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与控制的阅读与答案

2024-09-19

信息与控制的阅读与答案(共15篇)

1.信息与控制的阅读与答案 篇一

①佛曰:“记忆是过去压在人肩上的沉重负担,只有忘却一切直至无我,才能修行至最高境界。”这话固然高明,可实际上几乎无人做到,像快意恩仇之类,要忘掉也实在是难啊。

②“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有仇不报非君子”,听听这话就知道人最不容易忘记的是仇恨。中国历史上,伍子胥报仇灭楚,勾践报仇复国,赵氏孤儿寻仇屠岸贾,直到现在,还被当成励志的故事来讲。

③古代第一帅哥兼才子潘安也是死于仇恨。潘父任琅玡内史时,有个伺候潘岳的小吏叫孙秀,为人诡诈,潘岳很厌恶他,经常鞭挞侮辱他。没想到,三十年后,孙秀成了司马伦辅政时一手遮天的中书令。潘岳惴惴不安地在宫禁里问孙秀:“孙令还记得过去相处的事吗?”孙秀冷笑着回答:“何曾一日忘记。”潘岳知道自己大难临头。不久,孙秀便诬告潘岳、石崇等图谋尊奉淮南王、齐王作乱,随即被诏令夷灭三族。

④能忘记仇恨的人,就近乎佛的境界、圣人的品行了。南非第一位黑人总统曼德拉在监狱里度过了二十七个春秋,受尽折磨与羞辱,但在走出囚室迈向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就开始思考,自己若不能把痛苦与仇恨留在身后,那么,就仍处在狱中。因而,他一再宣称“我没有敌人”,并在自己当选总统的任职盛典上,邀请当年监狱里曾虐待过他的看守出席,给其以贵宾待遇。他还多次强调:“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一样需要获得解放。夺走别人自由的人是仇恨的囚徒,他被偏见和短视的铁栅囚禁着。”

⑤“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别的都能忘,报恩是不能忘的,否则就与禽兽无异了。上世纪四十年代初,钱钟书困居上海孤岛,已经到了快“弹尽粮绝”的时候。恰巧这时黄佐临导演上演了杨绛的四幕喜剧《称心如意》和五幕喜剧《弄假成真》,并及时支付了酬金,才使钱家度过了难关。时隔多年,众多导演都想执拍电视连续剧《围城》,竞争激烈,谁也没有想到最后女导演黄蜀芹胜出,得到钱钟书的首肯,其中的关键原因是,黄蜀芹怀揣着老爸黄佐临给钱钟书的一封亲笔信。钱钟书是个别人为他做了事他一辈子都记着的人,黄佐临多年前的义助,钱钟书一直念念不忘,多年后终于还报。

⑥念念不忘别人对自己的恩惠,却淡忘自己对别人的帮助,则又是一种君子情怀,尤其值得敬重。经济学家孙冶方和舞蹈家资华筠都是全国政协委员,常一起开会。一天,孙冶方得知资华筠是著名学者陈翰笙的学生,便告诉她:“你的老师是我的引路人。我是在他的影响下,参加革命并且对经济问题发生兴趣的,所以我很感谢他。”后来,资华筠把这件事告诉了陈翰笙,翰老却说:“不记得了。”资华筠以为老人年事已高,记忆模糊了,嗔怪地说:“人家称您是引路人,您倒把人家忘记了!”不料,翰老十分认真地说:“我只努力记住自己做过的错事——怕重犯。至于做对的事情,那是自然的、应该的,记不得那许多了。孙冶方选择的道路和成就,是他自己努力的结果,我没什么功劳。”

⑦虽然,就连《圣经》都说过:“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手还手,以脚还脚。”但我仍然觉得,记仇是一种有损健康的情绪,也是不理性的表现,所以更喜欢鲁迅的那句名言“相逢一笑泯恩仇”。以德报怨的豁达态度,冷静睿智的理性精神,海阔天空的博大胸襟,再加上时间的推移,都能淡化仇恨,让我们走出仇恨的阴影。另一方面说,报恩,是一种美好情感,是一种君子之风,什么时候都不会过时。而一个不懂得报恩的人,可冠之为冷血动物;一个恩将仇报的人,则只能送他一句话:禽兽不如。

(选自《思维与智慧》)

1.第②段中“伍子胥报仇灭楚,勾践报仇复国,赵氏孤儿寻仇屠岸贾”这几个事例被用来证明什么观点?

2.怎样理解第④段中的画线句?

3.第⑥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5.最后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用来证明“人最不容易忘记的是仇恨”这一观点。

2.因为心怀仇恨,压迫者夺走了别人的自由,虽然他在身体上没有被囚禁,但实际上他被自己的偏见和短视所困,因此压迫者同样需要获得思想和心灵的解放。

3.举例论证。具体有力地论证了“淡忘自己对别人的帮助,是一种君子情怀,尤其值得尊重”,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我们要淡忘仇恨,走出阴影;要牢记别人对你的恩惠,淡忘自己对别人的帮助。

5.总结全文,深化论述,突出中心论点。

2.信息与控制的阅读与答案 篇二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多媒体,兴趣,鉴赏,拓展

新课标为广大语文老师的阅读教学开出的一道大菜单, 但从农村实际情况看来, 教师从事语文阅读教学缺少有效的抓手, 学生对阅读课兴趣缺失。面对农村当下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个人认为, 只有借教育现代化之东凤, 用信息媒体技术来充实、拓展阅读内容, 让学生在立体的环境中走进阅读世界, 才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手段。

一.延伸感知方式, 让阅读多维化

如何让语文阅读课堂生动活泼起来, 提高学生参与度, 提增效益关键。利用信息化技术配备与阅读内容相配套的生动的图片、反映精彩故事情节的影片亦或是抑扬顿挫的朗读、应景应情的配乐, 就能充分调动视觉、听觉和感觉, 让学生从枯燥的文字上建立起二维、三维或多维的感受。这样原本字里行间的人物就会变得鲜活起来, 阅读也就从单一的被动接受变成了多向的感知, 课堂生动了, 学生在瑰丽多姿的文学世界徜徉, 情趣自然也产生了。这样的课, 效益也提升了。

如教《格列佛游记》时, 尽管教者说主人公游历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和智马国的旅程奇幻而又离奇, 可学生对着教材中的铅字介绍, 兴趣缺缺;老师讲得再投入, 不少学生还听得晕晕欲睡。如果在教授时辅以精彩的视频片断, 让学生看到格列佛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岿然不动, 面对不来夫斯库的如麻的战舰, 毫不畏惧, 像个顶天立地巨人般拉走对方几十艏舰船。一定会感到惊奇, 精彩的视频片断更直观, 学生对《格列佛游记》离奇情节也有了形象的理解, 阅读兴趣也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

二.构建立体情境, 让阅读精深化

传统教学注重的是教师对学生这个“知识的容器”注入了多少知识, 学生完全成为课堂上的客体。而素质教育则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的作用是根据学生这一主体的实际学习情况, 制定出适当的引导程序, 使师生的教与学的双向活动都围绕着教学目标的实现。

为达到这一目的, 教师要设计最优化的教学方案, 选择最恰当的教学手段或媒体, 构建出一个较真实的情境, 引导学生思考, 使学生变被动的读为主动的想, 在想的过程中融入角色体会人物的情绪, 从而学会阅读。如以教学电视剧本《长征 (节选) 》为例, 可充分利用多媒体组合课件 (有条件的可充分利用微格教室的电教资源) , 帮助学生完成下面的操作:

1.营造氛围, 入境生情。利用多媒体展示历史背景, 让学生认识到形势的严峻。通过低沉的配乐, 草地惨烈的场景再现, 让学生置身于红军长征的悲壮境界中, 直观感受自然环境的险恶恶劣、生存条件恶劣。四个场景, 讲述红军长征过草地途中的艰难和悲壮的四个片段, 也让学生在立体化的情境中感受人物面对艰难, 做出牺牲的无奈与悲壮。这样红军指战员坚定的革命意志和积极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才显得可贵, 才更能感动人心。通过节录电视剧的播放, 红军领袖特有的细腻地内心世界让学生感同身受。课上, 老师再以细致的分析和有感情的朗读, 人物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也就突现了出来。此时文章的主题明确了, 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得到了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2.设疑引路, 深化理解。利用多媒体还可以将教师设计的教授思路, 通过制成多媒体幻灯片方式, 逐步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情境中思考、寻找答案。作者经历, 写作背景、动机, 人物形象……, 通过问题串珠式构建成一个整体, 既让阅读课堂生动有效, 有拓深了课堂容量。在教师实时地引导下, 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开拓和发展。

三.开拓视野广角, 让阅读课开出成功花

3.语文阅读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篇三

关键词:语文 阅读教学 多媒体 兴趣 鉴赏 拓展

新课标为广大语文老师的阅读教学开出的一道大菜单,但从农村实际情况看来,教师从事语文阅读教学缺少有效的抓手,学生对阅读课兴趣缺失。面对农村当下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个人认为,只有借教育现代化之东凤,用信息媒体技术来充实、拓展阅读内容,让学生在立体的环境中走进阅读世界,才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手段。

一.延伸感知方式,让阅读多维化

如何让语文阅读课堂生动活泼起来,提高学生参与度,提增效益关键。利用信息化技术配备与阅读内容相配套的生动的图片、反映精彩故事情节的影片亦或是抑扬顿挫的朗读、应景应情的配乐,就能充分调动视觉、听觉和感觉,让学生从枯燥的文字上建立起二维、三维或多维的感受。这样原本字里行间的人物就会变得鲜活起来,阅读也就从单一的被动接受变成了多向的感知,课堂生动了,学生在瑰丽多姿的文学世界徜徉,情趣自然也产生了。这样的课,效益也提升了。

如教《格列佛游记》时,尽管教者说主人公游历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和智马国的旅程奇幻而又离奇,可学生对着教材中的铅字介绍,兴趣缺缺;老师讲得再投入,不少学生还听得晕晕欲睡。如果在教授时辅以精彩的视频片断,让学生看到格列佛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岿然不动,面对不来夫斯库的如麻的战舰,毫不畏惧,像个顶天立地巨人般拉走对方几十艏舰船。一定会感到惊奇,精彩的视频片断更直观,学生对《格列佛游记》离奇情节也有了形象的理解,阅读兴趣也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

二.构建立体情境,让阅读精深化

传统教学注重的是教师对学生这个“知识的容器”注入了多少知识,学生完全成为课堂上的客体。而素质教育则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根据学生这一主体的实际学习情况,制定出适当的引导程序,使师生的教与学的双向活动都围绕着教学目标的实现。

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要设计最优化的教学方案,选择最恰当的教学手段或媒体,构建出一个较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变被动的读为主动的想,在想的过程中融入角色体会人物的情绪,从而学会阅读。如以教学电视剧本《长征(节选)》为例,可充分利用多媒体组合课件(有条件的可充分利用微格教室的电教资源),帮助学生完成下面的操作:

1.营造氛围,入境生情。利用多媒体展示历史背景,让学生认识到形势的严峻。通过低沉的配乐,草地惨烈的场景再现,让学生置身于红军长征的悲壮境界中,直观感受自然环境的险恶恶劣、生存条件恶劣。四个场景,讲述红军长征过草地途中的艰难和悲壮的四个片段,也让学生在立体化的情境中感受人物面对艰难,做出牺牲的无奈与悲壮。这样红军指战员坚定的革命意志和积极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才显得可贵,才更能感动人心。通过节录电视剧的播放,红军领袖特有的细腻地内心世界让学生感同身受。课上,老师再以细致的分析和有感情的朗读,人物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也就突现了出来。此时文章的主题明确了,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得到了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2.设疑引路,深化理解。利用多媒体还可以将教师设计的教授思路,通过制成多媒体幻灯片方式,逐步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情境中思考、寻找答案。作者经历,写作背景、动机,人物形象……,通过问题串珠式构建成一个整体,既让阅读课堂生动有效,有拓深了课堂容量。在教师实时地引导下,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开拓和发展。

三.开拓视野广角,让阅读课开出成功花

农村中学生,因为多种家庭经济产、学校条件、社会设置等方面因素的限制,许多想读书的孩子也不可能广开阅读面。而网上收集诗歌美文,网上自由阅读,专题阅读等形式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与爱好在网络上探求宝藏,洞幽入微。我相信只要在老师的正确引导和家长、社会的监督、爱护之下,学生一定能享受到冲浪的乐趣,领略到网络读书的魅力。我们学校在阅读教学方面就做了一些有效的尝试,开放式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但要求每周至少写2篇读书笔记,把自己读的好书介绍给大家,记录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并每月一次评比,评选出“读书之星”予以表彰。优秀的作品也会推荐出来,学校组织整理,刊印成册。学生看到自己作品被印刷出来时脸上绽出的那激动而喜悦的神情不就是阅读教学成功的花么?刚柔相济,一张一弛,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既能带给孩子们无尽的乐趣,也能开拓学生的阅读面,提高学生阅读水平,有益于积累。

4.学问与智慧的阅读答案 篇四

17.第②段主要运用了 的论证方法,其作用 是 。(4分)

18.第④段中加点词“必须”不能删去的理由是 。(3分)

19.说说你对第⑤段中画线句的理解 。(4分)

2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3分)

A.学问与智慧,有显然的区别。

B.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

C.学问固然不能离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

D.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2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题目(7分)

(1)全文围绕“学问和智慧”展开论述,第一部分(①②段)阐述了 ;

第二部分(③④⑤段)阐述了

(2)全文的论证结构属于 关系[来源:]

A.总分 B.并列 C.层进 D.对照

16.2分。对问题探究很深,能把握核心。

17.4分,各2分。对比论证 通过对有学问没智慧和有智慧没有很好学问的人的对比,鲜明地论证了学问并非智慧。

18.3分。“必须”表明学问对于智慧的重要性,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

19.4分。作者强调了学问是智慧的基础;学问和智慧融合得越好,就越能创新。

20.3分。D

5.《与父亲的夜谈》阅读答案 篇五

我和父亲觉得互相了解和亲近,是在我读高中二年级的时候。

有一次,我随父亲到我们的林场去住,我和父亲睡在一起,秉烛夜谈。父亲对我谈起他青年时代如何充满理想,并且只身到山上来开辟四百七十甲的山地,

他说:“就在我们睡的这张床下,冬天有许多蛇爬进来盘着冬眠,半夜起来小便,都要踞着脚才不会踩到蛇。”

父亲告诉我:“年轻人最重要的`就是打拼和勇气。”

那一夜,我和父亲谈了很久很久,才沉沉睡去。

醒来后我非常感动,因为我从小到大,从来没有和父亲单独谈超过一小时的话,更不要说睡在一起了。

在我们的父母亲那一代,由于他们受的教育不多,加上中国传统和日本教育使他们变得严肃,不善于表达感情,往往使我们有代沟,不能互相了解和亲近。

经过三四十年的努力,这一代的父母较能和子女亲近了,却因为事情更繁忙,时间更少了。

从高中时代到现在已经二十几年了,我时常怀念起那与父亲秉烛夜谈的情景,可惜父亲已经过世,我再也不会有那种幸福了。

我们应该时常珍惜与父母、与子女亲近的时间,因为好时光稍纵即逝!

阅读思考:

1.和父亲夜谈有什么收获?

2.为什么会想到与父亲夜谈?

6.信息与控制的阅读与答案 篇六

一、对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整合内涵的分析

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整合是以学习理论、先进教育思想为基础,把多媒体等技术手段运用到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及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教学目标,使之成为教师教学的利器,从根本上实现传统教学模式变革的一种阅读教学新模式。

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整合,并非只是利用计算机与传统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结合,计算机辅助阅读教学虽然可以充分的利用计算机的资源,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和效果,但是并没有突破传统的传递教学模式,它只是传统教学的模式的一种补充,在教学改革中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真正意义的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是把信息技术融合到教育教学中,使传统阅读教学结构从根本上改变。

二、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整合分析

1. 有效培养和提升学生阅读兴趣

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很难把很多真实情景展现于课堂之中,学生只能通过教师的描述,结合自身经历,加以想象,这样就给教学带来诸多不便,课堂的互动也随之减少。借助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把课文中的场景通过视频材料的形式生动、形象的创设出来,并加入一些惟妙惟肖的言语,真实的呈现给学生,自然的会被视频内容吸引,这样就可刺激学生的视听感觉器官,让学生感同身受。例如,在教授《木兰诗》一文时,可以把我国演员赵薇饰演的《花木兰》电影精彩片段进行剪辑做成课件。在上课时,教师把《木兰诗》一文中的问题“封建社会中,女子很少从军,而花木兰却从军了,并且是替父从军,为什么?她立下显赫战功却不受禄,为什么?”先呈现给学生,学生的好奇心瞬间就被激发,对其产生了兴趣,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同时观看精彩的视频课件,对花木兰的整体形象就可大部分掌握。此时,教师要做好引导,让学生互动,从而使学生轻松完成阅读学习,培养了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2. 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并提高阅读能力

(1)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让学生逐步掌握精读、略读和浏览三种阅读方法。本文主要论述阅读方法中的精读和略读。精读就是逐词逐句,从内容到形式,从整体到部分的对文章进行认真,细致,反复的阅读。弄清字词句段篇的含义,深层次领会文章的主旨大意,并且理清作者写作思路,对文章做出恰当的评价。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辅助理解,让学生感知文本语言。通过已经标记好了字体大小或者字体不同颜色的关键字、词、句的课件呈现给学生,老师结合具体文本语境,提出问题。同学进行思考,然后讨论,解答。教师还可制作相应的网页,提供给学生,老师和学生可以利用此网页进行交流探讨,同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答疑解惑。

略读是不求精细,只求重点的读法。略读主要是通过浏览文章,抓取文章的主要信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还是选择多媒体来教学,忽视了涵盖各行各业的知识信息、存有巨量资源宝库的网络。教师应该找出办法,充分的运用网络,建设一个训练略读方法的网站,以此为支架,引导学生进行训练,使网络成为学生寻找信息、处理信息的得力助手。另外,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专网上项辅导训练,在线答疑。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肯定会有或多或少的疑问和学习心得,通过专网,学生可以很快的想老师提出疑惑,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根据提出的问题,针对性的解答。同时,学生也可以和老师或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大家共同进步。

(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是建立在阅读者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字词基础上的,学生想要提高个人的阅读能力,就必须牢靠的掌握字、词。教师可以融入信息技术手段,以到达强化学生认读能力的目的。一方面,通过使用录音录像功能,强化学生认读能力。现代网络上,有许多录像的录音,教师可以找出一些比较有针对性的视频和录音,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从而快速有效的提升学生对字音的准确认识,也减少了因为教师方言重,发音不准等诸多问题。另一方面,借助此手段,可以随时对视频或录音进行调音、暂停、复读,更加便捷的对学生认读能力进行训练,也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认知。

3. 丰富学生阅读内容,激发学生创造力

(1)丰富学生阅读内容

学生通过网络可以最快速、最大程度的获取想了解的知识信息,它为语文阅读提供了十分广阔的空间。学生的读物也可以从网络渠道获取,不再为缺少教材而发愁,也不再局限于教材和笨重的纸质读物。学生利用网络可以找到活灵活现的视频、声音、图片、文字,丰富了学生的课余,也刺激着学生的感官。

(2)激发学生创造力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很大程度影响和限制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的结合,学生可以最大限度的接触到有声有色的图文,并且图片、视频、声音结合,增添了课堂的趣味性,同时也扩充了知识信息量。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不断交流、质疑,充分的发挥自身想象力,在看、听、想、说的过程中,慢慢激发创造力。例如,文言文《口技》一文中,用非常简单的道具,只靠一个口技者,模拟妇人哄两个啼哭的小孩吃奶声,丈夫怒斥小孩声以及千百小孩的啼哭声,千百犬吠声,这个过程一气呵成,无间断之处。教师在教授这篇课文的时候,就可利用信息技术的独特功能,把整个故事模拟出来,声情并茂、惟妙惟肖的展现给学生,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同时,学生的思维也随之活跃起来,自主的就融入课堂之中,加之教师恰当引导,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就能得到快速高效的挖掘。

三、总结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是一场教育的伟大变革,它很大程度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给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生命。它在教育行业的广泛运用,可以有效的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信息技术固然有其独特功能,这对我们的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不断创新,使用更为灵活的手法,发挥出信息技术的最大功效。另外,对于网络的运用,需要张弛有度,适度使用,不然,可能适得其反。

参考文献

[1]韩颖.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整合例谈[J].学子,2014,(02).

[2]陈曦.多媒体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融合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4,(99).

[3]王根志.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思路[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

[4]赵昕.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的融合[J].初中生优秀作文,2015,(08).

[5]田艳琴.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语文教学[J].甘肃高师学报,2009,14,(04).

[6]杜媛,刘美凤,钟名扬.美国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6,(08).

7.网络阅读与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篇七

关键词:网络阅读;信息素养;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G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3-0024-02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文本的电子化、网络化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阅读方式——网络阅读。网络阅读是一种基于网络的阅读方式,主要是以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为中介,以电脑上所传递的数字化信息为阅读对象。通过人机交互来交流并获取读者所需要的包括文本在内的多媒体信息的行为。对青少年而言,网络阅读已成为一种时尚,并随其迅猛发展的态势,越来越多的中学生不断加入到“读网大军”。如何帮助学生对大量阅读信息作出鉴别与选择,使之利用网络阅读的特点,学会检索、文摘、索引的使用方法与技巧,掌握终身学习的钥匙。从而提高信息素养,是本文探讨的问题。

一、网络阅读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一)阅读行为和阅读目的相剥离

在网络媒介中,组成信息的文字、色彩、图像、动画效果、弹出窗口等动态的多媒体形式吸引了阅读者的注意力;同时,包罗万象的Internet超文本的同有特性使网络节点问的关系十分复杂,每一节点上均存在多个并行选择,不同岔路指向不同目标,频繁挑转容易使读者丧失自己在网络中的位置,使原始的阅读路线发生偏移或改变。注意力分散,不易针对某一问题进行纵深注意。这一特点直接导致了盲目阅读。使读者在浏览信息时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如何到达目的地,因多次跳转而偏离学习主题。

(二)阅读视野的无限性与负面信息的影响

网络阅读视野的无限性使得中学生有机会接触大量的“黑色污染”、“黄色污染”、“灰色污染”信息,导致了阅读品位下降,阅读快餐化、低俗化倾向,从而丧失了对高尚精神生活的追求。网络具有强大的信息搜索功能,读者只要掌握一些网络检索方法,即可获取需要的内容。这种良好的交互能力和快速响应能力。为读者查询信息提供了极大便利。使网络形成一个巨大的信息资源数据库。阅读因丰富而便捷,又因便捷而丰富。阅读内容的芜杂性使许多读者不能正确辨别和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以至于为垃圾信息所误。鉴于青少年特有的心理发展特征及其阅历的有限,他们往往不能以一种正确的价值观来进行选择。这样势必会带来消极的后果。

(三)阅读环境的开放性和阅读过程的互动性

网络阅读的对象是由一个个结点连接起来的信息集合,每一结点就是一个浓缩的信息。这种发散的、非线性的超文本呈现方式,使阅读者思路开阔,参与的愿望和信心增加,最终使阅读变得更有乐趣。使网络阅读者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使其阅读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达到最佳效果。这个特性容易使读者在快乐的阅读中游走,一不注意就会掉进网络的陷阱,在狂热的阅读中失去自制力。患上“网络依赖症”。读者在网上阅读的时间越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的机会就越少。

二、我国中学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

我国总体的信息素养教育起步较晚,理论研究不够充分,信息素质教育在教育实践中缺乏统一的指导和标准。一些人甚至认为,计算机的操作水平即代表了信息素质的高低。’就目前而言。我国中学信息素质教育主要还是两种模式,一是独立开设信息技术课另一种是将信息技术内容整合到各个学科中去,将信息素养的培养和各学科的教学结合起来。综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目前在我国中学信息素质教育还处于实验阶段,模式单一。

三、信息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在教学实践中采取有效手段,引导中学生的阅读方向和阅读情趣

根据学校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学习活动。教学中可以适时补充“媒体信息鉴赏”方面的内容,或开设相关的选修课,如“优秀网站评荐”、“网上佳作欣赏”。组织学生开展“信息海洋拾珠”、“媒体信息撷英”、“热点信息评析”、“媒体焦点透视”等活动。设立公益性的书评平台,供读者交流阅读心得,推荐阅读书目,积极引导读者的阅读方向。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探究社会实际问题。在这些活动中锻炼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鉴别能力和洞察力;同时,还要坚持不懈地指导和培养学生掌握鉴别信息精华与信息糟粕的标准与方法,在阅读中紧紧围绕自己的阅读目的,搜寻有价值的阅读内容,拒絕无关或有害信息的诱惑,提高信息筛选、甄别的能力。

(二)利用网络阅读。提高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

信息素养的根底在于信息检索。中学生信息检索能力较低,一般都采取关键词检索。在检索中大多数使用单个概念,很少调整查询句式、使用高级检索。在阅读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理解检索任务、制定检索策略、检索格式等,帮助他们解决使用网络工具的问题,培养他们信息检索过程中的技能,掌握检索的规则,体验不同检索表达式的不同检索结果,实现从经验到运用的检索层次的飞跃,使网上阅读更为流畅、规范。当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不断尝试新的检索技巧、新的检索经验时。他们的检索能力也在悄然提升。

(三)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和问题情境的设计是信息素养能力培养教学设计的核心。将问题与其背后的信息素养知识(如信息源的选择、检索途径、检索方法等)联系起来,促使学生进行聚焦性、反思性的学习,把学生引导到系统的信息素养培养上。问题情境必须蕴含并体现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系统掌握的信息素养知识,问题情境可以是模拟的、开放的、真实的或近似真实的,能够在学生的经验世界中产生共鸣,使学生感到问题的意义、挑战性和趣味性,而且,便于组织分工合作,使不同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观点和思路,学习结果便于体现为一份“产品”或“作品”,进行相互交流。

(四)多方提高网络阅读能力

网络阅读能力是指运用网络知识、技术以及自身的智力来分析和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阅读注意力的控制与分配能力,要根据阅读目标合理分配阅读时间,抑制与阅读无关的信息干扰,积极利用网络或文本提供的导航辅助功能,在网络中进行定位和阅读,避免毫无目的的漫游;二是阅读信息收集查询能力,通过适当的检索工具和语言,能迅速地在浩瀚无涯、丰富多样的海量信息中过滤出适用内容,提高阅读效率;三是网络信息综合分析评价能力。在接受信息前,能进行准确的分析、判断,评价其可靠性、有效性、准确性、权威性和时效性。挑选出与己有用的信息,再将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综合,从中提取主要观点和思想,经过合成、重组、创新。形成新的观点,得出新的结论。

(五)强化信息导航,培养阅读能力

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定期给学生推荐与学科相关的值得浏览的“精品网站”、“精品网页”、“精品栏目”等,同时列出禁止浏览的“网站黑名单”,晓之以利害关系,告诫学生不要“越雷池一步”,引导学生阅读那些报道内容准确、更新及时、检索方便的网站,并向学生描述其内容特色、检索方法,标明网址,并提供网络浏览导航。促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

(六)在信息化协同教学中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通过实施信息化协同教学,一方面让学生体验综合运用信息技术处理学习问题的基本过程,全面锻炼学生获取、分析、加工、表达和交流信息的技能;另一方面,学科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开展半程或全程协同教学,身体力行地使用信息技术,更能对学生信息意识、信息情感的培养起到榜样和示范的功效。采用信息化协同教学方式后,由于信息技术手段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得学生能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断地体验着信息情感、实践着信息技能,从而延伸信息技术教育的空间与时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8.地震与海啸的关系 阅读答案 篇八

15、开篇由新闻事件自然引出说明的话题——地震与海啸的关系,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

16、海啸是一种主要由海底地震引发海水剧烈波动,形成强大的波浪,以极快的速度运动,冲上陆地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意近即可)(2分)

17、不能删去(1分)。因为“大约”表示约数,说明在1.5万次海底构造地震中引起海啸有100次左右。如果删去,就变成完全确定发生了100次,与实际情况不符。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意近即可)(1分)

18、举例子、列数字。(1分)运用实例和具体的数据说明了强烈的海底地震不一定导致海啸。(1分)

19、引起海啸发生的因素有:风暴潮、火山喷发、水下坍塌滑坡、海底地震和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等。(2分)

自给自足的人体生物能发电

19、利用化学能发电:利用重力势能发电;利用热能发电。

20、人体中存在着一些化学物质,它们之间在发生反应时会产生化学能量,若稍加利用,这种能量就可以转化为电能。

21、约宇表示估计,数目不确定,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2、举例子;具体说明采用特制的重力转换器就能将重力势能转换成电能。

23、水龙头旁的宣传用语:请不要让我伤心流泪!

哈勃太空中的千里眼

15.选文说明的对象是哈勃望远镜。(2分)

16.第②段中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各有什么作用?(2分)答案:分类别,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的说明用地面的望远镜观测太空存在两个缺陷。

列数字,通过列举1弧秒,具体准确的说明了大气湍流对地面光学望远镜角分辨率的影响程度。

17.选文第④段引述马斯格雷夫的言论有什么作用?(2分)

体现了材料的权威性使说明更有说服力,突出了哈勃望远镜的意义和价值。18.第③段中加着重号的“以外”能够删去?请说明理由。(3分)不能。“以外”是在....之外的意思。在原文中的意思是是不能辨别在140亿光年之外的物体。表明哈勃望远镜观测的距离是不确定的数字,去掉后成为准确数字,句意与实际不符,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9.请你对本文的题目作出客观的评价。(3分)

9.悲剧与人生的距离阅读答案 篇九

朱光潜

悲剧中有人生,人生中不必有悲剧。我们的世界中有的是凶灾险恶。但是说这种凶灾险恶是悲剧,只是在用比譬。悲剧所描写的固然也不外乎凶灾险恶,但是悲剧的凶灾险恶是在艺术的锅炉中蒸馏过的。

像一切艺术一样,戏剧要有几分近情理,也要有几分不近情理。它要有几分近情理,否则它和人生没有接触点,读来兴味索然;它也要有几分不近情理,否则你会把舞台真正看做世界,看《奥塞罗》会想到自己的妻子,或者老实递消息给司马懿,说诸葛亮是在演空城计。

悲剧和人生之间自有一种不可跨越的距离,你走进舞台,你便须暂时丢开世界。

悲剧都有些古色古香。希腊悲剧流传于人间的几十部之中只有《波斯人》一部是写当时史实,其余都是写人和神还没有分家时的老故事老传说:莎士比亚并不醉心于古典,在这一点上他却近乎守旧。他的悲剧事迹也大半是代远年淹的。17世纪法国悲剧也是如此。拉辛在《巴雅泽》序文里说:“说老实话,如果剧情在哪一国发生,剧本就在哪一国表演,我不劝作家拿这样近代的事迹做悲剧。”他自己用近代的“巴雅泽”事迹,因为它发生在土耳其,“国度的辽远可以稍稍补救时间的邻近”,这是以空间的远救时间的近。

悲剧和平凡是不相容的,而实际上不平凡就失人生世相的真面目。所谓“主角”同时都有几分“英雄气”。普罗米修斯、哈姆雷特都不是你我凡人所能望其项背的,你我凡人没有他们的伟大魄力,也没有他们那股傻劲儿。许多悲剧情境移到我们日常世界中来,都会被妥协酿成一个平凡收场,不至于引起轩然大波。如果你我是俄狄浦斯,要逃弑父娶母的预言,索性不杀人,独身到老,便什么祸事也没有。悲剧的产生就由于不平常人睁着大眼睛向我们平常人所避免的灾祸里闯。悲剧的世界和我们是隔着一层的。

这种另一世界的感觉往往因神秘色彩而更加浓厚。悲剧压根儿就是一个不可解的谜语,如果能拿理性去解释它的来因去果,便失其为悲剧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人类的普遍希望,而事实往往不如人所期望,不能尤人,于是怨天,说一切都是命运。悲剧是不虔敬的,它隐约指示冥冥之中有一个捣乱鬼,但是这个捣乱鬼的面目究竟如何,它却不让我们知道,本来它也无法让我们知道:

艺术往往在不自然中寓自然。一部《红楼梦》所写的完全是儿女情,作者却要把它摆在“金玉缘”这个神秘的轮廓里。一部《水浒传》所写的完全是侠盗生活,作者却要把它的根源埋到“伏魔之洞”。戏剧在人情物理上笼上一层神秘障,也是惯技:梅特林克的《普莱雅斯和梅丽桑德》写叔嫂的爱,本是一部人间性极重的悲剧,作者却把场合的空气渲染得阴森冷寂如地窖,把剧中人的举止言笑描写得如僵尸活鬼,使观者察觉不到它的人间性。

悲剧把生活的苦恼和死的幻灭通过放大镜,射到某种距离以外去看。苦闷的呼号变成庄严灿烂的意象,霎时间使人脱开现实的重压而游魂于幻境,这就是尼采所说的“从形相得解脱”。

1.“悲剧把生活的苦恼和死的幻灭通过放大镜,射到某种距离以外去看”一句中“放大镜”和“某种距离”分别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

2.“悲剧和人生之间自有一种不可跨越的距离”,“不可跨越的距离”包含哪些内容?

________________

3.文章题为“悲剧与人生的距离”,请简要说明全文的思路。

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放大镜”喻指一定的艺术提炼和加工。②“某种加工”是指时间上记载的是古代的事,如果时代较晚,则往往发生在别的国度。(每点3分);

2.①悲剧描写的内容经过了艺术的加工和渲染,比人生的实际情况更凝练和感人。②悲剧的内容在时间和空间上大都距离观众较远。③悲剧的主人公有平凡人缺少的英雄气和伟大魄力。④悲剧往往充满神秘色彩,将自然寓于不自然之中。(答出三点给6分。)

10.信息与控制的阅读与答案 篇十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阅读教学;融合

自20世纪70年代起,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各国课堂改革拉开了序幕。把信息技术纳入基础教育课程,改变传统课程的弊端是各国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成为当今国内外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渐渐出现众多问题。本文从语文学科中阅读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出发,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深度融合中的问题

对于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界定,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使之成为和谐自然的有机整体。简单地说,就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工具,使之与学科的教与学有机融合。但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与信息技术融洽中,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1.忽视了平等地位与共同目的

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深度融合是许多专家和学者探索和研究的一个命题。在探索过程中,我们很容易把二者的融合看成“1+1=2”的模式,这样容易导致融合课堂的教学模式、目标的设置与实现上出现偏颇,特别是会忽略信息技术课程要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目标。此外,我们很容易造成融合中两者地位的不平等,把其中一个当成另外一个的梯子,工具性色彩过于浓烈。

2.忽视了人文性

人文性,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语文具有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三个特征。可是,在现代教学中,教师经常忽视它的人文性。特别是语文阅读教学同信息技术融洽过程中,情感与价值目标的实现尤为重要。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深度融合的策略

1.明确教学目标,整合教学过程

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融合,最重要的就是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明确教学目标。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合理利用信息技术,结合阅读教学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人文素养,使教学更加科学化、合理化。

2.更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在社会化大变革的背景下,教师不能再局限于狭隘的教学活动中。社会发展变化了,我们想要获得更好的发展,取得更大的成就,就需要更广阔的视野,在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融合中亦是如此。阅读本身具有一定的文学性,我们重视它,是因为我们不再满足于读,而是更加注重人的发展。做学问,更根本的是学会做人。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怀呢?就笔者而言,可用简单的技术来帮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如通过音乐来陶冶情操;借助美丽的画面培养学生的审美等。

3.创建新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课程融合一直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二者不能被公平合理地对待,在实践教学中,顾此失彼的情况时有发生。我们应该把融合看成一个整体,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并借此来建构新的教学模式。

总之,对于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深度融合,我们表面上似乎掌握了很多,可是,具体在现实生活中却存在许多问题。面对问题,我们需要明确教学目标,整合教学过程;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创建新的教学模式,促进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更好融合。

参考文献:

[1]戴晓娥.整合视野下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15(3):110-114.

[2]丁杰,韩秋枫.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5).

11.信息与控制的阅读与答案 篇十一

一、名言导入, 引出“种子”

1.课件出示《向着太阳歌唱》主编徐传德的一句话, 学生齐读, 师简介作者。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童年, 就可能有什么样的未来, 人在童年时播下一粒什么样的种子, 就会在未来萌发出什么样的芽。

(课件出示徐传德先生简介)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辅助名言导入, 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对徐老先生的名言也有了自己的理解———徐老先生对孩子们的殷切希望。

2.徐传德先生的这句话给了你们什么启示?

是啊, 徐传德先生的这句话告诉我们在成长之中读些什么书, 显得特别重要, 它们影响着我们一生。

【设计意图】因势利导, 追问学生, 让孩子的认识更清晰, 目标更明确。

师:老师作为你们的引路人, 更有这个责任, 指引大家健康成长。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本书, 大家跟随老师的步伐一起读读这本书, 走进这本书, 试着给自己播下一粒美丽的种子吧。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的引领, 告诉孩子正确的成长方向。通过下发《理想的风筝》、课件的及时出示让学生真正触摸到美丽的种子———《向着太阳歌唱》

二、学习方法, 播下“种子”

1.孩子们, 当你们拿到书的一刻, 你们发现了什么呢?

【设计意图】孩子们拿到新书的一刹那是最欣喜的, 及时的追问, 孩子的话匣子被打开, 课堂气氛也会活跃起来。学生发言后老师的鼓励、称赞, 如和风细雨滋润着孩子的心田, 越发激起孩子学习的欲望, 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2.孩子们, 当你们拿起一本书, 你们一般会从哪里看起呢?

【设计意图】当孩子们兴致正高的时候提问孩子, 他们不会再拘谨, 相信会争先恐后地与大家交流自己的做法, 白板自然引出“浏览”。

3.在浏览到《向着太阳歌唱》书名和目录时, 你肯定有很多疑问, 谁想问? (课件出示书名及目录上的部分题目, 学生质疑)

师:带着问题读书不失为一种常用的读书方法。每一个小故事的题目都概括了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读书第二步“提问”, 将有重点地引导我们进行读书了!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的设计引导孩子们带着问题读书, 并告诉孩子“读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也”。相信对于孩子今后的阅读有一定的帮助。

4.读书可能各有各的习惯, 孩子们来说说, 好吗?

师:不管是什么习惯, 这一步就是快速地大概地读懂故事,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略读”。 (板书:略读) (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孩子们的读书习惯各不相同, 通过提问了解了略读的多种方法, 并自然引出“略读”, 略读在孩子心中有了一定的认识。

5.那么下面, 我们一起来用上这种方法快速读一读《向着太阳歌唱》里面《一杯牛奶》 (课件出示) 这个小故事吧。

【设计意图】通过快速地朗读《一杯牛奶》, 略读得到了孩子们的真实体验。通过略读又能很快地了解《一杯牛奶》的基本内容, 为下文的“精读”做准备。

6.光读懂故事是不够的, 一本好书, 需要我们细细地品味, 这就需要我们对感兴趣的内容或者有价值的内容进行“精读”。 (板书:精读) (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通过略读了解故事内容, 通过精读细细品位故事中值得欣赏的地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 把学习权利交给学生, 让他们自由地驰骋, 自主地朗读学习, 这样的学习更主动、更有效。

7.刚才孩子们与老师分享了大家读书的收获, 记住了文中的人物, 她们的品质也深深地感染着我们 (板书:分享) , 值得每个人学习。 (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适时地引出“分享”, 告诉孩子读书要与人交流, 与人分享, 这也是一粒美丽的种子。

8.除了可以和朋友和老师分享读到的印象深刻的内容, 还有什么读书的好方法吗? (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读书方法有很多, 每个学生的方法也不一, 孩子们在交流中学习、掌握, 从而更好地读书。

9.说得真好!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我们的读书笔记。不仅如此, 如果这本书是你自己的话, 一边阅读的时候也可以一边在书上圈画批注 (强调:自己的, 若是借阅的, 一定要保持书的干净整洁) , 这也是“不动笔墨不读书”啊!所以, 读完书, 少不了“动笔”这一步呢! (板书:动笔) (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教师的小结告诉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 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同时告诉孩子要爱惜书本, 尤其是他人的书籍更应该好好呵护。

10.老师将这六步, 总结为“六步读书法” (齐读板书) 。 (课件出示) 刚才我们用“六步读书法”阅读了《向着太阳歌唱》中的《一杯牛奶》, 感受到了年轻女子的心地善良、不求回报, 凯利医生的懂得感恩, 也就是他们的无私的爱!

【设计意图】结合多媒体板书回顾“六步读书法”, 让“六步读书法”在孩子心中扎根, 从而更好地读书。同时, 温馨的话语更能使孩子心中的美好的种子生根、发芽。

三、歌唱太阳, “种子”发芽

1.同学们, 《向着太阳歌唱》这本书中有240多个小故事, 《一杯牛奶》只是其中的一个。老师希望你们用今天的“六步读书法”继续阅读、欣赏这些小故事, 相信它们定会让大家开出美丽的花朵, 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12.成功与一块石头的阅读答案 篇十二

两个城里人,前往某地收集奇石,他们一个叫成功,一个叫失败.回城的时候,成功的背包里只装了一块石头,而失败的背包里,装了无数块奇石.失败很诧异,问成功:“你为什么就捡了一块石头?”成功笑着答道:“一块就够了.”

两人有说有笑地踏上了回城的路.没过多久,失败就感到背包的沉重,他不得不舍弃部分石头.没走一会儿,他又落在成功的后头,为了跟上去,他只好再舍弃了几块石头.而成功一直走在前面,步履轻快,没有见他有什么累的感觉.尽管失败一次次地扔石头,但还是累得汗流浃背,气喘不止.回到城里的时候,失败包中的石头比成功多不了多少了.

50年后的一天,成功与失败在小城相遇.这时候的成功已经认不出失败了,那苍老的面容,微微隆起的脊梁,同年轻时候的英俊决然不同了;而失败却一眼认出了成功,他仿佛还是50年前的样子,所不同的是脸上的笑容比原来更灿烂自信了,两位久不见面的老朋友激动地寒暄了一番.末了,失败问成功,你是怎么取得那么大的成就的?成功的回答有点“偏题”:因为我的背包里永远只有一块石头.

其实,要做到在背包里只留一块石头,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面对众多的诱惑,要放弃那么多,只选择其中的一种,不仅需要鉴别力,还需要勇气.在人生的征途上,比奇石更美丽、更有诱惑力的事情就更多了,譬如金钱、权力、名誉、车子等等,数不胜数,放弃其中的任何一样都需要决心,需要勇气.有些人,什么也舍不得放弃,什么都往自己的背包里搁,到后来,往往就会像失败一样狼狈,背了一路也扔了一路.而有的人,因为他们舍得放弃,比如成功,在他的背包里尽管只有一块石头,但他也因此永远拥有这块石头.

(1)将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选其中的一个说一句话.

汗流( )( ) ( )( )不止

数不( )数 步履(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能用文中第4段中的有关句子说明“失败“的原因吗?用“——”画出有关语句.

(3)文章多处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将“成功”与“失败”的对比,“成功”的背包里只有一块石头,轻松回城,而“失败”的背包里___________,__________ .又将两者的最终结果对比,“成功”仿佛还是50年前的老样子,脸上的笑容更灿烂,而“失败”是____________.

(4)读完全文,你受到了怎样的启示.请谈谈你的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答:

(1)汗流夹背,汗流不止

(2)有些人,什么也舍不得放弃...背了一路也扔了一路

(3)装了无数块奇石,汗流夹背;那苍老的面容,微微隆起的脊梁,同年轻时候的英俊决然不同了

13.《与周瑜相遇》阅读试题与答案 篇十三

那晚,我漫无目的地行走在河岸上。凉而湿的水气朝我袭来,我不知怎的闻到了一股烧艾草的气息,接着是鼓角相闻,我便离开河岸,寻着艾草的味儿和凛凛的鼓声去了,结果我见到了一片荒凉的旷野,那里的帐篷像蘑菇一样四处皆是,帐篷前篝火点点,军马安闲地垂头吃着夜草,隐隐的鼾声在大地上沉浮。就在这时,我见到了独自立在旷野上的周瑜。

周瑜也注意到了我,因为在这旷野上,睁着眼睛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我,一个就是周瑜。

我见到了我最想见到的一个男性,那一瞬间我说不出话来,我见到亲密的人时往往都是这个表情。

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气令我颤抖不已。

“战事 还未起来,你为何而发抖?”周瑜说。

我想告诉他,他的英气令我发抖,只有人的不可抗拒的魅力才令我发抖,可我说不出话来。

我不知道又有什么战事要发生。这么大规模的安营扎寨,这么使周瑜彻夜难眠的战事,一定非同一般。短兵相接,战前被擦得雪亮的军刀都会沾有血迹。只有刀染了血迹,战争才算结束。

周瑜并没有在意我的发抖,而是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便明白了艾草味的由来。可是先前所闻的鼓角声呢?周瑜转身走向帐篷时,我见到了支在地上的.一面鼓,号角则挂在帐篷上。他拿起鼓槌,抑扬顿挫地敲了起来,然后又吹起了号角。他陶醉着,为着战争之音而沉迷,他身上的铠甲闪闪发光。

我说:“这鼓角声令我心烦。”

周瑜笑了起来,他的笑声像雪山前的回音。他放下了鼓槌和号角,他朝我走来,他说:“什么声音不令你心烦?”

我说:“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女人的洗衣声、男人的饮酒声。”

周瑜又一次笑了起来。我见月光照亮了他的牙齿。

我说:“我还不喜欢你身披的铠甲,你穿布衣会更英俊。”

周瑜说:“我不披铠甲,怎有英雄气概?”

我说:“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

我们不再对话。

我们相对着。

他说:“你来自何方?为何在我出征前出现?”

我说:“我是一个村妇,我收割完芦苇后到河岸散步,闻到艾草和鼓角 的气息,才来到这里,没想到与你相遇。”

“你不希望与我相遇?”他说。

“与你相遇,是我最大的心愿。”我说。

“难道你不愿意与诸葛孔明相遇?”他说。

“不。”我说,“诸葛孔明是神,我不与神交往,我只与人交往。”

“你说诸葛孔明是神,分明是嘲笑我英雄气短。”周瑜激动了。

“英雄气短有何不好?”我说,“我喜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

周瑜不再发笑了,他又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见月光微微泛白,奶乳般的光泽使旷野显得格外柔和安详。

我说:“我该回去了,天快明了,该回去奶孩子了,猪和鸡也需要喂食了。”

周瑜动也不动,他看着我。

我站了起来,恋恋不舍地离开周瑜。走前我打着哆嗦,我在离开亲密的人时会 有这种举动。

我走了很久,不敢回头,我怕再看见月光下周瑜的影子。快走到河岸的时候,却忍不住还是回了一下头,我发现周瑜不再身披铠 甲,他穿着一件白粗布的长袍,他将一把寒光闪烁的刀插在旷野上,刀刃上跳跃着银白色的月光。战马依然安闲地吃着夜草,不再有鼓角声,只有淡淡的艾草味飘来。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片芦苇已被我的泪水打湿。

8.根据小说的故事情节完成填空。(2分,每空不超过10个字)

“我”见到周瑜→ →

9.请简要赏析下面的语句。(3分)

我见月光微微泛白,奶 乳般的光泽使旷野显得格外柔和安详。

10.结合文末划线的语句,联系全文,说说“我”心目中的周瑜是一位怎样的英雄?(3分)

11.试分析小说开头和结尾在文中所起的作用。(4分)

开头: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个纵马驰骋、英气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

结尾:一个司空见惯、平淡 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片芦苇已被我的泪水打湿。

12.下列各项中,对小说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我颤抖不已”“我打着哆嗦”这两处动作描写表明了“我”对周瑜的倾心与不舍。

B.周瑜“笑了起来”“又一次笑了起来”“不再发笑了”,体现了周瑜对“我” 的态度由不以为然到深有触动。

C.小说以“与周瑜相遇”为主线,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如文中写艾草味、鼓角声便是实写。

D.小说通过描述一个村妇的内心世界,表现了厌恶战争,喜爱安宁而淳朴的生活这一主题。

参考答案:

8.(2分)“我”和周瑜交谈;“我”离开周瑜(每处1分,意近即可,超字数不给分)

9.(3分)运用比喻(1分),形象地写出了月亮微微泛白的光泽(1分),渲染了柔和安详的气氛(1分),也暗示了时间的推移(1分)。(答出3点,意近即可)

10.(3分)原先是一位沉迷于战争(1分)、颇为自负(1分)(英气逼人、具有不可抗拒的魅力)的英雄,后来成为一位放弃战争、甘做平民(1分)的英雄。(意近即可)

11.(4分)开头和结尾形成反复(1分),突出了夜晚的平常和生活的平凡(1分),表明“我”是在梦中见到周瑜(1分)(强化了“我”对周瑜的倾心与不舍)。首尾呼应(1分)(开头总领全文,结尾总结全文)。(意近即可)

14.信息与控制的阅读与答案 篇十四

1.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整合,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指出: 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整合, 使信息技术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它打破了传统媒体的限制, 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 把语文信息形象地呈现给学生,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平时上课, 学生只能保持25分钟左右的注意力, 而上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整合课时, 学生能在35分钟内高度集中注意力。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 我利用信息技术, 让学生观看西沙群岛海底世界的录像。学生个个目不转睛地盯着大屏幕, 连最不愿听课的学生也不例外, 当看到“气鼓鱼”浑身长满刺又圆溜溜的样子时, 他们激动地发出感叹, 深深陶醉其中。信息技术运用多彩的画面与美妙的音乐创设情境, 以光、电、声、像等化静为动, 化抽象为形象, 入耳入目,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信息技术直观渗透, 符合语文阅读教学规律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 语文教学标准指出语文训练和思想教育应该而且能够和谐统一。教材中编选的课文大都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 揭示真善美的道德情感。利用这一教学资源, 借助信息技术强大的生命力, 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可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在语文教学中适时应用信息技术, 能改变传统语文读、说、背的学习方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辅以直观的视频、画面的渗入等功能, 使学生如临其境, 多种感官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就如本课可以挖掘课文中的重点词句, 抓住“疲倦”, 让学生感受老师的辛勤, 从而培养学生感受、感谢老师的爱的思想情感。

3.课 前预习时让学生自主运用信息技术查看资料 , 丰富知识量

“学会学习”已经成为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世界性口号。传统教学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方式, 课堂气氛沉闷, 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萎缩, 缺乏活力。这样的学生怎能适应信息化、数字化时代, 怎能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作为创新教学的尝试,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 摒弃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网络环境下学习, 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参与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所以我们有意识地让学生课前自己查阅资料, 将语文知识在空间和时间方面向课外延伸, 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丰富课余知识, 而且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学习能力, 提高他们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课本中有些知识是学生不能理解的, 有的离学生生活实际太遥远, 有的知识太深奥, 学生不容易掌握, 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查找资料, 通过看书或上网找自己要的资料。学生在找资料的过程中不仅吸收了大量知识, 还体验到了主动学习的乐趣。

4.运用信息技术, 开阔阅读视野

课改中有个崭新的理念, 即“拓宽语文学习渠道, 构建开放的、适应时代发展的课程体系”。其中具体提到“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 为学生营造主动、自主、生动活泼的学习语文的环境”。

多媒体计算机能储存大量教学信息, 为阅读教学提供翔实的阅读材料, 同时它又能提供文本、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功能。在教学中, 可以按照知识点划分教学内容并实现超链接, 它所具有的生动性、形象性、直观性, 非常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

这些多媒体制作的阅读资料, 既配有声情并茂的朗读, 又有生动有趣的动画演示, 能极大地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开阔他们的视野。

5.网络聊天, 阅读交流的全新体验

网上聊天作为网络发展的附属品之一, 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其实, 网络聊天的真正魅力还在于对情感的渗透。我们眼睛里看到的世界是有限的, 而心灵感受到的思想才是无限的、永恒的。现在的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一次偶然的机会, 上微机课的老师告诉我班上很多学生在她上课时存在偷偷聊天的毛病。本想在班会课上严厉批评一顿, 但仔细一想:何不因势利导, 利用网络进行阅读交流呢? 于是我收集整理了班上学生的QQ号码, 把他们都加入自己创建的班级群里, 并起名为“快乐阅读”, 将此用意告知学生, 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此后, 我在教完“名著选读”专题课文后, 给学生布置课外阅读中国古代四大名著的任务, 并提前告知在网上进行阅读交流的时间, 没想到学生发言极为积极, 就连平时在课堂上不敢发言或很少发言的学生都表现得异常踊跃。学生不仅说出了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 还对别人的发言时不时地进行点评……这真是一次全新的阅读体验。

6.合理运用教学课件, 培养阅读能力

对于一些适合采用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的课文, 教学时可以提供具有交互性的教学课件, 让学生自主选择要探究的问题, 主动获取知识, 这在口语交际训练中应用得比较多。如教练习课《我最喜欢的电视栏目》时, 我让学生自由搜索自己喜欢的栏目, 有《综艺大观》、《开心词典》、《大风车》、《动画城》等, 了解各主持人的风采, 了解栏目的特色, 说说喜欢的原因, 同学们能滔滔不绝地讲上半天, 既锻炼了他们的口才, 又培养了他们合作学习的意识。

由于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综合应用, 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 在图片、音乐、示范诵读中, 使学生亲身感受到课文的具体内容, 不需要再凭空想象, 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积极性高, 学生主体地位明显得到加强, 在参与阅读教学活动中生动活泼地发展, 在发展中积极主动地参与, 并在此过程中,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

15.信息与控制的阅读与答案 篇十五

关键词:新课标 信息技术 文本解读 优化整合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运用的不断深入,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手段普及于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课件已成为广大教师课堂上不可或缺的辅助工具。这正符合新课标对课堂教学容量的要求。但是,我们又不能不忧虑地看到,由于种种原因,信息技术不仅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相反还“画虎不成反类犬”。这样,我们便不难看到,在选用、制作和操作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常常会见到类似的尴尬:一是多数多媒体课件往往只重视其“多”媒体的效果,追求界面的华丽,色彩的丰富斑斓,尽量使用多形式的声音、动画、视频,却没有认真去思考其实用价值;二是懒于思考和动手,不是“复制”,便是“下载”。其实,多数现成的教学课件看似可用,但如果机械地拿来,“照抄、照转、照搬”,便极有可能陷入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的窘境。因此,如何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就必须因人而异,因课而异。否则,就会本末倒置,变成徒有其表而教学效果失之偏颇的幻灯片放映课。笔者以为,多媒体课件教学的特性应该主要体现在这样两个层面上,即多媒体课件能够强化课堂教学效果的“实用性”和能够尽最大可能彰显审美个性的“好用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优化课堂,达到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多角度精心构思和制作多媒体课件是夯实乃至强化教学效果,凸显“实用性”的基础和前提

1.多媒体课件应有较强的教学针对性。不同的文本、不同的学习对象决定了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等诸多方面的处置,我们没有丝毫的理由,要把仅仅作为辅助手段的课件当作落实教学目标的主体而本末倒置,其实这一点已经成为了目前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的一个很突出的误区。强调多媒体课件的针对性,首先就要走出这一误区。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够依照文本和学习对象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给所要制作的课件量体裁衣。当然这样制作出来的课件才能够为有效地强化教学效果打下坚实的基础。以散文教学为例,同一文体的《背影》和《故都的秋》,谁也不敢说,在制作课件时,它们的背景、插入的图片、使用的音乐,尤其教学的流程等等就没有区别;从执教者而言,各自的风格、思维的方式、授课的特点也不尽相同,你能够说,张三用过的并且取得了较好效果的课件,李四拿过来就能够“涛声依旧”吗?笔者对时下流行的又被某些学校管理者误解了的“集体备课”很不敢苟同。有的学校,集体备课就是一个人写出教案,一个人做成课件,然后整个备课组通用。这种谋杀了课件针对性和教学个性乃至忽略了教育教学规律的观点居然堂而皇之被挂在了个别人的口上而成为滑稽的圭臬。仅仅从课件而言,这便是对其针对性的最大抹杀。试想,这样的课件又如何能够取得教学应有的效果呢?所以,多媒体课件的教学针对性必须引起每一个执教者的高度重视。

2.多媒体课件还应有很强的教学灵活性。如果说,多媒体课件的教学针对性,是多媒体课件能够很好地体现文本内涵、学习对象和执教者的思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前提和基础,那么,多媒体课件的教学灵活性,是多媒体课件能够很好地凸显执教者对文本的理解挖掘程度、对学习对象的审美需求以及执教者的教学理念,从而巩固课堂教学成果的发展与深化。多媒体本身具有集文本、图形、影像、动画、视频、声响、音乐等多种信息符号于一体的功能,执教者除了具备制作多媒体课件的素质之外,还必须具备灵活地收集、控制和处理有效信息的能力。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何时采用哪种形式的幻灯片放映,何时进行幻灯片切换,何时播放声响、音乐,以及采用哪种背景环境都应当很有讲究。甚至,同一篇文章的不同语句、语段的理解所采用的形式也要讲究多媒体课件的教学灵活性特点。谨以诗歌教学为例,我在解读岳飞的《满江红》时,为了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文本解读中来,放映岳飞横戈铁马的动漫画,展示了岳飞“还我河山”的手迹,然后让学生在文本当中找到描写战场和岳飞愿望的相关语句,学生很容易找到“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一语句并理解它的意蕴;而在品读鉴赏语句“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之时,点击多媒体课件中的超级链接,屠洪刚《精忠报国》渐起,歌曲的磅礴气势、高远的意境与雄浑有力的演唱,给了学生心灵强有力的震撼。这样,学生不仅较好地感悟到了诗句的内涵,而且也基本把握住了岳飞气势磅礴的豪放词风。试想,如果多媒体课件形式单一,如果对集文本、图形、影像、动画、视频、声响、音乐符号功能为一体的多媒体理解不透,当用图形演示时却用声响演示,当用影像资料时却用图形演示,能达到这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吗?当然,如果单凭执教者绘声绘色地讲解,我想,再生动形象的描述也很难达到相同的课堂教学效果的。因此,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运用,必须在各个环节上渗透并体现灵活性的特点。

3.多媒体课件更应有很强的教学延展性。任何文本的解读,都要多角度地调动多方面、多层次的文本以外的知识来解释与充实,从而让学生站在更高的高度来理解文本的意蕴与内涵,进而为学生文化修养和文化素质自我提升给予更宽更广更有力的铺垫。以《智取生辰纲》为例,有些学生对好汉们如何巧妙地将蒙汗药下到酒中这个细节总有些模糊不清,于是教师就截取了电视剧中的那一段视频放映给学生看,学生马上豁然开朗,教师立即趁热打铁让学生找到原文中那几个动作描写,学生的内心受到强烈感染之余,对《水浒》产生了浓厚的探究欲,这样在理解并充实教学过程相关知识和内容的基础上,开启了学生的思维和阅读兴趣,同时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课外研究,又很好地引领学生主动去参与课外阅读,培养了他们的阅读兴趣,更好地巩固了课堂教学成果。只是,这样做对执教者的语文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仅仅靠教师以往所获取的知识与信息已经远远满足不了现代学生的审美需求,而网络上所搜集的相关信息有时并不能靠教师一张嘴所说阐述明白的,多媒体课件的超级链接等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起到帮助教师弥补这一遗憾的作用。由此来看,充分重视和利用好多媒体课件“延展性”这一特点,对于有机地糅合信息技术与文本之间的关系,并以此作为充实和提高课堂容量,进而达成理想的教学效果,是行之有效、事半功倍的。

二、多角度精心构思和制作多媒体课件是彰显、优化文本,升华主体情感,进而弘扬审美个性“好用性”的有力铺垫

1.精心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能够彰显文本内涵与意蕴,为其“好用性”打下厚实的基础。任何阅读文本,都能体现创作者的精心构思、情感取向与价值观念。如何能使学生从文本中正确地领悟到作者的思想脉络,摄取到有利于自身素质和品格修养提升的文本信息呢?我想,执教者必须煞费苦心、挖空心思地切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符合学生审美需求的角度,对文本进行有效地解读。其实,这一点我们完全可以从过去私塾教学中找到借鉴的依据。私塾教学大多采用单一的读、背方式来领会文本的内涵与意蕴,可以肯定地说,其效果是无可厚非的,我倒觉得,在引领学生朗读这一方面我们不是进步了,而是退步了。稍微有一点语言学习体会的教师都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如果朗读不到位,背诵不能够达到一定的程度,反倒会损害学生对文本的领悟与理解。而多媒体课件在这一方面应该说给了我们一双腾飞的翅膀。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善于运用一些诵读专家的图文,声情并茂的诵读材料(如配乐诗、配乐散文等),它既能形象地彰显文本的内涵,又能自然而较好地激活学生的情愫,甚至产生意想不到的审美效果。笔者在教读李清照的《武陵春》时,就采取了在播放背景音乐的同时,先让学生仔细体会配乐朗诵,然后是学生跟着音乐自己品读,再然后是师生一起跟乐诵读。事实证明,这比一味地讲解要好得多。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在课后的反馈中对这一点予以了很好的肯定。其实,好的课件,如果使用者能依据教学目的设计出恰当而到位的环节,它便能够在凸现“实用性”的同时,彰显出独特的“好用”效果。

2.精心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能够鲜活、优化文本要素,从而体现其“好用性”。文本是印刷文字,文字是平面的、线性的、抽象的。解读、鉴赏文本时,视觉把抽象的文字传递到大脑,大脑调动知识积累、经验积累再进行信息加工处理,这是一种静态的内在的审美。在文本的解读过程中,如果我们的教师能够适当地启发,我们的学生又能够精心去体会,再辅之以能够激发兴趣、丰富想象、拓展思维的课件,我想,相对抽象、呆滞的文本就有可能呼之欲出地形象、活跃起来。多媒体课件的视频手段、音乐感染、声响情境如果能够与文本信息有机结合,那么,要达成使学生“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也未必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如现代诗歌《我爱这土地》的教学,最后的名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里面所蕴涵的情感学生有时候单从字里行间去感受还不深刻,这时候教师就用多媒体幻灯出示中国近代史上的屈辱的画面,同时配合悲怆而深沉的解说词,最后加上“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段如泣如诉的乐章,这样学生就能感受到那种深沉哀伤的气氛,在这种气氛之下继续解读鉴赏文本,效果无疑是非常好的。

3.精心制作的课件可以美化、升华阅读主体的情感,甚至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新课标倡导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确,如果能联系学生的实践,切入学生的精神领域,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去体验、感悟文本中的形象美和意境美,从而达到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的目的,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因为学习对象个性的差异,生活经历的不同,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感悟到形象、意境之美的,且广度、深度都不相同,因而很难获得最大限度的审美愉悦。只有把学生置于情境当中,让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才能充分调动其情愫,享受审美乐趣。多媒体课件在这方面有着充分的优势。例如,鉴赏陶渊明的《饮酒》时,课件先放一段高山流水之曲,再展示陶渊明的形象,在清新优美的旋律中,再展示描写农村生活的田园风光:远山、小村、篱笆、黄菊、鸟鸣。这些声画无疑可以引导学生进入一种美好的境界,体会到田园的无穷魅力。从而领悟到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时心情的舒畅和痛快。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是常见的方式,但必须要充分突出其教学特性,做到真正实用和好用。同时,课件制作者还应该也必须在明确信息技术的辅助性这一根本特性的认识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和课件制作的水平,唯其如此,信息技术与文本的完美结合,课件的“实用性”和“好用性”才可以由梦想而成为灿烂的现实。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袁振国.《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3月

3.赵建林.《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整合刍议》《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4期

上一篇:美丽的万州写景作文下一篇:论当代大学生如何实现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