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

2024-10-24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精选8篇)

1.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 篇一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论文

目前在课改精神的推动下,不少语文教师又提出了“主问题”式的语文阅读教学的新理念。但是对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式的没计方法,该从哪些方面入手这是许多语文教师都在探究的问题。我有几点不成熟的看法,望大家指正。

一、从文章的结构脉络方面入手设计,设计阅读问题:

因为任何一篇文章,都有着作者的一种写作思路,并在文章的结构脉络中加以体现。所以在阅读教学主问题的设计过程中,首先要从文章的结构脉络入手设计,以此设计的问题,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提高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能力。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本文作者描述了童年时期的两种不同的生活,为什么要先写“百草园”生活,后写“三味书屋”的生活?这两种生活掉换位置写可以吗?谈谈你的看法。由此启发学生思考按照时空顺序结构文章的好处。又如《我的老师》一文共写了七件事情来表现蔡老师的美好品格,这七件事在文章中是怎样安排它们的先后顺序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你能说说理由吗?以此来引导启发学生理解多件事情顺序安排的方式和结构特点,体悟多件事情写作思路的方法。

二 、从文章的主题思想方面入手设计语文阅读教学问题:

每一篇文章的写作,都蕴含着作者一定的写作意图:或抒发作者的爱国情怀,或高扬人性的美好品格,或表达对人情冷暖的关注,或表达作者对人生的感悟,或蕴含对世人的警示,或揭示某种社会现实,等等。这些蕴含在文章深层的主旨,有待于教师设计出各种阅读问题加以引导点拨,从而帮助学生进行理解,以此培养学生把握文章中心思想的能力。如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孔乙己》一文,作者主要是通过对孔乙己好喝懒做、迂腐可笑而又可怜可悲的人物形象的描写,揭示了封建教育制度的腐朽没

落,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也揭露了当时国民麻木、迟钝、落后、愚昧的劣根性,表达了作者要唤醒和“改造国民精神”这样的一种写作目的。主题是极其深刻的,是发人深省的。所以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设计这样一个主问题进行引导启发:在《孔乙己》这篇文章中,作者抓住“偷”、“酒”、“笑”、“打”这几个方面的内容来描写孔乙己的形象,展示孔乙己的性格特征,有什么深意?能否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谈一谈?

三、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的设计,可从文章的语言特色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方面入手设计。

语言是文章的外壳,是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的表露。任何一篇文章的写作,郡体现了作者一定的语言风格,或生动形象,或清新自然,或通俗易懂,或含义深刻,或幽默风趣,或富于人生哲理,或引经据典,或化用名诗名言等等,从而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为此,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有关的问题设计,对学生加以引导,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风格,领悟生动的语感,品味、赏析、学习、借鉴语言特色,感悟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如《孤独之旅》一文的.内容含义深刻,富于人生哲理。为此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请品味文章结尾:

“鸭子长大了,肥硕了,下蛋了”,这句话试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这句话有什么深意?具有怎样的人生哲理。由此引导学生领悟:文章通过描述鸭群经历了自然的暴风雨后长大了,由此反衬出杜小康经历了人生的暴风雨,也长大了,坚强了,读懂了人生的第一页。语言含义极其深刻,富于人生哲理。

四、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的设计,可从激发学生的联想想象,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方面入手设计。

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仅是培养学生一般的思维分析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这部分的问题尤其要加以重视,并设计恰当的问题予以引导。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文后,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并尝试着写一写:请同学们假设这样一个情节,当成了大老板或大富翁的于勒出现在菲利普夫妇的面前时,菲利普夫妇将会有怎样的表现?请从他们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力面进行想象描述。再如教学《孔乙己》一文后,可

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被打折了腿的孔乙己,在咸亨酒店喝完最后一碗酒后,用手“走”出了酒店,想一想,他的命运又将如何?请充分发挥合理的想象续写出孔乙己离开咸亨酒店后的情景。

五、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还可以从人文思想教育方面入手设计,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思想,增强人文思想意识。又如在教学《斑羚飞渡》一文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你读了《斑羚飞渡》一文后,对老斑羚为了挽救种群的不被灭绝,做出了牺牲一半挽救一半的抉择,对此你有何感受?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应该怎样处理人与动物的和谐生存?请淡谈你的看法。由此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增强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的人文意识;

总之,教无定法,但教学有法: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只要对主问题设计的方法恰当、巧妙,引导得法,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 篇二

一、关于主问题设计的思考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这里的“问得巧”指的就是要讲究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杨振宁也说过,问题提得好等于成功了一半。

提问不在多而在精,既要有增智性又要有逻辑性。要先提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再紧扣这个“主问题”提几个相关的“子问题”,让这些问题形成一个“问题系列”,构成一定的逻辑关系,根据问题逐层深入地推进教学,完成教学任务。“主问题”最大的教改意义就是能用精、少、实、活的提问激活课堂,创新教学,能革除阅读教学中的多问杂答与碎问碎答,能精练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将谈话式、答问式的教学引向以学生课中活动为主的整体性阅读教学。

与课堂教学中一般的“碎问”相比,余映潮先生认为:“主问题”有着鲜明的特点:

第一,“主问题”是经过概括、提炼的,是教师精细阅读课文与精心思考教学的思想结晶,是一种可以引动整体性阅读的教学问题,课堂上常见的“是”或“不是”之类的简单回答在它面前无能为力。

第二,“主问题”在教学中出现的顺序是经过认真考虑的,一节课中的几个重要的“主问题”,其出现的先后是一种科学有序的安排,它们各自在教学的一定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不具有一般提问的随意性。

第三,“主问题”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都有着内在的牵引力,每一个问题都能结合起课堂上一个教学活动的“板块”,它不会在教学中像随口问答的问题那样转瞬即逝。

那么,我们该如何进行主问题的优化设计呢?我认为“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立意高远的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黏合剂,在教学中显现着“以一当十”的力量,具有“一问能抵许多问”的艺术效果。唯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创意设计,才能彰显主问题设计的本色。

二、《都市精灵》的设计历程

《都市精灵》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一篇随笔,文章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上展开联想,着力描述若干个大都市中人与动物精灵同生共处的景象,主旨鲜明地提出了都市中人应当与鸟、鱼、兽共处的观点,表达了优化生活环境的强烈愿望。

本文内容丰富,语言富有特色,议论精辟,思想深邃,我不止一次地对它进行文本解读,尝试公开课教学,但均颇有遗憾。今年五月份,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的“名师送培”项目活动在我区进行,我有幸受邀上一节公开课,我又一次报了《都市精灵》这个课题,打算以此为契机再次解读教材,以解之前的遗憾。

第一次设计:本文标题正是文眼,因此我设计了主问题:什么是精灵?本文写了哪些都市的哪些精灵?这样的主问题设计,虽然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但是总感觉学生游离于文本之外,在课堂上的学习只是按部就班,被老师牵着走,最后机械地明白“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第二次设计:舒乙的语言朗朗上口,本文共出现了十多处四字词语,发人深省。因此我设计了主问题:先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找出两个能分别表现不同城市不同环境下人与动物相处状态的四字词语:“与狼共舞”“孤城寡人”,然后在文中找一找“与狼共舞”及“孤城寡人”的画面,读一读,说说给你怎样的感受。这样的设计尽管注意了创新,另辟蹊径,但并不算成功,因起初就给学生设置了障碍。这两个词语的找出着实不易,终究还是摆脱不了枯燥地找,干巴巴地读。

第三次设计:有了前两次的积累,本次设计的目标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文本的主人,能够主动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于是我就大胆地用假设法进行教学,整堂课以“假如我是一只精灵……”贯穿。

第一个教学板块:我述我生活。请学生思考“假如我是一只精灵,我愿做什么都市里的什么精灵,理由是什么?”要求学生尽可能用文中语言,有感情地述说。

第二个教学板块:我看我朋友。“我们这些精灵都向往着一种快乐、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当然这一切得感谢我们的朋友一人。如果我是一只什么精灵,我更欣赏什么人?理由是什么?”

第三个教学板块:我言我抒我心。我首先呈现了前不久捕杀熊猫的新闻事件及图片,设计了“假如我是一只精灵,我想对人类说什么”这一问题。

第四个教学板块:我想对精灵们说。角色转换,同学们由精灵转为人类。听了精灵们的表白,作为人类,同学们想对精灵说什么心里话呢?

三、实践过程中启发

“假如我是一个精灵,我最想做什么都市中的什么精灵?”这样的假设,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立刻活跃起来,俨然是33只小精灵齐聚到了课堂之中。有的说:“我愿做美国旧金山的大海狮,因为我们常在最繁华的渔人码头旁,和上百个同伴一起旁若无人地打斗、游戏、抢地盘,引来无数游人驻足观赏。我们的生活多么自由、无拘无束啊!”有的说:“我愿做美国旧金山的大海鸟,因为只要鱼群一到,我们上万只大海鸟便一起腾空,作低空滑翔,然后一抿翅膀,像炸弹一样,射入水中,百发百中。我们生活得多么自由自在、我们真是英姿飒爽啊!”还有的愿做昆明的红嘴鸥、上海的大鸽子、北京行宫的喜鹊……这样主问题的设计比学生被动地在书中寻找有哪些都市、哪些精灵来得有趣得多,学生自然愿意参与到课堂当中,自然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在同学们还沉醉在做精灵的喜悦与自豪之中时,我紧跟着提了一个问题:“假如我是一只精灵,我最不愿做什么都市里的什么精灵,理由是什么?”学生兴奋的劲头戛然而止,立刻又沉浸在语言文字中。片刻后,同学们都纷纷有了自己的见解,大家都不愿意做背景都市里的乌鸦,课堂上顿时呈现了“呆呆的”“孤独而寂寞”“无所事事”“老鸹不老呱”的大呆鸟的形象,瞧着学生们垂头丧气、摇头叹息的模样,我知道孩子们已经完全沉浸在文本之中。

“假如我是一只精灵,我最想感谢的是谁?为什么?”这个问题的设计引导同学们以鸟的身份来关注人类的生活。他们在课堂上异常活跃,有的说:“感谢旧金山的人们,因为他们每逢节假日,都带着家人来观看我们表演,一看就是好几个钟头,他们让我们生活得很有尊严。”有的说:“感谢舒乙,因为他一听见我们唱歌,就会立刻扔下笔,跑到院中看我们,听我们那动人的鸣叫,他把听我们唱歌当作难逢的幸事,我们有这样的知己,何尝不是一种幸事呢!”……课堂中出现这样真挚的表达,真令人感动。

“假如我是一只精灵,我想对人类说……”对这个问题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表达,有的表示斥责,有的表示埋怨,有的表示希望……有两个学生见解独到:“我们和人类是城市的一部分,共生共存,没有我们不是好事,我们的存在实际上衡量着人类意识的自觉程度,衡量着生活环境的优劣程度。”“如果没有我们,生活并不正常,你们和我们和谐相处才能成就城市的美好啊!”这两个学生引领着大家自然地探究本文的主旨,一切是那么自然,那么行云流水般畅快!

“作为人类,我想对精灵说……”对这个问题孩子们有的表示忏悔,有的表示承诺,有的发表畅想……有一个女生深情诉说:“也许我们周围的许多东西,都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关键时刻挽留我们。一株草、一棵树、一片云、一只小虫,它替匆忙的我们在途中扎根,在空中驻足,在风中浅唱……是啊,无论是一棵小草还是一只飞鸟,我们都应该尊重它,尊重每一个哪怕弱小的生命。只有这样,‘与狼共舞’才不再是一个神话。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实现。我相信,到那时,我们的家园一定更美好。”这段话,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

本节课,我精心设计了如下主问题:假如我是一只精灵,我最喜欢做哪个城市的哪只精灵?假如我是一只精灵,我最不喜欢做哪个城市的哪只精灵?假如我是精灵,我最欣赏的是什么人?假如我是精灵,我想对人类说什么?几个问题均以“假如我是一只精灵”为设想而展开,层层深入,逐层推进,在这几个主问题的设计下,学生们能真正主动地走近文本、贴近文本,徜徉在语言文字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与表达的欲望,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人与自然应该是共生共存的,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这样的现代意识。富有创意的主问题设计,正是本节课的最大亮点。

四、实践中的不足

虽然“假如我是一只精灵”这样的畅想是我这节课主要的教学流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实现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但是,我总感到还有所遗憾:我忽视了课堂的生成,缺乏智慧。例如学生说道:“我愿做美国旧金山的大海狮,因为我们常在最繁华的渔人码头旁,和上百个同伴一起旁若无人地打斗、游戏、抢地盘,引来无数游人驻足观赏。我们的生活多么自由、无拘无束啊!”当时,这个学生把“旁若无人”这个词读得非常传神,可惜我在课堂上忽视了它,我若能抓住“旁若无人”这个词加以点拨:“由此折射出这里的动物是自由的,它们也是世界的主角,不应该有牢笼的囚禁和形单影只的孤独,它们能这样旁若无人地尽情享受的原因是什么?”我想学生一定更能沉醉留恋在作者的文章中。创意的设计再加上教师的智慧,及时关注课堂的生成,人文合一的课堂境界是我永恒的追求。

教无定法,《学记》说:“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又说:“叩之以小则小鸣,扣之以大则大鸣。”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只要对主问题设计的方法恰当、巧妙,引导得法,就一定能在教学上发挥出高质量的引领、激发、牵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

3.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 篇三

2012年8月末,“黑龙江省垦区第四届‘创新杯’初中语文教学展示活动”在锦河农场学校举行,该活动以“教研团队论坛”“教师综合素养大赛”(共考核“听”“说”“读”“写”“才艺”五项内容)和“教师专业成长报告”三大项目为展示内容,旨在提升垦区初中语文教师的素质,提高垦区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每所学校语文教师全员参与,在集体备课,层层选拔的基础上,教研团队形成5人小组,认真反思十年课改实践,围绕初中语文教学的阅读、写作、综合实践和口语交际等方面内容,选取恰当的角度,确定论题,并用课堂教学视频进行佐证,用论坛的形式呈现出来。

来自垦区的18个论坛团队都对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进行了理性思考,总结了在课改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充分展示了集体智慧和校本教研成果。

从本期开始,我们将从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论坛主题,呈现垦区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种种探索与思考,以引起广大教师对于相关问题的关注。

“主问题”设计是余映潮老师提出来的,是相对于课堂上随意的连问、简单的追问和习惯性的碎问而言的。它指的是语文阅读教学中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问题。

对余映潮老师的观点,我们反复学习、研讨,认为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就是用精练的问题引导、激活课堂,使教学内容于单纯之中表现出丰富,于明晰之中透露出细腻。师生围绕这些“主问题”对文本进行解读,使语文阅读课真正做到美读、美听、美析,使学生感悟到语文真正的美。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这里的“问得巧”,就是要讲究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正如余映潮老师所说:“‘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立意深远的、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在教学中显现着‘以一当十’的力量。”正所谓“文”有灵犀一“问”通。

关于主问题设计,我们研究了一年的时间,还处于探索阶段,下面我们将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从不同角度谈谈我们是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设计主问题的。

一、从文章的标题入手设计主问题

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标题都是文章的眼睛,是打开深入解读文本的钥匙,所以有时候我们可以尝试从标题入手来设计主问题。

七年级下册《邓稼先》一文是我和学生都很喜欢的文章,读起来荡气回肠。文本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学习邓稼先的高尚品质和精神,可是如何既不肢解课文又不空洞地说教,还能把这个目标落到实处,就成了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因此在集体备课的时候我们就从标题入手,在主问题的设计上下了一些功夫。当学生深情地朗读课文后,我们出示了这样一个主问题:请把《邓稼先》加上修饰语,将这一标题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理解补全空白,并说明理由。空白处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一个短语、或者一句话。于是学生借助文本就说出了无私奉献、意志坚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诸多理解,而且把体现邓稼先优秀品质的词语和关键句都找出来了,同时还说出了“值得我们敬仰和怀念的邓稼先”等融入自己情感的深度思考的语句。这就比以往教师出示关键语句,让学生分析“其深刻含义是什么,能体现人物怎样的品质”的问法灵活高效多了。

这看似简单的主问题设计,却引领学生从内容的感知走向深入理解,从对文本语言的细细品味走进对人物精神品质的深切感受,实现了以一问带全篇的目的。

在不断的实践中,我们都认为有时抓巧抓好标题就能轻松地打开文本解读这扇“门”,收到 “一问抵多问”的效果。解读一篇文章首先从标题入手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在讲《散步》一文时,便是通过给文章换标题这一主问题设计来解读文本的,发现学生都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二、从文章的中心句入手设计主问题

从提纲挈领的角度来说,也可从文章的中心句入手来设计主问题。如在备胡适的《我的母亲》一文时,发现文章很长,如聊家常般写了母亲许多事件,其中有母亲对“我”直接教导的内容,更多的则是表现母亲在家为人处世的典型事件。所以我们决定先抛开开头一、二、三段不作分析,从第四段开始品读课文,抓住“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这一中心句来理解母亲的形象,体会文中蕴含的深厚情感。

学生能很快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从第 段写 ,可知母亲教育‘我’做人要 ”的填空,像“从第五段写母亲每天督促我起床,并且反省昨天的事,可知母亲教育我做人要学会反省自己,要严格要求自己”,“从第九段至十一段写母亲受了两个嫂子的气,忍到不可再忍时,也只是哭一场,可知母亲教育我做人要宽厚和善”,等等。与此同时对母亲形象的理解,对课文蕴含的深厚情感的体会,也就水到渠成地完成了。

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是一篇非常优美的山水小品文,不仅词采隽永、音节和谐,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很适合做范文。全文围绕“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个字写景抒情,那么,本文的主问题就可以从中心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入手了。所以,本文我设计了主问题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奇在______,我体会到了______;异在______,我感受到了______。让学生在字里行间寻找写景的技巧,学生在欣赏美丽景色的同时,也能自主去体会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于中心句比较明确的课文来说,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三、从品析语言入手进行主问题设计

除了可以从标题、中心句入手设计主问题外,从品析语言的角度设计主问题也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

语文可以说是文以载道,所以我们当然也应该以文明道,尤其是以细腻、精练的语言来刻画人物、反映主题的小说,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往往不是直抒胸臆,而是潜藏在字里行间的“空白”处,让读者自己感悟。所以我觉得,小说阅读教学的主问题设计可以着重从品析语言入手。

印象最深的就是两次执教莫泊桑的经典小说《我的叔叔于勒》第一次是在2008年,还记得当时,我们就按照小说的一般教法,引导学生归纳出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几个情节,然后再分析人物形象,挖掘主题思想。上完课,我们都感觉不满意,好像就是为了分析人物,分析主题而去阅读文章似的,主旨的多义性和解读语言的生成性都被忽视了。一篇经典名篇,只是被贴上了“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标签就又被束之高阁了。

所以2011年重新学习这篇课文时,我们完全放弃了原来的问题设计,在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后,从品析语言入手,我们设计了这样的主问题:“请找出文中人物对于勒的不同称呼,分类说说是在什么情况下这样称呼的?”这样就以小见大,以具体形象的称呼为切入口,引导学生进行全方位阅读。而且还将对故事情节的梳理涵盖在内,还辐射到了人物形像的分析与社会背景的渗透,避免了肢解作品的弊端。同时,由于所有的感悟都是建立在具体可感的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所以人物形象也就鲜活、立体起来,不再是平面的、简单的符号。教学效果比以前好多了。

在散文阅读教学的主问题设计上,也可以从语言品析入手。例如在讲析《济南的冬天》中“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个语段,设计的主问题是:“小雪点缀的小山,妙在哪里?”围绕这个主问题,学生回答:妙在颜色,妙在语言,妙在修辞,妙在意境,妙在情感……一个“妙”字引得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精彩纷呈,不仅从各个角度进行了赏析,而且还挖掘出了文章主旨,这样就避免了教师一会儿问表示颜色的词有哪些,写作顺序是什么,一会儿又问修辞等零碎的问题,因而,这一主问题的设计也就真的达到了以一当十的效果。

四、从体会情感的角度设计主问题

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也需要语言来表达,情感更是一篇文章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比如八年级下册的《春酒》,它是一篇诗化的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诗般的语言描绘了故乡浓浓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童年、对故乡和对母亲的无限追思之情。著名学者杨振宁说:“问题提得好,等于创造完成了一半。”所以,本节课我们设计了这样的主问题:我喝到了一杯 的酒,感受到了 。学生速读课文之后,结合对文本语言的初步理解,谈谈自己体会到的情感。在这个主问题的引领下,学生纷纷感受到母亲的慈爱、温柔与好客,解读出地道的家乡味、浓浓的乡情,等等。这个主问题具有辐射性,可以引申出对文中人物性格的分析,以及风俗习惯等问题的探究兴趣,同时这个主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入文本,自主挖掘情感,走出了师生之间一问一答,学生被动思考的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效果理想。

大家都熟悉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上课时都会落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这一目标,我们当时就从文章的情感出发,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问题:本文的爱国情感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学生自然地就从分析人物入手,抓住了各种描写方法并结合重点语句进行了解读,在解读文本的时候也明白了爱国不是空谈,而是体现在一言一行中,这个问题就真正触动了学生的内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主问题设计的角度可以是灵活多样的,上学期我们在讲《变色龙》一课时,对于课文的写作背景,我们就没有把它当作课前资料出示给学生,而将它设计成主问题:“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通过这个主问题,学生主动关注到了文中几处关键的细节描写,像四次提到法律,两次描写围观群众,一次环境描写,等等。这就避免了老师将这些细节一一点出,牵制性的让学生思考的局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也达到了高效课堂的目的。

五、从学情出发灵活设计主问题

通过分析学情来设计主问题也很重要。作为教师,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把自己的阅读思路转化为学生的真切感悟会更好。比如:我们在讲《社戏》一课时是这样安排的。

概括完文章的情节,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情感特点、兴趣特点,我们设计主问题:请说说你觉得文中哪一段情节最有趣味,说说理由。因为文中有很多情节充满了童真童趣,可以促发学生童年生活的感受,触动了学生的兴趣点,因而这堂课学生们兴味盎然。如果我们只是按照小说的三个要素来处理本文,就不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所以,主问题设计的切入点、难易度要紧扣住学情,课堂才可能是高效的。

再如,在执教鲁迅先生的《雪》时,第一次的主问题设计是:对于文中写到的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鲁迅先生更喜欢哪一种?

应该说这个设计简洁明了,但在进行二次备课时,我们发现忽略了所教学的两个班学生的差异,于是为了降低难度,使教学更加清晰有效,将主问题设计作了如下改动:你觉得朔方的雪的美是一种怎样的美?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江南的雪景是一种怎样的美?美在哪里?你觉得鲁迅先生更欣赏哪一种美?你有什么依据吗?

这样的主问题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基础差的班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以上是我们对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设计主问题的一点浅见,可以说主问题的设计还不仅仅是我们提到的从文章标题、中心句、语言、情感、学情等方面切入,还可以从作者的写作方向、读者的认知角度、人文思想的渗透等多方面进行设计。

在一年的实践中,我们不断的研究,有收获有反思,当然也有困惑:

1.主问题往往都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在课堂实践上有时难以兼顾到阅读能力偏弱的学生,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主问题的提出给了学生一个广阔的思考空间,可是如何让思维有序,课堂条理清晰也是我们下一步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同时,关于主问题设计我们也要提出三点建议:

首先,只有教师功在课前,才能精在课上。

其次,教师要进行文本细读,找到牵动全篇的主线。

再次,主问题的设计要利于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

4.语文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 篇四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

摘要: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零碎的、肤浅的、学生活动时间短暂的应答式提问而言的,它是指对课文阅读教学过程能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

关键词:语文 阅读教学 主问题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关键,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个关键。它是集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积累运用、语言的表达、思维分析和创新思维、写作、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等教学指导于一体的重要教学过程。如何让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达到科学与艺术融合的高度,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基本特点呢?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双向乃至多向交流的过程。交流,自然离不开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明。”而语文教学最常用的方法就是“问题法”,即设计一些阅读问题对学生进行阅读引导和启发,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步掌握语文阅读的方法,提高语文阅读的能力。我在教学实习期间教学《春》这篇课文的时候,延用传统的方法,按照课文顺序,一个小节一个小节地品析。这样,虽然 “美点”也品析出来了,但总觉得把春天整体的美“肢解”了,而且,用这样的方法来品析课文,就得依靠琐碎的“问”来推进学生活动,指导教师批评我是“满堂问”,出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大量的“问”。过多﹑过细﹑过浅﹑过滥的提问使教学过程平淡无味,一篇精美的课文,在课堂上﹑教学中被提问肢解着,提问与答问代替了美读﹑美听和美析。所设计的一个个细碎的问题,看似启发,实则让学生穷于应付,不便于把握阅读要领,难以拥有自主的思维活动空间,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我国古代提倡“善问”与“善待问”,提问不在多而在精,既要有增智性又要有逻辑性。要先提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再紧扣这个“主问题”提几个相关的“子问题”,让这些问题形成一个“问题系列”,构成一定的逻辑关系,逐层深入地推进教学,完成教学任务。“主问题”最大的教改意义就是能用精、少、实、活的提问激活课堂,创新教学,能革除阅读教学中的多问杂答与碎问碎答,能精练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将谈话式、答问式的教学引向以学生课中活动为主的整体性阅读教学。

“主”据字典释义为“最重要的,最基本的”,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即为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动学生整体性阅读的最重要、最基本的问题;从教学内容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探究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提问或问题。在以“主问题”为线索的阅读教学中,由于一般性提问的“量”的大大减少,课堂学习活动以学生的读、写、说、思为主要成分构成,课堂气氛因此而显得生动活泼。因此,在阅读教学中用“主问题”来牵动对课文的整体阅读,用“主问题”来结构学生的课中活动,用“主问题”来制约课堂上无序的、零碎的、频繁的问答,能有效地克服语文阅读教学中肢解课文、一讲到底、零敲碎打等种种弊端,遏制教师的过多讲析,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有序学习活动的主体。

与课堂教学中一般的“碎问”相比,余映潮先生认为:“主问题”有着自己的鲜明的特点:

第一,“主问题”是经过概括、提炼的,是教师精细阅读课文与精心思考教学的思想结晶,是一种可以引动整体性阅读的教学问题,课堂上常见的“是”或“不是”之类的简单回答在它面前无能为力。

第二,“主问题”在教学中出现的顺序是经过认真考虑的,一节课中的几个重要的“主问题”,其出现的先后是一种科学有序的安排,它们各自在教学的一定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不具有一般提问的随意性。

第三,“主问题”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都有着内在的牵引力,每一个问题都能结构起课堂上一个教学活动的“板块”,它不会在教学中像随口问答的问题那样转瞬即逝。

所以,“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立意高远的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粘和剂,在教学中显现着“以一当十”的力量,具有“一问能抵许多问”的艺术效果。

那么,我们该如何进行主问题的优化设计呢? “优化”是指教者将研究文本、研究学情中产生的诸多问题科学化、简单化,使它省时、高效,具有指向性、层次性、生发性。主问题的优化设计,其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遵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发展。

一般来讲,“主问题”的设计与运用有如下方面的基本规律:

1.在阅读教学的初读阶段,用 “主问题”牵动对全篇课文的深刻理解,从而凝聚学生的阅读注意,注意力集中到对课文内容的感知上,力求形成总体印象,吸引学生参与,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

2.在阅读教学的进行阶段,用最为精粹的“主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一个教学板块的支撑,形成明晰的课堂教学思路,拉出课文教学的明晰线条。主干问题不仅是文本解读的重点,还是一堂课的脊柱,能使课堂核心部分充盈饱满。

3.在阅读教学的深化阶段,用 “主问题”激发思考,引发讨论,让学生共同参与、广泛交流,酿造课堂教学的高潮。

如《心声》的提问设计:

1、课文初读阶段:要与课文有血肉的联系,能够牵一发而动课文全身。课文题目是《心声》那这“心声”事谁的心声,他有怎样的“心声”呢?从而使学生对课文有整体感知。这个问题将支撑整个教学板块,呈现出线索美。

2、在课文教学的进行阶段:通过阅读课文内容,说说李京京是个什么样的人,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李京京”与”老师”进行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理解。为理解课文内容,明确人物形象而进行圈点勾画、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智能活动,参加讨论、辨析、评说等课中表达活动,课堂上由于这一个问题而形成明显的长时间的学生活动的板块。

3、在课文教学的深化阶段:“心声”有几层含义?即文章的主旨。鼓励学生有不同看法,说出自己的“心声”,广泛交流。

再如《羚羊木雕》之“主问题”设计

1、课文初读阶段:导入——以生活中的小事件引发学生的争论导入新课,整体感知故事梗概。

2、在课文教学的进行阶段:浏览课文找出文章围绕羚羊木雕写了哪些内容?请概括出来。

父母逼“我”要回木雕——(插叙)送木雕——“我”要回木雕 这个问题既把握了文章内容,同时又体现出了文章的巧妙构思。

3、在课文教学的深化阶段:精读精彩片段,批注人物性格。人物形象的再现是建立在事件的把握之上的,可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加深理解,全方位看问题。

再如鲁迅《祝福》的教学案例,教师在教学中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笔下的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请同学们研读课文,证明这种看法。

“祥林嫂—没有春天的女人”,这样一条阅读线索在教学中主导着、牵动着教学进程,让同学们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在这个主问题下,同学们迅速充分展开活动,探讨交流,在老师的指导下,品析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发展过程:

1.丽春之日,丈夫夭折—她是春天没有丈夫的;

2.孟春之日,被迫再嫁—她是在新年才过时被婆婆抓走的; 3.暮春之日,痛失爱子—“春天快完了,村上倒反来了狼”; 4.迎春之日,一命归天—消逝在祝福的鞭炮声中。

同学们理解到,冷酷的社会没有给祥林嫂以温暖的春天;小说表现了祥林嫂生命中“没有春天”的悲剧,此中蕴含着深刻的象征意义。于是,“没有春天的女人”这个“问题”,就串起了《祝福》的整个阅读品析过程,串起了对小说中人物、情节、结构、语言等内容的探究欣赏。

精妙的主问题,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既表现出教师对教材的有独到见解的研读与教学处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又避免将一篇篇精彩的文章活活肢解,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主问题还可从主题、意境、结构、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设计,因为一篇阅读都有其独有的特点。

一、文章的主题思想方面:

每一篇文章,都反映了作者一定的写作意图:或抒发爱国情怀,或表达对人情冷暖的关注,或表达作者对人生的感悟,或蕴含对世人的警示,或揭示某种社会现实,等等。这些蕴含在文章深层的主旨,可以帮助教师设计出各种阅读问题加以引导点拨,帮助学生进行理解,以此培养学生把握文章中心思想的能力。

如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故乡》提问设计:《故乡》重在写故乡人的变化,作者主要写了哪些人的变化?他们有怎样的变化?作者从中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态度? 《孔乙己》一文,作者主要是通过对孔乙己好喝懒做、迂腐可笑而又可怜可悲的人物形象的描写,揭示了封建教育制度的腐朽没落,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也揭露了当时国民麻木、迟钝、落后、愚昧的劣根性,表达了作者要唤醒和“改造国民精神”这样的一种写作目的。主题是极其深刻的,是发人深省的。所以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设计这样一个主问题进行引导启发:在《孔乙己》这篇文章中,作者抓住“偷”、“酒”、“笑”、“打”这几个方面的内容来描写孔乙己的形象,展示孔乙己的性格特征,有什么深意?能否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谈一谈?通过这些问题正确地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把握文章主题的能力。

二、从文章的语言特色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方面入手设计。

语言是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的表露。一篇文章的写作,体现了作者一定的语言风格,或生动形象,或清新自然,或通俗易懂,或含义深刻,或幽默风趣,或富于人生哲理等等,从而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为此,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通过有关的问题设计,对学生加以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风格,领悟生动的语感,品味、赏析、学习、借鉴语言特色,感悟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如在教学《孔乙己》中的提问设计:课文中多次写到旁人的说笑、哄笑,试找出来分析一下,作者用哄笑来写孔乙己的悲剧,有什么特殊的艺术效果?为什么那些人对一个不幸者没有同情,没有帮助,相反只知道哄笑取乐? 再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含义深刻,富于人生哲理。为此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请品味“爸爸的花儿落了”这句话,试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这句话有什么深意?由此引导学生领悟:文章通过描述爸爸种的夹竹桃凋谢了,同时也暗示爸爸的离世,英子在风里、在雨里、在爱的港湾里漂流,在一次次的磨练中也长大了,坚强了。语言含义极其深刻,富于人生哲理。

三、从文章结构脉络方面:

任何一篇文章,都有着作者的一种写作思路,并在文章的结构脉络中加以体现。

以此设计的问题,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提高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能力。如《我的叔叔于勒》问题设计:小说围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展开曲折的情节。试根据下面的提示,从多种角度梳理课文的情节结构。①原因→结果(逻辑层次);②期待→破灭(心理角度);③开端→发展→高潮(情节发展);④悬念→结局(技巧运用);⑤侧面→正面(手法变化)。由此启发学生思考本文结构的巧妙之处,提高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阅读能力。

四、从人文思想教育方面:

如在教学《斑羚飞渡》一文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你读了《斑羚飞渡》一文后,对老斑羚为了挽救种群的不被灭绝,做出了牺牲一半挽救一半的抉择,对此你有何感受?同时,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应该怎样处理人与动物的和谐生存?请给狩猎队写一封信,谈谈你的看法。由此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增强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的人文意识。

5.试说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 篇五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关键之一。阅读教学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积累运用、语言表达、思维分析和创新思维、写作、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等教学、指导于一体的重要教学过程,合理而有创造性地设计好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不仅能让学生易于感受文章,而且在开拓学生的思维方面也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设计好一篇课文的问题,首先要求教师深刻地把握文章的主旨,挖掘文中的新意,为学生提供可思考、想象的空间。新教材的改革,更重于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设计问题就是引导学生有的放矢地发表个人独有的感悟,为学生创造性思维担负着路标的功用。如何设计好了教学中的问题呢?我想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肤浅的看法。

一、理清思路,把握文章脉络

任何一篇文章,都有着作者的一种写作思路,并在文章的结构脉络中加以体现。所以在阅读教学问题的设计过程中,可从文章的结构脉络入手设计,以此设计的问题,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提高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能力。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本文作者描述了童年时期的两种不同的生活,为什么要先写“百草园”生活,后写“三味书屋”的生活?这两种生活调换位置写可以吗?谈谈你的看法。由此启发学生思考按照时空顺序结构文章的好处,又再如教学《谈骨气》这篇议论文时,可以这样设计一个问题:本文作者先提出“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观点后,引用孟子的三句话从道理上来阐述“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观点,接着又列举了文天祥拒绝降元、齐人不食嗟来之食、闻一多怒对敌人的手枪三个事例从事实上进一步阐明了这一观点。试说说这三个事例是从哪些角度来阐明观点的?这三个事例调换一下顺序可以吗?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通过对不同的文体,设计各种不同的问题,使学生充分的把握各种文体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提高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阅读能力。

二、感悟主题,抓住写作旨意。

每一篇文章的写作,都蕴含着作者一定的写作意图:或抒发爱国情怀,或高扬美好人性,或表达人情冷暖,或展现人生的感悟,或警示世人,或揭露现实等等。这些蕴含在文章深层的主旨,有待于教师设计出各种阅读问题加以引导点拨,帮助学生进行理解,以培养学生把握文章中心思想的能力。如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孔乙己》一文,作者主要是通过对孔乙己好喝懒做、迂腐可笑而又可怜可悲的人物形象的描写,揭示了封建教育制度的腐朽没落,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也揭露了当时国民麻木、迟钝、落后、愚昧的劣根性,表达了作者要唤醒和“改造国民精神”这样的一种写作目的。主题是极其深刻的,是发人深省的。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进行引导启发:在《孔乙己》这篇文章中,作者抓住“偷”、“酒”、“笑”、“打”这几个方面的内容来描写孔乙己的形象,展示孔乙己的性格特征,孔乙己的悲剧有什么深意?

三、挽留细节,显示语言特色。

语言是文章的外壳,是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的表露。任何一篇文章的写作,都体现了作者一定的语言风格,或生动形象,或清新自然,或通俗易懂,或含义深刻,或幽默风趣,或富于人生哲理,或引经据典,或化用名诗名言等等,以此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其独特的语言特色,为学生提供学习语言的源泉,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有关的问题设计,对学生加以引导,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风格,领悟生动的语感,品味、赏析、学习、借鉴语言特色,感悟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如在教学《春》一文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本文运用诗化的语言描述自然美景,描述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五幅生机勃勃的图画,展现出春的活力,春的美好,你能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词句感悟春天给人带来的美的享受吗?又如在教学《菜园小记》时,可先请同学有感情的朗读下列描写:“那些新芽,条播的行列整齐,撒播的万头攒动,点播的傲然不群,带着笑,发着光,充满了无限生机。一棵新芽就是一颗闪亮的珍珠”,然后设计如下问题:请品味这段描写,然后说说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思想情感?通过朗读品味,可以使学生领会本文语言清新自然、质朴生动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劳动的无比快乐之情,充满了诗情画意。

四、放飞思想,拓开联想空间。

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仅是培养学生一般的思维分析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这部分的问题尤其要加以重视,并设计恰当的问题予以引导。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文后,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并尝试着写一写:请同学们假设这样一个情节,当成了大老板或大富翁的于勒出现在菲利普夫妇的面前时,菲利普夫妇将会有怎样的表现?请从他们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方面进行想象描述。再如教学《孔乙己》一文后,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被打折了腿的孔乙己,在咸亨酒店喝完最后一碗酒后,用手“走”出了酒店,想一想,他的命运又将如何?请充分发挥合理的想象续写出孔乙己离开咸亨酒店后的情景。

五、捕捉信息,张扬人文思想

张扬文本的人文思想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品德渗透的重要渠道,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利用文本适时地向学生灌输人文思想。如在《斑羚飞渡》一文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你读了《斑羚飞渡》一文后,对老斑羚为了挽救种群的不被灭绝,做出了牺牲一半挽救一半的抉择,对此你有何感受?同时,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应该怎样处理人与动物的和谐生存?请淡谈你的看法。由此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增强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的人文意识;

6.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 篇六

嘉善三中

僧新锋 摘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以前那种教师“逐段串讲”、“逐句讲析”的“解析式”的阅读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同时,一些语文课堂上过多的“问”和“答”也往往把一篇优美的文章进行“肢解”,使学生不能从整体上感悟一篇文章。

而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通过设计几个“主问题”,让师生围绕这些“主问题”对文本进行解读这种方法能够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文本,使语文阅读课真正做到美读、美听、美析,从而让学生感悟到语文真正的美。本文主要从“主问题”的提出背景、什么是“主问题”、如何设计“主问题”、设计“主问题”的角度、设计“主问题”的价值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关键词

主问题

语文阅读课堂教学

整体感悟

一、“主问题”的提出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过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教师对文本进行“逐段串讲”、“逐句讲析”的“解析式”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改革的需要,而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在课堂上设置问题和对学生进行提问,成了公认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在一节语文课上,也往往是由一个个问题来支撑整个课堂教学。可是,教师的大量的无效的“问”和学生的无效的“答”在课堂上广泛存在,师生之间为了“问”而问的情况比比皆是。这些过多、过细、过浅、过滥的“问”和“答”使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显得平淡无味,一篇篇优美的课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被大量的问题“肢解”成一块块“零碎材料”,教师的“问”与学生的“答”代替了本来应该有的美读、美听、美析,一节节本应该由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进行心灵“对话”的语文课成了师生之间的“问

答”课。

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改变教师逐段串讲串问、碎问碎答的教学模式,在指导学生初读课文、读通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出可供学生深读探究的一两个能够穿透全文而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即“主问题”),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探、合作交流进行文本的解读是完全可行的。

二、什么是“主问题”?

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设置的一两个能够穿透全文而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可以称为 “主问题”,也可以称为“上位问题”。它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零碎的、肤浅的、学生活动时间短暂的应答式提问而言的,是指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能够起到主导作用、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提问或者问题。

与课堂教学中的一般的“碎问”相比,“主问题”有着自己的鲜明的特点:

程中显现着“以一当十”的力量,具有“一问能抵许多问”的艺术效果。

三、如何设计课堂教学的“主问题”? 在探究性阅读的深读阶段探究、发现,以一两个问题带动全篇的解读是可行的。事实上,在一些名家大师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也有过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如特级教师钱梦龙的导读理论,强调以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把讨论解决这个问题作为中心目标,使语言、篇章等方面的学习都成为达到中心目标的过程或手段”。宁鸿彬老师的“主问题”观点也主张以“一问抵许多问”的主问题引导学生深读课文,激发他们阅读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有效地避免在课堂上浅层次“碎问碎答”带来的高耗低效。这些成功经验都足以为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问题情境之营造提供重要的发展基础。

一般来说,“主问题”的设计与运用有如下方面的基本规律:

1、在课文教学的初级阶段,往往用一两个“主问题”牵动对全篇课文的深刻理解,从而提高学生品读课文的质量,凝聚学生的阅读注意,加深学生思考的层次。

2、在课文教学的进行阶段,往往用一两个“主问题”形成课堂教学的重要活动板块,形成生动活波的学生呈主体性参与的教学局面。

3、在语文教学的深化阶段,往往用精粹的“主问题”激发思考,引发讨论,深化理解,强化创造,形成波澜。

下面以《孔乙己》的课堂教学为例进行说明。

1、在课文教学的初级阶段,设计安排了这样一个“主问题”:说说孔乙己与“酒”。

这里要求学生围绕“孔乙己与酒”自读课文,并说说自己的阅读心得。

这是一个巧妙的问题设计,学生会立即被这个问题所吸引,从而开始对课文的整体性感知阅读。

2、在课文教学的进行阶段,设计安排了这样一个“主问题”:谈谈孔乙己与“偷”。

这里要求学生围绕“孔乙己与偷”品读课文,从课文中任选一个点进行品析。

这是一个极有吸引力的教学问题,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能够从如下侧面对课文进行理解:

思想的角度,对于不同的文章,至少可以从以下不同的角度入手:

1、可以从文章的结构脉络方面入手,这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提高整体感知文章的能力。比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本文作者描述了童年时期的两种不同生活,为什么要先写“百草园”生活,后写“三味书屋”的生活?这两种生活调换位置写可以吗?由此启发学生思考按照时空顺序结构文章的好处。再如教学《谈骨气》这篇议论文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主问题”:本文作者先提出“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观点后,引用孟子的三句话从道理上来阐述“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观点,接着由列举了文天祥拒绝降元、齐人不吃嗟来之食、闻一多怒对敌人的手枪三个事例从事实上进一步阐明了这一观点。试说说这三个事例是从那些角度来阐明观点的?这三个事例调换一下顺序可以吗?为什么?等等。这样设计不同的问题,可以使学生充分地把握各种文体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提高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阅读能力。

2、可以从文章的思想方面入手。因为每一篇文章的写作,都蕴涵着作者一定的写作意图,或抒发作者的爱国情怀,或表达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感悟,或揭示某种社会现实,等等。这些蕴涵在文章深层的主旨,有待于教师设计出各种阅读问题加以点拨,帮助学生进行理解,以此培养学生把握文章中心的能力。比如,在教学《孔乙己》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主问题”:作者抓住“偷”、“酒”、“笑”、“打”这几个方面内容来描写孔乙己的形象,展示孔乙己的性格特征,有什么深意?能否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谈谈?只要我们通过各种问题的恰当巧妙设计,就一定能够正确地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有效地提高学生把握主题的能力。

3.可以从文章的语言特色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方面入手。语言是一篇文章的外在形式,任何一篇文章的写作,都体现了作者的语言风格,从而表现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因此,在阅读教学的 过程中,教师通过有关问题的设计,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语言风格,赏析、品味、领悟作品的语言特色,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风格,感悟作者的丰富的思想,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4.可以从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方面入手。

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仅培养学生一般的思维分析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对这部分的内容要加以重视和引导。比如在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后,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当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后,他的后果将会怎样?你觉得应该处理这个案件?等等。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5.还可以从人文思想教育方面入手,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思想,增强人文思想意识。比如在教学《斑羚飞渡》一文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你读了《斑羚飞渡》后,对老斑羚为了挽救种群的不被灭绝,做出牺牲一半挽救一半的抉择,有什么样的感受?人类应该怎样处理人与动物的和谐生存?谈谈你的看法。由此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增强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五、设计“主问题“的价值何在?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设计“主问题”,对于在课堂上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有着重要的意义。以上面所说的《孔乙己》为例,在教学的初级阶段,设计“孔乙己与酒”这个“主问题”,打破了那种让学生泛读课文、抄写字词、标明段落、理解层次的习惯性讲读思路。它激发了学生的学生的求知欲,把学生引入了课文,也把学生引入到专心致志、全神贯注的阅读心理境界,使他们开始对课文的整体性阅读;在课文教学的进行阶段,设计“孔乙己与偷”这个“主问题”,改变了那种逐段串讲、处处落实、面面俱到反而“面面不到”的陈旧教法,此时的教师不是着眼于自己的讲解而是着眼于学生的确有心得的“谈谈”,学生就能在深刻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继续怀着极大的兴趣和继续保持着长

久的注意,从而对课文的关键之处、重点之处进行着整体性阅读理解,课堂教学在这一环节可以说是读、说、听、写与思考融为一堂,能力提高和技巧训练合为一体;在课文教学的深化阶段,设计“谈谈孔乙己这个人”这样一个“主问题”,可以促使学生注重对课文的整体性评鉴阅读,此时学生发言细腻、热烈的程度,课堂上思想火花到处迸发的情境,决非肢解式的分析、答问式的串讲以及教师的一讲到底所能相比的。

由此看来,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设计“主问题”,对带动整篇课文阅读的教学模式,对于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的改革,有着重要的价值。

首先,它可以减少课堂教学中的大量的无效提问,让学生真正占有时间,解决问题,真正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放到了语文教学的重要位置,真正把语文课堂还给了学生。

其次,它可以带动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品读,彻底改变以往那种肢解课文、一讲到底、“碎问碎答”的弊端,将谈话式、答问式、讲析式的课堂教学引向以学生课堂思维活动为主的整体性阅读教学,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

再次,它有利于形成“读、问、议、讲”等立体式双向交流的课堂教学结构,从而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设计“主问题”,对于真正让学生体会到文本中的独特的美,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它必将在语文教学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书目

7.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 篇七

一、主问题设计

余映潮老师早在1993年就针对课堂上随意的连问、简单的追问和习惯性的碎问现象提出“主问题”的概念。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主问题提问的范围一般着眼全篇, 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 一般用在初读文章整体感知的环节。从主问题的不同功用可具体分为:

1. 理清文章整体结构的主问题

这一类主问题主要功用在于引导学生把握文章整体结构。如执教《锡林郭勒大草原》一文时就可设问:文章是从哪两方面来写锡林郭勒大草原的?依此问学生明确了文章分两大部分:一部分写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美丽, 一部分写锡林郭勒大草原的欢腾, 两个部分通过“锡林郭勒大草原不仅美丽, 还是个欢腾的世界”这个独立成段的句子过渡。对此问题的思考让学生鸟瞰全文, 既能明晰文章的整体结构、写作思路, 也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 把握文章基本内容的主问题

理清文中事件的基本情节和主要内容的时候也要设计主问题。如一位教师教《麻雀》一文的时候设问:课文写了谁, 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在这个问题的引导下, 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很快梳理出了故事中主要角色之间的各种关系和故事的基本情节“猎狗想吃小麻雀, 老麻雀拯救小麻雀, 猎人唤回了他的猎狗”。可见一个好的问题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 感知文章艺术特色的主问题

有些文章有着独特的行文风格和艺术特色, 在初读课文的时候就有必要让学生进行初步感知, 这就需要针对文章的情感基调和主要特色设计主问题。如有位教师执教《金黄的大斗笠》时, 在学生读流利了课文之后提问:读了这篇课文你有怎样的感受?学生的初步的朦胧的感受是“美”、“有趣”、“感人”等, 这便是对文章特色的粗浅感悟, 寻着这些初步的感受, 教学就可以进一步深入:文章美在哪里?有趣在哪里?感人又在哪里?

4. 体验文章情感的主问题

对于一些以表达情感为重或者意图唤起读者情感认同的文章, 情感体验则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如《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说服性的演讲稿, 诉诸于读者的情感, 通过包含感情的事实陈述唤起读者的情感认同, 从而达到说服的目的。让读者感受悲、愤、忧、喜, 这正是《只有一个地球》所要达到的效果。[1]支玉恒老师施教时设问:读了这篇课文, 你心里是什么滋味?支老师通过这一主问题的设计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触摸学生的感情体验, 然后引导学生将这些感情体验表达出来就是非常合适的。

5. 理解文章主要形象的主问题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记叙文, 而记叙文总离不开记人叙事, 因此记叙文的学习不能不抓住主要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要形象的主要特征也要设计主问题。可以从文章中心句的切入来设计。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地震中的父与子》时, 设问:文中的父子是一对怎样的父子, 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面对这一问题, 学生需要通观全文找出能表现人物“了不起”的句段, 又要沉下去细读文章, 思考这些句段是怎样表现他们的了不起的。这样的主问题能一下子抓住人物的主要品质特征。主问题也可以从文章的题目出发去设计。如小学语文《军神》一文的教学, 教师设问:刘伯承‘神’在何处?这是一个由题而生、统领全文的主问题。整个文章的精读就是围绕这样的主问题而展开、深入的。

二、细问题设计

对文章的深入理解还得落实到具体的字词句上来, 因此我们还要设计一些细问题。与主问题着眼全篇不同, 细问题主要是针对字、词、句以及标点符号而设计的问题, 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仔细揣摩深入品读关键片段里面关键的字词句来深入理解文章意蕴、体验文中情感、激发想象、培养语感等, 一般用在精读课文的环节。根据细问题不同的功用具体可以分以下类型:

1. 理解文章深层意蕴的细问题

有些文章含义深刻, 文章的深意需要透过字里行间深层追问。语文教师在教学时, 就需要抓住关键词句, 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去挖掘文字背后的意蕴。如《白杨》一文, 有位教师设计问题:他们知道的是什么?不知道的又是什么?从而引导学生从课文表面的内容“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 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 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 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 要坐几天火车, 还要坐几天汽车”向隐藏的内容开掘, 深层理解父亲如白杨一样的人格魅力, 走进父亲的精神世界。

对文章内容深入、精确的理解有时候只需抓住一个词眼。如《一个小山村的故事》的教学就可以抓住文章的中心句子“靠斧头得来的一切都没有了———包括斧头”中的“一切”这个词眼设问:“一切”指什么?

2. 丰富感受的细问题

阅读教学强调学生的“感受”, 要让他们“有感受”且“能交流分享感受”, 这就需要我们设计一些能激发和丰富他们感受的问题, 让其有感受可表达。可以营造情境激发感受。如《麻雀》一文的教学可设问:凶猛的大猎狗就要吞掉弱小的麻雀了, 一只老麻雀绝望地像石头似地落在了大猎狗面前, 它要用自己的身躯保护小麻雀, 此时的你想对谁说什么?这样的问题配合多媒体出示的画面以及教师声情并茂的描述, 让那时那境如在目前, 学生就容易有感受、想表达。也可角色代替让学生移情感受。如《掌声》一文教学设计, 品读句子“小英犹豫了一会儿, 最后慢吞吞地站了起来。”一句时设问:同学们, 现在你们就是小英, 让我来问问, 小英啊小英, 你心里在想些什么呢?你为什么低头?你在犹豫什么呢?眼圈怎么红了呢?”学生将自己当成小英, 就能更好地感受小英的内心世界。[3]还可以抓住关键字词引发学生的感受。如王松舟执教《圆明园的毁灭》, 敏感地抓住“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一句中的两个“不可估量”, 在引导学生圈读“不可估量”, 理解了“不可估量”的意思和在文中的具体所指之后, 发问:面对这两个“不可估量”, 你读了后内心是怎么样的?

3. 激发想象的细问题

“文有不言者” (刘熙载《艺概》) , “凡诗文妙处, 全在于空” (袁枚《随园诗话》) 。“空白”是指作者在创作中通过隐蔽、残缺、中断、省略等手段有意无意地造成的意义空白。文章常有一些“空白”处, 这就需要教师设计一些补白性问题,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去填补。如一位教师执教《庐山的云雾》为了充分地让学生感受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 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 在品读了文章中的相关的段落之后, 教师设问: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 除了课文中描写的, 还会有一些什么样的姿态呢?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 还会变成什么样子呢?请发挥你的想象你将文中省略号所省略的内容描写出来。这样的问题设计既能拓展和丰富课文内容, 又能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

学生阅读有时难以想象, 主要是与角色有隔阂, 如果能让学生把自己当成文章中的角色, 就有了想象的角度和空间。如一位教师教《游园不值》时设问:苏轼说“诗中有画”, 你这枝红杏能向前来游春的诗人描绘一下满园春色吗?[4]激活学生想象, 让学生身心入境。

4. 培养语感的细问题

培养语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任。教师要善于抓住有语感训练价值的字词句设计问题, 培养学生语感。如针对《荷花》一文中“白荷花从绿色的大圆盘中冒出来”一句可以设问:“冒”字可以换成别的字吗?有什么不同?哪个好?从而让学生在比较中仔细体会“冒”字的精妙。而《安塞腰鼓》中针对“骤雨一样, 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 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 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 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 是强健的风姿。”一句可以设问:这个句子好在哪里?你能从句式、用词、修辞等方面来说说看么?从而让学生感受特别的表达效果。

5. 穿针引线过渡搭桥的细问题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还有一类细问题的主要功用在于穿针引线, 给学生的思维搭桥, 引导学生从一部分学习跨越到另一部分的学习上去。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在欣赏了小村庄的美丽又了解了美丽的小村庄被洪水冲垮的经过, 感受了小村庄被毁灭的痛心之后, 教师设问:你们认为大雨是使小村庄消失的主要原因吗?难道这场天灾真的能毁灭整个村子吗?[5]将学生从悲痛惋惜的情感中牵出来, 意在引导学生理性地思考小村庄毁灭的“根本的原因”。

三、拓展性问题设计

语文课程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课程。文学作品是语言文字的精华, 也是思想情感的精华。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语言这种工具, 还要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关注学生精神世界的发展。因此, 阅读教学要以文为本, 但在读通透了文本之余, 我们需要设计一些拓展性的问题, 引导学生从文章走向自我, 走向生活, 走向更为广阔的历史与社会。拓展性问题主要是以课文为基点或以课文为引子, 引发学生对课文之外的问题的思考, 可以是反思自我, 可以是关注他人, 可以是观照现实社会人生。总之是把语文学习拓展到更广阔的生活中, 实现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1. 引导反思自我的问题

如果拓展性的问题是以文本为圆点的无数个不同半径的同心圆的话, 那么反思自我的问题就是最紧贴学生自身的那个圆。阅读要让学生从别人那里反观自身, 用文学来濡养精神世界。如教学《与时间赛跑》一文, 当学生深读、细读了文章之后, 可以设问:谈谈你准备如何珍惜时间?学习《秋天的怀念》、《背影》等课文时, 可设问: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父母的爱了吗?自己是怎样理解这种爱的?这样的问题能使学生切己体察往往能够实现较为深刻的自我反思获得精神的成长。

2. 引导关注他人的问题

从“你—他”模式的主客体世界到“你-我”关系的主体间性的世界哲学家们告诉了我们世界的理想姿态。现代社会只有关注他人, 学会合作, 才能实现自我。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应引导学生关注他人命运, 学会与人和谐相处。如《掌声》一文, 就可以设计这么一个问题:你的身边有这样的“小英”吗?你会怎样和她相处?这样一个问题实际上就是在引导学生关注自己身边不同的“你”, 思考如何与不同的人和谐理性相处。

3. 思考历史或现实的问题

个人永远是处在历史和现实的坐标中。阅读应该“视通万里, 思接千载”。窦贵梅教《晏子使楚》, 在领会了晏子的才华后, 教师有意引导学生思考“尊重”这一主题, 于是引用了一位外交官的话:“晏子的语言, 虽给人的感觉是有理有据, 但感觉是在做语言游戏。逞口舌之能进行外交对话, 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智慧, 也获得不了真正的尊重。”然后设问:对此, 你怎么看?[1]从而引导学生联系现实和历史, 思考“尊重”这一从古至今引人深思的主题。

主问题、细问题、拓展性问题三类问题有不同的功用、不同的适用时机。语文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层次的阅读教学中的不同需要恰当地设计这几类问题。

参考文献

[1]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郝丽琴.语文分层阅读教学的理论阐释及教学设计[J].语文建设, 2012 (3) .

[3]董一红《.掌声》教学设计与反思[J].教学与管理, 2010 (2) .

[4]沈春燕《.游园不值》教学设计[J].教学与管理, 2010 (14) .

8.试析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 篇八

【关键词】传统阅读教学的提问;主问题教学法;设计与运用;注意点

一、传统阅读教学的提问存在问题

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学生的学习就是在提问中探究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教学法,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思维。

然而在传统阅读教学的提问中,不少教师让学生讨论的问题往往是好不好,是不是,等简单提问,或者是“文章可分为几段”,“中心是什么”等雷同提问,所设计的问题过于繁多,过于琐碎,文章被肢解得支离破碎,课堂虽然热闹纷纷,但学生的理解是浮光掠影的,难以拥有自主的思维活动空间,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反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高效的语文阅读教学离不开提问,而教师的提问关系到语文阅读活动的教学质量,关系到学生能否把握阅读要领,以及语文素养的提高。因此要提倡“主问题”阅读教学法。

二、什么是主问题阅读教学

什么是教学的主问题?“就是阅读教学中立意高远的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粘合剂,在教学中显现着‘以一当十的力量。(余映潮《论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设计的创新》)就是从教学内容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探究“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问题。“主问题设计,就是用精、少、实、活的问题激活课堂,精炼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直指教学目标,达到高效目的。

三、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和应用

1.从课文的标题入手设计主问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甚至是文章灵魂的再现。其内涵极为丰富,又具有统摄全文的作用。文章的标题往往点出了文章的写作对象、主要内容、人物、主旨等。一篇文章的标题往往体现了作者别具匠心的构思。因此,根据标题设计“主问题”,能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文章重点内容的阅读与探究,使学生能准确的把握文章重点,而且在内容理解上也能达到较高的深度。

如:莫怀戚的《散步》疑问,体现了一家祖孙三代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动人情景。这是本文的主体,也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据此重点,教师在指导学生充满情感地朗读课文后,设计一个主问题:为本文拟一个新标题,并与原标题比较。学生纷纷拟出“三代人”,“背上的世界”、“浓浓的亲情”、“爱在田野上”等标题。通过这一主问题的设计,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句赏析了其中蕴含的三代人浓浓的亲情:孝心、爱心、温馨、和谐,和美家庭的典范,很轻松地解决了教学的重点。

2.从文章的结构脉络入手设计主问题

任何一篇文章,都能体现出作者的写作思路,并在文章的结构脉络中加以体现。所以从文章的结构脉络设计主问题,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提高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能力。

例如吴均《与朱元思书》一文的第一段未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在文中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可以扣住此句设计一个总领全文的主问题:下文中哪些句子写了奇山,哪些句子写了异水,作者是怎样表现他们的“独绝”二字展开描写,结构上层次井然,思路清晰。

3.从文章的主题思想入手设计主问题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站着读者,那边的桥站着作者,通过这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一篇文章的写作,都蕴含着作者一定的写作意图,主旨是理解文章的窗户,文章所选的材料都是为主旨服务的。巧妙设计主问题,打开主旨这扇窗户,便能正确理解、把握文章主题,有效地提高能力。

例如在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可设计一个主问题:真正的英雄是应该具有什么精神品质?鲁提辖是真英雄吗?经过讨论,学生明确,一个真正的英雄要勇敢,但是不能急躁;要行动迅速,但不能轻举妄动;鲁提辖直率,武艺高强,有勇有谋但是处事冲动。所以不是真英雄。解决这两个问题,学生即明确了文章要反映的主题,也达到了整体上的感知、理解课文的要求。

4.从文章的人物形象入手设计主问题

“阅读小说,要抓对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正确认识人物形象,阅读小说的基本目的也达到了。”小说是塑造人物形象的,抓住了人物形象,也就抓住了文章的脉搏,也就能带动学生对小说进行整体的把握与理解。我们可以以人物形象为突破口,来设计“主问题”,一般也能把握文章要点。在设问时,可以从人物形象分析、刻画人物的表现手法或分析人物的描写方法等角度入手。

如学习鲁迅的《孔乙己》一文,可以设计主问题:孔乙己是怎样的一个人,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讨论,分析相关语句:“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是好逸恶劳、穷困潦倒的人,便排出九文大钱,他是个虚弱、穷酸的人。最后归纳出孔乙己的性格特征:科举失败又以读书人自居,生活贫困爱面子又受人嘲笑,是一个即可悲又可笑的没路的读书人。这样就把握了人物形象,理解了文章。

参考文献:

[1]《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20讲》.

[2]《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经验谈系列》.

上一篇:回忆那一刻动物作文下一篇:政府及机关节能减排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