户”或税延账户,交由专业机构投资管理可以实现快速增值。在个人延税养老账户TEE模式上,可以直接引导个人税后合法收入进入专属账户投资,利用投资复利原理实现第三支柱规模的迅速扩大。

最后要充分发挥商业公司的作用。国内基本养老金未能有效增值,尽快委托商业公司投资尤为迫切,应充分发挥商业公司在资产配置、专业投资和成熟精算技术方面的作用。通过市场原则进行专业化管理,商业公司完全可以实现养老基金安全、稳定、增值。

总之,为了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期望我们的政府不断加强科学的宏观调控,稳定物价,驾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提高国民的可支配收入。让全体人民做到敢于消费、无后顾之忧的消费。以激励内需为基础,严防为了GDP的增长,投资产能过剩行业、浪费资源。真正做到以“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为根本的指导思想,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政治经济学读书报告作业-2 篇二

浅谈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本人通过对教材的学习,大有收获,对我国的政治经济体制也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和新的认识。以前对本学科非常不‚感冒‛,死记硬背为了考试。今天重新学 1习此学科后,非常震憾!原来政治经济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对我现在的工作也是非常有帮助的!感谢戴老师用这么精妙的语言,让我读懂了此前一直晦涩难懂的政经经济学。

在此,我想就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方面谈谈看法。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体制,这就决定了我国的经济体制。在此基础之上,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就与西方的资本主义国家有着本质的区别。在没读此书之前,曾看到过一篇关于发达国家——瑞士的社会保障制度,本人深以为瑞士的保障制度很棒,不明白我国为何不也引进这种制度。在本书的第七章中我找到了答案。瑞士过高的社会福利成为国家主权债务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养了不少的‚懒汉‛,同时亲情也比较淡薄。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的社会保障制度与一般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有所区别,从根本上说两者建立的目的有所不同。我国社会主义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目的最 终是为了全体人员都能安居乐业,从政治上、经济上得到独立与公平。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只能选择放在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的客观要求中来。我们理解的社会保障应体现两个层面的内容:一个层面是政府提供的内容,即主要是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第二个层面是社会提供的内容,即主要由社会组织和个人提供的社会救助、社会资助等。而资金来源大概数这样几个方面,一是政府财政拨付;二是企事业单位的缴纳;三是个人的缴纳;四是社会组织和个人提供捐赠等。其中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最基本内容和核心部分。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是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保护了劳动力再生产的顺利进行;调动了人民群众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保障社会公平和增进国民的福利。初步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也有一些弊病,如覆盖面不够广,像农村换没有统一的养老保险,没有很好地体现社会保障制度的社会性。社会保障制度的社会化程度不高,还期待提高,像养老保险还只是一些部门、企业、事业单位在搞,农民工就没有搞。保障项目不全,适应不了经济改革的需要,还有一些保障项目的设置缺乏科学性、延续性和系统性,难以操作等。其根源与人们对我国社会经济性质认识不够准确有关,没有市场经济,没有竞争。也导致了我国现阶段收入差距拉大。其中一部分是合理的,必然的,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个人收入分配制相适应的,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在‚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社会成员间收入上的差距,或者拉大一些差距,在一定时期和限度内是合理的。但当前也包含着许多不合理,不公正的因素。一些是政策因素,还有是管理因素,更有一些是靠非法牟取暴利。针对这个我国目前的‚打老虎‛,‚拍苍蝇‛的政治决策是非 3 常有必要的,也是大快人心的!

今年的十八大提出了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公平性问题。2013年1月,人社部副部长胡晓义就表示:‘无论是养老还是医疗,很多事业单位包括机关的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正在稳步推进,随着社保标准的提高和改革的不断推进,‚双轨制‛终将统一。’事业单位改革不是社保一个部门能够推动、负责和完成的。还要涉及到政治决心的大小,如果政治决心不大,公务员没有划进来,只是非事业单位改,改不动。或连事业单位全体改革决心都没有,几个单位试点,更不可能。一揽子设计是否完整,和政治决心有关,而政治决心是否下,又和设计制度可行性有关,二者互为前提。此外,‚双轨制‛的解决,更与养老保险制度的结构调整相关联,公共部门应该引领养老金结构调整,一个是储蓄养老,建立职业养老金的个人帐户,个人帐户每年都在增长,可以替换退休金。还应该鼓励以固定资产等的投资养老,以及一些社会公益团体的养老等。

针对目前我国的社保金不足的问题,个人有几点小的见解。一就是严堵偷税、漏税,增加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提高税收的征收上限及阶梯式税收的利率。如:发达的经济区采用的税率高于西部贫困地区。地具有垄断性质的行业,一定要引进竞争体系,提高其税率。如中国的通信,铁路等几家大企业。二是建立特别税帐号,可以让一些曾经偷逃税款而现在觉醒有能力有意愿偿还但又怕麻烦的人匿名往这个帐号里还钱,并且严格保密。三是完善救助法律,鼓励富人布施。大力提倡各种形式的捐赠、救助、支助、社会义工等的社会形为。建立公民个人财务信息登记,联网。

3.政治思想读书报告 篇三

两课实践教学原著导读读书心得

之浅析当前人民内部矛盾

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讲话。毛泽东全面地分析了各种类型的人民内部矛盾,系统地论述了正确处理各种矛盾的方针政策。指出,要用民主的方法,用“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作为从政治上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原则;解决经济领域中的矛盾,应依据发展生产,统筹安排,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的原则;科学文化上的问题,应采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民族关系中的矛盾,应采取加强民族团结,帮助各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的方针;在与民主党派关系上,应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等。根据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阶级状况的估量,毛泽东适时地指出,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已基本结束,共产党和国家的根本任务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即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开战,迅速发展经济和文化,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富强繁荣的国家。

在如同文章中所说的“祖国的更加美好的将来”的今天,一位青年通过两课原著的研读,深刻感受到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的强烈感知和正确分析。他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针对矛盾他提出了“团结-批评-团结”这一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总公式,为落实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规划了宏伟蓝图。今天,经过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快速腾飞,社会风貌焕然一新。在胡锦涛同志的领导下向着毛泽东建设“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以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较易于克服困难,较快地建设我国的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奋进。

当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为我们解决好人民内部矛盾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人民的政治,文化,经济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善。但正如毛泽东所说“但是,这并不是说在我们的社会里已经没有任何的矛盾了。没有矛盾的想法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天真的想法。”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我国还处于并且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很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在短期内难以解决,就必然使人民内部各种具体利益矛盾难以避免地会经常地大量地涌现。当前我国的主要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城乡矛盾。城乡差距是我国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这种差距体现在收入,教育,福利等各个方面。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和社科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2011年《农村经济绿皮书》指出2010年,全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自1998年以来首次快于城镇,城乡收入差距与上年相比有所下降。但目前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巨大,其比例是3.23:1。预计2011年,这个比例将达到3.26:1。绿皮书指出世纪90年代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一直在不断扩大。原因在于农业农村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农村发展仍然滞后,农民增收仍然困难,城乡发展失衡仍然突出,这一问题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而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城乡管理的体制问题。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的缺陷难以克服,城乡管理体制之间尚存巨大鸿沟,以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扩大。这种巨大的差距使得初次分配的公平性备受质疑,导致城乡矛盾凸显。教育作为国家的百年大计,却还没有体现出城乡应有的平等,当然其中的原因是异常复杂化的。城里的孩子坐在明亮的教室享受优质教育,先进的教学设备,但与此同时,农村的同龄孩子可能在干粗重的活。虽然现在九年制义务教育我们已经免学杂费了,但是在很多方面还是困难重重。小学生的营养健康状况有很多问题,还有学前教育在农村是严重的滞后,初中阶段我们刚刚的研究发现,初中辍学的比例高达百分之二十多。对于对贫困地区的孩子来说,就是不小的成本上大学的路就更加艰辛了。城乡教育投入差距悬殊。义务教育以地方政府投资为主,其投入的多少完全视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收入状况而定。在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距的情况下,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差距明显并呈不断扩大趋势,这就使得农村的学子难以享受到好的教学设备,使得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另一方面,由于城乡条件的差异,使得农村的师资严重不足,而城市师资则过剩。农村与城市师资数量、质量的差距也造成了学生受教育过程的不平等,从而导致教育成果的差异。农村的孩子都怀着纯朴的梦想希望通过读书来让他们改变命运。但这种教育的不公使得这个梦想品频频受阻。使得城乡矛盾更加突出。我国城乡居民不仅统计收入上存在较大差距,在收入统计之外,享受的各种社会福利也存在较大差距。很多社会福利实际上是居民的一种隐性收入。因此,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差距应比统计上的收入差距要大。目前,城市居民享受的住房补贴、物价补贴等各种补贴,以及各种社会保险如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最低收入保障等,绝大多数农民都不能享受。城镇居民以社会福利方式获得的隐性收入难以准确估计,有统计数据称平均一个城镇居民的年收入超过了一户农民全家的年纯收入。医疗保障等方面,城市受到政府高度重视,得到高额的财政拨款;而乡村在过去一直处于滞后发展状况,虽然近年来中央和省财政开始对其有所投入,但由于地方不能承诺给予发展所必须的配套资金,所以不少能够改善乡村福利水平的项目最终没有付诸实施,从而使一些地方陷入更落后更贫穷的困境。农妇因无钱治病刨腹自医让人看到的农村医疗体制的落后,主人公吴远碧的极端行为无法掩饰其“剖腹自医”背后所见证的底层群体医疗保障困境,以及目前我国社会医保总体上的“负福利”现状。

农民看不起病,是社会之痛,是当前农村医疗体制下有待解决的问题。

4.国家间政治——读书报告 篇四

—— 浅析现实主义六原则

《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一书,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现实主义学派的经典之作。几乎在每一门国际政治或国际关系的课程中,都会提及和引用该书中的观点和例证,可见其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其作者汉斯·摩根索,这位当之无愧的现实主义大师,以权力界定利益为核心,以国家作为国际社会的基本单位,以国家间的竞争为基本的互动方式为基本点,系统的阐述了现实主义的六原则及现实主义理论的整体体系。

第一部分:本书的整体框架

摩根索的《国家间政治》一书结构框架十分清晰。作者运用了严格分析法:以权力为最根本的自变量来解释国家间的关系,从国家间的权力斗争关系来解释寻求实现和平的途径。按照摩根索的思路,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与实力不均等,使国家间的权力斗争不可避。一国相对于其他国家的权力膨胀,必然产生该国的扩张野心,这就是所谓“国际政治铁的规律”。在这个规律的作用下国家间的权力斗争比较容易发展为战争。而战争的结果通常是两败俱伤,为了使国家间的权力斗争不至于发展为战争,就需要实现一种普遍的和平。摩根索指出,这种和平的实现需要通过两种方式:一,通过均势、国际道德和世界舆论、国际法等方面限制国家权力来实现和平;二,通过改造国际环境来实现和平,作者提出了三种措施,即通过裁军、集体安全、建立国际政府等限制性措施,通过向世界政府、世界共同体转变的措施,通过外交的调解的措施,最终实现并维护国际社会的和平状态。以上就是我初读该书时的整体框架的解读。

第二部分:读书心得

下面就着重谈谈摩根索的现实主义六原则。虽然摩根索并非现实主义最早的提出者,但却是现实主义的集大成者,其最大的贡献就在于最全面最系统的将国际关系现实主义理论发展至成熟阶段,在国际关系理论领域树立起一座学术高峰。他提出的现实主义六原则,被认为是《国家间政治》一书最核心的内容。这六原则是:

原则一:“现实主义认为,像社会主义的一般现象一样,政治受到根植于人性的客观法则支配。”[1]现实主义相信政治法则的客观性。为了使社会不断完善,首先需要了解和掌握社会赖以生存的法则。诚如,摩根索所言,政治法则的根源是人性,这一原则是整个现实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摩根索认为,人性本恶,天生自私自利,而且这种利己的本性不能通过教育或人为的机制得到消除。存在于人自身的罪恶本性使得人类不可能建立一个有理智的、有道德的国际社会。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经常会感到自身的处境岌岌可危。为了能够得到安全,人们需要自保,而自保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有实力。这种实力在人类的野蛮状态下是人的体力,在文明状态下则反映为人的权力。因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冲突的,人的政治关系就是权力斗争关系。由于政治受到根植于人性的客观法则支配,而且国家的本质同人的本质一样,因此国家社会的无政府状态决定了各国会以本国利益为出发点,追求权力。正如摩根索所言:“国家间政治像一切政治一样,是追逐权力的斗争。无论国际政治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权力总是它的直接目标。”[2]

原则二:“以权力界定的利益概念是帮助现实主义找到穿越国际政治领域的道路的主要路标。它使得政治成为行动和知识的独立领域,并与其它领域(如经济学、伦理学、美学或宗教)区分开来。”[3]

这一原则中,摩根索强调了国际政治领域与其他学科领域的区别。他指出,国际政治领域是一个具有自主性、独立性的领域,它有自己的价值标准。现实主义者从以权力界定利益概念出发进行思考,正如经济学家从以财富界定的利益概念的概念出发进行思考、律师从行动与法律规定的一致性出发进行思考、道德家从行动与道德原则的一致性出发进行思考一样。

原则三:“现实主义认为,以权力界定的利益这一关键概念是普遍适用的客观范畴,但是它并不赋予这个概念一个永久固定的含义。利益的观念是政治的实质,不受时间和空间环境的影响。”[4] 以权力界定利益,是现实主义最核心的概念,是普遍适用的,客观存在的,但并非一成不变。摩根索指出,“权力就是指支配他人的意志力和行动的控制力。”[5]权力是政治的目的,利益是政治的实质。这一原则体现了现实主义相信,利益是判断和指导政治行为的标准。任何政治均受以权力界定利益的概念支配。

原则四:“政治现实主义明白政治行动的道德意义。它也清楚在道德要求和成功的政治行动的需要之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紧张状态。”[6]

这一原则中,摩根索认为道德要求和政治行为是存在冲突的。正如摩根索所言,“普遍的道德原则在抽象的普遍形式下是无法适用于国家行为的,道德原则必须经过具体时间和地点的环境的过滤。”[7] 政治现实主义认为,个人和国家都必须依据普遍的道德原则(如自由原则)来判断任何的政治行动,但如果不考虑表面上道德行为的政治后果,就谈不上政治道德。事实上,采取成功的政治行为本身就是基于国家生存的道德原则。

原则五:“政治现实主义拒绝把特定国家的道德愿望等同于普天之下适用的道德法则。以权力界定的利益概念可以把我们从道德上的极端和政治上的愚蠢中拯救出来。”[8]

这一原则中,政治现实主义强调,普遍的道德法则与某一特定国家的道德要求不可混为一谈。后者与各国国家利益的差异有关。如果按照某一特定国的国家利益要求谈道德问题将会加剧国际社会中国家间关系的矛盾和冲突。但是如果我们把所有国家,包括我们自身的国家在内,都看做是追求它们各自以权力界定的利益的政治单位,用一种普遍的道德法则约束国家,我们就能够以公正的态度对待所有国家,既尊重他国利益,又能保护和增进本国的利益。

原则六:“政治现实主义和其他学派之间的差异是真实的、深刻的。无论政治现实主义理论受到多大的误会和曲解,它对政治问题所抱怨的独特的思想态度和道德态度是毋庸置疑的。”[9]

这一原则体现了,政治现实主义者保持着政治领域上的独立性。摩根索认为国家的本质就是为了自身安全而追求权力、为本国国家利益追求权力,各国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猜疑、甚至相互冲突。在国际领域中,权力决定了国际政治领域的特殊性,这就政治现实主义与其他自由主义学派、建构主义学派等的不同。

从现实主义的这六原则中,我们可以看出,摩根索这六原则的核心就是一个三环相扣的理论体系。首先是人性观。摩根索认为人性本恶,由于人天生具有权力欲望,因此国家与人一样,必须“对权力贪得无厌”。这一点决定了国际政治同一切政治一样,是权力斗争。其次是利益观。国家利益用权力来定义。国家以自我为中心考虑,必然引起国家间的利益冲突,而国家间的利益冲突只能以权力较量的方式加以解决。最后是道德观,普世的道德观虽然存在,但并不适用与国家。国际道德可以作为用来限制国家权力的手段,但这只有在理想的情况下才能实现。六原则的核心总结为一句话就是:国家间的关系是围绕权力而展开的斗争关系。

但是,纵观国际社会的历史发展而言,国家间不都是斗争的一面,也有合作的一面。

就其人性观而言,人性本恶是摩根索的政治哲学观,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其整个的人生经历有关。但是把人性定义为天生即恶的观点是不可取的。人性的本源问题是哲学范畴内争议比较大的议题。人性不仅有恶的一面也有善的一面,放大在国际政治中的国家间就是既相互斗争的一面也有相互合作的一面。另外,把国家间的关系放到人性本源中去寻找,其科学性就有待考证。因此,认为国家间是权力斗争关系,就具有一定片面性。

就其利益观而言,利益是政治的本质,权力是政治的直接目标、是实现利益的手段。摩根索用权力定义利益只体现了利益冲突的方面,而国家利益是多维的,不能仅仅按照权力界定。在当代世界,国家利益不仅仅是权力争斗的零和博弈,还面临着国家间相互依赖的全球性问题,包括核战争的危险、全球环境恶化等。对于这些问题,国家间要想实现其利益必须相互合作,寻求一种非零和式的解决办法。

就其道德观而言,摩根索批判了理想主义对道德地位的推崇,否定了理想主义单纯的用道德和规范来处理国家间关系。政治现实主义认为国家间关系是权力斗争关系,用道德来处理这种斗争关系是愚蠢的。但是摩根索对道德的表述又是模糊不清,令人费解的。一方面,他提出了世界上存在的普遍道德原则是不能生搬硬套的应用到国家政治行为中去,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国际社会中存在的普遍道德原则各国必须遵守。那么到底普遍的道德原则是否能影响国家的政治行为呢?这一点,摩根索的表达是含糊不清的。

5.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报告 篇五

最近几天我将老师推荐的这几本书都大概的翻阅了一下或者上网查了一下它的主要内容,最终我还是确定了读这本书:《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我选这本书主要是因为这本书比较通俗易懂,读起来没那么费劲,且书中的内容我比较感兴趣,我花了大概一周的时间把它读完了,真的不愧是老师推荐的书,这本书真的很有趣,很适合、很值得我们大学生读,它不像我以前看过的那些历史类的书一样,那么枯燥无味,从本书的开头到最后提出总论我都是很有兴趣的去观看的,看过后,也不像其他书籍那样忘得干干净净。而是让我收获颇多,受益匪浅。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本书是钱穆先生将自己的专题演讲所作的演讲记录整合的一个合集,虽然钱穆先生本人说这本书发表的比较匆忙,没有很多时间仔细改进,只是就演讲稿略事增补,但是我觉得这本的结构仍然很完整,很成体系化和系统化,而且也正是因为它的短小精悍,才能够吸引眼球。这本书分别以中国汉、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组织、百官职权、考试监察、财经赋税、兵役义务等种种政治制度为切入点进行探讨与分析并作了简要的概括与比照,从而使内容联系密切,层层深入,让读者得以由浅入深,以微观、宏观不同的角度进行全面的了解。

从这本书中我看出了钱穆先生做学问的严谨性,首先:钱穆先生将自己写本书的原因分析的很透彻,正如在序言中所说的一样,他写这本书主要原因是由于辛亥前后,由于革命宣传,把秦以后政治传统

用“专制黑暗”四字一笔抹杀。而我们所受教育,也大体给我们如此印象。但是政治乃文化体系的一要目,且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制度必须与人事相配合,因此不能一笔抹杀历史。再次钱穆先生将如何写这本书,如何研究制度也分析的很透彻,我读完后真的是很赞同。制度是一项专门的学问,钱穆先生从七个方面对制度做了一个详细的分析,告诉我们制度不能以独立的状态进行把握,因此,制度应该与人事相配合,即随着特殊背景与人事的改变,制度也会随之改变。当我们在品读一个历史时期的制度时,应该将其与当时的文化、政治、经济联系辨证地看待,要结合“历史意见”和“时代意见”。从这两点我真的是对钱穆先生钦佩有加,他不管是做学问还是写书都会十分谨慎,对每一个字仔细研究,对如何研究政治制度做一个详细分析,在做完所有功课后他才开始写书,因此我觉得这也是他能将这本书写的这么好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这本书对汉、唐、宋、明、清这几个朝代,历史上种种制度的来源,与人事的关系和利弊得失都分析得非常透彻。下面我依次归纳一下这五个朝代的具体情况吧:

汉代制度承袭于秦,第一次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政治制度。汉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皇权和相权分权。从制度上说政府是由宰相领导,外朝九卿,直接向内廷听受指令。“可见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但这并不等于说人事上的变化可以不顾制度。汉武帝死前,为了能令皇权继续保持优势地位,增设了“大司马大将军“一职,作为皇权的代表,与相权制衡。而大司马大将军一职基本由外戚担任,这也是汉朝外戚政治特别突出的原因。

在选举制度上,为了克服贵族世袭官爵的弊端,汉朝在选人上有“举孝廉”制度,从平民阶层选拔人才。但由于社会经济水平限制,举孝廉”制度完全成了“世家门第”世袭的阶梯。世家门第掌控政府和土地兼并两个问题结合,使汉代崩溃无可避免了。

唐代是一个继往开来的重要时代。后世的大多数制度都是由唐而来。论中央政府的组织,结束了上半段历史上的三公九卿制,而开创了下半段的尚书六部制。论选贤与能,结束了上半段的乡举里选制,而开创了下半段的科举考试制。论租税制度,结束了上半段的田赋、力役、土贡(租庸调)分项征收制,而开创了下半段的单一税收制。论到军队,结束了上半段的普及兵役制,而开创了下半段的自由兵役制。

宋代是彻底的平民化的政府。宋代最大的问题不在制度本身,而是立国时就面临的巨大的国防问题。正是由于国防而产生的巨大压力,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各项制度都不能从容、合理地制定。

另外一方面,由于五代十国,军人乱政、篡政的教训,使宋代要扬文抑武。虽被迫养了大量的兵,但宋人只想把这些兵队来抵御外患,但同时又提倡文治,重文轻武,好渐渐裁抑军人跋扈,不再重蹈唐末五代覆辙。因此养兵而愈不得兵之用,以后就愈养愈多。

自明代起,宰相职位不负存在,成了有卿无公的多头政府。六部、都察院合起来,并称七卿。七卿之外,还加一个通政司,一个大理院,则称九卿,直接对皇帝负责。

明朝的主要问题是相权废除后,皇权没有做好准备,没有经验来全面担当起管理国家的职责。由于没有皇权专制的历史经验,制度本身又存在巨大的缺陷,使明朝的皇权专制不甚成功。皇帝不尽职,就出现皇权的代理人。宦官篡政、乱政成了必然。

明代地方政治制度最大的变革是承袭元代的行省,将省级规划正式确立。省、道、府、县,地方形成了四级体系,相比汉唐的两级体系,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驱动,但弊病丛生。

清代制度几乎全部由明代承袭而来,只略作变动。但这表面上小的改动,实质上却真正完成了中国政治制度由皇权、相权分权向皇权专制的转变。秦汉以降,皇权日重,相权日轻,直到清代皇权专制的出现。

清代,皇帝的诏书分“明发”和“庭寄”两种。明发上谕都是比较不关紧要的事,譬如皇帝出外巡幸,上陵,经筵,救荒,以及中央政府尚书,侍郎,地方政府总兵知府以上的升降,以及晓谕中外诸事,都由内阁拟好,皇帝看过,再由内阁交到六部,这是中国向来的惯例。而“庭寄”则是清代特有的,不按上述程序,直接由皇帝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譬如是有关经济财政问题的,送给江苏巡抚,连户部大

臣也不能看。若是有关军事的,送给两广总督,兵部尚书也不能看。反之也然,大臣可以将奏折直接上达皇帝,而不是交到六部。这种彻底的皇权,是历代所没有的。

还有一个变化,清代内阁大学士成了名誉职位,军机处取代了明代内阁的地位。

这里还有一点要说的是的是,钱穆先生在清代这篇中,说到清朝的任何制度几乎没一句好话,基本上讲的都是其不好的地方,但我认为清代问题众多,但是也有自己好的一方面,我们不能片面的完全否定掉。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本书读完之后,我对这五个朝代的政治制度有了笼统的印象和了解。我感觉随着时代的推移,每一项制度并非更趋于完善,反而有一些越来越不好。制度的确立,往往是因应当时的历史状况,结果一制定后通行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祖宗成法不可变”的思想在人们的脑海里根深蒂固。

中国的传统社会一直延续了几千年而没有发生巨变,说明整个社会的政治体制还是大体适应当时的社会,皇帝并没有极端独裁,人民能维持温饱生活,读书人有机会进入仕途,兵役制也能保持国家的大体安定,因而社会不会出现体制上的根本转变。原因还在于这套体制是有包容性、弹性和一定程度的修正性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革,这套制度也弊病丛生,可是到了清代我们依然维系着这套制度,而没有尝试着做出改变,这也是清朝最终走向灭亡的原因吧。。

所以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想就是学会了一种方法,即分析政治

6.政治哲学说史 读书报告 篇六

读 三毛 有感

接触三毛是一个巧合,那天在书店偶然看到一本厚厚的上面沾满了灰尘的一本名叫三毛全集的书,当时还在诧异一本儿童书籍怎么会放在成人区中,随手将它拿下,书的封面竟是一个头发飘零神情空旷的女人,此时我被她那深邃的眼睛迷住了,是的正如她那深邃的眼睛一样她有着深邃迷一样的人生.初读三毛是她那调皮可爱般的童年吸引着我,没有肯德基麦当劳,没有奥迪宝马,没有别墅洋房,在那个时代她过着与我们不一样的童年,我们放暑假最多在外婆家过上几天,父母很少有时间陪在我们的身边.而她,把一个不一样的生活带入我们的视野.她的人生犹如她的作品从早期的<<雨季不再来>>到她声名鹊起的<<撒哈拉的故事>>再到荷西去世的<<梦里花落知多少>>、<<哭泣的骆驼>>等等.她的作品就是她人生的写照,正如她曾说过“我的写作生活,就是我的爱情生活.我的人生观,就是我的爱情观.”从这个角度上来看三毛很坦率,她的散文都是以第一人称来写的,因而我们自然把作品的”她”当成了真实的三毛.关于三毛的爱情很凄美,她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在写她的爱情,有的后人去考究她和荷西的故事,过多的是非黑白扑面而来,但再读三毛,我还是相信,理解她的人是不需要她做太多的解释.三毛的初恋对她后来的爱情观有着很大的影响,她在<<我的初恋>>中提到”这个男孩是当过兵才来念大学的,过去他做过小学教师.看了他的文章后,我很快就产生了一种仰慕之心,也可以说是一种一个十九岁的女孩对英雄崇拜的感情.从那时起,我注意到这个男孩子--我这一生所没有交付出来的一种除了父母手足之情之外的另一种感情,就很固执的全部交给了他”.尔她和荷西之间有没有得到她无限向往的爱情我们无所得之,或许她有,或许没有.但从理性的角度上来看一个从小追求轰轰烈烈的感情个性细腻敏感多疑的她是很难会在一个不识中文的男子身上安放她那不安分的灵魂的.也许只是一场梦,一场三毛编织的梦,追求那个她在梦里的荷西,爱他迷恋他,让人惊艳!”踏尽红尘何处是吾乡"三毛演绎着她自己所独有的人生.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

7.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读书报告 篇七

要求:

1、在指定书目中选取感兴趣的一本著作阅读并写出读书报告;

2、读书报告字数在1500字以上,引用格式规范;

3、提交时间:2014.5.7提交;

指定参考阅读书目:

1、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战略远见:美国与全球权力危机》

2、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

3、弗拉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与最后之人》

4、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又热又平又挤》

5、约瑟夫·奈:《注定领导世界:美国权力性质的变迁》

6、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

7、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

8、宋鸿兵编著:《货币战争》;《货币战争2·金权天下》

9、张文木:《世界地缘政治中的中国国家安全利益分析》;

10、王逸舟:《创造性介入》

11、戴旭:《C形包围:内忧外患下的中国突围》

12、沈志华:《斯大林、毛泽东与朝鲜战争的起源》;《苏联专家在中国》;

13、森岛通夫:《日本为什么会成功》

14、马丁·雅克:《当中国统治世界》

15、威廉·恩道尔:《石油战争》

16、拉吉·帕特尔:《粮食战争》

17、爱德华.卡尔:20年危机(1919-1939)国际关系研究导论

18、巴里.布赞:世界历史中的国际体系——国际关系研究的再构建

8.政治经济学读书报告,读后感 篇八

经济学原理读书心得篇一

经济学这个词源于希腊语,意为“管理一个家的人”

在一个家庭面临许多决策时,它必需决定哪些家庭成员去做什么,以及回报每个家庭成员得到什么,谁做饭?谁洗衣服?而谁能在晚餐时多得一个甜筒?简而言之,家庭必须考虑每个成员的能力,努力和愿望,在各个成员中配置稀缺资源。

同样,一个社会也面临许多厥词,社会必须要一个人种粮,做衣……一旦社会分配人们去做各种工作,也该分配他们生产的物品与劳动量。

由于资源稀缺,社会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稀缺性(scarcity)是指社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一个社会也不能给每个人他们向往的最高水平生活。

经济学(economics)研究社会如何管理字节的稀缺资源。多数中,资源是由成千上万家庭和企业共同行为来配置的。

因此,经济学家研究人们如何去做出决策,他们工作多少,购买什么,储蓄多少,以及如何将这些储蓄用于投资。经济学家还研究人们互相交易。例如,经济学家探讨一种物众多的买着与卖者如何共同决定这种物品的销售价格与销售量。最后经济学家的工作就是分析影响整个经济的力量和趋势,包括平均收入的增长,找不到工作的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以及价格上升的速度。

而以上这只是经济学所研究的一种方面。

个人做出决策的四个原理:

1.1.1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为了得到我们喜爱的一样东西,通常不得不放弃另一件我们喜爱的东西。做出决策要我们在一个目标和另一个目标之间取舍。

社会棉铃的另一种权衡取舍是在效率和平等之间的。

效率(efficiency)是指实惠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多的东西。平等(equity)是指将这些资源的成功公平的分配给社会成员,换句话说,效率指经济蛋糕的大小,而平等是指如何分配这块蛋糕。在设计政府政策时,这两个目标往往是不一致的。比如现在我们共同富裕这个目的在于实现更平等的分配经济福利政策。某些此类证词如福利制度或失业保障,是要帮助那些最需要帮助的社会成员。而现在我国GDP数据如此好看就是块大蛋糕,而社会在于权衡取舍的天枰上就倾向于了效率,而稍稍忽视了平等。

另一方面,另一政策,如个人所得税,是要求经济上成功人士对政府给予比其他人更多的支持。虽然这些证词对于实现更大的平等有好处,但它一降低效率为代价。当政府把富人的收入再分配给需要的人时候,就减少了他们对于辛勤工作的奖励;结果,人们的工作少了,生产的物品与劳务也少了。

换句话说,当政府要把经济蛋糕切得更均等的小块时,这块蛋糕的本身也就变小了。

或许,我单纯的认为,我们的社会将这两种政策换个位置,相同的权衡取舍,也许能取到更好的效果?去另一个角度增加蛋糕的大小,而我们不应该由于帮助了穷人扭曲了工作激励而忽视那些成功的人。

所以说,认识到生活中的取舍是重要的,因为人们只有在了解了他们所面临的选择才能做出良好的决策。

经济学原理读书心得篇二

曼昆的《微观经济学分册》告诉我们,由于对于市场产品价格的话语权存在本质上的差别,垄断企业的产品价格要高于其边际收益,产生了超额垄断利润,这种利润是以抑制有效需求,减少社会福利、产生无谓损失为代价的,是一种市场不合意的行为。因此,一个讲公平负责任的政府应对于市场垄断进行必要的干预,维护公众利益,增进民众福祉。针对国内垄断行业目前存在的权责不清、企政不分、管理成本过高、名义亏损个人流油、价格听证走过场等种种怪象,笔者认为政府至少应在以下几个重要方面有所作为:

一、建立明晰的现代权属关系。针对国内的供水、供电、供气、固话、铁路、航空、石化等垄断行业,由于其一次性建成成本巨大,技术门槛和综合协调要求很高,历史上已形成了国家自然垄断。这些行业机构人员冗肿、管理成本居高不下、运行效率低下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一大通病,不从体制权属改革促进市场竞争的根本上入手无法治疗历史顽疾。有效的做法是,将这些行业的固定产权和经营权进行剥离,管线、设备、铁轨、采油井等固定产权归国家独有,经营权全面向社会挂牌出让,扩大民间财富投资途径,允许民营资本进入水电气、电信、石油开采、铁路运营等行业,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在经营权同产权剥离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分工,促进市场调节功能的完善,将经营权中的生产权和销售权进一步剥离,两权均交由社会化资本去公开运作。同时,制定国家紧急状态物权征用法,在遭遇战争、重大天灾等突发状况下保留国家紧急征用和托管公共资源和战略物资的权力,以保护国家重大利益和生存安全。

自然垄断行业权属关系的剥离,虽可以较大节约管理成本,更大地发挥市场调节机制,但缺点是由于产权归国家所有,企业往往没有科技发展、升级换代的更新动力,而政府也不会主动去升级设备和更新管网设施等。导致的结果是,由于设备老化,系统可靠性和运营效率降低。为解决这一矛盾,按权属关系,应由各级政府编制相关行业的设施设备更新、升级和发展规划,报送国家审批或备案,设备更新和设施建设严格按批准的规划实施,以上规划内容的调整和修编须立法加以规范。同时,按属地化管理原则,由当地政府成立专门机构或单位负责国有固定资产的全天候日常维(养)护管理。

对于金融、电信(固话除外)等其他非自然垄断行业,进一步扩大政府特许经营范围,允许社会资本兴办私人金融、私人电信业务,逐步破除垄断现象,最终完全实现市场化竞争,对于国有和私有企业在政策上实行同等国民待遇。

二、建立严格的激励、问责和考评机制。作为一名现代自由经济的鼓吹手,曼昆指出政府运营垄断行业的水平低下和无效率,虽然也强调了政府管制的必要性,但其偏重于依靠市场机制解决的意图明显。由此较易得出“国次民优”的一般结论,笔者认为,其易产生一定的误导性。问题的关键在于,国有垄断效率低下除了缺乏必要的市场竞争机制外,另一关键是没有建立责权明晰的激励、问责和考评机制。

民营之所以效率较高,重要的原因是其责权明晰,管理者的责任是为董事会创造利润,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管理者的任免和收入,责权模式简单而有效。国营之所以效率低下,是因企业责权不明晰,导致没有严格科学的激励和问责机制。首先是没有一个很好的人才选拔制度,在现有的注重裙带和资历的官僚体系下,管理人才很难脱颖而出;其次是管理者只需向上级领导负责,而不需向国家负责。国内人治的特点,企业经营的好坏并不影响管理者的职务和待遇,而在于是否上层领导满意;三是政企职责不分。管理者在决策中需频繁向上请示,政府干扰企业经营现象严重,往往错失市场良机。四是党企职责不分。党务干扰国营企业正常经营情况成为常态,管理者经营手脚很难施展。

针对垄断国企责权弊端,可采取以下措施应对:(一)建立国企用人失察责任追究制度。科学制定管理者选拔标准,用人面向社会,体现公平、公正和公开,对于用人不当,造成国企损失的,从严追究上级用人主管部门领导的责任。(二)制定更加统一的合理科学的量化考评制度。由国务院制定垄断国企的业绩考评纲要,国家各行业部委依纲要和行业特点制定行业考评细则,量化到具体操作,考评业绩同企业管理者任免和待遇直接挂钩,任何垄断企业和地方部门不得随意放宽考评标准。(三)实施异地考评制度。由国务院专门机构牵头,跨区域甚至独立第三方进行业绩考评。尽管可能会增加一定的行政成本,但可有效杜绝地方利益共生的不良考评现象;(四)规范对企业管理者的日常监管。在赋予企业管理者人、财和物管理权的同时,政府委派精通业务的技术干部负责对于企业管理者行为的日常监督,派驻人员参照公务员实施管理,其收入由财政负担而和企业脱钩,同时,对于企业管理者和监督人员实施个人和家庭财产公示和审计制度。

针对社会资本进入传统垄断行业的民营企业,政府需要加强合同管理,实施日常行为监管,坚决维护公众利益。(一)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由国务院牵头,各行业部门制定企业经营行为准则、合同规范和监督规则,出台细化到数量的考评标准,任何垄断企业和地方部门不得随意放宽标准;(二)实施每半监评制度,重点对企业是否损害公众利益行为进行监测和评估,监评结果直接与企业特许经营权和奖罚相挂钩,监评结果向社会定期公开;(三)对于政府监评人员实施严格的个人和家庭财产公示和审计制度。

三、构建科学的垄断价格管制体系。(一)建立精干、高效、快速、客观的垄断行业价格测算机构。由国务院成立这一机构,直属国务院高层管理,成员由精干的物价、统计、财会、审计等专业人员组成,分设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和数据核算三个部门,采集部下设各片区的价格调研队,调研队实施垂直直属,由国库直接拨款运作。分赴各地的调研队第一手现场搜集当地垄断行业的成本数据,这些数据不经地方政府和部门直接汇总至国务院采集部门,交由分析部门进行分析和评估,初步确定各地价格成本,然后初步成本送核算部进行核验,最终确定各地成本,同时,对于信息的详实程度实施严格的责任追究。(二)建立将各地成本核算数据信息定期向社会公开披露制度。由国务院专门机构直接确定的成本每月度向社会进行公示,信息实施阳光操作,接受群众和媒体监督,发现问题,及时调查和更正。(三)本着公平、高效、规范、透明的原则,立法制定垄断行业的价格确定、浮动和调节政策,在信息公开的基础上完善现有的地方价格听证程序,在法律上保障群众的价格话语权。(四)对于金融、电信(非固化)等非自然垄断行业的价格成本核算,在维护公众利益的前提下,允许企业在法定的范围内有一定的微利空间,以进一步吸纳社会资金,促进行业的竞争发展。(五)《微观经济学分册》表明,自然垄断行业由于边际成本曲线在平均成本曲线的下行,合意的价格均衡点将导致企业的负利润。因此,为维持自然垄断企业的正常生存,国家可以考虑将非自然垄断行业的超额税收用于自然垄断零利润状态的财政补贴。另一种解决途径是,自然垄断行业的定价水平向非自然垄断行业看齐,保持价格水平的微利状态,微利部分的超额税收用于中低收入困难家庭的财政补贴。(注:经济学中的利润是指考虑机会成本影响的利润,而非财务专业所指的利润)

综上所述,国内垄断行业的破冰之旅是一场涉及面广、层次较深的系统改革,以上的权属、权责和定价等重要改革内容之间是互相关联,盘根错节,改革的难度颇为艰巨,需要的是管理层的魄力和智慧。尽管如此,笔者认为,只要我们的管理层心中真正放着民众福祉,真正抱有塑造一个民富国强的大国理念,垄断行业的改革进程是虽任重而道不远。问题是,在现有的上层建筑框架内,我们做好准备了吗?

经济学原理读书心得篇三

经济学一直是我感兴趣的学科,大体是因为经济学可以让我清楚地看到一些社会现象的本质。经典的经济学入门教材很多,如斯密的《国富论》,斯蒂格利茨《经济学》等,但我想向大家推荐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一书。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曾创造了两次吉尼斯世界记录:一是书还未完稿时,出版商就出价140万美元买下版权,从而创下经济学著作卖价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二是书一出版便很快风行美国,出版仅3个月就被300多所大学采用作为教材,其英文版发行量在1998年出版当年就高达20万册,成为世界上首版最成功的经济学教材,其畅销速度与畅销数量又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

这本书特点鲜明,简明、有趣味、思路清晰且逻辑严谨,是一本绝对值得去细细品读的书!我是在2007年夏天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读后有种醍醐灌顶的新鲜感。

通常认为,经济学是一门艰深的学科,常常需要运用大量深奥的数学知识,令人望而却步,但在读完本书后,却有了另一番感受。这主要因为曼昆从容易理解的经济学的十大基本原理入手,循序渐进,旁征博引,用妙趣横生的语言向读者展示经济学的无穷魅力。限于本人的专业知识与文字驾驭能力,就书中前三条基本原理浅显地谈谈我的一些读后体会。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书中告诉我们,由于资源的稀缺性,我们面临权衡取舍,这才会在生活中面临着一次又一次的选择。相信大多数人对于其中的道理并不陌生,但能够时时做出正确取舍的人不多。孟子在《告子上》中感叹,“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这充分说明了取舍的痛苦,如何取舍,就得按照理性人的思维模式了。曼昆在提到这个原理时写到:“也许一个人一生中没有一种取舍比工作和闲暇之间的权衡取舍更明显和更重要。”我完全赞同这句话。尤其对于个人来说,时间是最大的稀缺性资源。人的一生是很短暂的,要是把时间都用在怨天尤人上,你就放弃了学会改变境遇的奋斗和追求。

其实,我们自己也在被取舍中生活着。无论我们在找工作时,还是与他人合作时,甚至找女朋友时,如果想脱颖而出,就必须拥有稀缺性资源,如高学位、良好的口碑、漂亮的相貌……只有这样才可以发送有效的信号,才可以让他人权衡取舍时更多的考虑我们。当然,其信号的成本是昂贵的。

个人行为的取舍或许是简单的,当个人组成社会时,将会面临更多、更难的权衡取舍。对于社会,效率与公平永远是“鱼与熊掌”的关系。效率决定整个经济蛋糕的大小,而平等则是指如何分割这块蛋糕。当政府想要把经济蛋糕切得更均匀时,就减少了人们做大蛋糕的热情,从而这块蛋糕本身也就变小了。这就要求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正确的取舍。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读研,对于一个没接触过经济学的人来说,他认为的成本是:“学费+住宿费+生活费+考试费用”,时间是一个不会计入成本的因素。曼昆却认为:住宿费和生活费是收益,而非成本。想想就会明白,因为这些开支是必不可少的,其他地方会更贵。这样说来,那不如接着读博好了,反正是在收益嘛。

实际的成本却正是我们所忽略了“机会成本”。如果六年的时间用来工作,我们能赚多少?你想过吗?最重要的是六年宝贵的工作经验,提前建立起来的幸福家庭生活,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读书的成本。当然,对于更多继续读书深造的人以后所创造的收益会大于所有付出的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之和。最重要的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最高层:“自我实现”。

引用这样一个例子是为了更好说明“机会成本”。经常用这种想法你会合理安排每一天的生活。曼昆谈到,工作是闲暇的机会成本,正是因为如此,经济条件不充裕的人很愿意选择加班,甚至有人会选择干副业。同样曼昆也认为闲暇是工作的机会成本,这也就是为什么旅游业得以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吧。

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刚读书时好好学习是为了争当“三好学生”,读到中学挑灯夜战是为了“中考”“高考”,在大学博览众书是为了找到一份称心的工作,到了工作岗位上还得为了职称拼死拼活……也许人的一生都在不停地奋斗,从一个顶点向另一个顶点攀登,不知疲惫。而这一切完全是符合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原理: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这常常可以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作为一个职业人,能够尽可能考虑你的同事、下属和领导的利益,工作才能更加和谐。

往大的方面说,政府在制定政策时,需要准确把握民众的利益所在。曼昆在书中举了一个关于租金控制的有趣案例,就是政府对房屋实行最高限价,长期中会导致住房的很多缺口,因为此时政府限制了潜在房东的激励,谁也不愿做不赚钱的生意,此时房子的质量环境都会大打折扣,反而未达到政策制定的初衷,这也说明政府的任何一个政策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政策制定是一件很艰难的事。现实生活中我们接触太多由于引进激励机制而提高效率的例子,为什么国有企业改革的呼声不绝于耳,我想应该有一个因素是因为国有企业的激励机制不高吧。这值得我们深思。

9.政治经济学读书报告,读后感 篇九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报告

鲁红杰

钱穆先生所说:“其实中国历史上以往一切制度传统,„„。又何尝是专出于一二人之私心,全可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事实上汉朝时期,一切实际事权,照法理,该在相府,而非皇室,宰相才是政府的实际领袖。“三公九卿”制度为政府高效有序的运作提供了先决条件。在唐代,相权被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会议决定。换句话说,唐代的宰相实行的是“委员制”。唐代的定旨出敕之权,实际上是被中书省所操控,皇帝只同意画敕即可。宋朝时期,皇室蓄意减夺宰相职权,设立“政事堂”、“三司”、“考课院”等机构。同时,君权与相权之间也有相应的调节:皇帝——>宰相——>谏官——>皇帝。皇帝用宰相,宰相用谏官,谏官的职责是专门谏诤皇帝的过失。明代则废宰相而设九卿,包括六部尚书,都察院,通政司和大理院。经过这一系列的改变,一系列的大权,就集中到皇帝身上。清代延用了明朝的六部尚书、内阁的制度,并且清代的专制程度与明代相比明显要加强了。

因此,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至于汉、唐、宋诸代,中央政府的组织,皇权相权是划分的,其间比重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

钱穆先生举在书中还特意举了一个例子。唐中宗因不经两省(中书省、门下省)而径自封拜官职而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当时唐中宗私下所封之官,时人称之为“斜封官”,因其未经正式敕封手续而为一般人所看不起。从这个例子就可以看出,中国的传统政治,并不是全由皇帝专制。

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一面高唱民主,一面痛斥旧传统,旧文化。我们试问是否民主政治可以全不与此一民族之文化传统有关联,而只经几个人的提倡,便可安装得上呢?而且制度是死的,人事是活的,死的制度绝不能完全配合上活的人事。钱穆先生在《前言》中的这段话则是让我想起了五四运动——那个对传统文化全面否定的时代。鲁迅的话说,就是:“中国的精神文明,早就被枪

炮打败了,经过了许多经验,已经要证明所有的还是一无所有。”正是这种被打败又看不到反败为胜的希望,使中国社会出现了广泛的精神崩溃。在那个精神崩溃的时代,各路中国精英达成一个共识,即国民劣根性以及传统文化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最大障碍。甚至连一直拥护中国传统文化的梁漱溟也不得不顺应世俗,总结出中国文化的十几条弱点。

那一代人对民族前途所做的设计就是完全放弃本土文化,引进西方文化,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移植西方的政治制度。陈独秀在《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中认为:“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断不可调和迁就的。我敢说,守旧或革新的国是,倘不早早决定,政治社会上的矛盾、紊乱、退化,终久不可挽回!”陈独秀的想法显而易见,就是对中完全采用西方的政治制度。像陈独秀一样,胡适也把是否能够复制西方的道路,看做关系到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决定性因素。他在《介绍我自己的思想》中说:“我们如果还想把这个国家整顿起来,如果还希望这个民族在世界上占一个地位,——只有一条生路,就是我们自己要认错。我们必须承认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

这种思潮主导了整个五四运动的进程,它的影响甚至一直持续到现在。一直以来,五四运动一直被奉为主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也一直占据各种学术思潮的主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一直是中国近代文化史上最为核心的主题。从五四运动以来的一批批人都是在这样的教育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吃狼奶长大的幼崽,对捕捉兔子感觉理所当然;在非洲狮群中长大的幼狮,对捕捉非洲水牛感觉理所当然。自然,在这种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国人,传统文化的批判也会觉得理所当然。

上一篇:银行客户经理怎么拉存款?下一篇:如何培养孩子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