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新课程理念 落实识字写字教学

2024-07-21

渗透新课程理念 落实识字写字教学(精选14篇)

1.渗透新课程理念 落实识字写字教学 篇一

新课程识字与写字教学的方式方法

汉语拼音

(一)汉语拼音的教学方法

1、示范法

学生可通过观察教师发音的口形、舌位及其变化,听清字母声音,仔细体会会学会发音。如a的发音,发音时嘴巴自然大,舌面中间稍微隆起,舌位居口腔中央,气流自然从口腔出来,发音时口形舌位不动。

2、歌谣法

如拐棍,伞把,猪小棒。

作用:形象生动,充满童趣,深受学生喜爱。

3、比较法

教师为了让学生区分发音相近、字形相似的字母,比较异同。如Z—ZH,AN—ANG的发音,n-m,b-d,f-t的字形等。

4、演示法

教师利用手势、教具等,对发音部位的动作或发音特点做必要的演示。

2.渗透新课程理念 落实识字写字教学 篇二

一、创设情景, 挖掘潜能, 让学生快乐识字

从教低年级起, 我开始发现孩子的识字欲望和潜能非常大。同一个汉字, 都有不同的记法。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如能创设一定的情景, 发挥他们的潜能, 就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其乐于识字。如教学“棉花”的“棉”字时, 先给学生看棉花的图片, 再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记住这个字。学生七嘴八舌, 各抒己见。一名学生说:“棉”左边是“木”字旁, 和植物有关, 右上角有个“白”, 因为棉花是白色的, 右下角有个“巾”, 棉花可纺线, 织成毛巾。这样, 学生不但记住了“棉”这个字, 还知道棉花的颜色和用途呢。再如教学“笑”这个字时, 我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张娃娃的笑脸图, 让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中记住字形;再让学生站着听老师讲了一个笑话, 当时学生笑得前俯后仰, 我趁热打铁问:“笑”字为什么是竹字头?学生马上就明白了:发笑时就如风中摇摆的竹。孩子的内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 认识事物也是多种多样的, 教师应该提供各种教学手段, 诸如语言、手势、感官等, 来调动孩子、激发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使他们在愉悦中识字。

二、创造条件, 自主探索, 让学生归纳识字

自主探索学习, 是指学生在老师的科学指导下, 运用自主性、探索性学习态度和创新精神, 通过自己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 发挥自身的优势, 自主获得知识和创造的本领, 实现自主性发展, 使自身素质优化的学习方式。“自主探索学习”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目标, 它的教学理念建立在“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辅导者”的基础之上。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总想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小学生有一种乐于表现自我, 获得成功体验的需要, 他们在通过努力找到问题的答案后, 就会尝到一种成功的快乐和喜悦, 同时也需要别人认可, 并与同伴分享这份成果。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适应学生这种心理需要, 创造条件, 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自我表现的机会。在识字教学中, 可以帮助学生先找出这些汉字的规律知识, 掌握识字方法后, 让学生自己识字。如在教学第一册识字第四课时, 先让学生结合看图和图下面的词语, 认识多种运动项目:打球、拔河、拍皮球等, 接着要求学生在这几种运动项目里, 找出表示动作的字, 并注意观察这些字词有哪些共同点, 这样学生们会很快发现这些字有“提手”旁。然后请学生做出这几种体育项目的动作来理解字义。接着再运用这种方法来学习“跳高、跑步、踢足球”, 学生们一看就知道, 要完成这些体育项目都离不开“脚”。学生认识了一类汉字的特点, 又能总结规律, 学习起来由难变易, 确实有效地增进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信心。

三、编排游戏, 开展活动, 让学生巩固识字

卡罗林说:“孩子们的工作就是游戏,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 爱搞活动, 仍保留着学前儿童对游戏的兴趣, 期盼上课多做些游戏。我就抓住这一点, 组织学生编排游戏, 让他们在学中玩, 在玩中学。如“抢摘胜利果游戏”:把生字写在苹果、橘子、桃子等形状的纸上, 贴在黑板上, 谁能当一次小老师, 领大家大声、正确地读这个字, 这个胜利果就归谁。又如“拆字合字游戏”:教学时, 我常常把一些字按“部件”构造成几部分, 制成卡片, 分给各组学生, 让他们拼一拼、拆一拆、合一合、看一看分别能组成哪些新字?学生们都争先恐后, 强烈的上进心和表现欲使他们跃跃欲试。这样, 学生手拿卡片, 一边找、一边想、一边记, 又动手、又动脑, 学习合体字的效率大大提高了。教师有意识地在游戏中教, 学生无意识地在游戏中学, 教师教得轻松, 学生学得愉快。学生的竞争意识、参与意识, 自信、自强的主体意识在识字教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四、衔接课内, 延伸课外, 让学生生活化识字

3.渗透新课程理念 落实识字写字教学 篇三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小学语文;识字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是对学生继续学习的重要保障,只有达到了语文识字量的标准,才能增加学生的识字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的提高。在新课程理念下,要对传统的师资教学加以突破,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加以应用,就能改善当前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现状。从理论层面加强语文识字教学的研究,就要从理论上给予支持。

一、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重要性和现状

(一)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重要性分析

新课程标准中对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有着新要求,将语文教学中的识字以及写字作为第一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这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注重对学生识字教学方法的优化应用,保障学生能够实现学习目标。识字教学,有助于学生学习好语文,对学习其他科目的学习也能提供良好的基础。识字教学要充分注重学生的学习特征以及性格特征,采取针对性的方法。只有在基础层面得到了加强,才能真正有利于识字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

(二)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现状分析

由于受到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识字教学还存在着相应的问题,老师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方法的运用较为单一,主要就是通过教材上看图拼音识字以及归类识字等,教学形式缺乏多样性,没有注重与学生的学习特征以及性格特征相结合。这会造成学生在识字过程中比较枯燥,对学生积极主动性的发挥也有很大的阻碍。

另外,识字教学在课堂设计上没有得到科学合理化的呈现,教师对学生识字能力的培养没有重视。在传统的识字教学中,老师主要是对字的音形义进行单调的讲解,在每个字的教学上都是采取这样的方法,教学没有重点,没有在识字教学的设计工作上得以详细化、精心化的实施,这样对学生识字能力的培养就有很大阻碍。

识字教学中老师由于没有注重学生差异性的问题,这就使得识字教学的整体效率得不到有效提高。小学阶段的学生在性格方面比较多样化,处在身体以及心理的发展时期,老师如果不能采取针对性的手段进行教学,学生在学习上的效果也很难良好呈现。在对学生展开识字教学时,老师往往只注重对学生知识的灌输,没有注重将识字的趣味性得以呈现,这就必然会影响学生学习效率。在当前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学生差异性的问题,也是造成整体教学质量水平比较低的重要因素。

二、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方法

为加强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质量的提高,就要在教学方法上加以灵活多样的应用。笔者结合实际对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策略进行了探究,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就能为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效果良好呈现打下基础。

第一,对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直观形象的方法。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各个方面都没有成熟,对抽象的内容理解就存在着很大困难,尤其是在识字过程中,要对字的意义进行理解就增加了难度。所以老师可将直观形象的方法在识字教学中加以应用,利用学生形象思维的优势,促进学生识字能力的提高。老师可将挂图以及卡片或者模型等手段,在识字教学课堂中充分展现,让学生能够将字和图片、模型等进行联系,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能力对字的涵义能够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例如,在对“鸟”与“乌”的汉字教学过程中,学生就比较容易写错以及理解错,老师可先将“鸟”字在黑板上书写,然后通过挂图,将鸟的形象展示给学生。然后再展示乌鸦的图像,让学生分别说出两幅图的不同点。这时学生就能够发现,乌鸦的全身都是黑色的,并且几乎很难看到眼睛在哪里。然后老师再写出“乌”这一汉字。让学生对两个汉字的不同之处进行对比,学生就会发现,“乌”字里面少了一点。老师就可进行启发,因为乌鸦比较黑,所以眼睛几乎是看不到的,就少了一点。通过这种形象化的教学,就有利于激发兴趣,提升教学效率。

第二,老师要利用学生爱玩的天性,将游戏教学法在语文识字教学过程中加以应用。在游戏教学法的应用下,就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语文识字教学相对比较枯燥,但是只要能够掌握了科学的方法并加以应用,就能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通过游戏法的应用,将开火车的游戏融入识字教学中,火车开到哪里,哪个同学就读出相应的字,这一趣味性的教学法,就能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

第三,注重将新教学技术融入识字教学中。在识字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学生营造动态化的学习环境,这也和学生的性格相符合。多媒体技术能够将音视频以及图像文字等形象呈现出来,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较有效。如将“人”和门、本、半等字进行动态化的组合,就能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有效培养。

三、结语

小学阶段的识字教学,要从多方面加以重视,在教学方法的应用上要灵活多变。作为语文教学中比较基础性的部分,识字教学对学生学好语文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老师要在创新思维方面的培养进行加强,让学生通过识字得到更多的收获。

4.识字与写字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 篇四

首先,课程标准规定的识字与写字的总目标是: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总目标是针对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目标。课程标准还规定了每个学段的具体目标。第一学段(1~2年级)的识字与写字的目标是:(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2)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4)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5)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正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6)学习独立识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学会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第二学段(3~4年级)识字和写字的学习目标如下。(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3)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5)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其次,对于识字与写字,1.要充分认识小学低年级认一定量的字的战略意义。写字的过程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掌握写字技能的过程,写字在学生语文素养形成过程中具有基础性作用。信息社会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尽快地提高中小学生阅读水平,是教育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学生在开始学习的时候,会有强烈的阅读欲望,如果学生识字的速度比较慢,识字量比较少的话,就不能达到阅读的要求。时间长了,学生识字的兴趣和愿望不能满足的话,也会对今后的阅读产生一个阻碍,产生一个不良的影响。相对于现实世界,阅读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个充满无数新奇、可能的想象、幻想世界,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以及对世界丰富性和多样性认识的发展。然而,实现独立阅读的前提是识字,因此识字教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写字的过程是体会和认识民族文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能增强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理解。另外,应该让学生逐渐感受到学习汉字对自身学习和发展的重要性,只有意识到学习汉字的价值和意义,才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汉字的愿望。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要让学生直接感受学习汉字对自己生活和学习的作用和价值,也要让他们逐渐感知汉字本身的魅力,而这些都是简单的说教不能

够奏效的。2.多认少写,为尽快实现独立阅读创造条件。小学低年级以识字为重点,是语文课程发展过程中的一贯要求。但是,不同时期的课程标准,对识字的具体要求也不同。课程标准在具体陈述“识字与写字”的阶段目标时,明确提出来“认识”和“学会”两种不同的目标,继续体现了实验稿提倡的“认”“写”分流,多“认”少“写”的理念。3.降低写字量,关注写字过程,注重写字基本功的培养。对识字写字量的调整主要是基于多年来语文教学的经验。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适当降低了实验稿中对第一、第二学段写字量的要求。识字写字量不是越多越好。到了一定程度,多认字对于学生阅读的帮助概率会越来越小。1600~1800个字可以覆盖目前出版物的90%以上。这样既为学生阅读创造了基本的条件,也为学生继续多认字留有空间,学生遇到一些不会认识的字,可以尝试不同的识字方法,识字策略自己去解决。课程标准要求保持好写字的姿势,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因为写字的姿势好了、习惯好了,字才写得好。写字的姿势正确还能保证人的身体健康。写字是培养一个人心气的有效途径。写字教育对我们老师的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仅是语文老师,其他学科的老师,如果在课堂上展示出来写得非常精彩的字的话,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引领、引导和影响。因此,所有学科的老师都要练字,我们大家来享受书法艺术的熏陶,享受它给我们带来的乐趣。4.降低要求,减缓难度,突出拼音的使用价值。

5.渗透新课程理念 落实识字写字教学 篇五

通过“识字与写字教学改革”专题学习,我更加深刻、系统地了解到识字教学的重要性和必须遵循的教学原则和实施策略。从而提高课堂识字教学的效果。对此我在教学实践中深有感悟。下面结合我在教学中的实践,谈谈对该理念的理解和认识。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而识字教学是基础中的基础,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但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思维不够成熟,识记起汉字来就显得困难了。识字教学本身又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在加上传统的识字教学是以老师讲学生机械模仿为主,时间久了学生对识字失去了兴趣,不爱上识字课,完不成识字教学目标。所以识字教学也就成为了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针对这一难点我在教学中总结了以下几点方法:

首先是“兴趣导向”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是对于这些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识字效率低主要是他们对自己所做的事不感兴趣。而在识字教学中,适时地有选择地运用各种游戏,为学生创设愉快的学习氛围,把原本单调、枯燥的知识与有趣的游戏活动相结合,将很大程度的提高学习效率。

其次是“自信培养”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有一个明显的心理特点,即表现欲很强,喜欢引起别人注意,喜欢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扬。因此,在课堂上我创造各种机会让他们展现自己,并对他们的表现给予肯定并予以鼓励,这样逐渐培养孩子的们的自信心。

最后是“拓展学习途径”

“识字”的社会资源极为丰富。学习汉字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为扩大学生的识字量我鼓励他们随时随地的主动识字。街上的广告牌、商品的包装盒、商标、学生爱吃的小食品袋上等,无不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字源。学生学过的生字,未学过的生字,都会在这些字源上出现,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复习巩固学过的生字,又可以认识课本上没有的生字,扩大了识字量,也无形之间培养了学生的识字习惯。

6.就识字与写字教学改革的某一理念 篇六

在识字与写字放面我觉得首先培养学生的兴趣,然后在识字与写字。在识字的基础上慢慢掌握汉字的构成与写字的笔顺与顺序。

在识字方面,识字的方法很多:如看图识字,看电视识字,看街上的招牌识字,这些那都是在生活中识字,只要见的次数多了,有些字就认识了,识字主要的途径是拼音识字,所以在识字之前,让学生学好拼音是关键,学好拼音后,就可以拼音识字,学会拼音就能一些带拼音的短文。如儿歌,诗词,短文,故事。这样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就能认识很多汉字,这样就达到了多认少写的目的。

写字方面我觉得是先写一些结构单一的字,笔画比较少的字,然后再写那些结构复杂的字,这样既减轻了孩子孩子写字的负担,也做到了多认少写。

总之语文的识字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个学段要求识字与写字的目的不一样,要按照教学要求来完成教学任务。也不能急于求成。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写话、习作目标序列的安排在日常教学与评价中意义?

习作目标序列表格纵向的第一列表示内容的七方面,兴趣与动机、观察与感受、内容与形式、语言材料的积累与应用、修改与规范、学习使用标点符号、速度与数量。这七方面也体现了层次性和发展性。比如,兴趣在第一学段是对写话有兴趣,第二学段是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写作的快乐,到了第三学段,就有了动机的要求,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再如,观察与感受在第一学段的要求是留心周围的事物,第二学段观察周围世界,第三学段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自己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的素材、语言材料的运用、修改与规范、使用标点符号、数量速度等项目标都有这样一个层次性、发展性的要求。总的说来,序列的安排体现了发展的路径,从什么到什么,内容的安排体现了不同学段对发展目标的要求。

在写话与习作过程中,首先培养孩子说话的能力,鼓励孩子多说话,说完整的话,然后在进行写话。

小学低年级就是让学生识字,只有识字教学完成好后,才能进行写话,小学低年级一般是看图写话,到了中年级才开始写命题作文,现在学生的写作一般是范围命题,让学生根据内容自己命题,学生的看法不一样,题目内容也就不一样了,这样学生写的内容就光,就宽。只要符合话题的要求,写啥也行。

7.渗透新课程理念 落实识字写字教学 篇七

一、指导识字方法, 激活学生的内动力

学习贵在得法, 有了方法贵在应用。新大纲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 逐步提高自学能力”。在识字教学中, 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识字, 会更好地提高其自学能力, 促其发展。以下我便介绍几种识字的方法。

(一) 随文识字法。

随文识字法是指教师教学生识字采取的是随课文分散识字的方法。随文识字是寓识字于阅读之中, 识字是重点。这种识字法的特点, 是使生字新词的出现和讲解都在具体的课文语言中进行, 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从而得到巩固、学会运用。一篇课文的生字新词, 也有先教什么, 后教什么的问题。怎样教才有利于学生接受呢?我认为, 在一般情况下, 是随课文的情节顺序提出生字新词进行教学的。如教《乌鸦喝水》“乌鸦”这两个字就结合课题教。乌鸦口渴了, 要找水喝, “渴”是生字, 和熟字“喝”作比较分析。“乌鸦去找水喝, 找到了一个瓶子, 可是瓶子很高, 口又小, 水很少, 乌鸦喝不着水。它看见瓶子旁边有许多小石子, 就想出办法来了, 它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衔到瓶子里去, 瓶子里的水慢慢地升高了, 乌鸦就喝着水了”。教时就演示, 边顺次教“瓶子、可是、旁边、办法、衔、升”等生字新词。生字新词学习完了, 课文的意思也就理解了。像“可是”这样的连词, 如单独提出来讲, 就很难讲清楚;结合上下文讲, 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在学了若干课文后, 利用汉字的结构特点, 安排各种字词的归类练习, 也会收到良好的效果。随文识字法寓识字与教材之中, 学生在识字过程中, 极易理解感受到课文中所蕴含的意义, 识字和阅读教学就显得生动活泼了。

(二) 猜字谜识字法。

识字教学的关键是集中儿童的注意力。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 如果只是一味识字, 则无法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识字效果也会降低。因此, 在识字的过程中使用猜字谜教学, 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活跃课堂气氛, 又增强学生识字的趣味性, 真是一举两得。如:“三同日去看花———春”、“一口咬断了牛的尾巴———告”、“六十天———朋”、“一个禾女嫁给了一个鬼———魏”“双木不成林———相”、“人在云上走———会”。又如教学“日”时, 编成“四周不透风, 一横在当中”字谜, 小朋友猜对后, 兴趣来了。趁机教“目”字, 问他们:“能给这个字出一个谜面, 请大家猜猜?”再如教学“原”字时, “厂里有个小白”, 让学生猜, 或者老师念谜语, 学生以手势表示猜的结果, 比比谁猜得又准又快。学生猜谜语的过程就是识记生字的过程, 这种识记不同于机械识记, 是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记忆, 印象很深刻。此时, 学生无论猜出或猜不出, 都会开怀大笑, 感受到一种成功的喜悦。

(三) 联想识字法。

在儿童开始学习汉字时, 先让他们掌握基本笔画、若干独体字、常见偏旁部首和笔顺规则。在这个基础上, 认识合体字的结构特点和规律。但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汉字后, 可采用“联想识字法”, 将汉字音、形、义的特征与儿童认知结构联系起来, 以加速识字的进程, 提高记忆能力。怎样展开联想呢?在教学时, 可以通过思维、联想, 字理加以提取, 以减轻识字记忆的负担, 收到快速的识字之效。如“勺”“勾”二字容易混同, 在教学时我就稍加提示:“勺”里有粒米;“勾”字有个钩。这样利用汉字部件与某种东西相似的联想, 就形象化了。又如教“罗、箩、萝”、“青、请、晴”两组形声字, 我设计了这样的句子:“罗老师把萝卜放进箩筐里。”“天晴了, 小羊请小牛吃青草。”学生读句后, 便能根据字形的差异, 在语言环境中与相应的事物联系起来, 较快地区分字形和字义。

二、拓宽识字渠道, 搭建识字平台

识字教学仅仅靠课本是不够的, 因为课本所容纳的识字量是有限的, 但学生识字的机会是无限的。我们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 创造学习生字的情景来学习, 让识字走进生活。对此,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识字对儿童来说变成一种鲜明的激动人心的生活情景, 里面充满了活生生的形象、声音、旋律的时候, 读写结合才能变得比较轻松。学生能有个平台展示自己识字的才能, 从而激发、强化识字兴趣, 真正体会到认识生字是其乐无穷的。

(一) 课堂展示, 让生活识字展风采。

生活处处皆学问。利用好社会这个大课堂, 让学生自主地识字。例如:在教学生字“领”时, 我马上进行引导:“在生活中你看见过这个字吗?”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刷刷地举起了自信的小手, 这个说:“我知道, ‘领’是红领巾的领, 我在平时读儿歌时学会了这个字。”“我也学会了这个字, 用加一加的办法, 令+页→领。”那个孩子又说:“这个‘领‘是领袖的领。”还有的孩子说:“我也知道, ‘领’是领会的‘领’妈妈给我讲故事时我看见过这个字。”……学生在课堂上精彩的回答, 我都及时给予肯定表扬。如“你生活中的有心人。”“在生活中, 你认真仔细地观察地学汉字, 真是个好办法。”或给学会了这些字的孩子奖一颗小红星。对答错者, 用“继续努力”、“加油”等激励性评语。学生在课堂展示了识字风采, 都是来源于生活资源, 所以充分利用社会这个大课堂对于学生识字的帮助是不言而喻的。

(二) 课外延伸, 从课内走向课外识字。

语文中的内容都是大千世界广阔的反映, 如语文教学与生活脱节, 就无疑是无源之水、无木之本。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使用了这些字?可以从校园的文化建设, 《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本班同学的姓名发现;从上学路上可以从路牌、店名中看到;从商店购物可以从商标、包装盒上找到;从外出游玩可以从名胜介绍、亭子石刻上见到;从家庭休闲时可以从电视、广告中听到, 从身边的日常生活中……去发现语文, 随时随地在生活中主动识字。同学们在愉快的生活体验中不知不觉地巩固了所学的字, 认识的不再是一个个枯燥的符号, 而是充满生命力活生生的字。寻找后, 还可以让学生采用各种方式来展示自己找到的识字资源:将包装盒挂起来、商标贴起来、剪报粘起来、路牌广告抄出来……在组内、组间交流、互教互学。这样, 生字又一次在多处见面、多次阅读中得到巩固积累, 学生获得了一种成功的体验。这便由课内识字带动了课外识字, 使学生于不经意中扩大了识字量。

(三) 巩固识字、鼓励在生活中体验自主性。

真正意义上的识字, 是让学生自主地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习的。为了更好巩固所学的生字, 平时我还不失时机地在班上举行各种比赛。如《古诗词朗诵, 我最棒》、《朗读课文》……让学生有个舞台展示自己识字的才能。同时, 我还推荐课外阅读, 如《安徒生童话》、《十万个为什么》、《古诗三百首》、《小故事、大道理》等书籍。这样既增长了学生的课外知识, 又巩固了生字, 真是一举两得。

三、树立大语文观, 挖掘自主识字的潜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 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 创造者, 他们喜欢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去认识事物。得到肯定后才往往会获得心灵上的满足, 并会用更高的情趣, 更积极的方式去探索。教师想方设法保护学生的这种热情, 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 不要强求统一。如“棉”字, 有的学生用“木+白+巾→棉”。有的用“木+帛→棉”识记。认识“司”字时, 有的学生用“同”字去掉“|”就变成了“司”, 有的学生用“词”去掉言字旁就变成了司。出现这些情况, 我们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 支持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认识生字。同时在教学中,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识字的有心人, 见到什么字就认什么字, 鼓励让同学互相交流识字成果。教为了不教。只有相信孩子,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 挖掘孩子自主识字的潜力。他们的能力得到了真正的解放, 才能激发主动识字的热情。

8.渗透新课程理念 落实识字写字教学 篇八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

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识字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这一教学环节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还影响着学生日后的阅读写作能力。通过识字教学,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量,还可以减少学生阅读过程中的困难。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识字。只有他们识字才可以保证后续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一、为汉字配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在识字教学中,如果教师让学生不停地认识生字,就会让学生感觉到识字教学是非常枯燥无味的。因此,教师要在识字教学中插入图画,这样做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讲解汉字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象征汉字的图画来让学生认识这些汉字。比如,在学习“洗、跑、走”等动词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来模仿这些动作,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汉字的效率。

二、创设游戏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低年级学生本身具有以下的特点:活泼、好奇心强、注意力难以集中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游戏教学情境,通过游戏来吸引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增强他们学习汉字的兴趣。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置不同的游戏。比如,猜字谜、找朋友等,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掌握了汉字,也加深了学生对这些汉字的记忆。例如,当老师要讲解《汉字家园(一)》的时候,老师要充分利用找朋友与猜字谜这个游戏来让学生认识:明、休、尘、泉、森、众这六个字,这样做会让学生觉得学习汉字非常有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气氛

多媒体教学资源具体直观性、形象化等特征,将其充分引入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课堂中,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学效果。比如,在学习“人、水、木”等独体字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一些多媒体播放一些形象化的图片,来让学生认识这些汉字。

总之,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遵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如果教师所教给学生的汉字超出了学生的认知范围,就会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坚持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傅浩.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08).

[2]张德稳.优化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率: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的一点反思[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11).

9.渗透新课程理念 落实识字写字教学 篇九

安定区青岚山中心小学

孟祥成

内容摘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与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是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面对的难题。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培养高度的责任感,立学生成材之志、激发学生爱国之情等多方面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新课程

信息技术

德育

渗透

在信息技术蓬勃发展之际,人们往往只看到它带来的快捷方便、资源无限,而忽视了信息技术中某些不利因素可能给青少年成长造成的不良影响。计算机病毒肆虐,在互联网上传播暴力、色情内容,恶意侵犯他人隐私,充当“黑客”„„,这些都是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消极后果,也是信息技术教学中容易忽略之处——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已是当务之急!

培养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使学生具有健康的信息意识,形成良好的信息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新课程标准对我们每一位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的明确要求。而现行的《信息技术》教材中直接呈现的德育内容很少,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实施德育教育呢?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应从教材实际及学科特点出发,附着于平时知识的讲授或上机的训练之中,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一、培养学生爱护计算机的良好习惯 好习惯终身受益,学生时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在日常的信息技术课堂上,尤其是在上机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教育学生爱护计算机设备,强调正确规范的操作,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比如,在介绍有关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时候,要特别强调在Windows中正确的关机步骤,并且要让学生知道这样做是为了延长计算机的使用寿命,保护计算机内数据的安全。

此外,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对于学生来说,教师不仅应该是知识渊博的智者,而且应该是道德修养的榜样,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在课堂示范教学和上机指导过程中,自身应有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这样言传身教才能为学生树立榜样,有助于他们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

计算机影响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应用领域已越来越广泛。但是,计算机使用规模及范围的增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法律与道德问题。通过计算机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的重要途径。

首先,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1)自觉遵守政府有关部门制订的关于保障计算机系统安全性政策和规定。(2)自觉遵守学校的计算机管理部门制订的关于使用计算机的有关规定。(3)不设计、制造和传播计算机病毒。(4)支持正版软件,反对盗版软件。

其次,我们必须在计算机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比如,在介绍有关计算机病毒的知识时,可通过实例(CIH病毒、爱虫病毒„„)使学生明白,计算机病毒一旦爆发,它会破坏计算机存储的数据,损坏计算机的硬件,造成系统的崩溃,将会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危害性。所以,不论出于何种目的,设计、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都是非常不道德的,会受到法律的严惩。

此外,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上网学习”在我们学生当中正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但Internet是一个开放的、资源共享的超大型时空信息世界。在网上,各种信息鱼目混珠,网络游戏更使部分学生留恋忘返。如何引导学生既要利用Internet进行学习,又要防止不良信息的侵害是所有计算机教师面临的艰巨任务。在教学中,我们一方面通过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教育学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同时要加强学生本身的自控能力,上网浏览时选择适合中学生的内容;另一方面,在多媒体教学课上,不仅要在计算机课中渗透德育教育,还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青春期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师机上准备一些精美的图片,教学时播放一些优秀的音乐,使学生能够通过正确的途径感受美、欣赏美,从而提高欣赏水准和鉴别能力,增强自身的文化素养,从内心深处自觉地抵御低级、庸俗、不健康信息的侵蚀。

三、培养学生健康的信息意识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网络:上网浏览、网上聊天、收发电子邮件等等。但由于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不少学生并不真正会利用网络,他们常常会花大量时间在“聊天室”随心所欲地“侃大山”,或在“游戏天地”里尝试“虚拟人生”。更有甚者,有些学生上网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猎奇心理,还在网上搞一些恶作剧,对制造混乱的黑客敬佩不已。因此,对学生进行信息道德教育已经迫在眉睫,否则,他们很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网络的破坏者。教育的形式和渠道可以是多方面的,首先要在网络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加以正确引导,还可以针对上网引发的各种道德问题开展讨论,设立网上咨询站。通过教育和引导,增强学生对信息的分辨力和对不良信息的抵抗力,培养学生健康的信息意识,让学生明白网上活动也要遵守人际交往准则,既不能阻碍信息交流、传播不良信息,更不能无法纪地破坏网络安全甚至危害社会。

四、培养学生与人共事的合作精神 良好的人际关系可协调人们在活动中的行为,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提高人们的活动效率。任何个人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成员,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生活的,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于社会之中,他必然要同其他人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而一项工作和工程单*个人的能力也是难以完成的。所以,作为一名学生,要想取得成功,就要学会善于与人合作,要能组织、协调各种力量。此外,具有与人协作精神会产生的一种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环境,也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但是,计算机技术却会产生对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比如,会使学生沉迷于计算机世界中,从“书虫”变成“网虫”,或迷恋于计算机游戏而缺乏同学之间的交往,或在感到孤独时仅仅与计算机交流思想,以至于发展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因此在计算机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比如,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布置有一定的任务,要求在学生分组完成,然后组织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学生自由分组,或由教师根据掌握计算机的程度搭配分组,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从而体会到与人合作的快乐。

五、培养学生优良的意志品质

任何能力的发展都与学生的意志品质有密切关系,良好的意志品质可以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有些学生的依赖性过强,在操作中一遇到困难就求助于教师和同学。为了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教师可采用限制他们的求助次数的策略。即要求他们在某些情况下,如已学过的信息技术知识未复习时,对问题未作深入思考时,自己没有尝试操作时等等,都不得请求别人的帮助。虽然这样要求对学生来说,显得有些“苛刻”,但只要能坚持一段时间,他们的独立操作能力就会有明显提高。

上机操作在很多情况下需要耐心,缺乏坚持性的学生容易在出现错误时放弃努力,以至无法完成操作任务。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向学生证明继续努力的意义,使学生明白其实他们已经离成功不远;也可以发挥榜样的作用,让取得成功的学生示范操作、交流心得体会,感染身边的同学;还可以对学生进行言语暗示训练,让学生学会在自己打算放弃尝试时暗示自己继续努力,直至顺利完成操作任务。

六、激励学生立志成才

10.渗透新课程理念 落实识字写字教学 篇十

论文摘要:本文就中学化学教学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改进教学观念和方法进行了初步实践,结论是教学效果明显,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新课程改革已进行几年了.我们对于新课程理念已不再陌生。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师生之间几乎没有沟通和交流,只有要求与管理。这样的教学关系,教师明显是教学的核心主体.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不仅极大地束缚了教学的发展空间,更束缚了学生的发展空间,导致学生学习范围狭窄,学习方法死板、机械。在化学学科上的表现就是学生偏重于会解题,不能灵活变通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动手实践能力极差,思维僵化,缺乏创造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放弃了化学的学习,增加了教学管理的难度.也不利于其全面发展。

新课程理念要求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这样的过程是动态的交流过程.更是典型的“教学相长”模式。在具体的实践中,师生是平等的,也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也会给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能让他们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彰显自己的个性,体会到化学学习带给他们的乐趣。

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是重要的辅助工具,许多重要的规律和知识点,在实验的直观显示下,简单清晰,容易接受,还能激发学生对未知现象的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但是在以往的实验教学和实验教材中存在的一大问题直接制约着学生兴趣的深化和主动创造能力的发挥.它就是实验只是对已知结果的重复性验证.数量少,覆盖面小,没有学生参与实验内容的设置.有些实验大部分学生不感兴趣,缺乏创新性和对未知的探究性。知道结果限定路线的探险还会让人有激情吗?在学习了新课程理念后,我开始换位思考,从14—15岁学生的心理出发.并和他们经常交流,添加了很多相关的实验。一方面增加他们实验的机会,特别是学生很有兴趣但实验教材没有的,加强他们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团结协作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通过多做实验。增强他们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兴趣,培养他们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思考。很多时候我提前安排实验内容,让学生考虑生活中还有哪些是相近相似的,也可以放到课堂或实验室中来进行的实验(限制有危险的实验)。做学生感兴趣的实验.是最能激发他们兴趣鼓励他们自信心的办法。比如在做稀盐酸和石灰石的反应时,我让学生做浓盐酸和石灰石、稀硫酸和石灰石、稀硝酸和碳酸钠粉末等的附加实验,从而得出:酸和碳酸盐可以反应生成气体,让他们在生活中寻找符合结论的物质或现象。最后很多学生提出食醋和纯碱也可以发生相同的现象.我让他们在班上做这个试验,并自己讲解整个过程.效果非常好,学生都积极参加。这说明每个学生都有兴趣点.关键是找到它。

为了充分提高学生的实验的各种能力,在进行实验时,教师首先要明确观察的目的和方法,引导学生利用眼、耳、口、鼻、手等多种感觉器官,细心捕捉各种直观、细微的变化现象,及时总结观察的结果.若认识不足,就及时改进。同时让学生熟练掌握基本操作,加强学生实验训练,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练习一些解决具体问题的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拓展意识和创新精神,这更难能可贵。如:常有一些骗子在英雄山文化市场用钢片冒充银圆,我就此设置了一个题目,让学生自行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鉴别真假白银。以下是学生设计的一个方案:

实验目的:鉴别钢片和白银。

原理:铁(钢的主要成分)遇酸冒泡溶解变黑,而白银遇酸不反应。

所需仪器:烧杯,浓盐酸。

所需药品:假银圆,银片。

用心爱心专心 1

实验步骤:略。

由此可以看出.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并设计出方案进行实验,做好记录,完成实验报告,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验能力。

在知识的教学上我非常重视师生的双向交流。采用了分组制.分层制等多种教学形式,根据不同学情、班级采用不同的方式.尽量做到因材施教。新授课时,让学生先预习,了解基本的情况。上课时让不同的学生回答本课的主要内容,并要求其简单说出重点所在,相互补充,最后我总结他们的得失,并逐步让学生评价自己的得失,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综合能力。在复习阶段。让学生自己利用所学的知识解答习题,并提出自己的方法。在考试复习阶段,让每个学生能出一些简单的考试题目,考查的知识点,相互点评,能够共同提高。创造力是人类向前发展永不枯竭的动力,是个人事业取得成功的源泉。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中学化学必须在着重基础知识教育的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意识。我在化学教学中采用这样的办法:1.联系实际,开发创新。例如:我市佳宝牛奶在全国打出了品牌,促进了奶牛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大量的牛粪如何处理却成了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有的堆放在农田里.造成农田无法耕种;有的不经处理直接排进小溪、小河,随后流人大河中,造成严重的水质污染。我便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合理处理牛粪,学生都积极参与,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如:修建沼气池.将牛粪作为制作沼气的原料;牛粪中有很多纤维.可用作养鱼的饲料;将牛粪晒干作燃料等。这样既避免了污染.又实现了有效合理利用,一举两得。通过讨论,学生不但掌握了书本知识,而且能灵活运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对社会的关注,参与和适应社会活动都会有很大的帮助,从而实现教育的最根本目的。2.打破成规,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具体的可以给学生提一些能启发其想象力的问题,如在区别亚硝酸钠和食盐氯化钠.除了考虑化学性质区分,还可以考虑它们在水中的溶解性。等等。这样可大大拓宽学生的思维,充分发展他们的想象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程理念更重视学生的道德和人格培养。教学不仅仅是一个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促进学生良好的道德与人格形成的过程。无德有才的学生是危险品,有德有才才是社会发展的栋梁。化学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充分利用这个资源对学生的道德与人格进行培养,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人格升华.也获得道德理念的熏陶,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如酸雨的形成,空气的污染与防治,水华、赤潮等水污染,方便袋等白色污染,红心鸭蛋、面粉加增白剂等问题的深入探讨.以培养学生对社会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加强对社会丑恶现象的批判,培养学生的良心和道德意识。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十分重视学习的过程,重视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还要求发展学生的个性,认为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下的表现是不同的.是各具特色的。总而言之,我们应根据时代的需要,研究和制定周详、有效的教学方案,改进和创造教学方法,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真正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成为有用的社会人才。我通过初步实践,在中考中取得了很理想的成绩,更坚定了对新课程改革的决心。我相信深刻领会新课程理念,改进以前的教学方法,就一定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11.渗透新课程理念 落实识字写字教学 篇十一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活力语文 探究阅读 个性化阅读

传统的语文教学,以升学成绩为核心,把充满人文精神和思想智慧,继承和吸纳人类一切进步文化营养的语文学科,变成枯燥乏味的知识、技能单纯训练,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对知识只能机械模仿、生吞活剥、死记硬背,形成模式化教学,把内涵丰厚的语文教学,变得没有激情、没有创造、没有灵性、没有活力,有的只是平铺直叙和机械性的劳动。学习结束后,学生又陷入大量重复的作业、测试训练中,学习成了无法解脱的苦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想象力等综合素质没有得到全面发展,学生无法感受到文本的精彩世界,很难获得思想的启迪和情感的熏陶。语文教学如何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认真落实新课程理念呢,下面谈自己的几点教学尝试。

一、转变语文教学观,建设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传统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往往表现的就是缺乏开放性,学生只是知识被动接受的容器,没有自己选择的任何余地,教师和学生都习惯于一言堂、满堂灌,学生无须思考,无须智慧,只要记住教师的话就可以了。教师的话似乎就是不容置疑的真理,具有不可怀疑的权威性。同时广大教师也迷信教参,迷信专家,教参这么说的,专家这么讲的,我就这么做,一味强调标准答案、规范化思路和规范化的模式,看不到生机与活力,把多姿多彩的语文教学限制的僵硬、沉闷,如教学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参和教材提示都说明本文的主题: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表现了作者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的不满。但学生认为这种说法很牵强,不符合作者心理实际。作者在文章中表达了对学童时代的无限留恋之情,通篇洋溢着欢快、舒畅、愉悦的情感,无论是百草原,还是三味书屋,都让步入中年的作者回味绵长,提笔成文。教书先生是我认定的“渊博的宿儒”,先生没回答我“怪哉”是怎么一回事,因为“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这些问题是不屑一答的,作者只有敬畏,并没有丝毫的不满。在教学课堂上,孩子们可以溜到园子里玩耍,先生发觉便大声吆喝,“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放开喉咙,人声鼎沸的读书,还可以“做戏”,“我是画画儿”,比之今日学校中正规严肃的教育还令人向往。先生读的“铁如意,指挥倜傥”,“金叵罗,颠倒淋漓噫”被认为是无用的教学内容,也是不恰当的。鲁迅先生成为现代文学的建筑师,私塾所学的教学内容无疑为作者奠定了深厚的文化根基,不满之情由何而来?学生标新立异的积极探索,教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在开放的氛围中,激活创新思维,张扬个性。

二、转变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探究性阅读能力

《語文课程标准》提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的学习过程不仅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基础课程改革纲要》的核心理念就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语文教学也要适应时代要求,尊重每一位学生个性发展的完整性、独立性、具体性和特殊性,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主动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形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程理念打破了传统的“教材即知识”的束缚,大力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课堂教学形式,彻底改变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因此,语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就应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和勇于创新形成有效积累。如宁鸿彬老师教学《中国石拱桥》一文,引导学生思考:课文写的是中国的石拱桥,但只列举了赵州桥和卢沟桥两个例子,是不是中国的石拱桥有一部分类似赵州桥,有一部分类似卢沟桥?学生马上认识到作者说了中国石拱桥“千姿百态”,可为什么只举这两个例子呢?学生思考后得出结论:说明的对象属于几种类别,但一般只需举相应的几个例子。课文中的两个例子具有中国石拱桥的共同特点,同时两例又各具特色,所举例子既有共性,又有个性,这样举例才是最好的说明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使思维突破了层面界限。

三、创新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开展个性化阅读

12.渗透新课程理念 落实识字写字教学 篇十二

一、认真学习课程标准要求, 转变教育理念

时代在飞速发展, 教育革新也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 越来越多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被推上了教学一线。一线教学的教师更应该紧紧抓住时代的脉搏, 跟上新世纪教育发展的步伐。首先, 转变教学理念, 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师生观, 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新课程改革洪流当中。在教学活动进行的过程当中, 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基础, 只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才能彻底改变原来那种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才能在教学主体和教学主导之间建立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新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必须打破教师的一言堂, 彻底抛弃那种传统的专治思想,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积极参与课题教学活动之中。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在一种和谐、宽松的自由环境之中, 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之下紧紧抓住教学的中心, 并且可以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提出独到的见解, 充分激发创新思维, 为顺利完成我们的教学目标提供保障。

二、认真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俗话说得好:“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教师要想提高课堂实效必须做好备课工作。首先, 在常态课备课时, 教师要有清晰的教学思路、严密的逻辑思维。要完成这些就需要教师先把教材吃透, 教参参透, 认真地分析教材中的每一句话, 同时还要与生产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我们要在平时多加积累, 多加观察, 认真地对待每一件小事, 从小事中提出具有逻辑关系的问题, 同时将其转化成具有化学性质的问题。这样有助于我们有充分的预设, 同时又有动态生成, 还能把握好核心教学问题。其次, 好课需要亮色, 需要出其不意, 与众不同。在注意恰当的实验改进和外在的形式上的同时还需要教师注重三维目标的落实。

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所以,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理念。新世纪需要更多更优秀的高级人才来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可以为学生步入社会之后更长远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并且通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热情。下面笔者就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简单论述几点。

(一) 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

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 教师要意识到, 教师是外因, 要通过学生这个内因才能起作用。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学, 以收到良好的效果。仅仅有“学生是主体”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 教师要加强教育, 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是主体”。

(二) 精心设计学习过程

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培养出来的, 因此, 精心设计学习过程尤为重要。教师要从“学什么、为什么要学、怎样学”的角度, 依据“学是教主导下的主体, 教是以学为主体的主导”的原则, 按学生学习数学的认识规律设计好教学过程, 做到该扶则扶, 该放当放。与旧知紧密相连的新知, 教师基本不讲, 要在强化旧知的前提下确定学习目标, 让学生自己运用知识的正迁移完成认知冲突, 顺利掌握新知。教师只需在旧知与新知间架起一座能让学生自己通过的桥梁。全新的知识, 教师也要寻找新知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学习, 教师只在关键处点拨和讲解。练习、复习课, 教师要注意不能上成练习题课, 要建构一定的课堂教学模式, 如铺垫:复习旧知, 引向新知;设疑:形成认识冲突, 刺激求知欲望;内化:通过自学, 讨论及教师适当的引导, 完成认知冲突, 掌握新知;练习:对掌握的新知进行巩固练习, 并不断提高、拓展。

(三) 渗透和指导学习方法

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学好文化知识的有效保障, 并且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在平时课堂教学和作业讲评的过程当中, 一线教师就应该特别注重正确学习方法的渗透和指导。每一个知识点和重要的章节都会对应着相当高效的学习方法, 有的需要正向推理, 有的需要逆向思维, 就像一把锁对应着一把钥匙。所以, 正确的学习方法能使学生更好地、更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 能够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困难迎刃而解,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除了进行教学方法的指导, 我们还应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交流, 对应不同的习题和知识点, 看看哪一位学生的解答方法更简洁, 更容易让大家掌握, 让学生相互取长补短, 提高学习效果。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之中应该处处为学生着想, 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主体的作用, 以学生为教学的根本, 想尽一切办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主动动脑、动口、动手, 只有这样, 他们才会不断积累新知识, 巩固旧知识, 并取得学业的不断创新,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教师要坚持不断学习, 积极进行知识的更新。过去传统的靠“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旧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合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了,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让学生学会做人, 学会求知, 学会合作, 学会实践, 学会创新”的理念。新课程教学理念武装了我们的头脑, 我们要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 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把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 做一个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 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骨干教师。

摘要:新课程教学改革涉及到每一个具体的教学环节, 只有在每一个教学环节当中都积极落实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才能真正提高教学实效性。文章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落实新课程理念的具体做法。

13.渗透新课程理念 落实识字写字教学 篇十三

一、中职数学教学基本概况

近期,教师参加了几次公开观摩课,从中发现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实施等方面都充分体现出中职数学新课程理念,便开始对当前的数学教学进行反思,查找问题根源,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认识到只有组织起开放式数学教学,让数学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渗透于专业,才符合当前教育改革现实发展情况。

事实上,中职数学作为中等职业学校重要文化基础课之一,既是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基础,也是提升学生整体素质方法,更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手段。然而,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的数学基础薄弱,对逻辑、抽象的数学知识掌握不足,再加上过去数学学习时的不良习惯,导致相当一部分中职学生对数学有着畏难情绪,甚至有的学生上课开小差、课后抄作业等不良现象出现。因此,如何让学生对感到乏味的数学教学感兴趣呢?教师着重从“玩数学”“做数学”的开放式教学入手,让学生动手实践,并把数学体验渗透于专业课程,既发挥了中职学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又让他们在活动中锻炼了数学思维,提高了中职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二、中职数学开放式应用教学

传统教育理念认为教材内容至上,教师只要围绕教材把课上好就是完成责任。而在新课程理念下,不仅认为数学教材是学习基础,而且突出在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为此,要从职业教育功能入手,转变传统教学理念。

1. 选择体现中职教育特色的数学教学工具

应当说,中职数学教学是基础性学科,与学生所学专业课有些不同,不仅教学内容区别于专业课程,而且基于数学基础特点的教学较难渗透于专业课程当中。对此,教师从专业课内容上寻找数学知识,在数学课堂上列举的题目都联系上学生喜欢的专业课内容,既让数学课程的内容设置紧贴专业课内容,又让数学教学内容体现中职特色。如学习平面的基本性质3时,教师根据学生专业课中有用到图钉的情况设计实验,通过实验,让学生能清楚理解数学平面知识点,即“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可支撑起一个平面”。

2. 选择与专业关联的数学教材

针对数学教材的通用性、系统性,为了更好体现中职数学教学特色,教师根据中职学生不同专业需要开设数学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和授课计划,使数学课的内容和进程符合专业需要。例如,在对“电子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进行数学教学时,教师对“电工基础”交流电路一章分析得知,专业课中要用到向量知识,而向量的坐标等知识在专业课程中涉及不到,所以就在中职数学教学中向学生侧重讲解向量的概念、几何表示和向量的加减法,使中职数学教学为专业服务。为此,一是制订详细的专业数学教学计划,科学合理安排好教学课时,协调好数学课与专业课的教学进度。二是针对不同专业对中职数学教学的要求,对数学教学内容做到合理安排,并把与学生专业有联系的数学内容作为教学重点,将与专业无关的数学内容相应减少。三是把主动与专业教师共同研究教学内容和教材,通过把中职数学知识分割成与专业需要的相适应的教学模块,确定教学模块目标和课时计划,增加数学教学和专业教学的互动性,提高学生数学知识应用能力。

3. 选择中职数学开放式教学手段

鉴于中职学生基础数学知识薄弱的特点,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避免烦琐的纯数学推导,多注重概念和结论应用。同时通过结合专业实例讲解数学,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学了有什么用,用在哪里,怎么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如针对学生对数学作图和复杂计算反感情况,利用学生信息化专业学习成果,学以致用地引入信息化教学软件,借助计算机操作软件帮助学生进行复杂的画图、计算,降低课程的学习难度,突破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

三、注重中职数学渗透性教学

数学的学习过程是用严谨的逻辑推断结果的过程。为此,教师在中职数学教学中多次开展数学实验教学,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猜想、归纳,把数学思维渗透于实践操作中,促使学生掌握数学概念,发现数学规律及本质,培养起学生探索、研究新事物的创新精神。

1. 数学游戏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中职数学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引入适宜的游戏实验教学,将数学知识潜移默化传授给学生,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使数学课堂教学活泼有趣,切实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频率与概率数学教学时,教师组织学生做如下数学游戏:(1)课前教师制作面值100元、50元、10元、5元、1元的游戏币若干。(2)学生每人制作面值2元的游戏币5张。(3)教学时要求学生4人一组开展掷骰子游戏。游戏规定:每次掷两颗骰子,如果掷得的点数之和等于12,得一等奖,奖游戏币100元;如果掷得的点数之和等于10或者11,得二等奖,奖游戏币50元;如果掷得的点数之和等于8或者9,得三等奖,奖游戏币10元;如果掷得的点数之和等于2、3、4、5、6、7等情况,减少游戏币2元。(4)游戏实验后提问学生:出现各个数值的可能性是否是同等的?中奖和不中奖哪种可能性大?(5)进行分组实验检验学生的猜想是否正确。此次数学游戏课,不仅让中职学生体验到在“玩中学、学中玩”的数学学习乐趣,而且让学生有效掌握了频率与概率数学知识点,使课堂教学达到了事半功倍效果。

2. 数学操作实验加深学生知识理解

科学实践证明,掌握数学概念和运算过程,是从直观感知过渡到表象,再过渡到抽象的过程。实现这一过渡,表象是关键。在中职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中职学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把数学知识融入到动手操作中获得感悟,其建立的数学表象也有利于强化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数学函数一些知识点在中职学生的专业课里也有相关内容要求,属于公共知识点。比如,三角函数的知识点,在中职专业课程里也有用到。像电子、电工专业的中职学生,专业课程就要求他们既要学习函数变量关系,还应把复数等数学知识点作为重点学习内容,这就为学好中职数学知识以适应专业课的学习提供了良好契机。

3. 数学生活实验增强学生学习信心

中职数学应用方面,可以组织开展数学应用实验教学,把数学知识点和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数学知识学习掌握相应的生活本领。如学习“数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时,教师针对信用卡使用和购物分期付款方式,设计生活实验。(1)将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商场、银行了解相关信用卡分期付款方式,记录不同付款方案的期限和计息利率。(2)上课时指导学生利用调查的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并根据有的学生使用信用卡的实际情况,提出选择最优分期付款方式。通过数学教学与生活实践结合,不仅为学生创设了与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习情境,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从而调动起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结束语

作为中职数学教师,反思数学教学过程,总结教学经验,通过开放式、渗透式数学教学实践,不仅能让学生获取学习数学知识的方法,领悟数学实践的意义,获得数学应用能力,而且能为社会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有效推进中职教育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龚箭.中职数学教学策略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6(29).

[2]孔祥富.基于“三段式”培养模式的中职数学教学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8(20).

14.渗透新课程理念 落实识字写字教学 篇十四

关键词:高中物理;新课程;科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5-257-01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提出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高中物理课程的各个模块中都安排了科学探究或物理实验,这些物理科学探究或物理实验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过程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全方位的功能。

一、物理实验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

物理实验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有意识地精选学生生活中的事物进行实验教学。例如,在《长度的测量》的实验中,给学生准备的实验器材是笔筒,让学生用游标卡尺来测量笔筒的内、外径和深度,把学生的日常用具变成了实验器材;在讲授关于摩擦力的计算方法时,首先用手指把板擦按在黑板上,让学生判断出板擦受到的是静摩擦力,方向与板擦相对于黑板的运动趋势方向相反;总结出计算静摩擦力的方法:当物体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利用物体的平衡条件求出静摩擦力。然后让板擦沿黑板匀速下滑,并给出所用的压力和板擦与黑板间的动摩擦因数,学生会判断出板擦受到的是滑动摩擦力,方向与板擦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最后总结出滑动摩擦力大小两种计算方法:

1、当物体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利用物体的平衡条件求出滑动摩擦力

2、利用公式F=μFN通过计算求出摩擦力

利用身边的物理现象进行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事物和与物理学相关的领域,积极思考,并运用有关的物理知识和技能解释生活中的这些问题。

二、物理实验教学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实践

实践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计划、有目的变革客观世界的活动,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教学必须有助于学生的主动实践,满足他们的实践需要,保护和扶植他们主动学习的精神。因此,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和自主时间,满足他们的实践需求。

例如,在做研究单摆的实验中,让学生首先对不同的单摆分别测定30个周期的时间,通过学生的研讨,发现问题:“单摆的周期为什么会有很多种结果?”。然后再让学生进行讨论并总结出原因:测量方法的不正确、摆长的不一样等。通过讨论学生注意到了实验中的细节,这要比教师一味的讲解效果好的多。再如,在演示惯性现象的实验中,让学生演示从粉笔下抽出纸条,开始学生抽出纸条的速度比较慢,粉笔倒了。于是有的学生会提出用一只手将纸条拉平,用另一只手击打纸条的方案,于是实验成功了。学生只有主动地亲身参与实验教学,才能真正掌握实验技能和方法,才能学会主动交流与合作,才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三、物理实验教学要注重学生的意志培养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在物理实验教学中重视过程性评价,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学会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最终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科学世界观和科学价值观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古今中外的科学家都是品质优秀、意志顽强,可以说意志品质、情感态度往往比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因此,教师在实验教学中,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又要注重学生意志和情感的培养。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语言、行为、情绪情感的发展变化,在实验中和实验后要适时对其进行总结和评价。

例如,在进行《自由落体运动》一节的教学时,首先让学生观察纸片、粉笔头同时下落的情况,学生会有“重的物体下落快”的想法。再让学生观察“纸片与纸团”同时下落的实验,学生会想出“物体下落的快慢与重力无关”。于是学生会发现问题:“物体下落的快慢与重力无关,为什么会出现粉笔头比纸片下落快的现象呢?”。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空气的阻力作用非常小时,物体下落的一样快”的观点。此时教师要适时进行总结:“我们现在知道了物体下落的规律:物体下落的快慢与重力无关,当空气的阻力作用非常小时,物体下落的一样快”。然后要对提出“重的物体下落快”想法的学生进行鼓励“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向某某那样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对提出“空气的阻力作用非常小时,物体下落的一样快”想法的学生,加以肯定“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向某某同学那样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接下来向学生出示:粉笔头、纸团、钥匙、板擦、锁等物品,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学生通过“两个不同粉笔头”同时下落的实验“、粉笔头与纸团”同时下落的实验或“纸团与钥匙”同时下落的实验等验证上面的观点。再引导学生得出“没有空气时,纸片和其它物体下落的一样快”的推论。然后教师出示“牛顿管”验证上面的结论。最后进行总结:“今天,我们不仅学到了物体下落的规律即‘没有空气时,纸片和其它物体下落的一样快’,而且发现了自己的缺点,更为重要的是还能克服自己的不足取得成功。”这让学生既享受了自己的成功,又学会了面对挫折和困难时充满勇气和信心,最终将科学的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意志情感。

上一篇:我理想中的大学课堂下一篇:浅谈节奏训练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