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情境创设

2024-07-25

问题情境创设(精选11篇)

1.问题情境创设 篇一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优化课堂教学

天下为公

在新课程中,从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到课程结构、内容以及课程具体实施与评价,都以学生的全面继续发展和个性特性为出发点,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关注学生的亲自参与、生动的思维活动、实践与创造过程,而要实现上述过程,必须创设良好的课堂问题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体验,引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初中数学教学具有它的特殊性,它承接小学和高中两个阶段。而数学教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并且是“以抽象的形式出现,这只能在表现上掩盖它起源于外部世界的事实。”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上狠下功夫,以学生为中心,设计真实的任务。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要把情境的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一、创设能够发现问题的情境。

创设能够发现问题的客观情景就是教师要善于在学生学习的大道上“铺路架桥”,在知识的道路上,哪些地方有沟沟坎坎,哪些地方坡陡路险,哪些地方平坦好走,教师都要一清二楚。这就要求教师不光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让学生在这种情景与学习内容的结合中产生联想和情感的共鸣,从而领悟学习内容中只能意会的知识。

例如,我在教学“有理数的大小”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有趣的一堂数学课,我在黑板上写出泰山、黄山、桂林、张家界、延吉等五个旅游区某天的最低温度(单位:℃)分别为-4、0、9、5、-5。然后让学生在数轴上把它们表示出来,再让学生把旅游区的最低温度由低到高进行排列。由于情境贴近生活,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很多学生纷纷写出-

5、-4、0、5、9,我又提出问题:谁能够说出这些数的大小顺序与数轴上表示它们的点的位置有什么关系?有的学生说我发现越往左,左边点表示的数越小;还有的学生说我发现负数比零小,零比正数小,负数比正数小。最后我说:“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有理数的大小。”这样,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从气温高低的生活经验迁移到有理数的大小比较,让学生通过操作、思考,归纳有理数大小关系的法则,形成悬念,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启发学生思维的闸门,并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创设含有内在知识联系的问题情境。

数学这门学科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严密性,数学知识环环紧扣,呈螺旋上升之势,旧知识蕴涵着新的知识点,新旧知识纵横交错,彼此形成知识网络。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知识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识结构进行改造和重组。总而言之,就是利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而产生新旧知识的矛盾。而在传统的课堂讲授中,由于不能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比较困难。

例如,我在教授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首先出示这样一个准备题:解方程2X+(45-X)=60,由于是旧知识,学生纷纷在下面完成,然后我给出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 Y=45-X ① 我再问:

2X+Y=6 ②

谁会解?学生不做声,我又做提示:与刚才哪个方程做比较。学生通过观察,思维开始活跃起来,有的学生说:“我发现第二个方程中y可以有第一个方程来代替,二元一次方程组就变成的一元一次方程,这样就可以求出解。”我归纳总结,这就是解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消元”,也就是消去其中一个未知数,把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成一元一次方程来求解。面对这样的新知识,学生会很快找出其中的问题,理清数量关系,掌握解方程组的特征,从而迅速完成新旧知识的过渡。

三、利用课堂提问和讨论进行情景教学。

提问不但是创设一定的客观情境,而且是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又是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问题的一种方法。教学中的提问是引导而不是牵着鼻子走,是鼓励而不是压制,是培养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引导学生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 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同时提问要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才能使学生积极思维。

例如,为配合“北京奥运会”的宣传活动,七年级四班共50名同学,动手制作花和花篮。如果每人每天平均做花18朵或小花篮16个,一个小花篮上需插两朵花,应分配多少学生做小花篮,多少学生做花,工作一天才能使花和花篮刚好配套?

我提问: ⑴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⑵你能用一个等量关系式来概括这个问题吗?

⑶你还能用两个等量关系式来概况这个问题吗?

这三个问题不能颠倒,要一环扣一环。这样可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内在品质,改变学生“被动学习”和“机械学习的局面”。

开展课堂提问和讨论,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对问题的认识会更加清晰,促使学生兴趣的火花不断迸发,使他们的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

总之,教学时要想以人为本,由重知识传授到重学生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为课堂教学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一个活跃的学习状况。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达到提高素质的目的。

2.问题情境创设 篇二

创设问题情境

1. 创设反映概念、原理实质与内涵的新情境问题。从学生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化学现象中挖掘出富于批判性的新情境问题:一方面能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另一方面也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2. 创造活化知识的新情境问题,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僵化地接受并死记课本知识, 出现似是而非的现象, 是因为学生对化学概念、化学理论理解不深刻所致。创造一些似是而非的“新奇问题”, 能有效地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同时也能使学生意识到, 从本质上去认清化学现象的重要性。

3. 创设一些开放性的新情境问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与灵活性, 学生对所得结果进行审查与判断, 又使自己思维的逻辑性得到锻炼。

4. 创造“跳一跳”的新情境问题, 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所谓“跳一跳”的新情境问题, 是指先介绍一些背景材料, 也就事先给予一定的新信息, 然后要求依据所给信息, 并联系已有知识来解决一些新奇问题。这是高考及竞赛题中所普遍采用的主题型。这一问题的解决过程, 就是学生多方面能力, 特别是创造能力得到考查、训练的过程。

最大限度地发挥新情境问题的作用

1.努力提高自己的学术素养。对学科知识内涵与实质的浅层掌握是不能提出有价值的新情境问题的根源。要想新情境问题能源源不断地产生, 并真正产生出其不意的效果, 教师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素养, 关键不在知识面, 而在于对学科知识所蕴含的规律、蕴含的能力的深层次理解, 教师应该而且必须在此下大力气。

2.发挥情感的增益效应。情感因素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教师应极力创设良好的情感氛围, 以使“新情境问题”发挥其应有的效果。具体地讲, 教师在提出“新情境问题”的过程中, 要注意克服两种不良的倾向:⑴对自己提出的“新情境问题”津津乐道、哗众取宠;⑵居高临下, 冷漠生硬地提出“新情境问题”。

3.调控“新情境问题”提出的频率。“新情境”是相对的, 如果所有的问题都是新奇的, 问题便不再新奇, 因此调控好“新问题情境”提出的频率, 才能有效地启动学生的思维列车, 同时控制学生信息、摄入的速度、信息处理的节奏;并进一步设计学生的活动, 使其能获得规律迅速内化, 形成能力。

3.创设问题情境 促进问题解决 篇三

“学习自疑问开始”,良好的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探求的欲望。数学知识的获得、数学能力的提高,都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的。因此,教师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如何启发设问,对于促进问题的解决有十分关键的作用。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是如何创设问题氛围,以促进问题解决,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的。

一、创设激发求知的问题情境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产生的一种积极倾向。它能推动人们去探索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在导入新课的首要环节中,创设兴趣情境,使学生从新课伊始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小学生的心理特征,遵循吸引性、趣味性和针对性的原则,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巧设诱因,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去学习,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索的倾向,更易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提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教师在复习有关“时、分、秒”的知识后,出示趣题:“小红今年8岁,她姐姐小华从出生到今,只过了3个生日。小华今年几岁了?”学生议论纷纷、疑云骤起,兴趣盎然,谁都急于想知道正确的答案。这时教师再适时地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准能正确回答这个问题,就看哪个聪明的同学最先得出答案了。”

又如设计“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我让学生写3个2相加,5个2相加,他们很快就能写出来;而再让学生写100个2相加,学生就会犯难了。这时,学生利用旧知识无法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了,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性就自然显现出来了,而学生正处在想像横生、思维极佳的状态,学习的效果当然是不言而喻了。

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学生在“疑”中生趣,探究新知识奥妙之情油然而生,从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到了主动获取知识,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培养探索、求异、求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教师课堂上的设疑是与释疑工作不断地螺旋上升式进行的,这也是学生从“疑”到“不疑”不断往复的过程。这样一次又一次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就能把学生引进趣味盎然的探索活动之中。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设疑必须新奇,出人意料,多设开放式、探索式的疑问。

例如在教学“圆锥”时,教师有意设置了这样的情境:在出示一个圆锥形的沙堆的同时问道:看到这个沙堆,你们想提什么问题?学生思考后,争着提出了如下问题:什么是圆锥体?这个圆锥体沙堆的体积有多大?这堆沙有多重?圆锥与圆柱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是学生在触及情境、积极思考后自己提出的,可以说,此时学生的思维正处于最佳状态,学习欲望特别强烈,探索问题的方法也逐步得以提高。

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索,甚至动手去实践,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力得到培养,自信心得到加强,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发挥。

三、营造一种“课已尽,思未了”的问题意识

美国课程标准将“能够解决数学问题”列为学校教学要达到的五个课程目标之一。德国在数学跨学科目标中将“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列为五个目标之一,指出“促进这两种能力的首要条件是安排以解决问题为方向的数学”。由此可知,面对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解决问题是数学教育改革的新使命。把“问题解决”看作是一种有创造性的数学思维活动,不仅仅是课堂教学时必须注意的,而且应是经常性的、自主的学习活动。精心设计带有启发性、探索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后时时处处都“面临问题”,继续激发求知、探索,对于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很有好处的。

如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一百八十度”后,教师出示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图形,提出问题:“你能用我们大家学的知识,自己去了解它们的内角和各是几度吗?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再如,在学习了“年、月、日”的有关知识后,教师可趁热打铁,在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兴奋的状态时,设计以下思考题:“小燕今年已经12岁了,可她只过了3次生日,这是为什么呢?”“2000年的6月1日是星期二,那么你知道2003年的6月1日是星期几吗?”

总之,“问题解决”教学法,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智慧潜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并相信自己能解决问题,最终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1创设情境使问题再现 篇四

1创设情境使问题再现,将学科问题情景化、社会化。在教学中我更新多设置情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很多学生都知道我国人口众多,但对具体严峻到什么程度并不太明了,所以我在课堂上就拿出了实例,如看病挂号难、出门买车票难,这些都鲜明的反映了我国人口众多,学生就容易记住。如在公民的生命健康权的教学中,我设置角色演小品,内容是双方因为一点小事大打出手,结果双方重伤,问其他同学如果你是当事人你会如何处理这件事?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树立法律意识,积累维权的方法和培养维权的技巧。

2联系生活实际使问题生活化,学科问题生活化。教学如果脱离生活实际,那就是泛泛而谈没什么效果,所以教学中我们必须从学生自身出发,从生活实际出发。例如:在讲解我国环境形势时,我引用生活材料国家大量植树造林,但毁灭森林的严重现象接连不断,政府巨资投入治理环境污染,但 “随手扔”的现象特别普遍。这说明了什么?通过生活实例,学生更容易感受和理解现阶段我国环境形势特点。例如:在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时,我引用生活材料如:刘红感冒发高烧,在去医院的路上因塞车,好不容易到了医院,又得排长队看病,昂贵的药费更令他大吃一惊,回来又看到爸爸因失业而眉头紧锁,自己学习跟不上。问:刘红遇到了哪些倒霉事?在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类似的烦恼?这说明了什么?通过生活实例,学生更容易感受和理解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依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3利用课本上的“小栏目”让学生“动起来”。思想政治新教材“小栏目”的设置具有针对性、典型性、思想性、实践性、科学性等特点。它作为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活动和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手段,体现了政治课的学科特点。指导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参与社会、生活实践教材中设置的“做一做,议一议”等栏目都具有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功能。学生从这些活动中可以感受到思想政治课程知识与社会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从而帮助学生树立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意识,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八年级第六单元维护人身权利的教学中,我指导学生分小组通过查阅报刊、上网搜索等途径收集正确的维护人身权利的案例,总结正确的维权方法。通过活动,让学生理解和运用法律知识,帮助学生提高法律素养和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促使他们成为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良好公民。

5.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探究学习 篇五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很显然,探究的源头在于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就是一种具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学生们努力去克服,而且又在学生能力范围内的学习情境。它主要是让学生形成清晰的目的图式,奠定解决问题的方向,引起学生对探究活动的动机和兴趣。

记得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由此我们想到,学生在认知活动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疑惑的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疑问和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渠道地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和契机,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解疑,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

一、引入新课时,情境设疑,激发求知欲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开始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例如教学三角形分类时,事先准备了一些只露出三角形一个角的教具,让学生观察、判断这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当露出一个角是直角或钝角时,学生很容易猜出结果;当露出一个锐角时,学生也自然地说是锐角三角形。这时教师拿出来的却不时锐角三角形,这样使学生产生了悬念:为什么有一个直角的是直角三角形,有一个钝角的是钝角三角形,有一个锐角的就不能确定是什么三角形呢?在学生积极探究这一问题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以后,教师紧接着说: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这样水到渠成,此时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然成为一种求知的“自我需要”,为学习新知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二、在知识探究中,设置问题情境,培养探究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实质在于揭示事物的矛盾或引起学生内心的矛盾冲突,动摇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而问题情境的创设应在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前提下,揭示知识的发生、发展及发现过程,通过有步骤分层次地设置一系列的阶梯型问题,激发诱导学生思维,使学生逐渐能“跳一跳”摘到果子。例如在教学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先设计两组数让学生算一算能否被2整除。120、172、294、386、428、和121、173、295、387、419。学生计算后,引导他们观察、思考。(1)为什么前面一组数都能被称2整除,而后面一组数不能呢?(2)两组数不同在哪里?(3)一个数能否被2整除决定这个数的哪一位呢?通过这一连串的设疑,学生很快地发现了能被2整除数的特征。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处于“愤”和“悱”的状态之中。接着,我再用摆一摆的方法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先让学生用卡片1、2、3摆几个三位数,看一看有几个能被3整除的数,再用4、1、5让学生摆。在学生操作摆弄后,产生(1)为什么前三个数摆出的数都能被3整除,而后三个数不能呢?(2)前三个数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它们各位上数的和有什么规律呢?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行探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获取了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探索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在知识应用中,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学时候应当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景,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让学生们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因此教师在知识应用中,要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思考,防止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长方体体积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一个长方体木块长、宽、高分别是8、7、6厘米,把它削成一个最大的圆柱体的体积是多少。经审题发现求最大的圆柱体积就意味着考虑应全面,要用数学眼光审视圆柱的高及底面直径,才符合题意。通过学生思考,合理判断,探索到正确的知识。使学生灵活运用已有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又例如,李老师家准备在长4.8米,宽2.1米的阳台上铺正方形地砖。要想使地砖无剩余,地砖的边长可以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让学生在探索中将实际问题用数学关系表示出来,从而有利于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6.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篇六

乐平市

周国友

学生的学习过程从问题的角度来说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是以问题的解决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没有问题就没有学生的数学学习,所以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要特别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灵活地把学习内容转换成一个个潜在意义的问题,把学生引入迫切希望进行探究的情境,促进学生的探究学习。

一、创设的问题要有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使学生的认知因素与感情因素共同参与到问题解决的活动中来,使学生的学习变成一种轻松愉快的活动,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低中年级学生比较关注“有趣、好玩、奇特”的事物,中高年级开始对“有用、有挑战性”的任务更感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这一心理特点和教材本身的特点,采取讲故事,猜谜语、念儿歌,开展游戏,联系实际运用等形式,把抽象的教学知识与生动的实际内容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例如在学习分数大小比较时,教师设计了以下情境:话说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一天中午他们走得又累又饿,唐僧让孙悟空去化缘,不一会儿孙悟空化来了一块大烧饼,八戒馋得直流口水,唐僧说我们每人都吃这块饼的1/4,八戒一听就大声喊:“我老猪肚子大,吃1/4太少,一定要吃1/10。“听了八戒的话孙悟空很快就分了1/10给八戒,八戒傻了眼,“小朋友,你们知道八戒为什么傻了眼吗?”“肯定是1/10很少”,“那么你们怎么知道1/10比1/4少呢”?学生余兴未了,教师宣布这节课就让我们来探究吧!经过学生的操作、比较、归纳逐步得出分的份数越多,每1份就越小,从而 掌握了分子相同的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这节课教师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满足了学生的探究的欲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好了新知识,体现了“在愉快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愉快。”

二创设的问题要有障碍性

维果斯基将儿童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难度分为以下三类:(1)学生自己能独立解决的问题;(2)、学生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需要别人帮助才能解决的问题;(3)介于两者之间的问题。根据他研究,学生最乐于挑战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其中“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也就是第三类问题,教学效果最好。因此我们在设计问题情境时,要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与学生原有认识产生冲突,使学生的思维产生不平衡,再通过提出具有一定的障碍性的问题刺激和激励学生积极探索,并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需要经过努力不断克服困难才能获得成功,要让他们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例如在学习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时,教师改变了以往先让学生写出3的倍数的问题情境,而让学生先按照能被2、5整除数的特征进行探究,经过探究学生很快发现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和个位没有关系。思维受阻,调整探究方法,全班学生经过多方的假设和猜想,终于发现了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在这种情境下,只有改变思维的方向,另寻良策,才能解决问题,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样的过程才是有义意的探究过程。

三、创设的问题要有开放性

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它能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能够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要求,使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各种技能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灵活多样的开放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点亮学生创新的火花,例如在学习百分数应用时,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把含糖25%的糖水,怎样改制成含糖40%的糖水?首先这道题条件开放了,设置直接给出要改制多少千克糖水,其次开放了结果,可以提出以下问题:A需要加多少糖;B需蒸发多少水;C需加多大浓度的糖水,加多少?不仅要开放问题的条件和结果,更要的是开放过程,开放问题的空间,例如学习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时,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你能求学具盒里长方形纸板的面积吗?很快有的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出要测量的小正方形面积,有的学生沿长和宽摆的,有的学生用直尺画出一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有的学生用直尺画出长和宽,学生虽然求面积的方法不同,但最终在操作和比较以及猜想中发现了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最初的探索过程,学生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设计这样具有过程和空间开放的问题正好给他们创设了一种“探索”的感受情境,开放能启发学生的智慧,开放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只有开放学生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探索者。

四、创设的问题要具有实践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经历、思考与探索。对于小学生来说,问题必须是真实的或者能想象的,这样才能真正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真实的问题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他们要求的是什么?有助于他们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那些自己的思维方式,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例如在学习圆的周长时教师出示一个圆形的铁圈后,问你们想知道什么?要知道周长有什么办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很快得出:(1)用绳子绕铁圈一圈测量绳子的长度;(2)用铁圈在桌子边滚一圈,再测量桌子的长度;(3)将铁圈拉直再测量,但无论那种方法都不方便,不实用,能不能找一个求圆周长更好的方法呢?这样学生又进入了猜想论证比较的探究活动之中了,又如在学习完长方体体积后,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为纸箱厂设计一个能装24平方分米的纸箱盒,你准备如何设计?你感觉那种设计比较美观?那种设计最节省材料?这样的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再现了生活实际情景,拓展了数学学习内容,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7.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 篇七

一、提出的问题要具有深刻性

教师提出的问题, 应能反映出概念的本质、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能够揭示数学知识的规律性。学生不能只是回答对或错, 而是要经过思考才能答出。例如, 讲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时, 提出P (A+B) =P (A) +P (B) , P (A·B) =P (A) ·P (B) , 在什么条件下使用这两个公式?学生经过思考, 弄清楚互斥事件与独立事件的本质区别, 正确区分A+B与A·B两个事件的不同, 从而掌握概率的加法公式和乘法公式的应用条件。

二、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趣味性

要想让学生积极思考, 必须创设思考的情境, 把握学生的思考方向, 引导其向纵深发展,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严谨性。例如, 对指数较大的幂进行运算时, 常可以取对数进行运算。用一张报纸对折30次, 请想一想, 这叠纸大概有多厚?学生们估计厚度至多不会超过几米, 老师却说可能比我们这幢教学楼高。于是师生一起来探讨。

设一张报纸厚0.1毫米, 则对折30次后的厚度为h=0.1×230 (毫米) 。取对数得lgh=lg0.1+30lg2≈-1+30×0.3010=8.0300, 所以, h≈108毫米=105米>8848米。由此可知, 这样对折的结果, 其厚度远远超过珠峰的高度 (8848米) 。问题的解决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震撼, 错觉是由直觉思维造成的, 但事实胜于雄辩。使学生感觉到很多数学现象必须要通过严谨的推理、运算, 才能揭示问题的本质。

三、提出的问题应具有开放性, 积极引导学生探究

在教学中提出条件或结论具有开放性的问题和某些实际生活问题, 或者对课堂中某些问题适当加以延伸拓广。例如:a、b是两个不同的平面, m、n是平面a及b之外的两条不同直线, 给出四个论断:⑴m⊥n, ⑵a⊥b, ⑶n⊥b, ⑷m⊥a。以其中三个论断作为条件, 余下一个论断作为结论, 条件和结论都不是固定的, 是可变的, 解答该题需要学生去思考、分析、尝试、猜想、论证。极具探索性。

四、提出的问题应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

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 是他们原有数学认知结构与新知相互作用产生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已有观念和意识往往用以解释和接纳新的概念和方法。此时, 教师若把教学内容能动地进行加工提出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的问题, 使学生能够“跳一跳, 够得着”, 则能起诱发学生思维的作用,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学习双曲线的定义“把平面内与两个定点F1、F2的距离差的绝对值等于常数 (小于—F1F2—) 的点轨迹叫做双曲线”时, 若仅满足对定义字面上的理解, 学生的认知只停留在第一发展水平。为了向认知的第二发展水平“最近发展区”过渡, 可将以下问题作为知识的“增长点”进行设疑:⑴将“小于—F1F2—”换为“等于—F1F2—”, 其余条件不变, 则动点的轨迹是什么?⑵将“小于—F1F2—”换为“大于—F1F2—”, 其余条件不变, 则动点的轨迹是什么?⑶将绝对值去掉, 其余条件不变, 则动点的轨迹是什么?⑷将常数变为零, 则动点的轨迹是什么?

通过这样多层次的设疑, 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在观察分析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发现。当问题一个个迎刃而解时, 学生思维的兴奋点达到了高潮, 思维向更高层次发展, 学生也尝到成功的喜悦。

五、提出的数学问题要具体化、生活化

数学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可以使抽象、枯燥的数学的具体化、生活化,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例如:正方体、等边圆柱、球的表面积相同, 其体积分别为V1、V2、V3, 试比较它们的大小关系。基础较好的同学可以进行推理论证, 但感觉很繁, 基础较差的学生基本上就放弃了, 若我们就此只教会学生推理证明, 所有的学生都会感到枯燥无味。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⑴气球为什么呈球形, 而不是正方形、圆柱形?⑵人吃饱了饭, 肚子是变圆还是变方?至此学生已经知道了答案, V1

通过教师的深入挖掘, 实现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的完美结合, 丰富学生已有的经验, 从而更好地理解概念的内涵, 而且学生会从中自觉地将概念的内涵运用到生活中, 去发展扩大它的外延, 活跃学生的思维。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中, 更加热爱数学, 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展现出更强烈的活力和魅力。

8.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篇八

一、根据学生的好奇心理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望。对于感兴趣的事物总是想问“为什么”,蕴含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对此教师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前置应用,展示数学知识的魅力,创设追求新奇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一上课便对学生们说“今天先让你们来当小老师,来考考老师,看谁能考倒我。只要你们任意说出一个数,我就可以快速的判断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在学生争先恐后的发言中,有些孩子想难倒我,故意说很大的数,结果我不但说得对而且快,引发孩子想知道老师快速判断的窍门,带着渴望和兴趣进入到数学学习当中。

二、在学生的认知突破上创设情境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种建构过程,是认识矛盾运动的过程。教学中采用富有现实性、趣味性,把问题设在学生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中,并且在学生认知结构最近发展的知识为素材,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调动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最佳状态。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时,抓住要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关键,为学生提供平行四边形的纸片和相应的学习材料,组织学生进行操作,并提出要求:“想想要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你认为最好把他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可以怎么做?为什么?”再让学生结合课本进行自学和探究,自己动手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把这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自己想要的图形。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

三、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课程标准》指出:“能从现实生活中出发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联系生活中的数学内容,挖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比如教学“认识人民币”时,在了解了“元、角、分”的一些知识后,来这样引入:“关于人民币的知识有很多,能把你所知道人民币的相关知识告诉同学们吗?”孩子们有的说:“人民币上有一行字母和数字,那是发行的代号和年代。”有的说:“把一百元的人民币对着光看有一条金属线,如果没有那就是假钱。”还有的说:“人民币上还有一个角上有一个或几个小黑点,是供盲人辨认的。”……孩子们在相互的交流中,相互影响,相互学习,既开阔了知识的视野,又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问题,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四、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创设问题情境

提问是开启思维的钥匙,质疑则是思维的导火索。数学中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才能推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内心深处产生主动学习的需要,自觉地探索问题,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主动参与获取新知的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在实践操作中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小学数学知识虽属数学学科体系中最基本、最简单的内容,但对于仍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仍然是很抽象的。而动手操作恰好可以在抽象的数学问题和小学生思维形式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些必要的操作活动,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问题,获得数学发展。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学生通过一连串的操作活动来理解学习中至关重要的三个问题:

问题1: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能否用“邻边相乘”的方法?

学生把各自制作的长方形框架沿着对角拉成越来越扁的平行四边形框架。在这一简单的操作活动中学生逐渐意识到平行四边形的边长没有改变而面积却在不断变化,从而否定地回答了问题1。

问题2:能不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

学生通过用平行四边形纸片剪剪拼拼,一会儿都成功地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了长方形,对问题2作出了肯定的回答。

问题3:“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为什么?

学生观察自己拼成的长方形与原来平行四边形这两个图形,发现长方形的长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从而推导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课中创设的操作情境,围绕三个关键问题,层层递进深入,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入手,先排除最容易发生的用“邻边相乘”的方法来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错误,再正面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操作、思考结合,最后由学生自己推导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三个问题和相关操作活动可谓一环扣一环,环环相连,既展现学生对这个重点知识的建构过程,也凸显了学习数学的方法,体现了数学的魅力。

9.初中生物课堂问题情境的创设论文 篇九

一、初中生物教学问题情境创设的重要作用

积极创设教学问题情境不仅符合新课改的基本要求,并且也是初中生物教学方式的转变,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优化的关键因素。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能够增强生物教学的现场感以及直觉感,能够激发其学生的思维模式。从新课改发展理念分析,在遵循“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之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主要内容,将生物教学的重心放在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学习之上,这样让学生从厌学转变为喜学。此外,在初中生物课堂中以创设情境作为主线,根据生物教材以及教学方法、教学大纲,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触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心理,激发学生潜在的求知欲望,让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到生物知识的学习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素质。

二、初中生物教学创设教学问题情境的方法

(一)讲述故事,创设教学情境

从整体角度分析,初中生物知识是比较乏味的,并且学生在学习中会比较困难,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之中生物教师需要创设相应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学习“隐性与显性基因”这一课的时候,生物教师可以引入一个小的故事:一位长相特别美丽的女士与一位相貌不好的男士结婚,有人说,如果两人结合,那么生出的孩子会像女士一样美丽、聪明,但是也有人说生出的孩子会像男士一样丑陋。在故事讲完之后,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哪一类人说的话是正确的,这种问题的.设定会激发其学生的兴趣,能够引导学生展开课程内容,并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一般而言,讲述故事的方法适用与比较抽象其枯燥的生物知识之中,这种方法能够让死气沉沉的课堂变得活跃,但是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教师在选择故事的时候要具备针对性与恰当性,避免学生产生误解。

(二)利用实验,创设教学情节

初中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生物教学之中离不开实验,通常情况下实验能够为学生带来惊奇,能够激发其学生的求知欲望,能够让学生在实验情景之中对问题展开讨论。在初中生物教材之中编排了很多操作实验以及探究性实验,并且还有部分模拟实验与演示实验。如在学习“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一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纤维学生演示实验,这样一开始就做实验,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且能够让写手带着问题进入到下一步学习之中,这样一来能够提高教学效果。

(三)利用想象,创设教学情境

初中阶段的学生好奇心比较重,并且具有非常强的想象力,在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的基础上,能够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这样就能够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其中在学习环境保护的时候,初中生物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地球遭受破坏的图画,并且将其作为一个情境进行呈现,让学生展开想象并进行讨论与分析,等到学生讨论片刻之后,生物教师可以问学生如何解决这一现象,那么在想象力的引导下开展对环境知识保护的探索以及学习。

(四)结合实际生活材料,创设情境教学

10.问题情境创设 篇十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创新的开始,没有问题就不可能有创新,没有创新就难以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多科学的发现、科技的发明和创造,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作为初中生,其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面我谈谈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

一、运用化学实验,创设真实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设置情境的有利因素,利用实验可以设置许多生动、有趣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二、联系生活实际,创设趣味情境

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知识,我们可以运用真实的生活情景创设教学情境,尤其是初中化学教学,更应联系日常生活,让学生从感性上体会到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习动机。另外,加强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不但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开阔学生视野,还能使化学知识更加生动有趣,利于学生掌握。

三、追踪社会热点,创设时尚情境

化学与社会紧密相连,是一门孕育着巨大创新机会的学科,它和社会生产以及生命、环境等方面有着广泛而紧密的联系。无论是生活中接触到的新材料和新药物,还是新能源开发、环境保护等社会热门问题都与化学紧密相关。例如“现代化工业生产与技术”、“化学与新材料”、“化学与新能源”、“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生命科学”、“化学与环境”等学科知识都可成为设计教学情境的丰富素材。教师平时要善于积累相关素材,并与课堂教学适当联系,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文化修养。

四、利用化学故事,创设生动情境

很多中学生热衷于听故事,许多化学故事也是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故事容易吸引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从而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因此,用化学故事创设情境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

五、拓展探究渠道,创设实践情境

欲使学生学习化学时乐此不疲、乐以忘忧,则应在认真设计课堂教学的同时,积极寻找课堂中的“后”探究问题,如组织学生开展调查与研究、网上点击、家庭小实验等。这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条件。

六、结合学生心理,创设游戏情境、兴趣是有意注意的开始,唯有兴趣,才会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因此,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利用学生喜欢做游戏的心理特征,创设愉悦的游戏情境进行课堂教学,以化学自身的魅力去诱发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学生一接触就有妙趣横生之感,从而开阔思路。这种课堂教学的实施,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学习知识、理解知识,并有效地从实践中获取知识。

七、运用多种媒体,创设直观情境

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况曰: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形、声、色的感官刺激,不仅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易激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从信息论角度看,利用直观教具,尤其是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更有利于信息的传播和吸收。现代化教学手段主要包括幻灯、投影、录音、电视、电影、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这些手段和传统的教学媒体相比,具有形声性、展现性、先进性、高效性等特点,它能有效地利用图像、声音、色彩等形式来传递教学信息,使教学内容能较好地接近客观实际,使学生不但能置身于课堂教学材料所描述的情境之中,较好地理解教学内容,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神州六号”的成功发射是我国高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全社会和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教师可搜集有关“神州六号”发射方面的录像和图片资料,并在初中化学复习课上进行展示,生动形象的资料必将对学生的感观产生强烈刺激。当学生心潮澎湃、兴奋不已时,教师可结合有关资料提出几个思考题:①神六发射时需要多种燃料做推动剂,若使用液氢做燃料,你认为有什么优点?若使用联氨(N2H4)做燃料,则需要用四氧化二氮做助燃剂,生成氮气和水,请写出化学方程式。②航天员的食品为什么被做成“一口酥”?③为了净化飞船中的空气,可使用氢氧化锂来吸收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请写出化学方程式。这些题目把氢燃料的利用、空气中的粉尘污染、碱的通性、化学方程式的配平等诸多旧知识点在一个新鲜的情境中呈现在学生面前,大多数学生经过思考都能顺利完成。在这样生动活泼的情境中进行复习,必然能使学生对旧知识产生新鲜感,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提高学习效率。

11.数学问题情境创设探究 篇十一

一、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创设问题情境

新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因此,通过学生所了解、熟悉的社会实际问题(如环境问题、治理垃圾问题、旅游问题等),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是构成学习动机的重要成分,无疑,数学课堂教学应积极激发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和兴趣。

比如在讲授对数计算一节时,教师用一张厚度仅0.01毫米的纸把它对折后,向学生提问:如果对折三十二次后,将有多厚?学生兴趣油然而生,纷纷估计,有的说:“讲台那么高。”有的说:“有教学楼那么高。”……说法各种各样,但谁也估计不到,當教师指出比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顶8844.43米还要高时,学生感到无比惊讶,并不相信,教师顺势导入,指出在学了对数计算之后,就可以很快算出结果,虽然用了几分钟,但它不但导入了新课,而且大大的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又如“已知两个同心圆的半径,求圆环的面积。”对于这个问题,每个学生都能求解,但可能难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将问题放置到下面的背景中,“用比地球赤道长一米的绳子给地球加个圈,在地球与绳子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缝隙,这个缝隙中能够放进一个拳头吗?缝隙的面积有多大?——有人估猜大不了多少(一米相对于地球赤道的周长4万公里实在微不足道嘛!)可是有人估猜缝隙的面积比你们的学校大多了,你的意见呢?”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但学生的经验往往并不可靠,因而每个学生都想实际算一下,证实自己的猜想,因而易于激发学生的好奇,产生积极的学习心态,同时结果与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可能有比较大的差距,因而易于留下深刻的印象,其学习效果明显不同。

这些例子都很容易的被学生接受,事实上,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我们应该做一个有心人,多观察生活,从学生的生活中挖掘合适的情境展开教学活动。

二、利用教具模型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老师们经常动手制作一些教具,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演示一些例子,丰富学生的想象。尤其在立体几何教学中教具的使用非常普遍,在教学中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当今,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以其直观性、形象性获得大家的喜爱,多媒体工具可以再现教材提供的情境,作用于不同的感观,使学生在刹那间获得丰富的感受,达到迅速感知对象的目的。所以有效合理的利用多媒体教学对于创设问题情境也十分重要。

例如,在讲椭圆和双曲线的画法的时候,利用一根木条和一根线绳自制了画椭圆的教具,利用一根拉锁和两个按钉自制了画双曲线的教具,在黑板上把椭圆和双曲线画出来,学生都感到很奇特,很不可思议,都积极参与,争着抢着到黑板上演示。在讲抛物线的画法的时候,利用多媒体制作一个课件,一条动态的抛物线就这样展示出来了。这更会使学生感到新鲜,感到好奇,这就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数学课运用问题情境进行教学,不但创造了一种更适于学习的条件和氛围,而且也使教师面临更多的知识挑战和能力的要求。学生各式各样的发问,教学手段的日益更新和丰富,教学思想的不断深化,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除了应不断学习、广猎信息,更应注意不断反思,及时总结得失,努力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使学生以最佳的状态参与问题的解决,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年入团申请书word模板下一篇:具有顽强毅力的名言