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现代农业园区 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2024-09-17

发展现代农业园区 推动农业转型升级(8篇)

1.发展现代农业园区 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篇一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在全市深入实施“两区引领两化”战略以来,端州区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端州的核心任务,抓住经济发展契机,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确保端州城区经济平稳增长,经济实力得到稳步提升,地区生产总值141亿元,增长12%;外贸净出口4.7387亿美元,增长6.3%。在发展现代城市经济过程中,端州区所取得的成绩,主要得益于以下一些做法。

一是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不断提高服务业比重。2012年全区三次产业比重优化为0.5:42.6:56.9,服务业经济呈现存量优化、增量扩张、质量提升的良好态势,增加值达到80.2亿元。以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特征更加凸显,主要表现为金融、物流、信息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商贸、房地产、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层次进一步提高。

二是编制了区服务业发展规划,以项目驱动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根据规划,端州区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的重大战略举措,以华南智慧城、中巴软件园、广东云服务产业园等项目为载体,出台实施关于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优惠措施,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文化创意、电子商务、金融保险、信息科研等现代服务业。全年累计签约、奠基动工、投产剪 1

彩项目45宗,投资总额达263亿元。

三是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推动城区各专业镇转型升级。端州区设立了创新专项资金,不断加大研发投入,2012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较上年提高了0.19个百分点。全年组织实施国家、升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项目24个,推动技改创新项目争取国家和省扶持资金2000多万元,全区技术创新专业镇覆盖率达50%。睦岗电子元器件专业镇、城东现代服务业专业镇和黄岗端砚专业镇依靠科技创新转型升级步伐进一步加快。

四是积极引导和支持工业企业从传统加工型向“专精特新”型转变,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依托省市共建战略性新型电子元器件产业基地,全面建设省电子信息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推动了电子信息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五是重点抓好服务工作,实行挂点联系企业服务制度,切实为企业经营发展排忧解难,化解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不断优化和配置资源,加大对重点企业的扶持力度,支持中小微型企业信贷融资发展。

以上经验同各位分享,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共同为肇庆市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懈努力。

谢谢大家!

端州区人民政府

二〇一三年二月二十日

2.发展现代农业园区 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篇二

10月23日上午, 由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徐州市农机局和徐州银地农机发展有限公司 (下称银地农机) 联合主办的“构建现代农机流通服务平台”新闻发布会在徐州市音乐厅隆重召开, 商务部流通产业促进中心、中国农机流通协会、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和江苏省、徐州市农机局相关领导以及来自全国的400余家农机合作社、300余家农机企业应邀与会。

“银地农机汽车大市场的诞生, 对于现代农机流通服务平台的构建, 对加速推进徐州及整个淮海经济区农业机械化进程, 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也标志着徐州乃至淮海经济区农机市场从此迈进‘品牌集群’时代。”中国农机流通协会会长毛洪在会上说。

抢抓政策机遇

徐州银地农机汽车大市场由银地农机投资建设, 后者则由中国星星集团 (控股) 和金地嘉业投资有限公司共同组建。总部位于浙江台州的星星集团有限公司业务涉足家用电器、电子元器件和现代服务业等三大主导产业, 拥有十余家全资、控股子公司, 其中上市公司2家, 现有员工近万名, 总资产过百亿元, 多次进入中国制造业500强、浙江省百强企业名单。

银地农机总经理朱永富称, 多年来, 中央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系列“多予少取”惠农政策的出台, 为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一个极为宽松的有利条件, 未来5年将是我国农业机械大发展的关键时期, 农业机械的需求量也将迎来历史最高峰。从2009年开始, 银地农机把工作重心放在整合国内农机流通市场资源上, 致力于中国农机流通新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本刊记者了解到, 此前徐州当地的两山口农机市场由于沿路经营, 场地受到限制, 经营面积和服务配套设施都已无法满足市场发展需求。为了更好地服务“三农”, 徐州市政府计划择地建设一个现代农机市场。银地农机顺应形势需求, 在徐州市农业机械管理局和徐州经济开发区的支持下, 投巨资建设了徐州银地农机汽车大市场。

银地农机汽车大市场也是银地农机与中国农机流通协会合作建设的首个重点示范项目。去年底, 双方达成了战略合作关系。毛洪认为, 中国农机流通协会以服务“三农”和推动农机行业的改革与发展为宗旨, 而银地农机是从事现代服务业、提供专业市场建设和运行的新型企业, 有着丰富和成熟的现代服务业和专业流通市场建设运营经验, 在国内众多城市的物流服务市场建设中成绩斐然, 这将有利于双方发挥各自优势, 在我国各大农业产区共同开发建设集规范化的农机推广平台、市场化的交易场所、综合性的农机服务体系于一体的国家级农机推广交易中心。

银地农机汽车大市场自从去年7月份就开始动工, 分两期建设, 一期12月底前开始营业。大市场占地近30万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57万平方米, 是淮海经济区规模最大、经营品类最全的现代化农机汽车大市场, 也是一个集农业装备、轻重卡汽车、机械配件及相关品牌的4S店、仓储物流、农机信息发布、新品展示、二手车经营、技术培训等于一体的农机流通服务平台。

强大辐射效应

实践证明, 一个农机大市场能否成功, 除了天时和人和, 优越的地理位置特别是辐射效应非常关键。据当天参加新闻发布会的徐州市市长助理陈永清介绍, 银地农机汽车大市场地处“中国工程机械第一镇”的徐州经济开发区, 集聚了徐工、宗申和美国卡特比勒、德国蒂森克虏伯、法国圣戈班、丹麦维斯塔斯等国内外知名企业, 是苏、鲁、豫、皖接壤地区, 重工业实力非常雄厚, 也是徐州经济的主要增长极。

2010年, 徐州经济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 适逢由传统重工业基地向现代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升级的契机。开发区新一轮发展的重点在于建立完整的产业链条, 加强产业上下游配套延伸。正是在此种背景下, 银地农机汽车大市场成为徐州经济开发区落实产业结构升级的重点引进项目。陈永清称, 它将作为联结徐州工程机械、农业机械、车辆制造等装备产业的主要纽带和产业链下游重要环节, 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同时, 这也是建设徐州高铁经济区的重要项目, 它将与高铁总部商务区、锦禾物流园、光伏产业园、清洁技术产业园等呼应, 形成现代商务、市场物流、高新产业综合集群, 共同推动徐州高铁区域的发展繁荣。

银地农机汽车大市场位于徐海公路北侧, 徐州高铁站东1000米。目前, 市场规划了农机产品交易区、营销产品展示区、4S店品牌专卖区、建筑工程机械交易区、二手车交易区、培训中心、信息中心、汽车检测中心、金融担保服务中心、仓储物流中心等十大区域。目前已经有国内外100余家农机知名品牌、近200家大型企业汇聚“银地”, 包括各类重卡、轻卡品牌和雷沃、久保田、约翰迪尔等知名农机品牌。同时, 市场全面整合了徐州农业作业机械、轻卡、重卡、微面、配件、建筑工程机械、二手车等七大品类。

星星集团总裁助理周敏表示, 银地农机汽车大市场将依托星星集团成熟的商业运行管理模式, 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推广、“一条龙”服务的先进管理模式, 真正把市场打造成立足徐州、辐射淮海、面向全国的规模化、专业化、规范化、集群化、现代化的综合性特大型农机汽车大市场, 推动淮海经济区和徐州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

五大平台功能

当天的发布会上, 徐州当地的四家商业银行和银地农机发展有限公司、农机合作社组织共同签署了“银、企、社”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同时, 参与现代农机流通服务平台建设的16家知名品牌企业与银地农机发展有限公司也签订了入驻银地市场的合作协议。

朱永富透露, 根据徐州市委市政府为“三农”服务的总体构想, 将在农机主管部门的指导下, 银地农机将出资1000万元筹建徐州市农机合作联合社。届时, 将依托农机汽车大市场的服务平台, 徐州市的农机合作组织和农机手将会享受到国家惠农政策支持、企业金融服务、信息资源共享以及获得培训交流的机会。同时, 该平台运行后将会带来五大专业性的变革和提升:

一是在中国农机流通协会、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商务部流通产业促进中心的支持下, 及时将国内外先进生产理念和农业装备传递给广大农机合作组织和农机手争取更多的“惠农政策”。

二是在国家开发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兴业银行、江苏银行的支持下进行“银、企、社”战略合作, 为参与平台建设的农机流通企业、农机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三是将与国家、省、徐州市及周边地区的新闻媒体合作, 宣传、推广先进农业装备和优秀农机合作社, 让徐州的农机汽车流通企业和农机合作社在淮海大地大显身手。

四是将与中国移动合作, 为当地的400多家合作社、300多家农机流通生产企业和全市5万多个农机手、驾驶员建立移动信息化服务平台, 将先进农机、农艺传递给广大农机手, 把农机手的需求反映给生产企业, 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五是将与农机推广和培训部门、大专院校合作, 参与实施“科教兴民”战略, 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操作、善经营的农机作业能手、维修能手、经营能手。

3.发展现代农业园区 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篇三

一、坚持三大理念,明确园区发展方向。一是坚持统筹布局理念。按照城乡一体化和突出区域主体功能的要求,综合考虑地理特征、资源分布、产业结构等因素,在全市规划布局2个产业带、3个省级农业园区、10个常州市级农业园区、20个金坛市级农业园区、30个现代农业示范村,整体推进畜禽、水产、茶叶、水芹、食用菌、红香芋等“一镇一业、一村一品”集中连片开发,形成市、镇、村三级联动,点、线、面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二是坚持规划统领理念。按照争创省、常州市级农业园区的标准,科学制定园区建设规划,明确园区建设主要指标、主攻方向和建设标准。目前16个园区总体规划基本到位,确保了园区建设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可持续性。三是堅持基础先行理念。针对农业园区地处偏避、基础设施不完善的现状,借鉴工业园区建设的办法,加大对基础设施、农田水利、环境整治的投入,全市重点园区基本达到了排灌方便、道路畅通、用电便捷、环境优良、现代农业设施和机械装备广泛应用的要求,有效提升了园区的标准档次和承载能力。

二、提升三大水平,增强园区发展能力。一是提升农业经营产业化水平。围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着力引进并培大培强一批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发展连锁配送、专卖直供、网上销售等现代流通业态,提高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消化能力、对农户的辐射带动能力和对国内外市场的开拓能力。全市农业龙头企业现已发展到48家,其中省级5家,年销售超40亿元,年出口4500多万美元,成为农业园区建设的主导力量。进一步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利益联结机制和运行机制,通过支持龙头企业组织领办、鼓励农村能人带头领办、发动农技部门牵头领办、号召基层组织示范领办等途径,组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00多家,成员2.45万户,辐射带动75%的农民,初步形成了以职业农民为基础、专业合作社为纽带的园区新型经营主体。二是提升农业产品品牌化水平。牢固树立“品牌出效益”意识,积极引导园区生产经营主体进行标准化生产,参与质量认证,创建名牌农产品和区域公共品牌,先后建成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3个、省级7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90个,培育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1个,拥有省级名牌农产品9个,“金坛雀舌”跻身全国茶叶区域共用品牌价值40强。三是提升农业功能多样化水平。依托优美的山水自然风光、特色地域文化,积极发展都市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形成了长荡湖湖鲜美食节、儒林水城、渔业博览馆、农林科技示范基地等一批农展节庆和农业景点,每年吸引100多万游客走进农村、体验生活,较好地发挥了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功能。

三、构筑三大平台,激发园区发展活力。一是构筑投融资平台。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方式,加快推进投融资平台建设,专门注册资金2000万元组建“江东福地”上阮现代农业有限公司,通过公司化运作来筹措建设资金。积极引导金融资本支持园区建设,将农业贷款重点投向入园各类经营主体,为园区建设提供金融保障。把农业招商引资作为园区建设的突破口,先后引进各类农业项目100余个,总投资超20亿元,现在农业园区已成为外资、民资、工商资本等各类资本竞相入驻并获得丰厚回报的首选地之一。二是构筑科技创新平台。积极推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引导和支持省内外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参与农业园区建设,与省民盟联合主办三届现代农业发展高层论坛,建有上海海洋大学博士工作站和6个省级研究生工作站,解决了一批农业生产难题,对接了一批科研项目,转化了一批科技成果。高度重视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做到农业园区建设到哪里,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就推广应用到哪里,共培育各类科技示范户4550个,辐射带动周边9万农户,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62%。重点提升先进农业设施的推广应用水平,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到78%,上阮现代农业产业园新建的2万平方米玻璃智能日光温室和薄膜温室成为园区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三是构筑土地流转平台。抓住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和农民转移就业的机遇,依托市镇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形式,积极推进以土地股份合作为主的土地流转,共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50家,累计流转土地20万亩,推动了土地向园区内项目业主有序流转,促进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四、强化三大保障,夯实园区发展基础。一是强化政策保障。积极落实园区用电、用地、税费优惠等政策,着力优化整合涉农资金,并专门设立园区发展专项资金600万元,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设施农业发展、农业科技推广、产业化经营、质量品牌建设等进行“以奖代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扶持园区建设的政策体系。二是强化组织保障。按照有一套工作班子、有一个实施计划、有一个考核验收办法的要求,进一步健全完善园区组织推进机制,做到压力传递到位,工作推进到位,任务落实到位。目前,已专门组建长荡湖现代高效河蟹产业园区和上阮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管委会,制定落实挂钩联系制度,形成了党政领导重视、部门分工协作、上下齐抓共管的组织领导体系和工作推进机制,保证了园区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强化服务保障。建立重点项目“绿色通道”,对项目审批、项目运营、后续管理等各个环节实行“绿色服务”,保证了园区项目的快落户、快建设、快见效。全面推进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园区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产品市场营销等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代耕代管代收、农资经营、工厂化育秧、机插机收等专业化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园区内大户、小户、散户均能享受到同等的社会化服务。

(作者系中共金坛市委副书记)

4.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特色发展的研究 篇四

建设现代农业强市*

——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特色发展的研究

[内容提要]:本课题围绕“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农业强市”的目标,从研究**农业现状和特点入手,通过对其发展前景的分析论证,初步提出了**农业发展方略和保障措施,以稳定粮食生产,积极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功能,建设“五大经济板块”,主攻“三大目标市场”,主打“三大目标产品”,实现农业的科学化、商品化、集约化和产业化突破,建设现代农业,努力营造**现代农业发展新态势为发展思路。以着力实施“三大战略”,积极培植“三大主体”,奋力打造“三大体系”为发展路径。以期在强基础、促转型、增活力、抓统筹,大力发展外向型、产业型、效益型、安全型现代农业上取得长足进展,对实现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发展,促进现代农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有所裨益。

[关键词]:推进

农业

转型升级

特色发展

强市

研究

产业转型升级和特色化发展是继以前的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而形成的新趋势,也是一个地区经济能否健康、稳定和持续发展的主要标志。党的十八大和今年的“两会”对此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多年来,**农业产业通过推进适应性调整向战略性调整转变,稳定粮食生产,积极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培植生态、健康和立体种养亮点,使本地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特色化发展有了良好开端。如何在当今经

济全球化,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复杂形势下,保持**农业的良好发展势头,做好产业转型升级和特色化发展大文章已成为摆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单位面前亟待解决的新课题。围绕“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农业强市”的目标,着力强基础、促转型、增活力、抓统筹,大力发展外向型、产业型、效益型、安全型现代农业,努力实现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发展,促进现代农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已成为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和重要任务。

一、现状和特点

1、农林牧渔业生产稳定发展

2012年全市实现现价农业总产值71.26亿元,比上年增长8.5%。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总产量达69.43万吨,比上年净增0.86万吨,增长1.2%;成为全省首批亩产“吨粮县”。按户籍人口119.83万人计算,人均占有粮食579.4公斤,高出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年人均粮食达400公斤以上”指标,粮食安全得到了基本保证。全年上市生猪104.63万头、家禽557.09万羽、禽蛋2.34万吨,水产品总量2.3万吨;分别增长5.5%、1.7%、5.4%和4.5%。新增成片造林1.4万亩,新建完善农田林网11.2万亩,全市林木覆盖率达23.5%。

2、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

2012年全市新增设施农业3万亩。新增500万元以上规模项目27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6个。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泰州市级7家。新增省名牌农产品1个、绿色食品3个、无公害农产品126个。推广农机具1655台套,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6%。全市万头以上猪场、万羽以上禽场分别达到11个和196个,生猪、蛋禽、肉禽、奶牛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到88.9%、98%、100%和100%;被表彰为“全省规模养殖先进县”。

3、农业服务保障全面加强

2012年全市农作物种子产地检疫率、种子调运检疫带证率均达100%。省级抽检农产品、农资样品合格率达98%。全年查处违法经营农资案件34起,查获假劣农资53.8吨,检验上道路拖拉机3960台、联合收割机660台。

4、特色旅游业发展良好

2012年全年旅游总收入11.11亿元,比上年增长17.3%。乡村旅游发展较快。初步形成普丰生态园、森萱农庄、黄桥小南湖生态园、桑木农业生态园等14个日接待能力达千人的农业生态、休闲旅游基地。年内新增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示范点1家,三星级乡村旅游示范点4家。红色旅游持续增长,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中共江浙区**独立支部纪念馆及朱东润故居全年接待观众百万多人次。

5、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2012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338元,比上年增长12.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505元,增长13.2%,增加比例再超城市居民。

综观**农业继“十一五”以来,呈现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粮食安全得到基本保证,产业升级和特色化发展方向和空间明晰

据2004年专题调研资料,全市128万人,年食用粮消费29.266万吨,畜禽饲料18.027万吨,合计为47.293万吨。加上种子和食品加工用粮,从自保角度看,粮食安全线可定在50万吨/年,常年市场调节饲料约10万吨左右,实际需40万吨/年。我市可以稳定粮食种植面积66667公顷,主攻单产,确保水稻小麦总产50万吨,满足自保需求。在此基础上,可以腾出26667-30000公顷耕地用于发展市场发展前景良好的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作物,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优势产业初具规模,区域经济特色初步形成经过多年的重点建设,**的优质稻米产业、优质弱筋小麦产业、设施蔬菜产业和以香荷芋、小杂粮为代表的旱杂粮产业等得到了快速发展,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涌现了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新街)、虹桥生态园、宣堡古银杏森林公园、桑木祁巷郭寨现代农业示范村和沿江地区优质稻米、优质弱筋小麦、新街规模设施蔬菜、蒋华食用菌、黄桥韭菜、珊瑚菠菜、分界甜豌豆、广陵香荷芋和东部、北部地区的荞麦基地、永兴牧业、金太阳奶业等典型。

我市的高沙土、沿江、沿靖三大农业板块经过多年的投入建设,在传统和优势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已初步形成了两城一线四片区各具特色的五大经济板块。即:两城一线优势高效设施农业产业带;西部沿江优质农产品商品化片区;北部高效规模农业片区;东部高效特色农业片区;南部高效传统特产农业片区。

3、科技进步带动明显,项目建设成效明显

近年来,**农业科研教学推广部门技术力量不断增强。现有推广研究员5人,副高职称44人,中级43人,地市级“311”高层次人才18人,县市级高层次人才3人。通过研究组装配套高产高效新技术模式,形成了多个成熟的种养技术体系和模式,近三年来重点推广新技术新模式18项,建立了“12316”三农服务热线、优质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蔬菜产业信息发布系统,科技培训教育宣传已成网高效运转,科技、市场、营销信息传播畅通,有效促进了农业生产科技含量的大幅提升。

长期以来,全市以项目建设为龙头,通过广泛实施国家、部、省级各级各类项目,争取了国家和各级政府对农业的大量资金投入,积极推进了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推广应用,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科技含量,提升了农业生产综合实力,培植了多个稻麦高产创建、适度规模经营、高效设施农业园区基地等经济增长亮点,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二、前景分析

客观分析**农业产业,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制约瓶颈。可以说是机遇和挑战同在,发展和风险并存,优势和弱项共处。清醒地认识这些问题,有的放矢地采取对策,**农业才能做好转型升级和特色发展大文章,走出去又是一片新天地。

1、机遇和挑战同在机遇和挑战主要来自于市场。加入世贸组织(WTO)后,市场格局给农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其一、市场空间大拓展,竞争态势更激烈。经济全球化为中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打开了通道,市场空间和容量拓展了,有好的产品,好的营销,就能实现价值转换。热钱炒作农产品已成为新的挑战,“蒜你狠”、“糖高宗”、“姜你军”等过山车式惊险场面非但没有给中国农业带来福音,却屡屡形成重创。特别是千家万户的农民个体作为市场主体很难与武装精良的集团军在市场中竞争抗衡,没有代表农民利益,实力强大的经济组织代表农民作为市场主体参与竞争,要取胜是基本不可能的。

其次,市场消费量恒定,拓展农业功能为农业增效提供新的途径。市场农产品的消化量是恒定的,无非此消彼长。特别是在国内,6、7个农民除自身消费外,生产的农产品供应的仅是3、4个城市人,随着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农产品卖难积压是难免的。农业的功能不光是产品生产,建设生态观光休闲旅游基地,吸引市民参观游览已有不少增效增收典型,有的已经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其三,比较效益低下,增收的出路在转移(或就地消化)农村劳动力。我市人多地少,一个农村劳动力只经营几亩地,比较效益低下,增收困难,不转移出(或就地消化)富余的农村劳动力,农民就难以致富。随着机械化和轻简技术的推广应用,农业生产用工量也必将大幅减少。农业走集约化、规模化之路才是出路。通过发展服务业,建设创新型农业产业基地,变劳动密集型为技术密集型产业,就地消化吸收农村劳动力,可有效提高劳动生产力,为农民增收致富闯出新路。

其四、高档质优产品好销,低档初级产品滞销。随着富余经济的到来,高档优质农产品不但附加值高,也愈来愈受到消费者青睐,而低档初级的农产品非但附加值低,也难以在市场畅销。

2、优势和弱项共处

突出表现在一是资源独特优势明显,但人多地少,分散经营,资源有限制约发展,回旋余地较小。二是物产丰富特产众多,但量少规模小,特色发展迟缓。优质稻米、专用小麦、设施园艺、苗木花卉、银杏和特种养殖等新型产业离特色产业差距较大,旱作产业和小杂粮产业一直未能形成特色产业,资源优势不能形成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三是区位优越得天独厚,但市场衔接不紧,增效增收不易。特别是**作为银杏大市,白果产量居全国三分之一,又是欧美市场抢手商品,却因经销主权不在自己手里,白果价格一降再降,目前已卖不过花生价格,严重挫伤果农积极性,放任自流和砍树改种已成一般潜流。扭不住经销主权这个牛鼻子,其它措施只能是隔靴搔痒。三是社会化服务有所增强,但仍难适应需求,关键措施到位率难以提高。四是产业发展较为迅速,但组织化程度不高,转型升级受制约。合作经济组织虽较多,真正与农民利益关联的不多,龙头企业也不少,对地方经济发展带动能力却较弱。

三、发展方略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既是食用农产品和工业原料的基地,又是农民取得生存发展经济来源的主要途径,还是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场所。农业稳天下稳,农民富天下安。现代农业要求农业综合功能的充分发挥。产业转型升级和特色发展必将是今后长时期农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

**农业发展必须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稳定粮食面积,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在业态和增长方式上提档升级,积极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加工流通,发展现代农业,充分发挥农业功能。通过配套的政策扶持、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和现代化运营,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和市场化上求突破,在社会化服务和适用技术成果转化上上水平,在减灾防灾体系建设上下功夫,实现生产经营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争取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同步提高和稳步增长。

1、基本思路

稳定种植面积66667公顷,推广应用优质高效和市场适销对路的优良品种和新型实用栽培技术,主攻单产,确保水稻小麦总产50万吨,满足自保需求。在此基础上,以“保障粮食安全、服务城市、致富农民,加快发展,整体推进”为指导思想,走“百亩起步、千亩连片、万亩发展”之路,积极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在26667-30000公顷耕地上发展市场发展前景良好的优势特色产业。围绕建设“五大经济板块”,主攻“三大目标市场”,主打“三大目标产品”,实现农业的科学化、商品化、集约化和产业化突破,建设现代农业,努力营造**现代农业发展新态势。

2、总体目标

“十二五”期间,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充分挖掘26667-30000公顷耕地的生产潜力,进一步彰显区域经济特色,通过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逐步提升农业产业整体质量和效益。到“十二五”期末,使科技对农业生产经营的贡献率达70%以上,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建设,培育商品化农产品品牌5-10个,商品率提升到50%以上,建设农产品加工企业3-5个,物流配送企业1-2个,商品化农产品加工比重上升20%,实现农业综合生产经营能力的迅速提高。

3、功能定位

保障粮食安全、食用农产品安全和提供充足的必须农产品是农业的基本功能。**农业的功能定位必须围绕这个基本框架来筹划。以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优化资源配置、集聚集约发展,全面把握、彰显特色为原则,科学定位,合力推进。

4、目标市场定位

立足本地及苏中市场、逐步开拓国际国内大市场;

面向长三角都市群市场,建成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

主攻超市市场,建成保鲜冷藏、加工运销、配货送货产业化体系;

名优稀特产品以超市销售为主,大众化产品以农贸市场销售为主,设立直销窗口,销售新奇优产品,刺激消费需求。

5、目标产品定位

以名、特、优、稀高档产品开发为重点,满足高档消费需求;

以优质化、营养化、无公害化产品产加销为主线,满足大众消费需求;

以休闲娱乐产品为补充,吸引游客旅游观光,满足特殊消费需求。

6、发展重点

打造“五大板块”,在区域化、规模化、特色化上组织重点突破,应是农业产业发展的首选途径。

⑴、两城一线高效设施农业产业带

**、黄桥两城镇可充分利用城郊镇郊优势,发挥老蔬菜基地的领头羊作用,放大特色优势。建设集研发、展示、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现代都市高效设施农业园区(基地),培植都市旅游农业新亮点。尽快形成设施、保护地和露地相结合,高档商品、大众化农产品品兼备,就地生产供应市场和运销供应相配套的特色。城黄线有关乡镇可充分利用市内主干道交通便捷优势和区内设施建设优势,策应**黄桥两镇发展动向,放大规模效应,建成高水平高效设施农业示范带。

⑵、西部沿江优质农产品商品化片区

沿江地区可充分发挥农产品商品率高的优势。在优质稻米、优质弱筋专用小麦集约化生产经营上大做文章,同时放大以秧草为特色的经济绿肥,水生蔬菜、设施蔬菜瓜果、食用菌、江水养殖、江滩湿地开发等产业优势,建成优质农产品商品化片区。

⑶、北部高效规模农业片区

北部乡镇可抓住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的契机,放大园区辐射带动效益,在银杏、设施蔬菜瓜果、特种经济作物、旱杂粮和传统粮油规模化、产业化、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经营上形成“三高一优”特色,建成高效规模农业片区。

⑷、东部高效特色农业片区

姜黄线以东的东部片区可紧扣高效特色主题,放大露地蔬菜和栽桑养蚕等特色农产品基地效应,建成新的高效规模特色农业片区。

⑸、南部高效传统特产农业片区

南部各乡镇可充分利用南连靖江、苏南,运销方便快捷的优势和传统特色农产品产销优势,做大做强特色蔬菜和旱杂粮等传统特产产业,建成高效传统特产农业片区。

7、发展路径

⑴、强化科技人才支撑,着力实施“三大战略”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充分发挥农村人力资源优势,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造就建设现代农业的人才队伍。着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质量兴市战略和项目农业战略,构建农业发展高地,努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⑵、健全产业和市场体系,积极培植“三大主体”

不断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加快发展特色农业、旅游观光农业和农产品加工销售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物流产业,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积极培植龙头加工销售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努力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构建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⑶、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奋力打造“三大体系”

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统筹推进农村金融体制、农村流通体制、土地流转制度、集体林权制度等改革,为现代农业发展创建优良环境。建设精干高效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实现完善县级、巩固乡级、突破村级的目标;建设多方位综合性社会化服务体系,切实解决千家万户办不了做不好的农业生产经营和农事作业难题;建设保障有力的农业减灾防灾体系,努力实现安全农业目标,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功能。

四、保障措施

产业发展的众多实例充分说明,产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良好的外部条件和坚实的自身实力。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运作**农业,离不开切实可行的规划设计,切合实际的目标制定,更离不开保障有力的工作措施。这就要求在政策扶持、组织引导、配套服务、基础建设以及土地流转上为之创造必要的条件。

1、加大政策扶持

在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基础上,按照“三个明显高于、三个继续加强”的要求,进一步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完善扶持政策,对农业发展给予重点倾斜。进一步整合各类涉农项目,着力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优化投资环境,提升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形成以财政资金投入为导向、社会资本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认真落实税费优惠政策,创新土地使用制度,加大信贷扶持力度,扎实推进农业保险,为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提高组织程度

促进农民增收既是发展农业的出发点,也是发展农业的落脚点。既要培植“好盆景”,更要建设“大花园”。始终坚持以农民主体,通过发展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引导农民参与农业发展,分享农业发展成果。以园区和特色基地为龙头,大力推进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培植市场主体。积极引导合作组织建章立制,规范运作,促进其稳步发展,充分发挥合作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促进生产与市场有效衔接,不断增强合作组织辐射力带动力。

3、加强服务指导

市各有关部门、各乡镇要积极履行服务职能,做到主动服务、高效服务、创新服务,切实帮助基层、企业业主和广大农民解决实际问题。围绕关键环节和技术,积极与农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科技合作,加强攻关,推进成果转化,努力夯实农业发展的技术基础。强化市场营销,拓展直销窗口,完善流通体系,进一步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建立网上交易平台,探索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建立新型、高效的农产品营销网络。

4、发展加工流通

加快培植龙头加工企业。立足区域布局和规模种植,出台优惠政策和措施,坚持“谁投资、谁收益、扶持谁”的原则,在项目安排、资金投入、土地使用、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打破加工销售瓶颈,积极扶持兴建冷藏保鲜、精深加工和流通销售企业,提高地产农产品旺季消化能力及淡季供应能力,延伸产业链条,拓展生产经营领域,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5、集约经营土地

土地的分散经营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的规模和效益的发挥。农业要发展,土地必须集约化经营。要充分利用国家鼓励支持土地流转的政策,简化办事程序,指导农村土地流转,引导企业参与基地建设,鼓励能人务农,为农业发展创造良好基础条件。

5.发展现代农业园区 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篇五

建设高效生态农业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基础产业,也是富民强乡的重要支柱产业。近年来,宅吉乡在农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也面临着产业化程度不高、抵御自然风险能力不强、科技创新能力较弱、高素质劳动力少及耕地、水、资金等资源要素紧缺等问题。为实现农业又好又快持续发展,宅吉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培植壮大现代烟草农业、养殖业和传统种植业,扎实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一、坚持“一产稳乡”的发展战略,以做精做强烤烟支柱产业为重点,种养殖业齐头并进,扎实抓好高效生态农业建设

烤烟既富民又强乡,宅吉乡以“一个机制、两个取消、三个优化、四个为主”为烤烟生产发展思路,全力打造优质烤烟品牌。

(一)“一个机制”

即建立健全“公司+农户”的管理机制。具体讲,就是以乡为单位,根据烤烟收购计划抽派领导、干部及烟草站有关人员成立烤烟生产收购协调领导小组,负责烤烟生产收购各环节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同时根据需要,成立烤烟种植专业合作社,由有较强组织和号召能力、有丰富烤烟生产经验的烟农担任负责人,把烟农纳入烤烟种植专业合作社进行管理,并聘请烤烟生产技术辅导员,配合农民技术协会搞好辖区内烟农的烤烟生产技术培训、跟踪指导和服务,帮助烟农解决烤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从事烟叶初分预检等工作,确保合作社带动效应得到充分发挥和烟农烤烟生产水平整体提高。目前,该乡已成立9个烤烟种植专业合作社,其中1个为综合服务型合作社,为烟农提供育苗、机耕、植保、烘烤、分级、运输等方面的服务。

(二)“两个取消”

即取消对村的指令性考核计划,结合乡情实际实行指导性计划;取消行政考核,实行总税考核。结合该乡税收情况,根据税收考核指标制定合理的烤烟生产收购指导性计划,在全面完成税收目标任务的前提下,结合实际组织烤烟生产。

(三)“三个优化”

1、优化布局。该乡在规划烟地时充分考虑土壤肥力、生态条件、轮作周期等具体要求,调整好田好土用于种烟,进行合理布局,减少因强行栽种给烟农造成的不必要损失,减少烟农因不乐意在适宜区内种烟的抵触情绪。今年,全乡计划种植优质烤烟13000亩,明确要求向土地连片相对集中的烟区转移,相对集中连片种植面积不得低于100亩。

2、优化烟农。烤烟产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离不开烟农的支持和参与。该乡选择有劳动力、有好田好土、有合格烤房和有过硬烤烟生产技术并能接受烤烟适用技术推广的烟农种烟,推行大户种植、专业化生产,并以农村科技培训为载体,突出科技务烟明白人建设,拟定了完备的烟农培训计划,确定了培训的重点和内容,并根据烤烟生产特点分阶段、多层次、多渠道地抓好烟叶生产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培训,每年不少于20场4000人次,加快新优技术推广,切实提高烟农的管理务烟水平

3、优化投入。以烟水配套工程和改善烟叶烘烤设施条件为主要内容,乡财政每年从烟税收入中提取15%用于产业扶持奖励,并建立10万元烤烟发展风险基金,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竭力服务烟农。五年来,共修建烟水配套工程35个,小水池450口,集中育苗工场3个,新式烤房400间,使烟水配套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极大地满足了群众的生产需要,为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四个为主”

1、以烟草公司调控为主。严格按照“订单农业”的要求,在不受任何行政干预的前提下,由烟草公司面对面地和烟农签订烤烟产购合同,同时,烟草公司推行承诺制,从技术的角度向烟农进行烤烟生产技术指导和服务承诺。

2、以市场调节为主。尊重市场经济的规律,紧紧围绕市场做文章,逐步建立健全市场调节机制,引导烟农增强市场意识,逐步达到市场需要怎么做就怎么做,市场需要什么质量的烟叶,就组织生产能满足市场需要的烟叶的目的。

3、以农民自愿种植为主。在不勉强、不干预、不加压、不强求的前提下,引导农民自愿提出书面申请并与烟草公司签订烤烟产购合同,烟草公司则根据承诺的事项搞好技术指导和服务工作。今年,全乡共1750户烟农签订烤烟种植合同。

4、以质量保障为主。加强肥料、农药等烟用物资的检测、监管力度,加大烟田农膜、地膜、农药包装等残留物的回收力度,积极探索烟草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和生物肥料利用技术,杜绝重金属物质随生产投入品进入基本烟田,确保烟田的清洁卫生,抓好烟叶品质安全。

通过多年不断的努力,烤烟产业在宅吉乡得到了迅猛发展,已成为该乡加强生态农业建设的重点、亮点和突破点。2006年以来,该乡烟叶质量稳步提升,均价逐步提高。2010年,全乡共收购烟叶361万斤,比县下达任务340万斤超出21万斤,均价达15.73元/公斤,位列全省第一,再次实现了大灾之年的烤烟生产大丰收。如今,烤烟已成为全乡农民的香饽饽,仅烤烟一项,2010年烟农户均收入就达5737元,占农民人均收入40%以上。以发展优质烤烟生产基地为切入点,该乡不断整合资源,加强农民科学技能培训,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生猪养殖、优质无公害辣椒种植、蚕桑基地建设等一批批生态农业基地、建设项目异军突起,农村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相继荣获“贵阳市优质烟叶生产基地”、“国家局烤烟基地单元建设点”、“贵阳市无公害农产品之乡”等荣誉称号。

二、结合“二产强乡”的发展理念,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推动现代农业稳步发展

在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过程中,该乡借鉴现代工业的先进理念,以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以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的有机结合指导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拓宽农业发展领域,提高农业的市场化、组织化、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水平,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一)集约经营与资本经营

在土地等要素资源有限的条件下,通过增加投入、改良技术、改变经营方式、加强管理等手段,实行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质量和效益。同时,逐步摆脱单纯依赖上级扶持的传统观念,把土地、劳动力、农业设施、农村乡土人才、民间资本看作经营资本,促进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实现资本重组、兼并、联合。

(二)标准化生产

2010年,该乡实施湖南中烟芙蓉王现代烟草农业基地单元建设,按照“总结经验、精心规划、整体推进、全面提升”的工作思路,以烟叶特色风格为依据,以卷烟品牌需求为导向,高标准规划、高水平设计、高质量实施,全力打造具有典型山区特色的现代烟草农业发展模式。一是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农民按标准化组织生产和经营,加快农业标准的实施。二是结合农业科技推广,加大宣传的力度和广度,强化农民标准化意识,教育农民学习标准、掌握标准、实施标准,让农民在实施标准化生产中增效增收,使农业标准化生产逐步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的自觉行为。

(三)建设经纪人队伍

大力加强经纪人队伍建设,发挥其在农户、市场、政府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民抵御风险的能力,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强产品的辐射力和竞争力,让广大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获得更多的实惠。

(四)强化监督管理

充分利用作为“贵阳市优质烟叶生产基地”、“国家局烤烟基地单元建设点”、“贵阳市无公害农产品之乡”的有利条件,加强生产管理,强化市场监督,建设安全流通渠道,推进农业生产源头的洁净化、生产与经营的标准化、质量安全监管的制度化,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三、围绕“三产兴乡”发展思路,狠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一)加快乡村建设步伐,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为第三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坚持规划先行,以科学的规划引导,规范乡镇建设。一是突出规划的超前性,以农村城乡化、城乡一体化、农业现代化作为基本发展目标,编制和完善切合实际的发展规划,充分考虑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变迁对未来的影响,站得更高一点,看得更远一点,防止今天的规划成为明天发展的障碍,确保城乡规划30─50年不落后。二是坚持规划的严肃性,规划一经批准实施,就具有法律效力,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无权随意变更。严格执行国家土地政策,采取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节约集约用地。

2、因地制宜,准确定位,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和各具特色的小城镇经济。一是资源建乡。该乡矿产资源较丰富,有着得天独厚资源优势,利用难得资源,不断发展壮大矿产开采业,加快污水废气等污染物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提升它们的聚集力,实现同类企业的积聚,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壮大增强乡财政力,利用资源牵动发展。

(二)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全力打造和谐、舒适的人居环境

努力发挥组织优势,整合农办、城建、财政等部门资源,结合新农村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捆绑使用有限资金,围绕“抓试点、树示范、推亮点、带周边”的思路,抓好新农村示范新村建设。

1、加强领导、狠抓落实。把新农村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研究,放在突出的位置来落实,成立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设立新农村建设办公室,配备专职干部具体抓此项工作。

2、突出重点、高标准建设。一是抓好道路绿化。在规划好的村组内道路两旁开沟种树,创造优美的生活环境。二是改善环境卫生。重点整治村内柴草乱堆、垃圾乱倒,达到村容整洁,使村内卫生条件有所改善。三是公共服务事业。加大农村公益事业投入。建设农家书屋、远程教育平台等,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使乡风能得到彻底改善。

(三)大力挖掘和发展旅游业,拉动乡域经济高速发展 目前,该乡旅游发展比较迟缓,但该乡旅游资源丰富,风景如画的乌江两岸美景,省级文物安家洞等,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十二五”期间,该乡将利用独特优势,大力开发旅游资源,不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将不断完善旅游度假设施,不断拓展观光旅游休闲、娱乐、餐饮、购物等相关行业,努力把宅吉建成环境优美、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生活方便的旅游型小乡镇,让旅游业拉动地方经济发展。

6.发展现代农业园区 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篇六

事实上,在“互联网+”风口下,教育行业作为最早一批与互联网挂钩的行业,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已经日趋明显。根据Analysys易观监测数据显示,2017年第3季度中国互联网教育市场整体交易规模达714.2亿元人民币,环比上涨27.3%,同比增长50.9%,中国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互联网教育市场。

传统与创新深度融合 转型升级成趋势

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目光瞄准了这一领域,而湖南五方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五方教育”)作为湖南最大的教育信息挖掘整合服务商,是早期深刻洞悉这一趋势的知名企业,其成长历史也是教育行业整体发展的缩影,受到了市场的积极关注。

在五方教育家校互动业务开展之始,湖南省涉足家校互动市场的企业有数十家,但绝大部分企业的经营模式均为家长提供通用性的家校互动信息,低质量的服务、简单的信息内容满足不了学校、家长和学生的需求。

因此,五方教育将自身定位于家校互动领域的内容创新者,致力于向学校、家长和学生提供及时、丰富的信息内容,成为真正的教育需求服务者,而非简单的基础电信运营商附属机构。从 2005 年起,五方教育就选择了一种与其他家校互动信息服务企业截然不同的模式,坚持在学校派驻信息员,专门负责在学校采集各类信息,并经由家校互动短信平台及“教育+”APP平台传递到家长,得到了师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才需求呈现出新特点和新要求,《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要求“十三五”期间,要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要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要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要塑造学术强健体魄、要提高学生文化修养、要增强学生生态文明素养、要提高学生综合国防素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对此,五方教育经过十多年经营,在掌握了海量用户动态信息、用户需求等数据、对市场的长期跟踪关注和深度了解的基础上,自 2015 年开始推进传统业务与新型业务的深度融合,传统业务通过新型业务提升服务品质,新型业务依托传统业务快速进入市场,目前已具备一支专业的产品服务研发和执行团队,主要包括K-12 人群社会实践、职业体验、创意文化培训、小记者活动、研学旅游等功能。

目前,国家正不断加强对教育信息化、素质教育的支持力度,出台鼓励学校向社会、企业购买服务等政策并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可见五方教育无疑抓住了行业趋势,发展潜力被普遍看好。行业利好带动增长

K12规模有望8800亿

数据显示,中国中小学阶段的在校生总数在1.8亿到2亿人之间,K12学生群体十分庞大;并且,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新生儿人口将为K12教育持续输出新的用户,而家庭年均教育消费支出的逐年增长,使得未来万亿的市场规模可期。另根据德勤的研究报告,未来五年内,教育产业的总体规模还会持续翻倍,即从2015年的1.6万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3万亿元左右,年均复合增长率将高达12.7%。其中,当前的K12教育市场规模约为5000亿元,到2020年,这一数据有望达到8800亿元。

而五方教育自成立以来深耕教育行业,在用户资源、信息获取、销售渠道、管理模式、人才储备等方面已经具备了独特的竞争优势,在行业利好下,为自身后续的成长提供了有力支撑。据悉,五方教育提供的服务目前已经覆盖了长沙市家校互动市场90%以上、湖南省家校互动市场50%以上的学校,并逐步将业务覆盖范围向湖南省外进行拓展。目前,五方教育已完成四川、福建、河北等区域的市场调研,并与四川某公司就相关业务展开初步合作,已在四川部分城市少量开展业务。

同时,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逐渐广泛应用于教育行业,进一步释放产业发展空间。面对行业发展信息化的必然趋势,五方教育表示,将致力于围绕 K-12 阶段在校学生教育服务需求,以“线上+线下”O2O 式运营模式为基础,以“课内+课外”全方位多层次教育需求为核心的优势教育服务生态链,大力开展家校互动、教育信息化等服务,并深化转型大力推进“知行实践”素质教育服务。

据了解,经过多年实践经验的积累,五方教育现已形成以互联网技术研发部为核心,下设各模块组互相协作、联合开发的研发体系,使其在服务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化、大数据的技术,提高实施效率、增强用户粘度、提高用户满意度,继而持续做强做大教育信息服务业务、完善“知行实践”素质教育体系,稳步推进自身成为产品功能完善、服务优势明显、竞争能力极强的一流教育服务企业。

另外,公开资料显示,五方教育提供的教育信息综合运营服务和知行实践教育综合服务两大类服务已日趋完善。其中,教育信息综合运营服务包括教育+App、一卡通、人人通、学校个性化信息开发、平安校园、创意文化城、和校园等七大服务,而教育+App目前已成为湖南省内用户使用规模最大、使用频次最高的教育移动互联网APP应用。

未来,教育作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在互联网的加码下,势必迎来新一轮的大发展机遇,而五方教育将继续秉持“融入教育、服务教育”的经营理念,使用信息化手段为 K12 阶段的学生、和家长、老师及学校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和丰富的内容,满足学校、老师、家长、学生互通、信息共享等方面的教育信息化需求;并通过社会实践等活动体系,促进 K12 学生全面、均衡的发展,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

7.发展现代农业园区 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篇七

休闲农业是指在农村范围内利用农业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农业经营、农业设施、农耕文化、农家生活等旅游资源, 通过科学规划和开发设计, 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健身等多项需求的旅游经营活动[1]。休闲农业是贯穿第一、二、三产业, 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 紧密连结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2]。国外学者关于休闲农业的研究起步较早, 始于20世纪70年代, 主要集中在对休闲农业的概念、兴起、影响[3,4,5,6]、休闲农业企业生命周期[7]、休闲农业政策制定[8]、影响因素分析[9]等方面。国内学者对休闲农业的研究相对较晚, 但成果也较丰富, 如对休闲农业概念的界定[10]、休闲农业的产生背景[11]、休闲农业对旅游目的地效应分析[12]、休闲农业发展对策[13,14,15,16,17]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其中尤以对某具体城市休闲农业的发展对策研究见多。

南京郊县包括5个郊区 (浦口、栖霞、雨花台、江宁、六合) 和2个县 (溧水、高淳) , 面积6327km2, 占全市总面积的96.05%[18]。境内自然资源丰富, 生态环境多样, 农业生产发达, 形成了较为丰富的休闲农业资源 (图1) 。南京的休闲农业是依托都市发展起来的。随着都市休闲圈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 消费理念不断提升, 旅游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同时, 由于国民休闲纲要、带薪休假制度、法定节假日的调整优化使都市居民休闲时间增多, 拥有私家车的家庭数量也明显增加, 使南京休闲农业成为人们重要的休闲旅游方式之一。

近年来, 南京通过发展休闲农业, 将农业从单一的食品保障功能向原料供给、就业增收、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综合性功能拓展, 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 加快了城乡经济文化融合和三次产业联动发展, 实现了“大农业”与“大旅游”的有机结合, 对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实践中发现, 目前南京休闲农业发展在取得成效的同时还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 要提升南京休闲农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和发展层次, 就要对其进行全面转型升级, 以适应游客需求, 应对市场竞争。

2 南京休闲农业发展成效

2.1 发展势头迅猛

自2002年起南京市把休闲农业正式确定为农业主导产业后, 起步快并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从发展规模看, 目前南京休闲农业景区 (点) 已超过200个, 其中有13个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5个省级农业观光园区、10个省级农家乐村、20个市级农家美食村、5个城区农家美食连锁店。此外, 南京还实施了星级评定工程, 截至2011年底共评出172个星级景区 (点) , 其中四星级5个、三星级18个、二星级55个、一星级94个。从发展速度看, 南京休闲农业接待游客数量由2003年的130万人次增加到2011年的710万人次, 年均增长23.6%;休闲农业收入从2003年的3.4亿元上升到2011年的28.1亿元, 年均增长30.2%。

2.2 产品类型多样

南京农业旅游资源丰富, 促成多样性休闲农业产品类型的形成, 满足了游客的不同需求。目前南京休闲农业主要有农家乐、休闲农庄、特色园区和森林公园四种类型 (图2) 。农家乐是农民利用自家庭院、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和周围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吸引游客前来参与吃、住、玩、游、娱、购等旅游活动[1]。目前南京已建成一批有特色的农家乐专业村和接待户, 其中农家乐村有17家, 大山村、前石塘村两个省级农家乐专业村曾获“全省最具魅力休闲乡村”美誉, 而农家乐接待户已超过360户。休闲农庄指依托自然优美的乡野风景、舒适怡人的清新气候、环保生态的绿色空间, 结合周围的田园景观和民俗文化, 兴建休闲、娱乐设施, 为游客提供餐饮、度假、娱乐、健身等服务[1]。目前南京共有80多个休闲农庄, 较有代表性的有高淳银林山庄、浦口丽铭农庄等, 其中高淳银林山庄于2011年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景区 (点) ”。特色园区指以农村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和特色农产品为旅游吸引物, 开发花卉、渔业、牧业等不同主题的特色旅游活动, 满足游客参与农业生产、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目前南京共有特色园区70多个, 如傅家边农业科技观光园、桠溪国际慢城“生态之旅”、汤山翠谷农业创意园、江宁台湾农民创意园等, 森林公园主要有老山国家森林公园、金牛湖森林公园、游子山森林公园等, 在这里可让游客感悟和亲近大自然。

2.3 节庆活动丰富

依托各类农业资源开展主题农业节庆活动是南京休闲农业发展的一大特色。通过举办主题鲜明、内容丰富、互动性强的节庆活动 (表1) , 可进一步挖掘南京休闲农业的客源市场, 扩大知名度, 增强吸引力, 增加休闲农业收入。目前南京主要有葡萄节、蟹黄汤包节、西瓜节、螃蟹节、梅花节、雨花茶节等各种节庆活动将近20个。2011年南京农业节庆活动共吸引游客150多万人次, 经济总收入超过10亿元, 超过全市休闲农业总收入的1/3。在南京众多农业节庆活动中, 最具影响力的是目前已举办八届的以“农民的节日、市民的盛会”为主题的“农业嘉年华”活动, 2011年国家乡镇企业局给南京农业嘉年华颁发了“全国休闲农业最佳创意奖”。南京“农业嘉年华”与成都“农家乐”、北京“民俗京郊游”并称为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三大成功模式。在2012年第八届南京“农业嘉年华”上, 来自全国的产品创意、包装创意、文化创意、园区创意和设计创意五大类5000余件休闲农业创意精品参展, 活动期间现场人流量超过30万人次, 各类农产品、农家美食销售收入超过2200万元, 投资签约额超过3.2亿元。此外, 自2009年开始南京还推出了“四季之都”农业休闲游专题活动, 活动分为“春之都”溧水赏梅采莓游、“夏之都”浦口避暑纳凉游、“秋之都”六合采摘体验游和“冬之都”江宁美食保健游四个板块, 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据统计, 2011年南京“四季之都”系列活动共吸引游客达110万人次, 各项收入总额超过1.5亿元。

3 南京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产业链条延伸不够, 产业融合不足

目前南京休闲农业经营方式以单纯的传统农家乐为主, 游客消费仍以吃“农家饭、观农家景”为主, 且停留时间短, 过夜游客数量少, 因此其收入主要来自餐饮收入和门票收入, 而住宿、体验等活动的收入所占比例相对较小。据统计, 2011年南京休闲农业收入中餐饮收入占43.6%, 门票收入占10%, 仅此两项之和就占总收入的1/2以上。可见, 南京休闲农业产业链条延伸发展不足, 高附加值的项目如体验性活动、娱乐、购物等项目所占比例明显偏低, 游客旅游消费质量不高。而从产业链纵深方向的发展来看, 目前南京休闲农业与工、商、贸、服务等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也明显不足, 没有充分利用其他产业的优势来发展休闲农业。

3.2 产品功能单一, 文化内涵欠缺

目前南京休闲农业产品类型呈现出多样化, 但总体上产品功能较单一, 以提供餐饮服务或农业观光为主, 真正提供集餐饮、住宿、农事体验、科技示范、度假、会议、娱乐、购物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产品的景区 (点) 较少, 因此无法完全满足人们的休闲度假需求。此外, 南京休闲农业产品同质性现象较严重, 各景区 (点) 千篇一律, 提供的旅游项目基本相同, 地域特色和主题特色不鲜明, 不能很好地体现当地农耕文化, 游客的印象不深, 多数没有重游的想法。

3.3 企业规模较小, 经营管理粗放

目前南京休闲农业企业仍以农户自己出资、自主经营为主, 投资主体相对单一, 且大部分企业规模不大。据统计, 2011年南京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共有781家, 其中规模以上的企业 (年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企业) 74家, 仅占总数的9.47%。同时, 大部分企业经营管理方式也较为落后, 多以家庭式经营为主, 服务水平有限, 游客投诉比例较高, 因此企业竞争力往往较弱。此外, 南京休闲农业景区分布较分散, 没有对其进行板块化整合, 不利于形成集聚效应。

4 南京休闲农业转型升级对策

4.1 跨产业融合发展, 做长做粗产业链条

休闲农业的发展除了关注创收和吸纳就业等基本功能外, 还要深入挖掘其他功能和作用, 实施产业功能多元化取向, 发挥休闲农业在生产、生活、生态等多方面的综合功能, 这就需要休闲农业与多种产业融合发展, 充分发挥融合优势。南京休闲农业可以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 如通过发展休闲农业景区 (点) 的商业零售业增加游客的购物消费, 通过举办与休闲农业相关的会展活动发展节事旅游。南京休闲农业还可以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如将传统民俗文化融入休闲农业体验活动和旅游纪念品的开发, 每个休闲农业景区 (点) 都开展各自独特的文化主题和文化创意活动, 如以生态文化、美食文化、现代农业、休闲度假等为主题。此外, 休闲农业还可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 依托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存储等先进信息与通信技术, 构建南京休闲农业智慧服务体系, 实现其管理信息化、经营信息化与服务信息化。

目前南京休闲农业产业链条延伸不足, 高附加值产品较少, 要解决这一问题, 就要以农产品的生产为基础, 在产前、产中、产后的诸多环节, 实现产品的多次转化增值, 延伸产业链条, 提高产品附加值 (图3) , 培育与休闲农业相关的各个产业要素, 如可按照“农户出资, 政府补贴”的方式, 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来延长游客停留时间, 鼓励当地企业开发集民俗、乡土、时尚于一体的休闲农业商品, 建设乡村旅游商品购物中心, 组建旅游商品协会, 促进休闲农业商品研发、生产、销售一体化发展。

4.2 促企业集群集聚, 做大做强企业集团

南京休闲农业应在突出本地资源、环境和文化特色和基础上整合资源, 打造生产标准化、经营集约化、服务规范化的现代休闲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这样不同类型的休闲农业相关企业在一个区域运行, 充分发挥集聚效应, 既满足了旅游者的多元化需求, 又提升了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与发展水平[19]。目前, 根据南京各区县休闲农业的资源特色, 可重点建设高淳桠溪国际慢城生态游、溧水洪蓝傅家边农业科技游、江宁横溪设施农业游、浦口现代农庄游、六合竹镇现代农业游、雨花板桥踏青游等休闲农业板块[20]。

组建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型休闲农业企业集团, 形成休闲农业产业组织体系, 是提升南京休闲农业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一方面, 进行企业集团化建设, 发展或引进发展一批实力较强的休闲农业相关企业, 并鼓励其进行兼并、重组或组建战略联盟;另一方面, 营造良好的旅游投资环境, 吸引国际知名酒店或其他旅游企业、国内知名农业企业和旅游企业对南京休闲农业进行投资, 通过市场化运作、信息化发展和企业自主创新, 打造有影响力的南京休闲农业品牌。

4.3 拓产品内涵外延, 做精做细产品类型

8.发展现代农业园区 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篇八

关键词 海口市 ;休闲农业 ;发展现状 ;问题 ;转型升级

分类号 S-9

休闲农业起源于欧美,中国的休闲农业于20世纪80年代起步。关于休闲农业的定义较多,不同的研究学者从自身研究的角度来探讨休闲农业。如卢云亭[1]、郭焕成[2]、段兆麟[3]、成升魁[4]、卿前龙[5]等学者都对休闲农业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目前,普遍认为,休闲农业是以与三农相关的生产、生活和生态资源为依托,集生产、销售、观光休闲、娱乐体验、科普教育、生态保护等为一体的新型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而成的产业,是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形成的新型产业。

海口市是海南省的省会,目前有秀英、龙华、琼山和美兰4个区,共辖24个镇、4个农垦农场、2个省属农场。海口市地处热带滨海,热带农业资源呈现多样性,具有发展休闲农业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文通过调查研究,概括出了海口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指出了海口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了促进海口休闲农业转型升级的若干对策。

1 海口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1.1 海口休闲农业需求现状

从1988年海南建省至今,海口城市面貌和社会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根据海口市2013国民经济统计公报[6]的数据,截止2013年年底,海口市常住人口为217.1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65.18万人,城镇化率为76.1%。同时,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消费支出继续增加,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6 855.56元,海口城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2.7%。整体上看,海口居民已经进入小康阶段,居民家庭的消费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他们已经能够将更多的钱用于非生活必需品的消费。海口人用于健康、教育、消闲等项支出的费用迅速上升。

除本地居民外,海口还有众多的外地游客(图1),旅游收入快速增长(图2),构成了与国内其他城市休闲农业不太相同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在海口旅游期间,除观光之外,还希望度假休闲。因此,对海口的餐饮休闲、体育休闲及其他的文化休闲有很大的需求。特别是多次来海口的游客,已经转向深度的休闲需求。还有很多候鸟式外地游客,在海口停留期间,对于居住环境、休闲餐饮、文化休闲等有很大需求

1.2 海口休闲农业供给现状

1.2.1 休闲农业点不断增多,布局合理

根据2013年海口统计年鉴的数据,截止2012年,海口有休闲农业园区52家,投入运营的有23家。其中属于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的有18家,接待体验者约10万人。在休闲农业景点直接从业的人员有3 000余人,从事与休闲农业相关的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约6 000人。海口的24个镇几乎都有乡村休闲点的分布,此外海口还先后推出了2批旅游名村。目前,在海口的西部,有羊山公园、南海休闲农庄、海南现代农业展示示范园、石山文化生态园、海口绿枫庄、火山泉休闲农庄等休闲农业点,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条城郊休闲农业产业带;在东部有东寨港红树林、演丰镇主题公园、三江凤生香草园、星辉休闲农业示范基地等,以滨海原生态与特色风味为主;在海口的中部和南部,休闲农业点主要有田心村、红旗本立村,三门坡镇龙鳞村、加乐湖休闲农业产业园、龙联村休闲农业产业园等,中南部以红色体验与生态农业为主。

1.2.2 休闲产品类型多样,吸引力强

海口拥有独特的热带农业资源,因而形成了多样的休闲产品类型。海口的休闲农业产品类型有生态观光型、采摘垂钓型、休闲度假型、科技示范型等。首先是生态观光型,以东寨港红树林最为典型,人们在享受绿色的同时也接受生态教育。其次是采摘垂钓型,以海口绿枫庄场、乡村钓鱼台等为代表,体验性强,吸引了一定的都市客源。第三是休闲度假型,这一类型主要依托田园、河流、湖泊等自然景观,形成具有乡村特色的度假农庄,如三门坡龙连休闲农业园、甲子东坡农庄等。第四是科技示范型,如海南现代农业展示示范园,兼具科普教育和欣赏体验功能。

1.2.3 休闲农业节庆活动从无到有,日渐丰富

早在2007年,海口秀英区就举办了首届荔枝文化节。2010年海口举办了第一届荔枝交易会暨荔枝文化节,到目前已经成功举办四届,成为海口市一张新的名片。荔枝文化节的举办,宣传了海口的永兴、三门坡等荔枝产地,为这些地方的休闲农业进行了很好的广告宣传。除荔枝外,海口还有众多的热带水果,如龙眼、莲雾、火龙果、杨桃、红毛丹等等,其上市时间略有差别,也会有不同规模和程度的采摘和庆祝活动。以荔枝节为首的农业节庆活动,影响力大,互动性强,提升了当地休闲农业的知名度,扩大了休闲农业的客源市场,促进了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3 休闲农业管理现状

尽管海口市休闲农业发展迅速,但是由于其起步晚,政府相关管理还不很到位。在休闲农业开发中出现了“诸如随意处置生活垃圾、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更有随意压低农民用工和农产品价格,侵犯农民利益等经营管理问题;各景点之间独自规划发展,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等”[7]。尽管在2010年海口已成立了海南省首个休闲农业协会,但至今海口休闲农业的行业管理还没有真正进行。对单个的休闲农业企业而言,其经营管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海口的休闲农业大多散、弱、小,其经营管理者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往往只注重对资源的利用,注重经济利益,缺乏长远的发展目光,管理行为短视而不专业。

2 海口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客源时间较为集中

客源时间较为集中这一问题几乎是中国休闲农业共性的问题。由于休闲农业的客源主体是城市居民,因此整体上看,休闲农业的客源时间多集中在节假日和双休日,平时很多休闲农业点几乎无人。尽管很多的休闲农业场所在工作日也进行了一些价格促销,但收效不大。这种客源时间较为集中的现象带来的问题,是休闲农业设施设备在节假日和周末超负荷行,但在淡季却是资源大量闲置。

2.2 休闲农业产业链条不完善

海口休闲农业产业链条不完善,在前期的休闲农业开发方面缺乏规划,在休闲农业经营中缺乏参与性和互动性的项目。海口的休闲农业经营仍然比较单一粗放,游客去不同的休闲农业点,从事的活动大多雷同,多为住宿、打牌、钓鱼等,传统的旅游六要素当中的娱乐和购物所占比例更是很低。同时,有很多的休闲农业点客人往往当天往返,过夜游客不多。众多周知,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为基础,以休闲为目的,以服务为手段,以城市游客为目标,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的产业”[8]。作为以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游憩服务业三级产业相结合的农业企业,目前海口的休闲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还远远不够。

2.3 从业人员素质与休闲农业产业发展不匹配

纵观海口的休闲农业的经营,多数为农户个体或者乡村组织起来合营的模式,其从业人员都为农民,他们大多数的素质不高,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尽管主观上他们想把自己的休闲农业做大做强,但客观上由于自身素质的缺陷而影响了休闲农业的发展。还有少数由公司独立开发或由公司与农户合营的休闲农业点,在从业人员中虽有一定的非农民,但从整体上来看,他们的素质也不容乐观。由于此类休闲农业经营公司大多规模不大,且地点远离海口的城市中心,难以吸引高学历和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才。因此,海口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素质与休闲产业发展严重不匹配,这将成为今后休闲农业发展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2.4 休闲农业产品同质化严重

在海口现有的已投入运营的休闲农业场所中,产品功能较为单一,大多只提供娱乐、餐饮和简单的观光活动。就娱乐而言,每个休闲农业点都有麻将棋牌之类,跟城市的此类场所并无二样。就餐饮而言,多数也比较雷同,没有自身鲜明的特色。因此游客去了一家就不会愿意去第二家,同时一般也不会成为回头客。众所周知,休闲农业产品本身是核心吸引力,在产品雷同的情况下,休闲农业企业的吸引力就会下降。这种同质化的产品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更会影响休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3 促进海口休闲农业转型升级的对策

3.1 加强宏观调控,完善休闲农业推进机制

休闲农业是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对于农村、农民和农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地区经济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政府必须介入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首先,政府要合理布局,科学地编制休闲农业发展规划;在基础设施、资金投入、人员等方面保障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建立休闲农业的推进机制。其次,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继续推进休闲农业示范点建设,进一步扶持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提升海口休闲产业竞争力。第三,要充分利用政府组织和相关协会平台,如海口市农委、海口市休闲农业协会、海口市旅游委等机构,加强横向合作,推进休闲农业产学研的研究,为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参考建议。

3.2 完善休闲产业链,加快休闲农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

海口的休闲农业仍处于起步阶段,休闲农业产业链条亟待完善。以海口几个休闲农业场所的荔枝采摘为例,多数场所都是在做荔枝“产后”的产品,如荔枝采摘、荔枝文化节等,但在荔枝的产前和产中阶段的很多环节多被忽视,导致休闲农业产业链条过短。更为重要的是,休闲农业是关联性很强的产业,在休闲农业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与其他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例如通过举办与休闲农业相关的节庆活动,带动休闲产品的消费;通过举办民俗文化展示和民俗文化纪念品的开发,进一步保护和推动当地的文化;通过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实现休闲农业在营销、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等。

3.3 从文化和服务入手,提升休闲农业发展的软实力

海口的休闲农业资源独特而丰富,气候优越,全年可开展休闲农业旅游活动。与国内其他地方的休闲农业发展相比,文化和服务成为海口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短板。从文化方面来看,对乡村的饮食、住宿、交通、建筑、民俗等文化挖掘不够。以海口羊山地区为例,这里的民风古朴,建筑奇特,文化资源优势明显,但周边的休闲农业点却没有很好地发掘这些资源,而是一味地照搬别地的模式,忽略了自身最具有吸引力的核心资源。另外,休闲农业从业人员没能充分认识到乡村文化的价值,对于一些习俗甚至认为“土气”而不屑或不愿提及,在经营的过程中没有主动地传承乡村文化。再从服务来看,由于受从业者素质的影响,服务水平不高,影响了客人的满意度。在旅游服务业整体提升的今天,休闲农业也必须提升自己的服务水平,才能够满足客人的要求。整体而言,海口的休闲农业要想可持续发展,需从文化和服务入手,认真学习,修炼内功,不断提升其软实力,这样才能在竞争中不断向前发展。

3.4 加快区域联合,打造琼北休闲农业产业集群

海口市较早提出海口旅游圈概念。2007年海口联合了省内的琼海、文昌、儋州、定安、澄迈和临高以及广东的湛江共8个市县,共建“7+1大琼北旅游联合体”,进一步整合资源及差异发展,提出各地要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合力。该区域组织虽然开展了一定的工作,但到现在做得还远远不够。琼北7市县拥有丰富而独特的农业资源,应该进一步突出区域特色,加大资源整合,形成一个集旅游休闲要素于一体的休闲农业集群。政府和区域合作组织应该充分认识到区域联合的重要战略意义,借鉴国内外区域联合的成功经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先打造琼北旅游基础设施,整合资源,开发附加值高的产品,促进琼北休闲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另外,以海口为龙头,琼北各市县作为一个整体,要“鼓励企业间联合与协助,构建新型休闲农业企业联盟,形成功能衔接和特色互补的格局,发挥集聚效应”[9]。

参考文献

[1] 卢云亭,刘军萍. 观光农业[M]. 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

[2] 段兆麟. 台南县七股乡龙山村渔村新风貌及休闲渔业[J]. 农业经济管理会讯,2004(4):37-39.

[3] 成升魁,徐增让. 休闲农业研究进展及其若干理论问题[J]. 旅游学刊,2005,20(5):26-30.

[4] 卿前龙. 休闲产业:概念、范围与统计问题[J]. 旅游学刊,2007,(8):82-85

[5] 戴美琪,游碧竹. 国内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研究[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7):144-148.

[6] 2013年海口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haikou.gov.cn/xxgk/szfbjxxgk/tjxx/tjg

b/201402/t20140224_648395.html, 2014-02-24.

[7] 陈 刚. 南京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与提升对策[D]. 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12:1-25.

[8] 郭焕成,吕明伟. 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 经济地理,2008,28(4):640-645

上一篇:篮球赛作文300字下一篇:单元音和双元音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