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挑战,做好毕业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共5篇)
1.迎接挑战,做好毕业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 篇一
第七期
2010年7月19日
立足新起点做好新谋划迎接新挑战---某某区全力做好市属七大系统国有企业改革维稳工作
按照市国企改革维稳办的统一部署,我区在圆满完成前一阶段国有企业改革维稳工作的基础上,立足新起点,做好新谋划,进一步强化三项工作措施,迎接新的挑战。
强化组织领导。国企改革关系到,事关全局,事关发展,事关未来。我区牢固树立大局观,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为企业改革做好维稳工作。在成立了区国企改革维稳领导小组,向改革企业派驻维稳工作组的基础上,再从派出所、街道、社区抽调精兵强将,进一步强化组织建设,全力确保企改组织保障到位。
强化对接机制。为了做好国企改革下一步维稳工作,我 1
区及早谋划,主动作为。7月16日,我区企改维稳组又主动到改革企业,与企业负责人就前一阶段企业改革维稳工作和企业下一阶段改革当中可能出现的维稳等问题进行交流,进一步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为下一步维稳工作的开展打下基础。
强化责任落实。我区已把做好市属七大系统国企改革维稳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并坚持从强化维稳队伍建设,严格责任落实上下功夫。针对下一阶段企改维稳当中可能出现新特点,进一步加强维稳工作协调化解、应急处置能力的培养,使其切实履行起维稳工作职责。
在强化三项措施的基础上,我区将严防畏难麻痹、松懈自满等思想,进一步加强维稳工作,以更加有力的措施,全力做好市属七大系统国有企业改革维稳工作。
某某区维稳办
二〇〇一年七月十九日2
2.迎接挑战,做好毕业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 篇二
关键词:和谐校园,就业指导
一、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对构建和谐社会和和谐校园至关重要
高校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人才需要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需要排除社会不和谐因素对学校的干扰。因此,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努力构建一个和谐校园是十分必要的。
就业部门在构建和谐校园中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就业部门不但要源源不断地将毕业生输送给社会各单位, 满足社会各界对人才的需求, 又要将社会各界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反馈给学校, 以促进学校人才培养决策的可行性、现实性。在促进构建和谐校园的任务中, 就业部门要起到学校和社会之间信息沟通的桥梁作用, 为此, 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认识就业工作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领是统筹兼顾, 其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 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 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 就高校而言, 就是坚持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为中心, 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一切为了学生, 一切服务学生, 在思想教育、学习、生活、就业等各个方面贴近学生、贴近实际, 用实际行动鼓励学生不断提高思想境界, 增强社会责任感, 不断优化知识结构, 为报效祖国作好准备。总之, 我们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就业工作, 要用科学发展观教育和武装学生头脑。
第二.构建和谐校园, 努力作好就业指导、服务工作
(一) 加强毕业生的思想教育。
党中央领导多次强调,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 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重要之策。当前, 我国面临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 再就业的压力也相当突出, 国家虽然采取了多种有力措施, 逐步建立了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结构和增长模式, 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 加快发展就业容量大的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及形式更多的就业增长点, 但不能完全满足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对就业岗位的择优选择和广泛的实现就业。加之毕业生对就业岗位选择的各种认识误区以及社会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 使高校毕业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就业困惑, 难以正确择业, 难以顺利实现就业, 从而导致毕业生待就业人数增加, 导致社会各界、学生家长对高校毕业生质量的片面看法;同时, 由于待就业毕业生增加, 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部分在校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上进心, 引发一定的矛盾, 诱发一些不安定因素。为此, 就业部门要进一步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去教育毕业生, 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特别是要转变择业观念, 正确评估自己, 正确找准就业位置, 切实排除择业认识误区, 抓住机遇, 尽快实现就业。
(二) 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随着知识经济的全球化,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 大批高科技企业迫切需要大量高层次、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毕业生只有努力学好并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才能适应相关企业的挑选;同时, 毕业生在学习过程中还要不断吸纳现代科技知识, 不断扩大知识视野, 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
当今社会是全面发展的社会, 企业对从业人员不仅有较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要求, 而且对从业人员的组织管理能力、社会交际能力、语言文字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等都有很高的要求。因此, 要求毕业生在学习期间要自强不息, 奋发向上, 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同时, 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深入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从而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 积极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三) 深入调查研究, 加强就业指导的针对性。
毕业阶段是学生各种问题和矛盾交织、突出的阶段, 面临各种问题和矛盾的毕业生, 会产生许多的困惑和心理问题, 此时, 对学生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服务显得尤其重要。
就业部门是直接面向毕业生的工作部门, 就业工作要贴近学生, 深入调查了解毕业生的求职意向和现实心态, 在搞好毕业生教育的同时, 指导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端正心态、客观定位, 及时帮助毕业生排除和解决各种困难, 有的放矢地配合各方面开展工作, 有效化解各种矛盾, 在高校校园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让校园充满生机和活力。
(四) 贴近毕业生实际, 关注就业弱势群体。
随着全民教育水平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 不少来自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学生也大量地进入高校学习。贫困生进入高校后, 一般都能保持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 具有朴实、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学业成绩一般都较良好。国家为贫困生的学习也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和措施, 贫困生的家庭也为他们的学习成长付出了一定的代价。但是这部分学生的就业情况,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和其自身各方面的因素, 就业存在一定的困难, 其就业率也不太理想。另外, 高校的女生, 虽与男生一样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从某种意义上说, 她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付出更多, 学习成绩更优异一些, 但在就业时, 她们却或多或少受到一些不公平的待遇。
就业部门要特别关注这部分毕业生群体的就业, 一方面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及时掌握他们的情况, 有的放矢地做好思想工作, 帮助他 (她) 们解决实际就业困难, 激励他们树立竞争意识, 树立辨证的择业观, 作好自身的客观评价, 把握好择业的定位;另一方面, 就业部门要利用各种机会向相关单位介绍毕业生基本情况, 有目的地推荐他们实现就业, 鼓励他 (她) 们去西部地区和基层单位就业。
二、构建和谐校园要树立全局观念
招生、培养和就业是学校工作相互影响的重要方面, 就业部门在构建和谐校园的工作中, 虽有其自身的职责和使命, 但离不开学校方方面面的支持和关注, 就业工作与学校其他各项工作有着密切的关联, 比如毕业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 毕业生的日常管理教育, 毕业生的招聘、派遣, 不仅与学校各部门有关, 也和用人单位有着密切的关系。要作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需要全校的大力协作配合, 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齐抓共管。我校在多年的就业工作实践中, 逐步形成的“1234”工作机制, 体现了构建和谐校园的全局观念, 就业工作领导重视, 是“一把手”工程, 做好就业工作的两个关键因素是全心全意“服务学生、服务用人单位”, 同时协调就业工作的全员关注态势, 与招生、培养、和工作考核“三挂钩”, 同心协力努力实现就业工作的“四化”即“全员化、全程化、专家化、信息化”。就业部门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密切与学校各部门、各学院的协作、联系, 及时通报和解决涉及毕业生的各种情况和问题, 积极化解相关矛盾, 为构建和谐校园、优化育人环境做出积极的贡献。
构建和谐校园, 还要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 特别是要向社会各界广泛宣传学校的办学优势, 宣传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大举措和改革成果, 宣传毕业生在各行各业创造的辉煌业绩, 提高学校在各行各业的知名度, 积极拓展毕业生就业的空间, 为毕业生就业营造良好的氛围, 托举每一位重大学子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抱负, 使学校培养的学生“人尽其才”。
和谐与稳定符合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促进和谐与维护稳定是大家共同的责任。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是我们为构建和谐校园、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所做的一点贡献。
参考文献
[1]周济.在2008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 2007年12月5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司教育联合会.纵横职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114.
[3]潘英, 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新思路和新举措, 《思想理论教育》, 2007.01
3.迎接挑战,做好毕业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 篇三
一、加强领导统筹,切实落实毕业生就业“一把手”工程
学校建立和完善了“领导主抓、中心统筹、院系为主、全员参与”的校系两级就业工作体系。学校党委书记任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为业务部门,加强工作统筹,整合现有资源,形成就业工作的合力。学校在制定《2008年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意见》、《2008届毕业生面向基层和西部地区就业的意见》等就业政策和工作办法的基础上,抓紧研判2009年毕业生就业形势,拟定新的就业方案。各院系认真落实“一把手”工程,把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院系所重要工作来抓。各院系所建立覆盖所有毕业生的联系平台,深入调查了解本院系、本专业学生的就业特点和规律,了解每一位毕业生基本情况和就业意向,充分发挥院系所领导、专职就业工作人员、导师、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的力量,做好全员参与就业工作。
二、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提供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服务
以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为依托,将《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设定为必修课,从2007年起学校本科生都将接受分阶段、有重点、循序渐进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现就业指导服务的全员化和全程化。成立专门的职业生涯测评室,建立从预约、测评到咨询的流程和制度,积极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服务,目前每年就业指导课程受众约4500人次。通过专业的在线测评系统为毕业生提供免费的职业生涯测评,学生能即时得到测评报告,更好地根据自身情况做出适当的求职选择。2008年底引进集职业测评系统、职业导航系统、生涯规划系统,系统专家精品课程、就业资讯和专家咨询、就业与实习信息等内容于一卡的“职前教育网络学堂”,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场地限制,直接从在线网络获得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对就业困难毕业生加大帮扶力度,通过专项培训、重点指导、优先推荐,实施“一对一”的就业服务,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经济上、心理上和求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三、拓展就业渠道,提供针对性强形式多样的就业招聘服务
学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广泛联系并吸引用人单位进校招聘,同时不定期选派相关人员到上海、浙江、陕西等地考察就业市场,了解用人单位需求,不断拓展就业渠道。加强与校友的联络,成立校友就业导师团,以校友为纽带,与用人单位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举办专场招聘月活动,基本保证每周有多家单位进校招聘。发挥学校在基础教育领域的特色和优势,举办基础教育学校专场招聘会,同时为院系层面的专场招聘活动提供支持和服务。制作针对性强的毕业生推介手册,主动向各行业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加强培养单位与用人单位的直接联系。积极组织毕业生参加市内外举办的各类招聘会。建立健全学生就业信息管理系统,采取多种有效手段,使就业招聘信息及时到达每一个毕业生。
四、强化就业教育,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自主创业
学校通过就业指导课、专题讲座、咨询、就业形势报告会等方式,积极引导毕业生客观、理性、辨证地认识就业形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学校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配合相关部门做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对到基层、到西部地区的毕业生给予适当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加大创业教育工作力度,整合学校教学、科研、就业、学生工作等方面的资源,通过“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依托科技园孵化学生创业项目,搭建学生创业平台,积极为学生提供创业条件。建设实习实践基地,加强毕业生职业能力训练,尤其是要加大师范类学生的基本功训练和教育教学实习力度,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五、深化求职交流,以就业沙龙等形式引导毕业生科学就业
学校为了提升我校大学生的就业意识和综合竞争实力,进一步做好我校就業指导工作,就业指导中心组织策划了“求职ing”北师大就业沙龙系列活动。旨在为我校学生树立更多求职典型,通过交流互动增进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的了解,明确就业目标,增强就业技巧,为进一步提高个人的就业竞争力及未来的就业做好准备。
北京师范大学校况综述
北京师范大学是一所拥有百年历史的著名高等学府。1902年,她的前身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在“办理学堂,首重师范”的理念下应运而生,开启了中国现代高等师范教育的先河。在一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中,北师大始终坚持以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层次和质量稳步提高;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形成了规模适中、学科综合、结构合理、多元开放的办学格局;科学研究发展势头强劲,科研经费增长迅速,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学校的国际影响不断提高。
北京师范大学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支持。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题写校名并指示,“北京师范大学应当进一步发展,培养更多的合格师资;教育行政部门要为师大提供有利条件,使师大在各方面为全国高等师范院校起示范作用。” 1977年9月,邓小平同志在与教育部负责同志谈话中指出:“师范大学要办好,……不办好师范教育,教师就没有来源。”1992年9月9日,江泽民同志视察北京师范大学,并题写“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谱写中国教育的新篇章”。在建校一百周年庆祝大会上,江泽民同志代表党和国家高度评价了北师大百年来为我国社会与教育的发展所做的巨大贡献,提出了教育创新的重要思想。2005年2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元宵节联欢晚会上,胡锦涛总书记专门向钟秉林校长询问北师大的发展情况。2006年5月4日,温家宝总理与我校学子共度五四青年节。2007年7月23日,温家宝总理在我校落实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有关情况的报告上做了长篇重要批示:“教育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加强指导,大力支持,努力把这项改革搞好。”2007年9月9日,温家宝总理再次来我校与师生亲切座谈,并就教育改革和师范生培养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为师范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北京师范大学根据战略转型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教师教育的“4+X”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为构建多样化教师培养体系,培养高素质教师积累了经验。举办“励耘实验班”,进行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行按院系或专业大类宽口径招生的改革,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设立本科生科学研究基金,加强科研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京师杯”学术节、创业大赛等为依托,积极开展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
北京师范大学大力实施国际化战略,与近百所境外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与美国、英国、日本、韩国及加拿大等国家的20多所大学有交换留学生项目的合作。近三年来,选派100多名本科生参加交换留学生项目和海外实习。每年有400多名境外学者来校讲学或从事研究,近千人次教师赴境外参加国际会议和合作研究。先后授予或聘请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专家等百余位海外人士为北京师范大学名誉教授或客座教授。与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教育机构联合举办学历和非学历教育项目。分别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加拿大谢布克大学和道森大学合作建立了孔子学院。
我们相信,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北京师范大学建设“综合性、有特色、研究型的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战略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职责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改革的迫切要求,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于1999年12月正式成立。中心主要职责为:负责学生就业教育、指导和咨询服务工作;组织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的就业双选活动;毕业生签约派遣工作;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协助建立就业实习和实践基地;以挂职方式就业的毕业生管理;就业信息化建设。
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作为学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就业工作的服务部门,在学校建设综合型、有特色、研究型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目标指引下,不断向一流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迈进。目前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校内毕业生就业市场和就业服务体系,实现了教育、指导、服务和管理四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在全国高校就业指导全程化与专业化建设中处于领先地位,多次受到各级主管部门的表扬。中心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全心全意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构建良好的交流平台。
4.迎接挑战,做好毕业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 篇四
河北省人民政府
关于做好2001年大中专毕业生和毕业研究生就业工作的意见
(冀政[2001]1号)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2001年我省大中专毕业生和毕业研究生(以下简称毕业生)共12.94万人,其中非师范类毕业生9.27万人,师范类毕业生3.67万人。为切实做好今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国家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毕业生就业机制,努力做好新形势下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加快“科教兴冀”战略的实施,迎接新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二、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宏观调控,优化毕业生资源配置
2001年我省的毕业生除少量属于定向生、委培生、保送生外,均属招生并轨毕业生,按照国家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要求,并轨毕业生应在国家就业政策指导下在一定范围内自主择业,除特殊需要外,国家不再安排就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努力实现毕业生资源的优化配置。
继续实行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双向选择”的就业办法。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经学校审核同意后列入毕业生建议就业方案。中省直单位接收省外院校毕业生,要将协议书和接收毕业生名单及时报省毕业生调配部门签章备案。各市接收省外院校毕业生要将接收名单报省毕业生调配部门备案。
进一步放宽毕业生面向全省择业的时限。根据国家规定,办理毕业生第一批就业手续的时间为2001年7月1日,未列入首批就业方案的毕业生,其档案由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代管。在2001年12月31日前落实就业单位的,按月分批报毕业生调配部门办理就业手续。截至2001年12月31日仍未落实就业单位的,外省生源毕业生一律回生源地报到,其档案及户、粮关系等一并转出;河北生源毕业生的档案按管理权限分别移交省市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代管,户、粮关系(保留非农业户口)迁至家庭所在地。到2002年12月31日前落实就业单位的,按管理权限分别由省或市毕业生调配部门及时办理就业手续,凭就业报到证办理户、粮迁移;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档案由省、市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移交县以上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交流机构。毕业生的参加工作时间从到用人单位报到之日起开始计算。师范类专业高校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书、经学校审查汇总后,列入毕业生就业建议方案;未签定就业协议书的研究生和本科毕业生按待分列入就业建议方案,专科毕业生按生源市列入就业建议方案。待分毕业生的档案、户粮关系暂留学校,9月30日前落实就业单位的,由学校分批办理就业手续;未落实就业单位的,回生源市就业。未落实就业单位的专科毕业生的档案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或已成立的人才市场教育分市场代管,户粮关系转至家庭所在地(保留非农业户口),2002年12月31日前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调配部门及时办理就业报到手续;未落实就业单位的,不再按应届毕业生办理有关就业手续,直接纳入社会教育流动人才体系管理。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检查监督。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本着有利于毕业生最大限度地就业,有利于留住本省人才、保障我省重点单位和部门对人才的需求,有利于毕业生更好地发挥作用的原则,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宏观调控和检查监督,控制毕业研究生和急需专业本科毕业生外流,优化毕业生资源配置,确保毕业生就业工作健康顺利进行。
毕业研究生就业服务的范围是:由国家拨款的学校、全民所有制科研单位、国家重点企业,由财政拨款的文化、医药、卫生等公益事业单位、党和国家机关以及人民解放军所属单位。根据我省实际,鼓励部分毕业研究生到国家产业政策确定优先发展的非公有制单位就业。
教育部直属高校来我省的毕业生,原则上在全省范围内就业;其他部委属高校来我省的毕业生,原则上在本系统、本行业就业;部委驻冀高校应按专业完成本科毕业生地方留成计划,其毕业生原则上不受行业限制;省属高校和外省(直辖市、自治区)高校为我省培养的毕业生,原则上在省内就业;市属高校毕业生,原则上在市以下单位就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与普通院校同等学历毕业生实行同一就业政策。三峡库区本、专科毕业生,按国家库区智力移民政策由省毕业生调配部门下达指令性计划,有关市和单位要妥善安排好他们的工作和生活。
省(部)属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原则上在本系统、本行业基层和生产第一线就业。市属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原则上在市、县属单位就业。职教中心普通班毕业生,除市区生源外,全部在生源县就业。
定向生原则上在定向地区或行业就业,委培生原则上按合同就业。因特殊原因改变就业单位的,须报省审批。
师范类毕业生面向教育系统就业。毕业研究生以充实高校师资为主(同一学校毕业到同一单位的,除留校外,原则上不得超过5人),本科毕业生以充实高中段教育所需师资为主,在全省范围内就业。专科毕业生以充实中小学师资为主,省属高校毕业生面向全省范围就业;市属高校原则上面向本市范围就业(超出生源市范围就业的,必须经用人单位所在市或县毕业生调配部门同意)。中师毕业生(含职教中心师资班毕业生)原则上回生源市、县就业,具体就业办法由各市教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自行确定。省外院校回省就业的师范类毕业生,面向全省教育系统就业。定向生、委培生、保送(推荐)生按原协议就业。专接本毕业生原则上回生源所在市就业。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非国办学校工作,其人事、户粮关系由接收学校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或成立的人才市场教育分市场代为管理。
省内院校张家口、承德两市生源的毕业生,所学专业是当地急需的,原则上回本市就业。被评为省、校级三好学生的师范类毕业生,可在全省范围内择业。
毕业生落实就业单位后,因岗位不适应和家庭、身体等原因,需调整就业单位的,按规定报毕业生调配部门审批。根据驻石中、省直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由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分配工作领导小组确定驻石中、省直单位接收毕业生的总量,由省毕业生调配部门在毕业生签定协议前根据用人单位具体需求情况,向接收毕业生的单位核发“驻石中、省直单位毕业生接收函”,各用人单位按接收函数量接收毕业生。中、省直单位接收师范类毕业生,要在省教育厅指导计划之内,凭《中、省直单位接收师范类毕业生指标卡》同毕业生签定就业协议书。
三、采取有效措施,保证“优生优荐”、“优生优用”
各学校要对毕业生的德、智、体进行综合测评。对省属院校综合测评为前1%的本科生,由学校和省毕业生分配办公室共同颁发德、智、体综合表现特优学生证书。学校要严格按测评名次向用人单位推荐,用人单位选择毕业生要坚持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做到“优生优荐”、“优生优用”。
对通过“双向选择”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研究生、全国重点大学本科生和省属院校特优生,如本人服从安排,由省毕业生调配部门本着专业适应的原则,指定有关市或中、省直单位接收安排。
四、努力拓展就业领域,吸纳人才,为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条件
积极发挥有形市场在毕业生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各级毕业生调配部门要积极会同人才交流机构及有条件的学校举办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毕业生就业市场,继续搞好以政府为主导,以高校为基础的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市场,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双向选择和信息交流创造条件。
各类企业要从长远发展出发,积极创造条件吸纳毕业生,大力储备人才。为了满足我省大型支柱性企业集团以及省级机构改革后部分企业的实际需要,对部分企业实行计划单列,省、市毕业生调配部门要调剂优秀高校毕业生满足企业的需求。鼓励毕业生到股份制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外资企业就业。上述企业要与毕业生签订聘用合同,按规定履行合同鉴证。人才交流机构要积极做好代理工作,并进行必要的指导和监督,以保护毕业生和单位双方的合法权益。
机关、事业单位要在编制限额和增人计划内接收毕业生。各级机关可视机构改革情况,按照录用国家公务员的有关规定接收少量高层次、高学历毕业生,以调整单位人才结构。事业单位要根据人事制度改革的要求,优先接收高层次毕业生,鼓励财政补贴事业单位在不增加财政拨款的前提下多接收毕业生,对于经费自筹事业单位根据需要予以满足。事业单位接收毕业研究生、全国重点大学本科生和省属高校综合测评为前1%的本科生,增人计划不足的,可向人事部门申报追加计划。
鼓励毕业生到基层生产第一线建功立业。2001年将继续选拔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培养锻炼,各学校要积极配合,做好工作。各地、各部门的基层单位要积极吸纳毕业生,乡镇农业农技服务组织和计划生育工作站要优先接收大中专毕业生。各市县教育主管部门要从确保普及高中段教育师资需求的高度出发,于2001年年底之前,妥善落实本科以上毕业生就业单位,并积极推荐、帮助专科毕业生联系就业单位,坚决置换代课教师和不达标师资。中小学除安排师范类毕业生外,还要吸纳部分非师范类本科毕业生充实高中段教育师资,吸纳部分非师范类专科毕业生进入初中、小学任教,为保证师资质量,教育行政部门要负责对其进行教育基础理论的岗前培训。
要尽快建立健全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体系,适时对全省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由省毕业生调配部门按规定通过新闻媒介定期向社会公布各学校签约和各市毕业生就业情况,并以此作为制定各学校招生计划和各市招生来源计划以及评选、表彰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的重要依据。
要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引进我省急需的本科以上毕业生。对来我省就业的毕业研究生和本科生要敞开大门积极接收,并提供一定的优惠条件,解决其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困难。严格控制非河北生源的专科生、中专生来我省(含中直驻冀单位)就业,特别急需的必须报省审批。
五、加强管理,规范毕业生就业秩序
为了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各地各部门要按要求及时收集并向毕业生调配部门报送毕业生需求信息。用人单位应根据岗位需要和毕业生资源情况合理确定接收毕业生的学历层次,不要过分追求高学历,搞人才使用上的超前消费。除特殊岗位外,用人单位接收毕业生不得提出性别要求。用人单位到学校进行招聘活动,必须经学校毕业生就业部门同意,并服从学校有关安排和管理。招聘毕业生应遵循公开、公平、公正、自愿和男女平等的原则。各学校要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帮助。对于用人单位未经学校同意或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各种招聘活动,学校有权制止。
省毕业生就业分配工作领导小组是代表省政府行使毕业生就业分配工作管理职能的领导机构,负责制定全省毕业生就业的方针、政策。各地、各部门要严格执行国家和省毕业生就业的各项规定,不得擅自出台不利于毕业生就业的文件和规定。
毕业生就业方案(含调整方案)下达后,各地、各部门要严格执行,不得拒收或退回。否则,各级人事、劳动部门要按有关规定限制其补充其他人员。列入就业方案的毕业生,如出现违约问题,按有关规定处理。已领取报到证的毕业生超过3个月不报到的,按有关规定取消其按毕业生就业渠道就业的资格。对用人单位只出具接收证明,实际上不安排工作的做法,要坚决予以纠正,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各学校要对毕业生进行认真体检,对体检不合格的,按有关规定办理。对毕业生报到后不能坚持正常工作或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纠纷的,按在职人员有关规定处理。各级调配部门不得以任何理由扣留、换发教育部和省统一印制的就业报到证。各地计划、公安、粮食部门要凭省、自治区、直辖市毕业生调配部门签发的报到证和毕业生调配部门出具的落户通知书,无条件及时为毕业生办理户粮关系。到驻石中、省直单位就业的毕业生,由省毕业生调配部门出具落户通知书。到驻其他市中、省直单位就业的毕业生,省授权当地毕业生调配部门出具落户通知书。调整就业单位毕业生的户粮关系,也按上述规定办理。
要加强对毕业生就业收费的管理。有关收费项目要严格按国家和省政府有关规定及省物价局、财政厅、教委、人事厅联合印发的冀价行费〔1999〕18号文件有关规定执行。
六、大力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思想教育工作,积极为毕业生就业搞好服务
随着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已成为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各级毕业生就业部门要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2001年要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机构或教育人才交流中心,以适应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新形势的需要,为广大毕业生就业提供政策咨询、信息服务、推荐就业和人事代理等各项服务。2001年各高校也要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专门机构,要确保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场所、经费和设备需要,注重就业指导人员的管理和培训,逐步实现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要开设就业指导课,对毕业生进行就业观念、择业方法、就业信息、应聘心理等多方面的指导。要做好毕业生就业情况跟踪调查,为毕业生就业、学校教育和学科专业建设等工作及时反馈信息。
要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毕业生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广大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和就业观。明确不论在何种所有制的单位工作,只要通过劳动依法获取报酬即为就业。要大力宣传表彰在边远地区、艰苦行业和生产第一线做出突出成绩的往届毕业生的先进事迹,教育广大毕业生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从青年知识分子健康成长的需要出发,自觉服从国家需要。各级毕业生调配部门、学校和用人单位,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认真贯彻国家有关方针政策,不断提高政策水平,自觉抵制不正之风,切实做到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公平、公开、公正,确保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一年一月九日
5.迎接挑战,做好毕业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 篇五
1 当前就业形势
根据国家人社部公布的数据,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为699万人,比去年增加了19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复杂严峻,就业工作已进入关键时期。由于我国宏观就业形势面临经济放缓、就业总量持续增加和结构性矛盾突出三重压力,针对高校毕业生的有效用人需求呈下降趋势。据2月初对近500家用人单位的统计,这些单位2013年计划招聘岗位数同比平均降幅约为15%。从行业情况看,医疗卫生、咨询、电子商务、旅游、文化体育等行业用人需求略有增加,但钢铁、机械、采矿、能源、建筑等行业,用工需求不同程度减少。部分毕业生也对就业前景感到担忧,少数毕业生甚至感到焦虑。如何帮助大学生走出就业难的困境将成为政府和社会艰巨的任务。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总体来说,大学毕业生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群体。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冲击,青年初次与持续就业所需的能力门槛逐年提高,大学生必须具备能够满足新经济要求的核心就业能力才能成功发展,但现有教育培训体系缺乏必要的就业市场需求导向,缺乏对创业行为的深入研究,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上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存在脱节,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2 专科毕业生的特点
在众多的大学毕业生中,专科毕业生占有一定的比重。这些学生较本科生有自己的特点。首先,专科毕业生理论水平相对较弱。由于本身先天入学时的成绩和后期学校教育方向,专科生在理论学习上较本科生相对较弱。其次,专科毕业生自信心相对较弱。由于历史条件,往往会让专科毕业生在同本科毕业生一起找工作时,缺乏自信心,面对众多工作不敢去勇敢尝试。第三,专科毕业生就业素养缺乏。由于专科学生学制时间较短,在校期间磨炼的机会较少,在个人素养和就业素养方面较本科生缺乏,特别是在面试期间往往不能很好地推销自己。第四,不能明确自己的定位。由于自信心、就业素养缺乏等原因,导致专科毕业生对自己的就业定位不明确,往往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错失就业的良好时机。
3 如何做好专科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根据当前的就业形势和专科毕业生的特点,结合笔者这几年的工作经验,对做好专科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有以下几点认识:
3.1 提前就业指导
针对专科生学制短的特点,专科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应该提前进行。结合笔者工作的软件学院,学生学制为两年。从学生入学的第一年开始,我们便开始就业指导工作,在学生适应大学生活的同时,让他们也认识到社会中的就业现状,从入学开始,就带着就业的目标来学习,有的放矢,为将来的就业打好基础。
3.2 就业指导细致化、个性化
由于专科毕业生缺乏自信,就业素养低,同时较本科生个性会更加突出,面对他们这些特点,在我们的就业指导工作中,要特别对他们就业指导做到细致化和个性化。在就业指导中,要多传授他们就业技巧,比如指导他们制作简历、面试注意事项等众多细致的知识,在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加强就业模拟指导,增加就业经验。
3.3 与专业技能结合加强就业指导
专科毕业生的一大优势是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强,针对他们这方面的优势,在就业指导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多展示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在就业的各个环节,通过各种可能的手段来帮助自己就业。
3.4 校企联合,加快就业
专科毕业生在毕业前大部分都会有一定的实训期,专科院系或者高校往往会有些合作的实训基地或公司。我们可以利用这一良好的优势,加强校企联合,在学生实训期间便在企业工作,一方面锻炼自己的专业技能,一方面在学习的工作中体验实际工作。更有条件,校方与企业进行订单式培养,在学生学习的工作中,联合培养,毕业后即就业。
4 结论
在严峻的就业环境下,专科毕业生还是有自己的独特优势,一些用人单位便是看中他们专业技能高,要求不高的特点,对于一些岗位专门招聘专科生。因此,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给学生树立自信,在我们的就业指导工作中,多根据当前形势的变化做出调整,帮助他们更好的就业!
摘要:近些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就业压力严重,而高校中的专科毕业生在当前这种严峻形势如何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就业指导工作,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阐述了几点对该工作的认识。
关键词:专科毕业生,就业指导
参考文献
[1]王忠华.关于独立学院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6(10).
[2]崔海涛.构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体系的思考[J].江苏高教,2009(5).
【迎接挑战,做好毕业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推荐阅读:
迎接挑战作文09-07
明确目标、树立信心、迎接挑战08-28
当代大学生如何迎接新时代的挑战07-21
迎接县委巡察工作方案09-20
街道迎接巡视工作汇报10-08
迎接教育督导评估工作方案07-17
某镇迎接县委巡察工作方案08-01
药店迎接gsp工作安排09-14
迎接副市长检查消防工作汇报材料07-25
地质勘查安全生产工作的挑战及其对策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