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读本

2024-09-26

中国文化读本(共10篇)

1.中国文化读本 篇一

由北京大学叶朗和朱良志教学撰写的这部《中国文化读本》,是值北京奥运会举行之际,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化精神内涵和表示状态的一本书,更是我们自身懂得中国文化的一个主要道路。该书读后让人线人一新。也就是说,它既给人以一种似曾相识的感到,由于其阐释的就是缭绕在我们工作生活四周的中国文化;它又为我们供给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阅中国传统文化,读后不禁让人生出本来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如此谨严周密,如斯唯美精巧,与我们古代的工作生涯关联又如此亲密的感叹。能够说,通过这本书,咱们可以窥视到中国文化的内在精力及我们自身活生生的心灵世界、文化性情、生活立场、审美情趣。

一、该书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概括为中国人的智慧与信奉

该书注释在篇章构造上分而不散,将一以贯之的思想主线与自成体制的着重点相结合,重要包含“智慧与信奉”、“发明与交换”、“艺术与美感”、“民俗与风情”等章节,文字清楚晓畅,艰深易懂,并配有多少百幅优美的彩色插图。“智慧与信仰”作为开篇,是全书的思想奠基,具体论述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和内涵。这一章分七节让我们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孔子创建的儒家文化为主线,融合贯通老子做作无为的道教、《孙子兵法》的智慧谋略、禅宗的妙悟学说为一体的文化实体。其后几个章节分辨从不同的角度将中国的汉字、四大发现、中医、外交、建造、文学、艺术、饮食文化、民风民俗等均从其精神内涵动身,逐一做出详细阐释和解读。如果说开篇是中国文化的灵魂的话,那么后几章则是中国文化的形体,是中国文化的详细表现形态。

该书的作者以为,“只有有深度的认识能力照亮中国文化的原来面孔”。比如在先容天坛进程中,无论其修建作风仍是功效作用,均蕴含着中国哲学家、思想家将天看作是生生不息的生命创造的源泉的思想,体现了中国人对天崇拜和敬畏的观点,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渊源。即天人合一、天人和谐的境界,永远是中国人心中最大的幻想。《周易》从乾坤卦中晋升出“天行健,正人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精神,其中“发奋图强、厚德载物”作为中国人间世代代谨守的两句格言,一方面强调要有刚健进取的精神,另一方面又强调要宽厚容纳,像天地那样,敢于承当。这形成中国文化的基础特点,决议了中国文化中的创造与交流,比如四大创造、比如大唐盛世、比如长城、诗歌,均是对这一精神的体现。《周易》中的易即变,使我们认识到宇宙是一个活的生命的空间,天地的变易是永恒的,对此一个典型的表现形态就是中国艺术家所寻求的“气韵活泼”,强调无论是中国的字画还是音乐雕塑均要表现一个活的世界,表现活的性命,这也是中国艺术生生不息的魅力所在。孔子关于人的两个中心概念:“仁”与“礼”,是中国传统民俗风情的思想本源所在。可以说,《中国文化读本》是对中国文化的一次深度报道。

二、加强对本身文明传统的感悟跟自负

叶朗传授在介绍这本因北京奥运而“生”的文化读本对于海内读者的意思时说:“固然生活在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的环境中,但不即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对中国文化的精神都有认识。今天,我们同样需要有一种文化自发,需要对我们本人的文化进行从新认识。”曾几何时,我们欣赏美国文化、欣赏日本文化,欣赏欧洲文化,却忘却了欣赏中华文化的绝伦美好。打一个不适当的比方,叫做抱着金饭碗去要饭。回想中国近现代史,出于民主革命的需要,仁人志士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加以批判天然出于其时代的需要,也是对于自身的深入反省,自有其情理。但物极必反,往往在对中国传统文化批评的同时,也存在一个曲解,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盘否认,甚至认为中国的落后挨打,祸首罪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腐化。为此,我们很长一段时光以来,良多人奉行拿来主义,认为西方先进国家的文化也是世界最进步的,中国的传统文化是落伍的、是需要摈弃的。但是,跟着中国国力的强盛,尤其是自奥运会举办以来,随着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和谐世界的倡导,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日益浮现出其魅力来。

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面对中国文化,世界走在了我们前面。美国兰德公司学者波拉克斯在研讨中国的兵家经典《孙子兵法》时所说:孙子的智慧和孔子的智慧一样存在永恒的价值。这种智慧属于全世界。这一方面是对中国文化的确定和观赏,另一方面,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下,当别人都已认识到中国文化的价值所在时,而我们假如依然沉迷在对西方文化的崇敬与拿来而津津有味、乐此不疲,我们必需反省自问,这是不是对我们自身莫大的讽刺。由此,我们可以借用书中对于禅悟的一首诗来表白我们这种检查的心境:禅门有诗道:“尽日寻春春不归,芒鞋踏破陇头云。归来笑捻梅花嗅,春在枝头已象非常。”春就在你自家的梅花树上,就在你的心中,放着满树鲜花不顾,舍本逐末,舍己而求他,切实是空费工夫。通过阅览此书,不仅对于中国文化有个从点到面式的了解与感悟,而且也更加掌握我们源源一直的民族文化命根子,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在当代世界的价值与位置。

举一例来说,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文化是全球华人的粘结剂。这是一种向心力,一种民族的凝聚力。儒家文化在宗教文化在现代迷信技巧发展而日益受到挑衅的今天异军崛起,成为受到全人类倍加关注的踊跃进取的人生哲学,一种可以在不轻视别国宗教信奉的条件下可能提倡的精神文化。好比海峡两岸,是当前仍旧还存在着宏大的意识形态差别的现状下能够敏捷找到的共同语言。马克思主义思惟作为全党的领导思维,可以形玉成党的凝集力和全民族的凝聚力。然而,要真正团结全球华人,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成为重要的粘结剂。

三、中国传统文化须要继承和发展

作为今天的我们,看待中国文化的正确态度是:既要认识到它的博大高深,增强民族骄傲感,又不可盲目固步自封,谢绝任何外来文化。以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领会并不是说,我们要拒绝任何外来文化,唯我独尊,实在,自古以来中华文化就是一个重视接收别人精髓的文化系统。我们今天的正确做法是如何将中国文化传承下来,更加适应世界局势,融入世界民族文化之林,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酷爱中国文化,发展中国文化,使优秀的中国文化精髓得以传承和弘扬,将中国文化的和谐理念、天人合一理念去影响世界的见解和主意,比方应答气象问题,用中国哲学来说明,毫不是一个国度、一个地域的事件,它需要寰球的独特尽力才干到达终极的目标。

党的十七大明白提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是一种以一当十、含金量高的文化浏览,引导干部多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常常接收优秀传统文化陶冶,可以进步人文素养,增强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天然关系的意识和掌握才能,准确处置义与利、己与他、权与民、物资享受与精神享受等重要关系”。这体现出在新的历史时代,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协调社会、学习型社会构建的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只有在继续中国优良传统文化的基本上,联合时期特色,建立起民族文化的自信,才是中国文化的生存与发展之道。

2.中国文化读本 篇二

语文实践与综合性学习实验教材——《乡土文化读本》。

[开发目的]

通过开发和挖掘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化资源, 让学生了解当地的历史地理、农业生产、人物风情、宗教文化等, 并以此作为语文实践与综合性学习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在调查研究、讨论探究等活动中进行生动活泼地学习, 从而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课程类型]

《乡土文化读本》与人教版新课标语文实验教材互为补充, 有机统一。以统编教材为主, 以实验教材为辅, 为限选课。

[适用年级]

实验教材适用于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

[教学时数]

每周安排1课时。 (每章后面设计的语文实践与综合性学习可分为短时作业和长时作业, 根据学习内容斟情而定, 一般不作硬性规定。)

[课程背景]

传统的课程实质是高幂次课程, 就是越来越远离生活, 远离学生生命的内在需求。课程的本体应该是符号实践而非符号研究。为了改变这种状况, 新一轮课改针对我国教育的现实, 强调和加强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和实践的联系, 增设了综合实践课程。相应地语文课程标准有了重大突破, 就是单独列出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学习要求, 突出跨领域的综合学习, 这样就突破了仅仅在知识学习中的育人局限。学生素质的发展除了要学习间接经验, 掌握一定的知识外, 还要经过亲身操作或实践的磨练, 形成相应的体验、领悟、经历等直接经验, 而且对于一些方面的发展来讲, 获得直接经验比掌握间接经验, 在某种情况下显得更主要更复杂。一个人要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就不能仅仅具有作为符号活动主体的素质, 还应该具有作为操作活动主体和交往活动主体的素质。如果我们将这种理念付诸于具体的教学实践, 就会改变课程文化, 即由文化的工具性存在转变为文化的主体性存在, 由肯定性定位转变为探究性定位, 由认同性模式转变为生成性模式, 课程文化也会走向一种自主、自律、自为的教育文化, 并重建知识伦理, 使乡土文化走进课程成为可能。

农村学生大部分思想保守, 性格内向, 阅读量小, 知识贮存少, 视野不开阔, 思维不活跃, 创新意识差, 读写能力相对不强。以乡土文化为载体, 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 使语文知识得以综合运用, 语文能力得以整体发展, 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得以沟通, 书本学习与实践得以结合, 使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得以凸现。通过学习乡土文化知识, 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的能力, 关注乡土文化实施的过程和学生的理解, 并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自主的建构文化、生成文化, 在实际情况中, 在社会实践中、在生活体验中培育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达成全面育人的教育目标。

[课程目标]

实验教材《乡土文化读本》属活动课程, 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实践活动能够使学生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 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实验教材在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的充分发展的过程中, 把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作为重点。所以, 它强调学生应在活动中学, 注重直接体验和积累,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每章大都围绕一系列重要问题或挑战性任务而编排学习内容, 安排学习活动, 学生便按照该系列课题或主题参加学习活动的, 在活动过程中收集书面材料和实际材料, 进而通过自己的思考, 操作以及与同伴的讨论去解决或提交作品, 另外教材的内容还是围绕一个一个主题或课题而从多种学科或多种现实中收集组织的。这种综合性内容不受学科知识的束缚, 因而有助于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多种能力的均衡发展。

尊重地方性的本土知识是实验教材的出发点和显著特点。只有学生真正掌握地方性知识, 才有能力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只有让地方性知识进入课程, 学生才能形成对地方的归属感、认同感, 才能关注和关心地方的发展和进步, 才能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愿望, 也才能具有爱地方、爱国家的品德和情感。地方性的知识能够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发生联系, 与普遍化的知识相比, 没有丝毫的优劣高下之分, 只有将地方性知识纳入课程体系, 才能使课程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接轨, 才能丰富学生的生活世界, 增强学生的亲身体验。

[具体内容]

《乡土文化读本》有目录、前言, 暂拟为六章, 各章依次为:悠久的历史、秀美的山川、丰富的物产、灿烂的文化、淳朴的民俗、杰出的人物。

[学习方式]

1. 开展研究性学习。

2.开展体验性学习。

3.开展合作性学习。

4.开展创造性学习。

5.开展网络学习。

[教师角色]

《乡土文化读本》所设计的语文实践与综合性学习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教师的角色至关重要。

1.教师是学习主题创造、设计的引导者。

2.教师是活动、组织的协调者。

3.教师是学生实践的指导者和服务者。

[教学原则]

1. 整合性原则。

2. 开放性原则。

3. 自主性原则。

4.实践性原则。

5.探究性原则。

6.生成性原则。

[教学方式]

实验教材的学习不同于以往的语文学科课文课程, 在实验的过程中, 在教学途径与教学方式上, 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从书本走向实践。不忽视知识的价值, 不囿于书本知识范围的限制, 从单纯的课堂讲授转向通过学生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实践来学习。

2.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有限的校园中的学习转向更充分的利用社会的丰富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

3. 从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走向主动的探索,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和权威。

4. 从注重结果、结论的教育转向注重学习过程的教育。

5.从机械的指令性的程式化教学走向生动的创造性教学。

[实施建议]

1.主题的选定以学生为主体。依据现代教学理念, 在教学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 在和谐、愉快的情境中实现互动。要给学生充分的空间, 使他们可以自主开展学习, 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 发展个性。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经验、条件、能力等选定所要学习的主题。如有些学生如果对民间故事感兴趣, 让其走访民间艺人、故事篓子、民歌手等, 然后自己整理, 润饰加工, 使其具有文学性和可读性, 幽默风趣, 耐人寻味, 并将它装入学习成果精选档案袋。如果把学生的兴趣, 爱好调动起来后, 他们就能倾注全部热情, 兴致勃勃, 认真地学习。教师可以着重从两个方面进行引导: (1) 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和实际问题等给予积极的引导, 既要尊重和保护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 也要注意所选问题的价值; (2) 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 引导的目的不是将学生的研究引向一个已有的结论, 而是提供信息, 启发思路, 补充知识, 介绍方法和线索。

2.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与策略的鼓励。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和资料, 使学生初步掌握通过图书馆、人际交往等获取资料的方法和途径。重视学生调查、实践、访问、查阅和收集资料的过程与策略, 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呈现学习的过程与结果。

3.重视学习的总结, 交流与分享。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结对于学生在学习上的成长尤其重要。在实验的不同时段, 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中所发生的进步, 已实现的目标以及所走过的弯路进行总结。通过反思和反省, 为学生的成长提供重要契机, 也培养了学生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的习惯。每章学完之后, 都要及时进行总结、交流和分享。在合作、交流中, 学生学会理解和宽容, 学会客观的分析和辨证的思考, 也学会申辩。

[评价方式]

《乡土文化读本》实验教材对学习效果的评价采用档案袋评定, 注重学生的自我接受、体验、展现和反思, 强调学生参与 (制作档案袋) , 使学生在体验中认真反思他们的作品、知识和理解。既可采用学习成果精选档案袋, 也可采用“主题探究活动档案袋”评定。具体设计如下:

语文实践与综合性学习主题探究档案袋

1.学完物产这一章后, 确立一个你感兴趣的与本地生态环境相关的主题。

(1) 说明所选主题对本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

(2) 指导教师对说明的评语_____。

2.制定周详的计划, 发现关于这个主题的相关信息。

(1) 说明如何获取相关信息的途径。

(2) 概括相关信息的大致内容, 优势与不足。

(3) 尝试提出假设。

(4) 指导教师对收集信息的方法、资料、概括、假设的评语______。

3.运用恰当的方法 (科学或社会科学的方法) 进行探究。

(1) 制定有助于假设检验的方案。

(2) 教师对研究过程的评语______。

4.根据你的研究结果, 撰写一份建议或报告, 在建

议或报告中提出你的行动策略或政策改变意见。

(1) 形成建议或撰写正式报告。

(2) 对建议或报告评价的证据 (论证活动安排) 。

5. 将你的发现或建议提交给一些有能力实现你的想法的机构, 如乡政府, 环保局等。

(1) 建议及报告接受部门证明。

(2) 建议及报告采纳情况附录。

3.中国美德读本 篇三

书 名 中国美德读本

责编姓名 宋志军 余瑾

责编证号 宋志军 201100168301

余瑾 201200182238

编辑美德书,见编辑美德

邀请著名作家苏叔阳先生主编《中华美德读本》,参与写作的作者多达18位,可想而知,主编者事务必定不少。可是,苏先生毕竟年事渐高,身体欠佳,难以支持完成全书的组织、编写、讨论、定稿的所有工作,如此情势下,责任编辑并不任其延宕进度,更不计较个人辛劳,挺身而上,工作主动向前端延伸。在书稿的创作阶段,责任编辑就介入了全书的思路确定和作者的组织工作。在主编最初提出“天、地、人”思路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天、地、人、和”的建议,使得全书结构更为完整,更为出彩。至于对书稿加工润色,订正史实,优化结构,安排插图,事无巨细,均有条不紊做到。凡此种种,体现了一名有责任心的编辑的职业美德。

获奖感言:

通过图书出版为文化发展、文明传承、道德建设服务,是出版界的光荣职责。编辑在出版工作中占据着主体地位,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导向作用;审读报告则直接体现了责任编辑的选题策划能力、书稿甄别能力和审读加工能力。

中华书局是出版传统文化的重镇,近年来在传统文化的大众普及领域也取得了广泛影响。在《中国美德读本》的编辑工作中,我们秉持先期策划定位并在书稿创作阶段及时介入、在编辑过程中的细致加工的原则,不但把控了图书的走向、准确实现了选题设计,而且从内容到形式均极大提升了图书的品质,彰显了编辑工作的价值。经过市场检验,这确实是一本既产生了相当大的社会影响,也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的图书产品。

感谢“2015年度全国优秀审读报告评比活动”对我们编辑工作、编辑思路的肯定与嘉许。这次活动不仅让我们有机会回顾自己的工作,在总结中深化认识,而且提供了一个高水平的平台,让我们能够在与全国同行的交流中提高、完善。

——宋志军 余瑾

初审意见

《中国美德读本》一书由著名作家、文化学者苏叔阳先生担任主编,共收录了18位当代作家的近百篇散文,用这些温暖感人、质朴有力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道德的魅力、人格的光辉,并配以手绘插图、歌曲、诗词,全方位地打造出一本具有中国特色、反映时代风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美文读本,被列入2012年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因苏叔阳先生身体欠佳等原因,为了控制书稿的质量和图书的定位、走向,责编在书稿的创作阶段就介入了工作。一方面,我们协助苏叔阳先生联系作者,召集编写工作会议,协调、统一各方的写作思路,并初步筛选出合适的稿件,供主编进一步遴选;另一方面,我们与苏先生多次充分沟通,交换意见,帮助其构思、打磨、优化全书的框架结构。尤其是第二点,如何把一篇篇零散的故事整合成一本浑然天成的图书,一直是摆在主编和编辑面前的一道共同的难题。起先,苏先生提出的“天、地、人”的初步构想稍显粗糙、凌乱,我们帮助主编调整、细化思路,五易其稿,最终确定了用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天-地-人-和”的逻辑理路来统领全书,较为全面、生动地展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道德力量,基本实现了选题设计。

在主编交稿后,责编对全稿进行了全面细致的编辑加工,现将主要工作概述如下:

1.以“中国美德”为核心,以可读性为目标,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编排,使全书的编纂逻辑更加流畅、合理、严谨,符合一般人的阅读习惯,增强图书的可读性,以期实现寓教于乐。

如:该书最核心的部分在“人之编”,这部分篇目最多,分量最重,但原稿“人之编”中的八十多篇文章按作者的交稿顺序连续排列。这样的编排,既可能让读者在阅读中觉得逻辑混乱,也使“人之编”部分显得过大、过重,令全书比例失衡,最具光彩的部分反而失色了。所以,责编根据这些散文的内容,提炼出“做人的根本”“可爱的家庭”“真学校,真教育”“相互支撑,撑起的是一个社会”“我的家乡,我的祖国”“有情世界”六个主题,将这数十篇散文按主题编排为六小节,从生命的不同侧面入手,展现人性的真、善、美,让读者在美文中发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主编已接受了责编的处理意见。

又如:原稿将《与风云打交道的人》一文(原稿21—22页)收录在“天之编”,但该文主旨是歌颂劳动者无私奉献的精神,既与“天之编”的核心思想不符,也无法与该编其他文章有机地融为一体,所以经主编认可,删去该文。

2.改正了书中历史故事涉及的人物、时间、地点、故事情节等的疏漏。该书收录了不少历史故事,但有些作者在创作时,仅凭记忆写作,行文中讹误不少,责编已一一改正。

如:《郭洞村的环保规约》原稿第二段(原稿45页)作“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59)”,明万历三十七年应为公元1609年,责编已改。

又如:《屈原自沉汨罗江》原稿第四段(原稿47页)引《离骚》作“哀民生之多艰兮,长太息以掩涕”,两句前后颠倒,现改为“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又如:《“范张鸡黍”和“素车白马”》原稿第二段(原稿65页)作“据谢承《后汉书》卷五‘范式传’记载”。谢承所作的《后汉书》乃是以东吴为正朔,记录三国史事的史书,已佚。为东汉人范式作传的实际是范晔的《后汉书》,此处现改为“据范晔《后汉书·独行列传》记载”。

再如:《苏轼买房》原稿倒数第二段(原稿62页)作“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7月28日,备受摧残,已心力交瘁的一代文豪苏轼,就撒手西去,死在寄居的房子里”。经查,苏轼卒于北宋建中靖国元年农历七月二十八日,对应的公元纪年日期为1101年8月24日,所以此处日期不应使用表示公元纪年的阿拉伯数字,而应改为表示农历纪年的中文数字,作“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二十八日”。

nlc202309032140

3.对原稿文字进行加工润色。个别撰稿人的文字稍显粗糙,对情节、人物的描写不够细腻、传神,甚至枝蔓过多,主题不够鲜明、突出,还有表达不通顺、标点错误等问题。责编对这些篇目进行了大幅度的加工润色,力求使文字更加生动、感人。这些加工均已得到主编的认可。

如:《缇萦救父》一文(原稿88—89页)原稿写得较散,枝节过多。故事中还插入两段文字讲述汉文帝的人生经历和历史成就,不但削弱了主题表现力,也使叙事节奏变得拖沓,责编删去了这两段,并润色、理顺了文字,使上下文通顺连贯。

4.为增强图书的可读性,选题设计了手绘插图。在确定篇目的编排顺序后,责编掌握阅读节奏,选定篇目,请美编按文章主题绘制插图,并提出修改意见,力求使插图、文字相辅相成,更完美地烘托主题。

以上所举的各种问题,责编已一一改正;其他诸如错别字等问题,责编已径改,不再赘述。

责编认为,《中国美德读本》一书用比较新颖的写法和编纂思路全方位地展现了中国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大生命力,为广大读者树立了正确的道德榜样;经过编辑加工,该书稿现已达到发稿要求,建议发稿,请二审、三审审定。

编 辑 手 记

第一次知道“苏叔阳”这个名字,是小时候在黑黢黢的电影院中。年幼的我坐在座椅扶手上,伸长脖子,穿过重重叠叠的人头,看完了《夕照街》,那悠扬的鸽哨、碧蓝的晴空和“苏叔阳”这个颇具韵律感的名字便深深地刻进了我的脑海。

此后,激情澎湃的亚运会解说词、细腻动人的《秋风也让人快乐》、饱含深情的《世纪之歌》,直至享誉世界的《中国读本》,它们一次又一次,目不暇接地以不同的形式,用纯美的文字感动着我们、丰富着我们、提升着我们。

没有想到,多少年之后,我竟然有幸在编辑生涯中与苏叔阳先生合作。作为《中国美德读本》的责任编辑之一,第一次坐在苏先生那盈满墨香书影的书房中时,我满心忐忑,不知这位全能的文化学者、著作等身的作家会对出版方和编辑提出怎样的要求,更不知自己是否能够得体地应对。

满头银发的苏先生精神矍铄,热情斟茶后,娓娓道来的却是这样一段开场白:“你们恐怕不太了解我。合作之前,我先给你们讲讲我的经历和我的缺点……”一刹时,心中的惶恐、紧张、不安一扫而空;感动、钦佩,还有各种莫名的情绪涌上心头,这是怎样的坦率与真诚!怎样的胸怀与气度!看来,请苏先生担任《中国美德读本》的主编确是实至名归!

说实话,《中国美德读本》的编写工作进行得并不顺利。在现今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的转型期,各种思潮风起云涌,选择多元、价值多元、信仰多元是不可否认的客观现实。究竟什么样的“美德书”才能吸引读者、引导读者?到底应该怎么写,怎么编?我们心里没底,苏先生也在摸索。不过,苏先生始终旗帜鲜明地强调,这是中国人的美德读本,要有我们自己的鲜明特色;美国的“美德书”再好,再畅销,我们也不能照搬。中国绵延几千年的传统美德才是我们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2013年的夏季异常炎热,《中国美德读本》的编写工作也进入了瓶颈期。一些来稿不尽如人意;而怎么把一篇篇零散的故事整合成一本书,也是摆在眼前的一道难题。眼看着国家出版基金的结项日期渐渐临近,酷暑和压力甚至让文坛才子苏先生发出了“老矣”的喟叹。不过,叹归叹,一向不服输、压不垮的苏先生稍事休息,便开始亲自动手撰写、改写文章。每天早晨我打开邮箱,里面必定静静地躺着苏先生凌晨发来的邮件。在一篇篇包含爱国主义激情,优美诗意的美文背后,是苏先生布满血丝的双眼。

全书的结构更是几经周折,搭了拆,拆了搭。最后,在暑气渐消的时节,苏先生终于锤炼出了令人眼前一亮的“天、地、人、和”的逻辑理路来统领全书。这个充满浓郁中国味道,逐级提升的框架从历史中、从草根中发掘美德,颂扬善举,让读者在温暖人心的故事中真切感受到美德的力量,明白美德人人可行,美德人人应行。

《中国美德读本》出版后,一次在出席宣传活动的路上,苏先生无意中自我总结说,他这辈子就是“为人民、为国家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我一时语塞,不禁想起那一封封凌晨发来的邮件。

苏叔阳,这是一个诗意地徜徉在现代社会的传统中国士人。他用自己的全部生命追慕崇高,追求美好,超脱功利、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他的言行展示了中国士人的理想精神气质和道德境界。他从人民中走来,沉醉于墨香书影之中却从未离开过普通民众和这片热土,他用他的情怀、他的风骨、他的才情讴歌着我们伟大的时代和伟大的人民。

4.《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读本》读后感 篇四

当我读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时,我感到了团结合作之重要,力量之强大。

这是无可厚非的,无论是作战,还是实际生活,无论是人,还是动物,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代。团结永远都是如此重要。比如就拿日本侵华事件来说,如果当年国共两党没有联合起来抗击日本,如果当年全国人民没有团结起来一致对外。我想日本的阴谋就早已得逞了,哪里还会有新中国,哪里还会有中华民族,哪里还会有现在活得如此幸福的你我,中华传统文化哪里还会得以传承?还有,蚂蚁搬食物相信大家也不以为奇了,但是大家可否有想过,如果它们没有团结起来的话,又怎能将比自己大数十倍甚至上百倍的食物搬回洞穴了呢?

当我读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时,我明白到,道义比生命更为重要。

我国从古至今这样舍身取义的例子也不以为奇。文天祥,一个家闻户晓的英雄人物。他之所以可以这样流芳百世,也只是因为他在生命与道义面前选择了道义,拯救万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但如果当年他没有舍身取义而苟且偷生,他是否还能名垂青史呢?我想,中国的历史不也随之而改变吗?他也必将遗臭万年了吧!还有为救不慎溺水的游客而壮烈牺牲的郑益龙。他也在道义与生命面前选择了道义,而牺牲了生命,成为受万人敬仰的英雄。但如果他当时没有勇敢下水去救人而袖手傍观的话,那名游客的命运又将如何?

5.读《中华廉政文化读本》有感 篇五

读《中华廉政文化读本》有感

中国廉政史上,涌现了许多清正廉洁、务实为民的模范人物与典型事迹,包公、海瑞,他们的清廉故事家喻户晓,久久传颂;焦裕禄、孔繁森、任长霞他们是受到人民尊敬与爱戴清官廉吏,他们的清正廉洁,他们的高洁品性,让人倍感亲切,油然而生敬佩之情。

工作之余,我读了王石于2007年出版的《中华廉政文化读本》一书,感慨颇多。该书文字晓白流畅,通俗易懂,将上至三代,下至民国时期的廉政发展历史脉络清晰地展示给读者。无论是中华民族传统廉政文化的经典故事,还是当代廉政文化的现代理念;无论是廉洁自律的正面教育,还是贪污腐败的反面教材,都能触动我灵魂深处的思想和感情。阅读《廉政文化读本》就像听了一堂不设讲台、不见讲师的廉政讲座,让我深刻了解了廉政的理论意义和中国廉政建设的历史经验,进一步加强了自我严于律已的意识,内心有了深层次的触动。

古人云:“焉行为不端,源心术不正。”心术不正是导致行为不端的主导因素。因此,做为一名党的基层干部,我们应该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越是在形势复杂的情况下,越要保持头脑清醒,越是在艰难困苦的情况下,越要拒腐防变,不断增强政治立场的坚定性,政治鉴别的敏锐性。在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和上级党委保持高度一致,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始终保持廉洁之心,树立拒腐防变永不沾的坚强意志,把廉洁从政作为一种正确的价值理念和高尚的人生追求,自觉践行廉洁自律。

作为党员干部都应自觉地加强纪律修养,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管住自己的头,管住自己的嘴,管住自己的手,管住自己的脚,把纪律、法律转变为高度的自律,做到时刻警醒。在日常工作中,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在大事上泾渭分明,小事上时刻从严把握,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脑子里要有明确的界限。自觉保持廉洁自律的良好作风,严格落实《廉洁准则》、“八个禁止”和“五十二条不准”的规定,规范自己的言行。始终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律,按原则办事,按规章制度办事,工作上坚持高标准,生活上保持严要求,不搞特殊化,不以权谋私,不利用职权收受任何单位、个人以各类名义赠送的现金、礼物等,时刻以一个共产党员的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提高自身的廉洁自律意识和自觉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规范自己的从政行为。

6.《文化研究读本》读书笔记 篇六

前言部分两位作者梳理了文化研究的历史、理论与方法,介绍了文化研究的侧重点和研究主体、重要的文化学者和其提出的里程碑式的文化观点和批判理论,并将这些理论按照类别加以区分,让人对本书的内容和结构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熟悉这些文化研究者的观点,帮助在后面的论文中更加深入的体会其观点的论述和表达。

第一部分“什么是文化研究”,描述了文化研究的诸多概念和定义。在理查德·约翰生的“究竟什么是文化研究”中,他主要论述了文化研究一些基本的概念和问题,探讨文化研究符码化和一些定义的策略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我要提出的论点是,文化研究有三种主要模式:基于生产的研究、基于文本的研究和对活生生的文化的研究。”斯图亚特·霍尔则提出了文化研究的两种主要范式:文化主义和结构主义,并论述了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文化研究中‘文化主义’的线索,随着‘结构主义’知识景观的出现被打断了。尽管结构主义可能比‘文化主义’更为多变,然而它们还是共享了某些共通的立场和方向。”而托尼贝内特的文章“置政策与文化研究之中”则阐述了政府和政策在文化研究中的必要性以及其中体现出的霸权与民主。“然而,在此我认为,只有通过使用那些通过置“政策”于文化研究之中而产生的补救办法,文化研究才能确实摆脱那些庸俗形式……。”

第二部分探究“文化研究的起源”,三大文化研究的奠基人理查德·霍加特、雷蒙·威廉斯和E.P.汤普森给出了各自的观点和看法。理查德·霍加特倾向于赞扬早期以工人阶级文化为代表的大众文化,以“派格报”连载小说为代表分析其中体现的工人阶级文化选择和审美。“工人阶级特别喜爱那些读物、星期日漫谈类报纸、休闲类报纸,从整个不列颠群岛殚精竭虑的收集所有能找到的合适的材料,这对几乎全体成年的工人阶级都有吸引力。”雷蒙·威廉斯的“文化分析”以文化的`三种定义:“理想式”、“文献式”、“社会式”为中心,分析其中的依据和原理,找到研究和利用价值。“在我看来,上述每一种定义都有价值。因为,不仅在艺术和知性作品中,而且在制度和行为方式中,寻求意义和价值、寻求创造性人类活动记载,看来肯定都是非常必要的。”第三篇是摘录E.P.汤普森的著作《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序言,研究在工业革命之下出现的英国工人阶级。

第三部分“差异政治与文化身份”主要讲述边缘文化和亚文化的内容。科内尔·韦斯特的两篇文章都从不同的方面展开研究。“新的差异文化政治”从知识、生存和政治三方面的挑战展开论述,并在结尾表达了自己的美好期许,“虽然大多数第一世界知识分子都采取了保护充满危机的现在的回顾性和保守观点,但我们仍然提倡一种对未来充满希望、充满无限可能性和潜力的语言性幻想,对当下承受社会消耗的人来说则尤其如此。”“少数者话语和经典构成中的陷阱”则探讨了一直被排斥在主流之外的非洲裔美国文学批评的发展变迁,针对其如何摆脱陷入欧美精英派形式主义的危机中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文化批评家们应该改进经典构成的类型,使它们在如何更好地回应我们置身的社会和文化的当下未及的战斗中发挥战略武器的作用。”安·杜希尔通过研究“芭比娃娃”这一风靡世界的玩具的跨文化元素和差异销售规则分析其中体现出的文化霸权和种族歧视,“芭比娃娃、上面简述的童话故事,乃至我们读给自己孩子的那些看似纯真无染的童话,它们的共性在我看来都是编织在童话符码里的种族和性别神话。”

第四部分“大众文化的政治经济学”探讨的是文化商业化、产业化的相关理论。身为大众文化理论家,约翰·菲斯克在“大众经济”中叙述了大众文化经济中的大众性与多样性、抵抗与符号权利、财政经济和文化经济等内容,“在这个意义上,正是文化经济的意义和快感决定了那笔资本的经济回收的幅度:文化经济以与资本权力相对抗的衣服辩证力量驱动着财经经济。”詹尼斯·拉德维通过”浪漫小说的机构形成“分析了工业文化时代浪漫小说的发展和演变,“……浪漫小说阅读经验的内涵也许同两方面密切相关:一方面是阅读行为符合中产阶级母亲的时间,另一方面使故事本身处理的焦虑、恐惧和心理需求来自于女性的而社会和家庭地位。”皮埃尔·布尔迪厄的“如何才能做一个体育爱好者”描述了体育从精英化转向大众化的过程,探讨了体育与娱乐、身体健康以及社会地位的关系。“实践不同体育运动的可能性在于,每一种运动都不同程度地首先离不开经济资本,其次离不开文化资本和闲暇时间;它也离不开具有阶级或阶层特点的伦理和审美性情与每一种运动包含或似乎包含的伦理或审美的客观潜在力量之间的亲和关系。”

最后是“传媒研究”聚焦在电视、电影和音乐等艺术形态的文化研究。首先是莱恩·昂的“《达拉斯》与大众文化意识形态”,通过分析美国电视剧“达拉斯”(即“豪门恩怨”)中体现的众文化意识形态来分析其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火遍全球的原因。“然而快感是大众文化意识形态所忽略的范畴。在它的话语里,快感似乎是非存在物。”在“MTV:追逐(后现代)明星”中,劳伦斯·格罗斯伯格分析了音乐电视中体现出的文化商品化和传播的后现代性,“我们只有理解音乐电视与经济、技术、历史和文化变迁的关系,才能理解音乐电视。”理查德·奥曼在自己的教师手记中阐述了广告的双重言说及其体现的意识形态话题。“意识形态的话题并不总是等于双重言说,但是它轻易就能成为双重言说。”

7.读本的实用性与文化内涵 篇七

编 者:徐功明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作为表情达意和交流沟通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为语言文字制定清晰的使用标准和规范,意义和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从1955年文化部、文改会联合发布《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至今,60年来,国家语委等部委陆续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关于语音、汉语拼音、文字、标点符号使用的规范标准,并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不断修订、更新,对于净化语言文字的使用环境、满足实际使用需要,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但也要注意到,规范标准是在总结大量语言现象的基础上凝练而成的,具有高度概括性,若非辅以生动鲜活的案例,理解起来难免感到抽象枯燥,存在隔膜,甚或对语言文字运用造成负面影响。再者,语言总是要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不断发生改变,而且速度与社会生活的变化节奏成正比。规范标准虽具有明确的指导性,对于千变万化的语言现象却未必全部适用。如此而言,为语言文字使用的规范标准编写配套读本,结合实际阐释说明,自有其不可低估的必要性。徐功明老师编写的《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知识200问》,正是这样一部回应、满足社会实际需要的普及读本。

某个多音字的读法如何区分?某个词语或成语的确切含义是什么,又该怎样使用?音近形近的字或词语如何辨析?并列的书名号和引号间到底该不该加顿号?如此种种,看上去司空见惯不足为奇,真正使用时才遗憾地发现,对这些“熟悉的陌生人”,我们实际上仍然一知半解,知识储备和了解非常有限。基于释疑解惑的目的,全书选择了人们日常运用语言文字时普遍存在的若干疑问,分门别类加以概括总结,力求突出实用性、针对性和代表性。无论中小学生、从事与语言文字相关的工作者还是社会大众,读后都可以有所收获,提高实际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在内容组织架构的宏观层面,全书采用了先总后分、循序渐进的方式,依次设置总论、汉语拼音、语音、规范用字、词语辨析、标点符号、数字用法七章。各章同样沿袭了这一思路,如语音一章,先介绍调值、四声、儿化、轻声等概念,再指出易错字的正确读音;规范用字一章,先介绍独体字、合体字、偏旁、部首等概念,再分组辨析音同形近字各自的含义和用法;汉语拼音和标点符号两章,先介绍新版《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标点符号用法》修订时依据的原则,以及与此前相比的改动之处,再逐条解释具体使用时的要求和注意事项。此种先展示全貌再将其剖析开来分别观察,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架构方式,契合了人们认知事物的习惯和顺序:是什么→包括什么→为什么。事实上,也只有知其然,才有可能更好地知其所以然。

自然,由于篇幅的限制,一部百余页的读本,不可能彻底澄清全部疑问,考虑到阅读效果和效率,如是行文也没有必要。全书将常见的疑问提炼为200道题,以问答的形式呈现,如此设计,突出了实用性的定位,也切合大众的阅读特点和心理。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繁忙紧张,静下心来踏踏实实读书,往往很难做到。而且,人们在产生疑问时,最为直接和下意识的反应,首先是获悉具体答案究竟为何,其次才是探究所以如此的原因。以强烈的问题意识贯穿,内容始于问题的提出,终结于问题的解答,有助于读者在翻阅目录时,即可了解全书的大致内容,并根据需要检索、查找相关内容。

阅读需要有不同层次之分。为获得所需资讯而读,固然可以在短时间内如愿以偿,随着时日推移,其与为增进理解而读的差异、差距,势必逐渐明显、越拉越大。何况,语言文字在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凝聚了丰富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字词、成语、惯用语等的确切含义和用法,与其有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显然,解读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则,仅仅停留于简要说明“怎么用”、笼统告知“这么用行不行”是远远不够的,更要解释清楚来龙去脉。故而可以看到,本书在辨析各组音同形近字或词的含义与用法、辨析字词读音、介绍成语用法时,尽可能言明出处来源,并引用典籍文献加以佐证。如讲解多音字“将”的读音时,援引《诗经·卫风·氓》中的诗句,区分“傅”与“付”、“脍”与“烩”等易错易混字时,援引《识文解字》中的释文。再就是比较中见异同,如从概念入手阐释字与词的区别,从来源和适用范围指出普通话、国语、华语三者的实质和区别。了解语言文字的历史文化内涵、明确易混易错字词的异同,具体运用时才不容易出错。

8.《中国梦读本》读后感 篇八

——读《中国梦学习读本》有感陆恒

习主席中国梦,激起国人多少梦想飞扬,激情洋溢;雅安天灾前,凝聚中华不尽血脉情缘,众志成城。学习“中国梦”,思考农行情,历经十年寒窗苦读,只为传承农行情怀,以一颗炙热的农行心,承载微笑服务、脚踏实地、勤劳朴实、谨慎细致、诚信立业等价值使命,中华民族历经5000多年悠悠历史,文明古国,璀璨华夏,在人类文明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时过境迁,沧桑沉浮,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我们又把全国56个民族,13多亿的人民凝聚到了一起,为了我们共同的梦想而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今天中国人在新的时代里抱有的共同梦想。

我们有着璀璨的过去,也必将拥有光明的前途,虽然我们近代以来遭受过一些屈辱和苦难,但是我们优秀的民族,面对险境屹立不倒,用于抗争,前赴后继,终于驱除鞑虏,攘除奸凶,让华夏之土再放光彩。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以来,在党中央的英明领导下,我们不断开拓进取,与时俱进,虽然走过一些弯路,但终究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破浪前行,是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了,对此作为一个个党员,我感到非常欣慰。

新的时期,必须要有新的引路灯,总书记的这一番讲话正是为我们指明了新时代里的新方向。在新的历史时期,要不断居安思危,再接再厉。以实现国家富强为己任,让人民幸福,让中华民族对世界做出更大贡献。在同一个梦想下,把同一个民族的人集结在一起,为了同一个目标共同努力。这种积极向上的氛围,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经数十载艰辛探索,从一穷二白的贫穷大国,慢慢演变推进四个现代化的建设,探索的道路是不平坦的,改革开放也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我们在领路人的指引下,摸着石头过河,终于到了有一个成功的彼岸,想来,这是感慨颇多。

而新的中国梦,其实是我们长久社会主义理想的继承和发展。但是,走上的更是有一条更加光明却充满挑战的康庄大道。我们在各个方面都不同于其他国家,有着人口多,民族多,结构复杂,历史悠久等独特的国情,要实现我们的“中国梦”,我们就一定要走自己的道路。

诚然,作为一位新晋农行的员工来说也应该有自己的“梦”,自己的目标,对于我的工作岗位来说,那就是“脚踏实地”。什么是真正的“脚踏实地”?“脚踏实地”就是说做事要踏实、认真、不虚浮。提高自身“软实力”、“软本领”,提升自己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提升与同事之间沟通、交流的能力,发挥自己年轻活力以及正能量等等,都非常重要,是做好员工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的要义是以人为本。和谐包括多个层面,从社会到部门再到个人都要和谐。一个人只有善待自我才能自我和谐,包括认识自我、武装自我、发挥自我、约束自我都是善待自我的主要内容。善待自我还不能无谓地给自己加压,人要有追求但不能苛求,既要努力做到不平凡,但不能拒绝平凡。要端正心态,顺其自然,特别是涉及名利的时候,不要脱离实际盲目追求,不要自己和自己较劲,要自己给自己松绑。

梦想再大也要一步步的往前靠近,日子再长也会一分一秒的流逝,看惯了风花雪月,不如再去体会一下小桥流水,世界很大,我们很小,人生有限,经历无限,自己的人生大厦只能一砖一瓦的平地而起,空中楼阁多么炫目最终也是看看而已。

9.中国读本的读后感 篇九

整本书共有一二个篇章,介绍了中国这个伟大的国家。他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有着灿烂悠久的历史,对世界经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中国在清代开始落后,受到日本等国家的侵略。到二十世纪,在伟大的领袖毛泽东的领导下,新中国成立了。

这本书还告诉我了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国家落后就要受人家欺负,只有国家强盛了才能受人尊敬,那么这样才能使国家强盛呢?那就是从小就要有梦想,有了梦想就要去追求。只要人人都有梦想,并且向着它努力,就能使国家兴旺。

读完这本书,使我对我美丽富饶的家乡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我的爱国之心油然而生。我为中华民族所具有的传统美德和优良的文化遗产而感到无比自豪。

10.“中国梦”学习读本 读后感 篇十

一、美国梦、欧洲梦和中国梦的比较分析

1、所谓“美国梦”概括起来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广义的美国梦指的是实现民主、平等、自由的国家理想;从狭义上讲,它指的是个人通过自我奋斗而拥有财富、社会地位、幸福的家庭生活等。从根本上说美国梦意味着在美国,由于良好的公共教育和勤奋的工作,坚定的信心和聪明才智,每个人都有可能在世界上成为成功的人,不管他的出身和家庭如何。

美国梦代表着最大化的个人自由、最先进的物质进步和最丰富尤其是最平等的成功机会。从哲学角度看,美国梦的精神原则是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平民主义、实用主义、竞争主义和征服主义,集中起来就是说,人人都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个人成功,即发财。

2、什么是“欧洲梦”? “欧洲梦”是一种新的历史观,根据这种历史观,以物质为基础的“现代发展观”本身即将受到修正。这是一个基于“生活质量”而非个人无限财富聚敛的“可持续性的文明”。所谓“生活质量”就是“实际生活条件”以及“公民个人的主观幸福感” 如健康,社会关系,自然环境的质量等。如具有良好的社会关系,意味着能够进入与他人之间无数种彼此依赖的关系之中。一个人有途径进入越多的共同体,就有越多的选择权,关系带来包容性,包容性带来的安全。

可持续性的全球经济之目标则是:将人类的生产和消费与自然界的能力联系在一起,通过废品利用和资源的重新补充,不断再生产出高质量的生活。在这样一个可持续的、保持稳定的经济的状态下,重要的并非个人的物质财富积累,而是自我修养;不是钱财的聚敛,而是精神的提升;并非拓宽疆土,而是拓宽人类的同情(empathy)。总之,有“生活质量”的生活,大概是指一种普遍富裕、拥有社会安全而有“品味”的生活,它建立在以高水平的物质生产为基础的福利社会之上,因而免除了人们的后顾之忧,保证了人们的生活安全;同时也保证人们有充分的自由、时间和条件去追求各种丰富的精神生活。

3、中国梦,从广义上讲中国梦是指中华民族在实现强国富民的同时,拥有的为世界做出贡献的美好愿望。狭义上讲,中国梦是指渴望成功的中国人希望凭借自己的勇气、智慧和创造精神去争取美好生活的愿望和梦想。中国梦所体现的价值观与美国梦的“个人奋斗”的价值观是不相同的,他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即:中国梦所追求的不仅仅是个人的物质、财富和地位,同时要赋予这些追求一个前提、一个原则,那就是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他人。

二、美国梦与欧洲梦的理论基础

“美国梦”和“欧洲梦”也各有其不同的理论基础和不同的历史原因。“美国梦”以洛克关于保护私有财产即保护个人自由权利的第一基础为核心,这一理论在美国深得人心;而“欧洲梦”则以康德的人权思想作为哲学基础,康德的永久和平理论在今天又进一步成为欧洲的政治理想。如果说欧洲和美国都把个人的绝对性看作是至高无上的原则,那么欧洲更重视的是精神个人主义,而美国推崇的是物质个人主义。这一差异虽然还不足以形成在“政治现代性”方面的重大差别,但却决定了非常不同的日常生活风格和情趣,并及于关于环境的看法。在历史原因方面,二次大战可以说是西方经验的一个分水岭,欧洲和美国由此获得完全不同的体会。欧洲体会到了疯狂的现代化发展所导致的毁灭之痛,从而走向和平主义、理性对话与合作策略;而美国则体会了光荣与梦想、成功与辉煌、领导与主宰,从而强化了霸权主义、单边主义和竞争策略。可以说,欧洲从二战得到各种负面的经验,从而开始了对现代性的深刻反思,形成了后现代思潮。美国则从二战得到各种正面的经验,于是决心把现代性推向顶峰。尽管战后美国也出现了一些消极思潮,但与美国取得的惊人的物质和政治成功相比,却显然缺乏社会影响力。

三、中国梦的指导思想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四、“中国梦”与中国的新文化建设

纵观美国梦、欧洲梦、印度梦和土耳其梦,他们都是一个个要求“全民参与”“百年坚持”并努力去为之奋斗的“伟大梦想”,这就要求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实现过程中在一个共同的“文化背景”之下去一代代达成共识。

说道这一问题,人们不由的想起英国的撒切尔夫人曾经的断言,中国不大可能成为一个世界强国,因为中国没有足以影响世界的思想体系。同时,社科院哲学所的赵汀阳教授认为:“如果中国的知识体系不能参与世界的知识体系的建构,而因此产生新的世界普遍知识体系,不能成为知识生产大国,那么,即使有了巨大的经济规模即使是个物质生产大国,还将仍然是个小国。”

撒切尔夫人的断言不由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如果说中国文化博大精神确实不假,但是如果换一种说法却成了“杂乱无章”。譬如:历史上的孔子、孟子、庄子、老子、墨子等思想,再加之佛教、道教、法家等思想,甚至解放后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都曾深深地影响过或影响着中国。但是令我们汗颜的是直至目前,中国还没有一种思想能够统一全中国人的思想。这正是历代中国人迷茫痛苦的根本原因,这也是当代父母或老师不知如何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的根本原因。

由此,我想起了犹太人。我记得犹太人有句话,其意为:不要崇拜人,唯有神才是将你带出迷茫走向幸福或成功的力量。这句话说得很好,因为一个人无论他多么伟大,他都是时代局限性甚至是缺点,于是对人的崇拜必然是人们陷入迷茫之中。也就是这句话把犹太民族带入了“一神论”的境界,于是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化。作为无神论者,中国人可以将犹太人所说的“神”理解为“历代圣人”为人类总结的行之有效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价值观和行动指南;“神”可以拥有自己的独特性,但是它不应该具有阶级性,这也就是说:作为一个“个体的人”,无论他是谁,只要他去遵守它,践行它,他就会获得走向成功、走向幸福和安康。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文化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和重要地位,并被尊为“至圣先师”,备受历朝历代的统治阶级所推崇,但是解放以后孔孟之道中的“非平等”“忠君”等带有鲜明“阶级性”色彩的观念和“无我”思想,已越来越不被普通老百姓所接受,同时它又与当代的西方文化、高科技的大工业生产也很难接轨,甚至还可以说在孔子思想体系下所形成的“一言堂”现象已成为科技进步的严重障碍!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缺乏一个真正的全民赞同并奉行的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体系。

五、总结

上一篇:铁路运营公司发展现状下一篇:高三化学一轮复习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