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吨的认识》教案

2024-07-26

苏教版《吨的认识》教案(13篇)

1.苏教版《吨的认识》教案 篇一

苏教版三年级《认识分数》教案

涟水县成集镇中心小学 邱建华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国标本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98—100 教学目标:

1、能结合直观图示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能用折纸、涂色等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读、写分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几分之几的意义,掌握几分之一的大小比较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形纸、正方形纸、圆形纸。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谈话:

同学们,丁丁和当当出去郊游的时候遇到和数学有关的问题,要不要一起去看看,(出示大屏幕),你们瞧,他们带来了不少东西,你能帮他们分一分吗?

(1)四个苹果怎么分?(每人2个,可以吗?)(2)二瓶矿泉水怎么分?(每人1瓶)2.谈话:

(1)老师发现你们特别善解人意,每人分得同样多,数学上把这种分法叫做平均分,(板书:平均分)蛋糕怎么分呢?把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人分得多少呢?(一半)

(2)是这样吗?拿出手指指一指蛋糕的一半,只要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每一份都是这个蛋糕的一半。

二、新课讲授 1.谈话:

这“一半”今天我们要用一个数来表示,这就是1/2,像1/2这样的数,在数学上教“分数”,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分数。(板书:认识分数)2.观察大屏幕:

我们把蛋糕平均分成几份?(2份)注意看这一半,这是两份中的一份,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2,会读吗?(指名读、齐读)(板书: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写作:1/2)3.怎样写1/2?

写的时候先写短横,在写2,最后写1,想知道他们的名称吗?把书打开到98页,跟同桌说一说。(板书:

„„ 分数线)

21三、练一练,做一做 1.谈话:

这是蛋糕的1/2,老师这还带来了长方形的纸,长方形的1/2,你能表示出来吗?我们一起看看要求是什么,拿出长方形纸片,先折一折,自己试一试,把它的1/2涂上颜色。(放音乐一分钟)2.谈话:

同学们涂好了吗?举起来给我看看,我现在特别想知道你怎么折的?

(1)竖着折;涂上颜色是1/2吗?跟他一样的请举手。(2)横着折;涂上颜色是1/2吗?还有其他方法吗?(3)斜着折;

思考:为什么折的不一样,涂的都是1/2呢?

总结:把一个长方形纸片平均分成两份,每份都是它的1/2。3.谈话:

老师还带来涂色图形,下面哪些图里的涂色是1/2,在()里画“√”。

总结:不管是一个蛋糕还是长方形纸片或者是六边形、四边形,只要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2。

四、教授1/

4、1/8„„ 1.谈话:

通过刚才的学习,大家对1/2有了一定的认识,你还能说出其他的几分之一吗?(板书:1/

4、1/

3、1/

6、1/8„„)2.折一折,涂一涂:

请你用一个图形把你想到的几分之几涂上颜色,开始行动,把第一个作品放到桌肚下。(课件:拿出一张纸,折一折,涂上它的几分之一)谈话:谁先展示自己的作品,平均4份,涂1/4,平均8份,涂1/8,跟同桌说一说你涂的是几分之一。

总结:要表示几分之一,我们只要把这张纸平均分成几份,其中一份就是几分之一。3.比较大小

谈话:手里是圆纸片的请举起来,好的,有1/

4、1/2„„注意观察1/2﹥1/4,看看涂色部分,哪个大呢?(平均2份,其中1份,平均4份,其中1份,平均2份的那1个大,所以1/2﹥1/4,比的是份数,还是其中1份?)我这里还有一张太阳大小涂的是1/8,会比吗?

五、巩固练习

1.你能用分数表示下面每个图形里的涂色部分吗?(独立完成,指名回答)2.下面哪个图形里的涂色部分是1/4,在()里画“√”。3.谈话:

老师这儿有长方形纸片,全部涂上颜色用“1”来表示,注意观察,下面涂色部分可以用几分之几表示?(涂色部分是整个1/3),这个可以用什么数表示?(1/6)如果我再取一半涂色可能是多少呢?(1/12)4.先按照分数涂上颜色,再比较分数的大小。

5.黑板报《科学天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几,《艺术园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几?哪一部分大一些? 6.播广告,广告中动态画面让你联系到了几分之几? 总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2.苏教版《吨的认识》教案 篇二

一、在“认识角”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联合生活实际, 活跃学生思维

在小学数学苏教版的“认识角”课程中, 可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建筑物, 在课堂上引入角这一概念, 如教师向学生介绍, 房间墙角就是直角, 而屋顶屋檐形成的则是一个锐角或者钝角, 同时借助教学工具, 在黑板上先定点, 再画直线, 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角.同时, 向学生介绍, 如果构成墙角的两条直线不直的话, 那么房子可能会倒塌, 让学生强化数学中的角和实际建筑物的联系.还可以通过粉笔盒的棱角、黑板棱角以及教室中的桌椅等联系起来进行介绍.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了解, 并将其应用到生活现象的解释中.

二、在“认识角”的小学数学教学中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 活跃学生思维

很多小学教师都认为教学中, 只要学生点头明白, 就说明学生已经充分掌握知识了, 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在教学中, 学生反应的速度不一, 理解能力不同, 对于一切问题, 都应该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 尤其是在教师提出问题之后, 更应考虑这一点, 因为教师的问题具有不可预测性, 且学生也没做好充足的准备, 如果急于让学生回答, 学生可能会由于紧张而无法正常发挥, 正常思考.例如, 在认识角这一教学中, 如果教师问学生, 随着构成角的两条直线的变粗, 角会不会也变大, 由于小学生很多是应用自身的感观行为来对事物进行判断的, 一时之间无法立刻将这种思维转化到理性分析的层面, 因此, 教师应根据问题的难度以及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适当预留更多的时间给他们思考, 并在这个过程中, 给予一定的引导.

三、在“认识角”的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视思维交流活动, 活跃学生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 思维交流是非常重要的, 其对于提高学生数学认知能力具有很大作用, 我国目前的小学数学教育, 应改变单向交流的特点, 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在思维交流中, 提升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交流的能力.在数学课堂中进行思维交流有很多方式.可以采用辩论的形式或者小组讨论形式等.但是更多的是以第二种为主, 在小组讨论中, 学生可以根据教师所提出的问题, 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 相互之间形成一种互动启发的氛围, 从而可以加深对知识的巩固.由于教育中的主体是学生, 因此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 给一道问题之后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和推理, 如果一直处于教师的监视之下, 学生反而无法发挥那种独立思考的乐趣, 因此, 应该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 让其自由发挥, 活跃思维.如果有的学生对于一些数学题目不理解, 可以请教教师, 但是教师不宜直接给予学生答案, 而是应该共同进行思考, 为学生创造一种解决问题的氛围, 并在这种氛围中, 以自身的思维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思考, 交流自己所想到的解法, 这种思维交流方式具有较高的自由性, 且较为随和, 不受约束, 很像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谈心, 这样子可以更直接地从教师那里获取问题的信息以及解题的思路, 从而提高了小学生思维交流的有效性.

小学数学教学中, 思维交流有一个基础, 就在于奉献和流通思维, 从而获取更多不一样的思维, 来丰富自身的思维模式.在思维交流的过程中, 学生之间形成一种互动, 可以共同探讨, 共同分享, 在吸收思维的过程中受到其他思维方式的刺激, 从而锻炼了大脑的思考能力.

四、在“认识角”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活跃学生思维

为了更好地实现小学数学课堂的思维交流,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思维的首要途径.因此教师应将小学“认识角”数学问题和各种有趣的现象相结合, 提高学生的兴趣, 或者提出一定的问题, 让学生积极进行探索和发现规律, 在探索过程中, 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 也间接培养了其创新思维.第二, 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发散思维.在创新思维中, 发散思维是重要的一部分, 其培养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 加强和学生的交流, 突破传统数学教学的固定模式, 例如, 在“认识角”的教学中, 尽量不局限于单一答案中, 而是允许学生提出多种答案, 只要有合理之处, 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而后再给予一定的指导, 这样能够提高学生思维交流的积极性.第三, 应该在课堂中体现学生的主导地位.随着课程的不断改革和具体课堂的多次实践, 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 这种理念越来越受到教师及众多家长的支持和认可,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 学生的地位被肯定, 能够最大程度唤醒学生对求知的热情和兴趣, 从而使得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态度都发生了一定的改变, 为其在学习过程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了基础, 也有利于其数学知识的掌握.但这种方法也被部分教师曲解, 过分强调以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 从而逐渐淡化教师对课程教学的引领作用, 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随着我国课改的深入, 创新的思维和模式越来越重要, 因此, 在该时代背景下, 应该加强对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小学生正处于一个转型期, 不仅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且对知识的吸收也比较快.因此, 为了活跃学生的数学思维, 可以从结合实际、预留思考空间和思维交流活动、思维能力的培养等方面来进行.

参考文献

[1]邱德林.论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3.对苏教版语文教材的人文性认识 篇三

使用过三套教材,无形之中就会形成比较。如果说让笔者谈谈对这三套教材的感觉,最直观的感觉就是,单纯从文章的角度看,笔者认为,原来的两套教材精雕细琢,差不多可以算得上字字珠玑,无论是其思想性还是文学性瑕疵都不多,可称得上文质兼美。第一套教材的某些篇目内容略显陈旧,距离现实比较遥远,已经不能适应当今日新月异的现实,有的太重政治色彩,而稍逊文采,但即便如此,那些文章也有可圈可点之处。新的人教版本,屏除了第一套教材的不足之处,补充了鲜活内容,选文的文学色彩浓郁,而且在装帧上多有改进,应该说更臻于完美了。

苏教版本三年前开始在笔者学校使用,很惭愧,因为一直在高三,与苏教版本还没有太亲密的接触。直到前一段时间,笔者才进行了必修一的教授,一段时间的学习,笔者陡然生出许多的感慨!

感触最深的就是这套教材太重人文教化,却忽略了选文的文学性,造成了教材的枯涩乏味,拒人于千里之外,因而人文精神的渗透也难以成为现实。

新编教材是高中新课程标准下的产物,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内涵丰富的语文素养,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有效地发挥其作用,能适应需要,继续发展,不断提高。

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在促进学生走向自立的教育中产生重要的作用。”

这段话实际就是在阐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新课程标准更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所谓“人文精神”,是指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价值理想或终极理想的执著追求。从社会的角度看,主张人生而平等,人的价值高于一切,要保证人的肉体和精神的自由,维护人的尊严;从个人的角度看,主张人要完善心智、净化灵魂,懂得关爱,提升精神境界,提高生活品位。

我们目前正在使用的苏教版教材必修一,很响亮地提出了人文的口号,更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注重人的道德品行、人格操守的培养。教材编排依据是文章的思想内容,四个模块都有标题告诉我们该模块要达成的人文教育的目标:“向青春举杯”、“获得教养的途径”、“月是故乡明”、“像山那样思考”。第一个模块,是告诉学生们要热爱青春珍惜青春,在美好的青春年华规划好人生,设计好未来,可以说,编者把这个主题放在必修一的开篇是深有用意的。当然,《沁园春·长沙》作为传统篇目,无论就其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是无可挑剔的,而其余篇目,如《相信未来》、《让我们一起奔腾吧》激情洋溢,可作为诗歌这种体裁的意韵美却总感觉不足,所以,尽管感情充沛,总因其不够完美的形式而与人产生了距离,让人不情愿接近。再比如《十八岁和其他》,尽管是倡导一种新型的民主的父子关系,作者娓娓而谈,极其坦诚亲切,但终归感觉缺点什么。如果作为课外阅读文字,也许是不错的选择,但作为教材,感觉有某些不足。第二个模块“获得教养的途径”中的《获得教养的途径》这篇文章,本文的主旨是阐述获得教养的最重要的途径为阅读经典,很明确,也无可辩驳,但因其是翻译的文字,说教的成分太多而显乏味。新课程标准上说:“未来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可能基于这种认识,编者着意编写了第三个模块“像山那样思考”,可除了两篇文言文,就连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也比原来教材上的《故都的秋》逊色,不知道编者为什么选了该文而舍弃了那篇那么纯美的文字?而《神的一滴》和《像山那样思考》,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多多少少让人觉得有些晦涩,这样的文章,即便有很好的思想,想给学生某种教益,却因为其晦涩的文字让人读不下去,因而起不到应有的教化作用,岂不也枉费了编者的一片苦心?

文章最主要的使命就是载道,可以说,道理总是分明的,如何让人乐于接受才是问题的关键。孔子早就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所以,不光要口号热烈响亮,还要有优美的负载形式,这也正是文学的重要特性。

其实,人教版教材何尝不注重人文精神?经过编者精心选编的文章,内涵与形式二者兼顾,让我们在领略文辞美的同时,它所蕴涵的思想情感也在慢慢感染和影响着我们,熏陶着我们。学生品读文章的时候,不觉就能在或辞采飞扬或朴素隽永的文字里领悟精神,陶冶气质,变化情操,既得到了美的享受提高了文学素养,也培养了他们的道德品行和人格操守。试看老教材里的传统篇目,在让我们欣赏美的文辞的同时也提升了精神层次。读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时,我们为他们那种心忧天下、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怀所激动;读苏轼的《石钟山记》,也为他那探索好学的精神所感染;读归有光的《项轩脊志》,为文中自然流露的亲情所感动,从而更懂得珍惜;读冯友兰的《人生的境界》,从中受到教益,提升了人生的境界。只不过老教材更多地从文学的角度,按体例编排,不像我们的苏教版教材那样明确而已,虽然没有明确,而诗言志、文言志,其思想内涵不同样有教化作用吗?

新课程标准提出的:“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欣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这其中阐述的语文学科的“优势”、“文学艺术的欣赏”、“语文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都跟语文教材里的选文的文学性有关,正是因为文字优美,意境优美,从而让人徜徉其间,流连忘返,这样,文章的思想情感也才能渗透在人的心间。

语文,应该姓“语”,语文学科当然要倡导人文、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但首先,学生应乐读文章,是在涵咏的同时受到熏陶。所以,笔者认为应该注重选文本身的文学色彩,并不是喊几句口号就能提高人文素养,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就去喊口号好了。人文精神的教育是一种渗透和濡染,充分考虑选文的文学性,做到文质兼美,编者人文关怀的目标才能成为现实。

当然,苏教版的教材有其它教材无法比拟的优点,但一套完美的教材编写需要不断雕琢,需要在不断地改进之中使之臻于完美。希望编者能够多方听取师生的呼声,使我们的教材尽善尽美。

(苏惠芳 江苏省丰县中学 221700)

4.苏教版《吨的认识》教案 篇四

教科书52-53页 教学目标1、1、结合实际,使学生经历用米尺和铅笔、身高及桌面长度相比的活动,体会1米的实际长度,认识米尺,知道1米=100厘米。

2、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正确使用长度单位。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1米的实际长度,认识米尺,知道1米=100厘米。

2、体会1米的实际长度,正确使用长度单位。教学准备 一米的线 米尺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哪个单位?你能比画一下?

2、分组用你的尺量一量

1、你的课本。

2、教室的长。

3、通过刚才的量,你们有什么想法? 指出: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作单位。

二、认识厘米

1、出示米尺:这是什么?它的长度就是1米。

2、比画:1米有多长?

3、你见过大约1米的物体吗?(身高 桌子等)

4、看看米尺你能发现什么?(1米=100厘米)

5、还见过什么尺吗?(卷尺等)

三、估一估

1、教室的宽大约有()米。

2、教室的门大约有()米。

3、黑板的长大约有()米。

四、量一量

1、量一量上面这些长度。

2、用米尺量一量黑板的长,大约是()米。用卷尺量一量黑板的长,大约是()米。走10步 大约是()米 立定跳远 大约是()米

2、米你还想量什么,然后汇报。

五、比一比 说一说

1、在()里填上米或厘米(出示小黑板P53第4题)a)床长2()b)粉笔盒高8()c)铅笔长20()d)旗杆高15()

六、全课总结 今天你认识了什么? 板书设计 认识米

5.苏教版《吨的认识》教案 篇五

教学反思:

两道例题都是计算平均分的问题,由于学生已经建立了平均分的概念,掌握了平均分的两种情况,因此具有有意义接受除法的基础,在教学时,我是这样安排自己的教学环节的: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除法运算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模型,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从与之联系紧密的数学知识入手,遵循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经历一个吸纳新知的过程,利用动手操作后的结果完善已有的认知结构,从而充分认识除法的意义。在教学时,我改编了一下教材,将例1,例2合并到一起,创设分巧克力的情境,引入新知,然后对两道算式进行比较,归纳得出总数相同,分的要求不一样,所列算式也不一样。明确除法就是平均分活动的数学概括,只有让学生体会和了解了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才有利于学生最终去理解除法的含义。并让学生经历这一抽象过程,从中初步理解并体会除法的含义,学生能有序地、有条理、完整地表述除法的含义,这正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完善的过程。这样的改编同时分解了后面想想做做的难点。

二、有效突破重、难点,层次分明。

课堂上努力做到扶放有度,上的比较扎实,教学实效强。整节课紧紧围绕“让学生学会联系平均分的含义并根据具体的问题情境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这个重点,从例题分巧克力、再到分苹果、搬砖头、运南瓜、拍皮球,都让学生清晰的初步认识到:按每几个一份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把一些物体按指定分成几份的要求进行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也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我在每给出一个算式后,都联系实际问题情境,让学生说出算式中每个数的含义,加深了学生对除法含义的理解,理解了数量形成关系。

三、为学生提供动手做,用嘴说的空间

二年级的小学生,喜欢动是他们的天性,具体形象思维是他们认知的特点。数学活动中的操作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体验、理解数学的知识。在今天的课上,我让学生分巧克力、分小棒,分圆片。实践证明,儿童的智慧确实出在他的手指尖上。学具正是抓住了儿童形象思维的特点和好动的天性,物化了那些抽象、概括的数学概念,在应用中学生的手动了起来,课堂的气氛活跃了起来,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交流和探索也就随之而来,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二年级学生年龄小,还不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他们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零碎的,要使他们对除法的含义提升到一个概括的、抽象的认识,有一定难度。所以,让他们说是非常好的方法,在说的过程中慢慢总结提升,同时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要引起学生的兴趣不仅仅是题目素材选自生活就可以了,而是要选择切合学生利益的内容。在整节课的教学我还多用些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更加喜欢参与到数学课中来。

6.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认识时分教案 篇六

(2018年3月7日上午第一节)

黄建权

教学内容:P8-9页

内容分析:

《认识时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钟表,知道整时及大约几时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学好后面相关知识的基础,因此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部分内容具有抽象性和生活性,时间单位不像其它的单位可以用具体的事物来表示,所以很难理解;但同时它又与生活紧密相关,是生活的必需。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充分理解本课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和交流,知道钟面上一共有12个大格和60个小格,准确认识时间单位时和分,知道1时=60分。

2、知道钟面的结构,发现时、分之间的进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3、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1分钟和1时的长短,初步建立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时和分,知道钟面上一共有12个大格和60个小格,知道1时=60分。

教学难点:

理解时与分的进率。

教学方法:

通过实际操作、实践感受以及多媒体课件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数学,将课堂教学结构得以优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各种钟表,观察他们的相同点。

二、操作体验、探索新知

1、认识钟面

钟面上有什么?(时针、分针、数、大格、小格)

2、认识大格和小格

(1)介绍:像每两根长的线之间的一段叫一个大格。(课件演示)从12到1就是 一个大格。

(2)每两根短的线之间的一段叫一个小格。

(课件演示)思考:钟面上有几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几个小格?

(课件演示)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格?

3、认识时

(1)介绍:我们刚才通过数知道了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时针、分针就是通过走多少个大格和多少个小格来计时的。那你知道时针和分针是朝哪个方向走的吗?(拨钟演示)我们把这个方向叫做顺时针方向。

(2)时针从12走到1,走了多少格?是多长时间? 出示:时针走一大格是1 小时。

(3)提问:那么时针从12走到4,走了几大格,经过了多长时间?走到8呢?

4、认识分

(1)我们知道了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而且时针走的时候,分针也走着,那么 分针怎么走呢?

(展示课件),分针走一小格是多长时间? 出示: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

提问:分针走2小格是几分?走8小格呢?30小格呢?

(2)讲述:分针走几小格就是几分。那么分针走一大格是几分呢?从12走到4

呢?12到9?12到11?12到12?

你是怎么数的?(让学生先回答并说明理由)

5、时与分的进率

(1)刚才通过学习知道了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那么时

与分之间是什么关系?拿起钟表拨一拨观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自己观察老师拨钟面,自由发言。

(2)(动画演示)

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圈,是60分。板书:1 时= 60 分

三、加强体验、实践应用

1、感受1分钟。

一分钟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吧。音乐:《时间像小马车》 一分钟还能做很多事呢!

2、感受一小时。

1小时有多长呢?我们来做一做:

一节课()分钟,课间休息()分钟,再加上()分钟就是1小时。回家问问爸爸妈妈他们1小时可以做什么?

3、展示ppt,巩固基础知识

(1)时针从12起走到1,要走()小时;从12起走到7,要走()小时。

(2)分针从12起走到1,要走()分钟;从12起走到7,要走()分钟。

4、拓展延伸

几时整时针和分针重合?

四、课堂总结、提炼升华

提问:小朋友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谁来说说看。

世界上最宝贵的是时间,我们要珍惜时间,合理的安排时间学习,做时间的小主人。

五、板书设计

认识时分

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

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

1时=60分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时、分》教学反思

黄建权

本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整时、半时,并对作息时间有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课程要求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唤起看钟表的已有经验,感受到生活中需要认识钟面、了解时间,让学生认识时间的现实意义,接着教材分两层让学生认识时分。通过钟面上的时针与分针、大格和小格来认识时针走一大格就是1时,分针走一小格就是1分。再让学生仔细观察时针和分针的转动,从而发现时分的关系,知道1时=60分。

教学前,我布置了学生进行预习,这使得在教学钟面上的知识有了一定的帮助。一年级时,对于“大格、小格”,孩子们都未接触过,通过课前预习,除了钟表上的12个数字还有三根针,他们还初步知道了大格和小格的概念。第二个是时间的书写和读法,课堂教学过程中,有的孩子习惯于把我们生活中所说的“几点”带到了课上,有的孩子帮助改正其读法:“几时”。通过教学之后,也同时发现了许多问题:

1、设计虽然较清晰,但是第二个重点为把握到位,简单的几时几分,大半孩子能够读写,但是还有大半的孩子由于课前没有预习,还是没有掌握;

7.苏教版《吨的认识》教案 篇七

一、创设有效情境, 体验数学的“生活”味

1. 用生活情境激发兴趣。

在第二环节让学生感受1公顷大小的时候, 我设计了一张学校的平面图, 由于这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校园, 所以顿时情绪高涨, 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首先, 让孩子们猜猜涂色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再闭上眼睛感受一下这块地方的面积就是1公顷。接着, 说说还有哪些地方的面积也是1公顷, 最后感知整个校园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公顷。把本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切身体验融合在一起, 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 使

关于交错级数审敛法

李娜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基础教学学院, 上海201620)

摘要:交错级数是高等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 如何判断其敛散性, 特别是级数不满足莱布尼兹 (Leibniz) 判别法条件时的敛散性问题是一个教学难点。本文讨论了交错级数敛散性的几个判别法, 在教学中可以加以推广应用。

关键词:判别法;交错级数;敛散性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志码:A

交错级数是高等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现有的高等数学教材中, 关于其审敛法, 大都介绍了莱布尼兹 (Leibniz) 判别法, 但是我们知道, 莱布尼兹 (Leibniz) 判别

学习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 在不知不觉中孩子们就有了直接、形象的体会。

2. 把生活情境贯穿全课。

数学内容大多可以在生活中找到适合小学生接受的原型。本课,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早晨7:30, 红红离开了面积是90 () 的家, 欢快地迈着大步来到了占地面积约1.6 () 的实验小学。上楼走进教室, 坐到自己的座位前把铅笔盒放到了面积是24 () 的课桌上, 手捧起封面面积是400 () 的数学书和同学们一起晨读。我们要从学生的生活背景出发, 设计生活化的情境, 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二、实施有效点拨, 感受数学的“抽象”美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 教师要利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进行针对性点拨, 才能帮助学生感受数学的“抽象”美。

1. 拨一拨, 为学生释疑解惑。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不一定都是“一帆风顺”的, 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 教师的适时引导和适当点拨, 有时候就像是及时雨, 能令孩子茅塞顿开。例如:1公顷到底有多大?这个知识非常抽象, 所以我先出示一张1平方米的白纸, 告诉他们10000个这样的1平方米是1公顷。1公顷太大了, 所以先感知100平方米有多大。出示:28个小朋友手拉手围成1个正方形, 面积大约是100平方米。问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约是1公顷?得出:100个100平方米就是1公顷。接着, 告诉孩子们教室的地面面积大约是50平方米, 要有多少个这样的教室, 面积约是100平方米?多少个这样的教室, 面积约是1公顷?最后得出:200间普通教室的地面面积大约是1公顷。这样就能帮助大家更形象地认识1公顷到底有多大。

2. 做一做, 抽象知识具体化。

数学课堂教学要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 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交流活动中, 变抽象为具体,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从而实现有效学习。例如:为了加深孩子们对1公顷的认识, 我提供了很多信息, 让孩子们通过研究, 能表述1公顷的大小。 (1) 1平方米里可以站约14个同学, 1公顷的面积可以站 () 个同学。 (全昆山所有学校的学生大约可以站满1公顷) (2) 4个课桌面约是1平方米, 1公顷约由 () 个课桌面拼成。 (3) 一辆小轿车的停车位约是10平方

文章编号:1674-9324 (2013) 11-0106-02

法只是判断交错级数收敛的一个充分条件, 对于不满足莱布尼兹 (Leibniz) 判别法的交错级数, 我们该采用什么办法来处理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本文将对该问题进行阐述.

米, 1公顷约可停小轿车 () 辆。 (4) 我国首艘航空母舰“大连号”的飞行甲板长300米、宽70米, () 个飞行甲板的面积大约是1公顷。此时孩子们已能清楚地表述1公顷的大小。更重要的是他们得到了成功的体验。我想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将会变得更加自主、自尊、自信和自豪。

3. 考一考, 走进生活获知识。

在教学完本课内容之后, 结合生活实际, 考考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本课末尾, 我设计了一个思考题。出示广告:本小区环境优雅、景色宜人, 是绿色花园示范小区。占地面积11.5公顷, 其中儿童游乐场、老人健身房、网球场、道路等公共设施占地2.4公顷, 绿化面积达5公顷。可是在小区里走了一圈, 发现该小区共新建了住宅楼70幢。估计了一下每幢楼长约80米, 宽约10米。请你帮老师算一算, 房屋开发商的广告是否真实?如果是你和爸爸, 会买这个小区的房子吗?

三、引导自主探索, 享受数学“运用”之乐

8.苏教版《吨的认识》教案 篇八

【关键词】苏教版 写作体例 写作指导

一、对苏教版写作体例的认识

大家对苏教版教材在写作指导方面的意见,大都不太好,认为写作教学编写无章可寻,不成体例;认为作文教学内容没有梯度,也没有层递性;“写作实践”只为阅读专题教学服务,忽视学生正常的写作训练要求,训练没有侧重点,往往顾此失彼。对于这些看法,我也有同感。不过仔细想想,什么才是写作的序列呢?难道把如何记叙、如何议论、如何抒情等知识点完整地训练一遍就叫做有序?这样讲一遍二遍学生就会写出好文章吗?大家都知道这不大可能。对苏教版写作体例的安排,我的理解是它走的是与过去不同的路子,它遵循内在的写作序列,以强大学生的内在精神为目标,它的特点是:其一,依托专题构建以人文精神为序的“写作实践”版块,把写作看作一种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看作一个“发现”的动态发展过程。其二,重视写作情境的创设,注重解决当代学生写作动机的缺乏,有意识地模拟设计一些实际生活中存在的情境,让学生依据生活经验联想和想象,再随机说说写写,把学生引入积极实践之中,很有针对性。

正因为新教材把写作看作是一个“发现”的动态发展过程,看作是一种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所以,在编写上少有写作技法的介绍,更注重的是写作与课文内容之间的内在契合,着重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个层面去构建学生的内在精神,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从而由内而外,引导学生写出有思想、高境界的作文。

这种体例的安排,其优点是很明显的。最主要的是,它把学生推到了写作的最前沿,充分突出了学生的写作主体地位。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或参与活动体验课等,将学生的思维由关注自身而逐步引导到关注他人、关注社会、关注自然、追问意义等更具时代价值的阔大视野中,从而触动学生内心最隐秘的一角,情动于中而有感而发。

苏教版写作选修课程,编得很好。以“世间惟有情难画——情感的传达”为例,在编写上,每节都由走进现场、活动体验、写作实践、资料链接四部分组成。“走进现场”激发学生写作激情,“活动体验”进行具体指导,“写作实践”题目贴近学生生活,写前还有范文示例,“资料链接”更是将写作知识进行升华,这样的写作指导很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揣摩。

以上说的都是苏教版教材编写上的优点,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又会发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学生会对所教的课文无动于衷,这是由于编写的教材有些内容过于陈旧,所表达的情感离学生的生活很远所致,如《陈情表》《项脊轩志》等,确是至情之文,但文中所表达的忠孝不能两全的严峻对立,祖孙相依为命的伶仃孤苦之感,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沧桑感等,都与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自然激不起学生的共鸣。另外,苏教版写作实践中的一些题目还没有做到真正生活化,写作与学生的生活还有一段距离,这大概是苏教版借鉴美国母语教材写作编写体例还不彻底的原因所致。

二、高二语文写作指导安排

以前人教版写作教学编写的结构形式是学习重点、写作指导、写作练习(片断作文、示例,整篇作文、借鉴实例,课外练笔、示例),而苏教版在强调实践性、人文性和个性化的同时,在对待写作教学形式训练的态度上明显有些矫枉过正,导致了写作认知策略指导在整个作文教学编排当中的严重缺失,这是很不利学生(特别是写作基础较差的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的。

综合以上分析,我认为要教好高二苏教版写作课,教师要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挖掘教材,寻找与学生情感契合的易燃点,点燃学生写作的激情;

2.创设情境,努力将写作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鼓励学生写生活作文;

3.充分利用教材的特点,学习写作技法,安排好写作体例,进行有计划地训练。

[必修五写作安排(4大4小作文)]

第一单元:大作文

学了《景泰蓝的制作》这篇程序性说明文后,可准备开展活动课,让学生制作某一个小手工业品,然后借鉴《景泰蓝的制作》一文介绍自己的制作过程,要求:①注意选择合理的写作顺序,②详略安排得当,③选择恰当的说明方法,④注意用词准确。

小作文为生活写作,可创设情境:妈妈要出公差,叫奶奶过来住几天照顾你的生活,你早上七点就要去上学了,而奶奶九点钟才到。奶奶不会使用微波炉,请你写一张便条,告诉奶奶微波炉的使用方法。要求条理清楚,用语明白浅易,200字左右。

第二单元:大作文

这单元的每篇文章都是精品,可学的地方实在太多。不过,老教材《项脊轩志》一文最有借鉴价值,因为此文借物抒情、细节描写、情感表达等实在感人至深,也较容易学。可借文中所表达的读书久无所成、有负长辈殷切期望这一点,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设计写作题目:选择读书生活中常用到的某一物件,如“书包”“书桌”“饮水杯”等等为组织全文的线索,选择几件事,通过细节刻画来表达对亲人深挚的爱,题目自拟。

小作文:①改写《长亭送别》中的几首曲子,如“端正好”“滚绣球”,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②情境作文:经过了分班考,你不得不与高一时结下深挚友谊的同学分开了,请写一段赠言或一首小诗,交给他(她),加深加固你们之间的友谊,可模仿文质兼美的手机短信的写法。

第三单元:大作文

该单元选文侧重在人如何面对苦难、厄运的问题。司马迁、屈原、刘和珍这三个人,当苦难袭来之时,他们做出了面对苦难的最好的阐释,而培根的《论厄运》、周国平的《直面苦难》这两篇文章,表现的是对苦难的理性认识。所以本单元安排学生写议论文,从《论厄运》《直面苦难》两文中选择警句提炼成自己的观点,以前文中的三个人物事件做为论据展开议论。如“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后者比前者更为难能可贵”句中提炼出坚忍的精神;“人的美德犹如名贵的香料,在烈火焚烧中散发出最浓郁的芳香”句中提炼出逆境对于人的重要意义;“人天生是软弱的,惟其软弱而犹能承担起苦难,才显出人的尊严”中提炼出勇敢的意义等等。在写法上指导学生训练并列式的论证结构,要求学生对每一个人物的引用大致符合议论文段的基本构造模式,即中心句(分论点、观点)+过渡句(连接观点和材料)+材料句(摆事实)+分析句(讲道理)。

小作文:就如何面对顺境来写一则座右铭。

第四单元:大作文

四篇文章都表现的是对人生存意义、生存价值的思考,从选文与写作实践安排看来,此单元是要求学生盘点并思考心中的道德法则。本人以为写作实践中第3题很有训练价值,但是只写一个话题“同情”未免太单一,所以,在写作训练中可加上“谦卑”“善良”“宽容”三个话题,让学生任选一题进行写作。写法上着重训练学生深刻的思维能力。

小作文:也谈“我为什么活着”

[《〈论语〉选读》写作安排]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半部《论语》治天下”虽然有点夸张但也说明学习《论语》具有重要的意义。让高中学生学习《论语》,有利于他们吸收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人文精神,体会表达自由,提升思想境界。这是苏教版必修教材所注重的人文精神培养的延续,由于《论语》离现在已经很远,更需要我们去创设情境,从古文中走出来,古为今用,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教《为政以德》《仁者爱人》时,当我讲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和“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时,学生群情汹涌,对班级、学校、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合理的现象,都想一吐为快。为此,我设计写作题目:“致***的一封信”,要求学生活用《论语》,针对某一个集体里存在的不合理的现象,呼吁“为政以德”,重视人的处境,提出自己合理化的建议。在写作技法上指导学生训练层进式的论证结构,依“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行文。

教《知其不可而为之》后,我和学生都深深地为孔子这种积极入世的态度、坚持理想不动的精神所感动,学习后,我让学生自读课后相关链接“孔子的政治品格”和《仁者爱人》课后的相关链接“孔子人格的伟大意义”,选择文中的二至三则内容,进行故事新编,展开想象加以再创造,成为一个完整的故事,以突出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教《君子之风》后,文中所展现的君子的好德、重义、笃行、谦虚、安贫乐道、表里如一、勇于承担责任等美德都是需要我们现代人好好思考的,我要求学生选择君子美德的其中一点展开议论,联系实际谈谈这些美德在现实中的意义,表明自己的看法。

教《周而不比》也一样,要求学生选其中的一句,讲一个自己交友的故事,最终说明一个处世的道理。

9.苏教版《吨的认识》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1.通过搭、分、看、摸,从实物抽象出图形,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能识别这些物体。

2.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发展初步的实践能力。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准备: 挂图、小黑板。教学过程:

一、导入(做房子游戏)

出示一组建筑物的图片:故宫、赵州桥、世贸大厦、东方明珠电视塔等。

讲述:看这些壮观美丽的建筑都是设计师和建筑师的杰作,看看都有些什么形状?你们羡慕吗?想不想也再做一栋,我们今天也来做做小小建筑师。

二、动手操作

1.取出自己的积木,设计你自己的房屋。2.介绍自己的作品。

3.小组合作建造房子,比赛,看看谁的房子最漂亮。

三、动手摸索:

搭积木,分一分,识形体。1.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学生动手拿一拿、比一比,然后在小组里相互试一试。(你能说出它的名字吗?)

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到处都有各种各样的图形。

学生自己动手拼积木,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来感知图形的特点。2.教师检查学生交流的情况。

四、巩固认识: 1.想想做做:1-3题。(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实物,让学生说一说它们各是什么形体? 你还能在生活中找到它们的朋友吗?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请同桌合作,找一找、数一数分别有几个,填在书上。(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师读题,学生独立填写,集体订正。

2.议一议

如果再让大家搭一幢房子,你想选哪些形体的积木?为什么?

五、总结评价:

10.苏教版《吨的认识》教案 篇十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2.能力目标:

能进行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3.情感目标:

学会积累与查找资料,继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互动对话——生成“千米”的概念

1.问: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常用的长度单位?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1厘米、1分米、1米。2.填空:给下面的物体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橡皮长4()

学校跑道一圈长250()

镇江到南京的铁路长()

问:为什么镇江到南京的铁路长度要用千米做单位?

3.说明: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介绍千米的符号学习千米的读法。

4.举例: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说过千米?(出示图片),你知道每幅图的含义吗?

二、实践体验——建构“1千米”的概念 1.初步体验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1)猜测: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比较广泛,那么1千米究竟有多长呢?猜一猜。2)观察:请大家仔细观察测量公路长度的过程,把你看到的记下来。

3)问:通过观看你知道了什么?(1千米=1000米,1千米里面有10个100米)

4)小结:1千米=1000米,指导学生读出这个算式时要注意前面的数和后面的单位之间需停顿一下。

2.进一步体验“1千米”的概念。

1)算一算,课前我们已经量出了我们学校跑道一圈的长度是250米,想一想几圈是1千米? 2)估一估:课前已经请大家到操场走了走,一圈大约走了多少步,大约用了多少分钟?你能估计出大约走多少步是1千米吗?走1千米大约要用多少分钟吗? 3)说一说:你感觉1千米长吗?自由交流。

4)找一找:从学校到附近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你还能在生活中找出1千米吗?

三、深化“千米”的知识 1.想想做做1,多媒体出示

(1)让学生独立描出1千米的长度。

(2)交流从哪到哪是1千米,其余学生参与评价。2.想想做做2,多媒体出示

(1)引导学生说出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求什么。

(2)独立练习,组织交流,强调米与千米的换算方法。

(3)同桌互查预习作业。3.想想做做3(1)学生独立检查预习作业。

(2)组织交流,说一说是怎样思考的。4.想想做做4,多媒体出示

学生讨论用什么长度单位比较合适,组织交流。5.想想做做5 让学生直接比较河流的长短。说一说每一条河流大约有几千米。6.想想做做6 第1小题让学生直接算一算,第2、3小题组织学生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再交流想法。

四、拓展“千米”的知识

11.苏教版《吨的认识》教案 篇十一

当学生认识了千以内数,能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整百数加整十数及相应的减法,他们需要认识更大的数。这时,教材安排万以内数的认识。通过认识整千数(包括整千数加、减整千数)、认识几千几百几十几(包括整千数加整百数及相应的减法)、学会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实现认数知识的逐步积累,也为本册教材的后继学习奠定基础。在学习千米和米、千克和克时,在学习三位数乘一位数时,都将会涉及万以内的数。

这个时期的学生,思维形式已经开始慢慢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但在抽象的过程中,他们仍然需要借助大量的形象感受,这是进一步认识更大数的基础。所以在教学万以内数的认识时,应注意把握这样的原则:以形象感受为主,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适时、适当地进行抽象。

二、重难点分析与教学策略

本单元教学重点:

1.数的含义。认识万以内的数;感受大数的意义。

2.计数技能。万以内数的读写;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认识数位,了解十进制计数法,识别不同数位上数的含义。

3.数的大小关系。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

4.计算技能。能口算整千数加减整千数,整千数加整百数及相应减法;会进行简单的估计。

5.数学交流。能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和他人交流;能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用数的观念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6.数学情感: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

本单元教学难点:

第一课时:一万的含义。

第二课时:一般四位数的读法、写法。

第三课时:万以内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认识整千数和一万

[简要分析]

本课时教学分为3层:

1.感受“一万”的大小:通过创设万人体育馆的情境,让学生获得对“一万”的感性认识。

2.感知一万的含义:通过直观的小立方体个数的感受,体验几千和一万的实际含义。

3.几千和一万的读写,这个层次的教学又包含4个内容:①拓展数位顺序表;②在计数器上表示整千数和一万;③写整千数和一万;④读整千数和一万。

学生对于一万的含义理解是本课时的教学难点。

[教学策略]

1.感受一万的含义的教学策略及建议。

“一万”这个大数在小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是不常用也不常见的。对于一万的实际大小学生比较陌生,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既让学生体验到一万的大小,又能理解一万的含义?

(1)利用不同经验,体验一万的大小,为理解其含义做好铺垫。

通过不同的经验,是指通过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来让学生体验大数的多少。每个学生的经验都不相同,可能你的直接经验是我的间接经验,而你的间接经验可能是我的直接经验。教材中设计了一个体育馆的场景,让学生感受“一万”的大小,但现实中不是每个学生都有去过体育馆的经验,去过的学生获得的经验也不尽相同。基于这点因素,我们可以采用这样几种处理方式:描述情境,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他们所了解的信息,其他学生则可以在倾听的过程中寻找和自己的直接经验相吻合之处,同时又可以了解到自己所不知道的信息;丰富情境,除了创设体育馆这一个感受的情境,还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类似的场景,比如足球场等,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合理选择,让更多的学生从中产生直接经验。

(2)在数数的过程中,体验数的发展,理解一万的实际含义。

学生最初对数学的体验就是从数1,2,3……开始的,数数是他们对数学的“第一印象”。他们会从1数到100,再从100数到1000,很自然就会想到1000后面怎么数,而这时候渗透“万”这个计数单位也会很自然。

教学时,我们不妨就让学生在数数的过程中体验1万。可能有的老师会问:教学中数什么比较好?数数占用教学时间值得吗?怎样数呢?……

关于数什么,教材提供的学具是10×10×10个小立方块组成的立方体,表示1000。如果没有这样的学具,残们也可以选择一些体积较小的日常生活物品,如:大米,黄豆,瓜子,牙签,火柴棒等,用这些物品数数,既切合学生实际,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关于数数所占用的教学时间,我们应该这样考虑,数数是一个体验过程,是培养数感的基本手段之一,同时也是由形向数逐步抽象的过程,这样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课前布置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数100粒大米,把百以内数数的过程作为课外实践活动,这样课堂上主要集中精力解决从1千数到1万的问题。

关于怎样数,可以将学生课余时间数的大米按每百粒装袋,100袋大米,合计就是1万粒。教学时让学生先复习从100数到1000,再集体完成从1000到10000的数数过程。

其实,数数的过程也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要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1000已经不能满足他们对数的认识,需要了解更大的数。

(3)利用社区资源,拓展对1万的感受,体验大数的用途。

对大数的感受不能停留在以上两个层面,还应在现实生活中体现。比如可以让学生去调查所生活的小区或社区里大约有多少户人家,大约有多少人。让学生从中体会千、万这样的大数在表达生活现象中所起的作用,体会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几千和一万的读写的教学策略。

整千数和1万的读写教学,已经从原来认数教学中的实物、计数器和数相对应的教学过渡到只借助计数器进行教学,也就是说从具体开始转向半抽象,但在这个转化过程中仍需借助物化过程来帮助学生学习。

(1)教材中第一次出现“数位顺序表”,但这个知识点的原型就是计数器上的数位顺序,所以这里的教学应结合对计数器的认识来进行。

要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结合计数器,明确这样几个问题:①什么是数位(本文将在后面作详细介绍);②数位顺序表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③数位顺序表的可拓展功能。

(2)拨数、写数和读数要一一进行对应教学。对于“一万”的写法可以这样处理:把10000和1000进行对比,说说有什么不同?两个1分别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多了一个0?通过讨论完成“一万”写法的教学,加深对1万的理解,同时渗透位值思想(本文将在后面作详细介绍)。

[拓展建议]

1.通过大数的估计,培养数感。

数感是对数和数的关系的一种良好直觉。《标准》在第一学段中指出: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学会估计是培养数感的有效途径。这里的估计指的是数量估计。比如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任务:估计一个操场能站多少人,一个电影院能容纳多少人?如果一个班50人,全校20个班一起做早操要多大的操场?1万人大约是多少个班级?多少所这么大的学

校?这样一些具体的、与生活实际结合紧密的解决问题的任务,可以让学生对数,特别是大数形成鲜明的表象,当再次遇到类似情境时,他们就会回忆起这些参照物。这个估计过程并不是随意猜测的过程,而应该是有根有据的推理过程。

2.在数数的过程中渗透十进制的思想。

整数的计数方法是十进制的方法,学生了解这个方法对于数的意义的理解十分有益。这里主要渗透的思想是每相邻两个数位之间的进率是10。学生一个一个单位的进行数数:10个十是一百,10个百是一千,10个千就是一万,在数的过程中就容易体会10个单位是一个相邻的较大单位,感受十进制的思想。

万以内数的读写

[简要分析]

教材中对于几千几百几十几的组成是和读、写法教学同步进行的。掌握数的组成是认、读、写数的基础。

万以内数的读写教学可以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有三个层次:第一层,几千几百几十几的读写:第二层,中间有0的,包括中间有一个0和中间有两个0的数的读写;第三层,末尾有0的,包括中间、末尾各一个0的和末尾有两个0的两种情况。虽然知识点较多,但始终遵循着先说组成,再写数,然后读一读的顺序进行教学的。

第二部分是让学生逐步脱离直观的计数器辅助进行万以内数的读写,从想想做做第2、3题的半脱离到第4题的全脱离,通过练习逐步培养学生的读、写数技能。其中数中间有两个0的和数中间、末尾都有0的非整千数的读写是教学的难点。

教材中没有对每种情况都给出明确的写法和读法,并不意味着对这个内容不重要,而是通过预留给学生交流空间、思维空间,让他们在互动中体会,在思索中感受读、写的方法。

[教学策略]

1.突破读法难点的教学策略。

读数教学包括4种情况:没有0的;只有中间有0的:中间和末尾都有0的;只是末尾有0的。其中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是教学难点。

(1)对比讨论。在对比中寻找读数的难点,让学生展开讨论,通过陈述自己的见解,筛选出其中合理的、优化的、科学的读法。

教学中间有0的数的读法,可分两层突破难点:第一层是让学生知道,数中间不管有一个0还是两个O都只读出一个零;第二层是让学生理解中间有两个0的数只需读一个零的道理。教学时,教师可以把两种情况同时出示,直接让学生讨论究竟应该怎样读?说说这样读的理由。讨论中会出现两种意见,一种是见0读零,另一种是出现两个0时也只读一个零,这里可以让学生质疑和争论,在讨论交流中让他们感受有两个0时只读一个零的合理、优化与科学。

(2)旧知引入。将新知纳入到旧知的结构中是很有效的教学策略。千以内末尾有0或中间有0的数的读法是旧知,在教学时可以以此为起点,设计一组数:465、5674、302、1008、400、3000。让学生们交流这些数的读法,再按特点进行分类:465、5674;302、1008;400、3000。然后引导学生根据千以内数的读法来读这些数,并总结读法:从高位读起;按照几千、几百、几十几的顺序读;如果数中间有0,不管有几个,只读一个0:末尾的0不读。

2.突破写法难点的教学策略。

万以内数的写法,难点在于把“读作”改成“写作”的过程,特别是中间有两个0和中间、末尾各有一个0的数的写法。

(1)写法教学要与读法教学紧密联系。

教材中数的读写教学每一次都是同步出现的,只是目标和要求有所不同,对于写数,要求分为三层:第一层是看计数器写数,例题教学都是让学生借助计数器完成写数的过程;第二层是看数位顺序表,把“读作”改成“写作”,想想做做的第1至3题是结合数位顺序,巩固几千几百几十的数的写法;第三层是直接把“读作”改成“写作”,想想做做的第4、5两题则结合现实素材进行写数的练习。

(2)有效掌握数位顺序表。

对数位顺序表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写数的熟练程度。除了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数位顺序的表象,还可以编写一些口诀帮助学生正确写数。如:写数应从高位起,确定数位才动笔,哪位是几就写几,空位补0要牢记。

3.深化对数的意义的理解。

整千数加整百数及相应减法也是教学的一个重点,但教材并没有单列成一个课时,而是渗透在练习中,其目的是希望通过计算,深化对数的意义的理解。同时,教材中也出现了多样化的练习,如想想做做8的找规律,就是通过让学生观察不同数位上数字的变化,发现规律,强化对数的意义的理解。想想做做11通过连线,让学生体会同一数字在不同数位表示的数值是不同的。除此以外,教师也可以设计一些拓展性练习,如:用5、6、4、9可以写出哪些不同的四位数?又如:用3颗算珠,你能读写出不同的四位数吗?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既能巩固本课的所有知识点,提高读写技能,还能渗透了枚举、归纳、推理等数学思想方法。

[拓展建议]

1.重视数学史的介绍。

在本课时教学后还附有一篇关于数的起源与发展的小文章,应该及时地进行介绍,让学生通过感受不同时期不同文化中的不同计数方法,丰富和强化对数的组成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2.创新使用教(学)具。

在本课时教学中,计数器是常采用的学具和教具,但每个学生都要拥有一个计数器,有时难以满足,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这时,可以在纸张上画一个计数器,用围棋子、小圆片等物品当珠子在画出的计数器上操作,帮助读数、写数。其实,还可以借助小棒、圆片、牙签、铅笔等等物品进行操作。

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教材简析]

教材创设了比较商品价格的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学比较方法,分3层展开:第一层,比较千位上数的大小;第二层,千位相同比百位;第三层,百位相同依次往下比较,以及四位数都小于1万。本课教学的起点是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学生有一定的比较经验,因此要充分依靠学生已有的经验,拓展到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策略]

1.利用知识迁移,学习大小比较。

有效利用知识迁移,让学生利用千以内数的比较方法来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对本课时教学难点的突破十分重要。在教学时,可以对情境中的数据适当调整,增加一个10000元的商品和一个几百元的商品,这样在比较两数的大小时就可以涵盖所有情况。第一步让学生任选两种商品,列举出所有比较的可能。第二步把列举的例子进行分类,寻找哪些是用已有知识就可以解决的。这样会发现两组:一组是两个三位数进行比较,另一组是一个三位数和一个四位数进行比较,借此来回忆千以内数的比较方法。第三步是探讨剩下的几组用什么方法比较,在讨论交流中逐步总结万以内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2.利用估计比较,感受方法多样。

除了采用从高位往低位依次比较的方法外,还可以用求近似值的方法进行比较。这里的教学应分两层:首先是教会学生求近似值比较两数大小的方法;其次是要让学生体验比较两数大小方法的多样性,自主选择合适方法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3.设计游戏活动,渗透“位值原则”。

比较两数大小的核心思想就是位值原则。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数学活动,不仅让学生能比较两个数的大小,而且会利用位值原则设计一个所需要的数。若能做到这样,则说明对这部分内容的掌握又深入了一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转盘填数”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此项能力。活动可以全班共同完成,也可以分小组完成。活动之前准备一个有数字0~9的转盘,每个学生在纸上画一张数位顺序表。转动转盘,将指针指到的数填进表中的任何一个数位,填入后不能移动。写完数后可以同桌或在活动小组内比一比,看谁的数大。这个活动还可以进行变式,例如比比谁写的数更小等,活动目的可以不断改变。

[拓展建议]

1.弄清数位与位数。

数位。各个不同的计数单位所占的位置称为数位。与十进制的计数单位相对应的数位是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亿位、十亿位、百亿位、千亿位……

位数。一个自然数(最左端的一个数字不是0)所占的数位个数,称为位数。例如,3是一位数,50是两位数,4305是四位数等。

2.理解位值原则。

同一个数字,由于它在所写的数里的位置不同,所表示的数也不同。也就是说,每一个数字除了本身的值以外,还有一个“位置值”。例如“5”,写在个位上,表示5个一:写在十位上,表示5个十;写在百位上,表示5个百。这种把数字和数位结合起来表示数的原则,称为位值原则。

12.苏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认识图形 篇十二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为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初步认识,并结合安排了一次实践活动《有趣的七巧板》。

本单元教材的编排特点:

1、紧密联系学生以有的经验,通过丰富的活动,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平面图形中的多边形。 教材以学生已经认识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为起点,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图 形边的数量,知道可以以它们边的数量分类、命名。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认识平面图形。

2、通过折、剪、拼等活动,突出图形的变换,是学生感知图形之间的联系。教材安排了大 量的折、剪、拼等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充分感受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变换,有利于培养学生 的空间观念。

3、通过一向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行能 力,并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交往合作意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初步认识四边形、五变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2、通过对图形的折、剪拼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意识

课时安排: 共 3 课时:

认识多边形 2 课时 有趣的七巧板 1 课时

课题一、认图形(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 26-27 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认识多边形的过程,能够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2、进一步增强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引导学生回忆节假日和爸爸妈妈去哪些地方玩过。 。

2、谈话:今天,老师带大家去一个你们从没有去过的地方,那就是有趣的“图形王国”(出示图片)

二、主动探索,合作领悟

1.认识四边形

(1)知道长方形、正方形也可称为四边形 。 师:让我们打开“图形王国”的门,瞧瞧遇到了谁?(出示长方形、正方形的“卡通小人”让同学 们认一认) “小朋友好,出示对话框: 谢谢大家还记得我们。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我俩还有一个同样的名字呢? 你们能猜到吗?”(学生猜一猜) (师边说边示范,学生跟着摸一摸)再拿出依请小朋友拿出一张长方形纸片,用手沿着四周摸一摸。 (会发现它们都有四条边)仗正方形沿着四周摸一摸,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分小组讨论一下。

出示画好的长方形、正方形图,指名上来指一指长方形、正方形的四条边各在哪里?

师:其实,我们刚才摸的地方就是图形的边,请大家再分别摸一摸长方形、正方形的边,数给同桌 (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数)看看是不是都有四条边。 学生摸一摸、数一数,相互交流。

出示:它们各有四条边,是四边形。

(2)认识其他形状的四边形。 谈话:让我们再到“图形王国”看看,还能遇到哪些图形。(出示书上“试一试”图形)如果将这 些图形分类,你想怎样分? 学生拿出相应学具分一分。(师指名在幻灯机上分) 展示学生的分类,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分。

学生的分类可能有下面两种: 认识的分一类,不认识的分一类; 四边形分一类,三角形分一类。 它们手指着学生分出的其他四边形说:这些图形和我们一样。出示长方形、正方形的“卡通小人” 它们也都有四条边,是四边形。

引导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出不同形状的四边形,先小组交流,在组织全班交流。

2.认识五边形 谈话:小朋友,刚才我们认识了四边形,现在请拿出一张四边将它任意次,然后用剪刀沿着折痕剪 下,看能见剪出个什么图形。 学生动手操作。 如果剪出的图形给它取个名字,你想叫它什么呢? 小组内交流,教师参与活动,发现剪法不同的学生。 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两个画好的五边形,让学生数一数边的跳数,说一说各有几条边,是几边形,最后出示话框,让学生齐读。 让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出不同形状的五边形。

3、认识六边形 想一想、议一议:六边形是什么样子呢? 动手折一折、剪一剪 数一数、说一说。 围一围。

三、总结评价,应用扩展

出示“想想做做”

第 1 题。 (指名上来指一指、说一说,其余学生补充)分小组讨论, 汇报。 引导回忆:平常还见过哪些物体的面的形状是我们今天认识的图形。 分小组讨论,让几名学生说一说。

2.做“想想做做”第 2 题。 组织学生想一想,再搭一搭,最后在看一看,数一数。

四、总结评价,点拨学法 今天,我们去了“图形王国”,你学到了哪些本领? 教学随笔:

课题二、认图形 (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27 页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等方法,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2、参与对图形的围、搭、折等实践活动,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意识。 教学过程:

一、认识图形的练习。

1、完成第 3 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说一说,如何分辨一个图形是几边形?

2、完成第 4 题。 (1)教师出示依仗长方形纸,沿着长边对折,展开后,再折入一个角,成为一个五边形。 提问:现在是几边形?请学生照样子折一折。 (2)再将另一个角折入。 提问:这又是几边形?你会折吗? 学生照样子折一折。 (3)看书第 27 页,请学生照样子继续折一折,并根据折的情况填写题中的小括号。 (4)启发:你还能继续往下折吗? 组织学生先小组讨论、交流,再指名汇报。 小结:刚刚我们利用手中的四边形--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了许多五边形、六边形。

3、完成第 5 题。 (1)说明要求。 (2)小组讨论,动手实践并交流。 (3)指名汇报,表扬有多种想法的学生。 4、完成第 6 题。 (1)说明图意。 (2)学生动手试一试,剪的结果可有多种方法,只要符合要求即可。

三、全课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题三、有趣的七巧板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28-29 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拼图形,体会填写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2、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与同学的交往、合作意识。

3、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发展想象力,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一、认识七巧板

1、出示一副七巧板。 提问:在这样一副七巧板中共有几块图形?你知道每块图形的名称吗?(同桌互说) 提问:七巧板中有几种不同的图形?哪几种?哪些三角形的大小完全一样?你是怎样知道的?

2、请学生试着用两块拼成一个正方形。 (1)学生们拼,指名板演 (2)说说自己是怎样拼的。 (3)动手操作:试一试用七巧板中的两块,拼成一个三角形、再拼成应该平行四边形。

二、动手操作

1、提问: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图形?

2、分小组活动:用七巧板中的三块,拼出一个已经认识的图形 (1)学生分小组活动。 (2)指名板演、讲解。 (3)指名分组汇报时,应多鼓励、表扬有多种结果的同学。

3、分小组活动:用七巧板中的四块、五块、六块。是否也能拼成我们认识的图形?

13.苏教版《吨的认识》教案 篇十三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84—85页的例题以及“想想做做”第1—5题。【教学要求】

(1)知识目标: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能正确找出(指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来做角。

(2)能力目标:操作活动中体验感知角有大小。

(3)情感目标:创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一个角和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学难点】

体验理解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一些实物或图形。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回忆上学期我们认识的图形有哪些?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个新朋友,他的名字叫角,角喜欢和我们玩捉迷藏,这节课我们就把他找出来。(板书课题:认识角)

二、联系生活,感知探索

(一)感知角

师:出示例题图,小明和小红他们在忙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出示主题图)师:他们在干什么?(做手工)手中和桌面上有哪些物体? 师:这些物体上有没有我们认识过的图形?(生说,师课件闪现)师:这些物体上不但有我们认识过的图形,还藏着我们的新朋友——角

呢,想知道角的样子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物体的角藏在哪里?(课件出示剪刀、三角形纸片、闹钟)师:这些物体中都有角,我们把角请下来,好吗?

师:(电脑说)这些图形都是角,他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同桌交流交流。师:现在我们伸出手指画一画角,好吗?

师:出示三角形上的角和钟面上的角让学生上台来指一指。

这尖尖的点叫做角的顶点,这直直的两条线叫做角的边。我们通常会在角上做一个记号,从角的一条边画一条弧线画到角的另一条边,这就是角的标记。

(二)画角

现在我们认识了角,你们想不想画一个角呢?老师也想画一个角,谁来给老师指挥一下。

顶点

师:咱们看看黑板也来说说,这尖尖的点是角的?

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角就在这儿)教师比画。

师:角有几个顶点和几条边?谁来说说,全班一起说说好吗?(教师板书)

(三)搭角

师:同学们想不想搭一个角呢?(四人小组搭角并说说各部分名称)师:汇报,搭角时你有没有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四)辨角

师:我们现在都认识了角,那老师就要考考同学们,这些图形到底是不是呢?请小朋友们来当裁判(用手势表示),是的用“√”表示。

(四)数角

师:翻开书85页,请同学们做一下第二题。

角其实是平面图形中的一员,现在请大家数数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请大家先做上角的记号,再填空。

(五)角其实就在我们身边,请大家仔细找一找教室里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说给同桌听。师:你找到角了吗?

师:看来角真是无处不在,只要小朋友有一双数学的眼睛,还会发现更多的角。

(六)比一比角

师:经过努力,我们知道了角是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的图形,但是我们不仅认识了角还找到了角。下面我们就来比一比角的大小。出示三个钟面图,让学生观察比较大小。生齐声说:第一个角最大,第三个角最小。

三、动手操作,感知角的大小

(一)制作活动角,感受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师:你们能像老师这样,用硬纸条和图钉做一个角吗?注意安全。(生独立做角,有困难的,师引导同桌之间互相帮忙)师:你能指一指自己做出来的角的顶点和边吗?(生指)师:现在看看你们的本领大不大?听要求:你的角和我的角比较一下谁的大谁的小?你是怎么比的,请学生上台来演示一下。

生:顶点对齐,一条边也要对齐在比较大小。

师:厨师一把折扇和一把剪刀,让学生观察角的大小变化情况,角是怎样变化的?用手比一比。

生:叫慢慢变大慢慢变小。角的大小跟两条边的张口大小有关。

(二)折角(想想做做第4题)。

(1)学生动手折出一个角,作上角的标记,找出顶点和边。

(2)师:如果要折出更大的角该怎么做?要折出更小的角,又该怎么做?

(3)学生思考——动手折——展示。

四、课堂总结

我们现在已经认识了角,你知道角长什么样吗?如果你是角,你会怎样向别人介绍你自己?

五、布置作业

1.剪角,拿一张长方形的纸,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比比谁的角剪法多?

2.延伸:回家后向爸爸妈妈展示你今天所学到的本领,找出生活中物体上的角,并指给他们看,好吗?

六、板书设计

认识角 边 顶点 边

上一篇:11会计1班策划书下一篇:护理职业防护及暴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