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风景旧曾谙

2024-10-16

散文:风景旧曾谙(共4篇)

1.散文:风景旧曾谙 篇一

黄巢水库,何时风景旧曾谙散文

前几日,爱好钓鱼的弟弟带着三口之家,还有他那到哪都放不下的渔具来我这儿,想泉城这以水出名的地方垂钓处应该很多。

第二日便让我指块适合垂钓的好地儿,我想了好几个都自我否定了;好像现在有水的地方都插满了“禁止垂钓”的牌子。这个行家见一时半会儿我也找不出,便提点我说:“这儿处在郊外的河啦、水库这类的都应该没问题。”我一听“水库”忽的来了灵光,“去黄巢水库吧!那儿人少、车少、安静,应该是个垂钓的好地方。”

说去就去,早饭后就带好工具立刻出发了,好在时间早,路上的车不算多,没堵。

我带着有种久别重逢的兴奋,一路上就连两个孩子的吵闹声都有些悦耳了,

记得上次去那得是十年前了,当时刚毕业不久,和老公假日里有大把的时间,在家呆闲了就想出去逛逛;那次是想去九如山,没成想车上睡着了给坐到了终点站,现在已不记得是哪路公交车了;我一醒来就问“九如山到了?”司机很热心的告诉我们这是黄巢水库,没门票但也很不错。因为在济南几年了也没听说过这个名字,心理多少有点沮丧。

下车后的景色着实把我震惊了!这儿可真算得上是荒郊野外了,公交车就停在一条小碎石路上,终点站原来是在山上!周围都是果树,因正值秋季,挂满了黄彤彤的柿子,红艳艳的山楂,空气里到处充斥着泥土和青草的香味,还隐约带着些许果香;

沿小路没走多久,发现了一处农舍改造成的饭庄;放在路边的盆里整齐的码放着切成大段的鱼;篱笆里圈养着鸡、鸭、鹅,看到有人经过时都挣着喉咙的叫着;穿过饭庄也没见几个游客,可群山之间环抱着的偌大水库映入眼帘,

站在水库的石桥上向前望不到源头,那水沿着群山绵延向远方;蓝天、青山、碧水连成一片,却又色彩层次分明;水库被脚下这座超大的石桥界开;另一边绵延向下的河道也是群山环绕;远处依稀可见的村庄屋舍点缀在这青山绿景中,好一幅原生态景色的美图啊!

站在桥上向下看,桥下的水透着诡异的黑色,应该是水太深的缘故,只一眼,就有种头晕目眩想掉下去的吸力,让人不敢再看;

穿过石桥沿着崎岖的山路向下走,被一阵声势浩大的轰鸣声吸引;沿着声音转过一段后,偌大的瀑布凭空出现,太震撼了!在远处看白茫茫的一片由天而降,厚重的像一块白色的大理石,没有缝隙的镶嵌在山上,那轰鸣声原来就是湍急的瀑布声;那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真实的瀑布,兴奋去又不敢靠近,离得远远的空气中都透着潮气,带着些许腥味,却格外的清新;

当时只是后悔没带相机,想要把这难得一见恢宏的景象永久留下,老公抓起我的手向瀑布跑去,还没靠近就有无数的水花飞溅到脸上、身上;

有几个游人在更近处大声吼叫,那声音很快就被轰鸣声淹没,头上、身上到处透湿,还要争先的的想要离着瀑布近些,再近些;好像越接近瀑布越能感受到它的宏伟;我们在大瀑布边嬉闹了好久,不愿离开。

再向下走,就是一块块原木搭建成了下山的路;走在上面,透过木板的缝隙隐约可看到下面碧绿的水,水若再涨些,便会透过缝隙漫过脚裸,真成了水中漫步了;左边是青山,右边是绿水,行走在着山水美景中,完全是身在画中的感觉,真希望时间就此静止了。

怪不得那么多的名人志士隐入山中;恐怕只有这山水的灵气使人的心灵净化,才能体会到俗世人所没有的神仙意境,这或许正是古人所谓的“人杰地灵”吧。

我俩就这样一直的走着看着想着,因为游客稀少,静谧的山中时不时传出几声鸟鸣,几声虫叫,在这山水间尤显的格外响亮;不知觉间便走到了山下的村庄,休息时偶遇一位老者,闲聊起来才知道这下山的路有五里,平时一活动就气喘吁吁的我,竟没觉得疲惫!

出村等坐公交的地方,还有一个瀑布,比山上的那个气势上逊色不少,也小的多;不过,这里的游人却多了不少,有拍照的、嬉水的,都玩的不亦乐乎;因为在山上已见过更震撼的瀑布,我们也没了当初的兴奋劲……

“姐,到了没?导航显示还有3公里了。”弟问我,也将我从记忆中拉了回来;我恍惚间望向窗外,那似曾相识的山村还在;“过不久应该快到山下的瀑布了。”我说,车子继续向前开去。

咦?!我印象中的小河溪水呢?那涴衣妇人呢?再前面那山脚村头瀑布呢?直到山顶也没有寻到;这时路边已经停了不少的车,两个孩子早已按捺不住兴奋劲儿,边嬉闹着边向下搬渔具;

水库边已经有不少人安营扎寨,开始垂钓了;好不容易安顿好他们,我说:“我去别处看看。”弟媳也跟了过来,我只是向前急切的找寻着;那山顶的.饭庄还在,甚至比几年前更气派了;那鸡、鸭、鹅还有笼子中的大狗也在,石桥也在,水库里的水却很少了,偌大的水库显得空荡荡的,也彰显的群山有些萧条;

水库边上何时多了几个别墅小院,有些人开着车穿过石桥,进入院中,院里面飘出了摇滚音乐,在青山绿水中听着有些突兀;

我不甘心的继续向前走,直至半山腰也没再听到记忆中的轰鸣声,只是看到一面石壁,因为曾经长时间的被水冲刷,说不出的光滑,在阳光下隐隐泛着青光;

那下山的木桥路也裸露出原本浸在水中的桥桩,实木桥面因长时间缺少水的滋润,看着干巴巴的,像沙漠中干渴的嘴唇;周围来来往往的游人却比十年前多了许多。

弟媳指着两边的青山说:“这儿的景色还不错,咱拍几张照吧!”,相对于看惯了的城里的高楼大厦、热闹繁华,这儿还真的算的上不错,却不及曾经所见的十分之一;那时的这儿像尚未被掀开面纱的仕女,处处透着尘世外的安宁飘逸、秀美灵气、温润如玉;

人生若只如初见,无论是人,是物都如此;现在连大自然亦是如此了,我拿起随身的手机一连拍了好几张,生恐晚会儿连当下的景色也没有了。

晚饭间,儿子昂着兴奋的小脸不停地给他老爸描绘着今日的趣事,老公问我:“今年干旱,那儿变化挺大吧,看着怎么样?”,“还行吧!”我说,却没了想继续谈下去的兴致,转移了话题;

就让那年的美好留在他的记忆深处吧,就算是到了丰水年,那山只恐早已不是那山了……

2.风景旧曾谙 篇二

唐代以前没有专业厨师,宴客多为家厨,或借用富家厨师。民间婚丧喜庆,无非大块肉、大碗酒,请略谙烹调的亲友来帮忙即可。《礼记·玉藻》云:“君子远庖厨,凡有血气之类,弗身践也。”指的是宴客主人,因为有家厨或富家厨师代劳,凡有血气的东西不要亲手去杀它们。

到了宋代,当时婚丧喜庆,铺排场面,款待宾客,有“四司六局”代为料理。厨司即为四司之一;其余三司是指帐设司,专管布置;茶酒司,顾名可知其义;台盘司,执掌伺候席面。同时酒店、酒楼之盛,亦始于宋代。最有名的樊楼,北宋徽宗宣和年间,改名丰乐楼,据《东京梦华录》:“三层相高,五楼相向,多为飞桥、栏槛,明暗相通;珠帘绣额,灯烛晃耀。”宋室南渡后,刘子徽追忆昔日的汴京旧游,其中《亿樊楼》诗云:“梁园歌舞足风流,美酒如刀解断愁;忆得少年乐事多,夜深灯火上樊楼。”可以想见其盛况。

《肚大能容》一书,收的是读书笔记及探访饮食随笔。但将饮食与社会文化的变迁结合,以历史的考察,文学的笔触结合在一起,为其引人入胜之处。从书中《灯火樊楼》一篇,便可知北宋末年汴京有七十二家酒店或酒楼,这些大型的酒店都高层房建筑,并且造酒兼卖酒,资本雄厚,规模庞大,非一般饮食店可比。至此,中国的饮食文化已从家宴、宴会,发展到酒店、酒楼。逯耀东寻此脉络,描绘出它的源流和演进,并及于苏东坡、《红楼梦》、袁枚、胡适和鲁迅等文学雅趣的饮食。

唐宋时,南食、北食各自形成体系。到了南宋以后,大量王室官宦南迁,移居太湖流域一带,改变了沈括《梦溪笔谈》中所言“大抵南人嗜咸,北人嗜甘”的习惯,形成北咸南甜的格局。加上各地食性不同,一地所嗜,可能是另一地所恶。南北主食有米食、面食之不同,所配合的副食品,也因不同地区显著不同。这些不同的饮食差异,分散在中国境内,形成不同的饮食文化,简称之为菜系。

逯氏以长城以内的黄河、长江、珠江三条水系为区分,黄河流域的包括甘肃、山西、陕西、河北、山东、河南的饮食习惯与口味相近,形成一个饮食文化圈,是为华北菜系。长江流域上游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湖南可为一个饮食文化圈,是为西南菜系。长江下游的长江三角洲,包括江苏、浙江、安徽和上海市则是华东文化圈,其为华东菜系。珠江流域包括广东、广西、福建与台湾则为华南文化圈,是为华南菜系。比过去的八大菜系简略。随着城市化的扩大发展,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多年前已如逯氏所言,并且进一步在混杂或融合中。

虽然逯氏有意朝历史论述发展,而且在大学课堂教授“中国饮食史”,连他的史学同行田余庆都说:“逯先生在街头巷尾觅‘吃,认真品尝,我看不是为了饱口福,而真是在细辨土风土味,同音乐家审音,画家辨色一样。神农尝百草,逯氏品百味,意蕴有点近似。逯先生的吃,更多的是舔,舔其味而弃其余,他在辨味中思考知识。”

逯耀东除了在知识上的追求外,更重要的是,他对历史的一种人文情怀。在书中《钱宾四先生与苏州》一文说:“寅恪先生和宾四先生心境不同,寅恪先生心怀离乱,无法自遣,终生陷于离乱愁苦之中;宾四先生置身于离乱之外,俯仰于山水之间,正如他游宜良石林瀑布,他说:‘徘徊流连其下。真若置身另一天地,宇宙非此宇宙,人生亦非此人生。宾四先生心中自有山林而超越现实世界,因此他对中国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没有愁,充满乐观与希望,和他所谓的‘趣味有关。”就像逯氏到各地拜访,都品尝当地小吃,为的是,追寻一种饮食上的文化情怀。

3.风景旧曾谙作文 篇三

有人问我如何评价我的故乡,我说——它有着李白所吟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它还有着元稹所作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它更有着李商隐所作的“问君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是了,我的故乡就是重庆。

这是一座闻着风,都可以做梦的城,老巷子里的风,永远不急不缓地吹拂着。岁月和风雨磨损了当年的风光,巷子里的老房子却是风韵犹存,石头砌成的墙,屋顶上爬满青苔的瓦片。

走进老巷子的一刹那,巷里巷外恍若两个世界。巷子里的生活节奏缓慢,人人都喜欢在一家老茶馆里悠闲地度过一天。而这家茶馆里也是别有洞天——墙体班驳,褪色的标语,砖瓦裸露在潮湿的空气里,房梁参差不齐,老式条凳,方形老木桌,这一切都是30年前的样子,每一件茶具,每一件桌椅都承揽着历史,

让人恍若隔世。

都说大喜大悲都在酒里,平淡而真实的故事却是一盏热茶。茶馆里容纳了形形色色的人,每天都有不同的故事在这里上演。茶馆的常客很多都是附近的退休老人,在这里喝了几十年的茶,记忆大多留在了过去,茶馆的历史亦倒背如流。高兴之余,老茶客们会唱着抗美援朝的歌,哼一段川剧调调。回忆着过去,那段被遗忘的时光。后来有农民工、棒棒军,再后来许多学画画的,喜欢搞艺术的人也都慕名而来。同时也一定会摄影爱好者在这里拍照,没人躲闪,别人是你的风景,拍照片的你不知不觉也成了风景……

实际上,关于这两个字,我已几度提笔,又几度放下。因为我于重庆的思念,并不是文字能够说得清的。就如李清照《一剪梅》中的那种情愫: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她是垂眼微笑的少女,她有时浪漫,羞涩,有时俏皮,开朗,但她从不高声喧哗。她有故事,但不轻易吐露;她有感伤,但不挂在嘴旁。重庆是这个世界上最美的城,她就穿着未染色的棉布衣裳,默默站在岸边,倚着爬满青苔的墙角,静静的看着你,目光丝毫也不躲避。我想,她或许是在等着懂她的人……

4.江南好,风景旧曾谙作文 篇四

梦回江南,梦里依稀望见的情景。于暮春三月,撑一柄油纸小伞,流连于江南的小镇,亭台古旧,花雨湿香。

――题记

是诗词歌赋中的惊艳一瞥,是那些桃花翠柳,亭台楼榭,是那些雨丝几片,烟波画船,是梦中的江南,风景旧曾谙。

想来三月必定是江南最美的时节。听那时急时缓的春雨,轻轻重重地击打着古老的屋檐;看那瓦片上跳动的水花,不紧不慢地汇成了一丝丝细线。多想在彼时做一个荆钗布裙的江南女子,顺着青色的瓦沿,顺着曲直的.巷弄,顺着松软的眠柳,去看那一刻江南的微云如画、溪水如歌。西子湖畔,当年的雨淋湿了多少绝代佳人的层层裙摆。

想来前世我必定也是一个江南女子,见过了烟雨中的多少楼台,才会在今生对白砖黑瓦钟情如斯,如此不顾一切地迷醉于古桥古巷。看那风吹送着淡淡的烟雨,轻轻悄悄晕染而开,这水雾中深深浅浅的绿,洒落了遍地青来。站水乡深幽的弄堂里,青石板也已在氤氲中醉意朦然。扬子江头,当年的风吹动了多少风流才子的飘飘衣带。

可惜。

今生虽仍生江南,灯红酒绿却取代了悠悠烛光,车水马龙也替代了泛舟溪上。彳亍在石桥上的才子佳人突然间放下了手中的折扇纸伞。此起彼伏的闪光灯一点一点抹去千年的安闲。悠然的古韵在快节秦的现代社会中竟显得如此不堪一击,刹那间便败下阵来。当拔地而起的钢筋水泥摧毁了亭台楼榭,虽然踏着的仍是江南的土地,可脚下一绊一绊的,都是满心的乡愁。

可叹。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胜火的江花,如蓝的春水,在千年的河中沉沉睡去。犹记得诗中花好月圆的良辰美景,犹记得词中政通人和的锦绣江南,然而现在,是否还有人对着江枫渔火伴着钟声而眠?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风中的酒旗,南朝的寺庙,在千载的雨中渐渐消散,犹记得诗中百花满蹊的姹紫嫣红,犹记得词中万户掩映的翠微江南,然而现在,是否还有人懂得在自家门前摆渡那一只乌篷船?

上一篇:描写春天植物的诗词下一篇:英语作文过渡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