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的成语典故

2024-07-30

感恩的成语典故(通用9篇)

1.感恩的成语典故 篇一

关于猴的成语典故

毛泽东生前对猴子颇有好感,他曾以猴自况“深山无老虎,猴子称大王”,自称“有点猴气,也有点虎气”。他对孙悟空更是赞赏有加,主张对敌斗争要“学孙猴子钻进铁扇公主肚子里”的策略,并多次以诗词讴歌孙悟空的斗争精神,其中“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以猴为典入句或修辞,不自毛泽东始。有关猴子的成语典故、俗语谚语和歇后语源远流长、举不胜举。如:

沐猴而冠《史记·项羽本纪》:“韩生劝项羽都关中,羽曰:‘吾闻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乃烧宫室都彭城。韩生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果然。’”

朝三暮四《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芋,曰:‘朝三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

心猿意马此为佛教用语。用猿腾马奔比喻凡心无常而多变,后多用于比喻心神不定。

尖嘴猴腮《儒林外史》第3回:范进中举后痰迷心窍,他的岳父胡屠户骂他:“象你这等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

杀鸡吓猴比喻惩罚一个人以警告其他人。《官场现形记》53回:“俗语说得好,叫做‘杀鸡吓猴’,拿鸡子宰了,那猴儿自然害怕。”

树倒猢孙散宋《说薮·曹咏妻》载:曹咏投靠秦桧,做了大官。秦桧一死,曹就被贬。厉德斯派人给曹送去一信,曹拆开一看,乃是《树倒猢孙散赋》一篇。

猢狲入布袋欧阳修《归田录》卷二:“[梅尧臣]受敕修《唐书》,语其妻刁氏曰:‘吾之修书,可谓猢狲入布袋。’”

猿鹤虫沙《抱朴子》:“周穆王南征,一军尽化,君子为猿为鹤,小人为虫为沙。”

教猱升天比喻教唆别人做坏事。《诗经·小雅·角弓》:“毋教猴升木。”

这些成语皆形象、精炼、贴切之语,运用得当可令文章增辉。

有关猴的.词汇缀入民间语言,就带来活泼俏皮之感。如说小孩淘气,是“猴了巴叽”;说人机灵“长了毛比猴都精”;劝人不当教师“家有五斗粮,不做猢狲王”;讥人吝啬“猴子手里掉不出干枣”;至于“孙猴子跳不出如来佛的手心”,看是谁说,强势一方传达的是威胁的信息,弱势一方则在表达无奈的情绪。《红楼梦》中贾宝玉要吃鸳鸯脸上的胭脂,猴在人家身上不下来。一个“猴”字,名词作动词用,何等的传神!

歇后语就更多了,如:

猴子学走路――假惺惺(猩猩)。

猴子戴礼帽――假充文明人。

猴子偷桃――毛手毛脚。

猴子唱戏――想起一出是一出。

猴子带胡子――要哪出没哪出。

猴子偷瓜――连滚带爬。

猴子扛大梁――受不了。

猴子吃大象――亏他张得开嘴。

猴子捞月亮――空欢喜。

孙悟空更使这类词条数目大增:

孙猴子跳出水帘洞――好戏在后头。

孙猴子封了个弼马温――不知官大官小。

孙猴子变山神庙――露了尾巴。

跟孙悟空比跟头――差着十万八千里。

白骨精遇上孙悟空――原形毕露。

六耳猕猴充悟空――冒牌货。

孙悟空的金箍棒――神通广大。

孙悟空到了花果山――称心如意。

2.成语典故:一诺千金 篇二

季布曾经在项羽的军中当过将领,而且多次率兵打败刘邦,所以当刘邦建立汉朝,当上皇帝的时候,便下令捉拿季布,并且宣布:凡是抓到季布的人,赏黄金千两,藏匿他的人则遭到灭门三族的惩罚。可是,因为季布为人正直而且时常行侠仗义,所以大家都想保护他。起初季布躲在好友的家中,过了一段时间,捉拿他的风声更紧了,他的朋友就把他的头发剃光,将他装扮成奴隶和几十个家僮一起卖给了鲁国的朱家。

朱家主人很欣赏季布,于是专程去洛阳请刘邦的好朋友汝阴侯滕公向刘邦说情。后来刘邦果真赦免了季布,还给了他一个官职。有一个和季布同乡、名叫曹邱生的人,一向喜欢和有权有势的朋友来往,他托人写介绍信给季布,希望能和季布认识、交朋友。可是季布一见到他就很反感,根本不想理会曹邱生。面对季布讨厌的神色,曹邱生像是没发生什么事似的继续说:“您也知道我们都是楚国人;人们常说‘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句话是我到处替您宣扬的结果,可是您为什么总是拒绝见我呢?”季布听完曹邱生的话,非常高兴,顿时改变了态度,将他当做上宾来招待。

3.秦朝的成语典故 篇三

赵高试图要谋朝篡位,为了试验朝廷中有哪些大臣顺从他的意愿,特地呈上一只鹿给秦二世,并说这是马。秦二世不信,赵高便借故问各位大臣。不敢逆赵高意的大臣都说是马,而敢于反对赵高的人则说是鹿。后来说是鹿的大臣都被赵高用各种手段害死了。

八月己亥,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於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史记 秦始皇本纪》

指鹿为马的故事流传至今,人们便用指鹿为马形容一个人是非不分,颠倒黑白

4.包含“一”的成语典故 篇四

公元976年;宋太祖得了重病。病危时,他果然遵照母亲的遗嘱,没有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吩咐把皇位传给了弟弟赵光义宋太祖死后,赵光义即位,他使是宋太宗。

还是在宋太祖在位时,老四赵廷美就被封为魏王,宋太宗做了皇帝后,又让他做了开封府尹;赵廷美从小就爱出风头,刚愎自用,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变得更加骄横跋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谁也奈何不了他。

他也知道母亲的遗嘱,现在见三哥赵光义做了皇帝,一心想三哥早点死掉,好把皇位传给他。后来,他看到宋太宗身体很好,自己短期内很少有继位的可能,便企图用阴谋手段夺取皇位。

一天,宋太宗赵光义把宰相赵普找来商量,征询他对传位问题的看法,问他自己应该把皇位传给儿子呢还是遵从他母亲的意愿,把皇位传结弟弟魏王。赵普说:“陛下,大祖皇帝没有把皇位传给他儿子,而把皇位传给了您,这样做已经错了;如果您再把皇位传给魏王,而不传给自己的儿子,那不是一误再误,一错再错吗?”

宋太宗听了,这才打消了把皇位传给魏王的念头。不久,有人告发魏王赵廷美阴谋造反,赵普又对太宗说:“魏王心怀不轨,可以把他流放到边远地方去,防止他发动叛乱。”

宋太宗听从了赵普的意见,削去了赵廷美魏王的封号,把他贬到边远的房州。不久,赵廷美便郁郁死去。

【成语】: 一蟹不如一蟹

【拼音】: yī xiè bù rú yī xiè

5.感恩的成语典故 篇五

1国外一些公司不明说裁员,而是给出几种让员工很难接受的“选择”。使员工只得主动请辞,有人说这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北京卷)

【解析】“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典出汉高祖刘邦。刘邦在进军南郑途中烧掉栈道。表示不再返回汉中,用以打消项羽的疑虑;随后率兵偷度陈仓,打败楚将。后用以比喻用假象迷惑对方以达到某种目的。用例正确。

2四十年来,您培养的莘莘学子,或纵横商海,运筹帷幄,或潜心学界,激扬文字……在各行各业的建设中,总是首当其冲。亲爱的母校,是您厚实的沃土孕育了我们的未来,是您严谨的学风和优良的传统赋予了我们奋发向上的力量,是您把我们这些懵懂少年培养成今天的栋梁之材。(广东卷)

【解析】“运筹帷幄”典出汉代张良。刘邦说在“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方面比不上张良,后用以指在后方决定作战方案或筹划决策。用例正确。

栋梁之材典出西晋和峤。和峤少有盛名。太傅庾子嵩见到他后曾感叹,和峤如千丈松,用在大厦上必为栋梁之材。后用以比喻能担当国家重任的人。用例正确。

3演讲是一种艺术。演讲中势如破竹的滔滔雄辩,侃侃而谈,未必能赢得高明的听众。(湖北卷)

【解析】“势如破竹”典出晋代杜预。晋武帝命令杜预攻打东吴,在取得初步胜利后,有人担心长江水暴涨,提议改在冬天进攻。杜预坚决反对,说现在士气高涨,势如破竹。晋武帝就让杜预率晋军继续攻伐,不到冬天就灭了吴国。后用以比喻作战或工作节节胜利,毫无阻碍。用例正确。

4道德是一切制度运行的社会土壤,道德与法律在一个国家的文明框架中,唇齿相依,缺一不可。(湖南卷)

【解析】“唇齿相依”典出三国鲍勋。曹操多次出征吴蜀却无功而返,鲍勋一针见血的指出,吴与蜀正如唇与齿,互相依存,所以不容易战胜。后用以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用例正确。

5女性作者的文笔,常以柔情似水、细腻委婉见长,虽非个个如此,但说大多数是这样。应该算是持平之论。(辽宁卷)

【解析】“持平之论”典出汉代杜延年。杜延年做事能主持公道,没有偏向。后用以指公正的意见或折中、调和的话。用例正确。

6这是一位已故著名作家的作品,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没有发表,这次出版对编辑来说也有点敝帚自珍的意味。(辽宁卷)

【解析】“敝帚自珍”典出汉光武帝刘秀。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派大司马吴汉与征南大将军岑彭去攻打在成都称帝的公孙述,汉军进兵神速。与公孙述进行了殊死搏斗才攻占成都,吴汉下令屠城。刘秀指责他,说老百姓家里有破扫帚也价值千金,不能掠夺他们的财产失去民心。后用以比喻对已物的珍视。用例错误。

7关于他的籍贯和生平,研究的人虽然很多。但一直言人人殊。始终没有一个定论,因此这个问题还可研究。(辽宁卷)

【解析】“言人人殊”典出汉代曹参。曹参任职时,招来当地学者们询问安抚百姓的方法,大家各抒己见,反应积极。后用以指各人有各人的意见。用例正确。

8李娟、楚金玲等5人在这次全国选拔中脱颖而出,以主攻手人选的身份进入中国排协会布的新一届国家女排20人大名单。(安徽卷)

【解析】“脱颖而出”典出战国毛遂。毛遂是赵国平原君门客,秦围赵都邯郸,平原君急赴楚国求救援兵,在门客中挑选二十名文武兼备的随行人员。左挑右选得十九人,毛遂以囊锥自喻。说让自己处于囊中,早已脱颖而出了,并自荐同往。后用以比喻人的才能全部显示出来。用例正确。

9这几位大学毕业生虽然工作经验欠缺,实践能力不足,但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挟持下。他们决心自主创业,牛刀小试。开创一番新事业。(四川卷)

【解析】“牛刀小试”典出春秋言偃。言偃是孔子弟子。在武城做县令,以礼乐之道教化民众。孔子率弟子来到武城,听到户户传出弦歌声,就和子游开玩笑说,杀鸡哪里用得着牛刀啊?你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后用以比喻有大本领的人,先在小事情上略展才能。用例错误。

10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需要提倡“拿来主义“精神,如果脱离国情,盲目照搬,就有可能画虎不成反类犬。(画蛇添足)(浙江卷)

【解析】“画蛇添足”典出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比喻做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画虎不成反类犬典出《后汉书-马援传》,比喻模仿得不到家,反而弄得不伦不类。两个成语不能替换。

111977年高考招生制度的恢复,下乡知识青年提供了求学上进的机会,也是许多农家子弟有了鲤鱼跳龙门的希望。(脱胎换骨)(浙江卷)

【解析】“鲤鱼跳龙门”典出《埤雅·释鱼》。传说黄河鲤鱼跳过龙门,就会变化成龙。后以鲤鱼跳龙门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又用作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脱胎换骨”原为道教修炼用语,现比喻彻底改变立场观点。两个成语不能替换。

12现在少数媒体放着有重要新闻价值的素材不去挖掘。反倒抓住某些明星的一点选闻就笔走龙蛇,这种做法真是令人费解。(安徽卷)

【解析】“笔走龙蛇”典出唐代李白《草书歌行》:“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旭惊电。”形容书法笔势雄健活泼。用例错误。

13他是一个处事谨慎的人,一向奉行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原则。所以很少交朋友,即使有朋友,也不愿交往过深。(重庆卷)

【解析】“君子之交淡如水”典出《庄子·山木》:“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君子有高尚的情操。他们的交情纯净如水。不含任何功利之心。用例错误。

14今年有四到六成的作品流拍,成交总额同比减少一半,这说明以往超过底价数十倍成交的火爆场面已成明日黄花。(全国|卷)

6.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 篇六

李悝的经济改革,尤其是所实行的“平籴”法,使一个名叫白圭[guī]的商人受到启发。经过反复思考,他想出了一种适应时节变化的经商致富办法,这就是“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这个办法说起来也很简单,那就是别人不要的我要下来,别人要的我就给予。

按照这个办法,在丰收季节,农民收的粮食很多,大家都不要,价钱也就便宜下来,他就大量买下粮食。这时,粮价虽然很低,但蚕丝、漆等因不是收丝或割漆的季节,没有大量上市、价钱自然很高,他赶紧把这些货物卖出去。

7.楚汉时期的成语典故 篇七

这则成语典故,也可以简说成“成败萧何”。它讲的是萧何与韩信的故事。 据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少读兵书,好带刀剑,然而贫穷不能自养,曾以乞讨为生,也曾受过胯下之辱。当项梁响应陈胜、吴广起义渡过淮河的时候,韩信便投奔了项梁。项梁战死,韩信又归项羽领导,也仅为“郎中”小官而已。当时他屡屡进策,项羽都没有采纳。 西汉元年,汉王刘邦率部队入汉中,韩信弃楚归汉。本想出人头地,但归汉以后也仅为“连敖”这种有职无权的小官。后来韩信又因与十三人犯法被判斩首。非常幸运的是,在行刑时,被滕公夏侯婴保释。经滕公推荐,刘邦让韩信当管理粮草的军官,这样便有了接触总后勤官萧何的机会。萧何听韩信谈兵,头头是道,极为赞赏。到了汉中首府南郑,韩信见自己仍然未得提拔,便不辞而别。萧何闻讯,连夜追赶,这便是“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典故。 由于萧何极力推荐,汉王刘邦拜韩信为大将。此后三年,韩信发挥他的军事指挥才能,协助刘邦,战胜项羽,取得楚汉相争的胜利。因此,韩信被加封为齐王、楚王。后来又有人告发韩信要谋反,就把他降为淮阴侯。 汉高帝十一年,刘邦还在前线讨伐陈希,有人密告韩信与陈希通谋,要杀吕后和太子。随后,吕后与萧何相谋,由萧何出面对韩信说,陈希已被击败,让韩信立即入朝相贺。韩信相信萧何,便入了宫。吕后就命令武士把韩信捆绑起来,不经审讯,就斩首了。 韩信受萧何推荐而拜为大将,又因萧何设计而掉了脑袋。人们哀叹韩信之死,并且偏重于外部因素,所以就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加以总结。一“成”一“败”系于一人,看起来扯平了,其实,功过、是非、利害、得失,谁又算得清?况且,韩信的“成”与“败”,根本原因还是主观因素,个人行为。 江苏省沛县汉城里,汉初三杰的塑像同立于刘邦像旁边。张良,智者,功成身退,因而保全了生命;萧何,忠厚,功高驯良,于是终老天年;韩信,雄杰,失职殃殃,这才招致大祸。

8.出自史记的成语的典故 篇八

战国末期,秦国有一个大商人,名叫吕不韦,他因在赵国经商时,曾资助过秦庄襄王(名子楚,当时在赵国做质子■抵押品)又把他的妾赵姬送给子楚为妻,待子楚接王位后,便被封为文信侯,官居相国。庄襄王在位仅三年便病死了,由他十三岁的儿子政(赵姬所生)接王位,便是历史上有名的秦始皇,尊吕不韦为仲父,行政大权全操在吕不韦和赵姬的手中。当时养士之风甚盛,有名的战国四公子便都养有门客数千人,吕不韦也养了三千门客,作为他的智囊,想出种种办法来巩固他的政权。这些门客,三教九流的人,应有尽有,他们各人有各人的见解和心得;都提出来写在书面上。汇集起来,成了一部二十余万言的巨著,提名“吕氏春秋”。吕不韦就把这部书作为秦国统一天下的经典。当时吕氏把这书在秦国首都咸阳公布:悬了赏格,说有人能在书中增加一字或减一字者,就赏赐千金(合黄金一斤)。 这段记载,见“史记”:“吕不韦传”。后来的人,根据这个故事,引申成“一字千金”一句成语,用来形容一篇文章的价值很高,或者称赞一篇文章在修辞上特别出色,字字珠矶,不可多得。

9.含有“大”的成语典故 篇九

【拼音】: dà nì bù dào

【解释】: 逆:叛逆;道:指封建道德;不道:违反封建道德。旧时统治阶级对破坏封建秩序的人所加的重大罪名。

【成语故事】:

这句成语原作“大逆无道”,见于《史记·高祖本记》:“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无道。”

秦朝末年,继陈胜、吴广揭杆而起以后,不少英雄豪杰和诸侯也都纷纷起兵抗秦。其中势力最大的要算刘邦和项羽领导的两支队伍。陈胜、吴广死后,原来六国的一些贵族各抢各的地盘,秦将章邯、李由等则趁机打击起义军,予以各个击破,这时,项羽的叔父项梁召开了会议,让大伙推选一位楚王,以便统一领导抗秦的力量。找来找去,找到了楚怀王的一个13岁的孙子,于秦二世二年(公元2),立为楚王,也称为楚怀王。当时,包括项羽、刘邦在内,各路反秦军队的将领在表面上服从楚王的领导,楚王也和大家约好,谁先进秦都咸阳谁就为王。后来,刘邦先进了咸阳,项羽对此不甘心,想借楚王的命令改变原来的盟约,谁知一请示楚王,得到的回答是“照前约,谁先进关谁做王。”项羽一听火了,就夺了楚王的实权,尊他为义帝。后来,干脆指使人把楚王杀了。

不久,刘邦兴兵攻打项羽。当时,有一个被人称为董公的三老(县或乡中管理教化的老年人)对刘邦说,打项羽得找个名目,并给刘邦出主意说,可借义帝被杀这件事做点文章。刘邦一听有道理,于是就大举为义帝发丧,并且派人告诉各路诸侯说:“义帝是大家立的,现在项羽指使人谋杀了义帝,真是大逆不道,我愿意和你们一道去征伐杀害义帝的人。”

在以上这个故事中,“大逆不道”这句成语是指严重违背某种封建道德。后来,人们常用这句成语比喻专制者对起来造反的人所加的罪名。

【成语】: 大器晚成

【拼音】: dà qì wǎn chéng

【解释】: 大器:比喻大才。指能担当重任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较晚。也用做对长期不得志的人的安慰话。

【成语故事】:

东汉末年,有个叫崔琰的人,从小就喜欢舞枪弄刀,不喜欢读书,到了二十多岁才开始拜师学习。崔琰很聪明,再加上他学习很刻苦,后来成为一个能文能舞的人。崔琰有个堂弟叫崔林,年轻时不爱说话,看起来呆头呆脑的,所以有许多人都瞧不起他,说他将来不会有什么出息。崔琰却说:才能大的人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显露出来,等崔林年纪再大些,他肯定能成大器的。后来,崔林果然在魏文帝时做了司空,并被封为安阳侯。这个成语指能担当大事的人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名较晚。

【成语】: 大义灭亲

【拼音】: dà yì miè qīn

【解释】: 大义:正义,正道;亲:亲属。为了维护正义,对犯罪的亲属不循私情,使受到应得的惩罚。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卫国的州吁杀死哥哥卫桓公,自立为国君。

州吁驱使百姓去打仗,激起人民不满。他担心自己的王位不稳定,就与心腹臣石厚商量办法。

石厚就去问的父亲——卫国的大臣石碏,怎样巩固州吁的统治地位。石碏对儿子说:诸侯即位,应得到周天子的许可,他的地位就能巩固。石厚说:州吁是杀死哥哥谋位的,要是周天子不许可,怎么办?石碏说:陈桓公很受周天子的信任,陈卫又是友好邻邦。石厚没等父亲把话说完,抢着说:你是说去请陈桓公帮忙?石碏连连点头。

州吁和石厚备了许多礼物,却被陈桓公扣留了。原来,这是石碏的安排。

卫国派人去陈国,把州吁处死。卫国的大臣们为石厚是石碏的儿子,应该从宽。石碏就派自己的家臣到陈国去,把石厚杀了。史官认为石碏杀了儿子是大义灭亲。

【成语】: 以小见大

【拼音】: yǐ xiǎo jiàn dà

【解释】: 从小的可以看出大的,指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节,或通过一小部分看出整体。

【出处】: 老舍《赵子曰》:“这样的事实不能算他的重要建设,可是以小见大,这几件小事不是没有完全了解新思潮的意义的人们所能办到的。”

【举例造句】: 以小见大,我们可以看出他的为人。

【成语】: 知小谋大

【拼音】: zhī xiǎo móu dà

【解释】: 指能力太差,不能胜任重大的任务。

上一篇:车辆租用告知书下一篇:业务指导室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