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教学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2024-08-06

兴趣教学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论文(精选10篇)

1.兴趣教学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篇一

史料教学在中学中的运用情况调查

史料是进行历史思维的基本素材和对象。在历史教学中引进史料,有助于学生真实地、近距离地感知历史,有助于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观点。通过学生阅读、教师讲述和精心设计的思考题拓展教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本文试对洛阳市第二实验中学学生对史料教学情况的调查分析,旨在思考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史料教学的更好运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史料教学的优势,发挥历史教育功能,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关键词】:史料 史料教学 历史思维 运用

何为史料?所谓史料,就是构成历史的材料,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的痕迹。从本次调查中,有75%的学生能准确的理解史料的含义。历史上的史料汗牛充栋,有各种典籍、图表、笔记、碑文、民谣等等。史料是历史教学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历史教学要做到言之有据,就必须从史料出发。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越来越体会到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这样规定“知识与能力”目标中“历史技能”培养(节选):

○阅读历史材料的技能,包括阅读文字或图表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等;“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主要有以下目标:(节选)

○能整理零散的历史材料并按一定的逻辑关系组成一个完整的历史过程;新教材中多了一些和主体课文相关的“历史纵横”、“资料回放”、“学思之窗”等栏目,这些就是史料;对它们的恰当运用将直接关系到以上目标的实现。那么,史料教学有什么作用?我们应该怎样在高中历史课堂中运用史料教学?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⒈再现历史场景,激发学习兴趣

历史教学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但历史教材总是浓缩地反映某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它不可能在每一个历史事件的描述上像具体的史料那样反映得形象生动。

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多数教师都能够恰当的运用书本上的史料,但对地图、影像的运用较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借助一些史料,再辅之以多媒体手段来体现,可以再现丰富多彩的历史场景,造成生动形象的直观感觉,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于历史认知的积极性。

记得在讲《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一课的时候,希腊特殊的地理环境对城邦民主政治的产生单靠讲来描述学生并不能很全面的理解,这时候可以放映古代四大文明古国大河文明的图片,然后和希腊四周多海的地理位置进行对比,再加上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的一句话:“我们环绕着大海而居,如同青蛙环绕着水塘,”这时候,学生更容易理解独特的海洋文明对希腊小国寡民、独立自主的民主政治的影响。也能起到很好的激发学习兴趣的效果。

⒉增强历史感,体验论从史出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应突出本学科的自身特点,历史教学应该有的特点便是浓郁的历史感,这是历史教学中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适当引用原始材料,可以增强历史感,也可通过对原始材料的分析,让学生确立一个信念,即历史的结论并不是武断的,也不是强加的,而是以充分的史料为依据的。讲述史料,有时看似增加了难度,实质上却是简化了教材内容,能起到更好的效果。例如,在讲述西汉削藩问题时,若引用晁错关于“削藩”的建议:“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能把西汉王国分裂割据的情形凸现在人们面前,使人有身临其境的历史感,也有助于帮学生理解削藩的必要性。再如在对明代八股取士制度的危害理解上,我选取了清代俞樾的一篇八股文《不以规矩》让学生传阅,让学生真切地看到八股文的格式及写作规范的机械、枯燥、繁琐,产生了相应的历史感,再在讨论的基础上自然得出八股取士制度束缚思想,扼杀才智这一历史结论。

3.培养探究精神,体会自主学习

历史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学生成为有思想的人,大部分的教师只是对让学生简单地记住一种答案或一种权威的解释,而没有很好的引导学生思考。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直接阅读一些史料,接触一些历史文献,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介绍各种学术观点,让学生有可能对历史进行直接的探索研究。如,让学生通过分析甲午中日海战中李鸿章要求北洋水师“保船避战”考虑、中日之间的力量对比和双方的准备情况并思考:李鸿章为何会有这样的考虑?这一考虑是否符合当时的历史?这一决定带来了什么后果?等等,让学生通过这种类型的探讨,加深对历史的了解,开阔思维,体会自主探索学习的乐趣。

二、史料在历史教学应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然史料教学在历史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发挥史料在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充分实现教学目标,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就更显得意义重大。而选择史料、认知史料、分析理解史料和得出结论是史料在教学中应用的基本过程,那么,怎样才能组织好这个完整过程呢?以下几点是必须注意的:

第一,应慎重地选用史料。在具体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无限制地使用史料,会无形中加重学生的阅读负担,学生也提不起兴致。所以面对大量的史料,应该注意合理取舍,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选用那些最具情境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启发性的材料作为问题素材,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和主动创新实践能力的训练。

第二,应有区别地运用史料。不同年级,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由于心理特征、思维发展水平、知识储备程度的不同,所以对史料的接受能力也不一致。这就要求选取史料时应注意层次性和渐进性。层次性:低年级学生应多用一些直观形象的、通俗易懂的、间接的史料,高年级学生可以用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第一手的、原始的史料;低年级的可以重点培养阅读和概括能力,简单的分析综合能力,而高年级学生则要求发展思维能力,和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渐进性:即用史料多设置一些梯度型问题,逐渐增加难度,等到某个阶段,学生的思维有了明显的发展,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再提出进一步的能力要求。

第三,恰当的对材料进行取舍。有些材料内容冗多,艰涩难懂,如果放一大段话,密密麻麻的排列在PPT上,学生眼花缭乱,看都看不及,理解效果肯定也不好。这时候,可以有着重的选取其中部分内容,层次分明的排列在黑板上,也可以用加粗或者显眼颜色标注出关键字,使学生更好的对史料进行理解和与把握。

三、史料教学在历史课堂中的运用方法

1、立足课本,充分利用教材中选取的史料

在高一两册历史教材中,史料带有思考题的有31处,多在课后习题部分。对于这些史料,有的教师采取的是有时间则讲,没时间就不讲的方式,其实不然因为这些史料基本上都是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选取的,具有情境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启示性,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分析史料,结合教材内容,精心推敲,预先做出简明扼要的答案,把史料、思考题有机融合进教案之中,以促进难点和重点内容突破,在教学中有目的引导学生在读懂读通的基础上分析史料,最大限度地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结合内容简明扼要回答思考题,充分发挥史料应有的作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有时教材选取的史料并没有所设置问题,此时史料的运用上就需要教师精心设问。只有这样,才能用好用足史料,激发学生认真阅读,积极思考。促使学生思维向新情境的纵深推进,以更好地理解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内容。如《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4页有一段史料引自林则徐上书道光帝的言论:“鸦片[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根据材料的信息可以设计这样几个小问题:林则徐针对什么事情上书道光帝?他的主张是什么?结合材料,简要说明他提出这一主张的理由?道光皇帝接受他的主张的原因是什么?这样的提问和回答就把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能力培养有机结合一起,对教材内容有了更进一步拓展。所以教师要更多思考推敲,对没有思考题史料也是十分重视,不轻易放过,分析史料,设计出精彩而又是切实的思考题,促进对历史教学和教学内容的丰富。

2、精心准备,恰当地补充课外史料

由于篇幅等原因,高中历史教材重点和难点内容并不是都有史料及思考题的,但是教材中有些重点内容教师一下子难以说明,或者只有历史结论而没有说明的过程,使学生难以理解,所以需要史实说明,做到论从史出。教师在备课中要充分估计到应补充史实的内容,并精心搜集补充史料来充实教材,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补充史料,关键在恰当,恰当的史料关键在选择。这就要求教师广泛阅读,平时注意积累。在必要的时候教师还可以自己着手编写第二手材料。编写史料有二种方法:一是概述史料,对原始材料进行编辑和改写,删除所有无关的内容,提取材料中最重要的信息,形成文字或图表;二是转述史料,把一种类型的材料转换成另一种类型,比如可将文字材料转换成图表、图解,或反之,也可将深奥的古文翻译或转述成通俗易懂的文字,等等。

还有一些历史知识,光靠教师讲述,学生很难有直观、全面的认识。这时教师就应该及时地补充史料,而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更是为教学提供了便利。如在学习秦始皇兵马俑、敦煌壁画、战争场面、人物形象等知识时,通过多媒体将这些内容再现于大屏幕上,就能极大的培养学生的兴趣,延伸人体感官,突出个性发展,激发思维活跃,从而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打下良好的基础。

3、不要忽视历史地图、插图的运用

图文并茂是中学历史教科书的一大特色,除了前面举例的文字资料外,还有历史人物画像和照片、地图、名胜古迹照片、漫画等。这些也是史料,灵活的运用它们,能形象生动地补充说明教科书中的有关内容,调动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感知历史、理解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发掘地图中的隐性知识,如在《清朝疆域图》中,我们要注意两个知识点:一是新疆(伊犁将军辖区)首府在伊犁。二是在东北的三个将军辖区是黑龙江将军、吉林将军、盛京将军,其中管辖今天黑龙江下游、库页岛一带的是吉林将军。在历史插图的运用中,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要根据课文的重点和难点选择;②不能喧兵夺主,仍要以课本的文字部分为主,插图只是辅助资料。

4.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可由学生自己动手搜集史料

例如,讲完辛亥革命后,可设计这样的问题:有人说“辛亥革命胜利了”,也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为什么?学生通过自己搜集材料,得出结论,逐步培养其独立判断的能力。当然,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中应该注意向学生传递一些历史学的核心概念,如,历史的真伪、史料的价值及研习历史的探究精神等。

总之,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史料教学给高中历史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思考和发挥的空间。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有效地运用史料教学,仍将是许多教师值得研究的课题。

史料教学在中学中的运用情况调查

您好,这是一份关于史料教学在中学中的运用情况的调查问卷,希望您根据真实情况填写我们的问卷调查,请您在符合情况的□下面画√,您的想法对我们很重要,所以诚挚的希望您把您的真实想法填写到问卷上,谢谢您的合作。

1.你对史料的理解是? □史料就是历史 □史料是认识历史的中介 □史料是学习的资源

2.你对教科书中史料的看法是?

□枯燥无聊,毫无兴致 □一般,可以作为教材内容的补充和发展 □非常有意义,引导转变历史学习方式,促进历史学习能力提高 3.你的老师呈现史料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

□教科书 □教科书和PPT □音像、影视等多种方法

4.你的老师对史料的处理方法是以下哪一个?

□直接讲解

□小组讨论后再讲解

□课下讨论,学生提出质疑后再讲解

5.对于教科书中导入部分的史料你的老师的教学方法是?

□很少使用,从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直接进入本课学习

□让学生自己阅读

□有针对性地讲解从而引出本课的课题

6.对于教科书中的图文资料你的老师的主要做法是?

□很少使用

□简答讲解一下

□教师提出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探讨

7.你的老师是否给学生补充过教科书以外的史料? □从不补充 □偶尔补充

□ 经常补充

8.你的老师.在课堂上对所补充的历史史料主要做法是?

□只是简单给学生展示,让学生看看或听听

□ 将史料设计成材料解析题,促进学生更好掌握教科书内容 □ 和学生一起从多角度多层次研究、充分利用

你的老师在课堂中运用的难度如何?

□浅显易懂

□艰涩难懂,完全不知道材料

□据关键字能推出材料大概意思

10.你认为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

□资料难找

□不知该如何利用

□提不起兴趣

11.你认为史料的运用于学习历史有很大的帮助吗?

□没有帮助

□有些帮助 □帮助很大

12.你在史料题中解题是按照以下哪种思路?

□不看史料,直接答题

□ 找关键字,着重分析

□仔细阅读,认真斟酌每一个字

13你使用的史料通常来源于(可多选).?

□教科书

□教学参考书

□网络

□图书馆

□报刊杂志 □博物馆 □其它

2.兴趣教学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篇二

兴趣教学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中学阶段的教学, 倡导寓教于乐, 也就是要把学习寄寓在娱乐之中, 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学习知识。单调的学习让人感觉无趣, 枯燥乏味, 如果将学习以一种娱乐的方式来呈示, 情况就会不一样了。

该怎么培养起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呢?那就是应该理论结合实际, 让学生的思维从课本中跳出来, 到生活中去发现与物理有关的问题, 然后回归到课本中去学习来解除疑惑, 这样学生自己的学习主动性就会慢慢地培养起来。生活中的事要比课本上的理论定律有趣得多, 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因此渐渐培养起来, 有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继续探讨兴趣教学法。

兴趣教学法是让学生们带着兴趣去学习, 让课本中枯燥的理论变得鲜活有吸引力。在物理课堂上, 老师在每节课开课前可以抛出一个与本节课学习内容有关的生活话题。物理课要讲电路, 每个家庭都用电, 那么电是怎么在一个大楼里, 在千家万户之间穿行的呢?教师以这样一个问题“开场”, 学生即熟悉又陌生, 熟悉的是电, 天天都在用;陌生的是电到底是怎么走的, 是怎么从发电厂到每户人家的, 而每家又是如何控制电的使用的呢?问题抛出, 学生们就会在正式开讲前在心里有了自己的见解, 而对于不明白的问题在心里也画下了问号。在听课的过程中, 学生们会逐个去验证自己的见解, 解除自己心里的疑问, 听课质量也会得到保证。

换个角度去看待物理课, 它并不是单纯的在黑板上写出一串一串的概念、定律, 也不是画一黑板的电路图, 而是在解惑。用这样的视角看待物理课, 课堂的氛围就会不一样。开课就是满眼的概念, 大片大片的电路图, 看上去就会让人乏味, 听课热度就会大打折扣, 而事先就把学生的口味调起来, 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肯定会不一样。

兴趣教学与对学生心理的把握

初中生, 处于青春期, 对事物的认识和心态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思想活跃, 认为自己长大了, 有些叛逆。处在这一阶段的人需要正确的引导。由于学生处于这样的心理状态, 兴趣教学法在物理这门科目上的实用性就会凸现出来。

例一:学生好动, 就多做实验

做实验是件有趣的事, 自己动手得到正确的结果, 也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如电路的实验, 自己建立一个电路, 使用开关、电阻等, 亲自感受一下, 心里就会有一种满足感, 学习的兴趣就会被点燃。

例二:化平凡为神秘

年轻人爱美, 喜欢照镜子, 但镜子的成像原理是什么, 镜子有什么奥秘, 如果没人问的话, 那么学生可能不会去在意镜子这个非常平凡的东西。但是一旦把它当个问题提出来, 学生们心里也会想:天天照的东西, 怎么能不知道它是个什么样的东西呢?那么, 喜欢新鲜事物的学生们就会想着去解除心里的疑惑。

所谓“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 就是要抓住学生的心理, 如果能做到这一点, 教起课来也有了方向了, 贴近学生的思想, 学生带着兴趣等待老师的传教, 老师知道学生的兴趣, 就知道了教学的方法, 双方就会少了很多不必要的隔阂, 自然心思在学习上用的就多了。

兴趣教学法就是让学生们能更好地学习, 接受所学的知识, 而且兴趣教学法也非常人性化。物理作为一个贴近生活的科目, 兴趣教学法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换个角度看事情, 事情可能就会不一样, 物理的学习就是这样一件事, 要是单纯把它当成一门要考试的科目, 那它毫无乐趣可言, 更不要提学生会对它产生兴趣了, 但是换个角度来看物理, 看它和生活之间的关联, 你就会发现, 我们每天都是在物理的氛围中生活, 那么物理学习可就是其乐无穷了。素质教育是让学生们学以致用, 真正的学以致用, 就是学到真正的本事, 生存的本事。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运用兴趣教学法, 是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最好办法。■

3.兴趣教学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篇三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兴趣;培养

青春期学生正处于长身体的关键时期,体育课堂是中学生在校参加运动、锻炼身体的主要场所,体育教学因此肩负着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责任,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获得身心的健康发展。兴趣教学,顾名思义是以学生的“兴趣”为核心展开的教学活动,在运动中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让学生在兴趣中主动、积极地参与体育活动,以此形成良性循环,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一、兴趣教学应用于体育课堂的主要问题

对于任何学科的教学而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兴趣教学正是在此基础上展开的,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该方法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

1.教学内容中“兴趣点”的设计不够明确

体育教学主要以各项体育运动为主,但又不能和“语、数、英”等文化学科太脱节,这就给体育教学内容的设计造成一定的局限性,使体育这门学科很难发挥自身特色。应试教育下各种不利于培养学生兴趣的教学方式至今仍在体育教学中延续,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短时间内老师很难彻底转变。在主客观双重因素的影响下,进一步增加了体育教学内容的设计难度,加上课时不多,师生之间缺少交流,老师摸不透学生的爱好、心理特点,因此很难把握“兴趣点”。目前初中体育课堂,还是以集体跑步或是常规的比赛项目居多,所有的运动都在老师的示范、组织、讲解下进行的,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许多活动能不参加就不参加,自主练习也大多抱着应付的心态,当成“作业”来完成。从整体上看,兴趣教学的实施难点,依然是体育教学活动中“兴趣点”的设计。

2.缺少有效的兴趣教学实施方法

不仅是学生,包括老师在内,对“兴趣”的思索与探究都十分欠缺,学生缺少彰显个性、展示自我的机会,体育教学无法满足学生的个体所需。“大锅粥”式的教学方法完全埋没了学生特长,无法保证教学质量。甚至很多老师自行决定体育课的时间与课时,上与不上完全凭自己的意愿,不尊重学生。久而久之,学生对待体育课的态度非常随意,认为体育学科可有可无,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用来学习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一味地追求分数,忽略了身体锻炼。另外,有的“主科”老师对体育学科并不重视,常常私自占用体育课的时间进行补习,以致体育教学活动无法按照计划开展。

二、体育课堂实施兴趣教学的有效策略

1.增加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

游戏是最受中学生喜爱的体育活动,在体育教学中穿插各式各样的娱乐性游戏,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在安排游戏项目之前,老师应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了解学生喜好,尊重学生的选择。对于难以定夺的游戏,老师可采取投票方法,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确定游戏项目,鼓励所有学生积极参与。

羽毛球、乒乓球运动一直深受欢迎,在“轻物投掷”的教学中,老师对这两项运动加以创新,把羽毛球和乒乓球当成投掷物品,比赛谁投得又远又准。还有一些充满童趣的游戏,如“丢手帕、捉瞎子”等,很容易勾起学生对美好童年的回忆,学生自然愿意参与其中,既提高了观察力与反应能力,又能在娱乐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

2.增加兴趣小组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根据学生的兴趣分成各个小组,小组成员兴趣相投,更便于老师安排活动项目,在学生个人兴趣的推动下,使之主动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满足个人需求,获得身心的愉悦与放松。当然,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适当加入适合学生的体育艺术项目,比如,在篮球教学中穿插街舞,给爱好跳舞的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发挥想象力和创新力,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动作,随性表演,在增强体质的同时又能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另外,老师应加强各兴趣小组间的交流,取长补短,营造互助友爱的教学气氛,使学生的兴趣、特长得到多元化发展。

3.设计运动情境,培养学生兴趣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一堂体育课不可能满足全班学生的兴趣爱好。比如有的学生擅长田径运动,有的则不喜欢。跑步训练是体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项目,为了调动学生的情绪,老師可以以刘翔的故事为背景,设计运动情境,介绍刘翔的成长故事,在“名人效应”的影响下,激发学生对田径运动的兴趣,引导学生想象雅典奥运会刘翔夺冠的瞬间,点燃学生心中的热情,从而使学生自愿地参与到跑步训练中。

总之,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实施都需要时间,培养学生的兴趣并非易事,需要老师的耐心、信心和诚心,与学生建立平等友好的关系,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如此才能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发挥兴趣教学的最大作用,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4.德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篇四

德育内涵非常广泛,涵盖学生劳动、品格、爱心、自立、理想、人格、集体、人生观、世界观、社会公德等多项内容,涉及家庭、学校、社区各个领域,不能不说是一项规模宏大的“工程”,我们必须在“以人为本,以一切学生为本”的原则指导下发挥各个层次的功能。因此,德育教育已成为当前中学教育的重点,它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通过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体育教学的任务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体育教学的德育内容及任务

理论上讲,德育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的集合,现在也有人把心理健康归为德育。将德育的丰富内容寓于体育教学活动之中,加强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增强体质,陶冶情操,提高品德素养,是每一位中学体育教师应尽的职责。中学体育教学的德育内容及任务是:

1.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2.认识体育的科学性,相信和尊重科学锻炼身体的道理。

3.良好风气、互助互爱教育:自觉遵守纪律,听从指挥,严格执行课堂常规和体育游戏、体育比赛的各项规则。

4.集体主义、纪律教育:热爱集体,正确对待个人与集体,增强集体观念。

5.文明道德教育:尊敬老师,友爱同学,诚实守信,谦虚谨慎和良好的.体育道德作风。

6.爱护公物,热爱劳动、意志品质教育:爱护体育场地器材,积极打扫体育场地卫生。勇敢坚毅,吃苦耐劳,自尊自强。

二、结合课堂常规进行教育

课堂常规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途径,课堂常规是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遵守的规范,是课堂教学的法规之一,通过课堂常规的贯彻落实,如严格考勤、考核制度,加强组织纪律性,可使学生养成听从指挥,服从领导的良好习惯,所以,每个体育教师都应把贯彻落实课堂常规作为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三、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教育

体育基础知识教学和游戏教学能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内容中,寓有明显的积极因素,教师要善于挖掘其深刻的内涵,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例如接力跑、球类、游戏、拔河等可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中长跑练习中的“极点”现象,是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教育的最好时机;体操练习和跳跃项目既可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的品德,又可增进学生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美德;校园集体舞是美育和体育的相互B透,但不像竞技体育那样激烈,既可以建立学生友谊、锻炼身体,又能提高身体素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陶冶情操和提高审美能力。

四、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习惯确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一个人的陋习有时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相反,好的习惯则会为人生增色。正如严谨务实的习惯能使人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待人真诚的习惯能使人多几个真正的朋友和一份心灵的宁静,待事豁达的习惯能使人乐观向上……,同时,正是一些生活细微之处的习惯展示着一个人的素质。为此,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开展“告别陋习走向文明”的活动。通过用“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请原谅”等礼貌用语告别陋习。告别陋习是自尊、自爱的表现,更是对他人、对集体的尊重和爱护。

五、结合不同的组织教法进行教育

课堂中,选择合理、科学的组织教法,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又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意志和行为结合起来,利用课堂的组织教法中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教育。如:队列队形练习,要求学生一切行动听指挥,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通过对体育场地和运动器材的保护,增强他们热爱劳动、爱护公共财产的思想;通过发挥体育积极分子骨干作用,培养学生相互协作和独立工作能力;通过课堂最后小结,表扬好人好事,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

六、结合偶发事件的处理进行教育

教学过程中,偶发事件时有发生,教师应及时、充分地利用偶发事件,对学生进行教育,如:在篮球比赛中,有个别学生摔倒后,立即爬起来继续参加比赛的生动事例,及时给学生以恰当的鼓励与表扬,这对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拼搏进取,为集体争光的精神是很有作用的,面对偶发的不良事件则指出要害,例如:比赛时有同学认为裁判不公当场退出比赛,马上给予适当的批评教育,要求学生要尊重裁判、服从裁判,以提高学生对是非的判别能力,养成遵守公共秩序的习惯健康成长。

七、教师以身作则,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首先,教师应举止大方,谈吐文明,衣着整洁,在教学中,讲解清楚,重点明确,示范规范,优美大方;其次要言行一致。再则,要关心和爱护学生,做到“诲人不倦”。这是对学生进行良好品德教育极为重要的环节,所谓“身教胜于言教”,就是这个道理。一个学生就是一个独立的世界。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立的人格特点和价值,不能幻想以一个统一的标准“修理”个性千差万别的学生群体,重要的是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因势利导,促进其自我价值的实现。

八、以学校举行的大型活动为契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在学校举行的诸如运动会、篮球对抗赛中,可以增强同学们的凝聚力,把他们团结合作、永不服输的拼搏精神在赛场上表现的淋漓尽致。我们应教育学生互帮互助、团结友爱,集体主义的精神不要只停留在赛场上,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还应多一些鼓励、少一点指责。多一些宽容、少一点怨恨,让我们的班级、校园更加和谐。

总之,体育学科有自己的特殊任务――强身健体。体育老师应该做一个有心人,平时注意积累资料,对教学内容进行发掘,从体育本身的特点出发,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教育。要寓德育于正常的体育教学中,使学生在上体育课中不知不觉地接受德育教育,成为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学生。

参考文献:

[1]张世富.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李镜流.李树珍.心理学导引[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

5.啦啦操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篇五

【摘 要】啦啦操随着奥运浪潮过后,在我国逐渐得到了青少年的广泛喜爱,并为大众所普遍接受,它不仅考验团队合作,同时也是一项具有较高难度动作的体育运动。本文对啦啦操文化项目特点、锻炼价值、育人功能,以及啦啦操作为中学教学内容的重要意义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全面与系统的分析和论述,提出各级教育、体育主管部门应加大啦啦操运动的宣传与推广,逐步引入中学体育教学中,发扬并传播啦啦操的文化,拓展啦啦操的增值空间,创造出有价值、适合中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啦啦操套路。

【关键词】啦啦操

中学体育

意义

《体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规定的体育课程标准,要求将“健康第一”的理念引入到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健康体育包括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社会适应良好,有人甚至把生殖健康也纳入了健康的范畴。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啦啦操以其自身的独特特性和无穷魅力,走进了学校体育,经过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尤其是北京奥运会中啦啦操队员的热情与高技巧的形态美的展示与表演,让观众对此体育运动有了新的认识,啦啦操也逐渐开始引入我国中学课堂,它对于培育学生综合素质与建设校园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因此,啦啦操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啦啦操的内涵与本质

(一)啦啦操的内涵

啦啦操最早起源于美国,该运动是指通过一定的音乐背景渲染氛围,在表演者的相互配合下完成的一项考验参与者高难度技巧与动作、集体配合度的团队合作的体育运动。啦啦操运动在2000年时开始流行于国内,并且深受青少年喜爱。随着时代的发展,啦啦操运动以全新的面孔走进了我国中学的校园,并且逐渐成为全国受欢迎的体育文化运动,它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增强了中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热爱程度。

(二)啦啦操的分类

啦啦操在内容与形式上可以分为舞蹈啦啦操和技巧啦啦操两种。它充分展示了舞蹈技巧和团队精神的重要性,而舞蹈啦啦操则以健身为目的。舞蹈啦啦操包括花球球、街舞、爵士、自由舞蹈等;结合技巧、体操、舞蹈动作的表演称为技巧啦啦操。

二、啦啦操在我国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发展特征

(一)啦啦操运动体现了运动美

啦啦操动作和套路风格多样,变化多端,不断创新,会使欣赏者和运动者感觉丰富多彩,激情澎湃,活力无限,让参与者在心灵深处受到振荡和启示。

(二)啦啦操运动体现体魄的健与美

啦啦操运动不仅将西方的国标舞、拉丁舞、芭蕾等各项形态优美的舞蹈结合到舞步当中,同时还吸收了我国传统的武术动作,从而将这些舞蹈种类巧妙地排列组合,再通过独具特色的音乐节奏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形成了较强幅度、较美造型的运动种类。啦啦操有着自己较为成熟的训练理念,掌握啦啦操的基本技术对于塑造学生的形态美和气质美都有重要帮助,并能丰富中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有益于其身心健康,强健他们的体魄,为学习减压。

(三)啦啦操音乐内容丰富、节奏欢快

对于啦啦操运动而言,音乐是其灵魂所在,动作则是其外在的表现形式,其目的是体现学生的健康及积极向上的活力,而韵律是表现人体美的动态过程。啦啦操运动以各种形式、技术展现、艺术手段,达到动作与音乐间的和谐、融洽、自然,形成完美的动作效果,使中学生在训练中充分享受旋律之美、节奏之美、动感之美。

三、啦啦操在我国中学体育教学中运用的意义

(一)增强中学学生体质

参加啦啦操运动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其运动能力。长期参加这项运动锻炼,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反应能力、协调能力,而且还可以不断地增强中小学学生的运动体质。这一项目中的舞蹈啦啦操,由于它的动作编排难度比较小,在中小学校园里很容易推广,中小学生也容易接受和掌握。

(二)促进中学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体育教师可以通过相应的体育课训练和锻炼,激发学生对啦啦操运动的喜爱兴趣,同时锻炼他们的身心。在练习中,啦啦操动感的节奏会带动学生的情绪,这种感染力不断地激励他们努力拼搏,在练习中不断地成长。啦啦操对学生的心理具有极强大的影响力。无论是参加比赛还是在课间操练习中,要求学生们始终都以极具感染力的微笑朝向观众和队友,把这种幸福快乐的感觉传染给大家。这种积极的状态能够让学生们在紧张的学习中慢慢地走出来,去抛开那些不良的心理情绪,使压力得到减轻和释放,从而积极有效地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激发中学学生的创新能力

啦啦操在动作编排上力求新颖,会将当下比较流行的元素融入其中,这就需要不断地激励中小学生积极地去思考,去开发他们的思维,不断地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不管在音乐的选取上,还是在动作的创编上,或者服装的选择上,都需要不断的思考来进行编排。这种创新能力也能够促使学生在其他方面有更突出的表现。

四、结论

啦啦操运动已慢慢地成为我国中小学学生喜爱的一项体育运动,不难看出啦啦操运动对促进校园文化建设起着很大的作用。这一项目的开展得到了广大师生、家长的大力支持,它对中学生的身体锻炼有着积极的作用,让学生做到学习和锻炼两不误。该项运动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责任感,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使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审美情趣得以改善。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使师生们心情舒畅、精神愉快、积极自觉地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能够促进和谐校园的建立,素质教育的全面贯彻实施。

【参考文献】

6.兴趣教学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篇六

一、探究教学法的概念及其优点

探究教学法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为了更好地帮助和促进学生发展而提出来的这种教学方法,其实质就是,学生以类似或模拟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学习。用探究的方法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到体育课堂中来,启发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或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其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探究教学法可以体现“实践本位”的教学观,注重将思考权、发言权、实践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发挥和锻炼自己的能力。

第二,探究教学法可以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促人发展”的教育观,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达到锻炼人和完善人的目的。

第三,可以充分体现以平等合作为基础的师生观。体育课中实施探究教学法要始终将学生置于动态的学习情景之中,强调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自我发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和学生一起去发现、探索,使学生觉得教师可信可亲,有利于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教学氛围。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为创新提供保证。

第四,通过探究教学法可以改变体育教师示范、学生机械模仿练习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动手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从而较好地掌握所学内容。

二、探究教学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1.探究教学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首先,学生不受教师过多要求的制约,在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中,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选择学习方法,注重自我个性的张扬;其次,可促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运动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这种成功极大地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强大的内驱力,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的过程。

2.探究教学法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过去“一刀切、齐步走”大统一的体育教学中,学生不仅失去的是对体育课的兴趣,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失去了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探究教学法所展示给学生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都给学生留有尽可能多地选择的余地,给学生留出了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探究教学法依据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如:不同的体育基础,不同的身体形态,不同的运动能力,采用分层教学,使学生的主体性真正落到了实处。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探究教学法一般的呈现方式是:①问题法。如怎样才能跳得高?这个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启迪学生的思维;②讨论法。既能引导学生思维判断,追根朔源,又能达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使探究的结果具有创新价值;

③启发法、启发学生“想一想、练一练、问一问、试一试”,力求自己解决问题,极大地激发和培养了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欲望。另外,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体育文化,使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体育的知识和技能。

4.有利于学生较好地掌握运动技能。探究教学法一般运用于技术技能和比赛的学习中。只有体现一定难度和可探究性,学生才对这种学习内容感兴趣,并去探索和解决学习中的相关问题,使单调枯燥的技术变得趣味化。如:跨越式跳高,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解决怎样才能跳得高。由于学生的素质差异很大,就在器材的设置上用一根跳高架,绑上四个不同高度的皮筋,学生自主选择,体验跨越式跳高的技术动作,然后让学生逐步升级,每到一个新的高度,学生对技术动作就有不同的认识和体会。随着高度的上升,技术动作显得尤为重要,学生也就更加重视技术动作的学习和运用,从而使学生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最终获得成功。

5.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由于探究教学法经常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学习,这样就给学生创造了交流和探讨的机会,从而使学生的人际关系、交往能力、合作意识、批评精神,敢于发表不同见解的胆略和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培养。另外,学生的自信心和顽强的意志品质也得到了加强。

三、探究教学法的操作要求

1.转变观念、营造氛围,培养学生探究问题意识。中学体育课运用探究方法对目前广大师生来说还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因此,实施这种教学方法,首先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选择,通过探究,解决问题。同时,加强相关理论的学习,充分认识这种教学方法的时代意义,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其次,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动员工作,让学生明确探究学习的重要性,给学生营造一种探究的氛围,而不是将正确的答案抛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探究欲望和兴趣。另外,要不断地吸取各地的有益经一验,以此来充实和完善该教学方法,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

2.精选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首先必须符合学生生理、心理特点,本着全面、易学、实用的原则,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地发展。其次,要从儿童的实际生活、兴趣、爱好和内心需要出发,做到区别对待,同时还应考虑教学环境,场地器材等方面的因素。如在篮球教学中,学生都很喜欢投篮,但命中率很低,于是,就让学生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通过多次练习,从中发现,出手角度、弧度、瞄准点、手腕手指的拨球动作,是决定投篮命中率的主要因素,因此,在教师的引导下,在教学方法的优化下,体验投篮动作。如改变篮圈的高度,在地上放置铁环,让学生距铁环一定的高度,将球投进铁环,然后把铁环逐步升高,让学生在趣味性极强的学习氛围中体验交流,共同协商,反复练习,最终较好地掌握了投篮的技术,提高了投篮的命中率。

3.正确处理“放”与“收”的关系。探究教学法的主导思想就是将学生放开,而放开并不是随意的、毫无目的的。放开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最终要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收”要明确为什么要收,要注意收的时机,从教学过程来看,“收”就是要解决大部分学生存在的问题,此时,教师要善于观察,加强指导。因此,放要放得开,收要收得住,如果学生的思维还是在教师的约束下,那就失去了放的目的,也就无从谈及探究。

4.通过正确评价和引导,增强学生在体育课中探究式学习的可持续性。运用探究式教学法,评价要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所以不仅要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而且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也要评价,更要关注学生的努力程度和进步幅度,即便有些学生体会不多,收获很少,教师也要及时鼓励,帮助学生分析,探讨、交流,以极大的热情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另外,通过自我评价让学生自己认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从而提高自我。现代心理学研究表现,内部动机比外部刺激具有更持久的作用,而探究教学法强调的是学生内部动机的激发,评价机制就是内部动机的发动机。通过评价学生能够认识到:体育学习并不是简单的身体练习,它具有较强的乐趣和较深的简力,能够给我们带来无穷的能量。

四、运用探究教学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探究式教学法多用于技术动作的教学,因此,教师要认真研究和准备所教内容的技术动作,明确技术动作的重点和难点,设想学生可能在某些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做到有备无患。

2.让学生探究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创设的问题情景要像磁铁一样紧紧吸引学生,激发学生探究的好奇心。

3.探究教学,主张放开,但一定要和“放羊式”教学区别开来。应注意放开的实效性,减少盲目性。同时也不能因为照顾每一位学生的兴趣、爱好而各自为战,教师应加强引导。

五、实施建议

1.教师对教材要充分了解,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创造,对课堂的每一个步骤要有充分地构想。

2.教师要有调控课堂的能力和高度的责任心,既要保证课堂纪律活而不乱,又要保证让学生放开。

3.教师必须充分发挥体育器材、设施资源的功能,以提高教学效果。在运用中应尽量发挥一种器材多种功能的作用。

7.兴趣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篇七

一、重视第一节地理课

学生往往从一开始, 就对地理课存在偏见。因此, 如果教师能抓住第一堂课, 巧妙设计, 使教学能吸引学生, 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以后教学将会起很大的促进作用。我主要是通过对每时每刻发生在人们身边的社会经济现象和自然现象及政治地理等进行讲解、设问, 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 (1) 人们为何那么向往海边?海边的城市为何大多那么发达? (2) 为什么青岛的云雾天比平度、莱西多? (3) 为何会出现洪涝灾害? (4) 目前发生的利比亚战争哪方胜算更大些? (5) 日本宫城大地震的位置处于什么地震带?日本的核电站为何危险性更大?通过这些设问学生感到地理学科与我们身边生活的许多事物有着密切的联系, 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导课是每节课的关键

好的导课可以一下子就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 唤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使其直接进入一节课的最佳状态, 收到奇特的效果。如, (1) 讲全球洋流时, 举例一只漂流瓶在青岛海域飘过一段时间后, 是否会在青岛海域被发现?由此引入全球洋流系统。 (2) 在讲述自然灾害时, 播放近年我国湖南一带洪涝灾害的视频, 先让学生去思考, 为何会发生如此严重的洪涝灾害?是有什么地理因素引起的?引入自然灾害中的种类、分布、成因、危害及预防措施。同时引出影响自然灾害的因素。 (3) 在学习锋面气旋时, 先播放一段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 提问形成降雨的条件:饱和的水汽、空气中有凝结核、降温的过程, 从而导入常见的天气系统的学习。在导语中提到的漫画、谜语、故事、声乐、幻灯、视频等, 一方面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上下工夫, 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而不是死板地导入新课, 那样会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新授课前导语中提出的问题, 都要在授课中给予解决, 使学生得到圆满的答案。这样使导入语与正式的授课过程成为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 前后呼应, 从而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教学效果。

三、调动学生的兴趣, 诱发思维动机

调动学生的兴趣, 诱发思维动机, 并不完全在导入新课中, 而是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如:运用生动简练的语言文字, 寓地理知识于文学艺术享受中, 这能发挥特有的魅力, 使学生如闻其声, 如临其境, 兴趣盎然, 印象深刻, 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 在进行“地下水”教学时, 直截了当地采用“‘井水不犯河水’吗?”一句反问, 一下子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此时抓紧时机开始介绍有关地下水的知识, 学生们带着寻求答案的欲望, 完成了有关地下水的知识学习。又如, 在进行“河流”的教学时, 我是这样提示学生的, “黄河十八弯”, 这弯是怎么来的?南北半球的河流冲出的河道的弯为何不一样啊?还有, 讲解春分后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时, 可用“冬至以后白天一天长一点”来说明白昼的长度随太阳直射点的北移而逐渐加长的现象和规律。

四、让地理教学与时代同步

引用报纸、杂志、网络、媒体的新信息, 能使地理教学与时代发展同步。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是“离题”, 如何“言归正传”也是一门艺术。成功的收尾, 应自然、不露痕迹, 引用时要适可而止, 有头有尾, 做到自然、流畅, 与课堂知识融合在一起, 要求课前精心设计, 课上巧妙把握, 使一堂课像一首完整的乐曲, 动人心弦。

8.兴趣教学法在初中英语中的运用 篇八

所谓兴趣教学法就是以直观教学为出发点,把兴趣作为教学的手段和动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之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在英语教学中,兴趣教学法正是指如何使学生具有对英语的强烈需要,激发其兴趣,从而产生巨大的内驱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使学生具有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这通常来自需要和兴趣两个方面。“兴趣教学”是充分调动师生两方面积极性,使教师善教、学生乐学。

一、兴趣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兴趣是人的一种感情体验,其最大表现就是“热心”。兴趣与娱乐是有所不同的。娱乐是不具有改造客观事实的实践性的享乐,而兴趣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探究某种事物与改造事物的倾向,因而具有主观能动性。只要教师能够在把握教材、分析教学和学生实际的前提下,在教学中揭示矛盾,利用精心设置的情境,引出教学的重、难点,引发学生的兴趣,就能够使学生的兴趣长期稳定下来,并使它能有所集中,进而使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兴趣教学法的几种方法

兴趣教学法的宗旨是调动学生的学生积极性。

1.运用正确的直观手段

在教学中使用直观的手段,不仅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还能在学生脑中形成直观印象,更容易记忆。常用的直观手段有简笔画、教具等。比如在复习“The parts of the body”时,可以出示玩具娃娃,也可以用学生代替。教具的使用是灵活的,不管是新课的讲解,还是知识的复习,教具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都是很有效的。

2.歌曲的运用

歌曲的运用,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巩固所学的语音、语法、词汇等知识,同时可以对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进行综合训练,还可以利用其想象空间开拓学生的语言思路,最终起到活跃课堂气氛、寓教于乐的作用。每个学生都喜欢。

3.游戏的使用

参与游戏是青少年与生俱来的合群性的体现。通过游戏可以达到巩固词汇、语法、听力、口语等的目的。比如,我经常玩的游戏有“大小声”“警察抓小偷”“炸弹”等游戏。这样,原本枯燥的单词记忆就在有趣的游戏中得以实现。

4.设置恰当的交际情景

交际情景的设置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的词组、短语、语法等内容进行反复实践。比如在讲怎样打电话时,我要求学生进行模拟拨打114、119 等常用号码,于是出现如下的对话:

SA: Hello.This is 114, can I help you?

SB: Yes.Could you please tell me the number of the library?

SA: It’s 365189.

SB: 365189.Thank you.

SA: You’re welcome.

(2)SA:Hello.This is 119.

SB:My neighbor’s house is on fire.Help must be found as soon as possible...

SA:Where is it?

SB:It’s at No.34,XX Road.

SA:We’re coming.

通过模拟拨打电话,使原本抽象的东西生动化,具体化,具有实践意义,这种方法,即记忆深刻,又能使课堂教学更加活跃,从而使学生由对教师的讲话感兴趣转变为对教学的内容感兴趣,最终达到学习的目的。

5.幽默的运用

美国作家特鲁·赫伯曾经阐述“真正的幽默是在严肃与趣味之间达到相宜的平衡……进而使我们的身心和周围的一切均衡地成长,实现更高级的文明。”幽默运用于严肃的课堂教学,能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我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情绪。人如果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就能推动他积极的寻找能满足他好奇心的事物。那么,如果孩子们能对英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就是学习英语的最积极、最有效、最持久的方法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关键。现代心理学之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对于学习者来说,只有他感兴趣的东西才会使他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动力。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

9.情境创设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篇九

【关键词】 英语教学 情境 运用

英语教学中要利用教学情境,培养学生交流信息和思想感情传递的能力,合适的情境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

一、趣味情境激发兴趣

学生是否对英语感兴趣,英语教师起着关键的作用。首先,教师要努力使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到新鲜、轻松,使学生喜欢英语课,喜欢学习英语。在教学head, face词汇时,教师一定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完全可以走到学生中间,轻轻地抚摸学生的头、摸摸学生的脸,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亲切、和蔼,并置身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满怀激情,以丰富的body language 与facial expressions,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在教单词或句型时,我们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做相应的动作,像课本中Hobo与Eddie的对话,就可以模仿他们的语音语调和动作,即使是夸张的动作或朗读语调,学生们也会特别喜欢。除了这些,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进行熟悉话题的描述。例如:—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It’s windy / sunny ... 或What kind of TV programmes do you like best? I like ... best. Why do you like it best? Because ...总之,作为英语教师要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中都有练说的机会,并鼓励每一个学生参与教学每一环节,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二、游戏运用加强复习

在对话复习教学中设计适合学生的游戏情境,是寓教于乐的好方法,能帮助教师把单调乏味的复习工作变得生动活泼,为学生在轻松自然的气氛中进行语言操练创造了条件,使学生乐而好学。例如:在教9A Unit1 Star Signs描述人性格的词汇分别放在盒子里,再准备关于各项活动的词汇,如football, hiking等放在另一个盒子里。游戏开始时,一名学生从两个盒子里各抽取张纸条,连起来说一个句子。这样,显得形象、生动、有趣。学生在游戏情境中深入角色、踊跃表演。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这既符合孩子们乐于模仿与好玩的天性,又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还调节了学习节奏。在愉快欢乐的气氛中,巩固了学到的语言知识,锻炼了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利用歌曲展现情境

学生特别喜欢音乐、喜欢唱歌,优美的音乐(歌曲)伴随着富有表情的对话,能把静态的抽象的文字变成动态的具体的语言交流情境,我经常在每节课前可以让学生听5分钟的英语歌曲,如 take me to your heart; lemon tree等学生熟悉的歌曲,使学生身临其境,投入到英语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歌曲作为英语课的开始. 美妙的音乐常令人心旷神怡,其旋律、音韵、节奏常把人带进特有的意境中。课前集体哼唱英语歌,可调整学生的心态,启发其作好上课的准备。再也不会对英语课那么陌生。另外,值日学生作报告时插一段轻音乐,他说得自然,同学们听得轻松。回想起英语入门阶段“拼、读导学模式 ”的教学,英语歌曲的确给师生带来了满足感。后期教学中,打招呼、数词及名词复数教学、周日名称的拼写、月份季节的表达、家中作客、过生日、游戏活动、起睡等功能项目相关的歌曲,都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理解,触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四、情境创设激发想象

想象力是创造思维能力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创造性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它对新知识的掌握进行进一步的深化。

在教学9A Unit 3 Teenage problems之后,我为了巩固所学内容,为了进一步开拓学生的思维,激发其想象力,我收集了一些社会群体问题的图片挂在黑板上。创设这一情境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

T: Look at the pictures, please. Use your imagination and try to talk about what other problems people have.

S1: Maybe some people have nowhere to live.

S2: Many people don’t have enough money to buy houses and cars.

S3: I think they need health care.

S4: Perhaps people need a clean and harmless environment.

T: I really appreciate what you have said. No doubt many problems people have.

五、结束语

教学情境的创设和运用,可以激发学生的灵感和想象,使学生在受到某种触动时自然而然地把思考范围拓展开去,多向散射而使思维极具活力。为英语课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1] 徐红霞. 浅谈情景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 才智, (35).

10.兴趣教学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篇十

张书林

中国历来就有“文史不分家”的说法,在中学教学科目中,语文教学与历史教学总是息息相关,相互为用,互为依托,就是如今的高考,语文试题里有历史知识,历史试题里有语文能力。本文拟对中学历史教学中可能运用到的中学语文知识和能力及其运用原则作一浅显的探讨,以期有助于中学历史教学。

一.课程标准有关语文知识和能力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一些知识和能力要求很多,我们选择中学历史课中可能运用到的知识和能力,按初中到高中略举数例,有删节。

第四学段(7~9年级)阅读:养成默读习惯。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等表达方式。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写作:写记叙文;写简单的说明文;写简单的议论文,做到有理有据。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

口语交际: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服力。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综合性学习:能提出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关心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

附录——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作品和作者:孔子语录;《孟子》;《左传》;《战国策》;《出师表》诸葛亮;陶潜;郦道元;韩愈;刘禹锡;柳宗元;范仲淹;欧阳修;周敦颐;苏轼;宋濂;《诗经》;曹操;王勃;王维;李白;岑参;观刈麦(田家少闲月),白居易;李贺;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杜牧;李商隐;相见欢,李煜;范仲淹;晏殊;王安石;陆游;破阵子,辛弃疾;过零丁洋,文天祥;马致远;张养浩;己亥杂诗,龚自珍。

课外读物建议:《安徒生童话》;成语故事、神话故事、中外历史故事、中外各民族民间故事等;吴承恩《西游记》、施耐庵《水浒》、老舍《骆驼祥子》、笛福《鲁滨逊漂流记》、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罗曼·罗兰《名人传》、高尔基《童年》、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政治、历史、文化各类读物可由语文教师和各有关学科教师商议推荐。

普通高级中学

阅读与鉴赏: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1

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了解作品所涉及的重要作家及其他文学知识,能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表达与交流: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通过书面表达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注意口语的特点,能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恰当地进行表达。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和风度。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发言,恰当地应对和辩驳。

选修课程: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评价。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心国内外大事及社会生活,能准确、迅速地捕捉基本信息,就所涉及的事件和观点作出自己的评判。阅读新闻、通讯作品,了解其社会功用、基本要求、体裁特点和构成要素。尝试新闻、通讯的写作。阅读古今中外的人物传记、回忆录、悼词、墓志铭等作品,能把握基本事实,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认识传记作品的基本特性,摹仿典范作品,尝试人物传记的写作。《史记》选读、《托尔斯泰传》精读。学习演讲与辩论,主持集会、演出等活动。选读古今中外文化论著。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能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文化专题研讨。学习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反思,探究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乐于和他人交流切磋,共同提高。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思考,参考有关论著,学习对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和中外文化现象作出分析和解释,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提高自己的思考、交流能力和认识水平。

古诗文诵读篇目作品和作者:《荀子》;《庄子》;屈原列传,司马迁;王勃;阿房宫赋,杜牧;六国论,苏洵;氓,《诗经》;屈原;短歌行,曹操;归园田居,陶潜;兵车行,杜甫;蜀相,杜甫;石头城,刘禹锡;过华清宫,杜牧;李商隐;虞美人,李煜;柳永;念奴娇(大江东去),苏轼;秦观;李清照;永遇乐(千古江山),辛弃疾;王实甫。

课外读物建议:罗贯中《三国演义》;老舍《茶馆》;吕叔湘《语文常谈》等;唐诗选读。传记选读——阅读人物传记,在了解时代和社会背景的基础上,分析各种因素对传主成长历程的影响;认识传主对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所产生的正面作用或负面影响,评价其功过得失;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和内心感情世界,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获得有益的启示;能把握作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细节,理解作者对传主及有关事实所作的评价,并形成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认识传记的基本特性和功用,注重作品材料的可靠性与真实性;可以比较阅读不同作家关于同一传主的传记作品,或者同一作家对不同传主的传记作品;也可以将人物题材的影视片,与相关的传记作品进行比较,对不同作品的优劣高下作出评论。《史记》选读:精读《史记》中的若干人物传记,对所记载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思想言行、历史地位、功过得失以及司马迁的评述(“太史公曰”)能提出自己的看法,领略《史记》在叙述历史事件、塑造人物形象以及语言表达等方面的特色。类似课程,如梅林《马克思传》选读、罗曼·罗兰《托尔斯泰传》选读等。

语言文字应用:语言文字的发展与规范。中华文化寻根,通过古代文化知识的学习,窥探和感受中华文化的辉煌多姿和源远流长,以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文化寻根的兴趣。积累历史文化知识,增强文化底蕴。关心并学习调查自己身边的文化现象,探求其历史根源和演变轨迹,讨论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以及社会发展的影响。内容专题包括民族、氏族、宗教、婚姻、家庭、姓氏,天文、地理、历法、纪时、风俗,艺术、文教、汉字、文献,衣、食、住、行、用等。社区文化,培养社会参与意识,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在城市或农村展开社区文化的调查,搜集整理材料,对社区中市民或村民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思想观念、文化演变等进行分析讨论,如民俗文化专题、旅游文化专题、流行文化专题、大众传媒专题、网络文化专题等。

二.语文知识的运用

上述初中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涉及的语文知识,我们可以将它们分成这样几类:1】文化人物,如孔子、老子、司马迁、鲁迅、胡适、茅盾、巴尔扎克、托尔斯泰、海明威等等。2】文献作品,如《论语》、《老子》、《史记》、《呐喊》、《战争与和平》、《老人与海》等等。3】重要历史人物,如秦始皇、刘邦、李世民、孙中山、毛泽东、拿破仑、列宁、邱吉尔、希特勒等等。4】重大历史事件,如鸿门宴、赤壁之战、淝水之战、贞观之治、黄花岗起义、第一次世界大战等等。5】重要历史背景,如李煜《虞美人》、龚自珍《己亥杂诗》等等。6】文化知识,如吕叔湘《语文常谈》、中华文化寻根、民俗文化专题、社区文化专题等等。

这六类语文知识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要遵循下列原则:

略讲原则。语文课中已经讲过或将要讲的文化人物、文献、事件,历史课要略讲,一般只提一下就行了,如唐朝三大诗人,语文课是期期讲、年年讲,历史课大可放过,这样可以节约时间。

补讲原则。语文课中虽然讲了这一人物的文学成就,但并未涉及其它成就,其它成就就是历史教师补讲的内容。如柳宗元、刘禹锡,语文课中讲了他们的文学成就,而他们的哲学成就语文课就很少涉及,因此,历史课在讲这两个人物的时候,他们的文学成就只提一下就行了,着重点是讲他们的哲学成就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至于重要历史人物如刘邦、曹操、诸葛亮等人则侧重讲他们的政治活动,他们的生平就可从略了。

分析原则。一些重要历史人物的生平、贡献和历史大事的经过语文课中已经讲得很清楚了,历史课上可以从略,重点放在分析上。如祖冲之,主要指出祖率在世界科技史上的地位。又如赤壁之战,语文课本选了《资治通鉴》这一部分,经过就可以从略了,着重分析曹操失败和孙权、刘备联军取胜的几个方面的原因,以及这一战役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复习原则。因为这些知识学生学习过,老师主要不是讲述,而是引导学生回忆、复习,重点在于把有关史实要点弄清楚。

适时原则。由于是运用语文课知识,因而必需考虑语文课上这一知识点所涉及的课文上了没有,上了,可以运用,没上,就不能运用。如《祖冲之》原来是初中三年级上的课文,初中历史课就不能运用,而高中历史课可以运用。一般来说,高中可运用初中的全部知识,高二可以全部运用高一的知识,高二下学期可以运用高二上学期的知识,而高考总复习则可以运用所有语文知识。

三.语文能力的运用

上述语文课程标准在中学历史课中可以运用的语文能力,我们可以把它们分为这样几类:1】读书方法,如精读、略读、速读、比较阅读、研究性阅读、专题阅读等等。2】笔记方法,如做会议记录、编写读书笔记等等。3】讲说方法,如听说训练、复述、讨论、演讲、辩论、即席发言等等。4】作文方法,如仿写、缩写、扩写、写作提纲、论点、论据、论证、根据材料提炼中心、论证的方法等等。

这四类语文能力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要遵循下列几项原则:

提前原则。有些语文方法要提前到上新课前夕学习,比如读书方法和笔记方法,在初一或者高一开始上历史课的时候,就要告诉学生怎样阅读历史课本、怎样做历史笔记。这样做,有利于学生从一开始就注意掌握学习方法,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可以减轻老师讲课的负担,有利于提高学生读书和听课的效率。

指导原则。学习方法是掌握知识的途径,并非知识本身,老师要注意适时指导,注意某一类学习方法的要领。学生掌握了这些要领,不断地在实践中运用,就会逐渐形成能力,语文的方法也就会成为历史的方法。如历史讨论课,老师要先做好准备工作,运用语文课中的讨论、辩论、即席发言等方面的能力要求来指导学生,学生有了充分的准备后,在讨论要领的支配下进行讨论,讨论课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

重复原则。方法学生掌握了,并不就形成了能力,它必须不断在学习中经常充分运用,不断重复方法要领,能力才会逐渐形成,而这些都必须在老师的监控之下进行,能力形成过程才会缩短,速度才会加快。如作文方法在历史课中的运用,我们以仿写为例,学生回答历史问题,刚开始往往手足无措,我们可以给他们一个样题,思考之后给以较标准的答案,然后再出示一个类似的题目,让学生思考之后仿照样题来回答,最后才给出较标准的答案。人类的言行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这种仿写仿答进行一段时间之后,学生就 3

会形成答这一类问题的能力。再如材料问答题,我们可以运用议论文教学中学得的有关论点、论据、论证、论证的方法等方面的知识来分析材料,指出材料的论点和论据,总论点是什么,分论点有几个,论据有几条,然后给予判断,哪些论点是正确的,哪些论点是错误的,论点和论据是否有必然联系,论据有无错误。如果都是正确的,要运用史实来证明;如果都是错误的,要运用史实来加以驳斥;如果正误相间,则要分别对待。这样的分析论证,进行的次数多了,语文课中学到的写议论文的能力就会逐渐迁移到历史课的回答材料问答题中来,从而形成历史能力。

梯级原则。能力可以分为初级能力、中级能力、高级能力,我们在运用语文能力时,要注意循序渐进,不要把某一类方法一次性全部塞给学生。比如读书能力,首先是略读和速读,实行一段时间之后,指导学生怎样精读,学会精读之后再指导学生怎样进行比较阅读,然后才是研究性阅读、专题阅读。这样可以使学生从低级到中级再到高级,逐步学习,逐渐形成一整套阅读历史课本的能力。

改造原则。语文能力是语言、文字、文学的学习能力,不能照搬到历史教学中来,必须结合历史课的特点加以改造之后才能运用。比如写作提要运用到历史教学中来,主要是问答题的解答,也就是问答题的答题纲要。写作提纲是写一篇文章的先后情节和运用到的材料,或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论证过程要点;问答题回答提纲就要将这一套方法加以改造,一个问答题应该从哪几方面来回答,每一方面又包含哪些内容,至于论证题或驳论题就与语文课中议论文的写作提纲一样了,只不过不要标题罢了。

上一篇:第二单元第四课《陈情表》说课稿下一篇:酒店服务员半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