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t课件英语(共8篇)
1.ppt课件英语 篇一
●PPT常用的交互方式
PPT课件给人的普遍印象是结构化程度高, 只能单向地、被动地传递信息, 无法实现人对信息的主动选择和控制。这是对PPT课件的误解。超链接、动作设置和触发器是Power Point用来实现多种交互的主要手段。超链接和动作设置本质上差别不大, 只是操作界面和设置方式略有区别, 两者都可以对图片、图形、形状、文本等对象创建超链接, 实现打开文件、运行程序、幻灯片跳转、打开网页和发送邮件等交互操作。超链接和动作设置实现了幻灯片页面对象与外部文件、幻灯片之间的交互操作;而触发器重在设计页面元素间的交互, 实现对动画、声音和电影的播放控制。触发器功能强大、使用简单, 在PPT课件交互性设计中具有重要作用。
●触发器的设置
触发器像是一个启动开关, 点击这个开关会触发另一个对象的动作, 而如果不点击这个开关, 那个对象的动作就不会自动执行。比如, 幻灯片中有3张图片和3段对话, 图片就是触发器, 分别点击不同的图片, 就能播放不同的对话。操作时, 可以单击任意一张图片, 自行控制对话的播放顺序。利用触发器可以设计出让学生感兴趣或者希望挑战的题目, 而不需要按照教师设计的顺序来回答问题;可帮助教师与学生进行双向互动, 引导学生进行猜测, 使他们感到愉快, 激励他们进行思考、学习、总结错误;触发器还可以控制动画的播放进度, 能更加灵活地演示动画, 还可以反复播放动画等。
触发器也是Power Point中的一个对象, 它可以是图片、图形、按钮, 甚至可以是一个段落或文本框。触发器的制作是以动画或书签 (仅针对音频和视频) 为基础的, 所以只有为对象设置好动画效果或添加书签后, 才能使用触发器功能, 否则无效。触发目标和触发器对象可以是两个不同的对象, 也可以是同一个对象, 即自己触发自己完成一个动画。一个触发器既可控制单个动画, 也可设置控制多个动画。触发器的制作有四个步骤: (1) 给对象添加动画效果; (2) 在“动画”功能区的“高级动画”组中单击“动画窗格”; (3) 在“动画窗格”中选择要触发的动画; (4) 在“高级动画”组中单击“触发”, 指向“单击”, 然后选择要触发动画的对象。
只要幻灯片中包含动画效果、声音或影片, 就可以为其设置触发器。根据动画效果的类型和交互特点, 可归纳为以下几种常见的交互类型。
1.进入动画型交互
为添加进入动画的对象设置触发器, 控制对象由无到有、由隐到显的动态交互。填空、选择、判断、解释、问答、热区响应等可设置此种交互类型。例如, 在幻灯片上创建一个问题和若干选项, 为每个选项添加判断结果和解释文本, 将答案选项设置为显示对应提示信息的触发器。当放映幻灯片时, 单击任一选项, 就会出现判断结果和解释文本。这种触发动画在虚拟实验动画中用得也较普遍, 控制对象的显示和隐藏。例如, 用一个按钮控制小球运动轨迹线的显示状态, 分别为小球添加进入和退出动画, 把两个动画的触发器都设置在同一个按钮上, 此时, 一个按钮就可以控制轨迹线的两种状态。
2.强调动画型交互
为添加强调动画的对象设置触发器, 使对象在幻灯片播放过程中得以突出, 以引起注意。教师在课件播放状态下, 需要对某些重点、难点、要点、关键词或重要的提示语、图片、图形等予以强调的, 可设置此种交互类型。例如, 在教师讲课过程中, 点击文字, 使文字变色或者加粗展示。
3.退出动画型交互
为添加退出动画的对象设置触发器, 控制对象由有到无、由显到隐的动态交互。这种交互类型适合于需要控制对象的退出消失时间、弹性调用预设资源、灵活开展教学活动的情况。例如, 幻灯片上有8张生活用品图片, 要求学生根据图片用英语说一句短语。制作时, 用彩色方块遮住图片, 每个方块都添加了“缩放并旋转”的退出动画效果, 方块的动画触发器设为自身。放映幻灯片时, 单击任意一个方块, 它就以“缩放并旋转”退出, 露出被遮盖的图片, 从而达到了弹性调用图片的目标。
4.路径动画型交互
为添加动作路径动画的对象设置触发器, 控制对象开始运动的时间, 并可以掌握不同对象运动的先后次序。这类交互在演示型虚拟实验动画中最为常见。例如, 一个小球在旋转的同时围绕另一个球作圆周运动 (如图1) , 给小球分别添加“陀螺旋”强调动画和“圆形扩展”动作路径, “圆形扩展”动画的开始属性设为“与上一动画同时”。为自由掌握小球开始运动的时间, 在幻灯上插入一个“开始”按钮, 设置“开始”按钮为“陀螺旋”动画的触发器。这样设置后, 在放映幻灯片时, 只有点击“开始”按钮后小球才会运动, 小球的运动时间完全可由教师控制。触发器和路径动画相结合, 可以制作出“定滑轮”、“滑轮组”等各种物理实验演示效果 (如图2) 。
5.音视频播放控制交互
音视频播放控制交互是指通过播放控制条和触发器控制声音的播放、暂停和停止三种状态。在Power Point2010中, 音视频的播放控制功能得到了加强。在非播放状态和播放状态下, 鼠标移到音频图标或视频窗口上会自动显示播放控制条, 使得直观简单地控制音视频的播放成为了现实。
虽然播放控制条可以极方便地控制播放, 但我们还是习惯使用播放控制按钮来操作, 而且这样也比较美观。在幻灯片上分别插入音乐和表示播放、暂停、停止的3张图片, 选中表示音频文件的图标, 在“动画”功能区的“高级动画”组中, 单击“添加动画”, 分别添加“播放”、“暂停”和“停止”动画, 然后通过“高级动画”组中的“触发”按钮分别为“播放”、“暂停”和“停止”动画添加触发器, 具体操作步骤如图3。
在课件中, 经常需要实现点击某个对象后播放声音或视频的效果, 把媒体动画和触发器结合起来, 可以完美地实现这个想法。例如, 在音乐课件中, 点击幻灯片上的乐器播放不同的音乐;在英语课件中, 点击单词播放一段视频或读音。先插入所有的音乐, 给每个音频文件图标添加“播放”动画, 接着单击“高级动画”组中的“触发”图标, 指向“单击”, 选择要触发这段音乐的图片或文字。
●书签在互动中的妙用
书签是Power Point 2010中新增加的功能, 我们可以添加书签来指示视频或音频剪辑中关注的时间点。使用书签可快速跳转至视频 (音频) 中的特定位置。在进行演示时, 书签非常有用, 我们可以利用书签来快速查找视频 (音频) 中的特定点。
1.添加书签快速切换时间点
选中视频 (或音频) , 在播放控制条中把时间线定位至要关注的时间点, 选择“播放”选项卡, 单击“书签”组中的“添加书签”。演示时, 单击播放控制条上的书签标记, 就可以快速跳转至书签位置播放。书签的这一功能, 减少了视频 (音频) 剪辑、分割的麻烦。
利用书签的“搜寻”动画和触发器相结合, 能实现点击幻灯片上的对象就能快速跳转至指定时间点的功能。例如, 在“并联和串联的判别”视频中有四个实验 (如图4) , 单击不同的实验名称就能跳转到对应片段播放。制作方法也比较简单, 在视频上添加四个书签, 在每个书签上分别添加“搜寻”动画, 在“动画窗格”中选择动画项目, 设置相应的触发对象 (如图5) 。
2.利用书签触发对象动画
书签本身也是一种特殊的触发器, 当课件中需要播放音乐 (视频) 到某一时间点, 自动出现一个单词、问题或图片时, 可以通过书签触发这个动画。例如, 在《计算机硬件》教学时 (如图6) , 我在视频的三处时间点分别呈现不同的问题, 这种方法可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 学生在观看视频时, 学习目标更加明确, 学习注意力也得到了提高。利用书签触发对象动画的设置方法同前面类似, 不同的是把书签作为触发器 (如图7) 。利用书签触发的功能, 可提高音乐 (视频) 与页面各元素间的交互性, 丰富课件的表现效果,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书签的触发功能和对象动画巧妙结合, 可以实现音画同步、同步字幕等交互。
●用VBA实现PPT课件的互动
V i s u a l B a s i c F o r Applications (VBA) 是微软在其开发的应用程序中共享的通用自动化语言。在Power Point中, 结合控件工具, 利用其内嵌的Visual Basic编辑器编写代码, 可以制作出良好的反馈式交互课件。VBA在课件中通常适用于制作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填空题等题型, 也能够实现随机出题、拖动对象等交互方式。Power Point 2010中, Visual Basic编辑器和控件工具箱在“开发工具”选项卡中, 因为Office 2010默认情况下不显示“开发工具”选项卡, 所以必须完成下列步骤才能启用该选项卡:在“文件”选项卡上, 选择“选项”以打开“Power Point选项”对话框, 单击该对话框左侧的“自定义功能区”, 在该对话框右侧的“自定义功能区”下, 选择“主选项卡”, 然后选中“开发工具”复选框。与其他程序设计语言相比, VBA最大的特点是简单、易学、灵活。互联网上有很多关于利用VBA制作交互课件的教程, 在此不作过多介绍。
2.ppt课件英语 篇二
关键词:PPT课件 问题 建议
一、PPT课件设计和使用中常见的问题
问题一:缺乏设计、花里胡哨、华而不实
教师们普遍认为,PPT课件的一个好处就是能够大容量地展示图片和动画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因此,很多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往往喜欢堆积图片,这种情况在Warming?up和Reading导入时最为常见。比如,在讲授人教版普通高中英语教科书BookⅡUnit5TheBritishIsles的阅读课时,有教师为了介绍英国的风土人情,在课件中放入了大约30张关于英国风情的图片。这些图片在学生眼前匆匆而过,并没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反而造成了学生视觉上的疲劳。导致PPT课件中出现这个问题的一个原因是教师对课件缺乏合理科学的设计,一味地追求热闹,致使课件花里胡哨,华而不实。
问题二:满篇文字、头昏眼花、难以辨认
PPT课件较之传统的“黑板+粉笔”的一个较大优势是PPT课件能够一次性地展示大量的文字,这样就可以节省教师在课堂上用来板书的时间。然而,如果文字的字号和数量设计安排不够合理,学生就难以辨认,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问题三:字体不清、背景过暗、颜色失配
一个好的PPT课件最重要的是清晰可见。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们通常会采用强烈的色彩对比,但由于受到教室光线、多媒体设备的大屏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经由电子放像机投影到大屏幕上的PPT课件的色彩和清晰度都不如在自己电脑上近距离看起来那么逼真和清楚。教师在课件制作过程中就要注意到字体的大小、颜色的搭配等情况,以免影响上课质量。
问题四:动画音效、不合时宜、本末倒置
PPT课件的另一个优点是它集声音和动画于一体,可谓形声兼备。但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有些动画和音效用得并不十分恰当,影响了上课的效果。
二、对PPT课件设计和使用的建议
建议一:遵循三大法则
1.K.I.S.S.法则。K.I.S.S.法则是指KeepItSillySimply。也就是说,课件在设计和使用中一定要简单化。一堂课的课件其实只是这堂课的辅助工具,它并不是教师的教案和讲稿,因此,课件的内容应尽量要傻瓜化、简单化,简单就是美。
2.10/20/30法则。这个法则指的是一堂课的幻灯片最好不要超过10页;教师的讲授尽量不要超过20分钟;PPT课件中使用的字体不应小于30点。
3.6×6×6×6法则。这个法则指的是:一张幻灯片不要超过6行字;每行又不要超过6个字;另外,从你的电脑前起身往后退6步后电脑屏幕上的字还要能清晰可见;再有,每行字在屏幕上停留的时间不要少于6秒。
建议二:记住三个关键
1.漂亮的设计。一个漂亮的、精心设计的课件往往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是引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而且当它呈现在学生面前时,会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2.良好的组织。采用PPT课件教学后,由于教学头绪的增多,教师更应该精心备课,精心确定各种教学活动的时间及顺序,精心组织课堂,保证课堂的教学效率。
3.经常的反馈。教师需要对多媒体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的观察,以便发现问题;另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经常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对课件的看法,听听学生的心声,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保证教学效果。
建议三:运用四个技巧
1.常用“B”键。PPT课件处于播放状态时,如果按住电脑键盘上的“B”,PPT画面会消失,电脑处于黑屏状态;再重按“B”键即可恢复。“B”键的功能能够很好地解决在课堂上学生注意力长时间地停留在屏幕上而无法认真听教师讲解的难题,也可以改善学生只顾看屏幕而不参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状况。
2.尽量使用遥控设备。如今市面上有一种遥控器能够远距离地对电脑进行操作。这种遥控设备能把授课教师从电脑前解放出来,也可以避免教师一边讲解一边板书,一边又要操作电脑而产生的手忙脚乱,可以让教师离开讲台到学生当中去更多地了解学生,更多地参与互动。
3.不要关掉所有的灯。通常教室里的大屏幕在黑暗状态下会更清晰。但是教师要注意的是,不要把整个教室的灯全部关掉,因为过于黑暗的环境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也不利于教师随时观察学生的反应。
总之,PPT课件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辅助手段,如果使用得当,定能有效地促进教学,对中学英语教学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立新,宋耀武,张丽霞.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
3.英语语法经典ppt课件资料 篇三
一.案例背景
一直以来,在英语教学中如何教语法的问题始终是英语教师所关注的焦点之一。目前,尽管NSEFC已投入实践,但有些教师仍不能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语法教学,教法持续过去陈旧、单一的模式。在语法课上,他们花大量的时间对语法规则进行陈列,并进行大量的单句中译英翻译或做选择题,而且很多时候在唱“独角戏”。更有甚者,则不顾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教学完全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长此以往,导致了学生听课的索然无味,且学生就只懂得死抠语法,却不会把语法灵活运用于真实的语言环境中。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试验)》明确指出:“课改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识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的过程。”语言的学习是一个自主体验、实践的习得过程。语法的学习亦然。且习得的语法知识只有在反复应用中才能被学生消化、吸收。尤其当它与适当的语境结合或让学生用它去“做事”时,学生的体验会更加深刻,然后通过总结及归纳,使学生对所学语法更加明晰。这时,语法知识才会真正内化为学生的真实的能力。
本案例是温州首届学科骨干教师研修班在温州教师教育院培训期间,借用温州二十二中的一个高一班级所上的一节研讨课,内容是NSEFC SB2 Unit4的Grammar部分――“be being done”(the Passive Voice of Present Continuous )。授课老师是瑞安中学的占玉霜老师。占老师这一节课的整体操作模式是按:“认识理解-情景操练-归纳总结-练习巩固-任务活用”的程序进行的。虽然授课班级学生的英语实际水平差强人意,但临近结束时,学生们已从开始时的沉闷、拘谨、懵懂变得积极、清晰而且流畅。授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相关理论
1.行为主义心理学把语言看成是一种行为,是一系列的刺激和反应:S1——R1...S2——R2。S1:实际刺激(stimuli),R1:语言替代性反应(response),S2:语言替代性刺激,R2:实际反应。其中,S1就相当于我们语言教学中创设的真实情境,S2则是通过语言表达功能给学习合作者传递的虚拟情境,学习者(包括合作者)接受这两种情境的刺激,完成语言习得的全过程,即R1、R2所表示的两种反应。
2.情境认知理论反对把知识当作“一个整体的、自足的,从理论上讲与学习和使用它的情境相脱离的东西”。因为这样的知识正如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怀特海(White—head,A.N.)指出的,是“呆滞的知识——仅为人脑所接受却不加以利用,或不进行检验,或没有与其他新颖的思想融为一体,因而,当需要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时,它们往往被证明是没有用的。也就是说,情境认知理论超越了传统的知识观,强调知识的情境性、真实性、社会性、应用性、互动性。
三.教学过程及分析
Step1. Warming up and presentation
1.T leads in the class with a game, getting the Ss to guess what animal pictures that she will present on the screen.
2.After the Ss give all kinds of answers, T presents the pictures of 4 kinds of animals, they are: giraffes, antelopes, pandas, and elephants.
T: What do they have in common?
S1: They are animals in danger.
T: Why are they in danger?
S2: People are killing them.
T: Oh! Theyare being killedby people. (on the screen)
T: What are the antelopes being killed for? (T repeats it)
S3: Theyare being killedfor their fur. (on the screen) (with the help of the teacher)
分析:教师直接采用本单元的话题来引入主题,学生感到熟悉。猜谜游戏能激发兴趣,活跃课堂。同时在这样一问一答的过程中自然地呈现了语法结构,很自然,很巧妙。
Step2. Practice (situations from “Reading”)
T: Luckily,nowsome endangered wildlife is _______ (protect) by WWF and the Nature Reserve (on the screen) (T helps the Ss say “is being protected”). See, Daisy is visiting the Nature Reserve (with pictures of Daisy and some animals). The following are the dialogue between her and some animals. Can you imagine what the animals say.
e.g On the screen:
Daisy: What is happening to you now?
Giraffe(S1):Scientists are studying us.
S2:We are being studied by scientists.( with the help of the teacher)
Daisy: And, what are the raisers feeding you with?
Panda(S3):They are feeding us with milk.
S4:We are being fed with milk.(without the help of the teacher)
…(more practice)
分析:这一步来源于本单元“Reading”部分,教师利用这部分创设了一个语境:Daisy is visiting the Nature Reserve. 在这个语境中,学生以动物的口吻,按对话的形式操练了语法结构,这让学生感到新鲜,同时也锻炼了想象力,且复习了课文内容,可谓一箭三雕。而且,随着操练的进行,学生通过模仿从“不会”到“有些会”了。
Step3. Further practice (situations from “real life”)
T: Unluckily, in our life, there’re still some people who don’t treat animals well. Look, this is what they do to the animals.(presents 3 pictures: the 1st: A woman is stepping on a cat; the 2nd: People are eating frogs; the 3rd: people are killing seals). T helps the Ss to describe the 3 pictures:
S1: The cat is being cruelly stepped on.
S2: The frogs are being eaten by people in restaurants.
S3: The seals are being killed for their skin.(Ss can say a little fluently than in the last step)
分析:让学生体会生活中有些人是如何残酷地对待动物的,接受了思想上的教育。而且在进一步操练的过程中学生讲得越来越好了。这一步是上一步的延伸,圆满结束了情景操练部分的任务。
Step4. Conclusion
T: You’ve done a very good job, and now let’s make a conclusion of what we’ve learned. On the screen:
1.现在进行时的被动语态的用法------表示说话时正在进行的被动的动作
1).The elephants are being protectednow.
2).The pandas are being fed with milkover there.
3).Look! The frog is being eaten.
2.表示目前这段时间内持续进行的动作
1).A nature reserve is being builtthese days.
2).Many interesting experiments are being carried outrecently.
分析:这里教师成功地运用了归纳法。经过前面的几个步骤的操练,学生已经理解并能初步运用这个语法结构的规律,这时候给出的归纳性的文字会使学生理解的程度进一步加深,后面任务的执行会更加从容而自如。
Step5. Exercises (consolidation)
Ss do some exercises to consolidate the grammar, including the multiple choices, sentence transition (with the form “be under/in +n”), a cloze test (about how the environment in the Nature Reserve is being improved, mixed with other forms of Passive Voice of different tense in it. )
分析:从口头操练到笔头练习,使语法知识得以进一步的巩固。且练习之后,学生对各时态的被动语态的区别更加清晰,明了。
Step6. Task
On the screen, there is a picture with a variety of birds in a park, and the words as below: Our government is making a project to encourage more birds to come to our park to spend the cold winter. Please imaginewhat is being doneto attract many birds to come here. (items offered: food, water, nest, camera etc)
Ss cooperate and prepare for a few minutes, then report.(Now, the Ss speak much better and more fluently than the beginning.)
分析: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语法任务型教学。这使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更加清晰,形象更加活跃,思维更加深刻,记忆更加牢固。通过合作使学生对自己的发言更加自信。
Step7. Game
Boys and girls have a game of PK. The girls make up sentences using the active voice “be doing”, and the boys change the sentences to the passive voice “be being done”.
分析:这一步是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句子来源于学生自己的`所见所闻。是对所学语法的灵活运用,也使学生的情绪高涨。一节课在高潮中结束。
三.案例反思与启示:
1、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把注意力放在学生对新课语法意识成功的体验上。其途径并非体现在教师对该语法滔滔不绝或绘声绘色的讲解,而是表现在学生对教师有针对性的语法情景设置能作出有意义的语言反应上。这种有意义的语言反应,因为有该语法概念作为内核,因此可以使学生的语法意识(awareness)得到体验。等到这种成功的体验积累到一定数量时,教师或优秀学生对语法规则或用法上的稍加点拨便会使这种体验升华到理性的高度,深层地储存于大脑地记忆库中。
2、教学主题的一致性使每一个步骤的呈现都显得那么自然不突兀,熟悉而亲切。就像一篇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活动形式可以多样,但主题始终清晰而突出。教学始终围绕着“animal protection”而展开。不像有些语法课,一步一个主题,打一枪,放一炮,让学生一会儿往东走,一会儿向西跑,只觉得目不暇接,不知所措。因此我们可以考虑在以后的语法教学课中为学生设置一个主题,可以直接采用本单元的主题,也可以采用其它的学生熟悉的话题,只要能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或对学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的,我们都可以加以考虑,使之成为贯穿语法教学课的主线。
3、教学环节衔接自然,环环相扣,逐层递进,一气呵成。我们注意到,教师用一些连词,如 “Luckily”, “Unluckily”, “So, now”等把教学步骤很好地加以串联,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故事”。总体体现了“认识理解-情景操练-归纳总结-练习巩固-任务活用”教学模式。轻、重、缓、急以及承、传、转、接在各步骤都体现得较完美。一节课以快乐的“猜谜游戏”开始,在“PK赛”的高潮中结束,让学生及听课老师都觉得愉悦而满意。环节的有效设计,调动了学生主体的主动学习、积极探索,不断激活着学生的创造思维去完成新知识的建构。教师在各环节中的主导作用不是讲知识,而是不断向学生提供各种有利于学习新知识的信息,让学生在有效信息的引领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一步步地建构自己的新知识。
4、操练及练习的设计大都建立在语篇的层面上体现了老师的独具匠心。如:在练习巩固环节中,教师设计了一个完形填空,是关于 “Daisy”在参观 “Nature Reserve”时发现里面的环境是如何被改观的。各个时态的被动语态共同融入到这个完形的设计中,使学生做完后,自然习得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因此我们得到一个启示:语法能力的培养不能满足于单句的训练,那只是语法技能的即席反应。我们还须将语法技能放在语篇的诸多语法群中加以选择,流畅输出。这时候,所学的语法技能融入到众多已学到的语法能力中并成为其要素之一。如此循环往复,使语法知识、技能螺旋上升,达到自动化的境地。
5、在语法课上实施任务型教学,即让学生用语法去“做事”的做法如今已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实施于课堂。但为什么有些老师做得很成功,而有些老师的教学却达不到预期效果呢?我们注意到,占老师在实施任务型教学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如:他们的认知水平,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和语言前结构(已有的知识)以及兴趣等等,所设置任务的难度,角度都充分考虑到上述因素。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任务的执行是建立在充分的操练和练习的基础上,是有着充分的准备和铺垫的。否则,任务的实施就会成为“空中楼阁”,不但不稳固,而且还有掉下来的可能。
4.ppt课件英语 篇四
摘要:文章针对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使用PPT课件对英语课堂教学的不利影响,从“制作费时、吸收不易、分散注意力、缺乏灵活性与互动性、限制想象力”等方面系统阐述其弊端,以期引起教师的高度关注。
关键词:初中英语;英语教学;PPT课件;弊端
中图分类号:G633.41;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9-0040-01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师计算机水平的不断提高,PPT课件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英语教学辅助手段,使用的人越来越多。作为英语教研员,时常深入一线听评课,但我发现在使用PPT课件过程中,其弊端也日益突出。文章对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使用PPT课件的弊端进行探讨与反思。
一、制作费时,投入精力多
对一个农村普通教师来说,制作出高质量的PPT课件并非易事,而从网上下载的又不一定适用。要制作出精美的PPT课件,教师必须较熟练地掌握多种应用软件,才能对声音、图形、视频进行较好的处理,设计出既有美感,又符合课文风格的课件。为了让课件更美观,更具有操作性,要从网上找图片、声音、视频等素材,制作仅仅一节课的课件,教师往往要花上一两周的时间。但是等课上完以后,这个课件也几乎没有什么用途,耗费了教师较多的时间和精力。
二、容量过大,学生难以吸收
PPT课件以其容量大为特点,但如果信息量过大,整个教学过程充斥着大量复杂的信息,不停地向学生进行“填鸭”式灌输,学生定会吸收不了,从而引起学生的“消化不良”,扼杀了学生创造的机会;信息多而滥还会使学生跟不上教师的讲课节奏与速度,只能被动地接受授课内容,缺乏思考的过程;课件的容量大,播放速度快,导致学生思维跟不上,眼花缭乱,笔记记不全。如果学生一门心思只记笔记而忽视老师所讲内容,或只认真听讲而忘了记笔记,一堂课结束后,没有一个同学能做好笔记,课后又拿什么来复习呢?凡事都要有个度,学生毕竟还是孩子,反应能力有限,对于陌生的知识,要有一个认知的过程。闪烁的画面和视频文件太多,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在课件的制作与课堂的播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思维水平,限制课件容量的大小与播放速度,避免带给学生过大的精神负担。
三、“效果”复杂,喧宾夺主
PPT课件将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集于一体,能满足学生的多种感官需求,激发他们对PPT课件的浓厚兴趣。于是,有的教师在上英语课时,课件中运用了大量的声音视频等信息,使学生在课堂上说英语的时间相对越少。在PPT课件的制作过程中,过多地使用特效,会造成一种“喧宾夺主”的负面影响。学生一旦对漂亮的图片或视频感兴趣,就会导致注意力的转移,忘了看自己真正应该看的内容。教师制作课件的主要目的是节约时间,提高效率,而在课堂上使用PPT课件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教师可根据学情来制作,以恰当的方式和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不是转移他们的注意力。有的老师在制作PPT课件时,一味地追求动画和声音效果。如:有的课件中每一张幻灯片都设置“缩放”“渐入”“棋盘”等动画效果,只要有文字出现,就配上“风铃”“鼓掌”“爆炸”等声音,有的甚至插入MP3的声音,不一而足。这样一堂课下来,学生只顾觉得新鲜、好奇,而忘记了上课的内容。这些复杂“效果”造成本末倒置、喧宾夺主,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四、内容固化,缺乏灵活性
PPT课件都是教师课前制作好的,所以,在授课中只能按预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播放。这种刻板的做法,不利于鼓励学生发现、探究问题,不能很好地体现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势必将教师和学生均沦为计算机和PPT课件的奴隶,其实质就是背离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
五、交流很少,缺乏互动性
PPT课件都是预先制作好的,很难临时修改。当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进程等发生变化时,PPT课题很难做到适时调整,单调的人机对话,将大大降低学生的主动性。因此,滥用PPT课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课堂师生之间的交流。要提高课堂效率,只有不断激发学生的情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才能让他们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而不是把预先设计好的教案在课堂上表演一番。课堂上师生的互动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适时了解、掌握学生的情况,及时查漏补缺,否则,课堂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
六、直观展示,限制想象力
有人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部《红楼梦》。”虽然PPT课件能给初中英语教学带来直观而生动的教学效果,但PPT课件中人、景、物的直观化展示,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学生通过抽象的文字进行想象的能力,不利于拓展学生的创造力。过分强调用画面来表现教材的内容,会在无意中使学生的想象能力会受到束缚。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抽象的文字虽不能像直观具体的图像那样给学生视觉、听觉的直接享受,却给学生留下了想象创造的空间。
七、结束语
总之,一味依赖PPT课件教学而忽视传统英语课堂教学所具有的优点也是不可取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作为教师,在发挥其作用的同时,认识、克服其不足,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PPT课件的强大功能。只有融合PPT课件教学和传统课堂教学的长处,在英语教学中合理利用PPT课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运用能力,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把PPT课件与英语学科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全面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5.出塞PPT课件 篇五
王昌龄
①唐朝著名边塞诗人
②“诗家天子”
③“七绝圣手
出塞,是古代乐府中的一种军歌,主要用来反映边塞军旅生活的。
边塞诗是唐代的诗歌流派之一,王昌龄的诗有很多是反映边塞生活的,这首是他的代表作。
边塞诗的代表诗人有 高适、王之涣、王昌龄等。
出塞:乐府旧题。塞,边塞。
出塞,就是到边防线去守卫边疆。
... ... ...
“秦时明月汉时关”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静静的月夜,守卫边关的战士们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孤寂凄清,举头望见那千里与共的明月,思念起故乡的亲人来。
想象:久未回家的边关战士,面对明月会想些什么?
(战士对战争的怨恨,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对和平的.期待。)这两句诗句反映了作者对守卫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能回家的无比哀叹和同情。
... ... ...
全诗大意
秦汉以来,明月就是这样照耀着边塞,离家万里的将士始终没能回还。
如果有李广这样的将军立马阵前,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
领悟全诗
这是一首描写( ) 生活的诗。这首诗反映出对( )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 )之情, 表达了希望( )起任良将,早日平息( )战争,使( )得到安宁,人民过上( )生活的美好心愿。
... ... ...
品读悟情
出 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6.PPT课件中的色彩搭配 篇六
关键词:PowerPoint,课件,色彩搭配
色彩搭配是PPT课件制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影响课件质量的首要因素。PPT中的色彩搭与其他平面设计工作中的色彩运用相类似,有着基本的规律和通用的方法,通过了解这些规律可以培养对色彩的感觉,使我们制作的PPT课件更加美观、实用。
1 PPT中色彩的表示方法
色相、饱和度、亮度被称为色彩的三要素,决定着色彩的观感和性质。在PPT中,色彩的表示有两种模式:RGB和HSL,RGB模式通过红、绿、蓝的比例来表示色彩,HSL则是用色彩三要素的值来定义。在课件制作中,HSL更符合日常的视觉经验,也是主要应用的色彩模式。在PowerPoint拾色器的HSL模式下,与色彩三要素相对应,横向代表色相的数值,纵向代表饱和度的高低,右侧的滑动条则用来改变亮度。三者各分为256级,数值是从0~255,通过三者的组合可以产生约1678万种色彩,完全能够满足课件制作的要求。
2 色彩搭配的主要规律
色彩搭配的实质就是通过对色彩三个素的调整,创造出既有对比又整体调和的画面。色彩对比使画面丰富,色彩调和使画面和谐,在对比中寻求调和就是兼顾变化与统一,是对立统一规律在色彩搭配上的具体运用。
通常借助色相环来把握色彩搭配的规律。太阳光通过三棱镜以后会被分解为七彩的光谱,将光谱首尾连接成环状,就形成了色相环。它反映了各种色相之间的内在联系,是驾驭色彩的最常用的工具。在色相环上,相距不同圆心角的色彩之间的搭配具有各自的特点和作用,形成了相应的搭配规律。
2.1 同类色搭配
在色相环中,30度圆心角内的色彩差别较小,可以认为属于同一类色彩。因此,由色相环上约30度圆心角内的色彩构成的搭配就称为同类色搭配。它的特点是色相纯净,对比柔弱,易于调和,效果整洁。
在课件中,同类色搭配的构成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亮度、饱和度对比。如制作蓝色的课件背景,可以在色相环上选择一种蓝色的色相,然后通过改变饱和度和亮度,得到明暗不同、深浅各异的蓝色。可以使用这些蓝色作为课件中不同部分的背景,也可以使用这些蓝色构成渐变的背景。这就是典型的同类色搭配,很容易使课件产生纯净、整洁的效果。二是彩色与无色系的对比。同类色搭配也包括彩色与黑、白、灰等无彩色之间的搭配。黑、白、灰是中性色,很容易与其它颜色搭配,同样能产生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如整个页面使用蓝、白两色构成的渐变作为背景,容易使人联想到蓝天白云,给人以清新、大气的感觉。
2.2 邻近色搭配
邻近色的搭配是指在色相环上相距约60度左右的色彩构成的搭配。邻近色之间既拥有共同的色彩,又有不同的成份,这种搭配容易产生一种对比度适度、令人悦目的和谐美感。它的特点是对比适度,搭配和谐,兼有对立与平衡的感觉。
如在PPT课件中,党政类课件常用由红、橙两种邻近色构成的渐变背景,因为两者都含有红、黄色成份,因此,具有较为一致的感觉;又因在红黄的比例上有所差别,从而形成了对比,构成了变化与统一相辅相成的和谐画面。再如由黄、绿两种邻近色构成的渐变背景,由于绿色是由黄色与蓝色混合而成,而黄色是三原色之一,没有蓝色的成份,因此,黄、绿两色因蓝色成份而对比,因黄色而达成调和,形成了色彩明丽的效果。
2.3 对比色搭配
对比色搭配指色相环中相距约120度左右的色彩构成的搭配。课件制作中以三原色的搭配最为常用,另外,橙、绿搭配也有不错的效果。它的特点是对比明显,效果活泼,具有很强的视觉吸引力。
对比色搭配主要体现在文字与背景之间,具有活泼、鲜明的效果,能增强画面的冲击力,提高文字的表现力。这种搭配在生活中也十分常见,我们的国旗就是红色的旗面,黄色的五星,运用的正是对比色效果。在课件的封面上,如果背景是深蓝色,则课件的标题就可以使用明黄色,两者之间正好形成对比色关系,能够使标题清晰醒目,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2.4 互补色搭配
互补色搭配是指色相环上相距约180度的色彩之间的搭配。在色相环上相距180度的两种色彩称为互补色,两者的关系好像数学中的正数和负数,是对比最强烈的色彩。它的特点是对比激烈,相互强化;彼此冲突,必须调和。
例如,当在蓝色背景上应用橙色的文字时,由于两者的对比,会使蓝色更为深沉,橙色更为鲜艳,从而使文字更加突出。但因为两者间的冲突过于强烈,运用不当,会使画面失去调和。如绿色的背景上使用红色的文字,很容易引起视觉疲劳,使观众产生烦躁的情绪,因此必须进行调和。最常用的调和方式是隔离调和,既使用黑、白、灰或其他柔和的色彩区分两种互补色,以消除色相之间的冲突感。在课件中,通常是利用PowerPoint的“文本轮廓”功能用黑色或白色为文字描边,从而隔离互补的两色,达成文字与背景的调和。
7.浅议PPT课件与数学课堂教学 篇七
一、PPT课件的制作和利用,应遵循必要性、实用性和启发创新性三大原则
PPT课件是一种认知工具和教学手段。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所以在制作和利用PPT课件时,应遵循以下三大原则:
(1)必要性原则
PPT课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是为了需要而用的,而不是单为课堂教学而点缀,更不是公开课上的昙花一现,而是要发挥PPT课件的优势,去做传统教学器具或手段不能做或做得不完善的工作。
(2)实用性原则
在教学中不要提倡每堂课都使用PPT课件,力求在运用时选择经典的适合用PPT课件辅助教学的教材内容如立体几何初步认识、函数概念引入、圆锥曲线概念的引入等,这些内容可以通过PPT课件模拟演示来突破学生思维的瓶颈。当然,在PPT课件的制作上,力求简捷、方便、实用,在界面设计上力求简捷、明快,在课件演示的操控上力求进退自如。
(3)启发创新性原则
如果首次花费大量时间制作PPT课件,以后便可以“一劳永逸”。这样,只能加深学习者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不能培养和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所以,PPT课件在设计和制作上都要从创新的角度出发,围绕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来进行,应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不断更新。
二、运用PPT课件进行数学课堂教学,关键是要以学生为主体,处理好教和学的关系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屏幕上显示的内容多,讲解时屏幕翻滚较快,那么学生对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就会毫无印象或过目不留,更谈不上思考、辨析和推敲过程。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又从何体现呢?
数学的教学过程,必须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研究和探索的过程,继而对其进行延拓、创新的过程。教师如何设计问题、选择问题就成为教学活动的关键,而问题又产生于情境,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情景就成为组织课堂教学的核心和把握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关键。例如:在《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及《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的教学中,利用Powerpoint与几何画板交互制作动态的平面向量PPT课件,学生通过情景探索,发现了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深刻地理解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的意义和作用。又如:在讲解与空间四边形有关的问题时,如果只利用模型让学生观察,在黑板上作出空间四边形的平面直观图,相当多的学生在课后解决相关问题的时候,总自然而然的认为空间四边形两条对角线是相交的。这时,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利用三维立体几何画板导入基本图形,呈现旋转运动的空间四边形图形,呈现添加线条过程,让学生感受空间立体图形的形象,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察力和思维能力,使他们在观察过程中留下空间四边形两条对角线不相交的深刻印象,从而在解决其它有关问题时不致出错。同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异面直线的概念,为后面的《异面直线》教学奠定了基础。由此可见,利用PPT课件创设情景产生的作用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
三、在常规教学中,运用PPT课件对改善数学课堂教学起辅助作用
PPT课件教学应强调注意其辅助性,不管多媒体发展到什么程度,它只能辅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譬如,在上《空间两条直线》这节课时,为了说明正方体中A′B和AC′的位置关系(如右下图),我用PPT课件对正方体作了旋转的动画,从另一侧面来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结果虽然直观,一目了然,但从立体几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这一点看显然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本人认为应让学生充分发挥空间想象能力,结合异面直线的判定定理加以适当的提示得出结论后,再作动画会更好些,这样能促使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合理推理能力与逻辑推理能力同步发展。由此可见,教师运用好这种辅助手段是非常重要的。有些教师在运用PPT课件教学过程中,过分夸大其功用,从引入新课到内容讲解甚至练习,始终开机亮幕。没有应变、没有板书,按部就班,教师几乎不动用教材,学生基本未接触课本,一切都跟着屏幕转,似乎由传统的“人灌”变成了现代的“机灌”。不仅削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 这是违背课堂教学规律的,而且完全违背了PPT课件教学的初衷。所以,利用PPT课件应遵循因“材”(内容)施教的原则(即如前所说的必要性和实用性原则),该用则用,切忌“黑板搬家”。
当然,今天我们提倡多媒体PPT课件教学,也并非要否定传统的教学手段。各种手段都具有其各自的特点和独特的功能,在教学中,要将多媒体与其他教学手段结合起来才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此外,要不断深入地学习计算机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计算机素养,熟练掌握其他几种应用软件如超级解霸、Photoshop、Authorware、几何画板、Flash、PowerPoint等,熟练掌握多媒体教学系统设备的使用。同时,应该利用好互联网上的广泛资源,在平时注意搜集一些和课件制作有关的声音或图片等资源,力争制作更多更好的PPT课件来为课堂教学服务,从而促进教学方式的改革和教学水平的提升。
(作者单位: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实验中学)
8.《草原》PPT课件 篇八
首先读得很有味道,咬文嚼字,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品出了语言文字的美,品出了草原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品出了作者的欣喜激动之情。下面请直接下载《草原》PPT课件!
朱作仁教授说:“大量读写、读写结合是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这是被龙口实验小学、丁有宽等广大一线语文教师的实践所证明了的。
还有一点要谈的,是执教者的角色定位好。
自始至终,教师被“定”在“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位置上。
课堂毕竟是学生的`舞台。
教学中,教师使用的是“伙伴语言”而不是“主持人语言”。
教师的功力体现在哪里?体现在引导上--引导得正确,引导得深入,引导得得法。
没有对课文的准确把握,没有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是很难引导得好的。
最后要说的是,如果不是“赛课”,最后一部分也可以画上个句号的。
抓住蒙族同胞热情好客、蒙汉情深的句子的品味一下(老舍先生是很善于抓细节的),读读、说说不就得了,何必说“下一节再说”?我们常常把小事情看大了,而大了事情呢,却看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